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白衣战神ㄓ诖蟪ね和1有联系吗

与时人‘杨代好’者……。”好惊之:陌生地,不亲邻,无闻识,何来刘神童者乎?过七日,好果得之。解开十八层粗布帛片,真容大见:一卷画,一部书。书者:蓝皮,线装,长满尺,高八寸,厚二指有余。左侧书签竖式隶书“古佛画谱”。右翻两页,副题“古佛画谱”。续页,七行无标点文,读来吃力。续翻之,整页无标点文,读来同样如婴吮奶。
续翻之:“佛祖道影目录并附各种描法”。诸如“释迦如来文佛(高古游丝描)”。一直到最末“钵水咒龙(游丝描)”。
再往下,就是一幅幅图谱了。一共八十一个页码,一百六十一幅图。平常接触到的如来佛,观世音菩萨,达摩祖师,济公、大肚和尚等,尽在其中。好面对众多佛像,心惊肉颤。暗吟道:
野岭断壁生绿苔,菩提霜花江堤栽。
多少无生不正传,缘何到我手上来?
“格佛致知”:清时,川人黄泽,儿时穷斯烂也。唯好画,每在地上涂像而后起。后代父充军,无心服役,被除。回至当地盐务,也无心公干,竟不辞而别。隐居蜀东南江边,终日以山水为伴,一学把钓戏鱼,二学戏笔画画。十年不成,无奈何。后每日梦入佛境,于是每梦一佛,即涂之,随梦随涂,久之成叠。于是,将此前所绘一火俱焚。友人荐其入沪,刊印面世。故由自称“野侯”名“高适显”者作序……
好捧佛在手,预感到:“必有所缘、必有所寄、必有所谋、必有所图、必有所托,必有所失。”代好决定,先接收保存,再择机开发”。
猪年秋,佛使菩萨差。好在一次高规格的小宴会上,遇到了先生。从此步入先生书屋,成为入室弟子。
又狗年狗月,代好攀嶺遊山,巧与中國佛教界长老上本下如相遇。长老招代好入洞穴,談佛不止。别时,赠亲从台湾携回大陆之木鱼一支、警言三纸,赐法号“觉儒”……
猪年闹春日,代好一日收到两友人各赠一弥勒,二佛同胎,竟如孪生。代好捧佛大难。曰:
南北千里路迢迢,弥勒两佛一午到。
慧眼亦难分彼此,到底缘何出蹊跷?
牛年马月,好虽已是座上之一长了,但因无才自傲,无心入围,日正中天,“四马争‘槽’”,被空人瘟关,吉去春无。当初捧佛瞬间“必有所失”之感,果然显验。“娲皇可以弃石”,“石亦可以弃娲皇”。断然决定:以黄泽为楷,“悟佛去!”“悟书去!”“悟红去!”遂“石弃娲皇”而逍遥“补天”之外,入湖北省广水市大龟寺,与僧为邻,依山面水,独处松间,自炊自食,戏曰“三开悟”先生。
回想代好从军三十年间,潇潇西东北南,足涉十万里,洒洒圈通国境,眼观十六方。自云:“三藏七疆六十屿,四仗五斗三百虚。多少冷眼笑〇〇,管她爹的〇〇〇。”四十年间,代好奇遇般般,唯上战场,足踩雷公不伤皮毛,值得大记。若无此,代好方无此话可话也。代好常吟诗曰:
走马三十行匆匆,笔撰兰台史册中。
身有彩凤双飞翼,心无佛兮一点通。
好在白云、蓝天、绿树、桂阴下,听松观风,与佛爷们梦游神交。初悟,是画,再悟还是画。当三悟时,想到了查传。于是,借来历代《僧传》、《佛录》、《麻衣》、《青灯》、《田格》、《搭裢》,依谱而索。十分有趣:对原有所知的佛爷们,如邻同左;对原一知半解的佛爷们,亦如左同邻;对原来不通心志的商那和修、阿难伏驮、龙树马鸣,亦仿佛如同庚、同学、同志与旧交老友。代好深交之友们、爷们、师们、佛们,遍及九天之下!遍及九天之上!
又一日,代好悟唐诗时,发现:唐诗中的诗境,都能与佛谱中的画境吻合一致。悟画是诗,悟诗是画,倍觉同源。忽生奇念:以唐诗诠释之。于是,访遍唐诗五万首,求得佛谱两百虚。大战、大付、大拼、大搏、大读、大书、大琢、大得、大有、大成、大观……。
王熙凤活到二十五岁时说:“人家没见的我见了,没吃的我吃了,世上有的我也都有了,气也赌尽了,强也争足了……。”她唯一的心愿是求阎王爷赏一点寿。代好比王熙凤年长三十五岁了,与同龄人比,别人有的,代好肯定没有了。但是,别人没见到的,代好倒是见到了。气是赌不尽的,强是争不足的。唯一的心愿:将《古佛画谱》“广布天下”乎也哉!代好悟佛画,读佛书,背佛诗,录佛典,写佛事。结果,越悟越佛越迷,越迷越佛越悟,越悟越佛越深、越深越迷越悟,自然地也就越“佛”了。终于九舍一求,成就《都来悟古佛》一部。
康熙大帝说,全唐诗作者2200人,作诗48000首。代好发现,有五成作者与佛有关。有三成诗入禅题、禅理、禅境。是文、声、色、光美的融合。时至今,说生活质量略有提高不假,但自然之美的空间在退化也是真,千年前的极端美元素,只能从古人的诗画中悟得。
生活本来是诗,生活中不能缺少诗。唐时“以诗取士”,后人看来有些荒唐。细想,其中的确深藏玄机。诗理,是天地、乾坤、人间万物事理的集中反映。诗人、士人需要去“悟”。杜甫曾留下美好的回忆:开元盛,万家丰,米白、仓实,民安安,圣乐乐,友漆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苏东坡如果没有诗境,不可能有西子湖。范仲淹如果没有诗境,就不可能有“岳阳楼记”。读诗、写诗,可以化恶为善,化邪为正,化贪为廉,化腐为鲜,化丑为美,化耻为荣,化散为聚,化污为清,化分为合,化无为有,化有为无,化险为夷,化人心为佛心,化强制为无为……。
佛:是人生的智慧,是启蒙的钥匙,是精神的食粮,是战胜贪嗔痴的锐利武器。代好在孜孜索求中,切身感悟到诗书画同源,诗书画通心,诗书画通佛的深刻意境。
猪年猪月,代好得梦:代好兴致匆匆地捧着这部书稿,向唐僧生跪求题诗书名。唐僧一求三不应:“自去!自去!去去去!”不用分说,代好捧佛大笑而退。梦醒顿悟:“意在自题自书!”那就先韵韵诗吧。一开《全唐》,见“1723”,入眼即见白居易诗:“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噫!唏!兮!眨眨眼,定定神,没错!原来,好之所求,早在900年前,就“前瞻远嘱了!”奇!
代好立刻上山,去见那位长老,闻说入城化缘。好又峰回路转,追踪回城。长老捧《佛》在手,连声说:“八十得惊喜!八十得大礼!”而后上绳床,双盘趺跏三柱香,提笔草就二百字,字字圆满,列作序,如礼佛揖。好离去时回首,方知此处为“泰山……”是也!代好曾有《大手笔》诗曰:“远怀乾坤志高大,落墨好书九天下。揽得人间万千事,绝顶泰山我一家!”起于“泰”,琢于“泰”,成于“泰”。好旋即回身,又请长老提笔,在纸尾专注“泰山……”
好以十年之功,成就了二十八年偶得之心愿。也成就了高时显、黄泽、刘神童、上本下如“广布天下”之重托。
与此同时,代好注佛入书,以书画佛,另成就《都来悟书佛》一部,此附录十余拙作,供世人尝一新鲜。代好无中生有之笔墨,被山里大爷称为“裸书”,李铎先生称为“代好书风”,文怀沙先生称为“代好禅书”,娄师白先生撰文称“是书是画亦是拓”。上本下如以佛语道破:“墨染罗汉果,笔绚智慧花”。高占虎将军对“裸、禅”高论妙释:“裸
”、“禅”两字同源,两点在下者为“裸”,两点在上者为“禅”,不妨道外称“裸”,道内称“禅”。代好则不以为然地说道:当初贾宝玉入诗社起号时,探春说,你的别号颇多,“我们叫你什么你就答应什么好了”。薛宝钗给宝玉新起了两个:一个叫“无事忙”,另一个叫“富贵闲人”。李纨给宝玉起了个“絳洞花主”。宝玉连说:“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好乐引宝玉此语,“敬请列位尊师、高朋们混叫去罢。”
十年,梦想成真。师友见之,大惊:“今之好者,非当初‘渔洋’之‘阿蒙’可比也。”此中虽有不足,但代好的确尽心了。本书面世之日,即是代好心灵求得解脱之时。终于可以放下、放松,去做一点己之所好之事了。
世上之事,绝没有无缘无故的来。得人心之所同,发人之所不能发。代好悟佛之心,诚求舍得之心,发于此,劳于此,乐于此,得于此!
文仲夫将军贺《都来悟古佛》面世诗一首,曰:
十年寒暑十年功,大龟山下太湖东。
诗书入佛字字妙,灵犀穿心点点通。
一求九舍何人羡,百年三生谁与同?
禅化丹青日香在,庐对夕阳赏秋虹。
代好自作《都来悟古佛》跋语诗曰:
大雄宝殿紫雾霞,色相无门向万家。
一悟智慧缘心里,三句诗心到天涯。
自生烦恼自灭火,身栖幽处少噪鸦?
无材有用空作主,松影庭鹤处处花!
善哉,南无阿弥陀佛!
善哉,南无随我处观音菩萨!
