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鸟人是什么意思鸟人

当前位置: &
你这个鸟人的英文
英文翻译what a bird man:&&&&you:&&&& this:&&&&bird:&&&& pe ...
例句与用法What a bird man你这个鸟人
相邻词汇热门词汇
你这个鸟人的英文翻译,你这个鸟人英文怎么说,怎么用英语翻译你这个鸟人,你这个鸟人的英文意思,发音,例句,用法和解释由查查在线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All rights reserved《鸟人》 最后一幕是什么意思,老爸不是跳下去了吗,女儿为什么看天空? - 豆瓣电影
最后一幕是什么意思,老爸不是跳下去了吗,女儿为什么看天空?
2014年上映
剧情 / 喜剧
其它热门问题
来自《美人鱼》
来自《美人鱼》
来自《蒸发太平洋》
来自《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看不懂《鸟人》、《前目的地》等电影好在哪里是什么原因?
看不懂《鸟人》《前目的地》等电影好在哪里是神马毛病?这两天看了这两部电影,看豆瓣都一片叫好,可我好郁闷地快进看完,一点愉悦感都木有!难道现在看电影都要学习专业知识了吗?是不是以后的电影方向都是朝这一类发展了?像我这样的影迷还有救吗?我应该如何去欣赏这些影片?求大神支招。
按投票排序
谢邀看电影是这样的:想看啥去看啥,喜欢看啥去看啥。看完了电影,想说啥就说啥,想写啥就写啥,谁也不能干涉你是怎么想的。永远不要告诉自己“如何去欣赏电影”,电影是为你服务的,而不是你为电影服务。至于题主问“是不是以后的电影方向都是朝这一类发展了”,不会的,变形金刚这样的爆米花电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投资上永远都占电影产业的绝大部分。
不合適自己的電影就不要看了。正如本人完全無法欣賞台灣偶像劇,國產家庭劇,抗日神劇等,何苦為難自己去看呢。如果不是為了觀影體驗其愉悅的話,大可以直接跳過看電影環節,到豆瓣看影評,把排在前位的幾篇看完,記住重要的逼格高的幾句話,就可以成為裝逼的聊資了,高效,節省時間。
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拍部让大部分人看懂的电影。不是不懂拍,而是他太懂了。“没有人会在意你那些充满哲学意味的情节和对白”,《鸟人》中那个悲催的舞台剧导演的一句台词,也像是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自嘲。.《鸟人》里面爆发式、絮絮叨叨、一刻不停的对白和架子鼓,简直是商业电影的催命符。80%以上的观众会在前30分钟按下关闭键。也能预见拿了最佳影片的它会被一刻不停地喷了。关于人到中年自我探求的严肃主题的电影,在速食时代本来就没多少人能耐心看下去。要看得爽,不如看商业大片来得酣畅淋漓。看不下去的电影就别看了,有些电影真的只适合在某个阶段之后、某种心境底下体会。待阅历沉淀之后,也许会豁然开朗。但还是不得不说,《鸟人》获得最佳影片,是反消费主义的胜利。实至名归。
可能你就是鸟人里只爱看商业元素的观众。
在我想有一番作为的领域,这件事我做不到,我就会觉得它很牛。《鸟人》我不在意,因为本身我就不关注这个类型,但是《前目的地》我写不出来。
你从措辞里也体现了:“一点愉悦感都没有”。你只是单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娱乐、一种消遣、一种愉悦自己的方式,所以不会觉得《鸟人》好看,因为《鸟人》就不是往这方面拍的。想要看这类电影请关注变形金刚、漫威超级英雄、迪士尼动画片等等《鸟人》是这样一部电影:通过高超的拍摄方式(一镜到底)和演员出色的演技,讲述一个反传统的意在讽刺现代电影业的故事。可以看到我刚才这句话,着眼的都是电影方面的点:摄影,剪辑,演技,剧情,等等。想要“看出《鸟人》哪里好”,很简单,面对这类非娱乐向的电影,观影的态度应该是把它当做一个电影艺术作品来欣赏,关注它的技巧,关注它对电影内容的表现方式,这样看的时候,你会发现《鸟人》真是近几年少见的出色电影,看腻了大屏幕上3D巨型机器人掐架,看腻了那些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英雄击败反派)的超级英雄电影,突然看看《鸟人》这样配置小巧精致、剧情峰回路转、拍摄技巧高超、演员互相飙戏的电影,真是有一种油腻大餐后来一盏清茶的舒畅感。
觉得不好看 看过就过了,没必要非要弄懂。纠结来纠结去自己不开心。 平常人看电影不都是消遣吗,看的愉快才最重要。
好的电影有自己的思想价值,会传递给观众思想价值, 但是有思想价值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
电影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了为了看懂电影还要学专业知识. 祝你看的愉快。
我也不喜欢《鸟人》和《前目的地》很高兴题主提了这个问题,很有认同感。不喜欢《前目的地》是因为这个祖父悖论的梗我早就看过了,所以看开头猜结尾完全没悬念,尤其是结尾的设计还很突兀,一点都不好。而这种电影是纯粹靠反转吸引人的,要说到什么内涵之类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所以如果你早有准备,这部电影给你的观影体验就会大打折扣。不喜欢《鸟人》的原因……我周一再说——————————————————————————————————不喜欢《鸟人》的原因其实跟《前目的地》的原因差不多,那就是电影本身的噱头我都见识过了,然而就本身的质量而言,这部电影也算不上一部很好看的作品。那我便说说这部电影都有哪些噱头:1.对好莱坞电影行业的反讽。与其说是对好莱坞电影行业的反讽,倒不如说导演从头到尾都在借对商业电影的反讽来装逼。我这里并不是要讲装逼怎么不好,事实上正好相反,我觉得装逼很好,装逼很重要,我自己非常欣赏各种电影里面那些装逼的细节。不吸毒也能拍出好电影,不乱搞男女关系也能拍出好电影,然而一个导演不装逼,却能拍出好电影来的,在我为数不长的有生之年中,还从未见过。我觉得《鸟人》的导演对于装逼的尝试蛮好的,但是格调还不够高。我期望的是一部通过装逼来反讽商业电影的文艺片,而不是正好相反,打着反讽的幌子来装逼。《鸟人》中除了选角和那几个日本胖子隔靴搔痒的对话,对于妇联这种愚蠢的紧身衣电影根本没有更深一层次的讨论,甚至正好相反,从基顿身上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对俗调的怀念,和求之而不得的羡慕。同样是对于电影行业的反映,我看过另外一部逼格要更高一些的电影——《神圣车行》相对于《鸟人》,《神圣车行》的导演显得要专注得多,他的角度放得更宽,模糊了演员和观众在舞台上下之间的界限,让你可以在九个风格迥异的场景中思考现代电影行业在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鸟人》同样模糊了演员在舞台上下的界限,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观众。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并非编剧,导演,制作人和演员。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纽约派影人的自我派对,一个圈内人的狂欢。影片中基顿一方面渴望大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大众本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需求又不屑一顾,我想这也是导演冈萨雷斯的态度,在他的电影里,观众不过是一群面容模糊的乌合之众,他们关注,这就够了,他们怎么想,他们想要什么,这些都不重要。相对于《鸟人》,《神圣车行》的导演显得要专注得多,他的角度放得更宽,模糊了演员和观众在舞台上下之间的界限,让你可以在九个风格迥异的场景中思考现代电影行业在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鸟人》同样模糊了演员在舞台上下的界限,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观众。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并非编剧,导演,制作人和演员。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纽约派影人的自我派对,一个圈内人的狂欢。影片中基顿一方面渴望大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大众本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需求又不屑一顾,我想这也是导演冈萨雷斯的态度,在他的电影里,观众不过是一群面容模糊的乌合之众,他们关注,这就够了,他们怎么想,他们想要什么,这些都不重要。很遗憾,我恰好就是那个观众,我很不满意。作为一部恰好叫做《鸟人》的电影,你不鸟我,凭什么我来鸟你。2.长镜头文艺青年对长镜头有天然的爱。拍摄电影的手法没几个,除了蒙太奇,就剩下长镜头。去年《地心引力》开场17分钟长镜头多少文青哭出声来,这当下《鸟人》要来一个一百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观众当然百般热捧。