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火影手游在地图上走,怪物多,打到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就能秒,有主线和环线任务,有女贼,恶汉,诡音忍,

&p&篇幅很长,但它值得你停下来读一读,也许你的思维方式会就此改变。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不会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p&&p&&br&&/p&&p&这是喵关于学习策略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a&;第二篇讲了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困难但又不得做的学习任务&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 知乎&/a&。这一次我们来系统地谈一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p&&p&&br&&/p&&p&本篇内容的主要参考的是我在 “拆书训练营”课程的过程中记录的学习笔记,经过整理、总结得到的,加入了一部分个人见解。因为觉得受益匪浅所以分享给大家。&br&&/p&&p&&br&&/p&&p&&br&&/p&&p&&b&提高学习能力的本质是学会思考。&/b&&/p&&p&&br&&/p&&p&首先,我们来区分两种学习。一类叫“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类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p&&p&&br&&/p&&p&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属于第二种学习的范畴。&/p&&p&&br&&/p&&p&“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p&&p&&br&&/p&&img src=&/v2-783eca9efeb49b3cfc4fc695269fea5e_b.pn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v2-783eca9efeb49b3cfc4fc695269fea5e_r.png&&&p&&br&&/p&&p&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并且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p&&p&&br&&/p&&p&&b&这篇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学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给出了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第四个部分是个人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两种不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b&&/p&&p&&br&&/p&&img src=&/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p&&br&&/p&&p&&br&&/p&&ol&&li&&b& 内化和应用知识&/b&&/li&&/ol&&p&&br&&/p&&p&《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3张便签来帮助实现“内化与应用知识”的方法:&/p&&img src=&/v2-3715adc8efb_b.png& data-rawwidth=&1206&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6& data-original=&/v2-3715adc8efb_r.png&&&p&&br&&/p&&p&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私信,满满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听了你的建议去读了《学习之道》,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里面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还是学习不好。” &/p&&p&&br&&/p&&p&“XXX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b&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b&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来源于在学校中学习时老师教给我们的习惯:总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过去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错,我在之前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过联系新课程与旧课程,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推导得到教材给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这个推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从旧知指向新知的箭头。&/p&&p&&br&&/p&&p&&b&附会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止步于附会。&/b&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学习者则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对细微的知识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p&&p&&br&&/p&&p&市面上常见的提升人际关系与执行力的畅销书,比如卡内基《人性的弱点》,比如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人说前者是“提升人际关系的圣经”,也有人说它“讲得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根本没用”;有人说后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有人说它“老生常谈,名不副实”。&/p&&p&&br&&/p&&p&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呢?除去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种人显然更多地附会旧知。提出新的理论的人少之又少,但同类的书中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老生常谈”进行了“生动演绎”——你本来就听说过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样实践,它告诉你怎样把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这是的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们去花钱花时间在这本书上。&/p&&p&&br&&/p&&blockquote&&b&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的一个表现,就是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b&&/blockquote&&p&&br&&/p&&p&我们回看上面的“便签法”。&b&在“重述信息”(I便签)这个步骤中,&/b&很多人会止步于附会旧知,或者干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内容。就算你把书里的这一段背下来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义在于“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b&为了达到“内化与应用”的目的,可以在具体操作时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b&&/p&&p&&br&&/p&&p&&b&在“回想经历”(A1便签)这个步骤中,切忌泛泛而谈。&/b&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谈。讲的是认知而非具体经验。为了让这个步骤执行性更强,可以参考这些要素:记录的事件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叙事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原文或I便签的诸多要素有明确的对应。A1便签最关键的是经由新的知识点刺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获得个人成长。&/p&&p&&br&&/p&&p&当你要规划A2时,先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在原书中很重要,但是对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为止,去看后面的内容吧。