辛卯夏四月二十有七日
杨代好·于苏州金庭包山寺
希缘起空而不空者诸法从缘起觉定正净三皈不外此三视君知是因缘尽了时是大妙门说信则一念成佛道华严玄言第一同时具足是相应门仪释海水一滴味具百川
有缘得遇需破一微尘者何法执戒执然后出大经卷即理法界是也希智者知者看相者可随喜一忧之善慎之
尔时忽来一位爱习佛相者好甚佳稀有佛修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随形好看偶尔亲看历代禅宗大师奇珍异相赞华云一多兼容光焕发不同门于一室万灯光光无量寿念来灵赐佛悟诚言众生佛性本来具足愚虽智拙见闻随喜愿同辈见善思迁幸哉
五台山愚 本如(已圆寂)京草
二零零三年公历十一月十九日泰山宾馆
野侯高适显作《古佛画谱》序
蜀中语皋黄先生来游沪渎以笔墨与此间人士相颉颃尤善画菩萨妙容墨池龙树常从智慧云恍如佛光上下隐现在方寸也据云初不习此一夜梦寐如入金绳界地中见无数妙相庄严顿若灌顶雪澡觉而摹写有若宿因昔五代禅月大师天福间,蜀主赐紫衣其画罗汉皆从梦中所见语皋得此智慧殆非偶然甲子孟秋野侯高时显
黄泽自作《古佛画谱》序
予生也鈍惟耆畫若出天性次則漁釣亦耆之成癖焉憶兒時以窶故無力就師每見園中花鳥輒抽毫狀之必像之而後快蓋數十年如一日也弱冠從戎擢軍職旋棄去隱於吏治鹺政礦務具弗當意無三稔弗易業者獨繪事則未嘗須臾離殆秋蟲嗜蓼之相忘於苦者耶自是歲入漸豐乃搜羅各迹而藏棄之時奉手于當代名家師法磨礱益廣見聞矣遜位後厭棄塵囂遁而之蜀東南川之北鄙離人避世假耕釣自娛泊如也鎮日孤坐江頭與佳山水爲伴侶釣之術乃大進而畫術亦時得妙解今老矣棲心禪悅百念俱灰誦佛餘間冥心默契若有所深悟者間嘗摹寫佛容一二軀久之積成巨帙友人咸從?攝影付印以冀廣布自惟夙好聊遣歲月而已猥雲行世則吾豈敢
中元甲子初春 晏江漁隱黃 澤
1、釋迦如來佛轉大法輪
唐宣宗皇帝《百丈山》(帝为光王时,为武宗所忌,多晦迹为方外游,至百丈山作诗):大雄(釋迦牟尼尊號)真迹枕危巒,梵宇(佛寺)層樓聳萬般。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仙峰不間三月秀,靈境何時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鍾朝磬碧雲端。
《全唐诗》上册·卷四·17页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某年一天,其母在睡梦中见到一个仪表堂堂的人骑着白象进入到自己的腹中而怀孕,次年四月初八日在一株苍翠的无忧树下生下释迦牟尼。当时天空光明,万花竞艳,百鸟齐鸣。释迦牟尼落地时即立地行走,而后举目眺望四周,高举右手,呱呱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七日后,其母去世。十九岁那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出家访仙求道。三十五岁的那年忽睹明星大悟成就正觉。以后四十余年讲经三百余会。八十岁上的二月十五日涅槃。
释迦牟尼以追求“在觉悟中出离世间,达到熄灭烦恼的涅槃境界”爲最高目标,以“人与环境共生”、“禅定入境”、“节制寡欲”、“忍让行善”、“普度猩?钡闹傅妓枷牒托尴霸?虼戳⒌娜思浞鸾蹋?愿纳迫擞胱匀弧⑷擞肷缁帷⑷擞肴酥?涞墓叵涤凶胖匾?幕??庖濉7鸾淌且蛔?岣坏奈难б帐醣?狻7鸾陶?谇那牡匚?筛?嘈生入门求度。中国大地上贡奉释迦牟尼像的“大雄宝殿”举目可见,这就是佛教文化地位所在和生命力的象征。
2、如來睡象
白居易《讀禪經》:須知諸相(各種事物)皆非相,若住無餘即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盡),夢中說夢兩重虛(空幻)。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不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全唐诗》下册·卷四百五十五·1748页
释迦牟尼有十种称号。如来是其中之一。此图刻画了释迦牟尼成就正觉后,达到无念无想,深入在三昧(亦称三摩地,正定的意思)的禅定境界中的情景。从佛之头、手、足到衣衲的线条上,都能感悟到其脉搏在跳动,肺叶在起伏。题款“如来睡象”。“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之意,“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它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名之一。“睡眠”是佛教的教义中很重要的名词。这里指的“睡”,并非兴字?八?保??欠ㄏ嘧谒?小八牟欢ā敝?弧V复τ谒?呙呻识?挥勺灾鞯男睦碜刺?!洞蟪斯阄逶搪邸罚骸昂卧扑?撸课讲蛔栽谧??谅誀懶浴2蛔栽谡撸?搅钚牡炔蛔栽谧??浅罩?郑挥执俗孕圆蛔栽诠剩?钚摹⑿姆??擅谅浴4松啤⒉簧萍拔藜切裕?苡牍???罓懸怠!狈鸾讨髡懦傻赖氖侄尉褪恰熬沧?残模?ㄖ?痪场保?佣?锏健吧硇那岚玻?壅彰骶弧钡淖刺?0拙右椎恼馐资??诰蛄恕办?А钡牧榛晁?冢?泶锏们∪缙浞穑?∪缙潇?狘/P&
3、如來雪山修道
鮑溶《懷惠明禪師》:秋天欲霜夜無風,我意不在天地中。雪山世界(喻清淨的佛地)此涼夜,寶月獨照琉璃宮(佛寺殿)。解空長老蓮花手,曾以佛書親指授。雪嶺無人又問來,十年夏臘(僧人出家的年數)平安否。
《全唐诗》下册·卷四百八十七·1871页
释迦牟尼出家后来到摩竭陀国伽耶山的苦行林,于尼连禅河畔静心思维,日食一麻一米,苦行十六年后,于三十五岁成“正觉”。随后,“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开始爲弟子说“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八正道”等,凡此四十五年,培养出以十大弟子爲首的一大批信徒。释迦牟尼的一生被定型爲佛的格式化,所谓“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等等,具有超凡的形与力。他的思想被神格化称爲法身,生身称爲报身,随“三界六道”化现之身爲应身。几千年过去了,贡奉释迦牟尼像的大雄宝殿比比皆是。雄伟的殿柱上一般都镌刻有对联,文字优美,意境深刻。如:潮洲大雄宝殿联句:托钵僧回,碎剪湖云补破衲;听经客至,闲敲石火煮新茶。又如:四川丰都名山联句:翠竹黄花含静气,清池明月照禅心。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都凝聚在字里行间。
4、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司空曙《题凌云寺》: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云生客到浸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不与方袍(僧衣。这里指僧人)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九十二·1130页
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光”、“无量寿”。在大乘佛教的佛名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爲净土宗主要信仰物件。佛经说,此佛过去世爲菩萨时,名爲法藏,曾发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爲佛。《阿弥陀佛经》说,反复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就能达到深信无疑,能往生他地净土。后世谓“念佛”多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寺院的佛殿中,此佛常与释迦牟尼和药师二者并坐,称爲三尊。作者在构图上避其常规,描绘了一幅立身、闭目,双足踏莲华,象是随水流动,逐波飘荡一般。左手端莲华过胸置于鼻处,犹是尽赏莲华芬芳清香。右手下垂至膝下,手心向前以证人心。这就是阿弥陀佛的“经典”示人本质所在。
5、迦葉尊者一
李端《與萧远上人游少华山寄皇甫侍御》:尋危兼采藥,游水又登山。獨與高僧去,逍遙落日間。漸看閭裏(城鄉、鄉裏。閭,裏門)遠,自覺性情閑。回首知音在,因令悵望(惆悵地盼望)還。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八十五·1113页
释迦牟尼培养了十大弟:智慧第一的舍弗利,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密行第一的罗睺罗。迦叶尊者名列第六。迦叶在释迦牟尼的弟子中龄高德重,又称他爲大迦叶。“头陀”就是修苦行。他常年乞食行化于露天,住宿于树林,严格遵守“十二头陀行”的戒律规定。当时佛教经籍没有手写本,全凭口说记忆,释迦牟尼涅槃后第一次佛教结集《三藏》时,大迦叶是召集人兼首座,作爲释迦牟尼的佛法传承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图把师徒风尘仆仆,如鹤飞逸,匆匆东去的形象写的淋漓尽致。和风相向,顺脚步东行,但不知此时的天,是三春的天,还是秋末的天?细看师、徒相向呼应,一定是前面发生了什麽重要的事件。行脚时,师徒四目应而不对,似师父在吩咐弟子,或弟子在提醒师父,一切尽在想象中。
6、迦葉尊者二
張繼《遊靈隱寺》:靈岩有路入煙霞,台殿高低釋子(僧人)家。風滿回廊飄墜葉,水流絕澗(深澗)泛秋花。青松閱世風霜古,翠竹題詩歲有賒(遠)。誰謂無生真可學,山中亦自有年華。《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四十二·938页
迦叶,汉语则称“无极高”。西天二十八祖排列第一。无极高勤学穷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永徽三年壬子岁正月,自西印度来长安,被安置在慈门寺。后,沙门大乘派宗等十六人请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法成之日,屡现灵异。京中道俗,叹爲观止。沙门玄楷等固请译其法本。后集成一部名《陀罗尼集经》一十二卷,由玄楷受笔。同时,迦叶会同阿难律木叉师等,于经行寺译功德天法,编在集经第十卷内。“沙门”,是梵文“沙门那”的略称,亦译“娑门、桑门、丧门”等。意译“勤劳、功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等。原爲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当时有四种沙门:一是胜道沙门,意爲行道殊胜,指佛与独觉等;二是示道沙门,意爲善说佛法者;三爲命道沙门,意爲修诸善业依“道”爲生者;四是污道沙门,意爲坏道沙门,违背佛道者。
7、阿難陀尊者
韩翊《留題宁川香盖寺壁》:愛遠登高塵眼開(平常人眼界),爲憐蕭寺(佛寺)上經台。山川誰識龍蛇蟄(埋伏),天地自迎風雨來。柳放寒條(寒冷的枝條)秋已老,雁搖孤翼(孤單的翅膀)暮空回。何人會(理解)得其中事,又被殘花落日摧。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四十五·949页
阿难,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二十五岁出家后随侍释迦牟尼二十余年。在当时佛教教义中完全凭耳录心记的条件下,他能做到入耳不忘。释迦牟尼入灭后,第一次以大叶迦爲中心进行“三藏”会时,他是主诵人。汉译佛经开头第一句“如是我闻”,系阿难所说。意谓“我是这样听说的”。“如是”,指经中的佛语;“我闻”爲说经者自言。《佛地经论》卷语:“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已闻,传佛教者言,如是者我昔曾闻如是。”相传释迦牟尼逝世后,佛弟子集结三藏,由阿难诵经,故诸经开头都有此四字。古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全凭师徒口耳相传,以此开场白,以后有写本后,仍然沿用,以取信于小!斗ɑ?木洹罚骸叭缡钦撸?偎?胖?ㄌ澹晃椅耪吣艹种?艘病!本蒺?β奘辖馐停骸叭缡恰笔恰靶潘炒恰保?钛д咝潘巢灰桑弧拔椅拧痹驙懕苊饩褐矗?黄疒郝摇M家蕴?呙栊窗⒛淹恿⑸砗鲜???W鹫叱嘧愠拾俗中瓮庹潘氖?宥龋?ば撵?参蚍鸬乐?蟆Ⅻ/P&
8、商那和修尊者之一
李中《訪澄禪師》:尋師來靜境,神骨覺清涼。一餉(款待)逢秋雨,相留坐竹堂。石渠堆敗葉,莎砌咽寒螿。話到南能(禪宗南宗慧能,南、北兩大禪師之一)旨,怡然(舒暢安逸的樣子)萬慮忘。
《全唐诗》下册·卷七百五十·2923页
