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教你农村如何创业业

屌丝创业如何维系强大执行团队?_网易科技
屌丝创业如何维系强大执行团队?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屌丝创业如何维系强大执行团队——白手起家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
编者按:创业有一百种死法。最令人惋惜的,是公司并非死于外部竞争环境,而是死在内部的问题上。其中最基础但又最需要及早解决的,是股权分配的问题。这是一篇反思创业过程中种种问题的文章,其中以股权分配为重点。作者是蔡聪,文章首发于分享资本的官方微信订阅号。惨痛的教训最近,我把我创办的互联网公司的控股权以远低于自己预期价格出售了,结束了我第一次失败的创业。创业是一个团体运动,我完全理解初创企业最重要就是组建一个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记得当初创业时我信心满满,期权、股权激励更是我再精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结果我没有等到需要用到期权、股权对员工激励的时候,我已经彻底溃败了。其实失败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不是商业模式不符合逻辑、不是行业不行、不是竞争太激烈,而是最初的股权安排就决定我的团队和公司走不远。创业初期,我和我的其他两名合伙人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我占 34%,其他两人分别是 33%,33%。大家原本决定一起创业,结果两位合伙人都是兼职,一直没到位,成了缺位持股人或者可以称为 “free riders”。刚开始觉得不应斤斤计较,但不公平的分配渐渐消磨了我的积极性,我感觉我自己还是在为别人打工而且是领着打了折的薪水。后来我协商买了他们的股权,公司也因此失去了基本的技术支持。所幸的是没有影响到我和两位合伙人的友谊。很快我找了一名做技术的新合伙人加入,可能因为迫切需要技术支持,我再犯了同一个严重的错误:过早的把股权送出去。合作没多久我给新合伙人赠送了 15%的股权。随后证明这是一个完全不能胜任而且逻辑思维很差的人。公司发展初期股权一文不值,这股权对他一点激励都没有,更糟糕的是我还要付给他远比他提供的价值高的薪水!最后我不得不解雇他,当要回购他的股权时,他居然还狮子大开口!团队失败是创业的三大杀手之一两次糟糕的股权分配直接导致我第一次创业的失败。CB Insights 统计了 101 个失败新创公司自己填写的 " 验尸报告 " 后,得出了 20 个创业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其中盈利模式的错误设计,产品无实质需求(42%),现金流的管理不善(29%),团队问题(23%),是创业失败的三大杀手。屌丝创业如何维系强大执行团队——白手起家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初创团队的股权分配机制应该是动态的对创业合伙人来说,如何分配利益是非常尴尬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人与人的合作关系是微妙而脆弱的,创业合伙人关系维护不好,利益分配不公,是初创企业的最常见杀手之一。创业就像在烘培一个大蛋糕,过早的切蛋糕,过晚的切蛋糕都吃不到又大又好的蛋糕。切错蛋糕导致失败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也听过身边无数的创业小伙伴跟我诉说过。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再次创业,究竟怎样的股权分配机制才能让几个不甘平庸、志同道合的创业合伙人的斗志、激情、信任得以维系?静态的股权分配机制中,利益分配格局一成不变,无法适应初创团队面临的快速变化复杂的环境的。当一个 Idea 被提出来,一轮 Brain Storm 后,大家都头脑发热,雄心勃勃,要颠覆这个,要颠覆那个,一起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每个人的资源、能力、决心都不一样,想法也可能慢慢发生变化,有人愿意加入,有人想打退堂鼓……要适应这变化的环境,初创团队的股权分配与激励机制必须是动态的。哈佛大学教授诺瓦瑟曼在其著作《创始人的窘境》谈到糟糕的静态的股权分配带来的风险,也强调了动态分配的重要性。分享投资主要投资早期项目,我们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发来的商业计划书,和约见我们感兴趣的团队,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从未见过一个团队运用 “动态” 的方式来分配股权。投资这样的初创团队,投资经理基本没有评估那 23%的失败率,也无法评估。有个别投资经理更是参与进去组团队的工作,给的也还是静态的解决方案。这样做法无疑是把那 23%的失败率提高更高的水平。怎样才算好的初创团队股权分配机制?1. 公平、公平、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公,公平的对待所有相信你的人,不管是发起合伙人还是后来加入的合伙人,还是已经离去的合伙人,让其得其所应得。