当你真的决定要把书中的知识用在实际当中时,先定目标。&b&规划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实现的行动,&/b&而不是对原文的摘抄,哪怕原书的建议给的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识。&/p&&p&&br&&/p&&p&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新年到来之际“表决心”:“新的一年,我要读100本书,我要瘦20斤,我要……”;总是喜欢在考试结束后发誓“下个学期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了,我要好好学习”,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标过了三分钟热度就再也没碰过。因为这些目标都太远大了呀,大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完成它。当你打算执行“规划应用”(A2便签)步骤时,&b&先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目标遵循SMART原则)。&/b&然后问问自己:&b&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谁?在哪里?何时开始?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b&&/p&&p&&br&&/p&&p&只有对“规划应用”这个步骤的那些问题很清晰,才能提高对决心或感慨的辨识力。能够判别哪些决心泛滥的话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无法落地;哪些是确实可行脚踏实地的建议——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p&&img src=&/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p&&b&2. 分析和整理信息&/b&&/p&&p&&br&&/p&&p&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可能会今天看到“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你不知道这几点”于是觉得人际关系最重要,明天发现“不懂得时间管理,你已经输在了起点”,后天又发现“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体人和写手为了博取阅读量会刻意地偏激、夸大、煽情甚至误导。&/p&&p&&br&&/p&&p&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知识的上下文主要显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何避免盲从轻信,鉴别那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试着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p&&p&&br&&/p&&p&&b&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b&&/p&&blockquote&&b&前&/b&(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br&&br&&b&因&/b&(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行性吗?&br&&b&后&/b&(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br&&br&&b&果&/b&(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blockquote&&p&&br&&/p&&p&&b&整理信息的关键是适用边界。&/b&&/p&&blockquote&&b&适&/b&(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br&&br&&b&用&/b&(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br&&b&边&/b&(旁敲侧击):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br&&br&&b&界&/b&(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blockquote&&p&&br&&/p&&p&以几天前在知乎引起热议的《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为例来试着用上面的8个方面分析与整理这篇文章的内容吧。&i&&b&斜体字是栗子,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读到下一个部分。&/b&&/i&&/p&&p&&br&&/p&&p&&i&——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i&&/p&&p&&i&——嗯我正在读大学,而咪蒙却支持休学,和我是有关系的。&/i&&/p&&p&&i&注意,这个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对我不重要”,可以直接关掉这篇文章了。如果认为不重要还继续看,接下来的每一分钟时间除了变成沉没成本以外,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i&&/p&&p&&br&&/p&&p&&i&——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i&&/p&&p&&i&——她的实习生学了不喜欢的专业,为了自己的“喜欢”休学了,作者支持而咪蒙认为“为了学习,你休学吧。”&/i&&/p&&p&&br&&/p&&p&&i&——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i&&/p&&p&&i&——作者认为:①现在大学的很多课,太没营养了,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②人生最难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么狗屁的世俗标准。③互联网时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发力的。&/i&&/p&&p&&br&&/p&&p&&i&——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 &/i&&/p&&p&&i&——对于假设1她举了一些个例来印证她的观点。请注意这里,她的样本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提出的,并没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师是“是极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说“很多老师”,没有任何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的支持。而在我的认知里,四年间我上过的几十门课程中,如她所说的不足3人。对于假设2,作者没有论证。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怎样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有标准可以参照吗?怎么样才算“找到了?” 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论点。对于假设3,有知友指出论据里“北大教授”说的话其实是哈佛一名教育学家说的,而且这名教育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作者的论据与论点矛盾。&/i&&/p&&p&&br&&/p&&p&&i&——还有其他可行性吗?&/i&&/p&&p&&i&——我可能在毕业之后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既拿到了文凭也实现了心愿;也可能在大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实现心愿”;也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欢”;也可能休学了,“喜欢”的事业失败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成功人士”;也可能从明天起奋发图强成了一个学霸。&/i&&/p&&p&&br&&/p&&p&&i&——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i&&/p&&p&&i&——依从作者的观点,我应该休学。可能的好的结果是我靠着在社会中磨练走向了人生巅峰,坏的结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学位证还一事无成。&/i&&/p&&p&&br&&/p&&p&&i&——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i&&/p&&p&&i&——我可能维持现状,不好不坏地过完四年。不改变好像也没什么严重的。&/i&&/p&&p&&br&&/p&&p&&i&再考虑适用边界:&/i&&/p&&p&&i&——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i&&/p&&p&&i&——有。