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天气预报棺材价格

大道之行 厚德苍溪大道之行 厚德苍溪功标青史百家号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坝红军渡雕塑苍溪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扶弱济困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史不绝书;苍溪人尊大道,行正道,急公好义,常为非常之事。本文通过众多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示了苍溪深厚优良的传统和苍溪人的精神风貌。——编者日晚10时许,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刘小兵在剑阁出差时,为营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3岁的宝贵生命。广元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先后追授刘小兵“见义勇为勇士”“烈士”称号。事发剑阁县城下寺镇清江河堤。春节刚过的川北山区依旧寒气逼人,刘小兵在冰凉刺骨的江水中搏斗20多分钟,救起两名落水者,而他却永远没入了跟夜色一样黑暗的滔滔江流之中。27日,刘小兵的遗体从剑阁送回苍溪。一大早,近万名家乡父老肃立在灵车经过的道路两旁,迎接英雄魂归故里。“平民英雄舍生取义,浩然正气壮我苍溪”“舍己命换他命义薄云天,衔仁德彰颐德誉满乡里”,一幅幅挽联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寄托着无限哀思。苍山肃穆,溪水低徊。这不是苍溪人民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送别自己的优秀儿女。少年英雄杨芹英,舍己救人战士韩柏林,为保护水库而英勇献身的马清武、马三林父子……名单可以罗列很长很长,这些为国家、为大众、为他人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灿若群星,在特殊历史时期,则以成百上千的群体形式涌现,而扶弱济困、救人危难的仁人义士,更是不胜枚举。苍溪,这个幅员2000余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0万的山区小县,何以呈现出如此壮美的画卷?如同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方水土一定有着某种特殊的气韵。纵观历史,苍溪先民抱朴守拙,崇德向善,重文兴教,急公好义,流风余韵千载不绝,为苍溪赢得了“小邹鲁”“川北淳邑”的美誉,成为名闻遐迩的道德之乡。百尺之树,其根必深;千里之水,其源必远。让我们回溯过往的岁月,探究这片土地搏动千年的血脉,追寻世代传承的基因。■外号“老拙”在川东北地区,苍溪人有个响当当的外号——“老拙”。既是外号,必为旁人所取。千百年来,周边地区的人们在与苍溪人交往的过程中,耳闻目睹,感受到这方水土风俗人情迥异,气质特殊,用一个“拙”字加以形容;想一想还不过瘾,因为苍溪人的“拙”非同一般,“拙”到家了,非“老拙”不能尽其妙。于是,祖祖辈辈的苍溪人有了一个胎记一样的标签——苍“老拙”。外号往往非常传神。“拙”在川北方言中读作“zhuá”,仅是不加修饰的读音就透出一股愣头愣脑、不谙世故、不事机巧的憨直。再看字形,“手推两座山”,知其不可而为之,何其笨也;“出手相助”,不计得失,何其义也。在外地人眼里,苍溪人一面是笨笨傻傻的,缺心眼,少算计,常干自己吃亏的事;另一面是急公好义,行正道,做正事,常有惊人之举。明朝嘉靖年间《保宁府志》这样评价苍溪:“人好礼仪,尤有古风。”邻里间往往是非纷争,龊龌不断,能得到近邻好评,殊为不易。如此看来,邻居们叫苍溪人“老拙”,就如同熟人间调侃揶揄,开开玩笑,心底里其实是欣赏与认可的。苍溪人亦心领神会,不以为忤。苍溪先贤谯玄,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拙”。谯玄,白驿镇谯坝村人,生活于公元前后,其生平事迹在《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中均有记载。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谯玄奉朝廷征召,告别故土家园,北上长安。按照惯例,皇帝亲自主持面试,考察从各地奉召而来的读书人。朝堂上,谯玄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同一批征召的人才中脱颖而出,评为“廷对第一”,拜为议郎,留下了“廷对谯玄辉两汉”的佳话。郎官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掌顾问应对之事,虽无实权,但级别不低,待遇不差,是一个既光鲜体面又风险不高的好差事。在朝日久,随着对朝事了解日深,谯玄对汉王朝潜在的危机洞若观火,忧心如焚,“老拙”的本性露了出来,愣是把一个低风险岗位弄成了高风险,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成帝时期,正值西汉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皇权旁落,国家已呈现出末世之象。成帝似乎浑然不觉,沉溺女色,夜夜笙歌,怠于政事。谯玄作为郎官,劝谏非分内之事,本可随波逐流,保得自身荣华富贵。但辅佐君王,造福黎民百姓的抱负使他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得失于不顾,屡次犯颜直谏。昏聩的成帝觉得谯玄留在身边碍手碍脚,就打发他去一个偏远小县做了县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难想象谯玄离开长安时内心的委屈和愤懑,但他绝不会后悔,以其“老拙”的本性,他认为做了该做的事,问心无愧。成帝暴毙后,哀帝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因感念谯玄正直端方,重新将他征召入朝,任太常丞,位列九卿之首。谯玄对新皇帝振兴汉室寄予厚望,尽力辅佐。惜乎好景不长,两三年后,哀帝步先君后尘,不思进取,纵情声色。谯玄屡谏无效,心寒不已,辞职回到谯坝,隐于乡间。公元前1年,哀帝驾崩,汉平帝登基,谯玄第三次奉召入朝,拜为议郎,拯救王朝于式微中的希望在他心中再次燃起。公元4年,朝廷任命谯玄为绣衣使者,“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谯玄立即动身督查各地,诛杀奸恶,奖掖忠贤,所过州郡,一时肃然。公元6年,平帝病死,权臣王莽篡政。消息传来,谯玄仰天长叹,振兴汉室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不屑与王莽共事,更不愿成为乱臣贼子的帮凶,这个“老拙”做出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举动。他毁掉节杖,焚烧绣衣,抛弃公车,易名更姓,悄悄跑回老家谯坝,藏了起来。《后汉书》这样描述:“变易姓名,间窜归家,因以隐遁。”树欲静而风不止。公元23年,蜀郡郡守公孙述于成都称帝,多次延请谯玄出山辅佐,谯玄坚辞不受。公孙述恼羞成怒,最后一次派出使者,若谯玄再拒,便以毒酒赐死。