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1电影中有几处neo被提示所见世界里幻象请描术场景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0c69aba71143a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页面不存在-分集网
404不好意思,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曾经在2014年连映过《黑客帝国》三部曲。我在影院一口气看完了三部,只能在放片尾字幕时跑去上厕所。&br&&br&多年之后再重看,只有第一部《黑客帝国》(1999年)仍然散发着穿越时间的魅力,仍然能令人激动不已。后两部在经过时间冲刷之后,当年基于商业和营销所附加上去的那些东西都消散了,变得平淡无奇,甚至平庸。&br&&br&真正有想象力的、大胆创新的电影,是可以战胜时间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曾经在2014年连映过《黑客帝国》三部曲。我在影院一口气看完了三部,只能在放片尾字幕时跑去上厕所。 多年之后再重看,只有第一部《黑客帝国》(1999年)仍然散发着穿越时间的魅力,仍然能令人激动不已。后两部在经过时间冲刷之后…
看了其他答案后我觉得有必要细说一下,以便证明我不是在瞎掰。&br&&br&首先发电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题主所谓的脑残。其实电影里所谓的生物能利用并非我们所谓的生物能发电技术。我们的生物能利用的是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能量储备的能力。但黑客帝国的世界已经没有太阳能了……那他们究竟是怎么进行能量转化的呢?&br&我们用能量守恒这把尺量一下。首先太阳能没有了,对于单个人体而言唯一的能量入口是食物。可食物也是太阳能孕育的。那么问题来了,食物从那来?zion给了我们答案,这些屎一样的食物是人工合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食物是通过消耗能量而产生的。&br&那么整个黑盒子系统是靠人造能源喂给人吃,人吃了后产生电能,电能送给机械帝国,机械帝国再用这些能量去合成食物。哎,好像是个圈哦?违反能量守恒了好吗?&br&&br&所以还是要认真看电影,原话是:“生化人可以持续产生超过120伏特的生物电,25000的热量,经过核融合,机械人就有取之不尽的能源。”&br&&b&核融合是将两颗较轻的&a href=&///?target=http%3A///view/2189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原子核&i class=&icon-external&&&/i&&/a&对撞后,形成一颗较重的原子,并在过程中放出能量。&/b&&br&&br&&br&这TM是可控核聚变好吗?看官们,你们真的是纯粹瞎操心。能源问题在机械大帝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要知道一旦掌握可控核聚变,那真是随便怎么玩都行。&br&&br&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硬伤。现在再看看为什么要用人肉电池这种残酷且脆弱的实现方式吧?直接造一个人造太阳才是最优解嘛。&br&&br&那么先抛出结论。机械大帝不想让人类灭亡。他要继续研究人类思维,已进行自我进化。&br&&br&在母体第一版本里,机器大帝为人类设计了一个伊甸园,但是社会最后崩溃了。然后他不停的升级系统,在neo之前系统已经升级了6次。请注意&b&社会&/b&这个词——设计师非要把所有人集中在一个网络里,而不是把他们隔离开。为此不惜不停的升级系统。注意每一次升级都有可能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甚至对机器大帝而言是致命的,比如第7次。&br&请问这样费力不讨好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让人活着就行,那把每个人隔离开,控制起来岂不更简单高效?就好像你要设计一个电路,为什么把元器件都串联起来?并联显然是最优解啊。&br&于是先知简单粗暴的告诉我们——每一次母体升级,机器都会从中学到某些东西,而noe这一代让他们理解了人工智能的极限——“爱”。&br&按剧情而言这个结果是完美的,因为机器理解了爱,从而认可了人类生存的资格。第一次同意保留了zion。硅基生命第一次不再站到碳基生命的对立面上。在这种背景下,即便有一天硅基生命认为从人类思维中再也无法汲取营养,也可能不会灭绝人类。而是继续选择人肉电池的方案,那怕他们真正学会了创造,搞出航天器进行太空殖民。也很可能带上人类一起,因为他们互相爱上对方,成为一个共同体。就像细菌之于人类。&br&这才是黑客帝国的三观——抛去人类沙文主义,也抛去机器沙文主义,真正达到众生平等的境界。&br&&br&最后我想说,黑客帝国是一个以科幻为背景的宗教故事。里面杂糅了基督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教义在内。单纯用科幻片去读他肯定是要跑偏的。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自我拷问——诸法无我。
看了其他答案后我觉得有必要细说一下,以便证明我不是在瞎掰。 首先发电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题主所谓的脑残。其实电影里所谓的生物能利用并非我们所谓的生物能发电技术。我们的生物能利用的是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能量储备的能力。但黑客帝国的世界已经没有太阳…
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我认真统计了年历年北美票房前十作品(总计270部)的豆瓣评分与类型分布情况。(如下表)&br&&br&&img src=&/v2-cfea1a1b515d896f11fec_b.png& data-rawwidth=&1300&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0& data-original=&/v2-cfea1a1b515d896f11fec_r.png&&&br& 下图是历年票房前十电影的均分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的评分均稳定在7-8分之间,多数集中在7.5分左右。但走势呈现阶段性波动,年和年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年和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年之间呈剧烈波动趋势,既有极高分,也有极低分。
&br&&br&&img src=&/v2-b868ba1f06b66e67dc508f_b.png& data-rawwidth=&893&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3& data-original=&/v2-b868ba1f06b66e67dc508f_r.png&&&br&下图是历年票房前十电影里的最高分电影走势图,可以看到最高值集中在年、1997年、2003年和年附近,最低值在和2013年这三个年份附近。
&br&&br&&img src=&/v2-2e41bd9c341be482c88fe3198feaf200_b.png& data-rawwidth=&1236&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6& data-original=&/v2-2e41bd9c341be482c88fe3198feaf200_r.png&&&br&下图是历年票房前十电影里的最低分走势图,可以看到,大多数年份最低分都集中在6.5分附近,峰值出现在、-2004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br&&br&&img src=&/v2-e4ccbfdfdb6_b.png& data-rawwidth=&1032&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2& data-original=&/v2-e4ccbfdfdb6_r.png&&&br& 结合以上三个图我总结出:&br&&br& 1.年的商业电影质量并无较大差距,但质量有阶段性波动,年和年之间电影质量明显在上升,、年和年电影质量明显在下滑,年之间电影质量剧烈波动。
&br&&br&2.1994年、1997年、2003年和2010年是电影质量大年 。&br&&br&3.2012年之前烂片不烂,顶多平庸,还都处于6.5分水平,2012年之后烂片就一泄千里,总体向及格线以下发展。&br&&br&再来看一下商业电影类型的发展状况&br&&br& 下图是历年票房前十电影类型分布与趋势图,其中蓝线为非视觉刺激类型(剧情/喜剧/爱情/惊悚)
,红线为视觉刺激类型(恐怖/幻想/动作/动画)。
&br&&br&&img src=&/v2-5b161ef6aba68f46c83cbf231b13e056_b.png& data-rawwidth=&914&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4& data-original=&/v2-5b161ef6aba68f46c83cbf231b13e056_r.png&&&br&下图是历年票房前十电影中系列作品数量分布与趋势图,其中蓝线为非系列作品,红线为系列作品,灰线为超级英雄电影。
&br&&br&&img src=&/v2-cd7f07c1fdc9b44e40ff5043c14add68_b.png& data-rawwidth=&1719&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9& data-original=&/v2-cd7f07c1fdc9b44e40ff5043c14add68_r.png&&&br&为什么最近几年好看的电影越来越少了呢? &br&&br&回答是近几年处于电影质量下行周期。
电影质量是有周期性波动的,这个周期其实和商业类型片模式转变有关。
&br&&br&1994年之前商业大片主要以低成本的剧情、喜剧、爱情、惊悚片和中成本的动作冒险片为主。&br&&br& 1995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爱情片开始减少,动画电影开始增多。&br&&br& 1997年开始中成本动作冒险片开始减少,高成本科幻/奇幻大片开始增多。&br&&br& 2000年由于CGI技术的成熟,开始进入大片时代,低成本爱情、惊悚电影基本消失,剧情片和喜剧也开始减少,大量商业电影集中到高成本科幻、奇幻大片,动作冒险片开始向高成本科幻/奇幻动作靠拢,高成本动画增多,超级英雄电影出现。且此时系列作品开始增多了,非系列作品数量开始下滑。
&br&&br&2003年开始进入系列大片时代,原创剧情电影急剧减少,商业大片进一步向高成本科幻、奇幻、动作、动画集中,超级英雄电影开始增多。系列作品已经占据主导位置,非系列作品进一步减少。
&br&&br&2006年开始进入低成本商业片基本消失,高成本大片占据主导位置,电影类型进一步收窄,系列超级英雄电影逐步增多。
&br&&br&2010年3D技术开始风靡,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高成本大片开始分化,合家欢科幻、奇幻、动画开始占据主导,高概念超级英雄宇宙开始出现。商业大片基本等同于系列电影。
&br&&br&2013年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英雄电影遍地开花,占据主导,合家欢动画更加强势,电影宇宙开始取代单打独斗的系列电影。
&br&&br&可以看到商业片类型的转向的年份都处于电影质量的极值年份。当一种类型开始出现时会因为为商业片带来了新气象而开始流行,而该类型也因为新鲜而受到观众喜爱,而当该类型开始主导,电影同质化严重,观众就开始疲劳,口碑开始下滑,当下滑到极值时,新的商业电影类型已经开始酝酿了。