作者自己就是个不支持她观点的事例,作者是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却支持实习生休学。&/i&&/p&&p&&br&&/p&&p&&i&——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i&&/p&&p&&i&——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条件,如果我要去做这件事的话,首先要考虑休学成本。如果“喜欢的事”失败的话可能得重新高考,这个成本有点高。靠写字赚钱养活自己,万一我灵感枯竭了怎么办?如果读者不喜欢我写的东西怎么办?如果我挣的钱不够花怎么办?我想去的传媒公司第一门槛是学历怎么办?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因素。&/i&&/p&&p&&br&&/p&&p&&i&——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i&&/p&&p&&i&——有,“读书无用论”。其中的两种:一种是高学历的人给学历没那么高的人打工;另一种是读了很多书最后都忘了。观点一侧重的是“单一原因”导致“唯一结果”,事实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观点二没有考虑到“结果是多样的”,即“不读书的话,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而只看到了“忘记了”这一方面。&/i&&/p&&p&&br&&/p&&p&&i&——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i&&/p&&p&&i&——角度不同。这篇文章的侧重于“理想”,上面的两个侧重于“原因和结果”。相反的信息如知乎问题“如何看待《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下前几位答主,侧重于道德、营销策略、经济水平等不同方面。&/i&&/p&&p&&br&&/p&&p&&b&重要的不是信息是从哪里来的,重要的是无论拿到什么信息,我们可以去判别、加工信息的质量,可以给他补上上下文。&/b&你越能一针见血地问到这8个问题,就越能体现自己的学习能力。&/p&&p&&br&&/p&&p&&b&想要提升学习能力,就要在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b&&/p&&p&&br&&/p&&p&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既包含“以知识为中心”也包含“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认为“都是别人的原因”: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上心;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水平不行讲得不好;和女朋友关系不好老吵架是因为她太作;和男朋友关系不好老冷战是因为他不够爱自己;和上司发生争执是因为他太变态……也许你说的这些理由都对,但是,学习还是不好;还是没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工作人际关系也一塌糊涂。而“反求诸己”的意思则是,从自己开始改变——就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它对我很重要,我也应该做点什么来让它变得更好不是吗? &/p&&p&&br&&/p&&p&&b&为什么大家在校的时候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离开学校几年之后就天差地别了呢?其实每一个人的特质和能力本来就差别很大,只不过在学校的时候你只看到了学习成绩,就误以为已经了解了他的全部。&/b&毕业1年之后,沟通能力和在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带来的影响就会显现;毕业3年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能力、关系能力就会把差距拉大;毕业5年之后,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逻辑能力和影响力;毕业10年之后拼的是成就、幸福,而这些主要来自于在婚姻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和激励他人的能力。&/p&&p&&br&&/p&&p&&b&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但能力改变命运。对资产不多的年轻人来说,最优的投资要投资到自己的能力上。在所有具备的可控性要素中,只有能力的增长能带来指数增长的自我升值。&/b&&/p&&p&&br&&/p&&p&而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p&&p&&br&&/p&&img src=&/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p&&b&3. 追问和反思经验&/b&&/p&&p&&br&&/p&&p&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p&&p&&br&&/p&&p&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觉精察,不进行反思、总结,那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p&&p&&br&&/p&&p&大卫o库伯(David kolb) 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p&&img src=&/v2-1c34bdee379af43b1e504_b.pn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v2-1c34bdee379af43b1e504_r.png&&&p&&br&&/p&&p&在“内化和应用知识部分”我们介绍了便签法,再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吧:&/p&&img src=&/v2-7b0e6b66bed_b.png& data-rawwidth=&1215&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5& data-original=&/v2-7b0e6b66bed_r.png&&&p&&br&&/p&&p&改进一下,就得到了“追问与反思”,实现库伯学习圈:&/p&&img src=&/v2-9eb87cc96_b.pn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8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v2-9eb87cc96_r.png&&&p&&br&&/p&&p&&br&&/p&&p&在真正的行动中检核信息,然后发现新问题再去反思,如此形成循环。&/p&&p&&br&&/p&&p&&b&追问和反思经验,在经验中学习的要点如下:&/b&&/p&&p&&br&&/p&&p&&b&A1部分用来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b&一定要是自己亲身遇到的问题,不能是想象的问题、理论的问题,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问题最好是紧迫的、比较重要的,因为解决无关痛痒的问题很难带来真正的学习。要尽可能简短。没必要进行过多分析,用几句话简要描述就可以了。&/p&&p&&br&&/p&&p&&b&I部分用来重述信息,澄清问题,理解问题,找到根源,从而重新定义问题。&/b&当在A1便签中写下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寻找答案或者采取行动。一定不要直接从A1跳到A2。因为同样是自己的经验,在读书时想到的和在解决问题时写下的A1有着本质的区别。未经反思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未经追问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p&&p&&br&&/p&&p&经反思,背后的假设、前提或标准往往是含混、片面或完全错误的。&/p&&p&&br&&/p&&p&与第二部分“分析和整理信息”类似,&b&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追问的前因后果:&/b&&/p&&blockquote&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br&&br&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br&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那是我期待的吗?&br&&br&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blockquote&&p&&br&&/p&&p&&b&然后对问题的原因假设追问适用边界:&/b&&/p&&blockquote&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br&&br&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br& 边(旁敲侧击):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br&&br&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blockquote&&p&&br&&/p&&p&在写A2的时候,要注意目标性、行动性、关联性、可控性。