商那和修,佛教初期的僧人,一说是阿难的弟子。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五百罗汉之一。从图可以看出,他是一头智慧,满腹经纶。弟子只因师祖无长物,只好盘腿席地。谦逊的脸,诚实的眼睛,张着那张学而不厌的嘴,犹有千言万语要向师祖倾吐述说,忘记了一切。二者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确感人至深,幽然自得,香气飘溢。图爲柳叶描,使笔秀润,形如柳叶。在中国历史上有“沙门不敬王者”之史事。佛教初传中国内地时,沙门对皇帝行双手合十礼,但被认爲与中国礼制不符而受到诽议。到东晋南北朝时,多次出现沙门是否向皇帝行跪拜礼的争议。有的认爲“行礼不分僧俗,于国民一体”;另有的认爲“出家则是方外之宾,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到南朝时,朝廷才下令僧侣对皇帝行跪拜礼,对不行跪拜礼者予以重罚。但此令施行不久,因受到强大阻力而又被取消。齐武帝时,僧侣见皇帝可不跪拜,但必须称号。随唐时期,“沙门不敬王者”之争仍若起若萌,时有发生。直到唐玄宗才下令僧尼致敬父母。从此,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才得以逐渐平息。
9、商那和修尊者之二
李中《送绍明上人之毗陵》:忽起毗陵念,飄然不可留。聽蟬離古寺,攜錫上扁舟,月出沙汀(水中小洲)冷,風高偉岸秋。回期端的(果然)否,千里路悠悠。
《全唐诗》下册·卷七百五十·2924页
此图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以夸张的手法着笔,尊者攀龙身,拽龙角,腾云驾雾,直上九天。画眼却在于尊者左手端一空钵,扭头斜面,双眼微瞪,若有所视,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唐李翺《赠僧》诗将图诠释得恰到好处。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尊者眼里或许看到了红尘俗物,官场纷争,名禄倾砸之相,提醒世人,不要爲权贵、利名所惑,人生走到尽头时,不如空钵一只。据记载,商那和修很重视挖掘信徒的“根机”,以至佛教后来将此列爲教义中的重要词汇。“根”喻先天的品性,“机”谓此等品性之産生、发动和表现。“根机”与“根性”近义,或说“根”即“机”。特指接收佛教的内在品性。《南海寄归传》卷二:“巧应根机,善诱人天。”“根性”是指决定善、恶、染净等思想行爲的内在品性。《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四:“能生爲根,数习成性。”据此一般认爲,“根”者,指先天本具之品性;“性”者,指后天通过修习所成之品性。
10、優波毱多尊者
賈島《贈禪師》:誦經千紙得爲僧,麈尾(拂塵,麈是一種似鹿的小動物)持行不拂蠅。古塔月高聞咒水,新壇日午見燒燈。一雙童子澆紅藥,百八真珠貫彩繩(佛珠)。且說近來心裏事,仇讎相對似親朋。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七十四·2259页
优波毱多,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五百罗汉之一。他在阿肓国讲法并作偈:“三宝值遇难,王应常供养,世尊付法藏,于王及我等,当守护佛法,爲摄受猩?!辈⑹疽庠诜鸾淌サ乩杜?帷⑵刑豳ひ?⒙挂霸返鹊亟ㄔ旆鹚??⒂?跻虼嗽彀送蛩那Х鹚??怨┭?湾饶材峒暗茏拥纳崂??渲性谥泄??耸?抛?V泄?谡憬?∽ㄉ栌邪⒂?跎铰矗?烧云映跆庑础鞍⒂?跛隆彼露睢M贾?璺ㄈ缱髯?椋?柿?鸥桑?认圆岳稀;?嬗葼懫嫒ぃ鹤蟛嗍峭蚰旯攀?蛔穑?也嘞抗壬钤ò僬桑?乱?洞ΑW鹫哂沂种粑?龋?笫殖址ǔ撸?拼铀略豪吹酱耍?溲?Ю裣蚯罢叭ィ?铺健⑺莆省⑺坪啊⑺乒邸⑺频龋?且环?氐赖摹肮凼?实馈蓖肌9糯??擞闷酚惺?宋铮阂皇茄钪Γㄌ扪狼??欢?窃瓒梗ǘ鼓??美聪词郑?蝗?且拢凰氖蔷凰?浚晃迨遣В涣?亲?撸黄呤俏?龋话耸窍懵?痪攀锹怂?遥皇?鞘纸恚皇?皇堑蹲樱皇??腔痨荩ù蚧鹩茫?皇??悄髯樱ò伪敲?茫?皇?氖巧?玻皇?迨蔷?恚皇??锹桑?础惰笸??罚皇?呤欠鹣瘢皇?耸俏氖狻⒚掷掌腥?瘛M挤?懢锿访瑁?殖瓶莶衩瑁?癖手蟹嫒缱髯?Ⅻ/P&
11、婆須密尊者之一
賈島《送禪師》:大內(皇宮)曾持論,天南(四方)化欲行(遊歷講經說法)。舊房山雪在,春草嶽陽(山上陽光)生。曉了蓮經(佛經)義,堪任(能夠勝任)寶蓋迎。王侯皆護法(保護),何寺講(講經)鍾鳴。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七十三·2258页
婆须密多,又名世友、天友。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印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理论家。北印度犍陀罗国人。出生在迦多衍尼子之后,肋尊者之前,是说一切有部的领袖之一。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举行第四次集结时,曾以他爲五百比丘的上首,由他主持集结了《大毗婆沙论》。着有《异部宗轮论》,专论佛教部派分裂。图意,婆须密身如鹤舞轻盈飞逸,步似狐行悄然而行。右手携药剂竹篮,左手挽药壶与胸口齐平,僧嘴对壶嘴,是一幅绝妙的“僧壶话道”图。从山石坡度和婆须密行走的步法看,犹如刚从僧院出来且匆匆而去一般,想是山下必有所求,小则治疾,大则救命。婆须密对药壶充满着希望,一边行走一边吟诗:“焰灯焚香送寂寂,忽报山中有急疾。应声抱药迎风下,壶语声声吐药理。寒烧柘叶和苦吟,不教泉下小鬼知。”藉凭师道药力,再急的疾也一定能够治愈!图法爲秃笔描,下笔爲钉头,使用权牢插,其势若奔马。
12、婆須密尊者之二
崔道融《天台陈逸人》:絕粒空山秋複春,欲看滄海化成塵。近抛三井更深去,不怕虎狼唯怕人。
《全唐诗》下册·卷七百十四·2823页
此图法爲秃笔描,下笔爲钉头,使用权牢插,其势若奔马。一只香炉空对月,半天云海舞长龙,首尾相应,意味无穷。禅师披衲衣,垂线上粗下细,与横状腾飞的云层互相吸引,大有升腾之感。最值得深省的是香炉中“有空无香”。“空”,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一般认爲它与“有”、“实”相对,或称“非有”,与“无”义近。它指一切现象爲因缘所生,无有不变之“自性”;或谓世俗认识的物件,虚幻不实;或称心性、理体之空寂明净;或说离污染,无谬误等。如“叵有所说,皆是可破,可破故空”等。古时候,有个富翁找来木匠,令其建造一座三层楼房,要求木匠必须从顶层开始。木匠无法,于是披星戴月,往深山里求禅师解救,木匠依禅师嘱言而行。后来,富人看了起楼的基础后大爲恼怒。禅师来到现场,看了以后却不以爲然地说:“木匠眼下造的就是你所要求的顶层啊!疑是你自己的视角发生了错误吧?你应当换个角度,头朝地,足朝天来看就对了。”富人哑口无言。后人多用“空中楼阁”来形容海市蜃楼之类的自然现象,或指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想。
13、佛陀難提尊者
顾况《赠僧诗二道》:家住义兴东舍溪,溪边莎草雨无泥。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出头皆是新年少,何处能容老病翁。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六十七·1013页
难提,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六群比丘之一,五百罗汉之一。早期佛教团体内以六名比丘爲代表,结党成群,作恶犯罪。佛陀起初制定的戒律多是爲此而定。关于六个人的姓名记载传说不一,难提在其中是肯定无疑的了。图绘僧院门前一景,右侧围栏是药圃,小的坐,大的说,老的裁断。只听长者对打手势者说:“常常恶口伤人的人,是因爲他有烦恼,烦恼是病,佛下法门是药,治病要用药,要用能够使他敬服的药才能凑效。这就是所谓的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入情入理,言意不尽。
14、伏馱密多尊者之一
李中《贈觀音院禪師》:煙霞(山光水色)海邊寺,高臥出門慵(懶)。白日少來客,清風生古松。虛窗從燕入,壞屐(木鞋)任苔(青苔)封。幾度陪師話,相留到暮鍾。
《全唐诗》下册·卷七百四十八·2917页
伏驮密多,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持律第一。西天二十八祖之一。爲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理发师,出家后持戒严谨,精于戒律。释迦牟尼圆寂后第一次集结时,由他出诵律部。他的头骨线状的几何特征极强,是典型的“律首”。他解释释迦牟尼诞生时所说“唯我独尊”指“大我”,包括“佛性、法身、真如、戒律”。图以竹叶描法,用笔横侧,撇捺肥短如作竹。图意写师徒相留话别的情景。礼揖者一早踏着露珠特来向伏驮密多请教“醍醐灌顶”?伏驮密多引《大般涅槃经说》回答:“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出醍醐。若服醍醐者,诸病皆除。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的法式,意在令佛种永不断故……。”一席下来,不知过去多少时辰。外侧小僧几度催促礼揖者:“走吧,天都黑了!”然而,二者仍话而不止。
15、伏馱密多尊者之二
王維《夏日过表龙寺謁操禪師》:龍鍾(老態)一老翁,徐步謁(拜訪)禪宮(禪師修禪處)。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佛語指人身)中。莫怪銷(除)炎熱,能生大地風。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二十六·411页
伏驮密多是一位终身研究戒律的高僧。佛教把“戒律”又简称爲“戒”,译音爲“清凉”、“清净”、“能寂静”等。“戒”,以“指过防非”爲义,是用于规范佛徒行爲和僧伽团体生活,远离和禁制“一切不善法”而带有强制性的准则。“戒”的功能是“安适善趣、任持功德”。佛学的“戒”,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其名称、种类、内容、适用物件、配套执行措施等等,都有具体规定。百岁之僧,仍拄着拐杖,强支身体,一边艰难地迈着步子,一边在研审律条文字、标点。小僧手捧多部律经,问师曰:“是否可以将这几部先放回去,待明日再阅如何?”师父转过头来,亲切而忧虑地回答说:“佛性无量,需要戒律作保障。无戒亦无法、亦无僧、亦无佛了。‘三皈依’,就是归依佛、法、僧。眼下归依之子与日俱增,‘戒’不可滞后,当分秒必争才是……。”高瞻远瞩之僧,非伏驮密多莫属!伏驮密多虽然双腿无力,腰弓背驼,但仍耳聪目明,更象一株山光水色千岁松,劲铁之姿不减当年!
16、胁尊者
王维《登佛寺》: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指湘江一带)静,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高)松响梵声(钟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佛语,不生不灭之意)。《全唐诗》上册·卷四·411页
胁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小时投伏驼密多出家,勤修苦行。精进勇猛,从来没有让胁部至地而卧,时人号爲“胁比丘”。童子出家求师曰:“请收我爲徒,赐教苦行法?”胁者曰:“苦行,是指以实行自制,拒绝物质福利和感观享受,忍受环境压迫,进行自我折磨的方法修行入道,达到‘解脱’。常施的苦行有:绝食、投渊、赴火、跳崖、单盘、一腿高翘不着地、一手高举不放下,卧牛粪、灰土、荆棘,吃树皮、草根,饮尿液等等。汝可修持否?”童子合手谢师:“可修持!可修!可持!可……!。”后来,佛教一般反对苦行,并将苦行斥之爲“外道”,认爲他不是解脱的正行,更多的主张修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八正道”,提倡“知足少欲,修性练心”而成佛。养身、修练、入道者一在己,二在心,三在持之以恒,吃苦是必要的,未必去学苦行僧!
17、馬鳴尊者之一
王維《春日上方即事》:好讀高僧傳,時看僻谷方(道家不食而唯服氣之功)。鳩(一種鳥)形將刻杖,龜殼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鳥藏。北窗桃李下,閑坐但(只是)焚香。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二十六·412页
马鸣,音译“功胜”。古印度佛教诗人、哲学家,大乘佛教著名论师。西天二十八祖之一。有说他是中天竺国人,生于龙树之前,原爲婆罗门外道,后受胁尊者教化,改信佛教。“博通芯??鞔锬谕狻薄<?芄?跤糯?:蟊碧祗眯≡率瞎?趼时?鞣?刑祗霉?螅?≡率瞎?踅?砻??毓?诖?蹋?霠懮趁磐獾浪捣ǎ?爸钣刑?撸??豢?颉!
