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六胜塔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作文上的作用

六胜塔: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学历史教材。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曾是中世纪世界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门户,有世界文化遗产宋代六胜塔,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文物唐代“林銮渡”及现代化大型港口石湖港,也是石狮市著名的回族文化村,主要以海上运输业和养殖业为主,历史文化悠久,治安状况复杂。该村目前被列为石狮市“新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石狮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平安建设”参观示范点,石湖警务室连续两年被泉州市公安局评为“优秀警务室”。目前,石湖港正积极冲刺“亿吨大港”,规划建造省重点工程项目石湖港石材物流交易市场,预测至2009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箱、散杂货吞吐量130万吨的目标。
史载: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实业家凌恢甫捐资重建。该塔1961年被定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今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介绍被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六胜塔建于北政和元年(1111年),坐落于石狮市湖海滨的金钗山上,已废存。 我们今天看的塔,则是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浑体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底围约46米,高约31米。其外形与结构,跟泉州 开元寺的东西塔略同。它也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的;每层 也设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风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力士”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从卷形入内,则是回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这是与东西塔不同之处。在各层转角处的巨大石柱上, 它不作东西塔的方形“卢斗”,而用圆形仰莲盆式。同时,“雀替”的手法也较东 西塔繁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滨,是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根据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清初,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六胜塔饱经风霜800多年,犹如一枝擎天红烛,放射着光芒,照亮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当人们缓登塔顶,可以俯瞰浩瀚海峡和往来穿梭的舟楫。   当红日沐浴在湖海之初,那“耸一柱擎天之雄观”,“睹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六胜塔,给周围的海港、林带、沙滩、村庄、田野、码头涂上一层金色的光焰。这迷人的风光,这旖旎的诗景画意,吸引着众多游人。巍巍六胜塔,日日夜夜盼迎台湾同胞的归航。
六胜塔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 。底层南面拱门的门额上悬一块“花带碑”,刻着“万寿宝塔”四个字,右偏旁则 刻着“至元丙子腊月立”(1336年12月),“檀樾锦江凌恢甫建”等字样。 六胜所处的石湖,是泉州沿海的一个小港,在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时期,它和安海一样,都是外国商船的寄泊之处。据说,当时这里曾围筑城墙,有渡口十八个,所泊的船舶常近百艘。它不但显示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同时为六胜塔的建造, 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如今,六胜塔虽刹圮颓,部分塔檐石掉落,但基本保持原状,仍旧巍巍翼翼地 挺立在金钗山上。游人援塔登顶,可以俯瞰来往如织的海中舟楫;遥望隐约出现的 清源、紫帽诸山,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它的对面和近旁,秀涂、大坠、小坠 、蚶江、祥芝,均相衔海域,成为泉州湾的天然障。南则与“姑嫂塔”遥遥相对。 每当朝阳雾色,染万顷碧波,五彩缤纷,游人至此,如临蓬菜仙阁,确实是处值得游览的好地方。【责任编辑: 蔡奇凡】石狮日报数字报-绘出石狮“海丝”景点
星期六 &&&&&
当前版: 04版
绘出石狮“海丝”景点
画家施美来在六胜塔公园实地创作
《永宁城隍庙》
  4月27日下午,福建省美术协会会员、写生中国会员施美来带着她的创作团队在我市知名的海丝景点、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石湖六胜塔公园,实地写生创作《古塔·航标》,用绘画艺术来展示石狮重要“海丝”景点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旨在油画里再现海上丝绸之路风采,多元素展示凸显“海丝”精神。  蓝蓝石湖港、巍巍六胜塔、古老林銮渡。蚶江镇这座千年古镇,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拥有石湖六胜塔、林銮渡等重要遗址,更是清代对台交流的重要港口,留下了“对渡碑记”、“海上泼水节”等珍贵历史文物和特色民俗活动。正因此吸引了一批批专家学者以及文人墨客尤其是画家、摄影爱好者前来实地采风、写生、创作。此前,画家施美来在蚶江镇文化站负责人林锦钦和泉州南华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狮市庄子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庄金锰陪同下,分别深入蚶江石湖六胜塔、林銮渡、海丝广场、郑成功水操台、烟楼塔、澈汉五王府等重要历史文物古迹和“海丝”景点。据了解,画家施美来这次在石狮写生活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勾勒“乡愁”为主线,目的是展现石狮优美的海上风光与独特的“海丝”文化、民俗风情。画家施美来及其创作团队将利用4个月时间在石狮永宁、蚶江等地进行创作,以六胜塔等“海丝”景点、永宁老街、城隍庙等石狮历史文物为题材,精心创作一幅幅精美画作。目前,正筹划举办个人巡回画展,以此再次唤醒广大市民的“海丝”记忆。  “石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把石狮、泉州与世界连接起来。”蚶江镇文化站负责人林锦钦告诉记者,蚶江镇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地,郑和下西洋时曾以石湖及泉州等港口为起点,将中国茶叶、陶瓷、木雕工艺等,带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非洲等地。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福建有望再次扬帆起航,肩负更重使命,驶向更高目标,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石狮石湖港区将对海上丝绸之路发挥起重要作用。  (记者&兰良增&文/图)美丽福建.魅力海丝—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展——福建美术在线 >> 艺术资讯 >> 热点推荐
福建美术在线—福建美术门户网站
| 会员首页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官方网站:
美丽福建.魅力海丝—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展
作者:佚名&&&&转贴自:福建美术在线专稿&&&&更新时间:&&&&文章录入:
网站专题:
张作兴:站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新起点上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路,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桥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连接起来,让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相互影响,传递文化。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则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及海洋机制的合作与交流,将中国、东盟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给世界文明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港口方面,我们曾先后涌现了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重要港口,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在寺院方面,我们有泉州开元寺、福州开元寺、西禅寺、鼓山涌泉寺、福清万福寺、漳州南山寺、湄洲妈祖庙等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庙宇;在古塔方面,我们有泉州东西塔、六胜塔、姑嫂塔、长乐三峰寺塔、马尾罗星塔等大量活的文物瑰宝,见证了侨乡人们移民海外的迁徙之旅和文化之旅;同时马可波罗、郑和、王景弘、左宗堂、沈葆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许许多多的古桥、古墓、古窑址、古石刻,甚至奇花异草都深深地刻上了古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烙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十分罕见。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和东南亚访问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的福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主动融入,加快推进,努力把福建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杻,创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辉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当前,在全省上下努力推进“一丝一路”的热潮中,福建省画院组织我省国画、油画、水彩画、漆画各画种60余位画家开展“美丽福建•魅力海丝--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展”,画家们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用形象、生动的画笔描绘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人文遗迹,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在港口、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茶叶贸易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宏大的构思,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展现了丰厚的历史、人文的温度,更是一种新时期的文化之举,文明之力,必将极大地增强福建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福建文化强省作出积极的贡献!