&/p&&p&&br&&/p&&p&仍然优先考虑目标,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你就满意了。这样的话,你在A2中写下的行动或者应用,都是为了拉近现状跟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另外,尽可能要求自己在A2便签写下一个以上的行动方案。因为有多个备选的方案会大大增加找到更好的结果的可能性。到了最后在综合考量每个方案的现实性、可执行性、成本和收益,根据可控性的要求锁定具体行动。&/p&&p&&br&&/p&&p&我在参加“拆书训练营”课程的时候老师给了一个用来分析的范例,直接贴在这里了:&/p&&p&&br&&/p&&p&&i&用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i&&/p&&p&&br&&/p&&p&&i&大专学历,工五年工作经验,感觉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因为英语底子太差,无法阅读最前沿的技术文档。手机上装了一个“新概念英语”的app和背单词的软件,但觉得英语水平成长很慢。&/i&&/p&&p&&br&&/p&&p&&i&对问题追问前因后果:&/i&&/p&&p&&br&&/p&&p&&i&——为什么学英语对我很重要?&/i&&/p&&p&&i&——英语本身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技术文档都是英文的&/i&&/p&&p&&br&&/p&&p&&i&——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越来越多地需要英文文档。&/i&&/p&&p&&i&——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呢?1.英语底子差;2.工作忙,加班多,能用于用于学习的时间少;3.没有能够指导自己的人。&/i&&/p&&p&&br&&/p&&p&&i&——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i&&/p&&p&&i&——我该问问去技术大牛,看看他们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i&&/p&&p&&br&&/p&&p&&i&——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i&&/p&&p&&i&——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技术能力会上升,可能升职加薪。但是我们公司好像不是很看重技术,技术岗位机会比较少,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不大。&/i&&/p&&p&&br&&/p&&p&&i&对问题的假设追问适用边界:&/i&&/p&&p&&br&&/p&&p&&i&——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i&&/p&&p&&i&——这个我不清楚。我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个技术专家的英文能力都很强。&/i&&/p&&p&&br&&/p&&p&&i&——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i&&/p&&p&&i&——就我这个底子,即使只是到流畅看文档的水平也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i&&/p&&p&&i&——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i&&/p&&p&&i&——如果我有机会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也许会更好。可惜,我们公司很少安排学习机会。我有一个朋友在腾讯,他们参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都很多,我估计很看重技术的公司都会很在意技术岗位员工的成长、培训等等。&/i&&/p&&p&&br&&/p&&p&&i&——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i&&/p&&p&&i&——真正的区别在于我的公司很少有学习机会,给技术专家也没多少晋升的空间,总是想的自学。&/i&&/p&&p&&br&&/p&&p&&i&I:我怎样找到并能进入一家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的企业?&/i&&/p&&p&&br&&/p&&p&&b&你会惊奇地发现,你通常认为需要解决的、最近一直很困扰自己的问题,经过反思、追问,大部分都会被重新定义。&/b&&/p&&p&&br&&/p&&p&&i&A2:一周内约XXX喝咖啡,请教他的成长之路和学习方案。一个月之内收集到两家目标求职公司,以及两家用于练手面试的公司……&/i&&/p&&p&&br&&/p&&p&&b&在经验中学习,最难的是追问的不同视角。&/b&&/p&&p&&br&&/p&&p&经验经由反思和追问可以沉淀成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以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联结和行动会内化为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如此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就达到了知行合一,产生了学习之道。&/p&&img src=&/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7fc5c1b4376b23ecb77fd6f39f3237f_r.jpg&&&p&&b&收藏居然是点赞的4倍,只收藏不点赞的人,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生气)&/b&&/p&&p&&b&这篇文喵从早写到晚,写了整整一天,为了表示鼓励,给喵点个赞吧~&/b&&/p&
篇幅很长,但它值得你停下来读一读,也许你的思维方式会就此改变。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
&b&曾有一次,我给一位已经去世的教授发了邮件,并收到了回复。&/b&&br&&br&我大三选修了一门课,名叫“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力学,以及一些辛微分形式在力学中的应用。此课很难,我也花了很多工夫。&br&&br&和我同选此课的一位同学Z神向我推荐了一本参考书,“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作者是美国加州理工的Jerrold Marsden教授。此书写得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我废寝忘食地研读此书,最后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的考试。&br&&br&到了大四,做研究的时候遇到了一些辛形式的问题,想到在此书的习题部分曾经看过相似的问题,于是想找来答案看一看。幸运的是,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提到了一个网址,称在这个网址上可以找到习题答案。&br&&br&我兴冲冲地登上了这个网站,原来是作者的个人主页。往下一翻,作者J.Marsden老教授在2010年去世了。&br&&br&当时我就傻眼了。&br&&br&第二天我去问老板,说老板当时您在美国读书那会儿,知道这位老先生吗?老板说知道,我博三的时候老头走了。&br&&br&于是我默默回去想办法。&br&&br&老头虽然不在了,但是网页上还有个邮箱啊!我一不做二不休,发了这样一封邮件:&br&&img src=&/d04f68e8c6c7ac16a970a4b5_b.png& data-rawwidth=&1185& data-rawheight=&1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5& data-original=&/d04f68e8c6c7ac16a970a4b5_r.png&&&br&&br&尊敬的Marsden教授:&br&&br&我知道您已经不在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拿到您著作《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的参考答案。&br&&br&我是来自中国的何鹏宇,今年秋天我将成为一名计算流体力学博士生。我在大三的时候拜读了您的作品,它深深吸引了我。它提供了很多在力学方面非常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几何学的大门。&br&&br&我曾研究过离散外微分和离散微分几何,并在Mathieu Desburn教授的主页上看见了您的名字。您的离去,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br&&br&我也不知道这封邮件会不会被什么人读到,说这么多不着边际的话也可能很奇怪。但是我依然挚切地希望能看到这本书的答案。&br&&br&希望您安息。&br&&br&何鹏宇&br&&br&邮件发出去后我长吁了一口气,看了看老头的维基主页。老头笑眯眯的,十分和蔼,一副有大学问的样子。&br&&br&第二天早上起来查邮件,一查不要紧,居然收到了回复!