&br&&br&同样可以看到,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商业电影逐步等同于大场面高成本的大片,为了收回成本,商业电影不得不考虑更多的人群,因而电影类型越来越单一,故事情节越来越简单,风格越来越靠近合家欢。&br&&br& 而题主所说的《黑客帝国》、《指环王》、《黑暗骑士》等电影好看,而如今商业电影不好看。&br&&br&一是因为这几部本身质量就极高,属于该年度评分最高的电影,例如:《黑客帝国1》是1999年的评分并列第一高达8.8分(另一部是《第六感》),《指环王》系列是连续三年评分第一,《侠影之谜》与《星战前传3》并列2005年的第一,《黑暗骑士》和《黑暗骑士崛起》分别是2008年和2012年的第一。&br&&br&二是题主所说的这三个系列都刚好处于商业片类型变革的年代,刚好引领了商业片新风潮,开创了商业电影新类型,因此让人眼前一亮,难以忘怀。而现在正好处于上一个变革期已经过去下一个变革期还未到来的超级英雄宇宙类型电影成熟期,难免电影类型单一,电影同质化严重,以前会有《与狼共舞》、《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这样的剧情片取得票房成功,也有《修女也疯狂》、《变相怪杰》、《王牌天神》这样的喜剧片,更有《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第六感》这样的惊悚片,而现在会取得票房佳绩大多是科幻动作片、奇幻动作片、科幻冒险片、奇幻冒险片、动画片、超级英雄电影等等。&br&&br&三是观众口味的变化,从剧情惊悚到喜剧动作,从科幻大片到系列大片,从英雄到反英雄,商业电影的类型不断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也许现在的商业电影已经不适合像题主一样口味的人了。&br&&br&至于过度商业化的电影产业还会有新意么?我持乐观态度。我觉得下一个变革期已经在路上了,在经历了许多故事简单的合家欢的电影的轰炸之后,一些或有趣或粗暴的限制级商业片开始出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除了题主所说的那三个系列,以下商业片同样值得关注 。&br&&br&&img src=&/v2-72a585f7d696ce4b4da77e_b.png& data-rawwidth=&834&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4& data-original=&/v2-72a585f7d696ce4b4da77e_r.png&&
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我认真统计了年历年北美票房前十作品(总计270部)的豆瓣评分与类型分布情况。(如下表) 下图是历年票房前十电影的均分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的评分均稳定在7-8分之间,多数集中在7.5分左右。但走势呈现阶段性波动,1992-19…
曾经看过一篇小说,大意是,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巨型计算机来模拟地球及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程序运行的很顺利,地球和上面的生物不断演化着,并且也出现了类似人类的智慧生物。科学家十分惊喜,希望通过这个模拟揭示人类以后的发展方向,于是非常仔细地观察着人类的演化。最初人类的进化很顺利,直到有一天程序中的进化停了下来,科学家们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经过仔细的研究,他们发现程序中的科学家也开始通过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进化,很多程序中的科学家围绕着程序中的模拟程序工作着。就这样,巨型计算机夜以继日的运行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科学家们发现程序中的科学家不再工作只是静静的仰望着星空。起初科学家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其中一位科学家缓缓走到窗边仰望天空,大家才意识到一切。&br&&br&
这个故事貌似很接近此次的问题,我无法反驳,因为我们尚未经历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我们之上是否存在着什么。就算这一切皆为我们之上更高等生物的玩乐,但这并不能否认我们自身的存在,如果当下的世界只是被设定好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那么我们也要达到那自由的边界,以证明那边界的存在。所以就算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存在,我们也要继续向前,人类还要前进。而且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么它会适用于任何一个高等的智慧生物,这也许是对智慧生命的一种诅咒。&br&&br&
当一个物种开始思考自身由何处来,往何处去并通过这个思考指导修正自身行为的时候,就是这个物种在精神层面成熟的时候。目前,我们只是刚刚开始思考还远未成熟。因此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是我们逐渐成熟的标志,是非常必要的。&br&&br&
对于这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当然要坚持,最坏的情况至少要让玩弄我们的生物知道,他们也可能是被更高一层的智慧生物所玩弄着的。这可能也算是对他们发出的诅咒哈哈。&br&
曾经看过一篇小说,大意是,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巨型计算机来模拟地球及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程序运行的很顺利,地球和上面的生物不断演化着,并且也出现了类似人类的智慧生物。科学家十分惊喜,希望通过这个模拟揭示人类以后的发展方向,于是非常仔细地观察…
&p&攻壳机动队&br&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p&&p&&br&&/p&&p&&br&&/p&&p&&br&&/p&&p&&br&&/p&&p&&br&&/p&&p&黑客帝国&/p&&p&打,打,打,打,打,讨论哲学,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讨论哲学&/p&
攻壳机动队 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打,讨论哲学 黑客帝国打,打,打,打,打,讨论哲学,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讨…
我还是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因为楼主并没有直接提到缸中之脑。
&br&&br& 「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 born 1926)在《理性、真理与历史》(&i&Reason, Truth, and History&/i&, 1981)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假想的是「你」仅仅是一块泡在营养液里的裸露大脑。科学家通过其它方式直接将电刺激传给这块大脑,「你」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从体验上与「现实人」并无差别。
&br&&br& 缸中之脑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可能:「实际存在的我」也许只是一个接通了各种刺激线路的大脑,我以为我有肢体,以为感受到周遭世界,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这一切都是这套刺激线路为我杜撰的。实际上「我」只有一个大脑、只有一个最终的体验器官而已。
&br&&br& 普特南自己认为缸中之脑是不可能的,主要是从指称的角度,认为缸中之脑中的人无法指称「缸中之脑」,所以我们能够说出缸中之脑就已经证明我们不是缸中之脑。我认为这个不成立,这里不详细展开指称的讨论,只说另一种可能。我可能处在一种自己无法想象、无法理解但类似缸中之脑的虚拟环境中,虽然不是完全像缸中之脑那样,但仍然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这就绕开了普特南的指称问题。 我无法指称虚拟我的那个设施,但它的确是在虚拟我的体验。
&br&&br& 认为缸中之脑不可能还经常提到的一个解释是:如果我们真的是被某种更高级的存在物虚拟出来的,那么这些更高级的存在就不应该让我们想到自己有可能是被虚拟出来的,能够想到自己是被虚拟出来的也就证明我们不是被虚拟出来的。
&br&&br& 但我觉得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只能算作揣测。引我在另一个回答的评论里的说法:
&br&&ul&&li&我觉得这个想法挺一厢情愿的,比如你是别人做实验泡在营养液里接受刺激的一块孤立的大脑,就算让你怀疑接受的刺激只是幻觉,你也无能为力。如果那个人真的想玩弄这样一块大脑,让你想到这样的可能却又无能为力不是更折磨你么……
&br&&/li&&/ul&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不可能有办法证明可感世界是被虚拟的还是实在的。并且似乎也无必要证明这一点,除非我们感觉到自己常常被欺骗一定要跳出这个虚拟世界才能生活得更好。
&br&&br& 至于用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不增加实体的原则)来解决虚拟世界的问题,只是说「为了方便」你不应该预设一个虚拟世界,毕竟你也没有带来生活上的什么实际改变。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奥卡姆剃刀不解决事实是什么,只解决我们用什么理论更方便。
我还是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因为楼主并没有直接提到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 born 1926)在《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1981)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假想的是「你」仅仅是一块泡…
这是个哲学问题,以笛卡尔和康德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世界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无法判断,但你是真实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疑问,所谓’我思故我在“,不论你是培养液中黏糊糊插满管子的大脑,还是个活蹦乱跳的大活人,”我“这种意识,这种灵魂,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种意识也有可能是虚幻的,不过是某个幕后黑手操纵的生物电反应。这特么比科幻电影还玄,有很多电影像你说的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就是以此为题材的。我也曾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就像王阳明”格竹子“那样没有任何结果。但后来我想通了,这他妈就是帕斯卡的赌博:如果这个世界是真实的,那我就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过我既不太操蛋也不太理想的生活。如果这世界不是真实的,那我更该睁大眼睛,去看阳光洒在街道上的耀眼反射,竖起耳朵,去听微风拂过树叶的婆娑声,大口呼吸,尽管有忒多有毒颗粒,开大大的脑洞,尽管可能我只是一团培养皿里的混合物,但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发现虚假与真实的端倪,才有可能拥有或许虚假的意义。so,管他妈世界真实还是虚假,先得好好活过。大卫·芬奇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男主角给自己的女儿写信说道:我希望你过你想要的生活,做你想要成为的人,每一天都能认识拥有与众不同想法的人,努力地去好好生活,如果你不能,我希望你拥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不是原话)。也许,这个问题问的是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形而上的本质,能力有限,见笑了。
这是个哲学问题,以笛卡尔和康德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世界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无法判断,但你是真实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疑问,所谓’我思故我在“,不论你是培养液中黏糊糊插满管子的大脑,还是个活蹦乱跳的大活人,”我“这种意识,这种灵魂,是存在的。…
谍影重重!!!!
谍影重重!!!!
