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真相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的那么惨

南京保卫战国军几十万军队,为什么没打赢?为何却以惨败而告终
南京保卫战国军几十万军队,为什么没打赢?为何却以惨败而告终
给女朋友说历史故事
国力悬殊,装备差距大,士兵战斗意志,将领指挥艺术,战略战术,政府领袖的决策。(一)守卫南京的虽然有十多万军队,但是大多数都是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人员装备损失极大,而且士气低下。(二)客观说南京的天险是长江,但在日军先进武器的炮火下,基本无险可守!(三)作战指挥失误,战略计划得不到有效实施!由于蒋介石的临阵脱逃,导致军心不稳,奉命指挥的国军将领无心恋战!(四)日军士气高昂,在上海,镇江的一系列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南京之路!而且由于南京是首都对于日军来说是个必须拿下的城市!所以在人员,装备,士气都占上风的时候,南京的丢失只必然的!和日本比起来重火力和空军差距太大,最厉害的徳械师轻火力和日本差不多,但是重火力师级炮兵和相对于日军的营级差不多
南京保卫战的战斗序列总计只有七个军共十四个师,在编制上合计应约十五万人。但是,其中的十一个师是刚从上海淞沪战场撤至南京的,不仅疲惫不堪,而且装备和人员也损失惨重,所以实际兵力不足十五万人(其中含大量从平民中直接征集补充的新兵),而且战斗力严重削弱。其次,至于失败原因,仅从国军军事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一,战前未作周密部署,阵线过宽纵深过浅,机动兵力不足;二,战术呆板,消极防御,被动应付;三,统筹配合作战不利,使日军轻易成功迂回,导致守军三面被围困守孤城;四,未制订周密撤退计划,致使部队失控,慌乱溃散中死伤惨重;五,严重缺乏医疗、通讯、补给等后勤支持,对作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1、地理:南京城位于长江拐弯处,西北两面背水,是兵家忌讳的不宜固守的背水一战绝地。作为首都不守有碍国际观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2、兵力:日军9个师团加一个支队共20万兵力。攻城的是6师团、9师团,16师团,114师团。7万兵力。国军14个师30万兵力。守城15万兵力。3、军力:日军空中第三飞行团。100架战机。海军第11战队,军舰15艘。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联队,7个攻城重炮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计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2000门以及300辆战车装甲车。
国军 惭愧。4、指挥:国军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城破后就下令撤退,守未死守,撤无指挥,十万守军大部也没有撤出南京,成为仅仅五万日军的俘虏。南京保卫战历时8天,而日军死亡三千余人,受伤九千余人,中国军队战死3.2万,受伤被俘被杀6万。虽然英烈,惨败很正常。国军人数虽然多,但是很多是拉壮丁来的,还没有形成有效战斗力,而日军是从幼儿园从小学就开始军事化训练的部队,日军动用了重型野战炮,江面上有海军,天上有空军,所以,当时南京是守不住的,但是国军将军拒绝了投降,誓与南京共存亡。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没想到演变成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忘怀的悲剧梦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给女朋友说历史故事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想给喜欢的人讲历史故事!革命友谊会升华的
作者最新文章&南京不是一座不战而亡的城市。因为各种影视作品只专注于表现南京大屠杀,所以大多数人只知道在南京是发生了中世纪式屠城。但对于南京保卫战很多人或是不知道,或是存在种种误解和谣传。南京不是华沙,不是巴黎,不是雅典,也不是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保卫战曾经有悲壮和惨烈的开始,也有过令人叹息和哽咽的结局。
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所以国军在明知南京已经无法坚守的情况下,还是抽调部队准备南京保卫战。但是日本陆海军随后就对南京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态势。图为日方所制作的南京战役示意图。()
日军决心攻克南京结束战争
1937年11月,大熔炉一样的淞沪大战,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包抄国军,国军总撤退而结束了。精疲力尽的国军主力已无力再战。11月22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向大本营报告,必须要攻克南京,才可以迅速解决事变。随后日军地面部队分3路进攻。
经过混乱的外围战,很快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12月6日,国军宣布南京全城戒严。12月7日,国军宣布南京为战斗地区。
南京背对长江,日军可以在北面用军舰封锁,炮击。在地面上从芜湖突进的日军已经从西面包抄上来了切断了南京与后方的联系。东面和南面也被日军合围。南京已经成为了一座死城。
国军守城部队临时拉壮丁入伍
南京国军卫戍部队包括,第2军团徐源泉第41师,第48师。第66军叶肇第159师,第160师。第71军王敬久第87师,第72军孙元良第88师,第74军俞济时第51师,第58师。第78军宋希濂第36师,第83军邓龙光第154师,第156师。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3师,第112师等14个师。宪兵司令萧山令的2个宪兵团。炮兵第8团1营,炮10团1营,轻战车10辆,城防通信营,防空司令部27门高射炮,特务队。
