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病之逆从是指什么意思

内经考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内经考试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内​经​》​试​题​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内经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广​中​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疾病调理:
当前位置: >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基本含义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基本含义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1)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2),生杀之本始(3),神明之府(4)也,治病必求于本(5)。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6)。阳化气,阴成形(7)。寒极生热,热极生寒(8)。寒气生浊,热气生清(9)。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0);浊气在上,则生胀(11)。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12)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13)出上窍,浊阴(14)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本源。一说为法则,规律。
(2)变化之父母:物质之渐变为化,物之突变为变。父母,喻本源,起源。
(3)生杀之本始:生,生长。杀,肃杀,灭亡。本始,即本源。
(4)神明之府: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府,即藏聚之所。
(5)本:此指阴阳。
(6)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就阴阳二气的作用而言,意为阳主万物的生长,阴主万物的长养;阳主万物的肃杀,阴主万物的闭藏。一说为互文。
(7)阳化气,阴成形:指阳主化生无形之气,阴主生成有形万物。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9)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张介宾注:&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生散,故生清阳。&(10)飧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1)生(chēn)胀:即胀满。
(12)逆从:偏义复词,此侧重&逆&义。吴注:&逆从,不顺也。&(13)清阳:此指维持上窍功能的精微物质,与下文&清阳发腠理&所指卫气,&清阳实四支&所指水谷精微不同。
(14)浊阴:此指二便,与下文&浊阴走五脏&所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所指饮食物及其变化的糟粕不同。
【白话详解】
黄帝说道: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是万物变化的基础,生长衰亡的根本,有极大道理蕴含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探求疾病变化的根本,其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以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相对安静,而阳相对躁动;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聚下降成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云为天气蒸发水气而成。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窍,浊阴之气下走于前后二阴;清阳的卫气发泄于腠理,浊阴的营血内注于五脏;清阳的精气充实于四肢,浊阴的水谷入归于六腑。
本节阐明了阴阳的基本含义。阴和阳是两种既相关联又相对立的属性,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共存于一体而不能分离,进而构成一个整体。如以人体功能和物质为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功能为表现,功能表现于外、物质镇守于内,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由此而产生。人体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同于天地云雨的形成,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这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临床上治疗耳目不聪,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肠胃积滞,用荡涤攻下法。李杲的脾胃升降理论,黄元御的五脏升降理论等,也都是在此理论的启发下,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而成的。
文中的&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本&是指阴阳。阴阳就是指疾病的本质、根本,也就是疾病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病必求于本&的实质含义,就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处理主要矛盾,找出并消除根本的病因。比如出血,常见的病因就有热伤营络、气虚不摄、暴怒气逆、淤阻经隧等,出血虽同而病本各异,所以不宜一见出血就用止血药,而应探本求源,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应用举例】
《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医宗必读卷之一》)万病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知此六者,则表有表证,里有里证,寒、热、虚、实无不皆然。(《景岳全书卷之二》)
上一篇: 下一篇:
扩展阅读:
本文地址:
星星心愿 评论:
阴阳平衡,男女平等。
[ 黄帝内经 ]栏目最多关注