&br&&br&&br&&img src=&/ce75d356e667e1d300fdbe_b.png& data-rawwidth=&1214& data-rawheight=&10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4& data-original=&/ce75d356e667e1d300fdbe_r.png&&&br&&br&亲爱的鹏宇:&br&&br&谢谢来信,我是Marsden 教授的女儿,Alison。我们收到了你的邮件,而且我非常高兴能为你寄一份答案。&br&&br&感谢你对我父亲说的一切,我们永远怀念他。&br&&br&希望你的研究顺利。&br&&br&Alison&br&&br&这封回复来自于Marsden教授的女儿,Alison Marsden,她目前是UCSD的一名教授,不愧将门出虎女。&br&&br&附件里静静躺着我想要的,课后习题答案。&br&&br&我静静地在椅子上坐了一会,闭上眼睛,认真体会了一下这一家人对科学的传承精神,不禁感动万分。&br&&br&================================================================================&br&最近在学习流动稳定性与转捩的知识,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Springer出版的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丛书。翻开扉页,赫然又在编者名单中看见了J.Marsden教授的名字。&br&&br&于是感慨万千。如果老先生能知道,他身后的作品,曾在一位年轻人的求学道路上,带来了无数激励与启迪,那他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吧。&br&&br&写下这些,谨以为敬。
曾有一次,我给一位已经去世的教授发了邮件,并收到了回复。 我大三选修了一门课,名叫“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力学,以及一些辛微分形式在力学中的应用。此课很难,我也花了很多工夫。 和我同选此课的一位同学Z…
&p&(精简第三版)&br&&/p&&p&&b&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大背景。&/b&&/p&&p&&b&第二部分:“形式主义和官员能力低下比贪污腐败的危害更大”&/b& &/p&&p&&b&第三部分:“扶贫工作中一些部门的弊病”&/b& &/p&&p&&b&第四部分:“免责文化”和“海量的督查&/b& &b&”&/b& &/p&&p&&b&第五部分:“一直被回避的问题——贫困户自身问题”&/b&&/p&&p&&b&第六部分:“扶贫工作者生存现状”&/b&&/p&&p&&b&第七部分;“辟谣阵地”&/b&&/p&&p&&b&第八部分:“番外篇”&/b&&/p&&p&&b&—————————————第一章:前言——————————————&/b&&/p&&p&自精准扶贫以来,本人一直从事基层第一线扶贫工作,不敢说是了如指掌,但也是每天打10个小时以上的交道,并且本人就是农村人,家境贫寒,少时误入迷途,荒废学业,整日拾荒换零用钱,后来某年惊醒,复读入当地名校,换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考入体制,竟被认为光宗耀祖,殊不知只是另一个头疼的开始。
讲上面那些,只是想证明我并不是广大知友心目中的城里大老爷,相反,我很穷,比你们中90%都要穷。我的家乡也很落后,当然比不上老山区的村落,但也是本市最为偏僻的乡村之一,如果说我不懂农村,那么也只能是当局者迷。
本文经过两次删减,第一次删减是因为知乎给我发信息,说我的文章涉及敏感,必须修改,那次我删剪掉了上万字;第二次是几天前,忽然点赞数和留言数增加了10倍,有人劝我有些地方有敏感的嫌疑,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又删了。两次删减的经历让我不得不调整思路,也许下面我要说的只针对扶贫中的不合理现象,仅此而已,也许格局不够大,但是大格局的事情也并非可以在知乎上谈的。其中有些事例我改了改名字和数据,免得太过具体遇到熟人。有些问题比较敏感,我不细讲,诸君自行领会。&/p&&p&&br&&/p&&p&&b&————第二章:什么是贫困,贫困的衡量标准是什么————&/b&&/p&&p&&br&&/p&&p&开篇明义,2020年能不能实现脱贫7000万人?我的答案是能。
为什么能,因为这涉及到国家对于贫困的定义,即:每年人均低于超过3000元(各地区略有不同,但差距不大)即为贫困户,但这个标准年年都在上涨。也就是说人均每月收入超过250元即不属于贫困户,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有4个人,而你的工资收入是每月1001元,那么你就不属于贫困户行列了。所以按照这个标准,很多人都是可以脱贫的。那么那群收入确实连每月250元都达不到的人呢?那么就享受低保和五保政策,低保政策经过几次调整以后基本上已经超过每月250元了,五保政策也每个月超过250元了,这样来说,只要享受了低保和五保政策的人,就算脱贫了。所以从这个标准上来讲,脱贫7000万人是可以达到的,甚至来说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贫困户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他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贫困标准。&/p&&p&&br&&/p&&p&3000元每年这个标准是参照了联合国的赤贫标准,什么叫赤贫呢?百度解释:穷得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是完全可以完成7000万人的脱贫任务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这里有两个隐藏的问题:&/p&&p&1、不贫困是否等于小康?&/p&&p&2、社会眼中的“穷”和政府眼中的“贫困”不是同一回事。&/p&&p&&br&&/p&&p&对于第1点,我们还是不要去讨论。&/p&&p&对于第2点,我们问问自己,一个每月只有250元收入的人,你会认为他不是一个穷人?!所以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社会眼中穷和政府眼中的贫困根本不是一回事,
社会上的人们对于扶贫的误解,其实不怪他们,我认为造成误解的是国家的宣传机器,媒体们总是好大喜功,我们的媒体的政治任务是弘扬正能量,宣传主旋律。&/p&&p&&br&&/p&&p&扶贫的任务是让贫困户住上安全的房子,吃饱馒头和蔬菜。宣传机器们却是这样宣传的:张大爷一家本来贫困至极,已经吃不起饭了,但经过扶贫以后张大爷家里修建了二层小洋房,睡上了热炕,孙儿考上了市里面最好的中学,家里还使用了沼气清洁能源,儿子在外面创业每个月能挣几千块,娶了隔壁村最漂亮的姑娘当媳妇儿,大家热热闹闹的举行婚礼……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就是这操蛋的宣传,让大家以为脱贫就是奔小康的意思,都以小康的水平来评判贫困户了,那么政府的扶贫效果永远达不到大家的心理预期。
那么有些人会问,如果他租房子每月租金就是250元,那么就没有钱吃饭穿衣了,那么他应该是无收入的。这个不能这么算,我举个例子,某人每月收入是8000元,但他每个月还房贷、车贷都花光了,按照你的算法他也是0收入,你会认为他是贫困户呢?不会。所以,贫困户的收入是不管他的支出如何的,如果强行计算支出也是不合理的,除非这个支出是属于生产成本的支出,也就是买种子、种苗、肥料这类为了生产发展而产生的支出。所以这250元无论他花在吃饭、穿衣还是住房上花光了,那都是他的收入。 &/p&&p&&b&————第三章:形式主义和官员能力低下比贪污腐败的危害更大————&/b&&/p&&p&扶贫中99%的矛盾不是由官员腐败造成的,那种扶贫不力便是贪污腐败的人都是外行,&b&形式主义&/b&和&b&能力低下&/b&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的损失要比贪污腐败多得多得多。&/p&&p&因为贪污腐败是很难的,即使只贪污十万元,那么这么大一个窟窿怎么填得上去,而且上面对扶贫资金追查非常严格,即使是两三万元的开支,今年花了年底财政局就会查账目,看看钱到底去哪儿了;第二年审计局又要查一次,看看钱到底到了哪些账户做了那些事;扶贫移民局和发改局也要现场查看项目建设情况;第三年纪委也要参与调查。对于一个贪官而言,贪污扶贫资金是一种收益小、风险大的事情,除非足够傻,不然决计是没有人敢打扶贫资金的主义的。&/p&&p&但是形式主义和能力低下却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做的,不仅可以堂堂正正的做,甚至可以拿出来向其他人炫耀,因为贪污腐败是违法犯罪要担责的,但是形式主义却是可以作为自己的“政绩”,让自己平步青云的。&/p&&p&而能力低下体现在决策方面,“拍脑袋式”的决定太多,很多决定显然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权衡,而且在体制内下级是很难向上级提意见的:比如我认识的某个领导,别说是提意见,即使只是委婉的建议,也会遭致一顿臭骂,在她的眼里,凡是职位比她低的人都是蠢蛋,提出来的都是昏招,职位比她高的人都是智者,说的话都是真理。久而久之,我们这群人也习惯了不提意见,提意见非但没有用处,反而容易惹一身臊,体制内某些领导是极其小气和不自信的,禁止别人提意见就是出于这种不自信,自己没有什么优长,内心深处一直有怕自己难以服众的担忧。&/p&&p&&b&一、形式主义,山高如斯&/b&。&/p&&p&基层扶贫工作者9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做所谓的“材料”和“档案”。当然,90%这个比例并不精准,只是我心里随便一估得出来的结论。值得高兴的是90%这个比例是我2015年估计的,现在已经到了2017年,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之下,很多空而无用的东西都被去掉了,现在大概是80%。&/p&&p&各个政府都以自己的扶贫档案多而复杂为傲,所以“发明资料”成了基层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任务。