连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故称“马鸣”。马鸣中年改道,那是很不容做得到的事。龙,汉文音译爲那伽,佛经中译爲龙,与中国传统的“龙”概念不完全一样。佛经中的龙有善良的,也有恶毒的。麻疯、疥疮等皮肤病据说皆因龙毒所致。大鹏金翅鸟是毒龙的天敌,威德特胜者战胜毒龙而成爲龙王,归化于佛,成爲守护佛法的“八部小敝?唬?苄嗽撇加辏瑺懶生消灾降吉。图绘马鸣身蹲绝顶处,左手持尘尾,右手端钵,眼有所望,口有所吟,成爲吉祥与威严的象征。
18、馬鳴尊者之二
王維《贈乘如禪師》:無著天親(古印度的兩位大師)弟與兄,嵩丘蘭若(佛寺)一峰晴。食隨鳴磬巢烏(烏鴉)下,行踏空林落葉聲。迸水(泉水)定侵香案濕,雨花(落花)應供(與、和)石床平。深洞長松(高大的松)何所有,儼然天竺古先生。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二十八·419页
师父蹲于芭蕉叶上,徒弟拄龙杖立于一旁,荷笠盖经书,龙与僧相对,是一幅活生生的“龙僧话道”图。马鸣撰有许多著作,如《佛所行赞》、《大乘庄严论经》等。其中《佛所行赞》最早版本在中国新疆出土问世。佛教的龙王种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八大龙王”之说最着。中国的藏传与汉传“八大龙王”也不尽一致。藏传“八大龙王”爲“广财、莲花、力游、安止、大莲、护骡、具种、无边龙王”。中国人深信“有龙则灵”之说。唐贞元十六年,当时年轻平民身份的李绅东游天台被毁坏多年的龙宫寺时,碰到一位高僧对他说,你今后‘必当镇此’,至时不要忘了修缮此龙宫寺”。李绅以爲高僧信口之言,一笑而过。若干年过后,李绅果真被朝廷提任天台要职。此时的那位高僧却已老残卧疾。李绅对手下人说:当初有位高僧预言我“必当镇此”,现已验,并有修寺之托,幸不见忘,愿出俸修缮之。龙宫修缮完工之日,却是那高僧圆寂灭度之时。故龙宫寺香火日旺。
19、馬鳴尊者之三
儲光曦《題慎言禪師故房》:精廬(佛舍)不住子,自有無生(不生不滅)鄉。過客知何道,徘徊雁子堂。浮雲歸故嶺,落月還西方。日夕虛空裏,時時聞異香。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三十七·449页
佛教有“龙女成佛”的典故:有婆竭罗龙王女,年刚八岁,“智慧利根”,常听文殊师菩萨说《法华经》,“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后来见佛献宝,变爲男身,立地成佛。原来小乘佛教认爲女身垢秽,不能成佛。这个典故说明大乘教在修行理论上的发展。中国的龙文化博大精深,单说以“龙”命名的寺院就数之不尽。从北魏到唐代历时四百余年,在河南洛阳伊河入口处两岸开凿的“龙门石窟,更是举世无双,共刻龙像九万七千余尊,题记三千六百有余。李东阳著作中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之说:囚牛好音乐,胡琴头上刻兽是其像;睚眦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像;嘲风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像;蒲牢好鸣,今锺上兽纽是其像;狻猊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像;霸下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像;狴犴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像;负蠯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像;蛮吻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像。”画中一僧、一杖、一笠,简捷、明快,龙在握,道在心,对吟成诗篇。
20、迦昆摩羅尊者
王昌齡《送东林廉上人歸廬山》: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昔爲廬峰意,況與遠公(代指所送之師)違。道性深(很)寂寞,世情多是非。會尋名山去,豈複(難道還)望(渴望)青輝。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463页
迦昆摩罗,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中天竺人。幼贫,早年习耕作。又因天生上嘴唇缺疾而不受人爱,常与牛相伴而居。一日牵牛过法堂大受啓蒙,密而出家远走。师事天竺大乘法僧迦斯,聪慧强记,勤于讽诵,谙究大小乘,可背诵二十万言。并兼学外,明解阴阳,占时验事,征兆非一。齐建军元初来至京师,执锡杖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胜,叠相供请。初,天伽斯于天竺国,抄修罗藏中要切譬语,撰爲一部,凡有百事,教授新学。永明十年,译爲齐文,凡有十卷。爲人弘厚,故万里归集,南海商人咸宗事之,供献皆受,悉爲营法。于建业淮侧造正观寺居之。老年学写禅诗,其中有:黄昏古寺孤灯明,晓色疏竹败叶声。开门见山闻石唱,不候轻车戴月行。中兴二年终于住所。
21、龍樹尊者
王昌齡《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言寺岸道》:良友呼我宿,月明懸天宮(天空)。道安(晉時高僧)風塵外,灑掃青林中。削去(屏去)府縣理(公務),豁然神機(心機精神)空。自從三湘(湖南)還,始得今夕同。舊居太行北,遠宦(到遠處做官)滄溟東(江浙一帶)。各有四方事,白雲處處通。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一·465页
龙树,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又译爲“龙胜”、“龙猛”。南印度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的创立者。后世佛教称爲龙树菩萨。他初从迦毗摩罗学小乘三藏,意不满足,改学大乘经典,深达奥义。继马鸣之后,盛弘大乘法门。他的“空”、“中道”等学说在古印度哲学发展史中影响很大。有千部论主之称。被中国佛教天台宗人推崇爲始祖。此图以升起的太阳爲背景,龙树尊者坐在莲花座上,两僧闲来时对尊者吟诗。背者曰:“寒叶坠清霜”。从画面上判断,应是秋尽冬来之日。面者张嘴对吟:“空帘着尽香”。可不,没有帘子遮掩,香也焚尽了。首句说“天”,次句说“地”。背者再吟:“生前既无事”。这显然是佛教理论的“缘起”、“前因”。面者振振有词地回答说:“何--事--更--悲--伤?”既然生前没有作恶的话,那又有什麽值得悲伤的呢?聊聊二十字,演义出“无事无悲”的佛学哲理,画意无限,诗意无穷。
22、迦那提婆
王昌齡《遇薛明府謁聰禪師》:欣逢伯梁(朝廷宴會)故,共謁聰公禪。石室無人到,繩床見虎眠(坐禪,用晉沙門於法蘭夜坐禪遇虎事典)。陰崖常抱(積)雪,枯澗爲(有)生泉。出處雖雲異,同歡在法筵(指聰禪師宣講佛法的坐席)。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二·468页
迦那提婆,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五百罗汉之一。俗姓瞿昙氏。入道修学,远求明师,通三藏,洞悉其旨。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爲人明俊有深鉴,而仪止温然,务在诲人,询询不怠。建元中入长安,宣流化法。后提婆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洛阳,四十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积,博明汉语,方知先所出经多有失误。法和慨叹未定,乃更令提婆广说芯?2痪茫?π送跚兀?ㄊ律跏ⅲ?谑欠ê腿牍兀?崞哦山?;菰督?崞旁队??溃?肭笫┙蹋?樾牟嘞啊=???校?崞庞诎闳籼ㄊ种磋笪模?谛??铮?セ?媸怠B“苍?暝倮淳┦Γ???豕?胺缌髅?浚??辉煜?戮础:蟊焕喷鹎氤终?ǎ??⒕?幔?阏醒?,名僧毕集。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理,邢投傥颉1赶し缢祝?朴谔感Α:蟛恢??铡Ⅻ/P&
23、羅睺羅多尊者之一
褚朝阳《登圣善寺阁》:飞阁青霞里,先秋独早凉。天花映窗近,月桂拂檐香。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空间指归路,烟际有垂扬。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五十四·980页
罗睺罗多,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西天二十八祖之一。爲释迦牟尼与耶输罗陀的儿子,因在母胎六年,曾引起谣逐。在释迦牟尼回乡时,跟随出家当沙弥,爲佛教教职工团有沙弥之始。起初其不能遵守戒律,经过训诫后,勤学苦修,被称爲密行第一。沙弥即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训诫的出家男孩,中国内地称爲小和尚。此图是一幅“共话无心”图。罗睺罗把弟子找来,开宗明义地说:“夫至理名言,要假言而显示理。”云云。师徒二人以论“无心”爲题,反复答问,彻夜未眠。尊者言:“人本无心,猩?酝??谖扌闹型??模?首饕德只亍H艟踉匦模?蚓跷抟磺猩?婪衬铡!彼????郑?⒁』勰缘囟缘茏幼髯芙幔骸拔扌闹?郏?榻釥憽?耐馕尬铮?锿馕扌摹?!钡茏尤粲兴?颉S腥宋首鹫撸骸叭缋慈绾嗡捣ǎ俊弊鹫叽穑骸拔匏邓怠!庇治剩骸霸坪挝匏邓担俊贝穑骸把月?煜挛蘅诠??新?煜挛拊苟瘛!蔽收咦越猓骸芭叮≡?础?匏邓怠?皇恰?凰怠???且磺卸妓担换蚴且磺卸济凰担?扔谝磺卸妓邓怠!包/P&
24、羅睺羅多尊者之二
劉長卿《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漸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白雲留永日,黃葉減餘年。猿護窗前樹,泉澆谷後田。沃州能共隱,不用道林錢。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七·480页
罗睺罗多身着裟衣,手拄龙杖,静观前方或山、或林、或云、或月、或星、或人间烟火,观一切,不观一切。佛教有关“空”的内容很多,如:“离我所故空,无我故名空,始终不可得故空,诳心(不真实)故名爲空”等等。而以“十八空”最爲流行,则“空空”又是其中之一。经曰:自性空又是假说名言,不可执爲实有;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以空破诸烦恼病,恐空复爲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诸法本自性空,其误以爲“有”者,乃是妄想分别所生;若以智慧空除妄想分别(智空),即以诸法自性空(法空)齐一,故“空空”亦指“智空”与“法空”之统一。唐人李端《寄庐山真上人》诗曰:高僧无迹本难增,更得禅行去转深。青草湖中看五老(传说尧、舜帝曾看到五位老人飞升上天化爲流星,后因以“五老”形容仙道之事),白云山上宿双林(寺院)。月明潭色澄空性(佛性爲空性),夜静猿声证道心。更说谢公(僧名)南座好,烟萝(指山野,林野)到地几重明。画之意,即诗之魂。
25、僧迦難提尊者之一
劉長卿《宿北山禪室》:上方鳴夕磬,林下一僧還。密行(佛教的一宗)傳人少,禪心對虎閑。青松臨古路,白月滿寒山。舊識窗前桂,經霜更待攀。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七·481页
僧迦难提,南北朝僧人,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今印度河下游地区人。自幼随其父游历佛迹。稍长,在南临沧海,北背雪山之处立寺习佛,一次因暴风雪将寺庙席卷,后东投中国西域。“僧伽”,是“小薄ⅰ昂稀薄ⅰ昂汀钡囊庖耄?捶鸾掏盘濉0?ㄋ?蟹鸾掏降氖?缴?庞牖疃?谀骋惶囟ǖ赜颉⑾喽晕榷ǖ纳?拧I?ね盘逡话悴簧儆谒娜耍??葑橹?绞胶托枰??惺币灿形逯疗呷恕I?さ拇嬖冢?泄餐?男叛龊托袪懝娣叮?渲凶钣性际?Φ氖橇?唾印<矗航浜屯?蕖⒓?屯?狻⑸砗屯? ⒗?屯??⒖诤臀挹骸⒁夂屯?谩U庵中袪懝嬖蛱逑至恕耙匀藸懕荆?采?⒐蚕啊⒐裁稹钡纳?嬖?颍?杂诘鹘饽诓棵?埽?芮邢嗷ス叵担?黾幼橹??哿κ欠浅V匾?摹Jν蕉?诵杏诘乐小M降苁殖值氖欠ㄆ鳌邦?印保??巧?诵幸迨笔褂玫姆ㄆ鳌S闪矫嫘⊥?喙钩伞P幸迨彼?指鞒忠幻妫?邦?印彼嫠?址趾峡刍鞫?錾?臁O腹弁际笨杉?菏ν叫薪乓丫茫?降芨?谑Ω负竺鏍懥讼??@停?鋈凰?志倨稹邦?印笔咕⒖刍饕簧??Ω噶⒖袒毓?防床恢?螤憽F婀值氖峭降芩?抛怕模??Ω溉垂庾沤牛?庠诜渤局惺遣豢杉?降摹Ⅻ/P&
26、僧迦難提尊者之二
劉長卿《登思禅师上方题修竹茂松》:上方(僧人住處)幽且暮,台殿隱蒙弧_h磬秋山裏,清猿古木中。邢?B竹路,諸嶺共松風。儻(倘若)許棲(棲息)林下,甘成白首翁。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七·483页
难提从印度向东,在长途跋涉中,与一只幼小的野驴相遇。正常情况下,野驴是闻声而逃的旷野动物。然而,难提遇到的这只驴却通晓佛性,挥之不去,我行我素。缘起道来,结伴而行。他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青海,一边乞食,一边传教。每次讲经说教时,那只小野驴总是静候一旁,俯首聆听。十多年后,野驴死去,难提含泪念经三日不下经台。图写尊者单盘于石上精进勤修。据晋译《华严经》称,菩萨有十种修行法,亦称“十种方便”或称“十种勤修”。具体爲:一是布施勤修,施舍而不求果报;二是持戒勤修,行头陀苦行,少欲知足;三是忍辱勤修,容忍一切恶害之心;四是精进勤修,身语意三业不散乱,以至于“究竟”;五是禅定勤修,并出现神通能力;六是智慧勤修,修习积聚一切功德;七是大慈勤修,知晓一切猩?话耸谴蟊?谛蓿?酥?罘ń钥眨??磺行生受苦;九是悟如来十力勤修,了达无碍;十是不退转法轮勤修,化导一切猩?Ⅻ/P&
27、僧迦難提尊者之三
