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采取了怎样的收集信息的方式

三国鼎立说课稿 【范文十篇】
三国鼎立说课稿
范文一:《三国鼎立》说课稿
西大街初中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范文二:《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堂预设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认知。
本课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本单元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共有五课,分别为《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二》,其中本课在本单元处于开篇位置,起到了点题承接的作用。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全篇按照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因果关系安排,便于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全面而整体的认知。
本课的教学,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初中历史,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松散。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强烈,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较高。他们仍然以感性认知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我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图片等多媒体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直观感受,并着眼于基本方法的培养。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即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结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
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对诸葛亮和曹操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过程与方法中。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创设情景和角色表演法。因为历史具有久远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如果想和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我就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来增加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直观感受。同时我还会采取探究启发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因为学生之间年龄相仿,语言相近,看待问题的角度趋同,这种方法既可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久远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缺乏对于战争和军事战术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因此我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之学生的理性思维尚未形成,看待问题相对片面,因此我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依托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即以教材为载体,师生互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具体到本课,我将结合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情境激发,自然导入。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在音乐声中,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三国历史人物,通过曹操和袁绍的介绍,引伸出官渡之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新课讲授中,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播放《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影片片段,辅之以材料分析法,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得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负的原因,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也辅助我突破教学重点。
意大利的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随着课堂的进行,我在解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时,采取资料分析法,有针对性的从多个角度选取资料,例如魏、蜀、吴三国修订的史书中对于本国的记述以及后人对于三国的记载。
使学生更加客观的看待历史、认识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关联的,发展的。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的同时,辅之以启发式提问,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树立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严谨历史态度,最终解决教学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比较注重学生大历史观的培养,在讲授本课的同时,也会给学生介绍罗马帝国的相关内容,这样既联系前面的课程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是有延续性的,又联系到了世界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三国鼎立的大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使学生认知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蕴含中国。既有利于学生国民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又使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更重要的一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相关史实的介绍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最后的课堂评价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练习。对于掌握情况比较好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根据我提供的相关网站或书目,拓展知识面,扩充历史资源,写出关于曹操的个人评价。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我只要求他们完成课后练习题。这样做是为了因材施教,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形成良性发展。
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形成个人知识脉络,将本课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会在课堂最后要求学生依据板书总结知识点。并将歌谣填写完整。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可能会出现学生对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作用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升华。如果出现这种问题我会临时和学生做一个小的情景再现或者情景问答,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其他问题,我将随之进行教学调整。
总之,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没有百分百完美的课堂,但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我的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谢谢。
范文三:《三国鼎立》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上册第18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而产生向往和平的思想;通过史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教学过程
这一板块包括五大部分: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并出示曹操、刘备、孙权的图像,设问:他们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以此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为后面讲述官渡之战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然后动态
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并带领学生完成表格。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并播放赤壁之战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大致经过后完成表格;(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老师完善补充。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教师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请情况,然后学生结合教材完成三国鼎立的表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总结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以图示的行式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并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此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悬念。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习题,以巩固本课知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范文四: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说 课 稿)
农四师69团中学
尊敬的校领导和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首先是我对教材的认识:《三国鼎立》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很浓厚。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作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实力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难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图示法和归纳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为主
接下来,我说一下我对教法和学法的制定,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图示法和归纳法。
在学法上,为落实新课标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符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学归纳、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教学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用有关三国知识的问答来导入,引出课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活动
在课堂活动这个环节里,我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归纳、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官渡之战
在讲官渡之战这一内容,我采用了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特点及结果);教师结合《官渡之战形势图》,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然后学生四人一组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效果:使学生明白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他礼贤下士会用人,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2、赤壁之战
讲赤壁之战时,采用了上述方法,同时运用网络视频资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影响的理解,也为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以及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最后,合作探究: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后退?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突破难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认识,既升华了情感又提升了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小结。目的:是熟记本课历史事件的知识要素。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以框架式结构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六说教学反思: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一、教学设计思路明晰,过渡自然。三国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但人物繁多,事件错综复杂,时空转换较大。为了让学生理清三国的发展脉络,我充分利用教材截取的三个代表性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通过情境创设,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进入每个内容的学习,非常自然的掌握了知识要点和事件的脉络。每个内容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
二、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展示战争形势图、图片、文字、网络视频等资料,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三、文史结合,丰富了课堂。导入时,我利用七年级学生个体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国知识问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完官渡之战时,我出示曹操的代表作《龟虽寿》,让学生将语文课上对曹操雄心壮志的敬佩感带到历史的时空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既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又使教学非常自然的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内容;学习赤壁之战时,我选取电影《赤壁》中的火烧赤壁的片段,增强了教学的
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
在小组讨论“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一难点问题时,由于学生对提示语“政治”一词的不理解,在讨论中未能形成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这一观点,从而没有很好的突破难点。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问题设计太多的提示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在大胆放手时,还应该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范文五:《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学生已略知一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学习,以捕捉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再加上本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这些知识间,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人物
也多,政治主张又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说教学构思:
( 一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疑: 1 、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 、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 , 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 , 导入新课 .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讲授新课
1 .官渡之战
( 1 )学生默读课文后抽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影响。 教师伴以板书并强调影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2 )小组讨论交流 : 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屏显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提问:1、这时的曹操已经 53 岁了,那么他的 “ 壮心 ” 指的是什么呢? 2、想要统一全国,曹操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3、这三大力量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 讨论 , 交流 , 重现知识的求索过程 .
