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原文 艾米丽自我本我超我怎么体现的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作者:&&&&来源:&&&&&查看:次
字体: 的代表人物。《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人生。本人运用女性批判主义视角,从父权压迫,南方传统淑女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导致艾米丽人生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女性主义 父权压迫 南方传统淑女观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9年被授予诺贝尔奖。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他虚构的南方小城镇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题是在北方工业文明的浪潮的推进下,新旧南方发生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第一篇也是他最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气氛阴森,充满悬念,是一篇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艾米丽生活在南方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中,是一位典型的南方淑女和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化身,由于艾米丽的父亲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赶走了所有向她求婚的年轻人,而在她父亲死后,这位性格怪僻的老姑娘爱上了一位北方来修路的工头赫默,她不顾世俗的反对,决心要嫁给他。然而得知赫默无意与她成家,为了不让赫默离开自己,她用砒霜毒死了他,以此来挽留自己“卑微”的爱情,并与死尸同床共枕了40年,直到她去世。本文运用女性主义视角,从父权压迫和南方传统淑女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艾米丽的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父权压迫  西蒙?德?伏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写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还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p心理上或者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P23也就是说,“女性”的性别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是传统思想和父权社会塑造了女性。那么艾米丽又是怎样造就的呢?艾米丽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母亲不幸早逝,从小她就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少女时期的艾米丽立在父亲的身后“身材苗条,穿着白衣”,[2]纯洁美丽。许多年之后,镇上的人们看到“她看上去像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2]她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人性扭曲的疯女人。从一位高尚的南方淑女到一个十足的“魔鬼”,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一悲剧呢?首先,实行蓄奴制的美国南方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在南方这一男权社会中,妇女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压迫。其次是南方传统淑女观念使然。人们认为贵族就是南方的象征,传统和榜样,贵族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不能和普通人结婚,尤其是和北方佬。“Bertram Wyatt Brown提出,不同种族的南方人保持着一种共有的、存在于现代化之前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荣誉观,南北战争前,在南方人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荣誉观以一种惊人的、错综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5]而具有普通女人和南方淑女双重身份的艾米丽,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南方淑女形象,一方面偏执地固守自己的爱情,最终只能孤独、凄惨地死去。  女性主义批判者们“探索社会是如何塑造女性对她们自己,社会和世界的理解。” 作为一个女人,艾米丽相继被她的父亲和情人控制p掌握和压迫。她生活在父权制度统治下的美国南方,就像旧中国一样,女人就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伺候丈夫,负担家务。而且她们还要遵守清教教义,婚前从父,婚后从夫。在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女人往往是被动的,弱势的。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男人从生理上p心理上以及情感上控制着女人。女人也完全依赖于男人。女人被看做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必须坚守传统习俗和道德,否则就被看做是邪恶p肮脏,罪恶的代名词。  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的艾米丽从小就受到父权制度的压迫,她的父亲就是专制的父权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可以说艾米丽的父亲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控制和掌握她女儿的命运,最终也造就了艾米丽的人生悲剧。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身段苗条p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步的侧影在前面p背对艾米丽,手扶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2]。艾米丽的“身段苗条”象征了她的软弱。“白色”象征着他的纯洁,宛如天使。然后她的父亲“叉开双腿”显示了他的专横。“影子”暗示了艾米丽生活在她父亲的阴影下。“背对艾米丽”代表了艾米丽的父亲无视女儿的需求。“手持马鞭”象征着艾米丽的父亲对她的绝对权威,这也暗示了在她父亲死后,留给艾米丽的只有孤独和贫困。