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断玉归来图,昨天,我看见,断玉归来,他下面有帅影,归上面有九个那个,

禹铸九鼎乃传讹,夏铸九鼎安在哉
我的图书馆
禹铸九鼎乃传讹,夏铸九鼎安在哉
??禹铸九鼎乃传讹,夏铸九鼎安在哉    王紫馨(方悟) 日   (第一部分)  一、鼎的历史:   鼎是古代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鼎,成为早期中国人从陶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后制造的重要生活器具。通俗理解,它就是一口煮饭做菜的锅,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上古,人们还不会垒砌灶台,但学会了用石块把陶器支起来,在下面烧柴草烹制食物。烹制点和取食点一般是分开的,陶锅再次烹煮时还需垫平,比较麻烦,先人给它加上了三足,具有锅灶合一的特点的鼎就诞生了。为了端烹制完的陶锅,又给它加了双耳,最终形成现在这个样子。   鼎是怎样成为神秘的礼器的呢?中华民族是孝敬祖先的民族,有祭祖的传统,常拜祖宗而不大拜鬼神,所以中国人虽然有迷信思想,但基本是不信教的。在古代,尤其是秦以前,每逢年节或祭(忌)日以及婚丧嫁娶生日诞辰、重大封赏和战争胜利,都要祭祖,感谢祖宗庇佑。祭祖一般用各种干鲜果品和三牲,所谓“三牲”,指牛、猪、羊,不能用活的或宰杀的生鲜,要烹好奉上,列于祖宗牌位前的供案之上,所以三牲在鼎中烹制好后就直接抬置于供案上,久之,鼎就成了供器,当更轻巧的烹饪器具取代它后,它就退出厨房,成为纯粹的礼器。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分有盖和无盖的两种,早期都是三足圆鼎,所以才有“三足鼎立”等成语的产生,四足鼎是后期技术成熟期的产物。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数在商周时期代表不同的身份等级,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列鼎而食的便是贵族之家。据文献及考古为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从制作技术来看,四足方鼎需要较高的技术,早期都是较易制作的圆鼎,更早的甚至可能连纹饰都没有。早期青铜非常珍贵,不可能广泛应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金石并用”。黄金虽然贵重,也比不上青铜的实用价值,所以汉字中“金”在它创制初及其后的两千年中都指青铜,指金子时要特意加上“黄”字,与“金”并用以示区别。金文中的金字,左边两点,右边一个“全”字,两点表示冶炼出的铜锭。全(一作仝),会意字,篆文从入,从王(玉),《说文》“全,完也。”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为纯色玉。又《周礼·考工记·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实际表示“金”乃贵重之物,只有天子才可拥有,它是说在青铜出现的早期,因它的稀有,必须上交给天子,由天子来决定怎样使用,由谁使用,而黄金从无此垄断性控制,富人都可以有黄金饰品。早期的青铜产量不多,技术也不成熟,不可能铸造大型器皿,所以夏代所铸九鼎也不过是二三十公斤重的小铜锅。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料,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蒙昧阶段跃入新的奴隶社会文明阶段,青铜成为一个时代鲜明标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习习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青铜器早期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多是陶器制品,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铁器制品所代替,前后延续二千多年。青铜器制品五光十色,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彝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造型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纹饰有兽面、乳钉、龙形、龟鱼、、云雷、蟠螭、几何、竹节、菱形、波折、直斜、六山、叶蔓纹等几十种,不胜枚举,加上宝贵的铭文,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也使朦胧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   鼎是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夏中期开始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鼎”字也就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现代汉字中的“鼎”字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富有文化内涵。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鼎字”,常用的成语就有数十个,如:  鼎足而立 鼎足之势 鼎足三分 三足鼎立   钟鼎之家 三牲五鼎 钟鸣鼎列 列鼎而食   鼎镬刀锯 鼎镬如饴 调和鼎鼐 鼎鼎大名  夏鼎商彝 春秋鼎盛 彝鼎圭璋 鼎新革故   举鼎拔山 力能扛鼎 问鼎中原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鼎力相助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禹制九鼎的历史传说:  1、禹铸九鼎乃传讹,夏制九鼎当为实。   