您可能会喜欢看:文档分类: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内经考试复习题选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内经考试复习题选一、选择题A1 型题(单选题,每题有一个合适选项)1. 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家之宗”的医学著作是:A.《本草纲目》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伤寒论》 E.《温病条辨》2. 《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A.战国时代B.明清时代C.黄帝时代D.秦汉时代E.西汉中后期3. 《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B.《伤寒杂病论》C.《甲乙经》D.《汉书艺文志》E.《隋志》4. 最早注释《素问》的作者是:A.全元起B.杨上善C.张景岳D.王冰E.张志聪5. 历代医家保存整理《素问》功劳最大的当推:A.南朝全元起B.西汉李柱国C.明代张景岳D.隋朝杨上善E.唐代王冰6. 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A.李柱国的校勘本B.林亿等的校正本C.史崧校正家藏本D.马莳的通注本E.张志聪的集注本7. 现在所见的《素问》其版本来源于:A.杨上善撰注本B.李柱国的校勘本C.全元起的注本D.《素问识》E.林亿等的校本8. 下述各种哲学思想中,对形成《内经》理论体系影响最大的是:A.兵家B.墨家C.道家D.名家E.法家9. 下述道家理论对《内经》影响最大的是:A.“道”是道路B.道法自然C.阴阳备物,变化乃生D.道贵常存E.道无鬼神10.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的目的是:A.顺天守时B.志闲而少欲C.把握阴阳D.尽终其天年E.去世离俗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调养神志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必须:A.德全不危B.食饮有节C.节制嗜欲D.形劳而不倦E.法于阴阳12.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肝气衰”的病理表现是:A.筋脉不利B.筋骨痿软C.筋脉横解D.筋屈不得伸E.筋不能动13.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五脏皆衰”的病理表现是:A.天癸尽B.气血衰少C.精少D.阳气虚衰E.阴气衰14.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是:A.春夏养阳B.秋冬养阳C.法于阴阳D.服天气E.去世离俗15.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真气”是指:A.宗气B.肾气C.营气D.正气E.卫气16.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天癸”,其合理解释是:A.肾精B.肾水C.肾气D.月经E.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17.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地道不通”是指:A.小便不通B.六腑气机不通C.大便不通D.月经闭止E.三焦气道闭塞18.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地道不通”的原因是:A.三阳脉衰于下B.阳明脉衰C.天癸竭D.肝气衰E.阳气衰竭于上19.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见于:A.女子二七B.女子四七C.男子三八D.男子四八E.男子二八20. 《素问上古天真论》“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见于:A.男子六八B.女子七七C.男子五八D.女子五七E.女子六七21.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的外貌特征是:A.面皆焦,发始白B.面始焦,发始堕C.面焦,发鬓颁白D.发鬓颁白,身体重E.发长极,身体盛壮22.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是指:A.主水液的蒸腾气化B.主天癸C.主藏精D.主水道通调E.主骨生髓23.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是:A.心气B.肝气C.脾气D.肾气E.肺气24.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生气”是指:A.营卫之气B.呼吸之气C.生命之气D.肾中精气E.水谷精气25. 《素问生气通天论》重点讨论的是:A.无味与五脏之关系B.阴精与阳气的关系C.四时与五脏的关系D.阳气的重要性E.阴精的重要性26.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阴气充沛B.阳气强盛C.阴阳俱盛D.阴气平顺E.阳气固密27.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阴气乃绝”的主要机理是:A.阳不胜其阴B.阴不胜其阳C.阴阳失调D.阴阳俱衰E.阳强不能密28.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主要说明:A.阴精阳气的平衡协调B.阴精阳气的对立消长C.阴精阳气的相互转化D.阴精阳气的相互制约E.阴精阳气的互根互用29.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精神乃治”的关键是:A.真气从之B.正气存内C.阳气固密D.独立神守E.阴平阳秘30. 《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A.神B.精C.真气D.气血E.阴阳31.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精气乃绝”的主要机理是:A.阳不胜其阴B.阴不胜其阳C.阴虚阳亢D.阳虚阴胜E.阴阳离决3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是指哪种病机:A.清气在下,浊气在上B.清气在上,浊气在下C.寒热格拒,清浊相干D.阳胜则热,阴胜则寒E.寒极生热,热极生寒3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阴阳互根的主要经文是:A.阴阳者,天地之道也B.阳化气,阴成形C.阳生阴长,阳杀阴藏D.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E.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3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其本”的“本”是指:A.病因B.病机C.