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学塔一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埃及金字塔中英文介绍

张箭:金字塔与《山海经》有何关系
提要:本文探讨金字塔文化的起源,金字塔的主人和用途;研究金字塔的建筑用材和用工量,司芬克斯的建造者、模特儿和身躯;批评金字塔文化源于中国,《山海经》记载了金字塔情况的“新”观点。
滔滔的尼罗河,巍巍的金字塔,不朽的木乃伊,传神的象形文,得天独厚的纸草,宏伟的阿蒙神庙,栩栩如生的狮身人面雕像……,这一切构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一—埃及文明,留下了无数司芬克斯之谜,吸引了古往今来各民族的无数文人学者去研究、去探讨、去猜测。宫玉海先生近年来根据他“几年来的探索”,对古埃及文明中最有魅力、最神奇、最有特色、保存最好的金字塔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看法、新结论[1]。宫先生的论文曾被复印,专著的印数也达6000册,新说又得到一些学者的赞赏[2],故其观点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本人觉得宫先生的那些新观点新结论难以成立。故本着求是和争鸣的宗旨,与宫先生切磋,向方家请教。
一、金字塔文化的起源。宫先生认为,世界闻名的金学塔文化,本起源于中国。作为古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央帝国(中国)来说,这也是很自然的(文3页下;书页10-11、131、267)。据我所知,最早的金字塔起源于埃及,古埃及语称金字塔为“庇拉穆斯”,是“高”的意思[3]。希腊文写成,意为“角锥体”。英语、俄语、日语分别为pyramid、пирамида、ヒラミツト”,均由庇拉穆斯转写而来。它们皆既指金字塔,又指几何上的角锥体。而成熟期的金字塔就是庞大的四棱角锥体。中国最初也音译为皮拉米[4],后因其外形像汉字的“金”字而称其为金字塔。古埃及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在人的肉体死去的时候,人的灵魂便进入恰好此时生下来的其他生物体内。这样的转世在经过陆、海、空三界的各种生物之后,灵魂便再一次投生到人体里。整个的一次循环需要三千年的时间[5]。故而古埃及制干尸、修坟墓之风盛行。人们先掏出死者内脏,再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mummy、мумия
、ミイラ)。这种干尸倘置于不透风的墓中可经久不坏。大约从古王国第二王朝起(约前2890-前2686[6]),官僚贵族已建成一种高出地面的长方梯形的陵墓,古埃及语称为马斯塔巴(Mastaba),意为“石凳”。到第三王朝的法老约塞时(前2667-前2648[7]),他已将自己的陵墓建成57米高的梯形金字塔,即由六层马斯塔巴逐层缩小重叠而成。到了第四王朝时(前2650-前2500),先有斯奈夫鲁王在迈杜姆把第三王朝末代王胡尼的阶梯金字塔用石块添补,形成底边方形,立面三角形的金字塔[8],接着便出现了齐阿普斯(又称胡福,约前26世纪初)、哈佛勒等巨大的典型的金字塔。哈佛勒金字塔前还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巨型雕像。齐阿普斯金字塔原高145.5米,用230余万块平均重约2.5吨的石材叠压干砌而成,底边各长230米。因地基下沉和塔顶风蚀,现高137米。它在19世纪末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4400多年间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以后到了中王国时代,从第11到17王朝(前2133-前1570[9]),又流行用土坯砖建筑金字塔。再以后,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即被岩窟墓所取代[10]。
中国约在4100年前进入了文明时代,形成了阶级社会和国家。中国最早的国家为夏朝,存在于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在夏以前,便是原始社会了。古埃及在5500年前便进入了文明时代,形成了国家和阶级社会。说文明发生得相对晚一些的国家、地区是文化之源,文明发生得更早一些的国家、地区反而是文化之流,这在时间上成什么逻辑。埃及金字塔兴起于4700多年前,最大的胡福金字塔兴建于近4600年前[11]。那时的中国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连部落的生存都还有问题,又怎么可能修建巨大的帝王陵墓(当时中国地区还没有形成国家,也没有帝王)金字塔,又怎么向外传播金字塔文化。据希罗多德记载的埃及传说,基萨附近不盛产石料,建筑金字塔的许多石料都须从远方的阿拉伯山中开采搬运。齐阿普斯为了给自己建造冥宫,长年役使十万人,三个月轮挨一批。修筑运石料的道路就用了十年,修建金字塔本身又用了二十年[12]。当时中国的黄河流域正是龙山文化兴盛时期,全流域恐怕也没有这么多的壮劳动力。希罗多德还说,胡福金字塔上面有用埃及象形文刻写的铭文,记载给民工们买食品买菜花了多少钱(今已风蚀)[13]。而当时的中国地区还没有文字。宫先生指出,禹修了金字塔,共四对,台是四方形的(文3页下,书页11、18、154)。
第一,禹乃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或戎禹。大禹治水便是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他去世后,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即使禹确有其人的话,也生活在前21世纪的黄河流域,距今约4100年。他怎么可能修建前27世纪以来便已巍然耸立在非洲尼罗河流域的金字塔。这样的事只能够在时空隧道、时光倒流类的科学幻想中发生。
第二,也许宫先生是想说,禹修的是“用黄土夯成的”,“四方形”的金字塔(文3页下;书页11、131、197、205)。但金字塔已是一个在史学界、考古学界、语言学界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宫先生怎么能调换概念呢。退一步说,即使有禹,即使禹修建了用黄土夯成的四方形的土台,即积木式的立方体的土台,那也只能叫做“口字台”什么的,而不能叫作金字塔。因为金字塔是因其外形为四面的角锥体,远看像汉字的“金”字而意译如此,而得其名。另外,汉语的“塔”也来自梵语stūpa(窣堵坡),原指佛教的宝塔,顶上是尖的。其原来的繁体字为“墖”,也是比较形像的。所以,平顶的四方台不应叫做角锥体的金字塔。
第三,《山海经》有两处提到禹建台或禹与建台有关的事。“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禹厥(掘也)之,三仞(满也)三沮(陷坏也),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14]。据此,禹只建了一座土台。经又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15]。即使把这些台都理解为大禹所建,也只有八座,形状为积木式的立方体。其原因经文也说得很清楚,是杀相柳后,其血腥臭,不能生谷,于是建台压妖镇邪[16]。而埃及的金字塔是石砌或土砖筑的,形状为角锥体,用作法老的陵墓。现存的金字塔也有八十多座[17]。所以,说世界闻名的金字塔文化源于中国,禹建了金字塔属无稽之谈。
二、金字塔的主人和用途。金字塔是古埃及专制君主法老的陵墓,法老是金字塔的主人,是生前下令建造金字塔死后享用安卧于金字塔的统治者。后妃等死后也享用小金字塔。但宫先生考出,《山海经》中之相柳也叫相繇,指埃及法老(文3页下;书页11、18、205)。相柳或相繇在《山海经》中是传说中的神怪人物。经文曰:“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掘也)为泽谿。禹杀相柳,不可以树五谷种。…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18]。又曰:“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其所歍(呕吐也)所尼(止也),即为源泽。不辛乃苦,而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19]。而埃及法老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是古埃及奴隶制帝国专制帝王的尊称。古埃及语法老意为“宫殿”,其英语、俄语、日语分为pharaoh、фараон
、フアラオ。法老一语在古王国(前22纪中至前16纪)时期夹杂于对君主的颂词中,新王国(前16纪中-前11纪)时期则成为埃及国王的同义语,并逐渐演变成对埃及所有国王的尊称[20]。这是因为古埃及人讳言君主名,犹如中国古代称皇帝、皇后为陛下,称太子、亲王为殿下。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年的黄河流域,距今两千二百至两千四百多年前。经中所载的神怪人物,九首人面蛇身的相柳或相繇,不知怎么就被考证为是三千多年至四千多年前的尼罗河流域的专制君主法老,不知宫先生发现了他们之间有什么些微的联系。即使只从发音看,即使如宫先生所说上古语音有“四通”现象(文2页上,书3-4页等),法老(英文pharaoh)与相繇(拼音xiang
yao)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再说,历史上的埃及法老有几百位,其陵墓金字塔保存下来的也有好几十座。一位神化人物相柳或相繇也不可能是几百位法老,是几十座金字塔的主人。宫文也没说明也无法说明相柳或相繇究竟是哪一位法老。先出现的“法老”一词也更不可能起源于后起的“相繇”一词。
埃及金字塔用于专制君主法老(包括后妃等)的陵墓,这已为史乘记载,出土(塔)文物证实,也为学界公认。但宫书认为,各主要金字塔不是用于法老陵墓,而是用于祈天,祭祖,祀神,礼圣(人),镇妖(书页18、132、203)。其理由是没有墓碑。虽然如此,但各主要金字塔里发现的木乃伊、棺椁、殡室、墓志铭、随葬品等,还不能证明金字塔是用于法老的陵墓吗。没有墓碑只能说明古埃及的丧葬文化陵寝制度不同于古代中国,进一步证明金字塔文化不是源于中国。当然,也有很少数金字塔塔内没发现墓葬的遗迹,如利比亚高地代赫舒尔南北两金字塔[21]。我想可能是修好后因废立夺位等宫廷斗争或起义所致。但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西方学者对各主要金字塔的用途有许多猜想推测,如确定年、季、日的日晷历书,丈量土地的经纬仪,指示方向的指针,永久的测绘标杆、天文观象台,计算长度和时间的量具等[22],以及尼罗河(等腰)三角洲顶点的标识物,与猎户座的坐标和位置对应等[23],但也都不否认它首先是法老的陵墓。当代的研究还表明,最大的胡福金字塔内既有法老的又有皇后的殡室,是法老和皇后的合葬墓[24]。总之,金字塔的主人是埃及法老,金字塔的用途首先是陵墓,这是不争的史实。
三、金字塔的建筑用材和用工量。宫先生指出,事实证明,金字塔并非天然石块结构,而是混凝土加海水所浇注成的(文3页下;书页11、131、193、200、204)。并强调,这已由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的化验所证明(书页132、193、200、204)。宫先生没说明用混凝土浇注而成的金字塔是指全部呢,或指一部分呢,还是指胡福等主要大金字塔,但从字里行间判断他至少是指各主要大金字塔,戴维杜维斯称其化验所用的石头样品也是来自胡福大金字塔的[25]。
我接触到的所有中外文(英、俄、日语)文献都说现存的几座大金字塔(如胡福、哈佛勒等)是用经过修整的琢磨平的大石块(也可称为大石板、大石条等)压叠、堆砌而成,石块之间未用或用了一点粘合材料,如粘泥、石灰、三合土(用石灰、黏土和砂加水混合而成)等。希罗多德也说齐阿普斯大金字塔“全是用磨光而且雕刻有图案的石头修筑而成”[26]。只不过胡福等大金字塔塔身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石)贴面,今已全部剥落[27]。但这也与用混凝土浇注不沾边。前已说过,埃及后期的金字塔是用土砖砌成的。希罗多德也记载了一位叫阿苏启司的法老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土砖砌的金字塔。他还讲制砖的成本也很高,因为当地没有适合的泥土。“人们把竿子戳到湖里去,把附着在竿子上的泥土收集到一起制成砖”[28]。又如中王国第十二王朝(前1991-前1786)在各地的金字塔,除了阿门尼米斯的那座之外,都是用充满碎石的蜂窝状的预制件或土砖建成的,塔身表面再包上一层石灰石(岩)贴面[29]。再如此前第五第六王朝时(约前2494-前2181),由于国势的衰微和资源人力的匮乏,曾流行在金字塔内部中心用碎石外部表层用石材来修建[30]。我们当然不敢说所有的古埃及金字塔都是用碎石垒成、大石块叠成或用土砖砌成,因为学术研究上有一条经验,说有易说无难。但要说它们是用混凝土浇注而成,或用泥土夯成,就得举出例证,就得指出它们究竟是哪几座,在什么地方,建于何时,是兼用还是全用,可是宫先生并未举例,也无法指明。