劉長卿《尋盛禪師寺》:秋草黃花覆古阡,隔林何處起人煙。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劉長卿《寄许尊師》:獨上雲梯入翠微,蒙蒙煙雪映岩扉。世人知在中峰裏,遙禮青山恨不歸。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五十·505页
僧伽难提在青海一带讲法的消息传至长安后,受请入长安译《僧伽咤经》,讲述僧伽咤法门,谓依此法门可除五无间罪,一切善法皆得成就,所得功德之聚如佛世尊。并述说闻法敬僧的功德和一切皆空、离苦得乐等思想相一致。他经常只身一人,于漆黑夜中进入竹林、草丛、溪边、石岩缝处盘腿冥念静习,或一夜、或半夜,风雨无阻。在长安多次讲法,让士宦之人绝倒。每讲至精彩处,必诱导妄心猩??敕鹁常?械奈派?笕缑途乒喑Γ???笞恚挥械纳踔留?蝗胨??贸植恍选D烟嵋簧??醪蛔耪硗罚?竽陨字苯幼糯玻?勾布疵摺T俸螅?恢??铡Ⅻ/P&
图爲铁线描,技法如书法楷书,逆锋下笔,回转后正锋运下,细长而坚挺,连绵不断,如以锥镂石面匆容不忙,一笔到位再着下一步笔,起讫如截。
28、伽耶舍多尊者之一
薛能《寄题巨源禪師》:風雨常思外,應殘(被風雨摧殘)木槿花,何林別鄉土,一衲(僧衣)代袈裟(挂在外邊的法衣)。日氣侵瓶暖,雷聲動枕斜。還當掃樓影,天晚自煎茶。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六十·2198页
伽耶舍多,亦名舍利弗多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于婆罗门种姓。原从外道修习,后转述释迦牟尼之缘起理论,遂与目犍连一起皈依释迦牟尼。持戒多闻,聪明敏捷,善讲佛法,被称爲“智慧第一”。释迦牟尼身体不适时,常代其说法。佛教上称“般若”爲“智慧”,“摩诃爲“大”。或称“度无极”、“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目之;水镜未可喻其澄明,故假慧以称之。”图爲枣核兰叶描合用。枣核描起笔如枣核,收笔细。兰叶描则细小长锋用笔,线条即钉头鼠尾螳螂肚是也。尊者双盘于地,斜着头,面对根雕上的古镜。镜,是正面、正身之具。镜中无物,却可正面容。“明镜不疲瘻照,清流惮于惠风”,以“无”鉴“有”而达到“正”,这就是面鉴的过程、目的与结果。
29、迦耶舍多尊者之二
許棠《贈志空禪師》:了了(明白)在心中,南宗與北宗(佛教的兩個派宗)。行高(品行高潔)無外染(無塵俗污染),骨瘦是真容。野飯盂埋雪,禪雲(在雲中靜坐)杖倚松。常修不住性,必擬(打算)老(養老)何峰。
《全唐诗》下册·卷六百四·2358页
佛教所说的“智慧”,系泛指一切有分析和决断性的认识能力。作爲一切认识共有的“心慧”称爲“慧”。“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爲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能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于诸法得决定故。”凡具有观察物件和思维分析、断除疑惑的认识能力,不论其推理和结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佛教教义,均可称之谓“慧”。据此,与感性认识相应的判断能力,有意识的分析决断能力,都被称爲“智”或者“慧”。迦耶舍多堪称一位古镜收藏家,也是一位“持镜瘻照不疲”的镜心古佛。图以铁线描记尊者随遇而倚,持镜而照,由面入心,测试自身到达佛位的距离。背景是几尊石,几棵竹。竹爲空、镜亦空,人悟空,“三空归一”,寓意极其深刻。
30、鳩摩羅多尊者
張喬《贈清越禪師》:海上獨隨緣(極遠的地方應叨鴦樱?瑲w來二十年。久閒时得句(詩句),漸老不離禪。砌木欹臨水,窗峰直倚天。猶(還)期(希望)向雲裏,別(另)掃石床眠。
《全唐诗》下册·卷六百三十八·2484页
鸠摩罗多,意译“童受”、“童首”、“童寿”、“童子”等。西天二十八祖之一。“说一切有部”著名学者。生于古印度坦叉始罗国,出家后从僧伽耶舍受法,精于佛教典籍义理。“日颂三万二千言,兼书三万二千字”,名高当时。撰有《显了论》等著作。唐玄奖把鸠摩罗多与马鸣、提婆、龙树并称“四日照世”。约在释迦牟尼逝世三百年后从上座部分出,曾盛极一时。有部指谓“一切有”的“有”,或所物种不变,所谓“自性”,如“马有马性,牛有牛性,一切诸法各自住性;哐说单一性,如组成木柱之色、香、味、触。”其论证:或谓“心不缘无境”,或谓“心缘无境”,只要爲心所缘(物件),就可证明爲“有”。实际上是肯定概念实有,而且恒久不变。图爲枯柴描,又名撅头描,锐笔中锋,如作篆法。尊者造型奇特,与生活贴近。头部用笔精细,身部用笔粗壮,粗细结合,有效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悬崖一角不算大,但很险要,随时都有崩落的可能。鸠摩罗多半身裸体,眼向前方,望何物?似如诗所指:临水倚石向云里!
31、闍夜多尊者之一
秦系《題茅山李尊師山居》:天師(高僧)百歲少如童,不到山中竟不逢。洗藥每臨新瀑水,步虛(淩空步行)時上最高峰。籬間五月殘留雪,座右千年蔭老松。此去人寰(人間)今遠近,回看雲壑(有雲霧的山谷)一重重。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六十·991页
闍夜多,又名闍那崛多,西天二十八祖之一,五百罗汉之一,古印度人。二十七岁时与其师十人结队云游天下。千里迢迢,克服重重困难进入中国于阗时,仅存下四人。而后又穿过大沙漠,自于阗进入中国腹地,于北周武成元年入长安,而后与中国僧人一道翻译佛经。周武帝灭佛时准其回国,途中爲突厥所留。此时北齐僧人宝暹、僧昙等西行回国,行至突厥之日,正是北齐亡国之时,遂与闍那崛多相遇,留其停脚一起堪译新获经籍。后不知所终。此图写闍夜多尊者崖畔读经书的情景。图爲柳叶法,用笔秀润,形如柳叶。诗情画意,自然天成,百读不厌:尊者百岁少如童,终年隐迹深山中,五月登峰看残雪,回看云壑一重重。龄高读经仍不辍,坐右千年荫老松。
32、闍夜多尊者之二
陳子昴《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鍾梵(寺廟的鍾)行經罷,香林(寺中樹林)坐入禪。岩庭交雜樹,石瀨(湍急的水)瀉泉鳴。水月心方寂,雲霞思獨玄。寧知人事裏,疲病得攀缘。
《全唐诗》上册·卷八十四·290页
闍夜多在突厥停脚,堪译新获经籍。随开皇五年(585),大兴善寺三十余人上奏,延请尊者爲主译佛籍,僧休、洪遵、慧远等十人监掌翻译。自开皇五年至仁寿末年(604),先后译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图写尊者赤足证“空乐”。“空乐”是“空性”与“大乐”的合称。即大乐方便和空性智慧。指密法大乐的内心与空性的外境两者双运之境。证得二味不二,双运无别,则称“空乐无别”。图爲柳叶描,用笔清秀,形如柳叶。尊者香林坐禅,云霞从头顶飘过,即使是锺响泉鸣,人事纷纷,也扰不动水月清寂之心。诗人“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的句子,定是从无数次观察中偶尔得来之句,实在难得。读诗、赏画,你一定会醉迷禅意中。
33、鶴勒那尊者之一
李端《贈准禪師》:高僧居處似天臺,錫杖(僧持之杖)銅瓶對綠苔。竹巷雨晴春鳥囀(宛轉地歌唱),山房(僧房)日午老人來。園中鹿過椒枝動,潭底龍游水沫開。獨夜焚香禮遺像,空林月出始應回。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八十六·1115页
鹤勒那,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其儿时会话即有“通鹤鸣之意”的奇异功能。随后出家,追随释迦牟尼弟子传法。主授“因缘”。认爲“因缘”是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强调“因缘和合,诸法即生”。在“生果”中起主要和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因”,起间接辅助作用的条件叫“缘”。由此总结出佛教教义《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项。图爲兰叶描,用细小长锋笔,如屯兰叶。简捷的笔法写出了一幅“尊者唤鹤”图。对图赏诗,重在诗的末尾两句:犹似尊者独夜坐禅礼香至拂晓,添灯后从禅室转身出来,月照空林,踏着轻尘薄霜,飘然还回而去。故诗曰: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禅心起伏,妙趣横生。
34、鶴勒那尊者之二
姚合《过不疑上人院》:九经通大义,内典自应精。帘冷连松影,苔深减履声。相逢幸此日,相失恐来生。觉路何门去,师须引我行。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1913页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1913页
鹤勒那尊者主讲的“因缘”造就“业报”论,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业”爲“因”,“报”爲“果”,故“业报”与“因果”义同。“业报”形式有三种:善、不善、无记。从善、不善生报,无记不生;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无报。其中决定个人穷、富、寿夭、命运的“业”,称爲“满业”,所得“果报”称爲“别报”。决定个人共性和共同生活物质条件的“业”,称爲“引业”,所得“果报”称爲“总报”。图写“僧鹤相守”。时间爲秋夏之间,空间爲岩畔湖边。究空自证理,况与仙鹤群!释子也,仙鹤也。佛理寓意诗画中,百吟生灵而不疲。
35、師子比丘尊者
張謂《送僧》:童子學修道,誦經求出家。手持貝多葉(書寫經文的樹葉),心念優曇花(佛教視爲聖花)。得度北州近,隨緣東路賒(遠)。一身求清淨,百毳(百羽)納袈裟。鍾嶺更飛錫(杖),爐峰期結跏。深心大海水,廣願恒河沙。此去不堪別,彼行安可涯(怎麽有邊際)。殷勤結香火(與佛結緣),來世上牛車。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九十七·676页
师子比丘,五百罗汉之一。姓赵。南阳人。幼时丧母,挂孝三年,每每朝起看太阳中有其母像显现,遂远涉成都寻老僧以问其由,被老僧留住出家,皈依禅门。修得经文浩博,佛典儒学皆通。六十岁始专研《周易》与《华严经》,立着论述,并以《周易》对《华严经》作注,受到佛界重视。七十岁时,从师始习画生母形像,凭梦境入笔,或以老妇爲楷模,每日数幅,形态各异,亲切感人,唯不知“象”与“不象”。至圆寂时存母画千幅。图意:童子求师学修禅,师子比丘伸手:“给!”童子悟性极高,速伸手接收。师以“空”授之,徒以“空”接之,彼此心照不宣,禅心隐匿其中,比丘童子佛性天生就。
36、般若多羅尊者
劉長卿《长沙赠衡岳祝融般若禪師》:般若公,般若公,負缽何時下祝融(衡山主峰)。歸路卻看飛鳥外,禪房空掩白雲中。桂花寥寥閑自落,流水無心西複東。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五十一·511页
般若多罗,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古迦毕试国人,译经家。七岁出家念经习禅,十四岁始学习有部律,先后长达七年。二十三岁起学习大乘经论十八年。后携密典泛海入唐到达中国广州,翌年入长安。协助中国僧人开设译经场,很快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十卷。以后数年,又译经数十卷。敕赐“三藏”名号及紫袈裟。再后,奉命往各地讲经说法,爲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图上桂花一枝,经两部,佛珠一串,花、佛、经、珠四心相映,闲看花自落,流水复西东。有兮,无兮,有无兮?自赏自修,佛心、佛性在其中。
37、菩提達摩尊者之一
孟浩然《遊景空寺》:龍象(高僧)經行(路過)處,山腰度(過)石關。屢(多次)迷千嶂(群峰)合,時(時常)愛綠蘿(綠藤蘿)閑。宴息(安閒地休息)花林下,高談竹嶼(長滿竹子的水中小島)間。寥寥(稀少,孤獨)隔塵事(人世間),疑是入雞山(仙山)。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六十·539页
菩提达摩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并兼东土初祖。达摩于公元527年由南印度乘船到达中国广州,受到梁武帝的欢迎。梁武帝非常喜欢佛教,支援达摩在中国弘扬新的禅风和推广新的禅定方法,从而开创了全新的中国禅学派别。达摩自称“南天竺—乘宗”。他主张“理入”和“行入”并重,即把宗教理论的悟解和大乘禅学的实践加以结合。其内容大致说: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发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然则入道多途,要唯“理”、“行”两种是也。“行入”,即万行同摄,“理入”,即凝住观壁。达摩总结其禅法时作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看图便其知气度不凡,好一幅寥隔尘事,步入鸡山,开创大业之相。
38、達摩面壁之二
劉禹錫《送元上人归稽亭》:重疊稽亭路,山僧归獨行。远峰斜日影,本寺舊鐘聲。徒侶問新事,煙雲愴(悲傷)別情。應誇乞食處,踏遍鳳凰城。
《全唐诗》上册·卷三百五十七·1379页
中国佛教界奉菩提达摩爲中国禅宗初祖,二祖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如果说上图是达摩“行入”禅境的话,那麽,这一图则就是“理入”禅境了,即安心壁观是也。所谓“壁观”,就是使心如壁立,不偏不倚。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僞归真。熊耳山在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支脉,以两峰状若熊耳得名。长达千余公里。达摩进入中国后,先后在湖北广水大贵山及河南嵩岳一带向中国僧人传教由他创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禅法。从达摩的五官能窥入心境,说他是雕塑,又能触摸到呼吸。说他有脉搏,又象酣睡了八百年未曾睁睛。无心路行径,无日影钟声,无别情凤城,眼“空”一切。好一个达摩面壁由“理入”啊!
