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的心灵鸡汤讲座讲座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成人,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
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婴儿期;2、幼儿期;3、学龄前期;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  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
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  在婴儿期要注重非语言的沟通。婴儿期的孩子不会说话,要注重语言前的沟通,如果有的同志孩子刚刚一岁或者一岁以内,要注意这个时段对婴儿、乳儿要注重对感官、言语和行动的三大训练。感官是给孩子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感觉,让孩子感官发展比较全面、协调。训练孩子活动,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越老实越好,一动就会碰到、摔到,但从我们心理学发展学角度来看,一岁以内小孩的肢体动作对身体心理发展都是特别有利的。
言语训练,有的家长看孩子不言语听不懂家长的话也不会说话,家长就不理孩子。聪明的母亲经常和孩子对话“宝贝,饿了吧?渴了吧?想妈妈了吧?”有的人认为孩子听不懂妈妈说些话没有用,孩子听不懂话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妈妈和他说话之前没听过声音,老和他说话,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他就慢慢知道这个声音是这个意思那个声音是那个意思,学着用这个声音和妈妈说话,妈妈就会有反应。你会说话就和孩子说话。  吃奶的小孩不仅是通过从母亲身体吃奶获取营养,还从母爱中体会到安全。吃奶的孩子刚从母亲身体里生出来,内心有很大的紧张和焦虑,他从那么温暖的环境离开母体,有很大的不适应,通过吃奶恢复安全感。所以现在提倡尽量让孩子吃母亲的奶,不仅是有营养,还在于母亲在喂奶过程中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有很多成人的问题,例如对人不信任可能来自内心极强的感觉,有的人和别人谈恋爱,忽然间提出分手,对方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对方不同意所以先分手以免有被抛弃的感觉,对方不同意的信息是他自己的感觉,为了求证他才提出分手。母亲喂养能够去除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人工喂养容易造成孩子敏感和焦虑。尤其是有些人工哺养的时候拿奶瓶塞到孩子嘴里,这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孩子感受不到和喂奶人的亲密关系,即使拿奶瓶喂奶也要抱着他,让他尽量接近母乳喂养的状态。吃谁的奶,都有感情的付出、投入。
喂奶有讲究,什么时候喂奶也有讲究,孩子在那儿躺着,抱起来就喂,这样对吗?有一派克己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关注乳儿喂奶的过程,追踪到孩子长大,在孩子不饿在有饿的感觉之前的时候就喂奶的孩子和饿了之后哭但老是得不到奶吃的孩子长大后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感受不到饿就喂奶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倾信别人,凡是饿得不得了猛哭周围没有人来喂奶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信任别人。
你的同事、熟人、朋友是否有的人戒心特别强,什么事都小心谨慎,特别害怕上别人的当,如果他做生意,往往因为太谨慎了和别人无法合作。比如我是卖手机的,对方打款我才能把手机发出去。有人没有那么强的戒心,先把手机发过去,货到付款就行。做生意戒心特别强的人有可能失掉大部分生意,如果你劝他让他先付货后收款,他总觉得不安全。如果你说现在是诚实守信的人多先把货发过去吧,他会回答你:虽然是好人多,但万一他是坏人呢。他老有这样的心理,他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
很多人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有关系,潜意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矛盾的,脑子想得很清楚要干什么,但行为不受控制不去干,或者觉得什么不应该干但不受控制偏要去做,在你精神世界里好象有两个想法,最终哪个想法力量强呢?还是你内心深处觉得不好控制的力量强,那个力量就是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是上升到意识到清醒的头脑里想不清楚不容易觉察的问题。大家如果相信潜意识,潜意识来自于我们清醒之前的年代在我们的脑子里注入了什么。
喂奶基本是孩子不哭不想吃奶的时候不要喂,孩子哭了没拉没尿可能是饿了再喂奶,这时候喂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好处。断奶的问题,有些家长不愿意母乳喂养,怕破坏体型,也怕喂奶麻烦断奶也麻烦。有些家长实在没办法要上班不断奶不行了就断奶,采取生硬的办法,有一些妈妈把奶头上抹上红药水、紫药水或者辣椒面,让孩子一吃觉得不对劲孩子就不吃奶了,可是大家要注意断奶断不好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孩子原始的分离焦虑和安全感就来自于母亲的哺乳过程。
