英雄儿女主题曲叫什么阵地

电影英雄儿女讲的什么?_百度知道
电影英雄儿女讲的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为战士服务,志愿军战士王成,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王芳兄妹同上战场,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插曲《英雄赞歌》也流传甚广《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抗美援朝时期
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它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
《英雄儿女》  影片在巴金原小说的基础上,充实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个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其他战士的影响。   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的营造,使影片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片中昂然一曲《英雄赞歌》,通过在故事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从而流传甚广。
。电影《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
英雄儿女 剧照(22张)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英雄儿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形象和歌声,不知激动了多少人的心。可你知道王芳的原型是谁吗芽她就是六十三军文工团团员李幼鸾。日,陕西日报社主办的《星期天》报在头版登载的一条消息引人注目:“《英雄儿女》再爆新闻,王芳原型在西安——李幼鸾四十年后吐心曲。”李幼鸾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兄妹六人,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虽然家境贫寒,但善良的父母兄长仍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供机敏聪颖的小幼鸾上学,希望家里能出个“女秀才”。1950年,正在西安女子中学读书的李幼鸾,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不爱红装爱武装,说服家人,毅然考入西安军政干校,同三哥李佑心一块参了军。1951年随部队入朝后,作为六十三军文工团团员,她将对美帝的恨,对祖国对朝鲜的爱,都汇聚在激情的演唱中。朝鲜的山上好风光,翠绿的松柏满山岗,弯弯的小河长又长,...&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跨过中朝界河鸭绿江,和朝鲜军民并肩携手,浴血鏖战1000多个日夜,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北纬38度线附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巨大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等,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家喻户晓;一大批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也刻画和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英雄形象,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记忆中。英雄惊天动地的一声呐喊,至今听起来仍振聋发聩,令人壮怀激烈。然而,朝鲜战场上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烈士们及其英雄壮举都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的,那么“王成”是否是艺术工作者坐在房间里空想出来的呢?我们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王成”也是有源可查。还原“王成”这个英雄形象,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志愿军指战员当年作出了怎样的牺牲奉献,才能深深领悟电影《英雄儿女》中师政委王文清的那句:“志...&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1932年,解秀梅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于提村一个贫苦农家。9岁那年,她就成了当地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小通信员。站岗、放哨、送信,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她还曾机智地把一个汉奸引入游击队设好的口袋,这个汉奸乖乖地当了俘虏。抗战胜利后,解秀梅又组织妇女支前拥军,是当地有名的积极分子。家乡解放后,解秀梅积极参加本村的业余剧团。在演出、读报中,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她。她决心像刘胡兰那有一次,她们刚要演出,就样报效祖国。1950年2月,不满遭到敌机的轰炸,把乐器都炸坏18岁的解秀梅正式被批准参加了,幸好没有伤着战士。飞机刚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68军202一过去,她们就拿碗筷、脸盆当师政治部文工队队员,终于实现乐器,边敲边唱。她们把在粉碎了她多年的夙愿。敌人秋季攻势中的战迹和英模1951年,解秀梅所在的68军事迹编成文艺节目,在前沿阵地奉命入朝作战,在连续18天的艰广泛宣传。特别是解秀梅自编自苦行军中,解秀梅和男同志一演的《小快板》,更受到...&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肠电影《英雄儿女》中,有黔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英雄王成的妹妹王芳在前线慰问演出中,突然遭到敌机的轰炸。危急时刻,王芳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战友老李同志,而自己却受了重伤。更感人的是王芳的那曲“风烟滚滚唱英雄”的《英雄赞歌》响彻了中华大地,影响了不只一代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王芳的真实原型是谁却鲜为人知。她叫解秀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队员。她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我认识解秀梅是在1966年3月。当时我调到203师政治部工作。她是我们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志华的爱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们副主任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张毛主席接见解秀梅的照片。我惊诧地问起原由。她的战友们骄傲地告诉我:这是当年解秀梅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毛主席献花的情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解秀梅于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家乡解放后,解秀梅参加了本村的业余剧团。