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第一次玩网球,网球可以在发球线和底线之间的那块区域发球吗?

网球教程 满全的,想学的朋友们有空可以慢慢看下
我的图书馆
网球教程 满全的,想学的朋友们有空可以慢慢看下
网球教程 满全的,想学的朋友们有空可以慢慢看下
查看 (610) 回复 (8) 1楼
积分6557 等级8 中级魔导师
第0章 场地与器材
作者 网球运动能发展到今天这般精彩纷呈,场地,器材方面的改良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掌握了一些网球基本的技,战术以后,初学者应该再来了解一些有关场地,器材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网球技术水平和网球欣赏水平的提高都很有价值。
在欣赏一场比赛或者欣赏一名球员的表演时,网球场总是充当着“大舞台、大背景”的角色,球场的环境、设施,地表的颜色、质地等等,球员与它们融合在一起、映衬在一起,带给观众很好的视觉享受。除此之外,不同质地的网球场更给球员提供了不同的发挥技艺、展现风采的天地,不同的球场更造就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选手。草地,古典而优雅,虽然疾风迅雨般的撕杀、争夺全然没有绅男淑女的矜持,但隐隐透着的仍是大家风范与气度;红土地,凝重而深沉,不屈不挠的博杀、奔跑中蕴含的是对胜利的渴望;硬地,跳跃而多彩,充斥着无拘无束的天性,放任着满天满地的幻想...网球运动员是很幸运的,因为可以有机会体验如此迥异的气质。画画儿的人不能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宣纸还是画布,打网球的人同样不能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样的球场上打球,而看球的人若不了解网球场则等于失掉了大半与球员同生死共命运的相通之感,也少了许多可以与球员相交流的语言。
这是历史最悠久、最具传统意味的一种场地。由于其对草的特质、规格要求极高,而适宜的草籽又不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加之气候的限制以及其需要极周到、细致的保养与维护,费用昂贵,所以此种球场(特别是对用作正规比赛的草地网球场)很难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目前每年的寥寥几个草地职业网球赛事几乎都是在英伦三岛上举行,且时间集中在六、七月份,温布尔顿锦标赛是其中最古老也最负盛名的一项。
草地球场的特点是球落地时与地面的磨擦小,球的反弹速度快,对球员的反应、灵敏、奔跑速度、奔跑技巧等要求非常高,同时球员也利用此特点大打“攻势网球”,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强攻战术几乎被视为在草地网球场上致胜的唯一法宝,底线型选手在草地网球场常常无功而返。
B 人造草地
这是天然草场的仿效物,其结构有点儿像地毯,只不过底层是尼龙编织物,其上栽植的是束状尼龙短纤维,为保持纤维的直立性,纤维之间以细砂为填充物。这种场地需要平整、坚固的基底,附设有良好的排水结构,并且,因其白色界线是与周围场地直接拼编在一起的,所以免去了许多诸如划线等维护上的麻烦,也使其成为了全天候场地的一种,维护者只需经常梳平整理并适时增添其间的细砂就可以了。
C 软性场地
这是不被人熟知的一个名字,但若提到法国公开赛的红土球场,人们立即就不会有陌生感了,它是“软性球场”最典型的代表。另外,常见的各种沙地、泥地等都可称为软性场地。
此种场地不是非常坚硬,地表铺有一层细沙或砖粉末,特点是球落地时与地面有较大的磨擦,球速比较慢,球员在跑动中特别是在急停急回时会有很大的滑动余地,这些决定了球员必须具备比在其他场地上更优良的意志品质和更出色的奔跑、移动能力,否则很难取胜。在这种场地上比赛对球员是极大的考验,考验其在底线相持的功夫。球员一般要付出数倍的汗水及耐心在底线与对手周旋,获胜的往往不是频繁上网者,而是在底线艰苦奋斗的一方。值得一提的是,沙地或土地网球场虽然造价比较低,但保养和维护起来却是相当麻烦的,平时它需要浇水、拉平、划线、扫线,雨天过后它需要平整、滚压,等等。由此,打球的人更应该对场地及场地上的一切设施备加爱护。
这是最普通的一种场地了,经常打网球的人没有不熟悉此种场地的。它一般由水泥和沥青铺垫而成,其上涂有红、绿等漂亮的颜料或铺有一层高级塑胶面层,其表面平整、硬度高,球的弹跳非常有规律但球的反弹速度很快,平时易于清扫和维护,基本上用不着很精心的照顾。许多公共网球场都采用这种硬地球场。
需注意的是硬地不如其他质地的场地弹性好,初学者在其上练球时应加强对自己的保护,特别是膝、踝关节,否则由于初学者奔跑、移动的方法可能不尽正确,地表的反作用又很强很僵硬,所以比较容易对一些部位造成伤害。自我保护的办法是:时刻保持膝关节的弯曲以便随时依靠膝关节的升降和缓冲抵减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奔跑时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以使整个身体更有弹性;变向回动时也尽可能地降低重心。
E 合成塑胶场
此种场地的材质与塑胶田径跑道的材质属同类,它以钢筋混凝土或其他类似的材质结构为基底,表面铺撒的是合成塑胶颗粒,其间以专用胶水相粘。这种场地的弹性及硬度依塑胶颗粒的大小、铺撒的紧密程度及其本身的特质而定。塑胶场地颜色艳丽、管理方便,室内外皆可铺设,也是可供选择的理想的公共球场。
F 网球地毯
故名思义,这是一种“便携式”可卷起的网球场,其表面是塑胶面层、尼龙编织面层等,一般用专门的胶水粘接于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沥青、水泥、混凝土底基的地面上即可,有的甚至可以直接铺展或粘接于任何有支持力的地面上,其铺卷方便、适于运输且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室内室外甚至屋顶都可采用。球的速度需视场地表面的平整度及地毯表面的粗糙程度而定。在保养上此种场地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保持地面清洁,不破损、不积水(对与相应的排水设施配套)就可以了。
以上几种球场都是人们很熟悉的,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用于儿童的小球场,在此不多做介绍。
我们经常说“球拍就是手的延伸,是球员身体的一部分”,用一把好拍子无异于为自己添了只好手。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初学者从最初学握拍起就应该用一把好拍子,因为拍子越好,其与手的亲和力就越强,而这种亲和力有时几乎决定着初学者掌握技术和提高水平的速度。好拍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对球员的身体起到一些保护作用,特别对于初学者而言,发力的不规范及动作的不尽合理会给身体特别是手臂造成某种不适,而一把好拍子则可利用其良好的弹性及力的传导性形成明显的减震效果,从而把这种不适降到最低程度,避免手臂的劳损。在这里,好拍子的概念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其优点也非几句话能说得完,等朋友们读过了下面的文字可能就会有些尺度了。
球拍根据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高强度球拍(Stiff racket)及相对来说的软质球拍(Flexible racket)。其中高强度球拍的控球能力相当强,适用于上网型或非常强调球的旋转的选手,但这种球拍由于柔韧性欠佳,所以不能利用球拍本身的弹性给球以很好的推进速度,手感比较僵硬。软质球拍的弹性非常好,手感比较灵活,能够给球以很大的推进速度,但是其控球的能力稍逊。球拍的重量及拍头与拍柄重量的平衡要根据球员驾驭球拍的能力及个人的偏好而定,有人喜欢拍头比拍柄重,有人相反,有人则喜欢头柄相称一样重。一般来说头重的拍子在感觉上能给球以更大的惯性及速度,柄重的拍子在控制球时可以感觉比较省力,而总体上比较轻的拍子可以更容易操纵一些,但对肘部的压力也大一些。拍面的大小可根据拍框上的数字来确定,大拍面(Over size)、中拍面(Mid size)及普通拍面(Regular size)相对应的尺寸分别为110、100、90~95SQ.IN(平方英寸),目前已经出现了124SQ.IN的超大拍面。初学者一般最好选用大拍面进行练球,因为拍面大,与球的接触面也相应就大一些,初学者击中球的概率也就高一些,虽说这只是许多初学者的一种感觉(他们在用拍面较小的球拍学球时总觉得不甚有把握击中球或经常就是击在了拍框上),但这种感觉是足以成为选择大拍面的理内之一的。拍柄的粗细一般在4-1/8,4-7/8英寸的范围,多数人的尺寸是4-1/4~4-5/8英寸,拍柄一般都包有皮革。拍柄粗细是否合适的标准是手握球拍时拇指的指甲是否能盖在中指近指甲处第一个关节之上,超过则有些细,可缠上一层吸汗带以增加些粗度,不到则有些粗,最好予以调换。发球上网型或是进攻型或是防守型的选手比底线型选手多喜欢用粗一些的拍柄。
买球拍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格。笔者认为,在能够支付的范围内应选择价格较高的一种球拍,因为网球爱好者不一定都是制造拍子的专家,所以评定拍子的好坏绝大程度上只有以价格为最基本最直观的参考,这就要求商家在定价格的时候把球拍的质地、档次真实地反应出来,不要让我们很多并不富有的购拍者比如学生们在林林总总的价格面前摸不着头脑。另外,买球拍必须是在经过反复几次的选择、比较之后才能拍扳定案,笔者曾经在买拍子的时候提出想用看中的拍子样品颠几下球,但是被售货员拒绝了,原因是球拍属“比较高档”的商品并且商店里没有为顾客准备试拍用的球,后来换了一家让笔者试的商店买下了相同的一把球拍。这件小事引发了笔者很多感想,用球拍颠几下球可以稍微感觉一下球拍在手里与手的亲和感是否很好,也可以试试球拍与球接触时是否很震手,这是最最基本的感觉了,不应被拒绝。
我们看到商店里售卖的球拍很多都是已经穿好弦的了,且绷得很紧,足有70磅,初学者买来后好像是拿了块木板在打球,毫无弹性和韧性,更谈不上什么手感,用得时间久了甚至会引发某些损伤,这是需引起注意的一种情况。正常来讲,网球拍在出售时应是没有穿弦的,因为每个人对拍弦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有人希望弦穿得紧一些,有人希望松一些,有人喜欢也用得起高级弦,有人则用普通的,在这一点上没有“均码”可言,商家也许是为了顾客方便才事先把拍弦穿好的,但无意间却也把许多的不适强加给了顾客,这就与愿相违了。
B 拍弦的选择
