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极拳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打不开怎么办

浅谈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太极如何松开九大关节(网文汇集二)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
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这里可简要说之。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除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
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珠玑,句句拳诀。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二、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
关于杨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内功训练的理由方面,我们在前边其它各章中,已经有所论述。特别是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围绕要不要松,怎样放松的问题上都和修练内功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必须以内功修练为宗旨。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练腿脚功夫的外家拳路。
其次,从近百年的杨家太极拳的发展实践中看,自杨露禅宗师始,到杨澄甫把杨式太极拳推向全国都是以内功取人,以内功服人,不掺杂任何与内功无关的任何招术。因此,才派生出吴、武、孙式内功太极拳,把内功太极拳推向高峰,成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武术。离开内功,就不是太极拳。
再次,从杨式传承下来的“老六路”的套路来看,它保持着杨露禅宗师及其所传弟子们的遗风,它走内不显外、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符合阴阳之道。先师朱怀远说:“老六路是健侯宗师教家里的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学的总则。阴、阳修练。阴指内功修练,阳指形体呈现,内外结合方为太极。”
第四,就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看,都有偏离散内功的现象,有异化的趋势,应引起拳家们的重视,为使内功不失传,使国之奇葩、瑰宝、国魂不失,不丢魂,也应大声疾呼:要强化太极内功的训练!
三、如何练好太极内功
有关太极拳的书笈很多,都谈到内功,但内功是什么?乃至如何才能练好内功?却没人说得清楚。在朱怀远等恩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不分寒署日夜耕耘,可谓“十年盘一拳,十年练一功”,始得太极内功而顿悟。结合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并吸取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乘功法,总结出太极拳内功修练的三乘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并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的练功目标。
俗语常言:“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我个人的体会、只要思想入道,通过三步练功法的入“拳道”的阶梯,可在三、五年内步入太极殿堂。
(一)、第一步功法——“以身变手”
道家在炼丹过程中有“百日筑基”三年而成丹的说法。杨式太极拳在修练过程中的“以身变手”也是“筑基功”。在“筑基功”中,主要是以练“腰功”为主,时间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里指的“腰”,不是裤带勒之处,而是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通过对它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同时还可护展丹田气势(这是二步功所在锻炼的问题)。
有关练腰的问题,在古典拳谱中有许多论述如:在《拳论》中有“主宰于腰”;《十三势歌》里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在《十三势行动心解》中有“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这都说明,“腰功”在练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极拳著作中,也或多或少的谈到了“腰”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都没有提出如何练腰。前辈们在如何传授拳法拳功时说:“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口授什么?拳架练熟以后,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把腰练出来,使内劲通过腰轴的旋转,似离心力的传导而贯注于四端,形于手指。这样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车轮的作用,把“腰功”贯穿到练拳和推手当中,效果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在练拳、推手中以腰为枢纽,不想手浑身都是手。练“以身变手”功法时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于如何练腰,本书专有一章详细论述。
(二)、第二步功法——“以气变手”
道家的“炼气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炼丹筑基功。炼丹筑基要以下丹田为炼丹炉。天为纯阳清轻在上,地为纯阴沉重在下,人与阴阳二气为一体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气。天元之气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来的精华物质为真气。地元之气是水、火、风生息过程所产生的灵气。人元之气是精、气、神也可以说是父母遗传给的,赖以生存的元气。
气的含义涉及面很广泛,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体内流动着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营气、卫气等)营气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运行于血脉中,也就是血脉中营养之气,它的作用是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的运动于周身上下,由表及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为营养。另一种是指脏腑活动的能力。
