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西楚霸王电影完整版1-30级主线的免费脚本哪里有

《楚汉相争&儿女情长》电视歌剧脚本素材
《大风起兮云飞扬》&&
摘自《中华爱经》(chinese
kamasutra)第57章 中国历史悲剧故事:项羽、虞姬、刘邦
前面第250页说过:“有了男性激素,男人才成为男人,象楚霸王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力能拔山,豪气盖世;热爱虞姬,爱情专一。是一名英雄,又是一个合格的伟丈夫。”关于项羽和虞姬,有一段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
为什么画蛇添足,插进这段故事呢?项羽是中国最著名的悲情英雄;虞姬是中国最令人惋惜的悲情美女;而刘邦,更是中国古代很多方面与众不同的特色皇帝。现在把它们介绍给世界上的人,为了增进大家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
1)、项羽(霸王)
项羽,大家都把他称为“霸王”或“西楚霸王”,他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悲情英雄,一位被人惋惜遗恨的失败英雄。公元前221年,中国有名的皇帝“秦始皇”,消灭了其余6国,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在这以前,中国经历了55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自由发展,但是政治上分裂成多个国家,所以秦始皇有历史功绩。
但是,秦国的治国方式过于严酷,刚刚传到秦始皇的儿子,全国各地已经纷纷起义。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身躯伟岸,性格豪爽,正直磊落,聪明智慧,全国各路起义军公推他为领袖。他24岁带领大军,发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溃了强大的秦国军队,立下大功。
但他性格上也有弱点:骄傲自满,不采纳人们的建议,以至于犯了好几个战略错误。他只差一步就成为统一中国的大皇帝,却败在一个很弱小的对手:以前当过小无赖的刘邦这个人手里。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很多能力方面不如项羽。但他的优点是:善于利用众人的才能和力量,广泛吸收人才,充实自己。他曾几次面临死亡,在项羽摆设的“鸿门宴”上,差一点被杀掉。但是,终于一点点壮大,最后打败了比自己强很多倍的项羽。
刘邦战胜以后,建立了一个世界有名的强大帝国“汉朝”。汉朝共有前后两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总计统治了长长的405年。
项羽在最后一次决战中,被刘邦的大军围困在“垓下”这个地方。刘邦有十路大军围困项羽,这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十面埋伏”。
刘邦使用了“心理战术”:派很多士兵唱起了项羽家乡的歌曲“楚歌”,项羽的将士们听见家乡歌声,引起怀乡感情,再看看眼前绝望的处境,于是军心涣散,无心战斗。
这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四面楚歌”。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作了一首歌,向虞姬哀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气盖世,可是时代对我不利,乌骓马已经不再走。
不再走怎么办,虞姬虞姬呀,怎么办?“骓”念zhuī“追”,是项羽的宝马。
“垓下”在今天中国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内,是“东方滑铁卢”。)
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名字叫“虞”的美女),为他舞剑,排解他的消沉情绪,忍着泪水也唱了一首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家士兵已经占领此地,四面都响起楚国歌声。
大王你已经豪气消沉,我还怎能在人间偷生!)
舞跳过以后,为了让项羽坚定决心突围战斗,不受自己的拖累,就用跳舞时用的剑,自刎而死。项羽这个刚强一世的硬汉,落下了眼泪,对不起虞姬,内心深深愧疚。急急把她埋葬后,立即投入突围的恶战。
不是瞎编的,霸王和虞姬的《垓下歌》流传千古,霸王自知必败,英雄末路唱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子。但是很多所谓的“英雄”就说项王是逼虞姬去死。项王是重情义的人,他这句话只是哀婉虞姬和自己的命运。虞姬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英雄气短(霸王之前一直不败的,此诗一唱,虞姬立知霸王这回信心已失,必败无疑)。为了让项羽坚定决心突围离开,不以自己为负累,怕兵败之后落入汉军手中受辱,干脆自刎,落得干净。项王若是冷酷绝情的人,不会再虞姬自刎之后失声痛哭,哀恸良这是有名的历史故事:“霸王别姬”。
接下来的事:中国最权威史书:汉代人司马迁的《史记》,那里面的《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当夜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又经过战斗,只剩下少数人,来到了乌江镇的江边。
很多人以为:乌江是一条江,不是的。还有人以为是远在四川省的大乌江,也不是。乌江是一个小镇,属于安徽省和县,紧靠长江西岸。项羽想要渡过的是长江。
乌江当地的亭长准备了船只,希望他过江以后,积蓄力量,重新争夺天下。就对项羽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仅我手里有船,刘军来了,没有船追你”。
可是,已成为霸王的项王,却笑道:“是老天让我灭亡,我渡江做什么!8年以前,家乡的父老,交给我8000名青年子弟,帮我打天下,可是今天,一个人没有回来。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来和这些年老的父母见面!”
