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梦见耳朵里掏出虫子八十元,这是什么生肖

我的图书馆
生肖概述  生肖的起源  物换星移,岁月递迁,新一轮十二生肖又进入国人的视线。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禽、十二兽、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虫、十二属相等。“生”,意指出生年份;“肖”,意指相似相近。  十二生肖用十二地支搭配12种动物,从而产生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古人的一大创举。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天文历法、婚丧庆典、岁时礼俗、文学创作以至堪舆占卜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至今天仍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明代胡俨的《十二辰诗》,把许多有关生肖的传说和典故融于一炉,韵味无穷: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丘。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浙江莫干山石雕十二生肖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座石牌坊,左右立柱上刻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据史书记载,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向大弟子蔡元定询问十二生肖的起源时,蔡氏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时至今日,面对朱熹的提问,中外学者仍像蔡元定那样感到困惑。  有人认为,生肖产生于夏代,最迟不晚于商代,因为甲骨文中已有记载。不过,对于古人为何要这样搭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是,生肖的起源同古代图腾有关。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为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区分众多的氏族,图腾便应运而生。“图腾”(Totem)一词原属美洲印第安阿吉布洼人的方言,意为“氏族”、“亲属”、“标记”。 图腾崇拜作为宗教最早的形式之一,遍及世界各地: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人,把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视若神明,并将之作为本氏族的名号,不得伤害或食用。当时,华夏大地上的先民惧怕虎、龙、蛇等动物,便把它们作为图腾加以崇拜;而对于借以营生的动物如牛、羊、鸡、猪等,也被我们的祖先选入图腾。  有人认为,生肖的起源同我国的纪年法有关。  众所周知,华夏族的祖先最初创立了“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字。“支”指“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字。把天干的10个字同地支的12个字按顺序搭配起来,共是60组。华夏族的祖先就是将之作为农历纪年的代号。  与此同时,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一些民族使用“十二兽历”纪年,这种纪年循环往复,绵延不断,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例如,《新唐书·回鹘传下》曾载:“黠戛斯,古坚昆国也……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云南哀牢山彝族自古以来就使用十二兽历,遇有重大节庆,还要请女巫装扮成十二神兽跳舞。同汉族的12种动物不同的是,他们的12神兽没有龙而有穿山甲。  刘尧汉、卢央在其合著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中,把十二生肖的图腾起源说和“十二兽历”说综合在一起,明确写道:“中国十二兽历法并非由外国传入,而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的独立创造。这种独立发明的观点,也适用于印度、巴比伦、埃及等国十二兽历法的起源。因为,历法基于生产的需要,而十二兽的形式又渊源于原始氏族图腾。这些文明古国都有可能在各自的原始生产和图腾崇拜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各自的十二兽历法来。”  据认为,现在的十二生肖就是由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成的一套纪年的符号系统,也就是干支纪年和动物纪年相互结合的产物。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谓其俗十二生肖,亦与中国同,但所呼之名异耳。”文中所说的“真腊”即今之柬埔寨,可见生肖文化流播之远。  东方的十二生肖曾引起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但他们先前多认为十二生肖与古代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有关,并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古代东西方的天文学是各自独立发生发展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摒弃了十二生肖西方起源说。1973年,法国学者巴京在法国《年览》上撰文指出,十二生肖源于中国。  生肖的早期记载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古人就开始用动物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诗经·小雅·吉日》云:“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礼记·月令》云:“季冬之月(丑月)……出土牛”。《吴越春秋》云:“吴在辰,其位龙也”。这些都是午为马、丑属牛、辰系龙的证据。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曾广泛搜集关于十二生肖的资料,并在《陔馀丛考》第三十四卷中指出,十二生肖最初见于东汉,并说:“是后汉时其说甚行,更推之汉以前,早未有言及者。窃意此本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耳。”  事实上,最早说全十二生肖的著作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该书卷三《物势篇》指出: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  该书卷二十三《言毒篇》又说:  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龙有毒,蛇有螫,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  明确指定12种属的称谓排列的是南朝沈炯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悠哉。  然而,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已把十二生肖的记载大大提前。  1975年,考古学家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发掘出了一批战国晚期到秦代的竹简,其中包括甲、乙两种天文历史著作,自题《日书》。这是古人依据天象进行占卜、自卦之书,书中载有十二生肖的名称,它们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巳虫、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羊、亥猪。对于这一排列组合同今天的组合不大一样,林梅村在《漫话十二生肖》一文中指出:“前四个和最后一个与今天流行的完全一样。第五个因辰字后漏抄动物名,不知是否为龙?古人称猿猴为猨,环与猨为通假字;称野鸡为雉,雉与水为通假字;称腹蛇为虫。所以,申环即申猴、巳虫即巳蛇、酉水即酉鸡,与今天流行的实际一样。”据这批竹简的研究整理者于豪亮先生推测,这套与众不同的生肖大概属于楚人的文化传统。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简牍也有《日书》,书中所载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虫、巳鸡、午马、未羊、申猴、酉鸡、亥豕。其中辰为虫,即蛇,巳和酉重复,均为鸡。  早在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的十二生肖。20世纪,西方学者在其著作中,对十二生肖作了更多的论述,遂使十二生肖的研究一度成为国际学术论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些著述包括:1906年法国学者沙畹的《突厥十二动物轮回》,1909年美国学者劳弗尔的《古代突厥地毯十二支动物考》,1933年德国学者吕德斯的《东亚十二生肖史》,1937年英国学者贝利的《十二动物年轮考》,等等。  生肖排列诸说  从南宋朱熹至明代王阳明派学者,以至近现代的学者,都探讨过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但是,迄今为止,仍未有圆满的答案。  据民间传说:一日,如来佛心血来潮,指定12种动物作为通天路上的12个守位,每种动物轮值一年。一位叫大势至的菩萨负责发帖请动物们前来聚会,并把已经选中的动物按序排列为猫、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这些动物如期赴会,而且到得很早。为首的猫等得很不耐烦,就溜到一边去了,鼠于是站了它的位置。就在这时,一头猪趁热闹跑了过来,排在后面。当如来佛驾临时,猫还没有回来。佛祖为了惩罚它,就将错就错,为在场的12种动物分配了工作——由鼠开始而至猪结束。于是,十二生肖中不见了“猫”。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另一个传说更为生动有趣:  混沌初开,干支刚定时,玉皇大帝下旨选拔天下的十二属相。四大天王一致认为,鸡司晨,狗守门,兔拜月,牛、马耕田,虎、猴锁山,龙、蛇治水,猪、羊供人食用,猫能念经祈祷,也应当选。玉皇大帝批准四大天王的提案,并定于正月初一在南天门遴选,谁先进入玉皇殿就为第一,然后按先后顺序排列。玉皇大帝并要四大天王分头负责通知选出的12种动物按时参加。  正月初一这一天,南天门鼓乐齐鸣,天兵天将分列两旁迎候参加遴选的动物。一阵震天鼓响,牛飞奔到了南天门。众将吆喝:“哟,牛到得最早!”按理,它应当排在第一。然而,事有蹊跷,正在这时,老鼠悄悄赶来,一蹿跃过南天门,骑到牛背上,再一跃直奔玉皇殿,刚好被玉皇大帝看见。玉皇大帝惊叹道:“哟,好大一只鼠呀,不赖!”于是,老鼠被排在十二生肖的首位。  龙和虎见此情景,大吼不止。玉皇大帝见它们气度不凡,就分别封它们为海中之王和山中之王。兔子在一旁按捺不住,提出要与龙比试比试,看谁跑得快,玉皇大帝便将兔子排在龙的前面。狗不服气,咬了兔子,挨了处罚,被排在倒数第二。然而,最有气的还是落选的猫。据说,老鼠从猫那儿探听到遴选的消息后,竟骗猫说,它要同猫搭伴而行。猫听了老鼠的话,可老鼠却偷偷溜走了。猫因等候老鼠而“名落孙山”,从此就恨死了老鼠。  有关十二生肖的民间传说还有许多,如说龙本无角,就向公鸡去借,可入选后却没有把角还给公鸡,所以公鸡每天早早醒来就朝着东海啼鸣:“龙哥哥,还我角!”又说,蛇原先有两条腿,因犯错误而被玉皇大帝惩罚,把它的腿赐给了青蛙。