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兵向天再借五百年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意思_百度知道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意思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意思:嫑 【读音】:1,不要;,&quot,经常打一个人他就不会怕你了;嫑系安昵&意思为。闽南语中&尚骂嫑听:biáo 【部首】:女 【笔画】,尚打嫑惊.。&quot。闽南语俗语中:13 【释义】【汉字】,经常骂一个人他就不会听你的话,不会的意思.eng 闽南语读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x6B63;&#x5728;&#x4E3A;&#x60A8;&#x8DF3;&#x8F6C;&#x5230;&#x8BBF;&#x95EE;&#x9875;&#x9762;......&#x5982;&#x679C;&#x60A8;&#x7684;&#x6D4F;&#x89C8;&#x5668;&#x6CA1;&#x6709;&#x81EA;&#x52A8;&#x8DF3;&#x8F6C;&#xFF0C;&#x8BF7;&#x68C0;&#x67E5;&#x4EE5;&#x4E0B;&#x8BBE;&#x7F6E;&#x3002;(1)&#x8BF7;&#x786E;&#x4FDD;&#x6D4F;&#x89C8;&#x5668;&#x6CA1;&#x6709;&#x7981;&#x6B62;&#x53D1;&#x9001;Cookie&#x3002;(2)&#x8BF7;&#x786E;&#x4FDD;&#x6D4F;&#x89C8;&#x5668;&#x53EF;&#x4EE5;&#x6B63;&#x5E38;&#x6267;&#x884C;JavaScript&#x811A;&#x672C;&#x3002;(3)&#x82E5;&#x4F7F;&#x7528;IE&#x6D4F;&#x89C8;&#x5668;&#xFF0C;&#x8BF7;&#x4F7F;&#x7528;IE9&#x53CA;&#x4EE5;&#x4E0A;&#x7248;&#x672C;&#x3002;</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114套总数:5578740套专访:3135部会员:2937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03(江苏卷)(解析版)
2016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03(江苏卷)(解析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01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6年高考押题卷(3)【江苏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家训传承至今,自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可惜
,家训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受历史局限的影响,有些家训
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曾惋惜过岳飞之死,但究其原因,竟为家训。“忠君爱民”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家训,这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过分的愚忠所造成的悲剧,
A.瑕不掩瑜
B.白璧微瑕
C.瑕不掩瑜
D.白璧微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B.C.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3.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万物的寿命都有长有短,
。但城市拿它做行道树倒也合适,树大叶阔,今天栽种,翌年就可享受绿荫了。
①树种不同
②生命的长度也迥异
③树也一样
④这种“速成”的泡桐寿命很短,不几年就枯死了,而且质地粗疏、弱脆,不堪大用
⑤凡是易成活、长得快的树都短命
⑥有一种树叫泡桐,几年功夫发面似的巨大粗壮,树身多汁,小时候淘气,拿小刀戳一下,汁液就流出来,像人的眼泪
A.③⑤②①⑥④
B.⑤②③①⑥④
C.⑤②①⑥③④
D.③①②⑤⑥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正确排序的能力,答题时应该先理解文段大致意思,仔细观察横线处上下文,分析题中供排序的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题中,文段整体讲的是“万物的寿命”问题,比较供排列的六句话,可发现都是在讲“万物”中的“树”,因此可判定应该将③排在首位,于是排除BC两项。再比较AD,可发现虽然①和⑤似乎都可以连在③之后,但②却不适宜排在⑤之后。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图是世卫组织的图标。对该图标含义的解释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该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一条蛇盘绕的权杖蛇在西方医务工作者的标记一条蛇缠绕在一只高脚杯上。蛇象具有救护人类能力,高脚杯则代表人类收集蛇毒的工具。【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考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招羌酋水令逋等十七族万一千帐。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当侬寇之后,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不解鞍,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
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
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张守约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羌酋水令逋等十七族万一千帐
万一:数字,一万一(千)。
B.第功最多
第:排次序。
C.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
摇动:进攻,冲击。
D.泾水善暴城
善:经常,常常。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B.。C.。D.强凶狠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该先对文本大意有大致了解,然后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确定对应之处,再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仔细对照,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依据文本,慕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约适巡边,与之遇,不解鞍,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4分)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4分)
【答案】(1)张守约恰好在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就马不解鞍,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得分点:适、简、逆、却和定语后置句式“兵(五百)”,各1分)
(2)张守约在边境上驻军,传檄追捕不舍,过了几天,都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得分点:檄、置、械和省略句式“守约驻师〈于〉境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斩于市”,各1分)
