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座城池 豆瓣

宝应射阳湖,我童年里的古镇
目前超过8000+宝应人已关注我们
也许是人到中年容易怀旧的缘故,也许是我对古镇怀有独特的情感所致,多少年来,每当我独自沉默静思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地追忆起童年时代的古镇射阳湖镇。  
那时候的古镇约有现在集镇的四分之一大。她四面环水,像一条飘浮在湖面上的小船,永远停泊在射阳湖畔。她北边和东边濒临美丽富饶的射阳湖。南边和西边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护城河将她紧紧环抱,古老的大三王河纵贯古镇南北,流向浩瀚的射阳湖,她是古镇人民的生命之河,那时候古镇与外地陆路交通还十分落后,没有车子,人们出门要靠步行或船行,当时古镇与外界的连接主要靠镇南桥、凝瑞桥、桥南渡口和蒋堡渡口。其中镇南桥和凝瑞桥是当时有名的古桥。木质结构,桥两边有护栏,桥的两头还有四根灯柱,虽然没有精雕细刻,但古色、典雅。在没有通电以前,每天晚上都有专人在桥上挂灯笼,以方便人们晚上行走。每逢夏日,有许多胆大的孩子们都喜欢从桥上跳水,或在桥下打水仗。晚上人们都来到桥上乘凉纳夏,听听故事,唱唱淮剧,拉拉二胡,十分的悠闲,也非常的热闹。古镇是地地道道的水乡小镇,河流交错,桥梁纵横。集镇内部的鞭炮厂桥、粮管所桥、医院桥、农机站桥等多数是木质或砖结构的,后来几乎被水泥桥所取代,这些小桥横跨在潺潺流水的小河上,像一条条纽带将古镇的大街小巷紧紧相连,当你划着小船荡漾在古镇的小河中,你会看到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每逢春夏季节,有许多外地人背着画夹、拿着像机来到古镇写生、摄影。
那时候古镇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一条长不足千米的驻马街和一条约百米长的臧陈路上,你别看它街面小,可各种大小店铺近百家,像供销社、商店、饭店、旅社、理发店、缝纫店、鞋匠店、豆腐店、纸扎店、当铺、浴室等几乎是店靠着店,铺挨着铺。那时候的商业店铺都挂着国营或集体的牌子,私人是不允许经商的。由于商品紧缺,居民要购买商品都要凭各种票、证、卡实行计划供应。因此,那时候居民的生活非常节俭,也十分拮据。古镇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特别是生意人,他们起早贪黑,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开始清扫门庭,打点店铺。这时候你要是在街上走一走,就会看到有许多打烧饼的、炸油条的、蒸包子的、卖豆浆的、煮烂藕的摊点开始为早市忙碌着。肩挑蔬菜的菜农也乘着早市,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内,兜售着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虽然一筐蔬菜只卖几毛钱,但这几毛钱就是他们家中唯一的零用钱。在古镇算得上最辛苦的人,就是那些肩披护肩、脚穿草鞋的挑水工,他们肩挑一担满满的水桶,脚踏乌黑发亮的青石板,那弯曲的扁担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伴随着他们那“哼唷”、“哼唷”的号子声,有人称赞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合奏曲。他们每天要为家家户户挑上满满一缸生活用水。虽然挑一担水只有两分钱,但他们一年三百六十日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他们十分珍惜祖辈们干过的挑水工,后来镇上有了自来水,就再也看不到他们肩挑水桶,迈着沉重脚步的身影了。
那时候的古镇是里下河地区水上重要的交通枢纽,途经古镇的轮船就有四五个航班,还有从古镇始发至宝应、盐城、建湖等地航班,每日客运量近千人次。轮船站每天是人来人往,上下旅客川流不息,码头上一片繁忙,搬运工人的号子声、做小买卖的叫卖声,汇同轮船的气笛声,萦绕回荡在古镇上空。古镇地处三县交界,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就有苏北“小上海”之称。这里社办企业起步较早,那时候已初具规模,来这里做工的人天南海北都有,他们给古镇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信息,也带来了人气。每逢五和十日,方圆三四十里地的人们都要撑着船来到古镇赶集,本地人又叫“逢集”。每到逢集这一天,古镇特别热闹,好像过年一样,难得上街的孩子们,看到什么都新鲜,缠着大人们不是要这,就是要那。姑娘们三五成群围在布店的柜台前,选购她们喜爱的花布。还有一对对“新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买彩礼,到照相馆拍订婚照,这一天街面上各种买卖都有,让你眼花缭乱。到了傍晚时分,赶集的人们才回到船上,离开古镇,驶向四面八方。