参战的部队基本上全部都是淞沪大战的战场上,撤退下来的部队。说白了,全都是残破部队,根据当初在南京参战的首都警戍总司令部参谋长处长谭道平将军所写的南京卫戍战史话一书,我们了解到南京的14个师国军实际上只有8.1万人,其中还有3万人是临时拉的壮丁,全然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而且火力贫弱,实力上根本无法阻挡日军重集团一击。(因为谭道平将军在当时负责统计南京各部队人数,以便作为作战和发放补给的依据,所以我们认为他所说的南京守军8.1万的数字比较准确)
国军的防御工事设计制造落后
南京的环形阵地是南京警备司令部修建的,但是设计者缺乏现代战争的经验,工事的位置不隐蔽,不大注意斜射和侧射以及纵深。大多在高处的山顶和陵线等位置设置,而且枪眼做的也太大。很容易被炮火摧毁和突破。
‍国军的部署是,第74军防御牛首山,第88师防御雨花台,第87师防御江南铁路以北,教导总队防御紫金山,第2军团防御乌龙山,第36师防御幕府山,第66军防御大水关,第83军和第36师1个团在青龙山,龙王山掩护。镇江的第103,112师向南京增援。
日军在中国战场还投入了45年式240毫米榴弹炮,主要装备日军独立重炮兵大队。其1发重达200公斤的炮弹在中国战场上没有什么工事可以阻挡的住。
国军战前组织南京市民撤退
大战将近国军开始组织南京市民撤退,到12月初,南京的100多万居民经过撤退,现在还有30多万人在城内(据第36师师长宋希濂回忆)。南京市户口统计专门委员会办事处编辑的《民国二十五年度南京 市户口统计报告》,全市945544人.中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向外地迁移.在1937年11月初,南京市常住人口中尚有54.7余万人没有迁移,其中城区人口中有37.9万人没有离开南京。随着11月12日上海的沦陷和11月20日南京政府的迁都,南京又开始了第二次迁移。
日军为攻克南京准备了众多的军队和重炮
日军在东面沿着太湖前进的是鸠彦王的上海派遣军第3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第11师团第10旅团。从南面进发的是柳川平助中将的第10军的第8师团,第114师团,第6师团,第5师团第9旅团。
日军参战的有6个师团,1个旅团,独立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21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
30万日军携带着包括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2000门以及300辆战车装甲车。以绝对优势从三面向南京的数万国军残破部队直压下来。
日军的94式超轻型坦克(日本称为94式轻装甲车)在向南京前进。该车主要装备日军野战师团骑兵联队和搜索联队,用于搜索和追击。
外围战国军第74军首当其冲
从12月1日开始,日军持续轰炸南京城,将中华门,水西门附近炸的没有1座完整的房屋和街道。
12月4日在句容以东40里的地方,在江南灰色阴沉的冬日中,日军便衣侦察队与国军前哨部队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南京作战外围战从此开始了。12月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在几处阵地上甚至出现国军全部打光的壮烈场景。
国军无法阻挡日军的联合进攻
12月7日,日军华中方面军下令,于当日开始向南京外围第一线防御阵地进攻;突破该阵地后,继续向南京城复廓阵地攻击;集中到达战场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毁并夺取城垣。 日军开始发力了,日军首先以40多辆战车为先导对将军山发起进攻。国军第74军在上海连战80多天,疲惫至极,现在连续作战守卫牛首山及附近阵地。早晨,日军继续进攻淳化镇,第74军第302团奋起反击,虽然击退日军10多次进攻,战斗中自己也损失900多人。
12月8日,日军升起了高500米的气球进行战场观测。刚刚拂晓,日军第6师团就对牛首山的第74军第58师开始了攻击。随后日军飞机飞临上空进行 轰击。当天夜里,双方继续激战,经过2天1夜的战斗,国军的主要阵地工事都被日军的炮火和航空兵摧毁。
在抗战期间4年式150榴弹炮主要配备在日军主力野战师团和野战重炮兵联队中,其猛烈的炮击在中国战场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
日军平射炮单向屠杀国军机枪火力点
6辆日军战车直接掩护大量平射炮连续轰击摧毁了国军的大部分机枪掩体,掩体里的机枪手都被炸的 四肢具断,脑浆迸裂。日军一面正面进攻,一面对国军后面的口山袭击包抄 国军。淳化镇的国军第74军第51师第301团的代团长纪鸿儒身负重伤,连长伤亡9名,排以下伤亡1400余人,该团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第58师第305团团长张灵甫也受了重伤.,该团伤亡连长5人,排长 以下600多人。74军第58师阵地被突破,部队向麻田桥,水西门撤退。
同日,日军在京杭国道方向,与老虎洞突出部的教导总队第5团鏖战。在日军的空地火力协同下,发起了攻击,到了9日,日军大量发射燃烧弹攻击,国军守军罗雨丰营长和部下大部分阵亡。教导总队第5团损失过半,向后撤退。
日军向南京守军发出劝降书被国军拒绝
12月9日,日军松井石根大将发出最后通谍敦促国军投降,限在明10日正午开城投降的劝告书。被国军拒绝。 随之,日机亦在南京上空大量空投了这项文告:
日军百万既席卷江南,南京城亦在包围之中,战局大势已极明显,故今后之抵抗,有百害而无一利。况江宁之地,为中国往日之京畿,民国之首都,明孝陵、中山 陵等均集于斯,诚为东亚文化精髓之区。日军对抵抗者,将采取极严峻之手段,决不宽恕,但对中国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将予以宽大,以示对东亚文化保护之 热意。若贵军继续抵抗,南京之战祸势必难免,千载之文化将化为灰烬,十年之建设亦全成泡影。本司令官代表日本部队,向贵军提出劝告,希按下列步骤进行联系,以和平开放南京城。