&/p&&p&举例1:国家有个全国扶贫系统,省里面为了“我省特色”花大量金钱请某软件公司做了个省扶贫系统,市为了“创新”也花大价钱请公司做了一个市扶贫系统,县为了“体现先进”也花巨资请软件公司做了一个县扶贫系统,还开发了一个手机扶贫APP;好在乡镇没钱,没再做一个系统出来。现在来看,除了第一个全国系统,其他都成了压在基层工作者身上的累赘,我们曾经在某一年大半年时间都在修改系统,因为贫困户的信息和数据每年都在变化,于是我们每年都要进行数据更新,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理论上说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但人不是机器人,实际情况也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实际工作中要想得到准确的数据并录入系统通常需要2个月,某年我们修改国家扶贫系统结束,马上修改省的扶贫系统,结束后又马上修改市的扶贫系统,结束后马上又修改县的扶贫系统,由于日常工作繁杂,我们只能晚上和周末加班修改,待本县扶贫系统修改完毕,已经大半年了,掐指一算,再过三四个月又该修改国家扶贫系统了。可讽刺的是,这种累赘反而成了某些官员口中的“政绩”,借以平步青云。&/p&&p&有一句名言:你做了什么不重要,你怎样宣传才重要。&/p&&p&&b&二、“资料式”创新,所谓的“创新”大多都是私心&/b&。&/p&&p&“XX市经验”“XX县模式”“XX乡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多如牛毛。我一直认为“资料式”创新是个别官员无能的一种表现。个别官员无能,却又想要做出政绩,你想让贫困户收入每年都增加1000元是很难的,更难的是贫困户即使增加了1000元收入也不容易看出来。而搞“资料式”创新就简单多了,一点想法,几个人加几天,满满一桌漂漂亮亮的档案资料就出来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这种现象、这些经验和模式只需要一个事例就可以概括:&/p&&p&XX贫困村的“XX村经验”在我所在地区小有名气,先后接待过很多贫困村考察团,我们同事之间有“疑难杂症”也喜欢咨询那边的人,因为先进。直到有一次在XX村开现场会,本地区所有单位都要参加,于是我终于有幸来到XX村实地参观和学习了。但结果是:&/p&&p&现场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让各个单位的人查看XX村摆在桌子上那一堆密密麻麻的资料,XX村的第一书记很自豪的跟我们一一介绍,我们把扶贫资料归为了9卷,比省里规定的还多三卷……我们把贫困户的信息分成了6大类,这是全国首创……我们把每个贫困户的信息都单独装一个盒子,每户一个档案,一共有56个档案……这墙上我们提出的改善民生7大措施……这块展板上是我们对于XX村的6步脱贫规划……&/p&&p&各个单位的参观者马上拿出手机对着桌子上、墙上的一堆档案文字拍照,我也被领导勒令要把每一张纸都翻开,把内容拍下来,然后回去做一份一模一样的。现场的景象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神奇,一群扶贫工作者组团来先进经验之地取经,结果却是对着一堆纸和满墙的文字疯狂拍照,当时的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后面的会议证明了领导的睿智,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各单位回到本单位以后,一周之内,按照XX村档案资料和墙上展板的样子复制一套属于自己的资料出来。这就是“XX村经验”的全域推广。&/p&&p&&b&三、文山会海和永远的“时间紧任务重”&/b&。&/p&&p&我们有一个笑话,叫做:发100份文件、开100次会议专题研究文山会海的问题。上级扶贫部门少的时候每天发四五个文件,多的时候每天十几个文件,而有时候一份文件我们就要做两三天才能够做完;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所有单位每天都把的任务完成了;这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在上一句话中删掉了“保质保量”四个字。&/p&&p&我认为“免责文化”是文山会海的重要形成因素之一。一件事情,上面开过会了,讲过了,下面没做到,那就是下面那些人的问题了,不是上面的问题。我做个比喻:你让10个小孩去扛一百斤大米回来,其中9个小孩都没有做到,而有一个小孩做到了,那么证明这件事是可以完成的,那么你就用这个理由把没有完成任务的责任甩到了那9个小孩身上。所以上面要尽可能多开会,尽可能在会议上说更多的内容,底下的参会者有没有记住没有关系,会议记录上证明我讲过就可以。&/p&&p&典型事例1:某个周末我们没有加班,喜大普奔,殊不知周五的晚上上级扶贫部门通过内网发了一份紧急文件给各单位,但是周五、周六是不上班的,有人值班但只是接打电话,因为值班的人未必会用电脑接收文件。所以这份文件我们是周一才知道的,不管是我们,而是几乎全部基层单位,而文件上报的最后时限是周一上午12点以前,我们质疑上级部门如此重要和紧急的事情为什么不打电话通知一下,上级说“没收文件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好吧,原本两天都很难做完的事情所有基层单位在三个小时内做完了(这句话里我又删掉了“保质保量”四个字)。&/p&&p&典型事例2:在扶贫的初期,我们曾经被要求在三天内调查、填写、录入系统所有贫困户的信息,我们单位有超过1K户贫困户,每户贫困户有200项信息,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三天内完成20W条以上的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光是采集工作就要花掉一两周的时间,于是我们表示抗议,上级扶贫部门表示无法完成的单位将会受到纪律处分,最后每个单位都在3天内完成了扶贫系统的采集录入工作,神奇吧!我只知道一件事,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扶贫系统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本没法用,什么20岁的人是60岁人的爷爷,什么80岁的人还在读小学,什么瘫痪在床的人每个月还能在外打工的现象层出不穷。&/p&&p&如果你安排的事情超出了下属的能力,他们只能为了完成任务另辟蹊径。&/p&&p&&b&四、个别官员能力低下,昏招频出&/b&。&/p&&p&&b&事例1:&/b&我们收到一个上级通知,这个通知的荒诞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而且这个通知是从一个很高级别的部门发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小地方政府的个别行为。&/p&&p&那么这个通知是什么意思呢?上面要派纪检组下来检查,检查四大项,脱贫人员中是否有辍学的、危房的和缺水的,前三项都很好理解,也是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并没有什么。
关键在于第四个要求,脱贫的人员里面不准有患大病的人。这我们拿着就没有办法了,贫困户里面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因病致贫,而且不是普通的病,白血病、胃癌、尿毒症、肾衰竭、食道癌等等,那么这群人即使再过一百年,除非医学足够发达能够治愈这些病症,不然也是无法治愈的。但是上面说了,如果这个人还在患重病,就不能脱贫,如果脱贫了,就不能患重病。我猜想,这恐怕又是某个领导拍脑门想出来的规定。你知道最神奇的是什么吗?最神奇的是各单位最后报上来的数据显示,整个地区内所有脱贫人员无一人患病。
不过好在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第二年上级部门也没有再提起这个规定。&/p&&p&&b&事例2:任何不以花钱为手段的扶贫都是耍流氓,&/b&上级安排了100万扶贫资金下来,这笔钱上级并没有明确应该如何使用,只是规定了大概的使用范围和区域,当然都是对贫困户有益的地方,要么进行建设:比如新建公路,要致富先修路嘛!要么进行产业投资,比如成立一个水果供销合作社,产业致富嘛!要么直接发在贫困户卡上,贫困户拿到钱后想怎么发展自己决定。大致就这几大类吧,现在问题产生了:
旅游部门发文件过来,下达任务,贫困户中必须有30%以上的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所以这个钱倾向应往这个方向花。
蚕桑部门发文件来,指示我们,蚕桑是本地的传统优势项目,贫困户脱贫要有50%是通过蚕桑脱贫,这应该是我们的建设思路。
水务部门打电话来说,本地贫困户饮水还达不到安全标准,这100万资金里应当不少于10%资金拿来搞水利建设,解决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
某领导视察时强调:扶贫资金要少拿来搞建设,至少60%资金要直接发在贫困户的卡上,让他们用这笔钱自己发展。
农业部门说,你们这样不对啊,芒果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我们不是号称“芒果之乡”吗?怎么能没有贫困户利用这个脱贫呢?这笔资金应该拿来让他们通过种植芒果脱贫才对。
好了,以上都是我杜撰的,因为我避免说得太具体,基本形势就是这样,扶贫是大事,而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私心,都希望能在扶贫中体现自己的政绩,这些部门提了一堆要求,却不拿出一分钱来,他们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发文件就行了。
如果这些部门拿出100万给我们,说:“来,这100万你拿去,你用这笔钱来带领贫困户种植1000亩芒果。”这样的话我们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他们不是这样,他们通常是这样说的:“来,你不是有100万吗?我来告诉你该怎么用!”