在演出、读报...&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19岁奔赴朝鲜战场1932年,解秀梅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于堤村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家里很穷,刚刚9岁那年,她就成了当地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小通讯员。站岗、放哨、送信,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她还曾经机智地把一个汉奸引入游击队设好的口袋,使这个汉奸乖乖地当了俘虏。抗战胜利后,解秀梅又组织妇女支前拥军,是当地有名的积极分子。家乡解放后,解秀梅积极参加本村的业余剧团。在演出、读报中,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她。她决心像刘胡兰那样报效祖国。1950年2月,不满18岁的解秀梅正式被批准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了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一名队员,终于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1951年,解秀梅所在的68军奉命入朝作战,在连续18天的艰苦行军中,解秀梅和男同志一样,负荷30多公斤的东西跋山涉水,不仅没有掉队,还始终把身体弱的战友王喜斌的挎包和三四公斤重的米袋子放在自己的肩上。文工队员除了行军打仗外,还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有时还要陪首长到前沿...&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蒋庆泉,一位86岁老人,几十年来在辽宁锦州市大岭乡务农,现在年纪大了,偶尔会去集市上卖鞋垫。如果没有知情者挑明,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高喊着“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的原型。“向我开炮!向我开炮!”1953年4月,抗美援朝战地记者洪炉下连队采访,通信员陆洪坤向他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日,步话机员蒋庆泉所在的23军67师201团2营5连接到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对手是美军王牌第7师。蒋庆泉时年25岁,刚在此前的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还在休整中。原本要跟2营营长下连队的步话机员有事走不开,请他临时代替。16日晚上8点,蒋庆泉随2营营长来到5连坚守的石岘洞北山阵地。激战两天后,5连仅剩下20多个人在阵地上坚守。他们已经两夜一天没休息、吃饭,也没喝水了。“连长和排长都牺牲了。营长叫我留下来联系炮火,等待接应。”几十年后,蒋庆泉回忆道,“我接到营长的命令,就知道自己...&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高守余_百度百科
山东省昌乐县人,一九二八年出生,一九五一年二月参加革命,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零二团第九连战士。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中,他单身奋战四小时,击退敌1个排到1个连的6次反扑,歼敌120余人,缴获自动步枪1支、手榴弹6枚。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日成亲自将这枚国旗勋章挂在他的胸前。在抗美援朝的著名英雄中,他是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并列的,只是他没有英勇牺牲在战场上。
高守余人物生平
高守余,山东省昌乐县人。他一九五一年二月参加革命,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二团第九连战士。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单身奋战四小时,击退敌1个排 到1个连的6次反扑,歼敌120余人。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日成亲自将这枚国旗勋章挂在他的胸前。在抗美援朝的著名英雄中,他是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并列的,只是他没有英勇牺牲在战场上。 我第一次见高守余,那是我在新兵连听他作光荣传统教育报告。那时他看上去四十多岁,个头不高,身材敦实,四方脸片,黑里透红,活像一尊雕塑的金刚。特别是他那双泛着黑晕的眼圈,让人望而生畏。 一听他的报告,就看出他是个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但他的战斗经历却是一大壮举。 那是日的清晨五时,我志愿军一零六团刚接防还不到三小时,韩军第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韩军此次进攻的目标是6号阵地,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又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纵深的448高地。因此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殊为激烈。韩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小时的炮击,整个537.7高地落弹两万余发!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八连连长文法礼等二十多人全部牺牲。炮击过后韩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的激战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落入敌手。 20日四时,高守余所在的九连就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而一班也只剩高守余一人了,天刚亮,韩军的攻击就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这中间由于韩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三颗祖国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战后,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由于他此次战斗一人歼敌120余人,有家美国的报纸曾在头版头条登出大标题:杀人魔王高守余! 当时听了英雄的事迹,我们从内心里感到敬佩,同时也为有这样的山东老乡而引以自豪。 1978年我从团里调到师政治部工作,就经常与高守余见面了。当时他任师司令部管理科科长,是正营级干部。星期天没什么事了,我就断不了到他家拉老乡、话家常。有次他问我:你看过电影《英雄儿女》吗?我说看过多次,那上面的王成也是大英雄。他说:电影上那个王成,实际就有俺班长刘保成(有部电视连环画《刘保成和高守余》)的影子。我听了后一脸的惊愕,就要求他细说其详。 他说,在上甘岭战役中成了出名的英雄后,他被派回国巡回作报告。在回国前后,期间有很多人要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其中就有巴金、魏巍等人,还有不少电影界的著名编剧。他说,我算什么英雄呀,你们要写就写我的班长刘保成吧,不管怎么说,我还活着,而我们的班长,还有那么多战友都英勇牺牲了。于是他就详细述说了刘保成等烈士的事迹。 “我们要听你的真实故事。”采访他的人要求说。 他对采访的人说:我到朝鲜去打仗时,是与我的堂弟一起参军的。临离开家时,俺奶奶嘱咐我,你们弟兄两个出去,要互相照应,可要一起去,一起回来呀,我在家盼着啊。奶奶的嘱咐他是牢记在心了。
