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邦腊掌温泉景区的解说词

数据加载中...滇西第一大主题温泉――云南保山龙陵县邦腊掌温泉养生度假区_新浪旅游_新浪网
滇西第一大主题温泉――云南保山龙陵县邦腊掌温泉养生度假区
  邦腊掌温泉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西9公里处,距腾冲、芒市机场45分钟。景区海拔米,年均气温16.9℃,年均降雨2000毫米,周围较大范围内无工业项目,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环境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据水文资料提供,景区日可供温泉水量3541.3立方米,最高水温104℃,最低水温51℃,年均水温78℃左右 。处于植被丰茂的群山之间、香柏河缓缓流淌在世外桃源般的山谷之中。
龙陵县邦腊掌温泉养生度假区
  邦腊掌总面积约700亩, 分布着600多个泉眼。温泉以氡氟泉为主,同时拥有碳酸泉、硫磺泉。众多泉眼中,奇形怪状,有水色一日三变的仙人池,同一泉水会变色、一天中从清澈、乳白到黑褐色,有规律的循环往复不绝;世间稀有的两泉相邻仅三十厘米,温差10一90摄氏度的阴阳泉一个高温,手不可触,一个低温,温和任你摆弄;还有珍珠泉、蛙鼓泉、石缸泉、间歇泉,温泉生相千姿百态。有的能准确预测500公里左右范围的地震,被誉为“地震灵敏点”、“地球肚脐眼”。更有直径数米的“大沸泉”,滚水翻腾, 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在邦腊掌有了见证,被誉为“温泉博物馆”。
龙陵县邦腊掌温泉养生度假区
  据国家水化中心化验,邦腊掌温泉水中含有最佳浓度的氡气以及氟、纳、钙、钾、钙、镁、锂、铷、氢、硅、铵、偏硅酸根、碳酸根、碳酸氢根、氯根、硫酸根等等23种于人体有益的微量化学元素,属典型的氡氟泉。被云南温泉SPA协会评为“特级水质”,被誉为“神汤奇水”。&
龙陵县邦腊掌温泉
  邦腊掌温泉以其世所罕见的疗效为名,有氡氟泉、碳酸泉和硫磺泉三种不同的温泉水质。对人体多种长期慢性病都有疗效。龙陵县医院数千例病历资料分析表明,邦腊掌温泉具有镇痛、祛风湿及关节炎、调节心脑血管、提高机体免疫力、消炎、脱敏、慢性胃炎、调节生殖机能、风湿、偏瘫、肥胖症、腰肌劳损、腰椎盘突出、肩周炎、高血压、皮肤病等多重神奇之疗效。千年以来,到邦腊掌洗浴治病一直盛行,相聚于这养生天堂之中。1991年,著名作家魏巍到邦腊掌沐浴温泉后,感慨于邦腊掌温泉的魅力,挥毫题下了“热海之源,温泉之乡;天赐奇水,惠及八方”。
  邦腊掌温泉度假区除生态浴场外,还包括森林景观泡池区“龙临温泉”、坐落于香柏清溪之畔,卧于谷地之间的别墅群以及 “奇水源楼”、生态温泉和西驿度假等精品酒店。
保山古称永昌,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市府所在地距省会昆明486公里,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邻,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
保山市旅行家
精通领域:摄影 旅游
精通领域:摄影 写作
精通领域:旅游 摄影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6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您有 条新提醒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欢迎访问保山市电子政务网站集群,您可以选择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 &
龙陵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时间: 16:30:44|点击数:
龙陵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龙陵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局
近年来,龙陵县委、县政府围绕省、市确定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机遇,以保山着力打造 &温泉之都、珠宝之都、休闲之都&三张旅游名片为契机,深入实施&文旅扬县&战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加快产业化建设为主题,举全县之力精心打造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黄龙玉文化&三张品牌&,通过加大投入,全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和影响力日渐提升,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初见成效。2013年,全县有新华书店、电视网络公司、电影公司、印刷厂共4家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0多万元,从业人员70多人;各类文化市场经营户128户,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从业人员600多人;从事纸伞、雕刻、蜡染等民间工艺品制作经营户200多户,从业人员300多人;民营文艺团体2个、从业人员31人;民间文艺社团2个、从业人员120人;文艺团队11个,文艺队151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11.9%,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9816万元,同比增长15.7%;全县共接待游客98.07万人次,同比增长29%;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79%。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现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抓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二是强化宣传促销。搞好文化旅游形象总体策划,制定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完善宣传促销工作机制,全方位、广角度宣传,多渠道、宽领域促销,提高龙陵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宽文化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我县共投入宣传促销经费2200多万元,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国际、国内旅交会、昆交会、石博会等各种交易会、推介会宣传龙陵、推介龙陵。三是强化行业管理。