贫困户能不能发展,能发展什么,都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根本不能量化和一刀切,但是上面的部门提出了要求,那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只能服从,于是在这其中博弈真的是痛苦至极。 &/p&&p&&b&————第三章:扶贫工作中一些部门的弊病————&/b&&/p&&p&&b&一、“领会上级意图”。&/b&&/p&&p&领导“领会上级意图”的不同导致上级扶贫政策到每个基层的实际执行方式的不同。“上级意图”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会在文件里明说,也没有凭证,只靠每一级领导口口相传,同一份文件,1000个善于领会上级意图的领导能有1000种不同的理解,自然,因为各个领导的理解能力不同,很容易出现曲解。&/p&&p&&b&二、各级政府层层加码。&/b&&/p&&p&&b&例子1:&/b&GUO务院要求全国2020年脱贫,某省为了体现先进性,就命令辖区内贫困户必须2019年脱贫;上行下效,某市为了表现出本市的优秀,要求辖区内所有区县必须2018年脱贫;某县为了体现本县工作成绩,要求本县内所有贫困户必须2017年脱贫……&/p&&p&&b&例子2:&/b&2017年国家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3100元;某省为了体现先进性,要求脱贫户必须达到3500元;某市为了拔群,要求辖区内贫困户脱贫必须达到4000元;某县为了体现成绩,要求辖区内脱贫户必须达到4500元;乡镇拿到很棘手,人均到达国家标准3100元已是很难,县里定的4500元标准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是不可能,索性直接把脱贫户人均收入写成5000元以上。在下达任务、贫困户增收、脱贫人数等方面,层层加码,卫星越放越大的事情屡见不鲜。&/p&&p&&b&三、缺乏专门人员。&/b&&/p&&p&我所认识的同行,没有任何一个是专职扶贫的,虽然在档案身份上他们写的是“专职扶贫”,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都像我一样身兼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安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村经济发展等于一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级扶贫开会、交通开会、应急开会、防火开会、农业开会、水务开会、公安开会去的都是同一群工作人员。他们是“万金油”,也注定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比如:每年的我都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来做森林防火,还会抽出一个月来做防汛减灾,这是雷打不动的。&/p&&p&&br&&/p&&p&&b&四、朝令夕改,反映出扶贫决策层的思维混乱。&/b&&/p&&p&当然我认为朝令夕改的最重要原因是时间太紧,短短几年时间要脱贫7000万人,很多工作就是先做着,才慢慢开始研究政策,到时候政策出来,发现以前做的都错了,又推倒重来,造成了浪费,还引发贫困户的不满。&/p&&p&&b&例子1:&/b&我从事扶贫工作两年多,得出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千万不要相信上级扶贫部门的任何承诺。如果有一天原本承诺贫困户能得到的资金他得不到了,不是因为被贪污了,而是上面的政策又改了。&/p&&p&&b&例子2:&/b&某住房政策,年初文件要求必须在12月以前修建完成,所以很多贫困户都准备下半年再修建,(注意时间)5月19日领导忽然告诉我,通知所有贫困户必须在7月完成住房建设,否则取消享受资格,于是在事前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很多贫困户连新址都没决定好的情况下,我赶紧通知贫困户必须在40天内把房子建成。基层一片骂声,我敢说,这绝对是上面某个领导开会时候的“拍脑门”决定。&/p&&p&&b&例子3&/b&:制定帮扶措施时,贫困户A说想开个洗车点,我们很高兴啊,有想法就是好事,他家房子就在省道旁边,于是我们鼓励他用先期扶贫资金购买了一台高压喷水机,制作了加水洗车点的招牌,准备营业。半年后扶贫政策下来了,扶贫资金只能用于种植和养殖,他的加水洗车点属于违规使用扶贫资金,如不改正他将无法享受后续资金,我不知道后续同事们怎么解决的,因为当时是我极力鼓励他加水洗车的,现在只要关系到这名贫困户的工作我都尽量回避,因为至今我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p&&p&&b&例子4:&/b&贫困户B有个鱼塘,他所在的村正好在大力发展旅游,于是我们说,你可以把这个鱼塘和你家的院子改成一个农家乐,于是我们帮助他去银行办理了贴息贷款(2020年以前产生的利息由政府负担),又去工商局注册了一个农家乐。后来扶贫政策下来了,所有注册了工商号的贫困户都必须清退,不能再当贫困户,于是查出来B注册了个农家乐,他被清退出贫困户了,而且因为他不再是贫困户,所以他将不再享受政府贴息贷款,他之前所贷的款需要自己付利息了。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他也一直认为是我们提前知道了政策,合伙起来故意下套,剥夺了他的贫困户资格,这个误会是很难说清了。&/p&&p&&b&五、摊派主义&/b&&/p&&p&当然,体制内的人会很清楚,摊派主义的是体制内的常事。我单位每个干部职工身上都被残联摊派了一个残疾人、群众工作部门摊派了一个上访户、拆迁部门摊派了几户拆迁户、扶贫部门摊派了几户贫困户、民政部门摊派了几户低保户……也就是说,本单位每个干部职工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着一户残疾人、几户低保户、几户贫困户、一户上访户、几户拆迁户的工作。各部门为了免责,通常倾向于把责任摊派在自己所能管辖的所有人和组织身上,这样的结果是:出了事情,看似都有责任,深究起来全都没什么太大责任。由于这样的例子太多,所以我举个体制外的例子。&/p&&p&例子1:贫困户就读幼儿园的问题。本地读个幼儿园每学期平均需要2000元,如果是师资条件好的高端幼儿园,学费则更高。而教育局规定,贫困户就读幼儿园必须全免费,幼儿园不得向贫困户家长收取任何费用(记住,是任何费用),否则就会收到处理。然后,教育局按照每名学生900元的标准向幼儿园进行补贴。而本地幼儿园大多都是私立幼儿园,也就是说一个幼儿园接收的贫困户学生越多,它在原基础收益上的损失就越大。而且贫困户也不傻,既然所有幼儿园都免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更好的高端幼儿园呢?&/p&&p&所以贫困户一窝蜂的涌进了本地最高端的几家幼儿园,各幼儿园园长一看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本地所有幼儿园都开始心照不宣的用各种土办法阻止贫困户就读自己的学校。比如招收学生满员了、拖延时间、避而不见、和其他幼儿园互相推诿扯皮等等,事实上贫困户学生读幼儿园更难了,更没什么尊严了。&/p&&p&&b&六、教条主义。&/b&&/p&&p&&b&例子1&/b&: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每人有3000元(各地区金额不同),上级扶贫部门规定,这3000元是用于贫困户发展的,只能用于种植和养殖,禁止用于上面提到的加水洗车、办农家乐等,其实上面没有考虑到,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有部分人是没有地的,或者他的地也不适合种什么经济作物;养殖的话,放养也需要地的,圈养是需要圈舍的;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这种地段,失地农民非常多,都住进小区了,养几只鸡都会被投诉,也无地可种,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3000元不发给贫困户是不行的,属于扶贫资金滞留,是要被处理的;但是发给贫困户,贫困户不养鸡鸭或者种植果树不行的,属于违规使用扶贫资金,也是要被处理的;最后各村只有发挥基层的创造性,一方面把钱给贫困户,然后让贫困户把一部分钱拿去买鸡鸭送给自己的亲戚帮自己“代养”,这样就完美的规避了两种情况。