一般孩子应当在一岁以内断奶,如果一岁以上还在吃奶会造成孩子依赖性格的形成。断奶也不能早于十个月,有的人产假是半年或三个月,那么应该循序渐进的断奶,慢慢减少喂奶次数增加辅食次数,到彻底断奶。成年人恋爱第一天还拥抱接吻,第二天就强硬的分手就好比抹辣椒面断奶,对突然情感的断裂还有激烈的反应呢,更何况一岁的孩子,断奶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造成给孩子伤害。  孩子到一岁多会叫爸妈会说一些话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时,家长要特别强调控制孩子大小便,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这里面也有心理学的讲究。不能强令孩子迅速控制大小便,大便好一些,尤其是小便不好控制。婴儿为什么要换尿布呀,是因为婴儿不能控制自己排便排尿,后来排大便可以控制,但排尿控制有困难,控制程度有逐渐成长的过程。有的家长对孩子尿床采取十分严厉的责骂甚至责打的态度,让孩子在控制大小便的问题上产生挫折。逗孩子玩有时也有问题,小孩有时候晚上不爱睡觉,大人就吓唬孩子,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些胆小和恐惧的行为。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
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
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
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
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
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
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文章摘自网络)会爱,您身边的育孩帮手,私人心理顾问
微信公众微信号▏hui-ai201314
会爱小编微信号▏huiai2015
会爱QQ小助手▏会爱(hui-ai201314)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儿子现在上二年级,学习习惯很不错,周围熟悉的家长都很羡慕。  也有孩子刚上一年级或者即将上一年级的家长在论坛吴熙琄说,好的婚姻,就是能够自由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而用叙事的精神去经营我们的婚姻,就能够探索对方的内心需要,完成自我的成长,最后找到生命的力量。导读:我们常会因为“不够完美”的压力,而忘记自己实际上已经是伟大的妈妈。我们总是习惯性的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妈这是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的TED演讲,非常值得花上十几分钟听听! 脑科学揭露男女思考的秘密。“我太太这样的女人,其实不罕见,应该属于普及型。但在我心中,却是只此一款,不退不换。”2016年上半年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将在5月21日进行。2015年马上要过去了,您对自己的2015年有什么遗憾吗?2016年马上到来,您对2016有什么新的规划和愿意?我身边很多家长跟我一样,这么努力,这么拼,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不被成功学绑架,让孩子输得起。孩子,你可以做淘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家有熊孩子的妈妈们,你家的宝贝是不是也常常有着让人头疼不已、摸不着头脑的恶魔行为呢?让我们听听明星辣妈孙俪的现身说法!低调是一种修养,它具有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定力。低调是一种清醒,它在热闹纷繁中,留一份警觉给自己。低调是一种沉静,它具有大地般的宽厚与大山般的坚韧。那些不声不响就把事情做了的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分离焦虑终会过去,但撕心裂肺的分别戏,演多了也是让人心累。给大家提供几点小tips,帮助大人和宝宝更轻松地度过分离焦虑期。生活真要有绕不过去的坎,给自己多找点别的乐子,等精力饱满了再回头打怪,那时,说不定“怪”自己先跑了。你说呢。“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我们没有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爱不是累了就分手,不是不合适就分开。是即使再累也想在一起,即使不合适也想努力争取,累是因为在乎,不合适是因为爱得不够,真正的爱没有那么多借口。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我们都会常常生气和愤怒。并不是我们的家人或伴侣是坏人,也不是他们很糟糕很愚笨羊是培养不出狼来的!除非,有一天我们想明白了,为了孩子,愿意先改变自己。孩子只有别人被感受了才有感受别人的能力,被理解了才有理解别人的能力。父母并不需要强迫孩子成为“好孩子”,孩子一旦有了感受力和理解力,也就拥有了主动成为”好孩子“的能力。婚姻专家艾斯特·佩蕾尔分析婚外情为何令人如此痛苦:因为它威胁了我们的情感安全。但在婚外情中,她也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对渴望和失落的表达。对曾经出过轨或被出轨伤害过的人,以及那些想重新理解婚姻关系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段必看的演讲。当孩子捧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沮丧的站在你面前,你会如何反应?是给孩子一个安抚的拥抱?还是暴风骤雨般的责备?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再次佐证,一开始的不优秀无伤大雅!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知道但做不到,是因为你内心并不真正认同你所做的事。内心的价值观并不认可所要做的事,这一点是导致知道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请尝试从今天起,抛弃“不能”、“不许”、“不行”等命令式的字眼,用欣赏的目光跟孩子说话,并且以建议性的话语,当个“理智妈”型的父母,孩子会更加乐意接受。那些多余而又刺人的话语就让他烂在心里好了,你不让它们烂在心里,它们就烂在你的人生里。