事实上也正是艾米丽父亲手中挥动的马鞭,赶走了一个个前来求爱的年轻男子,剥夺了艾米丽作为一名普通女性应享有的追求爱情的权力,同时也竖起了一堵墙,将艾米丽与外界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然而在艾米丽看来,父亲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守护者,以至于在艾米丽父亲死后,她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她把镇上的人挡在门外,“着装一如从前,脸上全然没有丝毫的悲伤”。事实上,艾米丽否认父亲的死,因为她留恋过去,不愿面对现实,只希望能够永远活在父亲的“庇护”之下。她确实如愿以偿了,在上门收税一幕,有这样一幅画面“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艾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2]P45即使艾米丽的父亲已经去世,父亲的那尊蜡像仍然像一副枷锁一样,在那座阴森的大宅里禁锢着她的思想和灵魂,时刻提醒着她这位传统的南方贵族淑女,剥夺了艾米丽作为一个女性追求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自然属性以及和与人交往的社会属性,造成她人格的扭曲。正是这种父权压迫,使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色彩。正如作者福克纳说的一样:“她的生活很有可能是被一个自私的父亲所毁掉的。”[6]  二、南方传统淑女观  艾米丽的人生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父权社会的压迫,人们给她定位的“南方淑女形象”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旧南方父权制奴隶社会孕育了‘ 南方淑女’( Southern Lady) 文化, 它强调女性为男性的附属品, 反对女性参与社会活动, 女性唯一的活动领域是家庭。[5]只有在南方, 一个正在成长着的女孩子才会发现,“ 已为她裁剪好了一个女性的形象, 这个形象已被传统这一熟练的手牢固地缝饰起来, 准备等她穿上,从此就可成为一个‘美人’了。” ( 戈德温《南方淑女》)[3]艾米丽就是这样一个在“南方淑女”文化下成长起来的美人,一个走向毁灭的“美人”。镇上的人们也把艾米丽看成是“一段历史,一种责任,一种对全镇人的责任”,更是一个承载着旧南方传统的纪念碑,令人崇拜和尊敬。他们认为艾米丽应该待在家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艾米丽的父亲死后,她爱上一个北方佬,“一些年纪大的人说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 ‘贵人举止’。”艾米丽的这种行为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因此他们让Baptist 教堂的牧师当众干涉,还让艾米丽的两个堂姐劝说她。当人们听说她在药店买砒霜的时候,他们认为“她要自杀了”,并且认为“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因为像艾米丽小姐这样的贵族淑女嫁给一个拿“日工资”的北方佬是有辱他们镇,何况是在南方。无奈之下,艾米丽只能通过毒死赫默来维持自己的淑女形象并挽留自己的爱。  三、结语  艾米丽是福克纳笔下一位受害的女性,在父权文化和南方妇道观的压迫下,她曾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然而她还是不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南方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挽留赫默――毒死他并且把与他的尸体同眠四十余年。通过杀死赫默,她终于掌控了赫默并且让自己由被动局面转变为主动,同时,她也正是用这种方式勇敢地对抗着男权社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杀死赫默似乎是她反抗男权社会的一个胜利,而事实是却是一个失败。用谋杀这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留住赫默,结果艾米丽余生只能与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为伴,她不仅没有击溃男权社会反而成为其牺牲品。福克纳塑造了艾米丽这位心理扭曲的南方传统淑女形象,我们能感到她的无奈,痛苦和孤独。艾米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反抗男权压迫以及试图挣脱传统南方淑女形象这个囚笼,然而她却失败了。本文通过探讨艾米丽悲剧的成因,反映了南方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毒害,从而深化了对女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艾米丽是旧南方传统文化的殉葬品,福克纳对艾米丽寄予深深的同情,在此为她献上了一朵“玫瑰”。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德?伏波娃. 第二性[M]. 桑竹影p南珊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 陶洁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孙梅琳.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小说中南方女性形象的衍话[J].河南大学学报,1996(6).  [4]肖明翰. 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冯溢p姚进.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形象[J].东北大学学报,2010(6).  [6]刘爱英. 从淑[1]&&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相关论文
&& &推荐期刊
&& &最新论文
&& &热门论文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帮我阐述一下小说 A rose for Emily也就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Emily是个怎样的人物字数大概够两分钟就行,=
在《A Rose for Miss Emily》中,艾米丽是一个不能被确定的谜.小镇里盘旋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在镇上人的眼里,艾米丽小姐永远高贵、宁静、乖僻,让人难以否认她的存在,并把艾米丽当成他们心中的纪念碑;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堕落的恶名推给这个为爱痴狂的女人,唾骂她是全镇的耻辱、青年的坏榜样.而这两种声音总是此起彼伏,直到在她后也都仍然让我们难辨真伪.一.孤独的性格二.顽固的性格三.古怪的性格
对了,我忘在上面说了,我要英语的,可以给我么