陆芸: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福建社会科学院&& 陆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的海上通道,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一条移民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把世界文明古国,如中国、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印度连接起来,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互相影响、传播,给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交往之路,是经济发展之路。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中国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在经营海上交通和东西方贸易上都产生过重要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的,它更是世界的。随着15 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陆续来到亚洲,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延伸到了美洲。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贸易曾经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互通有无,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相互间频繁的科技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我认为这是中国新一代的领导人面对世界新形势、新格局提出的新战略构想,中国要向西拓展,与中亚国家加强经济、政治联系;也要向海洋发展,首先要抓紧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区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希望与东盟在经历了“黄金十年”之后再创“钻石十年”。自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积极行动起来,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则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主要发祥地,有着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曾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先后涌现了福州、泉州、漳州月港、厦门等重要港口。
福州据《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讯海而至。”东冶就是今天的福州,交趾七郡包括粤、桂、滇及越南等地。海运业促进了福州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大都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清代自康熙之后开禁设关,福州的对外贸易又趋繁荣,当时“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
泉州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唐代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反映了当时泉州有众多的外国商人、使者。在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著名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赞誉过泉州。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罢泉州市舶司,标志着泉州失去了世界大港的地位,以后,泉州每况愈下,再不复见往日繁荣景象。
漳州月港原先只是一个民间贸易港口,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官方的海外交通贸易活动渐趋停滞,而私人对外海上贸易活动却渐趋活跃,出现了漳州月港、浙江定海双屿岛、广东潮州南澳岛等新的港口。 1567年明朝统治者同意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月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外贸中心。清初实行禁海、迁界政策后,漳州月港迅速衰落。到康熙中叶,开放海禁,海外交通贸易逐渐恢复,当时在上海、宁波、厦门、广州等地设立海关,以管理海外贸易,厦门港正式取代了漳州月港。当清廷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决定由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只保留了广州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后,中国其他港口迅速衰落,福建的港口也不例外。
福建港口的发展史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涌现了徐闻、合浦、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扬州、登州(蓬莱)等著名港口,福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闽人持续地出洋谋生,在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其他省市相比,我认为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福建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泉州现在保存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文化遗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草庵的摩尼雕像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唯一摩尼雕像。福建不仅引进了外来文化,福建文化也随着航海贸易、移民传播到了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典型的例子就是妈祖文化。妈祖本是福建湄洲岛上的一民女,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她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妈祖庙,在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也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
2、历史上,福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家或地区交往频繁。泉州有艾苏哈卜清真寺、“灵山圣墓”和众多的穆斯林墓碑石,福州有南门兜清真寺和圣人墓,这些都说明了中世纪福建与伊斯兰国家往来密切;泉州保留下来的印度教石刻证实了元代泉州与南印度的频繁交流,明代郑和下西洋更加深了福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的联系,锡兰王裔墓在泉州的出土证实了福建与斯里兰卡的关系渊源流长。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十分罕见的。
3、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有1264万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福建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福建和东南亚早期只有交通贸易联系,没有文化联系;后来发展到贸易、政治、文化、宗教的多重联系;最后大量福建移民涌入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华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与东南亚的关系渊源流长,体现了血缘、商缘、文缘的独特优势。
这次福建省画院组织了一批画家,专门就“美丽福建与海丝”展开创作,画家们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用画笔形象、生动地描绘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在港口、航空、铁路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更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美丽福建•魅力海丝——开幕式
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王来致辞,福建省画院执行院长郭东健主持开幕式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和东南亚访问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发源地的福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主动融入,加快推进,努力把福建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创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辉煌,更是福建的文艺界大展身手的好机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当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并根据全省大力推进“一丝一路”建设实际,在省委常委李书磊部长的具体关心下,在福建省文联党组的直接领导与统筹下,福建省画院、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美丽福建•魅力海丝——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展》于上午09:30分在福建省画院展厅举行开幕式,展览至12月16日结束。
此次画展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做为指导单位,福建省文联、福建省画院、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共同组织了本省国画、油画、水彩画、漆画各个画种最优秀的60余位画家,专门就“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有关题材展开创作,画家们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用画笔形象、生动地描绘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在港口、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茶叶贸易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宏大的构思,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海丝”丰厚的历史、人文的沉淀,也体现了一种新时期的文化之举、文明之力,体现了主办单位紧扣社会主题,把握创作导向的文化自觉行为,也是为建设福建文化强省作出的一份努力。