其二,混凝土便是指“用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建筑材料”[31]。其中关键成分是水泥。水泥又叫水门汀,即英语cement的译音。水泥是一种粉状矿物质建筑胶凝材料。一般认为近代才发明水泥。1756年,英国工程师丁斯米顿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796年,英国的丁&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第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用石灰和火山灰混合制成的建筑胶凝材料。因此,将它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故又名天然水泥[32]。1824年,英国工人丁&阿斯普丁首先取得波兰特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兰特一带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阿斯普丁便把它命各为波兰特水泥[33]。波兰特水泥的发明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水泥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说四五千年前便有了用水泥等制成的混凝土与史太扦格不入。
另外,宫文讲的混凝土是经过“三仞三沮”的当地含有丰富贝壳石灰矿的土壤,加上海水并搅拌而制成的(文3页下;书页11、131、200、201、204)。这种说法要么是不符合土木工程学界、建筑建材学界、语言学界对混凝土的定义界定,要么是因缺乏建筑建材知识所致,要么是有意调换概念。因为混凝土已是土木工程学界、建筑建材学界、语言学界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宫先生说的那种东西不是混凝土,也不能叫作混凝土。
1983年,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是提出了金字塔的用材新说,认为主要是由石灰石(岩)和贝壳混凝并加海水,用木模子浇灌出类似于今混凝土预制块的人造石,再堆砌而成[34]。但此说遭到埃及学者的反驳。他们指出新说是违背逻辑的不正确的。砌成胡福等大金字塔的石块是当地和尼罗河东岸的石灰石(岩),现在还用这种石块修葺和更新金字塔上剥落的石块。在上古时代怎么可能舍弃不用这些天然的石块,而采用复杂的工艺去制作几百万块人造石呢[35]?曾任中国驻埃及亚历山大总领事馆领事,多次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过各主要金字塔的吴德成先生也确认,各大金字塔的用材主要是天然的石灰岩石块,少数是花岗岩石块[36],有的在一些地方(如殡室)还使用了一些大理石石块。我们在影视中(如《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可看出各大金字塔的用材是开采出来的天然石块,当然也有半用土坯砖的,如基萨金字塔群中的孟卡乌拉金字塔[37]。
与用材直接相关的还有个用工量的大问题。前面提到,希罗多德根据他听到的传说和自己的估算,总结出用工量是10万人(不断轮换)干了30年才建成胡福(齐阿普斯)大金字塔。这个用工量历来被认为比较准确而被普遍接受了。据此我们还可以粗略估算出其他稍小的金字塔的用工量为稍少(即用这个用工量除以胡福金字塔的体积,得出每立方米[石方]耗工多少,再乘以其他金字塔的体积)。但宫先生算出,胡福金字塔的用工量为工地上仅需集中1500人,只需干三个月至一年便可完工。其理由在于,第一,用材不是石块是混凝土浇注件;第二,上古时期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智力、体力、耐力的实际情况大大超出了今天的想象。他因此断言10万劳工30年工期的用工量是凭空臆想,过于夸张(书页193、204)。
我们退一步说,就算用材主要是混凝土预制块(准确地说应是土坯砖),就算修建金字塔的工人不是被强迫征调来押解来而是出于宗教信仰和志愿,那用工量也比希罗多德的估算少不了多少,而比宫先生的估算多出天文数字般的倍数。试想,那230多万块平均重2.5吨的石材(或混凝土预制块、土坏砖)还不是要一块一块地开采、打磨(或搅拌、浇灌、制坯、晾晒)、搬运。建材备好开始建塔后还不是要先勘测确定方位,再平整塔基开凿地下建筑部分,然后按设计图纸将石块(预制块)一块一块地一层一层地往上垒砌;同时修筑甬道、墓室等内部建筑。最困难的工作是把数以百万计两吨多重最重15吨的石块(预制块)搬运上去[38]。清末文人也诧异,称“细阅其坟巨石,古人何以能取此高置坟巅,是必有器具以成之也”[39]。
结合考古、文献和试验,现在一般认为是修筑上坡路,用人力畜力往上拽拉建材。上坡路围绕金字塔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类似今日之盘山公路。待金字塔建成,才将四周的坡道高墙(类似脚手架)拆除,展现出金字塔的雄姿[40]。笔者多年来也在思索,设想可能是一边建塔一边在四周用沙、土、石等堆山。山坡很斜很平,工人、建材、器械等经斜坡上下。待金字塔建到顶时,也就堆成了一座高一百几十米的浅丘。最后从上到下把山挖去搬走。我的设想与外国学者的研究在原理和思路上是相通的,只不过我的想法要笨拙些但也简单些。当然不敢说所有的金字塔都是用这种方法修建的。如同我们四川古僰人的悬棺葬的安置法那样。不管是修上坡路还是堆山,这本身就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那么大的工作量,那么遥远的古代,那么巨大的工程,那么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主要使用铜器、石器、木器,没有铁器,约前14世纪才从赫梯输入铁[41],但直到前6世纪铁仍很稀罕[42]),靠1500人干三个月至一年能完成吗?而不论他们有多么虔诚,有多么强健的体力,用什么建材。再拿采石和搬运来说,先得用青铜钻凿锥等在巨岩上打孔,然后把木楔打入孔中,再注水,利用木楔膨胀的张力把石材切割开[43]。今天在阿斯旺地区仍可看到残留有人工凿孔的巨岩(尚未切割)[44]。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块古埃及当时的陶片画,上面画着一个工匠一手握凿一手挥锤在开采或修整石料[45]。采出石坯后在陆上又得用爬犁-陆橇(sledge)和滚杠—滚柱(roller)将其运到建筑工地[46]。当时还无车辆,前15世纪时车辆才传入[47]。在水上则用船筏运输。金字塔工程的艰巨浩大由此又可见一斑。自然,金字塔也有大中小之分,但宫说是针对胡福大金字塔的。所以,凭空臆想过于夸张的不是我们。(张箭:)。
四、司芬克斯的建造者、模特儿和身躯。与齐阿普斯大金字塔齐名的还有大司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sphinx)原是希腊神话中女人头狮身长双翅的怪物,常守在大路口用缪斯所传的谜语令行人猜谜,谁猜不出就被吃掉。谜语为今有一物,只发一种声音,先是四足,后是两足,最后是三足,何物?奥狄浦斯猜中谜底是人,司芬克斯随即自杀。希腊统治埃及时期,用司芬克斯称呼狮身人面像就传开了,直到今天。七世纪阿拉伯人占据移居埃及以来,则称它为“阿布豪尔”,意即“恐怖之父”(《世界博览》1998年10期文)。雕像坐落在基萨的哈佛勒大金字塔东北三百多米。当年建塔时那里是采石场,但中央一片岩石因含有杂质结构不严而弃之不用。哈佛勒金字塔竣工后石场上便留下一座小石山(巨石),哈佛勒(Khafre)为之不悦。这时,天才的设计师们从古代的神话、山的外形、非洲西亚的动物群落、狮的勇猛(被誉为兽王)汲取了灵感,别出心裁地把小石山雕琢成哈佛勒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雕像高21米,体长57米,如果算上石块砌成的两个前半肢(小臂)和爪子则全长72米,脸宽4.2米,面朝东方的尼罗河[48]。一件千古不朽的造型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现代的研究表明,大狮身人面像还很可能是二分点的标识物,因为它的目光准确地投向春分时的日出处[49]。
但宫书考出,哈佛勒金字塔和大狮身人面像是共工下令建的,人像的模特儿是共工,雕像的身躯不是狮而是蛇(书页11、131、200、203、206、251)。其依据是《山海经&海外北经》载:“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而共工的图腾(形像)为“人面蛇身朱发”。共工之台便是哈佛勒金字塔。从塔到雕像有一条渠道,便是蛇身,只不过被沙压塌陷了。蛇身上还有虎纹。这些与《山海经》的记载相符(同上)。
共工更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位古天神。最著名的神话是:“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山潦尘埃归焉”[50]。《左传&昭公十七年》、《管子&揆度》、《淮南子&本经训》等把共工说成水神。其特点形像为“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51]。《山海经》中只提到共工是炎帝六代孙,共工之臣名相柳(繇),共工之台等,记载得比较简单。司马迁提到,尧不同意共工作他的接班人,舜请尧把共工贬谪到幽陵,让他去改变北狄的野性,并取得成效[52]。这样,即使神话中有历史的成分或神话反映折射了历史,共工也是与舜同时代的人,生活在前21世纪。他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的北部(西北荒、北狄),他的势力范围怎么就到了非洲的埃及,他又怎么能下令修建了前26世纪建成的哈佛勒金字塔和哈佛勒狮身人面像[53]。
关于大司芬克斯是狮身还是蛇身,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从各种电影电视照片中看出,它是非常粗装的狮身而非十分细长的蛇身。再者迄今并没有见到发现雕像与金字塔之间有一条渠道的报道,而只是曾传说两者间有一条秘密甬道相连[54]。我们不能把传说当成信史。即便将来雕像后面真发现有一条渠道或通道,那也不能无视构成雕像重要组成部分的十分硕大粗壮的狮身和它的两个前半肢前爪,而把它说成蛇身人面像。西方的浪漫派埃及学家也只是疑问为什么不把它雕塑成牛身人面像,国为在哈佛勒朝时代及其前后,太阳在春分这天都准确地升入金牛座中[55],而并不怀疑它本身是狮身。就是生搬硬套中国古籍,实际情况与记载也并不相符。如前面提到司芬克斯面朝东方的尼罗河,而《山海经》记载的蛇是“首冲南方”。《经》说的蛇为虎色,而宫书却说还有待于发掘出所说的渠道才能证实虎纹。那我们就等待发掘来证明是非好了。
总之,《山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至西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形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它们的使用地域和记载范围在亚洲的中国,所以就是退而论之说《山海经》记载了非洲埃及的四千多年前的金字塔建筑群都无稽,更不用提根据《山海经》说共工、大禹下令修建了大金字塔群,大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文化源于中国。
宫先生还一再宣称美洲印第安人的金字塔也是共工、相柳、大禹等所建,也源于中国。这些史实在《山海经》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书页11、18、36、132、205、251、267;文3页底4页顶)。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批评了。不过从批评说他们建了埃及金字塔的荒唐,也可窥知说他们建了美洲金字塔的无聊。
金字塔是北非埃及人的创造,如同万里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一样。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否定别人的金字塔的首创性和独创性,如同别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否定我们的长城的首创性和独创性一样。正如周恩来总理1963年访埃时所说:“黄河和尼罗河孕育了我们两国古老的文化。万里长城和金字塔,闪耀着我们两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光芒”。平等地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越来越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坚持唯物史观的史学家更应该这样。(作者:张箭,1955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有网友提出“昆仑”并不是指现在的“昆仑山”。宫玉海教授的书中有专门介绍“昆仑”的古今含义。截图出来,以作回答。既然提到文字了,就展开一下。这也是介绍黄帝的时候必须提到的内容。
英语中的“Land”就是来自于“昆仑”。古英语中的“大陆”应为“Cumberland”,现在这个单词是专门的地名。此外还有,“鹁”与“bird’;“芙苓”(莲花)与“flower”;蛮大、蛮好中的“蛮”与“many”;给予中的“给”与“give”;“支那、亚细亚、china”均来自于“夏”的读音。等等。还有,阿拉伯语中的很多读音也与古汉语相同,或者一个单词的读音就是一个汉字读音的拆解读法。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曾经都拥有相同的语言,注意是“语言”。(节选:)
