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纺到赤壁壁纸多少公里

东湖高新区离江夏纸纺五里界有多少公里_百度知道
东湖高新区离江夏纸纺五里界有多少公里
东湖高新区离江夏纸纺五里界有多少公里
我有更好的答案
驾车路线:全程约22.2公里起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行驶230米,右转进入高新大道2.沿高新大道行驶400米,调头进入高新大道3.沿高新大道行驶790米,左转进入关山大道4.沿关山大道行驶3.8公里,过关山一路立交桥约60米后,直行进入大学园路5.沿大学园路行驶3.8公里,朝江夏大道/江夏区方向,直行进入江夏大道6.沿江夏大道行驶3.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阳光大道7.沿阳光大道行驶180米,调头进入阳光大道8.沿阳光大道行驶110米,右后方转弯进入江夏大道9.沿江夏大道行驶3.2公里,稍向左转进入花山大道10.沿花山大道行驶3.3公里,朝咸宁/天子山大道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天子山大道11.沿天子山大道行驶1.9公里,右转进入五里界路12.沿五里界路行驶1.2公里,到达终点终点:五里界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从纸纺大街到武汉富士康北大门最快要多久?_百度知道
从纸纺大街到武汉富士康北大门最快要多久?
我有更好的答案
约21.7公里/34分钟从起点到五里界路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纸坊大街行驶940米,进入五里界路五里界路1) 沿五里界路行驶3.5公里,直行进入界兴路界兴路1) 沿界兴路行驶4.3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101S1011) 沿S101行驶7.1公里,右转2)&行驶220米,左转进入凤凰园二路3) 沿凤凰园二路行驶580米,右转进入凤凰园中路4) 沿凤凰园中路行驶880米,右转进入光谷大道5) 沿光谷大道行驶140米,稍向右转6) 继续沿光谷大道行驶250米,左转进入光谷二路光谷二路到终点1) 沿光谷二路行驶2.9公里,右转进入高新六路2) 沿高新六路行驶530米,进入康一路3) 沿康一路行驶70米,到达终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武汉富士康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武昌火到江夏纸纺公交路线_百度知道
武昌火到江夏纸纺公交路线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公交线路:529路 → 905路 → j9路,全程约30.7公里1、从花·火步行约250米,到达民主路司门口站2、乘坐529路,经过12站, 到达雄楚大道尤李村站3、步行约350米,到达珞狮路狮城名居站4、乘坐905路,经过24站, 到达东港街公路小区站5、步行约190米,到达熊廷弼街明熙小学站6、乘坐j9路,经过7站, 到达纸坊大街湖北生态学院站7、步行约540米,到达纸纺大街
采纳率:9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赤壁——赤壁文化
赤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有着它本身的内涵和特点。可以说,赤壁之战是赤壁文化的重要源头,赋予了赤壁文化的重要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赤壁文化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文化。《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东吴将士“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又记载,赤壁之战,“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还称他们勇而有谋,断识军计。面对一个强于自己近十倍的兵力,正是周瑜、鲁肃、诸葛亮、黄盖等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取得战争的胜利,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第二,赤壁文化是联合协作的文化,在《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中记载,当曹军南下之时,东吴集团就作出了对内“上下齐同”,对外联合刘备的战略决策,从而使赤壁之战以内和外联破曹取胜。
第三,赤壁文化是智慧的文化。赤壁之战是智慧的较量。据《三国志》记载,周瑜透彻分析曹军南下的诸多不利因素,使内部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又根据战略位置的选择,制定了周详的计划;孙权集团针对强敌智筹善策,表现了一系列奇思妙想。这一切都体现了赤壁之战是人类军事史上运用智谋的经典战例。
第四,赤壁文化是重视人才的文化。东吴集团面对强敌,对内大胆起用人才,将周瑜、鲁肃、甘宁、吕蒙、陆逊等一大批青年人推到了第一线,同时发挥黄盖、程普、阚泽、张昭、韩当等中老年文臣武将的聪明才智,对外借用诸葛亮、庞统的智慧,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文化是丰富多彩的,除了鲜明的军事文化特色外,在生产生活、民俗民风、艺术、宗教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容,表现了赤壁人民和谐自然、勤于农耕、善于经商、宗族和盛、邻里相帮、热爱生活、珍视爱情等思想情感和行为规范。
赤壁盆鼓的起源