美丽福建•魅力海丝——展览现场
福建省画院执行院长郭东健接受媒体采访
市井十洲人 漆画 360x120cm 陈立德 2010
宋元泉州港
泉州港包括3湾11港,港湾交错,水道深邃,内陆交通也很畅通,始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设为市舶司,从此这里正式开港。南宋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北至朝鲜、日本、南至南洋,西到波斯、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地区,均有商船往来,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通往各国的条条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则为丝路的重要起点。元末的战乱使对外贸易被迫停止,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泉州港遂逐渐衰落。
宋元为泉州港兴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港口,有大量外国人侨居,尤以阿拉伯人为多,许多人终老此地,留下了不少遗迹和遗物。如泉州南门外和法石、后渚等地,常发现古船上的各种构件;泉州的清净寺礼拜堂、开元寺东西塔及元代夜航灯塔——六胜塔等,为反映中外交往及海上航行的著名遗迹。
海韵 国画 98x130cm 杨荣发 2014
1974年,在泉州后渚西南海滩上发掘出一条南宋时期的海船,虽上部结构损毁无存,但仍可看出是一艘尖头方尾、船身扁阔的尖底海船,估计排水量为370吨左右,很适合于海上航行 ,是宋代四大船形之一的“福船”的实物例证。船身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现保存在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船上出土遗物十分丰富,有香料,药物,铜、铁器,陶器、皮革制品,果核,贝壳,动物骨骼等,计有14类69项,其中香料药物占第一位,数量最大。这艘宋代海船属于典型的福建制造的尖底海船,吃水深,稳定性好。它采用了水密隔舱、多层板等先进的设计技术。宋代海船的出土当时曾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被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满载而归 水粉 116x83cm 王绍昌 2014
后渚港位于泉州湾西北角,是古代泉州港的中心港口,有“世界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自1974年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后,“后渚港即刺桐港”即成定论。
《新元史世祖本记》:“至元十七年(1280年),大军从刺桐港出发,东征日本,翌年无功而还。十九年(1282年),击缅甸。二十一年(1264年),使脱欢击占城安南。”“至元廿九年(1292年),大军会泉州,自后渚起行。”以上军事行动均从刺桐港(后渚港)出发。
后渚港至今尚遗有宋、元时期的古渡头。还发现当时主祭海神的五个风水塔,塔石上刻着“至元癸未仲夏廿年(1283年),后山杨应祥刻”。新中国成立后,后渚港有海军码头及木帆船小码头各1座,大宗货物要在海中盘驳。因历史原因一直未能开发建设,1971年,在新港区马头山下填筑堆场……后又由交通、石油、粮食、海巡等部门投资,建成码头8座及3个万吨级浮筒。1992年,建成环港公路,各项设施日渐完善。
天风海涛 国画 69x138cm 陈若晖 2014
美山码头系宋至清代的古建筑,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东段, 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同样以瓦砾上铺木为基础,渡头离水面约4至5米,宽约13至15米,为花岗岩筑砌,上层约1米左右为近代筑砌,下面为旧有的石构筑砌,可判断为宋至清不同时期的迭压。石构多作丁顺砌法,临水面有多处崩塌。该渡头水位较深,是法石村古代重要的码头之一。
清代政府设立海关,泉州有税口十所,其中美山码头是保存下来的泉州古海关遗址。
文兴记忆 油画 80x60cm 陈明华 2014
文兴码头系宋至清代的古建筑,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中段,为花岗岩石构斜坡阶梯式的驳岸码头,以错缝为主筑砌。码头沿用至近现代,已部分沉陷于江中,尚可见残长近20米,迭砌不太规整,基本保持历史风貌。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先后在这里发现12-15世纪的造船遗址、古船残骸、石碇、西班牙银币等。
在渡头右侧,尚存宝箧印经塔1座(当地俗称“镇风塔”,也作航标塔),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该石塔旧构件年代较早,似为宋时物。该塔原有7层,现只存3层:底为须弥座,第一层四面各雕刻“佛、法、宝、僧” 等字样 ,第二、三层四面各雕刻造型不一的佛像。塔尖已掉落,收藏于庙里。
渡头背后北面有祀水神的“三王府”王爷宫,左后还有座始建于宋代的祀奉吴真人(保生大帝)的文兴宫。
闽海坐标 油画 145x180cm 冯巍 2014
泉州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是镇国塔(东塔)、仁寿塔(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镇国塔(东塔)最早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当时是五层木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现在见到的东塔是南宋时期的产物,高48.27米。 仁寿塔(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高45.06米。
六胜晨曦 水彩 76x56cm 杨晓光 2014
六胜塔与石湖港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今天看到的六胜塔是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重建的,塔系浑体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
石湖码头是泉州古代商贸的重要码头和海防重地,形成于唐代,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蚶江港东突出部,是蚶江港外港。有着3公里长的深水港道延伸入蚶江港,海床为平底花岗岩结构,常年不淤,水深18米,退潮时最浅14米,涨潮时最深36米。港道从石湖外屿至北线,滩宽2000米,长7200米,可供万吨级船舶停靠,是良好的深水锚地。
&20年代蚶江内港航运衰落后,石湖港成为外海轮船往来泉州的主要寄泊锚地。1987年石湖港侧小坠门航道进行整治,万吨级船舶顺利进入石湖锚地。1988年8月,载重2.58万吨的货轮“云岭”号,装载2万吨澳大利亚原糖,乘涨潮时通过小坠门航段进入石湖港锚地停泊。1993年兴建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码头,泊位长200米,年吞吐能力40万吨,总投资达16.7亿元,至1997年9月全部完成水上工程。
泉州姑嫂塔 国画 70x139cm 杨东平 2014
姑嫂塔在石狮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泉州港海上行船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石塔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故它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见证。
千年古桥 油画 80x60cm 郭宁 2014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江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潮州湘子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汉族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和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
泉州安平桥 油画 60x80cm 迟连城 2014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全长2255米,建于公元1053年,比洛阳桥晚了219年,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2.5公里,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九日朝风 水彩 60x50cm 黄永生 2014
九日山的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是中国现存的祈风石刻数量最多的祈风石刻群,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历代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司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
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以此可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应有地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石刻,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开元寺的早晨 油画 80x60cm 张立平 2014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寺院所在地原为黄家花园,后捐地建寺,有逾1300年历史。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当时,印度高僧释智亮曾来开元寺弘法,住东律院。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僧侣达千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龙腾天后宫 水彩 77x56cm 姚波 2014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1196年),最早称“娘妈宫”,是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较早分灵庙。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 。