1937年12月初,南京,一名国军士兵在匍匐前进中向日军投掷手榴弹。
国军宪兵光华门反击日军
此时日军已经抵近了南京城墙,日军第9师团的1个大队攻击了光华门,并且取得了突破。国军第88师第524团的1个营立即发起了反击。战斗中,宪兵第2团也组织了1个加强排带着6挺捷克式机枪乘坐6辆公共汽车赶来助战,这些宪兵打的很聪明,城下9辆日军战车随时枪打炮击敢于露头的国军,宪兵们用绑1个小圆镜子的木棍伸出去观察日军。激战过后,国军第88师第524团仅存的17人。在通济门,明故宫,中山门国军宪兵第2,第5,教导团也与日军激战中。夜晚的南京,一片漆黑,行人稀少,只有照明弹和信号弹不时升起。
国军对日军发起连续反击损失惨重
12月10日,日军的飞机编队对雨花台和中华门进行轰炸,并且炸塌了部分城墙。下午4点,日军开始重点进攻雨花台。上午日军剧烈的炮击轰塌了光华门两侧的城墙,下午,日军在战车掩护下突破了第87师第259旅的阵地,已经突入光华门内100多米。占据街道两侧的房屋作据点掩护日军后续部队突入继续扩大战果。黄昏时分,第87师第259旅旅长易安华亲自带领1个团在通济门外向东北方向的光华门反击,第361旅旅长陈颐鼎也带领2个营从清凉巷发起反击夹击光华门之敌。
经过连续8个小时的激战,四周的房屋被战火打的一片废墟,日军在炮火轰击的支援下疯狂的连续反突击,国军第259旅旅长易安华头部,右臂,腰部多处负伤的情况下 还鼓励部下,我是堂堂中国军人,绝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最终日军被赶出了城。但是第87师第259旅旅长易安华,第3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人也战死在了这片废墟之上。
日军使用大炮直接抵近南京城外轰击城门,而没有重火力的国军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反制的办法。
日军重炮轰开了南京城墙双方反复争夺突破口
同日拂晓,日军也教导总队发起了攻势,教导总队常驻孝陵卫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号称铁卫队,一切装备都是全国182个师里最好的。但是在淞沪战场这个大熔炉里,教导总队损惨重,虽然紧急补充了一批新兵,但是缺额还是很大。
战场上,日军在气球的观察和指导下,日军炮击逐渐准确,猛烈的枪炮声震撼山谷。午后,日军战车冲到光华门外,使用重炮轰开了光华门城墙,教导总队第2团,军士营和反坦克连发起猛烈反击恢复了阵地。
晚上8点,日军再次突入光华门,有1个军曹带领10多名日军已经到了城门洞内,5辆国军战车也配合发动反击,第2次收复光华门后,国军彻底用沙袋把城门堵死。
并且国军在五龙桥到光华门布置了5道沙包组成街垒。并连夜调来汽油,把汽油桶放在城外城门洞内,还派了1个团长带领1个排携带10多挺轻机枪埋伏在城墙 上。11日拂晓,日军再次进攻,国军突然打开城门,谢团长带领1个排端着十几挺机枪一阵猛烈射击,汽油桶爆燃,日军全部死亡,只1人被俘。
日军重炮是国军防御工事的开罐器
从11日夜到12日中午,日军在紫金山的攻击日趋激烈,日军直接以加农炮使用穿甲弹射击国军的机枪堡垒,国军的堡垒纷纷被炸成碎渣。随后日军的开始延伸炮击后方的明孝陵,吴王坟。在炮火直射中幸存下来的国军教导总队2团指挥所是应为隐蔽在陵墓墓道里才躲过一劫。在近现代战争中重炮就是防御工事的开罐器。
夜晚,在南京郊外的田地,战斗还是继续,黑夜中到处都是手榴弹的爆炸声。国军依托稀稀拉拉的洋房使用机枪不断的向外射击。子弹铺天盖地地从四处飞了过来。迫击炮弹“嗖嗖”地从日军的头上飞过,就在日军的后面不远处爆炸。很快双方的炮弹来回穿梭,子弹四处飞窜,发出狂风一般的吼叫。日军的轻型坦克冲上来机枪扫射,炮弹连发。日本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奔跑, 躲避国军的子弹。
日,日军坦克在攻破南京城防后,列队进入南京中华门。城墙上中国军队所书“誓复国仇”的标语仍清晰可见。
国军2位将军同日在雨花台殉国
12月12日上午7点,日军从雨花台右侧突入,10多辆战车,20多架飞机掩护日本步兵猛击第74军第151旅赛公桥阵地,经过3个小时反复争夺,第74军恢复了阵地, 阵亡第74军第302团团长程智以下伤亡1700多人。上午9点,日军在中华门和水西门之间轰塌了数段城墙。有200多日军突入。第74军第51师第306团第3营长胡豪选拔100名敢死队亲自带领向缺口反击。
日军炮火很快就覆盖上来。死亡是令人恐惧的,但74军敢死队依然发起了一次有一次坚定的反击。如同火炬一样让世人看到他们的勇气。战斗中第74军胡豪营长和团副刘历滋在反击中阵亡,团长邱维达负伤,这一天,仅第74军就损失超过3000多人。
第2天在城外雨花台,日军第6,第114师团的部队已经冲上了雨花台,在最后时刻,国军把所有的手榴弹全部打开盖子用 绳子把导火索连接,摆在阵地前。当日军再次发起冲锋到达阵地前沿的时候,爆炸声阵地动地。最后的时刻第88师第262旅旅长朱赤和他的部下一起在雨花台殉国。随后协防雨花台的第88师第264旅旅长高致嵩也在阵地上殉国。在雨花台上88师用牺牲证明了他们从不轻易放弃。
日军在南京俘获了几辆德国1号坦克。虽然德军在闪击欧洲时曾大量使用该坦克,但是这毕竟是一款只有7-13毫米装甲和机枪的轻型坦克,实际威力有限。
国军师长殉国日军成功突破中华门
由于日军已经占领了制高点雨花台可以俯射南京城内的国军,国军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日军与国军第74军展开反复争夺,直到到下午5点,水西门内外的民房都被日军的炮火打烂。到处起火,阵地岌岌可危。12点20分日军第6师团47联队的第1大队第3中队长三明保真大尉带领部队冲进了中华门。安东军曹把一面日章旗挂在了中华门上。随后太平门也被日军突破了,守军第83军第153师师长姚中英阵亡。
下午4点,唐生智口头向大家宣布撤退,但是唐生智却没有任何具体详细的撤退计划,其基本精神就是各自自己找出路。只规定了他自己带来司令部人员从下关撤退。
国军宪兵副司令战死在长江边
当宪兵司令部副司令萧山令将军指挥宪兵教导团赶到江边却发现自己的船一艘也没有。日军舰艇倒是来了。最后萧山令将军和几百名宪兵在日军两面夹击的炮火下全部阵亡,只12人在紫金山被俘。而在前边打头阵突围的第112师副师长李兰池也在战斗中中弹阵亡。