高守余人物评价
形象在我心里更加高大了。他是个大英雄,但他更是个有传统美德的大老实人。他不会说假话,更不会唱高调,并且一辈子始终如一。他从不以大英雄自居,不张扬,不显摆,心甘情愿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 有次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他从箱子里拿出了那套在上甘岭战斗中的披挂。我看到,他当时的棉衣棉裤被炸成了包烂棉花的网兜,一根皮腰带有好几处都快断裂,军用水壶上不是弹孔就是弹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没死,而且还没负重伤,真是神了。难怪最后敌人看到山头上这个打不死、炸不倒的硬汉子,都吓傻了眼,在几十米外枪都不敢开了。 最近我在网上搜索“高守余”三个字,看到在志愿军的英雄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孤身奋战四小时,击退敌人1个排到1个连的6次反扑,歼敌120余人。缴获冲锋枪一支,手榴弹六枚……”既然歼敌120多人,怎么才缴获敌人一支枪呀?这都是高守余这个老实头,在战后不会报战果。实际是他在与敌人死拼时,不停的从死去的敌人身上获取枪支弹药,用来消灭敌人。在把敌人消灭完后,他手里是只有两支枪,还有没甩出去的六枚手榴弹。他就把手里多出的那支枪,作为唯一缴获的一支枪了,并且在后来一直都这样说。我这个老乡真是傻透了。 多少年过去了,高守余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英雄儿女》王成原型或为烈士于树昌
您所在的位置 :
新华搜索: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或为烈士于树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无论是崔永元编导的电影传奇,还是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的文章,王成的原型有好多位。究竟谁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王成和他所在的部队在那里?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里的王成和电影里的王成还不一样,小说里的王成是一位普通人物,电影里的王成经过编导再创作,变成作品的主要人物,并喊出了震撼人心的经典台词:“向我开炮”!
从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巴金的小说及题词等来看,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1953年3月,时任全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巴金作为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带领18位文艺工作者来到朝鲜前线,在朝鲜采访工作了7个月。期间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将军,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开城前线和65军志愿军将士在一起。1953年9月,巴金又一次来到开城,并和志愿军战士一起过国庆节。 这两段生活深深留在了巴金的记忆里。
1961年7月,巴金创作了小说《团圆》,在1961年8月号《上海文学》发表。1963年由作家毛烽和电影导演武兆堤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在全国公开放映。
“王成”是巴金的小说《团圆》中的一位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30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小说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更为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那么,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谁呢?
张振川曾任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他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中有过这样的回忆(张振川,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板桥镇,1939年参加八路军,1951年入朝作战任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回国后入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任师长、军区作战部副部长、省军区副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1983年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记得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65军第582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很多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我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号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8年后,巴金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
张振川将军还谈到他亲眼目睹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
那是日,李承晚陆战王牌11师向赵先友所在6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6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做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6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8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应该是特等功臣赵先友。上世纪90年代,65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从电影里看,英雄儿女里的王成是于树昌烈士。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壮举来源于杨根思。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节时,编剧毛烽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创作剧本时,查阅了很多报刊资料,他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洪炉,笔名卢弘。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和新闻工作约50年)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281.2高地前沿的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近几年很多媒体发表文章,说“王成”还活着,说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但《英雄儿女》的编剧、王成的扮演者和当年战场指挥员确认定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22期,以寻找“王成”为题报道了蒋庆泉的事迹。文中说,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人同归于尽。洪炉根据《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于树昌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位最初触动洪炉写下“向我的碉堡顶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1928年,蒋庆泉出生于辽宁锦州松山新区大岭村, 1952年入朝,是第一批轮换部队。蒋庆泉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广为传播,人们以为他已经牺牲,并准备为他报功。然而,后来在“联合国军”交换战俘人员的名单中,却出现了他的名字。