玉皇大帝见蛇有心改过,就让它紧跟在龙的后面学习治水,因此,蛇在属相里又被称为“小龙”。  有人认为,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同天象吻合。从已经出土的汉墓星辰石刻《二十八宿图》的记载来看,28个星座表示12时辰,每辰二宿,而子、午、卯、酉各三宿。人们把主星座按排列顺序分为东南西北四组,并给每个星座配上一种相应的动物,以利记忆。十二生肖正是从二十八宿中有规律地选出的12种动物。  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根据12种动物足趾的奇偶而参差排列的。鼠趾长得奇特,有单有双,不好安排,只能将它放在首位,然后依次为牛(4趾)、虎(5趾)、兔(4趾)、龙(5趾)、蛇(无趾同偶)、马(1趾)、羊(4趾)、猴(5趾)、鸡(4趾)、狗(5趾)、猪(4趾)。  有人认为,古人根据12种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把12时辰与之相配。  子:子夜(半夜)为11时到第二天1时,此时老鼠的活动最为活跃,因而“子”就同鼠搭配。  丑:凌晨1~3时,吃足草的牛还在反刍,准备早晨出去耕地,因而“丑”就同牛搭配。  寅:凌晨3~5时,老虎最为凶猛,因而“寅”就同虎搭配。又说,人生于寅时,寅有敬畏之意,人怕老虎,寅就是虎。  卯:凌晨5~6时,太阳还没有露脸,月亮还在照耀大地,因而“卯”就同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玉兔搭配。  辰:早晨7~8时,正是神话中的神龙行雨的时候,因而“辰”就同龙搭配。  巳:早晨9~10时,蛇还隐蔽在草丛中,不会伤人,因而“巳”就同蛇搭配。  午:上午11时~下午1时,太阳当头,据方士的说法,此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即将产生,马跑离不开地,因而“午”就同马搭配。  未:下午1~3时,羊吃了这时候的草,并不影响草的再生,因而“未”就同羊搭配。  申:下午3~5时,将晚未晚的时候,猴子喜欢啼叫,因而“申”就同猴搭配。又说,申时亦称哺时,有伸的意思,而猴子就善于伸屈攀登。  酉:下午5~7时,傍晚来临,鸡开始归窝,因而“酉”就同鸡搭配。  戌:晚上7~9时,黑夜来临,狗开始“工作”——看家护院,因而“戌”就同狗搭配。  亥:晚上9~11时,夜渐渐深了,万籁俱寂,猪正憩睡,因而“亥”就同猪搭配。  外国的生肖  生肖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中国有,外国也有。  郭沫若曾在《释支干》一文中对比了希腊、埃及、印度和中国四个文明古国的十二生肖。希腊的十二生肖是牡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鼠、鳄、红鹤、猿、鹰。埃及的十二生肖与希腊相似,只是将鼠换成了猫。印度的十二生肖也与中国差不多,只是用狮子代替了老虎,用金翅鸟代替了鸡。这种生肖来源于佛教典籍《阿勃芙莎》,其中有12位神将各驾一种动物的记载。  古代巴比伦的十二肖兽是猫、犬、蛇、蜣螂、驴、狮、公羊、公牛、隼、猴、红鹤、鳄。  越南的十二生肖与中国大体相同,只是用猫代替了兔。  在墨西哥的十二生肖中,虎、龙、猴、狗、猪与中国相同,其余六种与中国不同。  缅甸的生肖是八个星球:星期日出生的人属太阳,星期二出生的人属火星,星期三上午出生的人属水星,星期三下午出生的人属罗睽星……由于星期三有两个星球,故一星期可分出八个生肖。  欧洲人的十二生肖是天文学上的12个星座——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射手、摩羯、水瓶、双鱼(详见本书知识链接)。  植物十二生肖  大约在1000年前,我国就有了与12种动物相对应的植物十二生肖。  鼠——鼠曲草(米曲)。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牛——牛大力(山莲藕、大力暑)。这是一种攀缘性灌木,多分布于两广地区。  虎——虎刺(伏牛花、寿庭木)。这是一种常绿亚灌木,它枝条繁茂而自然成形,给人以苍劲古老的感觉。生长于江、浙、闽、皖部分山区的丘陵沼泽地带。  兔——兔耳花(仙客来)。原产欧洲中部和地中海一带。花形特异似兔耳,色泽艳丽,属上等草本花卉。  龙——龙葵(苦葵、天茄子)。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阴湿,生于荒地草丛中,全国各地均有野生。  蛇——蛇葡萄(山葡萄、野葡萄)。这是一种草质藤本植物,外形似葡萄。生于我国南方各地的山地沟谷灌木丛中。  马——马蹄莲(茨菇花、水芋)。这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绿叶衬托下,给人以清雅洁静之感。  羊——羊蹄草(叶下红、野芥兰)。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湖南等地。  猴——猴骚子。这是一种木质蔓生植物,叶互生长,呈卵形,有卷须。花极美丽,果如雉蛋。  鸡——鸡冠花(波罗奢)。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花卉,花序顶生,色彩鲜艳夺目。  犬——狗肝菜(金龙棒)。这是一种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我国南方。  猪——猪笼草(猪仔笼)。这是一种食虫草本植物。  三十六属相  除十二属相外,我国历史上还有三十六属相之说。所谓三十六属相,就是以36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每年合三种,每天按“朝、昼、暮”各领一种,按地支排列。具体内容为:  子——朝为燕,昼为鼠,暮为伏翼(蝙蝠);  丑——朝为牛,昼为蟹,暮为鳖;  寅——朝为狸,昼为豹,暮为虎;  卯——朝为猬,昼为兔,暮为貉;  辰——朝为龙,昼为蛟,暮为鱼;  巳——朝为蟺,昼为蚯蚓,暮为蛇;  午——朝为鹿,昼为马,暮为獐;  未——朝为羊,昼为鹰,暮为雁;  申——朝为猫,昼为猿,暮为猴;  酉——朝为雉,昼为鸡,暮为乌;  戌——朝为狗,昼为狼,暮为豺;  亥——朝为豕,昼为狸,暮为猪。  上述三十六属相,记载于隋代肖吉所著《五行大义》五卷中,并称“上应天星,下属年命,三十六禽,各作方位”。【感谢使用说 鼠  鼠在十二生肖中居于首位,为何?因为它太过黠慧。  相传远古时候,轩辕黄帝要挑选12种动物轮流值班,掌管时间。黄帝决定通过赛跑排定顺序。比赛开始,牛跑在最前面,可是老鼠却蹦到了它的背上。快到终点时,老鼠又是一跃,抢先夺得第一,值了头班。  几千年过去后,老鼠又故技重演。2007年六七月间,猪年尚在徜徉,鼠年正在酝酿,栖息在我国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20亿只东方田鼠便迫不及待地跑将出来,大肆闹腾,使得世界为之震惊。地球那边的《华盛顿邮报》赫然写道:“清晨,湖南省洞庭湖畔某村农民陶祥先被一个奇怪的声音吵醒。他从门口向外望去,看见他一整片稻田里的水稻一夜之间已被啃光。罪魁祸首是一种季节性的有害动物:东方田鼠,在这里也叫老鼠。”  鼠比人老  老鼠之“老”,名副其实。鼠类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四五千万年,而人类的历史却只有两三百万年。  科学史表明,最早的啮齿类动物叫“副鼠”,它们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的北美大陆。副鼠极像大松鼠,脚上有爪子,会爬树,还有一条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的长长的尾巴。它的门齿像个大凿子,后面则有四五个大牙。副鼠在繁衍过程中,发展出好几类近亲,如个体较大的河狸、豪猪、旱獭,以及较小的被人类称为“老鼠”的家伙。  在动物分类学上,鼠属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动物,这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此写道:“哺乳动物1/4以上的科,35%的属和50%的种属于啮齿类;而个体数可能更多。是少数与人类保持密切联系而繁盛的动物类群之一。家鼠、黑大鼠、挪威大鼠已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及文明,并能借车、船迁移到远方。现存啮齿类体形多小,某些小鼠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可小到长75毫米(包括尾长),重20克。最大的是南美水豚,体长1.3米以上,体重50千克。”  啮齿目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犬齿,而门齿极其发达,终生不断生长。老鼠须经常靠啮物(如咬木料、电线、混凝土等)来磨短门牙,否则门牙会撑开鼠嘴,使鼠不能咬物而被活活饿死。这一特性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俗话所说的“家鼠”,有赖人类之“家”生存。它们起先藏在洞穴里,后来又同人类一起移居到房屋之中。小家鼠又称鼷鼠,体长约80毫米,毛色有黑、白、灰、褐几种。它们一般栖息于建筑物中,有的也在山林、田野中生活。医学实验用的小白鼠就是它们的变种。大家鼠又称黄胸鼠,体长达140~180毫米,若从人前跑过,可令人不寒而栗,因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较大威胁。  在我国,家鼠除老鼠、耗子的别称外,还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虫等称谓。  据考证,早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把鼠作为食物。在北京人遗址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成堆的老鼠骨骼,它们大部分已被拆散,还有烧过的痕迹。更奇的是,一万多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古人曾经饲养老鼠。美国科学家曾在那里发掘出养鼠工具和大量老鼠碎骨化石。据认为,那里的人们只是在学会饲养牛、羊、猪等动物以后,才放弃饲养老鼠。然而,直到今天,那里的居民仍然喜吃鼠肉。  人鼠之战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种植谷物和蔬菜,老鼠也堂而皇之地开始与人分享收获。一场旷日持久的人鼠之战从此展开。一只老鼠一天吃粮25克,一年要吃掉九公斤粮食。老鼠还是破坏森林的蟊贼,啃吃牧草、幼畜的小偷,咬坏电线、打洞决堤的元凶。  1347年,一艘满载香料的商船开到意大利热那亚港,几只老鼠迅速从船体爬上海岸。不久,热那亚许多居民出现发烧、头痛、淋巴结肿胀甚至溃烂的症状。不到三年,这种鼠疫蔓延全欧,使得2500万人命丧黄泉。于是,人鼠之战有了全新的内容。现代医学认定,老鼠能传播50多种疾病,如鼠疫、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沙门氏菌病等等。自古以来,死于老鼠传染病的人数超过了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  人们曾经喂养猫、狗、蛇来捕杀老鼠,还发明了鼠夹、鼠笼、陷阱、绳套、压板等种种工具,甚至采用了烟熏、水淹等办法来对付老鼠,但是,老鼠仍然十分猖獗。随着化学药剂的发明,人们又生产出种种鼠药,使得灭鼠更为容易。然而,在老鼠被毒死的同时,它的天敌也惨遭杀害。  老鼠难被赶尽杀绝,首先是由于它们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家鼠一年能生七八窝,一窝产仔七八只,有时竟高达20多只。据认为,地球上的老鼠数量是人口的三四倍,也就是说,目前全球约有200亿只老鼠。  老鼠听觉灵敏,警惕性高,能识别鼠夹、鼠笼,甚至能嗅出只含百万分之一毒药的食物,所谓的“超级老鼠”还能对毒药产生抗药性。更有甚者,老鼠会洗涤毒饵,使自己既能果腹,也能保命。  科学家认定,在地球上的动物中,除了人类和猩猩,只有老鼠最聪明。老鼠偷油,身怀绝技:它把头掉转过来,把长长的尾巴伸进又窄又细的油瓶口里,蘸满油再放到嘴里品尝。老鼠偷蛋,令人惊叹:它先找好同伴,然后仰卧在桌上,四只爪子紧搂鸡蛋,同伴则咬住它的尾巴,沿桌腿把它和蛋轻轻巧巧地拖到地面。  