在人体内各部位都有分布有流动着的精微物质,由于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气”,宗气,它是饮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空气相结合的自然产物。因其是内在之气与外在之气的综合体,又是贯注于全身之气的起点,故叫“宗气”。宗气的作用:一是助肺脏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聚在下焦丹田部位的叫做“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化的原动力,它的作用是激发、推动和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元气的存在有赖于后天营养的不断滋养。宣发在肌肤里的叫做“卫气”。
卫气,是由饮食之精华所化生,它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卫气”,卫气在体内有温养五脏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起闭汗等作用。因此,人体的脏腑活动,特别是肌表皮肤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卫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太极拳的中层内功是“以气变手”它主要练体内的“元气”,拳架中手的各种活动,都要在“元气”的支配下运动,元气支配多少,四肢活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是。练中层功夫除盘拳外,还应多练桩功,特别是数种太极抱球桩要多练,多体会只要把“元气”练足了,体内其它气也会盛强。
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气是一种带有能量的物质,它实际就是一种生物电磁场。人体气是有一定规律的,到一定年龄就会发现气虚、气短、气滞——最终气绝。在中医看来气比血更重要,因为万物生于气,并不生于血,人生病大多为气的阻滞、不畅所致。中医治病首先要调整气运,和疏导气路,气通畅了,疾病自会痊愈。
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优化内气功能,因此也优化了肺脏呼吸功能。使人不断地向健康发展。太极拳要求松、静、轻、柔,打拳像在空气中游泳,从外边看简直是“优美的人体柔术”和“导引艺术”。练“以气变手”功法时要:“不想手、丹田气运手。”
(三)、第三步功法——“以意变手”
道家的“炼神还虚”,神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壮态。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动作、思维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
太极拳的第三步内功是“以意变手”。即练“神”。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精、气、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精气神充足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就旺盛。反之,机能活动衰退,人的精神就会表现为萎靡不振。因此,精、气、神可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三者之间又具有相互资生的关系。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极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变手”就是训练神经和意念,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让先天的无意————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把这种潜在的功能激发出来后,太极拳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我们管它叫“能量流”,这是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内劲,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收,令对方惊心动魂,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体内神、意、气化合的结果,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经过长期修练而生。神意气充足,体内五脏六腑,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精神、意识、知觉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导下,“无中生有”的,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击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确的发挥内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采取的定点、定向人工爆破作业一样,叫它什么时候倒,往甚么方向倒,全在我们意念掌握之中。练“以意变手”时要:
“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四、太极内功修练的认识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什么定论。有的说,太极内功即“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还有的把这些要求与古典的“易”理相联、以太极混圆,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八卦周流等理论为内功,提出内意神行、外行内导、劲气合神……总之是内修心意,外练筋骨。
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有一个最突出的矛盾,是都没有解决如何练好太极内功的具体步骤。所以通过实践,特别是通过对传统套路——《老六路》的传授,概括出如前所论及的《太极内功三步功法》并就与此相关的问题概述如下:
(一)、太极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练太极内功的基本的程序,并非是太极内功的全部。整个太极的修练还应包括:
1、内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内三合”及“内外相合”。“内三和”就是太极拳“三步功法”的内容,通过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修练,拾阶而上,实现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有机结合,即高层次的神、意、气的化合。“外三合”是保证“内三合”修练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备五弓”、“三尖相照”都是为正确的修练内功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人脚底,且入地很深时,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就太极拳的特点来说,这里说的“松沉”是相对“松而轻浮”的现象来说的。一般人认为沉与重是一样的,实在是误解。在武术词典里重为有形,其力呆滞,而沉则不同,沉劲活,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不同。所以在松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双重之病;在轻灵的同时,亦一定要注意克服双浮之病。&&&&
第四是松活。松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关键在于通过打拳,特别是通过松腰和胯裆劲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从而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达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使各个有轴的关节,旷量不断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转动,以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极快地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从动作的形态上来讲,要求松圆,动作非圆即弧,在腰胯的带动下,身体各部做螺旋的缠绕运动,合而螺旋,开而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处处体现了公转自转的运动规律。修炼太极拳。无不以底桩沉稳,腰身活泼,上肢轻灵为要旨。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太极拳的动作始终是螺旋式、抽丝式的内外协调运动,使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富于弹性和韧性,所以“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从而能发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论中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劲完整。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所以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要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就要从基本的要领去做,要从“松”字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第五是松击。诸如短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就是太极功夫的松击手段,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击打效果,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内劲就是松击的体现。太极宗师杨澄甫在世时,有人问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宗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
若要体悟松击,最好是先解决如何理解和认识“松”与“紧”的实际问题,这样处理有利于进行“由松入柔积刚”的技击训练。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练拳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因为“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但也不能不谈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可能不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太极拳明师刘习文先生在《“紧”是太极拳的禁区吗?》一文中说:“太极拳锻炼要求的放松,是自然的放松、绵柔的放松、轻灵活泼的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放松;太极拳锻炼要求的缩紧,亦为自然的缩紧、绵柔的缩紧、轻灵活泼的缩紧、‘用意不用力’的缩紧。这与现代汉语注释的‘松’、‘紧’(笔者注:通常的‘紧’表述为意念和形体上的紧,是精神上的紧张和肌肉、筋腱的僵直呆板、关节不灵活等等)完全是两回事……只有松紧结合才是产生弹力(伸缩力、爆发力)的基础和条件。松紧结合质量,决定太极拳推手时的发放质量——冷弹脆快的标准度。”但是话又说回来,拳龄较短的爱好者不宜过早体悟刚劲之“紧”,要多点体悟大松大软的拳理拳法,以免影响初级阶段“摧僵化拙”的练松。太极拳明师张子英先生在《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一文中说:“
如果未了解松柔之前或不明白紧的用途,就会误将硬的动作当成“紧”的练习,使整个身躯与四肢贯着沉重的笨劲。”
有道是:有意练松,无意求刚。把刚讲得客观一点,发劲末端聚点上瞬间的紧就是刚。太极拳明师李秒丰先生在《回忆师爷讲太极弓子、闷劲、松紧》一文中说:“松紧训练,主要是掌握松紧的空间和时间的频律及频率变化,即松紧的频度和幅度。松紧的时间越短,松紧的频率越快;松紧的空间越大,松紧产生的能量越大;松紧变化越瞬,能量释放的效果越佳……松则全身皆要松透,紧则要全部紧到极点,而不能半松半紧,要松在自己身上,紧在对方身上,使力量透达无滞。平时训练,不仅要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更要瞬松瞬紧,任意松紧,随意松紧,还要渐瞬突变。”&&&&&
太极拳练得越松,内劲就越整;劲越整,打击点越小;点越小,穿透力就越大。这就是把松紧练至恰到好处的结果,亦是松击的功夫。&&&&
第六是松空。全体空灵,应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应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练至虚无至极时,身上在受袭时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反应。
传说受袭者安然无恙,袭击者却被震跌出去了。林墨根老师深入浅出的说:“松干净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练太极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第二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第三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武式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说:“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松空是练太极拳到了无形无象的高级阶段,此阶段没有几十年的潜心追求和明师高人指点,无法达到。由于本人尚未练成如此功夫,故无具体感悟可言。&&&&