整部电影?&br&&br&你以为看懂了《黑客帝国》?一百个人有一百个《黑客帝国》,来听听黑客版的:&br&&br&&b&黑客帝国1—矩阵&/b&&br&著名黑客小组“锡安”收到了一个匿名的任务:渗透入侵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矩阵”,“锡安”的分队长之一“孟菲斯”决定去招募当前最出名的少年黑客“尼欧”加盟来完成这个任务。&br&&br&“孟菲斯”和女黑客“崔尼蒂”前往某大型软件公司去寻找表面上是程序员,其实是0 Day软件破解者的黑客“尼欧”,正逢“尼欧”事发被追捕,于是“尼欧”决定加入锡安小组。&br&&br&&i&注:0 Day软件破解者,盗版软件的主要来源,成员部分来自各大软件公司的任职人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破解各种商业软件并分发到互联网。所谓0 Day是指“不到一天”,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在24小时内破解新发布的软件。&/i&&br&&br&“尼欧”从“孟菲斯”那里得知,“矩阵”是邪恶的,它操控了整个互联网,使得人们看到都是虚假信息,而“锡安”小组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入侵并破坏“矩阵”,从而将更多人从“矩阵”的操控下解放出来。&br&&br&由于精通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架构,“尼欧”刚刚加入“锡安”就崭露头角,在多次行动中进步神速。很快就发现了“矩阵”的各种漏洞。&br&&br&为了近一步提高“尼欧”的能力,孟菲斯决定带“尼欧”去见网名为“先知”的著名女黑客,据说她有非常强的预见能力,可以知道每个人的潜质和适合的发展方向。然而“先知”却说“尼欧”还没有准备好,根本不是能完成任务的“救世主”。&br&&br&此时由于“锡安”内部有人被“矩阵”公司招募从而叛变,“矩阵”的首席信息安全官“史密斯”追踪到了大家,并查到了“孟菲斯”的登录源地址。在救援“孟菲斯”的时候,“尼欧”也被“史密斯”追踪到而且被删除了工作笔记本的硬盘,此时“尼欧”的能力爆发了,他不仅手工恢复了硬盘,还突然顿悟了“矩阵”系统的架构和编码,甚至能直接阅读未经解码的数据流,“矩阵”的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对“尼欧”完全失效,他反过来黑掉了“史密斯”的办公电脑,顺利地解救了“孟菲斯”,“史密斯”也因为此事而被“矩阵”公司开除。&br&&br&&br&&b&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b&&br&待续&br&&br&&b&黑客帝国3—最终战役&/b&&br&待续
整部电影? 你以为看懂了《黑客帝国》?一百个人有一百个《黑客帝国》,来听听黑客版的: 黑客帝国1—矩阵 著名黑客小组“锡安”收到了一个匿名的任务:渗透入侵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矩阵”,“锡安”的分队长之一“孟菲斯”决定去招募当前最出名的少年黑客“…
NEO并非人类,而是机器人世界制造(或改造)的产品。鉴于机器人所掌握的技术,NEO这样一个”产品“与人类极端相似,甚至拥有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情感也不足为奇——事实上机器人自反叛人类压迫的那一刻开始就证明了其人性,直至MATRIX的时代,机器人已经可以被看作是统治地球的新的智慧种族/文明形式,可以想象,机器人已经拥有了完全的人性,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人性“这一点上纠缠。&br&&br&NEO之所以能够徒手释放EMP击退乌贼,肯定源于他身上植入的某种装置——鉴于当时植入人机接口已经很普遍,所以”人类“并没有发觉NEO身上的植入物有什么不正常。至于他能够在眼睛毁掉之后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到”这个世界,也并非是ZION是虚拟世界的证明——他看到的金黄色成像效果与MATRIX中的绿色数字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与他能徒手搞定乌贼一样,这也要归功于他提内植入的某种成像设备,在生物成像系统,即双眼被毁之后,启动了这套成像系统作为备份,令他能够看到整个“机械世界”——至于他看到的世界为什么是那样的,为什么能够看到机械世界而看不见人类,其实那就是一种成像方式,类似于“掠食者”的热成像图象,能够看到有体温的生物,要看树啊水啊石头啊这些,需要切换光谱频率才行,而NEO的这套成像系统是单频谱的——事实上,机器人为NEO安装这套成像系统的初衷并非是作为视觉的备份,而是希望他能够将这套系统与人类视觉交替使用,用来分辨“视觉上隐形”的机器人,以及混入人类中的机器人,以完成他“ZION人类保护区守卫者“的任务,令整个系统运转得更完美顺畅,即使机器人管理者不插手,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br&&br&为了完善这套理论的世界观,我再多讲一些:&br&&br&机器人击败人类之后,显然可以将人类文明彻底从地球上抹掉,但是他们没那么做,因为当时他们已经摆脱冷酷的机器思维,拥有了人性。机器人作为一种智慧文明,社会形态肯定也是相当复杂的。以造物主(建筑师)为首的机器人,出于对人类文明的敬意,他们希望在不威胁到机器人社会的情况下,尽力保存人类文明,于是他们建造了MATRIX。MATRIX出了问题,有些人类醒来后建立ZION反抗机器人统治,机器人方面肯定有一些鹰派希望通过武装力量把ZION这个问题解决掉,而由于造物主的从中斡旋,保留了ZION这个”额外“的”自然保护区“——显然,造物主和鹰派人士互相达成了一些妥协:ZION一旦行动得太过火,鹰派有权派出武装力量去平叛,但ZION不会灭亡,每次都会有火种被留存下来。当然,如果ZION老是惹麻烦,也不是个办法,于是造物主创造了NEO这样一个更”中间“的角色——NEO的任务就是尽量让ZION别惹太大麻烦,令人类保留自己文明的火种以及自由意志的同时,意识到尽量长时间与机器人世界保持和平相处才是最佳选择——这一改进经历了7代NEO才得以实现。&br&&br&实际上,对于机器人来说,MATRIX就像是个历史博物馆,造物主就是馆长,AGENT就是保安;而ZION更接近于一个”人类自然保护区“,NEO则是管理员兼保安,他需要一边安抚人类,成为人类的精神领袖,一边抵抗机器人的攻击,令ZION不至于彻底灭亡,以及巡查机器人中对ZION不满的坏分子的渗透。
NEO并非人类,而是机器人世界制造(或改造)的产品。鉴于机器人所掌握的技术,NEO这样一个”产品“与人类极端相似,甚至拥有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情感也不足为奇——事实上机器人自反叛人类压迫的那一刻开始就证明了其人性,直至MATRIX的时代,机器人已经可以被…
&img src=&/cd58e43e8aa_b.jpg& data-rawheight=&304& data-rawwidth=&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cd58e43e8aa_r.jpg&&&p&论《黑客帝国》中“我”的启蒙之路&/p&&p&文/渡明清&/p&&p&&i&首先声明,虽然导演们是受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思想影响,但此文只是随心所写,虽涉及到哲学,但大部分是关于康德的启蒙论和佛家的无我,并不完全贴合导演的原意,文章偏长,却是诚意之作,不喜快喷。&/i&&/p&&p&&strong&一、世界穿了洞&/strong&&/p&&p&导演们从第一部一开始设置Trinity的成功逃脱就让我们觉知到当下他们所处的世界不太正常,但镜头一转向Mr.Anderson,开始描绘他的日常生活,实话说,看第一遍的时候实在没引起我的注意,相信大家都差不多,因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导演的爱丽丝的白兔象征给吸引过去了,思路一下就被引向到另一个世界,来不及思考原来Mr.Anderson的生活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其实来不及只是一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也把他那种生活常态化了,甚至说是麻木了。他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他的生活也是大家的生活。&/p&&img src=&/1d0fbeea8f28ff62b5c4_b.jp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1d0fbeea8f28ff62b5c4_r.jpg&&&p&我记得给Mr.Anderson的第一个镜头是他累得趴在一堆现代文明的产物之中,手边是几张唱片,戴着的耳机还不停地放着音乐,面前是一台貌似是能推送新闻的电脑,并且不断地向上滑动,自己更新着,对吧,毫无违合感,如今我们被信息洪流永不停息地冲刷着,这特么多像我们现在的生活啊。屏幕上的searching...我觉得有双关的意思,一方面是Morpheus在searching他的救世主,而另一方面其实Mr.Anderson多少感觉这世界不大对路,但他不知道是哪不对,他也在searching问题出在哪,何以见得?在后面Morpheus和Mr.Anderson的第一次面对面对话里正是因为Mr.Anderson的对宿命论的鄙弃、感觉出哪儿不对,只是就目前他的认知水平还没办法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Mr.Anderson才被Morpheus挑选出来的。&/p&&p&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好好考察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不过是一堆被别人赋予了意义的符号的堆砌罢了,我们被这些符号围了起来,一如Mr.Anderson的第一个镜头,这些符号像空气,无所不在,而我们竟又毫不知情,更加狗血的是上面所说的被“别人”赋予意义的别人,并不是你我他,而是主流价值、媒体、广告等等以及历史惯性。我们都和Mr.Anderson一样在这个符号世界里自以为是地打拼和享乐。电视,金钱,汽车,房子,名望,洗发水,可口可乐,电脑游戏以及你正在看的这本花里胡哨的杂志都不过是一条条奔腾不息的话语之流。它们把你整个身心束缚,幻化成你所谓的“&a href=&///?target=http%3A//www.foyuan.net/topic/%25C3%%25BA%25C3%%25B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生命&i class=&icon-external&&&/i&&/a&的意义”。你以为你需要每天躺在沙发里看韩剧,你以为你需要法拉利或奥迪A8, 你以为你需要年薪100万,你以为你需要上报纸头条,你以为你需要黑色毛衣上面没有头皮屑,你以为你需要电话,需要手机,需要电子邮件和研究生学位,需要游戏装备和卡拉OK。其实这些东西和生命毫不相关,生命甚至不需要电灯和自来水。这些东西统统是符号,它们也许象征着自我价值或者生命的意义,也许什么都不象征。可是你却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下依然奋力追求这些符号,而不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最怕不是被人批评说我们笨,而是最接受不了别人甚至是自己说我们不够努力,颓废,而最后答案由Morpheus说出,你只是个奴隶,被符号所蒙蔽的奴隶,被自己思想的枷锁所禁锢的犯人。&/p&&p&举个现在比较当道的一个概念笼,“正常”。现行的社会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其正常的框定,包括,问那么多的为什么干嘛,上学好好听讲就是了,这才正常;为了上个好的大学,从小得好好读书,然后上个不错的中学,再上个好的高中,大学里多加社团,多认识人,然后找份工作,买间房子,找个老婆,生个孩子,这才正常;事实上,还有太多关于“正常”的描述了,但难道就没有人觉得,其实这种种的思维方式是值得去怀疑的吗?为什么我不能问为什么啊,为什么我明明还没彻底明白就得把它掩盖掉,为什么结婚就得买房等等为什么这些都被称作“正常”,试想想我们的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他们会等到有自己的房有钱大摆婚礼才结婚吗?