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翻译第三,四段的翻译

前赤壁赋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三、四段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意?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终于积郁释然,做出了超旷达观的解释,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赤壁赋(定稿)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赤壁赋(定稿)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6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该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
B.所惜者名节&&&&&&&&&&&&&&&&&&&&& 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
D.可以鉴矣&&&&&&&&&&&&&&&&&&&&&&& 鉴:借鉴
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之&&&&&&&&&&&&&&&&&&&&& 则同道而相益
A.&&&&&&&&&&&&&&&&&&&&&&&&&&&&& B.
或投之黄河&&&&&&&&&&&&&&&&&&&&&&& 则天下治矣
故为人君者&&&&&&&&&&&&&&&&&&&&&&& 而唐遂亡矣
C.&&&&&&&&&&&&&&&&&&&&&&&&&&&&&& D.
三千人为一大朋&&&&&&&&&&&&&&&&&&&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8.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9.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3分)&&&&&&&&&&&&&&&&&&&&&&&&&&&&&&&&&&&&&&&&&&&&&&&&&&&&&&&&&&&&&&&&&&&&&&&&&&&&&&&&&&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3分)&&&&&&&&&&&&&&&&&&&&&&&&&&&&&&&&&&&&&&&&&&&&&&&&&&&&&&&&&&&&&&&&&&&&&&&&&&&&&&&&&&&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3分)
4.(3分)A&&&& 5.(3分)B&&& 6.(3分)D&&&& 7.(3分)A
8.(4分)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还引用古代典籍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
9. (1)或者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能保全对方。(&贼&&害&为同义并用,&即&为&即使&,&自保&为&保全对方&或者&互相保护&)
(2)互相称颂,相互谦让。(&更&与&相&为同义,&称&与&美&为同义,&推&与&让&为同义。)
(3)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或者:历史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国君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兴亡治乱之迹&翻译要恰当,&可以&,译为&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退:斥退。
C.尽解党人而释之&&&&&&&&&&&&&&&&&&解:押解。
D.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欺:蒙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朋党之说&&&&&&&&&&&&&蚓无爪牙之利。
B.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宁许以负秦曲
C.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不凡,作者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二段运用了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三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当 其 同 利 之 时 暂相 党 引 以 为 朋 者 伪 也 及 其 见 利 而 争 先 或 利尽 而 交 疏 则 反 相 贼 害 虽 其 兄 弟 亲 戚 不 能 自 保。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4分)
(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3分)
16.C【&解&是&解除,赦免&的意思。】
17.D【D项,都是转折连词,却。A项,助词,的/助词,构成定语后置。B项,连词,因/连词,来。C项,介词,在/介词,比。】
18. C【&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是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才是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19.答案: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前2分每断对两处得1分,第3分需答对七处)
20.(1)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各异心&指各存异心;&朋&指朋党;&然&,但是;&以&,因此。】
(2)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做为借鉴了。【&迹&,轨迹,这里指过程;&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同道:志同道合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然:但是;惟:只是。
反相贼害 贼害:伤害,残害。
君子则不然 然:这样。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
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退:排除,排斥。
则同道而相益 益:帮助。
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凡:共。
纣有臣亿万 亿万:极言其多。
尽解党人而释之 解:解除,赦免。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鉴:动词,照,引申为借鉴。
通假字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通&餍&,满足。
古今异义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并列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
词类活用 目为党人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视,看。
然皆乱亡其国 乱、亡:均为使动用法,使&&混乱,使&&灭亡。
【写作背景】
&&& 庆历三年(1043),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宝元元年(1038)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庆历三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
  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就在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沦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
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作者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吾子、小人而已。&&朋党&,指同类人因某种目的而在一起。&自古有之&的&之&是代指&朋党之说&的。&幸&是希望的意思,&惟幸&,说只希望。&其&,代&朋党&,为第三人称&他们&。听说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第二段:&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以同道为朋&,就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以&是因为的意思,&以同利为朋&,就是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这里用&然&字转折,问道:&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这是说小人所喜好的是禄利,&禄&是俸禄,小人所贪的是财物。&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党引&是结为朋党,互相援引。这句说,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及&是到了,&其&代这些小人,&贼害&即伤害。这几句说,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再说君子,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不然&,即不是这样。&守&,是坚守、遵循的意思。&忠信&,是忠诚、守信,&名节&是名誉、气节。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以之&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之&,代上面所说的&道义&、&忠信&和&名节&。这几句说,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如一。接着,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强调这些作为与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退&是斥退,罢黜,&用&是进用。这几句说: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作者在分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时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结,同利则暂时为朋,见利则相互争竞,力尽则自然疏远或互相残害,从实质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二者对比鲜明,水到渠成的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带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文中正反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加强对比,阐明小人无朋,君子有朋,有关国家兴亡。再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第三段:作者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史传说中凶狠邪恶之徒,&君子八元,八恺&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恺&是指忠诚的人。传说高辛氏有八个有才德的后裔,叫做&八恺&。舜辅佐尧黜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而进用元、恺君子之朋党,因而尧的天下得到大治。
至于舜之时,文章写道:&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说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贤臣一起在朝中做官。&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读第一声。&称美&,是称颂人家的美德和好处,&推让&是谦虚礼让。这样,他们团结一心,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获得大治。等等。
第四段:作者带有总结性地论述:&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夫前世之主&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义。&莫如纣&的&莫&是代词,为无指代词,代人,当&没有人&讲,代物,当&没有什么&讲。这几句说,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成朋党,没有人像汉献帝那样;能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的朋党,没有什么时候像唐昭宗统治时那样。这些国君都把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这是说:&互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生疑心,没有人像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不怀疑他们而都加以任用。然而后世的人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蒙,反而称颂舜为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这几句里,&诮&是责备的意思,&以能辨&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是全,&其&是代词他,即周武王,这句说他全国所有的三千人臣民,全部结成一个大朋党。&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多&是人数多,&大&是范围广,这句说,自古以来,结成朋党人数多而且范围大没有哪个朝代象周朝那样的。&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用此以兴&的&用此&,就是因此。&善人虽多而不厌&说好人虽多而不满足,也就是再多也不嫌多。&厌&是满足。
文章末尾,作者又强调了一下:&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迹&是历史事迹,&鉴&是借鉴。这是说上述的兴亡治乱的史迹,做国君的可以借鉴。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作者作辩解,而从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争取了主动,使作者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暂无简介
总评分4.2|
浏览量83896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反思一:赤壁赋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6127678,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反思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反思三:赤壁赋教学反思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欠佳时,点拨,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几点反思,多多积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充足准备,加油!
反思四:赤壁赋教学反思
文赋是介于散文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 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 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 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 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 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 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另 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呢?对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 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 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
小编推荐:
赤壁赋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赋翻译对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