2 .赤壁之战
(1)教师演示录像 “ 火烧赤壁 ” 和地图并说明。(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赤壁之战的战争时间、交战双方、作战特点及结果、作用。教师板书。
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烧赤壁的壮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清晰体现基础知识,利于学生掌握。 (3)课件比较两次战役。提问 “ 两次战役中,曹操同交战对方的力量对比怎样?结果怎样? ” 引出 “ 为什么曹操一胜一败? ” 的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小结评价。
(4)提问 “ 赤壁之战后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 指导学生齐读相关内容。再问 “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 教师从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比来进行分析,得出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
实现官渡之战同赤壁之战的形象对比,培养学生评价历史创设情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突破教材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3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动态演示 “ 三国鼎立形势图 ”, 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之后,自己上台在图上指出三国形成的情况。
了解三国政权建立的基本要素,三国经济发展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影响。
(2)教师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社会相对稳定。提问 “ 在这种局面下,假如你是某一国的皇帝,你首先想要做的事是什么? ”
教师总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突破本课难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评价历史人物
( 1 )我们先说曹操。教师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教师小结:曹操死后三国才相继建立,其实他一天也没有在三国生活过。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在你们眼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A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 : “ 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
C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 2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组织学生讨论。
A :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的精神,值得我们习。
c :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了解。
让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 三 ) 本课知识小结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
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问题设计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 “ 动脑筋 ” 和 “ 活动与探究 ” 设计问题,我设计了轻松闯三关做为练习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泼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九、说教学手段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
讨论问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范文六: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河师大实验中学
一、说教材:《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说学情: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是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容易把历史作品当成是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质疑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板书】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学生讨论: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官渡之战中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 【板书】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
(2)学生自己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
(3)学生讲故事“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
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赤壁之战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赤壁之战,曹操被迫退守黄河流域一带,重新积蓄力量,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从此形成。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
(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
(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课件显示)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教师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课堂练习。
七、说教学效果:本课内容教材处理得比较简略,但内涵特别丰富,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挂图、教材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及(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主题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完成教学。
范文七: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本课上承东汉,下启西晋。三国鼎立正是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这一局面形成的进步性是非常必要的。
2.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是难点。
.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以下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
成的原因。
3、知道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政策和措施。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邮票与成语、诗句、谜语等素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邮票这一鲜活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3、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精神,采取以下方法: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景,增强学生学习 的动机和欲望,使学生的思绪尽快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2、探究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难度的探究题,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法:
根据学科特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讨论,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整体的优势。
4、教师点拨法:
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精要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
三、学法:教学中坚持“诱导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动力”的原则,通
过下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爱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1、圈点勾划法
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标记如○ ○ ○ ○、△ △ △ △、~~~~、
随时圈点勾划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质难解疑法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
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抢答竞赛法
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竞赛心理,让同桌互问互答,抢答竞赛,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为: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五个环节。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主题曲: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出自哪部电视连续剧?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与历史事实相符吗?
带着问题欣赏歌曲,气势恢弘的曲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急切的想知道三国的历史原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挑战自我
本课是大部分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内容,从课外书和电视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知识,因此设计了四个环节:“画说三国——挑战三国——真伪三国——趣味三国。”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第一环节:“画”说三国
分别让两个小组同学介绍《三国演义》邮票上的历史事实,并组织学生根据邮票提出问题,学生如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利用集邮爱好,将邮票用到课堂上,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挑战三国
本环节就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设计了以下三步来解决: 第一步:大家一起来:
先欣赏两段录像,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
深刻体味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然后结合录像和课本知识,各学习小组勾划讨论,设计出问题,并找出答案。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步:小小记者会
依据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把学生分成记者团和官方进行比赛,通过生问生答、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形式初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教师点拨:主要点拨以下四点:
1、火眼金睛:
指导学生比较两次战役,总结出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以少胜多)并由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的结局入手,进行纵深分析。
2、纵深分析:
①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
②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败给了孙刘联军?
③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及时点拨,这样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从而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焦点访谈
①赤壁之战时中国为什么不能形成统一的局面?
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③从东汉末年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把学生分成两个方阵,选出代表互相采访,并可反驳对方的观点,老师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思路,锻炼了学生搜集、归纳、分析、判断、表达历史信息的综合能力。
4、记忆小窍门:由三国形势图总结出这段韵文: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济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史称吴。
把三国的措施概括为六个字魏水、蜀锦、吴船。
这样让学生简记本课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愿学、乐学。 第三环节:真伪三国:三国演义与真实的三国历史相比,似真非真,真
让学习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和课下搜集的资料,举例说明真实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相符的地方?
