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龙是用自己的尾巴来攻击霸王龙图片是吗?

& 新闻客户端 &
你的恐龙知识还停留在“侏罗纪”吗?20年来恐龙研究的10大颠覆性发现
(文/孟溪、王维、贺一鸣、赵祺、邢立达)20多年前,《侏罗纪公园》第一次现身的时候,几乎一切都还是新的。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大胆地把他的故事建筑在了当时的最新研究上:古遗传学研究、DNA拼接复原、热血而敏捷的恐龙,他甚至在书中加入了一段真实存在的DNA序列;而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荧屏版本更是塑造了一代人对于恐龙的想象——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鳞片、从棕到绿的暗淡颜色、体型惊人、制造可怕的破坏……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恐龙,依然是这样的形象。
《侏罗纪公园》中的经典恐龙形象,霸王龙。图片来源:
2015年,恐龙系列以《侏罗纪世界》之名重启。诸多恐龙爱好者都对此满怀期待,因为这些年来古生物学家们对恐龙的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着绚丽的羽毛、飞翔、长有4个翅膀、像天鹅那样把头埋进翅膀下睡觉……想象一下这些神奇生物出现在银幕上的场景吧——所有这些都是20年前无法想象的事情。遗憾的是,这些完全颠覆的形象都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此机会,来回顾这20年来恐龙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
20年来,科学家们除了化石发现外,还通过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比如CT和同步辐射成像技术、稳定同位素学方法、复杂的生物力学方法、复杂的比较系统学方法、计算机模拟技术、骨组织学,甚至大数据的方法去研究恐龙,由此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结论。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20年来,中国的恐龙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河南、湖北、山东、内蒙、新疆、甘肃,当然还有著名的辽西,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化石发现地,越来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国科学家做出的。为此,我们特地邀请了我们的科学顾问、著名的恐龙研究者徐星,列举出他认为的过去20年里关于恐龙的十大发现。
我们了解得越多,这些生物就越令人惊奇。
1. 长着羽毛的恐龙
自从1842年欧文命名“Dinosauria”(希腊语:恐怖的蜥蜴)以来,恐龙作为体覆鳞片状皮肤的大爬虫这一形象,就长久地固定在了从科学家到普通大众的心中。直到1996年,中华龙鸟的发现颠覆了这一观念。
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得益于当地岩层绝佳的保存条件,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和部分软组织都被保存了下来,从头至尾,一圈纤维状的印记将一米左右的完整化石骨骼紧密包围。这一发现震惊了学界,以至于最初的研究者甚至将其误认为鸟类,以“中华龙鸟”命名。随后经过骨骼特征的细致比较,确定这只带有原始丝状羽毛的生物属于美颌龙类。
中华龙鸟的正模标本(编号GMV 2123或NIGP 127586)与原始羽毛痕迹(中国内蒙古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一身绒毛让恐龙变得温顺可爱,但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一发现的意义远不在于颠覆形象:鸟类的祖先确实长着原始羽毛,现代鸟类复杂的羽片可能就从这种纤维结构演化而来。这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扣上了关键一环。关于中华龙鸟的研究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寻觅更多带羽毛恐龙的旅程。