日军继续前进,街头巷战仍在继续,比如日军的1只独立机关枪队遇到一所被国军占据为火力点的房子。日军步兵大队所属的70mm步兵炮第一发炮弹打到了房子的后面,第2发穿进了房顶在房屋里爆炸,第3发炮弹在窗户里爆炸,房子里的国军冲出房子,正被堵在房门前的日军机枪侯着,跑出来的国军都被打倒在地。仅仅3发炮弹,国军的火力点就被消灭了。
在南京战役的最后有很多无处可退的国军士兵被日军俘虏。最后都被日军杀害。
唐生智无计划的撤退导致国军失去组织
本来南京国军司令唐生智在战前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并没有控制船只。但是唐生智突然在12月12日下令阵前撤退,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其所制订的撤退计划毫无可行性可言,并且根本就没有安排撤退船只,并且在撤退安排上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也没有人通知担任督战任务的第36师。结果第36师为了阻止国军各部队撤退,双方还发生了交火。马嘶人喊,人员嘈杂,伤兵勉强拄着棍子也跟在后面。码头上的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就是没有船。幸亏第74军司令俞济时有路子找了1艘小火轮1次可以装300多人,经过12日1夜的忙活拉走 了第74军的5000多人(后又有2000人归队),第88师第264旅的辎重营在下关控制着一批木船把第88师抢运出去2000多人,教导总队突围 4000人,第36师突围人。南京大屠杀60年祭专辑给出的国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国军将领的提前逃跑更加重了撤退的混乱。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等等诸如此类的人还有很多。[关于撤退环节,详情请参见:]
日本海军对横渡长江的国军进行残酷射杀
方圆几十里的南京城已经被五路日军围个水泄不通,沟沟坎坎到处埋伏着日军机枪的交叉火力网,别说是一支大部队,就是一只兔子也难以逃脱日军的火力封锁线。只有南京城北面没有日军,可是却有一条汹涌的长江断绝了归路。没有桥梁、没有船只,只有滚滚的江水奔腾而去,无数散兵,难民一片混乱,大家的心理已经完全崩溃,惊嚎不绝,纷纷趴着木头盆,门窗,木棍子等等一切的东西想要飘过滚滚长江。
很快,日军第16师团的先头部队第30旅团第33联队冲到下关,和江面上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的5艘炮舰,4艘驱逐舰,4艘海巡艇一起两面射击,射杀拥挤在下关和江面上的军民。
日军在下关等地俘虏了很多国军,按日军记载这些俘虏“有十二三岁的小兵,也有四十岁左右的老兵,服装形形色色,不禁让人怀疑,这些人是军人吗?”。里面那些青壮年士兵有的是南京城里卖茶碗的小贩被抓壮丁,有的是流浪汉被抓壮丁。第2天,12月14日,日军首先屠杀了4200名无法行动的国军伤兵,随后是屠杀俘虏和以抓逃兵为由到处抓捕男性,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如果对照整部二战史我们也无法苛刻的要求南京守军可以在背靠长江天堑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起有序的阵前撤退。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被对方合围的部队失败率也是很高的。比如著名的鲁尔,法莱斯,基辅合围战都是如此。
日军使用克式120毫米加农炮发射毒气炮弹,该炮拥有23公里的最大射程。
南京战役日军充分发挥了重炮和机动优势
12月13日,日本读卖新闻:特派记者浮岛于南京城头13日急电,今晨以来,构成南京攻防战最后一幕的大巷战和大歼灭战正在展开。城内各处火光冲天,奏起了远东有史以来凄惨无比的城池攻陷曲。
在南京决战对国军是不利的,江浙已经基本沦陷。工业已经向西转移。意味着国军的所有后勤都至少需要从湖南,湖北通过长江运输过来。而这条长江是很容易被日本航空兵和军舰封锁的。如果在陆地也被三面合围的话,就是一个标准的死地。
而南京背靠的上海港口,日本的补给线则变的很方便,从本土来的轮船可以轻松卸货。在世界军事史上,在没有取得火力,尤其是炮兵重火力优势和机动力优势的前提下,就贸然进行战略决战是没有取胜的先例的。
日军在南京使用了毒气炮弹
战后日本老兵藤原审尔说“我目睹过堆积在一起的数千具中国正规军士兵的尸体。看到如此多的正规士兵阵亡的尸体,在我的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们死亡的样子很奇怪,首先看不到外伤.....他们可能是毒气熏死的”。
其实在天皇的军队和南京事件里已经有记载,11月30日,日军第10军向中支方面军和陆军总部呈送了关于攻克南京的意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对南京使用芥子气和燃烧弹了。而参战的日军里就的确有野战瓦斯部队和野战化学实验部队等专业化学人员。
南京之战,8万国军残兵与30万日军激战10天,战死达40%,受伤无数。作为一只军队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这是战斗不力吗?百万德军据守的柏林也不过只守了1个多星期。论战斗意志,二战欧洲战场那些被对手合围的部队也没有几个可以打到死亡40%还不投降和崩溃的。至于后面那场无序混乱的撤退,那应该由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和那部分提前逃跑的将领负责,而不应该苛责那些为首都保卫战曾付出自己生命的官兵。
为何日军占领南京后要进行屠城。而德军占领巴黎,苏联占领柏林,美军占领东京,都没有爆发屠城。原因在于日军想利用屠杀威慑中国民众,用恐怖高压来瓦解中国军民的战斗意志,无论南京是战是和都难逃屠城厄运,只因它是首都。但是日军这一暴行,这却激发起了中国更坚强和持续的抗战决心。