拍弦的材料、质地基本上有两大类:(1)、昂贵的羊肠弦(gut),这种弦弹性和柔韧性极佳,但对温度和湿度特别敏感且不耐磨、易断,主要为高水平的职业选手所用;(2)、尼龙弦及合成纤维弦,初学者及广大网球爱好者多选用这类弦,其特点是比较耐磨也比较便宜,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其性能越来越好,优质尼龙弦的感觉甚至已可以和羊肠弦媲美。其次是拍弦的粗细,一般来说拍弦标号越大则拍弦越细,17号为最细,细弦易断但其对球的控制力好、弹性好、粗弦耐磨,但感觉比较策重、不敏感,朋友们可以根据情况分别在练习或比赛时选用。拍弦的拉力即穿弦时的松紧度,以LBS(磅数)表示。在拍弦穿得很紧(磅数很大)的情况下,弦线面的硬度比较大,可增强对球的控制力,在穿得松一些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其弦线的弹性,给球以更大的反弹力和推动力,增加球速,但控制球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一些。拍子的拍体上一般都标有该拍子所能承受的拉力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拍子的弹性及其它他各种性能可以被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拍体也不致加高磅数而受到损伤。在此基础上,大拍面宜穿高一些的磅数,比如70磅、75磅甚至更高,中拍面及普通拍面可适当降低磅数。上网型球员、力量较大的球员、运用旋转较多的球员应选择高一些的磅数,底线型、力量较弱的球员宜选用低一些的磅数。除上述之外,在使用过程中,当拍弦的弹性有所下降或已磨损得很厉害时,应该注意及时更换拍弦,当拍弦被打断时更要把所有的经纬弦全部剪拆下来,以免因张力中均而使拍框变型。
减振器的安装要视个人手感的喜好而定,需注意的是其安装的部位,规则里明确指出此类东西必须装在弦线交叉的格式之外,也就是说横竖弦交错的地方是不可以安装减振器的。
吸汗带可以防止因手汗过多而造成的握拍打滑现象,也可以在拍柄较细的情况下起到增粗拍柄的作用。
球的选择要视水平而定,标准弹性的球当然人人可用,但为了练球起见,初学者最好选择软一些、弹性弱一些或专门用于练习的稍大于标准的球,这样的球比较迟钝,速度比较慢,也比较容易驾驭,可令初学者多打几个来回从而更多地体验到击球时的手感,但是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还是用标准球练习为佳,弹性不好的球不利于进一步培养球感。
由于打网球时需要做许多次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急停、急起动、急变向,并且重心基本都在前脚掌上,鞋的相应部位也就最吃力,磨损最厉害,所以网球鞋充分照顾这一特点,不仅鞋底的纹路适于各种制动时与地面的磨擦,而且内垫必有很强的支持力且具备良好的弹性,这样才能够顺应足底的曲线来缓冲和吸收脚部的压力。网球袜只要吸汗、舒适就可以了。
精良的装备、设施齐全的球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初学者学球的进程。所以笔者建议初学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用相对好的产品“武装”自己,这是对健康及效率的投资。
第1章 网球预备知识
看过目录的朋友会发现,本书里共有四章(第2、3、4、5章)是专门讲解击球技术的,也就是说我们把网球的基本技术分成了四大顶,其中包括击落地球、凌空截击、发球与接发球、高压球与跳高球。鉴于初学者不一定对它们会有很多的了解,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光大略地翻阅一下这四章中的插图照片,另外也最好能够再测览一下附录III第一条里有关场地面貌的介绍,这样一来对本章里所提及的某些词就不会感到很陌生了。
对于网球初学者来说,学习击球之前了解一些关于握拍、拍面、球的旋转等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忽略这个环节多少会给掌握技术带来些麻烦。虽然大部分朋友学打网球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但也应讲究点儿效率,“纠正错误”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都可算是件极浪费的事情,打网球同样不例外。所以,朋友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多做些先期的铺垫与准备,以便少走弯路,一步到位。
A. 基本手型球拍与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球拍其实就是球员手臂的延伸,是球员身体的一部分。体验此种感觉需要一个逐渐适应、逐渐磨合的过程,而在此之前则要了解正确的挥拍方法,图101、图101反映了握拍的基本手型。
握拍时手掌边缘要与拍柄的底部齐平,勿握在拍柄的中央部位;掌心和手指应与拍柄最大面积地贴合在一起,体现出拍手一体、拍手无间的感觉,不要仅用手指“捏”住拍柄;拇指环过拍柄贴压于中指之上,勿留有空间以免在击球时球拍脱手;食指略与中指分开并自然与拍柄靠拢在一起,如果像握拳头一样死板地将球拍抓在手里,那么握拍的灵活性及随意性就要逊色许多,不利于对球拍的控制,手也容易感觉疲劳。整个手型有点儿像开枪时扣板机的样子,请记住食指一定要与中指分开。
除上述要领之外,网球拍的握法还有方式上的区分,应当了解。传统上有东方式(包括东方式正手及东方式反手)、大陆式、西方式、半东方式半西方式等,其依据是持拍手之虎口相对于拍柄各棱面的位置,具体方式见图103~107。图中的演示者都是右手握拍,左手握拍者在位置上与其相反就可以了。
在实际击球过程中,每一种握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局限。在这里我们只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供参考,初学者在以后的实践中将会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验。
B. 东方式正手适用于正手上旋击球。此方式握拍就象在与别人握手一样,比较自然得体且易于控制球拍,不易导致伤痛,但在击反手球时需换握成东方式反手。
图102 (虎口正对箭头所指棱面)
C. 东方式反手适用于反手上、下旋击球及发球。下旋球时可令拍面自然打开,发球时可令球有强烈的旋转,局限之处在于击正手时需换握且发球时攻击力偏弱。
图103 (虎口正对箭头所指棱面)
D. 大陆式适用于双手反手上旋击球、单手下旋击球、网前凌空截击、高压球、发球。此握拍方式在网前截击时正反手不必换握,高压球和发球时对加强球的攻击力有所帮助,局限在于如果用于正手上旋击球则很容易令腕、肘、肩受劳损性伤害。
图104 (虎口正对箭头所指棱面)
E. 西方式适用于正反手上旋击球。用此方式握拍的话正反手击球之间不必换握,但拍面的控制需要一个习惯和适应的过程。
图105 (虎口正对箭头所指棱面)
F. 半东方式半西方式这是一种介于东方式正手与西方式之间的“混合式”握拍法。它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定标准,同样也适用于击正手上旋球,并且可能比单纯的东方式或西方式更灵活、更随意。
许多球员在反手击球时是双手握拍()。双手握拍一般适用于单臂力量较薄弱不足以对抗来球者(如女子、儿童)及习惯上或动力定型上不太接受单手握拍者(如有的人从小打网球时学的是双手握拍,长大以后虽然力量素质增强了,但仍不愿意改变双手握拍的习惯,甚至正手也有一直保持双手握拍的;还有一些人怎么样也适应不了单手握拍的发力方式,而双手握拍却能应付自如)。反手双手握拍的具体方法是:持拍手以东方式反手或大陆式握拍,非持拍手(辅助手)以东方式正手握拍,双手在击球时应靠拢在一起成为一个点作用于寸拍柄,不能分开,否则将给击球时的发力及球拍的控制带来困难。相对而言,反手击球若采用单手握拍的话,其对身体整体的力量素质要求就比较高了,可是一旦很好地掌握了反手单手击球的技巧,那么其控球范围大、动作弹性大的特点就很容易显现出来,球员将因此而受益良多。在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反手采取双手或单手握拍要依自身力量条件及对两种握拍形式的适应程度而定,并不是男子就一定得用单手击反手,而女子不用双手就打不了球,如果谁觉得单、双手握拍在一定程度上是某种气质的象征,那就大错特错了。
以上的介绍在实际情况中比较带有‘普遍性,某些球员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做法及习惯在此不加论述,初学者最好能够一边学习一边体会,最终确立适合自己的最舒服、最安全的挥拍方式。
1.2 拍面与球的旋转
A. 拍面关(拍面下倾) 拍面垂直 开(拍面上仰)
如所示,击球时的基本拍面有二种:开(拍面上仰)、关(拍面向地面下倾)、垂直,它们都是相对于拍面与地面的角度而言的,并且掌心所对方向为出球方向。在以后学习击球的过程中若出现出界、下网球,那么你可能多数要从拍面的角度及拍面的控制上去找原因。
B. 球的旋转
图108 图109 图110
球的旋转如图108所示,来自于拍面与球的摩擦。在这里,各种不同旋转方式的球在空中飞行及落地后的弹跳弧线和轨迹变化是不一样的(见、)。上旋球多用于底线对攻,其在空中飞行的弧度大、球落地后的前冲力强、反弹弧顶高,同时击球的安全系数大、不易失误,而接球着则常常被逼退至底线后很远的地方去接球;下旋球刚好相反,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球落地后“不往前走”,好像要粘滞在地上一样。底线反手下旋击球是比较常用的。虽然许多球员在发球、打高压球或在底线击球时常常有“平击”的感觉,但绝对的平击球其实并不多见,因为击球者几乎不可能在击球时精确得不带一丝旋转,说它是“平击球”只是为了让大家在比较时有一个参照。侧旋和侧上旋球多见于发球,具体用途要视一发、二发及发球员的意图来决定,其共同的特点是球落地后会改变走向(见)。
1.3 球的飞行及界内界外球的判定
A. 球的飞行
再次介绍球的飞行及落地后的反弹弧线主要是为初学者掌握击球的时机提供一个感性的参照(见)。图111
以后我们会讲到,在底线击落地球时,最适宜的击球点是在相当于身体腰部高或略低十腰部的位置上,而在球第一次落地至球弹跳后第二次落地的过程中有两个弧段在此高度(A段和C段),高水平选手击球的时机大多选A段附近迎着球上升的趋势将球回击过去,为的是争取进攻的时间及力度,称“抢点击球”。抢点击球虽然是打网球的一大要点,但初学者往往很难做得到,因为它需要极好的球感、极快的反应、迅捷的步法移动及很强的与球相对抗的能力,这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长期的训练才能具备。一般球员多会八自觉地选择在B段击球,但处于B段的球却往往已在击球者肩部附近的高度上了,常打球的人都知道在此高度击球是很别扭很费力的。如此,选择C段也就是在球处于下降的趋势时将球击回去相对来说就比较安全稳妥,但必须看到,选择C段是相当消极的打法,因为球员经常需要不断地退后再退后,这样不仅增加了发力的难度,也扩大了球员跑动的范围。如此,初学者在学球过程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抢点击球”的胆量与能力,否则就只有永远躲在底线后很远的地方被动挨打了。
B. 界内、界外球的判定
