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家长企业集资合法吗用作学生奖励基金合法吗

九年级六班家长奖励基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九年级六班家长奖励基金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教育政策与法规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一般原理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和特征。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教育政策是在教育领域内针对宏观教育方针和微观教育现实问题制定的公共政策,它是引导和规范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教育政策的属性
教育政策的属性表现在:
1.政策目标层面
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目的、目标和任务的手段。通过对教育行为的规范,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各类具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2.政策依据层面
制定教育政策应遵循人自身发展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微观教育政策还应适应教育教学的规律。教育政策不得违背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3.政策主体层面
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教育立法机关与教育行政机关。涉及宏观教育发展的政策由立法机关制定(相关内容将在第二节详细介绍)。本节着重介绍由行政机关制定、颁布和实施的教育政策。涉及微观具体教育行为的教育政策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涉及教育事业运行、发挥各项要素协调、整合与运行的教育政策,则通常由其他政府部门制定或由相关政府机关联合制定、颁布和实施。
三、教育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从本质上说,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体现了全局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同时,教育政策周期长,不宜频繁更替。
教育政策的功能包括:①分配功能。教育政策过程是一种对受教育权利、资源以及教育行政权力进行分配和调整的过程。②导向功能。教育政策能够有效地统一人们的意志,使得人们能够按照政策规定的原则与要求行动,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目的。③控制功能。教育政策对人们的行为或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能产生规制与保障作用。④协调功能。教育政策能够对教育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起到协调和平衡的作用。
四、教育政策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教育政策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学理上看,可作四种划分:①作为计划的政策与作为行动的政策;②实质性政策与象征性政策。③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④作为文本的政策与作为过程的政策。从实践层面,可分为鼓励性教育政策、规范性教育政策和限制性教育政策。
五、教育政策的形式与结构
由于决策主体的不同,我国教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形式:党的政策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批准的教育政策性文件、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政府机关联合发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下发的教育政策等。
[资料框1唱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我国重大教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举行过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每次大会都做重要讲话,会后发布决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教育政策。
1 .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1985 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枟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枠,***出席了会议的闭幕式,发表了一个13分钟的题为枟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枠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会后,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波澜壮阔地铺展开来。
2 .优先发展:中国教育走上快车道。1994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 年颁布的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枠。***出席会议,并发表长篇讲话。
3 .素质教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处于世纪之交,会议发布了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枠。***出席会议,并发表长篇讲话,再次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的号召。
4 .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2010 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将颁布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枠,确立了2020年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与以往会议不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会人员除了教育工作者、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书记、省长等“一把手”,规格之高超过以往。
六、中小学教育政策的体系
中小学教育政策在遵循、执行上述一系列教育纲领性政策、基本政策和相关上位政策的同时,由于中小学教育自身学制体系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在调节一些特有利益关系和调控一些特定的教育活动时,应有自身相对特殊的政策要求。
枟宪法枠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体系。其次,枟教育法枠也规定中小学教育是与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学校教育制度。此外,国家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也为中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条件。
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异同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比较而言,存在以下不同:
(1)制定的主体、机关不同。法律只能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政策一般是由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机构)制定。
(2)制定的程序不同。立法要按照枟立法法枠规定的法定程序进行;政策的制定一般只需要经过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机构)的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即可。
(3)性质、作用、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主要针对对国家、全体人民有直接的、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如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教育权利、义务等。政策调整的范围一般更广泛,如教育的内部机构、社会团体,还有与学生、家长有关的很多具体问题。
(4)适用范围不同。法律适用于全国。政策有适用于全国的,也有只适用于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单位的。
(5)执行方式不同。法律靠强制力,靠司法权、行政权执行,对全体公民均有约束力;政策的执行一般靠号召、宣传、教育、说服、示范等手段,执行中常有变通。
(6)稳定性、时效性不同。法律比较稳定,使用的时间相对较长,不因领导人更替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政策没有法律稳定,一般针对某项工作、在某段时间内使用,而且常常因领导人的更替和领导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
第二节 我国重要的教育政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通常可包括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等内容。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政策
1.中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
中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育质量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发点,它是上位教育政策的统一精神要求与中小学教育自身特点和规律的集中体现。