南京守军面对强敌虽然没有成功的保卫住这座城市。但是他们在直面比自己强大几十倍的敌人的时候,已经用牺牲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气。(作者:陈鲲)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南京保卫战的大崩溃大悲剧实为国耻
11:12:00&&&&&&&&今日中国
&&&&&&&&&&&&&&&&&&&&来源:今日中国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的大屠杀,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最严重的犯罪暴行。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揭露和声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这对教育国内外的人们认清当年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并警惕其军国主义复活很有必要,但不能只陷入简单的悲情意识。当年中国军民遭遇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屠戮,首先应谴责日军这一“兽性机器”,不过在这一大屠杀前,国民党军在南京保卫战中出现大崩溃的惨痛教训也不能掩饰。为什么当年国民政府在守卫首都时竟表现得如此无能,10万以上装备最好的部队或葬身长江或束手受戳?仔细分析这一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罕见的败仗和悲剧,人们就能看出,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和军队必然无法有效保国卫民,南京保卫战在短短五天内失败并出现大惨剧可以引起诸多反思。幻想外力干预,导致对守撤决心不定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党当局改变了过去的不抵抗和屈辱退让政策而实行抗战,这一点值得肯定。不过蒋介石对日抗战的战略基点不是依靠发动本国人民,而总是寄希望于外国来干预制止日本。如1937年8月中旬起,国民政府军委会将全国180个正规师中的70多个师都投入淞沪战场,在外国租界最集中的上海同日军激战了3个月,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杀伤日军4万多人,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英美等国为保护其在华利益而介入。结果西方列强仍保持中立政策,前方部队久战后于11月上旬开始崩溃,半个月间便从上海前线败退了300公里以上。尤其令人叹息的是,撤退部队因混乱未能组织防御,竟白白丢弃了几年前便修筑的水泥工事组成的吴福线、锡澄线这两道重要防御阵地,使南京暴露在了日军的攻击矛头之下。自1937年11月中旬之后,蒋介石就召集主要将领商讨防守南京问题。多数将领从军事角度考虑,不主张留重兵防守南京而建议只以少数兵力做象征性防御。当时国民政府已宣布迁都重庆,统帅部则迁往武汉。南京市政府的官员也纷纷弃职而走,100余万市民因大批出逃而剩下不足一半,首都陷入管理无人负责、民众无人组织的状态。此时,南京的部队只有3个师且不足2万人,而且多是刚在淞沪会战中受损失严重而撤回整补的。上海失守后,蒋介石面对多数将领主张放弃南京的意见,曾在会议上表示认可,也没有干预首都城内的混乱撤逃情况。不过将介石很快改变态度,要求死守南京,并在11月24日任命赞成坚守首都的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接着,他又调动装备最好的德械中央系部队到南京,使守城部队在12月初达到15个师10万多人。随后又有从外围撤入城内和增援的部队,守军总数大约在13万人左右。苏联空军援华部队以“志愿航空队”名义也于12月初进入南京机场,并同日军航空兵交战。蒋介石守南京的人事安排,当时让许多将领深感不解。过去一再反蒋的湘系将领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但其所指挥的部队却多半是中央军嫡系,这是违反常理的。唐本人早已没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只在国民政府内担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等闲职,中央军各部乃至在南京的广东部队等并不会真正听从他的命令。唐生智得到这一任命,据说是在各高级将领都推脱时不得已而为之(蒋介石原来任命自己的嫡系顾祝同任此职而遭拒),实际上南京保卫战还是南蒋介石遥控,同时又能把可以预见的南京保卫战失败的责任转嫁到唐生智身上。唐本人也完全明白这一点,为防止守城部队不听命令北渡逃跑,他让江南船只都开到江北,还让守卫浦口的胡宗南的第1军和城内维护秩序的第36师可开枪拦阻后撤部队。事实证明,这种“背水阵”其实并未增强斗志,还使守城部队事先没有撤退准备而加剧了弃城时的混乱。蒋介石在守城时的犹豫动摇和推卸责任,唐生智既无指挥权又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指挥上的祸端便埋下了大悲剧的伏笔。蒋介石故意抽调德国顾问帮助训练和装备德械的部队来守南京,这也让不少人感到奇怪。随后解密的材料说明,11月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受希特勒委托来调解中日战争,蒋介石认为这很可能会让日军在南京城止步,调德械部队守城正是为了增加德国调解的筹码,这一措施其实仍是将希望寄托于日本的盟友能制止进攻,而自身并没有坚守的决心。随后因日本向陶德曼提出并要求转达的条件过于苛刻,蒋介石无法接受,调解希望最终落空。在请求同中日两国都有密切关系的德国出面调停的同时,蒋介石也期待苏联直接出兵对日作战,然而斯大林为避免对德日两线作战,只能以物资和“志愿航空队”援华。蒋介石在南京城内等到12月5日,才意识到“苏俄出兵已绝望”,“德国调停似亦无望”。