赤壁盆鼓因为形状很象赤壁当地的洗脚盆而出名。据《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洞庭湖及鄂州、岳州之地为三苗居所。其地土著人饰兽面羽衣,击木娱神;木盆出现后,便击木盆祭祀,娱乐鬼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对击木也有记载。《楚洞志略》上说:“苗人刳长木,空其中。宴欢之后,令妇人之美者击之,凡善歌者,皆令服,按节而和,曰跳楼。”左思《蜀都赋》称:“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还有《文选·洞萧记》也说:“秋蜩不食,抱朴长吟兮。”这些都是古人击木的根据。《南华经》出自楚人庄子之手。他对楚人击木,击盆作了很多记述。如左据稿木,右击槁枝,而歌欤之风。《楚俗研究》还称“以箭击弓为节”。从击木到鼓盆,是楚人盆鼓的来历。庄子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吊唁。庄子旗踞古盆而歌。楚人在木盆的基础上进而发明盆鼓。由击木到击盆进而发展到击盆鼓,盆鼓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祭祀,娱乐鬼神,还影响到山地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很多人聚在一起,击鼓庆典、祭祀、娱乐等。《楚辞·九歌》称之为“会鼓”或“交鼓”。这种鼓敲起来,声震长空。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说,洞庭湖之域,敲起盆鼓,“若雷霆之声,闻乎其数百里之外”。
古时候山地楚人各家制盆鼓,鼓皮上画神兽,涂赤色,挂在堂前避邪。每逢节日,男人们取下盆鼓聚集村前,击鼓跳舞,既驱邪又娱兴,往往十几人、几十人乃至上百人不等。舞蹈粗旷,鼓声震耳,代代延续,直到今天。
赤壁盆鼓的传承
赤壁盆鼓能传承至今,主要是因为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鄂南、湘北的盆鼓便一直保留了当年赤壁鏖兵的传说,主要是彰显民众的力量,突出宗族的兴旺和团结,延续家国一体的传统。各宗族以盆鼓多显示子孙的繁茂,于是一丁一鼓成为各宗族的共同要求。再就是盆鼓随龙灯出行,以强大的阵容、气势、仪仗显示本族的强大。有的宗族男人少便出钱请亲戚朋友加入本族队伍,帮助擂鼓或舞龙灯。
每年正月,盆鼓随龙灯、彩船走乡串户,往往上百面。鼓皮反面书写姓氏堂名,鼓手一色号衣,用枪、刀、钎担等利器挑鼓,另一头放木柴或砖头。龙灯的玩法有“孔明揭书”、“周瑜点兵”、“赤壁鏖兵”、“天下太平”等,这也是当年赤壁之战的余韵。
盆鼓与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十月,曹操几十万人马下江南。东吴文臣主降,武将主战。孙权限于兵少不能主张,请周瑜为他决计,周瑜力主抗曹。但东吴人少兵寡只派得出三万精兵,加上刘备的两万人马,也只五万,孙权很不放心,总有点儿犹豫,据《三国志·周瑜传·引〈江南表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周瑜知道孙权的心事,进一步说,虽说您只给我三万人,可是周某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孙权说,你胸中的雄兵百万,这只是说用兵的谋略,可我军实在是太少了啊!周瑜说,我真的胸中掌握着百万雄兵,请主公左右暂避,容我细细陈述。于是孙权叫左右退下。周瑜便对孙权说,去年我到沙羡讨伐黄祖,沙羡是羡兵的地盘,那里土人多蒙盆鼓,逢年过节,击鼓助兴,十几里都听得见。兵书上说,击鼓则进。我欲借羡兵,惑乱曹兵,并用江南渔船改成燕尾船,前置竹排,堆放燃放器物,军民一同擂鼓,火攻破曹。孙权大喜说,果然公瑾胸中装有雄兵百万。
据《三国志·引·吴录》记载,因曹军南下,“山薮宿恶,皆化为善,义出作兵”。这些山地人扎竹排蒙盆鼓,准备参与大破曹军的会战。《三国志·江表传》也说,这些土居人往往“五六千家相结作宗伍”。有这样一支武装起来的民兵,是东吴赢得战争的重要力量。
建安十三年冬月甲子日,南风大作。周瑜一面令黄盖率领蒙冲斗舰诈降曹营,一面调兵遣将,并组织江南数百里范围内农民参战。每个农民以枪、刀、叉、钎担为扁担,一头挑鼓,一头挑木柴。军民们用燕尾船推竹排驶向江北,鼓声、杀声惊天动地。大江之中,一片火海。二十几万曹军胆都吓破了,怎能不败。军民们将木柴投向火海,就争先恐后砍杀曹军。盆鼓声震山河,枪、刀、叉、钎是杀敌的锐利武器,演出了赤壁鏖兵的壮烈场面。
农耕文化就是农业文化,包涵了种植、渔猎、农产品的初加工等内容。农耕文化在赤壁出现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鞍咀、赤壁山、车埠竹林湾、陆水石坑渡出土的石斧、石镞、网坠、纺轮、石刀及各类泥质陶片来看,当时赤壁已经出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山海经·海外南经》载有“方捕鱼”和“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之说;又有三苗之地(赤壁古属三苗之地),“人能操弓射蛇”。《山海经·大荒南经》还记载:洞庭之山,人“食黍”,又“百谷所在”。这就是说明远古时代,赤壁所在的洞庭湖区域已有了谷物的种植,人们已开始食用“黍”和“谷”。这个时代是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型期。《史记·货殖列传》载神农以前“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葩赢蛤,食物常足,故砦芋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说明当时的耕种方式比较原始,首先是放火烧掉杂物,然后放水泡松,用木棒等简陋工具撬松土壤,种上粮食。鱼和稻米当时已是主要食物。
春节过后,农民一般都要在正月十五后,才一心一意干农活,故有“吃了月半耙,各人种庄稼”的说法。开始农事的第一天要喝开工酒、吃开工饭。
养蚕。正月初一早晨,桑树枝上结红带子祭桑神,正月十五夜晚迎紫姑以卜蚕桑并预测当年的农事。
砍李树。正月初一将李树砍一刀,说是这样一年结果就多;除夕晚上,将李树砍一刀,第二年结果多。
种秧。有“二月清明不用忙,三月清明早种秧”的说法。
插秧。第一天称开秧门,置办酒席。栽田时,打鼓唱栽田歌,插秧慢的人不许向快的让位,由后面的人关笼,谓之落笼三耙宽。栽田最后一天上岸,众人将主人包围,给主人浑身糊泥,叫做糊谷仓。
种芝麻。种芝麻时禁穿短裤,要穿长衫长裤,穿鞋袜,认为不这样,芝麻杆下半截不结角。
种豆。立夏前后种黄豆,头上要扎包巾、戴草帽,认为不这样黄豆也不结角。
种瓜。由妇女蹲下种瓜,说是这样结瓜多。瓜藤不结瓜时,由男人削竹尖,向土下尖上几刀,以为这样也可多结瓜。
除草。民谚有,谷(稻)耥三道(遍)冒得糠,棉锄七道飞过江,又有“锄头底下出黄金”的说法。