石岘洞北山的战斗结束后,蒋庆泉被美国人俘虏。他先被拉到汉城的医院,后来转到釜山、济州等地的战俘营。最后,蒋庆泉随6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回到国内。
《向我开炮》发表后,全国各媒体反响强烈,《沈阳晚报》《洛阳晚报》《长春晚报》《老年日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相继转载并组织记者采访相关当事人。
日,《长春晚报》记者刘燕宁和张明辉联系到了《向我开炮!》一文的作者洪炉。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采写《向我开炮!》一文的故事,同时也向记者讲述了《英雄儿女》主创时的一段故事。他告诉记者:“王成的人物原型有3位,他们是杨根思、蒋庆泉、于树昌。”洪炉回忆了1953年4月那一场血战之后,朝鲜石岘洞北山上的惨烈景象。
23军的战士已经坚守石岘洞北山一天一夜,敌人已经进攻了3次,作为战地记者,洪炉是在敌人第四次进攻时登上石岘洞北山的。他说:“战士们在挖工事时根本没法下铁锹,因为沙土下就是敌我两军阵亡者的尸体,层层叠叠。这时从陆洪坤、谷德泰两位步行机员口中得知,在敌人第三次进攻时,有位叫蒋庆泉步行机员被敌人包围在了碉堡里,他通过步行机指挥炮兵向他所在的碉堡开炮,而且在战斗之后,战友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大家都认为蒋庆泉牺牲了。于是我根据对这两位步行机员的采访写出《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
在大家都不知道蒋庆泉被敌人俘虏的时候,23军政工机关还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可在当年5月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洪炉那篇文章随之夭折。
两个月后,洪炉所在的军中又出现了一位叫于树昌的英雄。在守卫281.2高地战斗中,我军战地仅剩下于树昌一人,为了消灭敌人,他在步行机中喊出“向我开炮!”。后来,洪炉和战友根据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一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字直接取自《顽强的声音》,由《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我成了《向我开炮!》的执笔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传奇》节目中还对我进行了采访。”洪炉说:“如果蒋庆泉没被俘虏,他可能成为功臣。”
对于人们对蒋庆泉是王成原型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一事,洪炉说:“其实王成是个虚拟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这和《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这部小说中王成的人物形象是不丰满的,只说他勇敢地牺牲了。为了让这个人物丰满起来,电影的编剧毛烽和长影的导演武兆堤首先想到了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杨根思在阵地上仅剩自己时,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让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毛烽和武兆堤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他们找到了通讯《向我开炮!》。洪炉说:“我认为王成这个人物形象是杨根思、于树昌、蒋庆泉的英雄形象的集合。”
2000年以来,洪炉撰写《关于王成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文章,寻找从没见过面的蒋庆泉。2004年,洪炉在央视《电影传奇》节目中说《向我开炮》的原型叫蒋庆泉。
《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 (刘世龙,1930年出生于安徽萧县,1939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西南艺术剧院、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长影演员,主演《英雄儿女》《刘三姐》等影片40部) 却有不同观点。刘世龙在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王凤阳、邱瑞贤采访时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报告文学里的原话,不是为了戏剧编出来的,所以才能打动观众。王成的故事是真有其人,他的原型是一位叫于树昌的志愿军战士。于树昌牺牲后,排长孙绍军和记者把他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向我开炮》,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由周扬和郭沫若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志愿军一日》里面。近几年来,有些人说王成的原型还活着,王成的原型有好几个,我觉得这是亵渎历史上真实的英雄。起码,在我们拍片的时候,王成原型只有一个,就是于树昌。刘世龙还回忆导演武兆堤在拍《英雄儿女》选择男主角王成时,提出要刘世龙出演这个角色。刘世龙表示:“请导演放心,我一定演好,”说完打起背包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等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3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有了英雄的气质。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仔细阅读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反复体会导演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人们都敬而待之。单是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刘世龙就吃尽了苦头。到了实拍,刘世龙就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都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了多处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修鬓角,刘世龙顾不了胳膊上已烧成的多处水泡,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过去,这样两遍下来,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了,刘世龙对此不声不响,下来敷上一点红药水,就算没事。
