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京保卫战(舌吻戏视频20分钟以上上)

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洪仁?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10余万,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湘军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沉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九、雨花台会战与天京保卫战
九、雨花台会战与天京保卫战
1.雨花台会战
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大破清军江南大营以后,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天京周围很少战争。“其时天朝内因太平安静,绝无忧患可虞。全城觉得安全无患,各事平静如常。”《洪仁\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55页。日,安徽省安庆城被湘军攻占。安庆是保障天京上游安全的锁钥,安庆一失,天京形势急转直下。 日,曾国藩命其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自安庆出发,沿长江北岸东下。从4月中旬起,太平天国安庆至天京沿途各城相继陷落,湘军彭玉麟所部水师由金柱关东下,陷头关、江心洲、蒲包洲,泊天京护城河口。曾国荃陆师倚附水师,于5月26日进至江宁镇之板桥,5月28日陷秣陵关,29日陷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逼雨花台要塞扎营,距天京城仅四五里。自此,天京处于湘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曾国荃孤军深入天京外围,其兵力总数不到3万人,陆军主力列阵于方山至板桥一线,地段较长;“地旷兵单”,其弟曾贞所领各营驻三汊河、江东桥一带,傍水筑垒以保西路之粮道。彭玉麟水师则巡弋护城河口江面,保持水上交通。此外,李世忠驻江北浦口一带,“御九洲以全北岸门户”。由于战线分布较长,加上军中瘟疫盛行,持续时间很长,病者逾万,病员约占十分之三,兵力不足,无力进攻天京,于是只能挖长壕、筑营墙以自守。
天王洪秀全对于湘军兵临天京城下十分惊惶,急调正在向松江、上海进攻的忠王李秀成及镇守浙江金华的侍王李世贤等部火速回师援救天京。7月下旬,李秀成被迫从苏浙战场抽调装备有新式洋枪的十万太平军援救天京。
当时,清军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即曾国荃自率湘军陆师3万人困守雨花台大营。西路为曾贞率湘军十营5000人分守大胜关、江东桥及三汊河一带,并以彭玉麟部水师近万人保护粮道。
忠王大军到达天京南郊以后,以曾国荃所扎营垒为攻击目标,自前至后,处处皆扎营,逼近敌营,层层排列。10月13日起,雨花台大战打响。太平军东西两路同时对湘军发起猛攻。曾国荃、曾贞缩营自保,凭借深沟高垒,坚壁固守,等太平军攻近,突以排炮轰之。太平军闻炮则伏,炮停则又冲杀,昼夜不停。太平军虽打死清朝副将左传贵,但效果不显著。10月15日, 西路太平军数千人冲上江心洲,拟截断湘军兵源及粮源通道,曾国荃下令连夜赶筑十余垒,死保水路交通。
10月18日,李秀成改变了两路分兵进攻的方式,集中兵力猛攻清军东路方山一带曾国荃大营,“洋枪洋炮,骤若飞蝗,开花硼炮,横飞入营,烽燧蔽天,流星匝地。”
10月22日,侍王李世贤带兵三四万人从浙江龙游赶到,参加了东路的进攻。从10月22日夜开始,太平军负片板蛇行而进,奋勇冲击,“束草填濠,岌岌欲上。”击毙湘军副将倪桂节等人,曾国荃本人左颊也受枪伤,“血流裹创,忍痛骑马”。