通过某种现象或某个事物来预测当年的农事,叫“占岁”。
以物占岁。立春后见串乡售货的,先见卖蓑衣斗笠,其年雨水多;先见卖鸡罩,其年干旱;先见卖秧马,年成好,插秧早,
听雷声占岁。民间立春后听雷声占年岁。雷声响亮,则年岁好,闷雷不吉利。民谚还说,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也作田。
看鱼占岁。春天发洪水后,看哪种鱼逆水上游。鲫鱼上水年成好,鲇鱼上水大天干。
以晴雨占岁。民间有二月初二是土地公诞生日的说法。有谚语说,二月初二土地公公打伞,荞麦光杆;土地公公穿木屐,荞麦堆成土堆。又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占年成。有谚语说,有收无收看五月二十六,大晴大收(天收),大雨大熟(民收);半阴半阳,浆衣洗裳;麻麻细雨,卖儿卖女;三月三起风,桃梨果子一声空。还有三月三打伞(下雨),油菜小麦一光杆。
&& 看蚂蝗占岁。蚂蚁咬大腿淹水;蚂蝗咬脚背天旱。
打春牛活动是指立春这一天的一种庆祝仪式。
立春,一年24节的第一个节日,时间在春节前后,一般在公历2月4日左右。俗话说:“春至一阳生”。旧时县官一年中除上九、上元、清明、立秋后第一个戊日、盂冬一日祭天、地、鬼、神外,以立春节日最为隆重。这一天,县官身穿农服,脚穿草鞋,手托一蛴螬(金龟子幼虫),率领官员、士绅在大堂上焚香跪拜,当蛴螬在县官手心中蠕动时,县官就起身高呼“春来了”,众人也高声应呼“春来了”,此为“迎春”;然后县官与众人拥出大堂,大堂外备有一纸扎耕牛,县官手执牛鞭打牛,名曰“打春牛”;随后,纸牛由4人抬起,县官在牛后鞭打,从街上游到一处场地(一般在广场上)。场地上备有香案,上供“迎春接福”牌位。县官上香跪拜后,即将备在场地上真的耕牛牵起,扶犁耕地破土,然后鸣放鞭炮,焚化纸牛,名曰“立春催耕”。
乌堡,又作坞堡,或坞垒,就是庄园。庄园中有田地,也可以屯集粮草等物资。乌堡有围墙,围墙一般周长1公里左右。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一些地主为了自保和生产,在乌堡中农时从事耕作,闲时训练庄民,战时出兵,使乌堡成为耕战一体的集聚之所。《三国志·吴志·江表传》上记载,当时乌堡中“有五六千家相集结作宗武。”
赤壁之战后,东吴先后派周瑜、鲁肃、吕岱、陆逊、诸葛恪、潘浚、陆抗这样的兵马大都督驻军赤壁,既防曹魏报赤壁战败之仇,又防蜀汉联盟出现摩擦和破裂,使赤壁成为东吴“北拒西和”的战略要地。
耕战一体、屯田练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陆逊、陆抗父子在赤壁驻扎期间非常重视屯田练兵,大力推行乌堡这种耕战一体的方式。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赤壁境内曾有陆城、吴城、竞江口、太平城、营里、陆口、吕蒙城七大乌堡。军民共同开发,勤劳耕作,粮食大增,物产丰富,既保障了军需供给,又提供了强壮的兵源。《三国志·吴志》说,因江南“大丰”,百姓“义出作兵”,维护了东吴50多年的安定。
从前赤壁男人耕作打猎捕鱼,女人采桑、养蚕、纺线、织布、缝补、刺绣,样样都做。做这些活哼哼歌,既能解除疲劳困乏,又能抒发情怀。有一首《纺线歌》这样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春,纺线车儿车车神。
棉条抽线细又长,情哥约我说私情。
二月里来龙抬头,纺线姑娘爱风流。
揩胭摸粉多娇丽,人字留海向上梳。
三月里来是清明,纺线姑娘思情人。
情哥与我来交言,唇红齿白笑盈盈。
四月里来两头忙,情哥打扮好新样。
竹布褂子青色裤,丝光袜子穿一双。
五月里来是端阳,纺线姑娘巧梳妆。
情哥四色送节礼,进门乖嘴叫亲娘。
六月里来六月六,纺线姑娘绣花样。
男女单身夜难熬,要与情哥结成双。
织布时,女子在机杼之旁也爱哼情歌,如《织布歌》:
金子梭,银子梭,姐儿家中织绫罗,
要织鸳鸯双戏水,要织并蒂莲花送情哥。
养牛:牛为农家之本,俗称长尾巴的爷。牛犊初生,主人扶着牛犊拜四方诸神。除夕晚上牛栏点灯,正月初一牵牛出栏要燃放鞭炮,叫做“牛出行”。
养猪:农家忌养五爪猪,捉小猪要看脚生几爪,尤其喜欢黑猪、花猪。黑猪避邪,花猪额头一点白谓之开眼。农民说这样的猪好喂养,长得快。小猪捉回剪掉尾巴,说这样猪不生病。母猪怀孕期间无禁忌,但在产仔时及产后一月内不许孕妇走近,怕母猪失奶。孕妇走近叫“踩奶”;母猪产仔后要以香烛敬土地神,叫“谢神”。1953年后不兴“谢神”,但是仍然忌“踩奶”。
养鸡:正月初一鸡笼贴上有“六畜家禽兴旺”字样的红纸。孵鸡前,鸡蛋要用长尾葫芦瓢装着,然后放入鸡窝,说这样孵出的母鸡多,会下蛋;又说早晨上蛋母鸡多,晚上上蛋公鸡多。公鸡隔年只能留一只,不能留三年。
养狗:狗崽要偷,初生小狗不能让它吃饱,否则易胀死。
养猫:忌猫一胞生多子。俗话说:一龙二虎三猫四鼠。一胎生四只以上的猫无用,不会抓老鼠。小猫初生时忌属鼠的人看,否则母猫会吃掉小猫。民间忌烧桐、桃、李等树,说烧了会死猫。
1949年前,除池塘家户养鱼自捕外,长江、湖泊按渔业帮口捞捕,互相不得侵犯。下湖捕鱼须按湖规。禁湖期间不得捕鱼,开湖不许用霸王罾之类捞捕,捕过“圆湖”后的“残湖”,可以“撒野”(允许旁人自由捕鱼),不受帮口限制。池塘干水捕鱼后也准许“撒野”,任何人均可下池塘捕鱼。1950年后对长江、湖泊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捕捞,家养池塘仍有“撒野”的习惯。1981年推行湖泊、池塘承包经营后,“撒野”的习俗渐渐去掉。
捕鱼还有些礼仪,有些禁忌。
祭水神。年头选吉日下湖,下湖前放鞭炮,点香烛,祭祀水神。
敲木鼓。渔民下网后,将渔船分成四面八方,敲击木鼓,以驱鱼进网。
女不站船头。渔民下湖,忌女人站船头,女人只能站在船尾。
吃鱼不许翻面。船上吃鱼不许翻面,主要是忌翻船。
船家忌语。呼帆(翻)为蓬,忌说沉、泼、倒、落水等语及其同音字。
为保护林木,解放前以乡、村地方绅士为首,制订禁约,不许人、畜损坏树木;私有成林树木去掉枝桠,外户人不得拾取;要到公山拾取枯桠,只许春秋两季结伙上山,不得个别行动;不得剥树皮、斫树根。乡里大肆宣扬,如果乡民违背这些禁约,生小孩子会出现手、脚缺指或六指,或者出现豁嘴等等,受到“树神”的惩罚。解放后,迷信观念逐渐消除。通过明确林权及订立护林公约后,农民以爱护林木为公德,爱护林木也符合自己的利益,林木受到保护。
自古至今村居喜欢保蓄古树。保蓄古树主要为了保一方风水。一般古树大到三五人、上十人手拉手才能围一圈。各村土地庙周围除古树木外,还有长长老藤,这种古色古香的村居现在还有。赤壁市官塘驿镇老虎岩村九组就有古银杏、古枫各五棵。