那时候古镇的晚上十分地热闹,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机,人们总喜欢到电影院或聚集在人多的地方看热闹,记得当时在人民公社的大院内有一个小礼堂,只能容纳三四百人,每天晚上这里不是放电影,就是剧团演出,有唱淮剧的,还有玩杂技魔术的,那个年代还有许多企业自己排练现代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他们经常到小礼堂进行汇报演出。由于大家都喜欢看看自己熟悉的人上台表演,所以小礼堂经常是座无虚席,有时候连人行道都站满了。那时候的文化站更是热闹非凡,每天晚上都要排练文艺节目,由各单位抽调的文艺骨干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样样齐全,围观的群众更是内三层、外三层,他们不停地鼓掌,不停地叫好,这浓烈的气氛使大家没有一点睡意,好像人人忘却了时间,每当更夫打“二更”的时候,人们才觉得时间不早了,该回去了。这时街上店铺打烊、灯火熄灭,唯有更夫“笃笃”的打更声,喧闹一天的古镇这时才渐渐地宁静下来。
小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讲起古镇悠久的历史和著名的人物事故,特别是“九里一千墩”、臧陈旧址、龙竿寺、驻马街、蚬滩、现东京城等许多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虽然听得朦朦胧胧,但十分地好奇,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胆大的孩子瞒着大人,第一次来到离古镇三四里地远的“九里一千墩”寻找故事里所讲的小秦王吆山塞海的情景,那时候的“九里一千墩”是墩挨着墩,最大的前走马墩和后走马墩有小山那么高,而且墩上长满了荒草,好象走在芦苇荡里,听说经常有大人迷路,我们小心翼翼的跟在行人的后面,走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上。不时地看到野兔、黄鼠狼、狐狸等动物在墩子上穿来穿去,发出一阵阵吼叫,躲在荒草中的野鸡受到惊吓,嗖地飞向天空,使人毛骨悚然,十分恐怖。记得当晚回来后,我就受惊发了高烧,从此以后,大人们再也不允许我们到“九里一千墩”去了。时隔十多年后,到了1979年,我参加了工作,并有幸调到镇修史编志办公室工作,从此,我才真正对古镇的历史、人文、地理有所了解,同时我也收集整理并发表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诸如《蚬滩奇观》、《现东京城的故事》等等,蚬滩是古镇八大古景之一,位于镇北的湖岸边,长约一千多米,传说是薛仁贵征东时将士们在此吃蚬子时而留下的。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游泳,那里水清见底,碧波荡漾,随着波浪的时起时落,蚬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曾用“浪打岸边无浊水,一片蚬滩白如玉”的诗句赞美过天公造物的景象。《现东京城的故事》在古镇流传很广,小时候,我最爱听这个具有神话而有真实的故事,传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高大英俊的年轻人,他早晨外出,遇到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送给他一条扁担,并告诉他这扁担是开城门的钥匙,说完,老人就消失了,这时年轻人看到前面出现了一座城池,门上刻着“东京城”三个大字,他扛着扁担来到城门下,这时城门打开了,年轻人看到城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他扛着扁担在城内转了一圈,结果他发现一个熟人也没有,觉得很孤独,因此他扛着扁担又走出了城门,当他再回头看城门时,面前却是一片白茫茫的射阳湖。后来我才知,这实际上是海市蜃楼的景象。