《后汉书》记载,当使者表明来意,“玄仰天叹曰:‘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彼独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谯玄卒于公元35年。其时东汉新立,雄才大略的光武皇帝为弘扬道统,正肃朝纲,将谯玄树为臣子的典范,诏令地方政府修祠立庙,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敬拜,并亲题祠庙对联:生当侯封功勋万古与乾坤共老,死则庙祀血食千秋并俎豆齐香。皇帝的大力推崇和旌表,使谯玄的事迹传遍王朝各个州郡,家乡更是妇孺皆知,人们把他故居后的小山包取名“拙子山”,教育子孙后代以“拙”立身。谯玄高洁的品行和迂拙正直的个性,深深影响了后世苍溪人。1985年,苍“老拙”又干出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当时,苍溪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行政体制中的弊端阻碍着经济社会更快发展。80年代初,第一轮机构改革后,县级行政机构增加近三分之一,干部人数膨胀,原因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要求上下对口,造成机构越设越多,部门相互扯皮。虽然这不是苍溪一地的问题,也不是县级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但苍溪人心忧天下的传统让苍溪县委坐不住了。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决定越级直接给党中央写信,提出了机构改革“简、虚、撤、并”四条建议。中央多位领导同志很快做出批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建议信,《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并加编者按,肯定了苍溪县委的建议。一时间,苍溪陷入舆论的漩涡。有的冷嘲热讽,小小县委操心国家大事,不自量力;有的担心,苍溪人又犯“拙”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精简机构和人员,关系到很多干部的成长甚至饭碗问题,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建议受到中央肯定,自己开出的药方自己先吃。苍溪县顶住压力,开始撤并乡镇,整合部门,精简人员,进行改革试点。由于中央和省市没有出台相应的机改政策和方案,一个县的改革在巨大的体制惯性中腾挪的空间极小,造成改革不彻底,但四条建议在后来的改革实践中被证明是对症下药的务实举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乡镇撤并,机构精简,很多干部转岗、离任,仕途戛然而止;全县干部职数减少,大批后备干部成长困难。在那些嘲讽的人看来,苍“老拙”搬石砸脚,自讨苦吃。但是,苍溪人身处基层一域而谋全局,敢于率先对体制性弊端说“不”的政治勇气和难能可贵的自我革命、自我牺牲精神,不正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特别需要的吗?苍溪人的“拙”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不达目的不罢休。连接中国西南西北的钢铁大动脉兰渝铁路的修建,由苍溪人率先发起倡议,从争取立项到开工建设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设想修建兰渝铁路,认为是“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新中国成立后,受经济、技术等因素制约,工程建设计划长期搁置。兰渝铁路沿线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战争年代是陕甘宁边区和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600多万老区人民被交通所困,依然忍受着贫穷的煎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苍“老拙”又一次站了出来,以一县之力扛起争取兰渝铁路早日立项上马的大旗。1994年3月,苍溪县向兰渝铁路沿线8个地(市、州)25个县区发出了《关于促成兰渝铁路尽早立项上马的倡议书》,多方协调沟通,5月,25个县区的党政一把手齐聚苍溪县城,达成共识,成立“兰渝铁路协作会”,办公室常设苍溪,由苍溪县委办公室原主任赵均国担任秘书长。协作会工作人员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餐风宿露,一边宣传调研,一边把《关于申请新建兰渝铁路立项的报告》送呈当地党委政府加盖公章。10月底,一份盖着68枚鲜红印章的《报告》上报到川甘两省政府、国家计委和铁道部,“68枚印章”一时传为奇闻。有了沿线地方政府的支持,协作会遍请铁道部兰州、成都两个勘察设计院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1995年2月,《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预可行性报告》出台。在协作会的倡议和推动下,沿线省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6年在全国“两会”提出跨团联名议案提案,105名老红军致信中央,呼吁尽快修建兰渝铁路。2000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听取汇报后,当即拍板“兰渝铁路肯定要修”,并指示相关部门抓紧前期工作。这是来自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声音,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激越鼓点,兰渝铁路立项上马进入快车道。日,兰渝铁路在兰州市沙井驿开工建设,距苍溪人倡议成立协作会已过去了整整14年。这个跨省市的协作会,实质是一个无任何权力的民间组织,他们凭着一股“拙”劲,一路奔走,一路呼吁,从最初一个县的振臂呐喊到20多个县的共识,从民情民愿行为到川、甘、渝三省市政府的职能行为,从外围的舆论争取到正规渠道的科学决策,多少付出,多少辛酸!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今天,当火车呼啸着穿越秦岭山脉,驰骋嘉陵江畔,人们感叹:苍“老拙”真能“拙”出大事来。无独有偶,另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立项建设,也曾历经几代苍溪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争取。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坝位于苍溪县浙水乡李家嘴,被称为嘉陵江上的“三峡工程”“第二个都江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华专家勘测坝址到2009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当年围着外国专家看热闹的放牛娃,已年近古稀。50多年来,库区不能进行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各类项目不能落户,群众不能新建房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滞后。