有些追求深入研练的习拳发烧友看了不少拳书和请教了一些名师,仍未能使其练拳时松到好处,我想这其中原因之一是没有明师正传。杨式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一书中说:“不得真传,身体略壮,学拳十年,终是糊涂。”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松练到好处,若没有一位有师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怀太极功夫的明师(不是小有名气的名师,既名又明的老师当然更好)的言传身教,那是难以悟得透彻和感受良好。因为对太极拳而言,其动作的细微之处及道理的深奥玄妙处,多有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困难,只有经过明师点拨和自己的刻苦研练,才可悟其真义。如内功心法就不是说几句话或看多几眼所能搞得说清楚的。吴式太极名家马多瑞先生说:“‘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某个角度讲,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经过高人的指点才能行,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过不去了,需要老师的引导。”
拳友们大多知道初学慢练的重要性,只有慢练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极致,如此反复锻炼才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练有了功夫后,就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要出功夫,必须把架子放慢,一招一式,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不要放过。以慢练松才好采气、养气,摧僵化拙。不但能体悟拳架的细微变化和求得架子工整,也容易练出周身一家的内功来。怎么个以慢练松呢?不是谁都能练到位了,松得透了,那首先要看各家老师的教法如何,然后加上学生的悟性和苦功有多少。譬如说拳架的“起式”,林墨根老师的教法就与众不同,他在《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一文中说:“…预备式:两脚跟并拢外八字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顶头拔背,两眼干视前方。右脚脚跟提起,以右脚尖点地,向右侧横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左脚尖内扣,两脚平行,与肩同宽。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备注①:松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在哪里,身势立稳,头顶虚灵,尾间中正。只有全身松开,心意松开,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如此稍待片刻,让身心稳静下来之后才能开动。开动时要大松大软,仍要保持此稳静(备注②:此为无极式站桩功)。&&&&
起式: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
l、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2、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脚趾抓地,提肛,收腹)。3、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两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4、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譬如说发人时,从拳理中知道腕要灵活,手须松软,才能起到中指根通出的内劲指引方向的作用,腕的后援是肘劲,在与对方接手直至将对方发出这一切过程中,肩、肘、腕、手必须松软圆活,这样才能使内劲畅通无阻地射向对方。但习练了较长时间仍不见预期效果,幸得林墨根老师的悉心点拨后才明白要领。无论是“力发于足”或“力由脊发”,到达手指,作用于人,都要经过一个力的传递系统,人的脚作用于地产生反座力,&&&&
由于复杂的肌腱、骨骼、关节等生物力的传递系统,力可能不同程度的被传递系统所消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自己身上多找点大松大柔的东西,比如松九节(脚腕、膝、胯、腰、脊、颈椎、肩、肘、手腕),松八段(脚、小腿、大腿、脊背、脖颈、上臂、小臂手掌)。又譬如说体验“胸部能松空,才能做到胸中运化”这句话,我起初习练多日仍见自己是不自然的松胸内含,更谈不上在技击中能领略到其中奥妙。后来经林墨根老师精心指教才明白要领。得到要领后不久体验到胸中运化显示出的“活”字,同时,身体上的重心比以前更为稳固,不易受牵制。松胸内含的要求是胸肌从两锁骨处向下松沉,两肩骨外侧微微有向前合与包抄之势,胸骨不能内凹,而是向下松开。含胸对胸部不是向体内收小,而是在松开的情况下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样做法能使膻中穴松开而空,心胸开阔而气顺神爽。同时两胸分前后虚实时亦运化如意,松胸的练功要求不在外形的变化,而是内在肌体的松空活动。
再比如讲“松肩”和“松腰”,表面道理是大体明白了,但做起来没能松至好处,后来经过林墨根老师的言传身教才逐渐感受出来。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心要静,气要敛,肩要灵活,就是平常所说的松肩。两肩关节有脱开之感,肩部斜方肌和横韧带拉长,气向下沉与跨连接,前与两胸相连,后与两肩背相接。肩关节松开,意贯于两膊。练拳时松肩是甚为重要的,肩膀不松,上胸处气不能下沉,进而影响含胸与拔背,所以肩松后上肢就没有用力的感觉,长期练拳而注意松肩,就会出现练拳时没有肩头的感觉,故有“忘肩”之说。林墨根老师解惑开悟的说:“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体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应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
有一点松肩助手的练法也许不为习拳初学者注意,就是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这样练法的效果比较好。松腰则是指腰部放松同时带有下沉之意,但并非把腰部硬往下压,硬压则不易转动,要抓住腰(下)脊(上)对拉放松的感觉,放松则能转动如意。腰是全身上下之枢纽,腰不放松则根力很难上达,影响劲道的完整,也是部分人发劲不好的原因之一。需要在此强调的是:“腰只能松。不能乱动”,这好比车轴是个稳定的圆心,车轮围绕圆心转动的快慢不影响车身的平稳,如果车轴内随同车轮同时都动,不仅不灵便,连车身也不稳定。所以说,如果腰随意转动,练拳则出现摇摆不定,与对方交手则易为人制。“腰只能松,不能乱动”这句话是说腰宜按拳架和推手、散手的要求去放松,乱动指腰部左扭右摆,前晃后摇;深层的乱动指腰杆变懈变丢,该松不松为紧为僵,不该松却松了为丢为散。&&&&