2009年3月,中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建昌县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的“孔子天宇龙”,化石的颈部、背部、尾巴都有类似羽毛的压痕;同年9月,在同一地区又发现了带羽毛恐龙化石 “赫氏近鸟龙”,证明了在始祖鸟之前确有带羽毛的恐龙——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令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支持者们尴尬的“时间悖论”,成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重要证据之一。2012年,辽西发现的华丽羽王龙,改变了科学界认为羽毛只出现在小型恐龙身上的认知,让狂野的暴龙也长上了丝状的羽毛。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羽毛在恐龙中的广泛分布,恐龙从此改变了他们最大的体貌特征:从丑陋的鳄鱼皮,变成了华丽的披毛者。
赫氏近鸟龙复原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 会飞的恐龙
2000年,徐星等人命名了一种“赵氏小盗龙”,推测这种恐龙可能比始祖鸟还小,树栖。2003年,“顾氏小盗龙”这一恐龙研究史上的奇葩横空出世。这种恐龙长有四个翅膀,且前后肢都长有适于飞行的不对称羽毛。而它爬树的习性将飞行起源的答案引导到了树上——如今鸟类振翅双翼的飞行方式很可能源于自上而下的四翼滑翔。
小盗龙的惊艳登场,唤醒了古老的“四翼猜想”,也引发了多对翅膀究竟怎么飞的争论,各式各样的动力模型纷纷被提出。
赵氏小盗龙化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15年4月,。这种“怪物”刷新了我们对恐龙的认知,暗示着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多样的飞行试验。
奇翼龙的艺术复原图。图片来源:恐龙星际
3. 绚丽多彩的恐龙
2010年,中国、英国和爱尔兰三国的科学家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上的黑色素体,首次为恐龙体表颜色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后近鸟龙、小盗龙等体表颜色进行复原。科学家们在这些化石中发现了两种黑色素体,一种为真黑色素,另外一种为褐黑色素,这两种色素均在现生鸟类的羽毛中存在。根据和现代鸟类的对比,科学家推测这些带羽毛的恐龙和古鸟类的身体已经具有以灰色、褐色、黄色及红色为主要色彩的基础。根据它们的排列方式和分布疏密,研究者推测中华龙鸟从头顶到背部为栗色,腹侧偏白,并且具有一条栗色和白色环带相间的长尾巴,活像一只恐龙版的狐猴。这种具有开创性的方法为恐龙的真实体色提供了复原依据,恐龙从此不再是或绿或棕的丑陋家伙。
中华龙鸟彩色版复原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而通过将小盗龙的黑色素体与现代鸟类进行对比,研究者发现小盗龙的黑素体很长、很窄,并以片状方向排列,这是现代鸟类产生虹色光泽的几大特征,研究者因此推测,小盗龙具有闪烁金属光泽的黑蓝色羽毛——这与现在的乌鸦或者美洲黑羽椋鸟类似。这些研究显示,恐龙不仅有着多彩的羽毛,还演化出不同方式来形成颜色。
小盗龙复原图,羽毛上具有虹色光泽。图片来源:</
4. 这个恐龙不太“冷”
一只鸭子大小的幼年伤齿龙类,以烤鸭的姿势被保存成了化石。。研究者认为,寐龙很可能是在睡觉过程中,死于了火山喷发产生的有毒物质,以至于完美地保持了当时的行为姿态。这种休息姿态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体温丧失,所以寐龙的化石标本也表明,作为鸟类近亲的伤齿龙类很可能是热血动物。
寐龙化石。图片来源:</.cn
2011年,美国科学家收集了分别来自坦桑尼亚和美国的11颗恐龙牙齿,并分析了牙齿釉质中的同位素C13和O18 的含量(在动物的牙釉质中,C-13和O-18丰度和温度相关,温度越高丰度越高),由此得出结论:成年后体长超过20米的腕龙的体温,会稳定在38.2摄氏度,而一些小型的圆顶龙的体温则可能降到35.7摄氏度——这样的体温明显比现在鳄鱼的高,但是还比鸟类低。研究人员也由此推测,那些庞然大物们的行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缓慢。