10月23~26日,太平军“若蝇若蚁,倏往倏来,多用箱箧实土于中,排砌濠边,明防炮子于上,暗筑地道于下”。太平军开挖五六道明暗地道猛攻清军嘉字、吉后二处营垒。曾国荃全力防范太平军的地道攻势,以对挖的办法进行破坏,在濠墙之内另筑一濠一墙进行防御,并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等。因伤亡重大,曾国荃被迫从西路抽调曾贞八个营4000人并入东路防守。
10月27日,湘军利用太平军抽调西线兵力集中东路,西线营垒散而不坚之机,遂派李臣典等人组织偷袭,烧毁太平军12座营垒,太平军损失近3000人。李臣典本人也被太平军打成重伤。
10月28日起,李秀成和李世贤等连续七天继续围逼天京城外曾国荃大营。11月3日,忠王、侍王并力猛攻,太平军用炸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大营附近的营墙两处,随即“乘隙直上,万管齐发,排炮雷轰,踊跃争先,呼声动地”,数千名勇士纷纷冲入缺口。湘军面临绝境,凭借第二道濠墙疯狂堵击,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之多,终不得入。
这次战斗以后,西路太平军决长江之水,力图截断清军粮运。湘军水师出动舢板,驻守双闸,配合陆师保护水道。东路太平军把重点放在暗挖地道方面,力图攻破湘军营垒。太平军地面上的炮火攻击没有停止,但目的在掩护挖地道。曾国荃也把力量放在破坏太平军的地道方面。他从营墙内部修地道谋求打通墙外太平军所挖的地道,并向太平军的地道灌水。战斗仍然相当激烈,湘军死伤很多。在千方百计地破坏太平军所挖地道的同时,湘军还寻找机会出击。
双方僵持到11月26日,忠王李秀成以雨花台清军大营久攻不下,而天气渐冷,太平军未带冬衣,兵又无粮,遂下令撤围。侍王李世贤率西路军退秣陵关,旋退东坝、小丹阳;李秀成本人率东路军绕道由南门进入天京,持续45天的雨花台大战结束。从10月13日李秀成下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开始,直到11月26日撤出战斗,共计45天。
是役,忠王大军没有能够打破曾国荃湘军大营营垒,太平军伤亡六七千人,但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湘军伤亡了5000多人。曾国藩复信彭杏南说:“当忠酋初退之际,官军疫疹之后,继以伤亡,重以疲困,自不能再出征剿。”曾国荃的湘军暂时失去了进攻天京的能力。
2.“进北攻南”战役
由于解围天京的战斗未能取胜,天王洪秀全对李秀成十分不满,严责革爵,并命令李秀成渡江执行“进北攻南”的战略计划。其意图是:由李秀成率部北上,进兵皖北,然后与扶王陈得才部会合,并图湖北,以吸引曾国荃部往援,从而达到天京解围的目的。
1862年12月初,李秀成先派章王林绍璋、对王洪春元、纳王郜永宽等率第一批太平军从天京下关渡江拟向西进攻巢县、庐州,截断湘军后路,下取天长、来安、六合,以图里下河要地。12月1日,渡九洲,散布芦苇丛中。 12月10日左右,林绍璋、洪春元、郜永宽等兵分两支,冒着雨雪从九洲冲过浦口、江浦,突破清军江南提督李世忠大营防线,中旬,对王洪春元等率太平军占领安徽含山、巢县。
日,李秀成调集江南之护王陈坤书等继续渡江入皖,自己率领主力十余万随后跟上。3月21日,顾王吴如孝、爱王黄崇发等猛攻浦口及九洲清江南提督李世忠营,并以洋枪队及洋人燃放开花炸炮助阵。3月22日,吴如孝等攻占浦口,李世忠退守江浦。4月3日,吴如孝、黄崇发攻占江浦(天浦省),4月5日,攻占江浦桥林,李世忠部守将邱昌良均溃退大胜关。
4月中旬至5月中旬,李秀成大军在皖北连攻无为州、庐江、六安州数城,均未得手,加上粮食奇缺,大雨不息,病号特多,李秀成乃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由于敌人坚壁清野,李秀成无法获得粮食,陷入了“此地正无粮”,大军“扎脚不住”,对城池“攻又不下”的窘境。东返沿途,大军无粮可征,沿途饿死、病死甚多。时值汛期,水位高涨,到处泥泞,道路经常为江河所阻,他们只能游水而过,从而暴露在清军的炮火攻击之下。