参宫玉海《试谈如何揭开〈山海经〉奥秘》,《长白论丛》1994年3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4年7期;《&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共323页;《关于&山海经&与上古社会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2期等。
如胡远鹏《&山海经&研究的意义》,《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4期;胡远鹏、杨卓《&山海经&研究的新突破》,《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3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6年1期等。
[3] 周一良、吴于廑、齐思和《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6页。
[4]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初二《申报》载《纪埃及国皮拉米事》。
[5]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第二章第123节,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6][7] 年代据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Vol,I,
Part2B,PP.994-995,Cambridge,1980.
[8] 参刘文鹏《金字塔》,《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
[9] 年代据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Vol,I,Part
2B,PP.994-995,Vol,Ⅱ, Part 2 B,P.1038,Cambridge,1980。
[10] 参刘文鹏《金字塔》。
[11] 胡福在位的年代约为前年,见Khufu (Cheops), 载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8,16,p.423。
[12][13]希罗多德《历史》第二章第124节,第125节。
[14] 《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山海经·海内北经》。
[16] 参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65页。
[17] 参刘文鹏《金字塔》。
[18] 《山海经·海外北经》。
[19] 《山海经·大荒北经》。
[20] 参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2页。
[21][22] 见吴德成《金字塔之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4页。
[23][24] 见Graham Hancock: Fingerprints of the Gods, London1995,
pp.355、430-431,445-447;pp.298,321。
[25] 见吴德成《金字塔之谜》第20页。
[26] 希罗多德《历史》第二章第124节。
[27] 见罗小末、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28] 希罗多德《历史》第二章第136节。
[29] 见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I,Part
2A,p.516,Cambridge,1980。
[30] 见Morris Bierbier: The Tomb-builders of the Pharaohs,British
Museum,1982,pp.10-11。
[31] 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1980年版缩印本第913页。
[32][33] 参缪纪生、黄文虎《水泥》,《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
[34][35][36][37] 见吴德成:《金字塔之谜》,第19页;第20页;第38页;第74页。
[38] 见Khufu (Cheops), 载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8,Vol.16,p.423。
[39] 《纪埃及国皮拉米事》,《申报》同治十二年九月初二。
[40] 参吴德成:《金字塔之谜》,第40-41页。
[41] 参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42] 见日本讲谈社编著原出:《埃及博物馆》,台湾出版家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翻译出版,第124页。
[43] 见C.W. Cream: Gods, Graves and Scholars, New York
1973,P.144。
[44] 见日本讲谈社:《埃及博物馆》,第124页。
[45] 见Morris Bierbier: The Tomb-builders of the Pharaohs, p.46,
[46] 见C. W. Cream: Gods, Graves and Scholars,p.139,p.144。
[47] 见日本讲谈社:《埃及博物馆》,第116页。
[48] 见Hans Goedicke: Sphinx, 载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8,Vol.25,pp.492-493.
[49] 见Graham Hancock: Fingerprints of the Gods,pp.454-455。
[50] 《淮南子·天文训》。
[51] 传为西汉东方朔、西晋张华,实为六朝佚名:《神异经·西北荒经》。
[52] 《史记·五帝本纪》。
[53] 哈佛勒在位的年代约为前年,见Khafre, 载Encyclopedia Americana,
1988,Vol. 16,p.414。
[54] 见吴德成:《金字塔之谜》,第80页。
[55] 见Graham Hancock: Fingerprints of the Gods,
pp.456-457.
近年来,宫玉海先生撰写了系列论文,对《山海经》记述的上古时代的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等进行了新探索,其中《试谈如何揭开&山海经&奥秘》一文(载《长白论丛》1994年第3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文对世界范围内原始社会史的一系列重大间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我们愿讨论这些新见解,,以便就教于方家,澄清一些问题。
一、关于原始社会的时间下限。宫文说:“上古世界本是混然一体,四五千年前到一万年前,只有家族与氏族,还没有形成国家和民族等概念。”(76页中)在这里,作者所说的原始社会的时间下限是四五千年前,所说的
“上古世界”是指全世界。他说: “《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7页中下)
,“对了解上古社会及世界文化历史实为珍宝’(79页中上)。文章通篇都在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历史和地理。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四五千年前已有了国家,有了比较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古代民族,也有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古埃及在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即约5500年前,便形成了最早的城邦国家。〔,,埃及语称之为“斯帕特”(sPt),希腊语称“诺姆”(V叩),英语写成nome,汉语译成“州”。上下埃及后来发展到有42个诺姆〔幻。再后来,上下埃及分别统一起来。到公元前310年左右,即510年前,蒙尼斯(Men
es)王朝统一了上下埃及,形成了埃及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古埃及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早王朝时期 (Pro tod ynas
tic Stage)。〔3,在这一时期,即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埃及已有了象形文字。〔幻现代西方语言中的“象形文字”(Hier
6gl yPhy)一词来自希腊文,系古希腊人对埃及象形文的称呼,意为“神圣的铭刻 ”即。这说明占埃及人已能用文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
,表达、交流和保存他们的思想。这卜卜,构成民族的四个基本要素已经具备:有了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地域—尼罗河中下游
,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一一奴隶制度下的经济生活 ,也初步有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 ,而且 这些文化有共
同的最重要的载体古埃及象形文。因此
,古埃及民族业已形成。早于宫文所说的原始社会时间下限的古老国家和民族还有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公元前年,即距今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下游平原上已形成了最早的城邦国家。著名的有乌尔(U)、乌鲁克(U)
、拉格什(L)和乌玛(U)等。〔6,巨大的塔r r uk aga sh mma 108 庙是阶级和国家形成的一个明证的。公元前: 5
。。年以降 ,基什(Ki sh)
、乌鲁瓣城邦的居民亦开始在石头上、泥板上铭刻、书写象形文字。〔幻迄今已发现了内容丰富的150多个这一时期的象形文字符号〔的。到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象形文字有了重大的进步,发展成为表意符号和表意符号的结合体。由于
一些符号可以表示几个音值,一个单独的音也可以用几种符号来标记,
于是就在有疑间的词汇前面缀上各种限定词来指明它所属的义类,如神类、鸟类等等。〔10J这些前缀符号‘二来成为用木制、骨制、芦苇杆制尖笔在泥板上压印出的楔形符号。现代西方语言中的“楔形文字”(u
n eifo rm)一词便来自拉T文“楔子”(euneus)一 词〔‘ , 。所以
,早在五千多年前,世界上便有了最早的国家即古埃及国家和苏美尔各城邦国家 ,有了最早的古代民族即古埃及人(EgyPtian)
和苏美尔人(Sum er ian)
,也就有了最早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因此,宫文说四五千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和民族,也没有相应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是不正确的。
二、关于上古时代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宫文明确肯定 ,u(
山海经》反映出上古时代确有一种使用区域甚广的共同语言和文字。西方学者所谓‘诺斯特拉特语 ’确曾存在 。”(79页中)但是宫文既未注出
“诺斯特 拉特语 ”的任何外文形式(西语 、俄语 、日语等) ,又未说明是哪些学者,对这一重要资料的出处也毫无交代 。尽管如此
,我们仍设法查到了它的出处:其英文 、俄文分 别为Nos trat ic lan guages 、HoCTpaT二ec KLIe
。。K,意为 “诺斯特拉特语系”。 宫文虽只有意无意地省去了一个“系
’,字,却严重歪曲和篡改了外国学者的本意。一般地讲,世界诸语言有三种分类法 :1.类型分类法;2.区域分类法(或称地
理分类法);3.谱系分类法(或称发生学分类法)。按谱系分类法,一般区分为系、族、支、种四个层次。一个语系包括几十种至几百种不同的语言
,绝大多数不能彼此通话、交流。例如最为著名的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下面仅语族便各有12个和4个。有些同语支的语种彼此可以勉强通话、交流。例如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均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外国语言学家根据发生学分类法
,做了一些尝试 ,想证俪戍亚非 旧大陆的八种语系(族、支、种等)之间在古代的亲缘关系 ,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新语系—诺斯特拉特语系
,把原来的有的语系降为语族 。该语系下面包括印欧语族、乌拉尔语族
、蒙古语族、通古斯-满洲语族、德拉维达语族(通行于印度南部)、卡尔特维耳(格鲁吉亚人的自称)语族和闪-含(亚-非)语族。〔,