乡下为老人寿诞祝寿,或年经人结婚,或为小孩祈福,过年过节,都要在古树下挂红带子,祈求神灵福佑。
赤壁茶文化
赤壁茶文化历史上承两汉,下启唐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汉代茶马古道开通,赤壁市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起点之一。赤壁之战时,赤壁茶叶已饮誉江南。庞统种茶于西山,诸葛亮、周瑜、鲁肃饮茶于凤雏庵中。曹操谋士蒋干西山遇到庞统,庞统邀请蒋干进庵喝茶。为了向曹操献连环计,庞统利用蒋干搭桥。
赤壁之战后,东吴有个叫韦昭的文官奉令到赤壁采风,写下了《伐乌林》。皇帝孙皓设宴招待群臣,特许韦昭以茶代酒,传为千古佳话。
赤壁茶文化包涵了采茶、祭茶、制茶、卖茶、饮茶等方方面面的民情风俗,并有诗词、歌赋、戏曲、歌舞等民间文艺形予以表现。例如,采茶戏是流传于明清时代的民间剧种,清末民国时演变为“蒲剧”。《湖北大鼓》、《湖北渔鼓》中有“喝茶专家”、“采茶新曲”等名段传世,并获得省创作表演奖。
自古以来,在赤壁这块地方,茶与节庆密不可分,形成了节庆茶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三十晚守岁,一家人围坐火炉旁,喝茶吃各种糖果糕点。这天晚茶极为丰富,有香花、姜盐、绿豆、芝麻、黄豆、炒米、花椒加上上等茶叶冲泡,先敬家中最长者。喝茶时,长辈给儿孙压岁钱。正月初一全族互至贺岁,所到各家都要冲泡上等茶叶,端出糖果招待客人。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象大年三十夜一样,合家围坐喝茶贺春。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节日均有喝茶庆节的习俗,特别是中秋节,全家人喝茶赏月,直到深更半夜。
采& 茶& 歌
赤壁采茶一般开始在清明前后,有一首《莼川竹枝词》:
三月春风剪嫩芽,村中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粮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采茶时,青年男女红红绿绿满山坡,采茶歌也此起彼伏,洋溢爱情的甜蜜。
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篮子头带花。
哥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
二遍采茶正当春,采罢茶来绣手巾。
两头绣对茶花朵,当中绣个采茶人。
三遍采茶忙又忙,丢了茶蔸去插秧。
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黄。
赤壁还有一首《十二月采茶歌》。尽管一年十二个月不可能月月采茶,但是为了借采茶说历史、说故事,表现采茶人的娱兴,些微夸张也是有的。
正月采茶是新年,孔明设计助孙权。
&&&&&&&&&&&&&&&
曹操领兵八十万,昼夜文书行四川,赤壁山下烧曹船。
二月采茶茶发芽,文王访贤姜子牙。
&&&&&&&&&&&&&&&
太公八十三得好,状元打马进京街,稳稳坐在钓鱼台。
三月采茶是清明,忠心保国赵子龙。
&&&&&&&&&&&&&&&
子龙一身都是胆,单人独马逞英雄,怀抱太子坐朝廷。
四月采茶插禾秧,宋朝出了杨六郎。
&&&&&&&&&&&&&&&
六郎要斩杨宗保,焦赞孟良来讲情,山中来了穆桂英。
五月采茶是端阳,蔡阳会着关云长。
&&&&&&&&&&&&&&&
关爷用的拖刀计,不怕蔡阳武艺强,古城脚下斩蔡阳。
六月采茶茶发黄,孔明设计助君王。
&&&&&&&&&&&&&&&
君王用的连环计,他把曹操好一气,借着东风烧赤壁。
七月采茶七月七,唐朝来了薛仁贵。
&&&&&&&&&&&&&&&
淤泥河里来救主,连人带马一枪桃,放了苏文救唐朝。
八月采茶是中秋,四郎探母不回头。
&&&&&&&&&&&&&&&
四郎失落番邦内,失落番邦不回乡,爹娘哭得断肝肠。
九月采茶是重阳,罗成霸占在洛阳。
&&&&&&&&&&&&&&&
三十六个瓦岗寨,个个都是武艺强,哪个孩儿落下场。
十月采茶小阳春,宋朝出了陆文龙。
&&&&&&&&&&&&&&&
王佐断臂来诉苦,内中乳母来说情,杀散金兵投宋营。
冬月采茶大雪飞,楚国出了伍子胥。
&&&&&&&&&&&&&&&
混过昭关到吴国,射死孔应不归楚,吴国借兵转回来。
腊月采茶大雪下,隋阳出了李元霄。
&&&&&&&&&&&&&&&
恨天无把无力举,恨地无款二人招,只怨阳寿带儿来。
羊楼洞一些大茶庄在开春制茶时,先举行茶祭活动。茶祭依楚地风俗进行,主要是设坛、请神、摆供、宣读祭文、赞颂等。茶祭后开炉蒸茶。明清时制作砖茶,还要白纸封固,贴上红签。《蒲圻县志》有一首《莼川竹枝词》: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茶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茶祭有多种方式。其一,三月初三日,童男童女采来鲜茶放入三口水缸中,摆香案、焚黄表,响鞭炮,念请神经咒,请来诸天、十方菩萨、山神、城隍、土地一切神祗,然后倒开水于缸中,冲泡茶叶。茶香随热气过后,将茶水赐给参加祭礼的人。举行茶祭时,参加祭礼的人要沐浴,穿上整洁的衣服,斋戒。围观的人也应保持肃穆,气氛十分庄严。
其二,童男童女采茶制作,设祭坛,摆上十个大碗,代表供奉十法界。新茶放碗中,然后冲上开水,焚香,点烛,放鞭,礼请诸神受供。这一活动也在三月初三日举行。
其三,三月初三日,在茶地的旁边设立祭坛,焚香,燃烛,烧纸,放鞭,礼请诸天和神祗,备全套茶具,由一名着装少女冲泡新茶,将九杯茶洒几点空中、地下、四方,祈请诸神应供。
其四,称之为大祭,在茶园设法坛,安放九口大缸,放进新鲜茶叶,倒开水冲泡。这个时候,鞭炮锣鼓齐鸣。九个少女各持一杯清茶,跪在地上把茶杯高高举过头顶。当地最高权威长者宣读祭文。读罢祭文,大家一起行大礼,然后又是三通锣鼓,鸣放鞭炮,将茶水分赐给大家饮用祈福。
赤壁人自古客来先斟茶、敬烟,有烟茶不分家之说。茶水冲泡在赤壁当地各有不同。赵李桥、羊楼洞、新店多冲花椒茶;官塘驿、汀泗桥、中伙铺多冲姜盐、绿豆、芝麻茶;车埠、赤壁、洪山多冲米泡茶;神山、宋河多冲泡糖茶。城区则上述四种茶都有,还另有菊花茶、桂花茶、茉莉花茶等。招待客人酒可以没有,但必须有茶,所以有客来茶当酒之说。
各种茶话会历来十分兴盛,两三人、五七人不等,往往找个馆子或安静处所泡上一杯茶,边饮边聊非常惬意。
生意人找个茶馆,由邀请者买单,泡上茶,端出茶点,边饮边谈生意。过去羊楼洞、新店、石头口、车埠、神山、泉口等湖河之滨多有茶馆,常年有生意人光顾。