气血D.正气E.阴阳3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主要说明了:A.阴阳的消长关系B.阴阳的升降运动C.阴阳的对立关系D.天地的阴阳属性E.阴阳的互根和转化3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征兆”的是:A.左右B.上下C.水火D.血气E.内外3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厚的功能是:A.宣散发表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血3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先肿后痛者”的原因是:A.寒伤形B.热伤气C.气伤形D.形伤气E.湿伤形3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所伤所胜的论述,热邪的致病特点是:A.热伤气B.热伤血C.热伤神D.热伤心E.热伤形4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所伤所胜的论述,寒邪的致病特点是:A.寒伤神B.寒伤肉C.寒伤血D.寒伤筋E.寒伤肾4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所伤所胜的论述,湿邪的致病特点是:A.湿伤筋B.湿伤肉C.湿伤骨D.湿伤气E.湿伤肾4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所伤所胜的论述,风邪的致病特点是:A.风伤筋B.风伤肉C.风伤皮D.风伤气E.风伤骨4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精不足者”的治法是:A.补之以气B.温之以气C.补之以形D.补之以味E.补之以精4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形不足者”的治法是:A.补之以气B.温之以气C.补之以形D.补之以味E.补之以精45. 下述哪一条是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的错误引用:A.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B.审清浊而知病浅深C.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D.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E.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46. 下述哪一条是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的错误引用:A.气虚者宜掣引之B.血实宜攻之C.其实者,散而泻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阴病治阳4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之不足,温之以气”所主治的病证是:A.阴虚阳亢B.肾精亏虚C.阴血亏虚D.阳气虚衰E.肺气虚弱48.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的“藏象”,其正确的解释是:A.五脏的生理功能B.五脏的形象C.六腑的生理功能D.六腑的形象E.脏居于内,象应于外49. 《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肝为:A.神之变B.魄之处C.魂之居D.营之居E.精之处50.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十一脏的生理功能取决于:A.肝B.心C.脾D.肾E.胆51.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52. 《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53.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54. 《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55. 《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56.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57. 《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58.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59. 《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60. 《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者,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61.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62.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63.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64.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65.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66.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心气: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67.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肺气: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68.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肾气: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69.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肝气: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70.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脾气: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71.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具有“生血气”功能的脏腑是:A.