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圣奇缘穴位置

当前位置: >>
【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
点 穴 解 穴 疗 伤 秘 诀 ――点穴法功理要点――一、点穴总论拳家言:夫点穴术具闭交通之通,断运输之功。人之一身,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 脏六腑,皆以筋络为线索,血脉为灌溉。经络断,则缺乏活动之能;血脉停,则间其知觉 之效。人体有穴 365 处,(秦朝以前),其中有大穴:108,小穴 257(包括致命穴和主晕穴) , 诸穴大同小异,主晕穴虽不足以制命,亦可使暴客暂时失去抵抗力;主伤穴可以使歹徒断 肢、脱臼、出血,即致残也;主死穴,即致命也,此法万遇不得施也。 先师遗训益教旨: “劝君习武尚德葆侠,练体健身,切莫无故伤人也” 。 1、为什么用点穴术击人体某些穴位会致人于死晕或伤残呢? 在经络的意义上,古人说得很明白,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 , 是人体各个部位之间互相连结的途径。它遍布于全身。如《难经》说: “经脉者,行血气, 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 就是依靠经络 luo 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外邪侵犯人体,通过筋络二由 表入里,传入内脏。如《素问?缪 miu 刺论》说: “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去皮毛。留 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舍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 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 五脏即五脏。中医学中脏腑的理论将人体分成脏与腑两大类:心、肺、脾、肝、肾 , 称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化生和贮藏精气是五脏的功能;腐 熟水谷、传化糟粕 po 是六腑的功能。 《素问?五脏别论》载: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泄 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脏腑功能的产生,主要 赖于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即是真气通过经络输送至脏腑而发生作用时,称为脏腑之气。假 如一个人的真气不足,则脏腑之气也就随之虚弱,而脏腑的功能必然相应地减退。而武林 中的点穴术恰利用了这一原理。 在人体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汇合的“处所”,或称人体内脏经 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这些“处所” , “部位”就是人门所说的“穴位” ,或“气血” , 其学名为“ 腧 shu 穴” 。 腧是输送的意思,就是可以于一定脏器具有连系的意思;穴是 说治疗穴位都有孔隙的样子。武术中的点穴术则是将人体力量(施予物理刺激的劲力)或 体内内气(通过气功发放的外气)通过点穴者手指部(另外也有用手掌、肘拐、膝(xi) 盖或脚尖,但属少数)快速猛烈的点击对手的穴位,刺激感由此进入经络后,呈双向性的 线状或带状传导,影响(阻止或紊乱)人体经络中气血运行转注的动力――“经气“,由 此而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经气”由此而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经气(沿着经络途 径运行的气)不通或阻滞---气血运行受阻或逆乱(根据中医学气行血也行,气滞血也滞 的原理)――人体真气(又名元气、正气、精气、真元之气)不足――脏腑之气虚弱 ruo (根据中医学脏腑理论)――人身动作机能失调(产生痛疼、酸软、麻木,昏晕乃至死亡 等一系列症状)――丧失反击能力。所以,点穴术实具有”隔气穴之运转,使不流通” 。 2、 点穴术中人体穴位为什么有麻穴、哑穴、死穴及晕穴之分呢? 根据中医学理论, 人体各个穴位均分属于各条经络, 而经络又属于一定的脏腑, 所以, 某个穴位受伤后势必影响到某条经络,某个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病症。 如用点穴术点伤少海穴后。因少海穴属手少阴心经,势必导致心气不足,影响心脏功 能,就会出现心烦、惊悸、少寐、多梦等心神不宁 ning 的症状,严重的还可以出现昏睡、 昏迷、痴呆、谵 zhan 妄、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症状。另外心气不足时可使穴行淤滞 zhi, 出现面色青紫发绀 gan(微带红的黑色) 、四肢不温,甚至出现眩晕、神疲、气短、汗 多等症状。2 如用点穴术点伤天鼎穴后。因天鼎穴属手阴肺经,势必导致肺气不足,影响肺功能 , 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 qie 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气虚,出现体倦无力、 气短、自汗等症状。如果肺气在水液调节方面失于宣散,就会形成腠 cou(肌肤上的纹理) 理闭塞无汗等症状;失于肃降,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或尿少等症状。 如用点穴术点伤乳根穴或腹结穴后。因乳根穴属足阳明胃经,腹结穴属足太阴脾经, 因脾升的是清气(水谷精气)胃降的是浊 zhuo 气。清气不升,可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 降也会影响清气的上升。因此,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饱胀、恶心、嗳 ai 气、消化不 良,腹泻、舌苔厚腻等症状。正由于点穴术所击之穴位不同,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症和后果 也就不同。这就是武术点血中麻穴、哑穴、死穴及晕血区别划分的原理所在。 3、 遇时遇穴如损伤,一切不治命要休 武术中的点穴术,十分强调按时点穴,按照我国古代经络学说,人体一身的筋骨,都 有一定的部位,所属的经络,也是丝毫不紊,而气血的流行更有一定的途径和时间,即什 么时候气血流至哪一经络,都有一定的顺序。人体血液的循环及内气的运行,均发源于心 脏,从子时起,按照日夜十二时辰周流于十二经内(任督二脉则不分时辰) ,首尾相贯, 循行不已,阴经阳经互相连接,一脏一腑互相络属。 如此,循环,周流不息,以调节、营养、联系周身。而人体的穴位在一天中随着气血 的循环(即时间的变化)或打开(开)或关闭(阖 he:关闭 )。比如辰时(为北京时间七 点至九点)人体气血走阳明胃经,胃经上的穴位如乳中穴、人迎穴就按着规律而打开,被 称为 “实穴” (所谓实穴, 即指气血刚到达之穴) 而此时其它十一经的穴位则 , 被称为 “空 穴” (所谓空穴,即指气血未达。或气血已过之穴) 。若此时用点穴术点击乳中穴或人迎穴, 此两穴就由本来“开”转为“阖” ,气血因受压刺激而停顿阻滞,不能流行,从而引起全 身各部位麻木,不能动弹。因此,在子时点击乳中穴或人迎穴比在其它时间点击此两穴技 击效果就会明显得多。这就是点穴术中“按时点血”的原理。这在《点穴歌决》中也有类 似说法: “人身之穴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如损伤,一切不治命要休” 。 4、 点穴术的救治原则 在点击某穴后可用手法将所闭之穴开启使受阻经络畅通, 阻滞气血循行。 中医学认为, 人体平时营(指营养物质) 、卫(指有卫外的作用) 、气(就是人的真气) 、血(指由水谷 之精微变化而成的物质)保持着平衡,周流全身,循环不息,营养和护卫着人体,维持着 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营、卫、气、血发生了偏盛偏衰,或者循行发生障碍 ,就可以发生 疾病。如《内径》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意即卫气虚弱的时候,人体容易被邪侵袭。 又说: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这里指营、卫、气、血循行发生障碍时,产生痛的道理。 针对这些疾病原因,中医按摩手法就应用各种手法,如:补虚、泻实、祛邪、扶正,以使 营、卫、气、穴的偏胜得到纠正,循行得到畅通。 所以在点穴术按摩(也称解穴手法)时,首先辨别出哪个穴位被点,哪条经络受阻, 哪个脏腑受损。然后,随着经络的顺逆方向,应用各种补泻手法,推经络,走穴道,进行 按摩,使经络畅通功能恢复,而调整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 如用点穴术点伤左阳明胃经的乳根穴或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后, 如在其背部用按摩 法按脾愈和胃愈,掐足三里穴,可使胃经小肠经络畅通,胃肠肌能得到调整。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按摩手法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 生命危险, 但由于穴位经络闭塞时间长久的缘故, 气血离开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 (经络) 太远,势必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人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 用一系列按摩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使调和人体气血,按时到达 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3 ――――十二经穴气血流注解――――一、手太阴肺经 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 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左右二十二孔穴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山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銎涠恕=皇忠跹粢病6嗥傺弊⒋恕 二、手阳明大肠经 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 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 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 五里近 臂腮肩 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 接 鼻旁五分号迎香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4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廉,上循孺外前廉上肩,出髑 du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 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颚,贯颊,入下齿中,还出犊,交人――左之右、 右之左――上侗强祝腆s、迎香而终,以交手足阳明也。