9.张守约“第功最多”,文段中主要叙述了他的哪些功劳?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招抚羌酋水令逋等十七族一万一千个帐落;②捕诛恃险为患的峒将吴侬;③打退西夏一万骑兵的进攻;④击破三万河州羌人;⑤使围攻岷州的一千七百鬼章首领投降;⑥讨擒慕家族;⑦捍卫海南咸平。(任答四点即可)(意思相近,有具体分析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题目的要求是“概括”张守约的“功劳”。因此应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再归纳概括。题中,文本第一自然段有“招羌酋水令逋等十七族万一千帐”“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两句,第二自然段有“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一语,第三自然段有“守约度洮水击破之”“降其首领千七百人”两句,第四自然段有“勒兵讨擒之”一句,第五自然段有“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一句,答案可根据这些句子归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因为父亲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招安羌酋长水令逋等十七个部族共一万一千个帐落。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在侬寇滋事以后,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都被采用。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因而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前往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因而他被授职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共六年,搜括生羌隐瞒的田地约一千顷,以此来招募弓箭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论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一万名骑兵来侵犯,张守约恰好在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就马不解鞍,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挺身立在阵前,亲自擂金鼓,并引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
河州羌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敦波,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来给自己的部队吃。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再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伏了鬼章将领一千七百人。提升为西上阁门使、知镇军戎军,调往环州任职。
慕家族强狠难制,鼓动部落众人滋事生害,张守约统率部队进行征发将其捉拿,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军,传檄追捕不舍,过了几天,都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随从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被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也不被录用。
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都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暴发水灾危及泾州城,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害?”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害还要厉害,我再慢慢想办法。”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祈祷后将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发怒。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朝南流动,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②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③!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感皇恩:词牌名。
②杜陵:指代长安。
③许:赞赏,信任。
(1)上片用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是如何写景的?(4分)
【答案】上片用“秋空”“江渚”“漠漠孤云”“雁声”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2分)。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先写视觉所见的“秋空”“江渚”“漠漠孤云”,接着写听觉,并由“雁声”引出作者的联想(2分)。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个要求:(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找出意象不难体悟出其中“清冷”与“开阔”之意境;(2)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可从三个方面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本题从表达方式中的写景角度分析。上片写的是: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默与冷清。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化用了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雁是“新雁”,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壮心空万里,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申明“回首”句的含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陆游决心归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词中择取原句准确作答。(3分)
【答案】有两个(1分):一是“壮心空万里,人谁许”(1分),二是“莫怕功名欠人做”(1分)。
(3)从陆游决心归隐的原因中,可以捕捉到作者内心的哪些主要情绪?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蕴含了作者两方面的情绪:“壮心空万里,人谁许”,是说自己空有收复失地万里的雄心和无尽计谋,却没有人赞赏和信任,导致壮志不能酬、故国不能收复、“杜陵”不知何处,这里面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愤;(2分)“莫怕功名欠人做”,是说筑坛开府、建功立业肯定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铁肩担道义呢?还是回“石帆山脚下”,到三亩菱田里种田去吧,这里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2分)
还题分析:回答此题,应该先读懂诗句大意。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他的热情性格和当时冷酷的现实使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举世皆浊我独清,
,是以见放。(《渔父》)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_____
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 (2)(3) (4) (5)(6) (7)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芥子之中的灯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木垒。那天乘飞机到了乌鲁木齐,问:菜籽沟在哪里?答:在木垒。 再问:木垒有多远?人家说,不远。这个不远的地方开车跑了三百公里。
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此为农,还办了一个木垒书院。我看见“木垒书院”四个字刻在门口石头上。端详这几个字,觉得“垒”字有意思,如果写成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下面是“土”。木垒,人们在荒芫的地上升出田来,然后在上面耕作,田上长“木”, 生长草木和作物。
在木垒,刘亮程办了“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今年,贾平凹就获了这个奖。有朋友问,这个奖是什么样的奖?我说,应该是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奖。其实,菜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它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
钱穆曾把中国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相比较。他说古罗马文明也很伟大,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一盏灯,是四壁皆灯,满堂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着文明灯火。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把那巨灯踏灭,古罗马文明就终结了。而中国文明五千年,几经危难,向死而复生。长安的灯灭了,洛阳、汴梁的灯灭了,其他地方的灯还亮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菜籽沟,是天山余脉的一条山沟,据说当年逃难的人躲到此地,种了漫山遍野的油菜,收获菜籽,由此得名。佛经中,形容事物极微小,喻为“芥子”。菜籽沟,也是芥子之微。佛经中说:须弥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指大千世界,芥子可包容大千世界。中国之灯,也在这芥子之中。古中国,很多村庄是明亮的芥子,村庄不仅是生活场域、经济聚落,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