5. 霸王龙:跑不快,撕咬能力强
关于霸王龙能跑多快,此前科学家们争论很大。在影片《侏罗纪公园》中,霸王龙能追上汽车。2002年,一篇发表在《自然》的文章中,研究者利用数学模型,通过对短吻鳄、鸡、人、鸸鹋、鸵鸟等8个物种进行分析,测量了快速奔跑(超过40千米/小时)所需要的腿部肌肉质量。
《侏罗纪世界》中女主角跑在暴龙前面。图片来源:Jurassic World
2012年,英国研究者以电脑断层扫描重建出了头骨与下颌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霸王龙头骨松散结构与其取食策略的关系,发现松散型头骨恰好在霸王龙大强度的进食中充当了一个减震器。这个减震器能大大缓解进食活动带来的冲击以及肌肉骨骼的疲劳,从而使霸王龙拥有巨大的撕咬能力——数字模型显示,成年霸王龙的臼齿的最大咬合力在3.5万到5.7万牛顿之间。此后还有对于霸王龙的生长速率的研究,这一系列研究更新了霸王龙这一人们最熟知的恐龙的诸多具体信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让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可信地复原灭绝动物的行为。
6. 复原恐龙蛋白结构
2005年,美国科学家从一具距今6800万年的霸王龙化石中分离出了恐龙的软组织。两年后,她与哈佛医学院的质谱分析专家合作,从这具霸王龙化石的胶原物质中分析鉴别出7个缩氨酸片段。得到的这些序列接近于鸡和其他现代鸟类的相关序列,从而为鸟类演化自恐龙的观点提供了更多线索。2009年,另外一个团队在一个8000万年前的鸭嘴龙标本中,也发现了保存在血管、细胞结构中,类似骨胶原质的柔韧物质。但是这一研究也颇有争议:蛋白质保存上亿年的可能性有多高?样本是否存在污染?同时这次发现的蛋白质序列非常短,这显示它们携带的信息很少。但这些研究开创了恐龙化石中软组织的研究。
而就在2015年6月,英国研究者从距今7500万年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骨头中,发现了类似红细胞的结构和类似胶原蛋白的纤维。这一发现预示化石中有机结构的保存,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普遍。
恐龙化石的假彩色照片,其中可以看到类似胶原蛋白纤维的结构。图片来源:sciencemag.org
7. 脚印、粪化石等遗迹学兴起
除了恐龙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还喜欢恐龙脚印、恐龙蛋、恐龙粪便甚至是恐龙胃中没有消化完全的食物。这些化石都属于遗迹化石,是恐龙在生活时期行走、繁殖、新陈代谢等行为习性留下来的证据。比如1998年,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霸王龙的粪便化石中残留有大量(30%-50%)骨头碎片,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霸王龙的食性,还有助于了解它们的消化系统——食物在霸王龙消化系统内停留的时间还不足以让骨头分解掉,这点和现在的蛇以及鳄鱼是不同的;2005年,美国研究者发表在《科学》的一项研究中,在恐龙粪便化石中发现了很多植物内会存在的植硅体,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恐龙会吃草,还证明了禾本科植物是在白垩纪时期诞生并逐渐兴盛的。
恐龙相关化石,包括:恐龙骨骼(左上)、恐龙脚印(左下)、恐龙蛋(右上)以及恐龙粪便(右下)。图片:wiki commons/shutterstock/Xu Chaoyang/Glen Kuban
同年,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辽西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强壮爬兽”胃内,找到了一具鹦鹉嘴龙幼崽骨骼,这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的,恐龙时代的哺乳类都极为弱势的印象。
恐爪龙足迹化石(左)及复原图(右)。图片来源:邢立达
8. 恐龙胚胎学开创研究新领域