禹制九鼎在夏代未见记载,最早的确切的历史记载来自《左传》, 《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后至洛水,在周王室的境界内陈兵示威,“问鼎之大小、轻重”,从而引出一段关于九鼎的传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楚世家》转摘这一段时,文字略有不同“楚子”改称“楚王”,周代,只有天子可称“王”,楚国国君是子爵,所以《左传》称“楚子”,楚君自称“楚王”,诸侯并不认可。周亡,诸侯便都称了王。在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之后,有“庄王曰:‘子无阳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从大禹时代生活俭朴和崇尚实际的特点来看,他不会把稀有的青铜用来制作礼器,而会用作兵器和劳动工具。启即位,禅让传统还有影响,启的地位不稳固,也不敢肆意妄为,铸鼎炫富授人以柄,所以铸鼎更可能是启之后的某个君主所为。生活豪奢的人更注意摆谱,显示豪富,也更怕死,需要祈求祖宗庇佑。夏传17代,延续400年,可能在三、四个君王之后,国家积攒了一定实力,铸鼎也不再会引起大臣和诸侯的反对,所以《左传》说“昔夏之方有德也”,《史记》也说“昔虞夏之盛”,都指在夏前期兴旺发达的阶段,“鼎盛”、“鼎盛”,盛时铸鼎,列鼎乃表盛。“夏鼎商彝”、“一言九鼎 ”,这些早期流传下来的汉语成语必有所据,史书也是有据而为,从冶炼技术的发展来说,夏代铸鼎也是100%可以肯定的事,所以铸鼎的事肯定有。清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卷一》逸文编有《夏后铸鼎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即成,迁于三国。”大禹铸鼎虽是后人托辞,但不能认定夏一代没有铸鼎,“疑古说”走极端,成了民族虚无主义。   疑古说不尊重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谬矣。   一些人不研究历史,就认定“禹铸九鼎”;另一些学者则因未见实物,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九鼎,甚至否定夏以前的历史存在,硬指其为神话,走到另一个极端。   《史记·五帝本纪》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获宝鼎,迎日推筴。……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中国的五行说源于上古,很多人把它与黄帝挂钩,从“治五气,艺五种”和“土德”的说法看,黄帝时期,五行说当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五行中的金非指黄金,而是指青铜,这在“金”字的起源中已说明了,“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中的“金”同样决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青铜。战国时期,铁器取代了青铜,青铜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金”才转而专指黄金。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念去思考古代的事情,一提“金玉”就想到“金玉良缘”的黄金锁对玉石锁,而应以古代的条件去看古代历史。所谓“获宝鼎”,也不会是陶鼎,否则不会称“宝”,当是青铜器,或为征伐中缴获,或为发明青铜冶炼技术的部族进贡,以其早期之稀有而称“宝”。中国最早的陶器如湖南道县的陶釜,该遗址于1993年和1995年发掘发现了一堆陶片,陶胎厚达2厘米,经精心拼对粘合,竟复原出两件烧煮食物的炊器——陶釜,经北京大学考古系进行质谱加速器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1.232万年±120年和1. 481万年±230年。原始陶器经七、八千年发展,到黄帝时期能制作陶鼎应不是什么稀罕事,如黄帝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发明,则夏代铸鼎就无可怀疑。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继位初某年夏季六月中,一个名锦的汾阴巫师在魏脽后土祠为民祭祀,见地下有个象钩一样的东西,挖开来是一个鼎,尺寸很大,与普通鼎不同,有花纹,没有款识,觉得奇怪,告诉了小吏。吏上报给河东太守胜,胜上报朝廷。天子派使者检查并询问巫师得鼎的经过,确认中间没有奸诈作伪事以后,就按礼祭祀,迎接鼎到甘泉宫,天子要把它上献给上天。行到中山,鼎的上空出现一片黄云,氤氲缭绕如同车盖。恰有一头麃子经过,皇帝射死它,就势用来做了牲礼。到长安以后,公卿大夫都议请尊奉宝鼎。天子说:“近来河水泛滥,一连数年收成不好,朕才巡察郡县,祭祀后土,为百姓祈求个好年成。今年丰收与否尚不知,鼎是什么原因出现的呢?原因不明怎可盲目尊奉。”有关官员都说:“听说过去泰帝制神鼎一个,一是象征壹统天下,天地万物都与宝鼎联系着。黄帝作宝鼎三个,三象征天地人。禹收集九州的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都曾用来烹煮牺牲祭祀上帝和鬼神。(“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遭逢盛世,圣主铸鼎祭祀的事就会出现,九鼎迁延经过了夏商二朝到周朝末年,周德衰败,宋国社稷坛被毁以后,九鼎就沦失了,从此隐没不再出现。诗《颂》说:‘自堂上至门塾,自牲羊至牲牛,大鼎小鼎,全都验过,牲肥鼎洁,祭事绸缪。不喧哗倨傲,恭慎又肃穆,神必降福,得享寿考。’如今鼎已到甘泉宫,看它光润如神,朝廷必承无疆之福。这与行到中山时,有黄白云盖降落在鼎上的征兆相符,还有麃兽也是一种符瑞,能在车马行进中射到,一起奉献于社稷坛下,这全是上天对于祭祀大享的赞赏。只有受天命而为帝的人才能心知天意与天德相合。鼎应该献给祖庙,藏于帝王宫廷,以与上述各种祥瑞相合。”皇帝下制书说:“就这么办。”史上黄帝和大禹制鼎的说法都来自《封禅书〉这一段。有关官员进言肯定有所根据,黄帝时期发明冶铜技术,按历史进程完全合理,如果这一时期还未出现青铜冶炼技术,中国的奴隶制度就要后延千年。