明代浮白斋主人在《雅谑》中,讲了一个《猫祝鼠寿》的故事:一只老鼠躲进一个瓶子里,猫抓不到,就用胡须去“掠”,老鼠因而打了一个喷嚏。猫在瓶外毕恭毕敬地叫了一声:“千岁!”老鼠说:“你难道真在祝我长寿吗?你想引诱我出来,细细地吃掉我哩!”  浑身金色毛发的仓鼠,天生就是一些“数学家”。它们“千里迢迢”地外出觅食,在返回巢穴时却无须借助任何视觉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它们善用矢量加法。在数学上,矢量就像一支射向空中的箭,它由长度、空间位置和方向三个部分组成。仓鼠不论置身何处,在寻找返回窠穴的最短路程时,会把所有储存在大脑里的矢量加在一起,然后在最后一个矢量的箭头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之间画上一条直线。这是一种复杂的数学导航系统。  老鼠能建造结构复杂的巢穴,能穿过一个五分硬币大小的洞眼,能爬上笔直的砖墙,能在水里游动800多米或连续踩水三天,还能潜入水中抓捕鱼虾。老鼠甚至能在核弹爆炸过的岛屿上残存下来,长得特别壮实。  报载,1993年春天,以美国科学家盖克和俄罗斯科学家扎加洛夫为首的科学考察小组,来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墟上,研究七年前的核泄漏惨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傍晚时分,当科学家小组围着火堆就餐时,扎加洛夫的助手突然发现在离他们不远的岩石上,站着两只肥大的老鼠。它们长达40厘米。队员伊万手持一根搭帐篷用的金属杆,走近老鼠,想戳死它们,谁料两只老鼠猛地向他扑来。他惨叫一声,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命丧鼠口。  当这些科学家爬上一辆军用卡车想撤退时,几只大鼠冲了过来,猛咬车轮的橡胶,汽车没开多远就泄了气。鼠辈们越聚越多,摆开阵势,要同科学家们决一死战。幸亏两位特工人员枪法奇准,十来只大鼠才倒在车旁。后来,扎加洛夫把汽油灌进酒瓶,点燃,扔在汽车周围,其他老鼠才不敢贸然前行。直到黎明时分,科学家们才得以突围。半个多月后,俄方动用了一个连的兵力,才将这个超大鼠群剿灭。  鼠也有益  清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引用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话说:“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这就引出了一个民间所谓“鼠咬天开”的创世神话:宇宙之初,夜色漆黑,必须耗尽混沌之气,才能由暗夜走向黎明。正是在漫漫长夜中非常活跃的老鼠咬破黑暗,引来光明,子时的属相才同它联在一起。有人说,由于老鼠消耗了天地始分时的混沌之气,它才有了“耗子”的别名。  远古时代,先民以采集、狩猎为生,但他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果菜有毒,哪些无毒。相反,老鼠在黑夜中觅食,从不中毒。据此,人们便拜老鼠为师。  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民间传说中,老鼠被塑造成带给人间谷种的“英雄”。浙江桐乡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的谷物自行生长,人们不用劳作就能收获。天上的神仙觉得人们过于懒惰,就派天神下凡,搜尽所有谷种,并装入袋中带上天去。一只老鼠悄悄钻进袋子,在袋底咬出一个小洞,于是就有五种粮食漏了出来,使“五谷”留在了人间。  当然,老鼠还有其他用途。鼠肉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也高,是地球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火鼠”可以晒干后烧炉子,因而被称为“活煤炭”。麝鼠、绒鼠身上有珍贵的毛皮。车鼠、绢鼠可供儿童赏玩,而迪士尼的“米老鼠”更是惹人喜爱。  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二》中,就对小鼠充满柔情:“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这鼠小得很。它无猜的,坦然的,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着我——我惊悦地唤起来,母亲和父亲都向下注视了。四面眼光之中,它仍是怡然地不走。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鼠中豚鼠等品种,是科学家良好的试验动物——在医学上,几乎每个人都由于这些实验老鼠而受益匪浅。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着几十只老鼠在肯尼迪宇航中心发射升空,它们的年龄被严格限制在出生5~15天内。这些老鼠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因而可以用它们来研究人类对太空旅行的反应。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开始对老鼠进行训练,使它们动作更加灵活,嗅觉更加灵敏,并能“听从命令”。这种经过训练的老鼠被称为“警鼠”,它们体形较小,“无孔不入”,能用来检查汽车、飞机、机器里是否藏有炸药或其他违禁物品。  正因老鼠具有两面性,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的地方才以鼠命名:河南周口市有个鼠浪乡,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个鼠街村,贵州则有两个含鼠的地名——平塘县的鼠场村和纳雍县的鼠场乡。  老鼠嫁女  在我国春节年画或剪纸中,有一个常见的题材是“老鼠嫁女”或“老鼠娶亲”、“老鼠纳妇”、“老鼠添箱”。这来源于种种民间传说。  据传,从前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老人,从老鹰爪下救出一只老鼠,把它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儿。这女孩长大后非常娇气,发誓要嫁给最有权势的人。开始,她以为太阳最有权势,不料太阳说,云能遮住太阳;她去找云,云又说,风能把云吹散;她去找风,风又说,墙能挡风;她去找墙,墙又说,老鼠能在墙上打洞。女孩十分惊讶,就请求老人再把她变成老鼠,并在正月二十五日晚上出嫁。正因如此,民间才有一个规矩,就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晚上不点灯,让老鼠嫁女的队伍在唢呐声和鞭炮声中平安通过。  “老鼠嫁女”的习俗不光表现在年画和剪纸上——它其实是一种民间的祀鼠活动。这种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日期不尽相同。苏北在农历正月十六,苏南在正月初一,湖南一些地方在二月初四,而四川多在除夕之夜。在江南民间,在老鼠嫁女前夕,家家都要炒出许多芝麻糖,据说这是在给老鼠成亲准备喜糖。当天晚上,孩子们把糖果、糕饼、米花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并敲打锅盖、簸箕等器物为老鼠催妆。在陕西有的地方,正月初十的夜晚,家家都灭烛早寝,还要在屋角撒些盐和米,送给老鼠,俗称“老鼠分钱”。  在浙江绍兴一带,年画被称为“花纸”,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中写道:“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做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  周作人在回忆儿童时代的生活时,曾写下一组《儿童杂事诗》,其中的《花纸》第二首云:  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  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许根。  有人认为,“老鼠嫁女”根源于原始社会的鼠图腾崇拜,它反映了人们对鼠既憎又敬、即逐又宠的矛盾心理。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民以食为天”,老鼠偷吃粮食,因此,人们采用“嫁出”的方式将之拒之门外;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家中无鼠光临,则又是自家藏粮不多的征兆,于是,人们又希望家中有老鼠的踪影。  又有人认为,“老鼠嫁女”是一种生殖崇拜。靳文林先生写道:“鼠是'子神’。民俗以鼠喻子,是作为人类子孙繁殖的象征。故放在'人日’嫁女,以鼠喻人……'人日’就是人类子孙繁衍之日……在古老的民间剪纸《老鼠嫁女》中,抬轿的是老鼠,轿里坐的老鼠却是繁衍之神抓髻娃娃,这个意思是不言而喻的。”  史载鼠案  制定法律,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由于各国法律千差万别,它有时竟涉及对动物的审判,并产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判决。  埃及灭鼠法载明,杀死一只老鼠奖赏5埃镑。菲律宾政府规定,灭鼠最多的妇女将荣膺“美女王后”的称号,并可获得农业机械。印度尼西亚某州要求男性公民在结婚前杀死25只老鼠,并将死鼠上交有关部门“验明正身”。然而,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法律却规定,虐待老鼠是犯法行为。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曾把老鼠视为同人类平等的社会成员,对于它们糟蹋粮食、扒墙盗窃、传染疾病等恶行,非但熟视无睹,而且还设立动物法庭,指定老鼠的律师为其罪行辩护。  1840年,法国普罗旺斯省农村鼠患严重,农民们向动物法庭提起公诉。奥杰纳主教将此案定为“民事诉讼”,同意受理。开庭时,在场的除公诉人外,还有老鼠的律师西亚利奈,以及23名法官。本来应由被告出庭,可是西亚利奈一开庭就指出:“被告无法出庭。因为第一,农村中的老鼠居住得太分散,无法接到传票;第二,它们都住在深穴暗洞中,传票无法送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被告如果要来出庭,则须穿过森林,翻过高山,涉过河流和沼泽,而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潜伏着可以使它们丧命的猫、猫头鹰、黄鼠狼等,所以它们根本不能出庭。”  辩论结束后,奥杰纳主教宣布:“缺席的被告们,你们也是神的造  物……我陈述了你们的罪状,祈求神的慈悲,告诉你们该去的地方,不要再在我们这里居住……”  这个“驱逐出境”的判决,立即遭到西亚利奈的反驳。律师郑重声明,法庭要尊重事实,确定每只老鼠的罪行,然后区别对待,绝不能一概而论。法庭无可奈何——这场官司以老鼠胜诉而告终。  据传,我国也有过一起鼠案。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太监想讥讽一名御史,便缚一老鼠前往告曰:“此鼠咬我衣服,特擒来请御史判罪。”御史略一思忖,果断判曰:“此鼠若判笞杖、放逐之罪,则太轻;若判凌迟、绞斩,则太重。本官决定判它宫刑。” ——太监就这样讨了个没趣。  鼠与文学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晋人郭璞的《飞鼠赞》,活脱脱写出了鼠之飞姿:“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飞鸣鼓翰,倏然皆腾。”  然而,老鼠毕竟有太多的“缺点”,它猥琐鬼祟,恰似人中孬种,因而我国《诗经》的《相鼠》和《硕鼠》两篇,都以鼠兴人,刻画出了天下贪官污吏和无耻之徒的卑劣贪婪和凶残狡诈。《硕鼠》云:  (译诗)  硕鼠硕鼠, 大田鼠,大田鼠,  无食我黍! 甭想再吃我的谷!  三岁贯女, 三年把你养得肥,  莫我肯顾。 你却不把我照顾。  逝将去女, 何时才能离你去,  适彼乐土? 到那安乐好国土?  乐土乐土, 安乐国啊安乐土,  爰得我所? 我的归宿在何处?  ……  唐代诗人曹邺的《官仓鼠》,同《硕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在散文方面,《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也以社鼠比喻小人,意义深远。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害怕什么呢?”晏子回答:“最害怕躲在社庙里的老鼠。”景公又问:“这是为什么?”晏子再答:“社庙是把木料捆扎起来,再涂抹泥土修成的,老鼠在里面打洞后,躲藏起来。人们想用火去熏鼠,又怕烧坏社庙,想用水去淹鼠,又怕冲坏社庙上的泥土。这些老鼠之所以不能被杀灭,是因为它们躲在社庙里啊。国家也有这样的老鼠,他们就是国君左右的小人。对内,他们蔽善扬恶,欺骗国君;对外,他们独断专行,压榨百姓。不诛灭他们,国家会乱,而要诛灭他们,他们却又被国君庇护着、厚爱着,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社鼠。”  此外,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大声谴责了那些“窃时以肆暴”的胡作非为之人;苏轼的《黠鼠赋》,讲了一个老鼠身处绝境而机警逃身的故事;蒲松龄的《大鼠》则向人们指出,要用“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的军法来剿杀老鼠。这些历史名篇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思想道德上,都对中华民族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外国作家中,伊索的寓言《老鼠开会》、匹诺脱的寓言《老鼠和大象》,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老鼠开会》说:一群老鼠开会,讨论怎样通知大家猫来了。在许多建议中,最受欢迎的是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老鼠听见铃声,就可以在猫到来之前躲进洞里。可是在进一步讨论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时,却没有哪一只老鼠敢去做这件事情。  汉语中与鼠有关的四字词语形象生动,大多姓“贬”:鼠牙雀角、鼠目寸光、鼠目獐头、鼠肝虫臂、鼠窃狗偷、鼠窃狗盗、鼠腹鸡肠;十鼠同穴、十鼠争穴、老鼠见猫、老鼠过街、两鼠斗穴、投鼠之忌、投鼠忌器、社鼠城狐、穷鼠啮狸、狐鼠之徒、首鼠两端、首鼠模棱、捉鼠拿猫、梧鼠之技、掷鼠忌器、猫鼠同眠、偃鼠饮河、器鼠难投;虫臂鼠肝、抱头鼠窜、虎头鼠尾、狐奔鼠窜、狐凭鼠伏、狐潜鼠伏、狗偷鼠窃、狗盗鼠窃、贼头鼠脑、贼眉鼠眼、狼奔鼠窜、狼贪鼠窃、掉头鼠窜、雀角鼠牙、蛛丝鼠迹、獐头鼠目;以狸饵鼠、以狸致鼠、目光如鼠、进退首鼠、孤雏腐鼠、城狐社鼠、胆小如鼠、掘室求鼠、罗雀掘鼠。  汉语中含“鼠”的俗语数量可观,也颇风趣: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只死老鼠坏了一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滚汤泼老鼠,一个也跑不了;猫哭老鼠,假慈悲;老鼠尾巴生疮,有脓也不多;腰里掖个死耗子,冒充打猎的;苍蝇找烘缸,老鼠找米仓;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鼠摆尾巴——小玩艺儿;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鼠舔猫屁——找死;狮子捉老鼠——大材小用;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鼠的故事?譹?訛  古哲智慧  黠鼠赋  苏子夜里坐着,有老鼠在咬东西。他拍打坐床,声音停了。但是,隔不一会儿,咬声又起。苏子让童子拿蜡烛去照,童子发现了一只空袋子,那吱吱的响声就是从袋子里传出来的。苏子惊讶地说:“嘻!这只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跑不了啦。”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寂静无声,好像什么也没有。举起蜡烛在袋里搜索,只见里面有一只死老鼠。童子吃惊地说:“这老鼠刚才还在咬东西,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先前是什么声音呀?难道有鬼不成?”翻开袋子,老鼠落地,撒腿就跑。再机灵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道:“呀,这只老鼠真狡猾啊!被关在皮袋里,皮袋是坚硬的,老鼠不能够钻透的。所以它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皮袋,用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化神龙,捉住蛟龙,捉取乌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它们,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了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评点: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  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个人非常在意出生的时辰。他生于子年,而老鼠是该年之神,因此,他特别爱护老鼠,不许在家里喂猫养狗,还禁止童仆打死老鼠。老鼠在家里的粮仓、厨房里恣意糟蹋,无人过问。  鼠们还通过互相转告,跑到这家来大吃大喝。结果,这家人没有一样完整的器具,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全家人都吃老鼠享用后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与人同行,晚上,它们又偷又咬,追逐打闹,各种各样的叫声吵得人不能入睡。但是,爱鼠之人心安理得。  过了几年,此人把家搬到了别的州郡,另有人住进了他的房子。老鼠依然故我。新主人说:“老鼠是阴暗角落里的害人虫,偷窃捣乱,最为厉害,为什么猖狂到如此地步呢?”他借来五六只猫,把它们关在屋里捉鼠。他还撤瓦除砖,用水灌洞,甚至雇人来围捕老鼠。被杀死的老鼠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有人把一些老鼠扔在隐蔽的地方,还臭了好几个月哩!  评点:为非作歹的人虽然一时找到了“保护伞”,但忽视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会遭到毁灭的下场。  越人溺鼠  老鼠喜欢夜里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进肚大口小的坛里,任凭老鼠糟蹋。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坛里,它们总要饱餐一顿后才肯回洞。越国人再倒出粮食,换上清水,并在水面上撒上一层细糠。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又呼唤同伙一个接一个地跳入坛里。结果,这些老鼠全被淹死了。  评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像老鼠一样贪婪的敌人,最好的法子就是诱敌深入,集中力量,一举歼灭。  大 鼠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有一只老鼠同猫一样大,为害甚烈。宫里派人四处寻找好猫来灭鼠,但是,这些猫总是被老鼠吃掉。  此时,恰好有外国人进贡了一只狮猫,这猫的毛色像雪一样白。宫人把狮猫抱到有老鼠的房子里,关上门,暗中看它如何动作。这狮猫先是在那里蹲着,蹲了好久。老鼠探头探脑地从洞里爬出来,一见狮猫,狂怒地猛扑过去。猫为躲避,跳到案台上。老鼠也跟着跳了上去。猫往下跳,老鼠也跟着下跳。如此往返,不止百次。见此情景,大家都以为这猫也怕老鼠,没啥本事。后来,老鼠腾跳的动作渐渐迟缓了,大肚子一凸一凹,像是在喘着粗气。它还时不时蹲到地上,休息片刻。此时,狮猫猛扑下去,用爪子紧紧揪住老鼠项顶上的皮毛,用利齿撕咬它的头骨,双方翻滚着互相搏斗。猫发出呜呜的叫声,老鼠发出啾啾的惨声。众人急忙推开房门,但见老鼠的脑袋已被狮猫嚼烂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躲避,并不是害怕老鼠,而是等待它疲惫懈怠!古有“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的军法,狮猫是在使用这种机智的战术啊!  评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一《孙子兵法》中指导战争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告诫我们要以智取胜,而不能逞一时之勇。  寓言集锦  伊索寓言  田鼠与家鼠  田鼠与家鼠是好朋友,家鼠应田鼠之约去乡下赴宴。家鼠一边吃着大麦和谷子,一边对田鼠说:“朋友,你知道,你这是过着蚂蚁一般的生活,我那里有很多好东西,去和我一起享受吧!”田鼠跟随家鼠来到城里,家鼠给田鼠看豆子和谷子,还有红枣、干酪、蜂蜜、果子。田鼠看了,大为吃惊,称赞不已,并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它们正要开始动嘴,有人打开了门,家鼠一听见声响,害怕得赶紧钻进了鼠洞。当家鼠再想去拿干酪时,又有人进屋来拿什么东西。它一见到人,立刻又钻回了洞里。这时,田鼠顾不上饥饿,战战兢兢地对家鼠说:“朋友,再见!你尽管享受这里好吃的东西吧。我宁愿回去啃那些大麦和谷子,过平平安安、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要像你这样整日提心吊胆。”  老鼠与黄鼠狼  老鼠向黄鼠狼开战,每次总被打败。它们聚在一起商议,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将帅指挥。于是,它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了几只老鼠来做将帅。这些将帅想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就做了一些角挂在头上。战事又起,老鼠再次被打败。别的老鼠轻而易举地逃进洞里,而那些将帅因头上有角,不能钻洞,全都被黄鼠狼吃掉了。  克雷洛夫《松鼠和核桃》  一只小松鼠当上了狮子大王的勤务员,很快便博得了大王的欢心。为了鼓励松鼠的忠心,狮子答应送它一大车核桃。核桃可是松鼠最爱吃的食品啊!松鼠于是天天盼着能享用美食。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狮子的承诺却始终没有兑现。  可怜的小家伙经常饿着肚子,暗暗哭泣。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松鼠老了,迟钝了,狮子大王不再喜欢它了,就让它退休。临走的时候,松鼠终于得到了它梦寐以求的一大车核桃。这都是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上等核桃啊,个头大,颜色又亮。遗憾的是,松鼠的牙齿已经脱落,根本咬不动核桃了。  匹诺脱《老鼠和大象》  一只幼鼠刚从雅典学了些肤浅的知识回来,有了点小学问,便十分骄傲。它盛气凌人,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有一天,他对一头大象说:“你走起路来用不着那么大模大样的,因为上帝把你造得够大的了。你的个子大,这是事实,但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按我的想法,这倒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你个子太大,行动起来就不灵活。你走路又慢又笨。瞧瞧我!简直是奔跑如飞。我能跳来跳去到处跑。你却很懒,走一步就得停下来喘口气。你真可怜。