长镜头好不好拍,其实蛮好拍的,你摆一个苹果在桌上,拿着DV绕着走一天,这也是一个长镜头。关键你得拍得好看,要有足够的场景,要有紧凑的内容,要通过摄像头位置的变幻带给观众代入感,还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缺乏这些内容,空有一个长镜头的形式,那便又如何?《鸟人》并不是第一个玩长镜头的电影,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蛮多类似的尝试,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我看过的第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是希区柯克1948年的《夺魂索》这部电影并不是纯粹的一镜到底,受限于当时的胶片长度,其中拍摄背部还有一个黑箱子的画面其实是有中断剪辑,不过不仔细看不会影响流畅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并不是纯粹的一镜到底,受限于当时的胶片长度,其中拍摄背部还有一个黑箱子的画面其实是有中断剪辑,不过不仔细看不会影响流畅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8.0,实际上,根本不好看。故事讲的是两个大学生杀了他的一个同学然后藏在箱子里,结果等到party的时候被哲学老师给揪出来的故事。人物的动机,台词对白的内涵以及戏剧的冲突都很平淡,能拿这个高分,纯粹是因为希区柯克在当时这个年代对于电影拍摄手法的大胆尝试和他的高人气被粉丝捧上去的,从某个角度而言,《鸟人》和这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另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我则推崇备至,三谷幸喜在2013年拍的《大空港2013》太喜欢了,忍不住多贴几张剧照太喜欢了,忍不住多贴几张剧照这部电影把日本演员的“颜技”发挥到极致这部电影把日本演员的“颜技”发挥到极致三谷幸喜是舞台剧导演出身,香川照之也是舞台剧演员出身,他手下的这个班底基本功是非常强的,可以和好莱坞早期那帮百老汇演员分庭抗礼。这部《大空港2013》之所以选择长镜头,其实就是对舞台剧的一种模仿和超越。这部电影长100分钟,故事的时间跨度正好也是一百分钟,一架飞机在大空港滞留了一百分钟,这一百分钟里,一家人和一个地勤之间发生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误会,到结尾真相大白。冲突一个接着一个,包袱一层裹着一层,反转一波推着一波,人物众多,表情夸张,对白生动,情节怪诞。每个人的表演风格都极尽浮夸之能事,令这个机场在一瞬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直叫观众眼花缭乱。这部电影就是真正的一镜到底了,中间演员穿帮过几次,不过非常不影响观影,反而更增笑点。此片的豆瓣评分是8.4,没有水分,确实这么好看。现在重新把目光回归鸟人,鸟人的长镜头怎么样呢?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跟希区柯克不相伯仲的水平吧。这部电影也算不上是纯粹的长镜头,里面三个白天黑夜的静态画面转换就叫人很泄气。因为这个转换,时间的跨度也被拉长了,本来可以在两个小时内讲好的故事实际上的时间线长达三天甚至更多。变相的淡化了整部影片的张力和矛盾冲突。毫无疑问,冈萨雷斯执意在这部并不适合长镜头的长时间线故事里使用长镜头,主要是为了突出现场感,那种戏剧冲突爆棚却无法逃离的真实感,给人一种用舞台剧的手法来表现舞台剧故事的错觉(可比较三谷幸喜),然而问题在于,电影本身的故事冲突就很零碎,而卡佛的剧中剧更是支离破碎,很多精彩的对白和演员的对抗灵光一现便戛然而止,长镜头的优势在完全得不到体现,倒是运用各种特技错位和镜头转换来发挥本来应该属于蒙太奇的功用,缘木求鱼,画蛇添足。这多少也是由于对于影片主旨和所选剧中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尴尬,那么下一个噱头的问题也就出来了——3.卡佛
桃桃林林在微博上说得挺好,“如今学院的会员一共6000多人,其中93%是白人,76%是男性,平均年龄63岁。所以,这个结果也仅代表他们的口味。还是那句话,奥斯卡最重要的意义是个影迷的节日!奖项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大家一起关注电影的快乐。”鸟人我在上个月看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就懒得看了。也不会因为它获了奖就继续看下去。电影看到一定程度要有取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打发时间也好,增长见识也好,体验人生也好,哪怕就是为了泡妹子,都行。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电影也是看不完的。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见风使舵,人云亦云。
别人都说好的,不一定就适合你。题主去看这两部电影,是不是因为周围的朋友们都说它们是奥斯卡热门,所以就跑去看了?奥斯卡热门电影的确很火,但跟风看的人也不在少数,跟风看明明觉得不好看还碍于面子继续跟风说好的也有。但题主既然问了该“如何欣赏”,“看不懂怎么办”,说明你对这类电影还是有认同感的。事实上,想真正“看懂”、“欣赏”这一类电影,确实需要一定的电影知识与观影量。它们与那些赚票房的爆米花类大片不同,好比有的人吃饭仅是为了满足食欲,而有的人却是为了享受美食,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电影是一门艺术,你可以不认同不喜欢,但若要去真正地评论,至少要带着一颗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至于如何去鉴赏,分析,理解《鸟人》《前目的地》这样的影片,能说的就更多了。不过毕竟不是电影专业人士,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建议题主好好扩展一下自己的观影量,看得多了,有些东西不说都能懂:)
鸟人没看不作评论,觉得前目的地很好看的原因是因为我自认为自己看懂了的时候看到最后又混乱了之后又理清了。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开心下面简单说一下我觉得好看的原因。电影到发现自己是炸弹人就结束了。首先我理解这是有多重时间线互相有联系并且并列同时进行的世界。我们假设a是从他杀自己的时候算起,b是被杀的自己(b已经死了。)然后a继续过生活,和打字店女人相爱同居,这时候c出现(c是b的未来穿回来炸了纽约)炸了纽约。只是后面这部分电影没拍。让我们自己想了,我觉得这个部分做的很好,就是没有拍出来但是大家也能想到就觉得很好看了。以上纯属我个人脑补,没有依据。所以我觉得好看是因为我自己意淫的很开心。
题主或许更喜欢喝饮料,而《前目的地》和《鸟人》不巧是两杯茶。
看不懂的。10年后。回来再看一次。或许你会流泪。或许你会愤怒。或许你会感伤。或许
悬疑片、文艺片看多了就好了。
米饭好吃吧 但就有人喜欢吃馒头道理相同 审美不同罢了何必纠结呢 看不懂不必装懂 不喜欢不必装喜欢
喜欢《鸟人》的可能是因为它的拍摄手法,因为它对电影业的反思。但是爱《鸟人》的是因为找到了共鸣。如果观影的人对这三点都没有感觉,那说这片子没那么好也不足为奇。
可能题主观影量不足,所以对某些电影还没感觉。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看更多电影的方式去慢慢培养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切记,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另外,有的喜欢电影的人,他们的话有时是真相,有时是缺乏理性的,爱的同时也在恨。对于这些人的观点你不要全盘接受。奥斯卡不比小时候发奖状高大,不用在意。
因为你电影看的少,或者说好电影看的少,专门去学习电影理论倒没什么必要,当然多看点专业书籍肯定也能提高审美能力。假如你成天看的都是王晶、周星驰,那你确实会欣赏不了某些其他类型的电影,当然,我不是说通俗电影就不好,只是你的观影审美会变得很局限。《前目的地》拍的一般,也就原著那故事不错,《鸟人》是真心好,看不出好来挺遗憾的。另外,你说的这些电影是绝对不会成为未来主流的,主流影片依然会是那些给谁都能看懂(但不一定叫好)的商业电影,毕竟电影拍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赚钱。
2个片子比较的话,还是推荐前目的地鸟人个人觉得真不好看,但很多文艺青年喜欢,就像喜欢姜文的电影一样
这一类电影都是偏小众的电影,与爆米花商业片迎合大多数口味不太一样。而往往小众意味着有哲学够深度并且逼格满满,这类电影一般主题不会特别的明晰,每个人看了之后的启发感悟都不尽相同,如果看不太懂可以去豆瓣看看长篇影评。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白头豕:如何评价电影《鸟人》(Birdman)?