6月10日,李秀成抵皖北天长(时捻军梁王张宗禹部也在天长、盱眙一带)。曾国荃恐李秀成往攻扬州、里下河,以渡江南援苏州,在曾国藩的授意下,6月11日力攻雨花台石城及聚宝门石垒,以牵制李秀成。果然,天王以雨花台、聚宝门外石垒失陷,招李秀成回京。6月16日,李秀成撤天长、来安等处之围,取道仪征、六合向江浦、浦口、九洲运动,谋南渡援救。6月20日,李秀成军自江浦桥林、小店经九洲南渡,洋将呤o以船渡李秀成过江返抵天京。6月24日,清军收复江浦浦口,截击渡江之李秀成军。“斯时正逢大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无处行走”,九洲也一片汪洋。饥饿又精疲力竭的太平军靠着地上的青草、绿色的芦笋和死尸充饥度命,当他们密集地在江边等待渡江时,曾国藩利用水师的优势,对渡江太平军进行拦截,同时命水陆师攻下浦口、江浦,对沿江太平军进行南北夹击,炮弹不断地在这些骨瘦如柴的人们中间爆炸。由于人群过于密集,许多人都被后面的人挤落江中,为江水卷去。成千的炮艇向这些拥挤在一起寸步难移的人们猛烈地轰击,太平军战死、渡江溺死者以数万计。
“进北攻南”战役使太平军损失十余万,李秀成所统机动作战部队所剩无几,“其自九洲过江仅存四五万人。”此后,清军即水陆配合,不断加强攻势,逐步收拢对天京的包围圈,而太平军方面则从此再也无力解天京之围。
3.天京城的失陷
太平军“进北攻南”战役失败后,清军水陆配合,不断加强攻势,逐步收拢对天京的包围圈。
日,清福建水师提督杨岳斌及兵部右侍郎彭玉麟率水师会同浙江提督鲍超部攻陷江浦及浦口。6月28日,鲍超部攻陷七里洲,杨岳斌部攻占下关草鞋峡。6月30日,杨岳斌及提督成发翔等部清军攻占江浦九洲,太平军贡王梁凤超及全军2万人殉国。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长江北岸,封锁了天京的北路。
当时,自钟山南至秣陵关,东至荣华镇,尚为太平军所守。天京西南的江东桥、博望镇要隘亦在太平军手中。但天京至高淳的内河粮道,自从曾国荃逼扎雨花台后,彭玉麟水师就已将这条水路切断;长江水道,在九洲、下关被湘军水师攻陷后,整个长江水道即为敌人所控制。曾国藩一方面力禁红单船水师偷运粮食交易,另一方面高价买下外商所运粮食,同时,通过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在攻克天京以前,严禁外轮在天京城外驻泊,以彻底杜绝天京粮源。天京守军面临着粮食日渐告罄的严峻局面,以致在最困难的时候,天王洪秀全不得不号召全城军民以野菜和草充饥为食(名之曰“甜露”)。
清军在完全控制天京北路后,曾国藩令鲍超、萧庆衍两军南渡与曾国荃会师,攻城力量因此骤增。7月3日,曾国荃军攻破长干桥,逼近天京的南门。7月下旬,忠王李秀成从苏州返京督战。8月6日,李秀成督军从仪凤门出城,进攻下关清军鲍超、刘连捷营盘,失利而退。
图16&湘军围攻天京
8月20日,天京东南军事要塞窨子山被湘军曾国荃部攻占,佩王冯真林阵亡。8月22日忠王李秀成亲率辅王杨辅清、梯王练业坤督洋枪大队出天京反攻,与敌人争夺窨子山,失利而退,梯王练业坤战死。9月12日,天京东南要地上方桥被湘军攻陷。9月24日,西南要隘江东桥被湘军占领,从此天京西门被湘军扼断。10月31日,曾国荃部朱南桂、朱洪章等自金柱关返回,顺道攻占了天京西南的博望镇。
11月1日至6日,曾国荃督军加紧进攻天京城外“东南八隘”, 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方山、土山、秣陵关、中和桥等东南据点先后为敌人攻占。11月16日,天京城东的淳化、解溪、隆(龙)都、湖熟、三岔镇等战略据点也被曾国荃部接连攻克。
11月25日,曾国荃遣军进屯孝陵卫,并于七桥瓮至孝陵卫之间开挖长壕。自此,天京东、南、西三面险要尽失,仅钟山之巅天堡城、地堡城尚为太平军据守,城北神策、太平二门未被合围。