网球预备知识里应该包括界内界外球的判定。以白线为界,落在场区内的球为界内球(好球),落在场区外的球为界外球,这是无需赘言的。那么如图114所示落在线上的球该怎么算呢?本书附录里《网球规则》第二十一条明确说明:落在线上的球算界内球。因为网球场的丈量是从白线外沿起始的,所以白线本身也是场区的一部分,哪怕球体的绝大部分都已在界外而只有一丁点儿的部分擦到白线,这也是绝对“合格”的好球。初学网球的朋友对此应该先有一个认识。
第2章 击落地球
作者 第一章里我我们谈过球的旋转。球的旋转方式不同取决于击球方式的区别。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把击落地球的各种基本方式分别介绍给大家,它们是:正手击上旋球、反手击上旋球、正反手击下旋球、击反弹球。初学者对网球场的认识可能大部分是通过眼睛看,所以初学者可以先到场地上站一站,然后左右跑一跑,亲身体验一下身处网球场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这对于以后的移动、取位乃至击球都非常有益。击落地球绝大多数用于底线的攻防,而在打底线的过程中,最常规的站位及移动范围是在底线后一米左右,每次击球后都应尽快回到中点附近以便迎接下一个来球,站位太偏容易使自己的阵地出现虚空之处,给防守增加难度。初学者容易因场地概念不太强而站到场地里面,或因怕来不及接球而站得大靠后(如图201、图201A),应该在慢慢熟悉场地以后努力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
图202B指的是网球场上的“无人区”,在这个区域内,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是非常困难的,每次在此区域击球后或尽快上网或干脆快速回防到底线,绝不能有片刻的犹豫。
A、站住太靠前 B、站住太退后图201底线击球应避免的站住区域示意图202A底线击球时常规的站位及移动范围B无人区范围
2.1 正手击上旋球
A 握拍 图203 底线正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 由于击上旋球多数用于底线的攻防,所以在介绍这种击球方式时我们以底线正反手击上旋球为例。首先从握拍谈起,根据不同的习惯,正手击上旋球时采取东方式正手或西方式挥拍法,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击正手上旋球中适合采取大陆式握拍,此种握拍法在击球过程中,特别是在到达击球点的一瞬间为了使拍面能保持稍关(稍向地面倾斜)而击球者必须有一个压肩和旋腕的动作,经常做这个动作对了腕、肘、肩等关节是有损害的。为避免劳损性受伤,网球初学者从开始就尽量不要选择这种既不舒服又不安全的握拍方式。
在网球场上,任何击球动作几乎都可由准备、后摆球拍、前挥击球及随挥这几个环节组成(如图203),每个环节完成得越到位,环节间接续得越连贯、周密,击球的效果也就会越好。下面让我们依次做一讲解。
底线击球的准备如图204所示:双手自然持拍门于体前,非持拍手以拇指、食指、中指辅助持拍,这样能减轻持拍手的负担,对击反手球时的换握也很有帮助;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稍呈内八字,重心落在前脚掌上;膝关节微弯顾并稍内收,保持弹性(便于起动、变向);上体自然前倾,含胸、收肩,保持一种比较戒备但又很放松的状态,随时准备起动、出击。有一点需要注意,准备击球时双手切匆紧紧抓住拍柄,只要保持球拍不脱手就足够了。另外,在网球图204 底线击球的准备姿势场上的任何准备都不应单单只是摆个静止的姿势,如果不能够将此姿势溶人到动态的、积极的步法移动及脚步调整当中去,那么这个姿势摆得再好也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C 后摆球拍
在准备动作基础上,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向来球方向迈进半步至一步,并将重心移至持拍手相同一侧的脚上,同时向后转体带动手臂后摆球拍(如图205)。
a.后摆幅度:一般来说,若身体侧对球网站立且双臂自然侧平举成180度,那么后摆时持拍手最好不要摆过这个限度。后摆幅度过大会延误前挥击球的时机,球员在不妨碍前挥发力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缩小后摆幅度以节省来回挥动球拍所耗费的时间及体力,力争用最经济的动作击出最富成效的球。
b.后摆高度:比较理想的高度是持拍手与腰、髋部同高,拍头略高于手并与手保持协调一体,二者在后摆过程中皆不要有大的翻转和扭动,否则将直接影响出球的稳定性。
c.后摆的时机和速度:几乎每个网球选手都曾遇到过来不及击球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与球员的预测及判断能力、奔跑能力、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外,后摆时机和快慢的掌握更是症结的核心。初学网球的朋友请记住下面这样一条虽不严密但却百分之百行得通的“公式”:早做后摆,快做后摆----充足的准备----从容的击球
图205 正手击上旋球的后摆动作图206~210后摆至前挥击球连续动作(无球挥拍)示意
图203清楚地反应出:击球者在球还没有落地之前就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后摆球拍的动作,也就是说在判断出来球的方向之后,击球者应该毫不迟疑地先把后摆动作完成,当球还没跳至身前时再恰到好处地开始前挥击球,而很多球员特别是初学者往往是在该前挥的时候才想起来做后摆。后摆球拍除了在时机上要“早”以外,还应在速度上强调“快”。有些朋友很早就已经开始后摆了,但其过程却像抻面条一样被拉得很长很长,好半天也到不了位,这与后摆开始得太晚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结果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摆时机的早晚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后摆到位的早晚,利落、圆滑而不乏力度的快速后摆是实现后摆早到位的保证。如果击球者需通过跑动来取位、击球,那么应尽量做到先后摆再跑动,至少是在跑动中完成后摆,双脚到位时后援也该适时到位了。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只要后摆有了“早”和“快”,来不及击球的现象就会减少许多,前挥击球将变得从容而天地广阔。
d. 后摆时的拍面:自然向地面倾斜,具体角度视各人习惯而定。
e.后摆弧线:从准备动作到后摆球拍,持拍手应带动球拍由高至低画一个圆滑的弧线(如图206、图207),在此期间手腕不要僵硬地禁锢在一个角度上,小臂放松以带动手腕、拍头顺应此弧线做轻微的弧形摆动。
f.“转体”是影响发力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转肩及转髋两部分,手臂做弧形的后摆必须是在转体的带动和配合之下,肩与髋中有一个部位没有转过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体,都不利于发力动作的协调,甚至会给发力制造障碍。肘部动作与转体一样可以影响发力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击球动作的成败,而初学者恰恰是经常控制不好自己的肘部,总是从后摆球拍开始就让其随意活动。正确的做法是:肘部在后摆过程中时刻都要保持弯曲,保持弹性并收近腰部,绝不能直臂后摆或让肘部散离身体。身体转动半径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转体发力的速度及发力的效果,而肘部弯曲与否又对身体转动半径的长短起决定性作用,初学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D 前挥击球
在后摆动作的基础上,重心由支撑脚移到前脚,同时蹬地、转体并带动手臂自下而上挥拍迎击来球(如图208~图210)。
a.“自下而上”:图207~图210清楚地表现了由后摆至击中来球这一过程中,手及球拍所经过的自下而上的挥拍轨迹。从图中也不难发现:到达击球点之前拍头是低于击球点的,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上旋”二字,我们的目的是要击中球的后下部,然后依靠自下而上向前上方挥拍的力量将球提拉呈上旋出手;另一个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持拍手应带动球拍顺着后摆的弧线继续画弧,只不过由“由高至低”转为了“自下而上”,其间不应有脱节及生硬的停顿,特别是后摆转至前挥的“转折”之处,手腕与小臂都不应僵硬、死板地紧紧固定不动,应依然是顺应大弧线做轻微而有弹性的摆动,拍头也就伴有一个自然下落再上提的动作。
b.击球点的位置:击球点是击一切球的核心所在,球员的跑动、挥拍等一系列努力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都是为了千方百计找好、找准击球点的位置并且在这最关键的一瞬间释放出所有的能量以与来球相抗衡。击上旋球最理想的击球点是在身体侧前方相当于腰部高或略低于腰部的位置上 (如图211),此时重心已移至前脚,身体也应该已转向出球方向,在此位置和状态下击中球,人体的姿势比较舒展、视野非常开扩,最关键的还是加力过程在此正好达到了巅峰。
谈到击球点,许多初学者在击球时总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感觉击球点离身体太近,球像要撞到身上来似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跑位方法不对所造成的。初学者常常有一种认识,即击球点就是击球者应全力以赴奔向前去的那一点,其实不然,其间应该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留给了手臂和球拍。如果击球者预测的击球点比较远,需要奔跑数步才可击到球,那么击球者跑动的目的应是为击中球而取位、站位的点,是双脚最后要“占领”的位置,而不是球与拍相触的击球点。分清了其中的区别,在取位时把击球点“让”出来,击球点离身体太近的现象就会得以改观,也不会感觉球要迎面撞到身上来了。
c.到达击球点时的拍面:击上旋球时,拍面在击球点的位置上是稍向地面倾斜的,如果拍面打开上仰则击出的球可想而知要往天上飞,但若关得太厉害则容易下网,合适的角度需击球者自己去体会和掌握。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到达击球点时球拍整体与整个手臂不应成一条直线,而应保持一个近垂直的角度,这样就确保了球拍与球能够在一个打开得最充分的平面上做最充分的接触。
图2l1 正手击上旋球击球点位置示意
d.介绍后摆时提到过肘部弯曲的问题,前挥击球时肘部仍要保持弯曲、角度牢固并收近身体,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缩短身体转动的半径以便于发力。另外,直臂前挥击球还将对肘关节的安全构成威胁,易诱发网球肘等劳损性伤病。初学者可以分别试一下两种不同的感觉:(1)直臂挥拍击球;(2)屈肘并把肘收近身体挥拍击球。哪一种比较易于发力且不感觉肘部吃力呢?