私人心理顾问精英100计划(第二季)重磅来袭,心理人启动快速升级模式!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养盘子、养牛奶瓶……感谢这些被孩子蹂躏过的物品吧,它们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了一小块儿碎石。“懂事”的孩子更倾向于对自己情绪的“压抑”,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攻击自身,又不能表达,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实却是一种内伤。一个女人,拥有多大的心胸,就能拥有多大的幸福。虽然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每人对时间的把握却是不同的,是让那些琐事、俗事牵绊着你,还是抽出更多时间去陪家人,应该懂得权衡!不如从今天起,试着挖出被埋在柴米油盐里的爱情,谈一场超越柴米油盐的爱情,可好?孩子的生命里,不是每一场风,都需要躲进母亲怀里;不是每一场雨,都需要一把慈爱的伞。人生有许多滋味,是必须体验的。小小的感冒,轻微的擦伤,根本无须大惊小怪,以至于要吊销父亲的执照。写给正在纠结或未来会为各种养育问题过于着急,或者总在跟别人的孩子比的妈妈,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你的新生活中充满了未知,但我们希望你能保持快乐和健康。你已经给了我们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反思我们希望你所生活的世界。像所有父母一样,我们愿你在比我们今天生活得更好的世界中快乐成长。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敏感、柔软的小精灵,也许他们不会用语言清晰地表达感情,却常常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带来最温暖的一击,让我们觉得,再多的辛苦和委屈也抵不过这一瞬间的感动。我们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受害者,我们都无比痛恨被“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然而,但我们成为了父母,这样的噩梦,就真的消失了吗?妈妈写给儿子的信:《拿什么感谢你,我的儿子》,太感人了,泪奔。“计时隔离”(也叫Time Out,在中国叫“面壁思过”)是欧美父母间非常流行的惩罚孩子的方法,因为没有暴力,并且实用有效而备受推崇。父亲这辈子给我最大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支持、包容与接纳。这个背后,是很深很深的爱与信任。这就是我人生一路走来、感到安稳的力量来源。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作者:刘继荣选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与老公都是极普通的人,可在亲朋好友、邻居同事间却备受尊崇,这全是因为别说在中国了,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少不了作业的身影,或多或少,总归不做不行啊。“孩子不爱做作业”这个经典点击标题下的亲子派,关注后每天阅读亲子刊物!关于孩子该如何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所有父母关注的焦点,有人说孩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越来越难以表达自己了,因为没有人倾听……越来越难以好好交流了,因为没有人理解……越来越难以用心分享了,因为没一个阳光快乐的妈妈,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天堂。谁也没有资格,在孩子心里种下灰色的种子。客厅里,儿子正在跟同学打hui-ai201314会爱:专业分享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里爱的秘决和智慧。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ui-ai201314会爱:专业分享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里爱的秘决和智慧。希望这篇逐字讲稿,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父母。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求助孩子问题,然后,大批孩子被送去教育、辅导、学习,殊不知,背后隐藏的都是父母自身的问题,这篇讲稿题目叫“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叫父母与孩子一起长身体,是叫父母跟孩子一道,去做心理心灵的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有句老话说的好,有样学样。很多父母很委屈,我也都有做啊,也许你意识到了,但没有靠谱有效的方法指导你,因为你会的,就是从你父母那儿学到的过时陈旧的方法和观点,这些在今天不适宜了,很多还是错误的,“人不学,不知义”,不去主动学习,没法获知正确的教养方法;更多父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概还未上升到意识层面,他们喜欢说顺其自然,未加思索地顺其自然,不如说是放任,父母未对自身有觉察,没法意识到好的教养方法是什么,也就没法将正面影响传递给孩子,最近朋友圈火热的“父亲或母亲与孩子对视三分钟”,就是一个觉察训练。讲稿有两部分,本次整理第一部分。逐字稿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什么是好父母采取的沟通方式各位好,我们继续,我们关于如何有效地跟孩子沟通这个话题。各位都是做父母的,跟我也一样,我也有孩子,可能里边有很多的学问,需要研究,就是怎么样有效地跟孩子沟通。