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大上海警备区海防一旅守备一师射击队

纪录“守备三师”光辉历程
纪录“守备三师”光辉历程
在近百年的东北战争史上,有两处格外引人注目的战场。一处是辽南的花园口,那是一八九四年,日本侵略军首次大规模入侵我国的登陆场。另一处是内蒙古的吐列毛杜,曾是一九四五年,苏联红军出兵我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两处真正意义的国门,寄托着祖国的安危,人民的期望。
有幸的是,我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师,以整整三十年的生命历程,先后镇守了这两处重要的国门。从黄海前哨到科尔沁边关,从一无所有到建起完备的战场,用自己的忠诚和热血,胜利地履行了“守备”——这一神圣的职责,把昔日的沙场变成了让党和毛主席放心的地方。正因为你艰苦卓绝的守备,觊觎窥探者才没敢轻举妄动,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让人民在和平的环境里,生活幸福安康。这正是你作为军队,在和平环境中三十载的生命价值之所在,生为和平,撤为和平,平凡而又伟大,意义无可估量。
纪念你,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母亲部队!为你骄傲自豪,人民的忠诚卫士,祖国的坚强脊梁!
&&&&&&&&&&&&&&&&&&&&&&&&&& && 峥嵘岁月三十年
&&&&&&&&&&&&&&&&&&&&&&&&&&&&&&&&& 刘怀英
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可谓微不足道,但要走过这一万多个昼夜,可是漫长的,艰难的。在这无情的日月穿梭中,守备第三师全体官兵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走出一条异彩纷呈之路,使人庆幸。
这个师很是“命薄”,组建时,赶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几年中,全师指战员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以海防为家,积极经营,从无到有奠定了坚守海防的基础。当部队有了起色,并有一定家底时,全师又奉命轻装北上,连一张床、一个办公桌都没带,就开进到中蒙边境线上,说是下车就打仗。在交通不便,通信联络不畅,营区无常明电保障,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全师指战员又是白手起家,战天斗地,呕心沥血,发愤崛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部署调整,进行了连续十年的施工营建阵地建设,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受到军区、总部嘉奖的先进集体,谱写了名气非凡的军政业绩和军旅故事。
数十年间,这些动人心弦的军旅故事,在黄海之滨,内蒙边关,不断地发展着,延续着,闪烁着。它不仅由万千干部战士心血凝成,而且又在不时地激励我们前进的步伐和提醒我们“应将这些故事纪录下来,流传下去。”
1962年的深秋。黄海,海面风急浪滚,阴云密布。来自东海的小股武装匪船,频频出没在鸭绿江口至长山列岛之间,时而游戈海面,时而临港袭扰。蒋介石要反功大陆的声音不断传来,沿海渔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威胁。时局紧张。
为对付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加强辽东沿海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于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发出电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三师,担负鸭绿江入海口至碧流河一线沿海守备任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指令下达,沈阳、旅大军事首脑机关,层层部署,频频调动。来自东北各部队的精兵强将,很快云集丹东、东沟、庄河等地。一九六三年三月六日,春风送暖、大地回阳,恰是万物复苏的“惊蛰”节气。大孤山要塞以西、青堆镇北部的小山村——黄柏树,气氛热烈,空前繁忙。军车川流、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似喜讯来临,鸿运降至。在简陋纯朴的大礼堂内,随着沈阳军区机关首长的庄严宣读,师长原春田、政委王方成,参谋长梁忠群,政治部主任叶平,后勤部长段叔良等领导登台亮相。各部分队按照编制就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三师宣布成立,隶属旅大警备区。