至于后文说到的齐方士公孙卿所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而升仙的事,则应看作是欺骗汉武帝的谎言。   根据考古挖掘,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还发现了坩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复杂铜器,从技术而言,铸鼎是可能的。能够冶铜制鼎,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鼎的大小不重要,现代工艺可以仿造古代器皿,甚至更庞大、更精美,但没有多大价值,正所谓“在德不在鼎”。九鼎历传三代,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这才有“问鼎”之事。九鼎传至东周已1500年,一直摆放在宗庙之中,只有王室的人在祭祖时能见到,诸侯也没有资格看到,所以楚庄王才会问,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鼎不会太重,问,只是表示一下态度,给诸侯们看的:我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胆量,你们服不服?   怀疑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到是有鼻子有眼。汉灭秦,也没有见到鼎。刘邦登位时,秦王子婴交出的只有皇帝玺。 “禹铸九鼎”的传说,利用考古学知识很容易判定它是“伪古史”。但是如果梳理有关传说,就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不是任意的伪造。《墨子·耕柱》载夏启令蜚亷在昆吾铸造一件作为祭器的方鼎,铸造前占辞得“逢逢白云”之兆,卜夏鼎数百年间相继“迁于三国”,“夏后、殷、周之相受”,应验了这个卜兆,说明在墨子的时代,已知夏能铸鼎。鼎在商周是重要的礼器、祭器,在夏代乃至商初还是人神交通的神器,这是“禹铸九鼎”说产生、演化的基础。随用鼎制度的确立,鼎成了权力象征,“九鼎”则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庄王用问鼎之大小、轻重来表达他北上图霸的意图,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更不断向周王“问鼎”、“求鼎”,而周王为了自保,也不断神化“天子九鼎”,托为禹之所铸,迁于三国的宝器。据《战国策·东周策》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许以九鼎,齐国出兵,迫使秦国退兵。《战国策》说周得九鼎时,每一只鼎要有九***来搬运,九只鼎要有八十一***来运输,近代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战国策》多夸大之辞,禹铸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实。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三、九鼎的变迁: 1、九鼎之迁    围绕九鼎,有二个问题,一是大禹是否铸鼎,二是九鼎的下落。夏以九州之铜铸九鼎,以九鼎象九州,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表明天命之所归,所以想得天下者亦想得九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传说是大禹所铸的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 《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吕氏春秋·先识》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这表明夏代王室已有图书典籍,设立了史官,建立了档案制度,典藏吏负责管理王室图书,隶属于太史,太史还负责祭典和管理宗庙。“图法”:“图”指图书、谱牒;“法”指宗法和法器。放置在宗庙中的九鼎作为礼法之器,当然也归太史、内史们管理,九鼎怎样“迁于三国”的?就是随太史们投奔了新朝的统治者。商代也有典籍和法器,最终都被收藏到周王室档案馆和宗庙里。东周后期战火频纷,九鼎神秘失踪,这一过程,我们仔细查阅历史,可以找到一些踪迹。如果我们今天能找到失踪的周王室图法,还搞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那不过是为搞清楚夏商周的编年史,有迹象表明,三代图法被人有计划地秘藏起来了,王红旗先生最先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对周景王至周敬王时期20年的王室内乱有详细记载。   2、东周王室内乱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公,恶宾孟之为人也,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犠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犠者,实用人,人犠实难,己犠何害?”王弗应。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戊辰,刘子挚卒,无子,单子立刘蚠。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壬戌、刘子奔扬。单子逆悼王于庄宫以归。王子还夜取王以如庄宫。癸亥,单子出。王子还与召庄公谋,曰:“不杀单旗,不捷。与之重盟,必来。背盟而克者多矣。”从之。樊顷子曰:“非言也,必不克。”遂奉王以追单子。及领,大盟而复,杀挚荒以说。刘子如刘,单子亡。乙丑,奔于平畤,群王子追之。单子杀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刘子入于王城。辛未,巩简公败绩于京。乙亥,甘平公亦败焉。叔鞅至自京师,言王室之乱也。闵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与者,天所废也。”单子欲告急于晋,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车,次于皇。