其实跟孩子沟通,跟一般的人际沟通,也没有太大的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就是孩子这个对象,稍微特殊一些,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沟通的对象,是跟我们差不多的年龄,智力、角色和教育背景的人,有的时候差异性很大,那我们沟通就减少了,因为我们可以选择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对象,但是,孩子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沟通对象。那么我们要注意到,这个沟通的特点,我们就有一个,应该有一个共识,大家应该是不用沟通,就能达成的共识,就是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就要以孩子的想法为重,我们要以孩子的想法为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重,孩子健康的发展为重,那这时候,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父母。可能我们前面讲了两节了,大家已经得到了好多信息,那么,现在我想,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我们再来看一看,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怎样的沟通是好父母采取的沟通方式,怎么想问题,在沟通当中怎么想问题,是不错的父母的想法,怎么想问题,是需要成长,是需要提高的。我们现在先看看,那个好的父母和明理的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怀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首先相信孩子可以自主,是明理的父母的一个好的想法,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孩子有能力处理好,他们自己的问题,当然,这个能力,只是在我们孩子具备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这孩子不具备这能力,那当然不属于这种考虑的范围。假设我们能够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处理好他自己的问题,那我们的沟通的状态,就很容易进入平等和尊重的状态,因为说穿了,我们跟孩子沟通,到底是个什么活动,实际上是辅导孩子成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能代替孩子成长,如果我们能代替孩子生存,就不用沟通了,我们就替他做就行了。但是现在好多孩子,恰恰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不能做,那沟通的任务,应该更明确的是,我们沟通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做事,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通过我们沟通,孩子能做,这才是沟通的目的,而不是说通过沟通,我们代替孩子做主。现在有一派人,现在有一族人,媒体给起名叫啃老族,大家可能也都听到过,我在电视上还看到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还叫小伙子吗,已经叫成年的男人了,他在街上骂他爸爸,街坊还在劝,为什么骂他爸爸呢,因为说,又出了一款新的手机,他嫌自己手机已经落伍了,又出了一款新的手机,要让他父亲给他钱去买。为什么要他父亲给他钱买呢,因为他自己没有工作,他已经毕业了,他也没有工作,他没有收入,他就靠他爸爸的经济支持来生活,所以他要想,换一款新的手机,他就得找他爸爸要钱,但是他爸爸给他的钱,能给出的钱,不够换这款新手机的,他就把他爸爸给的这个钱,在当街撕碎,然后骂他爸爸。我们看到这一条消息报道,可能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这条报道,都觉得心里头感觉很不舒服,我们都觉得一个孩子,都长的这么大,三十多岁了,怎么还可以继续吃和啃他的老人呢。但是,我们要是深入到那个家庭,深入到那个孩子和家长的亲子互动里去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可能这个父亲或者母亲,在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跟这孩子沟通的时候,就经常替这孩子做主,经常替这孩子做决定。他的假设是什么,他的假设是相信他的孩子,自己没有办法做主,没有办法做决定,那这个家族老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丧失了自己做决定和选择自己生活,建设自己生活的能力,所谓啃老族就是丧失了生活自主性的这一族人。所以健康的家长是,相信可以自主的家长,明理的家长是相信孩子可以自主的家长。明理的家长还有另外一条想法,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他相信他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他跟孩子平等,他才有可能,真正跟孩子像和其他人一样的,遵循和其他人一样沟通的,那原则去沟通,才能有好的沟通效果。明理的家长的第三个想法就是,他相信人应该相互尊重。就是如果他跟我是平等的,那我也应该尊重他,尽管对方是我的孩子,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的人格尊严,他的个人的权利,也应该受到我的尊重,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就容易跟孩子沟通好。第四个想法就是,明理的家长既欣赏孩子的优点,也有勇气接受孩子的缺点。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很可爱,我们很喜欢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能够看到孩子很多优点,同时,孩子身上有缺点,我们也有勇气接受,就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成人和成功人士,领袖人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孩子,不如我们成熟的孩子,所以他有缺点,他有瑕疵,他有缺陷,他做错了事情,这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再喜欢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能够有勇气,接受我们的孩子有不足,就像我们也接受我们自己有不足一样。