2. 可进可退:让有能力的人随时可进,让想撤退的人随时可退,让不合适人随能够下岗,建立一个开放的团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 体现各个要素的价值和重要性:不仅仅是钱,还有时间、专利技术、人脉……屌丝创业团队往往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就是木有钱。体现量化各个要素的价值才能鼓励成员为公司带来更多资源,越是稀缺和重要的资源给他越高的权重;4. 体现阶段性的成果:公司达到一个里程碑后,创业的风险有所减少,合伙人前期所冒的风险要体现出来,股权奖励到位;5. 设有回购机制:能解决缺位持股人的问题(持有股权但不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的人),投资者并不愿意看到公司有太多的却为持股人;6. 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过于复杂;7. 契约化,合法化,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费用(例如公证费、税金)。循着这个指导思想,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和文章,希望能寻找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案例。然而大多数文章不是只是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就是只适用于一些已经上了轨道的公司。鲜有专门为初创公司设计的,尤其是缺乏资金的屌丝创业团队。直到最近我看到这本由 Mike Moyer 写的电子书《切蛋糕——创业公司如何确立动态股权分配机制》。这题目一下吸引住我,“动态” 正是我想要的。这书的作者大部分生涯都在创业,这书是经过多次失败创业总结出来的宝贵实践经验。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作为一个财务专业的投资者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者,我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动态分配的核心思想。在他的基础上我结合中国的创业环境,工商法律制度提出一套致力于公平公正分配股权的规则供广大的创业者参考。来点具体的:创业合伙人基金“创业合伙人基金” 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实体,它实际上是一套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创业共享成果的契约和规则。是有法律效力的 “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则动态的记录合伙人贡献,确定分配公司的股权的比例。确定分配比例比起立即分配那一文不值的公司股权更加有意义。用 “创业合伙人基金” 执行动态股权分配前要确定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 指定一个合伙人领导合伙人领导负责管理创业合伙人基金,记录贡献,计算比例,主持股权分配,提议吸收新合伙人以及清理不合适的合伙人。他也是公司全部股权的持有者,直到分配股权的那一刻。创业开始,我建议不注册公司就尽量不要注册,注册一家公司会引起很多的管理成本。但很多情况下,例如注册域名、申请专利、签订合约等需要用到公司实体,都迫不得已要注册一家公司。这公司注册下来不往里面注资实际上是价值接近于零,就让合伙人领导名义上暂时持着其股权吧。2. 跟踪各合伙人贡献的相对价值每一个合伙人的每一项付出都有其价值。团队必须之前就协商好如何评估各种要素的"实际价值"和"理论价值"并且始终如一的践行它。"实际价值” 可以理解为该要素的市场价,而 “理论价值” 是经过对 “实际价值” 进行调整后,真正用于计算股权分配比例的主要依据。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理论价值的调整原则,只要一视同仁,公平就可以。以下理论价值计算方法供大家参考:合伙人工作时间考虑合伙人失去的机会成本,原来同类工作的工资水平,市场薪资水平,大家一起商定每个合伙人应得的薪金水平。以该水平的 2 倍作为每日工资的理论价值。可以每周填一次 time sheet,统计一次工作时间,精确到半日。如果该合伙人从公司领取了部分薪水,那么需要扣除已领取的薪水后 X 2。为什么要 2 倍计算?因为创业企业开销最大的往往就是工资,鼓励大家都只拿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少拿工资。为什么要精确到半日?创业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能灵活的安排自己作息时间,而不一定像打工仔一样周一到周五,朝九晚六。主张 work hard,play hard。工作的时候讲究高效饱和,累了效率低时或暂时无事可干,主动请假开开心心去玩,放松一下,不计入理论价值便是公平。