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对比985 211强的211,

从“211”到“985”,中国高校强者更强,但也弱者愈弱!
从“211”到“985”,中国高校强者更强,但也弱者愈弱!
5月7日,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去世。出人意料的是,大师的陨落旋即引发了国内两家“交通大学”校友的口水战。吴文俊就读于1940年代的交通大学,而在绝大多数新闻里,他都被说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这引起西安交通大学校友的不满,他们认为,吴文俊应该是他们学校的“正牌校友”。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交通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把主体部分迁到了西安,只留下极小一部分在上海。现在的上海交大,就是在当年这一小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一般认为,西安交大才是交通大学的“正统”。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今一提到交大,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其实在10年前或更早的过去,西安交通大学才是真正的名校,曾经与中国科技大学同期开设少年班,并被称为‘中国的MIT’。”雷颐的说法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过去,西安交大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是“985工程”首批名单里的7所高校之一。但从某个时期起,上海交大开始反超。尽管国内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公正性一直遭人质疑,但是在各种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上,上海交大的排名总是以明显优势领先西安交大。例如,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主持编订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最初的2003年,上海交大居第9名,西安交大是第12名,二者的差距还不是很大。到了今年,上海交大已跃居第4,而西安交大则落后整整10名,排至第14名。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两校的财力与师资上。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交大从1993年开始,年收入就已进入全国前四甲。2017年,该校的预算总额高达140亿元,排名第4,是全国仅有的4所预算经费超过百亿元的高校——是排名第15的西安交大的两倍。在师资方面,截至2015年,上海交大拥有47名两院院士、70名“千人计划”学者,39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而根据西安交大的官网介绍,该校拥有29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与“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共计51人。为大学“画圈”上海交大起点低却进步神速。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是两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就是地域因素,虽然西安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但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浦东已经超越深圳,成为新的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上海交大的这种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是西安交大无法比拟的。其次,工科的研究项目往往设备多、规模大,经费动辄上千万,因此以工科见长的上海交大就难免财大气粗。同样在上海,上海交大近年来的表现比复旦大学还要抢眼,大有成为“上海滩第一名校”的势头,在诸多因素中,其理工科大学的优势也是其中之一。实际上,西安交大不仅被它的“同门兄弟”大幅反超,它要保持原有水平都已经很难了。有数据显示,仅在年,西安交大就流失了599名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这与兰州大学的境遇非常类似。就像兰大一位校友所说的,拜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之功,纵向比,无论是师资、学生还是经费,兰大的各项数据当然比过去是进步了;但是横向一比较,兰大就全面落后于那些东部地区的“985”高校了。兰大与西安交大等一批名校的相对衰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迁。2008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以下简称《高教资源分布》)一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分析说,1950年代,中国调整高等学校院系,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建设西部地区院校。经过调整,中国高校的布局相对均衡。例如,从省级高等学校的绝对差异的变化看,极差值明显下降,由1949年的37下降到1953年的26,原高校数量最多的上海从37所减少到15所。交通大学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上海内迁到西安,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虽然在1990年代之前,中央政府也曾多次划定“全国重点大学”的名单,但大学之间的等级并没有后来发展得那么复杂与森严。1993年7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向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因此开始实施“985工程”。在“211”大学的范围内,通过数次画圈,又选出39所大学。在这些学校中,拨款与定位又分若干层次。例如,第一层级是北大、清华,目标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期拨款额度是18亿。第二层级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这其中仍有差别,其中浙大14亿;南大、复旦、上海交大、北师大各12亿;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10亿;中国科大、西安交大9亿。此外,从1992年开始还三次画圈,确定了31所副部级大学,即学校的校长与书记都是副部级,由中央直接任命。根据《高教资源分布》一书,代表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211”与“985”学校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一些曾在计划经济时期名震全国的老牌重点大学,尽管后来也入选“211”和“985”,但由于地处中西部地区及东北三省,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流失、经费不足、学校学科排名与声誉下降的状况。