苍溪人把这些苦咽在心里,从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里划拨专项经费,从民用电费里一分一厘积攒建设基金,用作工程前期费用。上北京、下武汉、跑成都,工作人员自带干粮,住最便宜的旅社,一分钱掰作两瓣花。就这样几代人传承接力,锁定目标不动摇,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吁,高峡出平湖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苍溪人的“拙”是踏石留印,实干苦干,以拙胜巧。苍溪生态庭园经济享誉全国,从破土而出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历经30多个春秋,其发展壮大的历程,生动诠释了苍“老拙”谋事干事一板一眼,不耍花枪、不弄玄虚,脚踏实地的作风。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吃饭问题基本解决,“缺钱”成为主要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心。苍溪地处山区,是传统农业县,“增收”这篇文章怎么做?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农户并不“缺钱”,尤以龙山、元坝等地最为典型。这些农户家中或有几株果树,或有一口鱼塘、一片桑园,都有自己的“副业”收入。通过研究分析,决策者认识到:这种投资省、见效快、风险小的家庭“小副业”与本地自然条件和农民生产习惯相适应,是因地制宜的好项目,大有可为。全县上下迅速行动,积极鼓励农民开发房前屋后,大力发展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鱼塘、小药园,当时谓之“五小”,这就是生态庭园经济的雏形。与此同时,外界质疑的声音也响亮起来:目光短浅,小打小闹,难成气候。但苍“老拙”不贪大求洋,不为质疑所动,以特有的定力和拙劲,确立了“产业立县、庭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开始高起点、远着眼、大规模发展庭园经济,要求“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有计划地调整粮经结构,为庭园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90年代后期,苍溪出台“六个一”配套标准,即每户一个一亩以上的经济园、一口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口100立方米以上的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个石板或水泥院坝、一条进出硬化路,把庭园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基本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1998年,苍溪越温达标后,提出“庭园经济+庭院文化=小康”新理念,既鼓钱袋子,又养脑瓜子,以户为单位的文化建设在梨乡大地风生水起,涌现出以“全国农民文化大户”陈冶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书香农家”“星级文明户”,成为苍溪涵养优良乡风民风的源头活水。进入新世纪,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生态庭园经济产出数量庞大的农副产品面临“卖难”问题,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凸显,苍溪人采取“大园区带小庭园”的方式,把千万只小船连在一起组成联合舰队,驰骋市场大海。龙山镇建成西南最大的苗木药材交易市场,东溪镇建成全国最大的兔毛市场,雪梨、柑橘、小家禽等专业市场以乡镇集市为基点星罗棋布,各种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鼎盛时期3000多农民经纪人足迹遍布全国,一些年轻人开起了网店,坐地生财。即或是打工潮兴起,走南闯北的苍溪人依然没有荒废“大后方的生产车间”,单个农户为主的模式演化出农业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业主大户、互联网+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30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不断地丰富发展,生态庭院经济化身为苍溪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国家、省、市三农项目竞争比选的激烈角逐中,屡次成为确保胜出的“定海神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一个又一个高含金量的品牌花落苍溪。纵观苍溪生态庭园经济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苍“老拙”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拙劲十足、韧劲十足,最终以拙胜巧!■耕读传家谯玄辞世110年后,另一位对苍溪影响深远的人物踏上了这方土地,他就是道教四大天师之首的张道陵。张道陵云游蜀地,来到苍溪,感受到这里的人民宅心仁厚,天性纯良,与道教修行要求高度吻合;加之山清水秀,竹茂林丰,难得的修道传道好地方。天师选定今县城东25里处云台山修建宫观,广收弟子,开坛弘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文明参天大树结出的宗教硕果。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证道成道。修道必先立德,立德的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要清静寡欲,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妄语,知足知止;要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济世以利人;如此修行则与大道同心,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道教这套劝人行善积德的学说,与苍溪先民拙朴淳厚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犹如一粒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迅速生根成长,道教以云台山为中心四散传播开来,云台观跻身道教最早的24治所之列,苍溪成为中国西部正一道的中心,有“千古道乡”之谓。据民国《苍溪县志》记载,苍溪历史上道风鼎盛,道教宫观遍布城乡,几乎每个村落都有道教场所,清朝末年全县尚存大小道观100余处,除云台观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武当山真武宫、烟丰山真庆宫、八庙镇三清观、三川镇中华观等数十座道观。当时,县城流传着“一条长街七条巷,半城民宅半城道”的民谣,城内建有“道人居”,专供接待往来道人和信众,道风之盛可见一斑。