e.击球的力量源于身体而非手臂,这是网球初学者常常会产生误会的一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打球是否有劲儿主要靠胳膊,仿佛只有具备一双强壮的臂膀才可以击出重磅的球。其实这是很失偏颇的。实际情况中,手臂的力量随然重要,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球拍、对抗来球、协调发力动作而非真正地去发力。由后摆球拍转至前挥击球,在这一过程中屈膝、蹬地和来回转体所产生的身体惯性才是发力的根本,手臂仅仅是在此惯性的带动下去完成控制球拍走向的任务并保证球拍不乱晃。以后我们还会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初学者最终也一定要学会用惯性和速度而不是靠肌肉的绝对紧张或手臂的甩动去加力、去击球,否则打网球将是一件极费力的苦差事,受伤也必定在所难免。
“随挥”即随球挥动球拍。到达击球点之后,虽然球与拍面的接触已经完成,但这并中意昧着整个击球过程的结束,转体及自下而上前挥球拍所形成的惯性仍然存在,随挥就是要顺应此惯性并且利用此惯性引导手臂及球拍沿出球方向继续送出,最后在其势末收住球拍、结束击球。尽可能地多送球一程可对出手后的球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令球飞行得更加平稳,更加听话。
a.随挥的高度和幅度:如连续图203所示,随挥结束时持拍手应与其异侧的耳朵差不多高,并且身体也应已完全面向出球方向。初学者常常觉得这个高度和幅度比较夸张,也比较费力,其实,若每一次击球都能够尽力达到此标准的话,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发力的能力比原来增强了。因为如果不大面积转肩、转髋的话,随挥是很难达到此幅度的,而转肩和转髋正是转体发力的根本,这是“由表及里”的效应。初学者可以在随挥时有意令持拍手触到自己的耳朵,久而久之就能找着随挥的感觉了。
b.随挥时后脚勿着急向出球方句迈进,否则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发力失败。
非持拍手在挥拍过程中应起到掌握身体平衡的作用,包括随挥时接住末势的球拍,不要总是令其紧吊在体侧。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击落地球时如何控制出球方向,因为它与非持拍手有很大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持拍手的作用是正手击球控制出球方向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想打斜线的话,从后摆开始至到达击球点后“送球一程”,非持拍手绝不要随便摆动或吊放在休侧,而应是始终牢牢地指向你所希望打的那条斜线,转体的惯性再大也不要动摇。直线也是如此。如果随挥的时候你的非持拍手还在与那条直线遥相应呼,那么你绝少有可能打出一条令人失望的线路。本质的问题在于非持拍手不仅可以帮助击球者掌握平衡和更顺利地转体发力,同时也可以限制击球时转体的幅度,而对初学者来说,出球的大方向恰好是由转体的角度决定的。如此,反手的出球方向也要由转体角度来控制,打直线时,身体转到面向这条直线时就该“制动”了;打斜线时,身体加大转动幅度直到面向这条斜线为止,单双手握拍皆然。还需要强调的是,持拍手前挥送球的目的性也要为初学者所注意,想往什么地方打球,拍面就要往这个方向送,整个人的走向也要朝着这个地方跟进。上述几方面都能贯彻好的话,控制出球方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图212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双手握拍)图213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单手握拍)
c.“眼跟球走”: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连续图203中击球者的目光没有一刻离开过飞行当中的球,球出手后也是如此,包括盯牢击球点那一瞬间。初学者经常会遇到挥拍击球却没击到球的尴尬情况,如果能试着“眼跟球走”,不让球有一刻逃离自己的视线,那么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明显下降,因为在“盯球”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集中到球上了,而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
击球过程其实就是加大惯性、爆发惯性、再顺应惯性的过程,击球点是力的爆发点。除到达击球点一瞬间需握紧球拍并保持手腕、肘的固定与强劲外,击球者一定还要注意加力的渐进性,也就是说肌肉的放松与发力都应有弹性和清晰的节奏,手臂不能时时都处在紧张僵硬的状态之下,否则是难以获得足够的挥拍速度和力量去击球的,因为力量都内耗在与本体肌肉相抗衡上了,这是极大的浪费。请记住:任何紧张、痉挛性的或是离心性的动作都将对发力产生相反的作用。
随挥动作结束后,击球者所要做的下一件事是尽快回到底线中点或所判断到的有利于准备下一次击球的位置上,下一次击球准备的开始就意味着上一次击球已经完整地结束了,整个击球动作应力求做得流畅、自如、大方、完整。
2.2 反手击上旋球
在学反手之前请先参看连续图212及图2l3,以便有个全景的印象。
东方式反手或西方式握拍,双手的握法可参照前一章。
a.换握球拍:在底线击落地球过程中,准备动作时一般都是正手握拍,这样持拍手的状态比较自然、舒服,况且正反手击球之间的换握过程在融人条件反射变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以后,是根本不会妨碍击球的。初学者若担心因来不及换握导致来不及击反手球而在准备时就用反手握拍,那么遇到正手球时不一样也要换握吗?
若采用西方式握拍法,那么正手和反手握拍是没有区别的,不需要换握,而正手若采用东方式或半东方式半西方式的握拍则在击反手球之前必须有一个换握的过程,否则将无法击反手球。换握球拍一般在做反手后摆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是由非持拍手辅助持拍手使拍柄在手掌中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右手持拍是如此,左手持拍则相反),完成换握。此动作极细致、极敏捷,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它会很自然地被融人条件反射中,击球者下意识地就可以完成它。
图214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后摆动作(双手握拍)
C 后摆球拍
在准备动作的基础之上,与持拍手同侧的脚向来球方向前跨半步至一步,同时以相异一侧的脚为支撑向后侧转体(肩、髋髓一体同时转),同时后摆球拍。
a.双手后摆:如图214所示,双手落在腰髋部的高度上,持拍稳定但不僵硬,双手不能握得太紧,也没有大幅度的翻转或晃动,拍头在手腕自然而不吃力的限度内与手腕持平或略高于双手,拍面自然倾向于地面,双腿弯曲、重心下降并落在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上,眼睛盯球。
图215~220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后摆至前挥连续动作(无球挥拍)
b.单手后摆:单手后摆与双手后摆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如重心的转移、拍面倾向地面、眼睛盯球等等,差异当然也存在,比如手腕固定的强度与力度上。如果单手也像双手那样自然、放松的话,接下来的前挥发力将是不可想像的,单手后摆时手腕一定要坚固、稳定,哪怕紧张一些也好。辅助手虽然不必像双手后摆时一样与持拍手紧靠在一起,但也不要认为辅助手是多余的而将其吊于体侧,应将其扶在拍体上协助持拍手抬起拍头,它对于协调转体与发力、掌握身体的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正手相似。
c.后摆幅度:反手无论单手握拍还是双手握拍,其后摆幅度皆要比正手稍大一些,因为反手是离心用力,对于许多腰腿部力量不足的击球者来说更需要加大后摆幅度、加长加速度的过程来获取动力,而加大转体幅度则是加大后摆幅度的根本保障和真正的意义所在。可以打个比方:假如击球者后背上写有号码的话,那么你最好能让隔网而立的对方看到这号码。反手击球(特别是单手握拍)如果不以转体为大前提,不以充分的转体为发力的源泉,其结果比正手击球不转体要糟糕得多。
d.后摆弧度:与正手一样,反手后摆时持拍手也应带动球拍画一个圆滑的弧线(图215~217)并且拍头有个小小的下吊动作。此动作在双手后摆过程中可表现得较为松弛柔和,而在单手后摆过程中则应以简洁、强劲为原则,弧线划得不必太精致更不能随意吊下拍头,否则将影响手腕、肘在前挥发力时的坚固和一致程度,导致无法与球对抗。
这里还要再一次请朋友们注意保持肘部弯曲并收近腰部、收近身体,直臂后摆、直臂击球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无论双手还是单手握拍。
D 前挥击球
如图218—220所示,反手前挥击球过程中的基本要点(如拍面、自下而上、重心由后脚移至前脚、蹬地发力等等)与正手的差异仍然不是很大,只要看一下图片就会很清楚了,在此不做过繁的重复。需要重点强调的还是转体的问题。转体无论在正手还是在反手击球过程中永远是第一位要做好的,后摆时转体到位只是开了个好头,前挥击球时能再转回来与球相对抗则更为重要。另外,单手前挥时持拍手仍要保持坚固、强劲及不拆不挠的前挥势头,辅助手可留于身后像展开翅膀一样帮助身体掌握平衡,也可帮助持拍手扶住拍柄并在前挥时向前推送一下,把单手挥拍变为“半双手”挥拍。双手握拍者两只手不要分主次,特别是辅助手不能过于主动地前顶拍柄,否则整个球拍的动力平衡就会被破坏掉,发力将失去协调性。
关于击球点。
如图221、图222所示,反手单、双手的最佳击球点也都应在身体侧前方腰部或略低于腰部的位置上,这一点不是轻易等得到的而需要击球者全力以赴去抢、去争取。
关于击球点离身体的远近。原则上说,在合理的范围内无论正反手都应争取击球点能离身体近些再近些,身体转体的半径越短越有利于发力,这我们在前面的内容里已有涉及。但由于正反手在发力时还有个向心和离心的区别,所以相对来说反手是越收近身体越妙,而正手对击球点的要求比反手就要宽泛一些,远近的弹性大一些,有时候手臂完全离开体侧都是可以的,只要击球者仍然有力量控制住拍子、控制住球就行。到达击球点时拍面的倾斜角度、拍体与手臂所成的角度均可参照正手。
图221反手击上旋球之击球点(单手握拍)
如连续图212、213所示,反手同正手一样,随挥动作也是尽量沿出球方向送出球拍的,不同之处在于正手挥至持拍手异侧耳朵的高度,而反手则是挥至持拍手同侧的耳朵高度。
a.双手握拍的随挥动作比较容易也比较随意,一般只注意双臂保持弯曲并且一致前挥到尽头,最后自然过渡至同侧的耳朵附近就可以了,其间不要有翻肘、抬肘等多余动作。图212中所示从始至终都是双手握拍,其实实际运用中许多球员在击中球后就已经把辅助手松开了,也有的人等双手挥过肩头高度才将辅助手松开,只要击球者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球拍、能够完整顺畅地发力,这些都是可以采用的随挥方式。
b.单手握拍的随挥幅度比较难掌握,原则上应该是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要挥出自己余光所及的范围。很多初学者由于力量相对不足并且也还不能够熟练地依靠转体去发力击球,所以往往要靠大幅度地甩胳膊发力,结果造成随挥幅度过大,甚至整个手臂都甩到身体后面去了,这不仅会影响快速地准备下一次击球,而且也容易造成肩部的损伤,因为肩部肌肉很难负荷多次如此剧烈的牵拉。弥补的办法是:(1)加强练习上臂及肩部周围的肌肉以便在随挥时能够有力量控制球拍的走势;(2)保持整个身体包括手臂、球拍的走势大方向是向前面而不是向旁边拉;(3)把转体动作延续至随挥结束以缓解肩部的压力。
图222反手击上旋球之击球点(双手握拍)