2〕这些学者创建了上述语族的比较语音学,查明了在60多个词根和词缀中存在着有规律 的语音对应。〔‘ 3,不 过我们知道
,一种语言一般有几万个常用词汇。如果若干种语言之间只有几百个共 同的词根 ,再加上词缀充其量有一两千个相 同的或相似的词汇
,这些语言之间是不能通话和交流的 ,它们也根本不能说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对诺斯特拉特语系最 有研究的苏联语言学家也承认
,它只是一个假设的宏大语 系 ,包括了八大语族。〔14) 对于外国学者创立诺斯特拉特语系的尝试
,中国语言学家是持否定态度的。如代表中国学术界最新最高水平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
“某些学者在谱系分类的基础上,企图重建‘人类最初的共同语言形式 ’(有的学者称为化石语言) ,以此来证明世界诸语言同出一源的假说。
这种构拟建立在层层假设之上 ,多半是无法验证的 。” 〔‘ 5,退一步说 ,即使诺斯特拉特语系能够建 立起来并得到验证
,宫文的新观点“新发展 ”也不能成立。 第一 ,一个语系下属的绝大多数语种 仍不能彼此通话、交流 ,仍不是一种共同的语言。第二
,诺斯特拉特语系下属的构拟中的八大语族 ,仍未包括汉语或汉语所属的汉藏语系, “《山海经》的反映 ”又从何说起?第三 ,也根本没有所·
109 1叮的 “ 上古时代人类存在的一种共同语言”。
因为在旧大陆还有汉藏语系等语系,在美洲、澳洲新大陆还有若千语系。第四,更没有“一种使用区域甚广的共同的语言和文字”
,外国学者也并未猜为假定构拟有一种诺斯特拉特文字。语言和文字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巨大的区别。语言发J提到朴下当高的阶段才可能产生 文字
。有语言不一定有文字,有文字必定有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百的书面形式。就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地区 ,在不
同的时代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记录 。如内蒙古的老蒙文和蒙古国用斯拉夫字母书写的新蒙文
,当代的汉字和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懂同一种语言的人未经专门训练也读不懂其不同的书面形式
。现存最古老的各种文字也均是独立发展的互不相通的 ,如埃及象形文、苏美尔象形文和后来的楔形文、印度的印章文字 、中国的甲骨文
、爱琴海克里特岛的象形文和后来的线形文A 、玛雅象形文 等等 。 没有一种全世界或旧大陆通用的文字 。 另外 ,宫文也未说明他所说的
“共 同语言 ”是指上古时代的人类都只操此语呢 ,还是指人们 各操各的语言 ,在族际交往中又都操一种共同的语言 。 但不管怎样
,这样的事不存在于历史和 现实 中 ,只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 。 《旧约 · 创世纪》载 :上古时代人类操一种共同的语言 。 他们
计划协力造一 座高塔 . 以达天 上 ,即通天塔(Ba bel T ow e r) 。 上帝顾 虑人类今后将无事不成 ,就
变乱人头的语言 ,使乙饭 此不 通 。 于 是人们只得停工 四散 ,分布 于全世 界 。〔‘ 6, 在上古时代的后半段 ,即
奴隶社会里 ,有区域性通用的语言文字 。如两河流域 、西亚的楔形 文 ,南亚的梵文 ,希腊化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
,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地区的拉丁文 。但也没 有一种人类共同的或旧大陆通用的语 言文字 。人类都操一种共同的语言 ,或 人类都懂一种共同
的语言 ,可以无障碍地彼 此 交流 、交往 ,这只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一个 多世 纪以来的世界语(Es - pe ra nt o)
便是实现这个 愿望 的 一个开端 。 宫文进 而 又 说 : “从 这里 ,既 可以看出《山海经》记述的真实性 ;又可 以进一 步考证
,当时 的 欧亚大陆 ,曾存在过一种共同的文化 。”(7 页 上)这种共同的文化 ,从宫文通篇的主 旨来看 , 自 然不 是指欧亚
大陆乃至 全世界的人类都必然要经 历并 已经历 过的旧石 器文化 、新石 器文化 、金 石并 用 时代文化那类共问的文化
。联系到他一再强 调的上古时代存在一种共同的语言和文广 当是指基于共同语言文字之 上的作为观念形 态 、社会意识和精神财富的文化
,是用《山海经》使 用的语言文字作载体的共同的古代民族文化 。这又 怎么 “进一 步考证 ” ,何以能证明? 汉语汉字 在
汉代和汉代以前只限 于中国使用 ,汉代和汉代以后 逐步扩展到朝鲜 、日本和越南 ,形成了东 亚的汉语汉字文化圈 。这 三 国最
早的各种典籍都是 用汉文书写 的 。 例如 日本8世 纪成书的《怀 风 藻》 卜礴日本书 纪夯 . 朝鲜9世纪成书的《桂苑笔耕》
、12 世 纪成 书的《三 国史记》 . 越南 13 世纪 成书的《大越史记})( 今只存被引用的残篇) 。但汉文的使用范围没有达
到南亚 、除越南以外 的东 南亚(新加坡 的华人社区是近代形成 的) 、中亚 、西亚和小亚 细亚 ,更没有达到欧洲 。也没有任何
一种语言文字通用 于欧亚大陆 。 欧亚大陆也根本未存在过一种共同的文化 。
三、关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宫文说 ,
“当时(指四五千年前)人口相对不多 , 自然资源丰富 , 尚无 生活问题 ,因此才能 ‘百 乐共舞 ’ ,才能创造 出高度的文明
。”(76 页中)四 五千年前 ,虽然人口不多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 但 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极其贫乏 ,认识世界改造
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 ,生产 力极其落 后 , 人类的生 活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是基本的常识 。 当时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 区
,人类还 生 活在野蛮时代而没有进入 文明时代 ,还处于原始社会而没有过渡到阶级社会 , 只能创造出原始 · · 110 文
明而不能创造出高度的文明 。 前已论及 ,当 时世界上的少数地区已形成了国家 、过渡到 价级 社会 、进入 了文明 时代
,但那些国家的人 民也只能创造出低度的有 限的文明 。 宫文 还具体地指出 :因为上古时代 自然资源丰富 ,一些 “天然食品 ,应该
是 ’户 专不尽 ,用之 不竭 的 ” 。 所以 “实际上 ,在夏代以前 ,人们连鸟卵都不吃 ,认为那是不道德的行为 ,并有损 于 自
然生 态平衡 ”(78 页中下) 。 但就在该文中 ,作者 引用《山海经》的一段文字却是这样叙述的 : “有 沃之国 ,沃 民是处 。
沃之野 ,凤 鸟之卵是食 ,甘露是饮 。 凡其所欲 ,其味尽存 。”(78 页中)( 山海 经》中类似的叙述还有 : “此诸沃之国
,莺鸟 自歌 ,凤 鸟自舞 ;凤凰卵 ,民食之 ;甘露 ,民饮之 ,所欲 自从也 。百兽相与群居 ,在四蛇北 。其人两手操卵食之
,两鸟居前导之 ”t17 , 。 《山海经》是带有浓 厚神话色彩的古籍 ,但既然宫先生把它当作信史来研究和立论 ,那么它便讲得很清楚
,夏代以 前的原始社会的居 民是要吃鸟卵的 。凤凰是古代传说 中的百鸟之王 ,但毕竟也是鸟 。外国的古 籍中也有原始人吃鸟卵的
明确记载 。 古罗马的恺撒在《高卢战记》中说 : “当莱茵河流近大(西) 洋时 ,它分成了好几条支流 ,从而形成了许多非常大的河中岛
。 一些岛由各野蛮的残忍的部落 所占据 。 他们无疑是以捕鱼和拾鸟卵为生 。”,18 ,近现代的学者对残存的原始部落的考察也证实
了原始人要吃鸟卵 。 例如 “印第安人把海狗皮做成的皮带绑在 自己身上 ,把另一头缚牢在岩石 的凸 出部分 ”
,然后降落到凹进部分捕鸟 。 “夏天也是这样 吊着皮带下去摸取鸟卵 ” 〔川 。 原始人
要吃野鸟卵和家禽蛋也为今天的文明人的情况所旁证 ,现在许多 人还有猎鸟 、掏鸟窝 、取 鸟卵 、 捡野禽蛋……
&&& ——历史需要什么样的澄清&
非常感谢《社会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原地,使我们看到了一篇难得的驳文:《》(作者张箭;以下简称为《箭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2期)。这标志着《山海经》的研究,已经得到多方面的注意,正向更深广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欢迎更多的不同意见,以利于更深入的探讨。现就《山海经》的世界性和历史性进一步加以阐述,兼及《箭文》。&
一、从常识问题谈起&。在我们的常识中,曾经存在过许多问题,由于形成定见,所以见怪不怪,从不怀疑。例1,“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什么叫“新大陆”?原来乃有没有人?哥伦布是什么人?到那里又干了些什么?因为是西方史学,有的人至今坚信不疑,反而大谈哥伦布对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贡献”。例2,“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修的,10万人顶着烈日曝晒,在皮鞭的监督下,修了30年。”金字塔是法老陵墓吗?施工设计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什么人修造?用的什么材料?近年来,早有异议,但一时难以获得普遍承认。例3,连汤因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都认识:两河流域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语言和汉语相似,说明他们可能来自东方的某个国家。我们有的历史学家在跟着学舌时,连这点也不敢独立思考一下:这东方国家是哪里?和中国什么关系?因为是西方人写的历史,中国人就无权怀疑了吗?它的语言难道不属于汉藏语系么?例4,“原始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生产能力极端落后,所获仅能维持个人声明,无剩余价值,所以无剥削,因而形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而因为食物严重不足,“人吃人也是一种进步”。原始社会人类的数量和当地一样么?当时的自然条件就如此恶劣么?世界上有几个吃人族?像埃斯基摩人那样的“君子国”为什么不吃人?因为这个问题出现在马、恩著作中,过去谁又敢怀疑呢?例5,“中华上下五千年”。什么叫“上下”?是否上有五千年,下还有五千年?难道古老的中华文化紧紧只有五千年历史吗?当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及古文献将我们带到更古老的源头时,有的人根本就不想挪挪地方。因为已经“约定俗称”,又出自“权威”,故而沿用至今。&
《箭文》谈到了“常识”,但作者最缺乏的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人类只能是从少数发展成多数,而不是一下子就从天而降,不满全球。既然人类由少变多,活动范围由狭变广,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事情就会由简变繁,语言也就会由单一走向多样化。正是缺乏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所以才出现了人类文化源头的“多元论”,宗教上的“多神论”。对这些问题,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该知道它们是否合理,而不应该管它是什么人说的。&
二、关于人类共同语言。如前所述,人类是从少数发展起来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人类在从一个家庭发展到多个家庭、多个氏族的过程中,没有共同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暂且不谈现代人类的祖先也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重新发明语言,也是集体创作。首先对事物有共识,其次要取得共同的表达方式。不然就起不到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我有此看法并不是学习了西方的语言学或者语言分类学后才开始的。在论著中使用“诺斯特拉特语”,不过是用了一个现成的词。《箭文》以为有隙可乘,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歪曲和篡改”,因为“诺斯特拉特”是个语系而不是一个语种。我们不仅要问:如果起先没有这个语种,后来又怎么会形成一个语系?没有这个语种,又有何“方言”可谈!就像汉语,它有不下几百种方言,因此才可以把它列入“汉藏语系”,没有汉语和藏语,此语系又从何谈起!用“诺斯特拉特”一词,说明上古时期人类曾有过共同语言,又有何“歪曲”甚至“篡改”之处呢?