In "A Rose for Miss Emily", Emily is a cannot be determined. The town circled two different sound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town people's eyes, miss Emily always noble, quiet, morose, let a person hard to deny her existence, and take Emily as 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ill fall to the crazy for love of a woman, on her shame, is a bad example to the young the. And the two voices always As one falls, until she also still let the authenticity difficile.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黑奴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2009年第4期目录&&&&劳伦斯的探索和他的《儿子与情人》 从原始生命力看魔鬼的二重性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变态心理,以及旧传统、旧价值观和变迁的新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故事对小人物黑奴托比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黑人的社会身份未得到认同以及种族歧视依然盛行。本文从第一人称“我们”的叙事角度以及文化和历史角度来解读黑奴托比,使我们深入认识美国当代社会黑人的地位和生存状况,以及白人眼中黑人的形象等。&&&&关键词:黑奴 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文化和历史角度社会身份&&&&作者简介:郭耀忠,男,汉族,河南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9-02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作品深入刻画了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反映了美国南方的当代社会面貌。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其作品的特点,即关于历史与种族问题、恐怖、暴力和变态行为等。长期以来,众多批评把焦点主要集中在主人公艾米丽小姐身上而忽略了另一个人物,那就是陪伴艾米丽小姐一生的黑奴托比。在故事中,福克纳仅用寥寥数笔对他进行了描写和叙述,便交代了其一生的悲惨命运:从年轻力壮到老态龙钟,都充当着一个被奴役的角色,时代的变迁也没有改变他供人驱使的卑贱低下的社会地位。
  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采用了多重叙事角度,本文选择其中的第一人称“我们”的叙事角度以及文化和历史角度来解析黑奴的“出现”和最后神秘的“消失”所影射的社会现实,揭露战后黑人的社会身份并未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生存状况未得到改观,依然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
  二, 正文
  福克纳在小说的叙述上,擅长运用多重叙事角度,使人们对同一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这篇小说中,同样体现了作者这一创作特点,其中的一个叙事角度是以第一人称“我们”(we)来叙述故事的发展过程的。第一人称“我们”代表的是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的普通市民。但从“我们”在故事中所使用的叙述语言来看,“我们”这个群体之中并不包括黑人在内。这可以从以下词汇的使用上看得出来。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一直使用“Negro”和“nigger”来称呼黑人或黑奴而不是现在黑人普遍接受的称呼“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国人)。“Negro”一词的本意主要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以及他们的后裔。在黑人生活里,没有人乐意相互称呼为“Negro”,因为这个词汇会让他们感到不悦和反感,显然,从这点来分析,“我们”这个群体是把黑人排除在外的普通市民。事实上,在美国日常生活中,很多美国人也很忌讳使用这个字眼直呼黑人,因为这样会自找麻烦或惹祸上身。而“nigger”(黑鬼)在美国历史上更是对黑人的一种蔑称和极大的侮辱。在内战前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对黑人的称呼并不足为奇,但在内战结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后的美国社会上,依然保留对黑人的这种称呼就显得别有用意了。毋庸置疑,作者使用本词的意图表明,在南方普通市民眼中,黑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多少改变,其社会地位依然受到歧视,社会身份未得到真正的社会认同。从而也说明了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并不彻底,而人们在日常语言习惯上,还在使用歧视和侮辱黑人的字眼,显然说明了他们对黑人持偏见的态度还未完全转变。
  其二,福克纳不但在叙事角度的使用上别具一格,而且在运用语言的技巧方面也颇受好评。他的作品最大外在特点之一就是反复斟酌推敲而选取精巧词汇,赋予深层内涵,因此,他对黑奴在小说中登场和离场时使用“出现”(appear)和“消失”(disappear)这两个词汇便值得推敲玩味。这两个词汇并非文字上的纯粹巧合,而是作者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精心使用的。一方面,这对反义词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给第一人称“我们”和读者的感官上增添一种恐怖神秘的气氛。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黑奴象幽灵一般的怪异行为说明了他与镇上的普通市民“我们”截然不同:“我们”是行为举止正常的人们,而黑奴在“我们”眼中则显得神神秘秘、怪异可怕。另一方面,这一独具匠心的措词暗示了福克纳所要表达的意图,即黑人奴隶制尽管在美国废除了,黑人名义上得到了自由,但他们并未真正摆脱被白人排斥的地位;黑奴在故事结尾艾米丽小姐寿终正寝后,虽然获得了自由身,但显然与社会仍然格格不入,所以只能选择逃离白人社会,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有意摆脱白人群体的种族歧视。与托比颇为相似的黑人形象刻画也反映在另一个南方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在《哈克?费恩历险记》中,黑奴吉姆从主人家中出逃,一路上东躲西藏,担惊受怕,躲避白人的追捕与迫害。他与托比所处的社会背景一样,而生存状况也相差无几。