恐龙蛋并不少见,然而含有胚胎的恐龙蛋非常稀少。2012年,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南非的研究者在南非金门高地国家公园内,发现了距今约1.9亿年的恐龙蛋化石,其中的恐龙胚胎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胚胎。这个巢穴的主人是“大椎龙”,一种生活在距今2亿到1.83亿年的早侏罗纪时期的原蜥脚类恐龙。研究者发现,巢穴内一些接近出生的胚胎还没有长出牙齿,这表明它们出生后没有办法自己觅食;另外巢穴内还发现了恐龙母亲孵蛋时留下的脚印。这些发现证明,大椎龙出生后会有亲代养育行为。另外研究还显示,这些蛋巢可能会被重复使用,或者大椎龙有集体筑巢的习性——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栖地忠实性、繁殖集落证据。这一发现让人们得以首次详尽了解到恐龙演化早期的繁殖行为。
大椎龙胚胎化石。图片来源:
2013年,中国海峡两岸的科学家和德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的同行们一起,在云南的一个骨化石层内发现了含有“禄丰龙”胚胎骨的化石。经过3年的挖掘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骼所做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些大型恐龙的孵化时间很短,它们在蛋内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在蛋内孵化期间,它们的骨骼就已经为蛋外的危险生活做好了准备。通过红外线光谱造影系统,研究者还在胚胎骨内发现了保存近2亿年的有机残留物“胶原蛋白”。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恐龙生活的整个生命过程的认知,为恐龙研究领域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禄丰龙胚胎复原图(左上)以横切面(右)。图片来源:sciencemag.org
9. 复杂系统学方法的应用
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快速发展,系统学出现各种复杂方法,恐龙演化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引入相关方法,比如用分子系统学动态同源的方法来研究兽脚类恐龙的手指同源,这使得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鸟类手指同源问题得以解决。采用比较系统学的各种方法,许多学者开始讨论恐龙演化过程中,从局部结构到整个身体的演化速率。比如,2014年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存在长达5000万年的高速演化期。它们的体重从160多千克一直锐减到0.8千克,体型也渐渐变得精致(体长参考大腿骨的长度),而且这一过程在很多相关的类群中都持续发生。相对于其他恐龙,这些兽脚类显示出极高的演化速率,它们到鸟类的过程并非从巨物迅速成为萌物那么突兀。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鸟类可以算是恐龙的直系后裔了。图片来源:
10. 恐龙起源与灭绝,真相日渐清晰
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在此次时间中灭绝。最早的恐龙就是这样从大灭绝之后的废墟上演化出现的。目前已发现的早期恐龙大部分产自南美洲。其中,发现于阿根廷西北部的“月亮谷始盗龙”和“墨氏始驰龙”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恐龙祖先,其生活年代大约为2.3亿年前。2013年,一种发掘自非洲坦桑尼亚中三叠地层的疑似原始恐龙的标本,“帕氏尼亚萨龙”被报道,这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但一直被忽视的恐龙,直到2013年才被正式描述发表。