刘子如刘。单  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宫。辛卯,寻阝肸伐皇,大败,获寻阝肸。壬辰,焚诸王城之市。八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百工叛。己巳,伐单氏之宫,败焉。庚午,反伐之。辛未,伐东圉。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庚申,单子、刘蚡以王师败绩于郊,前城人败陆浑于社。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丧也。已丑,敬王即位,馆于子旅氏。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帅师军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王师军于氾,于解,次于任人。闰月,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军其东南。王师军于京楚。辛丑,伐京,毁其西南。 《左传》鲁昭公二十二年这一段叙述了周王室内乱的起因是因为争夺王位,从根本上说,是王室和权臣争夺王权,从外部背景而言是晋国为维持霸权,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弱势王权。周景王的王位继承人太子寿早夭,未能再立太子,这其中的原因未见记载,但从史料中可以推知,权臣们与景王意见对立,使景王不敢贸然立嗣。天子的后妃众多,子嗣也多,就分成了两派。二儿子王子朝看来是个贤仁有志的王子,在成周深受中下层***的拥戴,很多大臣始终追随他,多数的王子也跟着他,他也受到周景王的宠信,王族都拥戴他。宾起可能是个大夫,与王子朝关系密切,同样受景王宠信。   景王和宾起喜爱王子朝,要立王子朝为太子。(成周的贵族刘氏和晋国贵族范氏世代通婚,依靠晋国的支持,大贵族刘氏和单氏把持着朝政,不愿让有独立自主倾向的王子继位,而愿找个傀儡。)刘献公的庶子伯蚠事奉单穆公,讨厌宾起的为人,愿意杀掉他。又讨厌王子朝的话,认为违背了礼制,愿意除掉他。有一次宾起走到郊外,看到雄鸡自己弄断自己的尾巴。他问为什么,侍者说:“这是它自己害怕作牺牲。”宾起赶快回来报告景王,而且说:“鸡大概是害怕被人利用吧!人就和这不一样,牺牲,是被人使用的,被人利用确实困难,被自己利用还有什么妨碍?”景王不回答。夏季,四月,景王在北山打猎,让公卿们都跟着,准备杀掉单子、刘子。景王有心脏病,十八日,死在荣锜氏那里。(刘氏和单氏立了王子猛继位,为周悼王)二十二日,刘子挚死了,没有嫡子,单子立了刘蚠。五月初四日,刘蚠进见周悼王,就乘势攻打宾起。杀死了他,和王子们在单氏那里结盟。   六月十一日,安葬完周景王。王子朝依靠旧官和百工中失去官职的人与灵王、景王的族人的支持发动叛乱(“百工”指手工业工人。夏商周时期手工业者居住在城市中,是城市市民的主体。为了保持垄断和防止农民弃农经商,手工业者都只能在官办的作坊中,在官府的监督下从事劳动,生产的手工艺品全部上交给有司,不能私自买卖,官府发给一定的实物,如柴米等作为薪酬。手工业者地位很低,半奴隶状态,都在官府登记注册,称“百工有籍”,并且世代为工,不能私相授徒。统治阶级对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的施加限制,也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与壮大,限制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各代的差别只是限制的多少而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能长期延续、商品经济不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百工中选拔一些人作坊长,为下层官员,代替政府监督,有赏罚之权,也是肥缺。宫内府换人时也会用自己的人作新坊长,这样就有一些人失去官职)。王子朝率领郊地、要地、饯地的甲士以驱逐刘子。十六日,刘子逃亡到扬地,单子在庄宫迎接悼王到自己家里,王子还在夜里又把悼王带回到庄宫。十七日,单子出奔,王子还和召庄公谋划,说:“不杀死单旗,不能算胜利。和他再次结盟,他必定会来。违背盟约而战胜敌人的事情是很多的。”召庄公听从了他的话。樊顷子说:“这不成话,必然不能战胜敌人。”于是王子还就侍奉着悼王(带着悼王,御驾亲征。也可译成奉悼王之命追单子,从文中看,悼王是个没主见的傀儡王,稍倾向于王子朝,这是他暴亡的原因)追赶单子,到达崿岭,大张旗鼓地结盟后一起回去(当为诸王子与部分卿大夫盟,单子未参与,未上当),杀死了挚荒以向单子解释。刘子回到封地刘地(召集兵马),单子逃亡,十九日,逃到平畤。王子们追赶他,单子(回兵)杀了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八家王子),王子朝败逃到京地。二十日,单子攻打京地。京地人逃亡到山里,刘子进入王城。二十五日,(攻打王子朝的)巩简公在京地大败,二十九日,甘平公也在那里战败。叔鞅从京师回来,说起王室的动乱,闵马父说:“王子朝必定不能得胜,他所亲附的人,都是上天所弃的。”单子想向晋国告急。秋季,七月初三日,带着周悼王去平畤,又到了圃车,住在皇地。刘子退回到刘地,单子派王子处在王城守卫,和百工在平宫结盟。十六日,(支持王子朝的)鄩肸攻打皇地,大败,被俘。十七日,鄩肸在王城的市上被烧死。八月十六日,司徒丑带领的周天子军队在前城大败,百工叛变。二十四日,(百工)攻打单氏的住所,被打败。二十五日,单氏反攻。二十六日,(王子朝军)攻东圉。冬季,十月十三日,晋国的籍谈、荀跞率领九州的戎人和焦地、瑕地、温地、原地的军队,把周悼王送回王城。十六日,单子、刘蚠率领周天子的军队在郊地作战大败,前城人在社地打败陆浑。十一月十二日,王子猛死(有人说是王子朝杀猛,误,刘氏单氏一直裹挟着周悼王,如其暴亡,定是刘单二人所为,恐悼王与二人有不同意见,所以又立亲晋国的王子丐为王)。《春秋》不记“崩”,是由于没有举行天子丧葬礼。十六日,周敬王即位,住在子旅氏家里。十二月初七日,晋国的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领兵分别驻扎在阴地、侯氏、溪泉和住在社地。周天子的军队驻扎在汜地、解地、任人。闰十二月,晋国的箕遗、乐征、右行诡带领部队渡河占取前城,驻扎在前城的东南,周天子的军队驻扎在京楚。