有些拳友询问:练拳时如何感受到松呢?据本人多年练拳的点滴体会是这样的:如当你盘拳架时,你也许会听到或感到肢体的骨节发出“喀喀”声响,这可能是表明你肢体正在变得松动、灵活的信号。处于拳势动态和静态的身体放松到位后,于实的一部分身从头到脚趾都感到非常沉重,似乎这半个身子都要陷入地下;于实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着沉甸甸的感觉。于虚的另一部分身从头到脚趾则有着轻盈的感觉,于虚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着像羽毛一样轻飘飘的感觉。又如当你盘拳架练至单鞭掌转腰往左带时,感到一条或两条前手臂往左运动时皮肤微纳凉。再如练至搂膝拗步掌的手掌松出去时,感到劳宫穴皮肤或手指微微纳凉,进而由凉变热。这说明你有放松的感觉了,为什么你的手臂或手掌感觉凉呢?因为
太极拳的放松问题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先生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他说:“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
李雅轩先生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能平心静气,动作才会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身势放松神贯顶,涌泉有根腰有主,打拳如坐轿。&&&&&&&&&&
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明理,循理渐进,时刻问自己:放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
如何在练拳时做到“体松心静”“如棉裹铁”“松静自然”?太极拳放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些爱好者感叹说:“练了一辈子拳,还不理解什么是太极拳要求的‘松’。”而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也是不断地写文章,谈论太极拳的放松问题。可是一些文章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说不到要害上。针对这一在太极拳爱好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刊“名家讲堂”栏目特别邀请国内各个太极拳流派的名家老师,对这一问题做由浅入深的讲解,希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从中受益。
冯志强 从容不迫,静心慢练,自然放松
练习太极拳要放松,这里的放松,不仅是精神上要放松,周身肌肉也要放松。只有做到了放松,经络才能畅通无阻,气血才能够顺达充盈四肢百骸,这样才能够达到增长功力、健体强身的目的。所以,练习太极拳,能否放松,是至关重要的。
初学太极拳,先要熟练套路动作,做到立身中正,姿势正确。等到动作熟练后,再专注放松。这时打太极拳,要意想丹田,让丹田带动肢体进行运动。每到一个式子的定式时,要沉肩坠肘一次,调整气息,使内气归于丹田。这就是一次放松。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式子。每一个式子都要这样开合起落,使气血从丹田出发,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在动作的外形上都要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这其实是把太极拳当作活步桩功进行练习,活桩慢练,才能出功夫。开的时候要尽力张开,让肢体放松,内气通达四梢;收的时候要全部收回,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开合收放要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按照这样练习,即使是初学者,也不会出现紧张僵硬的状态。到了高级阶段,外形动作的松沉开合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这时就要专注于意念的放松。
总之,太极拳的放松没有什么玄虚的,只要从容不迫,一个式子接着一个式子地慢慢练习,每一个式子都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使内气达于四梢,归于丹田,久而久之,就做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以上所述,是练习混元太极拳的要求,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杨振铎 太极拳的放松是手段,不是目的
谈到太极拳的放松问题,我们往往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放松。其实,放松只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一种手段。
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再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初学太极拳时,人很容易紧张,思想上一紧张,动作就僵硬。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思想上不紧张,要顺其自然,这样就能在意念上放松。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不用力,软软的就是放松了;认为放松就是松软、松懈。这是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的。其实,肢体的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所以,杨式太极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充分拉伸各个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
人体在动作舒展的时候,肢体才能放松,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能做到气血顺畅。
要做到放松,不仅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要不断练习,细心揣摩。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人体的各个部位原来是分散的,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运动的保健功能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太极拳也是这样,在放松的状态下,气血就畅通无阻,充盈四梢,长期锻炼,就能增长肌肉力量,增长功力。另外,通过练拳,对自我也会有一个了解,能体会到气血的畅通,掌握身体的平衡。
最重要的一点是,初学太极拳要先按照规则要领去练习,不要想着放松。按照规则要领,把动作做得规矩标准了,以后再求意念上的放松。只有动作熟练了,自然就能达到放松的要求,做到《太极拳论》中要求的“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周身一动无有不动”。