此经气血俱多,卯时气 血注此,受手太阳之交。 三、足阳明胃经 四十五穴足阳明 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s经 地仓大迎对人迎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5 脉起于鼻交人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犊凇⒒反剑陆怀薪 循颐后下龃笥谎砹肴迸瑁码酰粑福缙黄渲毙姓撸尤迸柘氯槟诹 镀耆肫逯校黄渲д撸4 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而会,以下髀 bi 关,抵伏兔,下 入膝膑中,下循中趾外廉。上足跗 fu(脚背) ,人中指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 下人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别,出其端,以交于太阴也。多血多气,辰时气血 注此。 四、足太阴脾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则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端内,循胫骨后,交出 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膈,堆剩啾荆⑸嘞拢黄渲П 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五、手少阴心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6 脉系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堆剩的鞠担黄渲闭撸 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nao)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 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六、手太阳小肠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7 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外则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鲋饽诓嗔浇钪洌涎 (nao)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 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zi 眼角)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循颊上 (出页) ,抵鼻,至目内眦(zi 眼角)也。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七、足太阳膀胱经 流注线:此经起于晴明,终于至阴。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 dian 至耳角;其直行者,从巅如络脑,还 出别下项,循肩膊内,都梗盅校胙觯lv) ,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 下都构嵬危 从胭 yan 中; 其支别者, 从膊内左右, 别下贯胛, 侠脊内, 过脾枢, 循髀 (bi) 外后廉,下合N中,以下贯Y(shuan)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多血少 气,申时气血注此。 八、足少阴肾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8 脉起小指之下,斜驱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根中,上Y(shuan)内, 出N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 咙,渡啾荆黄渲д撸臃纬雎缧模⑿刂小6嗥傺鲜逼⒋恕 九、手厥阴心包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9 脉起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肋,下腋三寸,上抵腋下, 下循Y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气端。多血少气,戍时气血注此。 十、手少阳三焦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关中,终于耳门。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孺外, 上臂,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 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z(jiao 胶) ;其支者,从耳后入 耳中,至目锐毗。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十一、足少阳胆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瞳子 ,终于窍阴。10 脉起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眦,下大迎, 合手少阳,抵(出页)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 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xie) ,下合 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跗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上出外踝之前,循足 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岐(qi 同歧)骨内出其端,还 贯入爪甲,出三毛。气血,子时气血注此。 十二、足厥阴肝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11 脉起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 廉,循股 、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段福舾危绲ǎ瞎犭酰夹玻xie)肋,循 喉咙之后,上入颓颡(tuisang)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与巅(dian) ;其支者,从 目系下家里,环唇内;其支者,腹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此。 十三、任脉(在前) 起于两阴之间,行于腹部和胸部正中,经颈部到达下唇齿。12 十四、督脉(在后) 起于尾骨下,行于腰背后正中,经颈后到达头顶,下入上唇中。(十五)人体穴位13 十二经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手太阳小肠 经→足阳明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经→足少阳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 肝经→足少阳胆经。―― 习点穴的三层功夫 ――一、第一层功夫 “点穴容易识穴难”。点穴之法主要在于熟知全身各穴,不但能言其所在,而且能瞑 目抚之。否则,如盲人看马。识穴必须认真准确,丝毫误差。具体练法是: 习点穴之法,必须明确十二经之穴名,再熟悉各穴之位置,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其具 体的练法是: 取较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绘标出某经络的诸穴,循其经络点其穴 位,每日 3―5 次,每次 3―6 回。熟悉之后,改为夜晚点之,继续月余。若能在暗处点中, 初艺则成,可另换一经,依上法习之,依次增加。将人全身部位熟悉后,可合并通练,练 到能在暗处准确地点中全身诸经百穴,功则已就。 习点穴之法,无论制人或救人皆身须有真功,手有高技。否则,制敌人反而被敌 所制,救人反而贻误人。 古人云: 点者出手暴客残 应指倒地一刹那14 我若失技反被擒 他借我力杀人便 制人必先学救法 误伤良君可复原 能制无解非真功 还须从头把功练 习点穴法,切要“识透穴里” 。凡穴者必须细心体会,随时习练,不拘形式,如床 头、桌前、地边、途中等均可练。经常摸索点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必有所得。 如气血之头在某时应在何穴,在某时经流何穴,始自何时几刻,又终止于何时等,皆须精 推细摸,了如指掌。 习点穴之法,还须深知气血循行,行之某经是逆行还是顺行,是向上还是向下, 是向左还是向右等等,都必须辩其明,知其详,方能得心应手,点之即中。若其前后,或 误其左右、上下,则都不能奏效。 习点穴法,还应知人体诸经的血液循环轨道及其变化,血液循环在何时经何经络, 注入何穴,顺逆凝滞,缓急多少等。 点穴之妙,在于选中穴位,击中要害,灵在眼疾手快,视其准,点其速,力之准, 无不妙也。百点百中,点中要害。若无真功,皆会点偏穴位,着手是空,不仅不制于对方, 反而给对方开了一个缺口,被对方击中。空穴之意另有一说,即“气未到,血已过” 。换 句话说,就是未点在气血头上,任你指头很有功夫,也难奏效。因气血之循行和气血之头 所注入各经血的时刻、路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习点穴之法应深知气血循行的路线 及气血循行之头,方可点之即效,致于敌人。 先师云: “气血头者五枝也,上下两枝,正中前一枝” 。以正中一枝诸穴者,最为要害。出手点 时,应视准而力猛,中者必应。气血还有正头和直冲之说,气血正头为猛,气血直头为冲。 其实都是指正中前一枝诸穴而言,仅说法不一而矣。 歌诀云: 点穴之妙在穴头 何时点打须追求 何时正头注何处 何时气血经血流 五枝血头须详辩 丝毫偏误不可有 更考时辰多幻变 悉知五枝血注头 切记交手抢直头 若是良机命要休 劝君切莫忘练气 点穴无气功白丢 习点穴法,应将实效,其密法有三:一则精悉经络、穴道和气血循行之理;二则深 知气血流注于五行、天时的关系;三则熟悉并牢记先师所著的点穴诸诀。 习点穴法,还必须采用考问法、来验证自己所学之法,何者正,何者误,何者优。正 者持之,误者改之,优者扬之。其考问之法有四: 1、考问穴位 制一木人,绘出人体全部穴位,用手指或教尺指点木人诸穴,学者一一答之。教者可 先问致命穴,次问大穴,最后问小穴。也可先考问经穴,次考问经外奇穴,或任意考问。 2、考问经络 乃似木人考之。在木人体表绘出经络和奇脉,教者考学者:伤人者点何经络?此经 络引连何脏?被点者当时有何症象?救治者用何手法、何药?效果如何?等等,逐经、逐 穴、逐日考问。 3、考问人体气血、诸穴于脏腑之关系 习点穴之法,必须深考人体的气血循行、肢体百穴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对气血 某时循行流注何穴、路线,某穴与某脏腑的生理关系,都必须了如指掌,对答如流,方能 于出手点打时,选中要穴,百发百中。 