每当我打量你那庞大的身躯时,我就有点怜悯……”  骄傲的老鼠并没有说完它要教训大象的一番话,因为在它快要结束演说时,一只听厌了它那种智慧言论的猫,纵身一跃把它擒住,吃掉了。猫的行动说明了老鼠和大象确有天壤之别。  章恺《佛塔上的老鼠》  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老鼠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梭,又可以大嚼丰富的供品。它甚至享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特权——可以随意啃咬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籍,尽情欣赏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上留些排泄物。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就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猛抽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啊,你们的膝盖竟然是这般柔软,说跪就跪下去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跃将老鼠抓住。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是佛的代表!”野猫反唇相讥:“人们哪是在向你跪拜啊,你只不过是站了高位罢了。”然后,野猫像掰开汉堡包一样,把老鼠咬成了两半。【感谢使用说 牛(本章免费)  野牛家牛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牛”是“驯化的牛科大角型哺乳动物。曾经成群地活动在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非洲的牛有的仍处于野生状态”。  牛的驯化发轫于六七千年前,这大大晚于狗、猪、羊的驯化。埃及人首开历史先河,华夏族次之——约在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前2300)中期。  所有家养动物都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它们之间相互通婚就顺理成章。例如,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野猪就常常在光天化日之下钻入家猪的住处求偶寻欢,传宗接代。然而,野牛却没有这种“私通”的习惯。  我国野牛现仅存于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密林中,因珍贵稀有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体形大,身架高,强壮威武,气宇轩昂。人们曾在原始森林中把它们和家牛诱入“洞房”,使之在朝夕相处中产生爱慕之情,结为秦晋之好。遗憾的是,野牛不理异性,无动于衷。  家牛分黄牛、瘤牛、水牛、牦牛、杂种牛等。若论用途,则有乳用牛、肉用牛、役用牛和兼用牛的区别。当然,牛之有“用”,令人惊叹,因为牛极具价值,一身是宝。牛肉可吃,牛奶可喝,牛黄入药,牛骨可制乐器、梳子,牛皮可加工成靴鞋、铠甲、盾套、箱包、盒子、非洲人下身的挡布和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品。  我国古人设祭,以牛为牺牲,称为“太牢”。古代中东地区也把牛作为祭品,人们在施行祭礼时,首先让献祭者卧在坑中,并在坑口覆上穿孔木板。人们在板上宰杀公牛,牛血滴入坑内,献祭者就用它来沐浴。据说,此种祭礼具有净化道德和操行的意义。而在今天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人们在举行葬礼时,仍要在死者坟前放置牛头模型,以示他生前的富有,并祝他死后超升。  不仅如此,在世界许多地方,牛血、牛尿、牛粪也被派上了特别用场。  牛血解渴,众所周知。乌干达的卡拉莫贾民族生活在四面环山、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带,一年中有半年是旱季,此时全境除一条河流外,其余河湖全都干涸。旱季一到,人们就靠牛血解渴。对于卡拉莫贾人来说,牛尿也十分珍贵——他们不仅用它取暖、洗身,而且还将之作为佐料滴入牛奶,刺激胃口。在印度,教徒们认为,牛尿可以净化人的肉体和灵魂。  在我国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毡包或住房旁边往往堆着小丘一般的牛粪。人们根据粪堆的大小,可以判断牧民财富的多寡。现在,牛粪除了用做燃料外,还被用来发电或培植蘑菇。而在非洲,牛粪则是建造房屋的上等材料。  坦桑尼亚的马赛人很爱干净,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总要事先洗手。但是由于缺水,他们洗手时只用牛粪。客人一到,主人就跑到自家牛栏里抓起一大把冒着热气的鲜牛粪,用两手反复搓揉,然后再换用干牛粪把手擦净。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带的霍屯督人很少洗澡,但他们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皮肤。他们把湿牛粪抹在身上,等牛粪慢慢干后再用手掌刮下,最后涂上油脂摩擦,使皮肤滋润光滑。即使对于新生儿,人们也用湿牛粪而不是用水为之擦身。非洲某些民族,甚至在施行割礼后,也在伤口上敷上牛粪和树脂调成的糊状物,防止感染。  世界奇牛  世界上有许多奇牛,例如——  识途之牛: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居民在卖掉自家的一头牛后,这头牛冲破新主人设置的两道带刺的铁丝网,涉过三条河流,穿越30公里,经过20多小时,重新回到老主人的家里。  嗜睡之牛:非洲有一种牛每天在吃饱喝足后,一睡就是20小时。这种牛不会耕田拉车,但能很快长出肥肉,成为人们的佳肴。  鼓风之牛:一般牛用鼻子呼气,可是产于非洲摩洛哥瓦锡巴地区的“吹风牛”,却是用嘴呼气。这种牛用嘴呼出之气,好像是从鼓风机里吹出来似的,风力很大,因此,当地人往往用它们代替鼓风机。  制烛之牛:南美洲圭亚那有一种“灯牛”,因其尾巴可制蜡烛而得名。当地人宰杀“灯牛”后,在取下的牛尾中钻个小洞,插入灯芯,就制成一支“牛尾烛”,这种“烛”可燃七八个小时。  能笑之牛:南美洲圭亚那的奔米达地区有一种会笑之牛,这种牛的喉部长着一个“S”形的隔音膜,牛叫时,此膜剧烈颤动,发出“哈哈哈,哈哈哈”的声音。人们习惯性地称这种牛为“哈哈牛”或“笑牛”。又因为它的叫声很像古稀老人爽朗的笑声,因此,它又被称做“笑老人”。当地居民非常喜欢这种牛,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  浇水之牛:非洲尼日利亚的“息西”牛,颈下有一个比头还大的盛水垂囊。只要垂囊里有水,“息西”牛就从嘴里不停地喷出水珠。“息西”牛喷水,是为了保持舌头的湿润,以免过多分泌唾液。遇到天旱,人们就把牛牵到河里,让牛的垂囊灌满水,然后把牛牵到地里浇水。  用脚饮水之牛:这种牛生长在非洲,其形状同普通牛没有两样。令人奇怪的是,它不用嘴喝水而用脚喝水。原来,在牛的四肢靠近蹄子的地方有一个气囊直通胃部,因此,这种牛只要往水里一站就能吸水。  长有驼峰之牛:这种牛的颈背之间像骆驼一样长有一个驼峰,故名驼峰牛或驼牛。驼峰主要用来贮存养料,还可以用来拖套。驼牛耐热耐渴,善于行走,性情温驯,它既能提供乳和肉,又能供人役使,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水下清道夫”: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和台湾南部沿海一带水中的海牛,其貌不扬,用鼻呼吸,有人说它是鱼,也有人说它是鲸。据传,当年哥伦布在航行途中,捕捉到一头海牛,烹制后品尝了它,发觉味似牛肉,于是称之为“海牛”。其实,“海牛”并不像牛,它们原先也生活在陆地上。它是象的“远房亲戚”。由于肉味鲜美,它在18世纪遭到大肆捕杀。海牛的牙齿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头成年海牛每天能吃50公斤海生植物,因而有“水下清道夫”的称号。圭亚那曾利用两头海牛清除了首都乔治敦市附近一条水道中的水草,使居民获得了足够的生活用水。  牛的崇拜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牛对人类的贡献是其他家畜望尘莫及的。人们把憨厚勤劳、任劳任怨的人称为“老黄牛”,鲁迅先生也自比“孺子牛”,并且表示:“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正因如此,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爱牛、尊牛、崇牛、祭牛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所谓“牛文化”。  自宋代以来,国人多奉冉伯牛为牛王。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人们把他奉为牛王,是取义于他的名字中的“牛”和“耕”字,而“画百牛于壁”之“百”,则是“伯”的谐音。除冉伯牛外,我国有些地方也尊崇汉代龚遂为牛王大帝,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泾县东乡佞神记》说:六月初八的“牛王会虽不热闹,然香火则较盛。牛王大帝者,则汉渤海太守龚遂也。以卖刀买牛之故事,乡人讹之,称为牛王大帝”。原来,龚遂在担任渤海太守期间,曾要求民众注重农桑,劝导那些带刀带剑者卖刀买犊、卖剑买牛。  另据清代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说,我国民间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牛王:  按《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敬牛之俗。壮族有“牛魂节”,哈尼族有“牛纳纳”(牛歇气),而贵州仡佬族则有“敬牛节”。贵州《盘县十月朔之俗》云:“十月朔,俗传为牛王神生日。乡农各寨,捐资举牛王大会。爆竹之声,各寨相应,极一时之喧闹。各家并出新糯米制饼,先取一团喂牛,一团挂牛角上,牵之至河畔饮水。俗传牛饮时于影中见角上之饼,格外喜悦,知人酬其劳也。”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这指的是我国古代送冬寒、迎新春的“鞭春牛”风俗。鞭春牛又称鞭土牛,因“春牛”多为土制,且色彩鲜艳。《周礼·月令》曰:“出土牛以送寒气。”到了唐、宋时期,鞭春牛的风俗更为流行,以至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立春”条曰: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至今仍流传在吉林海龙县的打春词是:“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  印度85%的人信奉印度教。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该国南部的图达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管理人世的女神名叫替克兹,而创造牛和人的则是她的弟弟奥。奥用泥土造了1600头牛,这就是圣牛的祖先,最早一个男人就是攀在最后一头牛的尾巴上出现的。奥利用这个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一个女人。这对祖宗仅用一个星期就繁殖了100个图达人。  印度教徒把母牛视为“圣牛”,它们神圣不可侵犯。牛可以在大街上自由游荡或者躺卧,行人和汽车必须为它让路。在农村,它们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入田间,饱食已经成熟的谷物或水果。圣雄甘地是牛的崇拜者,他曾说过,他尊重母牛的圣洁,犹如尊重自己的母亲。在印度,人们甚至开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当牛不能自由觅食时,它们就被收养在这里。