《箭文》说的比较清楚:①中国最权威的《大百科全书》对人类共同语言持否定态度;②“退一步说,既使诺斯特拉特语系能够建立起来并得到验证,……一个语系下属的绝大多数语种仍不能彼此通话、交流,仍不失一种共同语言……”。我们应该指出:诺斯特拉特语系的方言应用范围是“从伊朗到智利,从日本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且“属于亚洲北部民族大迁移时形成的一种原始语言变种。”我们不想去探讨专门的语言学问题,但我们认为:不管其他语系如何,在上述范围内曾形成过共同的语系,可以从《山海经》中得到证实。现在已经证明美洲印第安人是古老中国的移民。这些移民带去的又能是什么样的语言呢?即或这些语言,如今早已变化得面目全非(汉语本身变化更大),仍然可以说明,它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不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也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三、世界乎,中国乎?《箭文》没有直接提出《山海经》的地里范围问题,这里可能有一种难言的苦衷,就是已无法在维持“中国圈”论,而又不甘心进入“世界圈”,因此在文中流露出一种情绪。如:“文章通篇都在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历史和地里”
(108页9行),既然是全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箭文》郑重提出,可见这不是废话。
《山海经》讲的是全世界的“天下地理志”而不仅是中国,也不限于亚洲。这一点,连古人,洋人都已认识到,而独有某些中国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根本就没想去认识它。现在提出“世界圈”,使得某些意向只为古人、洋人作注的人手足无措,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他们本应十分重视和欢迎这一发现,但却冷眼相框,并且旁敲侧击,泼冷水,他们这样做,怎能不使中国学界感到为难!
17世纪的法国学者巴赞、希格勒和维宁早就指出:《山海经》中的《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所记载的都是围绕着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地志。后来,美国女律师亨莉埃特?默茨博士经过多方探讨,并实地踏察,于1953年写了一半《几近褪色的记录》的书,对此进一步加以论述。我们从《大荒东经》中也看到:如“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不管你是否同意“白民”即今秘鲁;但其位置确实在今南美洲,而其现人又为轩辕黄帝和少昊,那么他们的语言又属于哪个系列呢?许多考古发现如玉圭、埙、玛雅历、象形文字和汉字、金乌、玉兔等等,都属于中华文化,那么他们的语言又和汉语什么关系呢?
郭璞和郝懿行在《山海经》注疏中,曾多次指出:大荒与海外一些地方,不在中国境内;如“昆仑”,不仅有“海内昆仑”,还有“海外昆仑”,“距长安四万五千里”;并指出《水经》、《禹本纪》“俱言去嵩高五万里”。在《山海经》中海外的许多地名,都与中国古代语言有关系,如“天”,古读为罕、安;英吉利,即《大荒西经》中的天极,也就是奄茲;Alpi(阿尔卑斯)就是有罴(有熊):Danube(多瑙)就是大穆、石纽;撒哈拉,就是沙的平原等等。这种例证在《山海经》中还有不少。
最近,张敏先生在《当代韩国》(春季号)上著文;《九世纪朝鲜藏本〈山海图〉与古代美洲》,介绍了这一“天下地志图”的发现,为中华祖先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到达美洲这一点提供了难以否认的铁证,从而向欧洲中心论者提出了挑战。按此图的记载,不仅美洲,连欧洲、非洲、澳洲包括在内;其中许多国名及其位置说明:众多的海外居民,均是中国古老居民的后裔。&
四、历史乎、神话乎?研究《山海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的内容到底是神话,还是历史。近年来,许多学者已明确认为:它是信史。然而,往昔的分类定位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所以《箭文》直截了当地说:《山海经》是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古籍。但是,仅仅是色彩呢?还是实质就是神话?《箭文》含糊其辞,正表明它的矛盾之处:既要当“神话派”,又不敢否定它的历史性。我们说《山海经》是信史,是从它的实质来分析的;并不否认它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是,许多神话中正包含着历史事实。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记人事也。”《山海经》中既有少量的神事,又有大量的人事,而许多神,又由人化成;包含许多远古历史和英雄史诗。所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定为神话书的。我们不妨略举二例:
1、夸父逐日。《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逐日影,逮之于禺谷。将饮河,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第一,“有人……,名曰夸父”,他是人像,而不是神像;第二,“珥两黄蛇,把两黄蛇”,是古代的一种神力的象征,并以为装饰,是后人所为;第三、渴死,并无神话成分。但在《海外北经》就成了神话式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其中①“入日”,被误认为进到太阳中去了;②喝干了黄河和渭河水,还不解渴,当然是超人的了;③“弃其杖,化为邓林”,则更加神化。这里面可以看出,首先,“夸父逐日”原来不是神话,后来讲成神话了;其次,也可以证明:《荒经》早于《海经》,成书不晚于商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列子《汤问》中引此文时,在“弃其杖”下面,有“尸,膏肉所浸”五个字,不光有人,而且有尸,并用动物油浸之,以图保存,难道这不是历史么?
2、精卫填海。《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炎帝,神农氏;少女,即最小的女儿;“游于东海”,不是游泳,而是出游;“溺而不返”,不是淹死,而是沉溺海外,不想重返宫廷。但是把“溺”讲成淹死以后,就化为乌了。要知道,古代的“化”,就是一种葬法,“&
鲧于羽山,投入大渊,化为黄熊”,就是把尸体剁碎,让黄熊(大鼋)吃了,灵魂即归附大鼋。也正如西藏人的一种天葬,当天鹰吃了死人的尸骨后,灵魂就归附天鹰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列仙传》里,只讲女娃追赤松子(炎帝之雨师)而得仙,并没有死。可见其原非神话,而是人事。包括“黄帝战蚩尤”,“大禹伐共工”等,均有历史事实,在《山海经》中此类的事还有,这就是英雄史诗。
现在有的史学家,受疑古派和西方史学之影响,不仅否定中国古籍的可靠性,进而提出炎帝、黄帝均无其人;黄帝不过是个馄饨怪物、大革囊;大禹不过是条虫;夏代以前乃神话时代等等数典忘祖之说,并且连“夏、商、周的历史分期”都成了“跨世纪的工程”,令人啼笑皆非!
五、食卵乎,食人乎?我确实说过:“在夏代以前,人们连鸟卵都不吃”。第一,天然食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点《山海经》中多出提出过,既使不是当时现状,也是曾经有过的情景。第二,神农氏开创农业,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非物资匮乏,主要是由于“禁猎”与“不杀生”的信条。《箭文》认为《山海经》中有:“食卵”、“食鱼”、“食兽”等记载,所以在夏代之前人并非不吃鸟卵。但是,他竞然忘记了《山海经》成书的年代。在他看来,该书不过成于战国、汉代,所记又多是神话;那么①所记的是什么时代之事?②是夏代以前还是以后?③其可信程度如何?《箭文》根本没说清楚,也是无法说清楚的。
《山海经》记载了一些氏族的食品,也记述了一些动物吃人,但没有人吃人的事;随便杀人也是要受到追究的。在《大荒东经》中有:“有因民之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验)有易,有易潜岀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大荒北经》有:“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验)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说明此两氏族之君,皆为罪犯,害怕受惩罚,潜逃到远辟之处生活;而不是由于河伯和帝禹哀念他们,使他们在另处偷偷建立家园。
《海内北经》还记载有夏后启之臣孟涂,莅巴听讼之事,就是犯了罪的,虽“执之”,但仍以好生为德。当然,对蚩尤,共工这样的罪大恶极者是要判以死刑的,这属于正常行为,自然无可非议。近年,有的学者竟把蚩尤和炎帝、黄帝并列奉为“三祖”,以发展旅游业,可见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历史的歪曲已达到了何等程度!