2.中小学德育政策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工作开展,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和水平,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德育政策。主要包括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枠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枠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枠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枠枟中小学管理规程枠枟德育工作规程枠枟德育纲要枠枟中(小)学生守则枠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枠以及其他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对德育方面的政策规定。
[资料框1唱2] 德育大纲(1988 年试行,1995 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公布)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同志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枠,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德育的地位,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德育工作应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枟中学德育大纲枠(以下简称枟大纲枠)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学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内容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国家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
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
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枠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
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
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
遵守学校纪律和规节制度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
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
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
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
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教育;
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理想教育
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职业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
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
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
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枠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
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
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
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
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节制度的教育。
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教育;
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
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
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
初、高中除以上各系列内容的教育外,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校内外各实施途径均应以本大纲为指导,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应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考试方法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接受情况。
时事课是国情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时间要保证,内容要落实。
(二)其他各学科教学
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普遍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指导教学工作同德育有机结合。
各科教师及全体职工都应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三)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实施本大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是本大纲的直接实施者,应根据本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家长与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四)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团、队、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生气的一股力量。团、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本大纲的各项任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小组活动,培养选拔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五)劳动与社会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必要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在劳动中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
各种科技、文娱、体育及班团队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列入课程计划的各类活动的时间,并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和各种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七)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阵地。学校要主动与少年宫(家)、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儿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校外的文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专门场所和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并积极开拓和建设校外教育的场点、营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八)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又面临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要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九)校园环境建设
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要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影视、图书馆(室)、劳动室、荣誉室、少先队室等多种形式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十)家庭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起作用,家长应努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十一)社会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提供青少年需要的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做好执行枟未成年人保护法枠的协调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革命前辈,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优秀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的榜样教育作用;组织好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志愿者队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工厂、商店等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四、学生品德评定
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并检查德育工作的情况,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品德评定的基本方法是写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
(一)评定的内容和标准
学生品德评定内容与标准以本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枟中学生守则枠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枠为依据。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具体标准。