心B.脾C.肝D.胃E.中焦72. 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基本功能是:A.象于地B.属阴C.藏而不写D.满而不能实E.藏精气而不写也73. 据《素问五藏别论》,六府的基本功能是:A.天气之所生B.属阳C.写而不藏D.实而不能满E.传化物而不藏74. 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生理特点是:A.天气之所生B.实而不能满C.写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E.藏精气而不写也75. 据《素问五藏别论》,六府的生理特点是:A.象于地B.藏而不写C.实而不能满D.受五脏的浊气E.传化物而不藏76. 《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A.五脏内藏五志B.五脏内藏气血C.五脏内守中气D.五脏内藏精气神E.五脏内藏魂魄77.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水泉不止”指:A.小便失禁B.小便不利C.汗出淋漓D.口渴欲饮E.呕吐不止78.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腰为何脏之腑:A.肝B.心C.脾D.肾E.肺79.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何者为血之府:A.心B.脉C.经络D.肝E.脾80.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夏秋冬对应的正常脉象是:A.规、矩、权、衡B.规、矩、衡、权C.衡、权、规、矩D.权、衡、规、矩E.矩、规、衡、权81.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细脉说明病人:A.心痛B.烦心C.气病D.气少E.血少82.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长脉说明:A.气衰B.气虚C.气盛D.气治E.气滞83.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代脉说明病人:A.气衰B.气盛C.气滞D.气陷E.气脱84.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烦心”之症应见何脉:A.数B.弱C.细D.大E.洪85.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病进”者可见何脉:A.数B.弱C.细D.大E.洪86.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涩”脉所主的病证是:A.头痛B.胃痛C.心痛D.心烦E.腹胀87.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之脉所主的病证是:A.喘满气高B.胸胁满闷C.胸脘痞痛D.胸腹胀满E.脘腹胀满88.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下盛之脉所主的病证是:A.喘满气逆B.胁肋胀痛C.小便不利D.大便秘结E.腹部胀满89. 《素问经脉别论》“浊气归心”的含义是:A.邪毒归心B.热陷心包C.痰浊蒙闭心窍D.心血瘀阻E.水谷精微注入心脉90.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四肢的生理基础是:A.脾气主升B.脾统血C.脾主运化水湿D.脾为胃转输水谷精气E.脾属土治中央91.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不用的病理是:A.胃病不能受纳水谷B.脾不主时C.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D.脾不统血E.脾为湿困92.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但必因于:A.肺B.心C.脾D.肝E.肾93.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产生的症状是:A.身热B.不得卧C.四肢不用D.腹满E.喘逆94. 《素问热论》把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为:A.中风B.伤寒C.湿温D.热病E.温病95.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之类也。”A.中风B.伤寒C.湿温D.热病E.温病96. 《素问热论》认为伤寒“热虽甚不死”的机理是:A.正气盛,邪气衰B.邪气盛,正气未伤C.正气已伤,但邪气不甚D.正气未伤,邪气未盛E.热能胜寒97. 据《素问热论》,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是:A.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B.巨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C.巨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D.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E.巨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98. 按《素问热论》所言“烦满囊缩”见于哪经病变:A.厥阴经B.阳明经C.少阳经D.太阴经E.少阴经99. 《素问热论》指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病因是:A.热甚而强食之B.热甚而禁食之C.复感外邪D.热甚而汗之E.热甚而泄之100. 《素问热论》所言,“两感于寒”的病变机理是:A.正胜邪却B.邪胜正衰C.正虚邪却D.邪正交争E.邪正俱盛101. 据《素问热论》,下列哪一下项症状不属于阳明经证:A.身热B.大汗出C.目疼D.鼻干E.不得卧102. 据《素问热论》所述的伤寒治疗方法,“可泄而已”的适应证是:A.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B.其未满三日者C.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者D.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E.其满三日者103. 《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的病变部位是:A.肺B.胃C.肾D.心E.脾104. 《素问逆调论》认为“热而烦满”的病机是:A.阴气少而阳气胜B.阳气少而阴气胜C.阴阳之气不足D.阴阳之气亢盛E.阴盛而格阳于外105. 《素问逆调论》认为“身寒如从水中出”的病机是:A.阴气少,阳气多B.阳气少,阴气多C.阴气虚,阳气实D.阴气虚,阳独亢E.阴盛而格阳于外106. 《素问咳论》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关系最为密切者为:A.肺胃B.