4、考问才德 历代名师在授徒时都严行法规,慎重行事。凡对随徒未经十年之考和不具备高尚德15 行的门徒,概不传授点穴技法,免暴徒得技,损国害民。另对只有德而无真才的门徒,也 不传艺,扶值成才。 良师教徒要严守三则: 其一,平日与人交手不可乱点要害穴位;其二,遇到死穴,点时要有分寸,不可冒点; 其三,持之以恒,刻苦研练,不可半途而废,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到最后成功。 三十六穴 江考卿在《江氏伤科穴》中提出: “凡人周身,一百零八穴,小穴七十二处,大穴三 十六,打中小穴,重也无妨,打中大穴虽轻也死” 。这种致命大穴的理论也是继承前辈而 来。公元 1770 年(清代乾隆三十五年) ,朝廷颂布《检骨图格》总结历代检骨验伤的经验, 确认致命的部位共二十四处,用p点标出,基本上包括在三十六大穴之内,三十六穴位除 个别穴位之外,主要是在人体的颅脑及重要脏器所在处,如受重伤则可危及生命,故称之 为三十六要穴, 应予重视。 三十六大穴分属头面部四个穴名七个穴位, 胸腹部十四个穴名, 二十个穴位;背部六个穴名九个穴位。除两涌泉穴在足底心外,其余均在头、面、驱干部, 兹参照针灸学俞穴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分述如下: 头面部重要穴位 一、眉 mei 心穴 在两眉中间,针灸穴称为印堂穴,属经外奇穴。位于额骨与鼻骨交界处,其深面为筛 骨,它是一含气骨,故质地脆弱,重损者易造成骨折,发生眼眶,鼻腔出血。 二、太阳穴(二仙传道) 左、右位于头额二侧颈部。针灸学与其同名。属经外奇穴。其深面为脑膜中动脉行走 处,并且又是额骨, 骨、顶骨,蝶骨四骨交界处,故受重打击,很容易发生骨折,造成 脑膜中动脉破裂,而大量出血。 三、头额前属心经 位于额骨前方正中。相当于针灸学中上星穴下方。此处为额骨水平位的眶部,此部较 薄,外伤后也易发生骨折,影响脑组织。 四、脑后属枕骨穴、厥阴穴,藏血穴 分别位枕骨粗隆上方,其右侧为藏血穴,左侧为厥 jue 阴穴。相当于针灸学中强间穴 及其二侧。此内面是脑膜静脉窦 dou 沟所在。若外伤骨折后,可发生大量出血,压迫脑组 织。此外,在头部的顶部尚有百会穴(五大要穴,属死穴) ,其左右各一寸处有四神聪, 两耳下半分处为听会穴,当这些部位发生骨折时均可影响脑组织,发生严重后果。故亦应 重视。 胸腹部重要穴位: 一、华盖穴(正心穴) 心口上,属心经,针灸学的华盖穴是为于胸骨正中线伤,属任脉,平第一肋间。膻 shan 中穴的总称。其深部为主动脉,肺动脉和心底部。故此部受到重伤者,可影响重要 血管和心脏功能及血液运行。轻者胸闷不适。重者可一厥不振而死亡。 二、黑虎偷心穴(鸠尾穴) 位于心口中,属心经。他相当于针灸学中的鸠 jiu 尾穴处。其深部为横膈 ge,食管, 心尖部和肝左叶上部。因此重打者可造成肝脏破裂。肝藏血,其质柔软,一旦破裂,可引 起大量出穴,发生上腹疼痛,面色苍白,脉细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三、巨阙 que 穴 心下一寸五分,与针灸学上同名。此深部为下腔静脉,肝左叶下方,胃体等重要脏器。 此部受重打者,可发生心窝部疼痛,吐血不食,冷汗不干,夜间烦躁等重症。其预后常较16 严重。 四、膺 ying 窗穴(左、右) 左乳上一寸六分,属肝经。右乳上一寸六分,属肺经。 《江氏伤科方书》列有左乳上 一寸三分的上气血,右乳上一寸三分的上血海穴,针灸学中与之同名,其位于锁骨中线第 3―4 肋间。深部为二肺门处,内有支气管、血管、淋巴、神经等组织。肺朝百脉,主气, 司呼吸。打重者,肺部受损,可出现胸闷,气虚、咳血等症状。 五、乳根穴(左气穴、右血穴) 位于左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属肺经。 《江氏伤科方书》列出左乳下一寸四分为 下气穴,右乳下一寸四分为血海穴。针灸学上,左乳头直下第 5―6 肋间骨间有与之同名 的穴位。其深部为二肺中下部,左下方为脾脏,右下方为肝脏。脾统血,肝藏血,此部受 重伤者可有胸闷?气急,呼吸不利,上腹疼痛,当发生肝、脾破裂时,可致大量出血休克 而死亡。 六、幽门穴(左、右) 位于心下巨厥穴两旁各旁开五分,左属肝,右属肺,与针灸学中同名,其深部为二肺 下部。左右侧为净脉,肝右叶上部。左侧为肺左叶部,重伤者可致肺、肝受损伤。 七、期门穴(左、右) 左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属肝经,右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肺经。针灸学上 与之同名。深部右侧穴位下为肝脏,左侧穴位下为脾脏,肝脏质地柔软,脾脏脆弱。重伤 者,易发生肝、脾破裂,出血不止而死亡。 八、水分穴 位于脐上方,属小肠、胃二经。针灸学中脐上一寸,有同名穴。 《跌损妙方》列有肚 脐和听宫穴。其深部为腹主动脉, 总动脉,十二指肠等脏器。受伤者可发生腹痛,吐泻, 汗下如雨,两肢麻木,两气不接等。 九、气海穴 位于脐下一寸五分。针灸学中有与其同名穴。 《救伤秘者续刻》列有丹田穴。其深部 为乙状结肠,直肠。故伤者可有腹痛,拒按,便血等。 十、商曲穴 位于左、右肋近脐处,左为穴门,右为气门。针灸学中有其同名穴。其深部为腹主动 脉,十二指肠。该部受伤,如发生主动脉破裂,可因大出穴而休克,甚至死亡。 十一、章门穴 左、右位于肋骨处软肉边。针灸学中有与其同名穴。其深部为二肾下极,左右为结肠, 左为肋下神经,重伤者可引起二下腹部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肾挫伤。 十二、关元穴 位于脐下三寸,针灸学中有同名穴。其深部为膀胱,故受伤者,轻者仅有少腹痛,重 者可因膀胱破裂,发生料液外渗,小便不利,腹腔感染等。 十三、中极穴 位于脐下四寸,针灸学中有同名穴。其深部为膀胱。重伤者也可造成膀胱破裂。 十四、腹结穴(左、右) 位于二肋梢 shao 骨下一分。左为血囊,右为气囊,针灸学中有与其同名。其深部为 回肠,结肠。轻伤者仅有腹部疼痛,重者可因肠穿孔,使其内容物外流,污染腹腔,引起 严重并发症。 背部重要穴 一、命门穴: (小腰穴) 位于第二三腰椎 zhui 间。与针灸学同名。其深部有脊髓,腹主动脉等,二侧有左右 肾脏。伤重者可致脊髓损伤,发生截瘫等重症。17 二、肾俞穴(左右) 位于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与针灸学中同名。其深部为二肾下极,输尿管等。故重伤 者可造成肾挫伤,输尿管断裂,发生血尿,小便不利,尿液外外渗等。 三、志室穴(左、 、右) 位于命门旁三寸处。与针灸学中同名。其深部为肾下极。重伤伤者亦可发生肾挫伤。 四、气海穴(左、右) 位于肾俞穴下两旁,与针灸学中同名。深部为肾下极。 五、鹳 guan 口穴 位于尾骨下两腿骨尽处中间,相当于针灸学中会阴穴与腰俞穴之间。其深部为直肠和 尿道。重损者,可引起尿道损伤。 六、前后阴中间海底穴 位于粪门前,阴囊后。相当于针灸学中会阴穴。该处皮下组织较薄,深部为尿道,故 受重伤者可使尿道破裂,尿液溢入会阴浅袋处,导致局部感染。 点穴指要 习武点穴,必须熟知气血经行之途径,及按时流注入处。以上所论,仅十二经穴及十 二时辰气血循行流注线,不及于全身各穴。凡练点穴者,应知某时流注于某经,其经之主 穴又属何处,依时辰相距之长短,不难推想而知其所在,此也如远行者记行程也。习点穴 者,若单凭歌诀而 或刻于脑而不灵其意识,不下苦恒之功探讨研究,则一无所知,难以 成才也,所以练习此功者,不仅要熟知各经、各穴之部位,而且要对周身气血循行之理亦 作深奥之探讨,然后合并而揣摸之,方能豁然贯通,无论何时何地出手点穴,发无不中, 百战百胜。 取穴尺寸折算法 取穴歌诀: 点法必先通其取 骨度分寸皆适应 局部定寸若干份 长宽一份亦一寸 无分老幼或男女 骨度分寸取穴存 一二节间定一寸 指中横宽亦寸半 拇指首节定一寸 皆用男女定全身 悉知要害点穴位 百击百中功夫真 要想获得点打或治疗的好效果,取穴准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了解十四经循引路线 及走向后,还必须懂得并且一定要记熟下述取穴方法。 一、 按古法折算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 12 节,定为 1 尺 2 寸。若发前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 3 寸; 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穴上行 3 寸。前后发际俱不明者,折作 1 尺 8 寸。头部尺寸以此法 取之。眼内眦角至外眦角定为 1 寸,头部横寸依次取之。 2、背部 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计 21 椎折作 30 寸。上 7 椎,每椎穴 1 寸 4 分 1 厘;中 7 椎, 每椎定 1 寸 6 分一厘;下 7 椎,每椎定 1 寸 2 分 6 厘。依次作背部直寸量取之。背部横寸, 依被量人的食、中两指的并拢宽度,定为 1 寸 5 分;依食、中无名、小指,4 指并拢的宽 度,定为 3 寸。依次作为背部横寸量取之。 3、腹部 以两乳之间的宽度,定为 8 寸。依次作为横寸取之。剑突骨下缘至脐中心定为 6 寸; 脐下至毛际横骨,定位 5 寸;天突穴至膻中穴,定位 8 寸。依次为腹胁部的直寸取之。18 4、手足部并背部 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取之。其法是男左女右,以中指向内勾屈,取中指中节 6 横纹 间距为 1 寸。 以上诸部所折合的尺寸,均为被量者的肢体取算,尽量作到准确,灵活运用,但切 不可乱用估计法,大意任作。 二、按现代取穴法折算 1、自然标志取穴: 自然标志指人体本身所具有的固定和活动两种。固定标志指五官、毛发、乳头、脐、 骨节特征(为凹凸)及手指、横纹等。为两眉之间取印堂穴、脐中取神阙穴等。活动标志 指人体各器官通过相应活动才出现的可取标志,如张口取耳门、听宫、 ,屈肘取曲池等。 2、手指同身寸取穴: 手指同身寸法是依据被取穴者自己的手指为标准,进行穴位定位,一般一拇指关节的 宽度为 1 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 3 寸,除食指外,其余三指横量为 2 寸,食指、中指为 1.5 寸。 3、简便取穴: 这种办法是一种利用习惯动作、自然动作定位的简便易行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 市,两虎口自然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两大拇指横纹交叉,指尖指到处为合谷等。 穴头行走穴道歌: 周身之穴有一头 遇时遇穴若伤损 子时走在心坎上 井口是寅山根卯 午时却与中原会 风尾属申屈井酉 六宫直等亥时来日夜行走不停留 一七不治命要休 丑时需向泉井求 辰到天心巳风头 左右蟾宫在未流 丹肾俱成戍时位 不教乱搏斯为贵十二时辰气血所注之穴 子时注人中 丑时注天庭 寅时注齐空 卯时注大杼(zhu) 申时注丹田 酉时注四海 戍时注下阴 亥时注涌泉 辰时注太阳 巳时注上仓 午时注脉腕 未时注七坎 十二时辰气血流注歌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膀胱申注酉肾注 戍时包络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会穴歌 府会中脘 筋会阳陵 血会膈俞 脉会太渊脏会章门 髓会绝骨 骨会大杼 气会膻中19 五脏募(mu)穴歌 中府肺之募 巨阙心募栓 期门肝募然 章门脾募关 京门为肾募 五募主命弦 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对应换算 子时:23 时 ―1 点时 丑时:1 时 ― 3 时 寅时:3 时 ― 5 时 卯时:5 时 ― 7 时 辰时:7 时 ― 9 时 巳时:9 时 ―11 时 午时:11 时 ―13 时 未时: 13 时 ―15 时 申时:15 时 ―17 时 酉时:17 时 ―19 时 戍时:19 时 ―21 时 亥时:21 时 ―23 时 十二时辰应点之穴位 子时: (23―1 点)气血流注于足少阳胆经。 