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执法机构,完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文化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全面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保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龙陵县实施方案()》、《龙陵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龙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龙陵县外来拍摄电影电视剧以奖代补实施办法》、《龙陵县文学艺术扶持及政府奖励暂行办发》,建立完善了《龙陵县关于旅行社组织团队到龙旅游奖励办法(试行)》,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经费,专项用于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及招商引资、重点文化产业企业、文化产品、重大文化活动的扶持与奖励及开展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宣传促销、旅游项目储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落实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开发建设景区、发展壮大旅行社、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服务商标品牌等奖励扶持政策。五是强化人才培养。在县职业中学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人才,建立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基地,强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千方百计引进管理、营销、策划等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二)紧扣目标抓规划
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温泉养生胜地、中国最大的黄龙玉加工销售集散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旅游、商贸、绿色城市&的目标,先后编制完成《龙陵县旅游发展年总体规划》、《龙陵松山战役遗址保护控制性规划》、《龙陵湖旅游景区控制性规划》、《龙陵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龙陵县勐堆勐蚌生态旅游规划》等全县性、区域性发展规划。规划充分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文化旅游功能特色,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完善内部文化旅游系统,为开发资金在空间和产品上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打造品牌促开发
1.打造&温泉养生文化&。龙陵县境内温泉资源丰富,全县共有50多个温泉资源点,仅县城周边的邦腊掌、黄草坝、蚌别、三关、蚌渺、茄子山、热水塘等地就有众多优质温泉。近年来,龙陵以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代表,加大温泉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打造温泉养生文化。一是引入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邦腊掌景区进行提升改造。截止2014年9月,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764万元,于10月1日全面试营业。二是全面实施镇安热水塘、蚌别温泉等旅游开发项目。热水塘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0000多万元,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蚌别温泉完成《龙陵湖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并通过县级评审;黄草坝温泉完成包装推介。三是统筹开发象达温泉、碧寨温泉、三关温泉等,逐步形成了大众温泉休闲圈。
2.打造&黄龙玉文化&。2004年,&玉中新贵&黄龙玉惊艳问世,&黄龙玉文化&也随之成为宣传推介龙陵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龙陵充分发挥黄龙玉原产地优势,全力推进珠宝城、黄龙玉交易市场、公盘交易中心、黄龙玉都、黄龙玉博物馆等项目,抓好黄龙玉基础研究、矿山整治、宣传推介、市场规范、人才培养等工作。黄龙玉顺利进入《珠宝玉石 名称》国家标准,成功注册&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举办首届中国&龙陵黄龙玉文化旅游活动周、5届龙陵黄龙玉&玉满乾&杯雕刻大赛、28次黄龙玉公盘交易会。目前,龙陵境内从事珠宝玉石加工销售的个体私营企业3800多户,从业人员25000多人。月,全县黄龙玉加工销售产值达7.13亿元。
3.打造&抗战文化&。松山大战遗址公园项目以松山子高地为核心,围绕&两区两地&进行规划布局,即:滇西抗战文化产业园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平教育基地。2012年以来,重点启动了松山旅游小镇建设、松山主峰游览栈道及远征军雕塑群建设、松山战役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科研规划,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1320亩,计划总投资33000万元。截止2014年9月,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000万元,实施完成了X191线改道项目建设、松山游道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建设、松山小学建设及旅游小镇搬迁统规代建房屋工程等项目。
(四)完善要素促发展
一是文化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共有宾馆、饭店、旅馆300余家(其中:星级宾馆2家,星级农家乐8家);有旅游出租车队1个、旅行社3家,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全县接待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文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龙江傣族花棍、镇安大坝土陶工艺、傈僳族女子上刀杆、下火海绝技、象达纸伞、平达黄连河傈僳族服饰、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木城土巴拉乐器、阿昌族蹬窝罗活动以及民族刺绣、泥塑、面塑、民族乐器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铁核桃壳工艺品、手工竹篮、傣族织锦、土巴拉乐器酒醉筒、泥塑等产品深受游客亲睐;黄龙玉雕件、挂件、装饰品等市场销量较好;石斛酒、石斛晶片、石斛纳米粉等系列产品相继投入市场;龙陵黄山羊肉质鲜嫩,石斛菜系、傣族饮食、阿昌族饮食、龙陵地道小菜等美食正被人们熟知并接纳;傈僳族刺绣、纸伞、泥塑、面塑、制陶工艺、民族乐器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产品深受游客青睐。