39、菩提達摩尊者之三
元稹《題漫天岭智藏禪師寺,僧云住此地二十八年》:僧臨大道閱浮生,來往憧憧(人影浮動貌)利與名。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閑見一人行。
《全唐诗》上册·卷四百一十四·1567页
图写达摩在中国完成弘禅使命后,返回西土的一瞬间。他当时来到中国时,草履木杖,斗笠一只。弘禅十年,创立了达摩禅在中国的体系,译出了多部佛典,培养了一批以僧可(慧可)爲主要力量的弘禅队伍,爲中国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思想和组织基础。就是这样一位中国禅的始祖返回西域时,没有送行,没有携带,没有喧嚣。对比先前来到中国时有所不同的是,少了一个斗笠,原本穿在脚上的鞋子被脱下来挂在杖头上,因此不得不光着脚行进。回眸弟子,对“从容顺俗,时惠清猷,咋托吟谣”的思想深信不疑,要说有点挂牵的话,那就是中国禅的未来而已。作者挥洒十笔而成画。诗说,二十八年未曾见一人行过,是夸张,又是事实。欲行即归去,毫不客气。试问:天下几人谁如“禅”?
40、慧可大師
張籍《寄西峰僧》:獨在西峰頂,年年閉石房。定中無弟子,人到为焚香。又:階上一眼泉,松暗水涓涓。西峰月猶在,夜深人未眠。
《全唐诗》上册·卷三百八十六·1488页
慧可,北齐禅僧,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河南洛阳人。少爲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皈佛。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即礼之爲师,从学六年,精究一乘宗旨。达摩示寂后,在黄河流域韬光晦迹。因与当时北方诸派禅家风格不合,屡遭迫害,亟展寒温,乃至受人斫臂。故至晚年,不曾有颇具名声的弟子。再受达摩嘱咐后,在皖公山一带隐遁,其后佯狂。终其一生,内、外之学造诣高深,其所传禅法,既保持了师传的基本内容,又在风格上有所变化。他鼓励弟子从容顺俗,将其禅学深奥的道理以民谣传导猩?W髡咭钥莶衩璺ǎ?降?⒓蚴怠⑵铀氐孛杌媪嘶劭啥雷?Q遥?嫦笮生,张嘴颂谣的情景,尤其是双手捧双脸,意欲让所诵之偈播向更远更远的远方。慧可是一位极力主张把神秘的禅学俗雅化的禅师,提倡“百尺竿头”,达到智德圆满。正如偈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观全身。
41、僧璨大師
皇甫冉《送普門禪師》:花宮難久別,道者憶千燈。殘雪入林路,深山歸寺僧。日光依嫩草,泉響滴春冰。何用求方便,看心是一乘(佛語,引導猩?煞鸬奈ㄒ煌緩剑?Ⅻ/P&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五十·972页
僧璨,随代僧人,禅宗三祖。不知何地人。师事慧可禅师,成爲入室弟子,受衣钵。后在北周武帝废佛时,乃佯狂市肆,隐遁于山谷十余年。至随开皇初(581年)与同学定禅师隐于皖公山。当时牛头宗二祖智岩之师宝月禅师闻讯,便越岭与其相见。其禅法:定慧齐泯,肃然静坐,一生不记文献,秘不传法。他认爲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语言文字徒劳设施。后以手攀松枝,奄然尽气。唐玄宗赐谥号“鉴智禅师”。图上两缕香烟飘然向上,连绵不息。僧衣线条如橄榄枝编织一般,前后各有一角伸张于蒲团之外,似仙气吹过而后收。这两处细微的动景极大地烘托了僧粲推崇的“定慧齐泯,肃然静坐,修法不言法,成道不成书”的境界。“定慧”,是“禅定”与“智慧”的并称。卸囔?劢浴爸囟ㄇ峄邸保?颉爸鼗矍岫ā保?⒔?死喑谱鳌鞍敕中蕖保欢浴岸ɑ鬯?蕖闭撸?茽憽肮卜中蕖薄H舳ɑ垡皇本咦悖?蛎?罢?ァ薄!靶蕖庇搿靶小钡母叨韧骋徊攀钦嬲?竦谩敖馔选钡谋曛尽Ⅻ/P&
42、道信大師之一
李中《送智雄禪師》:忽起遊方(雲遊四方)念,飄然不可留。未知攜一錫(禪杖),乘興向何州。古岸春雲散,遙天晚雨收。相應重會面,風月又清秋。
《全唐诗》下册·卷七百四十九·2921页
道信,随、唐禅僧。禅宗四祖。俗姓司马,河南沁阳人。七岁出家,十二岁入皖公山,依学僧粲。先后住庐山、湖北蕲州破头山。唐贞观年间,曾三度敕使诏请均被谢绝。唐代宗赐谥号“大医禅师”。弟子卸啵??虏д郀懞肴獭K?抢阗れ?τ扇醯角康墓丶?宋铩T诖?ㄗ谥加胄问缴希?岢?懊嫦蛐生,广开禅门”。曾在山中聚形灏儆嗳讼稚硭捣ǎ?谝淮问沟渺?谟伤略鹤呦虼粤帧T陟?ㄋ枷肷希?尤肓诵矶嘈碌哪谌荩?黄屏舜锬??姆段АK?氲茏雍肴坦餐?戳⒘恕岸?矫欧ā保?曰勰莒?男纬捎敕⒄蛊鸬搅司龆ㄐ宰饔谩5佬糯笫υ朴嗡姆绞保?硬涣艚拧4舜我虼河炅?嗖豢尚校?坏貌辉诮??税读糇∈?眨?沟迷诒税断嘣嫉牡烙阎杖障嗯危?舨蛔ソ羰背剑?υ蓟崦婵赡芤?瞥傥奁凇R虼耍?缓妹坝曛粽瘸雒牛?谕降艿牟蠓鱿拢?吹焦虐抖煽冢?蛳虏?坊??裢庑⌒囊硪怼P揿?绨诙桑??怯纱思氨恕9适?唬捍涸凭。?碛晔铡O嗷崦妫?谇迩铩R岸晒轮郏??笆ν剑?朴朴纱硕?恕Ⅻ/P&
43、道信大師之二
賈島《題青龍寺》:碣石山人一軸詩(詩作頗豐),終南山北數人知。擬(打算)看青龍寺裏月,待(等)無一點夜雲時。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七十四·2261页
道信大师赋诗首首,经过整理加工而成轴,从来轴不离身,身不离轴,有兴方吟。今行至此处诗兴再发,于是放下禅杖、果篮,席地而跪,吟颂不止:Δ寺顶闲云门前苔,一缕香烟接方外。夜深雨绝松堂静,点点飞萤照登台。Δ若大寒山唯我师,鸟啼泉唱雪销迟。竹影西照入东窗,更喜添灯颂经时。Δ孤云无定忽相逢,不言别事静候锺。横摸云霞头顶过,乞食影入青霭中。Δ何缘春恨贮离忧,欲入空门万事休。水月定中何所谓,也绉眉黛托腮愁。禅师也是父母血肉,禅宗内学中也并非绝对“无物”,也有绉眉愁腮之时。道信跪在此处,深求甚解,吟至青龙寺里月,待无一点夜云时。究竟至何时?不得而知。
44、弘忍大師
齊己《戒小師》:不肯吟詩不聽經,禪宗異嶽懶遊行。他年白首(白頭)當人問,將底言談對後僧。
《全唐诗》下册·卷八百四十七·3260页
弘忍,禅宗五祖。禅界习称“黄梅”。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时,与通道相遇。信视之叹曰:“此非凡童也!二十年必大作佛事。”父母忻然,乃曰:“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尔,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騃,若垂虚受,固无留吝。”具告所亲,喻之从道信出家,禀受楞伽师禅法。后受道信嘱,继承衣钵。道信圆寂后,定居于黄梅双峰之东山寺,遂确立“东山法门”。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报龄七十有四。是日气雾冥暗,山石崩圮。弟子奉命将其葬于东山之岗。受谥号“大满禅师”。弟子慧能、神秀分别建立南宗、北宗。其禅法得益于道信,“东山法门”包含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学,表现出与前三代楞伽师的重要区别,成爲由达摩禅向慧能禅转变的关键。从弘忍开始,禅宗进入到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楞伽经》初期。图中大师对弟子全神贯顶,关爱希望之心随线条涓涓流淌。僧人如此,俗人更亦然也:若今日不学,他日以何言语对后人耶?
