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舞麟升灵台h古月疙瘩民俗庙会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定西陇西县巧借“农历四月八传统庙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图)
  活动现场
  中国甘肃网5月16日讯 (通讯员 王宏红))5月13日至15日,陇西县仁寿山森林公园再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盛大的&农历四月八传统庙会&,这是陇西县境内一年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庙会,县内外市民共计5万多人纷纷至此烧香拜佛、旅游观光。借此机会,陇西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廉政文化进机关增效能&示范点创建和&质量服务在企业&年活动,联合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商、税务、城建、土地、城管、旅游等10多家部门组成&148&法律服务工作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送法下乡&大型法治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该局悬挂横幅2条,法制展板2块,发放《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和《特种设备安全法》等各类法律宣传资料10000多份,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3人(次),受教育群众1万多人(次) ,为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营造了良好氛围。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张兰琴
5月12日,为期5天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参会的甘肃代表团上午召开文化产业重点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灵台皮影戏  灵台皮影戏是应灯盏碗碗腔这种说唱艺术的形象表演需要而产生。明代中叶产生于灵台的灯盏头碗碗腔是农民沿街乞讨时唱的小曲调,灾荒过去后,农民在正、二月闹神会时,继续唱这种曲子。经过老艺人的辛勤努力,把唱起来悠扬婉转、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灯盏碗碗腔与素有“一头毛驴驮一个戏班子”的皮影戏结合起来,形成了群众喜闻乐看、符合农村消费需要的灵台皮影戏。  灵台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现程式跟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它行当齐全,生、丑、净、旦表演各具特色。一个皮影戏班的完整装备包括影件箱具、场具和乐器三部分。(1)影件箱具:有桩桩、头梢、座堂、场景、斩、动物六类。均以牛皮刻雕而成,因此叫“牛皮影子”。桩桩即影人身子,有角子、龙袍、步斩、氅氅、袍子、旦斩、旦龙袍等;头梢有纱帽、王头、包巾、翎子、神怪、公子巾、旦头、帅盔、绿帽子、披发等;座堂有龙座、帅座、官座、书座、绣座、穷座、神座等;场景有金銮殿、帅帐、地狱、花草、山石等;斩有马斩、牛斩等;动物有龙、虎、蛇、骣马、转马等。一套完整的影件约1200件。(2)场具有亮子(即影幕)、亮棍(即影幕撑架)、灯具。灯具清代以前以悬挂式青油灯盏为主,民国以后,逐渐采用煤油罩子灯、汽灯,现在一律采用灯泡。(3)乐器有打击乐、文乐两部分。打击乐配置灯盏头、莲花板、板鼓(爆鼓、干鼓)、梆子、勾锣、铙钹、铰子、小锣;文乐领奏乐器为二弦,演奏员配带铁指套,其它乐器配置有高音二胡、低音二胡、月琴或三弦、笛子、唢呐。  灵台木偶戏灵台木偶戏传承人周效国。李晓明  民国初年,木偶戏从陕、甘两省毗邻的凤翔、千阳等地传入灵台,除用木偶代替演员这种表演形式未变外,表演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秦腔、眉户是主要的表演剧种。为适应观众的观赏要求,又融入了灵台特有的地方剧种灯盏碗碗腔。在灵台西部山区,还用木偶表演“杨燕麦”等民间小曲(调)。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木偶戏在灵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表演形式日渐符合大众口味,表演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灵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旧时,木偶戏的“身子”均为木头雕刻,一个木偶,一般由木头雕刻的头、挑杆、服饰三大件组成。民间艺人选好木料,然后精雕细刻成戏剧中的人物头像,再着色,画成白脸、红唇、黑眉等,装上头发,下面安装挑杆,挑杆主要指挥“双臀”,演出时根据需要换穿不同服饰,或官帽、官袍,或粗布短褐。木偶不仅是演出的主要设备,同时又是一件件民间艺人创作的精美工艺品。现在,木偶头大多是硬塑料做成,能长时间保持颜色的鲜艳。  新中国成立后,灵台木偶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72年,灵台县文化馆创办了木偶剧团,以5000元购置了一套箱具,除走乡串村演出外,还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为灵台造就了一批木偶戏新人。在灵台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上,老艺人王凤鸣,他是木偶戏的“全棒手”,能挑能唱,曾兼任县文化馆木偶剧团教练,培养了郭延轩、宗建国、魏兰生、田效廉、陈巧娥等一批活跃在木偶戏舞台的民间艺术家。