应点穴位:凤池、肩井、还跳、风市、悬钟(肩井为要穴) 。 丑时: (1―3 点)气血流注于足厥阴肝经。 应点穴位:中封、五里、章门、期门(章门、期门为要穴) 。 寅时: (3―5 点)气血流注于足手太阴肺经。 应点穴位: 云门、尺泽、列缺、太渊(太渊为要穴) 。 卯时: (5―7 点)气血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 应点穴位: 合谷、手三里、曲池(曲车穴) 、巨骨(此经无要穴) 。 辰时:7―9 点) ,气血流注于足阳明胃经。 应点穴位: 人迎、乳根、乳中、伏兔、阴市、足三里(乳根、乳中、人迎、足三里 为要穴) 。 巳时: (9―11 点)气血流注于足太阳脾经。 应点穴位: 公孙、三阴经、血海、腹结(三阴交为要穴) 。 午时: (11―13 点)气血流注于少阴心经。 应点穴位: 少海、神门、灵道、极泉(此经无要穴) 未时: (13―15 点)气血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 应点穴位: 少泽、阳谷、肩贞(此经无要穴) 申时: (15―17 点)气血流注于太阳膀胱经。 应点穴位:玉枕、天柱、委中、心俞、晴明、肺俞、厥阴俞、肾俞、志室、气海俞(其 中心俞、晴明、肺俞、厥阴俞、肾俞、志室、气海俞为要穴) 酉时: (17―19 点气血流注于足少阳肾经。 应点穴位:涌泉、筑宾、神封、商曲、 (涌泉、商曲为要穴) 。 戍时: (19―21 点)气血流注于厥阴心包经经。20走胆经 走肝经 走肺经 走大肠经 走胃经 走脾经 走心经 下午 1 时 走小肠经 类推 走膀胱经 走肾经 走心包经 走三焦经 应点穴位:曲泽、内关、中冲(此经无要穴) 。 亥时: (21―23 点)气血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 应点穴位:外关、四渎、耳门(耳门为要穴) 。 此外还有不按时辰点穴的有任、督两脉的穴位和少数奇穴,这些穴位是:百会、气海、 哑门、太阳、 (奇穴) 、命门、尾闾 lv、人中、关元、巨阙、巨骨、鸠尾、膻中、中级、 神阙、神庭、 (任、督两脉所经的穴位一般都是要穴) 二、第二层功夫 点穴之法,不同于拳打脚踢,克敌制胜,全靠一指之功.劲有硬度,触于硬物,易于破伤 皮肉,初学者,更是如此.奉劝初学点穴之法者,不要心急,更不可能无规乱练,应在良师指 导下,循序渐进。 初习点穴莫心急 循序渐进守规则 不可无章乱点打 免得流血伤身体 尊师训练即妙方 点穴真功名列一 习点穴者,经过第一层功夫的学练之后,就要转入第二层功夫学习,即指功。 点木物 初练时,宜在较软的物具上练,如同木板、腐木板等。其具体练法:持金针指或金剪 指缓缓点。每日 3―5 次,每次 15―30 下。3 个月后,可逐渐加重指的劲力,其点法由缓 变猛,每日 5―7 次,每次 30―50 下。练 3―5 月后,自感点指有劲而点物不疼时,可改 为练较硬的木板,如杉木板、春木板等。 点石物 经过一段时间点木物之后,指端逐渐坚实,则可开始练指点石.以点指指端向平滑坚硬 的石头上点练,点劲由轻到重,点时由短增长,点次由少增多.若感到指头疼痛或肿胀,可以 酌情减力、减时、减次数,切不可终止练功。炼至 2 个月后,疼痛亦能日渐消除。此时可 换在较粗粗糙而无芒角的坚硬石头上点练,每天不少于 300 下。这样苦练 3―5 年可获显 效。 点沙袋 袋中填入散沙,约一尺二寸厚 ,以点指点插之,以点指点插之,每点插 360 下.练功三 年,倾出散沙,填入小石粒,约五寸厚;再练三年,改填入铁砂,每天练点指单点 380 下;再练 三年,加至 500 下;继续练三年,去掉铁砂,换成铁屑,加倍研练.铁屑多尖棱,易伤指头皮肉, 要特别当心。但不能因受皮肉之苦而停止研练。先师云: “不惜流血痛,自能成真功” ; “有 志定成才,苦可育英雄” 。练点沙袋之功,时约三年,以肉指点打土块、木材等硬物亦获 奇效,若去点打人身,功效令人惊叹。 练顶劲 用一臂之全力,贯注于指端去按点硬物者,为顶劲也。顶劲的练法仍由软到硬。先运 气变力,再点打其物。用力时,由轻到重,逐渐增之,至力尽而略停,继续进行。每天以 300―500 下为宜。天天点练,不可中断。 体弱者,可以戴指帽(用 3 层白粗布制成)点练,先点五谷、砂粒,再更换成腐木, 逐渐变成点硬木、墙壁、石头,甚至铁物。 练抓劲 抓劲,即指母指、食指和中指并用抓点制人的功法。其法是以食指为中点的重力,大 拇指和中指先抓后点,辅助食指去点抓制人的方法,亦有独特之处。其练法是:母、食、 中三指的末节向内稍曲,似鹰咀状,形似圆锥,锐如枪茅,尽三指之力,紧紧扣之,用至 全身锐力尽也。每日练抓实物 3―5 次,每次 100―250 握。依此苦练 3―5 年,皆可成功 矣。苦练此功成就,出手抓住对方要害部位,弹指用力,可将对方触处抓烂。初练者可先21 练抓土块、水果、 ,有一定功夫后,再研练抓砖头、石头等硬物。体弱者可练抓砂球(用 白布缝成球形小袋,内填满沙粒,缝好) ,每日 2―3 次,每次 30―50 握,体壮者可练抓 木棒、铁杆、酒罐等(内装铁砂或铁片) 。 铁牛耕地功 双手伏地,两脚并立,臀部撅起,头相、身体向前方伸直,同时,身体向前方伸直时 呼气,身体向上弯曲时吸气。周而复始,反复练习(练到最高境界时,只吸气、不呼气) 。 动作: 1、两手距离与肩同宽,掌心朝下撑地,掌指朝前,两背伸直,两腿伸直并拢,勾脚 以前脚掌着地,腰、胯部尽力向后弓起,腹部内收,比一般俯卧撑手脚之间的前后距离略 近,臀部隆起,头部置于两手背内侧,下颚内收。眼看前下方。 2、上动不停,两背曲肘,两掌用力撑住地面,身体向下、向前以面部略近地面“擦 地”而过,两足同时助力前蹬,塌腰,头部略抬起,眼看地面。 3、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向下,向前依次以胸、腹、胯等部位“擦地”而过,头部昂 起,挺胸,腰胯顺展、伸平,臀部内敛,腿部伸直,身体重心略前移,两背随式挺直,眼 看前方,上动完成后,中间不停,仍恢复原动,周而复始、反复练习。 要点: 1、动作要连贯、协调、灵活、有力。 2、 初学此功时,也可以做原地俯卧撑上下曲肘“推起功”的练习,并同时将脚位 逐步增高,增加其难度。为了进一步增强“掌指功”的劲力,根据需要可配合各种手型的 练习,如双拳面、掌背、虎爪、手指(四指、三指、单指)等针对性和交替性练习,以锻 炼各种手型的力量和硬度。 3、 功法练习中,动作的伸展幅度要尽量做到“极限度” ,同时肩、肘、腕关节要求 灵活、有力,这样在练习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4、 呼吸方法是采取腹式逆呼吸。及身体向后缩身动作时吸气,身体向前、向下俯 身前伸动作时呼气。 拈花功 功法一 每天用双手拇指托住桌沿下方,食指、中指按在桌沿上面,作来回运动状,用力恰到 好处,练到双手拈住筋脉不敢觉到筋痛,即此功练成。 功法二 用毛竹一根(约 20 公分长、50 公分粗) ,粗细均匀,用刀刮光,每天用双手,母指 托住毛竹背面,食指、中指按住毛竹正面,作来回运动状,用力恰到好处,练到双手拈住 筋脉不敢觉到筋痛,即此功练成。 指插功 1、每日用双手十指插大米数次,满百日为止。 2、改用双手十指插黄豆数次,满百日为止。 3、改用双手十指插砂子数次,满百日为止。 瓦楞拳(手指握拳似瓦楞状,故瓦楞拳) 1、双手每天用瓦楞拳在软物体上击拳数次,满百日为止。 2、双手每天用瓦楞拳 改在相对硬度的木板上击拳数次,满百日为止。 3、双手每天用瓦楞拳 改在一定硬度的木板上击拳数次,直至双拳能击断方砖时,即 此功练成。22 姜子拳(手指握拳似姜子状,故姜子拳) 1、双手每天用姜子拳在软物体上击打数次,满百日为止。 2、双手每天用姜子拳改在相对硬度的木板上击打数次,满百日为止。 3、双手每天用姜子拳改在一定硬度的木板上击打数次,直至双手姜子拳能击打自如 时,即此功练成。 一指点 身体面对某物体,站立成三七步,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拳,拇指靠在双手拳眼 上,由腰带动手背用一指向一定硬度物体点击,双手轮流点击数次,直至双手一指能击穿 一定厚度的木板时,为此功练成。练功时要用洗手药方辅助练功,以防手指僵硬。 二指点 身体面对某物体,站立成三七步,双手无名指、小指握拳,拇指弯曲,由腰带动手背 用二指向一定硬度物体点击, 双手轮流点击数次, 直至双手二指能击穿一定厚度的木板时, 为此功练成。练功时要用洗手药方辅助练功,以防手指僵硬。 菜刀手 1、 (实劲) :在屋内掉一只沙袋,每日双手在沙袋上,上下来回搓数次,百日为满。 2、(虚劲):每日双手用意、用气作上下、左右砍手数次,百日为满。练到双手能砍 断方砖,即此功练成。 点打功夫 练点打之功,应结合认穴、识别经络、气血循行和气功等基础知识。先制一与真人大 小、高低模样相似的木人,用墨汁标明人体 12 经络和常用穴位。其中致命穴、要穴要用 不同颜色标出,宜于点打(如 36 致命穴用红色,要害穴位用黄色等) 。所标诸穴的位置必 须准确,否则会导致错点部位,反而被敌所制的恶果。 其具体练法是: 练点打者先熟记穴位,面对木人,相距 1 尺 2 寸,任选一穴,出点指向木人标穴点打, 然后检查是否准确,若无丝毫差位,再改点它穴。一一点打,遍至木人全身,此为一循。 每日点练 2―3 循,练至闭上双眼,也能点准诸穴时,可转入点打。 其法是:气沉丹田,用至全身,调精锐之气,贯注指端,对准木人要穴发指点打。用 力时,先慢而后快,先轻而后重,出柔着刚,刚柔相济。持之以恒,必成功矣。 初练者: 每日 1―2 次,每次 50―150 次。练至 3 个月后,指若未破,证明得法,可增至每日 3 次,每次 150―300 下。 练点打之功,以每日早晨 5―7 时和晚间 10―11 时为宜,每天不能少于 300 下,中间 可适当休练。 练眼力 眼力在武术中极为重要, 点穴法中也是如此。 习点穴法不仅要精通点穴之理法和点法, 而要深知“眼力为点穴法之魁” 。眼力者,重在转动灵活,要在视移之锐,关键在极速陈 物。 其练法有二 一是暗中练,最好在夜间,寻一寂室熄灯静坐,瞑目定心,默思室中各物之位置,形 状,深思片刻,启目视之,验之是否正确。起初,多难奏(zo)效,耐心久练,启目百物 活现,不差分毫。 二是在室内吊一灯笼,灯内点燃蜡烛,以褐色纸糊之,练者坐而视之,逐次减其光焰, 或逐次加暗灯纸的颜色,使灯纸变成深褐色或黑色,渐(jian)而无光。在此暗室中练点 木人穴或识别室中之物。久而久之,再移至明室或旷野视物,皆可眼光四射,视清八方。 若点打敌人,无不百发百中。此为眼力第一功夫(也称外层功夫) 。 眼力第一步功夫,虽能在暗室中启目视物,但对渺渺小物,难以望见,唯练第二部功23 夫方能奏效(也称内层功夫) 。 眼力第二部功夫较第一步功夫难。 其练法是: 每天红日将出之际,于空气新鲜的旷野,面东而立,思想集中,以待日出。当太阳的 霞光射出时,练者从容闭气,静心稳神,开目定睛以视之。约一炊时辰,自觉眼眶中有一 缕热气而生。这时须速闭双目,暗点木之要穴,然后启目验证是否准确,并依此法每日暗 点 500 多下。 若能在暗室中点准木人之穴,即可能练转珠功法。先用双目睛珠,向左右瞬燥,向上 下滚珠,然后闭目片刻,依行上法,再启目频练转珠,由左向右,练有百次。约半年可觉 转珠左右,自觉眼视非凡,循转上下如就流星泛花,尤宜每日清晨起床信步旷野,运气后 闭目启目六合,开始珠转左右、上下各 72 度,行毕稍休,开眼再练,视后再瞬,瞬视各 36 次,皆功毕。 依此法练至 3 年,即可昏暗中辩物形位,明察秋毫。练成此功,启目点打对手,则可 手眼相应,百发百中,无人比矣。 1、水击法 两脚分开,身体直立,目视盆水 3 分钟后、双脚蹲下,用右手招水击打双眼,待双眼 不感觉发胀时,即此功练成。 2、视香法: 身体平坐在椅子上,两眼平视,离身体 10 米正前方点上一炷香,眼直视香火,待双 眼能视香火 10 分钟,即此功练成。 3、 看日月法: 每天清晨日出之时,双眼直视太阳,待月出之时,双眼直视月亮,直至双眼视太阳、 月亮数分钟时都不感觉眼睛发胀时,即此功练成。 三、第三层功夫 拳谱云: 点穴妙法贵三功 三层功夫步步生 唯有奇功第三层 十步之外制人疼 若遇良师能解救 何如巧用轻和重 制服于人不伤命 何须动手不留情 点穴法的第一、二层功夫,皆为普功,唯有第三层功夫技法较奇。凡练点穴者,在掌 握第一、二层功夫之后,除认真研练,保持其技,永不退步外,还应苦练第三层功夫。