“马太效应”兰州大学校友、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平权,其中包括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问题。中国高等院校的地区差距是从1980年代后期,伴随中国经济的起飞逐渐拉开的。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差距。地方经济的活力,直接影响当地高校的发展。在过去,地方经济与所在地的重点大学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些学校的经费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全额拨款的。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在这些地区高校工作的教师反而能够得到补偿——他们的工资要比东部地区的同行们高。但工资的地区差在1980年代中期被逐渐取消。到20世纪末,中国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办学、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经年的调整,除少数教育部直属院校外,绝大多数高校都划归地方管理。而“985”院校的经费,则由中央与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下拨。这样一来,经济发达地区也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能提供较多的经费和吸纳较多的大学毕业生,高校数量多,办学经费充裕,而不发达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很少,经费也少。因此,在“985工程”实施之前,全国重点大学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在高教改革之后,“大学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造成了马太效应,强的越强,弱的越弱”。十年砍柴表示。高教改革之后,地方经济与当地大学有了共生共荣的关系。十年砍柴以武汉大学为例分析,在计划经济时代与现在,武大都是实力雄厚、排名靠前的全国名牌大学。但在1990年代,武汉的城市发展曾经经历过一个低潮期,直接导致武大也短暂跌入低谷,当时武大的很多老师也南下北上。比如清华大学当时新建法学院,就挖走了武大法学院的很多老师。另一个例子是位于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它曾经堪称国内法学高校的翘楚,培育了当今中国法学界的许多著名专家。但在今天,且不说“西政”无法与中国政法大学比,连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都要将它反超。在这种情形下,人才开始从西部高校向发达地区主要是东部高校流动。据不完全统计,最近20年来,甘肃省至少有40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近10年,甘肃省调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上千人,调入不足百人,仅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省调出的高层次人才就有近500 &个。无独有偶。位于陕西的“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年共调出125人,连当时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离开了。环绕北京的河北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年间,该省重点建设的5所骨干学校就流失了445名人才。在东北地区,这一新中国重工业的发源地发生了持续的经济低迷,同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才。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说,“就吉林大学而言,在过去有一段时间里流失的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211大学’了。”同时,他正期待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到位,经济回暖,人才最终回流。根据《高教资源分布》的统计,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东部地区有39万余人,而西部地区只有17.5万人。东部高校教职工超过3万人的有北京、江苏、广东等5省市,而西部没有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万人,其中,江苏的高校专任教师数量是西藏的50倍。“半吊子”开放梳理中国高校地区差异的演变,从表面上看,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力量起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讲, 时至今日,政府仍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市场的作用仍比较弱。熊丙奇解释说,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主导中国大学命运的,在中央政府之外,还多了地方政府这个因素。区域经济的差距,最终通过地方政府对所在地大学的支持力度大小表现出来,这在本质上仍旧是行政的力量,而并非自由市场的力量。十年砍柴也表示,这是一种“半吊子”的人才自由流动,不是完全的教育开放。熊丙奇指出,如果将以各种形式与名目获得的政府经费都算上,北大清华获得的政府拨款能占到两校收入的80%以上,与此同时,它们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经费依然十分丰厚。今年初,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公布的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突破230亿元,其中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就以受捐25.29亿元位居第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跻身中国大学校友捐赠“10亿俱乐部”。5月20日是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浙大在生日这天收到的校友捐款即超过10亿元。中国高校被分为三六九等的背后是大学行政化。曾参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的湖南大学研究员陈厚丰撰文指出,在高等教育经费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投给国内顶尖水平大学的经费所占的比例偏高,实际上挤占了政府财政对第二、第三层次“985工程”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费投入。陈厚丰认为,由于国内顶尖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大、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社会声誉好,因而争取科研拨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民间捐赠的能力都比其他高校强,而且能获得丰厚的地方财政配比资金。