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的一段传奇3g为什么失败是指什么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和团队是如何发现“中国神药”的? 190次失败之后,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新华社发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医学院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荣获了该奖项。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关于青蒿素对抗疟疾的研究,广东科学家功不可没。据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宋健平教授介绍,正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教授团队,首次系统证实青蒿素对抗恶性疟疾有效。&&&&●南方日报记者&曹斯&&&&全球数亿人受益于&&&&“中国神药”&&&&屠呦呦生于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她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前不久,沃伦·阿尔珀特奖基金会(Warren&Alpert&Prize&Foundation)还将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授予她,以表彰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有2亿余人感染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时间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彼时,因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屠呦呦再一次转向中国古老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她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在190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成功了。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人物简介&&&&屠呦呦,女,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成功,在190次失败后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本报杭州9月23日讯 记者 吴孟婕  纽约当地时间9月23日下午,屠呦呦,一位81岁的中药化学家缓缓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我叫屠呦呦。”接受拉斯克基金会的专访时,这位女科学家用中文说完这句自我介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屠呦呦,这位以往不为人熟知的浙江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进入公众视野。  “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典。根据朱熹的注释:“蒿,即青蒿也。”这是冥冥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这是一份迟到的认可。在省立同德医院、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寿旦看来,屠呦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发现了青蒿的抗疟作用,“可以说,她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  1967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国开展代号为“523”的科研项目。来自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向抗性疟疾发起进攻。  1969年初,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组长。她一方面查阅中国中医药经典著作,从中挑选出2000多个候选配方;一方面深入民间,打听治疗疟疾的秘方和验方。两年后,研究组从大约200种草药中获取了380多种提取物。  其中,一种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吸引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是在我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别看它的外表朴实无华,却有治病救人的“魔力”。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张水利介绍,青蒿的抗疟功能,首见于公元340年东晋葛洪撰写的中医方剂 《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那是日。  青蒿提取物的抗疟作用对人类也安全有效吗?为了尽快得到答案,课题组的科学家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不久后,屠呦呦课题组又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的抗疟作用,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1973年,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在海南省对21例恶性疟疾及间日疟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979年12月,当有关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发表时,遍布全国的青蒿素研究小组已将这种药物用于2000多名患者。对比研究显示,青蒿素的见效时间较传统药物氯喹快得多,且大大降低了副作用。之后,屠呦呦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被全世界无偿共享了。  倏忽四十年,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当年那支意气风发的科学团队,如今都已年届耄耋,但在研究青蒿素已有十几年的浙江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周慧君看来,青蒿素仍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最有效的抗疟药物,“未来它还将更多地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药学家屠呦呦经历190次失败之后成功的启示—— 志强者事常达
04:26:16 &&来源:解放军报
国庆长假期间,欣闻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媒体上了解她的事迹,其中一个情节令人难忘:为了研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屠呦呦选用了380多个配方,经历了190次失败,始终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成功,挽救了千百万患者的生命,她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墨子·修身》中有句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就是说,意志不强的人,智慧不会通达。相反,意志坚强的人为了达到一个坚定的目标,能够以顽强的毅力经受挫折,排除阻挠,跨越障碍,义无反顾,大步向前,在此过程中增加智慧,为成功助力。屠呦呦成功的曲折经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现梦想,自信与勤奋固然重要,可它们无一不是建立在坚定意志基础之上的。意志的最重要来源是志向,胸有鸿鹄之志,才能经受考验、耐得寂寞,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才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精神。毛泽东少年时就立下远大志向,挥笔写下《七绝·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此后,胸怀救国救民抱负的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虽历经坎坷挫折,但他为了革命理想奋斗不止,和无数革命先辈一道创建了新中国。年轻的周恩来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在南开读书时,他在作文中写道:“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计其大”即报效国家,报效民族和社会。周总理一生坚守这个信念,赢得人民的敬仰怀念。 实现梦想的过程往往是艰苦困难的,是坚持不懈追求的过程。追求卓越的人,几乎都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相信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激发出聪明才智,战胜困难。