一个师的组建,应该是隆重之事。可当时国家困难,军队财力不足,组建时,只有上级带来的半头猪为家底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各级首长和友军朋友。师部和直属部队设在黄柏树村,条件十分简陋。黄柏树村是庄河县鞍子山乡最西边的一个小村落,没有学校,没有商店,也不通公共汽车。仅存的一片破旧营房,距沿海公路尚有6华里。师部和直属分队的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到12华里外的青堆镇去办理。机关人员外出办事或探亲,都要走6里土道,到公路上去等公共汽车。由此坐汽车到丹东火车站120公里,到城子疃火车站66公里。不少家属来队探视和外部人员来办事都找不到师部位置。部、分队驻地,除地炮团住大孤山要塞外,其余各团团部和各营连均住在边远山村和沿海渔村。一线守备连昼夜不间断地执行对海面观察和沿海巡逻任务,与纵深交通十分不便,有的渔村没有对外公路。部队刚组建,缺乏各项保障。团部只配一辆吉普车,营连各装备马车一辆保障生活。营连干部外出和到上级开会基本都是步行。住在渔村民房的连队时常吃不上青菜,只能到海边张网扑虾米拌盐当菜。条件更艰苦的大鹿岛守备营,每年有半年时间(11月至历年4月)与陆地失去联系。入冬封海前,要储备半年的粮秣和生活用品。还要储备几十部电影片子,这是唯一的文化生活。半年里没有新鲜蔬菜,只有黄豆、海带和咸鱼。与陆地的联系只有密码电报。
记得一年开春,即将开航的时节。海面冰山刚刚破裂,露出数条弯弯曲曲的蓝蓝海水。海冰开裂了,但航道尚未开通。营长周德贵急于下岛汇报部队情况和请示工作。他选了一个好天气,与岛上有名的一位船老大,划着只能坐两人的小舢板,拉着积累了半年的全营官兵的书信,沿着冰山夹缝中的弯曲海水左右绕行,向陆地接近,预定在大孤山码头靠岸。两个小时后,他们仍没能接近海岸。天气突变,风起云涌,刚刚裂开的冰缝逐渐合拢。小船被大冰块夹住,顺着海流向背离陆地的大海深处漂移。若被冰山带到深海,后果不堪设想。天色渐渐昏暗,情况十分危急。得想办法让陆地知道这里的情况,以设法营救。可小舢板上没有任何发出信号的通讯工具。危机时刻,随船携带的几袋子书信派上了用场。让陆上看到冰海里飘动的烟火,引起警觉,设法救护。他们边点燃书信发出光亮、边鸣枪报警,边奋力晃动船身撞击冰块,尽力向陆地靠拢。经过七个多小时的竭力奋斗,傍晚,小船艰难地靠近了距大孤山西南约20里的常胜半岛,被得知信息的数十名渔民和民兵在岸边大冰块旁救起,才幸免遇难。
这仅仅是一次惊险的个例,经常的状态是岛上和陆地的隔绝。包围海岛的浩瀚大海,冬季结冰封航。海冰既坚硬得不能行船,又脆弱得不能通车。整个封冻季节就是交通封闭期。开海通航之后,上下岛的官兵也只能靠渔船往来。倘若家属来队,上岛就更困难了。往往是先到大孤山镇鹿岛转运站住下,然后再根据潮水情况,到七、八里外的码头寻找大鹿岛的渔船。什么时候能搭乘上渔船,才能上岛。有时几天也碰不上鹿岛的渔船。上不了岛,有的家属急得直哭,有的干脆生气返回家乡去了。从陆地驰骋转变为海岛束缚的指战员们,也对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环境和条件产生了种种想法。
针对当时驻地条件和部队遇到的困难,以及部分干部的急躁情绪,师党委及时提出了“以海防为家,积极经营,长期守备”的指导思想,大鹿岛守备营提出“以岛为家”。这个口号叫响后,上下步调一致,积极努力加强战场建设和部队训练。各防御要点构筑了永备工事,一线连队修建了观察哨所和隐蔽部,保持了昼夜对海面的观察和监控。同时抓了后方建设,改善部队生活和住房条件。各团队自力更生建立蔬菜和粮食基地,大鹿岛守备营向渔民学习,造船下海捕鱼。
为了克服当时自然灾害给部队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减轻国家的负担,师长原春田多次到东沟县与地方政府联系,亲自到北井子、五四农场、小寺山等地调查研究,会见当地乡村领导。经多方沟通,最后在东沟县北井子地区开发水田,建立了师农场。各团在驻地附近也相继建立了小型农场,部队生活得到较大改观。原师长抓部队建设,关心部队生活的好作风,一直延续到一九六九年调防到内蒙古地区。那时,部队刚调防,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原师长每次下部队和勘查地形时,总让参谋人员带把铁锹放在车上,一路过较大的平坦荒地,就下车用铁锹挖一下,看土质如何,能否开荒种田。调防初期,九团住在索伦镇林场西南的西岗干套海谷地开了麦田,炮兵团在德伯斯南面的山坡下开了麦田,都是在原师长的亲自调查和提示下搞起来的。后来,各团均建设了上规模的小型农场。