可到了现代,村庄正在塌陷,文化的灯也在次第熄灭。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它是世界大棚里的植物、世界工厂的偏远部门,它装不下须弥,自身也不能发光。村庄正在失去公共生活,失去自己的记忆,也没有自己的想象。想起钱穆先生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刘亮程带着我们在村里走,他说,这里原来有个庙,那里原来有个祠。当然,现在都没有了,神祇从村庄远去了。或者说,庙变成了家家屋里的电视,诸神住在电视机里。
还可以欣慰的是有亮程这样的人。他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他在菜籽沟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他想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他还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他还办了个“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他的所为,可能使一个村庄重新成为一个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命的地方。古时,一个村庄成为一盏灯,重要的是它和外界有效的文化交换。读书人,从这个村里走出去,天远地远,回来时携带着一份增值的文化资本回到家乡。这是文化循环。现在,远处的巨灯召唤着游子,他们一去不复返,村庄成为出发之地,流失了文化。
现在,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地在点一盏灯。他写过《一个人的村庄》,他现在正在写“一个村庄的灯”,未必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田地里、村庄里。
这里是菜籽沟,小如芥子,中国不在别处,就在此处。照此说来,这个奖是菜籽沟的,是中国的,是最低的,其实也是最高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2.作者解释“垒”的繁体字写法,与介绍“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有何关联?(4分)
【答案】作者解释“垒”的繁体字写法,说明“垒”的文化内涵,突出土地上拓荒、劳作的可贵。“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扎根乡村,目的是传承、重振文化,同样是拓荒之举。(4分。每点2分)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必须抓住题干中“解释‘垒’的繁体字写法,与介绍‘木垒菜子沟文学艺术奖’有何关联”一语,根据文本对“垒”的繁体字写法和对“木垒菜子沟文学艺术奖”的介绍内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归纳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想起钱穆先生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2分)
(2)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地在点一盏灯。(2分)
【答案】(1)指昔盛今衰,表达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的痛心之感。(2分)
(2)比喻边行动边探索,刘亮程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2分)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灭的原因。(6分)
【答案】经济发展及全球一体化,使村庄失去传统和想象力。现代传媒削弱村庄文化,人们失去文化信仰。游子远去不返,使村庄失去文化循环。(6分,每点2分)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必须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确定答题区间。与本题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第六自然段。从其中的“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它是世界大棚里的植物、世界工厂的偏远部门,它装不下须弥,自身也不能发光”可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及全球一体化,使村庄失去传统和想象力”的结论。从其中的“庙变成了家家屋里的电视,诸神住在电视机里”等语可分析得出“现代传媒削弱村庄文化,人们失去文化信仰。游子远去不返,使村庄失去文化循环”的结论。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题目“芥子之中的灯”的意蕴。(6分)
【答案】新疆菜籽沟小如芥子;(2分)刘亮程的乡村文化建设譬如芥子中点灯;(2分)芥子虽小能容纳须弥,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虽小,却能透射出中国文化的希望。(2分)(6分,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石涛《画语录》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这里所说的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选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有删节)
16.文章第三段说 “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案】中国书法笔画气势相连,气脉不断,(2分)能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2分)构成万千艺术形象,创造中国书画独有的书画艺术。(2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阅读文本、弄清文本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先分析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再分析其蕴含的意义。文本中,这句话的下文说:“这里所说的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据此,可先解释“一画”的含义,再分析这“一画”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提出“八法成势”的观点,(2分)然后具体解说“八法”的内容及其所对应“势”的内涵,(2分)最后点明书法中的“势”的作用是力与美的体现。(2分)
18.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中国书法能够成为艺术品”的原因。(6分)
【答案】①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书法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②毛笔这一工具的特殊性以及毛笔的使用,能够使书法表达情感,丰富形象,彰显力量;③空白之处使人想象无穷,虚实相生,增加空间美感,使书法妙趣横生。(每点2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全文进行归纳概括。首先,文本第二段一开头便说:“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这是从汉字字形的角度上论述中国书法能成为艺术品的第一个原因。其次,文本同段还说:“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这又从汉字书法的工具的角度论述中国书法能成为艺术品的又一个原因。第三,文本最后一段说“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从中国书法的画面美的角度分析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据说,解放前在著名学者潘光旦担任清华教务长时,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有两个儿子要求来清华旁听,潘拒绝说:“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这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人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被外物所役,被名利所困。这是因为他们没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如果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结果则与那些不能做到的人相反。
现在的社会是复杂的,而想要在这区域中寻求光明,那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正如人们所说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不超越道德的底线”。
就拿台湾之前的领导人陈水扁来说吧。他就是受到名利的迷惑,没有坚持原则,使台湾人民对他恨之入骨。他也因此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所以我们做事要有原则,不要被外界所干扰和诱惑,要坚持原则!