说到这里,他拔出剑来,就在江边自刎了,年仅32岁。这是千古悲剧“自刎乌江”。
对此事,大家都深表惋惜,很多人作诗感叹,比如:
全唐诗《咏史诗乌江》胡曾作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争夺帝业已经失败,士兵溃散,响起楚歌声。
乌江这里不是没有船渡过,是耻于回东吴再度起兵。)
项羽的悲剧,给很多人留下遗憾:他为什么不过江去,将来“东山再起”呢!
唐代诗人杜牧,名诗“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他写的,他还精通军事,写了一首诗: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兵家胜败不可能必然达到期望,能够忍辱耐羞才是男儿。
家乡江东的子弟人才很多,卷土重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杜牧的想法,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宋代有名宰相王安石,看法更实际:
《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连年战乱,民疲兵惨,中原大败一次,形势就难于挽回。
江东子弟虽然还有很多,他们愿意为霸王卖命,卷土重来?
人民厌倦战争,希望安定,历史的规律是无法违背的。
——希望既然落空,那就只剩下惋惜了:中国有名的女词人,宋代的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5年)写诗道: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活着是人间的精英,死了是鬼里的英雄。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不肯回到家乡的江东。)
无论如何,项羽是一名光明磊落的英雄。
2)、美人虞姬
人们为项羽和虞姬的悲剧而惋惜而感动,从古到今,写了很多关于项羽和虞姬的诗词。
虞姬不是名字,“姬”是美人的意思,是“姓虞的美人”。她是项羽军中一名战将虞子期的妹妹,年轻貌美,读书知礼,还喜爱武艺。她是威名远震大将军项羽的铁粉丝,自愿嫁给项羽为妾,跟随他南征北战,形影不离。
在项羽最危难的时候,众将士纷纷叛走,而虞姬紧跟项羽,不舍不弃,直到以生命相殉。项羽一直到死前,最魂牵梦绕,最怀念的人就是虞姬。
垓下事件以后,在和他们两人有关和当年经过的地方,人民建立起很多坟墓和庙宇。庙里面都有他们的塑像,供人们烧香膜拜。项羽和虞姬,在人民的心目中,无形中变成保护地方、庇佑人群的神仙。
《游虞姬庙》清代人袁枚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老夫早想给虞姬写首诗,已经白头又来访问她的庙祠。
三军溃散只有美人不走,除了你还有谁算六国的烈女?
死后成神,这一方土把你拥戴;寄托你灵魂跳舞的小草,染着血迹。
座位旁塑着乌骓马的像,想要访问大王,就在月下把它飞骑。)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作过江苏省沭阳知县,当地建有虞姬庙,相传沐阳是虞姬出生的故乡。袁枚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特地再来凭吊虞姬庙,作了这首诗。这座虞姬庙,已经在抗战期间损毁。
前面说:“虞姬”的意思是“虞美人”,人们还把一种草,命名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Coquelicot,Papaver
rhoeas),东西方都有,80厘米直立、柔弱的花茎上,托出一朵薄如蝉翼的红花。人身接近的微风,也让茎叶摇摆,稍有小风,就像美人在翩翩起舞。花瓣鲜红娇艳,很像染上了虞姬的鲜血。
传说这是虞姬埋葬以后,墓上长出一种不知名的草,花红如血,无风自动,就像起舞,民间传说这是虞姬灵魂所化,于是就把这种草称为“虞美人草”,它的花叫“虞美人”。
《虞美人》清代诗人姓许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君王事业已经消亡在江东;我一个女人怎能被俘虏进汉朝皇宫!