三是休闲产业成效初显。培植提升了包括省级旅游特色村横山村、香柏河村在内的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山庄20多家,日均接待量达1000多人次。四是休闲旅游进程加快。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成功培植石斛观光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策划打造了县城&邦腊掌&蚌别温泉、县城&蚌渺湖温泉&小黑山&三江口&碧寨&惠通桥&松山、县城&松山&惠通桥&碧寨&勐糯、县城&龙新&象达&勐糯4条精品旅游线路,并全力开发沿线特色景区景点,为提升精品旅游线路的内涵和品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五是根据旅游线路沿线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商品开发,成功打造出以黄龙玉、石斛、茶叶、核桃、黄山羊等系列产品及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是缺乏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龙陵县旅游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已正在有序开发松山抗战文化及邦腊掌温泉文化,但尚未创立独立的旅游形象,在滇西旅游区中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二是旅游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我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现有规划的科学性不高,指导性不强,规划重复。三是旅游开发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较落后。全县星级宾馆酒店只有2家,企业评星意识淡薄,由于龙陵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旅游项目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大项目带动、大企业支撑,在县城尚未建有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四是旅游资源优势整合不到位,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旅游线路品质不高、吸引力不强,旅游景点&小、散、弱&现象仍然存在,旅游企业现代管理意识较弱,整体服务水平低,旅游营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理念落后、渠道不宽。五是我县旅游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与周边县市区的联系不够紧密,投融资环境较差,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未能充分融入滇西旅游环线,存在被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屏蔽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们将紧紧围绕全省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市打造&三张旅游名片&的发展思路,按照县委提出的&文旅扬县&的目标任务,坚持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黄龙玉文化&三大品牌&,实施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大开放促动&五大战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6年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9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亿元。到2020年力争接待海内外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收入18亿元,在全县GDP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亿元,在全县GDP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形成企业实力雄厚、市场竞争有序、龙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进一步优化提升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策划、包装旅游项目,高起点规划、编制提升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温泉养生文化、松山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三大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重点优化提升《龙陵县旅游发展年总体规划》、《松山大战遗址公园旅游发展规划》、《松山战役遗址保护实施计划》,并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规划指导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提升旅游产业布局
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对龙陵县旅游业发展作如下总体布局:打造一个以县城为核心的滇西精品旅游集散地,&三个旅游中心(邦腊掌度假养生中心,松山抗战历史寻访中心,黄龙玉加工、展示、销售中心)&&四个旅游功能区(温泉SPA度假区、抗战历史寻访区、传统文化探秘区、沿江风情游赏区)&&五类旅游产品(黄龙玉购物旅游产品、温泉SPA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抗战遗址寻访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自驾车体验旅游产品)&&六大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龙玉集散加工展示销售地开发建设、邦腊掌温泉SPA度假地开发建设、滇西抗战遗址纪念地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带开发、大众休闲温泉圈开发、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四条旅游线路(购物旅游线、度假旅游线、自驾车旅游线、观光休闲旅游线)。
(三)突出重点,全力打造&三张文化旅游品牌&
1.突出打造黄龙玉文化品牌。强化黄龙玉基础研究,加快推进黄龙玉都、黄龙玉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强玉雕人才培养,继续加大&龙陵黄龙玉雕&品牌宣传力度,引入翡翠、玛瑙等珠宝玉石原料进入公盘交易,着力将龙陵打造成为以黄龙玉为主体,奇石、翡翠、玛瑙为补充的珠宝玉石加工销售集散地。