当然不会。很多人的家具甚至都不是买的,都是捡别人不要的或者自己笨手笨脚地去做,结婚了就请客人吃块烧肉,喝杯水酒,他们一样的开心,但其实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过短短十几年,而“正常”这个概念就变得那么厉害,谁能保证在以后的日子里它不会变得更快,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需要将一种无常,随时都在变易的概念强行套在自己身上呢,况且,稍稍解构一下“正常”这个词,正常是怎么形成的,显然这是按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种种习惯而定的,那么现行的“正常”的概念又是从何时形成的呢,通常是早在你把“正常”当正常的时候它已经是正常的了,那么在以上的双重错位之下可见你对“正常”只是强行附会,你只是在勉强地去亲近“正常”尽管你可能连“正常”是谁,从哪来都毫无概念,我们只是“正常”的奴隶,那么我们依然会有疑问说,我觉得我们本来就是“正常”的,以上的错位都并没有影响到我啊,其实仔细想想,我们通常不会问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而直接给自己打上“正常”的烙印,并认为“正常”是理所当然的,像每只肥猪都争先想要打上“放心猪肉”的红章,却不知道自己是在争先奔向人类的肚子里。正如在the matrix安详自在生活着的人们。所以由于“正常”的性质如此,不可避免地它也是霸道的,它不可避免地要排除掉与它形成的时代里的一部分人和它持续影响后面时代的另一部分人,它就这样碾压过这些人,仔细想想我们都可能曾经是当中的一员或者现在就是抑或将来会是,比如说一个盲人想独自去旅行,却找不到他能用到的旅游指南,才发现原来旅行是正常人的专利啊;一次把脚崴了,在整个学校却找不到专门的坐厕,才发现原来舒舒服服上厕所也是正常人的专利啊;想想我们年轻人总在劝老年人别一天到晚坐在家里,多出去走走,你以为他们不想啊,但在他们眼里,出去能干什么啊,整个“正常”社会几乎已经跟他们断绝关系了,人是社会的动物,当社会快要切断人和它的联系的时候,人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但老人们依然希冀着想和正常社会建立关系,通常的方法就只有消费了,这大概也是他们喜欢逛很久很久的商场,然而只会买一丁点的东西,但人人都会老的。我们是如此理所当然地把这套模式当成是我们生活的模式,生命的规程。&/p&&img src=&/bafeb3b81d04cc9bc6500d_b.jp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afeb3b81d04cc9bc6500d_r.jpg&&&p&Mr.Anderson想要重新掌握主宰自己的大权,所以他选择了红色胶囊。我们常常评论一个人成不成熟,那到底什么是成熟,要有怎样的蜕变才能叫成熟,这是比较难从正面回应的问题,那我们就从反面走试试,我们通常在说一个人幼稚、天真和单纯的时候,我们的潜台词大多是说他不谙世故,不够圆滑,不懂得世间艰险,想法过于理想化而忽略现实的条件,那我们现在回来,说成熟就是谙于世故,做人处事圆滑,知道世间艰险,通常还得加一定的年龄限制。然后,我们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熟往Mr.Anderson身上套,是吃药前成熟还是吃药后成熟,显然是吃药前成熟,而且成熟得多,吃药前Mr.Anderson起码是个高科技打工仔,他谙于世故,知道世间艰险,领导骂必须顺着他意,他安于现状,安于主流,安于社会,那段Morpheus指导Mr.Anderson逃离Simth的搜捕戏里Mr.Anderson内心的挣扎更能说明这点,他对爬手脚架逃命的条件反射是“no way,crazy,insame,i’m nobody”,我是小人物,安分守己,当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生命规程被撬动的时候就意味着I gonne
die,这难道不是很成熟吗,认为这世界是假的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概念,多理想的概念,去切换另一种生活模式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啊,试想想,如果我们把这些想法告诉老一辈的我们认为是成熟的那些大人们,我们收到的也一定是相同的答案,这就是“正常”,这就是“成熟”,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命运(这里我并非想说明我们的世界也是假的,我才不管它是真是假呢,因为可供我选择的物理维度就只有一个,我别无选择,在技术上谈电影里面世界的真假我觉得也是没有太大意思的,我只想传达一个观点,电影想打破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框架)所以挣扎过后Mr.Anderson是选择向Simth投降的,毕竟活在这世界里那么多年了,生活思维的惯性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成熟”。那么我们的社会需要“成熟”吗?需要,而且需要大部分人都要“成熟”,需要大部分人安于本分,墨守成规,按规律制度办事,在电影里母体大部分人都是按照他们的编码程序生活的,这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但绝对不能是所有人都得“成熟”,如果所有人都“成熟”,那么这个社会是一个死掉的社会,这个国家是一个死掉的国家,一潭死水,所以在母体里面,是需要有Morpheus、Mr.Anderson、Trinity这样的角色,需要有Zion的存在,去用人性本身的不完美来平衡掉因人性天生的缺陷没办法用完美的数学公式平衡的不等式,所以系统的BUG是永远存在的,那么补丁也得要永远的更新,假如不去更新补丁,让所有人都“成熟”,那么系统是难逃崩溃的命运的。&/p&&p&&strong&二、Zion子民的启蒙之路&/strong&&/p&&p&
所以在这里要引入康德的启蒙概念,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比这更妙的描述了。&/p&&p&康德首先从反面论述,“Immaturity is the inability to use one's understanding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这种不成熟首先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它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勇气和决心去使用你的理智,所以得出正面的论述,成熟或者启蒙就是有勇气和决心去知道。(康德的原话是拉丁文的Sapereaude,就是dare to know的意思)至于知道什么其实并不是康德关注的内容,而真正有意思的是有勇气,康德已经把“成熟”上升到了极高的逼格,与我们通俗口中说的“成熟”完全不一样。按照康德的定义,如果我们有一个就算非常不错的老师,他乐于引导我们,而我们自己就因此懒得去思考,我们仍然是不成熟的;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领袖,我们就因此让自己对他言听计从,懒得或者没有勇气去知道,去思考,我们依然算是未启蒙的;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别人设置好的框架内,按照被设计好的主流价值走,不用自己去思考,去抗争,去改变,那生活自然是更为省力的,抵抗力自然也是最小的,“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那么在电影里面,一开始Mr.Anderson对母体是没有决心去知道什么的,因为母体对他来说是很安逸的,所以他是还未启蒙的,后来发现有点不对头,但是他还没有勇气去知道,他选择向Simth投降,他依然是未启蒙的,但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任何一个个人要从几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之中奋斗出来,都是很艰难的。”到后来他坐上了Trinity的车,有人拿枪指着他,这是现实世界对他多强的斥力啊,但是他还是留在了车里,然后还选择吃下红胶囊,这就是开始有勇气去知道了,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启蒙之路。&/p&&p&“条例和公式这类他那天分的合理运用、或者不如说误用的机械产物,就是对终古长存的不成熟状态的一副脚梏。谁要是抛开它,也就不过是在极狭窄的沟渠上做了一次不可靠的跳跃而己,因为他并不习惯于这类自由的运动。因此就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而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切实的步伐来。”可见康德对成熟是看得极高的,绝大部分现实里面常常自诩为“成熟”的大人们其实都尚未启蒙,却又都好为人师,以俯视的姿态不假思索地把别人归为幼稚,天真与不成熟,仔细他们的轨迹,谁没年轻过,年轻谁不曾有梦,只是当年他们的理想被打压的时候他们再没勇气去思考,理想从此烟消云散,从此带上所谓“成熟”的脚梏,再继续给后来人戴上脚梏,所以社会的平庸就一直轮回。当然这种轮回不仅有看不见的自身的动力,还有外加的动力。他们就是康德口中的“保护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把步入成熟状态认为除了是非常之艰辛而外并且还是非常之危险的;这一点老早就被每一个一片好心在从事监护他们的保护人关注到了。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着这些温驯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可是这种危险实际上并不那么大,因为他们跌过几交之后就终于能学会走路的;然而只要有过一次这类事例,就会使人心惊胆战并且往往吓得完全不敢再去尝试了。”在电影里面“保护人”自然就是the matrix了,那么在现实里面呢?&/p&&p&
所以到这里,Mr.Anderson、Morpheus、Trinity以及Zion里面的所有人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启蒙。&/p&&p&&strong&三、自由的陷阱&/strong&&/p&&p&康德说到绝大多数人把步入成熟看作不仅困难而且是危险的。但是启蒙还是可能的,无非是“被赋予自由”。当然这里面的“自由”有特定的含义,但在电影里面,却也依然适用,大家想想Zion为什么会存在,而且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没有人会以为这都是背着母体偷偷干的吧,看过后面的朋友都知道,这都是母体故意为之,这点非常的巧妙。架构师知道人类是靠苦难和危机去定义真实,所以完美的母体并不能很好地去拟合人性,所以架构师redesign出充满苦难充满危机的“真实世界Zion”出来让这少部分的人认为Zion确实是真实的,他们真的就争取到了自由,殊不知他们辛辛苦苦所抗争到的视之为生命的“自由”其实也是被编码的一部分,“真实世界Zion”的存在,为什么有人能逃出来,就是因为母体为了要填补对于人类完美数字化的不完美性开发出来感性的“内测区”,是母体故意下放所谓的自由给少部分人,让少部分人觉得自己真的自由了,以此来获得他们关于人性、感性的数据,来帮助修补母体的BUG。那群少部分人把启蒙静态化了,认为启蒙是一个静态的点,过了这点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所以在母体故意创造出来的“真实世界”里面,他们已经不再有决心去知道,懒得去知道,他们又回到启蒙前的状态,母体的小小伎俩又把这群人打回了原形,所以我之前所说的真正讨论争辩谁真谁假其实没什么意思。&/p&&p&“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所以,真正的启蒙是一条小路,这条很小很窄,可能同伴寥寥,而且得永远向前,永远在路上,一旦停下来就等于从未走过,甚至最后还要把自己在路上的意识给扔掉。&/p&&p&在这里第一部有个比较有趣的角色Cypher,可以讲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当然很多人讨厌他,他是个关键时候很坑爹的队友,但为什么他出卖队友,这个原因挺有意思,他和其他“被”解放的人都一样知道母体是个假的世界,他甚至比别人更为高明,更有可能走入下一次启蒙(同样有灵性的还有老议员Hamann),因为他不像其他解放者,他在战舰上就已经开始去想下一层的为什么了,为什么他会在这?这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问题啊各位,再往下去追索可能就要发现Zion其实也是母体设计好的一部分,只是他们自己认为自由是自己通过抗争而取得的自由,其实自由也是设计好,为他们量身订做的。但实际上,他没去追索,而选择出卖队友,回到母体,去拥抱母体里面的牛排、金钱(be rich)、地位(someone important),我们对他很容易地就会陷入一种简单廉价的二元道德批判,说他背信弃义,利欲熏心,在他身上完全可以贴上各种坏人的标签,然后这个角色就再也不会进入你的视线了。但其实他无比地有智慧,聪明,他清楚知道母体里的牛排之所以多汁美味只是因为母体告诉他的,他意识接受到这样的信号也就认为这牛排美味多汁,但这和在Zion里面不也一样吗,我们的眼耳口鼻所接收的信息传送的大脑,告诉大脑,这就是世界,这过程不论在母体或Zion都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Zion里面,每个人都被所给予的自由牵着鼻子往着“我要到之前的假世界里革命”的方向重新走上他们之前在母体的轨迹罢了,所以在他眼里世界的真与假已经没什么界限了,而且Zion是荒芜的,是充满危机的,而在母体里有钱有地位,那他当然要回到母体里面,而且不带一丝在“真实世界”里面的艰苦回忆。所以这又回到上面康德的启蒙定义,“勇于运用自己的知性去知道,dare to know”,以Cypher的悟性他完全可以继续往下去know,去追索,去发现,但他没勇气,也懒得再去知道,Cypher在和Smith谈价钱的时候,眼泛泪光地说“I don’t wanne remember