过路客人三三两两也聚到茶馆稍事休息、饮茶。
过去茶馆多有卖唱人、说书人坐庄为茶馆招揽生意,自身也可图利。现时茶馆有摆麻将和牌桌的,客人边喝茶边斗牌。赤壁自古常食用盐茶蛋,即用盐、茶叶煮鸡蛋,吃的时候茶香异常,味道特别。现时街道多有做盐茶蛋生意的。
拣茶是制茶的重要工序,一般由妇女承担,拣出不合格部分。有时拣茶整天不起身,十分辛苦。也有女子在拣茶时借歌声表达情怀。一首拣茶歌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春,哪日望得茶发荪,心中想得茶客人。
二月里来是花招,郎在外面喜飘飘,姐在房中要心焦。
三月里来是清明,拣茶客人进了门,姐在房中喜盈盈。
四月里来四月八,穿衣打扮去拣茶,胭脂长了水粉擦。
五月里来是端阳,四角吊的是麝香,人也好来水也香。
六月里来三伏天,飘白褂儿外托肩,对缝裤子扫脚尖。
七月里来七月半,红茶拣了一大半,姐在房中把帐算。
八月里来是中秋,红茶客人把情丢,姐在房中带忧愁。
九月里来是重阳,红茶客人转回乡,姐在房中泪汪汪。
十月里来小阳春,红茶客人已回程,姐在房中空思情。
茶叶销售前还有“让茶”的习俗,即卖茶人对买茶人实行价格优惠或让秤等。当时也有《让茶歌》来表现茶叶买卖的气氛。
五月让茶石榴红,蒙正落在瓦窑中。
蒙正夫妻多辛苦,到头得中状元红。
六月让茶热忙忙,独行千里关云长。
过五关来斩六将,擂鼓三通斩蔡阳。
七月让茶茶叶稀,董永行路遇贤妻。
百日夫妻今日满,槐阴树下两分离。
八月让茶秋风凉,霸王别姬在乌江。
冬月让茶瓦上霜,千里情姐是孟姜。
百日夫妻还未满,长城脚下把命丧。
腊月让茶雪街行,英台杭州读书文。
路上许配梁山伯,死心塌地不离分。
长话改作短话说,等你客人来年春。
苏东坡与赤壁茶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曾随黄庭坚、廖正一来赤壁观竹。《东坡集》还记载他在赤壁采茶的事。他在《徐君猷挽词》中写道: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
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看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尊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这里说的是他的朋友徐君猷客死于江南没有归去,清江赤壁照映他悲痛的样子。清江赤壁就是古战场赤壁。因为在古代,石头口有一条清江河从这里注入长江,所以石头口叫清江口。清江河是陆水河的一条支流,在车埠那里会合大罗湖水、横柏湖水,流经清山、松柏湖,从周郎山西侧流过石头口注入长江。诗中“竹间行复采茶时”就是苏东坡回忆他与朋友在赤壁赏竹采茶的记述。“山城散尽尊前客”中的山城即是蒲圻石头城。
这里苏东坡没有“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将信将疑,而是明确地说“清江赤壁”。人们有理由因此认定,苏东坡对真正的三国古战场赤壁到底在哪里,已经有了确切的看法。
在赤壁,喜庆之日喝茶很讲究,成为延续至今的习俗。
认亲茶歌。男女订婚,先是男方到女方家认亲,女向男方父母及男方献茶,男方父母将准备好的彩礼或首饰交给女友,算是认亲。以茶为礼称为三茶六礼。
哭嫁茶歌。女儿出嫁,做母亲的和出嫁的女儿要共唱哭嫁歌。主要内容有端茶歌、献茶歌、歇茶歌。最后是上轿茶歌,上轿茶歌由女儿唱:
喝罢红茶儿要行,两眼汪汪望双亲。
双亲休把儿来念,轿门一关儿就行。
女儿喝了上轿茶后,女方长辈、三亲六眷都礼送一点茶钱。
发轿时女儿还唱:
北上坡,南山坡,家家门口开茶花。
茶花色,爷娘说,爷上县,撕鞋面。
娘下街,打金簪,金簪银簪冒打起,婆屋就要娶。
不要娘屋金,不要娘屋银,
只要娘屋一张红纸贴轿门。
拜茶歌。男子新婚,头天晚上行告拜礼。第二天新娘进门后在堂屋行礼拜堂。然后是新郎新娘向婆家长辈、亲友拜茶,由宾相逐一点名,先是祖辈,然后是父母辈,再是平辈受茶,受茶后将茶钱放在桌上。新郎新娘行跪拜礼答谢。
流传了千百年的“以茶代酒”的典故与赤壁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典故是《三国志·吴志》中记载的的真实事情。
孙权去世后,他的第三个儿子孙亮继位,但过不久被废去了,第六个儿子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孙权之孙孙皓继位。孙皓继位后下令韦昭撰写《吴书》。赤壁之战是东吴开国的重大事件,韦昭奉令来赤壁考察,不久回朝向孙皓献上《伐乌林》,赋曰:
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八郡震惊。
众既降,操屠荆。
舟东十万杨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孙皓阅后大喜,宫中赐宴,满朝文武参加,规定每人饮酒七升。而作为主角的韦昭“素饮酒不过二升”(《三国志·吴志·韦昭传》)。孙皓宣布,除了韦昭可以以茶代酒,其他人不满七升者“皆浇灌取尽”(《三国志·吴志·韦昭传》)。从此以后,“以茶代酒”的典故便一直流传至今。
白喜茶指老人去世丧葬活动中的喝茶习俗。这种习俗在赤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
坐夜茶:老人去世,出葬前头天晚上要坐夜,请歌师通宵盆鼓伴丧唱孝歌。孝子孝媳、孝女不断向歌师及宾客献茶张烟,直到天亮,谓之坐夜茶。
叫灵茶:于亡人灵柩前供茶水,谓之叫灵茶,歌师还唱,清明谷雨长嫩牙,龙须凤品一杯茶,今朝灵前来献茶,从新漱口诵《南华》。亡人七七日每日早、午叫饭,饭后叫茶,亦称叫灵茶。
烧灵茶:亡人七七满后烧灵屋,献茶并将茶洒于火中,称烧灵茶。
为亡人哭灵有哭灵茶,女儿《哭灵茶》:
爷哎!你莫喝阴间忘魂汤,
来喝阳雀未开口的细芽茶。
爷哎!你来陪客抽袋烟,
保佑儿孙万万千。
爷哎!你来陪客喝盅酒,
保佑儿孙享荣华。
爷哎!你来陪客呷碗饭,
保佑儿孙千千万。
媳妇哭婆婆:
阿婆呀!我的娘,我跟娘四跪八拜,
你要保佑我家一山茶。
青柴青树出在青山里,柴火是山上青白木。
细碗出在景德镇,筷子出在竹林湾。
水是天上龙凤水,龙江的水喝不尽。
手把托盘掇,媳妇倒茶我娘喝。
我娘喝过荣华富贵万年长。
羊楼洞茶庄