在海岸守备中,为应对海上突发事件,部队训练指导思想比较明确,一线营连的轻重武器,主要训练对海上移动目标的射击。连排战术训练以随时机动占领阵地,应付小股武装匪特登陆袭击为主要内容。一九六五、一九六六两年,针对作战任务抓了海上游泳训练。为使游泳训练在全师深入展开,师司令部在八团二营四连抓了游泳训练试点。六月间,师作训科长赵存有指派我(作训参谋)到试点连蹲点。经三个月的海上训练,于一九六五年八月,师在南尖子杨大屯海湾召开了游泳训练现场会,试点连队示范了陆上游泳训练基本动作要领、下水训练的步骤方法、海上游泳训练的注意事项等。师侦察连进行了武装泅渡和海上互救表演。从此,全师游泳训练掀起高潮,一线守备营连全部下海训练,经过两年的训练,部队海上游泳水平有很大提高,守备四连可横渡黑岛到南尖子二十五海里的海峡。一九六六年八月,大连市组织从付家庄到黑石礁的游泳盛会,我师以侦察连为主,组成游泳分队参加旅大警备区的游泳方队,一展英姿。师侦察连排长赵东江、班长候登革、李树清、周平才,代表沈阳军区参加全军在广东雷州湾举办的游泳骨干培训,完成五千米武装泅渡和赤膊一万米游的考核标准,最后横渡雷州海峡。四名同志被评为三级游泳运动员,为部队争了光。
为更好完成海防守备任务,一线守备连队还广泛开展与驻地渔村民兵同出海、同巡逻的联防共建活动。军民关系和睦融洽,战备训练管理工作形势较好,部队稳定,士气高昂。守备八团八连被旅大警备区树为“军民联防先进连”。守备七团五连被沈阳军区评为“四好标兵连”。
天有不测风云,地有不露玄机。一九六九年四月,沈阳军区命令守备第三师与守备第二师换防。三师离开了经过七年多苦心经营的鸭绿江口、大孤山要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驻地乡亲和阵地营房。经过这次换防的同志,都深深地记得那难忘的一个早晨:天阴沉沉,但没有下雨。海雾朦朦,但能辨别方向。部队着装整齐,背包行囊齐全,士气昂然待发。驻地村民男女老少,相观无语,神色朦胧茫然,但情意绵绵,心领神会。面对即将离去的朝夕相处的官兵,他们点头祝福,祝一路顺利,平安到达新的驻地,日后的军旅生涯会更加辉煌。在广大驻地乡亲的祝福下,这支刚刚组建不久的年轻守备师,迈着稳健而又有所眷恋的步伐,离开了原始驻地,向陌生的新防区进发。各部(分)队于一九六九年四月十七日,先后到达新的设防驻地。
情况瞬息万变,军事行动更是突然隐蔽。就在大家忙于熟悉新防区的地形、社情和作战预案时,祖国北疆形势紧张,战火硝烟陡起。沈阳军区奉命,调守备第三师进驻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执行坚守防御作战任务。据说这是毛主席钦定的设防地区。
为圆满完成调防北上的作战任务,为把毛主席关心的地方变成毛主席放心的地方,为顺利进行调防和进驻防区,师决定,立即派出先遣连,进入预定作战地区了解社情、民情和边境动态,为全师行动提供情况和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一九六九年七月六日四时三十分,先遣连——守备八团二营四连秘密离开刚刚熟悉的新驻地——新金县大姜屯,于八时三十分在金州火车站登上开往北疆的列车。我时任守备四连连长。全连登车后,我立即与指导员石坤山同志召开了党支部会议。会上,师秘书科长邢书彦传达师首长对先遣连的指示。副营长王敏怀按照团长赵存有的指示,对连队提出了要求。我和指导员进一步明确了连队进驻新地区的注意事项和乘车安全规定。七日下午二时半,一列由辽南开来的直达列车,悄然驶进乌兰浩特火车站。武装先遣分队井然有序地由火车换乘四辆崭新的解放车,迅速离开火车站,当日晚上暂住某后勤分部。八日下午三时,这支先遣分队安全到达突泉县,并按照县人武部的安排住进县中学校舍。第二天,突泉县城到处挂出大幅标语:“热烈欢迎沈阳军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我县。”四连在邢科长和王付营长的率领下,在突泉县很快展开工作,并及时向师报告了进驻内蒙的情况,为全师部队行动提供了可贵的当地风俗民情和驻地工农业生产及社会情况。
全师部队隆重而庄严地告别了辽南驻地。为了准备打仗,轻装北上,昼夜兼程,于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二日至三十日,各团先后到达明水、索伦、吐列毛杜、突泉地域,师部进驻哲里木盟科右前旗乌兰浩特(1980年恢复兴安盟和乌兰浩特市)。守备第三师转隶陆军第十六军。进入防区。全师在野营、野战状态下,首先进入应急作战准备状态。
新的陌生的作战地区,处于大兴安岭山区和草原牧区。国人长期以来称吉林以北、内蒙北部地区为“边外”、“北大荒”。那么,这个边塞外的荒凉之地,为什么要调重兵把守呢?这里不仅有鲜为人知的内幕,而且颇有历史意义。有些情况的巧合,又让人惊奇。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国法西斯溃败投降,七月十六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普列耶夫上将飞往乌兰巴托,会见蒙古国乔巴山元帅,共同研究制定了出兵我东北的协同作战方案。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苏联向日本宣战,八月十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一部抵达大兴安岭西北谷地,后经吐列毛杜,于八月十二日晚进至突泉县城。后贝加方面军第39集团军于八月十一日以一部分兵力封锁阿尔山日军筑垒地域,主力从南侧越过大兴安岭,于十三日经过激战,攻占了索伦镇。二十四年后的一九六九年七月,我师迎着北疆珍宝岛事件的硝烟,进驻该地区实行坚守防御,以防备有人走老路进入我东北腹地。该设防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东麓,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南部植被较差,多为丘陵草原。北部植被较好,高山连绵,大部阵地由次生林覆盖,多为桦树、柞树,少有松树,可阵地上少有的几棵青松却十分耀眼,不论风雨骤降,还是冰雪袭来,它都威严不动,自立挺拔,牢牢地耸立在阵地的巅峰上。