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端于西周时期。《诗经·小雅·大东》最先提到“织女”和“牵牛”: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  ?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彼牵牛,  不以服箱。  诗中所说“织女”是指天琴座的三颗星,它们在银河之西,而“牵牛”则指天鹰座的河鼓三星,它们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和“牵牛”都是天空中极亮之  星,因而能启发人们的想象。  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流传开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应劭在其《风俗通》中,记述了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事。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更把两者的“恋爱”演化成了婚姻。此后,我国史籍、志怪传奇、笔记小说,更生动地描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杜甫的一首《牵牛织女》诗,则成了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的经典之作: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天仙配”历来有许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天帝的第七个孙女织女在天河东面织造云锦,牛郎在天河西面放牛。两人都很勤劳,天帝就让他们喜结良缘。但是,他们婚后只顾嬉戏,不事耕织,天帝于是大怒,把他们隔在河之两岸,并让乌鸦通知他们,只准他们七天见一次面。谁知乌鸦传错了话,说是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  另一个民间故事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突出了“老牛”的作用:牛郎是个贫苦的孤儿,受其兄张有才和嫂嫂嘎氏的虐待,分家时只分得一头老牛。可这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会说人话。老牛告诉牛郎:“天上有个美丽的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天天织布,织出五彩缤纷的云锦和天衣,休息时常常到银河里洗澡。如果你想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做妻子,可以趁织女洗澡的时候,拿走她放在岸上的衣服。”  那时,银河同人间相通。牛郎照老牛告诉他的方法,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被牛郎的勇敢行为所感动,就嫁给了他。夫妻二人生了一男一女,生活美满幸福。  后来,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异常震怒,派天神捉拿织女。织女被捉上天,牛郎却上不去,因此与两个儿女号哭不已。那时,老牛快要死了,便告诉牛郎说:“我死后,你可以用我的皮做件衣裳,穿上它就能登天。”  牛郎照老牛的话做了,果然上了天。他肩挑一儿一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这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往空中一划,顿时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哭声悲切。这哭声感动了天帝,天帝答应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七月初七晚上叫“七夕”。此时,鹊鸟们为了帮助织女一家相会,便都飞向天河,架起一座鹊桥。而在旧时的民间,妇女们则要聚在一起欢度七夕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因此,“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农耕时代,人们基于男耕女织的现实,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他们朴素的人生理想,而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阕《鹊桥仙》,则为这个故事抹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外斗牛  斗牛,既指人牛相斗,也指牛牛相斗。对于我国古代是否有过人牛相斗,至今说法不一。但是,在旧时浙江的金华、浦江、义乌一带,以及在现时国内的某些地区,人们年年举办牛牛相斗的赛事,则是确定无疑的。  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婺州斗牛俗》写道:  金华人独喜斗牛,则不知始于何时。余在婺州十有六年,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报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斗场辟水田四五亩,沿田塍皆搭台,或置桌凳,以待客及本村老幼妇女……牛之来也,鸣钲前导,头簪金花,身披红绸,簇拥护之者数十人。既至田中,两家各令健者四人翼其牛,二牛并峙,互相注视,良久乃前斗,斗以角,乘间抵隙,各施其巧,三五合后,两家之人即各将其牛拆开,复簇拥去。观者不知其孰胜负,而主之者已默窥其胜负矣。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侗族、黎族等民族的体育运动也有斗牛一项,而宁夏、甘肃一带的掼牛,则多在喜庆之日举行。表演时由一人牵牛入场,牛披红戴绿,斗牛者穿着披风,空手进场。他用双手紧握牛角,在与牛的角力中突施技巧,将牛摔倒在地,于是斗牛结束。  在外国,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方式,西班牙、葡萄牙有斗牛,印度尼西亚有赛牛,委内瑞拉有摔牛。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既有喜剧性的结局,也有悲剧性的结局。  西班牙的斗牛是在围猎野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斗牛士多是专业人士,而所用之牛是专门培育的塞维利亚品种,只斗一次就被淘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描写斗牛场面的:  “第一声号响,牛被赶进场后,各斗牛士用斗篷挑逗牛,试探牛的特性。然后号角一声宣告斗牛的第一阶段开始。执矛手出场,当牛向他所骑的马冲来时,他用矛进行阻挡,刺牛的颈部和肩胛骨之间;第二声号响时各投镖手出场,此时执矛手退场。投镖手站在距离牛二三十码处,跳动大叫以挑逗牛,牛怒而冲向前时,他们迎上前去而略微偏开,灵巧地把镖投向牛的颈部与肩胛骨之间,然后转身闪避,使牛扑空;第三声号角宣告第三阶段开始,此时斗牛士单身出场,走到主席台下,右手拿帽,左手持剑和斗篷,如把牛献给某人就向某人掷帽。然后用斗篷左右摆动引逗牛,待牛直冲上来时,用左手将斗篷抛到前面,把牛头引向下方,然后右手迅速准确地把剑垂直插进牛颈部,如把大动脉刺破牛可顿时倒地毙命。斗牛士只容许刺一剑,否则犯规。此时蒙他献牛的人将帽子掷还给他,并授予礼品或金钱。”  牛与文学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牛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唐代刘义《代牛言》云:  渴饮颖川水,饿喘吴门月。  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  宋代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元代宋无《老牛》: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  我国浩瀚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牛”的四字词语:牛马走、牛眠地、牛刀小试、牛刀割鸡、牛之一毛、牛头马面、牛衣对泣、牛角挂书、牛饩退敌、牛鬼蛇神、牛鼎烹鸡、牛溲马勃、牛蹄中鱼、牛骥共牢、牛骥同皂;一牛吼地、九牛一毛、土牛木马、木牛无全、目牛游刃、对牛弹琴、老牛破车、老牛舐犊、休牛归马、休牛放马、休牛散马、买牛卖剑、如牛负重、吴牛喘月、呼牛作马、呼牛呼马、放牛归马、带牛佩犊、骑牛觅牛、椎牛飨士、童牛角马、犀牛望月、瘠牛偾豚;马勃牛溲、气冲牛斗、气吞牛斗、鸡尸牛从、茧丝牛毛、蛇神牛鬼;亡羊得牛、气冲斗牛、气克斗牛、气喘如牛、归马放牛、目无全牛、充栋汗牛、卖剑买牛、版筑饭牛、庖丁解牛、裾马襟牛、蹊田夺牛、襟裾马牛。  我国民间更有许多关于牛的俗语:猕猴骑土牛;牛头不对马嘴;九牛二虎之力;初生牛犊不怕虎;杀鸡焉用牛刀;黄牛拉磨,慢工出细活;泥牛入海,无影无踪;牛犊子拉车,乱套;墙上的春牛,离(犁)不得;属牛的,专碰硬的,专拉重的。  牛的故事  古哲智慧  庖丁解牛  庖丁替梁惠王解剖牛时,手按着它,肩靠着它,脚踩着它,膝抵着它,皮肉分离,哗然作声,刀进牛体,响声哗然。这些声音恰似音乐,既合乎古代《桑林》之舞的韵律,又符合古乐《经首》乐章的节奏。  梁惠王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精熟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研究牛体解剖的学问,远远超过对于肢解牛的操作技巧的钻研。我开始宰牛时,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已经完全掌握了解剖的学问,任何一头牛摆在我面前,我所注意的只是它的内部结构和脉络,也就是把它看成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了解它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因而在我的心目中,再也没有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对牛体的各个部位了如指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感觉器官已经不起作用,而精神活动却积极起来。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之间的空隙,导向骨节间的窍穴;依照牛的自然结构,在一些支脉、经脉、筋骨肉、肌腱以及筋脉相交的地方,我的刀刃没有一点妨碍,更不用说那些大骨头了。好厨师每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骨头。到今天为止,我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用它宰的牛已有几千头。可是,刀刃却像新刀刚在磨刀石上开了口一样。牛的骨节间有空隙,刀刃又薄,以薄刀插进去宽绰有余,活动方便,所以19年了,我的刀刃还像新刀刚在磨刀石上开了口一样。尽管如此,每遇筋骨脉络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也感到不易下手,总是警告自己谨慎小心。我目不旁视,动作缓慢,用刀极为巧妙,咔咔几下,牛的骨肉就被解开,如一堆黄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起,四周望望,心满意足,把刀擦净,妥为收藏。”  梁惠王听完后说:“好啊!我听了庖丁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评点:世上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  宣王弃牛  齐宣王问孟子:“像我这样的国君,能够安抚得了百姓吗?”