千百年来,那些甘隐深山的道士俭朴修行,闻声救苦,度己度人,强化了苍溪先民血脉中善和爱的基因并传续至今,潜移默化形成了敦厚淳朴的民风。在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苍溪人的善行义举更是层出不穷,从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优秀传统千年不绝的血脉。罗玮,苍溪县鸳溪镇学堂村人,中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第一人。2005年3月,年仅19岁的罗玮在成都务工。3月12日,她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成都市浦江县寿安镇青年妇女廖红霞因肝坏死,只有一个月的生命,急需换肝救命。廖红霞家中有年迈的公婆和一个12岁的女儿,丈夫和公公争着捐肝,但都血型不符,一家人陷入绝境。病人的情况深深地刺痛了罗玮善良的心,她一整天都在寻思着要为廖红霞做点什么。3月13日,罗玮到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看望素昧平生的廖红霞。14日,她一个人悄悄去了浦江县廖红霞的老家,家里种着一大片桃树,指头大小的嫩果从翠绿的叶片中探出毛绒绒的小脑袋,有的还调皮地顶着尚未褪尽的花瓣。“廖姐只能活一个月,她吃不上亲手栽种的果子了。”罗玮心里想,眼泪流了下来。廖红霞12岁的女儿快上初中了,这个花朵样的小女孩马上就要失去母亲了,罗玮紧紧地搂着她,心里刀割一样疼痛。“捐肝,哪怕廖姐延长五年生命,女儿也快长大成人了。”捐肝救人的决心就这样定下了。回到成都,罗玮向医院表示愿意无偿捐献肝脏。医生们震惊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可是全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呀!经检验,肝源要求与病人完全相符。3月26日,罗玮来到四川省公证处,郑重地写下一份声明:“我在无任何欺诈、胁迫的情况下,自愿捐赠肝脏。”29日,罗玮留下遗书:“如果手术出现意外,我想捐献我所有有用的器官。”并摁下了鲜红的手印。30日,两台手术同步进行,罗玮把自己55%的肝脏捐赠给廖红霞,手术圆满成功。40天后,两人恢复良好,双双出院。罗玮捐肝救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康复期间收到捐款10余万元,这是罗玮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她觉得这笔钱不是自己的,是社会爱心的体现,她有责任将这份爱传递下去。经与父母商量,2006年,罗玮从银行贷款5万元,加上捐款,在广元市创办“罗玮留守老幼托管中心”,开展社会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到极重灾区青川县救助受灾群众,在抗震救灾一线光荣入党。罗玮的善行义举,让人们看到了人世间最圣洁的心灵,展现了苍溪人的大爱情怀,她先后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四川省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道德教化需要更多罗玮这样的榜样感召。苍溪,这片道德浸润的沃土,从来不乏榜样。韩柏林,陵江镇三清村人,解放军某部战士。1970年春节,韩柏林回家探亲,从岳父家返回县城的途中,木船在嘉陵江翻沉,同船16人全部落水。韩柏林先后救起7名群众,而他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儿却被江水吞没了,时年27岁。杨芹英,鸳溪镇浩口村人。1984年暑假,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掉进堰塘,同样还是个孩子的杨芹英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将两人推向岸边,而年幼体弱的她再也没能浮出水面,献出了年仅11岁的生命。余映秀,三川镇莲池村人。在丈夫去世后的15年间,她对公公婆婆不离不弃,一个人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最后带着公公婆婆改嫁,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黄宝云,陵江镇北门社区居民。2002年春,丈夫因车祸高位瘫痪,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当时黄宝云34岁。之后15年的漫长时光里,她选择了不离不弃,把无声的誓言化作了有形的担当,用青春年华和无尽的辛劳,诠释了什么是海誓山盟,什么是相濡以沫。黄会兰,中土乡罐山村人。2014年,这位命运多舛的农家女孩在与病魔抗争6年后离世了,年仅27岁。她捐献遗体用作医学研究,成为广元市首例遗体捐献者。在留给侄女的遗书中,她写道:“我从小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下长大,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好心人帮助我,生前无力回报他们,就让我死后回报一下社会吧。”王中奎、王中菊夫妇,白鹤乡金谷村人。2016年10月,他们年仅21岁的儿子王猛因车祸身亡。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煎熬中,夫妇俩毅然决定捐献王猛的肾、肝及双眼角膜,让5位患者获得新生。这样的故事还可举出很多很多。在梨乡大地,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善行义举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举手之劳,成人之美;雪中送炭,救人之急——点点滴滴的善行汇聚成德,洇染出这方水土亘古不变的底色。“养儿不读书,等于喂条猪。”这是苍溪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话粗理端,足见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在苍溪,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多么差,只要子女有上学读书的愿望,父母砸锅卖铁也要满足孩子的心愿。广元建市以来,苍溪县以占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输送出超过二分之一的大学生,高考连续31年领先。有的家庭,三四个子女全部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全部获得博士学位的不乏其例。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底蕴和传承的事业,苍溪在人才培养方面独领风骚的背后,是先民们重文兴教,耕读传家,一缕文脉延续至今的深厚传统。先贤谯玄,归隐家乡后,课子教孙,其后裔多有才学出众者。据史料记载,蜀汉、两晋、唐宋元明清各朝,谯氏后裔代有贤人。禅林乡青山观王氏一族,唐朝至北宋时期,有多人通过科举选拔在朝为官。至南宋理宗绍定年间,王氏后裔王樾考中状元,是科举时代苍溪唯一的状元。王樾年老还乡后,在县城九曲溪捐资修建双孔石拱桥一座,名状元桥。今桥已废,地名犹存。王樾的侄子王绩,“种田养亲,藏书教子”,择师课读子孙,多年不辍,九个儿子除长子中举人外,其余八人皆中进士,世传“九子八进士”佳话。