设防地区不仅地形复杂,气候也是多变。春天风多,常起沙尘暴,搅得天昏地暗,搞得屋里屋外到处都是沙尘。当地人讲,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部队进行营建、施工和训练,居住条件又比较差,干部战士的脸上头上到处都是细面沙,嘴里总有嚼沙的感觉。室内窗台上、地上、床上到处是薄薄的一层面沙。进入冬季,风雪呼啸,天寒地冻,有时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多度。 “白毛风”刮起,迎风站不住,背风停不住,严寒刺骨。干部战士室外执勤,都是皮大衣、皮帽子、皮大头鞋、皮手套,能御寒的都披挂上,还得不停运动、不断检查。稍不注意,就会冻白面颊,冻硬耳朵、鼻子,冻僵手脚。各种冻疮防不胜防。在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调防后的头两年,随着上级首长多次的现地勘察,作战部署频频调整,各级驻地都处于临时配置的不确定状态。连队、营部和有的团部多次搬家。百分之三十的连队住帐篷。有幸住在村落里的连队,大部分挤在老乡家狭窄的空房子、仓房里。甚至在牛棚和羊圈里的地面铺草就寝。调防时,任务紧急,轻装开进,几乎全部生活用品都扔在辽南了,连队没有任何家底。新防区粮食供应大部为粗粮,蒙族牧民又不种菜。部队主副食供应都是最低档次,生活十分艰难。到了冬季,住在山上执勤的连队,取水更难。师侦察连在宝格达山、七团三营观察排在冻死人山,担任高原山地的边境观察和巡逻任务。饮食和洗涤用水,或用山上林间的积雪化水,或往返几公里到山下的河沟里刨冰扛到山上化水。珍贵的水要定量分配,每人一天一瓷缸水洗脸刷牙兼别用。阿尔山地区的高寒特性,素有“三大怪”之谈:棺材不埋露在外(冰冻期长、冻土层深,挖不起墓穴。棺材只好放在地面上);桥比路面高一块(用木头架设的桥面高出路面,兼收桥梁防腐和车辆减速之效);翻穿皮袄毛朝外(像绵羊那样抗寒保温)。军区机关工作组发现边境哨所战士下山用麻袋背冰化水,就又戏谑地增加了一大怪:“战士运水用麻袋。”
防区内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贫瘠落后。部队驻地在连绵的群山和茫茫草原深处的阵地附近,人烟稀少。稀稀拉拉的蒙汉混居的村落,好一点的有个小学校,学生多是蒙古族,仅有的老师也是以蒙语为主讲授初小课程。有的小学校只有小学一年级。有的村庄则连学校都没有。这里的文化教育,实际上还处于初级扫盲识字尚未普及的水平。部队随军家属的小孩,有的没处去上学,有的上了学听不懂老师的蒙语讲课,有的反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干部们甘愿为镇守边疆奉献青春和生命,但谁能甘心让随军的下一代在边疆成了文盲,误了终身?可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客观现实摆在面前,只能在“正确对待”中找出路。八团二营在西好日特高以北的小山村驻防,村的学校只有一个只教一年级的老师。彭付营长的孩子在这个学校连续三年上一年级。上级领导来检查部队工作,反复询问 “三年一年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得知我们营长的孩子在这里上学三年了,还是一年级。感慨不已。后来,部队采取临时补救措施,组织文化高的战士当教师教孩子们学文化。在自然条件荒凉的山区草原,多少减少了一点文化的“荒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在这样“荒凉”的环境下,全师上下含辛茹苦,卧薪边塞,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展开了持续多年的战场建设。
一九七零年一月一日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三师改称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师,转隶吉林省军区,由省军区派出的乌兰浩特“902”前指直接领导。