吴文翰 骨肉分离求放松
什么是放松?太极拳的放松标准是什么?我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能在身法上做到肢体柔顺,不僵滞,周身非常协调;在呼吸上,能做到和畅,不短促,不气喘;在面相上,能不紧张;在动作上,是自然的,和谐的,不是参差不齐的——做到了这几个方面,就达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僵滞、短促、紧张、参差不齐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不能放松的表现。
如何做到放松呢?我认为,首先要心静。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李亦的《五字诀》讲:心不静,意不专。练太极拳,心必须要安静,心里有拳,才能把拳练好;心里胡思乱想,拳就不能练好。其次,身法要正确。练太极拳要讲究身法。其实,人们在做其他活动时,也是要求身法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求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武禹襄对太极拳身法的要求,基本是按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提出的。再比如写毛笔字,要求身要正、心要正、笔要正、纸要正,这样才能写好字。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是“中正安舒”,心法上的要求是“从容不迫”。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只要做到“中正安舒,上轻下沉”,在心理上能从容不迫,就能达到周身放松。第三,拳势要规范。不管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套路,还是练习竞赛套路,都要做到动作规范。所谓规范,就是指动作要符合拳理要求。如果周身不能相随,内外不能相合,那么拳势动作肯定是不规范的。动作不规范,也就不能做到放松。
在开始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慢一些;身法要正,不能歪斜;动作幅度要大一些。之所以动作要慢、要正、要大,这是为了把周身的肌肉松沉下去;同时,也能把关节韧带拉开,这样才能做到动作圆润自然,气势浑厚。只有把动作做慢了,身法加大了,才能做到深呼吸和气沉丹田。如果做到了这些,就能达到太极拳放松、松柔的要求。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放松是有阶段性的。初学阶段,是很难放松的,动作僵硬、断续,这是很正常的。等到动作熟练了,自然能够放松。从内部来讲,只有做到心静,才能从容不迫,自然放松;从外部来说,对动作套路越是熟练,越能够达到放松的程度,所谓“熟能生巧”。
具体到练拳的身法来说,首先,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收腹,腹部一定要放松,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腹部不能放松,就会影响到全身的放松。其次,练拳要采用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如果在练习太极拳时出现了胸闷的现象,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果深呼吸还不能解决,那么就要停止练拳,自然散步调节。胸闷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拳势不规范、心不静、呼吸和拳势的配合不协调、周身紧张等原因造成的。如果身体局部出现紧张现象(比如腿部),那么可以停下来,用手拍打几下,以缓解局部紧张,然后再找出紧张的原因,进行调整。
在武式太极拳中还有一种骨肉分离法的放松方法,这是武派太极拳的传统方法。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松沉是指肌肉来说的,骨骼是不可能松沉的。放松对肌肉的要求是肌肉松沉,骨骼方面的要求是关节要拉开。骨肉分离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意想前胸后背的肌肉从上到下像流水一样流到脚下涌泉穴;同时,骨骼有向上升的意识。这样,骨骼向上升,肌肉向下松沉,好像骨肉分离一样。长期练习,就会产生骨肉分离的松沉感觉。肌肉松沉后,肢体非常柔顺而内部又非常坚刚,这就是积柔成刚的练习方法。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意向上升,气向下沉。
另外,要想进一步放松,还要多学习体会老前辈们的练拳心得和拳论。
再有,推手的放松与练习拳架的放松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练拳架时,是个人自己练习,放松容易做到。推手时,则是有对抗,放松就不容易了。这时,只要能做到不丢不顶,就算做到放松了。怎样做到不丢不顶呢?我认为,除了做到练习拳架的要求外,还要练习“来卸去补”的方法,即对方来力后,我怎样把力量卸掉;当我进攻时,怎样把力量补充上去。这个方法是需要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学会的。总体上说,推手时,只要双方不丢不顶,就是做到了放松。
孙永田 初学者不要把放松放在第一位
太极拳的放松,首先要做到心理放松,不能太紧张了;其次是身法上的放松。身法上的放松,并不是全部放松到松软程度,而是肢体要有一定的支撑力,在有支撑力的情况下做到心理放松。太极拳的放松,不仅能使身体的机能进行自我调节,达到气血畅通,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在技击时,由于身体放松,减少了肌肉紧张造成的阻力,动作就协调快速。人体在紧张的情况下,动作不协调,反应慢,这些都是僵硬的表现。所以,太极拳要求放松。
对初学者来说,我认为放松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初学太极拳,动作不熟练,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僵硬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你要做一个新动作,要达到规范的要求,都会产生紧张现象,因为你还不习惯这个动作,中枢神经指挥这个动作时还不能做到随意自如。人在学习掌握一些新的动作时,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动作是需要整合调整的,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达到熟练的程度下,自然而然不求放松即能做到放松,也就是等你习惯了这个动作,身体协调了,这时自然就能够放松。所以,在开始学习太极拳时,不能要求初学者放松,只要做到动作规范标准就行了。如果一开始就求放松,动作往往做不到位,而初学者最大的问题是动作不协调,不到位。把动作规范好了,动作熟练了,自然而然能达到周身放松、中正安舒的要求。太极拳要求的顶头竖项,各种步法、眼神、手法等的协调,等等,都需要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 类风湿关节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