始盗龙的头颅骨模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相比恐龙起源的模糊不清,在恐龙灭绝问题上,“小行星撞击说”显然较为广为人知——6500万年,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撞击所散发出的尘埃、水蒸汽等物质弥漫于大气层,阻隔了阳光,使食物链崩溃,进而导致恐龙灭绝。这20年来,科学家仍在不断尝试补充和完善这一假说的细节。2008年,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印度德干地盾的岩石样本得出结论:这一地带的火山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25万年,就曾剧烈喷发过,撞击后还持续喷发了50万年,喷出的岩浆覆盖了240多万平方千米地面,同时释放出大量有害化学物质。2012年,美国和德国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在小行星撞地球前,部分恐龙实际上已濒临灭绝,至少白垩纪晚期恐龙种群在发生剧变。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展开的系统研究也显示,恐龙大灭绝并非简单的一次小行星撞击。(编辑:wuou、花落成蚀、球藻怪?审稿:徐星)
火山喷发可能推动了恐龙的灭绝。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文章题图: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媒体转载、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网易新闻客户端已获得果壳网授权
(本文来源:果壳网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画恐龙的人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本刊记者
五六岁的时候,他并不喜欢恐龙,觉得那是瞎编的玩意儿。他宁愿喜欢火车,或者鲸鱼、大象、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直到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发现恐龙原来是真的,才开始着迷。现在他做的工作,就是为那些和他当年一样的小孩开路
日,拍摄于赵闯的工作室(图/梁辰)
2006年,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一幅远古翔兽复原图,这是该杂志第一次使用中国人绘制的古生物复原图作为封面。作者赵闯,是名大二学生。
那时的赵闯没学过画,专业也不是自然科学。他在东北大学学设计——报志愿的时候,这个专业名叫装潢,后来改成平面设计,上的课却是广告学,中间又变成摄影,毕业时的名字成了视觉传达。画画和恐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上大学之前,他心目中的恐龙是《侏罗纪公园》里的形象。后来有了电脑和互联网,才知道恐龙是鸟类的祖先,许多属种都有羽毛。他开始查资料、看论文,把用文字描述的恐龙画出来,发在网络论坛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看到他的画,开始找他合作。汪筱林正是《自然》杂志封面文章的作者之一,那篇论文发布了一项关于带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
现在,28岁的赵闯是国内惟一专门从事古生物复原图绘制的人。他的同行很少,全球一共也就十来个。如同大学时那个变幻莫测的专业名称,没有一个既有头衔可以概括这个职业。一幅高质量的复原图一般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星期,他一小时就能画完。中国速度(made in China)有许多种,赵闯也是其中之一。
世界恐龙大国
在数据上,中国已是恐龙研究的世界第一,在这里发现的恐龙属种超过美国,基本覆盖了目前已知的所有类群。《自然》杂志曾这样评价,“在21世纪初,中国既拥有最好的古生物学家,又拥有最好的化石。”随着发达国家的化石资源逐渐被耗尽,发掘阵地就转移到了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这个过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几乎同步,中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过,真正让中国的恐龙研究奠定国际地位的并不是化石数量,而是中国科学家们的工作有力地证明了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鸟就是现世的恐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说,在这个领域,“过去20年来,最好的证据当中有90%都来自于中国。”