如何评价电影《鸟人》(Birdman)?
全面分析:为何《鸟人》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提示:本文包含详尽剧透。---------------------------------------------------------------------------------------------------------------------------------《鸟人》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我给它打9.5分。看完电影后搜索报道和评论,发现有一些观众仍感觉这部电影让人看不懂,也对它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感到不解。 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鸟人》本来就是一部需要至少看两遍才能体会的电影。我这篇文章并非影评,只是从电影的主题开始着手,把它的内容更直白一些地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中,与大家分享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诸多动人之处。电影的三主题就我所理解的《鸟人》,在所有的线索和矛盾之中,贯穿着三个主题:birdman,ignorance,love&beloved。1.1 第一个主题,BirdmanBirdman这个主标题,在电影中有双重寓意。第一层寓意,最为显眼的,当然是那个超级英雄电影《鸟人》,而且角色的造型和蝙蝠侠高度相似。结合男主角迈克尔·基顿出演过蝙蝠侠1,2,观众很容易理解这里birdman的涵义。它一方面象征了瑞根曾经的荣耀,另一方面则是瑞根心中向往虚荣的那一部分分裂的人格。然而第一层寓意只是假象,这个假象不仅在电影里遮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主角瑞根那颗热爱表演艺术的真心;更重要的,这个假象也蒙蔽了现实世界中观看电影的我们,让我们带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重演了电影里大众对瑞根的盲目和偏见。从而爆发出比电影自身更强的戏剧性。Birdman的另一层寓意,则是“伊卡洛斯”,神话传说中用蜡质的翅膀飞向太阳,最终坠落的那个人。伊卡洛斯在西方文化中是经典的人物形象,类似于中国的愚公移山或精卫填海。在中国文化中谈及伊卡洛斯,往往是因骄傲而失败的代表,这符合中国文化“允持阙中”的精神内核。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伊卡洛斯则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形象,代表了为灼热的理想而不惜陨落的追求精神。我用《诚如神之所说》漫画中的一段描写来再次介绍伊卡洛斯:在古希腊克里特岛的某处,曾有一位名为代达罗斯的著名工匠。他受命于王,涉及一座将怪物米诺陶斯困于其中的迷宫。但……他其后激怒了王,连同其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迷宫之中。二人收集了落下的鸟羽用蜡将其固定,制造出了“翅膀”。他们巧妙地运用翅膀成功飞出了迷宫,但……年轻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忠告,越飞越高。“接近神之飞翔”,那是体会到了万能感而做出的行为,其结果……用蜡质早出的翅膀因为太阳的高温而融化,伊卡洛斯坠落而死。在他即将死去的那一刻,他究竟在想什么,这个答案是——感受到了生命。电影《birdman》,讲述的则是一名当代伊卡洛斯——演员瑞根的故事。这种意境在片头已经清晰地给出了:陨落的两道火焰尾巴是伊卡洛斯燃烧的双翼。他从天空坠落,而画面一瞬间切换到主角瑞根背影处。瑞根其实就是伊卡洛斯,他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让他付出了太多代价,最终灼伤了翅膀,像流星一样从天空陨落。1.2 电影的第二个主题,爱与被爱片头关于Love & Beloved 那段话,是雷蒙德·卡佛作品中的名言。而什么是爱,也是戏中戏《我们提到爱时究竟说的是什么》里的主题。只不过戏中戏探讨的是男欢女爱,而电影《鸟人》探讨的是广义的爱与渴望被爱,尤其是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渴望被爱我们首先谈谈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1.2.1 爱的主题——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观众很容易被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情所误导,对瑞根产生三个难以动摇的偏见:失意的过气好莱坞明星家庭与事业均陷入危机的中年人被功利心所主导事实上,瑞根却是一名真正热爱表演的好演员。这从好几个环节可以看出来1.2.1.1 瑞根对表演的热爱胜过对家人的关爱瑞根是一名戏痴。他对表演的热爱甚至超过他对家人的关爱。这一点从瑞根与女儿萨姆的关系中很容易看出,萨姆对瑞根最大的怨气在于——他总不在我的身边。另一个更重要的证据是:瑞根如何与他的前妻离婚的?其实瑞根和他前妻的感情非常好,好到什么地步呢,在他们最后一次结婚纪念日上,瑞根这个混蛋(asshole)在自家的床上睡了珍妮·罗斯巴赫,即便如此,他们也和解了,没有离婚。真正离婚的原因在于,一次吵架中瑞根的前妻骂他,骂了他和歌迪·霍恩出演的一部烂喜剧,这真正的激怒了瑞根,使他向自己的妻子掷去了一把厨刀。而在一个小时之后,又空口向妻子道歉说自己如何爱她。这不是为了说明瑞根是说谎成性的人,而是为了说明他痴迷自己的表演,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前妻对瑞根的爱,本来源自瑞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本身的才华而产生的魅力。因而在瑞根向前妻讲述这次表演对他的重要性时,前妻一度忘记了离婚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理想的爱超过了对家人的爱,才导致前妻下决心与他离婚。1.2.1.2 瑞根这出话剧遭遇的各种危机瑞根排演的这场话剧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之中艰难的前进着。捋一捋这些危机,能帮助我们看出瑞根要多么努力和坚持。第一个危机:找不到好演员。剧组里的配角男演技垃圾,而他和制片人一核对发现,熟悉的百老汇演技派居然都去出演超级英雄电影了。超级英雄电影被认为是最反艺术(主要的表演就是装腔作势,摆pose)的文化垃圾,而百老汇演艺最精湛的成员却趋之若鹜,商品经济对表演艺术的侵蚀到如此地步,只需要把现实摆出来就有足够的讽刺意味。第二个危机:缺钱。剧组不仅没有后备资金,甚至已经付不起演员的工伤费用。他们要靠预演的售票来维持下去。第三个危机:压不住的大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又有演技又有关注度的迈克进组,却不料他疯疯癫癫肆意妄为,一次次公然搞破坏。第四个危机:家庭危机。戒毒的女儿在剧组里混日子,缺乏父亲的照顾。而前妻来与瑞根商量,也隐隐透露女儿又有打算。在瑞根为一系列危机疲于奔命时,突然发现女儿又偷偷吸大麻了。这还没完,更可气的是那个混球迈克,不仅几次砸场,不仅欺骗媒体独揽荣誉,还搞上了自己的女儿。第五个危机:媒体的猜疑。所有媒体都不能理解瑞根对表演艺术的追求,而把这场戏当成好莱坞过气明星为了咸鱼翻身而搞的一场个人广告。最具权威的剧评人狄金森,却在没有看表演的情况下,就将瑞根视作好莱坞烂片演员之一,扬言要毁掉这部戏。以上是电影出现的五个主要的危机,更多就不赘述了。