可惜南宋一朝偏安日短,战乱连年,王氏一脉人才辈出的盛况未能留下详尽的史料,今天只能从残存的方志家谱和正史中的片言只语,遥想和追慕那一时的辉煌。据《王氏族谱》对王绩的描述:“洁身自励,勤于耕稼,常诫子侄:吾家世代耕读,夙传忠厚,尔辈应孝友为重,勿辱祖训,免人耻笑。”有这样优良的家风和耳提面命的教诲,后辈读书成才应在情理之中。清朝晚期,距青山观不足20里的今东青镇东兴村,出了一代名儒贾儒珍(年)。贾儒珍壮年辞官归家,创办义学,造福乡里。当时,乡人为避匪乱,在一片石山上依山就势开凿了两间石室。贾儒珍归乡后,出资扩建整修,先后新凿石室5间,打通门廊通道,七间石室连成一体,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石室之外,松柏参天,林荫蔽日。贾儒珍有着文人墨客共同的雅好,常邀文朋诗友善书者来洞内游玩,品茗煮酒,谈诗论文,每有佳作,便镌刻于石壁,以娱情乐志,故名“寻乐书岩”。今存各类书法作品百余幅,是名副其实的清代书法艺术展厅。现摘录寻乐书岩部分联语,一窥主人境界和胸怀。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尽人物性立天地心;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下学人事上达天理,进将有为退必自修;知过必改得新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已长。这些联语,文质俱佳,体现了深厚的学养,反映了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以修身为基础,不断自我完善,时运相助,则“兼济天下”;时运不济,则“独善其身”。这种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国家富强鼎盛之时,往往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惠及苍生,泽被四方;在民族危亡多艰的关头,这种信念和价值取向,又牢牢守护着中华文明的自信与尊严。贾儒珍辞官归隐时,正值晚清多事之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清王朝紧闭的国门,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壁江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深受传统思想熏染的贾儒珍,国难当头之际,大费周章地凿洞建室,难道仅仅为了与朋友曲水流觞,“寻乐”以娱个人情志吗?当然不是。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贾儒珍在寻乐书岩创办义学,定名“养正义家”。他自释校名:“盖取《周易》‘蒙以养正’之义。将乘子弟天性未离之时,教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习于礼、乐、射、御、书、数,遏其邪心,端其趋向,以为异日尽性立命之本。”学堂开办起来,洞内外书声琅琅,响彻田野。贾儒珍发现,当时市面刊行的“四书”“五经”谬误甚多,贻误子弟,又修建书院,取名“竹桥斋”,厚聘有学识、有声望的士人校正复刊,并翻印《小学集注》及古名人诗文,用作义学教材之余,行销于市。当时,竹桥书院镌存书板满屋,翰墨飘香,文人学士前往参观研讨,连翩不绝。除了校正、刊行教材,贾儒珍又亲自撰写《三字格言》,作为入学儿童的启蒙读物,既教知识,又学做人:“进学堂,放心收。听师言,敬父母。行必端,不乱顾。坐不倚,言不粗。惜光阴,爱校物。习礼仪,革物欲。同窗友,亲手足……”诵读这些浅显易懂的言辞,一位睿智而又威严的长者如在眼前,谆谆之言犹在耳畔回响,叩击心弦。14年后,贾儒珍在贾氏祠堂兴建第二所义学,其后数年间,又先后于东岳场(今东青场)、回龙庵、寇氏祠、柏林观、笔袈山设立义学5所,方便孩子就近入学。方圆50里范围内,7所义学建立起来。养正义家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对其他6所义学示范引领,负有管理指导之责。贾儒珍作为这些义学的创办者和主要出资人,定期到各个学堂巡视检查,指导教育教学。文化的星星之火,在这片隐藏于大山皱褶里的偏僻山乡渐成燎原之势。溪谷河畔,田埂山梁,稚子孩童身背书包,欢呼雀跃奔赴学堂,极一时之盛。7所义学大都利用祠堂、寺庙等现成场地开办,校舍花钱不多,但置办教学设施、延聘教师、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开销不菲。钱从何来?绝大部分出自贾儒珍私蓄,终其一生,共捐置学田百余亩,白银数百两,保证义学长兴不衰。贾儒珍购置田产,每年所收租息专干两件事,一是祭祀祖先以弘孝道,二是兴办义学以利后人。他在《家常遗训》中详细规定:“贾氏合族祠堂祀产学田内每年租粮出息,经正副族长收存妥善,共有若干,即聘请次年春西宾,素行端方、众所信服者为塾师,尽一年出息,了结一年,不留余资,不累及族长族人。每岁如是,公共举行。”他甚至不惜用恶毒的诅咒,严厉地告诫后辈,祀产、田产要世代耕种,“不肖子孙毁坏此产,恶疾终身”!为让祭祀和义学有长久的经济支撑,其用心何其良苦!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贾儒珍亲撰《劝捐资为公说》,鼓励乡人捐资助学:“人无三辈富,花无百日红,与其守财埋入地下,不如生时施惠于乡邻有利。”为形成长期管用的制度性措施,杜绝捐田、租谷、捐银年湮日长,被蛀蚀或截流,有碍义学的巩固和发展,贾儒珍向县署申请立案,刻石勒碑于东岳场。他为兴义学,费尽心血,可谓谋深虑远。聘任教师,尤重师德,不分亲疏,任人唯贤。贾儒珍规定:“家塾义学聘西宾不宜屈于人情而滥举,总要择其形端表正,学问深纯而无拘迂傲怪之癖,实有移风易俗之型,方可聘请,以为后人楷模。”清同治年间,苍溪知县毛隆恩慕名拜访隐于乡间的贾儒珍,题赠一联:神仙风度琼瑶质,菩萨心肠松柏姿。对贾儒珍的德行大加褒扬。贾儒珍十分重视家教家风涵养,对家族后辈要求严格,亲拟《家规十条》,就尽孝、积德、行善、耕种、学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贾儒珍的教诲和约束下,贾氏一脉渐成当地望族,其后辈子孙和周边乡邻中多德高学富之人。虽然随着时代变迁而远近迁徙,星落云散,但诗书传家之风薪火相继,对弘扬和传承苍溪重文兴教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中国悠久的农耕社会历史形成的耕读传家,实则就是谋生做人。正如贾儒珍在《学田记》中阐述兴办义学的要旨:“其资性平等者,使之识字学礼,各葆其孝悌忠信之良。其资性敏颖者,中焉,可以作为,文章成其科第;上焉,可以正心诚意,入于圣贤。穷达可以命限,而学问之造就、功德之进修不可以命限也。”沧海桑田,时代巨变,且耕且读的社会条件虽不复存在,但重文兴教,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熏陶教化,涵养美德,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仍然为今天的苍溪人所尊崇和践行。■家国情怀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教化的优良传统,让苍溪人知书识理,深明大义,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古往今来,为国家、民族、集体利益而舍生忘死,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而奋起反抗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史不绝书,为苍溪历史描画出厚重而悲壮的英雄色彩。