按照“902”前指的部署,部队连续三年,在一线守备营、连的坚守阵地上,进行以打坦克为主的工程建设。阵地上构筑营、连指挥坑道,阵地前构筑网状阵地、反坦克壕、削壁、簸箕坑,形成打炸阻相结合的配套工事。西好日特高的宽阔谷地里,防坦克壕等工程障碍与正面三百五十多米、纵深六十多米的石障相结合,将谷地通道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四千四百三十多块直径两米左右大块石,纵横交错横截谷地,成为长久安然不动的反坦克障碍群。全师的防御阵地,都完善了口子内、前沿前、要点上的多重障碍和机动、隐蔽、射击等战斗工事。师、团首长机关连年组织实施要点守备连进行阵地战术技术实兵实弹演练,组织实施步兵、炮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及后勤保障在各个战斗时节的协同动作演习,组织实施常规武器和核化生物武器条件下的政治思想工作、兵员和物资补充、综合保障演习。在熟悉要点阵地、熟练战术技术、熟练协同保障的实践中,研究、解决了各级作战指挥和战斗行动的诸多问题。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能力与信心得到充实提高。
在以后的几年中,部队冒着严寒酷暑,在上级首长现地指定的与阵地紧密结合的地点进行营房营区建设。没有营房的处境对长期守备的官兵施加了太多的痛苦,实在应该解决问题了。可是,一个曲曲折折的艰辛过程,又给了部、分队一系列反反复复的磨练。开始建第一批营房时,上级拨款每平方米十八元。在高寒地区,在阵地附近的荒野中,在建筑材料一无所有的条件下,这十八元一平方米的造价,能建造起什麽样的营房?体谅当时国家的困难,指战员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因地制宜搞建设。自己打石头,自己烧砖,自己砍树枝割蒿草苫盖屋顶。墙壁石头用黄泥堆砌,房顶用泥土干打垒,门窗用山上的木料制作。这种用官兵力气加就地取材盖出的营房,符合了低廉的费用。可是,第一年维持,第二年墙裂顶漏,雨天,地面出水,房盖滴水。用泥土作黏合剂的石砌墙壁,在风雨中里出外进、松散下堆。碗口粗的树干并排支撑在屋檐下,防止倒塌。有人形容这第一批营房是“弯着腰拄着棍,披头散发流眼泪”。上级体谅基层,重新制定造价,扒掉老房盖新房。以后又陆续有了二十五元、六十五元,最后到一百元一平方米的营建费。每次造价调整的结果,都是对前次人财物投入和劳动成果的否定。部队年年盖房子,盖了扒,扒了再盖。连续五年,折腾到一九七五年,全师投入四十一个连队,按照可行造价标准集中建营房,部、分队才有了比较坚固和相对固定的营房和营区。最后竣工的营房,符合了战术定位的要求,入住的官兵仍然继续在谷地的风口上和山泉的水流下,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搏斗。
为了完善防御阵地作战设施,有效地应付可能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战事,在军区统一部署下,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全师集中兵力,一年一个防御方向,进行国防工程配套施工。师长董来笃和负责施工的副师长、副政委等领导,都到施工地域具体组织实施。各团首长亲自上山带领部队进点施工,有的跟班作业。全师上下精神焕发,干劲十足,决心以最快速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将新的防区建成攻不破,拖不跨,打不烂,守得住的坚固防线。施工期间,部队离开营房,进驻施工现场,住帐篷,住民房,住地窨子,住简易工棚,野餐露宿,风雨不误,披星带月,昼夜施工。在那荒凉的山峰上峡谷中,施工部队勾划出一幅幅壮观的画卷:工棚帐篷成片叠起,山前山后炮声隆隆,盘山路上车流滚滚,凿岩机械声昼夜轰鸣,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灯光闪烁,通宵达旦。经过连续三年艰辛的野外施工,到一九七八年底,顺利完成了三大谷地的国防工程配套任务。进驻边疆防区的九年间,全师部队构筑了数以百计的指挥、屯兵、重兵器和后方坑道,数以千计的兵力兵器永备掩体、野战工事、筑城障碍和“三打”、“三防”永备工事。地下工程累计长度近十万米,等于构筑了一百多公里的地下长廊。这是边疆坚固阵地防御作战准备的一项空前浩大的工程,是全师指战员血汗铸成的随时抗击入侵者的坚固筑垒,是守备部队死守国门的坚强意志的结晶。有了宏伟坚固的万米地下工程做保障,如果敌人来犯,全师官兵依托以永备工事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设施,在地下隐蔽防护保存兵力,在地面游刃有余灵活布防,打防自如、攻守兼备,随时机动、适时反击,与进攻之敌长期周旋,而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战场建设,开展阵地练兵和野营拉练,熟悉地形,熟练打法。防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广人少,村落稀疏。冬季百里拉练,安营扎寨、休憩调整、保障补充都是十分困难的。行军路线尽量联结居民地,而数量有限的居民地,都是居民较少、密度极小的村落。军用地图上标有村庄的名称符号,到了现地只几户相距遥远的人家。拉练的目的是符合战区实况、适应实战条件进行走打藏吃住训练。