在建国初期,曾有许多人在早晨看到射阳湖的上空出现一座城市的景象,大约十分钟左右就渐渐地消失了,所以世世代代的古镇人就把这一景象说成是现东京城。小时候,我们几个天真无瑕的孩子,经常起得很早,来到古镇东边的湖荡边,对着天空眺望,希望能够看到“现东京城”的景象,我们连续去了好几天,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后来我才明白,这自然景观是由大气、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通过光学原理折射而成的。而以后的射阳湖已被围湖造田,湖面逐年缩小,要想再一次看到“现东京城”的景象已永远不可能了,每当想到这里,我的心中总感到不明的凄楚。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古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上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工业发达,商业兴旺,百姓富裕,社会安宁,我童年时代里的射阳古镇已难觅踪影,唯有驻马街还能勾起我童年时代里古镇的印象。多年来,不少古镇人迁离了古镇,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而我始终眷恋着这片热土,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引以自豪的故乡。
作者:胥传杰;来源:宝应生活网
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 手机宝应网
手机宝应网,宝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门户网站。从这里开始,连接世界,畅游移动互联新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转帖]关于韩寒老家
【转】到达韩寒家的方法
&&因为最近有些寒迷跑到了松江去却找不到韩寒住在哪,所以非官方的站长健叔动了恻隐之心不知从哪找到了这些信息。我看得也蠢蠢欲动了。
&&&&我最喜欢寻访古镇了,只可惜喜欢归喜欢,却从来不得见,我只好单相思。日思夜想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除了故宫我没去过哪个“古镇”。因此我想,先把下学期顺利过完了再说,然后开始我的云游。周庄是肯定要去的,凤凰有机会也去一趟。这个亭林吗,自然也是要去的。没有韩寒,也许我永远都不知道有个古镇亭林,至于寒哥,也最好想开点,有人把你们家的地址公布在网上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能为家乡的旅游业做出贡献啊。&&&&&
可以在莲花路地铁站下车,转乘大巴到金山区,然后再坐三轮车走几里乡间公路就能来到亭林镇。
  亭林镇是上海金山区的东北门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韩寒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起来的,他的童年和小学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您可以在莲花路地铁站下车,转乘大巴到金山区,然后再坐三轮车走几里乡间公路就能来到亭林镇。在村口您会看见一块石碑,上刻有亭林两个大字,这就表示您已经到达地点了。韩寒的旧居位于村口对面的一片广阔的庄稼地,顺着田埂走一段,看到在田地的东边坐落着一排二层小楼,最里面的一栋就是韩寒爷爷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点:(金山点和松江点)
韩寒家老宅
上海天马山赛车场
亭东村村部南面,一埭宅基,靠最里面的那幢,也就是最东面那幢,应该离铁路不远。
__________
韩寒的爷爷是个庄稼人
___从小作文就好,而且从不惹事,去韩寒老家家访,发现爷爷是个哈“韩”族!
  亭林镇是上海金山区的东北门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韩寒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起来的,他的童年和小学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根据网上关于韩寒的介绍,记者分别找到了韩寒上过的亭林小学,并拜访了韩寒的爷爷。
  韩寒爸爸让老师“防记者”