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内战后美国黑人的一个缩影,即使在黑人奴隶制废除后,他们还未完全摆脱种族歧视与偏见,不能真正地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另外,从美国文化和历史视角来分析,并不难找出黑人在内战结束后未能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的历史根源。首先,美国黑人大多是被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掳掠和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奴隶的后裔。自从被贩卖到美洲后,黑人只是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受尽了非人的剥削和压迫。无数黑奴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残酷压迫下过着凄惨的生活,没有一点人身自由,甚至被当作牛马在市场上进行拍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黑人根本无法获得同等的公民地位。在白人眼里,他们只不过是供他们驱使的牲畜而已。其次,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虽然在法律上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被歧视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许多州通过了种族隔离法案,不准许黑人与白人共用公共设施,同入一个学校,同进一个商店等。而且,在南方战败后,一些退役的南方军队的士兵在田纳西州创立了一个组织,三K党,很快为南方白人种族主义者所利用,专门从事威胁和杀害黑人。三K党的目的就是通过暴力压迫黑人,剥夺黑人政治和经济权利。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黑人获得的平等公民权利与社会地位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在福克纳这个短篇小说中,黑奴托比的生存状况显然代表了美国内战后的广大黑人的社会现状。小说中的艾米丽小姐体现了南方的旧传统、旧价值观在新的社会里遗留的残余之力,是战后没落的南方贵族的一个代表,她不愿面对社会现实,终日抱残守缺,避免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即使时代变了也不肯放弃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地位,一直驱使黑奴到死。她的死一方面表明了南方旧传统、旧价值观的崩溃解体,另一方面也预示了黑奴托比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然而,黑奴并没有在获得自由后兴高采烈地走到人们中间,成为普通市民的一分子,而是选择了匆匆逃离人们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黑人难以融入白人群体,与他们难以和睦相处,因此,黑奴托比的行为影射了美国内战后黑人的生活状况,即与白人群体的社会隔阂和心理隔阂依旧重重。虽然黑奴在小说中自始自终没有说出一句话(这也暗示了黑人在白人面前没有话语的权利),但黑人对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的认可已经在他内心烙上深深的印记,不敢也不愿与白人群体以正常的社会身份相处在一起,所以才发生了故事结尾黑奴偷偷离开,神秘失踪的那一幕情景。
  三 结语
  福克纳的小说以现实为基础,反映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冲突和对抗,以及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关系等。他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从侧面表达了黑人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白人眼中的黑人社会形象与地位。事实上,虽然黑人奴隶制度在美国得以废除,黑人获得了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地位,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以白人为群体的社会认可和接受,无法象白人那样享受平等的公民身份,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束缚使黑人的生存环境和状况极其恶劣。小说中作者对黑奴异常行为的描写折射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境遇,即不能以普通公民的身份与白人群体和睦相处,这恰恰揭露了战后黑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因此,黑奴托比的悲惨人生经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让我们认识到黑人在美国社会生存的真实写照,也影射了美国废除奴隶制的不彻底与法律制度的虚伪性质。正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给黑人开的是一张空头支票,即任何人都享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的这张支票未得到真正的兑现。黑奴托比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让我们认识到美国历史遗留的种族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虽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历经南北战争的考验才得以实施,但是黑人的社会身份并未因此而得到白人社会的普遍认同与接受,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根深蒂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参考书目:
  [1]Brooks Cleanth,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朱永涛,王立礼.英国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奇民.英美社会与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奎武.英美概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邵锦娣,白劲鹤.文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源。
16:19:22 16:19:18 16:19:15 16:04:32 15:30:26 14:15:24 13:42:35 13:30:34 13:22:26 12:25: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