而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不仅从政府那里获得财政拨款较少,而且也无力从社会上筹措到足够的办学经费。结果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已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机会的不公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如何有效配置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最终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西部地区的师资尤其是优质师资已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更加剧了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转载自:青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551- E-mail:
fgy@ 您是本站第(Cheese面包)
(你要控计你寄几)
([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取消“985”“211”高校利大于弊
昨日,网络疯传国内“985”和“211”高校要取消的消息。虽然教育部在晚间出面进行了否认,但关于“985”和“211”的争议,不是刚刚触发,而是早已有之。“985”和“211”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其当下凸显的弊端,更为显著。
是否保留“985”和“211”,是中国高校改革绕不过去的话题“985”“211”事关重大,不同高校有不同心态很多人说不清“985”和“211”是什么含义,但都知道这是中国优秀高校的代表,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官方圈定的优秀高校的代表。对于高校,这三个数字,意味着极大的政策、拨款倾斜;对于学生,这意味着自己考上名校的资格认定;对于一些企业,这是招聘启事中的第一轮筛选。正是因为重大,所以当传闻“985”和“211”可能被取消时,不同处境的高校有不同的心态。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既非“985”也非“211”)的校长周烈昨天表示“坚决赞成取消这种‘杀贫济富’的做法”。但可以想一下其他实力不济的“211”院校,如果真的取消,那么之前受到的优待则会灰飞烟灭。39所“985”高校这里可以先简要介绍下什么是“985”和“211”。“985工程”源自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只有九所,至2011年年末,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又推出“211工程”,意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共计112所高校。简而言之,“985”和“211”就是国家圈定的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虽然教育部否认要取消“985”“211”,但要弱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传出要取消“985”“211”的消息,绝非空穴来风。除了中南大学的校长提到了要废除“985”和“211”外,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许武,也在近日也提到了国家要废除“985”。之所以教育部出面否认,可能和此事关系重大,需要谨慎决定有关。但最近这几年,关于废除这两个头衔的讨论就从未停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3年前就表示,两个工程不会再新增学校,而会对非工程高校给予支持。1949年我国高校仿照苏联模式院系调整以后,一直采用行政主导的财政体制办学。随着过度僵化的体制弊端逐步暴露,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改用“工程”拨款的方式办高校。始于90年代末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所以会有这种要弱化的趋势,最大的可能是政府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没有达到最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可否认,从十几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工程资金的确帮助部分高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教育主管部门更迫切的想解决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尤其是在学术腐败频发的背景下。 “985”和“211”相比于其他高校,最大区别在于钱没有钱是办不出好高校的。这个链条很简单,有钱才能吸引好的教授,有好的教授才能有好的项目做出好的成绩,有好的成绩学校才能有好的声誉,有好的声誉才能有好的生源,有好的生源就有好的校友,有好的校友才有体面的校友捐款。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985”和“211”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其中的高校以资金支持。中国大学的资金来源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下拨,超过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一半(2013年数据)。在财政下拨中,有个专项补助经费,指211工程专项资金、985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专项资金等。其中,211工程专项资金和985工程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数额较大,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共同筹集;985工程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共建资金、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以及项目学校自筹资金。2013年科研经费10亿元以上高校绝大多数来自985或211所以学校挤破头也要上“211”和“985”的重大推动力就是钱。关于这一点,河南大学(既非“985”也非“211”)的校长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中国的大学有娘娘、贵妃、答应之分,河南大学就是那个“答应”。别说“985”和“211”相比于其他高校有资金支持的巨大差异,就连“985”和“211”之间都有不少区别对待,比如浙大曾经的风云人物郑强,在从浙江大学(既是“985”也是“211”)党委副书记任上调至贵州大学(是“211”但不是“985”)担任校长后,曾感慨“贵州大学过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总和,顶不上我原来工作浙江大学的1年。” 钱带来的差异,造成了三种不公平