《博物志》说:“孟舒国民,人首鸟身,其先主为虞氏,训百禽。夏后之世始食卵,孟舒去之,凤皇随焉。”《括地图》说:“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与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实。去九嶷万八千里。”如果这两部古籍说的没错,自然是夏代之前不食鸟卵,夏代以后开始食你鸟卵,孟舒(亏又写成盈)抗议,而离开中国本土,移居海外,即《海外西经》的“灭蒙鸟”。既然《箭文》认为《山海经》在战国以后问世,对上述记载不应该提出异议,但是,却坚决地提出来了。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意外!
六、《山海经》及其研究。为了澄清问题,下面想简要地谈一谈《山海经》及其研究。本来,这方面早有文章问世,可以参阅1993年7月号《新华文摘》所刊登的胡远鹏先生的专文;但为负责起见,在赘言几句。第一、《山海经》到底是什么书?它是一部古代天下地理志,本有图,所以又称《山海图》,这一点从张敏先生的介绍中可以了解。第二、它何时成书?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历代帝王都派出人员对整个世界加以调查了解,同时也派出适当人选去管理和布教,这就是《山海经》一书产生的背景。古人认为是大禹、益写了《山海经》;后来几个朝代在有新的了解的情况下,又有所补充,直到周王室衰微,此书才流入学者和民间之中。我们认为此说可信。因为在一些内容中,有“帝命禹”、“禹曰……”、“禹父鲧”、“帝命竖亥……”等词句;又有不同指代的“帝俊”,说明它又不是一个朝代的产物,确实是历史的层积。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箭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实在令人奇怪。
《海内经》中,把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三大家族的谱系介绍得比较清楚: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接下来:“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出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噫呜。噫呜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伏羲氏四代,神农氏九代,到了轩辕氏即位,接玛雅历所记,距今正是5109年(公元前3113年),向上推算,到了伏羲氏,何止6000年!按《外纪》等史书记载:伏羲氏时,其家族赫胥氏居南,那就是古埃及,因此才使用象形文字,供奉“荷尔”神,其形象为一个男婴坐在一朵莲花上,难道不正是生于甘肃成纪“华胥之渚”的伏羲!因此,古埃及人为蛇图腾,正与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相符。早期的共工为“人面蛇身朱发”,也是伏羲氏家族。后来的埃及神是“赖”正是“莱”,古写为“
”;实际上是“雷”,即炎帝先族“方雷氏”,其女雷祖嫁与轩辕黄帝,所以《国语》说“少昊、昌意,方雷氏之甥也”。炎帝、飞龙氏,其图腾为鹰,就是荷鲁斯;在古埃及历史上,蛇图腾与鹰图腾部族间战争,正反映了两个氏族争夺古埃及的历史事实。后来的共工,为炎帝之后,与颛顼争帝,这才发生黄帝与共工之战;直到《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禹攻共工国”,才使战争告一段落。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从7000年前的黑陶制品,到7600年的稻谷遗存,和7500年前的半坡村的象形文字,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具有初形的文明架构——华胥之国。它正是中国与古埃及等的文化源头。中华文化怎么能仅有5000年呢?这些难道是我编造出来的吗?史实早已存在,不过一些历史学者、唯西学是从,而不敢去发现,不敢跨越国门一步,因而把明明白白的历史搞混乱了,搞颠倒了。
《山海经》的研究,对于正确了解上古世界,对于解开世界文化之谜和李约瑟的跨世纪之谜,是非常重要的依据。研究它,可以再现古代中国之辉煌,于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增进爱国主义精神,都将发挥巨大作用。对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志士仁人参与,而不是相反。《山海经》的研究,和“天下地志图”的出现,已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御用学者们编造的世界史,发出严峻挑战!历史必将重写!
&&& 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山海经》研究的某些新进展,虽不无可商之处,却可供参考。此间亦有人正在研究《山海经》。欢迎赐稿。但望言简意赅,论必有据,一事一议,不生枝蔓。
   *          *             *
  近年来,《山海经》这部有重要价值的中华文化瑰宝,日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当前,在这一领域内由于拓荒者的努力,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加上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在有关《山海经》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成果,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合力,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不必讳言,对这部“奇书”、“天书”的破译工作是相当艰辛的。现在,《山海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山海经》的研究,冲破了原有的地理范围,从中国圈、亚洲圈,扩大到世界圈。以往,人们多将《山海经》只看作是记载中国本土或亚洲范围内的古代地理书,间或有学者怀疑其不仅为亚洲地理,如法国与美国某些学者曾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光明(朝阳)之谷,是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等。多年来,长春光机学院中文系宫玉海先生通过对其语言的研究,认为书中许多古地名并非限于神州之内,而是遍布于世界许多地方。如书中记载的大禹攻打共工,共工所触的“不周之山”,即《山海经》中的“不周负子”,即为“莫桑鼻给”,实际是当今的东非大裂谷,书中描绘的地势、地形,在中国地域内是找不到的。其地望“在昆仑北”。晋郭璞注有“海外昆仑,去长安四万五千里”,而且东非大裂谷恰恰符合书中所载“有山而不合”的地理特征。
  又如“凶犁之谷”。黄帝令晏龙杀蚩尤,斩于“凶犁之谷”,该地不在中国版图之内。晏龙作为黄帝时的雨师,曾到过今天的南美,而“凶犁之谷”即在巴西东部(圭亚那高原)。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考古发现,其中之一就是1991年美国学者的论文《奥次顿哥》中介绍的当地易洛魁人保存的两张鹿皮画,一张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张《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也确凿地证实了易洛魁人是移民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后裔。而“苏里南”这一地名,也基本与“凶犁”相符。据悉,中国学者王大有等也以此二图为契机对《山海经》里的美洲事物作了考证,发表了数部专著和论文。
  再如加勒比,《山海经》中的“奢比”,亦称“诸比”,他是黄帝派去的东方“土司”。有些民族如肃慎族、印第安人等,明显是由东北迁徙去的,而易洛魁人即《山海经》中的“禺虢”(死后被尊为北方海神)的后裔。
  宫玉海等的《山海经》研究,他们的“世界圈论”以大量材料论证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的性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对于史学界的“西欧中心说、中亚中心说、两河流域中心说”是个冲击。在学术上也颇有启发。
  近十多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推翻了某些中外学者关于“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中国猿人是从非洲过来的”等旧论点。巫山猿人古化石的面世,河姆渡水稻栽培遗址的发掘,酷似《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烛龙大神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特大铜面像的出土……都证明“华夏大地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结论,已是无可辩驳的了”(见
日《人民日报》第11版)。同时,国外的许多考古遗物也证实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不只局限于黄河流域,这些,则更进一步说明前举学者大胆新颖见解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
  另外,国内学者英山徐显之先生在《山海经探原》一书中辟一专章《&山海经&时代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来论述“我们的祖先和亚洲其他地区人的祖先,自古在世界上就有很大的活动能量”。他认为:“我们的祖先,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遥远的西方的情况,这是很不容易的,但决不是不可能的。”他也认为我们的先民到过南北美洲、非洲赤道附近、北极圈、南极大陆……“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真是大可令人惊异。”“先民们既然去得了,也自然能回得来”,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山海经》世界圈说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
南北学者,珠联璧合。不特此也。《人民日报》国际部国际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连云山在其专著《谁先到达美洲》中,从我国航海史的角度,指出,中国人在三四千年前到过中美洲,在《东山经》里做了记录。他说:“当然,中国人是横渡太平洋航海而来的,并且在北美太平洋沿岸作了精确的航海考察测量,留下了《山海经》中惟一一篇四千年前北美西海岸科学考察记录。”这是《山海经》“世界圈”说的又一说法。
  二、改变了视《山海经》为神话、传说、巫书的旧说,而认定《山海经》有一大部分是信史,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观。《山海经》中两次提到“夸父逐日”,在《大荒北经》记有“将饮河而不足也”,《海外北经》则记作“饮于河渭;河渭不足”。这一故事就这样被传为神话。然而有人认为,夸父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尸。《大荒北经》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再从当时生活地点看,“勾龙氏”即“皋落氏、俄罗斯”;夸父之尸可能就是现在莫斯科大教堂中的“圣谢拉菲姆”干尸。尸体的保存方法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其尸,膏油所浸”,这是远古保存尸体的最佳方法。
  “精卫填海”几乎无人怀疑它是神话,实际上它并不是神话。《山海经》记述炎帝之少女——女娃(女娲),其领地在山西发鸠之山,她听信了雨师赤松子之言,知道了诱人的海外世界,欲出外遨游,“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后人把“溺”字解释为“溺死”,那么,“不返”二字岂不是赘言?有人考证,“溺”意为“沉溺”,这样,“不返”二字才有着落;而“斐济”之名来源于“发鸠”(古音读近fāijǐ)。那一带物产丰富、风景宜人,对于囿于宫廷的少女,自然富有吸引力,她沉溺其间而不返,过上了神仙般的自由生活,成为时人所称的世外之人,因而被收入汉代《列仙传》中。“精卫”可能是女娃饲养的小鸟,“衔木石”可能出于做窝的本能。斐济首府“索瓦”(一译“苏瓦”)一音源于“少娲”;而那里的人种个子高,皮肤红,与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人种不同,且能歌善舞,如《山海经》所说,他们可能是炎帝的后代。
  其他“神话”亦如此,“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有言“天柱折、地维绝”,可能是后代族人纪念共工时说的,《山海经》中并无此语,《大荒西经》云:“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禹坟共工国山。”如前所说,宫玉海认为是在莫桑鼻给。
  宫先生认为:“从唯物史观出发,‘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话’是神秘化了的历史。”有中国史家传统与风范的著述,被后人误为神话的历史,今天应还它以真面目;长期以来笼罩在《山海经》上的神话迷雾应该逐渐廓清。
  英山徐显之先生亦持此一观点,《山海经探原》专辟一章:《谈&山海经&怪物》,他认为“其物非怪”、“其人非怪”、“其地非怪”、“其事非怪”、“其文非怪”,“《山海经》一切现象,几乎全部都可能用唯物的观点加以解释。”
  勇于质疑、敢于否定前人、名人的求实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力量,许多科学史、文化史上的新发现,无不显示出研究者富有挑战性的气魄与胆识。当然,他们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商讨与论证。
三、与国外及其他学科研究开始接轨。语言是“活化石”,它的研究价值有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起到了超前的信息提示作用,同时,殊途同归的结论又起到了互证的作用。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因民之国”,从古代汉语讲,“因、奄、於”都表示大陆边缘之意,“因”即“印第安”,其国在美洲。历史上虽有人认为中国人到达过美洲,然而很少有人肯定“印第安”人的族属与中国有关。房仲甫、王大有、宋宝忠等先生对此做过论证。日《吉林日报》发表宫玉海的一篇文章《中国——印第安人的故乡》,文章确凿认定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先民的后裔。1989年,英山徐显之在《山海经探原》中写道:《大荒东经》“至少有五处谈到那里的人是黄帝、帝俊、颛顼之后,这说明那里的人和我们的先民有着血统的关系。这能不又一次证明原来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从东亚迁去的吗?”