2011年9月,灵台木偶戏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陈巧娥、周效国被认定为灵台木偶戏传承人。  木偶戏表演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各级各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关注,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热爱木偶戏的艺术家纷纷自购箱具,成立私人剧团,活跃在城市与农村,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灵台灯盏头戏灯盏头戏  灵台的灯盏头剧,又名碗碗腔,最初叫锣鼓噪。它是以皮影形式为主演唱的灵台特色地方剧种,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灯盏碗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行当齐全,形式完整,并具有悠扬、清脆的音乐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因而被完善地保留了下来,它是灵台一大特色地方文化遗产。  灯盏头剧最初流行于灵台县新集、龙门、上良、星火、朝那等乡镇,后传至平凉、泾川、崇信、安口等县、市,以及陕西的千阳、麟游、陇县、凤翔等县。据《秦腔剧目初考》证实,灯盏头剧从明清时期就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剧种、剧目、声腔、曲调,它以民间小曲(民歌形式)到影子腔,直至搬上舞台成为舞台剧,经历了三百我年的衍变、发展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使其内容不断新颖、完善而丰富多彩。  灯盏头剧确切产生年代已无考,明代中叶,陕、甘两省交界处,遭逢灾年,战乱频仍,饥民遍野,灾民到处乞讨,乞讨时用绳穿起一串枣木片来伴唱,唱的是当地民歌、小调。在长期乞食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有板有眼的固定腔调,后又用农村家家都有的油灯碗碗击节,灯盏碗碗敲起来清脆悦耳,又容易找到,从而成为灯盏头剧的专用敲击乐器,当时演唱的主要曲子有《绣荷包》、《十盏灯》、《孟姜女哭长城》、《三打锅》等。进入清代,灯盏头这种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做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被保留了下来,俗称唱曲子。每年二月二日闹神会时,成为当地敬神祈福、娱神娱人不可缺少的节目。后来,灯盏头的唱腔逐渐被皮影戏采用,用于皮影戏的演出。民国以来,灵台县专门用灯盏头演唱的皮影班主要有上良乡的杨世民班、星火乡的杨进元班和朝那的巩万林班。  1958年灵台县秦剧团改建为灵台县灯盏头剧团,由张志敬任团长,韦浩任导演,“戏母子”杨世民任音乐编导,主要演员有何克诚、朱桂兰等15人,该团演出了第一个灯盏头剧目《吹鼓手招亲》,这是灯盏头剧第一次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了演出,逐步使舞美表演、艺术设计、唱腔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此后以灯盏头剧这一新的剧种名称排演了《槐荫记》、《楼台会》等剧目,该剧先后多次参加西北五省和省、地、县的各种会演、调演,代表平凉地区赴省参加地方特有剧种演出并获奖,1959年10月在省上参加的庆祝建国十周年汇报演出中受到上级党委的嘉奖。省上出版的《陇东歌曲戏曲选》收入了灯盏头剧《争先恐后》。  灯盏头剧在搬上舞台前,有传统剧目四百余本(折),常演的有一百余本,这些剧目大多数是由秦腔剧本移植过来的,也有皮影艺人创作的剧本,象《猴子碰头》、《闹地狱》、《火烧李儒》、《刘木礼吃面》、《玄人锄谷》等。灯盏头剧的传统剧目由于有固定的演出本,角色分行,故大都可直接用作舞台真人演出。灯盏头登上舞台,成为一个戏曲剧种以后,先后创作移植了《分家》、《井下炮声》、《送肥记》、《欢迎不欢迎》、《争先恐后》、《口袋阵》等大量现代题材剧目,丰富了灯盏头剧表现生活的范围。  灯盏头剧的音乐属板腔体,七声音阶徵调式。主要板式有:〔二六〕、〔慢板〕、〔尖板〕、〔滚板〕等。除〔滚板〕外,其他板式都有苦音和花音之分。演唱时真声(本声)和假声(二声、鬼声)互用。须生(老生)、老旦、丑全用真声;花脸用假声喉音(又称净音);小生、小旦、青衣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特别在叫板和落板时,拖腔中多用语助词,如苦音〔慢板〕常用“安”、“啊”、“哎”。花音〔慢板〕多用“安”,花音〔二六〕多用“哎”。灯盏头剧的乐器,除特有的用小铁棒敲击灯盏碗碗外,文场主要有二弦子(弦为牛筋做成),笛子、月琴、板胡、唢呐等;武场使用秦腔打击乐器,但以连环板代替牙子,连环板共两块,枣木做成,以牛筋串连,用以敲击板眼。  1966年历史剧停演,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历史剧恢复上演。在以后几年中,灯盏剧有如枯木逢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指导下,陆续创作演出了《分家》《井下炮声》《送肥记》《欢迎不欢迎》等剧目参加演出了省地文艺汇演。省电台和中央台先后播放过多次。  灯盏头传承人杨万钧正在授徒  新中国成立后,灵台木偶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72年,灵台县文化馆创办了木偶剧团,以5000元购置了一套箱具,除走乡串村演出外,还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为灵台造就了一批木偶戏新人。在灵台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上,老艺人王凤鸣,他是木偶戏的“全棒手”,能挑能唱,曾兼任县文化馆木偶剧团教练,培养了郭延轩、宗建国、魏兰生、田效廉、陈巧娥等一批活跃在木偶戏舞台的民间艺术家。