高等教育不是只有“985”和“211”都说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这句话从整体上看是对的,但若掰开来瞧,就不那么正确了。先看整体: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在2013年已达到GDP的5.34%,但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是6.3%,加权平均是6.5%。7国甚至超过了7%:丹麦、冰岛、以色列、韩国、新西兰、挪威、美国。但这种低,是总体上的低,尤其是基础教育投入低,反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仅不低还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维持在30%上下,而同期OECD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占比仅为20-25%。根据2013年数据,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普通小学的3.93倍,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是1.7倍,奥地利、冰岛、意大利等国甚至低于1.5倍,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美国和法国约2.28倍,与我国数据接近的大国仅有墨西哥和巴西。总之,总体教育投入较低,但高等教育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过高。而这笔过高的教育投入,实际上主要喂给了“985”和“211”院校。。得到重点扶持的全部“985”院校和大部分“211”院校均系中央部属高校,根据2013年的数据,一百余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与两千余所地方高校公共财政预算约为3:7,但要知道中国的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仅为1:9,而专科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其被轻视的程度非常严重。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投入的方式,最大的不公平正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一所高校有多个学科,学科之下又分为多个专业,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全国660多所国立本科高校中,最优秀的专业并不全部集中在某个或少数几十所学校。许多高校虽然没有进入211工程或者985工程,但这些高校的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却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由于该校其他专业没有达到211工程或985工程所要求的水平,他们就不可能得到211工程或985工程的倾斜投入,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高等院校不是只分布在北京、上海全国共有112所“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从各省市拥有的211高校数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苏11所和上海9所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再以“211”高校占当地高校数量的比例为指标,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占比达28.57%,西藏仅六所学校,但西藏大学为211学校,占比为16.67%,上海66所高校中有9所211学校,占比13.64%排在第三。2014年全国各省211院校占比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和河北普通高校数量均超过100所,可是211学校均仅有1所,分别占比0.83%和0.99%排在最后两位,同时,两省拥有的985高校数量均为0。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富庶省份浙江,省内高校超过80所,但211学校仅有浙大一所。因为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人为圈定的,其中必然存在因地域而差别对待的情况。2013年,浙江省的GDP约为北京的2倍,但13年中央对浙江高等教育的投入仅仅为北京的6%,这就不仅仅是教育的不公平了,而是地域不公。优秀毕业生不是只出自“985”和“211”先看一个故事,2012年,深圳某银行招聘,规定应聘者须来自211大学。学生写信给深大的章校长,校长安慰:银行招聘人员素质低,不必在意。第二天他让学校财务处撤回学校在该银行的所有存款,“若再不改,就号召2万多学生的家长把存在这家银行的钱全部提出来”。实际上,在招聘启事中,把来自“985”和“211”院校作为条件之一。很多人认为这是“歧视”。其实,企业有筛选机制很正常。但问题在于:“985”和“211”院校的财政来源是计划拨款,学生就业却是市场竞争。这也是不公平。 高等教育需要的钱应该来自哪里?要谨慎对待政府拨款成为高校资金主要来源的方式根据2013年数据,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与非政府经费的比例是1:0.71。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是1:1.1,美国、日本、韩国分别是1:1.8、1:2、1:2.7。并且,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民间投入主要体现在以学费为主体的事业收入上,民间捐资、学校投资收入的比例非常低。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占58.34%,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40.56%,民办教育举办者投入仅0.47%,社会捐赠仅占0.62%。而在美国,即使是接受捐款较少的公立高校,其捐款、投资收入等也占12.93%。从办学准入到招生次序到财政投入,中国的教育管理不仅严重限制和歧视民间办学,而且也把公立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由于政府垄断了高等教育办学权,导致私人部门的资金无从进入,从整体上是降低了中国高校的福利和活力的。要解决钱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清楚,就是政府少管点。由政府主导高校经费有什么坏处呢?一个最明显的对比是苏联跟美国。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苏联的科技创新投入很多,成果跟美国同期有一拼。但仔细观察一下,当年的苏联科技都偏重宇航、航天和军工,侧重工业,没有留下改变人类生活与生存方式的技术发明。相比之下,改变我们生活的家电、互联网、电脑、手机、民航、汽车等等,还有工业制造技术,都来自美国。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苏联的科研全是国家主导、国家出资,而美国的研发是市场主导,以私人投资者为主。对于必不可少的政府拨款,其实也完全没必要用对高校以进行资格认证的方式,来圈定给多给少。一个国际通行的规则是,建立或引入第三方独立的教育评价机构,对高校的学术能力和教育水平独立调查评估。财政拨款应该参考这样的评估结果。
这几年来的公共议题讨论,关于教育公平推进的,是最“雷声大而雨点小”,而985、211院校的存在,确实阻碍了教育公平,应该引起重视了。
中国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不是不严格,而是很松散。
在中国落选院士,为何能在美国当选?