  虽然韩寒给人的印象是叛逆、厌学,但担任过他小学班主任的朱老师却告诉记者,韩寒在小学里表现得还是很不错的,朱老师和韩寒爸爸是朋友,他和韩寒家至今还在交往,韩寒出了新书,总会给朱老师寄来一本,朱老师觉得韩寒成绩出现下滑是在初三,不过他还是觉得韩寒在小学时候还是很想学习的,韩寒那时候成绩很好,还喜欢摄影,他小学时候的摄影作品至今还被学校收藏。朱老师还给记者看了一本他们的校史纪念册,上面有韩寒的照片和简介,还有几幅韩寒拍摄的照片。
  据了解,记者所去的亭林小学,已经是搬迁后的了,韩寒曾经上学的亭林小学旧址,现在是大门紧锁,韩寒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他新拍摄的MTV还曾专门到这里取景。由于当天朱老师有课,他给记者留了电话,让记者回头打电话再谈,两天之后记者给朱老师打去电话,他在电话中有点遗憾地告诉记者,他跟韩寒的爸爸通了电话,韩寒的爸爸让他不要接受记者的采访,要“防着点记者”。
  韩寒爷爷最喜欢《一座城池》
  虽然韩寒现已去北京发展了,但韩寒的爷爷还在亭林镇居住,下午,记者在村民的指点下,去找韩寒爷爷的家,到了亭林镇路边的一片庄稼地,顺着田埂走一段,看到在广阔的田地里坐落着一排二层小楼,最里面的一栋就是韩寒爷爷的家。韩寒爷爷曾当过生产队队长,虽然年龄大了,他还是坚持干农活,记者过去的时候,他正在剥黄豆,他很瘦削,看起来精神矍铄,其实他已经71岁了,而韩寒的奶奶看起来更年轻一点,实际上他奶奶比爷爷还大一岁,韩寒的爷爷告诉记者,韩寒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小时候就在田地里玩,但他从来没有干过农活。
  韩寒长得和爷爷还是很像的,爷爷也很疼这个孙子,他对记者也不陌生,在韩寒辍学的时候,曾经有电视台记者采访过他。说起孙子辍学的事情,老人家还是很惋惜,“我曾对韩寒说过,不上学没出路,我还担心他没有文凭找不到工作。”“现在呢?”记者问他,老人笑了笑,“看他生活得还不错,我也放心了。”
  说起孙子的教育,爷爷先从韩寒爸爸韩仁均说起,韩仁均从小爱写东西,曾经在复旦新闻系上过学,后来病退,到离亭林不远的朱泾的文化站工作,他也有文学梦,但一直没实现,所以现在韩寒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爸爸也很欣慰。韩寒小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虽然在农村长大,但韩寒没干过农活。记者问爷爷觉得韩寒的书写得怎么样?老爷子一笑:“我全看过。”记者问他觉得韩寒哪本书写得最好,他张口就是:“《一座城池》。”
  邻居觉得韩寒小时候很调皮,老师都管不住他,但在韩寒爷爷的心里,韩寒是个善良老实的孩子:“他从小作文很好,也很老实,从不惹事”,说着他还指着一条大黄狗给记者看:“韩寒属狗,也最喜欢狗,他从小在这长大,我家一直都养狗,有次养的一条大黄狗死了,韩寒哭得一塌糊涂,最后还给黄狗弄了个坟。”
开车要注意安全,不要光图快
__安全套打马赛克是挺反讽的事
  这次新专辑DVD里的MV都是韩寒导的,没想到除了恶搞之余还有些小趣味。慢镜头配慢歌加暴力歌词是他营造的独特节奏,韩寒说这是他刻意营造的落差,希望给人感觉比较舒缓,虽然歌词激烈,但不是一刀下去很多人都在尖叫、碎片四溅的那种触目惊心,就像他的小说,平静地讲残酷的事情,更残酷。
  韩寒恶搞的内容包括MV的主角要看东方明珠,到了上海,却看不到那颗珠,《偶像》里的歌词有反时代的东西,其中就插播了土得掉渣的“俏佳人卡拉OK”片段。但他生怕别人不知道那是恶搞,怕别人说“你怎么就这个水平,拍得和八十年代的街上的卡拉OK一个样?”
  而恶搞中的话题杰作,莫过于《私奔》里的安全套。MV里的是打了马赛克的,而记录片里就清晰得很,他觉得安全套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之所以要在上面打上格子,自有原因:“你不觉得只有在毛片里面才会打马赛克吗?这个(安全套)根本没有到打马赛克的程度,但在中国电视播出的环境下,有些地方播出没问题,有些地方有问题,那就干脆来个‘最佳恶搞’,这么普通的一个东西都要打马赛克,其实是挺反讽的事情。以后有什么不常见的东西都得打马赛克,例如你觉得一群人有暴力倾向,那就把所有的人都打上马赛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寒-三重门(2)
林雨翔老家在农村,这村倚着一条铁路。前几年火车提速,但那里的孩子却不能提速。一次在铁路上玩时一下被轧死两个,亏得那时五岁的林雨翔在家里被逼着读《尚书》,幸免于难,成为教条主义发展至今惟一成就的一件好事。...