二十九日,攻打京地,(占领后)拆毁了京城的西南城墙(使京城人失去防御能力)。      【传】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癸卯,郊、鄩溃。丁未,晋师在平阴,王师在泽邑。王使告间,庚戌,还。   鲁昭公二十三年春季,周历的正月初一,周、晋两国的两支军队包围郊地。初二日,郊地、鄩地人溃散。初六日,晋国的军队在平阴,周天子的军队在泽邑。周敬王派人向晋军报告情势好转。初九日,晋军回国。      【传】二十三年: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刘子取墙人、直人。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诱刘佗杀之。丙戌,单子从阪道,刘子从尹道伐尹。单子先至而败,刘子还。己丑,召伯奂、南宫极以成周人戍尹。庚寅,单子、刘子、樊齐以王如刘。甲午,王子朝入于王城,次于左巷。秋七月戊申,寻阝罗纳诸庄宫。尹辛败刘师于唐。丙辰,又败诸鄩。甲子,尹辛取西闱。丙寅,攻蒯,蒯溃。   夏季的四月十四日,单子攻取了訾地,刘子攻取了墙人、直人。六月十二日,王子朝退入尹地。十三日,尹圉诱刘佗前来把他杀死。十六日,单子从山道、刘子从大道出兵进攻尹地。单子先抵达而战败,刘子就退回去了。十九日,召伯奂、南宫极带着成周(支持王子朝的)人在尹地戍守(抵抗刘、单军)。二十日,单子、刘子、樊齐带了周敬王去刘地。二十四日,王子朝进入王城,住在左巷。秋季,七月初九日,鄩罗把王子朝送到庄宫,尹辛在唐地击败刘子的军队。十七日,又在诸鄩击败刘军。二十五日,尹辛占取西闱。二十七日,进攻蒯地,蒯地人溃散。      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南宫极震。苌弘谓刘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济也。周之亡也,其三川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弃之矣!东王必大克。”   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南宫极封地发生地震(死伤较重),苌弘对刘文公说:“主公努力吧!先君所致力的事可以成功了。西周灭亡的时候,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现在西王的大臣那里也发生地震,这是上天惩罚、丢弃他了,东王必然大胜。”      【传】二十四年春,王正月辛丑,召简公、南宫嚚以甘桓公见王子朝。刘子谓苌弘曰:“甘氏又往矣。”对曰:“何害?同德度义。《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周所以兴也。君其务德,无患无人。”戊午,王子朝入于邬。   昭公二十四年春季,周历的正月初五日,召简公、南宫嚚带着甘桓公见王子朝。刘子对苌弘说:“甘氏又去了。”苌弘回答说:“有什么妨碍?同心同德在于合乎正义。《太誓》说:‘纣有亿兆人,离心离德,我有治世之臣十个人,同心同德。’这就是周朝所以兴起的原因,主公还是致力于德行,不要担心没有人。”二十二日,王子朝进入邬地。     三月庚戌,晋侯使士景伯莅问周故,士伯立于乾祭而问于介众。晋人乃辞王子朝,不纳其使。   三月十五日,晋顷公派士景伯到王城调查成周发生的事件,士景伯站在乾祭门上向众人询问(显然,晋使士景伯只把刘、单一伙的人找来询问,以一面之词为理由拒绝子朝一派)。晋国人就拒绝见王子朝,不接待他的使者。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   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夏季的五月初一日,发生日食。梓慎说:“将要发生水灾。”昭子说:  “是旱灾,太阳过了春分而阳气还不能胜阴气,(不正常),一旦胜过阴气,就矫枉过正,能不发生旱灾吗?阳气迟迟不能战胜阴气,将过分积聚。”   六月初八日,王子朝的军队进攻瑕地和杏地,两地军队都溃散了。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   郑定公到晋国,子太叔相礼,进见范献子。范献子说:“对王室该怎  么办?”子太叔回答说:“我老头子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族都不能操心了,哪敢涉及王室的事情。人们也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寡妇不操心经纬纺织之事,而忧虑周王室的陨落,因为怕祸患也会落到她头上。’现在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都害怕了。然而大国忧虑什么,我们哪里知道呢?您还是早作打算吧。《诗经》里说:‘酒瓶空空,仅是酒坛的耻辱。’王室的不安宁,是晋国的耻辱。”(言外之意,这事跟我们小国没关系。晋国一直支持刘、单两家,范刘又是姻亲,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怕其他诸侯干预,试探一下郑国的反应)范献子害怕了(范献子怕其他国家插手,事情就难办了,当时吴楚正在打仗,楚国顾不上中原的事情,必须尽早了结王位之争),就和韩宣子谋划好,征召诸侯盟会,时间定在第二年。     秋八月,大雩,旱也。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将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   秋季,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发生了大旱。   冬季,十月十一日,王子朝用成周(传世)的宝圭沉到黄河里向河神祈雨。十二日,渡口的船工在黄河捞得了这块宝圭。阴不佞带着温地人往南袭击王子朝,拘捕了得到玉的人,把玉拿过来,准备卖掉它,却原是一块石头(璞玉)。阴不佞在王室安定后把它献给周敬王,周敬王把东訾赐给他。     ◇昭公二十五年: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   昭公二十五年夏季,鲁国子太叔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会见,商量安定王室。