羊楼洞制茶业开始于唐朝,在明朝清朝时就很兴旺了。明清时羊楼洞有茶庄200多家。清道光、咸丰年间羊楼洞著名的晋商茶庄还有48家,其中大盛魁的分公司有大德业、大德生、大德常、大川昌、业裕川、山玉川、长盛川、洪元川、宝聚川等。粤商的茶庄有兴太、源太、协昌、百昌、隆昌、阜昌、瑞昌、顺昌、新昌、忠昌、仁和等20多家。德、日、俄等国也来羊楼洞竞相办厂压制砖茶。同治年间,外国商人经办的茶庄开始使用蒸汽机压制砖茶,中国茶庄在竞争中受到严重威胁。1891年俄国沙皇的太子来华视察俄商武汉的砖茶生产,煸起俄商掠夺羊楼洞砖茶的狂热。不到几十年中国商人经办的茶庄相继倒闭。1938年日寇侵占赤壁,砖茶生产从此一落千丈。到1950年仅存1家,迁往赵李桥,改名赵李桥砖茶厂。
赤壁砖茶自唐代开始历经1000多年,远销内蒙古、新疆、西藏,还有中亚、西亚、欧洲一些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砖茶是国家民族委员会指定销往蒙、疆、藏各族的主要生活必需品。赵李桥砖茶厂被国务院授予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2008年,国务院确定赵李桥砖茶厂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赤壁砖茶由唐代帽盒茶演变而来,宋代时赤壁还制作砣茶,明代开始压制砖茶。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是帽盒茶、砣茶、砖茶的著名产地。砖茶压制方法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过程大至为青茶粉碎发酵,笼蒸,装膜,洒面,压制。
茶是草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唐代中央政府设北庭、安北、安西等都护府,控制西北广漠草原。帽盒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羊楼洞的帽盒茶开始较大规模生产。宋代时中原到西北实行茶马交易,以80斤砣茶的换马一匹。羊楼洞砣茶生产因此保持数百年兴盛。元代朝庭增加茶叶课税,曾导致园户(种茶专业户)毁坏茶园的事件。明代羊楼洞开始压制砖茶,不仅销往少数民族地区,更主要的是打开了中亚、西亚、欧洲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羊楼洞“川牌”青砖茶,“牌坊”和“火车头”牌米砖茶都选用优质青茶原料,按传统工艺加工。其独特的品质,传统的风味,一直受到国内少数民族用户和亚欧美诸国客商的青睐。
赤壁楠竹,与茶叶、苎麻并称赤壁三大名产。全市楠竹总面积达20多万亩。据1989年调查统计,赤壁有竹68种,有亚洲博竹苑之誉,特别是紫竹十分罕见。赤壁还有箭竹和水竹,面积仅次于楠竹,分布在近800平方公里的山丘岗地。
西周时,赤壁的竹和苞茅是楚人向周天子进贡的主要物资,周天子祭告上天和祖先的文告写在竹简上,而苞茅用作祭祀的“宿酒”(将酒浇在苞茅上渗入地下)之用。当时竹简就等于现代的纸张。《穆天子传》上说:“竹简皆素丝编”。《荀子》一书记载:“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庄子》上也说:“其作始也简”。从竹简到纸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竹简为华夏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古往今来,竹的应用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淮南子·说山训》上说:“礼乐之器萧、竽、笙、籁无不是竹”,弓、箭、杖、竿乃至外交之“节”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子对居住环境的美化更是被人称道,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古今名人来赤壁观竹、咏竹、采竹、觅竹园而居的人代不乏人。清同治版《蒲圻县志》记载:“蒲圻漫山皆竹”,特别提到随阳之竹,称其“高入云,粗如橼”。东汉末年赤壁之战时,周瑜采竹扎竹排,借助数十万民兵,乘竹排,击盆鼓助战,大败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清代赤壁诗人张兆安常年隐居寺庙,曾有诗说:“松涛翻夜雨,竹叶下秋风。”清代还有一位赤壁文人李曰湖称他的住房周围“竹树翳闭,岚雾苍茫,为烟锁谷。”
赤壁制竹工业现在有了长足发展。赤壁竹制工艺品有折扇、花篮、茶钵、竹筒、竹帘、竹席等几十种,行销港、澳、台等地区及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竹帛画《赤壁胜景图》,竹简《兰亭序》、《密多心经》等几十种工艺品受到国内外的游客欢迎。
赤壁民间住房多二重至七重,每二重之间有天井,但不得做九重,认为九重只能是皇宫建造。每一家族集聚而居,各栋房子之间有巷子沟通,如是七重,就有七条巷子。天井前后有雕花条石作边坎,天井内均有青石铺砌。祖堂屋最下重为戏台。每唱大戏,族人及宾客坐在各重观赏。
旧时城乡建房,特别是农村建房,从选址定向、清基下脚,一直到房屋建成,都要按照乡风民俗。过去选址定向,都请“阴阳先生”用罗盘测量。
建房必须选择“前无阻挡,后有依靠,座北向南,地势高亢”的地方。清基下脚,立大门,要按历书选吉日良时。现在有人不请阴阳,不看历书,但一定要选个逢八的日子,一般逢四的日子不取。清基、下脚、立大门要封红包利市,有的是给匠人一条烟或其他。在举行这些仪式时,大户人家还请僧人颂经文洒净水,并设供上香、焚表。
大门顶合拢要放6枚或8枚金属钱币,称为“封财门”。完成“山尖”要请砖匠吃糍耙,称为“巴尖”,意谓越“巴”越牢固。房屋落成,“上梁”是最后一道工序。梁木要由主人舅家赠送,并且要“偷”,不能落地,从砍伐、加工、搬运、存放到上梁,都用椅凳承垫。上梁之日,主人大摆宴席,迎接亲朋,敲锣打鼓放鞭炮,披红挂彩将梁抬来。吉时由砖瓦匠将梁“落位”,并燃放鞭炮,念祝词,撒糖果。
造桥:造石桥最后一块石头合拢时,如听到什么生物叫声就马上合拢,谓之关神。桥建好时要立功德碑,记叙造桥经过、功德主名单和捐赠造桥的钱款。
建寺庙:建寺庙先看风水,选基地。奠基开工之日都要举行念经文、撒净水仪式,完工后行落成、开光大典,而后寺庙方可受持香火。
建水库、塘堰:修建水库塘堰时,要夯土筑堤坝。用一石滚绑上杠子,四人或六人抬起来打夯,俗称打硪。打硪时一人领唱,众人和之,以便一齐出力。一般歌词为:
日吉啊,时良啊,哟哟呵,
一齐来把硪抬,耶哈耶子哟哈哈,
一硪罗一硪往前走啊,
采花浪子郎采花。
打硪歌的歌词有成套唱本,如《雪梅吊孝》、《吕蒙正赶斋》、《刘香女传奇》等等。
赤壁民间历来习惯用稻谷酿造白酒,从前俗称烧酒,现时称“农家乐”。