就让我的鲜血染红江上的小草;草舞花开,比杜鹃还要艳红。)
《咏虞美人草》明代人易幼学
霸业将衰汉业兴,佳人玉帐醉难醒。
可怜血染原头草,直至如今舞不停。
(霸业将衰,汉业将兴;美人在帐里长睡不醒。
可怜被血染红的小草,直到今天还跳舞不停。)
还有人替美人诉冤:
《虞美人草》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
(深夜响起悲壮的歌声,军帐里吹进来悲哀的风,
江东千里本可以重展壮志,你却不去,结果把我抛弃在荒草之中。)
虞姬的事迹实在感人,后来到唐朝成为一种有名的“词牌”《虞美人》(词牌是一种曲子格式),很多诗人用这种词牌写曲子,最有名的是南唐李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词。这不是写虞姬,只是使用《虞美人》词牌格式写自己的悲伤。但是这首词写得凄婉美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绝唱。中国早期有一部优秀的电影,使用李后主的名句做名字,就叫《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后主是“南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所以叫“后主”。他的国家兵败,被宋朝灭亡了,他作为“投降者”在宋朝过着悲痛的生活,早早死去了。他天生是一位诗人,写的诗词极美、富于激情,不是当皇帝的材料。
《虞美人》词: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虞姬墓
在垓下那个夜晚,虞姬自刎以后,项羽把她的尸体包裹好,带着突围。可是刘邦的汉兵已经追到眼前,项羽只好放下虞姬,突围出去。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项羽部下埋葬在当地。这里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一个村庄。后来这里就叫“虞姬村”。
安徽省灵璧城东,有一片大树林,树林中沉睡者一座古墓,碑石林立,静穆凝重。这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墓门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下联是: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横批是:巾帼千秋。
离这里不远,灵璧县城东南的韦集镇垓下村,就是当年的“垓下古战场“,现在叫”霸王城“。
实际上中国有两座“虞姬墓”,都在安徽省,一座在灵壁县,一座在定远县。
据现代文物部门考证,灵壁县虞姬墓有块墓碑,碑文上记载:“定远之南有一姬墓,彼葬姬首,此葬姬身”。就是说:定远县埋葬的是虞姬的头,而灵璧县埋葬的是虞姬的身体。
按当时的情况看:项羽携带虞姬全身是很难的,只是带走虞姬的头颅,最后战斗危急,头颅也丢了。所以,身体和头颅被人分别埋葬在两个地方,也是符合情理的。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虞姬墓遭到破坏,墓葬暴露出来,当年有人见到的情况是这样:
棺是用4、5块长短不齐木板凑合而成,棺呈三角形。(后来上级指示不准挖掘,即覆土掩埋)。
一只头骨已成粉状,它与身骨相连,一口牙齿还粒粒可数。头部殉葬品只有两只凤形耳饰还较为完整。
墓地附近有汉朝形式的祭台和围墙墙基,说明在汉代就有围墙或其他建筑物加以保护。
现在两个虞姬墓,都建成旅游风景地区。
4)、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用人。他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却不能让更多才能杰出的人,成为他的力量。
战胜者刘邦自己,就对项羽作过评价。据《史记·高祖本纪》里面记载,刘邦说:
“如果论在帐篷里战略规划,却让千里以外取得胜利,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军队,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军队,战斗必胜,攻城必得,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精英,而我能够使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然而项羽,有一个杰出的谋士范增,却不能利用,所以他被我擒捉而失败”。
关于这一点,宋代人陈洎,作诗评论:
&《过项羽庙》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力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八千子弟兵放下武器,夜营帐里听见楚国怨恨歌。
你“力敌万人”有什么用!不想想,一个谋士范增的战斗力,要大得多。
但是,也有人认为责任不能由项羽一个人来负,他左右的辅佐人员也是失职的:
《题西楚霸王之墓》清代人孙原湘
范增不解留韩信,项伯徒知翼沛公。
百战河山成底事,谁将成败论英雄。
(范增不知道留下韩信;项伯只知道怜惜沛公(刘邦),
霸王身经百战都成无用之事,谁能用成败来衡量英雄!)
是的,英雄就是英雄,不要用成败来衡量。
刘邦手下那个军事天才韩信,一起初,本来是慕名投奔项羽的,可是项羽看不起他,不肯重用,只让他当个卫士“执戟郎”。韩信和项羽见面时,双方谈论,话不投机,军事理念不同。项羽自己的军事智慧很高,却容不下别人的智慧。另外,韩信刚刚打过一次大败仗,名声不好,这也是原因。
但是范增却不然,他作为参谋,“旁观者清”,他应该劝说项羽留住韩信,可是没有,范增也应负有责任。他或是不了解韩信的才能,或是嫉妒才能。
后来韩信投奔刘邦,刘邦看韩信貌不惊人,也不重用。可是萧何发现韩信的能力,深夜里骑马追出几十里,拉回韩信。韩信这才受到刘邦重视,登台拜将,成为全军统帅,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这是有名的历史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说明萧何“慧眼识人”,还说明他对事业的负责和忠诚。
至于项羽的叔叔“项伯”,他同刘邦有情分,帮助刘邦脱险,其行为,也不利于项羽的事业。但从道德上要求,他也同时保住了侄儿项羽的天下威信,还是对的。
我们对项羽和刘邦,怎样作一个总的评价?
