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后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质课一等奖
地区: 四川省 - 南充市 - 仪陇县
学校:仪陇县义路镇小学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理解变化的原因。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3、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还是难以把保护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社会责任感。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深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忧患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欣赏《月牙泉》,导入新课
&1 、歌声传递心声,说说歌者在歌声里传递出怎样的心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带来精彩,有些变化会让人很心痛。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
活动2【活动】二.标题诠释
1、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痛惜的。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罗布泊的悲剧只是一个个案吗
活动3【活动】三.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同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过去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明确:&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鱼鸥歌唱&&&&&这样的画面美吗?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呢?(男生齐读)&&&&&明确:愉快,高兴。&&&&&总结:过去的罗布泊是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湖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被称之为仙湖。&&2、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树,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明确: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感到恐怖的荒漠。&&&&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明确:苍凉,悲痛&&&&总结: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沙漠。&&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主要原因)&&&& 你能分别找一个关键的词来概括吗?(改道,盲目)&&&&& 那盲目是什么意思呢?&&&&&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我们了,大家找一找。&&& &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活动4【活动】四、品读感悟,深入探究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患意识,也感觉到了文中这股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作者是如何传递这种情感的?(先请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启发,让学生明确: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强化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了解报告文学的语言有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真实性& 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只有420万亩,土地沙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用具体数据说明罗布泊被破坏的程度&&& 形象性: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对比手法&& 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反复“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化了目睹的惨状,也令人痛心而沉重。&& 排比手法&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饮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作者连用四个“盲目”,将自己的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抒情性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作者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作者用一个“又"字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并且不只是一次,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活动5【活动】五、拓展探究
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设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一写。&(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活动6【活动】六、写作练习
设计一条环保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活动7【活动】七、布置作业
& 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美丽的月牙泉也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骤减,请你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给当地主管部门写一封信,救救美丽的月牙泉,不要让他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欣赏《月牙泉》,导入新课
&1 、歌声传递心声,说说歌者在歌声里传递出怎样的心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带来精彩,有些变化会让人很心痛。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
活动2【活动】二.标题诠释
1、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痛惜的。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罗布泊的悲剧只是一个个案吗
活动3【活动】三.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同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过去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明确:&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鱼鸥歌唱&&&&&这样的画面美吗?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呢?(男生齐读)&&&&&明确:愉快,高兴。&&&&&总结:过去的罗布泊是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湖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被称之为仙湖。&&2、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树,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明确: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感到恐怖的荒漠。&&&&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明确:苍凉,悲痛&&&&总结: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沙漠。&&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主要原因)&&&& 你能分别找一个关键的词来概括吗?(改道,盲目)&&&&& 那盲目是什么意思呢?&&&&&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我们了,大家找一找。&&& &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活动4【活动】四、品读感悟,深入探究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患意识,也感觉到了文中这股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作者是如何传递这种情感的?(先请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启发,让学生明确: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强化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了解报告文学的语言有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真实性& 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只有420万亩,土地沙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用具体数据说明罗布泊被破坏的程度&&& 形象性: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对比手法&& 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反复“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化了目睹的惨状,也令人痛心而沉重。&& 排比手法&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饮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作者连用四个“盲目”,将自己的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抒情性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作者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作者用一个“又"字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并且不只是一次,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活动5【活动】五、拓展探究
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设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一写。&(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活动6【活动】六、写作练习
设计一条环保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活动7【活动】七、布置作业
& 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美丽的月牙泉也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骤减,请你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给当地主管部门写一封信,救救美丽的月牙泉,不要让他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精品导学案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区: 辽宁省 - 鞍山市 - 岫岩县
学校: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中学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 本班共有32名同学,经过了初一学年,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在初二下学期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也是有所高涨,在课堂上也相对比较活跃,思维也比较清晰,语言表达相对初一年级要好很多。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汉字的结构、词的类别、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平时我比较注重培养语感,但是也多是从文字,字词方面去着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朗读文章,这对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对成绩的过分追求,导致孩子们阅读与朗读的时间大打折扣 ,这点是值得我去反思的,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有待加强。
&&&&&&&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知识目标[*] &&&& &&&&&&&& 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 &&&&&&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 &&&&&& 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课件展示罗布泊种种神秘的事件,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1、读准字音。罗布泊(&&&& )&& 戈壁(&&& )万顷(&&&& )&&&& 张骞(&& )&&&和煦(&&& )&&&&& 欢娱(&&&& )&&干涸(&&&& )&&&& 无垠(&&&& )栖息(&&&& ) &&& 鹭鸶(&&&& )&&吞噬(&&&& )&&&& 崩塌(&& )&&&萧瑟(&&&& )&&&& 裸露(&& )&&&庇护(&&&& )2、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萧瑟:和煦:干涸:裸露:戈壁:沧海桑田:3、检查朗读课文,配乐朗读二、研读课文题目: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问题。(课件显示)(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改道,“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 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四、探究疑难课文除了写了罗布泊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些内容外,还用很长的篇幅写了作者去罗布泊亲眼看到的景象,为什么还要写这一部分呢?删去之后是不是更好呢?不行,因为这是报告文学,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使读者更深切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五、品味语言1、&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3、“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六、写作手法探究作为报告文学,文章不仅具有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而且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1.罗布泊今昔对比,昔日的美丽和繁华,今日的破败和荒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仅造成了文势上的跌宕,而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2.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3.直接抒情,更容易的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使读者深切的意识到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七、讨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的例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日月潭的泥沙沉积,洞庭湖的水量、鱼类、鸟类的急剧减少,白洋淀鱼类突然大量的死亡,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的水面不断下降等等。学生自由发言八: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用来毁灭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知识目标[*] &&&& &&&&&&&& 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 &&&&&&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 &&&&&& 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课件展示罗布泊种种神秘的事件,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1、读准字音。罗布泊(&&&& )&& 戈壁(&&& )万顷(&&&& )&&&& 张骞(&& )&&&和煦(&&& )&&&&& 欢娱(&&&& )&&干涸(&&&& )&&&& 无垠(&&&& )栖息(&&&& ) &&& 鹭鸶(&&&& )&&吞噬(&&&& )&&&& 崩塌(&& )&&&萧瑟(&&&& )&&&& 裸露(&& )&&&庇护(&&&& )2、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萧瑟:和煦:干涸:裸露:戈壁:沧海桑田:3、检查朗读课文,配乐朗读二、研读课文题目: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问题。(课件显示)(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改道,“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 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四、探究疑难课文除了写了罗布泊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些内容外,还用很长的篇幅写了作者去罗布泊亲眼看到的景象,为什么还要写这一部分呢?删去之后是不是更好呢?不行,因为这是报告文学,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使读者更深切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五、品味语言1、&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3、“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六、写作手法探究作为报告文学,文章不仅具有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而且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1.罗布泊今昔对比,昔日的美丽和繁华,今日的破败和荒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仅造成了文势上的跌宕,而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2.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3.直接抒情,更容易的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使读者深切的意识到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七、讨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的例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日月潭的泥沙沉积,洞庭湖的水量、鱼类、鸟类的急剧减少,白洋淀鱼类突然大量的死亡,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的水面不断下降等等。学生自由发言八: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用来毁灭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精品导学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