12月,太平军在苏州、无锡先后失守,苏州降清的大批太平军惨遭李鸿章屠杀,连续的失败使李秀成心中充满哀伤。12月20日,李秀成从丹阳前线轻骑赶回天京。第二天即上朝,跪在天王洪秀全面前奏天京当时的危急形势,说:“京城不能保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否则“合城性命定不能保……灭绝定矣”。
天王洪秀全对李秀成“让城别走”之说极其震怒,坚持固守天京,并对李秀成严加训斥。天王对形势的判断已经失去理智,他把天国的命运寄托在虚幻的上帝身上,万事“俱信天灵”,竟认为“铁桶江山”,“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洪秀全不仅否决了李秀成的建议,而且对他深为疑忌,将“京中政事,俱交其兄洪仁达提理。各处要紧城门要隘之处,概是洪姓发人巡查掌管”。当时,天京无粮养众,合城男女饥不得食,日夜聚集在忠王府门前哭求救命。李秀成无可奈何,只能将自己家存之米谷发救于城内穷人,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李秀成主张放饥民出城逃生,天王对此极为愤怒,对李秀成再次严加斥责,李秀成含泪而出朝门。洪仁发、洪仁达等人趁火打劫,将出城之人所带的金银财物尽行抢夺搜刮,并派人“日日按户查寻”米粮财物,任意取用,闹得“全城惊乱”,“男女不得安然”。李秀成明知天京不保,又不忍只身离去,只能无奈地担负起保卫天京城防的重任,“逼气而陪其亡”。
1864年2月,忠二殿下李容发率太平军数千人自太平门赴句容护粮进城,但被清军朱洪章等设伏拦截,弃粮而走。以后,敌人又数次阻截陆运粮食的太平军,从而彻底断绝了天京守军的粮源。2月底,李秀成率部出城至钟山之南,猛击敌营,朱洪章等率众夹击太平军,并乘机攻占了天堡城。太平军曾两次反攻,但均失利而退。3月初,敌人堵住了神策门大路。至此,城外除地堡城尚为太平军所据,天京遂被敌人完全合围。
5月,城外清军朱洪章有意张扬,演戏饮宴祝寿,暗中设伏。忠王不察,遣部出门往捣敌营,中伏惨败,伤亡上万人。
此时洪秀全由于食用有毒野菜中毒,已病入膏肓,拒不服药治疗,以致病情日趋严重。6月1日,天王洪秀全卧病二旬后病逝,年52岁。临终前,他发下最后一道诏旨:“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洪秀全去世后,天京城内秘不发丧,十多天后才正式宣布。6月6日,李秀成与天朝群臣拥戴幼天王洪天贵福登基即位于天京。
6月18日,李秀成率部冲出太平门,拼死猛攻,谋破曾国荃营盘,终因寡不敌众,力竭退回城内。7月3日,湘军攻占紫金山第三峰龙脖子。龙脖子(又名地堡城、富贵山),紧挨太平门城根。敌人居高临下,架设百余尊大炮,连攻十余日,对天京城内日夜轰击。天京守军愈益处于不利地位。7月4~18日,湘军各营逼近城根,轮番猛扑,天京守军誓死抵御,多次挫败敌人攻势,湘军士卒伤亡尤众,清军总兵陈万胜、王绍义、郭鹏程等“骁将”数日之内次第阵亡。
湘军百计环攻,设法破城:他们一面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垣间大量填塞芦苇、篙草,上覆沙土,为攻城铺路,一面在城墙外十余丈处开挖地道,谋穴地攻城。7月18日,李秀成抽点先锋,突出太平门,连夜猛攻曾营,期一举破敌,未能如愿。同时,李秀成派近千名太平军勇士吊下城墙,谋破地道,但被敌人伏兵截杀。
7月19日,湘军各部云集天京各城门之外,自黎明起开始攻城。午刻,清军从地道用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垣二十余丈,直冲城墙缺口,城头太平军临危不惧,以火药抛掷缺口,湘军朱洪章先锋营被炸死400多人,大队湘兵因之后却。稍许,湘军续兵蚁聚蜂集,再度抢入缺口。李秀成督部与湘军短兵相接,鏖战历三时之久,终因寡不敌众,援绝力竭,被湘军攻入城内。