常常会听到开放式击球、关闭式击球的说法,其实这主要是针对击球过程中两脚及身体的状态而言。本章里所有的图解照片采用的都是关闭式的击球,即在后摆时有个向来球方向上步的动作,两脚连线与底线成一定的角度,身体侧对球网,在前挥击球时重心由后脚移至前脚同时转体挥拍。而开放式则没有向来球方上步的动作而是单纯地转体后摆,两脚的连线与底线近乎平行,前挥击球时重心是横向地由一只脚移至另一只脚。其实只要把后摆至前挥时来回转体的过程完成得同样好,那么开放式与关闭式在正手击球时的发力及出球效果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反手则不然,无论单手还是双手都最好采取关闭式,开放式会使球员很难充分地转体、后摆,从而导致前挥击球时不能充分地回转发力,这对于任何水平的选手都是很别扭、很致命的。网前截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击落地球那么突出罢了,以后我们会陆续讲到。
以上罗列了反手击上旋球的技术要领。有的朋友时常会感觉已经很用力了,挥拍的速度、节奏也掌握得很好,但球出手后却经常下网并且好像不具备向前的推进力。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打网球也是如此,我们在前边已经谈过,反手击球整个发力的原理与正手同出一辙,都要依靠身体整体的惯性和速度去与球相对抗,而蹬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辅助环节,如果能够很好地将腿部力量用在发力上,那么情况将会大有改观。初学网球者如遇上述困难的话,不用担忧,你只需在后摆时有意识地做一个幅度比较大的屈膝下蹲动作,然后在前挥击球的同时配合转体向前上方(或向出球方向)快速蹬地,这样就可以感觉到完全不同的一种发力及出球效果了,蹬地所产生的力的爆发点与转体带动手臂前挥击球时力的爆发点结合得越完美效果也就越好。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击球点之后拍子及身体一定别忘记了“送球一程”,勿着急把拍子收回来以免前功尽弃。
2.3 击下旋球 “下旋球”即常说的“削球”,是一项适用面相当广泛且经常令对手防不胜防的技术,只要来得及做准备,击球者几乎可以在网球场的任何角落运用此技术处理任何来球。相对于上旋球来说,因为下旋球是反向旋转的,所以球落地后有一种“弹不动”或“弹不起来”的粘滞感(见第1章),这是它最具特点、最有利用价值的地方,无论击球者的意图是进攻、防守还是控制球路、调动对方跑位,下旋球都有它可发挥的天地。
在这里笔者想重点介绍一下反手击下旋球技术,因为在实际击球过程中,反手下旋球远比正手下旋球要实用得多也难得多。
东方式反手或大陆式握拍均可。
基本姿势同上旋球。由于下旋击球的机会随时都可能出现,所以击球者不管在底线还是在网前都要随时对此有所准备,以快速应变,而对下旋击球的准备一般更多地是体现在战术意图中,而非体现在动作外形上。
如图223所示,在上步、转体的同时以拍头为先导,引领持拍手向异侧肩头方向做后摆。可以发现,反手削球后摆动作的关键仍在于转体,即同时转肩、髋,这与反手上旋球是一样的;手臂也还要保持弯曲,若伸的话你会觉得根本无法获得与球对抗的力量;拍头高于手,拍面打开(角度视各人习惯而定,与地面约成45度角是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但手腕不要刻意翻转,只要自然而稳定地把持住球拍就可以了;直线后摆到位,持拍手、臂和球拍尽量中要有多余的划弧及摇晃;双膝弯曲,重心落在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上;眼盯来球。
图 223 反手击下旋球连续动作示意图 224 前挥击球局部发力动作示意
球拍征大臂的带动下由高于击球点处斜线“下切”击于球的后下部将球击打出手。在此过程中,由于反手削球多用单手而且是离心用力,所以较之正手(向心用力)要多耗费些力气才能击出同样有威胁的球(这与正反手上旋球的道理是一样的)。为弥补此中的差距,反手削球前挥时除了仍格外要保持手臂、腕的坚固与强劲,保持大臂和肘一直收近身体,避免松散打开,不可手软外,尤其要把握好转体发力的节奏,身体各部位要协同一致,用整体的力量去对抗来球,总体感觉应是先持拍手一侧的肩胛用力“靠向”来球(如图224),然后转体击球。
下旋球的击球点同样在身体的侧前方,击球时拍面的开放深度视需要而定,图225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若希望球出手后有很强的穿透性和侵略性,拍面就要开放得小一些,即常说的把抑面“立”起来;若希望球出手后高飘一些,则并而就要开放得大一些,初学者应对此多做比较以找到最佳感觉。
图225 下旋球到达击球点时拍面开放程度示意
击球后手、臂、拍乃至整个人体重心顺应出球方向也有一个向前跟进的动作。削球的随挥应体现简捷、短促的特点,随挥路线越短越好,收拍要及时,小臂和手腕不要甩动和上下地翻转,随意地挥洒球拍将令球失去控制。一般来讲,随挥结束时球拍虽然可以挥至持拍手一侧的身畔,但击球者自己必须意识到削球发力的实际终结点是在出球方向的假定延长线上,余下向旁边拉的动作只是惯性所致。
整个削球动作应给人朴实刚劲、切中要害的感觉,后摆至随挥的动态过程中拍与手最好是目的明确、直来直去,任何化哨、无节制的动作都足一种“恶性的浪费”。
正削球比反手容易得多,但使用的机率却比较少。正手削球对挥拍的限制是相当宽泛的,东方式正手、东方式反手、大陆式握拍都可以用来打削球,甚至西方式也可以,因为这些握拍方式用在削球上都不大容易形成对臂、腕有伤害性的动作,击球者完全可以凭自我感觉的舒适程度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后摆至随挥过程中的要点与反手差不多,只要击球者不乱甩球拍,几乎就可以百分之百地击出一个好球。在此不做多论。
2.4 击反弹球
反弹球也是落地球的一种,其特点是击球者几乎在来球落地的同时不等球弹跳起来就迅速将球阻击回对方场区。这种打法一般在中前场及处理过渡球时用处颇大。
不想换握的话就可以采用大陆式握法,否则可以随底线正反手击落地球的握拍方式适时换握。
随时准备。
球员回球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来球的方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是一个网球好了应具备的素质,对于初学者来说,具备这样的素质需要一个熟悉球感、提高球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兵来将挡,水来也用将挡”的思想准备一定要有,用有限的技术及不高的击球水平去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体现在准备动作上就是“随时准备”,不管对方怎样把球打过来,把球打到哪里,把球打得多快或是多慢,我只管把球打过网、打回去。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处理球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准备时除了随时准备外更有了预见性及针对性,这是网球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图226 正手中后场击反弹球示意
如图226所示,击反弹球的基本动作与击上旋球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缩小了后摆和随挥的幅度,到达击球点一瞬间出手更果敢也更强硬一些。整个过程中球员应上体大幅度前倾、低重心、交叉步、抢点击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球出手后身体中能骤然抬起,也应顺着出球方向“送球一程”,若所处位置有利于上网则要继续迅速上步至网前准备截击对方的来球,若需要回守底线就应该立即退返至合适的位置,任何妨碍前进或后退速度的身体动作都将殆误时机,使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球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击反弹球都应该以上述标准要求自己。
关于击球点。击反弹球时球落点的位置几乎就是击球点的位置。球员小幅度后摆球拍等候(常常是“争抢”)在预见到的击球点旁,球没落地即开始前挥动作,最后理想的结局是“球落拍到”,刻不容缓地将球回击过网,击球点抢得越在体前越好。
反手击反弹球时以以正手类推,在此不多言。
打网球需要将身体各部位关节、肌肉的功效与球拍的弹性与力度等一系列因素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不太容易的—件事,可能常常会顾此失彼。不过,你只要在每一次挥拍或者击球时向自己强调一个要点并努力去体验就足够了。球员应该学会发现来源于白己本体的某个感觉、经验及长处,单个的感觉汇集在一起并与正确的理论相融汇,可以帮助击球者最终找到所需要的正确感觉,也只有这样做才有望得到最快、最大程度的提高。
第3章 凌空截击
对在底线击落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上网凌空截击的感觉了,毕竟底线只是网球场的半壁江山,在高水平比赛中,没有上网能力的球员几乎也就没有赢得胜利的可能。
3.1 凌空截击时的心理应对
相对于在底线击落地球而言,上网凌空截击技术里所包含的进攻意味显然是要浓重许多的,球员身处底线时无论攻防进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有稍微大一些的回旋余地,一到网前就两样了,非进则退,容不得多考虑更容不得有任何犹豫不决、模棱两可的所谓“过渡”。很多球员上网后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心不足,不少人一站到网前就有恐惧感,仿佛迎面飞来的小球随的都会有打中自己或令自己难以招架的可能。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球并不可怕,只要技术运用得当,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手中的球拍将之果断利落地回击过网。不仅如此,球员上网时心理上一定还要格外具备一种强硬的要攻击对方、要得分的信念,相信自己并且不断鼓励自己“坚定再坚定”,若踌躇不前、怕这怕那就无异于把破网得分的机会拱手送给对方,而自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了。“越害伯、越挨打”,这是不成文的定律,网球场上有时候勇敢、无畏比技术甚至智慧都重要。
图301 正手凌空截击连续动作图302 反手凌空截击连续动作
3.2 凌空截击的技术环节
从技术环节上讲,凌空截击在几大技术中属于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掌握、运用起来却并不容易,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的迁移性,也就是说球员常常会把已学过的击落地球的某些技术和感觉带到(迁移到)凌空截击技术当中去,而两者无论在动作结构上还是用力技巧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初学的朋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种“技术独立”的态度,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图303 球员上网后正常取位范围示意
凌空截击技术绝大部分用于球员上网途中以及上网后对来球的封堵、追杀,而击球者上网后一般应取位于发球线至球网间距的中部或中后部(如图303)。在此区域内进可攻至离网更近处强力得分,退可退步打高压或返身守至底线附近,如果站位离网太近(贴近球网)那么对方很容易以过头高球直接得分,而若离网太远(站在发球线上或发球线后)则又容易被对方以直斜线轻松破网。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战术打法的需要或其他因素的介入,也有站位很违常规的,在此另当别论。
正反手凌空截击皆采用大陆式握法,正反手之间不换握。初学者也许会觉得用东方式正手或东方式反手握拍比较舒服,但请注意它们分别只是在正手截击或反手截击时感觉舒服,但却不能够将二者很好地兼容在一起,击球者需要适时换握球拍。而与底线击球相比,击球者上网后,球来回飞行的距离缩短了,球飞行的速度相对加快了,“奋力击球”几乎是击球者判断来球后所能有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反应,千钩一发之际哪里有时间换握球拍?所以上网以后握拍最好不要有频繁的变换,包括高压球,而所有握拍方式中唯有大陆式握拍能够同时满足网前正反手及高压球这三者的需要。