对于国家的统治者,个人能力分为4个层次:将才、帅才、王才、帝才。
项羽是杰出的“将材”,也算是杰出的“帅材”,但不是合格的“王材”,失败的必然性大。
刘邦不是“将材”,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帅材”,但他是个英明的“王材”,成功的必然性大。
“将材”是能打胜当前战斗。“帅材”是能打胜当前战争。“王材”是掌控全局,取得天下。
而“帝材”——那要能“建立”政权并且“执掌”长期有效的国家机器,刘邦又是个“帝材”。
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是个“王材”,却不是“帝材”,轰轰烈烈占领北京,只做42天皇帝就失败。
说到这里,想起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蔡东藩,他一生写了大量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一整套“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的通俗演义”。今天,让我们大家去啃“24史”,谁也难做到,可是看他的书,就是“通俗24史”。用他的书,你可以来对照今天的电视剧有哪些“戏说”、“胡编”的地方。
蔡东藩对明朝灭亡写了一首评断诗,同时也说到秦朝:
楚虽三户足亡秦,况今天下尽乱民!
大好江山如瓦裂,半由天意半由人。
(楚国剩下三户人家也足以灭亡秦朝,何况今天全国都是造反的人民!
大好江山像瓦片一样碎裂,一半在于历史规律,另一半的失误却在于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早前即已出现的成语,可是竟然“一语成谶”:造成秦国灭亡的正好是3个人:项羽、刘邦是楚国人,陈涉在楚国大泽乡起义又建立“张楚”政权。都算是楚国人。)
5)、刘邦(沛公、汉高祖)
刘邦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小城市的小“亭长”,是基层的小官吏。他这个人,日常行为很无赖:今天敲诈这家一顿酒饭,明天强借那家一点钱财。秦末天下大乱,他也借机起事,慢慢地从零到有,从小到大,依靠自己的团队发展起来,最终战胜强敌楚霸王项羽,取得了天下。最后当上一个大国的皇帝,建立起400多年的“大汉王朝”。中国有成语“衣锦还乡”,“富贵而归故乡”,这是人生光荣的事情。刘邦当了大皇帝以后,也回了一次故乡,可是光荣到极点啦!他在招待父老乡亲的酒宴上,起来舞剑,随口唱了一首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猛吹,乱云飞扬,形容自己当年打天下的处境和艰难。
我的威严已经加到四海之内(当了皇帝)而回到故乡。
怎样才能吸纳普天下的武士,来守卫国土四方?
语句里透着担心,感到千鈞重压的国家责任。)
这首歌只有3句,按照中国诗歌习惯,好像还少一句。刘邦出身很低,文化水平是不高的。另外,刘邦有皇帝的权威和自信,敢于打破常规,不说废话,有3句就作3句。
这首歌:气势磅礴,恢宏大气,就像居高临下俯看世界一样,一派帝王气像。而且有所担当,很负责任,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从文字上看,这首歌,词句很平常,并无惊人的辞藻。但是,这些汉字组合排列起来,形成一种气势,就是一种气势,感染人。
很久以后,有一位散曲作家睢景臣,却写了一首“散曲”,叫《高祖还乡》,唱起反调。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刘邦作讽刺。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在睢景臣的曲子里,用农民的眼睛看他,却是这副摸样:
《高祖还乡》
那个大汉下了车,大家向前敬礼,但他看人如同没有物。
乡亲们跪拜他,他总算伸手来扶,我一抬头才把他看清楚:
原来我认识你,这可差点气破我胸脯!
你本来是姓刘,你妻子是姓吕,把你们两家的根底从头数:
你当个小亭长喜欢点酒,你丈人在村里教学,念过几卷书。
你在我庄里东边住,也和我一样:喂牛割草,耕地把锄。
春天你白摘我桑叶,冬天强借走我粮,零碎搜刮米麦没有数。
趁着换田契,你强称了我三十斤麻,
还我酒债时,偷偷少给我豆子好几斛。(念“胡”)
这都清楚写在账簿上,现成放着字据文书。
欠着我的钱,现在你在官差里面,赶紧还我;
欠了我的粮,你也要从粮税里,暗地给我扣除。
我知道你名叫刘三,可是谁还能把你揪住不放,
——凭什么改了姓、换了名,叫什么“汉高祖”!