苍溪地处嘉陵江中游,北接秦陇,南望荆楚,西连剑门,东通巴南,在没有现代交通的时代,是嘉陵江水运枢纽和利阆古道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兴兵用武的战略要地。早在殷商时代,“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那浩浩荡荡的“西南夷”队伍中,就有苍溪的土著宗民。汉高祖平定三秦,招募嘉陵江一带百姓相助,那“天性劲勇”,善于冲锋陷阵的大军里,多有苍溪的先民子弟。十三世纪中叶,南宋与蒙古大军在蜀地对抗长达50余年。蒙古铁骑沿利阆古道南下,烧杀掳掠,来去如电。苍溪作为两军交兵的前哨,在东河下游大获山筑大获城,凭险据守,拱卫阆中、重庆,大获城与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等并称“蜀中八柱”。明清两朝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大巴山一带先后爆发鄢兰起义和白莲教起义,苍溪是义军转战的主要区域,县境内铁山关(今漓江镇玄坛庙)、人头寨(今岳东镇猫儿垭)等地曾是义军与官兵生死搏杀的战场。这些贫苦人民揭竿而起抗强暴、争生存的斗争,在苍溪人民心中埋下了反抗剥削压迫的火种。辛亥革命时期,清廷四川总督赵尔丰镇压保路运动,悍然枪杀请愿民众3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时任都督护卫团团长的苍溪人陶泽焜,激愤于清廷暴行,率部反正,亲率敢死队数十人进攻都督府。他身先士卒,直闯赵尔丰卧室,刀劈其贴身侍卫,生擒赵尔丰,当众枭首。这位有良知的热血军人,后被袁世凯的党羽诱捕杀害于重庆。民众缅怀陶泽焜义举,入祀成都“四川忠烈祠”。历史腥风血雨的洗礼,锻造了苍溪人勇武不屈的血性,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书写了苍溪历史的光辉篇章。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苍溪人李蕴璞即在成都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反抗北洋军阀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一些活跃在大中城市的苍溪籍共产党员陆续回到家乡,开始了苍溪的建党工作。他们大都是出身贫寒,幼时读过私塾,后来又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以张人权、王文焕、罗旭初等为代表。张人权,新观乡人。1930年初,张人权回到老家陈家沟,宣传革命,秘密发展党员,成立中共陈家沟支部,这是苍溪也是全市最早建立的中共地下党组织。1933年秋,张人权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时年24岁。王文焕,城厢镇(今陵江镇)人。1932年,王文焕在县城周边一带发展党员31人,建立5个党支部,成立城厢区委,任区委书记,领导城厢农民暴动。日,为迎接红军入苍,王文焕不顾危险进入县城张贴标语,不幸被捕。在被关押的7天7夜里,受尽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背火背篼等酷刑,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27岁。新中国成立后,苍溪县人民政府追认王文焕为烈士,将其所在村命名为“文焕村”,在墓前勒石铭文: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屈。罗旭初,云峰镇人。1933年4月,罗旭初发动三堆石农民暴动,与红军取得联系,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三堆石游击大队”,建立三堆石苏维埃政府,这是红军入苍前苍溪党组织自发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6月,红军进入苍溪,中共苍溪县委成立,罗旭初任书记。1934年10月,在张国焘打击异己的军中“肃反”运动中,罗旭初被错误杀害,时年29岁。1987年,罗旭初冤案平反昭雪。这些苍溪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唤醒劳苦大众,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抛头颅,洒热血,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入苍前,全县已发展地下党员205人,秘密建立12个区委,组织领导了苟英寨、三堆石、四蛮寨、城厢农民暴动,开辟游击区近1000平方公里,发展游击队3000余人,有力策应了红军入苍。红四方面军进入苍溪后,苟英寨基干游击队成建制编为红31军91师771团3营特务连,三堆石独立团1200余人全部编入红30军88师和89师,投入到保卫川陕苏区的斗争。日,苍溪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文昌宫召开,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14个区、95个乡、539个村苏维埃政权。苍溪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的7个整县之一,称为“老苏区”。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保卫红色根据地。千百年来,在饥寒交迫中备受煎熬的苍溪人民翻身作主人,迸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踊跃参军参战,自动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抬伤员,运物资,支援前线。仅三堆石、铺山垭、四蛮寨三个乡苏维埃,一次就为红军送去棉衣290套,草鞋4万双,兵蓬2.5万顶,猪肉、蔬菜等12万斤,粮食5500多斤。为粉碎敌人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红军在苍溪东北部发起黄猫垭战役,人民群众积极支前,军民同仇敌忾,歼敌万余人。当年历经战火洗礼的苍松依然屹立在山崖上,树干上累累弹痕至今历历在目。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凝聚了苍溪人民的巨大贡献,在川陕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苍溪被评为“模范县”。当时,苍溪总人口仅28万,有3万余人参加红军。父子齐上阵,兄弟同入伍,一家多人参军成为普遍现象。三川区孙佩兰全家7人参加红军,白庙乡苏维埃主席王廷年先后将4个儿子全部送到红军部队。文昌镇油房村向怀山、严汉珍夫妇俩报名参军,只批准一个,部队走到哪里,他俩就跟到哪里,最后双双入伍。母亲送儿当红军,新娘送郎上战场。苍溪苏区流传的《送郎当红军》民歌唱道:弯弯路,青杠林,妹送情哥当红军,打双麻窝子送给你,穿起麻窝子好行军。弯弯路,青杠林,妹送情哥当红军,国仇家仇要牢记,冲锋杀敌向前进。弯弯路,青杠林,妹送情哥当红军,妹问情哥啥时回,红了全国看亲人。苍溪人民的优秀子弟,踏着歌声,奔赴战场。