心肺C.肝肺D.肺肾E.脾肾107. 《素问咳论》认为“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见于:A.肺咳B.脾咳C.胃咳D.三焦咳E.肝咳108. 据《素问咳论》,下列哪一项是“脾咳”的病症:A.咳而腹满B.咳而右胁下痛C.咳而不欲食饮D.咳而呕E.咳则两胁下痛109. 据《素问咳论》所述,下列哪一项可致胃咳:A.脾咳不已B.心咳不已C.肝咳不已D.肺咳不已E.肾咳不已110. 据《素问咳论》,“咳则两胁下痛”者是:A.胃咳B.三焦咳C.脾咳D.肝咳E.大肠咳111. 《素问举痛论》认为“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是因为:A.寒气客于背俞之脉B.寒气客于胃肠之间C.寒气客于经脉之中D.寒气客于脉外E.寒气客于冲脉112. 据《素问举痛论》所述,“痛而呕”的机理是:A.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B.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C.寒气客于五脏,厥气上逆D.寒气客于大肠,大肠失泄E.寒气客于冲脉,随腹直上113. 《素问举痛论》“后泄腹痛”的机理是:A.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B.寒气客于胃中,胃气不得成聚C.寒气客于五脏,五脏不得成聚D.寒气客于大肠,大肠不得成聚E.寒气客于脾胃,脾胃不得成聚114. 《素问举痛论》认为“视其五色”,寒者见:A.黄B.赤C.白D.青E.黑115. 《素问举痛论》的“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属于哪一项病变:A.怒则气上B.喜则气缓C.恐则气下D.悲则气消E.思则气结116. 《素问痿论》认为骨痿的病因主要是:A.生于肝,使内也B.思想无穷C.生于大热D.得之湿地E.悲哀太甚117. 《素问痿论》认为痿证的基本病机是:A.五脏因肺热叶焦B.远行劳倦,骨枯髓虚C.房劳过度,耗伤阴精D.思想无穷,五志化火E.风湿侵袭,肌肉濡渍118. 《素问痿论》认为五体痿的病机是:A.脏热伤津血,五体失养B.湿热之邪,外伤五体C.风湿之邪,外伤五体D.跌仆闪挫,外伤五体E.脾胃虚衰,五体失养119. 《素问痿论》认为发生脉痿的病变脏腑是:A.心B.脾C.肝D.肺E.肾120. 《素问痿论》着重强调,阳明经的作用是:A.行气于三阳B.消化腐熟水谷C.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D.濡养脏腑E.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121.《素问痿论》指出具有“主束骨而利关节”作用的脏腑组织是:A.宗筋B.经脉C.经筋D.肌肉E.络脉122. 李东垣“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可用于《素问调经论》所述的哪些病理机制:A.阳盛则外热B.阳虚则外寒C.阴盛则内寒D.阴虚则内热E.阳虚则内寒12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其正确治法是:A.清热法B.行气法C.补血法D.滋阴法E.健脾法124.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正确治法是:A.辛凉解表B.健脾祛湿C.辛温解表D.滋阴补肾E.温养阳气125.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其中的“阴阳”是指:A.表里B.寒凉法、温热法C.真阴、真阳D.寒药、热药E.气血126.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诸热瞀瘛”的“瘛”,是指一种怎样的病状:A.神志昏迷B.视物不清C.手足抽搐D.狂言乱语E.寒战口噤127. 下列哪一条是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经文的正确引用:A.诸热瞀瘛,皆属于风B.诸躁狂越,皆属于火C.诸痉项强,皆属于热D.诸胀腹大,皆属于湿E.诸痿喘呕,皆属于下128.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发病机制是:A.肝失疏泄B.肝不藏血C.肝气郁结D.肝气横逆E.肝风内动129.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膹郁”是指:A.愤怒忧郁B.肠鸣腹胀C.肝郁气结D.胸满气促E.脘腹胀满130. 下列哪一条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正确经文:A.结者攻之B.燥者濡之C.损者补之D.劳者收之E.留者散之131. 《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之法,可治哪种病证:A.寒邪束表所致无汗B.实邪内结所致大便不通C.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小便癃闭D.脾虚失运的痞满证E.气滞血瘀所致的闭经132.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其病机是:A.肾阳虚B.肾阴虚C.肾不纳气D.肾不藏精E.肾不主水133.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属于心的病机是:A.诸寒收引B.诸风掉眩C.诸痛痒疮D.诸湿肿满E.诸气膹郁134.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下列哪项不是正治法: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坚者削之D.客者除之E.甚者从之135.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下列哪项不是反治法:A.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B.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C.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D.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E.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汤136. 据《素问调经论》所述,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可用于下述哪种病变:A.阳盛则外热B.阴虚则内热C.阴虚则内寒D.阳虚则外寒E.阳虚则内寒137. 《灵枢本神》认为“伤神”的原因是:A.愁忧不解B.盛怒不止C.悲哀动中D.怵惕思虑E.喜乐无极138. 《灵枢本神》认为“伤意”的原因是:A.愁忧不解B.盛怒不止C.悲哀动中D.怵惕思虑E.喜乐无极139. 《灵枢本神》认为“伤魂”的原因是:A.愁忧不解B.盛怒不止C.悲哀动中D.怵惕思虑E.喜乐无极140. 《灵枢本神》认为“伤魄”的原因是:A.愁忧不解B.盛怒不止C.