各级领导干部预有准备地组织部队利用雨裂沟、废墟、牧场草垛、雪墙雪窝露营,还总结出了实用有效的雪地露营经验。就这样,围绕要点,漫游防区,在阵地到边境几百公里的地域内,通过驻训和拉练,熟悉了各种地形、道路和居民地,记录了可通行的谷地,可翻越的达板(山垭口),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图上作业。并判断了进攻之敌可能的集结地域、机动道路和展开地区。反复多次的阵地练兵和野营拉练,等于实施了普遍详实的战役战术勘查,使师团领导和参谋人员对防区的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敌我双方的影响都了如指掌。一次,军区李德生司令员带机关在西部地区进行战役勘察,进至我防御前沿前珠石花地区(霍林河煤矿矿区)。按计划,要通过哈纳奴尔谷地到达西好日特高、吐列毛杜。但由于哈纳奴尔谷地正修建通辽至霍林河的铁路,又遇连雨天,原有道路已不能通行。战役勘察不能中断,又不可能原路返回。进退两难之际,吉林省军区作训处长彭可时给安震川师长打电话,询问有没有迂回路通达吐列毛杜谷地。我时任八团团长,师长将情况通报给我,并问:“哈纳奴尔谷地不通,能不能找到迂回路将军区首长安全接到吐列毛杜?”我当即回答:“可以走草原路,将首长接到吐列毛杜。”安师长听了很高兴,指示我:“立即做好准备,明天去珠石花迎接首长。”第二天清晨,我带作训股长乔红光乘吉普车翻越西好日特高南面两个山垭口进入黄合吐谷地草原路,不到三个小时便赶到珠石花。军区勘察组刚吃过早饭,正在图上寻找迂回路,听说我由吐列毛杜来,大家都很高兴。我将路由在图上向勘察组首长做了汇报,说明草原路是蒙古族牧民牛拉的勒勒车走过的路迹,在草原上隐约可见,在地图上有的标出虚线,有的没有标示。熟悉地形方位就可以走通。然后,按首长指示,带军区勘察组车队向南沿霍林高勒河直行,然后向东进入谷地,一小时后又翻越两个达板进入沃木伦扎拉格和黄合吐谷地。黄河吐谷地较宽,两侧丘陵连绵,辽阔的草原景色宜人。汽车在草原路上奔驰,青草在车轮碾压下发出沙沙的响声,别有一番情趣。车队在谷地转弯处停下来,大家下车,尽观草原风光,查看周围地形,对防御阵地前的这条开阔的谷地做了现地勘察和详细记载。继续前行,车队又向东翻越一道达板,经过一个小村庄,绕过一座高地,到达西翁根海勒斯前沿阵地。李司令员到山上展望哈纳努尔谷地,问我:“谷地这么宽为什么不能通行?”我解释:“铁道兵正在修铁路,原有的谷地道路已被破坏,加上下雨泥泞,谷地已不能通行。”首长又问:“你带的路,图上没有,你们怎么走得通?”我汇报:“几年来坚持阵地练兵,到阵地前拉练熟悉了周围地形。”首长和机关的同志听了都频频点头,李司令员动情地说:“好啊,守备部队不仅要熟悉自己的阵地,还要熟悉周边情况,熟悉敌人可能进攻的路线和集结地,这样才能制定出我们自己的打法,才能用我们坚固的阵地设防,挫败敌人进攻的锐气,与敌周旋,最后磨掉敌人,完成守备任务。”
历史进入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剧变。我军对越反击战打响,超级大国对我国北部边疆的威协也日益加剧。为应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一日,沈阳军区在白城成立守备区,以加强对东北地区西部边境的作战指挥。守备第三师转隶白城守备区。
四年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实行了裁军减员,白城守备区被撤编。一九八五年十月三十日,守备第三师转隶赤峰守备区。
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在二十几年间四次转变隶属关系,是不多见的。新的指挥和保障关系的建立,上下级之间由生疏到相互了解的过程,会给部队建设带来一些弊端,但也锻炼了部队的韧性和领导班子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特有的工作作风,强迫部队去适应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指挥方式。经过多次变故摔打的守备第三师,就像前沿阵地和师部北山上的青松,任凭东南西北风的摇撼,任凭春夏秋冬的检验,毫不动摇地深深扎根于边疆要塞,在党的阳光下威然雄壮,刚毅挺拔。就在这多变的八十年代中叶,守备第三师第六茬领导班子迎着风浪上任了。这茬领导班子成员,是该师土生土长起来的年轻有为者,他们与守备第三师同甘共苦,同步前进,胸怀大志,肩负重任,不计个人得失,不惧艰难困苦,不闻闲言碎语,不去察颜观色,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他们内心深处牢牢记得:这支部队组建以来就道路坎坷,到内蒙边疆地区又付出很多难于言表的艰辛,干部战士为国防建设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这支边塞雄师只有继续向前,创造新的“四边“业绩。他们的精神境界定位在:“我们是流过血汗和献出生命者的战友,我们是一个战壕里滚过的同龄者,现在,我们走上领导岗位,我们有责任,不辱使命,不辜负信任和重托,把这支部队带出新水平、新高度来,让‘争创一流守备部队’这颗心愿付诸实践。”