这些危机推动着剧情发展,让瑞根为了实现理想一次又一次付出更大的代价。1.2.1.3 瑞根与自己虚荣心的斗争有一件事瑞根反复对人说,但没有人愿意听。那就是瑞根曾为了追求心目中的表演艺术,主动放弃了参演Birdman 4。虽然他借此牺牲保留了对表演的真诚,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瑞根的演艺事业从此一蹶不振长达二十余年,至今为止别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1992年的birdman上。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虚荣心膨胀到顶然后落水淬火的阵痛,都使得瑞根陷入漫长的抑郁症折磨之中,人格都发生分裂。时时在他耳边缭绕的冷酷声音,正是瑞根破碎分离出来的虚荣心,birdman。每当瑞根的舞台剧遭遇重大危机的时候,birdman就在瑞根的脑海中出现——时而质疑瑞根如何沦落至此,时而取笑当今毫无才华的超级英雄演员,时而怀念当初的荣耀。它总在劝说瑞根放弃他那空洞的理想,放弃这场举步维艰无人问津的舞台戏。劝瑞根回到好莱坞,回到娱乐工业的产业链上去接受商品经济的加工和包装,谋求再一次大红大紫,再次焕发青春。这个birdman甚至拥有和乔治克鲁尼一样性感的下巴,一样迷人的微笑,一样磁性的声音。言语充满了诱惑,每一次吐槽都切中要害。birdman的几次劝说都让瑞根动摇不已。可瑞根最终也没有在挫折面前放弃,他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仍然把舞台剧坚持到底1.2.1.4 瑞根为何如此重视这场话剧电影导演不断用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来诱导观众,对剧情形成一条老咸鱼要翻身的刻板印象。然而导演也给了瑞根有限的机会,表达出他为何如此重视对这场话剧。首先,由瑞根和制片人的争吵我们得知,瑞根对制片人说过这部戏意味着尊重(respect)和真实(validated),也正是用这份执着把朋友拉近了剧组之中。瑞根和前妻的对话中,瑞根也说这是他必须把握的机会,他在做一件真正正确的事情。为什么瑞根要拍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因为还在瑞根孩提的时候,雷蒙德·卡佛因为他的一场表演送给了他一张签名鼓励的手帕。这种因努力获得的尊重,激励了瑞根追求自己人生的演艺之路。而排一部话剧来探寻自己演艺道路的根源,意味着什么呢?如瑞根后来对女儿所说,这是他的全部事业,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至少对他自己重要。他终于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do some work that actually mean something)。这里的事业,不是说“功利”的事业,说的是“理想”的事业。这些话意味着现在的瑞根,真正的目的想要走出人生的迷惑,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做演员的初衷,想找回当初不惜辞演birdman 时对待演艺的那份真心。由此看来,这部小小的话剧,恰是瑞根押上一切的自我救赎之路。1.2.1.5 瑞根为这场话剧的付出与坚持正因为这出话剧是瑞根自我救赎的最后关键,如他在酒吧对剧评女狄金森所说,他为此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当然首先是金钱。在剧组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他甚至想卖掉自己留给女儿的那套房子。他把一切能动用的人脉和资源都投入到了这场话剧之中。付出尤其表现在瑞根对演好戏本身的执着上。而这种执着最为精彩的表达当然是在时代广场裸奔那一幕。在演出间隙休息的瑞根,因看到女儿和那个混蛋迈克勾搭而生气,要了根烟躲到剧场门外烦恼,却不料门突然关闭,把下一幕马上要出场的他关在门外。瑞根脱下袍子,居然身穿一条内裤,难堪地横穿时代广场,焦急的赶回剧场,以极其丑陋尴尬的面貌出现在全体观众面前。冲突如此激烈地迸发出来,深深抓住了作为观众的我。正常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讪笑,自嘲,致歉,可瑞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继续演下去了,裸着身子穿着内裤伸出手掌做枪,无比滑稽的形象下,却严肃而紧张地把戏继续演下去了。这惊人的一幕充分体现了瑞根对这场演出的责任感和执着。这一系列场景,或明或暗,都反映了瑞根对演艺的热爱。这是一种广义的爱情,而且是这种爱情背后光的一面。而阴的另一面,则是所有人渴望被爱的共同焦虑。1.2.2 渴望被爱的主题——所有角色的共同焦虑爱的另一面是渴望被爱,这也是戏中戏《当我们提到爱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的主题。戏中戏给观众呈现的剧情只有三幕:四个人在酒桌前探讨什么是爱;“劳拉”的角色在雾霭的夜幕丛林中倾诉对“尼克”和孩子的复杂心情;然后是“艾迪”最后捉奸在床,茫然自杀。然而所有戏中戏角色的故事,都延伸到演员的生活中来。演员与戏中戏角色的重叠,让现实中的矛盾发展和舞台上的情感爆发巧妙地融为一体,亦幻亦真地表达了同一个生命主题:渴望被爱。这是戏剧和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主要角色虽然性格迥异,却演绎着本质相通的矛盾。各个角色经历体现的矛盾同义反复,让戏剧冲突汇集到同一个问题上,而这个问题最终聚焦到主角的故事中,让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然后统一升华。这一点,我们要从角色的身上来看1.2.2.1 MIKE当演员诺顿一出场我就明白这部电影会特别好看了。而角色迈克在电影里出场,也给了导演和制片人同样的振奋。我们后来看到了迈克在舞台表演上的灵感和天分,后来又惊讶地看到了迈克表现得混球(asshole)的各个方面,几乎侮辱了所有人。而迈克与萨姆相处的那几场戏,他又体现出了醉人的温柔体贴。这个角色的矛盾之处还不止于此,他在舞台上自信得爆棚,举动近乎癫狂,而在现实中却六个月不举,暗示了极度的自卑……这一切要说明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迈克这个角色是影视文艺作品中经典的角色,本不用太多分析。他拥有戏剧表演天赋的,他的表演始终因为流露出来的真诚而受到业界毫不吝惜的赞誉。然而迈克在聚光灯下能纵情地真诚表现,而同样的真实感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中却不受待见。现实中的迈克是孤独的。一旦离开聚光灯,迈克就感受不到自己是谁,他只有在现实中用表演伪装成社会人,才能获得他人的接纳。否则就会因为癫狂被人厌恶迈克的感性自我痛恨生活中的伪装,却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又恐惧孤独。结果就像生闷气的小孩子一样,不停调皮捣蛋,惹怒身边的所有人,在他人的咒骂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迈克渴望被爱,又排斥亲密关系,其实是害怕与人越亲近,真实的自己就越被人讨厌。当迈克真实的一面被人理解并且厌恶时,他就会感到被遗弃而恐惧害怕。六个月不能勃起是这种自卑的潜意识反映。这种自卑让他习惯用才华得到他人的尊重,用社会资源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却用戏谑的姿态,不停调皮捣蛋,惹怒所有人。不被人了解,这样既不会被孤独折磨,也不会被真正遗弃。这样的迈克已经找不着自己年轻时的真诚了1.2.2.2 Lessely《鸟人》中所有主要角色都会有一场突出的戏份,用尖锐的戏剧冲突衬托的强烈情绪碰撞,来刻画这个角色。