45、慧能大師在家之時代
齊己《勉樵童》:千途萬轍亂真源(本源),白晝樵舂(砍柴、舂米)夜斷魂。思著袈裟把名紙(名片),學他低折(低眉折腰)五侯門。
《全唐诗》下册·卷八百四十七·3259页
慧能,姓卢,南海新兴人,禅宗六祖。其世居河北涿州,从小失父,母寡居,家变屡空。慧能终日上山砍柴,日售荷担。偶闻人诵《金刚般若经》,听之入迷,久久不肯离去。问知从黄梅弘忍禅师处所得,云“持念此经可即成佛性”。慧能听后,如获至宝,遂出家。途遇刘志略读《涅槃经》,遂参与僧尼听析。因他不识文字,对析者言:“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刑痉?M夹椿勰艹黾仪啊案盒胶傻!钡闹魈狻W疟嗜?逑拢?砍砂氡谇健H缓笤俟蠢栈勰芡炜恪⒊嘧恪⒉馗?⒊指说2裰?碛啊F嫒ぶ?υ谟诳巢袢恕巴炜愠嘧恪啊ⅰ安癫怀傻!薄ⅰ案瞬淮蛹纭薄ⅰ安嗍谆啬俊薄N鏊疲夯勰芮瞬翊由嚼锘乩矗?龅揭幌??魅???谑欠诺!⑼研?匪??弥??椤:鰯E头,天将黑,于是拨腿撬柴就走,“担柴而忘鞋”。当走到院子旁边时才想到:“糟糕!鞋!鞋——!”于是回头向山里望过去。
46、慧能禪師服務碓坊
綦母潛《過方禪師院》:羽客(仙人)北山尋,草堂松徑(小路)深。養神宗示法,井舂供齋筵(原为:得道不知心)。洞戶逢雙履,臼旁有一琴。更登玄圃上,仍種杏成林。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三十五·443页
慧能来至乐昌县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远曰:“行者迨非凡之龙象,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慧能又去谒弘忍。弘忍见慧能气度不凡,试之曰:“汝从何至?”曰:“岭南来参礼,唯求作佛。”弘忍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卸?场H缡抢秃蹙???示蝗硕?谙龋?舜吮松?!焙肴趟焓掌淙氤??笠悦芊?耐性唬骸肮盼蚁仁ψ?喔妒冢?裢蕉?眨?睾簦『笫朗芪嵋抡呙?粜?浚?∽邮吨?!被勰芩斐芍泄??诹?嬷?笠怠O忍於?臧嗽氯?眨?砣皇炯玻?煜懵?遥?缀缡舻兀?故称??逶「?拢??覆痪???⒛款ǎ??碛佬弧6?鄙绞?愣椋?ㄔ聪⒖荩?窳?弦园?洌?扯铣Χ?醒省4呵锲呤??印M夹椿勰堋敖吡Ρ???┝舜松?钡撵?淖非蟆Ⅻ/P&
47、嵩岳慧安禪師之一
劉長卿《送常十九归嵩少故林》:迢迢此恨杳(遠)無涯,楚澤嵩丘千里賒(遠)。歧路(岔路)別時驚一葉,雲林歸處憶三花。秋天蒼翠寒飛雁,古堞(象長城般的矮牆)蕭條晚噪鴉。他日山中逢勝事(美景),桃園洞裏幾人家。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五十一·509页
慧安,唐代禅僧。俗姓卫,湖北枝江人。五祖弘忍弟子。秉性宽裕,不染俗尘。随炀帝闻其名,曾下诏召请,乃潜入太和山;至炀帝巡幸江都,更策杖而登衡岳寺,行头陀法。唐贞观中,至黄梅礼谒弘忍,得其心法。664年,游终南山石壁而居。683年,移至滑台草亭,后还家乡玉泉寺,适因同学神秀示寂,僧芯辞胱〕郑?獾骄芫?S徐??剩骸叭绾问亲媸ξ骼匆猓俊贝穑骸昂尾晃首约阂猓俊蔽省叭绾问亲约阂猓俊贝穑骸暗惫勖茏饔谩!被郯惨匝劬??蠁櫴拘僧。武则天曾问其甲子,答:“不记。”问:“何不记耶?”答:“生死之身如循环乎!环无起尽,可用记爲?”706年,敕赐紫袈沙,复召入宫,尊以师礼。翌年,辞归嵩山少年寺,直至入寂。全图高度体现了慧安不记“甲子岁月”的神态。一片樵叶,一把樵扇,象一叶小舟缓缓向前游动,尊者静观云海,流向远涯。有小诗曰:大师乘鹤西山行,草堂依宗养法身。寥天卧向一叶樵,玄圃得道不知心。樵叶的经、扇叶的经、衲衣的经,“三经合一”,各走其形,仿佛瞬间生成。
48、慧安禪師之二
戴叔倫《草堂禪師》:一公持一缽,相複度(過)遙岑(遠處山崖)。地瘦無黃獨(根如芋之藥材),春來草更深。戴叔倫《题天柱山图》: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七十·1058页
图写慧安禅师辞去帝宫归嵩山的情景。对禅师来说帝宫是坟场一般。慧安被召入帝宫不到一年,终于还是“宫不留僧”,擡腿迈出了那个名利喧嚣的门槛,向嵩山遥岑中陡峭山崖走去。尽管地贫人稀,无黄独之类的草药可应疾治病,却雁去春来草深深,自然的总比宫廷的好。只身一人,没有行装,没有车马金撵,陀着背,拄着杖,把着钵,迈着艰难的步子,破出一切情景计较,融万物于一体,实现无内处,无彼此,达到修养“佛心”,印证“实相”的境界。禅学把这种真实的生活总结爲“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久久纯熟,自然内外一体,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禅学中有个词叫“禅悦”,意思是于安宁中获得自适、心神怡悦之感。禅学认爲:“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惮悦爲味”。因此,文人士大夫们纷纷与禅僧结交,学禅问道,往往于禅理及诗文情趣中获得禅悦。同时,还以“禅定”形式来使心身愉悦闲适,资益精神,开发智慧,增进健康。猩?苑ㄏ彩澈挽?檬碃懯ハ椭?场L啤⑺我岳吹撵?梅缙?俳?朔鸾獭⑻乇鹗庆?谟胛难Ы纭⑺枷虢绲慕涣饔肴诤希?虼硕?⒄钩蔂懼泄??У亩κ⑹逼凇Ⅻ/P&
49、法融禪師之一
杨代好《題園圃僧》:出家不出田園圃,修行先修種南瓜。霜打藤蔓半坡滾,兄弟(兩個南瓜)擡我上雲霞。
《代好八十一诗》·157页
法融,唐代禅僧,牛头宗的创始人。俗姓韦,江苏丹阳人。十九岁博通经史,读《般若经》后入茅山依三论炅法师出家。十二年后,移住牛头山佛窟寺。法融不谢昏晓,刻苦研读寺中内外经书七藏。认爲:“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万虑难摧。”于是,“凝心宴默于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解,遂大入妙门。”后于牛头山幽栖寺立茅茨禅室,终日坐于石室之内,从学者十余人。其修学和弘法活动,表现爲山林佛教的恬淡朴素特色。曾两次在金陵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著作有《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认熏炼?”图写禅师修行出家,开园种瓜,汗水换来丰收“禅境”。秋风萧瑟,山林丛丛,本来是肩挑山瓜上山,却言“兄弟擡我入云霞”,这个“擡”字是从人与瓜的“换位”中得来的,既描绘了禅学与自然的一体,又反映了大师的乐观情怀。如果用“我挑兄弟”,那就显得疲备、沈重多了。弟子胜怠作《喜瓜擡法融回》诗曰:“牛头山腰劈园,烟霞暝暝重开。春心和雨入土,半坡藤缘结来。心莹洁水浇灌,蜂戏花蕾如盖。霜打半坡滚滚,兄弟先把我擡。裸足挽裤攀登,修行悠哉悠哉。”禅诗似虎骨地生,细嚼方知味深。
50、法融禪師之二
元稹《贈雲寂禪師》:欲離煩惱三千界(大千世界),不在禪門八萬條(極多的戒律)。心火自生還自滅,雲師無路與君銷。
《全唐诗》上册·卷四百十四·1567页
图写师、经、石、树,四者相辅相生之境,缺一不成,添一又显多余。牛头禅,变称“牛头宗”,中国佛教禅宗派别,因法融于金陵牛头山传法而得名。据李华《碑铭》记载:“道信门下人,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证之。”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载:贞观中,通道过江,望牛头,顿锡曰:“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乃东,果与大师相遇。有关禅宗六祖有两种说法:一曰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另曰: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六代师祖生于一域,传法于一地,思想于一处,被后世公认爲禅宗一派。该宗思想根植于般若空观,由此而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丧已亡情,超离苦难,获得解脱。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爲有,即见荣枯贵贱;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情等;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些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没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理宜丧已亡情,情亡既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似诗云:欲离烦恼,不在禅门,心火自生灭,与君同自销。
51、古靈神贊禪師
呂岩《入禪定》:閉目藏真神思凝,杳冥(空遠)中裏見吾宗。無邊畔,迥(遠)朦朧,玄景觀來覺盡空。
《全唐诗》下册·卷八百五十九·3292页
古灵神赞,唐代禅师。福州人,在当地大中寺得度出家,后来云游参方,受到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啓发而悟道。学成归来,先住大中寺,后移住福州福顶山古灵寺,以古灵爲号,聚徒说法,大阐宗风。古灵禅机锋利凌厉,多人不及。现有“古灵揩背”公案曰:古灵得道后回到大中寺,他的剃度恩师问:“你在外面有什麽收获呀?”古灵答:“一无所有。”于是,恩师命古灵在寺中做苦活。一日,古灵恩师洁身,命古灵搓背。古灵边搓边自语:“好所佛堂,而佛不圣。”古灵恩师有点惊异,回首瞧瞧不吭气。古灵接着再自语:“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这就是有名的“古灵揩背”公案。这则公案寓禅法于生活,一放一收,了无滞碍,于语默动静中所显示的超然境界显然已经超过他的恩师了。正如诗句所云:“玄景观来觉尽空”。
52、神贊禪師之二
司空曙《深上人见访憶李端》:雁稀秋色盡,落日對寒山。避世多稱疾,留僧獨閉關(關門謝客)。心歸塵俗外,道勝有無間。仍憶東林友(高僧惠遠),相期久未還。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九十三·1135页
此图写一则公案:古灵和恩师在室内窗下诵经,突然一只蜜蜂飞进室内来转了一个大圈,感觉到此处空空如也无蜜采,便想从室内尽快飞出去,但它已全然摸不到飞出去的路径了,只好在窗纸上碰来碰去。古灵叹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其师马上放下经卷,鸣锺集校?牍帕樗捣ā9帕榈亲??人匈剩骸翱彰挪豢铣觯?洞耙泊蟪铡0倌曜旯手剑?稳粘鐾肥保俊痹倬俪?僬擅欧纾骸傲楣舛酪??耐迅?尽L迓墩娉#?痪形淖帧P男晕奕荆?咀栽渤伞5?胪?担?慈缛绶稹!惫帕槎魇τ谘韵赂形颍骸昂纹诖估系梦偶?蚴隆!焙罄匆浴白旯手健奔シ碇恢?晃蹲暄芯?洌??恢?蠼馕虻娜恕9帕榱俳???保?丛”希?蔑窀嫘曰:“汝等诸人,还识无声三昧否?”性唬骸安皇丁!惫帕樵唬骸叭甑染蔡???鹚嘉?!贝笮侧耳倾听,古灵已俨然圆寂。其徒袪懰?ㄋ?诒旧剑?⒖淌?笆澜缛缧砉憷?豢铣觯?晁?手铰磕耆ァ蓖?浞ㄉ砗显帷Ⅻ/P&
53、趙州從諗禪師傳道
劉長卿《集耿梁开元寺所居院》:到君幽臥處,爲我掃莓苔(苔蹋?;ㄓ昵缣炻洌?娠L終日(整日)開。路徑深(密)竹過,門向遠山開。豈得(怎麽能夠)長高枕(呼呼大睡),中朝正用才(人才)。
《全唐诗》上册·卷一百四十七·485页
从谂,唐代禅师。青州临淄人。自小行爲孤僻,不与他同。经常与父母争执,于是超越二亲羁绊,离俗而去。先投本州龙兴伽蓝爲僧,再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遵照师父教导,勤奋听习经律,但不是很深入。当他听到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时,即前往谒拜,从此执心定志,赞仰忘疲。愿禅师召其于南泉密付受后灭迹匿端,坦然安乐。从谂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埂,朝廷患之。王氏拒抗旧的制章,而偏归心于从谂。谂曾寄尘拂上王氏说:“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
54、南岳怀让禅师
杜甫《别太易沙门》: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华美的文辞)初逢休上人(宋高僧,这里指太易和尚)。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先蹋炉峰(庐山上)置兰若(佛寺),徐飞锡杖(禅杖)出风尘。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三十二·887页