天后娘娘即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天后宫最早称天妃宫,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奏请,特封天后,天妃宫改称泉州天后宫。
法石真武庙 水彩 76x56cm 蔡鑫 2014
法石真武庙
法石真武庙位于市区东海镇石头街,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该庙供奉玄天上帝,是北极玄武星君化身,又称真武大帝,宋时作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被称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有“小武当”之称,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后渚海港,西距泉州城区不过里许,南与晋江市隔江相望。在宋代,道教是最受尊崇的,所以每次航海,郡守都要到这里祭祀海神,求真武大帝庇佑……现存有“吞海”石碑、“仰之弥高大观在上,过此以往联步而升”石刻对联等古迹。这是海上丝路“祈风”保航的另一遗迹,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1991年1月联合国海丝之路考察团来泉州,也特别赶到真武庙考察。
聚宝街 油画 90x70cm 金程斌 2014
“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12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
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刺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数以万计的外国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等,远涉重洋来到泉州从事经商贸易或宗教文化活动,泉州古城顿时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国际繁华都市。聚宝街一带也就成了中外商人云集交易的场所,这里汇集了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聚宝街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真实记载。
德济门遗址 国画 70x139cm 杨挺 2014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南门天后宫正对面。700年前,德济门是进出泉州的要道。泉州天后宫前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德济门城门、城墙、门道、门道两侧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并出土不少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
城门遗址深约14.10米,分前后2门道,最宽4.10米。14世纪(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屡有重修,至民国37年(1948年)毁损。现存遗址文化层互相叠压,较完整的保存了11至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遗迹。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圣墓 水彩 56x76cm 林再福 2014
灵山圣墓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两墓并列,墓冢用花岗岩雕刻,盖分三层,呈阶梯状,通高60厘米。据碑文记载,墓上原有亭,早圮,墓上现卷棚歇山式花岗岩石亭系1962年重建。千百年来,这座伊斯兰教圣墓一直受到历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护,它是我国极为珍贵的伊斯兰历史文物,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艾苏哈卜清真寺 国画 70x138cm 王芳 张光卿 2014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又名麒麟寺,俗呼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国设拉子城(今伊朗南海岸)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重修扩建,后经两次重修。是一座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今又列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还是国内唯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
清真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三大教寺之一,是泉州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是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其也是旅游景点,亦被列为世界回教学术界研究的对象,迄今仍是泉州回教徒用做礼拜,或是嫁娶婚礼举行之处,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清源山 水彩 100x78cm 陈金华 2014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产于清源山的清源茶是泉州外销的商品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草庵圣迹写意 油画 100x80cm 戴毅强 2014
泉州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为世界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草庵寺建在一台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古木苍翠。寺屡经修复,现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6.7米,进深3.4米。草庵后山上原有“万石峰”、“玉泉”、“云梯百级”等摩崖石刻;草庵右侧石山上有“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语,可惜因开山取石已不存了。近年来草庵附近前还曾出土过“明教会”字的黑釉碗和60多块残片,这些碗片是摩尼教教徒的食具。这些都说明草庵曾是摩尼教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草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处处佳秀;庵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磁灶——金交椅山窑址印象 油画 80x80cm 徐强 2014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磁灶一带多低山丘陵,盛产瓷土,长期历经采掘,遗迹累累。有梅溪自西北向东流至晋江入泉州湾,逶延曲折,构成“五坞十八曲”的地势,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
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窑址,2002年、2003年进行全面发掘,面积约1550平方米,挖出、清理龙窑遗迹4座,作坊遗迹1处,根据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关系以及出土陶瓷器分析,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青瓷和酱黑器,器形有碗、盘、碟、瓶、壶、罐、炉、灯、水注、执壶等,且磁灶生产的瓷器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均有发现。
德化瓷器古窑址 国画 125x140cm 郭舒 2014
德化瓷器古窑址
福建德化素有“中国瓷都”之称,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迄今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全县各乡(镇)。早期以生产白瓷而著称,清代开始生产青花瓷和彩瓷,清代德化的青花瓷器被大量地运往东南亚,远至东非海岸都有发现其遗迹。
德化瓷器是汉族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作为福建省德化县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年)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风格,进而取得了很大发展,在汉族传统瓷艺中独树一帜。清代(年)德化瓷器的烧制工艺进一步发展,清人烧制的瓷塑艺术品相继在中国的上海、台湾和日本、英国的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瓷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烧造的传统瓷器品种发展到390余种,现代题材的产品也日益增多。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德化古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位于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的宋元古瓷窑址——“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被提升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共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马可•波罗 油画 100x83cm 林之耀 2014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元朝。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马可•波罗行纪》 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刺桐花 国画 70x140cm 王来文 2014
刺桐学名:莿桐树。英文名:Erythrina variegata Linn,是豆科刺桐属的落叶乔木,原产在热带亚洲及太平洋洲诸岛的珊瑚礁海岸。刺桐花花语:红红火火,吉祥富贵,是泉州市市花,“刺桐城”指的是古代泉州城,“刺桐港”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
早在中世纪,泉州就以刺桐城而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因为古时泉州市内生长着许多刺桐花,故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泉州市依山面海,风光如画,被古人盛赞为“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早在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已经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得要港口。