第 三层功夫的要领是以劲推气,气变为力,远能制人也。 1、摧棉功 用棉絮制成胡桃大小的一个圆球, 放在室内一个木架板上, 木架板与练功者胸部同高。 练功者距离架一尺三而立,右手握掌,用气三循,然后对准架上的棉球猛冲,每天 300 多 下。当棉球能被冲拳所带的风吹掉时,练者可距架 2 尺,依上法冲拳。当棉球被吹掉时, 再距架 3 尺远,依上法出拳冲之。若棉球能被冲掉时,可改为以母、中、食指相并而向前 冲,以气推动棉球,每天 500 下,久久练之,约 1020 年,可告功成,远能制人。 2、吹灯功 其练法与摧棉球功大同小异, 取油灯或蜡烛点燃, 置于桌上, 练功者距桌 3 尺远站立, 运气后向前对准灯焰冲拳。依上法退至丈余,冲拳后能灭灯时,改三指冲练,直到指出灯 熄。方为成功。 练功歌诀: 七十二艺武艺绝 吹打功夫有妙诀 其一口吹小棉球 渐至增大到石铁24 若能口吹石滚动 接兵吹力似推雪 其二夜间吹蜡烛 轻口一吹灯可灭 先近后远至三尺 交手吹敌刹间灭 凡习武之人,待有一定功力时,须要将实、虚、透三劲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实战应 用技击时,才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师传练功药方 抓铁砂洗手方 功能: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辅助练功 配方:川乌 3 克,草乌 3 克,百部 3 克,天南星 3 克,半夏 3 克,透骨草 3 克,龙骨 3 克,海牙 3 克,蛇床子 3 克,刘寄奴 30 克,黎芦 30 克,地骨皮 30 克,紫花 30 克,地 丁 30 克,狼毒 30 克,硫磺 30 克,精盐 120 克,花椒 3 克。 制法:上药加水、醋各 5 碗,熬至 7 碗量。 用法:每天练功之后,洗手时将药水置炉火上,待其微温将手放入,热极取出。每 33 日按原方重配换药一次,共三剂,用百日。 练功洗手方 功能: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辅助练功 配方:川乌 10 克,草乌 10 克,桃仁 15 克,红花 10 克,乳香 12 克,没药 12 克,归 尾 15 克,苏木 10 克,细辛 10 克,半夏 10 克,香附 15 克,八百力 6 克,透骨草 10 克, 天南星 15 克,闹阳花 6 克,马钱子 6 克,猛力将军 10 克,狼毒 3 克,散血飞 10 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装进玻璃瓶里加上 1000 克的高粱酒炮制一个月即可。 用法:每次练功后,只能外用洗手,不能内服,有毒性。切记、切忌! ! ! 跌打万丸酒(内服) 功能: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辅助练功。 配方:大朗伞 12 克,小朗伞 12 ,散血丹 12 克,铜钻 12 克,两面针 12 克,过山风 10 克,钻骨风,五味香 8 克,鸡骨茶 10 克,牛膝 10 克,五加皮 10 克,拐子豆 8 克,雷 公子 10 克,元胡 10 克,桃仁 8 克,灵仙 8 克 ,红花 20 克,血竭 20 克,自然铜 20 克, 闹阳花 5 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装进瓶内加上 1000 克高粱酒炮制一星期后方可服用。 服法:练功后每次只能服 9 克,切记! ! ! 练功保经通脉法 功能:练功时自感百节灵活,柔而似钢,脉顺气从,浑身轻灵,强壮有力。 配方:桑寄生、川断、补骨脂、嵩峰 、全蝎、虎胫骨、菟丝子、金毛狗、龙骨各 3 克 用法:共研细末为粉,以淡盐开水泛丸如豌豆大小,用百草霜挂衣凉干。 服法: 每次练功前服十粒,再喝黄酒两口。 沙包内加放药物 配方:绿豆、红花、桃仁、桂皮、乳香、没药、五加皮、续断、花椒、积壳、全当归。 用法:50 公斤重的沙包,以上药物一般各加放 20 克或 50 克,将药物碾成粉末加入 沙包内即可。三、致命三十六大穴 歌诀:25 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士刻颅首 悉知穴位在何处 点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 师传点穴招法妙 三十六处神鬼愁 三十六穴点穴秒 不可随意传人间 武术致命穴法源 六六三十六处点 一亦头额前中线 二亦两眉正中间 三亦眉外两太阳 四亦枕骨脑后边 五亦脑后藏穴血 六亦耳后厥阴言 七亦华盖心口上 八亦黑虎掏心眼 九亦巨厥心口上 十亦水分脐上缘 十一齐下气海穴 十二关元下腹间 十三下腹四寸处 亦名中极断阳泉 十四左乳上寸六 亦名左鹰窗命关 十五右乳上寸六 右鹰窗穴位当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 左乳根穴连命关 十七右乳下寸六 右乳根穴牵命连 十八十九两期门 乳下寸六旁寸然 二十脐下左幽门 巨厥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亦右幽门 若能点中断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益 亦名血门主命关 二十三即右商丘 点中五月丧黄泉 二十四并二十五 左右章门定为然 二十六亦左腹结 二十七右腹结眼 二十八为命门穴 十四腰椎下中间 二十九即左肾俞 命门两旁一寸半 三十亦名左志室 点中三日归西天 三十一亦气海俞 三二鹤口刻心间 三三阴囊后海底 三四足底是涌泉 三十五亦右志室 右名一计害三贤 三十六亦右肾俞 点伤绝气闭双眼 三十六六切记劳 点打不可半丝偏 此为师传真绝技 切莫轻易向外传 按:上述 36 穴,拳谱原记载为致命 36 穴,实际是过分夸张.虽然 36 穴都是要害部位,但 受击后绝非可致死.由于历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历代传抄者右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 之过于神秘化.但不可否认,此 36 穴是击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残的要害部位。四、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一)、手太阳阴肺经要穴: 1、太渊穴 部位:在碗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 (二)、手少阳三焦经要穴: 2、耳门穴(雨饭匙穴)26 部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颚骨突后缘,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 (三)、足太阴脾经要穴: 3、三阴交穴(上弯穴) 。 部位:位于小腿内则,当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则缘后方 经属:足太阴脾经。 (四)、足厥阴肝经要穴: 4、期门穴 部位: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经属:足厥阴肝经。 5、章门穴 部位:位于液中线当第 11 浮肋游离端下缘,屈肘合液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 (五)、足少阴肾经要穴: 6、涌泉穴 部位:位于足底心当曲足卷趾时出现澳陷,当即在足掌心前 1/3 处,当曲足趾时出现 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 7、商曲穴 部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旁开 0.5 寸,当脐中上 2 寸。经属:足少阴肾经。 (六)、足阳明胃经要穴: 8、乳根穴(左气穴、右血穴) 部位:在胸部,乳头直下,第 5 肋间隙,乳房根部,距前正中线 4 寸,亦即乳头中 央直下一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 (左则内为心脏) 9、乳中穴(属死穴) 部位:位于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 10、鹰窗穴 部位:位于胸部,当第 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 11、人迎穴(井栏穴) 部位:位于喉结旁,当胸锁骨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博动处,亦即喉结旁开 0.5 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 12、足三里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外膝眼)下 3 才寸,距胫 jing 骨外侧 1 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 (七)、足少阳胆经要穴: 13、肩井穴(胀疼很敏感) 部位: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 14、风池穴 部位: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胸缩肌斜方肌 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 15、晴明穴27 部位:位于面部,在眼内眦 zi 角稍上方凹陷处,即眼内眦角上方 0.1 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16、肺俞穴 部位:位于背部,第 3 胸椎棘 ji 突下旁开 1.5 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17、厥阴腧穴 部位:位于背部,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18、心俞穴 部位:位于背部,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19、肾俞穴 部位:位于,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20、志室穴 部位:位于腰部,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3 寸处,命门穴旁开 3 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 21、气海腧穴 部位:位于腰部,第 3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八)、任脉要穴(在前) : 22 膻中穴 部位:位于胸部,体前正中线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经属:任脉。 23、鸠尾穴 部位:位于上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上 7 寸,剑突下 0.5 寸。 经属:任脉 24、巨阙穴 部位:位于上腹部,体前正中线,当脐中上 6 寸处。 经属:任脉 25、神阙穴(丹田穴、六宫穴) 部位:位于脐窝正中,在腹中。 经属:任脉 26、气海穴 部位:位于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下 1.5 寸处。 经属:任脉 27、关元穴 部位:位于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下 3 寸处。 经属:任脉 28、中极穴 部位:位于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下 4 寸处。 