  小时候是合唱团领唱 的《我》翻唱得不好
  韩寒向来给人感觉自信得近乎轻狂,难得有他谦虚的时候,一开始就问他觉得自己唱得如何,先挫了一下他的锐气,这样一来,他倒没有想象那般张狂:“我觉得歌词写得挺好,MV也拍得挺好,唱得还是有这样那样不好的地方,因为毕竟我不是一个很职业的歌手。我并没有在唱歌方面有太大的抱负和追求。”
  不好的地方,他也乐于自我检讨:“像翻唱张国荣的《我》,我觉得唱得不好,那首歌先后换了三个制作人,现在的编曲太宏大了,本来我想的应是很简单的编曲,应靠歌曲和原唱者的精神魅力感人,最后还是把现在的版本放进去了,是因为制作一首歌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工作,大家都付出了劳动,这和写书不一样,我不能太霸道武断。但的确是愧对好多喜欢张国荣的歌迷。”
  韩寒小时候曾经在学校的合唱团里当过领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让我们荡起双桨》,他觉得之所以当领唱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童声比较“革命”,适合唱歌颂党和祖国的歌曲才被选上。但不喜欢化妆打扮、面对镜头的他压根没想过要当歌手。不少唱片公司和他接触过,都没签约,能出现在这张专辑也是种机缘巧合。
  韩寒很佩服香港的艺人每年能出三张唱片,但他觉得自己短时间内没有那么多的感情和情绪要表达。所以明年即使有再出碟的计划,能不能挤出那么多感情也是问题。
  体育课
  开车时内心特别安静
  本以为赛车手都追求风驰电掣的速度感,没想到韩寒的唱片是清一色舒缓柔情,不少人都觉得歌词很牛,但音乐欠缺,也许和太“安静”有关。
  这一点韩寒体谅作曲的难处:“作曲要比作词难,我个人也不大喜欢快歌,这是我的偏好。我开赛车的时候很快,平时开车就喜欢开得很慢。我从小到大都喜欢慢歌,很少听快歌或舞曲、hip
hop那些。可能是从小老家比较安静,养成喜欢安静环境的习惯,无论写作还是开车都是。人一多、吵闹我就烦。开赛车时我的心里是特别平和、安静的,心里不平静的赛车手不是一个好的车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观点评论正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系列——人类社会童年梦语之异同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东西方文化差异系列一
人类社会童年梦语之异同
《理想国》读后感
羅一
引子
常听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分析,依我理解,要达成这个目的,只有回到人类社会的童年,或能得知更多线索。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我想这对人类社会也同样适用吧。
于是又回《理想国》&&
《理想国》内容概…
  东西方文化差异系列一  人类社会童年梦语之异同  《理想国》读后感  羅一  引子  常听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分析,依我理解,要达成这个目的,只有回到人类社会的童年,或能得知更多线索。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我想这对人类社会也同样适用吧。  于是又回《理想国》&&  《理想国》内容概述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盛年时期一篇较为成熟且最负声名的作品。其内容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与主张,即理想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国民人格。柏拉图的理想即正义:&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各做各的事&1国民的正义在于&他心灵的各个部分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着,被领导的被领导着&2。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源于同样的根据,即国家的三种人与个人心灵的三个部分一一对应。心灵中的理智统治意志及情欲,国家中相当于理智的哲学家统治相当于意志的战士,及相当于欲望的工商。  该书中心明确,线索清晰,同时涵盖极广,号称西方早期学术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教育、文艺、优生、婚姻、道德、民主、宗教、专政、独裁等。除去学术地位的显赫,该书的部分内容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对个人人格修养的培养尤其是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有启发价值;今天现代化的军队建设中依然能看到柏拉图当年为建立英勇的理想城邦护卫队而设计的蓝图;而以三卷之篇幅3详细阐述将诗人驱赶出理想国之理由,至今依然是艺术、美学及哲学探讨的重要资料。虽然柏拉图自己也知道《理想国》终将沦为乌托邦构想,但其贡献出的政治学理论及智慧在后世不断得到实践和发扬。  阅读感想与体会  1、《理想国》:与东方先哲相似的视野和解决方案  人类社会的童年,一切就像一张白纸,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有如平地上建起一座城池。而这时东西方哲人们考虑的问题和视野惊人的相似。  《理想国》中的&哲学为王&与东方&内圣外王&的理想不谋而合。柏拉图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辨正义与非正义,只有当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当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时,城邦治理才能是真正公正的。