湘军入城后,天京守军在屋顶、街巷,与湘军血战。湘军每推进一步,都需抛下尸骨。湘军到处放火、劫掠,为了掩其劫掠行径,湘军将天王府、忠王府及其他王府均付之一炬,全城夜间火光烛天,如同白昼,大火三日未息。南京城遭到毁灭性破坏。湘军入城后逢男便杀,见女便掳,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斩之为戏,掳奸少妇少女,大致40岁以下、10岁以上者,悉遭奸淫,死难妇女难以计数。截至7月21日,天京太平军十余万男女老幼,全被曾国藩屠杀,或聚众自焚,无一降者。太平军官员约3000余人,半死于乱军,半投水或自焚,各王府侍女自缢及投河死者2000余人。
4.天京残军突围与李秀成被俘
日下午天京被陷之后,忠王李秀成由太平门退至朝门,带上幼天王洪天贵福,返回家中与母亲及家人痛哭辞别。时数千文武将官一同护往清凉山躲避。将夜,李秀成寻思无计,先后试图从北门水西门、小南门冲出,然处处都有曾国荃湘军重兵把守,无法突围。为防太平军突围,曾国荃命令全军划分地段,严守驻地。但是,城破之后,湘军“全军掠夺,无一人顾全大局”,从而给了李秀成等突围的机会。是夜四更,李秀成选择湘军破城的太平门缺口作为突围方向,骑兵200余人、步兵约千余名假冒“官军”衣装,并携带妇女,从缺口冲出。奉命防守该处的湘军精锐此时大半在城内疯狂地进行烧杀淫掠尚未返回驻地,余皆疲顿,无法阻挡,除数十名太平军被截杀外,大多突围出城。
从太平门缺口突围以后,李秀成将自乘战马与幼天王不力之马换骑,向东南方向撤退,突围的太平军分为前、后两队。后队有章王林绍璋、幼西王萧有和、信王子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勇王子定王洪钰元等人,为了掩护幼天王突围,他们奉命断后。
曾国荃得知一部分太平军突围的消息后,随即派马队700骑追之,并飞咨溧水、句容各守将会合“追剿”。7月21日,列王李万材等在天京东南淳化镇被清军追获,突围太平军的后队在湖熟镇遭到了清军马队的包围截杀,章王林绍璋、幼西王萧有和、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定王洪钰元及幼南王等血战多时,全部壮烈牺牲。
幼天王所率的前队,在扬王李明成等人的护卫下,共约数百人摆脱了清军马队的追击,由孝陵卫、定林镇、淳化、湖熟镇奔向句容南乡之郭庄,经甲山山口南至高淳、东坝,最后为干王洪仁\派人迎护至广德。
忠王李秀成在护卫幼主准备突围时,将自己的战马换给幼主,所骑不力之马不能行走。此马在城交战一日,又未得食,人马未得饱食,走到天明,人人俱散,马不能行。李秀成无法,于是逃上方山涧西村荒山暂避,被村中奸民陶姓向清军报讯,清提督萧孚泗闻讯,率亲兵前往捕捉解送到曾国荃军营。为泄积愤,曾国荃竟“割其臂股”,经幕僚赵烈文劝阻,曾国荃才作罢。7月28日,曾国藩从安庆赶到南京,当晚即提审李秀成,他假惺惺地对李秀成表示惋惜,随后又让李秀成写了一份供词。李秀成在囚笼中用九天时间写供词数万言,在供词中,李秀成总结了“天朝十误”,承认太平天国已经覆亡。为保全太平军余部将士性命,免遭杀戮,李秀成提出了“招降十要”,表示可亲自出面解散太平军余部,并建议曾国藩反清自代。曾国藩取得了李秀成的供状后,删改了其中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委人重新誊写上报清廷。8月2日,清廷命将李秀成解送至北京。为防李秀成在京供出于曾氏兄弟和湘军不利的情况,8月7日,曾国藩擅自将李秀成在南京处死。
《曾国藩奏稿》卷十七。
《曾国藩奏稿》卷十七。
《曾国藩奏稿》卷十七。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第21章,第517页。
《李鸿章奏稿》卷五。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陈乃乾《阳湖赵惠甫年谱》。探谒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清军龙脖子破城处遗址
当下的龙脖子路(太平门通向紫金山索道,中山植物园和明孝陵的必经之路)
六百年风雨沧桑的明城墙