球员上网后的准备应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积极、更为机警,表现在:(1)抬高拍头位置,至少要高过持拍手的高度,在这里辅助手应起到帮助抬起拍头的作用;(2)手臂“架”起来,换言之,前臂最好伸出去,两肘距身体远一些(以肘部不伸直为限),避免把球拍“抱”在怀里;(3)降低重心,上体前倾,重心落在前脚掌上并且两只脚不能“钉”在原地不动而要不停地用碎步进行调整以便随时对来球作出反应。很多球员特别是初学者在上网时经常不知该怎样应付迎着正面疾飞而来的球,这时候(1)、(2)两点就可大派用场了:抬高拍头位置能够对击球者起到保护的作用,在来不及做其他反应的情况下只要一转手腕拍面就挡护在了面部之前,免去了被击中面部之忧;手臂“架”起来而不是将球拍“抱”在怀里,这个动作为主动迎击迎面而来的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要在击球时稍稍转肩侧身,击球点立即就从身体的正前方转移到了身体的侧前方,这与正常的击球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在准备时将球拍“抱”在怀里的话,转移击球点的工作就没有那么简洁易行,而时间上的延误最终将导致被动挨打。
D 后摆球拍
本着幅度越小越好、持拍手不超出视线范围的原则,在准备姿势的基础上以大臂和肘为轴,小臂外翻拉开球拍(如图301、302)。
a、转体:正反手凌空截击均伴有程度很小的转体动作,在这里“转体”其实只意味着小幅度的转肩,一般转至上体面向来球方向即可。
b、拍面:拍面在垂直地面的基础上稍稍打开,程度要视情况而定,低球时大一些,高球时小一些;拍面应面向出球方向以便为与球充分接触做好准备;不管正手还是反手,拍体与前臂都要保持一定的角度,也就是说手腕始终要保持一定的角度。
c、后摆时机、速度:凌空截击的后摆
不仅要幅度小而且要格外地旱、要格外地快,一判断出来球方向就应立即先做好后摆。网前球速度很快,不早做后摆、快做后摆的话就来不及用球拍主动地去迎击来球,很多时候球员感觉是球在打拍子而不是拍子去打球就是后摆动作太迟太慢所致。
d、肘部是否能收得住、是否能保持收近体前,这在凌空截击过程中也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从后摆球拍开始肘部就不能有向外翻起、抢起的动作,否则球拍整体以至拍面的稳定性就要受到破坏。在反手击球时这一影响尤为突出。保持肘部合理位置的一个参照是肘部不能高过拍头的位置(低过腰部的球除外),正反手皆如此。
图304 正手凌空截击击球点位置及手臂、拍状态示意
E 前挥击球
在后摆动作的基础之上迎球上步同时击球。
a、击球点:凌空截击球的击球点最好保持在身体侧前方且越靠前、越早击球越有利于发力、有利于抢占先机、控制球路。到达击球点时拍面应与球充分相撞,拍面触球的后下部(图304、图305),拍面、手臂及上身的任何部位都不要有晃动或不果敢的摇摆,否则出球角度、力度都将受很大影响。
图305 反手凌空截击击球点时手、臂、拍状态示意
对方来球有高有低,球员面对不同高度的球(特别是低球)该如何处理,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要下降重心,而很多人打球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下降重心。膝关节在种种击球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不仅是瞪地发力的基础,更是人体位置高低的升降轴,在网前时这一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果来球很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必须是降低重心,在这里“降低重心”的含义还包括上体大幅度地前倾并同时降低持拍手及整个拍体的位置(如图306、图307)。击球的具体动作及用力的感觉与平常击球的区别不大,只是拍面要开放得多一些。许多人在遇低球时不愿意费力气降低重心而只是把拍头吊下来像扫地一样把球“扫”过网(如图308),事实上球是很难被“扫”过网的,因为拍面角度及挥拍、用力的方向决定着出球的方向。这也正是降低重心由低至高救球过网的原因所在。
图306 正手凌空截击低球动作示意图307 反手凌空截击低球动作示意图308 凌空截击低球错误动作示意
网前高球比低球要容易处理,只要在抬高持拍手位置的同时也抬高拍头的位置并令拍面对准来球,然后找好角度奋力向前下方挥动球拍将球击打过网就可以了(如图309、图310),在击高球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拍面的稳定,不能乱甩乱晃。
b、前挥幅度与力度:凌空截击不仅后摆要小,前挥击球动作幅度也要小,球拍所走轨迹在可能的范围内越短越好,尽力体现短促简洁、强劲有力的特征。前挥击球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大小臂和手腕在到达击球点一瞬间突然加力、锁紧的程度,在这一瞬间持拍手应突然握紧拍柄、锁紧手腕及腕臂间的角度,靠上步的前冲力及手臂整体的坚固与球对抗。
图309 正手凌空截击高球动作示意图310 反手凌空截击高球动作示意
很多初学者在击球时总感觉握不住球拍或拍面总是晃,这是很正常的。对“到达击球点的一瞬间握紧球拍”的原理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其还没有融入条件反射之前应该有意识地加以体验。可以做一个对墙的小练习,做法是:身体面墙而立,球拍持于体前,双脚距墙半步左右,持拍手异测的脚在前,体现交叉步特征(反手相反),拍面按照下旋击球在击球点时所需要的程度和角度打开,在身体任何部位都相对放松并且没有任何辅助动作的情况下,只依靠持拍手交替的握紧与放松令球在拍弦与墙之间来回弹跳,正反手可以交替进行,反复体验握紧球拍时与球对抗是什么感觉。前臂酸痛是正常的,说明你的臂部力量臂较薄弱。“拍面总是晃”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上述练习加以改进,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到达击球点之前的一瞬间小臂和手腕是否有多余的翻转和摇晃动作,也在于击球者在这一瞬间是否有果敢坚决的意志。
凌空截击越近网前越是几乎没有随挥动作,因为时间不允许,网前是分秒必争之地,没有多余的时间让球员做多余的动作,否则定要延误战机甚至被动埃打。另外,因为近网的球速度快、球与拍相抗衡的强度大,球员只需借助上步及身体的惯性就足以将球击回了,手臂最重要的是保持坚固与稳定而不是做大幅度的挥击动作。
随挥动作虽然几近取消,但是球出手后往前送球一程的意识却不能没有,体现在动作上就是不能蜻蜒点水般地把球“碰”回去,更忌讳击球过后手臂有回缩的动作,而是应该实实在在地将球“击送”过网,一击一送尽在短促的一瞬间,看朋友们怎样去体会了。
从连续图301、302中可以发现,凌空击球时击球者正反手采取的都是交叉步关闭式击球的方式,即正手上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反手上与持拍手相同一侧的脚,初学者应尽量避免养成退步被动击球的习惯。
初学者常常遇到何时上步、用什么样的节奏上步、上步与击球怎样能配合到一起的问题,其实这很好解决,只要把握住三个“点”就可以了,一个是击球点,另一个是上步的那只脚着地的点,不管先后摆还是先抬脚上步,最后把这两个点不差分毫地统一到第三个“点”——同一个时间点里,那么上步击球就能完美地协调起来了,朋友们可以一试。
最后要谈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初学者在进行网前凌空截击时经常不能击准来球甚至碰不到球。在底线击落地球一章里我们曾说过“要用眼睛盯住球”,网前截击也是一样,球的来龙去脉都应尽收眼底,特别在到达击球点的一瞬间更要“看着球在拍面上反弹回去”,尽管因速度的关系肉眼很难真的分辨到这些,但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此意识,如果你能时刻想着盯住来球,那么击不准球或根本碰不到球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除此之外,拍面的角度也需要注意,球与拍面应充分接触,而这是以拍面最大限度地对球开放为前提的,你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的拍面没有问题,眼睛也时刻跟着球走,可还是常常击不准、碰不到球,那就要检查你的步法和手臂的动作了。你在击球时是交叉步吗?你的肘部是伸直了还是保持着一定的弯曲和弹性(当然不该伸直)?如果一切都做得很好,那只能是动作速度的问题了,你需要在反应来球后以最快的速度迎击来球,否则只有望球兴叹。
准备下一次击球的开始就是上一次击球的结束。除上述要点外,整个动作同样要注意张弛结合,力的爆发集中于到达击球点这一瞬间,其他时候要保持的则是精神的高度紧张而非肌肉的高度紧张,否则整个人及整个击球过程都将会很累、很僵硬,久而久之反应的灵敏性就会下降,再站在网前就真的要挨打了。
第4章 发球与接发球
作者 发球与接发球在网球比赛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击落地球技术能发展球员在底线与对手相持,周旋的本领,逼近网前及网前的凌空截击技术能有效地破坏对方的防线,致对方于被动,但是如果不具备发球与接发球的技术,那么你将永远被隔绝于真正的网球比赛之外,永远只能是个比赛的旁观者。
相对于底线击落地球和凌空截击而言,发球是一顶比较难掌握的技术,因为发球时动员的身体部位较多,动作幅度较大,需要肌肉的协调程度较高,但尽管如此,要学好发球也并非特别困难,因为发球的主动权绝对掌握在击球者自己手里(这是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抛球还是挥拍击球都完全凭自己的控制,发球者所要做的只是为自己创造最佳的条件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将球发出手,就这一点来说,发球要比打底线或上网主动得多,难度也小得多。高水平比赛中,球员保住自己的发球局是赢取胜利的关键和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破掉对方的发球局才可最终大获全胜。
发球是进攻、得分的开始,而稳定情绪又是发球必不可缺的前奏,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看看怎样能发出一个好球(请先参阅图401)。
A 稳定情绪
心浮气躁的情况下是很难发出一个好球的。通常的作法是:在发球的位置上做几次深呼吸,再拍拍球,然后站定准备发球。各人习惯不同,因而稳定情绪的作法也各有异,但这一环节最好不要被略掉并且尽量延续至准备动作当中去。
东方式反手或大陆式握拍。
许多网球初学者都喜欢用东方式正手握拍进行发球,这可能是底线击球所留下的“后遗症”。其实一试便知,如果采用此种握拍在右区而且是用正常动作发球的话,球出手后十有八九会偏向外角一侧,因为手腕在自然情况下所形成的拍面就是如此的角度,若想使拍面偏向内角则必须向内转手腕,而经常做此动作不仅相当别扭而且易使手腕受到损伤。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东方式正手握拍进行发球。
C 准备动作
众所周知,发球要发在对角的发球区内才算好球,也就是如图402所示的那样,发球员若站在单打右区发球,那么球应该落入对面的A区之内,若站在左区发球则球应落入对面的B区之内,靠近发球线的C、D两个角一般被称为内侧角,靠近边线的E、F两个角相应地被称为外侧角。球员在发球之前对球出手后的方向、落点、旋转、速度等都应做个先期的预算,盲目发球出手无疑是在浪费先发制人的好机会。
发球前具体的准备动作如图403、图404所示,双脚自然分开站立,两脚的连线根据球员中同的习惯可与底线相垂直,也可以保持另外一个合适的角度;身体自然前倾;最好只持一个球,球自然着落在持球手拇指、食指及中指三指上,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屈于球的后部,切忌用力将球握在手里或捏在手里。