同日,蒋介石在致电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阎锡山的电报中却仍认为:“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战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可见他仍未放弃对国际干预的期望,并幻想日军不会真正进攻南京,直至发现日军逼近,他才干12月7日离开南京飞往武汉。回顾南京保卫战的战略筹划,可以说指导思想一开始便是错误的,即幻想外来干预而不是真正依靠自身力量来坚守。日,陈诚在武昌珞珈山将校研究班的总结讲话,也承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略影响战略”。他还含蓄地说:“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并不是国家的错误,因为我国本身准备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关系。”一句“要希望人家援助”,正点中了南京保卫战失败的要害。正是这种战略错误,引发了保卫战出现指挥错乱、决心摇摆的现象。战略上的举棋不定历来是兵家大忌,这导致守城部署出现了怪现象——要求坚守却不认真地守,准备守不住就撤却又不敢明言,最后出现守不住、撤不了和多数官兵被俘遭受大屠杀的惨剧。一味消极防御、互不协作,导致保卫战形势迅速恶化在只持续了5天的南京保卫战期间(防守城垣只有2天),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军队的混乱无力暴露得淋漓尽致。其中最突出的弊端是军民脱节、官兵脱节、各军脱节。蒋介石下令坚守南京时,城内虽调来不少部队,却根本没有此前淞沪会战时那种各界踊跃支前的场面。没有政府管理的老百姓纷纷向西方人开设的“安全区”内乱跑,守军同民众互不相顾。当时守军多是从上海退下来的新败之师,内部又派系林立互不协作,不少高层军官为自己谋划后路,这些都使下级的斗志同上海保卫战时难以相比。日军向南京方向进攻的部队,有6个师团和2个加强旅团,不过其中有2个师团和1个旅团在镇江和芜湖方向作战,用于攻城的有4个师团多的兵力约10万人,在兵力上还略少于守军,只是有航空兵和长江舰艇方面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华中日军有9个师团,其中大多数兵力用于进攻南京,还有2个师团进攻杭州,在苏浙皖边数百公里的侧翼方向只有不足1个师团的兵力。从南京突围的部队发现,出城向南行进百里之地,竟只遇到日军一个大队(营)。此时,国民党军从上海撤退到苏皖浙边和新增援到此的部队达30个师20万人以上,他们若是积极向进攻南京的日军空虚的后方发起攻击,肯定会使敌抽兵回援而无法大力攻城。令人叹息的是,国民党军内各自保存实力、互不救援的毛病此时充分显现,没有一支部队向日军后方出击,都坐视首都危急而不顾。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向将领们许诺很快会有部队从皖南来救援,而这完全成了一句空话。担负南京城外任务的部队,在外围依托一些山峰摆成环形的一线阵地,完全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日军只要突破一个缺口,如果纵深内没有预备队反击,结果就会出现全线败退,如此一来只好再撤退至新防线再如此防守。世界近现代成功的防御战,都是积极防御,即防御同时要伴随着对敌人不断的反冲击,才能巩固阵地。南京保卫战时的守军既没有反突击的部署,也缺乏反冲击的勇气。结果从12月7日外围战开始后,仅3天时间就几乎丢弃了城外的全部阵地,守军撤到城墙一线防守。原定在外围坚守至少半个月,再依托城墙至少坚守半个月至一个月的计划,到此已完全落空,这种节节败退也使守城部队士气大为低落。战前,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外曾构筑了一些称为钢筋水泥的防御工事,作战时官兵却发现其多为近乎于“豆腐渣”式的工程。督建的官员偷工减料,竟然用竹子代替钢筋,而日.其中有不少已腐烂,这样建成的堡垒不仅不能抵抗日军的炮弹,就连震动都会使其坍塌。官兵们纷纷大骂此前的南京市长,但此刻已无济于事。12月10日,国军在城外除紫金山、孝陵卫这几处未攻占外,已全线进逼到南京城墙外,并于次日开始猛烈攻城。在光华门、孝陵卫和雨花台这几处,战斗进行得尤为激烈,一些官兵还是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12月12日,国军对城垣的进攻更加猛烈,守卫中华门的以孙元良为师长的第88师首先出现动摇,师部和下属一部擅自离开阵地想逃向下关渡江,被城内负责治安的第36师制止,并命令其返回原阵地。当天下午,日军突破了南京城最南端的中华门,不过面对守军的火力拦截,日军未能冲入,其他城垣防御阵地也未失守。在此前的5天南京保卫战中,日军伤亡了3800人(其中死亡约800人),估计守军伤亡超过1万人。此时南京城内和城外的防卫部队还有12万人,建制也基本完整。令人感到极为可悲的是,一纸撤退令竞让这些大军顿时丧失了战斗力,出现了各自夺命的大崩溃。仓促撤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惨剧南京保卫战进行期间,蒋介石在武汉密切关注着战况,并不断发来指令。当城垣激战时,日军攻占了芜湖的第5师团国崎支队(以第9旅团建成)已渡过长江,从南京西南向守军唯一的退路浦口迂回,守卫那里的蒋介石嫡系中最精锐的第1军感到抵挡不住。日军这一迂回若成功,南京守军的退路将被彻底切断。此时蒋介石见德国调停无果,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也未取得积极成果,而且根本没有采取制裁日本的措施。面对外援无望,蒋介石又担心自己的嫡系精锐被围歼,于是在12月11日中午命令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唐生智,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由于唐生智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又没有蒋介石的命令,恐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天晚间,蒋介石又向唐生智发电指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蒋介石这封电报的用意,明显是主张撤退,自己却不负责任。