最后一个,明理的家长,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用的,所有的人都是有用的。不能认为某一个人就是无用的,就是废物,明理的家长,就是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当然我的孩子也是有用的,我的孩子现在不完美、不成熟,不像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他是有他的用途的,他是有他的积极性的,他是可以成长的。与孩子沟通的五个问题但有一些家长,可能就有一些问题,在跟孩子沟通和交流过程当中,忽略了很多东西,那么这些沟通和交流,有问题的家长,可能经常需要想一想,以下五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我经常生气,却忘记了沟通,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果电视机前的家长同志,你哪一个人,跟自己孩子沟通有问题,你就一定要注意,我下边说的这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不是有因为生气忘记了沟通的情况。你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经常因为生气,光生气了,忘记了跟孩子沟通。有的孩子反映,他的家长从来就没好气对我,有的时候他批评我,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他还火气很大,而他说出来那理由,我好像觉得很牵强,那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家长自己生了气,我们自己一肚子气没发出去,我们找不着发泄的对象,于是,我们看着孩子就不顺眼,孩子可能没做错什么,或者做错的事情很小,我们就发了很大的火,这样孩子就倾向于不接受我们沟通传递的信息。在我的临床心理学实践里,也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心理学家,跟他的家长说了完全相同的话的情况下,孩子听我们的,不听家长的,那家长就觉得奇怪,说我们还以为你能说出什么新鲜的话,结果你说的那话,跟我们说的那没多大区别。那么,我们会提醒说,那你注意到了没有,我们说这些话的效果,跟你说这些话的效果就不同,他说是呀,他说这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发生的。就是,因为我们心理学家,绝对不会把我们个人的气,发到来访者身上,如果我们把自己气,发到来访者身上,这叫我们被移情反应所左右,因为,对方没有值得我们生气的地方,不管人家说的多么的让我们听着是荒唐,或者不合乎逻辑,人家就是因为有问题才找我们,所以人家表达出问题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我们对人家的问题,表现出愤怒,冲人家发了脾气,这不是人家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做《心理访谈》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要求,就是您能不能表现出点个性来,有的时候,那人做那么差劲的事,比如打了父母,你们还是那样不温不火的,慢慢腾腾地在那说,看不出你们的情绪来,可能有的时候,记者或者导演,会跟我们提出这种请求,是不是你们可以表现的更烈一些,更有个性一些,更率性一些。当然有一些时候,我们也会在媒体上看到,有很烈很率性的人在帮助人。但是很专业的人不会太烈,不会太率性,原因就是如果我们特别烈,到底是对方需要我们烈,还是我们自己想烈,如果对方需要我们烈,我们可以很烈,只要我们一烈对方就好,那我们就会很烈,很暴躁,脾气很刁钻,我们也会骂人,我们也会指责人,但是问题是我们骂人、指责人、批评人、否定人,是不是能达到帮助人从心理上成长的目的,如果不能达到,我们就不能这样做。那家长也是一样,我们说孩子,我们批评孩子,我们跟孩子沟通,我们跟孩子传递信息,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他好吗,让他成长吗,让他更成功吗,如果我们劈头盖脸,没头没脑地指责孩子,弄的孩子灰头土脸,孩子从此觉得自己就不是个好人,你看看爸爸妈妈,没头没脑地就说了一通,把我说的一无是处,父母都觉得不好的一个人,别人谁还能喜欢呢。这个孩子以后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以后就慢慢慢慢朝着下坡路走下去,完了我们家长又说,你为什么不争气,人往高处走,你为什么楞往低处走,实际上,我们家长在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当中,给他一个信息,你就不是好孩子,你就再想做好人你也做不了,那这孩子自然就走不是积极的道路,他就会朝消极方向走,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提醒,我是否经常生气,却忘记了沟通这件事。第二个,我是否超越了权限,把孩子的问题当作了自己的问题。什么叫权限,权限就是你有没有资格,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这个权利,来做这件事情,有时候孩子出了问题了,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助他解决,我们只能是帮助他解决,而不是直接给他解决。我们必须得分清一个边界,就是我们是我们,孩子是孩子,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是我们的问题,用我们的思维和解决方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有两种危险。第一种危险就是,孩子从此放弃自己解决问题的努力,以后我们家长,一辈子要跟这孩子操心受累,因为他没有任何能力解决问题;第二个可能就是,孩子坚决地逆反,因为我们操作和解决他的问题的方式,让这孩子陷入了尴尬和被动,和进一步的难堪之中,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就完全缺失,从此就不再听我们的话,就影响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效果。