经属:任脉 29、曲骨穴 部位:位于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下 5 寸处,当耻骨联合上方中点凹陷处。 经属:任脉 (九)、督脉要穴(在后) :28 30、百会穴(脑门穴―死穴) 部位: 位于头顶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亦即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经属:督脉 31、神庭 部位: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经属:督脉 32、人中穴(又名水沟穴) 部位:位于面部 ,当人中沟上 1/3 与 2/3 交界处,亦即从沟下沿往上量 2/3 处。 经属:督脉 33、哑门穴(脑后穴―死穴) 部位: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1 与第 2 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亦即后发际正 中上 0.5 寸处。 经属:督脉 34、命门穴(小腰穴―死穴) 部位: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经属:督脉 35、尾闾 lv 穴(铜壶滴漏穴 ― 死穴) 部位:位于尾骨端下,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经属:督脉 (十)、经外奇穴 36、太阳穴(二仙传道穴 ― 死穴) 部位:位于颞 nie 部,在眉 mei 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 1 寸的凹陷处。 经属:属十二经及任督脉之外的奇穴 五、致晕十一穴 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前后两顶风府位 通天玉枕谱册注 轻易莫把晕血点脑户囟门上星当 头维耳后哑门网 点中应唇入梦乡 因小伤人是呆郎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后穴: 位于百会穴后 4 寸 5 分。 2、囟 xin 门穴(又名囟会) :位于百会穴前 3 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 :人发际 1 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 1 寸 5 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 :位于百会穴后 1 寸 5 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 :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人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 1 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 5 分,再外开 1 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 1 寸 3 分。 六、点打二十六要害穴 师传点穴三百余 二十六穴点法奇 指上点下取百会 指左点右太阳际29 闪身绕后打风府 扣打左右偷击上 金鸡锁喉抢天突 点打承浆摘颈凸 点打人中鼻开花 指上打中取巨厥 更寻中脘挖口袋 挡上打下寻中极 闪躲错身寻命门 章门连肝通穴池 迎风辨势寻合谷 指上打下靠足踢 此法可破阳陵泉 闪身飞步转他后 锐目注辩来飞脚 拿住昆仑送丈远 拧撇致他上身伏 更有一招用法奇 左右横冲攻脐中 二十六穴莫轻用 知穴没功白点打 要知真功在何处 苦练三旬莫弱智 若欠武德众人厌 师传功夫真言录 劝士切记守武德明中暗打晴明息 趁机疾打眉中齐 偷转身后要灵疾 击下反上下关击 膻中一穴敌绝气 腹痛欲破吐红液 致他永久呛吐食 铁拳妙打气海池 乘机绕道破肋际 一拳内流血腔淤 眼疾手快拿后溪 点打膝膑他倒地 致他腿膝永残废 尾闾一穴狗吃屎 很拿照海他失利 致他全腿失战力 扣打盆骨尿洒地 骑马铁桩双肘起 霎时喷血喊凄泣 警防歹徒妄侵时 反被反用受人欺 苦练真功从源起 还须虔诚投良师 良师拒收歹徒弟 均在此谱亮公知 才能学到真本事六、师传点穴法基础招法 拳谱曰: 点穴之法武中精 点抢钻揣其法灵 点者四指壮中指 抢者四指互并拢 钻者拳成瓦楞型 揣者平拳箭带风 地利人和选良机 或点或打应风情 先师们在长期的研练中,探讨和创造了很多方法,其中常用的是:鸦嘴、鹤嘴、鸡嘴、 金针指,金剪指、三阴指、和瓦楞拳等法,现分布如下: 1、鸦嘴点穴法 (1)手型握法 即手指的无名指、中指和小指内曲,食指向内曲成勾,向外突出,拇指向内封压在中 指屈眼上,五指握紧,用食指突出的部分点击对方要害部位。 (2)用途 鸦嘴法主要用于点击对方的颜面、颊侧面和胸腹部侧面诸穴,如太阳、下关、翳风\玉 堂、章门、日月等穴。 歌诀云: 鸦嘴点穴力最雄 左右点击如雷轰 交手闪身取太阳 巧点下关和翳风 下取章门并日月 点中暴客即丧生30 (3)练法 每日早晨和晚饭后,面对木人 2 尺左右,先用气 3 循,然后贯注右手食指,向木人的 太阳、下关等穴轻点,每次 10―15 次。逐渐增力和次数,3 个月后可重点,每次 150―300 下。 2、鹤嘴点穴法 (1)手型握法 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先向内曲,中指向外凸形空出,拇指向内封压住中指末节, 5 指再尽力握紧,用突出中指凸部点击对方要害的穴位。 (2)用途 鹤嘴法主要用于点击对方头部、胸腹和背部的正中线诸穴,如印堂、人中、膻中、中 脘、中极、身柱和命门穴等。 歌诀曰: 鹤嘴力宏善碰硬 真发如箭点正中 气由丹田一呼出 贯连中指虎力生 点软宜施螺旋钻 点硬宜施猛崩冲 且记虚实玄憾法 明左玄右取当中 (3)练法 先面对墙壁,运气 3 循,启贯中指凸节端,然后轻点.每日早晚各 1 次,每次 30―50 下。 1 个月后改点木人,每次 100―300 下,用力逐日增重。 3、鸡嘴点穴法 (1)手型握法 中指伸直,拇指和食指并紧附于中指的第一节与第二节横纹内侧,无名指小指内曲, 形如鸡嘴,用中指尖刺对方的要害穴位。 (2)用途 鸡嘴法主要用于点刺对方的全身的岐骨凹陷处,如印堂、颧 quan 口、列缺、合谷、阳 陵泉、阴棱泉和手足背面诸穴。 歌诀曰: 鸡嘴钩锥锋锐利 点钻勾刺亦法奇 善点听宫颧口穴 手足背尾与列缺 背部诸穴至命门 内外膝眼并肋季 点中成擒鬼哭泣 莫忘勾鼻牵十里 (3)练法 面对盆内所盛的米粒,运气 3 循,气贯食指,向盆内演练点插,每日 2 次,每次 50― 100 下。1 月后改点石砂,2 月后改点铁砂,3 月后改点木人,每次 300―500 下。 4、金针指点穴法 (1)手型握法 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内扣,紧压食指和无名指点刺对方的要害穴。 (2)用途 金针指主要用于点刺人身孔眼和软组织的诸穴,如眼、鼻孔、天突、耳道、鸠尾、中 脘、脐眼、天枢、气海。 歌诀云: 中指亦属五峰第 单出亦称金针指 点中如就针插纸 霎时暴客命即息 穴选鼻孔双眼珠 耳孔天突与天枢 鸠尾中脘气海穴 左右膝眼并血池 (3)练法31 点物同鸡嘴法,仅在 3 个月,开始演练钻法,即点中旋钻人内,日久皆威力无穷。 5、金剪指点穴法 (1)手型握法 食指、中指伸直,间距 1 寸 2 分,形如刀剪,其余 3 指内屈,拇指扣压在无名指末节 上,用中食指点插对方要害穴位。 (2)用途 金剪指主要用于点插对方的眼、鼻、腋下、肋间和软组织诸穴,如双眼、双鼻孔、腋 下、天容、巨厥和诸肋间等。 (3)练法 面对盆内谷物,运气 3 循,气贯中、食 2 指,然后轻插谷粒,每日 2 次,每次 20―100 发。1 个月后改练插砂,2 个月后改练铁砂,每次 300―500 下,最后再练插点木人的有关 穴位。 6、三阴指点穴法 (1)手指握法 食、中、无名指伸直并拢,小指、拇指内屈,拇指扣压在小指末节上,以三指点挖对 方要害部位。 (2)用途 三阴指主要用于点插腹部和全身软组织的诸穴如鸠尾、天容、幽门、三阴交、曲池、 曲泉等。 歌诀曰: 三阴指点似刀切 点插切砖左右掠 斜插直取鸠尾穴 天容幽门并日月 曲池曲泉三阴交 承山委中不可缺 偷点翳风卸下额 黑虎掏心溅鲜血 (3)练法 练法同金剪指 7、瓦楞拳点穴法 (1)手指握法 食、中、无名、小指内屈,4 指末节紧扣掌内;不能超过手掌第一道横纹,拇指封压食 指孔眼,使手型如瓦楞形,用拳楞点打对方。 (2)用途 瓦楞拳主要用于点打胸部、头部前后诸穴和四肢要害骨骼,如百会、上星、印堂、头 维、后顶、膻中、乳根、肝俞、膈俞、风市、肩井、肩髑 du 等。 歌诀曰: 瓦楞拳技亦奇形 五指内扣如瓦楞 打点刺砸力无穷 点中暴客即丧生 敏取百会印堂穴 头维后顶并上星 乳根肩髑与膻中 诸俞风市连肩井 (3)练法 先面对软物以瓦楞拳点击,每日 2 次,每次 50―100 下。2 月后改点击墙壁、木板等硬 物。3 月后改换点击木人,每日 300-500 下。 8、肘法点穴法32 前臀内屈,形成肘尖,主要用于点打对方的胸腹肋部要害穴位,如巨厥、中脘、章 门、日月、神阙、天枢等。 练法:先是打点软物,渐改打点木人,每日 300 下。 9、足法点穴法 足法点穴,即踢法。踢出时足面绷平,用力向前或两侧弹踢。主要用于点踢对方脐跨以 下部位,如中极、气海、曲骨、会阴、阴囊、长强、三里、鹤顶、膝盖、胫骨、环跳、昆 仑等。 练法:先踢点软物,渐改踢点木人,每日 500 发。 歌诀曰: 师传点穴招法奇 更有足法虎劲踢 撩档致敌归阴法 破胫致他断下肢 左右双摆昆仑穴 断踝三交向内击 直取曲骨会阴处 阴囊气海与中极 还有长强鹤顶穴 膝盖环跳并三里 手足并用招法全 上下兼施是真机 10、碰法点穴法 碰法即用头部碰点对方要害部位.主要用来碰击对方的面部、胸、腹、肋和背部诸穴, 如鼻、下关、下颚、膻中、中脘、神阙、章门、膏盲、命门等。 歌诀曰: 用头碰点妙中技 碰中敌方即倒地 妙在乘他无防备 猛冲很碰他命息 上碰面鼻溅红水 中碰心窝他吐食 下碰阴仰脸朝天 后碰背部致他死 练法: 运气贯注头,然后碰击墙壁,每日 10―20 下。初用力轻,日久渐用力重,3 个月后改 练碰木人要害部位,每日 300 下。 11、靠法点穴法 即用臀部向后靠击背后来犯者的要害部位,如下腹部、阴部、胯部等。 歌诀曰: 点打别有靠法奇 向后猛靠照杀敌 臀击点他肚中极 曲骨会阴血染衣 侧身击胯可卸腿 亦名铁身靠绝技 练法: 用气贯注臀部,对准墙或树木用臀部靠击,每日 1 次,每次 15―50 下,3 个月后改靠 击木人,每日 100 下。 师传点穴之法甚多,除上述练功技法外,还有金产指(即 4 指点切法) ,四平拳、足 根、跪膝等法,只要用法得当,均能致敌伤残。――三十六要穴点穴技法 ――33 一、天门穴(百会穴) 属死穴,辰时(7-9 时)用锥子手点击。 二、二仙传道穴(太阳、太阴二穴) 属死穴,辰时(7-9 时) ,点伤此穴,则窜两目, ,昏迷不醒。用食指、中指、无名指, 三指勾打,用此手法万无一失。 三、对口穴(天突―喉结) 属死穴,辰时(7-9 时) ,点伤打伤此穴,则舌尖伸出,饮食不近,言语不得,抬头 不起;用菜刀手直砍,左右手皆可用方为真,砍重者当场昏倒下去。 四、正心穴(巨阙穴) 属死穴,午时(11-13 时) ,中线下窝处。用二指点,点重者当场倒下去。 五、膻中穴(针灸鸠尾穴) 属死穴,四时(要穴不按时辰) ,用二指点,点伤打伤此穴,逆气乱窜,心慌意乱, 手足无措,慌慌然神志不清,重者昏迷不省人事或胡言乱语。 六、左边穴(乳中穴) 属死穴,位于左乳根窝处(男左、女右) 。午时(11-13 时) ,左血穴、右气穴,点伤 打伤此穴,则易上下不接,吐血而死。用三指直插进去。 七、左期门血穴、右期门气穴(咽气、呼吸困难) 属封门穴,左右乳旁一寸六分处,午时(11-13 时) ,用菜刀手,左阳手、右阴手。 八、左肋穴 属重穴,肚脐旁开四寸,末时(13-15 时) ,向上打向上推,向下打往下啦。 八、膀胱穴 属死穴,右边肚骨下,气海边 1.5 寸处,左膀胱、右气门。末时(13-15 时) ,点伤 打伤此穴,则肚膨不消,小便不通。用掌往上推即可。 九、铜壶滴漏穴(阴根) 属死穴,阴根上,申时(15-17 时) ,用脚尖点击此处,点重出大便者无救也。 