2011年9月,灵台木偶戏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陈巧娥、周效国被认定为灵台木偶戏传承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各级各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关注,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热爱木偶戏的艺术家纷纷自购箱具,成立私人剧团,活跃在城市与农村,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灵台唢呐灵台唢呐传承人姚九录 李晓明  灵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秦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灵台唢呐,最早出现在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庆祝典礼等场合。由半职业农民组成鼓乐班子演奏。  灵台唢呐班子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灵台人过事(指红、白喜事)最讲究的是请全班子。所谓全班子,即人数由6~8人组成,由两支唢呐吹奏,伴以堂鼓、钧锣、小锣各一面,钹、小钗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唢呐领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锣、小钗等组班演奏的。一般乐队成员都会演奏两件以上的乐器,可根据需要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随意调配。  灵台唢呐曲牌世代流传,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约有曲牌300多个。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委婉纤弱、有的情悲意哀、有的欢天喜地,如办喜事时奏红事曲牌;遇丧事时奏白事曲牌;娱乐时奏各种民间小调,如“绣荷包”、“珍珠倒卷帘”、“兰玉莲担水”、“纺线线”等。如今,在红白喜事中,人们还可听到由歌曲改编的新曲牌,如“东方红”、“军民大生产”、“社会主义好”、“五朵红花寄回来”、“十唱共产党”等。曹丽珍剪纸吊街村东坡社社火乔元香的香包周海静根雕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分享)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龙剑灵台选什么种族 灵台县 灵台无计逃神矢 灵台方寸山 甘肃灵台 灵台县人民政府网站 灵台寺 灵台门户网 灵台吧 灵台门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灵台民间故事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靖远县五合乡灵台山圣感寺2016届庙会庆典上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灵台    自然环境: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土地面积20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61万亩。境内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春干冷,夏秋湿热,光照充足。地形西高东低,地貌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川塬兼有,平均海拔1205米。年平均气温10.6℃,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592.7毫米,无霜期158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土壤以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好。    行政区划:辖13个乡镇,184个村民委员会。     文教卫生:全县医院、卫生院18所,医生878人,病床432张。有各级各类学校282所,教师2075人,在校学牛43170人。  经济指标:2004年,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8931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63311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9.1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22万亩,粮食总产量14623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741元,财政总收入3659万元,财政支出15761万元。    名优特产:灵台牛心杏和中药材甘草、柴胡、黄芩、冬花、刺五加、板兰根、茵陈、大戟等最为名贵。牧业生产条件优越,饲草充裕。肉牛和中华甲鱼已成为甘肃重要的生产基地。    旅游景点:境内历史遗址遍布,现已发现仰韶、齐家文化古迹400多处,发掘文物近万件,是甘肃文物第一县。驰名的古迹有占灵台、皇甫谧古墓、密须国遗址、疙瘩庙、双堠子等“灵台八境”。199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    【中台镇】      自然环境:中台镇是县城所在地,总土地面积16.7万亩,耕地面积4.71万亩。平均海拔966.4米,年平均降雨量501.2毫米,年平均气温10.5℃,无霜期179天。      