根据初、高中学生在以上内容诸方面的表现,评定中学生的操行等级,可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二)评定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评定内容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防止片面性。
2.实行民主评定的方法。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对学生的意见既要尊重又要引导,防止压制民主或放任自流的现象。
3.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负责,在学生个人总结和小组评议的基础上写出。每一学期末,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签署意见,学年末写出评语。在评语中要指出优点、缺点、努力方向,以表扬为主。对犯有错误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尚未撤消的,其主要错误和处分均应如实写在评语中。对受到校级或校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的,其事迹和表彰情况也应写在评语中。
操行等级由班主任在征求学生和任课老师意见基础上评定。学期末初评,学年末总评。评定方法要力求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三)评定的领导与管理
1.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学生品德评定工作,学生操行评为不及格者需经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或教导主任审定。
2.评定结果(包括操行评语和操行等级)应通知家长,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对不及格者学校应与其家长面谈,商讨教育方法。保送生必须连续三年操行评为优等。品德测评结果应成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考察依据。学生品德行为有优异表现并受到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者,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时应予以优先录取、录用。
五、实施与管理
实施本大纲的关键在于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
1.建立强有力的德育指导、操作、督导系统,形成有目标、计划,有措施保证,有检查、评估,职责明确、畅通运转的科学管理制度。
2.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培训学校的校长、教导(政教)主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各科教师,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他们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做好德育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本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自觉性。要解决好专职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的职务评定与聘任问题。培养一批在德育工作方面有专长和造诣的优秀校长、班主任、德育特级教师。
3.加强德育的科学研究。要把德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开展德育的科学实验,为实施本大纲提供理论指导和业务咨询。
4.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青少年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动员工、青、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宣传、影视、广播、文化、新闻、出版、司法、公安、经济、工商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贯彻实施本大纲。
5.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从而得到切实保证。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实施本大纲提供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和电化教育等必要的教育手段;组织力量编写、制作与实施本大纲相配套的教育资料与音像教材、读物。
6.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以确保本大纲的贯彻落实。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检查评估的情况,不断提出改进的措施。
7.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针对本地区的情况和不同类型学校需要,对不同年级德育目标要求与教育内容的深浅程度和侧重点做出具体安排,制定切合本地区情况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二)学校的任务
1.中学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
  2.校长要加强对教导(政教)处或德育工作指导小组的领导,从而具体组织、指导本大纲的实施。教导(政教)处或德育工作小组的任务是:调查分析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状况;制定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年度、学期计划和每月的工作安排;确定各年级组、教研组、团、队、学生会及各职能部门为完成工作计划应承担的具体任务及分工;组织协调好校内外各德育途径之间的相互配合;建设好校内外的德育基地,总结交流经验;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学校要加强对年级组和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年级组应定期组织教师分析研究本年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状况;制定实施本大纲的分年级要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开展年级性的教育活动,组织本年级教师共同完成本大纲的任务。学校领导要认真执行枟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枠,指导班主任制定实施本大纲的班级工作计划;落实学校和年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并负责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定的工作。
4.学校领导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在形成学生的理论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帮助思想政治课教师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理论素养,为他们提供进行社会考察和学习进修的机会,指导他们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常规制度。每周一次升旗仪式;晨会,校会,班、团、队会;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开学、毕业典礼,表彰三好学生、优秀生;郊游(远足),参观德育基地,参加社会服务等,均应形成制度,认真坚持。对各年级学生必读的书籍,必看的影片,必须学会的歌曲,必须参观的本地区的德育基地、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也要做出规定,积极创造条件,付诸实施。
6.学校领导应建立、健全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每个部门都应有德育的功能,每个教职工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应对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师、职工分别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并将其列入考评教师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价考核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要把贯彻实施本大纲与贯彻落实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枠紧密结合起来。
7.学校领导在贯彻实施本大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学校应创造条件使学生对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资料框1唱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2012 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枠和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枠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重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分类指导。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他地区,要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同时,着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成效,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节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4.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13 年春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3.中小学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调整课程权力、课程运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包括:课程政策目标———反映课程政策问题及课程政策的方向、目的;课程政策载体———课程计划或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即承载课程政策信息的文本;课程政策主体———课程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