图 401 发球连续动作
关于球拍相合。许多初学者喜欢拿起球、拍,走到发球位置后立即就开始抛球并挥拍击球,仿佛球和拍是不相关的两样东西,这显然是很草率的,最好能改一改。如图403、图404所示那样的球拍相合,不仅能够给球员一个集中注意力的提示,告诉自己“我要发球了”,同时也是稳定情绪和整理思路的延续,初学者应该养成此习惯。
准备动作稳定下来以后,顺势就是抛球及挥拍击球了。这两个环节能否配合得好是能否发好球的关键,而抛球的质量则又是关键的关键。位置得当、出手平稳的抛球无异于为挥拍击球创造了稳定的条件,反之则无异于给下面一系列环节制造了一个动荡的外部环境。很少有人能在前后左右飘忽不定的抛球之下发出保质保量的好球,初学者更是如此,所以学发球的第一步是先学抛球、先练抛球。
a.抛球的方法:在准备动作的基础上,持球手的肘部渐渐伸直并向下靠近持球手同侧的大腿,然后从腿侧自下而上将球抛起。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手臂保持伸直的状态,其走势与地面垂直,掌心向上,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将球平稳托起,尽量避免勾指、甩手腕等多余的手部小动作,以免影响球的平稳走势,球在空中的旋转越少越好。球脱手的最佳点在手掌走势的最高点(如图405),脱手过早容易造成球在空中旋转或晃动,出手过晚则会令球“走”向脑后失去控制。脱手时托球的三手指已最大程度地展开,球不是被“扔”到空中而是被“抛送”到空中去的,初学者应对此多作体验。
图402 发球区域及内外侧角示意图403、图404 不同的发球准备动作示意图405 球在手掌走势的最高点被抛送出手
b.球脱手后在空中的位置:根据不同的需要,球出手后在空中相对于身体的前后位置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第一发球强调出球的速度与攻击力,击球点较靠前,因此球也抛得较靠前。第二发球较为保守,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强调球的旋转和控制球的落点,击球点也就相应后移,因此球自然要抛得靠后一些,基本上与背弓时身体的纵轴线相一致(如图406、图407)。
抛球的位置也可参照球落地后相对于前脚的位置来确定。一般来说,第一发球抛球后球应落于前脚前一个拍头的位置上(如图408)。
c.抛球的高度:球抛到空中的高度当然不能低于击球点的高度,但究竟多高才合适要视个人情况而定,因为此高度限定了挥拍击球所用的时间。
从准备姿势到抛球出手,身体重心还有个后靠至后脚再前移至前脚的过程,同时髋部前顶、腰背呈“背弓”状,然后反弹背弓并发力挥拍击球。在下文中我们还将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刚刚开始学发球的朋友肯定要面临总是抛不稳球的难题,没关系,“再抛一次”是最好的攻关办法。因为抛球的稳定性建立在一定的手感基础之上,所以一般在学发球动作之前最好能专门花一点时间练习抛球,在以后的实际发球练习中也要注意要领,如果偶而没有抛好的话,接住重抛就是了,千万不要勉强发球出手,否则很容易破坏掉辛辛苦苦学来的动作。
E 挥拍击球
如图409~414所示,抛球与挥拍击球是同时开始进行的。
挥拍击球的环节包括:
a.后摆球拍:以准备姿势为基础向持拍手一侧转身,同时持拍手引导球拍贴近身体像钟摆一样将球拍摆至体后(不一定要直臂后摆但掌心一定要朝向身体,如图409~411)。
图406 一发抛球,球的位置较靠前图407 二发抛球,球的位置较靠后
b.背弓动作:球拍后摆至一定高度后(此高度因各人习惯而异,至少大臂不应紧夹在体侧),以肘为轴,小臂、手、拍头依次向体后、背部下吊,同时屈双膝并伴随身体后展呈“弓”状 (如图412~图413)。
c.击球:如图413~图416所示,在屈膝、背弓动作的基础上自下而上依次蹬直踝部、膝部, 反弹背弓并向出球方转体,与此同时仍以肘为轴带动手、拍头摆向击球点,最后在力的爆发点上击中抛送于空中的球。发力是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的,其间的快慢由个人掌握,习惯、素质不同速度也就不一样,但共同的一点是:球拍走势最快、最具爆发力的一点应在到达击球点那一瞬间。击球点时身体已全部面向出球方,拍面自然地稍向内侧以便击于球的侧后部,发出侧上旋球或侧旋球。
d.搔背动作:从连续图解409~414及上面的叙述中和可以发现,挥拍击球时肘部有一个引导小臂、球拍下吊至背后再以肘部为轴带动臂、拍摆向击球点的过程。这一过程好像在用拍头给后背搔痒,故被称为“搔背动作”,其目的是为了持拍手能有一个足够的获得摆动速度的过程,为到达击球点一瞬间力的爆发做充分的准备。搔背动作完成得是否到位关键要看搔背时手、臂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如果在手、臂十分僵硬的情况下完成此动作,那么到达击域点时球员一定会感到整个身体的弹性都已被破坏掉了,发不出力也就在情理之中。
图408 一发抛球后球落于前脚前一个拍头的位图409~414 挥拍击球连续动作后部观
e.击球点的位置:球员手持球拍在空中所能争取到的最高一点就是击球点。这当然图415~416屈膝、弓背积蓄力量及蹬地、发力示意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因为根据第一发球和第二发球的不同需要,击球点是相应要有前后变动的,但“力争高点”却是在选择击球点时最基本的原则。有了“制高点”,不仅动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舒展地做出来,更重要的是在控制球路和球的落点以及对球施加压力上,高点击球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击球点的小资料(如图417)。
(6.40m为发球线至球网间距离,0.914m为网中心高度,11.885m为底线至球网间距离)图417 平击发球所需击球点高度示意
许多朋友希望自己发出的球个个威力无比,所以在击球时就不自觉地想将球大力强压过网,平击的成份无形中也便占了主导。但图417清楚地表明:若想将球平击发过网并令其落在发球区内,那么击球点至少要达到2.74m的高度,也就是说击球者的身高至少要达到1.80m。也许很多朋友可以具备如此的身高,但掺杂进技术的成份,这个高度就很难真正体现到发球当中去了。所以,发球者最好不要在发球时太过于苛求平击平打,多加些侧、上旋是比较明智的,因为这样可以让球走一个弧形轨迹,利用弧顶的高度达到过网的目的,再利用余下半段的弧线达到令球落人发球区的目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发球的成功率。
如连续图401所示,击中球时虽然挥拍击球动作已告完成,但整个发球过程却仍在继续。到达击球点后球员应顺着身体及挥拍的惯性做收腹、转肩和收拍的动作,最终拍子由大臂带动收向持拍手的异侧体侧,结束发球动作。这一过程被称为随挥,即随球挥动,与底线击球的随挥异曲同工。
很多初学者往往习惯于将拍子收于持拍手同侧的体侧,这不仅有违于发力、转体的惯性,更多的情况是击球者很容易将拍头敲在自己的小腿腔骨上,从而造成伤痛。非持拍手在送球脱手后不应立即放下或紧夹于体测,而应帮助身体掌握平衡并在随挥结束时接住已处于末势的球拍。
4.2 接发球
发球与接发球一“矛”一“盾”是针锋相对的两项技术,二者对于球员赢得比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球员不应该用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发球与接发球,虽然前者在声势上比后者要霸道许多,而后者却没有什么讨价、发挥的余地。接发球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接受发球员的支配,必须在瞬间之内精准、迅速、到位地把“判断”和“回击”这两个环节一气呵成,必须在夹缝中为自己争求到生存的机会。尽管如此,破发也不能光指望对方双误或在其他情况下偶而的失误送分给你,你必须有主动破坏对方防线、阻止对方攻势的意识和办法。
我们先从判断说起。没有人可以预先知道对方将要把球发向哪里、发完球后又将有什么行动,球员水平越高发球时的隐蔽性就越好,所以接发球的判断基本上都是靠即时的反应。但事先的预测也并不是一点儿都不能做,其意义在于让自己心里更有数、接起球来更自信。接球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一些工作:
(1)观察发球员抛球时两脚的前后位置,有时候初学者抛球时两脚的连线几乎就指明了出球的方向,但这一点放在高水平选手身上就没有丝毫意义了,因为他们依靠转体及手腕动作的精妙变化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球送到自己理想中的位置,而初学者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2)粗算一下自己在比赛中接发球失误的概率,聪明的发球员总是能够很快发现接球员都有哪些弱处、经常会在怎样的情况下失误并且盯住这些打个没完,而作为接球者则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注意观察发球员的某些特殊习惯,比如站位贴近底线中点时发出的球多是斜线还是直线,站位靠于边线时经常会有哪些变化,在左区喜欢发什么线路的球,在右区又喜欢发什么线路的球等等,只要细心一点儿总不会是一无所获的。
即时反应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天赋。也许习球多年后自己会感到比初学时反应要快得多,但这种进步的程度根据每个人先天素质的不同是有差异也是有限度的,是熟悉了球性及掌握了击球技巧等诸多因素掺杂作用的结果。所以,接球者最需要做的事情应是尽最大努力争取把在快速反应方面有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平时多加操练是最根本的途径,而需注意的具体事项多集中在准备动作上:准备时降低重心,上体前倾,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脚保持动态的稳定,不能死钉在地,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绝非肌肉的高度紧张),发球员球、拍相撞就等于发令枪响,两只脚应该在枪响的同时瞪地并转身后摆。其他提高反应速度的好办法是找机会多接些速度快的球以加强适应能力,可让练习伙伴站到场地内靠近发球线的地方将球发过来,这样就缩短了球的飞行距离从而相对加快了球的飞行速度。
判断后的回击几乎是与判断同时进行的,因为球太快了。但“回击”这一环节的可塑性比“判断”要大得多,球员完全能够通过改进技术动作来提高回击球的质量。接发球采用的是底线击落地球的动作,其特点是整个动作(特别是后摆)要做得更早、更小、更精、更快、更有力度,抢点击球的意识要更强,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下一步的控制球路、抑制对方的攻势从而扭转受支配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在接发球时球员,心发虚、手发软、步子往后退、动作做得又慢又粘又长,那肯定是没有好戏可唱的。技术上的细节及如何控制出球在此就不多言,参照底线击落地球的打法即可,最重要的仍是四个字“早、小、精、快”。
还要再提一点的是准备接发球时的站位。球员应根据发球员所站的位置来大略地调整自己的站位。一般情况下取位于单打边线附近、底线后半米至一米的地方就可以了(如图418所示),如果偏离单打边线太远(太偏左站或太偏右站),那么就会给自己造成防守上的空虚。球员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正反手分别能照顾到多大的领地范围,把防守的压力大部分或全部交给正手或反手是不合适的,同时也不能站得离底线太远(太靠后)或站到场地里面去(除非有出色的胆识及过人的技术),这与底线击球的站位道理是一样的。
图418 接发球站位示意
第5章 高压球与挑高球
5.1 高压球
高压球是一项绝对的强攻性技术,一般来说打高压球就意味着得势、得分,如没有这样的信念,那么掌握高压球技术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实际比赛中打高压球的机会是不多的,而即使是不会打高压球的人也照样能够堂而皇之地活跃在网球场上——他们可以等球落地后反弹至合适的高度时以击落地球的技术将球处理回去。初学者不必在高压球上太费心思,把它当成一项有益但不十分必要也不必掌握得十分周到的技术稍加演练就可以了,等球技全面精进后再“充电”不但不迟也比较安全。