转战苍山,纵横秦巴,血沃桑梓山山垂青史;强渡嘉陵,挥戈长征,抗击贼寇处处埋忠骨。至新中国成立时,幸存者不足六分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35年初,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嘉陵江水深流急,川军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至南部的嘉陵江西岸广大地区。沿江重要滩头深沟高垒,碉堡林立,江上大小船只,全被掠往西岸,敌人企图依凭江流天险阻挡红军西进。徐向前总指挥带领参谋人员,跋涉300余里,选定苍溪县城以东塔山湾作为主渡口。要渡江,得先造船。为隐蔽作战意图,造船工地选择在东河下游王渡场。听说红军要造船,当地群众把做老木(棺材)备下的木料,点灯照明用的桐油,废弃的破铜碎铁,人挑肩扛送到工地;木工、铁匠、漆工揣着干粮,背着工具,从苍山溪水的各个角落,星夜兼程赶往工地。经过30多天奋战,共造大小船只75只,大者可容一排人、小者可容一班人乘渡,供大部队渡江使用的三座临时浮桥构件也如期建造完成。造船工地与主渡口相距40多里,中间横亘着陡峭的云峰山脉,如何把船和浮桥构件运到渡口呢?没有任何捷径,只能人工搬运。为了不暴露目标,搬运选在晚上进行,聪明的船工们用锅烟墨把船体涂成黑色。渡江前一天,当夜幕笼罩大地,数百名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造船的小山沟里,与红军战士一起组成搬运队伍。山风呼啸,夜色如墨,他们抬着沉重的木船,艰难地行进在布满荆棘的曲折山路上。这些革命前辈肩扛手抬,硬是凭着血肉之躯,赶在战斗发起前,把船只和浮桥构件准时送到了渡口后面的密林里,敌人没有丝毫察觉。从来只有水里驶船,何曾见过山顶行舟!这样的奇迹由苍溪人民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军强渡嘉陵江的胜利是英勇顽强的苍溪人民用肩膀扛出来的!日凌晨,红军突击队分乘十多只小船偷渡成功,连续摸掉敌军三道哨岗,迅速占领滩头阵地。当后续部队渡江时,敌人发觉了,疯狂地用机枪和大炮向江中射击,江面腾起一个个巨大的水柱。负责驾船划桨的船工都是沿江渔民,枪林弹雨中,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一只大船上,老船工中弹牺牲,五里乡赤卫队女队长石磨玉立即抓起双桨,奋力划向对岸。又一枚炮弹在船侧爆炸,石磨玉身子一晃,弹片击穿小腹,肠子脱出,鲜血直涌。她咬紧牙关,把肠子塞回去,用腰带一扎,又握着双桨猛划起来。登岸后,石磨玉倒在血泊之中,长眠在母亲河畔的沙滩上,年仅25岁。主渡口强渡成功后,红军乘胜进击,在苍溪县境内的鸳溪口和苍阆交界的涧溪口突破敌军江防,十万大军挥师西进,兵锋直指成都,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苍溪作为渡江战役的主战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人民群众付出了难以估量的财力物力和难以承受的壮烈牺牲,其历史功绩将永载革命史册!红四方面军离开苍溪北上长征后,反动派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疯狂报复,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美丽的苍山溪水陷入血火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杀人洞”“砍头岩”“乱葬岗”等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苍溪民政部门收集整理的《英名录》记载,被“清共委员会”“清乡队”“还乡团”等反动组织枪杀、刀劈、活埋、抽筋、火烧、沉塘、碾压而残害致死的烈士,有名有姓的就达千人之多。仅石马一个乡,被杀害的红军、苏维埃干部及群众共107人,其中13家被杀绝。革命者成批地倒下了,但他们的精神在苍溪人民心里扎了根,革命的信念没有一丝一毫动摇。正如流传在文昌一带的红军歌谣《人心紧贴共产党》所唱:人心紧贴共产党,祖祖辈辈随红军。杀了老子儿子顶,砍了竹子还有根。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时期的货币、印章、武器装备、宣传标语等精心珍藏起来,作为对红军的怀念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存放着一颗“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大印,这枚珍贵的印章是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秘书张凯元在白色恐怖时代保存下来的。红军离苍后,张凯元被敌人逮捕,受尽各种酷刑也没有说出藏匿印章的地点,被关押折磨长达15年,直到苍溪解放才重见天日。1951年春节,中央慰问老革命根据地代表团来到苍溪,张凯元眼含热泪,将大印交给了慰问团。文昌镇农妇张权氏费尽心思保存下来一件特殊的“钱衣裳”,现陈列于苍溪县文物管理所。红军进入苍溪后,一个班的战士住在张大妈家里,战士们帮她挑水种地,她给战士们做饭补衣,亲如家人。红军走后,张大妈在锅盖下发现了一叠崭新的布币,是红军付的伙食费。哪能收红军的钱呢?她追了两里地,可战士们早已走远了。红军留下的布币,张大妈视为宝贝,爱如生命,说什么也不能让敌人搜去。起初放在墙缝里,可敌人抄家时,到处挖地板,推墙壁,她很不放心。又将布币放入瓦罐,窖在地下,又担心天长日久霉烂。最后张大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这些布币连成衣服的样式,缝在一件夹衣内,穿在身上。就这样熬过16个冬春,直到1949年底苍溪解放,年近古稀的张权氏拿出“钱衣裳”,请求人民政府替她还给红军。红军在苍溪战斗期间,为宣传发动群众,招募石匠组成“錾字队”,在石壁、堡坎等处刻写革命文献和标语1000余条。红军走后,反动当局强令铲除。人民群众冒着杀头危险,采用泥巴糊、碑面反转、深埋地下等各种办法,千方百计进行保存,大批石刻标语完好无缺。据上世纪80年代初统计,全县尚存石刻标语530多条。在苍溪红军渡景区,集中陈列了部分拓制石刻标语,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红军石刻标语碑廊”,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之中,幸存的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潜伏深山,蔽守岩洞,游击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从延安抽派干部回到苍溪,重建党组织,到1939年底,共发展党员740人,建立支部131个,区委11个,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苍溪作为大后方,是抗战兵员大县和后勤物资输送大县,日寇飞机曾两次轰炸苍溪县城和石门乡朱家渡,炸死炸伤民众20余人。在抗日前线,苍溪子弟骁勇善战的身影出没于烽火连天的战场,功勋卓著。佘骑义,五里乡人,1934年参加红军,抗战时期任新四军11旅32团3营营长,率部在淮北泗五、灵凤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他带领战士们拔据点,端炮楼,纵横江淮,威震敌胆,当地人民亲切地称其部队为“佘营”。