2.突出打造温泉养生文化品牌。综合开发全县温泉资源,重点开发提升邦腊掌、蚌别、热水塘、蚌渺湖、三关五大温泉,形成各具特色的温泉文化企业群。进一步做好旅游项目的策划、推介工作,引进开发龙江流域等旅游项目。
3.突出打造抗战文化品牌。一是对松山大战遗址公园项目进行高起点、全方位规划,以&山、江、桥、路&等要素为重点,围绕打造&两区两地&目标,高起点、高品位的对松山开发建设进行规划。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开发步伐。加快松山旅游小镇、松山战役纪念广场、中国远征军纪念馆、滇缅公路纪念馆、松山战役纪念碑和滇缅公路纪念碑等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进一步挖掘、整理、编撰松山各遗址、景点以及江、桥、路的史实故事。四是认真处理好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切实加强对抗战遗址、文物的收集、保护工作。五是强化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松山知名度。结合松山的规划开发,以&中国松山&宝地龙陵&为对外宣传名片,适时开展造势活动,使建设、宣传、营销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四)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旅游接待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抓好龙陵湖旅游开发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和企业资金投资旅游景区、宾馆酒店、旅游购物场所、文化娱乐项目等旅游要素建设。切实抓好县城高星级宾馆酒店项目、一条文化&名街&、一个游客服务中心、3个旅游公厕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把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的旅游集散地。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充分发挥黄龙玉的品牌效应,提升黄龙玉文化内涵,做好提质增效。进一步抓好石斛、茶叶、核桃等土特产品的精加工,发展壮大象达油纸伞、少数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三是切实抓好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重点完善县城&邦腊掌&蚌别温泉;县城&黄草坝&茄子山温泉&小黑山;县城&松山&惠通桥&碧寨&勐糯;县城&龙新&象达&勐糯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交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
(五)突出旅游市场营销
以&中国松山 宝地龙陵&为宣传形象定位,加大宣传推介。结合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山庄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建设步伐;以县城周边、邦腊掌景区周边、松山大垭口、蚌渺湖沿线为重点,引导扶持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山庄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活、观农家景、购农家物、交农家友、娱农家乐&等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实现农民增收、旅游增效。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培育引进知名企业和管理团队,提升旅游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支持配合旅游企业开展营销策划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龙陵旅游文化品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人气,提高景区知名度;以保山黄金三角旅游环线、德宏旅游环线打造为契机,以滇西边境县市区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加快与德宏、腾冲旅游产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联动互利。
(六)突出生态休闲景观打造
打造滨河景观带,拓江为湖,环湖植景,形成林中有湖、绿水相依、林荫苍翠、山水媲美的境况,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打造老东坡、西山坡、黄土坡森林公园,龙陵四周山脉耸翠,风景宜人,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幽静古野的原始情调;打造&购物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夜市一条街&等特色商街,全面整合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多种都市主流业态,聚集超强人气与商气,在汇聚财富的同时享受美景的环绕;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充分发挥龙陵湖、蚌别温泉等资源优势,以龙陵湖项目为依托,努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集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耕文化。
(七)突出做好文化创建工作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益。二是建立共建公管协调机制。协调部门共建共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整合资源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我县文化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构建合理的县、乡、村文化人才结构。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鼓励农村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农村文艺骨干带动群众,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用先进文化占领广大农村的宣传思想阵地。四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点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积极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编制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本文来源:龙陵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陵邦腊掌温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