赵鞅命令诸侯的大夫们向周敬王输送粮食并准备戍守的将士,说:“明年将要送天子回去。”     昭公二十六年:四月,单子如晋告急。五月戊午,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刘人战于施谷,刘师败绩。   七月己巳,刘子以王出。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刘。丙子,王宿于褚氏。丁丑,王次于萑谷。庚辰,王入于胥靡。辛巳,王次于滑。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关塞。   昭公二十六年四月,单子到晋国告急。五月初五,刘氏的军队在尸氏打败了王城的军队。十五日,王城人、刘人在施谷开战,刘军大败。   七月十七日,刘子带周敬王离开刘邑。十八日,住在渠地,王城的军队放火烧了刘邑。二十四日,周敬王住在褚氏。二十五日,周敬王住在萑  谷。二十八日,周敬王进入胥靡。二十九日,周敬王住在滑地。晋国的知跞、赵鞅率兵迎接周敬王,派汝宽镇守关塞。     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刘子、单子盟。遂军圉泽,次于堤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晋师使成公般戍周而还。十二月癸未,王入于庄宫。   鲁昭公二十六年:冬季十月十六日,周敬王在滑地起兵。二十一日,在郊地,就住在尸地。十一月十一日,晋军攻下巩地,召伯盈赶走了王子朝。王子朝和召氏的族人、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保护着周朝的典籍逃往楚国,阴忌逃亡莒地叛变。召伯盈到尸地迎接周敬王,和刘子、单子结盟。敬王的军队就驻扎在圉泽,住在堤上。二十三日,敬王进入成周。二十四日,在襄王的庙里盟誓。晋军下留成公般的部队在成周戍守,就回去了。十二月初四日,周敬王进入庄宫。      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颓祸心,施于叔带,惠、襄辟难,越去王都。则有晋、郑,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则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有间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灾。’至于灵王,生而有。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灵王、景王,克终其世。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请之?’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威仪,矫诬先王。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其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従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谷,则所愿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实深图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闵马父闻子朝之辞,曰:‘文辞以行礼也。子朝干景之命,远晋之大,以专其志,无礼甚矣,文辞何为?’”   王子朝逃亡后派出使节转告各国诸侯说:“从前武王战胜殷商,成王安定四方,康王与民休息,给同母兄弟封邦建国,作周王室的屏障。还说:‘我不能专门享受文王、武王创下的功业,我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所以才封邦建国),一旦有人昏乱荒淫、纲纪败坏,国家危难,(众邦国)就可以拯救他。’降至夷王,恶疾缠身,诸侯没有一个不遍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为夷王的健康祈祷。到了厉王,他的内心乖张暴虐,老百姓不能忍受,就让他住到彘地去。诸侯离开他们的职位,来国都参与王室的政事。(《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竹书纪年》:“八年初监谤,芮伯良夫戒百官于朝……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厉王子)宣王有志(改变其父的做法),(诸侯和公卿)把政权还给了他。到了幽王,上天不保佑周朝,天子昏乱不像个王的样子,用罪过闭塞了王位,被小人裹携而触犯天命,(幽王性暴寡恩、喜怒无常、狎昵群小。尹球、虢石父、祭公三个奸佞小人谗邪媚君,幽王拜尹球为大夫,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还想杀太子宜臼。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上表责备幽王弃皇后、废太子、宠褒姒、戏诸侯四事。虢石父奏曰:“申侯与太子宜臼谋反,故意揭露大王的过失。速发兵讨之,免生后患!”幽王发兵讨申,申侯大惊,勾结犬戎攻打周王,镐京陷落,幽王逃奔临漳,被杀于骊山之下,犬戎掠走大量财宝,西周灭亡。诸侯听说犬戎攻陷王城,发兵勤王,奉故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诸侯代他立了继承人,迁都到郏鄏(以避犬戎),这就是同宗兄弟们能为王室出力的例证。到了惠王,上天不使周朝安定,使颓生出祸心,波及于叔带。(惠王(阆)公元前652年去世,在位25年。庄王还有一子叫穨,受宠。及惠王即位,穨联络众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惠王逃至郑国。穨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发兵讨伐,杀穨,重立惠王。襄王(郑)公元前619年去世,在位32年。惠王王后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畏惧他。