“如情势不能久持时”一句,就是让唐生智来掌握撤退时机并下命令。接到这封电报,唐生智才要求参谋开始拟定撤退计划,拟定再守两天,12月14日突围。撤退是比进攻更复杂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强敌进攻下实施撤退更需要精心组织。南京卫戍军的撤退从一开始便陷入上不负责、下无组织的混乱状态。唐生智虽身为司令长官却无实权,只笼统草率地下令而不监督执行。作为蒋介石嫡系将领的两位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原来负有监视唐生智并有实际掌控守军的任务,此刻却撒手不管自己先逃。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得知城南的中华门失守,城内不少老百姓和部队乱跑并堵塞街道,于是守城意志出现动摇。他于下午17时在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首先说明当前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继续坚守。据当事者同忆,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可见都无信心。唐生智遂出示蒋介石命令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然后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此时,因几天前已采取“破釜沉舟”式的撤走渡船命令,卫戍司令部只掌握个别小火轮,10多万大军若一齐渡江北撤是没有工具的,唐生智下发的撤退命令中只要求司令部和城内卫戌部队第36师撤到下关渡长江北撤,其余部队要带足四天干粮分路向南突破日军包围,直奔皖南。在此撤退令已下达之际,蒋介石突然又改变主意,致电唐生智、罗卓英、刘兴称:“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机。”他还指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同矣。”这里所说的“大变”,是指仍期望苏联会出兵,可见蒋介石至此仍不甘心放弃国际干预的希望。接到蒋介石这一指示时,唐生智已下达命令,不少部队已离开阵地,无法再临时更改部署。不过看到这一命令,唐生智更为慌乱,尤其怕事后会被追究放弃南京和损失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责任。他马上又向中央嫡系的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下达口头指示——“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种态度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成为守军大都不执行向南突围命令的借口。12月12日天黑后,日军停止了攻城,城内守军却出现了群龙无首、各谋生路的状态。唐生智和司令部人员乘车赶到下关,乘事先备好的火轮驶向浦口。接近江岸时,江边的第1军却称根据唐长官此前下达的任何人北撤当开枪制止的命令,叫嚷要开枪,经火轮上的人解释来者正是唐生智本人,才被允许登岸。古语曾说“时穷节乃见”,危急关头最能检验军人的气节和部队的素质。在南京危急和撤退时,中央军一批平时腐化透顶的高官竟弃军先逃。号称“党国铁卫军”的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开完会只用电话通知参谋长邱清泉,让他组织下属撤退,自己不同部队而单独去下关,乘事先联系好的船抢先渡长江北去。在北伐直至后来各次大战中均有“逃跑将军”之称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开完会不回部队,甚至不通知下属,担心自己找不到船北渡而直奔妓院,拜老鸨为干娘隐蔽起来。其部属还不知后撤命令,见友邻撤退才跟着乱跑。第7l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人也根本未回指挥所,同样是丢弃了部队先行逃走。由于唐生智下达的撤退命令本身就含糊,中央军嫡系部队又不听从他的命令,得知可以北撤时就不愿冒向日军防线冲击突围的危险,而纷纷涌向下关,以为总会有渡船来接。只有广东部队第66军及第83军一部遵守了唐生智的命令,而且他们认为“与其沉没长江中,不如向南拼死一搏”,结果虽遭日军拦截,但大多数人还是平安冲到了皖南。南京城内向长江边撤退的部队,在黑暗中陷入一片混乱,不能行动的伤兵都被抛弃。据当事者回忆,他们听到的是一片揪心的哭声和骂声——“打仗时让我们卖命,受了伤就扔在这里让鬼子来杀,早知这样谁会打仗!”高级军官放弃指挥逃跑后军心大乱,中下级军官也多掌握不住部队,出现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的现象,各部队建制大多紊乱。时人称“守南京的十多万大军,就这样像尘土一般被一阵风吹散了”,正是高官们带头逃跑导致士气瓦解的恶果。“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五代时后蜀的花蕊夫人在成都被宋朝军队轻易占领时写下的《述亡国诗》中描绘的场景,对照南京保卫战倒有几分相似。其实按当年西方军事观察员的评论,绝大多数出身农家的中国士兵有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和宗法社会中养成的服从习惯,完全可以锻炼成素质良好的军人,但能否有效打仗的关键还是在于领导。国民党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在抗战中的一些战斗中还有良好表现,南京保卫战最后突然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最主要的责任就在于上层的昏聩、怯懦和腐败无能。守军瓦解后惨遭屠杀,教训值得认真反思日夜间至次口凌晨,国民党军从南京城北逃的场面,可谓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悲惨一幕。