领导班子有了建起一座宏伟大厦的共识,就会齐心协力,努力实践,牢牢打好根基。新的一年开始,就从新兵抓起。新兵一入伍就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愁部队没有新的起色。搞好部队全面建设的新号角吹响了,各级按照师的新兵训练指示,组织新兵班长集训,把夯实基础的功夫落实在“兵头将尾”。训练指示明令规定,班长集训,除统一基本动作要领外,要鲜明地树立文明带兵、科学带兵的意识。任何人不准打骂新兵,不准虐待新兵,违者要严肃追究。并明确要求,新兵到部队后,各级领导要去看望新兵,要当面交待:不论谁期负新兵,新兵都可以直接向师长、团长写告状信。凡在训练中打骂体罚新兵的班长,立即停职检查,不得再担任班长。这一年新兵训练成绩显著,部队管理也呈现较好苗头。但是部队要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在建树以科学手段严格管理部队新风气,树立科学带兵先进典型的同时,反面典型的作用也要重视。一名素质比较好连长,在带连队执行一项临时任务时,当着地方职工的面打了战士的耳光。怎么办?师得知报告后,立即派出工作组核实情况,按已下达的文件规定,将这名连长撤职。科学管理、严肃军纪、树立新风,清除邪气,使这支驻扎在山沟沟里的部队,苦中求乐、以苦为荣、精神焕发、安心服役。在煤油灯下学习科学知识,在严寒酷暑中苦练杀敌本领,忠诚地履行艰辛的守备任务。
良好的精神面貌,高昂的练兵热潮,也强烈地激发着领导者的责任感。如何让战士在短短的二年服役期内,除练好军事本领外,还能学到一、两手专业技术,成为军地两用人才?时间短,条件差,不采取果断、实际的措施,想法再好也很难落实。领导班子思想统一,人心齐,泰山移。团以下驻地偏僻,没有条件,就在师部驻地发掘潜力,从直属队起步解决问题。经过多方联系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尤其师司令部直工科同志的积极努力,科长杨延昌多次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师与乌兰浩特市职工专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学校扩建校舍、设置课程,部队支援人力、物力;学生军训,部队派去干部、骨干当教员,教授军事常识、训练基本动作、辅导住宿生的内务卫生和生活管理。部队军事训练告一段落或任务转换时,就请学校的老师到各团,按预先的计划给战士上专业技术课。学校放寒、暑假时,师组织各团、直属队各专业的学习骨干,轮流到职工技校来上课,培养基层小教员。同时,还请职专学校对部队搞函授和不定期的复习、考试。凡请学校领导和教员下部队授课时,师都统一组织车辆保障和派人跟随,以保证学习计划的落实。战士从入伍开始,练武与学技术这两门课程一齐上,退役时两个文凭一起拿,复员证、毕业证一同带回家。这个做法坚持数年,取得成效。军区总结推广,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民政部也给予高度评价,并颁发奖旗给予鼓励。
搞好部队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抓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有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多艰巨的任务都能完成,多困难的环境都能适应,无往而不胜。思想认识统一后,师每年举办一次团营连排四级干部学习班,专门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师领导亲自上课,不但讲理论,而且广泛联系实际,着重讲清楚现代管理科学与贯彻三大条令的关系,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使参训者易接受,受启发,看到问题,找到出路,耳目一新。特别是院校毕业生和新任连排干部,运用管理科学于连队实践中,工作的条理性、目的性、能动性增强了,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在学习班里,参训者广泛发表意见和心得体会,提出搞好部队管理的意见和办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师拟制了贯彻三大条令,实行科学管理部队的公约和落实措施。师司令部还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编辑出版了一本近二十万字的《部队管理手册》,供全师干部在工作中参考。部队管理出现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就,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八九年,连续三年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和车辆事故,被沈阳军区评为“管理教育安全师”,炮兵团被沈阳军区树为“基层建设标兵团”,荣立集体二等功。