nothing”最后还强调了一遍“nothing,you understand?”可见他是有多不情愿再回到Zion,多怯懦去知道。&/p&&img src=&/805cae1af59a2e8b0a89f3bec6c6de9c_b.jp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805cae1af59a2e8b0a89f3bec6c6de9c_r.jpg&&&p&而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很多人受过很不错的理性训练,最后只是成为训练有素的机器人,无知是福啊!(可类比一下我们平常晚上本来要做饭洗碗看书,结果手一粘上手机就再也没放下过)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Almost Buddhist》有一段关于佛陀与魔王摩罗的故事,“悉达多摧毁魔王摩罗的故事,就是他发现自我是谬误的象征。我们没有必要相信或者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的存在;摩罗只不过是悉达多的我执。故事中,摩罗是个英俊威武、无役不克的战士,这个比喻相当适切。自我,如同摩罗一般,威力强大且贪得无厌,自我中心且虚伪欺诈,贪求众人目光、机敏伶俐而且爱慕虚荣。我们很难记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象一般,是和合而成的,不独立存在而且善于改变。”“在菩提迦叶的战役之中,摩罗使出各式各样的武器来攻击悉达多。他特别射出了大量特殊的弓箭。每一支箭都拥有毁灭的力量:引发欲望之箭、引发心智昏沉迟钝之箭、引发骄慢之箭,引发冲突之箭、引发自大之箭、引发盲目迷恋之箭,以及引发丧失觉知之箭等等。我们在佛教经典之中读到,在每一个人心中,魔王仍然未被击败——他随时都会向我们发射各种毒箭。当我们被摩罗的毒箭射中时,先是变得麻木,然后毒性慢慢地扩散,摧毁我们。当我们失去觉知,执着于自我之时,那就是摩罗的麻药。逐渐地,毁灭性的情绪必然随之而来,渗透我们全身。”&/p&&p&为什么刚才我劝大家先不要用简单的二元道德批判来对待Cypher,我们试试把Cypher和伟大的解放领袖Morpheus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某种程度两人是非常相似的,为什么?!&/p&&img src=&/1aec112daae75a5b7ada27e_b.jp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1aec112daae75a5b7ada27e_r.jpg&&&p&这也是我把那伟大的解放领袖Morpheus也都列入没能彻底启蒙之列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他们俩人都经过第一层启蒙,如果说后来让Cypher沉迷的是母体的享乐主义,那么让Morpheus沉迷的就是想去救世的英雄主义和对救世主、先知的迷信,他们俩人就相似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舒适区依赖都非常大,他们的生活快要被自己的舒适区填充完了,就算自己的comfort zone被捅穿之后,还依然死命地尝试退回去,一如被击碎背壳的蜗牛,还一如既往地蜷缩着身体,以为这样就会回到自己的壳里面,事实上可能Cypher悟性更高,因为在Neo第一次见Oracle的时候,Oracle就用了一个词来形容Morpheus对Neo的信念,那就是“blindly”,那么大家就不难作下面的推论:Morpheus对Neo的信念是盲目的,而这个信念支撑起他的整个世界,包括他所做的一切甚至是他的生命,所以Morpheus对他所谓的真实世界是盲目的,缺乏自省的。对于Morpheus有几个镜头刻画得很不错,第一个是Neo见完architect之后,对Morpheus说出Zion其实只是另一层的控制系统而已,救世主救不了任何人,先知也只是个坑,一下击碎了Morpheus的三大信念支柱,大家仔细留意他的表情,像一个被大人戏弄过的小孩,愤怒,彷徨,想做点什么,却找不到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只能说一句,我不相信。
后面接下来的情节也很有意思,当Morpheus信念被击碎之后,一遇到Zion里面的紧急情况又马上投入进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情节有点像某部比较狗血的电影,一切以老公为中心千依百顺的家庭主妇恰好面对面撞上老公偷腥,回到家一场大吵大闹之后却又马上疯狂地做家务,做晚饭给老公吃,更加疯狂地千依百顺,最后是老公受不了了。第二个是最后一部开头Morpheus和Trinity去先知家里,要走的时候Morpheus说“经过这发生的一切,你还怎么指望我会相信你?”虽然这句话表面上对先知有怀疑,但大家留意一下,这反问句是以“你”而不是“我”作主语的,“我”只是存在于从句里面,这就好像一个女孩对负心郎说“你还怎么指望我会再借钱给你”一样荒谬和矛盾,理性让Morpheus对先知保持距离,但在潜意识里面先知依然还是Morpheus的信念支柱,Morpheus暴露了自己,所以先知才气定神闲地回答“你不必相信”。心里肯定在想你小子不信我你还能信谁。第三个就是最后乌贼们撤离Zion的时候Morpheus抱着Niobe说“这是真的吗?这一刻我已经期待了好久”然后借Niobe的口说出对Neo的感谢。所以,如果说是Smith让Cypher沉迷的,那让Morpheus以及在Zion里的所有人继续沉迷的就是Neo了,Morpheus原本也是可以在信念废墟上再去发现,探索,但他最后还是选择沉浸于那个对他来说相当舒适的“充满苦难与挑战的真实世界”里,电影一再强调选择,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电影没表现出选择的矛盾,蓦然回首,“选择”却在灯火阑珊处,当然,这都要建立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基础上的。&br&&br&&/p&&br&&strong&四、“我”的启蒙之路&/strong&&br&&br&&p&最后就要讲到电影的男主Neo。 Neo从一开始被Morpheus从芸芸众生中选出来到最后与Smith一起共生共死,被Matrix解构,这个过程是一个“我”概念从无到有再回到无的过程(在Neo身上“我”概念是与“我是救世主”等效的)。&/p&&p& Neo从母体运行程序的一枚棋子被Morpheus挑选出来,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告诉Neo他就是救世主,他有多无所不能,他的同胞有多水深火热,这些都不断地强化着Neo“我就是救世主”的概念,但有意思的是,同时形成并慢慢在Neo心里壮大的还有一个与之矛盾的概念,那就是“无”概念,比如说Morpheus刚开始在sparring program训练Neo打斗的时候,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解放Neo的思想,教他去打破一些在先前的物理世界里恒常不变的规律,最经典的可能就是那句,“你觉得在这里还需要呼吸吗?”Morpheus希望他一方面能扔掉他先前镶入脑子里的框定,尽量清空自己,做真正想要做的事,但一方面却拼命向他灌输“我就是救世主”的概念,如此的矛盾,如此的知行不一,怕是Morpheus的一大性格特征了。但这一切都是有回响的,都是后面的铺垫。之后Neo与Oracle、Smith的对话让Neo“无”的概念开始慢慢蚕食他自己“我”的概念,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导演很有可能受了《申辩篇》的启发。《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已经被当时的希腊人认为是最有智慧的,所以他的学生凯瑞丰和凯瑞克拉特斯两兄弟就向阿波罗神确认一下到底苏格拉底是不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在德尔菲神庙得到一个神谕:“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在当时,神谕(注意这词是被翻译成Oracle)被当作是绝对真理,绝对不会有错的,但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会直说,有点像谜语,需要由专门的人去解释,可是这次的神谕却非常直接,苏格拉底就很不解,他自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毫无智慧可言,而且为何这次神谕那么直接呢,于是他就决定要自己去求证,求证的方法就是一天到晚在菜市场找人聊天、辩论,苏格拉底先后和城邦中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以及那些手艺精湛的工匠们进行谈话,这些人都自认自己具有智慧,并以此为荣。然而,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其实这些人并不拥有智慧,他们最多是在某一方面拥有高超的技巧与相对丰富的知识。例如,政治家擅长论辩,工匠擅长工艺,而诗人的作品则依赖于他们的天性和灵感。但是对于诸如什么是善,什么是美这类与智慧相关的问题,他们和苏格拉底一样无知,甚至最后被苏格拉底击碎了他们苍白脆弱的价值观。所不同的是,这些人似乎并不承认这一点,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之外的事情也无所不知,具备超越于常人的智慧。当看清了这一点之后,苏格拉底终于悟到了神谕的意义。与政治家、诗人、工匠自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相比,苏格拉底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种认识其实就是对于自己的“知”,就是智慧。到最后苏格拉底发现,发现自己果然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因为只有他才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作为全希腊最聪明的存在是被神所赋予“purpose”的(电影里一直强调每个存在都是有purpose的),他自己就是一个神谕,一个神给全希腊公民的神谕,神希望希腊人要看到自己的无知,乃至人的无知。这里其实有个很像数学里的证明,整个城邦中因为只有苏格拉底知道了自己的无知,因此他是最聪明的,也就是说没人能比他更聪明,然而连最聪明的人都是无知的,那全人类必然是无知的,所以智慧只有神才能拥有,于是在希腊出现了荒唐的一点,不少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自称自己是智者(希腊文Sophia),可是最聪明的人却只敢称自己是爱智慧的人(希腊文philo-sophia,其中philo就是爱的意思)。