酿酒要搭灶台,先上三柱香,拜虚空、土地诸神,而后念诵:
伏羲开泰,帝道遐昌。
良辰吉日,喜气洋洋。
搭灶动土,玉液琼浆。
天地同饮,福禄共享。
邪魔远避,敬奉金刚。
皇天后土,诸神帮忙。
念罢放鞭,四角洒酒,开始搭灶。
酿酒开张,先设酒神杜康的拜位,上香,摆供,大礼参拜,然后口诵:
今把神主来叫应,净手炉中装妙香。
银壶酌酒杯杯盈,三牲祭品摆满堂。
红烛宝灯高照起,各样品轩供中央。
开言便把杜康叫,请用脂酒琥珀光。
助我造酒坛坛好,常驻我家玉华堂。
早晚妙香勤祭献,助我酒香达四方。
接着又是礼拜,放鞭炮,而后举火蒸谷,碾糟酒缸洗尽备用。
在酿酒过程中,早晚酒神位前都要上香行礼。现今乡下做酒拜祭杜康的仪式大大简化,只是立一个牌位,早晚上香而已。
民间自制糯米酒没有仪式。
祭酒就是用酒祭祀。中国封建时代有个官职叫“祭酒”。赤壁人魏观曾于明代洪武初授“国子祭酒”官职。用酒祭祀神鬼、山川、祖宗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夏、商时,江南楚人及三苗人已经用酒祭祀。《山海经·海外南经》上说,洞庭之山“祈用酒”。东周春秋时,中原周王室祭祀用芭茅缩酒。楚国向周王室进贡的芭茅酒,就出自江南洞庭湖区域,也包括赤壁。《左传·僖公四年》上记载,齐桓公伐楚,讨伐的理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这种包茅缩洒就是将包茅束成把,立于地上,将酒从包茅倒入,随包茅渗入地下。《礼记·祭法第二十三》中注明,对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宗、神灵各有成套的礼仪。赤壁用酒祭祀也是这些对象。祭祀时,所用酒具都用银器或锡器,以示庄严珍重。祭品要摆上供桌,仪式结束时,要把酒倒在地上,或散向虚空和四方。
劝酒即劝人饮酒,凡招待客人或知已都要互相劝酒。夫妻或者情人对饮也要劝酒,劝酒便于诉说心里话。赤壁有一首小调叫《十盅酒》,小调诚挚感人:
一盅酒把话提,姐劝情哥不嫌妻。
自己妻儿长江水,别人妻儿高山雪平地霜,
太阳一出不久长。
二盅酒劝情哥,姐劝情哥莫懒惰。
世上只有勤快好,勤扒苦做得久长,
免得老来伴门房。
三盅酒敬三盅,姐劝情哥莫遭凶。
恶人遭凶恶人受,半路遭凶半路亡,
丢了家中老爷娘。
四盅酒四季忙,相劝情哥孝爷娘。
生儿不知娘辛苦,十月怀胎苦难当,
父母恩泽切莫忘。
五盅酒郎要行,扯住我郎叙衷情。
出外半载早回程,免得为姐来担心。
我郎莫做负心人。
六盅酒六号春,姐劝情哥要和顺。
夫妻和顺红罗帐,兄弟和顺家不分,
免得爷娘担忧心。
七盅酒劝情哥,姐劝情哥莫玩钱。
输钱只为赢钱起,输银赌钱败了家,
老来发泼别人骂。
八盅酒菊花开,天上蜜蜂掉下来。
百样花儿都不采,采花要采牡丹心,
二人都是采花人。
九盅酒菊花黄,手扒窗眼望月光。
初三初四娥眉月,我哥好比星伴月,
晓星伴到月天明。
十盅酒小阳春,姐送情哥路上行。
家务事儿姐撑起,交朋结友要细心,
姐在家中望郎归。
赤壁饮酒的习俗内涵较丰富。待客饮酒要敬酒。敬酒有满敬和单敬。主人首先举杯敬全席同饮一杯,称为满敬,再按大小或顺序逐一单敬。单敬视主人酒量,可饮一口,也可满饮一杯。客人也可回敬主人。最后又是主人满敬客人,饮酒完毕请客人用饭。
在外做客饮酒,举杯时要请身边客人同饮。祝寿饮酒,要先敬寿星,说一句祝寿方面的吉利话,如祝某人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或祝某健康长寿。敬酒一般先干为敬。
“整酒”是方言,意为置办酒席。从前婚丧喜庆都要整酒。春天惊蛰一过,上自知县,下至里正都要下乡整酒,劝农耕。知县一般深入到各乡田头,与地方头面人物或农夫共饮一杯酒。有的官员还下田耕几犁,以此鼓励民间不违农时,抓紧春耕生产。
宗族里如发生违规事件,犯事的人要整酒,邀请族中的户主饮酒,整酒认错。
斗酒,即击鼓传酒。鼓停酒杯在谁手中,便要饮一杯。斗酒主要是乡间喜庆之时进行,一般青年男子十余人,二十余人不等,击盆鼓传酒场面热烈。
饮酒习俗还有传花、度曲、围炉、吟咏、对联等等。
芭蕉凼传奇
宋朝人洪迈写了一部小说《夷坚志》,其中有个故事写的是赤壁陆水湖滨雪峰山下的芭蕉凼。芭蕉凼是个地名。
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客居在芭蕉凼读书的秀才陈致明,是个多情秀美男子,赤壁人。他爱惜花草嘉树,自从进馆后,在庭院中广植花草。有棵芭蕉长得尤其逗人喜爱,叶儿长的如火焰山罗刹女的蒲扇,那茎粗壮得象三月的金竹笋,那花儿火红的似血,淡红的如胭脂,粉黄的比油菜花还艳丽。陈致明珍视这棵芭蕉就象爱自己的眼珠一般,浇水、培料无不用心,每次总称呼芭蕉为小娘子。陈致明每当饮酒时,总要奉一杯酒浇给芭蕉,并说:“请蕉娘子陪我”。他写了一首诗叫《题蕉娘子》,诗中写道:
绿衣美质蕉小娘,不枉丽体满园香。
安得娶汝作佳妇,不枉屋主种花郎。
想必是世间人若有情,物必有灵。一日晚上,正值秋雨沥沥,陈致明在房中独自饮酒,举杯从窗口呼芭蕉道,今夜秋雨生寒意,蕉小娘何不到小生房中一饮。说罢,奉上一杯,放双筷子在对面座位上,忽听窗外有女孩赤赤笑声,陈致明一惊,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绿衣小娘子艳丽无比,就象瑶池仙姬一样。陈致明转惊为喜道,小娘子何人,夜入小生房舍?绿衣少女说,官人每呼小娘子,奴家便是,感你对奴家深情厚意,特来侍候官人。陈致明大喜,忙牵蕉小娘子入席,当晚两人结为美满夫妻。
节日(一)
节日与农耕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小年:旧时有“君三民四”之分,官绅富家过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居民在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家家洗涤衣物、洒扫除虫;晚餐设“小宴”,鸣放鞭炮进餐,不闭门;晚上在灶前焚香烛敬“灶神”,叫“送司命上天”,祈祷“司命”“上天呈善事,下界降吉祥”。
岁除:腊月最后一天(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统称“年三十”)为岁除日。这一天下午在祖龛上、庭柱上、大门、房门、后门上张贴红色新对联(“守孝”户贴黄色或白色对联),中门贴门神(秦叔宝、尉迟公像),大门中缝贴“开门发财”或“开门大吉”,大门对面墙壁或他人后墙贴“对我生财”,大门上方廊下悬挂红色天灯(“守孝”户为黄色或白色天灯),晚餐时焚香敬祖先,鸣放鞭炮,然后闭门“吃年饭”,全家入席进餐,吃年饭后洗澡换新衣,长辈给晚辈
“压岁钱”。