唐代时期,更加发达,被称为中国四大商港之一。至元代时,马可•波罗在他的中以他亲眼见到的情况,认为当时的泉州港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更为繁荣,泉州港也称为“刺桐港”。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决定刺桐花为泉州市市花。
鸡蛋花 国画 67x131cm 林任菁 2014
鸡蛋花(素馨花)
鸡蛋花,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印度素馨、大季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肥厚多肉。叶大,厚纸质,多聚生于枝顶,叶脉在近叶缘处连成一边脉。花数朵聚生于枝顶,花冠筒状,径约5-6cm,5裂。外面乳白色,中心鲜黄色,极芳香。花期5-10月。 鸡蛋花夏季开花,清香优雅。落叶后,光秃的树干弯曲自然,其状甚美。适合于庭院、草地中栽植,也可盆栽,可入药。
原产墨西哥,现广植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东南亚等一些国家,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而被广泛栽植,故又名“庙树”或“塔树”。相传鸡蛋花有“庙树”或“塔树”之称,随着佛教文化也传入中国,有说是先传入福建泉州,也有说是先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其树形美观,奇形怪状,全株茎干含有乳汁,在温室栽培时冬季会落叶,这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现,但落叶后光秃的树干弯曲自然似盆景,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在中国福建、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在云南南部山中有逸为野生的。
郑和下远洋 国画 213x75cm 章雨 2014
郑和下远洋码头供需图 国画 100x75cm 翁振新 章雨 2014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苏州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一说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正史称郑和下西洋使“国用羡俗”、“宝物填溢”。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郑和 国画 70x138cm 翁振新 2014
郑和(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政治、经济、贸易往来,弘扬的中华文明,向世界证明了15世纪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10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王景弘 国画 70x150cm 郭东健 2014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卒不详。洪武年间(年),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偕同郑和等人首下西洋。永乐五年(1407年),二下西洋。宣德五年与郑和同为正使,人称王三保。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六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队归返,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日)返回南京。
一般史书记载王景弘参加了第一、二、三、四、七次下西洋,但也有人认为王景弘无役不与。他与郑和一样,是通西洋正使,不是副使。1434年,他再次率船队前往南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
长乐太平港外港 油画 80x60cm 李晓伟 2014
长乐太平港
太平港是长乐内河港,位于长乐吴航镇西侧,原名吴航头,别名河阳港,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顺,将此地奏改为“太平港”,并沿袭至今。
众所周知,长乐是有史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造船地点,它的前身原名吴航头,与春秋吴王、三国吴主在此造战舰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因此而得名。长乐太平港曾是郑和驻泊舟师、伺风开洋的锚地。据《明史‧郑和传》、《明实录》、《闽都记》、《瀛涯胜览》及《天妃灵应之记》等诸书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太平港(原名河阳港、吴航头)停留,舟师便在福州长乐太平港休整补给、招募水手,“伺风开洋”,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天妃行宫”,河阳港赐名为太平港。而今众多的文物遗迹和传说,也印证了长乐太平港当年的人文经济繁荣景象。
长乐三峰塔 油画 100x100cm 谢艾菲 2014
长乐三峰寺塔
长乐三峰寺塔位于长乐市城区塔坪山之巅,是中国名塔之一,原名“圣寿宝塔”,始建于宋朝圣三年(1096年),政和丁酉(1117年)落成。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登塔查看港口时知该塔为宋徽宗祝寿而建,颇为不悦,说赵佶乃昏君,被金人所俘丧身北国,遂题改塔名至今。据《长乐县志》载,郑和下西洋中多次“奉施喜舍”修建该塔及塔的“三峰塔寺”。三峰塔是当年郑和登塔俯瞰其停泊太平港庞大船队的瞭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塔身八角七层,仿阁楼建筑,石构,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由于郑和修葺或兴建山建筑群多已颓圮,荡为平地。所以三峰寺塔是如今唯一耸立于南山的与郑和有关的遗迹,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及其宗教信仰的实物资料之一。
闽江门户.马尾罗星塔 油画 70x80cm 王耀伟 2014
马尾罗星塔
罗星塔耸立在马尾罗星山上,离福州市区21公里,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星山原本是江心岛屿,俗称磨心岛;经过几百年沧海桑田,磨心岛与陆地相连,成了陆上一个高阜。
据《闽都记》载,罗星塔为宋朝岭南(今广东)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原是李氏女嫁给柳七郎。由于丈夫谪戍福建时死去,七娘闻讯变卖家产,来磨心山建此石塔,为丈夫祈求冥福。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1884年,中法海战就是在罗星塔下的马江进行的,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罗星塔都是这些历史的见证。
现存的罗星塔塔高31.5米,7层8角,每层都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檐。罗星塔原为港口航海灯塔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航海图中,是国际上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称为“中国塔(ChinaTower)”。过去的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函,只需写“中国塔(ChinaTower)”即可寄达,这恐怕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长乐显应宫 油画 90x60cm 杨思陶 2014
长乐显应宫
长乐显应宫又称大王宫、妈祖庙,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漳港街道仙岐村。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距今已有870多年历史。是国家3A景点。明弘治三年(1490年),后殿辟为“凤岐书院”。约于清光绪年间因巨大自然灾害而淹埋于地下,从此匿迹。
1992年,偶然发现古宫遗址而整体出土,显应宫出土了许多尊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泥塑神像,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掘的数量最多,群体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泥塑神像群。同时出土的还有20多件陶瓷器皿、石碑、匾额以及部分古币、砚台等。显应宫里除妈祖神龛外,还有巡海大帝神龛、临水夫人神龛等。妈祖、巡海大帝、临水夫人都是中国民间海洋信仰神祇。专家断定,已发掘的遗址仅是显应宫的后宫部分,前宫尚埋在邻近十余户农舍之下。足见当年显应宫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
福州开元寺 水彩 73x54cm 林有光 2014
福州开元寺
福州开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此寺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
开元寺曾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其范围按现在的地名来说,东起井大路,西至尚宾路,南达三牧坊,北跨龙山与芝山,当年约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会昌五年(845年),整饬天下佛寺,一州只准保留一寺,当时开元寺在福州规模最大,得以保存。
唐代,日本真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天台宗祖师圆珍大师、印度密宗高僧般若怛罗大师入华修学之此寺。宋代刊刻佛教经典大工程——《毗卢大藏经》全藏,近代创办全国第一家规模较大的佛教医院。开元寺铁佛殿内有一尊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所铸的千年特大型铁佛——阿弥陀佛,是福建省最大的铁佛,重50吨以上。
福州西禅寺月下僧 油画 103x81cm 黄民辉 2014
福州西禅寺
福州西禅寺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福州工业路西边南侧。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圮。唐咸通八年(867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
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与西禅寺仍有密切的联系。
西禅寺贤慧法师 油画 60x80cm 何静雯 2014
福州西禅寺贤慧法师
贤慧法师,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人。清末光绪年间出生于富裕之家,俗姓萧;母亲刘氏,夜梦龙女送花后妊娠,全家发愿茹素。贤慧和弟弟性慧,天赋聪颖,深具善根,精研佛法;后来决心以佛法为依归,恳请父母让他们出家,父母欣然首肯,并将巨万家资,创建清音寺和清德庵,男女分住二座寺庵。