三年,叔帶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帶,叔帶逃往齐国。齊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惠王、襄王避难,离开了国都。这时候晋国、郑国驱赶罢黜逆臣不端,以安定王室。这就是诸侯兄弟遵照先王的命令(所该做的呀)。在定王六年的时候,秦国人使巫祝降妖,(巫者预言)说:‘周朝会有一个长胡子的天子,也能够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职分,使诸侯宾服而享安乐,两代都能谨守职分。(但其后)王室中会有人觊觎王位,诸侯因不为王室图谋,而受到动乱灾祸的影响。’到了灵王,生下来就有胡子,他非常圣明,对诸侯没有做什么恶事,灵王、景王都能兢兢业业、善始善终。现在王室动乱,单旗、刘狄搅乱天下,专门倒行逆施,说:‘先王继位哪有什么常规?全凭我心里想立谁,有谁敢来要求改变?’率领一些不敬不孝之人,以(私利)为行为标准在王室中制造混乱。他们侵占之欲没有满足的时候,贪求没有限度,一惯亵渎鬼神,轻慢鄙弃刑法,严重违反盟约,傲慢狠毒,蔑视礼制,假借先王之命以诬先王。晋国无道,帮他们给他们赞助,无限度放纵他们。现在我动荡流离,逃到荆蛮,还没有归宿。如果我的一两位诸侯兄弟甥舅顺应上天的法度,不帮助狡猾之徒,用服从先王的命令,不违背(天道)来(避免)上天的惩罚,免除我没有名份的忧虑,并为我谋划,就是我的祈愿。谨敢完全披露腹心和先王的遗命,希望诸侯认真地考虑一下。从前先王的遗命说:‘王后没有嫡子,就选立年长的王子,王子年纪相当则根据德行选立,德行相当就根据占卜的结果选立。’天子不立自己偏爱的王子,公卿没有私心(不凭私心拥立),这是古代的制度。穆后和太子寿早早夭折去世,单氏、刘氏支持私利,立了年幼的王子,隔断了先王遗命延续(废弃了祖宗立的王法)。请所有长于我或小于我的诸侯考虑除掉他们。”   闵马父听到王子朝的辞令,说:“文辞是用来实行礼仪的。子朝干预大臣们实行周景王的遗命,疏远晋国这样的大国,一心想做天子,太不讲道理了,文辞再好有什么用处?”     ◇昭公二十九年   三月己卯,京师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尹固之复也,有妇人遇之周郊,尤之,曰:“处则劝人为祸,行则数日而反,是夫也,其过三岁乎?”   夏五月庚寅,王子赵车入于鄻以叛,阴不佞败之。   昭公二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京城里杀了召伯盈、尹氏固和原伯鲁的儿子。尹氏固返回京城的时候,有个女人在成周郊外碰上他,责备他,说:“在国内就怂恿别人惹祸,逃亡出去没几天就回来,这个人啊,难道能活过三年吗?”   夏季的五月二十五日,王子赵车跑到鄻地而反叛,阴不佞打败了他。    【传】三十二年  ◇昭公三十二年  【经】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冬季,仲孙何忌盟会晋国的韩不信、齐国的高张、宋国的仲几、卫国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一起修筑成周城墙。  【传】三十二年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遑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驰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秋季八月,周敬王派富辛与石张出使晋国,请求增筑成周的城墙。天  子说:“上天给周朝降下灾祸,使我的兄弟都发生乱心,这些成为伯父的忧虑。我的几个亲近的甥舅之国也不得休息,到现在已经十年。诸侯派兵来戍守也已经五年。我本人没有一天忘记这个,忧心忡忡地好像农夫的盼望丰收一样,提心吊胆地等待收割时候到来(生怕又有灾祸降临)。伯父若能施大恩,重建文侯、文公的功业,缓解周室的忧患,就有希望得到文王、武王的福佑,巩固盟主的地位,宣扬美名,这也是我本人最大的愿望了。从前成王会合诸侯在成周筑城,作为东都,尊崇文治。现在我希望得到成王的福佑,增修成周的城墙,使戍守的兵士不再辛劳,诸侯得以安宁,把那些蟊贼远远挡住,这都要(凭)晋国的力量。谨将这件事委托给伯父,让伯父好好筹划,使我不征用(成周的)人(一人无征:一个人也不征用)不结怨于百姓(言外之意是成周的百姓都倾向于王子朝,得罪不得),而伯父又有(尊奉王室的)荣耀功绩,先王能不感谢晋国的贡献吗(庸:劳役)。”范献子对魏献子说:“与其在成周戍守,不如增筑那里的城墙。天子已经说了话,即使以后有事,晋国不参加也可以了。(让诸侯)服从天子的命令,舒解诸侯(对晋国)的疑虑,晋国就不用担忧了。这样的事不去做,又去做什么呢?”魏献子说:“好。”派伯音回复周敬王说:“天子有命令,岂敢不尊奉应承,将派人奔告诸侯,工作的进度和工程的分配,在盟会的时候决定。”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冬季,十一月,晋国的魏舒、韩不信到京师,在狄泉会合诸侯的大夫,  重温过去的盟约,而且命令各国都来增筑成周的城墙。魏舒坐北面朝南(在京师,天子才能坐在北面,卿、大夫应坐两侧,朝东或西),卫国的彪傒说:“魏子一定要有大灾难。逾越自己的职位颁布重大的命令,这不是他的任务。《诗》说,‘敬畏上天发怒,才不敢轻慢犹豫。敬畏上天灾变,才不敢任意放纵。’,何况竟敢逾越职位做盟会这样的大事呢?(晋国人这么轻慢诸侯,他就不怕遭天谴吗?)”十四日,士弥牟为成周的城墙工程设计方案,计算长度,估计高低,丈量厚薄,计算削仞护城河的深度,实测土方量,商议运输的远近,推算完工的日期,计算人工,考虑器材的用度,记录(筑城役夫)所需要的粮食,以令诸侯派出劳役。按照情况分配劳役和工程地段,记下来交给诸侯大夫,而总规划则交到刘子那里。韩简子抄了一份,以此作为既定方案。    传】元年春,王正月辛巳,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魏子莅政。卫彪傒曰:“将建天子,而易位以令,非义也。大事奸义,必有大咎。晋不失诸侯,魏子其不免乎!”是行也,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及原寿过,而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范献子去其柏椁,以其未复命而田也。   