更重要是确保计创业合伙人基金的工作时间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合伙人投入现金资金是创业企业最缺乏的要素,承担的风险很高,任何一个创业合伙人投入资金都应该按照 4 倍算入理论价值;如果合伙人又领取工资,但有投入现金,则领取工资的部分按照 2 倍,多投入的现金才按照 4 倍。公司尽量不要保留闲置的现金。刚刚够花就好。因此合伙人只能投入刚刚够花的现金或者即将会花完的现金。只有这样的现金才能按照 4 倍作价。多出的部分退回去给合伙人。因此,要支付费用(例如购买设备,支付工资)时,由合伙人即时支付,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付完马上作为其投入的现金计算理论价值。按需投入现金,公司就是 0 闲置现金。缺位合伙人投入现金缺位合伙人指不参与经营管理只出资的创业合伙人。把这些梦想赞助者视为创业合伙人,让他们也了解你们未来是用什么规则报答他们的贡献,公平的对待他们,可以让这个机制具有初始的对外融资能力。“3F 众筹”(3F 指 Families,Friends,” Fools”)方式投入的现金,我建议按 2 倍计算计入理论价值。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区别合伙人和缺位合伙人投入的现金呢?因为两者冒的风险是不一样的,而且未来分配股权时过多的缺位持股人,对公司的发展和后续融资有不利的影响。(注意:这当中不包括那些土豪 “天使投资人”。那遵循另外一套游戏规则,此处略。)物资及设备如果是使得个人办公更加便利。例如,纸笔、个人电脑、手机,不要算。不创业也本来需要购买啊;如果是公司运营所需特定的物资和设备,合伙人特意购买的视同投入现金;合伙人本来就有的,按照市价或者转售价直接计入;人脉资源只考虑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价值的人脉资源,如果是对销售有用,算一个提成金额 2 倍作价;若谈成一笔投资,直接算一个中间人提成 2 倍作价。创业前的知识产权等其他因素团队协商一个价格吧。但不要浪费时间去讨论 “Idea”、“点子” 怎么作价,这些没有团队一文不值。3. 阶段性分配实质股权达到阶段性的成果,团队就应该根据每个合伙人的理论价值的贡献计算出股权分配比例,赋予阶段性实质的股权以及吸收新创业合伙人。到了 “切蛋糕” 的时候了!若没有 “创业合伙人基金” 的话,这是一个最尴尬的时候。总有人会觉得吃亏,即使勉强接受,满腹牢骚的合伙人一定会动摇了团队信任的基础,战斗力也就下降。分配股权有多种方法,篇幅有限我只例举一种方法:ABC 公司三个创业合伙:张三、李四、陈五。经过半年的经营,产品已经开发完成,内部测试大家都很满意,验证了原来大家的产品设计是有可行性的,产品开发的风险大大的减少。然而创业到这里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成果,离创业成功还十分遥远。大家都觉得下一阶段应该引入更多的合伙人,尤其是懂得营销的合伙人。但是新加入的合伙人面临的风险已经有所减少,如果与三个老合伙人用同样的规则累积理论价值的话,对前期合伙人是不公平的。于是三个创业合伙人,用 “股权分割” 的方法来体现他们所冒的风险。他们按照三人的理论价值计算了股权分配:60%,30%,10%。三人去做了工商变更,三人认缴金额修改为 6 万,3 万,1 万。章程约定无须立即实缴。从这以后,三位的合伙人正式转为公司的股东,三人名义上占有公司 100%的股权。第一阶段的股权分配后,团队认为,公司目前只完成了 1/10 的目标,他们决定新加入的合伙人与三位老合伙人,将重新计算和累积理论价值,而这理论价值决定分配 90%的股权,也就是说,团队把公司 10%的股权分割出来给了这三位最早期的合伙人。而 90%的股权按照什么比例分配仍然未定,这对于老合伙人和新加入的合伙人仍有很好的激励作用。等待取得第二个阶段性成果,再重新计算一下,然后就知道做工商变更时应该为那些合伙人增加认缴金额。(尽量做成增资,而不是转让老股,免得带来税收的麻烦。不清楚怎么操作?关注我们的订阅号,加我微信吧,有机会详细讲。)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阶段性分配以此类推,直到公司把绝大多数的股权都分割完,合伙人基金便可以功成身退,接上的是核心员工的股权 / 期权激励计划。4. 创业合伙人退出机制有人进来,总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或被退出。公平的对待退出的合伙人,与公平的对待继续奋斗的合伙人一样重要。好的 “创业合伙人基金” 必须有 “退出机制” “回购机制” 和 “回购后保障机制”。根据合伙人退出的原因,制定不同的对待方式,以下供参考:合伙人主动辞职将其理论价值调整为按照实际价值(不乘以倍数的价值)保留创业合伙人基金份额,并且团队有按照该价格回购该份额的权利。回购后一年为保护期,即若一年内公司进行 IPO 或者出售,该合伙人有权利获得 IPO 或者出售的对应收益。该合伙人须遵守 2年 竞业禁止规定。因不能胜任、无法与团队合作而被解雇同上,但该合伙人无须遵守竞业禁止。解雇合伙人也可约定一个决策机制,例如理论价值份额 2/3 同意。因公司战略调整而被解雇与上一项的唯一区别是按照其理论价值保留创业合伙人基金份额或回购其份额,而不是实际价值。因不可抗客观的因素导致离职,例如患重大疾病、死亡、家庭重大变故、公司搬迁同上上一项,但有竞业禁止。5. 创业失败后的清算机制