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要经常问自己,如果我们沟通之中有问题,或者有障碍,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我是否经常对孩子使用鼓励。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当然要有夸的技术,要夸的科学,夸的理性。在上一节我曾经讲到,有一些家长,一看批评孩子无效,就使用赏识教育,就使用夸大教育,然后经常夸孩子,经常可以说无原则地夸孩子,但是发现效果并不好,那如果说效果好的表扬和鼓励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实事求是地,这个孩子真值得我们表扬,我们就去表扬他,真有我们可以表扬的地方,我们去表扬他。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是有缺点的,但是,家长一般看孩子缺点容易,因为家长特别希望,孩子特别完美,成长特别好,家长看孩子缺点,比看优点更容易,但是我们不能随着自然的趋势来做,我们不能随着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方式来做,因为自然而然,我们就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不光是孩子的缺点,我们自己的缺点,我们也容易多看负面的东西,原因是负面的东西,对我们有威胁,人类有一本能,就是要多关注负面的东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想家长挑孩子的毛病,可能是不需要强调的,但是家长挑孩子的优点,看出来,找出来,加以表扬和鼓励,倒是需要训练的,所以当我们经常想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要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我是不是也该鼓励他。第四个是,我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沟通方法。当我们沟通交流出现障碍的时候,我们跟孩子交流沟通有障碍,我们要想是不是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里,经常遇上一些家长说,你可不知道我多爱我的孩子,这孩子成为这个样子,我简直痛心疾首,我可不希望他成这样,但是,孩子说这都是你闹的,而且有一些专家也说,这孩子的问题,主要是你造成的,而这家长就觉得挺委屈,我怎么会造成孩子成这样呢,我是太不希望孩子这样了,我是希望孩子好啊。那么对这类家长,我通常会说这句话,我说我绝对不怀疑你是爱孩子的,我绝对相信你希望孩子好,不是你的想法错了,是你的做法错了,就我很希望我的孩子,成为好孩子,但是,我为了让孩子成为好孩子,我就每天批评他,你这不好,你那不好,哪都不好,你要像人家那孩子那样,那就成好孩子了。那这孩子觉得,在家长眼睛里,自己一无是处,要想成那个孩子,自己知道自己有好大的距离,自己没有把握,家长也没有给他指出来,如何成为那个好孩子,我只能成为我自己,我自己就是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孩子,那我只能这样,所以这孩子就会走向消极的方面,走向消极的方面的结果,其实是由于我们对孩子,不恰当的批评指责和贬低造成的,并不是我们不爱孩子造成的。爱孩子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一个家长特别爱孩子,觉得孩子需要吃牛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这个家长就一直喂孩子牛奶,这孩子长成多大也喂牛奶,而且只要这孩子渴了,也喂牛奶,饿了也喂牛奶,显然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当然这个家长,不是说不爱他的孩子,只是他喂奶的方式有问题。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委屈,那么爱这个孩子,结果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还有,你比如说,一个好的母亲什么样子,好的母亲应该特别爱孩子,爱孩子什么样子,应该特别照顾孩子,照顾孩子应该什么样子,就替他做一切事情。现在我们好多母亲,把母亲做到极致,把我能帮孩子做的,一切都做了,然后,我们抱怨这孩子什么都不会,我们抱怨这孩子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孩子觉得很委屈,孩子说,我并不是什么都不可能,我并不是一个什么都做不了的人,只是我什么都没机会做而已,我什么都没机会做,我也自然就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妈妈说是很爱这孩子,就替孩子做了一切,而孩子最后无能,妈妈说,我怎么能培养出一个无能的孩子,实际上这孩子就是由妈妈什么都替他做培养成为无能的,所以我们要经常问问,我是爱孩子,我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吗,是适当的方法吗。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是否把自己的问题的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就所谓迁怒。有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这样不顺心的事情,自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那当我们跟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有可能会受到这些不顺心的事情的影响,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有一个另外一个意识,或者另外一只眼睛看看自己,我现在跟孩子又嚷又叫发脾气,到底是这孩子真做错了什么事情,惹的我生气,还是我自己生的气,转移到孩子身上。