尤其在辽宁西部、内蒙东南部、河北北部,有大量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沉积岩,其中夹杂了大量火山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质环境,很好地保存了恐龙的羽毛和皮肤结构的印痕,这为研究从恐龙到鸟的进化过程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中华龙鸟、顾氏小盗龙等新物种,都是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的关键证据,也是赵闯的创作主题。每次有了新的发现,制作复原图、模型的工作就会交到他手里。
小时候画恐龙,靠的是想象力,怎么好看怎么来。晚上写完作业,把门一关,熬夜,画几个小孩回到侏罗纪时代。那时书里把恐龙分成8大类,也有的分成36种——这些都不科学。他和伙伴们一起办来图书馆的儿童卡,翻遍所有和恐龙沾边的书,硬画出了36个样貌,心里还想着要当科学家。后来真的和科学家一起工作,赵闯先恶补了科学文化知识,“一般我们是用比较解剖学来认识恐龙的解剖结构。现在跟恐龙最近的是鸟类和鳄鱼,大型恐龙的肌肉结构按照鳄鱼来处理,小型的就用鸟来比。”
“最开始,画恐龙满地草,后来才知道恐龙时代不长草。”赵闯说。恐龙生活在几亿年前,一草一木都和今天不同。要画一片中生代的银杏叶,不能画成两瓣,而是四瓣,这是从针叶到阔叶的过渡形态;那时的哺乳动物一般 夜行,但恐龙在白天活动,要画恐龙捕食,只能选在黄昏。
细节可以注意,复原仍难完美。最确凿的证据是骨骼化石,但骨骼提供的信息只能还原出正常、标准的状态,没有肌肉、颜色等体貌特征。赵闯举例,如果我们找到了董卓的头骨,按照正常复原,可能是挺瘦的脸,但是《三国演义》里写的董卓是胖的——骨骼无法体现出胖瘦。
画克拉玛依龙的时候,科学家只发现了长约七十厘米的下巴化石,但按照比较解剖学,可以推断,“头骨应该超过一米,身长在10米左右。看它的牙齿形状应该属于鲨齿龙类。头应该是弧形,头上没有角。前爪3个指头,后爪4个指头。身上可能拥有毛发,如果有,像这么大型的动物,应该集中在背部和前臂。”赵闯一口气说出这些特征,好像这只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一直潜伏在他的脑子里,借他的口和笔直往外蹦。
只有极少数恐龙属种可以从化石里提取色素体,比如小盗龙是金属黑色,似金翅鸟龙的后肢是黑色,身体是灰色,中华龙鸟通身枣红色,尾巴上有9条白纹。其余都要按照可能的演化路径和现有生物的特征来推测——体形较大的动物身体颜色偏灰,体形小的动物颜色比较鲜艳;深海动物颜色偏深,淡水或近水动物则有花纹;肉食动物偏红,素食动物偏绿;森林里的动物一般长点状斑纹……“其他部分都是已有的科学资料,自然的事实,惟有颜色和花纹,在没有证据的时候,这就是我个人的版本。”赵闯说,这是恐龙复原中人为想象成分最大的部分,“有点创造生物的意思。”
科学界观点不统一时,他要自己拿主意。比如《侏罗纪公园》里的三角龙,有人认为它们脸上全是鳞片,也有人认为它们脸上会有凹槽,类似龟壳。赵闯的版本是,三角龙拥有一张乌龟般平滑的脸,上边布满了壳,因为它的头具有攻击和防御能力。
“进化是无序的,也是有序的。这是一件特别富有哲学含义的事儿。”复原图画多了,赵闯也在建立自己的进化树。他曾花一天多的时间,画了属于同一进化链条的40只翼龙和鱼龙。这个速度是他的个人极限,应该也是行业的极限。他说,难的是写剧本,不是拍戏,理顺了进化逻辑,画起来并不难。“那边放着电影,这边就开始画”,他的工作室里四处都是恐龙的画像和模型,书桌前两张硕大的电脑屏幕,照着惟一一张人脸。
《侏罗纪公园》错了
恐龙爱好者定义了一个恐龙文艺复兴,始于1960年代末期,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美国问世,扭转了恐龙的大众形象。第二次复兴是1993年,这一年,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上映,掀起全球恐龙热。
赵闯说,受限于当时的科研水平,《侏罗纪公园》在科学上存在错误。电影里的迅猛龙(Velociraptor)比它实际的体型要大,而且,它的学名应该叫恐爪龙(Deinonychus)。原著作者迈克尔o克莱顿的灵感来自美国古生物学家格里高利o保罗的书,在书出版的年代,驰龙科恐龙的发现不多,因此把迅猛龙和恐爪龙归为一个属,后来才取消。