告诉你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即使团队不出问题,创业也有可能失败。这是公司就得变卖资产,偿还债务,现金按照比例先偿还现金入股的合伙人(等量偿还现金,但是不削减他们持有理论价值基金份额),偿还后有余的按照理论价值分配给合伙人。若失败,只要待遇公平,曾经一同奋斗的合伙人某天会再走到一起卷土重来 ,东山再起。后语汉高祖刘邦原是沛县的小混混,明太祖朱元璋本是 “淮右布衣”,他们原本都一无所有。但有着过人的组织能力,通过制定团队共生的规则凝聚了超强战斗力的团队,建立伟大的帝国。创业的乐趣在于一个团队为了梦想共同奋斗的过程。创业初期,人和钱都非常重要,有钱没人一定不行,而有人没钱在现在风险投资发达的社会可以行。巧用公平动态股权分配机制可以帮助公司组建最强战斗力的团队,把人和钱的效率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你成功的概率,让你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本文来源:36氪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
文/彭萦(原麦山丘市场总监,撰稿人,性格分析师,一万小时倒计时实践者)如果你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加入一家创业公司,那么你考虑的问题和加入任何一家公司差不多,就是“钱给得如何” “职务是什么” “工作时间是什么,经常加班吗” “公司离我家远不远” “公司品牌如何” “直接上司好不好” “我是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唯一一个要多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公司成长速度如何”。因为加入创业公司的最大红利就是增长速度,就像Facebook的COO Sheryl Sandberg说的 “Find a rocket ship.”如果你是以合伙人或者总监级别的身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你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很多。我相信你手上一定有好几个创业公司可以选择,那么这时候一定要记住——选择比能力更重要。第一个问题,这事情能做大吗?好几个投资人都和我说过,创业一定要做市场大的项目。一个创业项目失败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团队不优秀,也不是你们不够努力,只是这个事情的市场本身就很小,你怎么都不可能做大。如果你是第一次创业,做一个小而美的项目涨涨经验值也蛮好的。不过一个小而美的项目到了后期有可能变成鸡肋,它既没有被市场证明不行迅速死掉,也没有爆发性的增长,这种项目最悲剧。当你已经能以一个合伙人或者总监级别加入一个创业团队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工作了一些年数了,在自己的领域有了一些成绩了,这时候你的时间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你自己一个厉害的人去做一件小事,不如和几个厉害的人一起做成一件大事。要知道,Facebook前100名工程师的收入比99%的创业者高。在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人人都去创业。可是五个很厉害的人原本可以做成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公司,他们都自己去创了五个公司,结果都死了。怎么样才算大事?就是顺势的项目。每个创业者说起自己的项目都两眼放光,都觉得自己这个点子超牛逼,五年之内一定上市。别只听他喷。要自己去判断。当时我在谈好几个创业项目,旅游、电商、O2O、整形APP、智能硬件。我都分析了一下:旅游和教育是这两年非常火的项目,是VC热投也是媒体重点报道的项目;O2O也是大趋势,不过顺势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掐时机,不能做早了,市场还没法接受,比如05年做手机阅读APP,也不能做晚了,那就大红海别扎进去了,比如11年12年的团购;那个电商项目已经在谈D轮融资了,所有数据都特别好,而且也差不多就是两年内能上市的节奏;整形虽然是比较有争议性的事情,但也是最近几年热起来的项目,出租车和写字楼里的广告特别多,客单高,重购频率高,决策成本高、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一个第三方的平台/APP有很大发展空间;智能硬件这两年也很火,我谈的那个项目也拿到了B轮,但对于一个智能硬件的市场有多大,我其实摸不准。后来我又遇到了原麦山丘。因为之前一直在互联网圈,我对传统行业一无所知,刚开始和创始人Alan见时都不知道应该问什么问题。但一个项目是否有广大市场是能从数据和分析来证实的。我简单google下数据,面包在中国整个大市场上每年有3000亿的销售额。再就是看看和竞品的差异。目前市面上有的做得不错的面包品牌全都是日式甜面团,就是小、软、高油高糖高热量。要顺势,食品行业的势就是健康。当时原麦山丘CEO和我说他们做的是软欧包,面包品类就不同,而且都是低油低糖低盐,竞品不可能从品类、发酵技术、烘焙技术和设备上去做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它有竞争力。