邓世均,两河乡人,1933年加入红军,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15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大小百余场战斗,12次负伤,杀敌无数,战功累累,荣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一级英雄奖章。1951年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87师559团团长,英雄事迹载入《辞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民族翻身求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中,苍溪涌现出数以千计的英雄人物,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从这个英雄的群体中,走出了罗青长、苏毅然等五位中央委员和任荣、吴忠等八位共和国将军。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早已融入苍溪血脉,化作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即使在和平年代,依然回响不绝。1957年8月中旬,苍溪普降大雨。正在建设中的石门乡利民水库溢洪道留下卧管第13号孔排水。18日,暴雨骤至,山洪猛涨,水压增大,孔中排水声如雷鸣,坝身抖动,管堤危在旦夕,下游几十户人家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七星村村民马三林冒险下水堵漏,因水深流急,不能落底。马三林将一块石板捆在背上,再次下潜。不久,水流小了,坝体稳定,水库安全了,可马三林的身躯被排水孔强大的水流吸住,光荣献身,时年21岁。苍溪县委授予马三林“烈士”称号,改利民水库为“三林水库”。时隔整整一年,日,暴雨再次来袭,水库第24号排水孔漏水,马三林的父亲马清武下潜堵漏,不料孔盖冲落,被水流吸住身亡。为保护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安全,在儿子牺牲周年之际,老父亲作出了与儿子同样的选择。想象其情景,让人痛切心扉又血脉贲张。日凌晨,歧坪区供销社综合门市部发生火灾,熊熊烈火吞噬着数十万元国家财产。图书管理员张盛莲从睡梦中惊醒,身着单衣,往返火场抢救图书。当她又一次冲进火海时,房屋坍塌,被埋在烈火之中。1990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张盛莲为“革命烈士”。日深夜,一蒙面持刀歹徒撞进石门粮管所抢劫。年仅21岁的女营业员李君为保护巨额现金,只身同歹徒搏斗被残忍杀害。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君为“革命烈士”。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些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利益而献出生命的苍溪人,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慷慨赴死,勇于牺牲。他们尚未走远,高大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辨,强烈的家国情怀犹如暗夜中的灯塔,昭示后人前进的方向!时势造英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苍溪人的家国情怀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梨乡子弟走出大山,闯荡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从最基础的技术学起,从最底层的小工干起,凭着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在异地他乡打拼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多年来,他们致富不忘乡邻,捐资捐物,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牵线搭桥,为招商引资奔走呼吁,成为推动苍溪发展的重要力量。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2015年7月中旬,刚到苍溪任职20余天的新一届县委书记即向旅外企业家发出公开信:“真诚期待你们回家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家乡人民的期盼和激情;期待你们为家乡发展话诤言,献良策;期待你们带着技术与资金回乡投资兴业,共襄发展。”发展鼓号催,奋进正当时。苍溪旅外企业家们听从县委、县政府召唤,带着项目、资金和技术,从珠江之畔到长城脚下、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如蜜蜂归巢,从四面八方汇聚苍山溪水,掀起回乡创业的热潮。在黄猫乡,以罗洪为代表的企业家团队先后投入一亿多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修建公路、文化设施,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共同致富。雍河乡女教师杨敏见家乡父老世代种粮难脱“穷壳”,毅然放弃“铁饭碗”,远赴安徽霍山县拜师学艺,学成林下天麻种植技术,回到家乡试种成功,成立桃园天麻中药材专合社,带领100多农户利用荒山林地种植天麻、百合等中药材,实现户均增收10000余元,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白驿镇大学生李君放弃年薪18万元的公司高管职位,从成都回到老家岫云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组织留守老人、妇女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利用“互联网+”和大城市人脉资源,推行“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模式,为贫困农户致富打开一扇希望之门,2015年获评四川“十大扶贫好人”,央视新闻联播对其先进事迹作了系列报道。赤子从来亲故土。方兴未艾的回乡创业大潮正在梨乡大地奔腾激荡!罗洪、杨敏、李君,他们是潮头一束美丽的浪花,他们身后,成百上千的创业者你追我赶,誓要拔除困扰千年的穷根!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不计个人得失,自觉担当,造福桑梓的苍溪人,不就是新时代的英雄吗?回望历史,梨乡大地英烈辈出,若群星灿烂;遥想未来,这片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必将有更多的英雄人物再领风骚!(广元日报 撰文:仲国祥摄影:刘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功标青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鉴古知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溪县人民政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