另一处硬伤是,电影里所有恐龙都不长毛。“1993年才在中国发现中华龙鸟,在那之前,全世界人都不知道恐龙长毛,这是没办法的事。”续集拍到第三部,制作方意识到了问题,在恐爪龙的头顶加上了几根毛。
霸王龙的形象最深入人心。在电影里,它即使闭上嘴巴,牙齿也露在外面,看起来特别凶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采用这种复原状态。但赵闯说,那样其实无法进食。他在复原图里把霸王龙的牙齿收了回去,他说,“在这一点上,我有自己的原则。”
最开始创业,他就是想要出版自己绘制的科普读物,“国内之前跟恐龙相关的出版物,要么是引进的,要么特别残次。我们的初衷就是想改变这种现状。”
2009年,新闻系毕业的杨杨正在埋头写小说——她是赵闯的合作伙伴,赵闯负责画图,她负责写文章。那一年,赵闯刚刚毕业来到北京,找了一份不靠谱的工作,生活要靠接私活来维持。他说,“如果花一个礼拜画完了恐龙,可能赚200块钱,但是如果画一个网游,两万块钱就到了。”后来这两个北漂的年轻人遇到了投资人李青,他们合作的第一本书《驰龙圣经》,制作上尚不精良,只出了上册,但现在还有很多人往办公室打电话,问下册什么时候出。这个市场颇具潜力。
在国外,绘制恐龙复原图的人多是在电影业、博物馆、科研机构兼职,或者是自由画家,偶尔玩票。“因为这不是养人的行,正常来说,很难靠这个谋生。”他现在给国内科研机构画图,一般是免费,版权共享,除非对方硬要给钱。“我们跟他们(外国同行)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是做一个工程,这个没办法,必须得快。”赵闯说。
杨杨每天平均要写一万字,最多写过两万。她说,“这4年,我们每天差不多工作13小时以上,节假日休得也很少。”他们成立了啄木鸟科学小组,除了复原恐龙等古生物,还画过星空,正计划创造一个人类灭绝后的世界,名曰“星岛乐园”。
出版是他们的主要盈利。赵闯舒了一口气,原来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能够养活自己。
五六岁的时候,他并不喜欢恐龙,觉得那是瞎编的玩意儿。他宁愿喜欢火车,或者鲸鱼、大象、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直到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发现恐龙原来是真的,才开始着迷。现在他做的工作,就是为那些和他当年一样的小孩开路。他说,复原图的意义就在于传播,这是大众对恐龙最直观的印象。科学论文研究的是动物的遗骸,但他的作品一定要还原出它们活着时候的状态,证明它们在这个地球上真实地存在过。
“你没有必要为了适应儿童,把大象画成卡通。它应该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面对科学家也好,面对儿童读者也好,他感受到的、看到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这是他的原则。他希望有孩子看了他的画,可以“剑走偏锋”,去研究鸟,去研究哺乳动物,或者像他自己一样,从小画恐龙。
刚上大学时,他也觉得恐龙和自己无关,暂停过一段,后来重拾爱好,竟就有机会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露脸,从此入侯门。杨杨说,她把恐龙的世界看作一个乌托邦,“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我们应该还没理解它们的十分之一。”而赵闯轻松一些,他始终觉得这事儿挺好玩,赶上这两天状态好,就待在办公室不回家。全世界目前发现的恐龙将近一千七百属左右,他画过的已经过千。他有一股劲,要把所有恐龙都画完——从属往下数到种,不计其数,他说,“只要是现今不存在的动物,我都想尝试着去画。” 他还说,“如果能长生不老,我把现今所有动物都画一遍。”
遗憾的是,画了这么多年,赵闯却从来都没有梦到过一只恐龙。也许,梦是想象力的最高形式,因此他才总是梦到怪兽、僵尸——那些比恐龙更古怪的事情。
(C) 南方人物周刊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
联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暴龙与霸王龙是不是同一种龙_百度知道
暴龙与霸王龙是不是同一种龙