莱斯利的戏份集中在第二次预演上,她差点被迈克在舞台上强奸。她的情绪随之崩溃,在哭泣的同时又要擦去眼泪一秒钟伪装出笑容上台谢幕,演员的功力让人啧啧称奇。电影对莱斯利的情感表现比较直白,明说了她自幼的梦想就是登上百老汇的舞台表演。然而至今她尚未得到一次百老汇公演的机会。她作为女性演员,尽管付出了莫大努力,却处处得不到尊重(包括前面制片人听到她能邀请迈克时,毫不顾忌地吻了她的嘴)。更重要的是,莱斯利从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真正的赞美,让她完成儿时梦想。她觉得自己仍然是那个等待得到肯定的小孩子,从来没真正长大。1.2.2.3 Laura劳拉的戏份相对偏少,角色所经历的戏剧冲突也更直接。她和戏中戏的劳拉面对同样的问题,她们所爱的男人并非真心爱她们;她非常渴望怀上爱人的孩子,成为一个母亲。可装作满怀欣喜试探男方时,对方却面如死灰。这使得戏里戏外的劳拉感到愤怒和彷徨。这一切都说明了劳拉这样的人是习惯于关爱他人的。她真心关心主角瑞根,也特别希望做一个母亲,在莱斯利委屈痛苦时也暧昧地安抚她;看到脆弱受伤的人就会激发出这种人的关爱欲望。这样的劳拉,在电影中最大的不满足同样是渴望被爱。她不仅善于付出,同样渴望得到回报。她渴望瑞根的关心和尊重,想从瑞根口中听到对自己的赞许;她想成为母亲而努力了很久,可却没有上苍眷顾,身体却总不能受孕。1.2.2.4 Sam萨姆和迈克的存在一样,是瑞根情绪急剧变化最主要的冲突因素。迈克是瑞根真正欣赏的演员,而萨姆则是瑞根钟爱的女儿。他们俩在剧情发展中对瑞根控制欲的反叛,最终拉断了瑞根维系理性自我的那根绷紧的弦。看过大量的电影,会觉得萨姆的角色性格并不复杂。从小父母离异对她造成比较大的打击。跟着太忙于理想的父亲,又比较少得到充分的关心。萨姆的成长少不了被嘲笑被忽视和被欺负,她的叛逆期特别叛逆,因而染上了毒瘾。通过戒毒治疗后,回到父亲身边做一些无聊的工作。而周围的人也因为她吸毒的历史窃窃私语。萨姆的内心是非常渴望被关爱的。但她却知道,不能轻易表现出来,因为显露出来非但不能让她真正得到关爱,反而会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周围冷漠的人眼中。走过弯路的萨姆并没有迈克那样强势的理由,她只能表现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把自己变得隐形,才能躲过周围人对她同情也好责备也好嫌弃也好的各种审判(judgement)。萨姆是渴望被她信任的人关爱的,尤其是她的父亲。萨姆认为他父亲做的最坏的事,就是总不在她身边。也正因为如此,当瑞根发现萨姆抽大麻时,张口第一句话“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却不是“你怎么能这么对自己”触动了萨姆敏感的神经,让她说出最为残酷的话,击垮了她父亲萨姆心中最后的支撑。1.2.2.5 瑞根于是,电影中主要角色虽然迥异,但面临的矛盾却是共通的。简单来说,在这个商品经济统治一切的时代,艺术工作者们越是迎合市场谋取成功,就越加严重地遭遇自我的断裂。功利化的理性自我过度主导下,谋求解放的感性自我被极大地压抑。一旦这种扭曲的杠杆彻底断裂时,角色的感性自我就会颠覆性地喷薄而出,呈现出鲜明的情绪表达和激烈的舞台冲突。电影中最主要的冲突都源自同一个主题,同一种焦虑——渴望被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角色反复加强后,再汇聚映射到主角瑞根身上。瑞根是最渴望被爱,却最得不到世人所爱的人。因为他在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之外,一度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原罪,他出演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鼻祖之一《birdman》,并一度大红大紫。这个曾经的辉煌形象,背离了瑞根的初衷,他在birdman 4时决定急流勇退。然而这一点却不被任何人相信。对瑞根的各种偏见交错在一起,使得人们始终无法察觉他向往真正艺术的内心,构成了不可撼动的ignorance——这也是《鸟人》这部电影的第三个主题。让我们先探讨电影Ignorance这个主题,再回过头来看三个主题最后是怎么融汇贯通到一起的。1.3 第三个主题,Ignorance电影的副标题是《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通常翻译做“无知造就的意外之美”。我英语不好,不能准确理解这个副标题的意思。但也能明白中文翻译并不能体现出它的多重含义。在我看来,副标题中的“ignorance”是电影的又一关键,它没有说明是谁对谁的ignorance,因而包含多重意义。在我看来至少有三重涵义:1.3.1 第一重ignorance:电影中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和盲目。如上文所说,《鸟人》的主角瑞根是一名伊卡洛斯般,真正热爱表演艺术的理想主义者。然而整部电影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点。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已经被商品经济价值法则的魔爪所操控,即便是所谓艺术也不能逃脱。功名利禄变成横在人眼前的小片树叶,却遮蔽了宛如泰山一般巍峨的真实存在。瑞根曾经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birdman》的主演,大红大紫。这遮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瑞根对艺术的追求。让我们简单列一下,瑞根在电影中有多少次试图向人说明自己的理想,却被人不耐烦地打断,并武断地做出结论:1.3.1.1 采访瑞根接受记者采访时,想认真地解释他作为一个前好莱坞影星,为何想要排演一场话剧。他试图说明,排演这场话剧和当初辞演《birdman 4》一样,都是为了共同的追求。然而他每次没说完话时就会被人打断,娱乐记者真正关心的是瑞根是否打过小猪精液美容。1.3.1.2 与前妻第一次会面预演被迈克搅砸了后,瑞根在他的休息室里遇到来看望他的前妻。他们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前妻最后撂下一句话给瑞根:前妻对瑞根说,“你从来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崇拜”。这一点很戏剧性,因为这位“不懂得爱”的瑞根,正在排演的话剧恰恰是关于爱为何物的——《当我们提到爱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在前妻心目中,瑞根追求的仅仅是被他人所崇拜。1.3.1.3 街上和酒吧里的对话迈克和瑞根在街道上精彩的对话,通过迈克的嘴再次说出了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他们始终认为瑞根是一个好莱坞过气影星,因不得志才到百老汇来,试图自己排演积攒一票声望。而迈克自以为和好莱坞明星不同,是真正要压上自己灵魂去表演的话剧演员,他看不起瑞根,认为瑞根随时会回到电影片场去拍那些让文化走向自杀的垃圾电影,仍然有人排队去看。瑞根明白,迈克对他好莱坞身份的敌意是他故意砸场的原因。因而瑞根在酒吧里几次想说明他的真实想法,想介绍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戏剧(what this play is about)。然而迈克从来不让瑞根说完,立刻打断瑞根,说他完全不懂戏是什么。而迈克试图告诉瑞根的“what the play is about”,却是另一回事:预演的目的在于让剧评人做出评价,剧评人的言论决定一切,决定“what the play is about” 。一直以“押上灵魂”真诚表演自居的迈克,突然说出了这么一番功利的话语。