曲子的中心就是一句话:“欠我的,还回来;吃我的,吐出来!”
这首曲子,表面上通过风趣幽默来描写刘邦这个爆发户,大胆揭露和无情讽刺。但是骨子里,还是假借刘邦揭露作者当代“元朝”的黑暗社会现实,差役苛赋繁重等。反映了元代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再加上民族矛盾,使得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很多,元朝很快土崩瓦解,经历时间很短,才90多年。
睢景臣生活在中国的“元朝”(1271年—1368年),这是大名鼎鼎成吉思汗的孙子在中国大地上建立的皇朝。我们要知道,写这首曲子时,汉朝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到了言论比较宽松的少数民族朝代“元朝”。作者知道自己安全,才敢于“隔山打炮”,如果在汉朝当代,绝对不敢写。
上面曲子的末尾,为什么说:刘邦你躲债逃避,改名“汉高祖”呢?
刘邦并没有改名,“汉高祖”是对刘邦的皇帝称谓,意思是“汉朝最高始祖皇帝”。作者是借农民的嘴开个玩笑。中国对于皇帝,是不可以说他名字的,这叫“避讳”,只能使用最高的尊称。谁不小心说了皇帝名字,就是犯罪。无论说话、写文章,需要使用和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时候,必须改用其它的字来代替。“讳”是名字的意思,“避讳”就是躲避名字,不能说名字。就是社会上稍有地位的人,也不可以叫人家名字,改用代称。这一点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往往用伟人名字给自己孩子起名,来表示对伟人的尊敬和热爱。
刘邦出身不高,但是智商很高,他殊死战斗,不舍不弃,终于把强敌打败。他的历史功绩还不单单在这里,胜利以后,避免秦朝的错误,建立起一套新的成熟的国家机构,成为强大的汉王朝,整整存在400多年。所以,刘邦同样是英雄,他的“大风歌”被人喜爱,也是有原因的。
6)、项羽和刘邦心爱女人的遭遇
我前面说他是个“合格的伟丈夫”,这句话,并不算对。他是个“伟丈夫”确实不假,但是说到“合格”,可就不对了。项羽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没有把女人保护好,他这个丈夫不“合格”。
项羽不是合格的丈夫,刘邦怎样,合格吗?——也很难说。
女人从来是战争的祭品,痛苦和危难,都让她们承担。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红颜薄命”,说的就是作为弱者的女人。
人们把虞姬和刘邦的女人相比较,不但项羽没有保护好女人,刘邦也没有保护好女人。刘邦心爱的女人是“戚姬”,他死以后,戚姬被刘邦的妻子吕皇后用残忍的手段杀死。刘邦生前,应该了解吕后的残暴性格,也知道两人有深层次的大矛盾(两人的儿子争太子地位的大矛盾),却忽略了事先为戚姬做好安排。
下面三首诗,说的就是两个大丈夫,都不能保护好心爱的女人。戚姬虽然是胜利者一方,却极为悲惨,远远不如虞姬。虞姬有人怀念,有人建墓,有人修庙。而戚姬死后,连坟墓都没有,儿子也被毒死。
宋代人范成大,作诗《虞姬墓》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刘项两家,家属全都可怜,英雄没有办法保护美颜。
戚美人的葬所你知道吗?不如虞美人还有墓地一片)
明代人邱浚,作诗《咏虞姬》
垓下当年战胜还,虞姬饮撼戚姬欢。
后来人彘遭奇祸,欲乞悲歌一曲难。
(当年垓下战胜归来,虞姬抱憾戚姬喜欢。
戚姬后来遭到奇祸,想得到一曲悲歌都极难极难。
“一曲悲歌”:是指项羽为虞姬担心的“垓下歌”。)
田雯,作诗《咏古》
列教玉体两横陈, 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独手, 虞夫人后戚夫人。
(两位美人玉体列陈,红粉黑眉,香消云散,变为土尘。
老刘老项都是独夫,戚夫人加上虞夫人。)
7)、鸿门宴
鸿门是地名,“鸿门宴”是“鸿门地方的宴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有名事件,直到今天,人们还常使用“鸿门宴”这个词,来代表“阴谋的宴会”。秦末,大家刚起事的时候,项羽强大,刘邦兵力很小,项羽怀疑刘邦要争夺天下,打算吃掉他。刘邦很担心,就主动来到项羽驻扎的鸿门地方,向项羽表白,说明自己没有野心。项羽设宴会招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给项羽数次递眼色,让他杀掉刘邦,可是项羽迟迟不理睬。范增便到帐外,叫来武将项庄,让他借舞剑来杀刘邦。