除夕:换上新衣后即进入除夕,堂中生火,全家围火“守岁”,谈家常;子夜时焚香敬祖先,同时在灶前敬“灶神”,叫“迎司命菩萨过年”,全家人进“夜宵”(一般吃汤元,名汤元为“元宝”);此后除家主人继续“守岁”外,其他人可以就寝。就寝不许叫“睡觉”,要说“挖窖”,主人此时即说“挖金窑、挖银窑”。次日清晨,全家人焚香敬祖先,并开门在门前焚香烛敬天,放鞭炮,叫“出天方”,名为“迎福”,然后闭门,名曰“纳财”。正月初一至初三日,扫地灰渣、潲水、洗脸水等均不得外泼,及至初四日才允许清出户外,以征“聚财”。
大年:正月初一日至初三日为“过年”正日。初一清晨“出天方”后,家中晚辈即向长辈拜年,天亮后先敬祖先,再出户拜年。初一日拜家族长辈,初二日拜亲戚,下午及初三日上午拜一般亲戚与邻里,初三日下午一般不拜年,拜年时均唱辈份名作揖。到“守孝”家拜年带香烛鞭炮,先拜灵位,再行拜年。远方亲属拜年可延至元宵节。初一日、初二日及初三日上午,除招待拜年的主要客人外,家里一般不设席,只吃便饭。初三日下午设席,全家人坐吃“送年饭”,饭前敬祖先,晚上敬灶神,名为“辞年”。至此,大年结束,须外出者可外出,亲属间开始互请春客。
元宵: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这一天,上午吃汤元,中午敬祖先,合家设席进餐,晚上门前点天灯,商户有的点“走马灯”。小孩出门玩花灯(各自扎龙头、鲤鱼、兔、猴等形状花灯),城镇、农村由地方绅士出头组织舞龙灯、滚狮子、玩蚌壳精、踩高跷等,穿街过村。龙灯等到处,家家放鞭炮,然后集中在一块场地上竞舞,直至深夜后各自散归。各家吃汤元(元宵)宵夜。城乡玩龙灯一般为3天3夜,然后焚化龙头,名为“送龙上天”。元宵一过,“春节”结束,各项生产活动开始,故有“吃了月半粑,发狠做庄稼”之说。
节日(二)
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这一天和前后三、四天里,旧时各族姓以房为单位,由族长带领房下男人们祭扫祖墓。每过3年,合族男丁在清明节这天还要到祠堂,祭拜祖先,祈佑人丁兴旺,祈佑升官发财。
端午节。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前挂菖蒲、艾蒿,吃粽子、盐蛋,喝雄黄酒。男女青年穿鲜艳衣服。小孩佩香包,用小网袋装红绿色熟蛋,脸颊和额头上点茶酒泡的雄黄。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舟赛”。女婿,女儿应邀到女方娘家过节。认了亲,但未结婚的男子要到女方家送过节礼。
中元节。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在这天前后城乡都有烧袱钱纪念死去亲人的习惯。有的地方,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用半个月的时间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孤魂野鬼”,规模浩大,耗资不小。解放前,汀泗桥两岸商家,互相攀比,中元节晚上在汀泗河放水灯,延绵数十里,水灯一直飘流进西梁湖。现在,有的寺庙做半个月的盂兰盆会,念颂《地藏本愿经》,超度死去的人。
中秋节。过节时家家户户吃糍粑。晚上,富户全家聚在庭院,摆案焚香,供上月饼、水果、米酒之类,祭拜月神和先人。一般家庭不设香案,只是围坐一起,吃月饼赏月。
重九节。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这天一般秋高气爽,人们往往结伴到附近山上,登高赏秋,高兴时还置办野餐,饮酒赋诗作联。
草把灯是洞庭湖区域的一种特有的习俗,至今保留在赤壁市、临湘市一带。相传远古时代,四川灌县有个孝子叫平和,因家贫采野菜侍养母亲。他拾得一枚红珠,可以变换米粮,财主知道后前来抢夺。平和无奈之下,吞下了红珠,没想到因此化为一条龙。龙顺水流而下,听见母亲的哭声。龙依依不舍,一连九回头而望,在长江这一带留下九回滩。传说这条龙就是中华祖龙。祖龙进入洞庭湖,遇中华母龙草龙而结为夫妻,孕育了四海龙王敖氏兄弟。
传说中草龙早于祖龙潜修在洞庭湖,说明洞庭湖区此时早已是母系社会,并出现了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草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洞庭湖区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这里的人们便有了玩草把灯的习俗。
草把灯由14个童男童男共舞,一个持龙珠前导,龙头一人,龙身十一人,各持长条状草把一节,共十三节,龙尾一人。玩时按先后顺序排列。各节草把上搭红布条相连,燃三柱香插在上面。到各村去串户,各家燃鞭炮迎接,持龙珠者唱词祝贺新年。有一段颂词这样唱道:
伏羲天地开泰,新春万户吉昌。
一拜赐福的东皇,二拜地母神光,
三拜当朝帝王,四拜父母寿而康,
五拜尊师孔圣人,六拜东家福满堂。
唱完颂词,又放鞭炮,由持龙珠者吹口哨来回跑动,带领龙身随着飞舞。阵法简单,主要有滚灯,抱珠,游龙等。结束时,东家拿出红布搭在各节草把上,又在各节草把上添香三柱,给糖果点心酬谢玩草把灯的童男童女。
游神驱怪作为楚人巫风的一种,相传早期由女巫担任这一角色,主要是一种慰藉、愉悦神灵和驱除鬼怪的习俗。清同治《蒲圻县志》上记载:“蒲俗计利而尚鬼,病者不药而听于巫。”说的是过去赤壁的老百姓面对灾荒、病人,便请女巫娱悦诸神,驱除鬼怪,乞保平安。这种娱悦诸神、驱除鬼怪的办法,主要是将所崇拜的神像抬到野外,巫师歌舞跳跃,取悦诸神,请诸神显灵,驱怪,去除病灾。
如果乡下遇旱灾,村民将天妃妈祖、玉皇大帝女儿张七姐、杨泗将军、赵公明元帅等神像抬了游乡,请神察看灾情,驱除旱魔,在干旱严重的田块旁,还请神停留一下。之后设法坛,道士和尚念颂经文,又写奏表,请诸神申奏玉帝。申表时,道士、和尚几番拜舞,每番三跪九叩,口颂玉皇心印经等,接着拍令牌,挥宝剑,敕令龙王降雨,并念《起九龙水咒》。法事做完后就请神看戏。唱的戏主要是《斩泾河老龙》。据《县志》上记载,一般戏唱完就风云变色,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禳灾后就谢神,将各神抬回天妃妈祖庙安放,颂经设祭,又向玉皇大帝写谢表。申表时,道士和尚披法衣,颂经跪拜舞蹈,又是三跪九叩,而后将黄纸写的谢表焚烧。四方头面人物在庙里用斋饭,整个游神驱怪活动才告结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壁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