1.3.1.4 与萨姆的吵架除了他们之外,女儿萨姆也对瑞根有着同样根深蒂固的偏见。瑞根和萨姆吵架的那一场,瑞根发现了女儿藏起来的大麻后愤怒地说“你怎么能对我做出这种事!”,这句话让萨姆不能忍了。萨姆感到他的父亲永远只关心他自己,却从不关心萨姆,因而激起了愤怒。在这段对话中,瑞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事业!我终于可以做一些真正有意义(mean something)的事情。然而即便是瑞根的女儿,也不能理解他。萨姆说,你在拍漫画电影的时候才是有所谓“事业”的,在那之后你就被人遗忘了。而这部戏早就过时了,根本没人关心萨姆继续说:承认吧,你演这部戏不是为了什么艺术,而是想让自己重新回到这个圈子里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插到了瑞根的心上。连女儿也无法相信她父亲是真的在追求他对艺术的理想,认为他只是凭借话剧的广告效果,想回到好莱坞的名利场。这种残酷的偏见(ignorance)对瑞根造成了成吨的伤害。1.3.1.5 与迈克打架第二场预演成功之后,瑞根从报纸上读到的报道,却全在称颂迈克的演出和他勃起的下体,却完全忽视了瑞根的编导和表演。更为残酷的是,迈克接受采访时剽窃了瑞根的经历和理想,将之作为迈克自己的动人故事,向全体观众售贩一个热爱艺术的演员形象。当记者问到迈克如何看待瑞根演出时,他甚至用“和猴子跳华尔兹”来调侃。演出的成功非但没有帮助瑞根摆脱世人的偏见,反而由舆论的舞蹈进一步加深的世人对他的成见。愤怒的瑞根忍不住找迈克打了一架,其间展现了本戏最精彩的演技之一:瑞根装作童年时和妹妹一起受到过酒鬼父亲骇人听闻的虐待,骗过了所有观众,包括号称掌握舞台真理的迈克。瑞根的演技是如此精湛,却仍无法洗清世人对他的成见。而观众与影评人都认为充满真诚的迈克,却是一个会剽窃别人的人生来为自己赢得名誉的败类。1.3.1.6 内裤穿越时代广场,火了瑞根穿着一条内裤穿越时代广场,回到剧场继续演出的一幕,是最能反映他对表演的执着和责任感的。然而真正火起来的,却是瑞根内裤穿越广场的视频。短短时间里,视频点击量达到几十万,进一步超过一百万。女儿萨姆对一向轻视网络的瑞根说,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力量。然而在这无比强大的力量引导下,一切媒体关注的,却是前任birdman的这场疯狂“炒作”而已,如同世人关注第二场预演时迈克勃起的下体一般。戏剧本身又一次被遗忘了。这种“ignorance”的折磨,如瑞根所说,就像勺子杀人狂不停敲他的蛋一样。1.3.1.7 酒吧里的处决通告最后压垮骆驼的稻草,是在酒吧里剧评人狄金森(Dick +inson)对瑞根偏执的否定。狄金森没有看过瑞根的演出,却信誓旦旦地要用剧评毁掉瑞根的这出戏。狄金森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瑞根的敌意:瑞根只是个穿着莱卡纤维鸟人服装的好莱坞小丑……狄金森认为瑞根是好莱坞式演员的代表——通过商业电影骗钱,自以为是,抢走了舆论和观众,却毁掉了真正表演艺术生存空间的演员。他们是特权的,自私的,被宠坏的小孩,根本没有准备好去尝试真正的艺术,甚至用周末票房去衡量艺术的所谓价值。狄金森认为瑞根只是这群好莱坞演员中的一员,装作能够自编自导自演,实际只是想通过百老汇再给自己出演一场个人广告秀而已。狄金森的剧评声望决定了戏剧的成功与否。瑞根在失望和绝望中翻了脸,压抑着极大的怨恨向狄金森咬牙切齿地吐出了他的内心愤怒:这些剧评们只是在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没有戏剧结构分析,没有主旨探讨,只是偷懒地、不要付出任何代价地给戏剧贴上标签而已。尽管瑞根面对世人对他的ignorance(偏见和误解)咆哮出了真心所想,但狄金森的宣战还是让他对演出成功感到最后的绝望。他借酒浇愁,却越来越感到世界比酒醉的自己更加癫狂。在垃圾堆睡了一夜之后,瑞根的抑郁症与觉悟同时到达顶点。在不知是疯癫还是大彻大悟地洗礼之后,瑞根最后登上了公演的舞台,为观众上演了最终精彩绝伦而且“真实”的表演。1.3.1.8 第一场与最后一场公演彻底感悟的瑞根,想清楚了一切。他认识到自己为演艺的付出与牺牲,认识到他在这种痴迷之外真正失去了什么,包括妻子和女儿以及亲情的一切美好。而他对理想的追求换来的只是无穷无尽的ignorance。他既产生了离开世界的决心,也唤醒了对亲情的留恋。和前妻交待完后,瑞根提着真枪走上了舞台。他的心情和戏中戏里的角心情如出一辙,只是男欢女爱换成了对理想的热爱。瑞根为台下的观众奉献了一场灵肉合一的表演瑞根说:我为什么总要求别人爱我(总在求别人爱那个执着追求表演艺术的我)瑞根说:我只想成为你所希望那样的人,结果现在每一分钟我都在试图成为别的人,而不是成为我自己(想要讨好观众,讨好媒体,讨好舆论,却越来越迷失真正的自我)瑞根说:你现在不爱我了,未来也不会再爱我(观众只爱看吵闹快速的爆米花电影了,已经不再爱纯粹的表演艺术了,而且未来也不会再爱了)瑞根苦笑着说:我不存在,我不存在,我甚至不在这里(舞台上的我,观众眼里的我,都是假象。那个真正追求艺术的我,在观者的世界中已不复存在)瑞根对迈克拔枪,吓唬地说了声:bang!(去你的迈克,你们只不过是这个世界虚张声势的一员而已)瑞根对观众拔枪,无力地说了声:bang。(一辈子都在追求观众的认可。不过现在算了,我理解了爱与被爱,不再需要你们了。)瑞根把手枪对阵自己的头,扣下了扳机,火焰和鲜血一同飞溅,所有人都惊呆了。然而极荒诞的一幕场景,出现了。从来没有认可过瑞根的观众们,面对一个因绝望和觉悟交织在一起,因而自杀流血之人,没有人去施救,没有人体现出丝毫同情和自省,却都滑稽地鼓起掌来。他们至此仍以为瑞根在豁出去表演来取悦他们,这种ignorance 残酷得令人发指。要说这种ignorance造就了什么unexpected virtue(意外的美好),那就是导致主角瑞根的精神感受和话剧角色越来越相近,表演越来越精湛,最后献出了一场灵肉合一的完美表演。1.2.3 第三重 Ignorance ,瑞根的解脱摆脱一切束缚,瑞根靠最完美的表演实现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已经满足了,如他后来在病床上对女儿所说,我已经得到了我想得到的。意外的是瑞根没有死,他和剧中的艾迪一样,连自杀也没有成功,只是轰掉了自己的鼻子。血溅舞台却让瑞根重新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关注和声望。然而,世人对他的“ignorance”如此结束了吗?并没有。瑞根刚刚醒来,他的制片人就赶过来告诉他好消息——他重新成为了报纸头条,man of the hour。接下来制片人说出了本该让人更为恐惧(其实让人更冷静和坚定)的预言:这出戏(永远无法摆脱的 Ignorance ,对戏剧的真爱永远被社会的功利心所蒙蔽,不被人认识到)将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要一直演下去,在伦敦演,在巴黎演……瑞根最大的希望是让人们爱那个对表演艺术极致追求的他,而不是浮夸的漫画形象“birdman”。为此他不惜在表演中使用真枪,奉献了真正完美的演出。而嘲讽到极致的现实是——最渴望摆脱bird man身份的瑞根,现在不仅是身份和名利,连长相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像bird man了。整部电影一次又一次拷问瑞根对理想的真诚程度。而此时此刻是最终的考验。瑞根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来抛开名利,追求理想;现在无与伦比的名利送到眼前了,代价是重新变回那个birdman,瑞根该如何选择?我们知道,瑞根选择了打开窗户,纵深一跃。电影结尾,真正获得解脱的瑞根,肉体坠落地上,而灵魂得到升华(唯一结局,根本不是什么开放式结局)。电影给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瑞根的女儿萨姆先是焦急地看着楼下,露出一线痛苦,又似乎看见了什么,目光追踪着它随之升起,似乎听见一声鸟叫,萨姆没有一丝悲伤,仰视天空衷心高兴地微笑着。