行政区划:辖2个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7527户,乡镇总人口22985人,乡镇从业人员11492人。      六通情况:12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2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18人,病床23张。有各类学校21所,教师107人,在校学生1880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177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343公顷,粮食总产量74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财政收入226万元,财政支出220万元。      名优特产:牛心杏和陈家湾桃及中药材甘草、柴胡、黄芩、冬花、刺五加、板兰根、茵陈、大戟等。    【邵寨镇】      自然环境:邵寨镇位于县城东南部,总土地面积17.76万亩,耕地面积5.42万亩。平均海拔1308.2米,年平均降雨量501.2毫米,年平均气温10.5°C,全年无霜期179天。      行政区划:辖13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404户,乡镇总人口1 6673人,乡镇从业人员9677人。      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8人,病床12张。有各类学校17所,教师132人,在校学生3174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68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061公顷,粮食总产量1204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854元;财政收入213万元,财政支出187万元。      名优特产:柿子和中药材甘草、柴胡、黄芩、冬花、刺五加、板兰根、茵陈、大戟及肉鸽、蝎子。    【独店镇】      自然环境:独店镇位于县城北部,总土地面积16.81万亩,耕地面积6.41万亩。平均海拔1264米,年平均降雨量501.2毫米,年平均气温10.5℃,全年无霜期179天。      行政区划:辖2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9375户,乡镇总人口36363人,乡镇从业人员18615人。      六通情况:21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1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22人,病床20张。有各类学校27所,教师190人,在校学生4848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0556万元,粮食播种面积5582公顷,粮食总产量19646吨,农民人均纯收人1977元;财政收入413万元,财政支出332万元。      名优特产:甘草、柴胡、黄芩刺五加、板兰根、茵陈、大戟等。      旅游景点:皇甫谧古墓    【什字镇】      自然环境:什字镇位于县城西北,总土地面积16.72万亩,耕地面积6.15万亩,平均海拔1375.6米,年平均降雨量501.2毫米,年平均气温10.5℃,全年无霜期179天。      行政区划:辖26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8357户,乡镇总人口30348人,乡镇从业人员14990人。      六通情况:26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1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27人,病床21张。有各类学校22所,教师226人,在校学生4511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056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5141公顷,粮食总产量1964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财政收入395万元,财政支出341万元。      名优特产:甘草、柴胡、黄芩、冬花、刺五加、板兰根、茵陈、大戟等。    【朝那镇】      自然环境:朝那镇位于县城西北,总土地面积19.16万亩,耕地面积5.99万亩。平均海拔1480米,年平均降雨量501.2毫米,年平均气温10.5℃,全年无霜期179天。      行政区划:辖12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540户,乡镇总人口17407人,乡镇从业人员8979人。      六通情况:12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12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21人,病床22张。有各类学校14所,教师108人,在校学生2426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830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401公顷,粮食总产量1067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705元;财政收入239万元,财政支出219万元。      名优特产:肉牛和中药材甘草、柴胡、黄芩、冬花、刺五加、板兰根、茵陈、大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的家乡,上良
  在灵台工作两年,没有什么让我留恋的。
  是甘肃文物第一县!  吹吧!