茅以升10岁那年的端午节,南京秦淮河上一座古老拱桥因人群拥挤而坍塌,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茅以升当时就立志:“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这成为他努力奋斗的目标。此后30年,他一直脚踏实地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终于把当时“最结实的桥”造了出来,由他设计并组织施工的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自主设计建成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 远大的志向、崇高的抱负,要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实现。实现梦想最怕缺乏恒心,成功的道路可能充满艰难险阻,不会都是一帆风顺。就像屠呦呦那样,许多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失败基础之上的。失败是对心志的磨炼,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想干出一番事业,在一定领域有所建树,就要做好迎接挑战甚至面对失败的准备。目标一时没有实现,有可能是努力不够,也有可能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途径方法不够科学,这时千万不能放弃,退却往往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 ( 04:26:07)
& ( 04:26:05)
& ( 04:26:05)
& ( 04:26:03)
& ( 04:25:56)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本报杭州10月5日讯 (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竺可青 应晓燕) 得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她的家乡宁波沸腾了。短短的几分钟,消息“刷屏”了微信朋友圈,热闹的场景不亚于春节“抢红包”。今年85岁的屠呦呦出生于宁波鄞州,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造福人类的“中国神药”“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除了屠呦呦,这些人的名字也应该被记住: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等,他们都是拯救全球疟疾患者的中国药学家。值得注意的是,摘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凭借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是造福世界的疗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寿旦说,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获得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同样是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振奋浙江科学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不容否认的是,这给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带来启示,传统中药如果能与时俱进,在研发、制药等各个环节不断引入现代制药技术,就能取得更加深远的世界影响。”同时,在段树民看来,诺奖花落青蒿素也再度明确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定的“风向”:不仅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也鼓励应用医药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应用研究是振奋和激励,鼓舞我们在应用领域去攀登更高的山峰。”“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的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药的价值。”寿旦对本报记者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对中医药工作者们的一剂“强心针”,身边的同事和同行从下午开始都在热聊着这个话题。寿旦告诉记者,40多年过去,青蒿素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目前美、德等发达国家仍在进行着青蒿素结构改变方面的研究,研发更加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抗疟药物。“面对疟疾,当大多数的西药已经出现耐药性,靠开发青蒿素找到新的药物,开辟了一条药物开发的新路途。”“西药办不到的事情,也许我们的中药就能办得到。”在寿旦看来,源自植物、动物、矿物的中药在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拥有着不小的优势,中药更多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实现药物的多样性,更好地造福人类,青蒿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又是我们浙江人,段树民表示: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随着我国科研土壤的越发肥沃,随着浙江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的精彩值得期待。“属于中国、属于浙江人的第二个乃至更多的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挂念母校的老校友“我已经接到了50多个电话,有表示祝贺的,有要求采访的&&”宁波效实中学校长周千红说,他的电话已经打得发烫了。但从他略显疲惫的声音中,仍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抑制不住的喜悦。在北京时间5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之前,周千红坦言并没有太关注结果。“在各大网站的预测报道中,热门人选都是些外国人。”直到从电视机里看到屠呦呦获奖的新闻,他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屠呦呦,正是效实中学48级的学生。“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我们师生就盼望着这位校友能再拿到诺奖,因为很多拉斯克奖的获奖者最后都拿到了诺奖。”周千红说,也正因为此,效实中学的师生们对每年颁出的诺奖都多了份牵挂,而在学校,这个老校友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也激励着不少学生走上了科学之路。这所已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学桃李满天下,仅两院院士校友就有15名。在学校校史陈列馆的显要位置,除了院士校友的照片,还挂着屠呦呦的照片,展列台上放着屠呦呦赠与母校的书。“学校百年校庆时,她有事不能赶回来,就专门托人从北京捎来了她写的书,就是讲青蒿素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在周千红的印象中,作为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校友的屠呦呦为人低调谦和,即使是在她摘得一系列国际大奖后也是如此,但她却毫不掩饰对于母校的深厚感情,总说着想常回来看看。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单位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那时,屠呦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日后发现青蒿素打下重要的基础。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是屠呦呦的同学,他毕业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向曾经暗恋的屠呦呦大胆表白,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俩的同学陈效中说:“如今李廷钊在北京工作,家里的事都是他管,是个好丈夫。他们有两个女儿,在国外工作,都很出色,和屠呦呦一样做事认真。”让屠呦呦的不少同学印象深刻的是,搞中药研发的她总是在自己身上试药,只为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如今,她已经85岁高龄,但据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屠老依旧在正常工作,依旧在带科研项目。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02 报纸滚动
https://img2./f2e/wap/common/images/weixinfixed1200low.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世界运行文件失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