A 高压球的种类
高压球可分为凌空高压球、落地高压球、前场高压球、后场高压球等几种,其动作与发球相似。
凌空高压球指的是不等来球落地,在空中就将其扣杀回去,此种球杀伤力极大但击球者需具备良好的空中定向、判断能力及熟练而精准的脚步移动能力,对初学者而言有点儿勉为其难。落地高压则相反,一般是在来球虽高但飘忽不定或很难取到最佳点将其凌空击回去的情况下,让球落地反弹后再寻高点扣杀,初学者可以此为练习高压球的手段之一。前场高压因为位置靠近网前,所以基本上是应该得分的,除非大意失荆州或技术实在太糟糕。后场高压一般是在上网后被对方反击一个超身球(过头球)情况下的抢救性措施,虽看起来有些被动,但发挥好了一样可以重创对手乃至得分。
高压球连续动作示意
高压球与网前截击球都是大陆式握拍。
上网或在上网途中随时都要准备,并且是心理上的准备,动作外型与一般情况无异。
D 后摆球拍
以准备姿势为基础,在脚步开始调整、身体位置相应变化的同时转体、侧身并以最短捷的动作将球拍摆至肩上。
a.指向来球:高压球在移动定位时非持拍手应指向空中的来球,避免将手吊在体侧,这不仅有助于测寻击球点的位置,而且对保持身体的平衡也有积极的作用。
b.背弓动作:后摆时除伴随有转体、侧身动作外,还应有适度的屈膝及背弓动作以备发力之需。高压球不单纯依靠手臂或手腕的甩动发力,而是靠腰腹、腿部及身体整体的协调发力,这与发球是一样的道理。
E 挥拍击球
判断准击球点并移动到位后,以双脚为支撑向击球点方向蹬地、转体、收腹(反弹背弓)继而挥拍击球。发力程序和感觉与发球相似,但击球点在能保证球过网的前提下,其位置越靠前越利于发力和控制球出手的角度,越靠前越具有杀伤性,这与发球时力争高点是不同的。到达击球点时身体应已完全面向对方(已完成转体),收腹(反弹背弓)的强劲势头也爆发予此点。手臂挥拍动作与发球一样有个搔背再迎击来球的过程,不要硬压大臂以期“高压”来球,而是要将小臂和拍头“甩”出去,当然,在这里“甩”的含义并不包括乱甩乱动手腕,手腕的张弛适度对击任何球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合时宜的紧张将导致整个手臂的僵硬,任意乱甩又极容易使球失去控制。高压球不必过份苛求施加旋转,只要注重力量和一定的角度就足够了。
高压球的随挥动作仍与发球类似,击球过后顺势将球拍收于持拍手异侧的腿侧就可以了。这在击球点比较合适(如在身体的前上方)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出来。如果击球点很靠后或很偏,不适合正常发力,那么随挥动作就有可能被强行的扣腕或旋腕动作所代替,这要求击球者具有良好的腰腹力量及手腕的控制能力,初学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最好能够量力而行,若勉强为之同样容易受伤。
打高压球对步法的灵活性及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因为来球不受己方控制,是“高空作业”,球在空中飞行时可能会因风向、旋转等因素而产生一些难以预知的变化,这就要求击球者快速反应、灵活移动、准确取位以获得理想的击球点,否则很难打好高压球。
对初学者来说,当你在场上的移动还没达到“一步到位”的取位水平而又非常想打几个漂亮的高压球时,补拙的唯一办法是:不到最后击球的关头就不停止脚步的调整,哪怕已经处于很好的位置了,双脚也要不停地在原地做碎步的调整。这对保持重心灵活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你的双脚很容易“钉”死在一个地方,那你可能也就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哪怕一点点儿变化弄得措手不及、步履蹒跚。请试一试,体验一下其中的不同之处。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打高压球时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移动身体,最后都应尽全力采用双脚一前一后的方式站位: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在前,另一脚在后,两脚连线与球网近乎垂直。跳起扣杀时也是如此,在落地时还要注意膝、踝关节的缓冲并且以快速的回位来准备下一次击球。
高压球在实际击球过程中对重心的转移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虽然如图那样由后脚移至前脚是最理想的,但若击球点不合适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其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击球者只要保持重心稳定、身体不东倒西歪,能够做出收腹发力的动作就可以了。
跳起高压的动作与羽毛球的跳起扣杀动作极为相似,一般以与持拍手同一侧的脚蹬地起跳,落地时异侧的脚先着地、缓冲,挥拍击球时双脚在空中有个前后换位的动作,这是转体发力的副产品。初学者在体验跳起打高压球时不要急于求成,骤然发力容易导致受伤。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高压球发力的根本在于蹬地、腰背的反弹及手臂摆向击球点的速度,初学者干万不能以手腕动作代替身体动作作为发力的源泉,否则危险极大。
有时候球员会遇到一个百分之百能得分的打高压球的机会,但由于心情太过迫切反而把百分之百变成了百分之零。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种情况,不过球员大可不必为此埋怨自己,初学者所要做的是尽快忘掉这些失误而只把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曾经打出的漂亮球深深记在脑海中并时刻想着去重复它们、再现它们。
5.2 挑高球
高压球与挑高球也是互为矛盾的两样武器,但在网球场上,挑高球并非只与高压球成双配对,击球者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可以挑高球,因为挑高球本身就既可是防守性的也可是进攻性的。比如在球员极度被动的情况下可以以挑高球作为一种过渡和缓冲的手段,而当对方上网时,己方可击出一带强烈上旋的高球,利用此种球弧顶高、下坠急、落地后前冲猛的特点令球越过对方头顶以逼迫对方反身回追,这往往就是破网得分的一击,至少也可致对方于被动的境地。由此,击球者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出挑高球的反应并且挑出不同效应的高球,这样才可以在增加自己防守实力的同时也多拥有一样得分的本领。对网球初学者而言,更可以把挑高球练习作为磨炼基本功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能够在不失误的情况下与同伴作连续二十个回合的挑高球练习,那么你已经在网球场上初尝“随心所欲”的滋味了。不是吗?二十个球不失误、二十个来回,初级阶段完全可以把这个数字当成任何一项技术的练习目标。
正手挑平击高球连续动作示意图 , ,
反手挑平击高球连续动作示意
挑高球可以分为平击高球和上旋高球两种,握拍也据此而有区别。最简单、初学者最易掌握的是平击高球,它只要求拍面按照出球的角度打开就可以了,所以握法比较随意。上旋高球的握法与底线击落地球的握法相一致。
让我们以平击高球为例讲讲如何挑高球。
从连续图中可以看出,挑高球在技术外形上与底线击上旋球很相像,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挑高球时关键要掌握好的两点是拍面的控制及发力程度的控制:在底线动作的基础上,平击高球时拍面的开放而发力则必须相应地有所节制,若挥击太随意的话,球肯定是很难驾驭的;上旋高球则相反,拍面要稍关或近于垂直而发力必须迅捷、充分,以强大的爆发力击球出手,出手时拍子、手臂、身体的走势不能太过前压而是沿着一个与地面近乎垂直的面向上方提拉,如若不然则很难制造出强上旋、高弧顶、急下旋、猛前冲的出球效果来。
初学者常常体会不到“发力有所节制”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做下面这个实验:先用球拍平托住一张纸然后像颠网球一样去颠这张纸,不要让纸掉下来。如果能够让这张纸听你的话,那么你多少也就体会到了一些“发力有所节制”的感觉。
学过高压球与挑高球,网球基本技术的介绍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在下面的章节里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许多技术以外的东西,相信各种知识相结合会使朋友们的网球水平有个整体的提高。
第6-8章 完
第6章 网球场上的初级战术
作者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无能”二字应该是指其将帅运筹无方、征战乏术吧。网球场上也是如此,头脑即将帅,身体、球拍即三军,用好用活头脑不仅可以在练习时帮助练习者省下许多无益的疲累和汗水,更可以在比赛时以出色的战术组织弥补球员体能及技术上的一些不足之处;相反,若不以头脑和智慧为先导,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为辅佐,那么就算具备征战七盘的体力和技术上的储备也可能难成胜军。相对来说,技术是初级竞技的需要,战术则是高级竞技的需要,战术的企划与运用必须要以技术的掌握为基础,但是其更属于一个非常宽泛的智力范畴。在球员素质和训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技术可以而且较易于达到接近的水平,而战术意识的培养与战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则需仰仗一个长期的开发智力、开发头脑思维潜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拉近差距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掌握了基本的击球技术只可说是学会了用球拍去打球,更艰巨的任务是要学会用头脑去打球,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去赢取胜利,二者层次不同,其中的乐趣更不一样。
谈到战略战术,人们自然会想到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不仅在古代战场上被视为行军打仗的思想法典,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进步的当今社会也同样对人的许多行为有着极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人性的进化速度是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速度的,物质再进步也不会脱开其最原始最本质的基体成为无本之木,而《孙子兵法》正是揭示了人、物之于胜、负的最根本的辩证关系。如果把《孙子兵法》做为网球场上的“特别指导”那实在是游刃有余的,比如“先胜而后求战”、“因敌而制胜”、“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等等,随意摘取都可使球员受益匪浅。笔者不是兵法专家,也不具备足够深刻的才能和思想在这里大剖大析《孙子兵法》,笔者只是特别希望它能成为朋友们的枕边珍藏之一,因为浓缩在里面的极其丰富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球员打开思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能够给球员一些非常实际、非常有效的方法上的参考。对于一个球员的恩维整体而言,网球场上的战略战术应该只是这个整体里比例适中的一部分内容,整体的容量越大越广博这部分内容也就越容易被充实,而参读《孙子兵法》不论对整体还是部分容量的扩充无疑都极具价值。
6.1 球员}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