1999年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枠实施以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随着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枠和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枠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系列课程政策相继制定和实施。
新课程实行“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针。新课程确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和管理体制,课程决策和课程开发走向决策分享和民主化。新课程也改革了教科书编写、审定和选用制度,改传统的国定制为审定制,实行国家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实行教材编写资格的核准制度和教材编写的审查制度;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分段形成适应儿童少年发展特点的课程结构。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权利。
[资料框1唱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我国启动了建国后第8次课程改革。当年教育部下发了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枠。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3.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枟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枠,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实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3.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案例1唱1】 课改背景下的宁波高中的选修课
课改,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什么说沉重?因为它像一根导引线,深深地联系着高考。
从2012年9月开始,浙江又开始在全省推行高中新课改。这次改革,会产生哪些化学效果?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期待,但是更多的是怀疑:我们的课改到底在改什么?会改成什么样?真的会减轻学生负担吗?那些减少的必修课,真的可以不上吗?那些增加的选修课,真的可以让学生学得快乐吗?为此,记者采访了宁波多所学校的一线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寻找这个答案。【记者节萍2012 .9 .21 .枟东方热线枠】
新课改· 现状
新学年选修课比例大幅提高。
每个学生每学年要上8门选修课。
昨天的效实中学还是和往日一样平静。但是事实上,这里正刮起一股选修风。
校长周千红说:“针对省里的要求,我们今年会面向高一新生开50 多门选修课。”
在学校提供的这份课程单里,记者发现这些选修课还挺有意思。按照新课改要求,普通高中的选修课分为了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大类。效实中学知识拓展类里,单单物理就列出了三门:枟物理思维拓展枠枟最美丽的物理实验枠枟古希腊文明枠;历史则有枟20世纪的战争枠枟大国崛起枠,兴趣特长类就更不用说了,课程更是五花八门,有枟版画枠枟女子篮球战术和实践枠枟健美操枠等。
事实上,选修课是今年浙江省课改的核心内容。课改要求: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增加到48学分。
这个规定,意味着学生每个学年都要修满16个学分,按照每课2个学分算,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要上8门选修课,也就是每周必须要有8个课时在选修课上。
“这样一来,我计算了一下,原先必修课在学校的比例是82%,现在必修课的比例只占到66 .6%。”周千红还列举了国外一些情况,他说像美国、芬兰必修课的比例是50%~60%,而英国、澳大利亚则占更少,才30%~40%。
记者了解到,和效实中学一样,宁波城区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选修课开设方案,有的已经完成选修课开发,有的学校则已经开课。比方说慈湖中学单单知识拓展类就开了两门,一门叫枟历史人物评述枠,还有一门叫枟区域地理枠。下周他们还将启动15门职业技能类的课程,是和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推出的。鄞州中学新学期推了180门选修课,最终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而定。
新课改· 焦点
选修课增加了,必修课却不敢减。
孩子负担没减轻,可能反而加重了。
“其实从孩子未来的幸福度着想,开这些选修课意义真的很大,因为选修课一方面拓展了知识面,另外一方面也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乐趣。”虽然开足了选修课,但是学校方面还是忧心忡忡。
他们到底在担忧什么?效实中学负责课程的顾老师点出了其中原因,我们课程改革是改了,但是高考方案没有改啊。
早前,记者采访时曾了解到:为了能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选修课,浙江省今年还将首次把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录取。但是,最新消息是这个办法已经不可能实现。
有校长透露,浙江省也针对新课改做过新的高考配套方案,曾经把选修课成绩作为报考的前置条件,就相当于选修课内容设置成会考项目,分成等级,把成绩设置成前置条件。但是可能是考虑到一些原因,最终被省里否定了。所以选修课不会跟高考直接挂钩,三年后,高考和高招还是老办法,而这正是不少学校担心的地方。
效实中学校长周千红说,今年这届高一新生的高考,也就是2015年高考,从目前看应该不会改变,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案进行,只是高考内容删减了一部分。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加了选修课,但是必修课也不敢减。记者了解到,效实中学选修课时间被安排放在了中午11:10—11:55;12:15—12:55;13:05—13:45 三个时间段,而不少学校也计划着将选修课集中在周末或者下午时段。还有学校为了达到规定课时,把每节课时间从45分钟改成40分,因为他们不能违反“每周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这个规定。
昨天,一位做教师的高一新生家长说:这样一来,其实就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记者采访中,不少学生对课改也有一些议论。一位姓陈的同学说,现在文化课是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其实没有轻松,因为有很多其他课余内容要学。他的目标是,只要是高考不考,就不会花太多精力;也有学生对选修课充满期待,想学点课本以外的东西。
新课改· 观点
培养个性化学生,这是大方向。
改革不能太着急,评价体系很关键。
记者了解到,宁波各个县(市、区)大部分学校对新课程还没有启动。
有人说,浙江新课程改革,学校执行或者不执行,其实跟遇到的困难没有太多关系,因为包括师资、课本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最关键的是背后的理念问题,有的人更多想到了现实顾虑,更多的人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里挣扎着。
有18年教学经验的慈溪中学欧阳凯老师认为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这不符合一般的变革规律。他觉得,如果要让教育“开花”,必先“固本”。高中教育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这该有个从下到上的调查,有个全员的大调查,有个多角度的诊断。我们的政策,要面对最本真的一线实际;而改革,要发动最广大的一线力量。显然,他认为,这样子的改革还是太着急,最起码先要把评价体系完整地建立起来。
宁波三中校长张曦的观点是改革必须早。他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持续了太多年,太需要改革了。当下,虽然现在高考方案没有改变,但是至少我看到了这个方向。以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较量,最终是课程的较量。
效实中学校长周千红认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说不同的人要实施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教育能使得他更加与众不同。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根据这个方向和目的,培养个性化的学生。目前,浙江已经取消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叫法,代替它的是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的评比,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4.中小学教学政策
教学是中小学的中心工作。全日制中小学必须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必须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不得任意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同时,我国对中小学的生产劳动、课外活动、课内外作业、学习竞赛做了原则要求。在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中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枠的推动下,中小学教育各项教学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1996年通过颁布枟中小学管理规程枠制定了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政策。此后,中小学的教学政策基本上是围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制定的各种限制性政策,以及为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引导性政策。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枠在系统提出课程改革政策的同时,也制定了新的教学政策。有些教育政策对教学的具体组织行为作出规定,如枟小学管理规程枠规定,教学班级学生名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中小学教育评价与升学政策