后来我也问了几个投资人朋友,他们又和我说道,面包属于餐饮行业,刚需加高频。不会像互联网有泡沫,因为是大众消费品,几乎不受经济危机影响,也不会因为整顿四风而影响营业额。结论就是,嗯,市场大。第二个问题,我是否喜欢做这件事?是否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比如雷军就和陈欧说,要做一个市场足够大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陈欧放弃了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相关的事情,和另外几个爷们一起做化妆品。但在硅谷,每一个创业者都会神神叨叨的说自己创立这个项目是为了改变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云云。这也是文化差异,我发现中国创业者在创业时更多还是考虑这事是否能“成”。但对我来说,如果一件事我不是那么喜欢,我很难长时间去做它。在硅谷那些年,深受那些要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人的洗脑,所以我刚回国的时候觉得,啊,创业当然是要做一个社交网站或者一个工具再不然就是一个APP咯。所以刚回国做的以及想做的都是这样的事,而做得还很不接地气很不靠谱。后来有次和文心吃饭,他和我说,他以前创立博客中国,当时做得很大,流量已经做到了Alex全球排名前几十了,拉了一笔一千二百万美元的投资,后来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商业模式,那笔投资也变成了史上最大失败投资案。于是他发誓再都不做有流量没盈利的项目了,开始做卖一分货挣一分钱的全球电商Light In The Box,最后公司也在去年上市。听了文心这番话,我很受触动。我发现自己其实对实际商品的兴趣高于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产品的兴趣。虽然去哪个公司我做的都是市场,但是给一个APP做市场推广与给一个面包连锁店做市场营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生活类的品牌(lifestyle brands),我能去讲故事,去发挥创意,去把一个想法植入他人的大脑,这些都让我感到激动。所以后来我做的都是lifestyle brands,不管是之前联合创立的排毒果蔬汁品牌,还是现在做的面包品牌原麦山丘。如果这个项目整体做的事情你很喜欢,但是你喜欢的那个坑已经被别人占了呢?比如你明明想做产品,结果他们说我们有产品总监了,你去做市场推广吧。友盟的前cofounder文一和我说,你在一个创业公司里具体做什么不重要,离CEO的距离有多近才重要。这也是有人曾经告诉过Sheryl Sandberg的,“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get on, don’t ask what seat.”不过,当你问“我来这个创业公司做什么”,如果对方说的是“你什么都可以做” ,那么你千万不要加入。因为CEO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你来了之后具体要做什么。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你会处处碰壁。比如都说是做市场,你以为你之后要做的是品牌,可是人家要你做的是PR或运营,甚至是销售。一个公司的产品调性和目标顾客已经决定了你加入之后能做的事情的边界。拿市场营销来说,如果一个公司打低价切入这个牌,而目标用户大部分为三四十岁的中低端人群,这就决定了你要做的就是运营和PR,讲故事有什么用。加入原麦山丘是杜雪骞的介绍,他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实际上杜雪骞最早找我的时候,其实是想让我加入他的松鼠互联,我说做老年智能产品市场肯定大,但我来做不行,我爸妈都才50呢,我完全不了解这个市场,他们的痛点我真心抓不住。你不可能卖出自己都不会买的东西。第三个问题,我们这些人能一起做事么?好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好点子谁来做。哎,说起这个就一堆伤心事。加入第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我和那两个合伙人只聊了两次,想了想这事情靠谱,就热血加入了,可是后来发现创始人是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人,A轮前后另两个cofouner和其他负责人都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拿到股份期权,我也“净身出户”。第二次加入一个创业项目,创始人特别nice,行业也是特别火的一个行业,又是才聊了两次就决定加入了。但才一个月我就发现自己和他的经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差异太大,这真的是基因的不同,多久都不可能磨合,只能离开了。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总想迅速做决定。可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伙人真的急不得。