一天,我萌生了探谒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遗址----龙脖子破城处的念头。这个念头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三次参观了设在詹园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结果。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天京的陷落,后起之将李秀成的善战和悲剧,久久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们后人应该从中记取些什么?
以上图片中城墙上的刻有"东界"、"西界"的石牌,清楚地表示了清军在龙脖子破城处的地方。为什么城墙上会有两块"东界"石牌?
一块嵌放在城墙较高的位置,&另一块位置较低。显然,清军破城后,先后进行了两次修复东城墙的工程。第一次破城缺口修复工程是在曾国藩亲自下令下完成的,
并亲自撰文并书写石碑嵌在修复后的城墙内侧上。另一次肯定是对第一次修复工程进一步加固修复而已,为级别较低的官员所加固修复。
曾国藩书缺口碑&&&
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1862---1864年),天京被清军重兵围困近二年中,
太平天国将士谱写了最为英雄悲壮的篇章!太平天国后起之将李秀成,在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后,回到天京担任天京保卫战总指挥。次年3
月各路湘军抵达天京城郊,合围战斗开始。同年7月19
日发动总攻,从龙脖子处挖地道轰塌城墙,从缺处进入,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英雄善战忠诚,与清军浴血苦战二年之久,可歌可泣,其事迹令人感叹不已!
龙脖子清军破城遗址位于当下紫金山脚下的索道口处,处于T型路口。龙脖子背靠城墙,面向紫金山,形成U形隘口,其范围包括隘口处略高于城墙的山麓坡岗一带,这里是进城最便利的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将士在紫金山第三峰筑天保城,又在龙脖子附近修筑了地堡城,东依紫金山龙脖子隘口,&西临中湖(现早已涸),南靠城墙,北至明大将常遇春墓附近的较为平坦的范围内。形成了"营护城,城护营"的态势,与太平门和中山门相呼应,保卫天京城东北的安全。
1953年2月,毛泽东曾在陈毅的陪同下到紫金山参观天文台。陈对主席介绍说:"
这里是当年太平军和湘军激战的天保城,& 主席是不是上去看看?"毛泽东登上天保城,俯瞰南京城,
随口说:" 天保城地势险要,& 是保卫南京的前哨阵地,
当年太平军与曾国藩血战,坚守了两年真不容易"。
随后,毛泽东和陈毅下山,又来到龙脖子隘口湘军破城处,当主席了解到李秀成护卫幼天王从缺口成功突围时,便称赞李秀成用兵神奇,看似最危险之地往往是最安全的,清军蜂拥而进城,破城处反而成为防守的一处薄弱环节了。
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亲笔撰写的“太平天国十误”手迹
李秀成护幼王从缺口突围后,受到清军的追击围阻,他为了保护幼王突出,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幼王骑,最后不幸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了自述,并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警示后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酷电影只有20分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