中小学教育在成绩评定和升学政策上兼顾了培养和选拔功能。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枠根据世界各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政策和模式,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所谓发展性评价,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迁移,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和体验,强调教学互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并行,提供信息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上看,目前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仍是学校和社会最为关心的升学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设置科目、组织命题、施考、评卷等。就日常考核评价而言,对考核的科目和次数进行限定,如国家规定中学平时测验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不宜超过4次,其他学科每学期不宜超过2次;中学期中和期末考试,每学年举行1次。对于学生评价也有政策要求,如根据教育部、团中央发布的枟关于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枠规定,三好学生评选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评选一次。
[资料框1唱5] 浙江省的民办学校招生入学政策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民办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
浙教基〔2012〕88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努力为民办学校创造公平竞争的办学环境,积极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参与办学,民办教育已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形势和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民办教育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现就做好民办中小学招生工作通知如下:
一、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积极支持和指导民办中小学转变发展观念,科学定位,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向高质量民办学校方向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二、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各民办中小学要根据核准登记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每年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批招生计划。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支持民办中小学办学出发,根据所辖民办中小学的实际办学条件核定其招生人数。
三、合理确定民办中小学招生范围。民办中小学应根据核准登记的招生范围,每年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批生源计划。民办中小学应主要立足于当地招生。确需跨区域招生,涉及设区市内跨县(市、区)招生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后,将民办中小学扩大招生范围方案报设区市教育局审核,由设区市教育局统筹安排形成设区市内跨县(市、区)招生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涉及跨设区市招生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设区市教育局核实后,由设区市教育局将民办中小学扩大招生范围方案报省教育厅审核,并由省教育厅统筹安排形成跨设区市招生计划,并向社会公布。
四、加强跨区域招生的统筹。跨设区市招生的民办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方式分为零散招生和规模招生两种。学校不到生源地组织招生活动,且不影响生源地招生秩序的零散招生,可不纳入生源所在地的招生计划,学校可自行组织录取,但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招生人数原则上应不超过10人;学校到生源地有组织的招生,在同一生源地招生名额超过10名的属规模招生,需事先明确招生名额,并纳入生源所在地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五、准确把握招生方式。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书面考试。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可以采用“电脑派位”、面谈等办法确定招收对象。民办普通高中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招收新生,不得招收低于生源地当年普高最低分数线15分以下的学生。
六、有序开展招生工作。跨设区市招生的学校名单及招生计划,各设区市教育局应在每年的1月底前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在3月底前完成跨设区市招生的统筹工作。民办中小学的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及招生简节(包括收费标准及有关生源地招生计划等)须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如涉及设区市内跨县(市、区)招生的则须经设区市教育局核准,涉及跨设区市招生的则须经省教育厅核准,方可向社会公布并实施。
七、加强民办中小学招生的协调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省教育厅和设区市教育局统筹安排的民办中学跨区域规模招生的计划纳入当地招生计划,与本地学校一起组织招生。民办初中和普通高中应在7月31日前最终确定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名单,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与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所招收的学生名单。对民办中小学符合规定(包括零散招生和规模招生)招收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做好学生电子学籍迁移审批工作。要加强学籍管理,做到“人籍一致”,严格禁止学籍挂靠;在办理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向公办普通高中转学时,应参考学生当年中考成绩,遵循对等转学的原则。
对符合规定招收学生的民办学校进行歧视性限制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对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纠正违规招生的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民办中小学不履行规定违规招生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减少招生规模,直至责令停止招生,年度检查定为不合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地实际,制定关于做好民办中小学招生工作的细则。
浙江省教育厅
二○一二年七月三日
[资料框1唱6] 美国的高考
申请美国大学入学的时候,常常需要提供一个标准考试的成绩。这个简称SAT的考试,是由美国四千多所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委员会( College Board )委托教育测试服务机构(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简称ETS)来定期举办的。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美国是没有中国意义上的高考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SAT考试不是一锤子买卖
国内的高考,一年一次,好与不好,一次定终生;如果考得不好,或者屈就差一些的学校,或者来年再考。美国的SAT考试一年会举行几次。比如说如果申请2013 年秋季入学,可以选择2012年5月、6月、10月、11月、12月和2013年的1月、3月的日期来参加考试;如果参考一次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的话,还可以接着考下去。依据所要申请大学的不同,对SAT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学校要求提供所有的SAT分数来全面评估,有的学校只要求提供最好的分数,所以考试的压力相对降低。但若短时间内两次考试分数差别巨大,有时会引起考试委员对考生的疑问。这算是题外话。
二、SAT成绩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
由于美国的联邦制,每一个州和郡县有自主决定其教育的权利,因此不仅不同州的高中之间有差别,就是同一州的不同高中也会有所不同,这便造成了学生起点上的差异。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潜在能力上有差异。因此,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只把SAT成绩作为录取时参考因素的一部分,另外还要参考学生高中在校的平均成绩、老师的评语、课外活动(包括体育和文艺专长)、社区活动和志愿者等经历。虽然很多学校仍将SAT作为粗略筛选的起始标准,但是近年来围绕着SAT的重要性、准确性、尤其是必要性,争议很大,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SAT成绩的要求。
批评家们指责SAT的出题偏向于白人和富人,甚至还挑出考题的实例证实这是只有富人才有机会见识的文字和经历,从而造成了对其他群体的不公平,而没有真正测试出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鉴于此,近些年来,一些文科学校开始呼吁在入学申请时不再要求SAT成绩,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加州大学校长Richard Atkinson 在2001年的呼吁,它直接导致了美国大学委员会2005年对考试的再次改革。
美国目前已经有将近800所四年制大学不再对SAT作入学要求,其中最著名的学校是全美排名前三十位左右的北卡罗来纳州Wake Forest University 和马萨诸塞州的Smith College。
既然SAT标准考试成绩只是决定录取的一部分因素,对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那么美国大学是怎么录取的呢?