项庄入帐为项羽拜寿,请求舞剑助兴。他舞剑时,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起来舞剑,处处保护刘邦。有名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说这一事件。项伯保护了刘邦,同时也保护了侄儿项羽的天下声誉,不能说他是错的。
刘邦的谋士张良,赶紧从帐外叫来刘邦的武士樊哙。樊哙舍命冲进帐里,故意表现出威胁项羽的意思,项羽赐给樊哙酒肉,樊哙爽快吃喝,对答如流,义正词严,让项羽无法变脸。
刘邦趁这机会,假借如厕的名义离开宴席,寻机逃跑,回到自己军营,总算化险为夷。
这就是历史有名“鸿门宴”的经过。
项伯保护刘邦,看来是对自己侄子不利,但他不想让侄子陷于不义,受到天下人的谴责。从形势上看,当时项羽力量非常强大,采用小人行为杀死刘邦,也没有必要。项羽本人也没有一定要杀刘邦的意思,不然的话,在项羽戒备森严的军营里,刘邦几个人,能够跑掉吗!
不少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是他错失良机,是失败的原因。
其实不然:项羽的性格光明磊落,如果乘人之危杀刘邦,内心是受到谴责的。他那个贵族阶层的道德观念,也不允许这样做,否则会受到天下人的责备。就是按照今天的标准,鸿门宴杀人也是失策的行为。项羽即使轻易杀了刘邦,以后也不一定战胜再出现的“韩邦”或“彭邦”。
有人又会说:“胜者王侯败者贼”,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又战胜其他对手,真的当上了“大楚开国皇帝”,那么他“鸿门杀刘”不过是个小小事件,没有人当回事。就连宋朝的宋太宗赵光义,涉嫌杀了亲哥哥赵匡胤,抢夺了皇位,也不过是“烛光斧影”的疑案罢了,历史上,没算什么大不了事情。
不过,从道德层面讲,这究竟是个污点。
项羽的失策,不在鸿门宴这一次,而是在以后,没有抓好机会。他后来不止一次打败刘邦,甚至把刘邦父母妻小都俘虏,得到通过战争光明正大消灭刘邦的机会。可是他没有把握好,没有能够扩大战果,追杀到底,把刘邦彻底消灭,以至于留下后患。这才是大家对他失策的遗憾所在。
8)、刘邦的妻子吕皇后
我们的故事写到这里,如果收尾就不完整,还有一个历史名人“吕后”,不能遗漏。
刘邦的妻子“吕后”,名字叫“吕雉”。就为了避讳她的名字,中国把“雉”改名叫作“野鸡”,一直到现在。他和刘邦年龄相差很大,嫁给了刘邦,以后经历过贫困、灾难、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等很多磨难,却紧随刘邦,是一位忠心的内助和患难相共的好妻子。
她的出身不高,是乡村穷教师的女儿,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她和唐代“女皇武则天”和清代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并列为中国历史非常著名的掌握政权三大女人。
吕后也有功,也有过,历史对她的评价,好的方面不小,坏的方面也很大。请看下面:
第1、中国古代,成功掌握政权的“三大女人”,而吕后是最早的第一个。她先后掌握政权十六年。她聪明才干,有政治远见和智慧谋略,在历史上让多少男儿,自愧不如。
第2、在争夺政权和帮助刘邦巩固天下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起了很大很关键的作用。
第3、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时代,继续执行刘邦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苛法,减轻人民负担。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吕后在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有成绩,而且重用人材,为以后的汉朝大发展:“文景之治”时代,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4、但是,吕后为人残忍凶暴,又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坏、令人切齿痛恨的一个坏女人。
第5、中国汉代的杰出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吕后作了一个总的的评价:
“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意思是:统治手段不过于苛刻,使天下太平。对人民少用刑罚,社会上罪人很少。人民平安耕种,衣食逐渐丰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楚霸王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