  几年之后,美国埃默里大学人类生物化学家华莱士教授及其同事,经过对印第安人遗传基因的化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北美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国人的后裔。“这种线粒体DNA中含有37个基因,这种基因总是从母亲遗传给孩子,因此在跟踪血缘方面是不会出错的。”(见《吉林日报》日第8
版)委内瑞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是殷人的后代(武王伐纣时,商朝一部分臣民从海路逃到美洲),而且有石锭(锚)为证。此事房仲甫、石钟健等有所论证,学术界颇有争议。又如西班牙人巴尔莎的论文认为本民族祖先在荆西巴东(中国湖北与四川接壤处)。这些论点虽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与王大有、宫玉海的论点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开始接近。
  轩辕之国,有人认为它并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即现在的匈牙利。中国历史上载“轩辕之国是黄帝当诸侯时的领地。因名轩辕,故称轩辕之国。”《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这说明它在欧洲西部。有人认为他们是匈奴西迁后才成立的国家,这无疑是不对的。近年在阿尔卑斯山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冰人和现在的南欧人几乎一致,无大的差异,可见其祖先与公元一世纪前后迁去的匈奴无关。据匈牙利人自己叙述,他们第一代国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名“阿尔伯特”。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阿尔伯特”正是“有羆氏”(意大利语Alpi,法语Alpes,日语的ある即“有”,因此,“有熊氏”应为“有羆氏”,“熊”是总称)之古读。又说原来曾住在新疆、中亚一带,这正符合《西山经》有关黄帝的“平圃”即“槐江之山”的地理位置。
  《大荒西经》云:“有寿麻之国。……寿麻立正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这“寿麻”国是今何处,一直众说纷纭。郭沫若《驳实庵字说》认为指古代巴比伦的先族Sumer(苏美尔),徐南洲认为是Sumatra的对译即苏门答腊。据袁珂先生研究,寿麻之国即今日斯里兰卡共和国,地处北纬8°,在北回归线之内。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却不得要领。《吕氏春秋》曰:“西服寿麻。”高诱注云:“西极之国,靡亦作麻。”此国应在西方。徐南洲说对了一点:“按正立无影(不是日中正立无影),应该是在赤道附近。”而英山徐显之则说得更明确:“实为对热带沙漠地区的描写”,“正是西方非洲赤道沙漠地区的情况”,但未点出国名。
  实际上,按照其地理特征以及语言学的考释,寿麻应为处于非洲之角、北临亚丁湾的“索马里”。它处于赤道和北纬10°之间,所以“正立无景”;亚丁湾沿岸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量少,所以“爰有大暑,不可以往。”《楚辞·招魂》云:“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王逸注云:“言西方之土温暑而热,焦烂人肉,渴欲求水,无有源泉,不可得之。”有人认为,索马里人本是春秋时住在中国山东的“瞍瞒”,也叫长狄(翟),其为大人国,据说首领侨如(乔伊)身高1丈7尺,这种身躯高大的特点,仍然遗传在今天众多黑人中。是齐桓公与诸侯军队把他们打败后,他们出海远征非洲,定居于今天的索马里的。
  《大荒南经》中提到的“胡余”就是澳大利亚,“胡”读如au,“余”同“途”音,即“菟”,这两音正是“於菟”(老虎),即英语Aostral。
日新加坡《联合晚报》载文报道:“中国人最先到达了澳大利亚,并不是英国人第一个发现了它。”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是马来西亚人,他们的图腾是老虎,与楚人、彝人、玛雅人是一样的,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可能因为他们都是古代的虎方人。中国古代称东方为人方,西方为天方,北方为鬼方,南方为兽方;而兽方中又有虎方、象方、蛇方等。
  一些考古新发现也陆续为这些研究雪中送炭。十几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尤其新石器时代遗址龙的形状、特异乐器等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六、七千年前就已有文字,中国象形文字比巴比伦文字早、黄帝时采用它作为官方文字,但不等于无其他文字,如蚕丝文字、楔形文字,而蝌蚪文字则与埃及古文字极相似。
  在中国,分布面较广的仰韶文化,距今已有年,正是黄帝至西周阶段。有人认为“仰韶”是神名,指的是“英招”。《西山经》说:“帝之年圃,神英招司之。”英招死后被尊为神,仰韶文化的传播与黄帝家族的动向有关,今台湾省台南的平埔人可能就是随黄帝由阿尔泰山迁到中原又向南迁至台湾的平圃人后裔。如此说成立,则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又添一有力的佐证。
  如今日本人、泰国人、印第安人等纷纷前来中国大陆寻根,其研究就更有价值了,这种对人类共同文化、历史的认同与珍视,为创造一个和平、和谐、进步的大同世界,开辟人类光明的未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进一步揭开世界文化之谜。在世界文化史中,有许多难解之谜,通过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和破译,可以逐步地将其谜底一一揭开。其荦荦大端者,试简述如次。
  (一)英格兰西部的巨石阵,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三、五十吨的巨石,而且是加工后组成的,那么:1.它是何人、何时建造的?2.它的用途何在?诸多不解之谜,却在《大荒西经》中找到了答案:“西海陼(zhǔ,渚),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郭璞注云:“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数次舍也。”由此可知,其用途是测量天象、也是为编制历法而用的。如今美国科学家费了很大气力,用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它们可能是观测天文的设施。从《山海经》中可以知道它的建造者是颛顼的曾孙“嘘”。《大荒西经》载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嘘。”有人认为“吴姬天门”即现在英格兰的沃尔弗汉普顿,其读音基本一致。巨石阵就在它附近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建成已有四千多年了,与碳14测定的年代相符。
  (二)埃及的金字塔。对金字塔的修建,人们早已有许多疑问:1.其原料是天然石块吗?2.石块中间没有缝隙,连刀片都插不进去,是怎么建成的?3.是狮身人面像还是蛇身人面像?有人提出:据《山海经》的记载,金字塔应是浇铸而成的,它并非天然石块,而是当时当地的“混凝土”。《海外北经》言“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有人认为,这应是现代金字塔群中的一部分。所说的齐夫林金字塔,其一角附近有狮身人面像,在《海外北经》中记载着“(共工)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就是共工氏的图腾。《竹书》中说共工图腾是“人面、蛇身、朱发”。近年来,西方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人面像的头发是红色的,并找到了残余的红色与泥土中的渣滓。稍后又发现从塔的一角到人面像的基座之间有一条“渠道”,这应该是原来的蛇身。它原在地面上,因风沙长年侵蚀、积压,致使它塌陷,发现时误认为渠道。今后的考古也许还会发现,蛇身外部可能有虎的斑纹。当然有待证实。
  此外,还有关于金字塔的建筑者与工期问题:1.建筑者都是什么人?是奴隶吗?2.“十万人参加,三十年完成”之说是否可靠?