记得1981年笔者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曾访问过几位参加过那次撤退的国民党军老将领,他们言及此事都是痛心疾首,而且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部队不能这么蹭踏!”那一夜的撤退在指挥上极为草率,多数部队盲目向北面的江边溃逃。不负责任的长官又没有把命令传达到多数部队,如受命制止后退的第36师一些单位还不知道撤退令,见许多官兵涌来便开枪拦阻,结果撤逃者又向他们射击,形成自相残杀。在混乱和黑暗中,人马相互践踏,有多位团长被踩死,包括指挥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的光华门指挥部队多次打退日军的团长谢承瑞。最后,估计有差不多10万官兵涌到长江边,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灾难。在南京守军中,教导总队和第74军不顾唐生智的命令私藏了一些船只,还能渡过一些人。其余部队只好到下关一带搜寻些小船,由于船少人多,不少船因超载而在江中沉没。大多数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甚至利用老百姓家中的木桶等物。由于长江中水势汹涌,这些官兵大都不善驾驭,不少人在江中丧生。守卫南京东面江边乌龙山要塞的部队不遵守命令而提前撤退,结果12月13日凌晨日本海军舰艇冲到了下关江面,立即冲撞和扫射正在用简便器材渡江的中国官兵,一时间沉船落水的凄惨喊叫声传遍江面。看到渡江已不可能,涌到长江边的官兵便乱成一团,官兵纷纷丧失战斗意志,在混乱中各寻生路。少数人茫然地留在江边,向追来的日军缴械,以为随后至多是被抓夫驱使。多数官兵跑回城内,其中有些换上老百姓的服饰潜入民间。还有不少人又到外国人开设的“国际安全区”向管理人员交出武器请求保护。12月13日天亮后,大批日军攻入城内,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历时5天的南京保卫战就此可悲地结束。使当时众多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官兵想象不到的是,日军对待他们的只是屠刀。在南京参战的多名日本军官都回忆说,12月12日即攻占南京前一天,他们接到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中将(天皇的皇叔)亲自签署的命令,上面标有“机密·阅后销毁”,内容便是“杀掉全部俘虏!”日军还以部分人脱掉军装和潜入“国际安全区”为借口,闯入那里并在城内其他地区大肆搜捕“疑似”军人的青壮年并随即处决,同时任意奸淫抢掠。对“俘虏”的屠杀事实上扩大到广大平民。在此期间,躲入城内的军人绝大多数被搜出,成了大屠杀的牺牲品。在南京大屠杀的30多万殉难者中,估计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军人。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目的是想通过在中国首都施暴,恫吓人民并压迫国民政府尽快屈服。这种残杀居民和战俘的行径是违反国际公法的野蛮犯罪,将永远受到全人类的谴责。多少年来,国人回顾南京大屠杀时不断控诉侵略者的暴行固然重要,同时也不应回避这一惨剧发生时本民族的病弱。反思历史的人自然会问:为什么南京城内几十万民众面对杀掠奸淫没有组织抵抗,只能无助地哭喊呢?为什么南京守军在数量并不多于自己的日军面前迅速崩溃呢?为什么那么多身强力壮的官兵在侵略者面前弃械成了俘虏呢?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的:“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军队的大批官兵在南京束手受戮,同样也是因丧失了战斗组织,充满了混乱、恐惧和麻木,这也就是当年外国人形容中国人时所说的“一盘散沙”。计算南京守军的损失,只能让后人长叹不已。在13万守军中,经5天战斗死伤不过1万多人,最后突围到皖南和撤到江北的部队不过3万多人,淹死在长江中估计有l万多人,其余8万至9万人或留在江边或跑回城藏入居民区。这些人随后有的向日军缴械就俘,或在隐藏处被搜出,但都被送上屠场。据记载,战俘在日军开始扫射屠杀时只有零星的反抗,如山田支队屠杀幕府山的俘虏时,有的俘虏大喊快跑,有的俘虏夺取押解日军的枪支进行反抗,曾打死日本军官1人、士兵8人。可惜这种反抗太少,绝大多数人是以木讷、茫然的态度面对屠杀的。这一可悲的事实,充分表现了一支丧失了灵魂和意志的军队只能成为屠刀下的羔羊。至于南京城内的民众面对暴行,大都处于无助无奈之中,习惯于欺善怕恶的日本军人在施暴轻易得逞后反而更增长了对中国人的轻蔑感。被杀害的中国军人在感到死难临头时纷纷后悔不该放下武器,却为时已晚。旧中国在精神上的污泥浊水,包括了政府和军队高层的腐败无能,也包括下层人士的愚昧和麻木,南京保卫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日军能制造南京大屠杀也是利用了这些。荡涤旧社会的陈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使命。经过革命战火中的民族灵魂重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终于形成了能压倒一切敌人的战斗精神。同样是由多数出身农家的士兵组成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比中日战争期间武器悬殊更大的艰难环境,却打出了让世界震惊的战绩。回顾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史和后来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人们更能体会到以革命扫除旧社会的腐朽,并培养军人的血性乃至整个民族的战斗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保卫战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