十、雨饭匙穴(耳穴) 耳根窝处,辰时(7-9 时) ,点伤打伤此穴,则易昏死在地,人事不知。用食指靠在 三指上即可打进去。 十一、蛤蟆落井 锁骨窝处内,巳时 9-11 时) ,用插手插进去勾打(一般比较难打进去) 。如打重者咳 嗽,慢慢会死。 十二、脑后穴(哑门穴) 脑骨窝处,辰(7-9 时) 、卯(5-7 时)二时,用二指点即可。 十三、八卦穴(卦膀穴) 属死穴,左右肩骨、脊骨旁边。巳时(9-11 时) ,此乃大穴,点伤打伤此穴,则遍身 麻痹,或寒或热,四肢无力,肠内积血成块。用拍手勾点法,如点重者有焖咳现象, 2-3 年,3-4 年,7-8 年,慢慢会死。 十四、人中穴 鼻孔洞下中,辰时(7-9 时) ,用锥子手点打即可。 十五、净瓶穴(肩井穴)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肩部最高处。巳时(9-11 时) , 点伤打伤此穴,则作寒作热,咳嗽吐血,渐热不止。用菜刀手直砍下去即可。 十六、净瓶下穴 属麻穴,肩肩头下交界凹陷处,巳时(9-11 时) ,用瓦楞拳点打,打重者,整个手背 会无力。34 十七、小腰穴(命门穴) 属死穴,命门处,末时(13-15 时) ,用锥子手点打,点重发笑者不治。 十八、左曲车穴 属麻穴,左手腕窝处,戍时( 21-23 时) ,用拈花手法点击。 十九、右曲车穴 属麻穴,右手腕窝处,戍时( 21-23 时) ,用拈花手法点击。 二十、背心穴 脊背面,二乳垂直线对称处,巳时(9-11 时) ,用三指法点击。 二十一、背脊穴 巳时(9-11 时) ,用三指法点击。 二十二、丹田穴 脐下 1.5 寸处,午未二时(11-13 时,13-15 时) ,点伤打伤此穴,则汗如雨下,身上 麻痹,肠中痛疼,伤于五脏,上吐下泄,两气不接。用锥子手、三指点、瓦楞拳来回蒯 kuai 击。 二十三、腋下双燕洞穴 属死穴,腋窝窝处,巳时(9-11 时) ,此乃大穴,点伤打伤此穴,在左边,则四肢无 力,黄瘦吐血,在右边,则半身不遂,血走于气孔。用三指点击。 二十四、左井栏穴 左后头窝处,辰时(7-9 时) ,用二指点击。 二十五、右井栏穴 右后头窝处,辰时(7-9 时) ,用二指点击。 二十六、上弯穴(委中穴) 属麻穴,大腿弯弯窝处(委中穴) ,用三指点击即可。 二十七、下弯穴(三阴交穴) 脚面骨骨窝处,用足尖点击,点重者脚将失去抗衡力。 二十八、脚眼穴 脚踝骨窝处,此处被点击后脚底部将失去抗衡力。用拈指手点击。 二十九、鸡眼穴(大敦穴) 大脚指窝处,用脚跟跺上去即可。 三十、脑后筋穴 属重穴,用菜刀手直砍上去,砍重者鼻子会出血,慎重! ! ! 三十一、脚底穴(涌泉穴) 属死穴,时辰 用二指点击涌泉穴即可。藏于脚底跟部相对来说比较隐蔽 ,一般 较难点重,慎重! ! ! ! 三十二、三关捷绝穴 三关命绝。 三关全部被点中者就必死无疑,二穴受伤会慢慢死去。属死穴,关门(脉 门) 、虎口,首为疯关,次为气关,末为命关。左辰时(7-9) ,右巳时(9-11) ,末用小指 指甲勾进去即可。―――解穴疗伤秘诀 ―――一、跌打损伤辩生死诀: (遇时遇穴如损伤,一切不治命要休) 头顶受伤: 口鼻出血,手足不动,急灌童便一碗,若能知痛,手足转动者可治。若仍手足难动,35 言语不明不治。气喘呃塞者,七日必死。 顶门伤破 骨未陷入者可治。骨碎陷入者不治,气出不收者不治。 太阳受伤 晕倒在地,急灌童便一碗,若能知痛者可治,不知痛者七日必死。如知痛者顷刻又晕 者二十一日死。 耳后受伤 血入内者不治。 两目受伤可治。 鼻骨受伤 不断者可治,断者不治。 食管断者不治,气管全断者不治 未断者十可救五,色红者可治,发青黑色不治。 两肩受伤 血入内者不治 心口受伤 青色者七日死,服药三日后,转红黄色者可治,食饱受伤,三日不死可治,心窝骨断 者不治。 两肋受伤 痛紧急者七日死。伤入肺者十四日死,伤入肝胆者,面青发晕,口吐黄水者,不满五 日死,如痰冷者,四十九日死,筋骨麻木,身热如火,饮食不进者不治。 两乳受伤 男人可救,宜急救,女人难治。 大腹受伤 不发晕,口内吐饭者也治,若不吐饭,腹内作痛不绝,四十日死,发热乱言,至夜发 厥者三日死。 小腹受伤 血入内者,其脉不实不治,孕妇犯胎者,胎必下不治。 大肠受伤 粪从口出,当日死。若便出尿,四十九日死。口不能语,二十日死。眼目眩晕,手足 皆冷难治。过一时转能热者,可治。 小肠受伤 昏晕发热,口中乱言,七日死,不分阴阳,者不治。 腹破肠出 未断半断者可治,全断者不治,不臭者可治,臭者不治,色不变者可治。变紫黑色者 不治。 腹伤呕血 急引童便一碗,自知痛者可治,不知痛而发笑者,三日内死。 夹脊骨受伤 断者不治。 肾经受伤 呕吐不出,全身难动,挣坐不起,睡卧不安,七日死。若吐鲜血十日死。 外肾受伤 囊内有子者可治,子入小腹者不治,子碎囊内者不治,囊肿不从上痛者可治,时日久 长,连腹内作痛者,四十九日死,若发热发晕,三日死。人事不知,手足不动,一时死。 囊破子入小腹者不治,子未入腹,虽垂悬于外,可救。36 老人股骨压碎者不治。 凡受伤后 鱼际骨有脉者可治,不脉者死。脉大而缓,不治。汗出不止,形象变者,防五日死, 目晕青色者不治。鱼口传风,不治。头目青黑,额汗不流,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谓之四 道,不治。 二、脉搏诊断概要 1、切诊 武术伤科著作中对脉法主张由博而约,崇 chong 尚滑寿《诊家枢要》六脉已足应用之 说,切诊中强调以六脉为纲领《救伤密旨》总论曰: “六脉纲领曰浮、沉、迟、数、滑、 涩。浮沉以部位而言,迟数以至数言,滑涩以形象言” 。而在六个纲领中再分出其它脉象 从属,这样便于掌握。 (一) 、浮脉 轻按应指,重按之后反觉脉博减弱。多见于新伤瘀肿疼痛剧烈及脑伤玄晕的前期。大 出血及长期慢性病患者,说明正气不足,虚像严重。 (二) 、沉脉 轻按脉搏较弱,重按才觉有应指感。多见于内伤气血,腰脊损伤疼痛。说明有里症。 (三) 、迟脉 脉搏次数减少,一分钟脉搏次数在六十次一下。常见于伤筋挛 luan 缩 suo,淤血凝 滞者。说明阳虚,里虚寒。 (四) 、数脉 脉搏速率增加。每分钟脉率在 100 次一下者称为“第数” ,在 100 次以上者称为“数 脉” ,脉有力者为实热症,脉细无力者,为阴虚里热。常见于损损伤发热其。 (五) 、滑脉 血液在脉发中往来流利,按脉有如珠走盘之感。常见于胸部挫伤血实气雍时期和妇女 妊娠 renshen 期。 (六) 、涩脉 按脉如轻刀刮竹之感。说明有血虚、血瘀。常见于津少血亏,气滞血瘀的陈伤者。 2、伤科脉诀 “伤科脉诀”主要论述了在伤科中各种病症脉象的顺和逆,从而可预测疾病的轻重和 预后。 “伤科脉诀”指出:由有淤血停结者属实症,洪大脉为顺,微涩脉测为恶,预后不 良。失血者,因气血两亏,故脉应显浮芤 kou(芤脉:中医称按起来中空无力的脉象) 缓 涩,为见洪大者,则病重。如见脉象模糊不清者,则预后不良,此乃气血衰微之象,如脉 象和缓有神, 说明气血尚盛,故即使病重,预后也佳。当伤重,肿痛剧烈时,可见到弦 xian 紧脉,偶然出现结代脉,也可能反射所致,并不一定表示危症。 (附伤科脉诀) 伤科之脉,须知确凿 zao。蓄血之症,脉宜洪大;失血之脉,洪大难握 wo。蓄血在中, 审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失血诸症,脉必现芤 kou,缓小可喜,数大甚优。浮芤 kou 缓涩,失血者宜,若数且大,邪胜难医。蓄血脉微,无气必虚,脉症相反,峻猛难施。 左手三部,浮紧而弦 xian,外感分寒,右手三部,洪大而实,内伤蓄血。或沉或伏,定 凝气束。乍 zha 疏乍数,传变莫度。沉滑而紧,痰瘀之作。浮滑且数,风痰之恶。六脉模 糊,击凶难摸,和缓有神,虽危不哭。重伤痛极,何妨代脉,可以医疗,不须惊愕。欲知 其要,细心学习。 一、推拿技法及辩证37 推拿急用最为良,随用丹方效更强; 妙手活人我勤练,广济十方四海扬。 先解释什么叫推,什么叫拿,用于什么症状。推的意思是推动血气,拿的意思有起死 回生的功效。推拿主要用于被点打闭气或猛然跌倒闭气的危症(跌打之症,都是气闭,先 吹药后推拿,自能回生) 。什么症状为难治?突然跌倒于地,口中吐出豆腐类者,是脑髓 从口中出来,有旦夕之祸,为不治。如果口中未出脑髓,但跌倒后不能言语,牙关闭紧的, 是血气紧塞心窍。遇到这种情况,先须吹通关散入鼻内(方见后附) ,男左女右,然后用 手推拿胸膛,血气开始流动,后用接骨散(方见后附)灌入伤者口中,令其下咽;继续推 拿上身要穴,逐渐可以开声讲话。 如果碰到受伤后胡言乱语者,是因胸内血气乱散,心气受惊,可用安神定魄汤灌入, 用推拿手法助其血脉流通,药力生效即愈。 如果打伤左侧或左侧坠地晕倒不省人事,是血受阻,气不和,四肢逆冷。若其心胸微 热,先用通关散,再将银针在中指尖进一针、在大脚趾进一针,四肢在针刺之时有微动, 再用推拿,醒转来后服回生保命丹可愈。 如果打伤右侧或右侧坠地晕倒不省人事,也是气血受阻、气不和,眼目直视,气有出 无进,口不能言,先进通关散,一手扶住六宫穴(即脐中) ,一手进行推拿,即时醒转, 用接气散(方附后)喂人。 若被点击后跌断手足,先治其人,后治其骨。五脏六腑受伤,过三日未绝生气可治。 无泪出,治不及。或在脚上天溪穴(附图)按脉验之,有脉可救,无脉不治。 推拿秘诀: 1、推开天庭,将手在两眉中心往太阳连推 4 次。 2、推开天府,将布一块塞住肛门,不让放屁走气。 3、推开胸膛,将手在胸膛前轻轻推动数次,血气活动。 4、推拿六宫穴(脐中穴) ,将手抵住脐下 1 寸 3 分,勿让生尿。 5、推拿两顶筋,将手在 顶筋两边拿捏 18 次。 6、推拿两腰,将手在腰两边拿捏 18 次。 7、推拿两手膀,将手在肘下、腋下捏筋弹扯 7 次。 8、推拿铜壶滴漏,将手在小便下总筋下捏扯 che7 次。 9、推拿两背心窝,将手在背心窝推一掌,即回阳。 10、退拿滴水番,将手在尾际节骨上推动几次即活血。 11、推拿两脚腿,将手从腿筋捏至脚筋,气血皆活。 12、推拿灌子穴(丹田) ,将手在总筋下往上走神阙穴推顶。 13、推命门穴,将手在背腰上推至丹田相对处,气血融和。 14、推拿两乳穴,将手从乳旁推至背心,两边在背心相接。 15、推拿两手脚,并将银针在中指和大指甲下 1.0 分处针刺 1 分。 附处方 1、通关散: 天南星、皂角、细辛、薄荷、生半夏各 30 克,研为末,取少量吹鼻有嚏 ti 可治。 2、接气散 盔沉 3 克、木香 9 克、人参 15 克、桔 jie 梗 9 克、槟榔 9 克、积壳 6 克,粗碗磨出, 用开水冲服,姜汁、童便为引。 3、安神定魄汤 茯苓 15 克、远志 12 克、琥珀 10 克、辰砂 9 克、生地 12 克、川芎 xiong10 克、桔38 梗 9 克、当归 12 克、积壳 9 克,木香 9 克、白术 12 克、密芪 qi15 克、灸甘草 9 克,水 煎几剂,煨姜为引。 二、点伤症状分类及救治 被点打受伤者有时不知到自己被对方点的是什么穴位,因为格斗中变化太多,有时被 人用隐晦的手法点伤,比如说,对方借 jie 与讲话寒暄之机,趁你不在意时在你身体的某 一部位上捏哪一下。有时被点后昏迷不醒,不及时施治可能延误性命等,解穴施救者都想 须在不道被点为何穴的情况下,根据症状施治。下面将被点穴位后的主要症状和相应的解 救穴位及药物疗法介绍如下: 症状一:四肢无力,头昏不语,眼涩不开。 1、取穴:合谷、人中、哑门、晴明、太阳、少商、曲池。 2、解法:运气于手心劳宫穴,力达指尖,按压次序是先按人中→哑门,再按太阳→ 晴明,最后按曲池→合谷→少商。 3、穴位图 曲池:屈肘成直角,本穴在肘弯横纹尽头的地方。 合谷: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尖到达的地方。 少商:手大拇指内侧,距指甲下边缘 1 分处。 4、药物:先服十三味总方(视后附)内加羌活、川芎、防风各 3 克,再服飞龙夺命 丹(视后附)3―4 服。 症状二:胸腹胀闷,气滞肋痛,头痛眼花。 1、取穴:内关、中脘 wan、合谷、期门、足三里。 2、解法:运气达劳宫穴,力达指肚。先按压内关合谷,再运气至劳宫,手掌对中脘 输放真气,最后下压足三里,并用虎口处从足三里起往足跟按摩。 3、穴位图: 内关:掌后第一横纹正中直上 2 寸,当两筋中间的地方。 中脘:肚脐正 4、中直上 4 寸的地方,恰当心窝口上边正中到肚脐正中的 1/2 处。 药物:先服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如加桔壳 8 克、柴胡 9 克、3 服,再服分气散 3 服,酒引,水煎服。 症状三:头痛如裂,自觉肿胀。 