我国古代英雄人物——文天祥。为国奉献了他的一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所留下的千古名句。他在生死关头时,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无论敌人怎样诱惑他都不为所动。在世上有谁在面对生与死是如此淡定?又有谁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宁愿与国家共存亡呢?相信不是很多。而文天祥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说他固执,他只是有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原则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原则而看出他的品质,例如屈原、李白、杜甫、杜牧、苏轼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他们千载流芳。近代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解放前在著名学者潘光旦担任清华教务长时,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有两个儿子要求来清华旁听,潘拒绝说:“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潘光旦坚守了自己的原则,保护了清华的名誉,令人钦佩!
在当今社会,处处充满诱惑,处处都有陷阱,能做到“我心有主”的人少之又少。你一不小心就会被外物所役,被名利所困。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无论身处何方,身边出了什么事,都要冷静下来思考,找到正确方向。不要因为一不小心迷失了自我,走向万劫不复。
我有我的原则,我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我不会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相信我能做到“我心有主”。
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
20.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语句断句(限处)。/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文段大意为: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人,还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但是,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不,白居易实际上是在为他们的死而悲痛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常会为重大事件的发生安排一些预兆,如袁绍被诛杀当日听到了“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谣;孙坚中伏被害前遇风斩旗杆;诸葛亮死时有将星陨落。
B.鲁迅《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是一个表面进步、实际上落后的旧知识分子,他的口头禅是“差不多”,“这回又完了”,他嘴上反对太太买彩票,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还是动心的。
C.小男孩马诺林贯穿了《老人与海》整本小说。开篇与结尾小男孩真实的出现,而在小说的中段,也就是老人在大海上孤独奋战时,小男孩则出现在了老人心中,给老人以顽强的信念。
【答案】B E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平时要注意阅读规定的文本,记住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仔细考察各选项表述,分析其中表述错误。其中,B项错误在于,“这回又完了”不是方玄绰的口头禅;E项错误在于,波洛涅斯和奥斯里克的语言特色应互换。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简答题(10分)
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早。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眼睛里仿佛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更别想看东西了。当然,以前像李商隐爱把典故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诗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李商隐的诗,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途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案】诗中加进过多的典故(古人陈言),(1分)给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1分)犹如沙屑,放入读者眼睛,致使读者无法阅读。(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认真分析文本中这句话的上下文筛选相关信息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作用。文段画线句子中,“眼睛里仿佛搁了金沙铁屑”用的是比喻手法,以“金沙铁屑”比喻上文所说的“古人陈言”(即下文所说的李商隐所用的“典故”),而“嘴都张不开”和“别想看东西”则比喻给读者造成的阅读障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黄庭坚和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表达内容:黄庭坚的诗内容更加繁富广博;李商隐的诗主要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②用词特点:黄庭坚用词冷僻艰涩;李商隐用词华丽绮艳;③表达效果: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李商隐用典只为了制造气氛、牵引情调。(每点2分)
27.文中说“李商隐爱把典故镶嵌绣织到诗里”,请指出李商隐《锦瑟》中“镶嵌”了哪四个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诗中运用庄周梦蝶(庄周化蝶)、杜鹃泣血(望帝啼鹃)、鲛人泣泪(沧海遗珠)、蓝田暖玉(蓝田之玉)四个典故。(4分)以少胜多,意蕴丰厚,表达了诗人凄美、朦胧的怅惘。(2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寡不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