这寓意萨姆终于体会到了瑞根的理想追求,见证了瑞根最后的灵魂升华,为他终于获得与鸟儿一般的自由而高兴。对大众的ignorance,瑞根最终的回应也是ignorance——忽视别人对你的忽视,不受舆论和利益的束缚——于是瑞根不仅在表演上达到至臻的境界,他的灵魂也获得了真正的升华。这就是第二种“unexpected virtue”,舍身取义。类似的涵义,类似的精神,在电影里有若干次同义反复:1)片头的字幕,也是片尾本该出现的字幕。它即是电影中话剧里点题的台词,也是瑞根如伊卡洛斯一般陨落时,留下他所想为何的最后回答:到这一步了,你是否已实现了你此生所求?——是的然而你此生所求究竟为何?——能自称被爱,能感受到被爱2) 第一幕演出结束后,瑞根回到舞台,看到女儿萨姆给他送的花——“they didn't have whatever you wanted ” ,“你真正所求之物并非他们所能给予”。还有镜子里的话:“A thing is a thing,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事物是事物本身,并非对事物的评价。这个道理用中国哲学家庄子的话来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教人们追求自己的诚心,而不要被舆论外物所左右。瑞根真正所求是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和欣赏,最终也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实现。这一切都非舆论和赞美所能赋予这种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寄托了瑞根对爱与被爱的终极理解,最终与鸟人伊卡洛斯的命运相符合,三个主题融会贯通。当我们作为观众,明白了电影的主旨之后,才能感受到“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鸟人》这部电影给予的体验,让我想起了观看《GATTAGA》,《阳光小美女》,《七磅》时内心的震撼。1.3.3 第三重ignorance,电影观众因为偏见而导致的盲目这部电影围绕着戏中戏——一场百老汇话剧而展开。我个人管这类电影叫镜子戏。导演试图把银幕变成一面镜子,让观众,让媒体,让影评人从电影里看到自己,同时又意识不到那就是现实中的自己。(最近有一名中国导演也在他电影里拍了类似的镜子戏——姜文的《一步之遥》,他在电影中塑造了代表媒体和舆论的王天王,以及只想“枪毙马走日”的民粹式舆论。然后他再用这些场景批评现实中看不懂《一步之遥》的观众。)前面说过了,在《鸟人》的电影里,所有的看客,无论同事、观众、影评人还是媒体,都没意识到瑞根对表演真正的热爱。为什么都意识不到呢?因为他们都沉沦于商品经济决定的价值法则中,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双眼都被功利所蒙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趣的是,《鸟人》电影用巧妙的叙事手法,把真正的主题涵盖起来(不断打断瑞根,让他无法解释他的真心所想),而把偏见借主要角色之口呈现出来。银幕外的观众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一切偏见,从而难以看懂这部讴歌理想的电影。电影之外的观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电影里的观众给出了一模一样的“ignorance”。这种ignorance造就了极强的扭曲力场,把现实扭曲得和电影中的世界一样戏剧性,一样可笑。可笑在什么地方呢?可笑在大量的影评人介绍这部电影时说,“男主角曾出演蝙蝠侠1,2,却辞演了3,从此演艺之路一蹶不振。《鸟人》这部电影的成功让他重新打开局面”或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年危机的电影,男主角人是一名过气的好莱坞明星,人到中年遇到事业的挫折,家庭的分崩离析,他渴望通过舞台剧的成功重新挽回一切”……与电影中的公众对主角瑞根的猜测如出一辙,现实世界的公众也没有看到瑞根(和演员们)身上理想主义的光彩,却都把他看作一个商品经济主宰之下的娱乐圈(juan)中的一名loser。现实世界的公众也看不到这部剧对人类“理想”和“真爱”的探讨,而是把它当成讲述中年危机的作品。例如百度百科的简介:导演没有指挥现实世界的观众,而现实世界的观众就和电影中的公众一样跳起滑稽舞来,反反复复表演着对电影主题的“ignorance”(忽视和偏见)。这种ignorance不仅造就了观众奇妙的观影体验,更造就了现实与电影高度吻合的讽刺景观,也是“ignorance”带来的“unexpected virtue”奇景之2. 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部分赏析2.1 鸟人隐喻和陨落的流星前面系统地谈过了,这里再提一提。birdman 在电影中有两面,一面是追求理想而陨落的伊卡洛斯,一面是商品经济打造出来的超级英雄幻象,同时也象征着与瑞根的理想剧烈冲突的虚荣心。陨落的伊卡洛斯,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出现。开头是那燃烧的双翼,结尾则是瑞根在舞台上开枪自杀后,伴随着鼓点穿越城市天空的那颗流星2.2 自杀和水母隐喻电影中出现了四个自杀。首先当然是戏中戏里的丈夫开枪自杀,然而失败了(枪打偏了);然后是瑞根向前妻倾吐离婚纪念日后的自杀(失败了,因为被水母蛰疼了);然后是瑞根在公演舞台上的自杀(和剧中人一样,打偏了,打飞了鼻子);最后是瑞根从医院窗户纵深一跃。片头和片尾处都出现了海边的水母。这个场景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隐喻也特别有意思,不过上文没机会好好探讨。它讲的恰是人类的理想和本能的斗争。人们常常嘲笑一个自杀失败的人,死都不怕,居然怕××云云。其实这就是事实,无论是上至追求理想,还是下至结束生命,人都还要和本能做斗争。欲望的本能阻碍人成功,求生的本能甚至阻碍人死亡。战胜本能都是需要勇气的。我认为水母隐喻的是渴望被爱的本能。瑞根去海边自杀,因为水母蛰得太疼逃上了岸。而瑞根为何总不能从世人的ignorance中解脱出来呢?因为即便世人总是忽视他的追求和努力,但他仍然对被人爱(belove)一事恋恋不舍。无论是离开舞台还是结束生命,那种无人关怀的深邃的孤独感,都是阻碍瑞根采取行动的剧痛。这种剧痛让瑞根无法放弃他的演艺梦想,让他选择排演话剧《当我们提到爱时究竟在言说什么》,做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搏。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个玫瑰花隐喻。瑞根最不喜欢玫瑰花,然而所有人都会给他赠送玫瑰花。这个隐喻,和他追求理想得到的却是商业上的成就一致。就不多说了。2.3 长镜头首先让这部电影出风头的是它出类拔萃的长镜头。一些人说拍这些长镜头就是为了炫技,没有别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对这部电影而言,长镜头是必须的。它讲述故事的背景,是在百老汇上演的一场话剧,通过话剧来表现这些演员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商业垃圾文化的唾弃。如果这部戏还是靠镜头剪辑拼贴而成的,本身达不到百老汇的高度,那它就首该骂的就是自己了。我们想象舞台剧的两个特点,首先分为若干幕,每一幕都要求演员一气呵成;然后,每一幕之内的时间和空间感都是连续稳定的,只在转场时大幅跳跃。鸟人的叙事结构正是刻意模仿话剧的,每一个长镜头就是一幕。每一幕里没有任何慢镜头、快镜头,没有剪切和跳跃,没有闪回……而是连续和稳定。转场时则刻意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忽略时间的连续性,只追求戏剧冲突的贯通延续。