一个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不迁怒的人,什么叫迁怒,就是我在这生的气,发到那儿去了。心理学上,有一个所谓迁怒的例子,一个男人在单位在公司,让老板骂了一顿,特别生气,生气回家就打了老婆,老婆觉得窝囊,让丈夫打了,就扇了儿子一个嘴巴,儿子挨了老婆(妈妈)一个嘴巴,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正好也没法扇妈妈一个嘴巴,正好看小花猫过来,哐踢了一脚,把小花猫踢了个滚。所有的这一系列的人,除了那个老板,打了这个员工一个嘴巴,这个老板当众批评了这个员工这件事情,当然老板可能也不清楚,老板可能是因为跟老婆生了气,骂了员工一顿,这个怒一直迁到了小花猫身上。这条链条上,所有受了委屈的人,都没法解释自己这委屈,是从哪儿来的,只是造成了一连串的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我们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不迁怒的人,就是我们生了气,我们生的谁的气,我们去解决跟谁的关系问题,而不把跟某A生的气,转移到某B身上,这是一种很消极的生活态度,就是迁怒。这是从生活的意义上,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消极的生活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敢于面对生活中,自己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家长,就更要注意了,是不是我把自己的火,自己的怨恨,自己的烦恼和委屈,发泄到孩子身上,这种情况在一些不太和谐不太幸福的家庭里边,会经常出现,夫妻之间有矛盾,婆媳之间有矛盾,这个父母,把这种家庭气氛的不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带给自己的委屈和愤怒,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时候,我们跟孩子表面是在进行沟通,你怎么今天没完成作业,今天你怎么下学这么晚回来,怎么今天你把那衣服弄脏了,表面上看,是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孩子,实际上是我们在向孩子发泄我们的怨气和愤怒,这样的交流,这样的交往,这样的互动多了,孩子就觉得家长给自己的经常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信息,可以不必重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经常检查自己,在跟孩子沟通当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五方面的问题。所以要问自己,我因为生气,是不是忘了沟通;我是否越权,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我是否经常鼓励孩子,鼓励的够不够;我是不是选择了适当的方法,跟孩子交流;我是不是把自己的问题,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好的父母,我们归纳和总结一下,真跟孩子交流有效的父母,真跟孩子沟通有效的父母,能够培养出好孩子的父母,我们姑且称之为好父母,好父母什么样,好父母就是对孩子充分地尊重,能够接纳他,能够喜欢他,能够爱他,能够理解他,能够平等地对待他,喜爱和接受,不仅仅接受他的优点,也接受他的缺点,也有勇气面对他的缺点,承认孩子自身的价值;而不好的父母,往往是忽略了这些点,那说到这,好的交流和沟通状态,亲子有效的沟通,以什么为前提。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值得各位家长注意的,就是我们要想让孩子成为我们理想的状态,我们让孩子健康、成功、快乐,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得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其实,我们刚才谈到的很多,分析到的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误区,实际上反映的是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自己不能够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挑战,不能够发挥智慧,去解决跟孩子沟通当中的问题,有可能还反映了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跟其他的人交流沟通当中的问题,所以要想交流、沟通的好,要想跟孩子能够有一个顺畅的有效的沟通,避免无效的沟通,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应该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首先注意。我前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家长,看到自己孩子不爱学习,痛心疾首,每天要跟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言语沟通,而这种沟通几乎是单向性的,就是父亲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学习有用的大道理,能够连续讲四、五个小时以上,使得孩子陷入厌烦的状态。而爸爸自身是什么状态呢,爸爸自己是已经下岗了,无业在家,妈妈对爸爸很有意见,让爸爸出去找个工作挣点钱,爸爸还不爱去,妈妈一生气,跟爸爸分居,爸爸实际上是自身下岗、夫妻分居,生活和工作都很无力和无奈的状态之下,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爸爸就痛心疾首地给他讲各种各样的大道理,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孩子看到的爸爸,是一个事业和家庭都不成功,而又无能为力的状态的爸爸,孩子学习到的,或者观察到的榜样,孩子可以模仿的只有一点,就是面对困难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要把孩子教育好,要跟孩子沟通有效率,首先家长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健康的家长才能有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家长和健康的孩子,才能有效地沟通。