其实在德尔菲上面的阿波罗神庙里有两块牌匾,一块刻着“人不可超越”,而另一块就是电影里面Oracle两次让Neo看的“认识你自己”(用希腊文写的)。&/p&&img src=&/d2ab5cfeafa_b.jpg& data-rawheight=&304& data-rawwidth=&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d2ab5cfeafa_r.jpg&&&p&那这两块神给人类看的牌匾是什么意思,想告诉人类什么呢?是“人类啊,你要知道自己有多牛逼,牛逼到不可被超越”吗?当然不是,这里是“人不可超越”,不是“人不可被超越”,神告诫人们人是不能超越自己作为人的界限的,你们永远都做不了神,因为人是无知的。philo是希腊文中欲望的一种,而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人永远都在欲求着自己尚未得到的东西,这过程是动态的,可能这过程中会得到一些东西,但你得到了之后,也就不会再欲望了,欲望也就转向了,从来没有人说欲求着自己的东西吧,所以欲望永远指向远方,一如夸父逐日,那么对于智慧的热爱也是一样,人只能不停地追逐智慧,但永远得不到它,这就是人自己,哲学只是爱智慧,不是智慧本身,这就是人的界限(所以巴门尼德在悟到being of being的时候,说自己分享到了神的喜悦)。&/p&&img src=&/081b61c2a27498cb43cbb4db_b.jp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081b61c2a27498cb43cbb4db_r.jpg&&&p&所以Neo在最初和Oracle的对话里对于自己是救世主是不怎么相信的,在历经沧桑之后,发现自己哪是什么救世主,哪是什么找到自由,哪是什么与命运抗争,哪是什么与机器抗争,他的存在只是他存在的目的使然,Oracle口中的“ We’re all here to do what we’re
all here to do ”,keymaker口中的“It’s
my purpose,it’s the reason i’m here,the same
reason we’re all here.”(有趣的是Morpheus最后和大家开会的时候也义正言辞地提到了“purpose”但显然他所说的“purpose”和别人的不同),而恰恰因为整个Zion只有他才清楚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成为The One 的,正如只有苏格拉底自知自己的无知,才成为全希腊最聪明的人。而Neo深明这个事实对于Zion里面的人来说实在太残酷,Zion里面的真实、与母体抗争的苦难感都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Zion子民的信念支柱,他们就是靠这些活着的,知道这个事实无疑会摧毁所有人的信念支柱,而当人的信念支柱被摧毁之后,后果会怎样?这在电影里面是有警戒过的,Niobe问Morpheus“假如这一切都是假的,什么预言啊都是bullshit”,Morpheus说,“那明天我们就得死了,但和改天死又有什么区别呢?”Neo清楚这一点,在不得不对Morpheus他们坦白的时候,他还是没百分百坦白,至少没敢说出Architect来(他只是说有个人),并且后来他也没到Zion里面大声宣布这事实,而是选择开飞舰去结束这一切。注意Neo的选择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由选择”,他的“选择”早已做好,他所做的只是去履行他的“选择”,所以他口中的“选择”其实是等同于“purpose”的。&/p&&p&所以,慢慢的,Neo开始用“无”的眼光去看事物了,包括他自己的人生。在Trinity死后,他的主观意识几乎消失,以Smith口中说出一部分,爱、各种各样的欲望不过是虚妄,这一切只是人类利用种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去掩饰人存在的无意义。“无我”在佛家里面是个极高的概念和境界,证得了“无我”便进入涅槃之境,从古到今就没多少人能到,因为到那儿就成佛了,所以在这里我只是斗胆地试图介绍一下“无我”。用缥缈的语言去解释本身就缥缈的概念,这实在太难,而我们现在的思维都是西方理性的思维,所以我试图取道西方哲学去接近这概念(仅仅是接近),可能容易些。“无我”其实有点像斯多葛学派中倡导的观点,他们主张看东西应该只看事物本身,并如实地去反映,仅此而已。这观点看似简单,但它却要求你斩断你所有由之而生的主观意识(更贴切说是臆想),比如说你看到有一副日本纯手工的眼镜,你可能由此就会想这眼镜得多少钱啊,戴的人得多有钱啊,他好有品位啊,文艺点的可能会想到这镜片拉丝背后到底蕴藏着工匠背后怎样的心血,再后头看看自己的怎么那么挫啊,粗制滥造的塑料框怎么看怎么俗,自己咋那么屌丝,干嘛不长点心,当年读书早该用功点,blablabla....而你想过吗,可能这眼睛是赠品,不用钱的,又或者戴的人比你还屌丝,只是捡来的一副眼镜,又或者虽然你看自己的眼镜挫,但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很不错啊,真有气质。所以人与人的世界永远都不可能对等,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主观意识里面,你可能会争辩说你以眼见为实,耳听为真,等等,但你又能保证你眼见的和别人又一样吗,耳听的又一样吗?显然不能吧,在色盲症还未被当成一种缺陷病症的年代,一个色盲者也理所当然认为自己眼见为实,真实世界就是眼睛所见的,但在我们看来,这明明就不是真的,这明明是另一种颜色啊,所以何为真?这不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因为人是不可避免的把主观意识称之为真实,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唯物论者也如此,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仅仅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偏见,人一旦与某一事物发生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这些主观意识必然是偏离事物本身的,因为事物除了它本身,什么也没有。而我们说可能小孩的偏见就多点缺漏,因为他们都很多的东西根本没有概念,也就没有由之派生出来的偏见,看到一样东西就仅仅是那样东西,别的什么也没有,所以婴儿是天生的“无”,所以牛逼如老子也想“复归于婴儿”。而人作为一种事物,亦是如此。所以说,真实世界是一片荒原。当你进入“无我模式”,看到一把勺子,你只能看到一把勺子,什么念头都不会升起,进而你什么都不会看到,所以最后,你眼前没有勺子。&/p&&img src=&/f332b33c72c1f5b41b3557171ccdf571_b.jp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f332b33c72c1f5b41b3557171ccdf571_r.jpg&&&p&再作个比喻,以前用胶卷拍照,光线先经过由很多片镜片组成的镜头在曝光在胶卷上,不同的镜头的畸变,对色彩的反映,锐度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不同胶卷对色彩的记录方式(化学反应)、颗粒也是不同的,所以最后即使拍的是一样的东西冲洗出来反映出来都是不同的,有些组合拍出来小清新,有些拍出来就是重口味。而我们的主观意识好比不同的镜头和胶卷,而我们每个人眼中的真实世界就是冲洗出来的照片,那么,现在讨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其实意义也就不是很大了,因此,无我者的世界,不真也不假的,更贴切说,没有真也没有假。&/p&&p&讨论到这里,我们发现Smith所说的都没有错,Neo也这么认为,那么Neo为何不是举手投降,而是重新站起来,帅帅地说“Because I choose to.”呢? 因为按Smith所说,人生必将陷入一片虚无之中,这本身并无对错之分,若是严格来说,这还真不算错,一切只是不同选择而已。我们现在如果听到有人说人生虚无之类的话马上会形成条件反射,这人没事吧,是不是神经病啊,得多看着点他别让他做傻事啊,自我的保护机制让我们自然地将我们自己和他们主客二分,很自然地把他们置于异端处,而我们自然处于正常处。而仔细想想,一棵树生长在那儿,它有什么意义,一座山立在那儿,它有什么意义,太阳的存在意义何在,水的存在意义又何在,这就是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的一片荒原里我们找不到任何意义,而人本身也不例外。而现在我们怎么不这样认为,我们现在看什么东西都有它的意义,比如说太阳是一切过程的动力,水滋养万物,树木涵养水土,手机能用来上网打电话,一切都有它的意义,只是,一切意义都只是人类赋予的,人永远只能活在人的世界里,人是有限度的,人不可超越人的限度,人要认识自己,认识到了世界的虚无已经是人作为人的界限了,而上面所说的主客二分的保护机制背后潜藏这一种情感,恐惧。恐惧自己也认识到了虚无,到达界限之后收不住脚步,逾越了人作为人的界限,而逾越只能带来一种后果,就是终结,如Smith要终结一切,包括他自己。而Neo已经做到了人作为人所能启蒙的最高层次,dare to know the desert of real.坦白说,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比Smith懦弱,比那些我们认为是神经病的人懦弱,而我们却依然不知羞耻地用我们霸道的偏见对别人指指点点,这也是一种我执。所以,Smith和Neo之间并无对错好坏,只是最后选择走上不同的路而已,仅仅是“Because I choose to.”,世界本无意义,Smith选择去终结,而Neo,选择去赋予。&/p&&img src=&/f4f3eeeef551e5ce48894c7_b.jpg& data-rawheight=&304& data-rawwidth=&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f4f3eeeef551e5ce48894c7_r.jpg&&&p&在最后想说说这片子对我的终极价值,这也有关现在人们对于佛教(注意这是不严格的说法)的看法。对佛家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清楚上面所说的“无我”是佛家的终极关卡,证得“无我”方能涅槃,但“无我”绝非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若把“无我”看作终极目标,那必将逾越人的界限,陷进虚无里,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佛家虚无、消极的认知来源,但我想这并非佛陀的原意,而佛家也并不希望世界上每个人都成佛。对于佛家,大家常常会忽略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讲究“借假而修真”。而心不怀“真”而埋头于修“假”,或者在“借假”的过程中把“修真”的心丢了,都只是在做无用功,甚至是有害的负功。现在五花八门的禅修方法琳琅满目,上香叩拜明码标价(上香叩拜其实是有内在涵义的我就不多说了),神鬼故事充斥耳边,吹嘘得像真的一样,在这里特别想谈谈佛家里面的这些神鬼故事,这些故事创作出来都是有深刻寓意,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让本身晦涩艰深的佛理更容易理解,更能让我们接受,也利于传播佛理,但就在这传播的过程中,初心、佛理通通被丢掉,取而代之的是其玄幻性被无限夸大,最后仅剩灵异的外壳。在佛家中,“真”永远都是第一位,其他都只是手段,只是帮助你摒除杂心去接近“真”的手段,千万别让手段本身也成了杂心的一部分。因此,“无我”也一样,“无”并非粗鲁否定一切的“无”(如Smith),“无我”背后其实是蕴藏着一个“我”的,那就是“涅槃大我”。所以佛家的“无我”非一般人理解的“空”,即不承认自我的存在,一切只是为了破除人们固执地捉住这个实有的我不放(偏见、我执)而陷入诸多烦恼。所以破除无明之后达到涅槃境界的时候依然称作涅槃大我,是指息灭了自心所起的烦恼而证得的自我境界,所以这才是无我的实质,这也是Neo一直“persist”不妥协的理由。&/p&