找到一个好的合伙人的难度不亚于找到一个好恋人。肖盾告诉我,他创立一起作业网找合伙人的时候会把每个人各方面都摸透,做事的习惯,对各种事情的看法,甚至那个人的老婆都要拉出来聊一聊… 他和现在的这个cofounder就是聊了半年才确定一起创业。所以这一次,我给了自己三个月的时间来做决定,和每一个创始人都聊过了很多次。这几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我之前就认识或合作过的,其他的几个也都是非常靠谱的创业者或投资人介绍的,这其实已经帮我做了一个初步的筛选。但是我在见每一个创始人之前依然做了很多额外的功课:我会问天使投资人和VC对这个行业的评价,我不仅问投了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我还会问没有投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我会和这家公司的竞品公司的CEO或高管聊聊;我会问问那些已经离开这家公司的人对这家公司的看法;我也会问科技财经媒体的记者对这个创始人的感受。我第一次和Alan聊天,就发现我和这个团队有太多不同。他们全都来自台湾,我是大陆的;他们都是男人,我是女的;他们三十到五十岁,我才二十多;他们一直在做传统行业,而我一直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了套近乎,我只好找了一个连结点—— 咦,我前男友是台湾血统的哦...一个人未来是否能做成事情的唯一参考就是他过去是否曾经做成过事情。Alan和我说了团队里每个人的背景。他自己30岁之前就是台湾最大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他在中国也待了十多年了,也有丰富的餐饮业的经验;这也是我们CTO创立的第10家公司了,做得最成功的一家在准备上市的时候被另一家收购(咦,传闻台北101有一层都是他的~);运营的负责人有十多年的运营经验。和靠谱的人一起,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太不靠谱。创业的失败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最好是和连续创业者一起创业,他们在过去的失败中能获得一些经验。如果团队里的人是第一次创业,那么你要设想的是,如果这一次失败的话,我是否愿意和他们再做另一个项目。我之前有过和传统行业出身的人一起创业的经历,发现基因不可能更改,所以这次再遇到一个传统行业背景的团队,我心里还是有很多问号。我给他们写了一个长邮件,告诉他们如果我加入原麦山丘我想做什么、怎么做。我见了团队的每一个人。Alan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叫“空军指挥部”,我们每天在这个微信群里分享和讨论有关市场和互联网的各种文章和信息。我也和他们一起去考察新的店址,讨论他们正在做的市场活动。我们就这样“date”了一个半月...最后在我加入原麦山丘时,Alan和我说,因为我和他们的基因太不同,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我被他们同化,另一个是我被他们排挤出去。有个典故叫“三年不参左”。清朝时,左宗棠去边疆打战,朝廷上很多人趁此说左的坏话,慈禧太后为了免他的后顾之忧,和朝中大臣们说三年之内不准参左宗棠的奏折说他的坏话。Alan也和团队里的所有人说,“三年不参左,半年之内不准你们任何人challenge Ying。”但是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到底要什么。我们的运营负责人特别注重细节。他会盯着看每一个市场活动是否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好。我们主厨接受一个媒体采访他也会很紧张,担心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之前觉得不解,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和我说,Ying,我都四十多了,原麦山丘就是我最后一家公司了,要是失败了我就只能回台湾乡下种田了。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犯任何一个错。但是,我们的CTO就异常淡定,公司里发生什么好事他也不激动,公司里发生什么坏事他也不忧虑。他说,我已经创业了太多次了,一个公司只有两个关键时间点,一个是被市场证明,另一个是井喷。这两个点把握住了,只要不犯什么特别大的错误,其它都没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到底要什么会决定了你们共事时每一天的每一个细节。第四个问题,钱。最后才是考虑钱这个问题的时候。公司融资到了哪一轮了?融了多少钱?我们看报道会经常看见很多互联网公司动不动就是融个几千万美元,估值几亿美元的。其实有很多公司公布的估值和融资数字除以3-6才是真实数字。一些公司都直接把融到金额的单位从人民币换成美元,甚至有的公司都开始乘以10倍的报数了...不管怎么样,估值真的是很虚的东西,很多很多曾经估值很高的公司都没有上市没有被收购没有任何然后了。所以,当你问那个创始人“你们公司现在估值多少了?”