&而内圣外王,&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意思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4  《理想国》认为社会的正义就是领导的领导,被领导的被领导,各安其分,各就其职,一句话,各自扮演该扮演的角色,不可妄图僭越,这与孔子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不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要为王者立法。而对国家治理他们提出共同的核心解决方案是&等级制&。  不同之处在于孔子发明的等级制是源自血缘明晰的家邦基础上的天然等级,即父亲是家中天然的统治者。以此推而广之,比作万民之父的君王便自然位于社会阶层的最顶端,由儒家始推、而后世大力倡导的孝道便是这个统治理论的基石。  古希腊城邦生活不具有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发达带来的家族稳定状态和强烈的家族意识,而柏拉图同样意识到等级是秩序的保障,他也试图创制一套有说服力的等级制理论,他编制了一个神话&尽管所有人在这个城邦里都是兄弟,但神在塑造那些适宜担当统治重任的人时在他们身上掺了一些黄金,。。。在那些助手身上掺了一些白银,在农夫和其他手艺人身上掺了铁和铜。。。。。神谕说,铁铜之人当政,国家便要倾覆。&5当然,他更多采用了论辩的方式维护他的等级制。借寻找正义为名,以城邦的正义为突破口,《理想国》预设城市的管理者理智,护卫者勇敢、芸芸众生充满欲望。得出具有理智的管理者(哲学家)位于等级之上的必须,再来反证人性中理智位于等级之上的必须。相对于中国的天然的等级基础,柏拉图创立的等级制基本赖思辨推论得出,且不说推论过程中的逻辑错漏,相对于中国古老的家天下等级制理论,柏拉图的哲学王等级制理论显得更人为、更理想,以至几乎只能运用于乌托邦社会梦想中。  将诗人驱赶出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焚书坑儒,而这也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不断上演的一幕,因为其实质是为统治服务的掩耳盗铃的愚民策略。但其理论推导上却还是有错漏的,因为假如说艺术与真理永远隔着两层的话,柏拉图并没有给出绝对理由证明哲学家就能更接近那个真,尽管哲学家的职责和主观愿望或许这样。这是柏拉图理论里第一个不扎实的前提。另外,他又预设一个前提即&治理者为了被治理者的利益,&在该前提下,统治者可以&不得不使用一些假话和欺骗。&6&换句话说,只要为了结果好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更可以愚民。&除了治理者外,别人不应该知道这些事情的进行过程&&我想某些巧妙的抽签办法一定要设计出来,以使不合格者在每次求偶的时候,只好怪自己运气不好而不能怪治理者。&7但是这个前提也是一相情愿的。一旦前提刚刚相反,或说智慧被滥用,那么就必然使一个本来理想的愿望变成一个理想的暴政。即便前提还存在,即统治者大体来说还是正义的,但仍然面临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即以国家利益为名,是否可以毫无顾忌的牺牲个体公民的利益;是否弱势就应该被毫不犹豫的处死,仅因为对国家无用。&最好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这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至于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的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8这里似乎已嗅出法西斯政策的气息,种族清洗的理由竟然能从这里找到影子。  我们甚至有可能相信,整个《理想国》亦是柏拉图怀着&治理者为了被治理者的利益&的美好愿望,而&不得不使用的一些假话和欺骗。&但这又与他试图揭示真相本质的初衷相悖。  &等级制&的发明有如又一次开天辟地,它是如此方便好用的治国利器,以至于东西方统治者均毫无置疑的一用几千年(不论形式如何变化)。直到十九世纪卢梭等提出天授人权人人平等的理论企图打破等级制的长期统治,但历史一再证明,实践上客观存在的不平等古今中外过去解决不了,现在解决不了,将来依然解决不了。  2、《理想国》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解答的启迪  无数学者都企图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其中一个很有势力的理论是,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差异说,它把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归结于东西方地理的不同,包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执此观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偏颇:诚然,在文明起源的最早处,地理差异确实对社会结构及心理的客观影响至关重要,但是,以古希腊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在西方历史长河里不过是一个最初的片段,其后,西欧大陆面积及文明的扩张,其地理状况和中国大陆的地理状况几乎不再是黄土与海洋的差异,而中国大陆的海岸线之长,水路之丰、地域之广、地貌之异更不足以说明中国地理面貌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坚持更稳定更保守的所为黄土文明。  《理想国》里有一段论辩对回答该问题很有启发:&凡事开头更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9尽管柏拉图此番话只是就儿童教育而言,但正如他将城邦性格与个人性格相类比,那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何不能类别人类社会童年的心性成长呢。  