孟子回答:“能!”宣王又问:“你根据什么说我能呢?”孟子又答:“我曾经听说,有一次,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穿过,王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呀?’回答是:'将要宰了去祭钟。’王便下令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它那恐惧哆嗦的样子,难道可以这样毫无罪过而被置于死地吗?’那人说:'是不是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呢?’王回答说:'怎么能废除呢?改用一只羊代替它吧!’不知道真有这件事吗?”宣王说:“有!”  评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之行而看出其不忍之心,于是向齐宣王道出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宣扬了人性本善,仁政优于暴政的哲学思想。  蒲松龄《牛飞》  某县有个人买了一头牛,相当健壮。这人夜里梦见此牛长出两个翅膀飞走了,他以为这是不祥的预兆,疑心牛会死去或丢失,便牵了牛到集市上贱价卖了。他用布巾包好卖牛的银钱,并将布巾缠在臂膀上。回家途中,他看见一只老鹰在啄食死兔,就走上前去观看。老鹰没有飞走。他于是用布巾的一端拴住老鹰的大腿,让它站在自己的臂膀上。老鹰不住地挣扎扑腾。当他抓得稍稍松一点儿时,那老鹰带着包钱的布巾腾空飞去。  评点:“然不疑梦,不贪拾遗,则走者何遽能飞哉”。由此可见,疑虑和贪心常常使人得不偿失,“不疑”、“不贪”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对牛弹琴  据《弘明集·理惑论》: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牛依然故我,埋头吃草。不是牛没有听见,而是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和小牛犊寻找母牛的鸣叫,于是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评点:说话做事要分清对象,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  牛为武器  弦高犒师  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627年,秦国大军准备偷袭郑国,走到滑这个地方,恰被郑国商人弦高碰到。其时,他正赶着牛群要去周交易。得知秦军的意图后,他自作主张,以郑国国君的名义,用4张熟牛皮和12头牛来“慰劳”秦军,暗示郑国对秦国的侵略已有准备。同时,弦高又派人火速通知郑君积极备战并轰走秦国内应。秦军见无机可乘,就灰溜溜地撤走了。  石牛之策  据北齐刘昼《刘子·贪受》:  秦惠王听说蜀国国君十分贪婪,就想讨伐这个国家。但是,蜀国的山谷又深又陡,兵马无路可走。于是,秦惠王命人用石头雕了一头牛,并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说这些金子就是“牛粪”。秦国还传出话说,秦惠王要把此牛送给蜀国国君。蜀国国君听见后,非常高兴,巴不得快点把这头会拉金粪的石牛弄到手,于是就派人劈山填沟,开出了一条路,并叫五名身强力壮的彪形大汉去迎接石牛。路修好了,秦国的军队跟在石牛后面赶到蜀国,一举灭亡了蜀国,杀死了那个贪婪的国君。蜀君贪婪自灭的愚蠢行为,成为天下的笑柄。  火牛阵  据《史记·田单列传》: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攻伐齐国,数日内连下70余城,只剩莒城与即墨未克。即墨人推田单为主。田单佯称投降,暗中集合城里千余头牛,做绛色僧衣披于牛身,并在牛角上插上短刀,在牛尾上束上薰草,夜烧牛尾纵牛出城。牛被火烧,怒向燕军,500名士兵随后掩杀。燕军以为神物降临,军心大乱。田单终于击败燕军。  牛角挂书  据《新唐书·李密传》:  隋朝的李密早年曾在宫中充当侍卫,因他喜欢读书,值班时不专心,被免去职务。回家后,李密继续发愤读书,从不浪费点滴时间。一次,他骑牛出外办事,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边走边读。大臣杨素当天正好坐车外出,看到一个少年坐在牛背上专心读书,不由得暗自赞叹。他让驾车人放慢速度,跟在李密后面。走了很久,杨素看到李密把一本书看完了,再换一本,便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啊?”李密回答:“我是辽东襄平人。”杨素又问:“你读的什么书呀?”李密又答:“我正在读《汉书》中的《项羽本纪》。”杨素同李密谈了好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不是个等闲之辈,就鼓励他说:“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他的所见所闻讲给儿子听,其子同李密成了知心朋友。公元613年,杨素之子见隋朝大势已去,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是,他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以致兵败身亡。李密后来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  寓言集锦  伊索寓言  公牛与山羊  有一头公牛在被狮子追赶时,逃进了一个山洞,洞里住着一群野山羊。尽管野山羊朝它又踢又顶,公牛还是忍着疼痛对它们说:“我在这里忍辱负重,并不是害怕你们,而是害怕站在洞口的狮子啊。”  蚊子与公牛  蚊子飞到公牛角上,休息了很久。它要飞走时,问公牛是不是希望它早点离开。公牛回答说:“你来时我一点儿都不知道,你离去我也不会在意。”  小牛与公牛  小牛看见公牛干活很辛苦,就十分可怜它。可是祭祀时,主人不用公牛,却捉了小牛去宰杀。这时,公牛笑着对小牛说:“喂,小牛,正因为你要作祭品,所以你才什么活都不必干。”  费德鲁斯《驴子·公牛·鸟儿》  驴子和公牛一起套在轭上拉车。公牛用力拉车时把一只角弄断了。驴子还咒骂说,它那虚弱的伙伴没有给它什么帮助。公牛筋疲力尽,把另一只角也弄断了,最后便累死在地上。牧人随即把死牛加到驴子身上。驴子挨了千百次鞭子,终于也累垮了,倒在路上一命呜呼。鸟儿飞来啄食驴肉,还唧唧喳喳地说:“当初公牛求你时,如果你对他表示同情,那你就不至于早死,而成为我们的食物了。”  章恺《牛的母爱》  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每人每天的用水量被严格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它挣脱缰绳,奔到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上。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迎头冲去,军车一个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深沉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如何呵斥驱赶,它都不肯挪动半步。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样倔犟。这种对峙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牛的主人寻来了,他恼羞成怒,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哀叫不停,但就是不肯让开。鲜血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和骂骂咧咧的司机都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我就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里倒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老牛面前。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这三斤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久,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喝完水后,它们就掉转头去,慢慢地往回走。【感谢使用说 虎(本章免费)  种类别称  虎属大型猫科动物。据科学家推测,它在生物界进化了一亿多年,才成为现在这样的凶猛野兽。  关于虎的起源,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虎起源于亚洲南部,后来逐渐北移;另一种看法是,虎起源于亚洲东北部,以后又向南方或西南方逐渐迁移。有关资料表明,后一种看法较为可靠,因为老虎惧怕晒得发烫的土地而具有极好的耐寒性。  栖息于亚洲东北部的老虎起初只有一个种,后来才分成两支,形成八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答腊虎、东北虎(乌苏里虎)、华南虎、里海虎(波斯虎)、巴厘虎、爪哇虎。  一只发育成熟的雄性老虎,从鼻尖到尾巴末端的体长可达三米,站起来时肩部高约一米,重约260公斤。它可以在陡峭的山崖上攀上爬下,可以纵身一跃而摧毁跃程内的所有花草灌木。老虎体呈淡黄色或棕褐色,身上有灰黑色横纹,腹部和腿的内侧、两颊与眼上有灰白色大斑点,前额上则有酷似“王”字的斑纹。老虎的平均寿命为11岁。  老虎力大无比,可把200公斤以上的水牛拖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隐藏起来。它在夜间猎获鹿、獐、羚羊、野猪等动物,捕食方法十分凶残。由于它跑得不快,追不上许多野兽,它就常常潜伏在茂密的野草中,当猎物靠近时才猛扑过去,跳到猎物身上,用利爪抓其颈部和吻部,猛力把猎物的头扭转过来以至拧断,或是从颈下抓住猎物的喉咙,憋死、撕裂猎物。  老虎决不吃素,而喜食血淋淋的鲜肉。它一顿可吞下25公斤食物,饱餐后可以数日不再进食。研究发现,老虎的消化器官只分泌脂肪酶、蛋白酶等几种酶而不分泌淀粉酶、纤维素酶。一种酶只能分解相应的一种物质,所谓素食即粮食、蔬菜是以淀粉、纤维素为主,因此,老虎吃下去无法消化。  老虎有许多别称或异称,如大虫、山君、山神爷、李耳、老饕、於菟、白额、白额候、白额将军、毛兽、白兽、毛虫祖、斑子、斑权、啸风子、封使君、寅客、寅兽、斑寅将军等。  据统计,20世纪初,世界上约有10万只野生老虎。到了30年代,里海虎、巴厘虎、爪哇虎相继灭绝。而在世纪末的25年中,95%的野生虎竟从地球上消失了。时至今日,世界上的野生虎只剩下约5000只。  我国新疆原来多虎,古代岩画上的老虎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清代诗人萧雄曾赋诗说,“密林遮苇虎狼稠”,他还进一步指出,“虎之身躯较南中所见者微小,而凶猛亦杀,不乱伤人。”当年林则徐谪戌伊犁,寓寄惠远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回人毙一虎,献于庆参赞处,剥皮取骨,将以煎合为胶。”然而,在现在的新疆,老虎已经销声匿迹了。  老虎成“家”  老虎生性孤独,喜欢各霸一方而没有固定的巢穴,雌雄二虎只有在繁殖交配季节才“住”在一起。一个“虎家庭”的建立,一般开始于一只雄虎霸占了一只雌虎。  有猎人叙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日,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只游荡的雄虎忽然两耳一耸,鼻孔一扬,站住不动。这表示它嗅到了前方来的“女友”。  果然,不一会儿,从树丛后面走出了两只稍小的雌雄老虎。它们也站住不动。几分钟内,两只相距20多米的雄虎直面相觑。继之,双方轻步向前移动,直至相互的距离缩短到只有三四米。两只雄虎再次站定。只听见它们的喉咙里发出低沉的轰轰声。雌虎站在旁边,全然不理会这场即将开始的打斗。  大雄虎吼叫一声,向小雄虎猛扑过去;小雄虎一闪,躲到一边,反身一跃,朝来时之路仓皇跑去。