由此看来,《鸟人》必须用长镜头,而且只能用长镜头,这时最合适的电影语言。更何况它让演员把难度极高的演技飙到极致,间不容发,精彩绝伦,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百老汇的舞台剧水准。2.4 为何要用跟随和旋转镜头瑞根其实患有抑郁症,时时刻刻被焦虑所折磨。因而电影反复使用这两种语言——角色有大量的移动,每个强烈的情绪表达都要移动到某一个固定的场景(休息室,咖啡厅,舞台),而过度性的情绪交流则意味着不停走动。一旦走动时,就用跟随镜头,给观众灌输大量嘈杂而无意义的场景信息;角色静止时,镜头就围绕他们不断地旋转,永远无法很好地整理眼前的信息。这是导演刻意塑造出一种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体验。把瑞根心中的焦虑映射到观众心中。观众若不能理解电影的剧情,只会在这种镜头语言下感到烦躁和晕眩。观众若能理解电影的剧情,则这些镜头也有陈酿一般的美味,值得细细品尝。镜头语言创造了大量视觉和听觉的噪音,麻痹我们的感官,一旦镜头突然停下来,此时聚焦的人物和事件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好似万籁俱寂中的一声惊鸿。2.5 为何要用永不休止的鼓点做背景音乐鼓点的作用和镜头类似,都是营造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氛围,将主角瑞根等人的心境映射到我们观众身上。瑞根剧场附近就有一个街头艺人无休止地敲着鼓。背景音乐的鼓声同时也是瑞根脑海中的幻听,反映出瑞根慢性焦虑的心境。每个人都有的幻听。我们常常走在路上,脑海里却在反复播放着某个旋律。哪一个旋律会在脑海中自动播放,与我们的心境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影视艺术使用背景音乐的原因。当内心冲突特别剧烈时,背景的鼓点就由一个人的鼓变成了街头一群人的鼓声(瑞根穿越时代广场处出现过,也在瑞根舞台上自杀时出现了)为何瑞根最后一次拿着真枪走上公演舞台时,过道里出现了那个敲鼓的艺人呢?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常见手法。瑞根当时的心境是过平静,就像超过沸点而没有沸腾的水一样,等待着瞬间爆炸。这种精神状态下,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所想即所见(例如幻听,幻视)的错觉,若真若幻。所以敲鼓艺人出现的那一瞬间是给我们呈现瑞根的脑海感受2.6 超能力隐喻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超能力,而且贯穿始终。每个超能力场景都是符合瑞根主观想象中的世界,直到后来两幕才用第三人的视角看到了真相(瑞根是自己在砸休息间,他是坐计程车回到剧场的)。为什么要渲染超能力呢?我想,大概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导演有意塑造的Ignorance。因为超能力是爆米花电影最常见,已经商标化的元素。引入这个元素,能很好的诱导观众在心中建立起“超级英雄电影”的预设,从而和电影中那些误解瑞根的公众一样,被遮住双眼,看不见瑞根理想主义者的真相。这是导演用的诡计。第二个原因,瑞根一直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他有鼓点的幻听,有birdman的人格分裂,时时刻刻被压抑中的焦虑环绕着。超能力是他情绪爆发时的脑补,也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在成年人中是精神病发作,在小孩中则非常常见(做手势想象自己能发出冲击波)第三个原因,超能力的幻觉,隐喻了商业文化垃圾的那种自欺欺人和自大狂。它与birdman同时出现,反映的正是超级英雄电影里最常见的现象,让一个虚拟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无数成年人去排队付钱观看,这不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精神病么?第四个原因,对主角虚荣心的魔幻主义表现手法。中国语言评价那些虚荣性爆棚的人,说他们“飘飘然”了,正是描述膨胀的虚荣心和自负带来的一种虚假体验,让人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能飞起来,能意念摧毁事物。电影语言把这种虚荣心的体验物化,就成了拥有超能力的精神病幻觉。2.6 各种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结借助《鸟人》这部电影,我们能很好地了解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最本质的一条,电影只能给观众呈现客观世界(视觉,听觉),而魔幻现实主义则要用客观的元素去描述人的主观世界。简单来说,无非是将人类只在脑海中才能体验到的情绪、感觉和想象,物化成电影中可以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隐喻。把一个感性的认识,比如伊卡洛斯或超级英雄式的垃圾电影,物化成一个birdman的形象。然后是镜头语言和背景音乐。焦虑是瑞根的主要体验,于是电影就让我们看到不停旋转的镜头,听到永不停歇的鼓点。当瑞根的情绪爆发时,我们听到birdman对他说话,看到他用超能力移动砸碎物品,甚至在过道里看见本不该存在的击鼓艺人。这些幻觉被物化了摆在我们面前。电影中魔幻的转场也是一个例子。前一秒劳拉才抽了瑞根一个巴掌,后一秒劳拉已经带着魅惑的微笑走上了预演的舞台。这种转场割裂了观众对客观世界中时间连续性的认知,是为了在两个场景切换中确保角色心境的连贯性。我个人认为,导演的魔幻现实主义功力,比我们的姜文更强一些。姜文能把视听效果做得更好,关键场景的意境也不输于人(一步之遥的书房回忆);但要在一部电影中反复创造出这些意境,《鸟人》的导演更加随心所欲。3 电影对现实的批判《鸟人》这部电影有大量对现实的批判,也非常犀利。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批判的背后,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歌颂理想,可惜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反而只注意到了那些批判。因此批判一节,这里不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列一列,当补个漏。批判商品经济唯利是图对文化和艺术的摧残批判好莱坞的演员们(瑞根和狄金森的酒吧对话)直接批判超级英雄电影批判那些演技派演员也投身垃圾文化挣钱批判功利价值观取代了艺术和理想的价值观批判冷漠的大众只在意利益和知名度(尤其是对病毒视频的追捧),丧失了向艺术学习的虔诚全文完。篇幅太大,请见谅。另外并非专业写作,只是随心所欲,难免有大量罗嗦和重复,也请见谅!补遗:1. 最后一次表演,瑞根使用的似乎不是真枪,而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 不确定2. 全剧的高潮之一,瑞根在休息室里发狂乱砸东西,里面有很多经典对白,这篇文章全文都没有提到.3.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ngnorance 是狄金森写的剧评文章的标题,本文作者完全忘了。而且作者不太明白,这个标题里的ignorance,是否指“大意”(用错了枪,装了真的火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人剽窃网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