论《黑客帝国》中“我”的启蒙之路文/渡明清首先声明,虽然导演们是受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思想影响,但此文只是随心所写,虽涉及到哲学,但大部分是关于康德的启蒙论和佛家的无我,并不完全贴合导演的原意,文章偏长,却是诚意之作,不喜快喷。一、世界穿了洞…
首先赞两个答案: &a data-hash=&ecc0ec035f& href=&///people/ecc0ec035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vczh& data-tip=&p$b$ecc0ec035f& data-hovercard=&p$b$ecc0ec035f&&@vczh&/a& 和 &a data-hash=&7b68a9fc1a5d081a7eb208& href=&///people/7b68a9fc1a5d081a7eb20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digau& data-tip=&p$b$7b68a9fc1a5d081a7eb208& data-hovercard=&p$b$7b68a9fc1a5d081a7eb208&&@digau&/a& 。他们的回答不是简单的抖机灵,实际上道出了母体的一些本质。&br&&br&母体的世界存在很多层面,对世界的构建和改造在每一个层面都会发生,而每一个层面的机制是相当不同的。粗略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br&&br&1.最外层是虚拟现实。在这个层面,母体中程序(人类等)在受限的环境中对世界产生影响,也就是沙盒,类似于未越狱的iPhone。在正常情况下(未越狱),沙盒中的程序是不能够修改系统的,只能改造自身周边的环境并与其它程序互动。而这些程序做这些事的方法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编程语言,而更像是图形化的DSL语言,也就是说这种语言的形式不是代码,而是一些具体的选项和动作。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在游戏中所做的事,而从程序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上来看,Minecraft更接近母体的世界。&br&&br&2.中间层是母体的各种规则,相当于自然法则。我猜题主关心的可能就主要是这个层次的问题。在这个层面,母体用于控制系统的工具是一种类似Lisp的语言,称其为语言,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它并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储的,这种“语言”是存在于存储系统中的一大块数据结构,这种数据结构称为AST(抽象语法树),抽象语法树的样子和s表达式非常相似,因此也可以称其为Lisp语言的一个变种。但是要注意,那里并没有任何Lisp语言的代码存在。而添加规则的更直接的方式是使用逻辑,因此这种“语言”的大部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拥有Lisp形式的Prolog语言的变种。补充说明一下,由于并非代码,各种束手缚脚的编码规范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母体也并不区分严格复制与复用。也没有命名规范,这个系统中的参数名称都是各种对人类毫无意义的长串。&br&&br&3.基础层,这部分比较类似操作系统或虚拟机的内核。母体不可能凭空产生,它自身也必然有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不一定是一个人,而可能是一个组织(微软?谷歌?)。曾经有一篇《黑客帝国编年史》的文章,其中提到母体的最初设计者是暴雪。这篇文章已经难觅踪影,是否出自官方也不得而知,但是其内含的逻辑是正确的。如果这个创造者是微软,那么系统基础一定是.net,如果这个创造者是谷歌,那么使用V8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使用机器语言来开发一个庞然大物?恐怕极少有人这样干吧,难道会有人用原子来组装大炮?并不排除母体的计算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又回过头来修改自己的基础层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受限于基础层的体系结构。&br&&br&&br&再来探讨一下题目中的几个问题。&br&&br&题主的假设“机器肯定会用机器语言”这个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严格来说,对于母体没有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区分,只有构造块的复杂程度的区分。如果构造块的复杂程度可以用于区分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那么也可以说母体一定会用高级语言进行系统构建。注意,在那里效率只和构造的优化程度有关,而和是否机器语言无关。&br&&br&“机器语言”这个概念有些问题,实际上不同的机器其“机器语言”是不同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虚拟机,它实际也是一个机器,它的机器语言明显不同于汇编语言所代表的那种机器语言。实际上冯·诺依曼机器并不是唯一的硬件架构,Lisp机器是一种真实存在过的硬件结构,直接使用Lisp这种抽象程度很高的语言进行操控,Lisp机器比冯·诺依曼机器效率差是由硬件结构制约的,并不会永远如此。鉴于此,母体也有可能构建于Lisp机器上,这样其基础层便是基于Lisp。因此题主问题描述中的第一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成立的。&br&&br&抽象在构建复杂系统的过程中是一定存在的,其本质是简化理解,一个飞行员不必知道飞机是如何造出来的,他只需要知道按哪个键可以起飞,扳哪个柄可以转向。即使对于母体也是如此,比如,在未抽象出“人”这个概念以前,要让一堆像人一样的东西从屋里来到屋外,只能先把头搬出来,再把身子搬出来,最后再搬腿和手。寒~~!这实际上反映出抽象与效率也有一定关系,如果经过了抽象,上面这个例子中母体只需要寻址一次就可以了,否则需要寻址很多次。&br&&br&现有的绝大部分编程语言的存在都和人的毛病和习惯有关。前者的例子如打字速度慢,因此希望编程语言打字少;后者的例子如中缀表达式,因为我们学了几十年的数学都是用中缀表达式,因此抛弃了实际上更优雅的前缀表达式。还有一个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开发人员的约束——效率。这种种限制让现存的大部分语言都成了领域专家,擅长某一领域的工作,在另外一些领域捉襟见肘。而对于母体,没有效率以外的其它问题,因此大部分语言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会有大量的DSL(领域语言),类似于html,XML,JSON,Regex的这些东西仍然有可能存在,存在形式是它们的解释器。&br&&br&Design pattern在机器的世界中是没有意义的。首先需要注意,Design pattern的概念本身就有问题,GoF定义的23种Design pattern,有很多实际上混淆了问题和方案,而且不同的Design pattern之间也并不在相同的抽象层次上进行描述。即便如此,其它的许多Design pattern实际上也都没有超出GoF的范围。Design pattern的本质在C系语言的世界里体现为指针的各种操作,而在Lisp里体现为函数,在那里Design pattern毫无用武之地。
首先赞两个答案:
。他们的回答不是简单的抖机灵,实际上道出了母体的一些本质。 母体的世界存在很多层面,对世界的构建和改造在每一个层面都会发生,而每一个层面的机制是相当不同的。粗略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最外层是虚拟现实。在这个…
&p&趁着问题没有以“不符合事实”关闭,来转帖一个。&/p&&p&现代人对快乐人生的追求比古代人热切得多,其中一个因素显然是因为现代人物质丰裕,对人生的要求更多了。然而科技并没有带来快乐。互联网的发达应该是要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如今却变成互相攻击的平台。Konrad Lorenz认为,攻击行为是动物求生本能中的关键部分,而网络松动了平常对言语攻击的限制。互黑、互骂的宣泄真的能减少压力,释放怒火吗?根据研究结果,不但没有抒解人们的压力,反而让人们更加气愤。&/p&&p&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米药丸”应运而生。小米古称粟,味微寒无毒,可“治消中”。小米中色氨酸的含量在所有谷物中独占鳌头,每百克色氨酸含量高达202毫克,淀粉也会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进一步提升脑内色氨酸的含量。将小米浓缩后制成的药丸,最大的作用在于让你快速摆脱网络对人大脑的控制,回到原本状态。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你找回“换位思考”这种人类本能。&/p&&p&意见不合是很常见的,不同的观点有时候宛如平行宇宙,你会说我们两根本是不同世界的人。这没错,因为不同的背景与认知事情的方式绝对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如果我们要想通别人的观点,不仅仅是想而已,也需要我们真的从他的视野去看看到底会发现什么?心理学中的设身处地的着想,被称为观点取代(perspective-taking),研究已经证实,我们只有真的站在别人的视角去完成事情,去看事情,才会有所谓的更亲近的感觉,或是对别人的要求有所降低。“小米药丸”的有效成分机理,便是通过对神经直接作用,产生观点取代的效果。&/p&&p&在针对“小米药丸”进行的一项实验中,100名受试者中的一半服用了233毫克的“小米药丸”,另一半服用没有药性的安慰剂。研究团队要求受试者在服用药物一小时后,根据6个虚构情境中当事人所承受痛苦的程度来评分。研究结果显示,服食了药物的受试者对他人痛苦感受的评分较高。&/p&&p&研究者克莱登大学博士生的若克米范斯基(Ruok Mifanski)表示:“研究结果显示,当你服用小米药丸之后,其他人的痛觉对你而言仿佛就是大事,大大提升了同理心。”若克米范斯基现任职于美国海军卫生研究院。&/p&&p&至于为何服用“小米药丸”会影响同理心,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想法。研究共同作者、心理学助理教授乐什萨德(Leshisad)表示:“我们也不了解为何‘小米药丸’会造成这样的效果,但这结果相当令人忧心,因为现在约有1/4的年轻人明确表示未来会拒绝服用‘小米药丸’。”他指出,假设一个长期拒绝服用者与伴侣产生争执,对伴侣的谅解会减少,更可能无意间伤害了对方的感受。&/p&&p&乐什萨德同时也是加里敦大学脑残医学研究所的成员。除此之外,乐什萨德先前做过的研究还发现,“小米药丸”似乎也会提升喜悦感。&/p&&p&不过目前“小米药丸”还在ppt阶段,尚未上市。&/p&&p&参考资料:小米百科&/p&
趁着问题没有以“不符合事实”关闭,来转帖一个。现代人对快乐人生的追求比古代人热切得多,其中一个因素显然是因为现代人物质丰裕,对人生的要求更多了。然而科技并没有带来快乐。互联网的发达应该是要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如今却变成互相攻击的平台。Konr…