东西方文化之所以走成今天的面貌,我以为以柏拉图(前427-347)和孔子(前551-479)等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哲人先贤是主要根源。是他们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思维走向和气质性格。正如王晓朝所说的&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柏拉图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对后世起着定型作用&10。而孔子在其后的两千多年,屡次被抬上中国&素王&的宝座。我想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人类文明的成长不是空中楼阁,对于前人思考成果的学习,就像我们童年时代无法抹去的回忆。而这恰恰铸就了整个民族的气质性格及思维方式。人类长河风云变幻,我们常常忘却很多途中的风景,但却总是回到我们的童年,那最初的视野留给我们最深的感动和最美好的想象。这就是不管在学术知识上后人有多少超越了柏拉图和孔子,但在我们的心灵里他们是永远不可超越的。就像是遗传基因,代代相传,东西方文化差异源自于古希腊和先秦时期的老祖宗们为我们今天确定了方向的最初一瞥。  当然历史的种种偶然的现实因素也对社会民族心理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3、人类社会早期哲学方法的东西差异及影响  前面论述了东西方文明差异似乎与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性格养成有关。下面,我试图以《理想国》为例,寻找东西方哲学方法差异在人类社会的童年埋下的种子。  从阅读《理想国》最初感受谈起吧。说实话,整个阅读过程的确让我感到一些倦怠,甚至几次都停顿下来。既不是因其行文晦涩,也非论理艰深,如朱光潜所说,&在柏拉图手里,,,不从抽象概念而从具体事例出发,生动鲜明,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使人不但看到思想的最后成就或结论,而且看到活的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11,但这却意味着,要想从他的大作中获得应有的乐趣,你就必须始终不知疲倦让你的视线和思维跟从他的脉络一刻不要移开,就像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总是强行拽着他的辩手不要中途离开,直到人家完全&崩溃&为止。  抛开严密的思辨训练可培养超强思维能力的好处,单从阅读的乐趣上看《理想国》远不如老子的《道德经》,这本涵盖圣人一生经验的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思想不可谓不深邃,文字不可谓不奥涩,然而,读老子却是绝对的精神享受,因为,你可以在任何一点上停下,不,是飞走,去遥远的太初转上一圈再回来,回到任何一点上,在文字的激荡下你会有种种灵思和冲动,就像和智者交谈一般,这就是中国哲学互动的魅力,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中国的先贤永远不把话讲透讲死,读书的过程决不单纯是被灌输的过程,也不是辛苦的论辩过程,它是读者自我加工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合作的产物,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阅历下你可以与作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这或许就是中国思想界注释之风传统的缘由。  中国人的最高智慧表现在对人的能力的明智,知道语言的缺陷,于是讲究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既是中国人的聪明也是中国人的懒惰,也说不清是中国文化之大幸还是大不幸。自与自己的传统断裂以来,中国很久已不曾有自己的学术了。君不见现代中国人受了西学影响,思想行文学着西方样式,西方腔调(整得中国人说话也像译文般难受),但却只学到表象皮毛,骨子里的逻辑严谨思辨清晰根本就学不来。绝大多数学术文章没的看,经不起推敲。没办法,你就不是那样的扎实老实的思辨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  与聪明灵气的东方人不同,西方人不知是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还是似乎对自己的思辩力更自信,他们不辞劳苦,吭哧吭哧的,像愚公移山一般,建立起概念范畴的大厦,一砖一瓦的构建着西方文明。要说,一句话,西方人实在!中国人狡狯!  尽管《理想国》采用轻松自由的对话体,却令人感到为探求真理的严肃和不畏艰巨之态度,对话的逻辑极其严谨,始终紧紧抓住一条外在线索,即探寻什么是正义。从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对老年人心境的问候,引出何为正义的话题,然后以,一路劈荆斩棘,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外围障碍,直至中心论点(即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先后确立),然后围绕该中心又对其相关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终于完成了一次&千年旅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那么,回忆一下以前讲过的话。我们前面讲过&&&12&&格劳孔啊,现在正是要我们象猎人包围野兽的藏身处一样密切注意的时候了。注意别让正义漏了过去,别让它从我们身边跑掉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他显然是在附近的某个地方。把你的眼睛睁大些,努力去发现它。