鲁定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初七日,晋国的魏舒与诸侯的大夫在狄泉会合,准备增筑成周城墙。魏舒主持这件事,卫国的彪傒说:“准备为天子筑城,而超越自己的地位来命令诸侯,这是不合道义的。做重大的事情而违背道义,必然有大灾祸,晋国要不失去诸侯的信任,魏子就不能免于灾祸吧!”到出发的时候,魏舒把工作交给韩简子和原寿过,自己跑到大陆泽去打猎,放火烧荒把自己烧到了,回来,死在宁地,范献子撤除了安放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因其还没有(完成任务)回来汇报就去打猎(未能完成自己的职责)。     孟懿子会城成周,庚寅,栽。宋仲几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薛宰曰:“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従宋。晋文公为践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复旧职。’若従践土,若従宋,亦唯命。”仲几曰:“践土固然。”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仲几曰:“三代各异物,薛焉得有旧?为宋役,亦其职也。”士弥牟曰:“晋之従政者新,子姑受功。归,吾视诸故府。”仲几曰:“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士伯怒,谓韩简子曰:“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且己无辞而抑我以神,诬我也。启宠纳侮,其此之谓矣。必以仲几为戮。”乃执仲几以归。三月,归诸京师。  定公元年   孟懿子参加增筑成周城墙的工程,十六日,开始夯土,宋国的仲几不接受工程任务,说:“滕国、薛国、郳国,是为我们服役的(我们就不出劳役了)。”薛国的宰臣说:“宋国无道,让我们小国和周王室断绝关系,领我们奉楚国为霸主,(因畏惧楚国)所以我国常常服从宋国。晋文公主持了践土结盟,说:‘凡是我国的同盟,各自恢复原来的地位。’或者服从践土的盟约,或者服从宋国,(我们小国)都必须唯命是听。”仲几说:“践土的盟约就是让你们依旧听从宋国的。”薛国的宰臣说:“薛国的始祖奚仲住在薛地,做了夏朝的车正,奚仲迁居到邳地,仲虺仍住在薛地,他做了汤的左相。若恢复原来的地位,我们还是天子的官,为什么还要为诸侯服役?”仲几说:“三代的事情各不相同,薛国怎么还能回到旧时代?为宋国出劳役,也是你们的职责。”士弥牟说:“晋国的执政者是新人,您姑且接受工程任务,回去以后,我查看一下内府的旧档是怎么说的。”仲几说:“即使您忘了,山川鬼神难道会忘记吗(我们都向天地发过誓)?”士弥牟发怒,对韩简子说:“薛国用(我们晋国的)人作证明,宋国用鬼神作证明,宋国的罪过大了,而且自己无话可说,反用鬼神来向我们施加压力,这是欺诬我们。‘给予宠信反而招来侮辱’,就是说的这种情况,一定要杀了仲几。”于是就抓仲几回国。三月,把他押送京师(交天子惩处)。     城三旬而毕,乃归诸侯之戌。   齐高张后,不従诸侯。晋女叔宽曰:“周苌弘、齐高张皆将不免。苌叔违天,高子违人。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众之所为,不可奸也。”   增筑城墙的工程三十天完工,就让在成周戍守的诸侯戍卒回国了。齐国的高张迟到,没有赶上和诸侯一起筑城。晋国的女叔宽说:“周室的苌弘、齐国的高张都将不免于祸患。苌弘违背天意,高子违背人意。上天要毁坏谁,他不可能得到保护。大家要一起做的事,谁也不能偷奸耍滑。”    【传】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定公五年春季,周敬王派人到楚国刺杀了王子朝。     ◇定公六年:四月,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将以作乱于周。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六月,晋阎没戍周,且城胥靡。 冬,十二月,天王处于姑莸,辟儋翩之乱也。   鲁定公六年四月,成周的儋翩率领王子朝的旧部依仗郑国人,准备在成周发动叛乱,郑国(为了支持儋翩而派兵)在这时攻打冯地、滑地、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六月,晋国的阎没带兵到成周戌守,并且在胥靡筑城囤兵。冬季,十二月,周敬王住在姑莸,这是为了躲避儋翩的叛乱。     【传】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于仪栗以叛。夏四月,单武公、刘桓公败尹氏于穷谷。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晋籍秦送王。己巳,王入于王城,馆于公族党氏,而后朝于庄宫。    鲁定公七年春季,二月,周朝的儋翩进入仪栗而叛变。夏季四月,单武公、刘桓公在穷谷打败了尹氏。冬季,十一月二十三日,单子、刘子在庆氏那里迎接周敬王。晋国的籍秦护送周敬王。十二月初五日,周敬王进入王城,住在公族党氏家里,然后到庄王庙朝拜。      【传】八年春,二月己丑,单子伐谷城,刘子伐仪栗。辛卯,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  定公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单武公发兵进攻谷城,刘桓公发兵进攻仪栗,二月二十八日,单武公发兵进攻简城,刘桓公发兵进攻盂地,以安定王室(解除了内乱)。    公元前503年儋翩联合尹氏起兵反周敬王,与单氏、刘氏打起内战。晋兵护送敬王入王城。前502年二月,单氏、刘氏攻下背叛敬王的四个邑,儋翩等失败,王朝内战从公元前520年—前502年,共计19年,到此结束。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禹铸九鼎乃传讹,夏铸九鼎安在哉》&&&& 地址: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902/showp1.html
馆藏&1588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楼金阙慵归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