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州西禅寺住持微妙和尚路经惠安,游于清音寺,见贤慧禅师父子兄弟矢志修行,便为他们全家开示佛法,并举行皈依仪式,礼微妙和尚为师。光绪十八年(1892年),贤慧禅师一行12人先往印度朝圣,再到锡兰岛上的椤伽山,见那里山水奇秀,是用功办道之处,就结茅庐,男女分栖,前后6年时间精进不歇。光绪廿三年(1897年)冬,禅师们受邀到缅甸弘法。光绪廿四年初(1898年),禅师们从缅甸经槟城、马六甲海峡、取道新加坡返回中国,巧遇华裔企业家刘金榜,受其挽留,共谋兴建新加坡第一所大乘佛教寺莲山双林寺,礼请贤慧禅师为开山住持。最初兴建的殿堂是后院的大法堂楼,下为附立的珠琳庵,是供其母慈妙法师、妹禅慧法师及表妹月光法师居住共修处。光绪廿七年(1901年),贤慧禅师示寂。
石鼓名山 油画 80x60cm 孙志纯 2014
鼓山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是福州另一佛教寺院,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
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
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并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近现代福州的佛教僧人曾对东南亚的大乘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马来西亚第一所大乘佛教寺是槟城极乐寺,以鼓山涌泉寺的僧人妙莲法师为开山。
鼓山涌泉寺 国画 70x138cm 陆广雄 2014
妙莲法师 国画 68x138cm 郭辉 2014
鼓山涌泉寺住持妙莲法师
释妙莲(生卒年月不详),俗姓冯,讳地华,清代福建明溪县城关西门人。18岁出家,后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住持奇量为师。他聪慧勤快,协助奇量兴建寺宇,博得众僧敬仰。咸丰四年(1854年),被推举为涌泉寺住持,咸丰九年退席,光绪九年(1883年)再度继任,前后共任26年。为修葺涌泉寺这座鼓山名刹,他多次远渡印尼、新加坡、暹罗、缅甸等国讲经弘法募捐,名闻海内外,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大乘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马来西亚第一所大乘佛教寺是槟城极乐寺,以妙莲法师为开山。
妙莲在修鼓山涌泉寺时,还积极修建福州崇福寺、林阳寺、闽侯雪峰崇圣禅寺、宁德兴建龟山寺等其他寺院。此外,福州白塔、漳州南山寺都凝聚了他的心血汗水,南山寺现存2吨重的卧姿白玉佛,即是他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从缅甸运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订立《辛丑条约》,清廷被迫承担“庚子赔款”,他感到“国家兴亡,僧侣有责”,毅然捐献募化来的数万银元给清廷,以表爱国之情。1904年,受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特召进京,被赐予光绪结义,御赐《龙藏》(经藏、律藏、论藏)3部10969卷,銮驾半副,人称为“钦命方丈”,为闽省享受朝廷最高荣誉的高僧。
福清万福寺 油画 80x60cm 何万太 2014
福清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的黄檗山,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
清顺治九年(1652年),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各位护法,多次渡海联名邀请该寺的隐元东渡弘扬佛法。1654年隐元率领徒众三十人抵达日本长崎,后创寺,命名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并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
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州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福清万福寺隐元法师 国画 67x135cm 游火旺 2014
福清万福寺法师隐元
隐元(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福建省福清市人。明泰昌元年(1620年),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
其周游各地,遍访名师,崇祯八年(1635年),成为佛教临济宗正式传法者。两年后,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四出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中国东南名刹。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僧众达数千人,出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僧,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
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邀率30位知名僧俗从厦门起航赴日本宣扬佛法,在京都建立寺庙。顺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给隐元创建新寺。新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也取名“黄檗山万福寺”,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天皇赐予“大光普照国师”尊号,三天后圆寂。隐元带去的中国建筑、雕塑、书法印刻、雕版印刷、医药学和音乐等,日本称之为“黄檗文化”。
南门兜清真寺 油画 80x70cm 李豫闽 2014
南门兜清真寺
福州南门兜有一座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八一七北路西侧。
据寺内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碑记载,该寺初创于唐贞观二年(628年),但已无据可考。寺址在城南“东邻宫衢,西抵邑庠,南至民房,北依万寿,纵横深广计有三十余丈”。元至正年间(年)廉访使张孝思曾捐俸重修。
寺内保存着明永乐五年(1407年)《敕谕》碑,以及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福州穆斯林集资重修寺时所立的碑。1979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该寺。殿外庑廊竖有明代石碑两方,其一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保护伊斯兰教的圣谕;其二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
从清真寺内保存的明、清碑记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福州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状况。
泛船浦天主教堂 国画 70x137cm 林容生 2014
泛船浦天主教堂
福州泛船浦天主教堂,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朝阳路新民街54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于民国22年(1933年)重建,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3.7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钟楼,楼顶竖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昔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其至今仍为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堂。20世纪60年代电影《地下航线》还曾在此拍摄外景。
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楼不得不进行迁移,“转身”后,神父楼由原来的东西朝向变为南北朝向,最终与主教堂平行。
关于泛船浦的由来,据史载,明弘治年间(1498年),督舶太监将中州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后谐音改称“泛船浦”。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 国画 73x145cm 方金河 2014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
艾儒略(Jules Aleni,年)字思及,明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学识渊博,对天文、历学均有研究,且通汉学,有“西来孔子”之称。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到北京,先后在上海、扬州、开封、杭州等地传教。1613年到中国福建传教,1619年艾儒略在泉州发现景教碑。1623年所著《职方外纪》一书是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献。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邀其来福州,为外国人入闽传教。闽中名士叶向高、张瑞图、何乔远、徐火勃、林侗、陈鸿等均与之交往,题诗投赠。艾儒略编《闽中诸公赠诗抄本》传世,在闽传教25年,足迹几遍八闽。曾任耶稣会华南区省会长,建大教堂22座,受洗礼的达万余人。艾儒略曾在福州宫巷建大堂一座,名三山堂,为福州最早的天主堂,现已不存。除传教外,还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兵入闽,避难延平,四月病逝,葬福州北门十字山。
蓝色摇篮—福建船政建筑.船坞 油画 80x80cm 周向一 2014
福建马尾造船厂
福建马尾造船厂是福建省最大的修造船厂,时称福建船政,由清政府于1866年创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为当时远东地区之最。左宗棠、沈葆桢等清廷重臣,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在福州马尾设局造船,兴办学堂,筹建海军,其中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现今马尾仍然保留着数十处福建船政建筑,从衙门、工厂、学堂、船坞、炮台到各类后勤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岁月悠悠,百年沧桑,20世纪90年代成批量生产符合欧洲标准的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并进入国际市场,1999年,工厂又开发建造具有未来环保型的新产品17600 吨散货轮,出口到北欧国家。目前,该厂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已具备设计,建造和修理350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船舶生产基地。