首先,美国的大学不是统一录取,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申请不同的学校;每个学校要求的申请材料和基本条件也不同,不同学校录取与否互相之间也没有影响。所以,一个学生经常同时被几所学校录取,最后再全面权衡各种因素而决定去哪个学校;如果都没被录取也没关系,美国的社区大学是人人都可以上的。尽管大学和大学之间会有不同。下面是常见的美国学校要求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
(一)申请表( Application )
多数学校的申请表可以在网上填写,也可以在纸上填写;一些学校允许学生使用通用的申请表,填写一次,可以分送不同的学校。这个申请表保证了录取委员会能将考生的申请材料,毕业高中寄来的成绩单、推荐信,SAT考试机构寄来的分数等对到一起。
(二)高中成绩单( Score sheet )
这个成绩单由就读的高中直接寄到所申请大学的录取委员会,成绩单上列有选过的课程和获得的分数。录取委员会会考核申请人的总分和随时间进步的情况。
(三) SAT分数( SAT Score )
尽管有各种争议,目前多数学校还是要求提供SAT分数,录取委员会用这个分数粗略去评估申请人是否可以圆满完成该大学的学习。
(四)推荐信( Recommendation )
推荐信一般由指导老师( guidance counselor )或任课老师来填写,要求涵盖认识被推荐人多长时间、怎么认识的、对被推荐人能力和品质的全面评价。
(五)个人声明或者散文( Personal Essay )
这是申请材料中最难做、最花时间的,也是极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这一部分让申请人有机会在录取委员会面前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从而脱颖而出被录取。
(六)面试(Interview)
不是所有学校本科的录取都要求面试,但研究生则一定。面试很关键,因为在美国是十分看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力的( interpersonal skill )。申请人最好还要准备几个有特点的问题去问面试官,以帮助留下有想法、爱动脑筋的好印象。
二、中小学教育体制政策
中小学教育体制政策包括行政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政策内容。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政策是1985年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枠确立下来的,近20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主要精神和框架被写进枟教育法枠枟义务教育法枠枟民办教育促进法枠以及有关法规条例中。
1.教育行政体制政策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即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包括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职权划分。2001 年国务院在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枠中,提出“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乡(镇)、村都有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的责任。”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枟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枠中提出,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经费实行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
2.教育办学体制政策
  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枠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入公办中小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可允许设立少数民办中小学和初中,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择校机会,但不搞‘一校两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如土地优惠使用、免征配套费等),支持社会力量办学。”2001年,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枠具体提出“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多政策的要求, 2002年后被写进了枟民办教育促进法枠中。
3.教育管理体制政策
1985年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枠明确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提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党组织要把精力集中到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团结师生员工和支持校长行使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这是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资料框1唱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办发〔2010〕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枠(以下简称枟教育规划纲要枠)的部署,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
(一)专项改革试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部分市县,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合肥市,甘肃省部分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云南省)。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县,贵州省毕节地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江苏省,浙江省)。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北京市部分区县,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部分县市区,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CD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晋中市,辽宁省部分市,吉林省通榆县,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福建省部分市县,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部分市区,海南省,四川省部分县,云南省,甘肃省部分市,青海省部分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县,贵州省毕节地区,甘肃省酒泉市,青海省海南州)。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云南省)。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市,四川省德阳市,云南省部分市州)。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部分市县,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部分市州,青海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市部分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江苏省部分市,浙江省部分市,山东省部分市,河南省商丘市,湖南省部分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甘肃省部分市)。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安徽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北京大学等33所部属高校,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赣南医学院,海南大学,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北京大学等17所部属高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集资合法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