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市境内,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北两大派系之一的南宗发源地。图之禅师就是南宗的创始人怀让。怀让是慧能的弟子,俗姓杜,陕西安康人。十五岁从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同学坦然之约,一起参访嵩山慧安修习禅法。二十三岁又受慧安啓发,礼谒慧能,受顿法门,前后八年。慧能入灭后入南岳,住般若寺观音台开南岳禅系,故称南岳怀让。入室弟子九人。禅法思想与慧能一致,提倡“心即是佛”,以爲“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故专传“一心之法”。主张无住、无相、无取舍、无修、无证,强调仅坐禅不能成佛。卒后,唐敬宗敕谥“大慧禅师”。图以琴弦描法,轻描淡写,却浓重表达了怀让于孤石上“扪经达心”的风格与境界。行脚一别十三春,回归到来有几人,唯有怀让回来了,并开创了南宗派系。凡是能坚持下来的,都会作出成就。禅内如此,禅外亦如此。
55、江西道一禪師
賈島《送神邈法師》:柳絮落蒙蒙(模糊一片),西州道路中。相逢春忽盡(過去)。獨去講初終(剛結束)。行疾(走得快)遙山(遠山)雨,眠遲(睡得晚)後夜(後半夜)風。繞房三兩樹,回日(日光返照)葉應紅。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七十二·2248页
道一,唐代禅僧。俗姓马,世称“马大师”。四川什邡人。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职,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隼,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物异于幻形,既云凡尘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儒,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爲僧,受足于渝州圆律师。后闻衡岳有怀让禅师,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如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遂在南岳独处一庙,拒绝一切来访接应。此举爲怀让发现,教以“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并使之豁然开悟。天宝元年,移住福建建阳佛迹岭开堂说法。不久,又移至江西临川、南康。再后又移住南昌,创立洪州禅。四方学者云集坐下,官僚士大夫聆风景慕。入室弟子近百五十。卒前,举措如常,唯请沐浴,浴毕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唐宪宗敕谥“大寂禅师”。从道一起,中国禅宗开始走向活泼、形象、幽默和乐天的境地。
56、石鞏惠藏禪師
李端《夜投丰德寺謁海上人》:半夜中峰有磬聲,偶尋樵者問山名。上方(僧人居室)月曉聞僧語,下界林疏見客行。野鶴巢邊松最老,毒龍潛處水偏清。願得遠山知姓字,焚香洗缽(僧人乞食用具)過餘生。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八十六·1116页
慧藏,中国北周、随间禅师。俗姓郝,越国平棘人。家贫如洗,至十岁也未曾结笔墨书缘。随后出家,先后习《涅经》、《毗尼》、《大智度论》、《十地经论》、《华严经》、《般若经》等。四十岁隐居鹊山,潜心研习《华严经》。周武帝灭佛时,混迹人间。随初再度出家,讲经弘教。开皇七年,爲随文帝所召“六大德”之一。
57、石鞏惠藏禪師之二
李端《同皇甫侍御題惟一上人》:焚香居一室,盡日見空林。得道輕年暮(對年老不在意),安禪愛夜深。東西皆是夢,存沒豈關心。唯羨諸童子,持經在竹陰。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八十四·1107页
惠藏禅师出家前是个猎人。他最讨厌见到和尚。有一天,他追赶一头猎物时,被马祖道一拦住。这位讨厌和尚的猎人出手就打。马祖道一问:“疯子,你是干什麽的?”“和尚,我是打猎的。”“那你的箭法如何啊?”“和尚,我百发百中!”“太差矣,太差矣,百发百中还算什麽箭法?我一发百中!”惠藏惊异地说:“彼此都是生命,你这和尚怎能狠心地用一箭杀死一群呢?”猎人虽是以杀生爲本,但取之有道,这叫不失本心。马祖道一语含机锋地问:“看来,你也懂一箭一群的真意。你怎麽不去‘以一射群’呢?”惠藏道:“我一发杀一只就已经犯了杀生之罪了,但真要我以一射群的话,还真不知道如何下手呢!”“哈哈,你这汉子旷劫以来的无明烦恼,今日算是断除根了。”惠藏扔掉弓箭,拜马祖道一爲师,从此踏上了出家悟佛之途。一个讨厌和尚的人却做了一个很好的和尚。
58、石鞏惠藏禪師之三
盧綸《宿澄上人院》:竹窗聞遠水,月出似溪中。香覆經年火,幡飄後夜風。性昏知道晚,學溝惭酝?R晃驓w身處,何山路不通。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七十八·1081页
惠藏禅师有一日在厨中作禅筵烹饪,马祖道一隔墙而问曰:“作什麽事?”答:“牧牛呢!”又问:“牧什麽牛?”答:“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马祖赞叹道:“子真牧牛也!”
惠藏在周武帝灭佛时,几近逼入绝境,但始终不解其灭佛的动机。数度后再度出家讲经说教时读到经文传记一则: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群牛,志性良调,所至到处,择软草食,饮清凉水。时有一驴,便作是念,‘此诸群牛,所至到处,择软草食,饮清凉水,我亦效’。遂彼驴入群牛中,亦效群牛鸣吼,然不能改其声。彼牛群遂以角抵杀而舍之去。”惠藏读至此处,乃长叹笑曰:“彼之驴,本性也。灭佛之人亦如驴之本性不入群牛耳!”遂大悟顿解。
59、智威禪師
贾岛《送贺兰上人》:野僧(游方僧)来别我,略坐(稍坐)傍泉沙。远道擎(托)空钵,深山踏落花。无师(没有教师)禅自解(自己能领会),有格(合于格律)句堪夸。此去非缘(因为)事,孤云(飘浮的云彩)不定家。
《全唐诗》下册·卷五百七十二·2249页
智威,唐代僧人。天台宗六祖,俗姓蒋,浙江缙云人。家世业儒,颖脱尘蒙,心游物表,少事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十八岁时闻天台宗教盛,遂负笈往石志寺,投天台山国清寺灌顶爲师,即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定力方均,寂照相半,虽云生了,急在利他,即证法华三昧。后又居于轩辕炼丹寺传教,名其地曰“法华”,故号法华尊者。昼夜讲禅,手写藏曲,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富有辞藻,传爲徐陵转世,有神足通。着《桃岩寺碑》与《头陀碑》。嗣法弟子爲慧威,后以法眼相赐,时传威是徐陵后身。慧威者姓留,东阳人也。闻大威禅师传教盛行,遂裹足造访,刻志忘劳,一日千里,至有成业,时谓小威。然詹乐静居中山,罕交人事,指教门人,生中不少杰出者。
60、嵩嶽元珪禪師
羅隱《咏香》:沈水(沈香)良材食柏珍,博山(香爐)煙暖玉樓春。憐(可憐)君(你)亦是無端(無心無意)物,貪作馨香忘卻身(自身)。
《全唐诗》下册·卷六百五十五·2600页
元珪,姓李,伊阙人。禀气英奇,宽裕闲雅。既缘宿习,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名闲居寺。以习毗尼,勤奋不辍,执律维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对其徒仁素曰:“吾始居中寺东岭,吾死后,你必须建塔于此。珪安于岩阿。”一日,有位异样打扮人,轻步徐舒,来到珪面前自称“岳神”,欲向珪谒师。珪说:“吾观佛与猩??阄抑耙挡煌?!痹郎裨侔荨+曉唬骸叭昴苌?烙谌耍?岜静簧??暄赡芩溃课崾由碛肟盏龋?游嵊肴甑龋?昴芑悼沼肴旰酰俊薄拔崮芑悼沼牖等辏?嵩蚱癫簧?幻穑?胁荒苋缡牵?盅赡苌?牢嵝埃俊倍?呔湍芩?荒芙?辛艘环?ち艺?酆螅?郎裢?驳厮担骸拔冶赜谝狗缋祝?ξ薇鼐?А!毖员希?聪颢曋V刈骼窭肴ァ+暯?渌统雒哦?壑??厢梆┢??冢?杩砧妹臁+暥孕僧曰:“对此保密,否则外人会以此爲口实,我死后会说我是妖魔异类。开元四年,嘱累门人而西去,春秋七十有三。
61、香岩智閑禪師焚經圖
司空曙《贈衡嶽隐禪師》:擁褐(布衣)安居南嶽頭(衡山),白雲高寺見衡州。石窗湖水搖寒月,楓樹猿聲報夜秋。講席(講經)舊逢山鳥至,梵經(佛經)初向竺(天竺)僧求。垂垂(漸漸)身老將傳法(佛法),因下人間遂北遊。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九十二·1130页
智闲,唐代僧。潙山灵祜弟子。山东益州人。身长七尺,博闻强记。乡里人看到他很有出息相,经常鼓励他。不久,智闲辞亲出俗,慕法心坚。初,本是百丈的弟子,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未能契悟成禅。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潙山灵祜处。潙山:“你在先师处问十答百的学禅方法,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你父母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智闲被问得茫然不知所措,深感“画饼不能充饥”,当下请求潙山说破。潙山:“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了,你今后会骂我。也就算我说了,那还是我的。”智闲一气之下,将所学经书偈语一煨而尽,并发誓:宁可当乞食的和尚也不再学佛。此图即是写智闲焚经之典。
62、香岩智閑禪師之二
劉商《送濬上人》: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遠頭陀(乞食僧)。眼看庭樹梅花發,不見詩人獨詠歌。
《全唐诗》上册·卷三百零四·1175页
智闲焚经毕,泣辞潙山而去。四处云游中,他暂住到慧忠国师的的遗址古寺里。一日,偶于山中芟草,以瓦石击竹作声,廓然有省,失笑,抒颂唱之,由兹盛化乃悟潙山秘旨,因旨其绪。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向着师父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你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如果你当时说破了,就没有今天的顿悟了。遂认爲万物有情,皆具佛性;人若能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凡圣情尽,体如真常,即如如佛。此即潙山要秘。乃作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到者,咸言上上机。”而后住河南邓县香山寺,弘传潙山禅法。世称“香山智闲”。终后敕谥“袭灯大师”。生性严谨,言语简直。留偈颂二百余首。诸方盛行。法嗣有吉州止观和尚、寿州绍宗禅师等十二人。
63、仰山慧寂禪師
顧況《酬扬州白塔寺永上人》:塔上是何緣,香燈續細煙。松枝當塵尾(拂塵),柳絮替蠶綿(蠶絲)。浮草行徑(行路)遍,空花義趣圓。我來雖爲法(佛法),暫借一床眠。
《全唐诗》上册·卷二百六十六·1010页
慧寂,唐代禅僧,潙仰宗创始人之一。广东南雄人,十七岁出家,从学数年,悟得玄旨。后叩谒潙山受教十余年,得传心印,再后住江西宜春,聚写?蹋?泊挫?谂杀鹬?皾懷鲎凇薄=倘恕案髯曰毓夥嫡眨???拇詹矗??蜃约盒院H缡刀?蕖薄H宋剩骸叭绾问亲媸σ猓俊蹦艘允肿骺罩性蚕啵?嘀行础胺稹薄F饺找渤R允质茊櫸蜓?耍?顺啤把錾矫欧纭薄S郑?茏庸庥坑幸惶齑釉洞?吹窖錾酱Γ?錾剑骸盃懞味?矗俊贝穑骸袄癜萁淌Γ 毖錾接檬种缸抛约海骸盎辜?仙?瘢俊贝穑骸凹? 毖錾阶肺剩骸袄仙?嗡坡糠瘢俊惫庥亢敛挥淘サ兀骸澳呛蜕幸喾欠鹨玻 毖錾剑骸跋蠛挝铮俊惫庥坎灰誀懭坏兀骸叭绻?兴?螅?蚍鸺词锹恳玻 毖錾焦??笮Γ?尢静灰眩骸拔艺庖晃剩??倍??辏?恢?剂硕嗌偃耍?饲熬谷晃抟蝗擞Χ裕?裉炷愎庥炕卮鸬姆彩ゾ∏椋?淮臃直鹕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一篇白衣天使 14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