左宗棠 国画 70x138cm 翁志承 2014
左宗棠(日—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同治五年(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沈葆桢 国画 70x138cm 王新伦 2014
沈葆桢(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 曾任江西九江知府、广信知府、广饶九南道、江西巡抚、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洋务派主要人物。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他主持马尾船政局创建、投产,历尽艰辛,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计划。他重视培养海防人才,设立船政局前、后学堂,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
在任福建船政大臣期间的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茉莉花 国画 66x132cm 刘秉贤 2014
茉莉花是福州市市花,清新淡雅,学名茉莉,直立或攀援灌木,小枝被疏柔毛,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茉莉也写作“抹丽”,茉莉的故乡在印度。西汉初年陆贾的《南越形记》里就提到茉莉花,这说明早在2200年前,茉莉就从印度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露天栽培茉莉花的自然资源条件,无论在光、温、水、热等方面均为茉莉花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生态环境,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
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素洁、浓郁、清芬、久远,代表着忠贞、尊敬、清纯、贞洁、质朴、玲珑、迷人。许多国家将其作为爱情之花,青年男女之间,互送茉莉花以表达坚贞爱情。它也作为友谊之花,在人们中间传递。
漳州莆田篇
月港遗韵 国画 70x146cm 杨玉泉 2014
龙海月港遗址
月港(今海澄镇)位于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月港弥漫着海洋文化的氛围,这里自古就有造船通番的习俗。
月港兴起于明景泰(年)年间,盛于明万历年间(年),衰落于明天启年间(年),终止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月港与泰国、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苏门答腊、马来西亚、朝鲜、琉球、日本、菲律宾等47个国家与地区有直接商贸往来。这里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明初,朝廷施行“海禁”,但月港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对外经济贸易的中心。当时有许多诗篇赞美月港,其中有句云:“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远眺南胜大垅窑址 国画 70x146cm 杨玉泉 2014
南胜窑址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五寨乡,主要代表有田坑窑、华仔楼窑、洞口陂沟窑、大垅窑等,其瓷器的烧造技术代表了明末清初漳州地区的最高水平。
南胜窑址烧造的瓷器是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月港在明代时期外贸的重要货物,佐证了漳州月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在明末清初,影响和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直到1998年,在福州、漳州等地召开的中国古陶瓷专题研究会上,平和被确定为克拉克瓷的故乡。由此,平和南胜窑址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1999年,南胜窑址的发现,又荣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
古寺晨光 国画 70x138cm 江松 2014
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龙江,面积4万平方米。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后,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从明朝起为禅宗临济宗喝云派发源地,元至正九年重建,国朝永乐间修后改院为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寺僧圆性募缘重建。隆庆元年,寺僧行钦募缘重修。”
清末民初,南山寺寺僧相继出洋劝募、弘法,如今东南亚许多寺院大多为喝云派后裔。山门 匾额“南山寺”三字,为明末乡贤、学者、名宦黄道周所书,是南山寺重要文物,国务院于日把南山寺列为全国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赵家堡 油画 70x60cm 汤志义 何万太 2014
赵家堡在福建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
据载,元初赵宋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从广东崖山之战中逃出,辗转到达漳浦,隐居于此。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其十世孙赵范以进士历任磁州知州,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职,致仕归,适逢沿海一带倭患猖獗,就按北宋故都布局立意,修建城堡防御,并以此寄托对祖先帝业的思慕,俗称赵家堡。
万历四十七年(1609年)范子赵义又扩建了外城。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高居胜”。对于研究赵宋家族史,明代的军事史,倭患史有特殊的意义,1985年,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月是故乡明 油画 90x90cm 薛国平 2014
湄洲妈祖庙
妈祖本是福建湄洲岛上的一民女,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她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妈祖庙,在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
湄洲妈祖庙是世界许多妈祖庙的祖庙是所有妈祖信众心中的圣地,它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其中郑和、施琅等历史名人就力主扩建过,形成建筑规模,日臻雄伟,现在湄洲妈祖庙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它位于台湾海峡西中部湄洲,隶属福建省莆田市。距莆田市区东南方40多公里处,从文甲码头乘轮渡20分钟便可到达;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
天下妈祖 油画 300x240cm 薛国平 杨新武 2014
妈祖生于公元960年,传说妈祖经常显灵护船,拯救海难。妈祖节,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海民都来朝圣妈祖。目前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人们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
被誉为“海上明珠”的湄洲岛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拥有独特的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庙分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四千多座,信众达二亿多人,仅台湾就有八百多座妈祖庙,信众达一千四百多万人,占岛内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起航.厦门港 油画 120x60cm 徐里 2014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自然条件优越。地处金门湾和九龙江出海口,介于我国上海与广州之间,东北距福州港200海里,南距广州389海里,东距台湾省基隆港222海里。港口面向东南,由青屿水道与台湾海峡相连,港外有金 门、大担及浯屿等岛屿为屏障,周围多山丘,避风条件好,各种船舶进出港不受潮水限制,为我国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亦是华侨进出内陆的主要门户。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
在宋代,厦门作为泉州大港的外围辅助港,岛上设五通、东渡两处官渡。元时设立“嘉禾千户所”,军港地位初步建立。明时,厦门港和漳州月港成了海上走私贸易的主要口岸,海上交通初具规模。在清代,厦门港的地位越来越高,先后成为郑成功海路“五商”通中国台湾和日本、吕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闽海关正口,福建省出洋总口……嘉庆元年(1796年),成为“通九译之番邦”,“远近贸易之都会”,与厦门往来的东西洋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
早安.马尾港 油画 90x60cm 江启华 2014
福州马尾港
福州马尾港系淡水良港,位于福州东南,闽江两分流——台江、乌龙江汇合处,是多功能综合性的天然良港。
马尾港为福州门户,古代从海上进攻福州均由此溯江而上直抵城下,历来为兵家防守要地。民国时期以马尾为军港,先后设闽口要港司令部、马尾要港司令部,下辖闽口要塞各炮台、鱼雷台,常驻舰艇和陆战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商港和驻闽海军的锚地,驻有护卫艇部队。
如今,马尾凭借附近的群山拥抱,沿江而下,两岸峰峦夹峙,有闽安、琯头、长门、五虎为锁钥;闽江口有琅岐、粗芦、川石等岛屿为屏障,地势险要,交通方便,陆路有专线铁路与外(洋)福(州)线连接,通往全国各地,两岸有公路与104、324国道公路衔接;水路海轮可达世界各港口,百吨汽轮常年可通往南平。
世纪海丝.可门港 彩墨画 97x86cm 徐志坚 2014
福州可门港
可门港作为福州外海深水港区,是福建及省外腹地外贸物资运输任务的重要口岸,福建对台“三通”的重要通道。港区东至古鼎屿,南至官坂镇、坑园镇南侧山脚,西至北营村,北边以大官坂围垦堤坝及可门港区为界,总面积为63平方公里。区内深水岸线资源丰富,港口水域条件好,可供开发建设的岸线长29公里,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风平浪静,可满足各类大型船舶和调头,是建设深水港的理想海湾港区。