悲哀动中D.怵惕思虑E.喜乐无极141. 《灵枢本神》认为“伤志”的原因是:A.愁忧不解B.盛怒不止C.悲哀动中D.怵惕思虑E.喜乐无极142. 《灵枢本神》指出,血舍:A.魂B.意C.神D.魄E.志143. 《灵枢本神》指出,营舍:A.魂B.意C.神D.魄E.志144. 《灵枢本神》指出,脉舍:A.魂B.意C.神D.魄E.志145. 《灵枢本神》指出,气舍:A.魂B.意C.神D.魄E.志146. 《灵枢本神》指出,精舍:A.魂B.意C.神D.魄E.志147. 《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下焦如渎”,指:A.脾肾气化水湿的功能B.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C.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D.肝疏泄条达气机的功能E.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148. 《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上焦如雾”,指:A.脾肾气化水湿的功能B.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C.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D.肝疏泄条达气机的功能E.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149. 《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中焦如沤”,指:A.脾肾气化水湿的功能B.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C.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D.肝疏泄条达气机的功能E.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150. 据《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A.无气B.无汗C.亡阳D.亡阴E.无神151. 据《灵枢营卫生会》,夺汗者:A.无气B.无血C.亡阳D.亡阴E.耗精152. 《灵枢水胀》所述的“其颈脉动,时咳”病状可见于以下哪种病证:A.肤胀B.水胀C.鼓胀D.肠覃E.石瘕153. 《灵枢水胀》指出,鼓胀不同于肤胀的特有症状是:A.腹胀大B.身尽肿C.皮厚D.腹筋起E.按其腹窅而不起154. 据《灵枢水胀》所述,肠覃之病系由于寒气客于……而致:A.肠中B.肠外C.经脉D.胞中E.子门155. 据《灵枢水胀》所述,石瘕之病系由于寒气客于……而致:A.肠中B.子门C.膀胱D.募原E.肠外156. 《灵枢水胀》所述“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病候,见于哪种病证:A.肤胀B.水胀C.鼓胀D.肠覃E.石瘕157. 《灵枢水胀》所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病候,可见于哪种病证:A.肤胀B.水胀C.鼓胀D.肠覃E.石瘕158. 下列《灵枢水胀》所述病证,病变部位在胞宫的是:A.肤胀B.水胀C.鼓胀D.肠覃E.石瘕159. 据《灵枢水胀》所述,肠覃不同于石瘕的特有症状是:A.按之则坚B.月事以时下C.大如鸡卵D.推之则移E.如怀子之状160. 据《灵枢水胀》所述,石瘕不同于肠覃的特有症状是:A.状如怀子B.月事不以时下C.日以益大D.大如鸡卵E.按之则坚161. 《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外感热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A.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B.阴阳的胜衰C.气血的多少D.脏腑的虚实E.营卫的强弱162. 《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的“三部之气”是指:A.上焦、中焦、下焦B.头部、躯干部、足部C.表、里、半表半里D.气口的寸、关、尺E.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163. 据《灵枢百病始生》的内容,七情在病理上一般伤害人体的:A.五脏B.六腑C.精神D.阴阳E.气血164.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形成的始生病因是:A.风湿B.积滞C.寒气D.大怒E.劳倦165. 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在络之时的症状是:A.皮肤痛B.肢节痛C.肌肉疼痛D.洒淅喜惊E.体重身痛166. 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肠胃之络伤而血溢出于肠外,如肠外有寒气,将形成:A.积证B.胀证C.便血D.衄血E.痛证167. 据《灵枢百病始生》,衄血是由于:A.阳络伤B.经脉伤C.阳脉伤D.阴脉伤E.阴络伤168. 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气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经久不去,其病症是:A.积块B.腹痛C.便血D.石瘕E.鼓胀169. 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热则:A.肌肉疼痛B.发热汗出C.肠鸣飧泄D.体重身疼E.贲响腹胀,溏出麋170. 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寒则:A.往来寒热B.五更泄泻C.脘腹胀满,不欲饮食D.腹泻呕吐,口干不渴E.肠鸣飧泄,食不化171. 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伏冲之脉的病症是: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内经考试复习题选.doc
文档介绍:
内经考试复习题选一、选择题A1 型题(单选题,每题有一个合适选项)1. 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家之宗”的医学著作是:A.《本草纲目》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伤寒论》 E.《温病条辨》2. 《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A.战国时代B.明清时代C.黄帝时代D.秦汉时代E.西汉中后期3. 《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B.《...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乱阴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