部队管理教育上了新台阶,师团领导机关对守备部队坚守防御作战的研究和结合阵地进行战术、技术训练等方面,也都有新举措,并摸索一套适合守备部队特点的新方法。技术训练,手中武器第一练习在操场和指定靶场基础训练和初次实弹射击,其余各个练习,都到阵地上去练。战术训练,干部、战士按照任务分工到阵地上摸爬滚打,熟悉阵地的地形地物、自己的任务和岗位、可能出现的“敌情”及应对的招法。实地、实情、实兵、实练,将战术技术训练多元化、立体化、系统化。多年坚持练为战的训练指导思想,各级对坚守要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指战员都心中有底、手中有术、行动有数。一九八零年秋,师在吐列毛杜防区率先实施了守备团实兵实弹战术演习,沈阳军区各守备师团领导前来参观指导。一九八四年底,师在吐列毛杜方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兵实弹合成战术演练,军区组织了各守备部队领导前来现地参观,总部军事院校派人观摩指导。演习准备阶段,师主要领导在每个勘察点都十分认真详细地交待了周围地形,可通行的道路,友邻情况和协同作战问题。在紧张、有序的三天现地勘察后,白城守备区邵宝殿司令员亲自组织导演了守备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一)依托既设阵地抗击敌人冲击,制止敌人合围。(二)调整部署,组成环形防御。形成核心阵地与外围阵地相互策应,把坚守阵地变成杀敌的“肉磨子”。(三)制止敌压缩包围圈、割裂我防御部署。主要演练快速布雷结合炮兵火力突击,切断敌前、后续部队联系,封闭突破口,合成预备队向突入之敌实施反击。(四)配合上级解围,适时反冲击,挫败敌人的围攻。经过四昼夜的对抗“激战”,反复机动兵力火力与敌争夺要点、封闭谷地通道,首长机关和部队都经受了一次全面的锻练。不仅熟悉了打法,提高了坚守阵地随时机动兵力的能力,而且提高并坚定了各级指挥员在异常困难情况下实施坚守作战的勇气和敢打必胜的信心。此次实兵演练的顺利完成,对守备部队的训练及坚守防御作战的研究,都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全师的战备训练,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加切合实际的实施阶段。
守备第三师,这支在辽南组建,后经多次转隶、调防,在北疆古战场艰辛备战近二十年的老守备,不论在坚守防御的阵地建设,部队的基层建设,还是在部队的管理教育,严寒条件下的战备训练均取得过可喜成果。
国际形势的变化,高深莫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正当守备部队以高度的戒备,狠抓战场建设,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时候,世界冷战对抗化解,北部边疆骤然冰消云散,军事态势顺应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趋于缓和。我军进一步的精减整编迅速展开,守备第三师于一九九二年十月退出解放军编制序列,完结了三十年在风霜雨雪中戍边备战的历程。
部队撤编了,守备三师已不复存在。可她的名字和声望仍在大兴安岭和科尔沁草原回荡着、潇洒着。老兵们回到部队营房旧址和阵地前观望时,总能受到牧民群众热切的欢迎:“三师同志回来了。”2006年9月间,我们一行数人为三师出书一事,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乌兰浩特。一天晚上,我邀请已退休的兴安盟委老书记于恩波同志一同就餐。席间,老书记精神焕发,情意浓浓,不时讲到三师在兴安盟地区的一些精彩往事,大家也都插话畅怀,叙谈友谊。兴致至极,老书记突然转过身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三师并没有解散”。这句话,把席间欢快的气氛推向高潮。接着,这位近八十高龄的老书记接过高岩同志递过的笔,当场将这句话书写下来,以表达对三师的想念和留恋之情。
曾在兴安盟地区奋战二十三年的守备第三师,没有辜负兴安大地,各级领导,广大牧民的款款深情。雄壮刚毅地走过了三十年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风雪无阻征战海边防的战斗风采,十万官兵艰苦奋斗创建的卓越成绩,不屈不挠发愤崛起的革命精神,不仅永驻兴安大地,而且为我军守备部队的建设史诗,留下了光辉灿烂、不可磨灭的精彩篇章。
&&&&&&&&&&&&&&&&&&&&&&&&&&&&&&&&&&&&&日初稿2008年1月 4日修改
发表评论:
馆藏&4579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大警备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