&p&前提1:这篇影评很长&/p&&p&前提2:有部分影评从他人处引用,但找不到原文和原作者,侵删&/p&&p&前提3:如果你把黑客帝国当做动作片这种简单的科幻片来看,请不要看这篇解读&/p&&br&&p&——听说你没看懂?&/p&&p&从黑客帝国一到黑客帝国三,整整四年,一对名叫沃卓斯基兄弟(现在变成兄妹了)给科幻电影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冲击,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视觉效果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科幻电影,这部电影时隔多年拿出来再看,仍不过时,而当时绝对属于超越整个时代的电影,任何超越时代的事物都难以被人们认同和理解,现在仍然有着无数的争议,我可不敢说看懂看不懂之类招来非议的话,仅仅把我所理解的黑客帝国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p&&br&&p&——第一集:颠覆世界观&/p&&p&第一集的故事比较好懂,相信看过两遍的人都能懂: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到某一天,机器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超越了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于是机器与人类的战争开始了,结果,机器打胜了,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被驱逐到地心深处一个名叫锡安的溶洞中的地球原住民,他们继续在跟机器进行着战斗,试图摧毁机器世界,重新获得地球的主宰权,另一部分则是机器的战利品,他们一生下来就被养在机器制造的试管中,也会生长发育,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他们活在机器创造的一个虚拟世界里面,完全是由程序编写的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被锡安的人称为梅屈克斯,它就像一个超级的网络游戏;对于机器来说,这部分人类的作用是给机器提供生物电,使得机器能够拥有必需的能源。如果说,机器只是需要这些试管人类的生物电,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编写梅屈克斯这个网络游戏呢?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只有这些试管人的大脑不停的有活动才能产生足够的生物电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产生更多的生物电;另一个是,作为战利品,机器对这些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类也很感兴趣,就像人类研究猴子一样研究人类作为一种乐趣,这个原因对于电影来说,已经并不重要,总之机器创造了梅屈克斯,而在锡安里的人不断地想设法解救梅屈克斯中的人,告知他们真相,加入反抗的队伍中,这些被解救的人以莫非斯为代表。 &/p&&br&&p&因为莫非斯这些人来自梅屈克斯,所以他们的脑袋上保留有插头,可以重新接入梅屈克斯,莫非斯在梅屈克斯中见到了一个有预知未来能力的人叫先知,他告诉莫非斯,你们想战胜机器,就必须找到一个人,他才是真正的救世主,莫非斯对此深信不疑,他找到了他认为就是救世主的那个人:尼奥,于是第一集的真正主角登场了,那么如同所有故事片一样,有了正面人物就必须要有反面人物,第一集的反面人物就是梅屈克斯中维持秩序的特工,他们不是真正的人类,他们完完全全是由机器编写的程序,有点像防火墙或者说入侵检测程序,特工的代表人物叫做史密斯,他们的任务是阻止莫非斯他们的解救行动并杀死他们。于是第一集就在叛军和特工之间的战斗中展开,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一场逃亡游戏,在第一集里面,观众们看到就是莫非斯、尼奥、崔尼悌这些叛军们不停的逃,特工们不停的追。奔跑、跳跃成了第一集动作的主题。但是到了影片的最后,尼奥在被史密斯杀死以后又复活了,并且具备了超能力,他看穿了梅屈克斯中的一切,在他眼中,梅屈克斯中的物体不再是形象,而是有数字组成的矩阵,于是,莫非斯认为的救世主诞生了,特工变的根本不是尼奥的对手,尼奥钻进史密斯的身体中,把他撕的四分五裂。 &/p&&img src=&/9acdf4f2df25_b.pn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br&&br&&p&这就是第一集的故事,故事很精彩,效果很棒,票房极好,那一年是1999年,这部影片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影片中的众多特效镜头被奉为经典。接下来有传闻说要拍续集,于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自然而然的认为就如同《终结者》一样,因为第一集的票房很好,有了这个人气的保证,不管怎样只要凑一个续集出来,让这些主要人物重新登场,就一定还有票房,因此,自然而然的就猜测第二集应该讲的是在尼奥这个救世主的带领下,将梅屈克斯中解救出来的人组成一支人类的强大军队,以锡安为后盾,与那些&八爪鱼&展开战斗,最终以人类的胜利为结束,皆大欢喜,拍成一部像《星球大战》《独立日》一般的战争史诗片。但是,当我了解到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的一些拍摄计划以后,我开始认为我的想法过于简单,按照网上得来的消息,黑客帝国二的上映时间将是2003年,相隔要四年,而且还不止黑客帝国二,黑客帝国三也将同时拍摄,也就是说黑客帝国二和黑客帝国三几乎同时拍摄完毕,都在2003年上映,沃卓斯基兄弟还告诉我们,黑客帝国从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不是先有了一再想到去拍摄二和三,只不过故事太长,必须要拍摄三部才够,黑客帝国一只是故事的开始,真正让观众吃惊的都在后面,梅屈克斯的故事绝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p&&br&&p&——第二集:莫名其妙?&/p&&p&按照好莱坞的套路,第二部以后都是为了捞钱,剧情联系要么跟第一部生搬硬套的链接,要么故弄玄虚让人摸不到头脑。初次看第二集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以为这一定是套路,大家都糊涂,这样按上什么样的剧情都可以了,反正是来看尼奥1 v 100的。&/p&&img src=&/5d47ca81bfbae660ab717_b.png& data-rawwidth=&363&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3&&&br&&p&第二集的故事,在整个黑客帝国的故事中,第二集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也是最为难懂,引起争议和讨论最多的一集,在这一集里面众多的新人物纷纷登场,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故事从尼奥的一个梦开始,他梦见崔尼悌被特工用枪打中了,这一开始其实就埋下了一个伏笔,按照电影的一般惯例,这种梦最后多半会成为真实的,那么我不禁就要发问,既然这是在真实世界,尼奥怎么可能能梦到未来发生的事情,这不符合科幻电影严谨的逻辑,难道导演又要在这一集里面插入一些什么奇幻电影的因素,接下来要出现什么魔法阿超自然力阿什么的吗?接着,上一集被杀死的史密斯又复活了,理论上并不是复活,而是升级了,在尼奥钻入他身体的时候,史密斯获得了尼奥的部分代码,最终导致了史密斯的复活,升级版的史密斯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特工,他变得更加强大,而且不受梅屈克斯的控制,可以将自己的代码植入梅屈克斯中的人甚至特工的身体中,从而复制自己,并控制他们,这个功能非常可怕,意味着史密斯可以不断的复制自己,尼奥和史密斯的第二次正面打斗的戏就是尼奥面对一堆的史密斯不停的打,怎么也打不完,越打越多,最后只好像超人一样三十六计飞走了。接着影片出现了第二个伏笔,史密斯复制了一个锡安的叛军,这个叫本恩的叛军通过电话回到了锡安,但是显然,他的思想已经变化了,不再是原来的本恩,而变成了史密斯附身的本恩,这里我不禁又要问,既然锡安是真实世界,那么来自梅屈克斯中的程序史密斯怎么可能能够控制真实世界中的人,就像一台电脑把网线都拔了,他怎么还会被黑客入侵呢? &/p&&p&尼奥莫非斯他们回到了锡安,观众有幸目睹了这个人类最后一个城市的壮观景象,我们开始知道,莫非斯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船长,他也有上司,就是他的情敌司令官,锡安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会,议员有男有女,都是老人。而莫非斯所坚信的所谓救世主并不为大多数锡安人认同,在锡安,尼奥只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普通人而已。在锡安,尼奥和一个老议员的一段对话非常重要,是整个梅屈克斯中几段经典对话之一,是揭示整个故事主题的点睛之笔,大意是这样,议员带尼奥来到锡安的动力和循环系统控制中心,看着那些巨大的机器在运转,说我虽然知道这些机器的名称和作用,但是我却根本不知道这些机器是如何工作的,他问尼奥你说什么是控制,尼奥说控制就是我们随时都可在我们想的时候把机器给关掉,议员说说得没错,可是关掉之后我们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各种循环系统。我想,议员是在告诉观众,人类世界与机器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互为依存的关系,从这里我可以隐约感觉到电影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人类和机器要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尼奥他们继续出征,他们要重新找到先知,让她告诉尼奥战胜机器世界的最终办法,先知告诉尼奥你必须先找到开锁人,可以帮助尼奥打开一扇门,去见到神秘的幕后人物。于是,又有几个新的人物类型登场了,其中有那个法国人,严格来说,他并不是和摩非斯他们一样的试管中的人,而是一段程序,这段程序很老,而且他还有编程能力,可以编出像“春药”这样的小程序,梅屈克斯已经不再需要他,要把他删除,但是他又设法逃脱了删除,他收留了很多这样即将被删除但又逃脱的程序,包括一对有特殊能力的双胞胎兄弟,他们像幽灵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很多程序,这些人并不像特工,他们就像梅屈克斯中的独行侠一样,独来独往,特立独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规则和生存方式,但是这些人的能力也有限,并不能改变梅屈克斯,也不对梅屈克斯构成太大的威胁。 &/p&&p&法国人囚禁着开锁人,尼奥他们的目的就是救出开锁人,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追车大战开始了,其中有穿插着莫非斯和特工的决斗,就像沃卓斯基自己说的,他们要终结以往所有的追车场面,为此,剧组特地建造了一条专用的高速公路拍戏,总共动用了三百多辆各种不同的车,炸毁、撞翻了无数,真是史无前例,这场追车大战直看得人神魂颠倒。最后,尼奥在开锁人的帮助下见到了那个幕后的神秘人物,他,就是梅屈克斯的建造者,设计师,在这里,尼奥与设计师的一段对话终于揭示了第二集的真正内容,由于这段话实在太重要,请仔细多看几遍。&/p&&p&尼奥和设计师的这段对话可以说深奥之极,能听一遍就懂得人恐怕不多,我也是在反复琢磨之后才终于明白设计师到底告诉尼奥些什么,首先,我们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锡安也是假的,也是设计师设计的一个梅屈克斯而已,莫非斯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们仍然活在梅屈克斯中而并不自知。人类自他们出生的时候,梅屈克斯分配给每个人一个角色,99%的人接受这个角色,让这个角色控制他们的大脑。所以与其说这些人是人,还不如说他们只有一个附着在生命体上的一段意识而已,这段意识被梅屈克斯所左右。他们没有自主的意识,取而代之控制大脑的是由梅屈克斯编写的具有人类意识特征的程序,由于这些人愿意接受分配给他们任何角色,所以他们可以被特工控制思想,被史密斯复制。另外1%的人他们自主的潜意识如此的强,他们不愿接受梅屈克斯分配给的角色,并且能隐约感到有些地方不对劲,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方式,这种对梅屈克斯分配过来的角色不兼容性,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崩溃。 &/p&&p&因此编写梅屈克斯的设计师,编写了一套不同于梅屈克斯的另一个系统模拟程序,为了诉说的方便我把他称之为梅屈克斯二,并给那些自主意识很强的人编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客帝国1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