对谁是王成原型这个问题,《英雄儿女》的编剧、作家毛烽(毛烽,河南省武陟县人,1923年12月出生,1938年1月入伍。历任23军新闻干事,军文工团副团长、军政治部秘书处长、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云南思茅军分区副政委、昆明军区文化部长等职。创作《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剧本)也赞同刘世龙的看法。毛烽日接受《沈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始写这个剧本时,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保留过两个厚厚的《志愿军一日》通讯集。 它可不是普通的一本书,而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其中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我。23军73师218团步话员于树昌在参加281.2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支援,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战斗到了12时,敌人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的向于树昌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团长孙斌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接着,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成群的敌人,同魔鬼同归于尽。读此,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间脱颖而出——从呼叫炮火支援,直至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不加任何虚构,把于树昌的事迹搬上银幕。由于记者洪炉的通讯《顽强的声音》因蒋庆泉被俘没有发表,毛烽在写剧本时不知道蒋庆泉这个人物,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昌。
当年于树昌所在师副师长,281.2高地战役指挥员之一谢长华(谢长华1917年出生,湖南省浏阳人。1952年1月赴朝参战,任23军73师副师长。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在日在丹东风云网上发表题为《王成的真实形象——真实英雄于树昌》的文章,回忆了于树昌的牺牲经过:
日,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奉命对石岘洞北山地域281.2前沿西北两无名高地之敌实施攻击。我来到218团指挥所。和团长孙斌、政委许城一起研究了进攻方案。6月29日22时10分,在我强大炮火猛烈急袭敌阵地后,敌阵地一片火海。通信连一班步话机员于树昌同志,一次次地向团指挥所报告战斗情况,要求炮火支援。在炮火猛烈支援下,连续打退了敌整班整连的6次反扑,打死打伤300多敌人。天亮之后,敌人的反扑更加频繁猛烈。敌炮火把整个阵地上和阵地前沿的土块都翻了个遍,这时,阵地上其他同志全部阵亡,北无名高地的战斗,就靠于树昌一个人沉着地指挥、调动炮火,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把敌人打得懵头转向,搞不清我阵地上到底有多少兵力在坚守。到中午12点25分时,敌人一个多连的兵力连续反扑,向于树昌所在的地堡围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我们千方百计的数次增援都未成功,我炮火向敌阵地猛烈射击,但也没有阻挡住敌人的反扑。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在团指挥所的耳机里,听到英雄于树昌连声急促地大声呼喊:“快打呀!敌人包围了我的地堡!快射击!猛打!猛打!打我的地堡!”“炮兵同志,开炮呀!别管我,向我开炮吧!”“猛打呀,敌人上了我的堡顶。”“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地堡,开炮!向我开炮!”“首长,同志们,永别了!英雄跃出地堡,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嘣……,耳机里传出一声爆声,接着一切声音都沉寂了。 我和孙团长、许政委都睁着火辣辣的眼睛,看着北无名高地于树昌拉响手榴弹爆炸起浓烟的方向,当即拿起电话筒,大声喊道:“全线所有炮火,急袭山腿,狠狠地打!”随着话音,所有大炮一起怒吼,刚爬上山的敌人,顿时被葬入冲天的火海中。我方复仇的炮火,在黄昏之前一直未停止射击。于树昌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鼓舞着我军将士,他的英雄事迹,为我军塑造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同志,那是千真万确的。
日上午,在长春同仁医院住院的蒋庆泉接受《长春晚报》记者陈玉峰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原型是志愿军战斗英雄于树昌,但在一次战斗中我被敌人包围,确实喊出了‘向我碉堡顶开炮’,我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任何一名战士都会这样做!”
在驻齐齐哈尔解放军某部军史馆,笔者看到了王成原型于树昌的英雄事迹,王成的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的部队就驻守在齐齐哈尔。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采访了解放军住齐某部政治部主任李华上校。据李华主任介绍,住齐某部是一支有着关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其前身为坚持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的红16师,1943年2月组建的新四军7师沿江支队。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临朐、胶东保卫战,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王成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团被誉为“王成团”,是这支部队的两个主力团之一,作战英勇无畏,表现出色,打了许多大仗硬仗。1953年夏季在朝鲜战场281.2高地战斗中与敌人反复争夺,歼敌2000多人,被23军通令嘉奖。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产生了于树昌这样的英雄。于树昌牺牲时22岁,遗憾的是这位英雄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军史馆前的于树昌的雕像是根据王成电影里的形象塑造的。
(作者王作东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
作者简介:王作东是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人民政府干部,高级经济师,研究军史和地方历史,著有小说散文集《青春的记忆》,地方历史文集《卜奎记忆》、《卜奎史话》《卜奎工运史话》,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 ( 12-18)
· ( 12-17)
· ( 12-17)
· ( 12-17)
· ( 12-17)
· ( 12-17)
 精彩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乐英雄儿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