恐龙皮服现科家推测,看想象暴龙霸王龙!霸王龙 恐龙名称: 霸王龙 拉丁文名: Tyrannosaurus Rex 恐龙体: 全<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5f米高约6 米 恐龙体重: 6.5-7吨 恐龙食物: 肉食 存代: 6500万-7000万前白垩纪晚期 存点: 美蒙拿州 辨认要决: 前肢短手两指 恐龙种类: 蜥臀目·肉食龙类
历 霸王龙英文名(Tyrannosaurus Rex)含义&残暴蜥蜴王&1908Barnum Brown蒙拿州(美)发现第具霸王龙化石 简 介 [ 霸王龙脑袋霸王龙前肢短每手两手指;腿力每脚三脚趾每手指每脚趾都带爪霸王龙条细硬带尖尾巴共60颗牙每颗牙<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5f英寸都锋利颗牙掉颗新牙霸王龙走路用两条腿能跑快每速度达30英视觉嗅觉都霸王龙脑袋聪明恐龙独自居住另霸王龙起我清楚否照顾自孩 [ 霸王龙能纪录球型食肉类恐龙食肉类晚支具六十锯齿状边缘利牙些达18厘米具硕颚;仅仅颅达1.3米或许能够吃整——假若候周围真类存霸王龙站起身高超两层楼高口吞牛奇怪霸王龙前脚非矮手臂差少些科家认霸王龙捕食能吃死尸 霸王龙庞物整身体像专袭击其恐龙设计;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肢强健粗壮尾巴算太向挺直平衡身体张口约15厘米利齿……前肢细比例且两较弱手指尽管恐龙世界霸主没能逃脱6500万前场灾难曾经认霸王龙笨重迟缓物新研究认霸王龙奔跑起速达40公真恐怕没猎物逃追杀发现具鸭嘴龙化石尾椎骨居霸王龙齿印显仅功逃脱且段间 面介绍您许觉奇怪我用种物全名像霸王龙例虽较知道叫做Tyrannosaurus rex我则叫做Tyrannosaurus我两理由做第于某些系列物言已足够证据辨识其属别却辨别其属别种别第二使名称较令觉混淆虽每都名称Tyrannosaurus rex熟悉赋予所物其全名恰 化石记录几乎没提供任何关于霸王龙求偶证据我能根据现今类似物行想像其求偶画面霸王龙种型肉食物比任何猎物都单独撂倒猎物并且极能着独居(其霸王龙起缺点减少猎物数量)我现今型肉食物像熊猎豹发现类似现象另面尽管公恐龙四处流浪寻找配偶母恐龙则清楚领域 问题流浪公恐龙何吸引母恐龙呢公霸王龙用食物追求母霸王龙物求偶程些作食物礼物或者称「情筹码」重要候起于母恐龙要筑巢孵蛋情形需要吃饱维持佳状态产卵公恐龙证明於获食物行例着附带素:母霸王龙体型比公暴龙所公霸王龙避免母霸王龙作食物吃掉乐于使母霸王龙维持吃饱高兴状态 实际由公霸王龙供应食物三角龙尸体由于三角龙见食草性恐龙总乐于假设暴龙做食物要归功于些聪明研究使再假设我已经证实三角龙霸王龙食物蒙拿州洛基山博物馆葛瑞格-力克森博士调查三角龙髋骨发现面布满齿痕显些型肉食物三角龙食物找何种肉食物力克森博士牙科用油灰填入其较深咬痕结产模型显与暴龙牙齿相同结更显示实际吃食式并翼翼肉骨剥用力咬穿肉骨肉块扯 科家想象交配行尸体周围持续(柯莫巨蜥喜欢食物周围交配)母恐龙凶猛强迫公恐龙离体间打斗霸王龙项明显特性骨骨骼更或或少怕伤口咬痕并且我知道许例显示并尸体死翻搅所致我关于愈合证据(例新骨)些证据证明伤口物着候造 事实许些伤害位于部齿痕显示霸王龙行另外关键元素部其主要武器我霸王龙身体形状与其肉食性恐龙相比较明显我立刻发现霸王龙手臂远比其恐龙短、牙齿远比其恐龙、颚更强状霸王龙手臂短咬伤其物手臂能做爪钩使用古物界争论霸王龙否真种积极掠食者着名古物家杰克·荷姆抱持反态度认霸王龙种吃食腐肉物已我已经看许提观点霸王龙条件绝种吃食腐肉物已像现许肉食物吃吃腐肉 像熊、印度豹美洲豹等单独行肉食物都母亲担任照顾幼工作暴龙否照顾幼龙呢证据显示某些恐龙确照顾其代于霸王龙我能做推测现今接近近亲掠食性鸟类鳄鱼些物都照顾代定程度像哺乳类物照顾幼仔段间恐龙照顾宝宝初期于像猫鹰掠食性鸟类幼鸟间许竞争:手足间互相残杀或父母偏强壮幼鸟我则种行延伸霸王龙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看百度百科 暴龙名霸王龙种型肉食性恐龙身约13米体重约7公吨存于白垩纪末期马斯垂克阶300万距今约6850万 6550万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恐龙种群化石布于北美洲美与加拿西部亚洲新疆河南少量布布范围较其暴龙科更广犹盗龙(属名:Utahraptor)名犹龙种兽脚亚目恐龙驰龙科型物种存于早白垩纪巴列姆阶约1亿2600万前 百度百科
霸王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霸王龙vs暴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