在抗战中,桂系实力非但未曾受损,反而越打越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利用一切机会巩固其在东南
联系电话:010-87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985大学就一定比211好吗?_211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5,955贴子:
985大学就一定比211好吗?收藏
一楼谨献于百度211吧!
电子管厂家景德镇市鑫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电子管,真空电容器,真空继电器等电真空器件的经销与服务.性价比高 价格实惠 欢迎定购:
欢迎大家积极交流!
请写下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
你这个问题问得就很弱智。 我只能这样回答你:985最差的大学一定远远强于211最差的大学。985中等的大学一定远远强于211中等的大学。985最好的大学一定远远强于211最好的大学。不知这个答案楼主满意否。
额,中央不是傻子,你觉得他们会傻到把钱给二流学校,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吗?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不一定,985垫底的几所和211前列几所基本相差无几,完全是其它因素造成的结果。例如:中民大、中海大、西北农、成电、湖大、东北大北科大、北邮、西电、南航以上院校实力基本差距不大,其中中民大的实力连211都够不着。
作为211中唯一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西南交大至少强于10所垫底的985
电子科大专业单一,西南交大交运、电气、土木完爆之无压力
1.清华,北大,大陆双子星,并列第一3.复旦,上交,人大,浙大,中科大,南大,华东五虎和人大,实力仅次于清北的牛校,并列第三9.西交,哈工,武大,华科,南开,天大,中山,厦大,北师大,北航,同济,仅次于华五的十一大名校,共列第九20.东南,北理,西工大,大工,实力稍逊于十一所的四大名校24.川大,山大,实力强大,规模巨大,因此而饱受争议的二所名校27.北科,北交,中政法,中农业,北邮,华南理工,中南34.华东理工,华东师范,南航,南理,成电,西电,重大41.湖大,兰大,西南交大,东北大学,哈工程,中石油,中地质,中矿业,武汉理工,长安大,吉大(生源100开外靠补录)大家以为如何
211等NZ系列电力产品国内唯一合法生产商;NZ200/NZ400/NZ600/NZ700/NZ800等系列,211等NZ系列电力产品.
综合加起来绝不比电子科大差。西南交大即将开办医学院,再加上国家实验室得到批复,实力肯定大增。
恩,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啊,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医学真不是说上来就上来
除非合并,自己发展太难了
总之985的有些学校不见得比211的强。
是不是四大军医大学最好啊?
没给西南交大是政治原因,是西南交大校长不给力,西南交大未申请。不要一味否定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性,毕竟全国只有几个。另外,西南交大土木电气机械等专业远强于电子科大,这是事实。这些学科也是热门专业
其实从总体来看,西南交大是985的实力。成电985垫底,谁强谁弱,高下立判
四大军医很好,和同济华西湘雅中山接近,从八年制批次可以看出
26楼,基本同意
就没听过成电的土机电
也是个在网上吹的,在任何场合,西南交大的遇到成电的还不是自卑?
就是那么叫方便
现在同济和湘雅的分绝不比华西中山差
西南交大的就业相当好,都上了央视报道了,有什么好自卑的?唐山交通大学会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面前自卑?
此贴好奇葩,两个主题并行不悖
嗯,数据不错,但现在名气上四大医学院相差无几
西南交的一流就1个交通,电子科大2个电子和通信但是西南交的二流能有6个左右,电子科大的二流就3个左右西南交的粉丝就认为这是7和5的对比,我说的没错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5比211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