&13&朋友,你又忘了,我们的立法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14这些绳索把本来极易跑题的对话不断拉回主线,拉回讨论的初衷上,最后串成一个完全清晰的整体,一棵枝繁叶茂的系统树。期间就像文中所说的简直是围猎野兽、步步为营。  如此费神费力的行文著述,源于古希腊学术文化的根本目的,即追求真理。苏格拉底采用论辩式的意图是因他认为&文字书籍有它的限制和流弊,它是哑口的,你不能和它对质;而且它养成思想的懒惰。&15。而&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各方论点的毛病和困难都像剥茧抽丝似的逐层揭露出来,这样把错误的见解逐层驳倒之后,就可引向比较正确的结论&16。在柏拉图看来,表面的真相往往不是真的,要找到表象后的那个真,必须借助智慧的引领,并经历一番辩证思索。而这样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对后世起着定型作用。  我们知道,运用辩证法去探求知识是柏拉图哲学的根本方法(更是他的接班人,后来整个西方学术界研究世界的根本方法),为了确保获得的知识确定可靠,是真理不是谬误,柏拉图主要采用辩驳、假设、集会与划分等逻辑方法。柏拉图辩证法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最早形式。  尽管我不一定有充分的证据否定柏拉图所说的辩证法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然而,我却以为西方的哲学方法有其先天缺陷。在《理想国》里大量采用了假定推理方式,假定是柏拉图推理的前提,但是谁来保证这些前提的正确呢,按柏拉图自己的意思,感官实践所看到的只是表象,不足以成为前提,而他所提出的前提只能是假定,但万一假定有误,整套体系也将走向反动。这一点在前面已有例证。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某些前提和假定出了问题,体系严谨的学术并不会因为所谓前提的失误而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全盘倒塌,相反,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成为虚幻的乌托邦学说,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处处可见,并被分散利用。由此又可反证出尽管西方哲学方法论的理想是建立消除所有破绽的严密系统,但这个完美系统从来就不曾诞生过,以至于康德在更辛苦的思辨中走向二律背反的泥沼,只有当黑格尔马克思正式提出真矛盾无处不在的辨证法才得以突破以往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局限。正如康德出于对判断力的怀疑,进行了判断力的批判,然而这又必将导致对判断力批判的批判,以至无穷。这就是西方哲学不可避免的终极悖论。最终,人们常常以这样的口吻嘲笑思考者: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又恰如孙悟空跟斗云再远依然翻不出如来的掌心。而这样的命运恰恰始于西方社会童年时代的大思想家们。  于是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先秦时代的先哲,突然觉得他们似乎更有先见之明。同样是辩证法,老子辩证法与柏拉图辩证法的精神气质相距遥远。宇宙是广袤无边的,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渺小的人只能求得与天和一,静以观复,或能略得天机。而与世界分为主客体之对立,企图以旁观者、研究者的姿态去穷究真理,似乎终将陷入辨证之泥沼。西方讲建立体系,但体系一旦建立便立时崩溃,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没有找不出漏洞的体系,也没有静止的真相。  中国人走到今天没有学术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抛弃了自己的基因,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盲目的嫁接西方血统,把学术做成了个四不像的玩意。就像把砖石的屋子建在一团原本灵动飘逸的气上,气散了,砖也垒得横七竖八。  以上便是阅读《理想国》引发的种种思考和收益。  参考文献页码  1&&&柏拉图:《理想国》,商业印书馆,1986年,第四卷,169页  2&&&同上,第四卷,171页  3&&&同上,第二第三及第十卷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8页  5&&&柏拉图:《理想国》,商业印书馆,1986年,第三卷,128页  6&&&同上,第五卷,193页  7&&&同上,第五卷,194页  8&&&同上,第五卷,194页  9&&&同上,第二卷,71页  10&&王晓朝:《希腊哲学简史》,上海三联书店,146页  11&&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译后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79页  12&&柏拉图:《理想国》,商业印书馆,1986年,97页  13&&同上,第四卷,152页  14&&同上,第七卷&,279页  15&&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3页  16&&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译后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79页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关键字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业务合作: 010-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座城池的寓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