  据世界史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奴隶,带着脚镣,在烈日曝晒和皮鞭的监督下劳动,十万奴隶用了三十年工期。对此,宫玉海1993年7
月在《编取帝王书·辨乎天下事》一文中写道:“上古人类状况是怎样的?是蒙昧、原始、落后,还是具有相当高度的的文明,并创造了许多伟业呢?是在衣食不足的苦难中挣扎,还是丰衣足食、欢乐歌舞,而又甘心奉献呢?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则明显属于后者。”同年12月8
日《世界科技译报》的一篇文章报道:“考古学家对三年前在金字塔附近发现的公墓的垃圾、人体骸骨、文字材料、啤酒瓶罐和葡萄桶的残片,以及面包店等作了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自愿侍候上帝的自由的埃及人。法老为他们提供衣、食、住所(主食12种面包,每天早、午、晚三餐都有啤酒和少量的葡萄酒)。他们也不是整天工作,而是白天劳动,晚上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果按照法国化学家戴斯杜维斯的化验结果所表明的那样,用混凝土造金字塔,根本用不了10万人和30年工期,而只需1500人几个月就可以完成。
  宫先生还认为,当时已有侏儒参加工程。在《山海经》中,“侏儒”就是“焦侥国”,他们是掌握了许多“机巧”的家族,因而不能排除在施工中使用一些机械。《尔雅》记载“丹穴之人智”,就是说居住在中国之南的一些家族,有着相当高的智能,这应该是指共工和侏儒。如依据《海外北经》记载,大禹到达北非以后,“杀相柳”、“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如确实与金字塔群有关的话,那么,可以预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逐渐会证明这一点的。
  (三)希腊文化历来是倍受重视的,然而其根源在哪?目前世界通史一般都认为创造古希腊文明的并不是现代的希腊人,但究竟是什么人,这又是一个谜。
  《竹书纪年》写有“颛顼生伯鲧,居大穆之阳,是维若阳。”“大穆”即多瑙河流域,“阳”即南部,或说“若阳”,按对音应为“诺萨斯”,现在克里特岛上遗留下来的“诺萨斯王宫”,就是鲧的王宫。《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舞)九代。”《大荒西经》云:“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启是禹的儿子,他“上三嫔于天”,不是送美女给上帝,而是多次到那里(天:西方)作客,这里包含去故乡探访祭祖之意。有报导称:近年希腊发现我国夏代时期精制的铜器,说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信息传递,本来很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米诺斯王宫(或说即大禹的宫殿)中发现的一尊彩陶人像,正与《山海经》中巫咸的人像相符:“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其衣冠与夏代相似,说明希腊文化和夏文化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看,“希腊”(Greece)在希腊语中就是“大夏”的意思,因此希腊自古以来就称为“大夏”。克里特文化期正相当于后启的文化;“克里”就是开、启,而其年代也正符合。希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进入了金石器共用的时代;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这正是伯鲧的时代。有人从而推论,自公元前2286年大禹治水起,到公元前2196年启即帝位止,约90年间,启在希腊一带,精心经营,以出色的成就,建成辉煌的克里(启)特(代)文化,成为古希腊文化的高峰和象征。在禹即帝位后,国号日夏,尊大穆之阳为大夏。克里特岛上的诺萨期、米诺斯王宫,就是鲧、禹的宫殿,那些宏伟的神庙和宫殿,正如史书所载,是“峻宇雕墙”,令世人叹为观止,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因此,有人说,大夏即希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创造者正是我们中国人。
  (四)谁是古罗马文化的创造者?过去,人们言必称希腊,论必谈罗马,因为它们代表了古文化之高峰。然而,古罗马人又源于哪里?他们当然不是现代意大利人,也不是三千年前的伊特鲁里亚人,而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系从东方来的一个民族。《大荒北经》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这“弄明”或说即“罗马”对音。《十大经》有“黄帝宗质始好信,作自为像,方四面——前参、后参、左参、右参,四达自中……”“方四面”即四座像各向东、南、西、北,那么肯定有一把面向四面的椅子。电视中曾有过报道,西方学者用电子计算机把古罗马神殿复原出来,我们看到宽敞的大殿中间有一把“方四面”的椅子,因为它是按黄帝家族的规格修的庙,说明了古罗马与黄帝家族的密切关系。
  (五)在世界史中曾有一个“希克索斯族”,他们从两河流域曾扩展到北非一带,显赫一时。史书中只说是从东方来的民族,可究竟是什么民族,又是一个谜。
  但是,有人认为,在《山海经》中就已提到它。《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扩稷播百谷。”《海内经》云:“(叔均)大比赤阴,是始有国。”后稷及其弟弟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创立了著名的喜特国与苏美尔文化,建立了西周之国。所谓“希克索斯人”就是西周人。
  (六)其他世界文化之谜。比如,关于轩辕黄帝的纪元从哪年开始,炎帝纪元从哪年开始,就是一谜。有人提出:从《山海经》中可以了解到玛雅人是颛顼的后代,应该说,他们所流传下来的年代是可靠的。据他们讲,他们的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而犹太人是炎帝的后代,即“有邰氏”,他们的纪元至今已有5755年。炎帝“传八世而衰”,如果一代平均按70年计算,九代正好比黄帝早约630年,与历史记载大体相符。我们在本文中所涉及的许多新观点,限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论证,可参阅宫先生等有关专论。()
风遗西土:美洲文明播火者之谜&
对中国人,我们只有顶礼膜拜
《山海经.东山经》的第一经,介绍了由北到南长约1200英里的山脉情况。文章列举了12个山峰的名称,每个山峰都有一条向东的,包括东北向、东向或东南向的河流。第二经攀登2200英里的山岳地带,向北和向南。第三经循水路前进,向北向南约2000英里。第四经简短,从“北海”开始,向南向东行进。
《东山经》的第一经首先谈到的山脉,看来是美洲的內华达山和喀斯卡德山,因为它们在海边,与书上所说的向北向南1200多英里相符。可是,所有沿海山脉的河流,都是向西流入太平洋的。这与河流的流向不对头,因之所提的是喀斯卡德山和内华达山的说法只得割爱。经琢磨,安第斯山!可能是书上所见到的山脉,因为那座大山脉延伸到北边和南边,所有的大河都东流注入大洋。安第斯山东坡是一片巨大雨的森林。《山海经》上有一说:记录者在流沙上奔波了一时期,可是安第斯山脉东坡却有流沙。这样,认为是安第斯脉的说法也得割爱。惟一遗留来的幅员辽阔的山脉是落基脉,那里的河水确实东流,倾注国人称它为枸(白杨)山。对我说来,白杨山只意味着一个地方——科罗拉多州立公园。碰碰运气,试试看第三个山峰是不是在科罗拉多某个地方。我全神贯注地寻找,在那个点上来回探索。回到第一个山峰“檄螽山”,看到怀俄明州的斯威特沃特河(R.Sweetwater。意译为“甜水河”),河水可口,流向东北。循着地图往下找,就在中国人清楚指出的地方找到流沙一一将安第斯山湮没的沙子。今天,我们为了表示纪念,在那里建立大沙丘博物馆。接着往下找,一个山峰接着一个山峰都相符。开始时看来难以相信,但事情就是那样,一顺百顺,第一个相符,其他的也相符了。
在几个地方,曲里拐弯穿过田纳西山口、贝索德山口(Berthoudpass)、兔耳山口(Rsbbit'sEsrpass),或福耳河山口(FsllRiverpass),全程差了20英里左右。但在1200英里德漫长距离中,4000多年前出现些许误差是可以原谅德,何况大家都知道,那里巉岩嶙峋、令人心悸。要知道,单攀登一座山峰就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现在要亲自跋涉2200英里,循着大陆分水岭,从加拿大德曼尼托巴到墨西哥的马萨特兰跨越17座山更,因而感到这项人物似乎难以完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对于那些早在4000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
这些中国人所撰写的《山海经》这一记录,竟能流传到今天,同样是命运的一个了不起的转折。书中所记的翔实的内容,比起虚构的故事来,反而更加令人拍案称奇。
《山海经》的记载与美洲实地的对应&&&
一、《东山经》之首,日檄蠡之山,北临乾昧。食水(或“可饮的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音窘)之鱼,其状如犁牛(有虎纹的牛),其音如彘(音志)鸣。
怀俄明州卡斯帕(casper)以西20英里有一座高5930英尺的山峰。似乎是辙蠡山。它北部毗连大霍恩山脉(BigHornRange).食水是斯威特沃特河,它和北普拉特河(NorthPlatteRiver)汇合流向东北,最后流入密西西比河,归于大海。至于颜色像虎斑牛的动物,或许是海獭。(以下为节省篇幅计。《山海经》原文皆不录,读者可自行对照阅读《东山经》诸篇)。
二、往南100英里,有一座梅迪辛波峰(MedicineBowPeak,12005英尺)。这里有好些砂金和次等玉石。“湖水”是一条小支流。从梅迪辛波峰的东坡东流注入。流进北普拉特(N.Platte)河的拉腊米河(L~ramieRiver)。
三、100英里以南的白杨树山上(或许就是科罗拉多的朗士峰Long’sPeak),长着树叶金黄的白杨树,一里又一里穿过科罗拉多,蔚为奇观,令人难忘,中国人也忘不了。从斯蒂姆波特(Steam—boat)泉到克里泼河(crlpplecreek),这一地区金矿蕴藏丰富,闻名遐迩。墨西哥知名的斑驳绿玉,就来自这个地方。识水是拉腊米河的一个支流,河水北去。两条河流.一条来自梅迪辛波峰,另一条来自朗士峰,汇合在一起——全部情况正如中国人所标明的。要弄清楚鱼类是虹鳟鱼、斑鳟鱼或是旁的鱼,只有让科罗拉多的打鱼人去辨认了。羽毛像耗子的鸟,可能是蝙蝠。
四、在南边约100英里的四五座山峰中,格雷士峰(Gray’sPeak)似乎就是中国人所指的那个山峰。
五、一百英里以南,紧挨着莫纳克山口(MonarchPass)北边的普林斯顿山(ML.Princeton)或许就是《山海经》所指的高峰。从这里开始的桑格里·特-克里斯托山脉(SangredeCristoRange),是《山海经》所指的“外国山脉”。中国人说那里发现许多沙子,沿桑格里·特-克里斯托山脉的山顶西侧,铺着一里又一里的沙子,这些沙子到国立大沙丘博物馆而达于顶峰,那里沙子有的是。减河是阿肯色河的支流。
六、中国人所说的“姑儿山”,西班牙语叫做“布兰卡”(Bla--白姑山),在南边130英里,阿肯色河的支流怀尔法诺(Huerfano)从布兰卡峰北流与阿肯色河汇合。
七、新墨西哥最高点北特拉基斯峰(rqorthTrtl(:hesPeak)看来是《山海经》所提到的那个山峰。那里有两条河流从山峰绕着沼泽东流,两条河都中断。这地区有许多次等玉石.有好些绿松石、水晶石、翡翠石等……
(作者:胡远鹏)&
摘要:中外古今文野雅俗都有“共同语言”。这,特别体现在神话和神话思维中。或以为这就是后设性、普遍性的“元语言”。这种元语言及其语法,神话思维及其原型意象和模式,具有某种解析或推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充当破译上古文化的“密码本”。叶舒宪等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便凭借这种文化人类学的密码本,就“永恒回归与《老子》、失乐园与《山海经》、幻想游历与《楚辞》、圣俗消长与《诗经》、引譬连类与《说文解字》、中心象征与《中庸》”等的潜在对位关系做了独特的考察,并对这些号称神秘的典籍进行了独创性和现代性的诠释。叶舒宪、萧兵、王建辉主持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简称系列)。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四种,将出三种。
  正文:为什么叫做“破译”?首先,他们选择的是中国上古神秘色彩较浓、疑难较多的几种典籍,企图用以人类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加以探讨和解释。这种读释有点像现代通讯里的解码,所以姑称破译。必须承认,这个名称不免惊世骇俗,甚至哗众取宠,但也不尽如此。当代科学的发展是分工精细而又联系广泛,边缘化趋势非常明显,必须定对象而跨学科,人文科学已进入“文献/地下/田野”三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时代。这,《系列》作者已发表过多篇文章,兹不赘言。其次,为什么要用“人类学”来破译?这,不仅因为作者们多是案头型文化人类学工作者,也不仅因为研究人类(或“主体”)自身的人类学是国际显学和21世纪的主导学科,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及的文化特点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