1、取穴:百会、风池、上星、太阳、合谷。 2、解法:运气于手掌,先按压太阳穴→ 率角,然后从上星按推至百会→凤池,再由 凤池往大椎督脉方向摩捏,最后指尖按压合谷。 3、穴位图 上星:从两眉头中间向上到额上的头发边,再向上 1 寸。 率角:耳尖直上,入发际 1.5 寸处。 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川芎、羌活各 3 克煎服 2 服,每服冲七厘散 1 克,再用飞龙 夺 duo 命丹 2 服。 症状四:气闭耳鸣,肋背胀痛 1、取穴:听宫、医风、听会、合谷、中渚 zhu、大椎、凤池、肾俞、肩井。 2、解法:运气于指尖,先按压听宫→听会→医风,再按压凤池→大椎→肩井,然后 按压肾俞并向臀部推摩,最后压合谷→中渚。39 3、穴位图 听会:耳微前陷中,张口取穴,属胆经。 听宫:张开嘴时,在小耳朵(耳屏)正中前的凹窝处。 医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属三焦经。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后陷中,属三焦经。 大椎:正坐低头,在第 7 颈椎下的凹窝处。 4、药物:先服按审定魄 po 汤,再服消风散,若加牙关紧闭之症,先将通关散吹入鼻 内,水药加南星 3 克,姜虫 3 克,蝉蜕 tui3 克,柏子仁 5 克煎服。 症状五:口吐白沫,神智不清。 1、取穴:百会、神阙、人中、涌泉、合谷。 2、解法:运气于指尖,先重压人中,二压合谷,三压涌泉,四压百会并往凤池推摩, 五压神阙。要以指代针,输送真气于伤者穴中,效果更快。 3、穴位图(图 200) 4、药物:用十三味总方加肉桂 3 克,丁香 2 克同煎,再用七厘散 1.5 克冲服,然后 用飞龙夺命丹 3 服,续服地鳖紫金丹三五服(视后附) 症状六:鼻衄(nv)不止,口吐血沫。 1、取穴:合谷、上星、百会、白劳、风府、迎香。 2、解法:运气于指,以指发气代银针,按压合谷,在强压迎香,揉上星→百会→风 府→百劳→以血止为度。 3、穴位图(图 201) 百劳:大椎(督脉)直上 2 寸,在左右各量 1 寸之处共两穴,此为经外奇穴。 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 1 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与鼻唇沟的中间。 4、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郁金 5 克,刘寄奴 5 克,同煎,冲七厘散 1.25 克,再 服风龙夺命丹 1 服。 症状七:瘫软如棉,半身不遂。 1、取穴:百会、大椎、风府、阳陵泉、分市、曲池、还跳、命门。 2、解法:运气于掌心,掌心发热按压百会约 3 分钟,然后运气于指尖,按压大椎 →风府、阳陵泉→阴陵泉、命门→还跳,在揉风市、曲池。 3、穴位图(图 202) ,加背面图从头起到腰、手臂 bi。 风市:在大腿外侧当中,与委中(膝弯中点)上 7 寸平齐处,或当直立时,两手自 然下垂,中指尖到达处。 还跳:趴着取穴,下腿伸直,当大转子前缘线与缘线交叉点处,向脊椎方向一横直 的地方阳陵泉:正坐屈膝垂足,从膝关节外边向下能摸到一小圆的骨突起,叫腓 fei 骨小 头,在腓骨小头的前面稍下一点的凹窝处。 阴陵泉:在膝部内侧,有一高圆的骨突起,叫胫骨内侧髁 ke, (多长在骨头的两端) 本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前面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 药物:先服疏风理气活血汤 3 服,再服八珍汤加人参 6 克,三七 3 克水煎 5 服。 症状八:内损吐血,气血错乱。 1、取穴:哑门、大墩、太渊、肺俞、内劳宫、肝俞、涌泉、百会、肩井。 2、解法:运气于掌,从百会推引气往涌泉下降,然后运气于指,按哑门、大墩、 肺俞→肝俞、百会→肩井太渊→内劳宫,揉按压涌泉。40 3、穴位图 大墩:足大趾端,离趾甲根如韭叶宽,属肝经。 4、药物:先服十三味总方加百部 5 克,郁金 5 克,刘寄奴 5 克,乳香 3 克,水煎 3 服,冲七厘散 1.25 克服,再用紫金丹 3 服。 症状九:偏头风痛,眩晕呕 ou 吐。 1、取穴:凤池、合谷、丝竹空、风门、足三里、膻中。 2、解法:运气于指尖,重按久压凤池→风门,按摩丝竹空,揉压膻中、足三里, 按压合谷。 3、穴位图(图 204) 丝竹空:眉后陷中,在眉梢略入眉毛中。 风门:在第 2 颈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 1 寸 5 分之处。 4、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高良姜 5 克,桔壳 9 克,水煎服,加七厘散 1.25 克, 冲服,胃中淤血走动,泄泻三五次,即愈。若泄泻不止,用冷粥止之。再用飞龙夺命丹 2 服。 症状十:小腹胀痛,小便不通。 1、取穴:足三里、阴陵泉、气海、三阴交。 2、解法:运气于手掌,待手心劳宫穴发热后移小腹发气,腹内鸣响后,运气于指 尖,再压足三里→阴陵泉,先按气海,最后久按压三阴交。 3、穴位图(图 205) 4、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三棱 3 克,莪术(eshu)3 克,生大黄 3 克同煎,冲七 厘散 0.75 克服。再用地鳖紫金丹 2 服。 症状十一:气逆滞胸,哮喘咳急。 1、取穴:天突、膻中、肺俞、中脘、足三里。 2、解法:运气于手尖,先按压天突、俞府、膻中,再运气促掌心劳宫穴发热,按 肺俞、中脘,并往下推摩,然后再用之尖按压足三里。 3、穴位图: (图 206) 天突:在胸骨上端凹窝正中的地方,与锁骨胸骨端上缘平齐。 4、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木香 3 克,桔壳 5 克,百部 5 克,桑白皮 6 克同煎, 冲七厘散 0.75 克,再服地鳖紫金丹 3 服。 症状十二:中气被伤,大便泄泻不止。 1、取穴:中脘、天枢、中极、足三里。 2、解法:运气于掌心劳宫穴,掌心发热后朝中脘、中极、天枢发气,待腹中鸣响 后,再按压中脘,然后按压足三里。 天枢:肚脐正中左右外开 2 寸为双穴。 3、穴位图(图 207) 4、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人参 6 克,菟丝子 6 克,车前子 3 克,砂仁 9 克同煎, 冲七厘散 0.75 克服,再用飞龙夺命丹 3 服。 症状十三:饮水不进,食入则吐。 1、取穴:劳宫、中脘、足三里、支沟、上脘。 2、解法:运气于指尖,先按压劳宫穴,再按压足三里,然后按揉上脘→中脘,再中 脘,再支沟。41 3、穴位图(图 208) 支沟:由腕关节背面中央直上 3 寸,在两根骨头缝的当中。 上脘:本穴在肚脐正中直上 5 寸处。 4、药物:先用十三味总方加法夏 6 克,沉香 1 克,木香 3 克煎水,冲七厘散 0.75 克 同服,服至不止吐可进水再服地鳖紫金丹 3 服。 附药方 1、十三味总方 三棱 7 克,赤药 10 克,骨碎补 10 克,当归 15 克,莪术 10 克,元胡索 suo10 克,木 香 10 克,青皮 10 克,桃仁 10 克,苏木 10 克,乌药 10 克, 伤上中两部,用全归;伤下部,用归尾、蓬术、元胡索、木香、乌药、青皮、桃仁、 苏木各 5 克。 若伤重者,大便不通,加大黄 12 克。恐有淤血入内涩滞,通瘀为主。用陈酒半斤煎。 又加缩砂仁 9 克同煎服。 方中当归、赤药善于活血,当归为伤科血症常用药要药,又系血中之气药,能活一切 血症,性辛温能行气调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我国药物学家李时珍说: “沿 yan 上用头, 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 ”赤药泻肝火,散恶血,主治腹痛,肋痛。三棱、莪术 属破血行气药物,通肝经,善散一切血瘀之结。桃仁能通大肠血秘,主治热入血室,损伤 积血,苏木可加强行血祛瘀。骨骨碎补功能益肾续骨,行血而被称为活血利气第一药。延 胡索善治气凝血结,上下内外诸痛,有较好的止血作用。木香系三焦气分之药,升降诸气, 主治一切气痛。乌药能疏胸腹邪逆之气。青皮可疏肝破气,散积消肿。砂仁能和胃醒脾, 行气止痛。大黄则可荡涤肠胃,下淤血。 纵观全方,可见本方由当归、赤芍、三棱、莪术、桃仁、苏木、骨碎补、七位活血消 瘀药和木香、乌药、青皮、砂仁、元胡索五位理气药所组成。故功能理气活血,消瘀止痛, 实为跌打损伤的一张及有价值之方。 2、六君子汤 人参 6 克,白术 6 克,茯苓 6 克,灸甘草 3 克,木香 6 克,砂仁 6 克。水煎服,生姜 片为引。 3、安神定魄汤 茯苓 15 克、远志 12 克、琥珀 10 克、辰砂 9 克、生地 12 克、川芎 xiong10 克、桔 jie 梗 9 克、当归 12 克、积壳 9 克,木香 9 克、白术 12 克、密芪 qi15 克、灸甘草 9 克, 水煎几剂,煨姜为引。 4、飞龙夺命丹 硼砂、地鳖虫、自然铜醋灸 7 次、血竭各 40 克,木香 30 克,当归、桃仁、蓬术、 五加皮酒炒猴骨制,各 25 克,元胡索醋炒,苏木,各 20 克,五灵脂醋炒、赤酒炒、韭子 炒、蒲黄生熟各半、破故纸(骨碎补)盐炒、陈皮炒、川贝、桔壳、朱砂、葛根沙炒、桑 寄生(桑叶)炒各 15 克,肉桂去皮不见火、乌药、羌活、麝香、杜仲盐炒、秦艽(jiao ) 炒、前胡炒、土狗不见火,青皮醋炒,各 10 克。 5、风气散 木桶 5 克,陈皮 10 克,半夏 7 克,赤芍 5 克,茯苓 5 克,青皮 5 克,大腹皮 5 克, 甘草 5 克,红花 5 克,紫苏 5 克,羌活 5 克,乳香 5 克,末药 5 克。42 6、地鳖紫金丹 地鳖虫、硼砂、血竭、自然铜、 ,各 24 克,乌药、土狗、玄胡索醋炒、当归酒炒,桃 仁、威灵仙酒炒,川牛膝各 15 克,麝香、香附制、木香各 12 克,川续断盐炒、五加皮炒、 猴骨制、苏木、贝母、陈皮炒、泽兰、五灵脂醋炒各 9 克,菟丝子不见火 6 克。以上各制, 共为细末,重伤者服 9 克,轻者服 4.5 克,酒送下。 7、八珍汤加陈皮 党参 9 克,白术 6 克,茯苓 9 克,扁豆 9 克,薏苡仁 9 克,淮山药 9 克,芡实 9 克, 莲子 9 克,陈皮 5 克。水煎,生姜三片引。 8、疏风理气活血汤 当归 10 克,山甲 10 克,木瓜 10 克,牛膝 10 克,乳香 9 克,没药 8 克,独活 6 克, 羌活 6 克,桔壳 6 克,小茴香 5 克,甘草 5 克,乌药 3 克,川芎 5 克,白芷 5 克,人参 6 克,大茴 5 克,血竭 5 克,肉桂 3 克,麝香 0.5 克。水煎加生姜 5 片,白酒冲服。 9、七厘散 地鳖虫去头足、血竭、硼砂各 24 克,蓬术醋炒、五加皮酒炒、菟丝子、木香、五灵 脂醋炒、陈皮各 15 克,生大黄、土狗各 18 克,朱砂、猴骨各 12 克,巴豆霜、三棱、青 皮、肉桂去皮不见火各 9 克,赤芍酒炒、乌药、桔壳、当归酒炒、蒲黄生熟各半各 6 克, 麝香 4.5 克。 10、发散方: 川芎 6 克,积壳 9 克,羌活 8 克,泽兰 12 克,荆芥 9 克,防风 9 克,独活 8 克,归 尾 15 克,干姜 3 克,葱白 6 克。 “凡跌打损伤,先用发散方” ,本方中当归、川芎均为伤血证之要药。川芎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冲脉) ,搜风散瘀,止痛调经。泽兰也能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长肌肉,专 治外科痈 yong 毒,扑打损伤,养血气。羌活、独活均属搜风发散,解表性温,能散肌表 入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活血,为风寒病疮家之圣药。防风也为 祛风胜湿之药,可治伤后头痛目眩、脊痛项强。葱白、干姜有解表发散的作用,故本方为 损伤兼夹风寒之代表方。 点穴损伤救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圣剑仙皮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