以此来区分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第四环节:趣味三国
指导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典故说三国小组、谜语猜三国小组、读诗觅三国小组。各小组分别出题,同学们抢答。
这样使课堂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使学生在“玩”中“乐”学。
(三)、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各小组先共同总结:本课掌握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1、2、3、4、5来总结,同时展示知识体系。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本课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自我评价,及时反馈
设计了如下检测题:快乐点击、对号入座、我来评说
采用个人抢答、指定回答、小组回答等形式,检验教学效果,并根据检测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给各小组布置一个小任务:
吴国派船到达了台湾,结合当今的台海形势,谈谈你的感想。
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课下搜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
以此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力求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结束本课。
各位评委老师,这是我对本节课浅薄的看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会结合学生实际,随机调整,以达到更好效果,谢谢大家。
范文八:三国鼎立说课稿
厦门市柑岭中学
一、说教材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B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4.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
(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可以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知识树,让学生摘知识树上面的果实。
六、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略
七、说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泼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八、说教学手段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挂图、教材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及(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画面及主题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完成教学。
范文九:《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分析: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五、学法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质疑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这部电视剧里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生思维带回他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走进他们所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 (二)“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群雄逐鹿的原因及影响: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时,趁机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给百姓生活与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以及产生军阀割据的相关背景,认识到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及走向统一的现实需要。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制、招贤纳士、整顿军纪、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等
[设计意图]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史实。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表面偶然,实质必然。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战争成败的是综合实力,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并非偶然因素决定战争成败。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的方式,分析南方的两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孙权和刘备,以及孙刘走向联合抗曹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
分析战争双方的优劣势情况。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书籍杂志等,对赤壁之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来完成,为后面“三国真假再认”环节打下基础。
设问: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战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进一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曹操在两场不同的战争中取3得不同结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初步的认识和分析,并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三国建立的历史史实: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国号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强调“曹操死,三国始”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理清楚三国开始的真正时间,以及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并明确曹操并非三国时代的人物,也为后来对曹操的评价埋下伏笔。另外也让学生清楚刘备所建立的是“汉”而非“蜀”等。这两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弄混淆的地方。
三国对辖内的治理与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三个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巩固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军事、经济举措,认识到魏国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蜀汉以及吴国对南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了解三个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举措,引导学生明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较之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三)“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国”场景之三顾茅庐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三顾茅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本书的不同记载,区别其中的差异与冲突。介绍现在对“三顾茅庐”的研究成果及存疑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我们考证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足。
2.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草船借箭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草船借箭”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草船借箭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国志》的记载:(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草船借箭”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那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为何比天气预报还准”、“曹操为何不用火箭”、“鲁肃调派船只士兵,周瑜为何不知”、“曹操上当后为何不派快船追杀”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的主观目的以及历史渊源。老师并进一步指出《三国志》所记载的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公元213年,而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进而指出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区别。 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曹操败走华容道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写: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志》的描写:公,,,,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算得有没有那么准”、“曹操有没有那么点儿背”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突出关羽忠义的主观目的,并进一步认识到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千百年来对中国人的影响,领略《三国演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的艺术成就。
3.再认三国人物:三国人物之曹操:
曹操眼里的曹操: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百姓眼里的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名家眼里的曹操: 毛泽东: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你眼里的曹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个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关于曹操的相关历史,对曹操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史料的能力,并可进一步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与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只靠一家之言,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三国”情怀再悟
1.对《三国演义》历史真实性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罗贯中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搜集前人留下的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所描写的诸多战争和人物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三国演义》毕
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2.对《三国志》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于陈寿本身生活在三国时期,所以三国时代许多的事情都是其亲眼所见的,可以肯定的说,《三国志》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特别是对许多史实记载过于简单,如刚才所讲的“三顾茅庐”,就几个字的简单记载,给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考证造成了不便。况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我们认识三国真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讨、老师总结,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相关历史场景、事件、人物的描述,客观分析两部巨著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便,并进一步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分析历史事实,分辨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范文十: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封建社会从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结束了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不仅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开发的序幕。因此,本课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一是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人才意识;二是在区别历史真实人物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2、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3、难点: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原因、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理论指导和教、学法选择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从整体上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比较差。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抓住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宜简单不宜复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三步思维学习模式进行学习。三步思维学习模式是根据心理学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每一课的学习内容,由浅及深,转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今天,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站在这里进行说课也是为了向大家介绍这个模式。初一历史的很多内容都很适合这个模式。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郑和下西洋”等。这个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发育实际。它既避免了教师上课平铺直叙,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启发诱导原则;(3)、分层教学原则;(4)、学生自
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共8个环节,分别如下:
教学环节七:课堂小结
一、顺口溜:
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齐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本课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和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课文基
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环节八:学习测评:
2、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影响这两次战役胜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官渡之战中曹操善于用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战略战术应用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自恃自己实力强大,骄傲轻敌。 3、改错{见课件}
(1)、曹魏建立的时间错了,是220年,不是222年;孙权的图像应在吴国而不是曹魏; (2)、蜀汉建立的时间错了,是221年,不是220年;曹丕的图像应在曹魏而不是蜀汉; (3)、东吴建立的时间错了,是222年,不是221年;刘备的图像应在蜀汉而不是东吴。
优质课说课稿
偃师实验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烧赤壁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