的时候,他会和你说一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你就随便听听。比数字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股权结构是否清晰。有的创业公司70%的股份都是天使投资人的... 还有的创业公司有10个平均股东... 公司发展得越大,股权结构带来的问题就会越明显。也不能从一个公司是否有很多天使或VC抢来决定是否加入它。有的创始人在还没有做出一个成形的产品的时候就能靠刷脸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这也是能力。拿到天使投资是加分项,但是依然有太多不确定因素。VC呢,有时候投的也是趋势,当一个领域热起来的时候,VC们从战略考虑必须得占一个坑。不管怎么样,投资投的永远是概率。而且他们投入的是钱,而经常还不是自己的钱,是基金的钱。可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投入的可是时间啊!时间比钱贵多了。我能拿到多少钱?股份?期权?这个数字也不是板上钉钉子。在中国,多少合伙人因为股份没有兑现而撕破脸皮不欢而散,又有多少公司在上市之前把员工的期权合同收回或者把员工的股份稀释了几十倍几百倍呢?公司还没有挣钱的时候,都能苦难同担;公司一有钱了,问题都来了。到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创始人他是否有契约精神。每个公司的阶段不一样,每个公司的股权结构都不同,每个公司最后能做多大多远有非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给你的股份和期权的数字的变动区间会非常大,而这些数字也真的很难去进行横向比较。有的创始人可能会给你一个低期权然后和你说,我只给你1%但是我这个公司能做到10亿美元,别人给你10%但是只能做到百万又怎么样呢,何况你最后很可能还一点都拿不到。这句话是事实,也是忽悠。到底是事实还是忽悠真的只有天知道… 你可以和几个创业公司聊聊,然后看看哪个公司能做更大,给的股份或期权还不错。至于每个月的工资... 你都来创业公司了,还考虑什么工资啊。要考虑工资的请去大公司工作。创业公司给的工资的数字只要够最低生活消费就可以了。最后,不管怎么样,加入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赌的是这个趋势,这个方向,这个团队,这个CEO,更可能的是,你赌的不过是运气。真正想创业的人从来就不用考虑自己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如果你一直在犹豫和徘徊,那么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创业。我从来也不认为创业是每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和唯一归路。选择永远比能力更重要。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文章逻辑清楚,文笔自然流畅。百度了下作者,只不知为何“彭大小姐”总以被人“扒皮”之势出现? 惊人,费解。
:回复 :油腻的小师妹//@G.eva:...不,我想说的倒不是那帮禽兽...//@皓音顾问:这帮禽兽,光天化日!想约她吗?Me too。
:回复 :...不,我想说的倒不是那帮禽兽...//@皓音顾问:这帮禽兽,光天化日!想约她吗?Me too。
:这帮禽兽,光天化日!想约她吗?Me too。
一口气看完还分享了,喜欢这个逻辑和观点
姑娘文笔,真心不错。生涯规划的枯燥理论,竟可以被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来。项目前景、团队氛围、个人兴趣、私家收入,全面评估,或许这里除了事业,还能收获一份爱情。岗位设定,来自组织“战略规划”和“运营流程”;岗位获取,要靠个人“能力”和“性格”。巷子并不长,只要酒够香。加油,姑娘!
考虑的太多了,前怕狼后怕虎。你能遇到现在满意的项目真的是运气好。
写得不错,值得借鉴。
看完了,还不错。值得思考
一厢情愿。
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shentanjiadao/p/t/275/p/t/370/p/t/157/baofengyuzhongzi/p/t/539/p/t/267/p/t/614/p/t/084/xingqiudazhan7/p/t/595/p/t/409/p/t/050/p/t/005/zhuluojishijie/p/t/386/p/t/711/p/t/938/p/t/295/puluomixiusi2/p/t/804/p/t/380/p/t/171
写的还不错,赞一个
咦?!这莫非是哪个MBTI的江湖术士?又来虎嗅忽悠人来了?
/home/article/detail/id/676.html
思路逻辑清晰,选择一个趋势品类里的有潜力的品牌。除了选择的重要,还有就是人际关系的外延拓展,在选择和人缘中也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值得思考,写的不错,32个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在农村创业做什么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