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就勾画有可门港建港规划。1946年民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建设十年计划》中,已设想在此建设工业港口城市,作为福建、江西对外贸易的门户。2002年《福州港总体规划》已将可门港作为福建重要港口,可门港区在未来将转化成开放型现代化工业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现代化港口,它被寄予无数希望,它让更多人知道了解了福建,看到了一个省的渐渐发展兴起。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油画 98x62cm 徐光培 2014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简称高崎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IATA代码为XMN,ICAO代码为ZSAM。为福建省厦门市的第一座机场,也是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的基地机场,位于厦门岛的东北端,距厦门市中心10公里;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三面临海,环境优美,净空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超过1000万人次,为中国十大繁忙机场之一,是福建最繁忙、最重要的国际机场。
据了解,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是当时占领厦门的日本人在1941年修建的军用机场,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由国民政府接收并改为民用机场。1949年中国共产党占领厦门后即关闭该机场1950年为了对台的军事用途,由当时的厦门市长张维兹指挥机场修建指挥部维修与扩建高崎机场,并于1952年底竣工,后又于1955年再次重修。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将高崎机场扩建为国际机场的报告,日,高崎机场破土动工,日正式通航。是中国第一家完全利用国外贷款进行建设的机场也是首家下放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国际机场。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油画 140x80cm 吕承坚 2014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简称福州机场。长乐机场为福建省主要的国际机场,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国际口岸之一,中国东南沿海最繁忙机场之一,也是重要的航空客货集散地。机场位于福州市东南方向长乐漳港海滨,距离福州市中心约45公里。多条机场巴士全天候穿梭于市区与机场之间,行程约50分钟。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于日投入使用,为国内首座完全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航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停机坪面积32万平方米。目前有国内外31家航空公司在机场运营,长乐机场是福州航空、厦门航空的基地机场,中国北方地区前往东南亚的重要中转地之一。
2014年,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机场自通航以来,始终保持空地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历年来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机场”、“全国最佳服务质量机场”、“三八红旗集体”“航空运输服务专项整治工作”综合优胜奖等殊荣。(摄影:朱庆福)
福建高铁 油画 155x95cm 王裕亮 2014
福建高速铁路网
1949年以前,除了昙花一现的漳厦铁路 ,整个福建省在铁路方面一片空白,年建成通车的鹰厦铁路及随后的外福铁路结束了福建不通铁路的历史。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的春风,福建铁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日温福铁路开通动车组运营,标志着福建交通进入了“高铁时代”。
近几年,除传统的鹰厦、峰福、梅坎、漳龙等铁路线外,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等一批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加速了福建铁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两纵两横”铁路网(峰福、鹰厦、赣龙-龙厦、温福-福厦-厦深)。目前福建省已有鹰厦(江西)、峰福(江西)、梅坎(广东)、赣龙(江西)、温福(浙江)、昌福(江西)、厦深(广东)等7个铁路出省通道。根据福建省铁路建设的初步规划,至十二五期间(年),福建省新开工铁路项目总里程1200公里,争取到2015年全省铁路网规模达到4800公里,力争至“十二五”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两纵五横”快速铁路网。
穿越 油画 160x120cm 杨新武 2010
福建高速公路网
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未来将形成“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的主体格局,总里程为5929公里(其中,路线重复里程约629公里,规划实际里程5300公里)。建设以宁德港、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四大港口为高速公路起终点的东西走向四条高速公路主通道,打通沿海四大港口向内陆省份的集疏运通道,拓宽海峡西岸港口群的经济腹地,有力支撑以福州、厦门为核心的海西城市群、港口群以及临港产业发展。
据介绍,“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的主骨架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环线,连接全省33条联络线,形成较完善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络。到2020年福建调整公路的总规划里程将达到61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 km/100km2,位于沿海省份目前规划指标的前列;人均高速公路密度1.5公里/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综合高速公路密度为2.7 km/(万人&#)1/2,超过发达国家和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香溢四海(福建茶叶美誉风靡世界) 国画 155x215cm 陈子 2008
茶叶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拉丁文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茶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福建是盛产茶叶的大省,2011年全省茶叶产量就达29.60万吨,其中泉州安溪的铁观音、福州的茉莉花茶、武夷山的大红袍与正山小种(世界红茶鼻祖)、宁德的坦洋工夫等都驰名海内外。在福建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作为省会福州更是自古就出产名茶,1700年前,就有四溢盅盘等吃茶器皿,方山露芽、鼓山柏岩茶成为唐朝以后皇家贡茶。冰心曾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
与此同时,茶叶更是在中国外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载,尤其以宋元时代为盛,当时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全球化”的活跃海丝贸易网络,中国大量供应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大船运往海外……
福建省画院副院长孙志纯:后记
历时五个月,《美丽福建•魅力海丝——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展作品集》就要付梓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在李书磊部长的关心下,在省文联党组的直接领导统筹下,福建省画院、福建省美协共同组织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展和画集的出版,意义十分深远。组织这次活动、编辑这本集子的辛苦自不必说,今年夏天,顶着酷暑,我曾去泉州踩点,毅强陪我先后走访了艾苏哈卜清真寺、九日山祈风石刻、六胜塔和石湖码头、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法石真武庙和聚宝街等和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历史遗迹。在福建社会科学院陆芸女士的帮助下,我们梳理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相关的60个题材,并立刻组织本省国画、油画、水彩画、漆画各个画种最优秀的画家进行创作。画家们一呼百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深入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画笔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为编辑这本画集打下了好的基础。我还通过各种渠道,四处搜寻与海丝有关的资料。先后找到了陈立德先生创作的《市井十洲人》,张雨先生创作的《郑和下西洋》,和杨新武、薛国平先生创作的《妈祖朝圣图》这样一些力作。特别是在长乐郑和纪念馆我还找到了翁振新、张雨先生30年前创作的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港口供需图》,以及极其珍贵的明代《武备志》中附有的《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的照片。这些作品和图片的融入,使画集增色不少,眼下将要呈献给读者的是一本图文并茂并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集子。当然这本集子的出版一定还会有缺失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在此我要感谢福建省委宣传部的领导、福建省财政厅的领导、福建省文联的领导对举办这次活动和出版这本画集的支持。特别是林瑞发书记的穿针引线,让我认识了李鸿阶先生,通过他我才能认识了陆芸女士。感谢陈国勇先生和郑和纪念馆的陈迟馆长,感谢泉州丰泽区文联的小陈,感谢钟红英女士。感谢福建美术出版社、感谢这本书的设计者们的辛勤劳动,以及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所有人。
孙志纯&&&&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电话: &E-MAIL: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