  如果楼主发帖时把几个帖子发到一起,效果可能更好。
  [家乡视点] 什字太白庙   作者:京华凤城
提交日期: 03:11:49
楼主       太白庙位于灵台县什字镇庙头村的半山坡上。顾其名思其意,我们便知道它是一座庙,但它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庙,见仁见智的穿凿附会,使它也成了乡间人寄托梦想、探幽觅古、时时光顾的好去处。        关于太白庙的由来于盛行乡间的一个传说有关。据老一辈人讲,这里最初山上只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山神爷殿”,但后来却有一位自称太白金星的僧人在此修练升天,当地人为其建庙并命其名曰“太白庙”。这大概寄托了人们渴望神灵庇佑,期待世道太平宁静的愿望。看来即使在那专制一统的时代,乡间百姓也没有甘心忍苦,仍有憧憬美好未来之心。        后来的太白庙,又因为历经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故事而得以扩建。听长辈讲他们还是小小孩时,有一天村里来了三个“货郎”(农村人也称其“呼郎”),竟是专程来寻太白庙的。这事本来蹊跷,货郎怎麽知道此地有庙,又为什麽为之负重长途跋涉而来,来了竟是直奔那远离人家的老庙而去?后来的结果却是三个货郎盘腿坐化在太白庙的殿堂里,迷信中说人坐着死去后定成神仙。也许是人们同情三个可怜的货郎并借以自我安慰吧,有人就说三个货郎是太白金星的三个太子,原本下界了解民情,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得道升天了。这大概就是太白庙“神气”远播的根源吧。        太白庙的发展历尽了波折。文革时期号召破除四旧,铲除封建迷信,太白庙理所当然遭到破坏,三太子的泥身全部被毁。改革开放之后,讲究信仰自由,村民又自发筹款重新整修庙堂。近年来为加快人文资源发掘、促进旅游产业开发,太白庙的建设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主持各项相关事务。今日的太白老庙已有了文昌宫、王母娘娘宫、太白殿、大佛殿、子孙宫等殿堂。其中的文昌宫,寄托了人们通过读书就学这条途径改变贫穷面貌的愿望。据村民讲:“常常来这里烧纸进香,并多行善道者必能金榜题名。”这话灵验不灵验无从考证,但这些年来这里的香火确实是日盛一日。        是庙当然就有庙会,每年的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和七月初五这里一般要过庙会,会期多为三天。在过庙会之际,四乡八邻的人们都要赶来看大戏,也还有远道儿赶来诵经、求福、还愿的香客。步行的、骑车的、坐小车的都有,熙熙攘攘景象颇为壮观。当然了见缝插针的地方风味小吃买卖也不会少。        据说太白庙还有一个重要的离奇之处,人们在旱年四月初八要由信徒去陕西的太白山上“取水”。听说“水”取回来倒入庙中的某个神坛,天上就能降下甘霖滋润万物,保证丰收在即。这些年什字原上旱象最重时总能盼来一场好雨,有人就说是太白爷显灵了。        现在的太白庙中存有文物20多件,雕塑数十痤,而且修筑了大型车辆能够通达的盘山公路。庙堂外还有用分币预测命运的游戏设施,如果您不愿烧纸进香拜神,少花您几枚分币,倒可满足一下你的玩兴儿。不管怎样讲,这里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远远近近的信徒们神往的地方。  
  灵台历史、景点      作者:京华凤城
提交日期: 03:22:59
楼主     灵台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先后建有密须国、密国。秦代置鹑觚、阴密二县。东汉后期设三水县。东晋南北朝,曾先后设立过鹑阴、朝那、安武等县。隋大业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鹑觚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灵台县名始见于史册,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县,鹑觚、良原、朝那三县均属安定郡。隋大业二年废灵台、阴密入鹑觚,唐武德元年复置灵台县,属麟州,贞观元年废麟州,省灵台入麟游,天宝元年改鹑觚及析麟游为灵台县。元至七年,省灵台入泾川,十一年复置,以良原县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陕西置甘肃省,灵台县遂入甘肃。民国元年灵台属泾原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灵台县直隶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原泾原道划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灵台县属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灵台县全境解放,成立灵台县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销灵台县并入泾川县。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复灵台县至今。  
  牛弘墓      牛弘墓
位于新开乡牛村。牛弘历阅西魏、北齐、北周、隋四朝,隋时任秘书监、吏部尚书等职。曾应召删修刑律,撰《大业律》18篇500条,并参与修定音律,正定新乐。
    /lt/wenhuakaogu/wenwuji/0516806.html