原先站在旁边观察的雌虎此时为逃避危险也转身跑去,追随它此前的伴侣。谁知,大雄虎追上雌虎,一口咬住它的脖颈,并猛力压迫它,不让它跑开。也许雌虎知道逃跑毫无意义,它当即顺从了大雄虎。  雌雄二虎谈上“恋爱”后,终日形影不离——雄虎走到哪儿雌虎就跟到哪儿。过了一阵,它们双双走进了一个适合栖息的洞穴,正式结为“夫妻”。  老虎的性周期约为20天,妊娠期105天,通常情况下一年可繁殖一胎,一胎可产小虎二至四只。幼虎重约一公斤,生后一个半月开始吃肉,周岁时体重可达50公斤,三四岁时性就成熟。  一日,当雄虎从外边回“家”时,雌虎一反常态,鬃毛直竖,张牙怒目,不准“丈夫”入洞。几天后,当雄虎再次回来时,它发现雌虎正卧倒在凉爽的树荫下,跟两只滚来滚去的初生幼子快乐地玩耍。雄虎激动起来,轻轻走上前去,想要同两个爱子亲昵一番。然而,雌虎瞪起眼睛,喉咙里发出轰轰的声音,把它赶走了。又过了许多日子,当雌虎断定雄虎不会伤害虎仔们时,才重新接纳了雄虎这个“家庭”成员。从此,雄虎自觉地担当起了“初为虎父”的责任。  虎门虎俗  早从周代开始,我国古人就把猛虎作为门神,在农历除夕张贴,以驱鬼求福。《山海经》、《论衡》等著作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树,枝叶覆盖三千里。东北一侧枝桠稍短,像个门洞,便成了诸鬼进出之地,故谓“鬼门”。在这个桃枝门边,站着能降百鬼的两个神,一个叫“神荼”(shu),一个叫“郁垒”(yù li)。它们能识别“善鬼”和“恶鬼”。如有恶鬼走过,它们就用苇绳缚之,牵去喂虎,以保百姓安宁。  在我国古人的实际生活中,老虎崇拜无处不在。  白虎神是我国古代汉族的守护神,它原为星宫名,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因形似老虎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礼记·曲礼上》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怒族、土家族、赫哲族、朝鲜族与虎的关系较为突出。有些地区的彝族人自称是“虎族”。云南白族的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他们要出远门或有重要举措时,一定要选取“寅日”这个吉利的日子。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刀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在小孩得病时,往往要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被“赶跑”了。东北赫哲人的阿克腾卡氏族认为,其始祖为一赫哲女子与老虎成婚所生,他们把老虎奉为神明,从不猎取老虎喜欢吃的动物。朝鲜族也把老虎视为保佑全家的灵物。  “廪君”是古代巴郡、南郡氏族的首领。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有一则云:长江汉水流域有一种貙人,他们的祖先是廪君巴务相的后代。他们能变成老虎。长沙郡所属的蛮县东高口的居民,曾经做木笼捕捉老虎,木笼的机关被击发了,第二天大家一齐去打老虎,却看见一个亭长,包着红头巾,戴着大帽子,坐在木笼里。大家问他:“你怎么落入这个木笼呢?”亭长很生气地说:“昨天忽然被县里召唤,晚上避雨,就错走进这木笼子了。赶快放我出去!”大家说:“你被召唤,不是应该有文书吗?”亭长当即从怀里取出召唤他的文书,大家于是就把他放了出来。随后再仔细观察,发现他竟变成一只老虎,朝山上跑去了。  发端于原始图腾的我国虎文化,有着丰富的底蕴,民俗中就有虎的身影频频闪现,且不囿于一地一隅。这在“布老虎”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陕西、山西等地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陕西华县一带则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亲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子上,进门后再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上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上还有一只小老虎,这是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在山东一些地区,妇女们至今还把亲手缝制的布老虎作为馈赠亲友的吉祥物。谁家生孩子,送上一只布老虎,白天是玩具,晚上作为孩子的枕头。民间认为,小孩睡虎枕,既示威猛又避邪恶。  布老虎也是天津、北京等地的民间艺术品。这些老虎黄布颜纹,张口举尾,门额有个“王”字,颇显淳朴、犷放,绚丽、喜人,是孩子们的贴心伙伴。  人虎相亲  我国历史上有些掌故和传说,是把奇怪的人虎相亲作为题材。  据传,楚国令尹子文初生被弃,虎乳之,后借虎之斑纹,名“虎斑”。此为“班”姓之祖。  《太平广记》卷二引《广异记》说,唐代开元年间,有一只老虎化为男人,娶了一户人家的姑娘为妻,住在深山老林的居室里。过了两年,此女仍毫不知情。忽一日,有二客携酒至,一伙“人”便在屋内大喝起来,“须臾皆醉眠”。妇人前去偷窥,发现它们竟然都是老虎。妇人大为惊骇,不敢出声。过了一会儿,这群老虎又变成男人。后来,这妇人对虎夫说,她思家心切,想回去看看。虎夫提酒携肉与她同行。快到妻家时,夫妻遇到大河,妇人首先涉水过去。她在虎夫撩起衣服时,猛然问道:“你背后怎么有一条老虎尾巴呢?”老虎深感惭愧,“遂不渡水,因而疾驰不返”。  又据《太平广记·申屠澄》:书生申屠澄在赴濮州某县任县尉的路上,遇到大风雪,便到路旁一间茅屋里取暖。屋中有一对老夫妇和一位十四五岁的女孩。申氏见这女孩聪明妩媚,便向她求婚,老夫妇立即应允。当晚,俩人结为夫妻。第三天,新妇告别老夫妇,随申氏上路赴任。申妻持家有方,广交宾客,亲族和仆人交口称赞,夫妻情谊更为深厚。俩人后来生了一男一女。申氏任职期满,返回陕西老家,路过嘉陵江边,在泉水旁休息。此时,妻子忽然惆怅地吟了一首诗:“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申氏以为她想念父母心切,就劝慰她不必忧伤。到了妻子家里,茅屋依旧,但空无一人。妻子思念亲人,整日流泪。一天,她忽然发现屋角有张虎皮,立刻破涕为笑,把虎皮披到身上,马上变成了一只老虎,冲出屋门,奔入山林。申氏领着儿女顺山路寻找,不见任何踪影,对着山林大哭了几天。  唐代《虎苑》说,从前有一位老妇人,走山路时碰到一只足上扎了芒刺的老虎,就帮它把刺拔了出来。等到老妇人回到家里,老虎便扔来野兔、狐狸等野物。此后每天如此。  虎与文学  我国不止一个古代诗人写过《猛虎行》,其中南朝宋谢惠连咏道: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  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  唐代杜甫有《遣兴五首》,其中第四首以猛虎遭擒杀为喻,讽刺了那些得势猖狂、为非作歹于朝中的奸佞: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晚唐诗人韦庄也以虎为喻,写了《虎迹》诗:  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  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  元朝于汝玉《虎》诗云:  斑寅赢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  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劢兽奔群。  不堪羊质披文炳,无奈狐行假焰熏。  螫毒由来人共慑,岂知更有猛于君。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节期间,京城来了马戏团,其中的驯虎表演尤为精彩。都市中人倾城围观,诗人黄景仁也不例外。他观后深有感触,便写了《圈虎行》:  都门岁首陈百技,鱼龙怪兽罕不备。  何物市上游手儿,役使山君作儿戏。  初舁虎圈来广场,倾城观者如堵墙。  四周立栅牵虎出,毛拳耳戢气不扬。  先撩虎须虎犹贴,以?卓地虎人立。  人呼虎吼声如雷,牙爪丛中奋身入。  虎口呀开大如斗,人转从容探以手。  更脱头颅抵虎口,以头饲虎虎不受,  虎舌舐人如舐彀。忽按虎脊叱使行,  虎便逡巡绕阑走。翻身踞地蹴冻尘,  浑身抖开花锦茵。盘回舞势学胡旋,  似张虎威实媚人。少焉仰卧若佯死,  投之以肉霍然起。观者一笑争醵钱,  人既得钱虎摇尾。仍趋入圈负以趋,  此间乐亦忘山居。依人虎任人颐使,  伴虎人皆虎唾余。我观此状气消沮,  嗟尔斑奴亦何苦。不能决蹯尔不智,  不能破槛尔不武。此曹一生衣食汝,  彼岂有力如中黄,复似梁鸯能喜怒。  汝得残餐亦奚补?伥鬼羞颜亦更主。  旧山同伴倘相逢,笑尔行藏不如鼠。  我国历代写虎的文章不胜枚举。《礼记·檀弓下》所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专制暴政的痛恨: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者,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载李广射真假老虎的故事,广播世间:李广出去打猎,看到草丛中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射中石头,把整个箭头都射进去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接着又连射几箭,再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从前驻守的各郡,一听说有老虎出现,就常常亲自去射杀。等到驻守北平,有一次射杀老虎时,老虎跳起来,扑伤了李广,但李广最终还是射死了老虎。  古典名著《水浒传》有两处对人虎之斗有精彩描写,一是二十三回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二是四十三回的“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且看武松打虎: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是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带“虎”的四字词语俯拾即是:虎入羊群、虎口余生、虎不食子、虎口拔牙、虎口逃生、虎斗龙争、虎头虎脑、虎头蛇尾、虎头鼠尾、虎头燕颔、虎穴龙潭、虎皮羊质、虎步龙行、虎兕出柙、虎体熊腰、虎体原斑、虎生文炳、虎尾春冰、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荡羊群、虎狼之国、虎威狐假、虎背熊腰、虎咽狼吞、虎掷龙拿、虎略龙韬、虎啸龙吟、虎啸风生、虎落平川、虎窟龙潭、虎踞龙盘、虎豹之父;与虎添翼、与虎谋皮、风虎云龙、为虎作伥、为虎添翼、为虎傅翼、引虎自卫、饥虎扑食、伏虎降龙、如虎生翼、如虎得翼、如虎添翼、如虎傅翼、两虎共斗、两虎相斗、两虎相争、纵虎归山、画虎不成、画虎成狗、画虎类犬、狐虎之威、放虎归山、放虎自卫、养虎伤身、养虎自啮、养虎留患、养虎遗患、捉虎擒蛟、饿虎扑食、饿虎饥鹰、饿虎吞羊、饿虎擒羊、豺虎肆虐、调虎离山、谈虎色变、假虎张威、骑虎难下、熊虎之士、擒虎拿蛟、暴虎冯河;马马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龙行虎步、龙争虎斗、龙吟虎啸、龙战虎争、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潭虎窟、龙骧虎步、龙骧虎视、甘冒虎口、羊质虎皮、羊落虎口、身寄虎吻、虎头虎脑、委肉虎蹊、狐假虎威、狐藉虎威、鸱目虎吻、狼飧虎咽、狼吞虎咽、狼吞虎噬、熊腰虎背、燕颔虎头、燕颔虎须、燕颔虎颈、鲸吞虎噬、鹰扬虎视;人中龙虎、云龙风虎、生龙活虎、如狼似虎、如狼如虎、投杼市虎、投畀豺虎、凭河暴虎、降龙伏虎、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朵里掏出黑色的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