这就是我这一节讲的要点,这一节就到这。读文字还不过瘾?微信@lilinlin_linlin,看视频吧。李琳琳(lilinlin_linti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新疆兵团史,你知道多少?惭愧的是,我这个自称新疆兵团的人,也知之甚少,只是当记忆的底片沾上显影液时,那些碎片就会跃入眼帘,我试图表达的意思是,没有理解恨,也难以产生爱,要是有,那也是幻觉。山友说的直白:“登山肯定要登顶,不然干嘛”,要是登山登顶的深刻体会不曾击中你,或者你压根就没有主动经历这个过程,听到这么讲,那你很可能不为所动,反之,你一定不会惧于登山的艰难险阻,一定登到顶。图片|队友“小马过河”的动力上个周六再走了一趟星溪线,我脑子里老盘旋着“小马过河”的故事。今天一早,兴奋的亚题图∣小蔡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去观音山,时隔两年,那儿发生的事情时不时跳出来,记忆的阀门一拧开,曾经的一幕幕即历历重现,清晰可辨。那次旅程“心存愿望,敬承天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四句话是从《伯凡非常道》新年致辞读到的,我想以此来感念我的户外题图:波西米亚在美留学时,我打过各种零工。其中有一回,我和上海来的老曹去给家中国餐馆装修房子。这家餐馆的老板今晚送上《投射性认同》,算完结篇吧,这样,来自《曾奇峰65集网络视频》的50讲精分课程,整理出了12篇讲稿,要是你从3月7日的第1讲《精神分析是什么》读起,那么到今天为止,读了超过10万字的精神分析课程逐字稿了,10文|李琳琳
图|Aric、小玲、圆圆既然文艺,就文艺到底好了。带着文艺范儿徒步,要有点儿小刺激,但又不是探今天大雪,我终于完成了15段对话。当我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时,脑海中倏忽蹦出了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感谢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关注哈,每次打开公众号后台,看见不断刷新的关注人数,我真的被感动,也为自己的不够勤奋而自感谢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关注哈,每次打开公众号后台,看见不断刷新的关注人数,我真的被感动,也为自己的不够勤奋而自感谢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关注哈,每次打开公众号后台,看见不断刷新的关注人数,我真的被感动,也为自己的不够勤奋而自感谢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关注哈,每次打开公众号后台,看见不断刷新的关注人数,我真的被感动,也为自己的不够勤奋而自感谢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关注哈,每次打开公众号后台,看见不断刷新的关注人数,我真的被感动,也为自己的不够勤奋而自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李琳琳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分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苗苗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分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分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分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分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心身医学专科医生,精神分希望这篇逐字讲稿,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父母。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求助孩子问题,然后,大批孩子被送去教育、辅导、50集系列视频接下来17讲都围绕“防御机制”这个主题,很好玩的内容,每个人都有必要看看。曾奇峰老师曾为《心灵文|李琳琳
图|队友六一那天,是集体退行的味道,反正那天全都是小孩,都在欢天喜地过节。一向没怎么啃声的阿呆自恋的原型出自古希腊神话人物纳西斯,对应的英语单词是Narcissis,水仙花,也代表自恋者。古希腊神话故事进入防御机制的学习,真的会越来越好玩,当你越来越清楚看到自己背后耍的种种花招时,那么,值得欣慰的是,自己已踏自我体验就是灵魂深处闹革命。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李琳琳Shcultz,Hermamm精神病学、心理踏访野外的旅程中,我们其实启动了不同的触角,意在准确地表达自己。除了用双脚丈量土地,我们用眼睛映射内心,也在逐字稿整理|李琳琳
图|网络曾氏语录孩子的快乐应该是他本身的事情,如果这个变成了父母的要求,会使快乐变得非很多流派是从精神分析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个绕不过去的事实,那就老老实实补课吧。文字记录及整理|李琳琳
图|李lilinlin_linting从心理视角,写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事和不平凡人热门文章最新文章lilinlin_linting从心理视角,写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事和不平凡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阳市阳光心灵讲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