  为方便大家浏览,我将相关灵台的几个帖子做了合并,修改了标题。  楼主原文中提及的牛弘墓似不准确,根据灵台新闻网上条应恰当些。
  甘肃灵台“秋射古墓”乃左丘明之冢?(转载)    作者:京华阁
提交日期: 17:00:46
楼主     灵台“秋射古墓”乃左丘明之冢?          千百年来美丽传说让当地人祖祖辈辈守墓护墓敬冢如神        专家建议适时进行发掘考证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宝贵的文化典籍,其作者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据史料记载,“先儒”左丘明生于公元前556年,病逝于公元前451年,葬于衡鱼村东北处。而在我省灵台县一个名叫秋射的小村庄里,也有一处传说中的左丘明之墓,千百年来虽无从考证,但当地人祖祖辈辈守墓护墓敬冢如神,在他们的心目中,古墓是一块不容惊扰的圣地。          荒草丛中隐古冢        灵台县城以北十余公里处有一个繁华的小镇,叫独店,独店镇再向北约5公里,有一个名叫秋射的小村庄。村庄不大,人家百余户,但在灵台县却声名远播,因为这里有一座传说是我国史学鼻祖左丘明的古墓。    近日,记者从灵台县城出发来到秋射村。秋射村毗邻公路。初看上去,这里与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两样,但屹立在村道两边粗壮的古树,让人感到一种古老一种厚重。因不知道古墓的具体方位,记者遂停车问路,但接连问了几位村民,对方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干脆不作回答,还有人诡秘地说“左丘明古墓”在其他村子里。随行的灵台县博物馆馆长王忠学笑着说,这几年,由于盗贼出没频繁,村民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强了。随后,王馆长用方言向村民们表明身份及记者采访的用意后,才有人向记者引见了护墓老人宋有蛇。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终于来到了这座神秘的古墓前。    古墓坐落于农田村舍之间,墓地面积近1亩,中央是一座独墓冢,坟包呈圆形,远看似一座小山包。墓高约10米,底部直径约20米,四周为绿草如茵的平地,绿地的外围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墓地的东侧下方是几孔破旧的窑洞,窑洞开挖的门面上方,有一层残砖烂瓦,有一部分遗落于窑洞门前。古墓的南侧,有一块断碑,上书“秋射古墓”,这是灵台县人民政府1981年将这里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制作的。          古墓丽影传佳话        这座古墓真是左丘明之冢?护墓老人宋有蛇给记者讲述了秋射村妇孺皆知的一个传说故事:相传,身为鲁国史官的左丘明告老还乡后,因洞悉时事,想找一处净土让子孙躲避战乱,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一天,左丘明找来一张巨弓,用松树做箭身,以犁铧为箭头,向西方遥射。箭飞越千山万水,最终落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小村庄,箭头深深地射进一棵老松树的树干里。之后,左丘明携带家眷千里寻箭,遂在这个村子隐名定居。左丘明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先儒”,遂将这个村子改名“丘射”,后传作“秋射”,在被箭射中的老松树下盖起了“秋射庙”,左丘明就被安葬在“秋射庙”附近,为避盗贼骚扰,墓地被称“秋射墓”。如今,“秋射庙”已成一堆废墟,而“秋射墓”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考籍先贤论“秋射”        传说终归是传说,历史需要考证。据史料记载,“先儒”左丘明为炎帝后裔,通晓天文、地理和历史,学识渊博。在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世人所崇拜,就连圣人孔子也对其赞赏有加:“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传精舍志》记载:“先贤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觉寺之西,墓右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亦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从各种史料综合考证,左丘明是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逝后葬于衡鱼村东北处。如今在山东肥城,左丘明的墓地、祠庙及后裔均得到考证。        灵台县博物馆馆长王忠学称,截至目前,灵台县尚无有力的证据证明这座“秋射古墓”与左丘明有关,民国时期的《灵台县志》中虽有“县城北30里处有左丘明之墓”的记载,但不足为证。王馆长分析,秋射村的“秋射”之说应与古代的“秋射”制度有关。秋射制度是西汉时期的部队制度,每年立秋日,部队都要进行秋射活动,内容有两项,一是将吏考核,二是官兵之间的挑战赛,是当时比较盛大的阅兵仪式。因此,秋射村的这处坟包可能是古代秋射阅兵的指挥台。同时,由于没有发掘,这处坟丘是不是墓目前还很难说,但从墓地周围地表遗存的汉代绳纹条砖残块及石板等分析,这处“坟丘”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汉代。          “秋射古墓”待发掘        从史料分析来看,“秋射古墓”似乎与“先儒”左丘明没什么关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灵台县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对左丘明与“秋射墓”的研究。在秋射村,一些有识之士对左丘明文化大多有所知晓,但对于这个有关左丘明的传说的起源,却没人能给出一个合理、全面的阐释。      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为解孔子《春秋》而作《左传》。从政治观、人生观、历史观分析左丘明的思想,可以发现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显著的一致性。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灵台县一位对左丘明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如今,人们在研究左丘明文化以及奉读《左传》、《国语》这两部名著的时候,多注重其历史价值,而往往忽略了左丘明的思想属性。左丘明对阐释孔子思想,传承儒家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灵台县秋射村有关“左丘明之墓”的传说,确实经不起考证,但它能世代传承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位学者呼吁有关方面对“秋射古墓”适时发掘进行考古研究。          世代护墓守殿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秋射村,虽然左丘明之墓的传说无以考证,但千百年来,秋射村人护墓守墓敬冢如神的祖训代代相传。    神秘的秋射古墓下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世人好奇,盗墓贼更是频频光顾,但秋射村人不惧盗墓贼嚣张气焰,全力护墓,所有前来的盗墓贼最终均兴冲冲而来灰溜溜而去。只要有陌生人出现,秋射村人都会倍加警惕。在秋射村,所有惊扰古墓甚至对古墓不敬的行为都为村民所不齿。在1981年政府确定宋有蛇老人为护墓人之前,每一位村民都是护墓者。老宋至今还保存着那份25年前的护墓人聘请协议。25年来,宋有蛇老人恪尽职守,政府从来没有给过他一分钱的报酬。他说:“政府有了就给一点,没有就算了,就是当初不专门聘请我当护墓人,我也会看护古墓的。”诚如斯言,在当地村民的心目中,古墓已成为一块不容惊扰的圣地。    文/图本报记者齐兴福  
  作者:夹鲍鱼拎带鱼
回复日期: 17:42:00
1#     陇上文物第一县,名不虚传啊。     作者:夹鲍鱼拎带鱼
回复日期: 17:44:00
2#      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须国、密国,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灵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开中国针灸医学的先河,以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而蜚声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学多闻、贯通古今,官居吏部尚书。名相牛僧孺,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录[1]》在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灵台县地处泾河渭河之间,达溪河横贯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内富有大量古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旧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齐家文化,历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国,各时代精品文物荟萃,尤其商周青铜器载誉陇上。已发现古遗址240多处,古墓葬30多处,古城址6处,古生物化石点18处,已发掘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经推荐报批,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处,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7处。近年来,配合国家、省、市发掘调展文物近3000余件。       作者:boffbo0806
回复日期: 17:58:00
3#     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我是邵寨人,在上海工作。  觉得ZF的行政能力值得怀疑  做的都是些华而不实,所为政绩的行政方式。
  《史记》里面关于密须的记载只有三个字,“伐密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庙会上有哪些民俗表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