&/p&&p&&b&例子2:&/b&扶贫系统里面,凡是未脱贫的年人均收入都在3000元以下,凡是已脱贫的年人均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而且每年上级下达多少脱贫任务,基层就会脱贫多少人,一个不会多,一个不会少,如果上面下达任务需要521人脱贫,那么今年就一定不会有522个人年收入超过3000元。&/p&&p&&b&例子3&/b&:扶贫系统里面:未成年儿童必须是入学状态,智力残疾也不例外(当地并无特殊学校):60岁上以上必须失去劳动力,不允许60岁以上的人有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不然就属于错误信息,录入单位会被追责。没有生产经营性收入就不能有生产经营性支出,但事实上有些人买了头猪,得了猪瘟死了,就有支出没有收入,但系统不允许,不然就是错误信息,会被勒令整改。&/p&&p&&b&例子4&/b&:所有资料数据和口径上的必须和系统一致(系统一年更新一次),比如系统上某村贫困户236人,但几个月前死了1人,还剩235人。但领导视察问贫困村书记你们村有多少贫困户的时候,贫困村书记必须说236人,而不能说235人,也不能解释有个贫困户去世了,不然就会受到上级领导的警告,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p&&p&&b&七、成绩是宣传出来的&/b&。&/p&&p&如果你想让1W人增收1000元,那么是很难的,他们即使增收了1000元旁人也未必能看得出来。但是如果你想让100万人觉得你的扶贫工作做得好,只需要报纸上的1000个字和2张照片就行,&b&笔杆子永远是扶贫的第一人才&/b&。&/p&&p&&b&八、扶贫部门只是众多部门中普通的一个而已&/b&&/p&&p&&b&举例1:&/b&低保兜底。低保兜底是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一种保障措施,这将解决扶贫工作中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即无劳动能力者如何脱贫。以前的低保名额是有限制的,扶贫部门通知我们,上级已经取消了低保名额的限制,只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皆可申请。我们正在发愁这部分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该怎么脱贫时,这个消息犹如严冬里的一股春风。我们立马紧锣密鼓的进行了统计,于是把名单报了上去,上级扶贫部门让我们直接和上级民政部门联系,我们就把名单报给了民政部门。&/p&&p&&br&&/p&&p&民政部门很快回复了我们,我们报上去的名单中有很多不符合低保的标准,按照民政部门的话来说就是:符合条件的全都已经享受低保政策了,还没有享受低保政策的都是不符合条件的。而且民政部门的同事告诉我,随着经济发展,享受低保的人数应该逐年下降,民政部门怎么可能让这个数字反而上升呢?!&/p&&p&&br&&/p&&p&其实我很理解民政部门的考虑,他们确认了一批低保户,我们现在又拿了一堆名单过去,岂不是在说他们以前的名单有问题?民政部门低保识别有问题,结果还由扶贫部门的人查出来改正,岂不是很没“面子”?所以他们坚持认为自己之前认定的名单非常准确,绝无遗漏和错误,扶贫部门报送的名单不符合低保标准。&/p&&p&&br&&/p&&p&最后事情怎么解决的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扶贫部门对我们说,这些人必须享受低保,享受不了就是你们失职,年底扣分,全域通报,后果自负;民政部门对我们说,这些人不符合条件,绝对不允许享受低保政策;两个部门都是我们的上级,扶贫和民政是平级单位,谁也不比谁大,两个部门互相不能命令对方,显然也不进行沟通,但他们都有权利命令我们,于是矛盾被传导到了基层单位。当然,最后两个部门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又是一次神奇的操作。&/p&&p&&b&——————————第四章:免责文化和海量的督查————————&/b&&/p&&p&绝大多数工作都围绕两个目的展开,给上面看和推卸责任。讳疾忌医本质其实也是免责文化思想,不承认自己以前有错,不承认自己犯过错,即使上级部门给了机会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拒绝改正,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从来没有犯过错。避免担责。&/p&&p&&b&例子1&/b&:同事,29岁的年轻人,工龄四五年,某天我们在扶贫中发现一个问题,我提出A方案,这样事情的后果变小了,我们即使挨批评也会轻松一点。同事提出了B方案,我说你这样做解决不了事情,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说了一句我一直忘不了的话:“但这样做以后,出了事情就不是我们的责任了啊!”体制内这样的思维多如牛毛,他们遇到问题不是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思考如何让自己没有责任。&/p&&p&&b&例子2:以上问题我都是尽可能的简短,为了大家便于理解,下面我展开讲一个问题:为什么贫困户无法更改或者新增?这件事是如何产生的?&/b&&/p&&p&有很多人谈到了各自所在地贫困户识别不准确的问题,所谓“该当贫困户的没有当上;不该当贫困户的当上了”。让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来说说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p&&p&这一批贫困户大多数都是2013年、2014年的时候确定的,而在2013年、2014年的时候贫困户是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的,也就是“一分钱也没有”,各级政府没有很重视贫困户工作,同样村民们也从来不关心谁当上了贫困户。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贫困户的政策越来越好,想成为贫困户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上级部门关于贫困户资格认定标准也越来越细,大家才意识到当初评选的贫困户中有一部分并不符合现在的标准。&/p&&p&但是当时也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关于如何撤销不合格贫困户的办法。直到&b&2015年广西马山县爆出扶贫丑闻&/b&,很多开小汽车、住商品房的人被当地评定为贫困户,决策者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全国开展了一次贫困户资格再认定,基本上将“有机动车的、拥有城镇住房的、开店、家中有政府机构任职的”等等贫困户进行一刀切,全部剔除。并且允许各级单位重新调查贫困人群,也就是没有当上贫困户的可以在这个时候加入贫困户。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删除不贫困的,纳入贫困的,所谓“应进则进,应出则出”。&/p&&p&但是当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上面强调了,&b&如果剔除的人数过大,或者重新纳入的人数过大,就说明前期识别不准确,该级单位人员全部追究责任,严肃处理。&/b&这句话基本就把贫困户进出的大门关了只剩一条缝了。上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好理解,如果全国每一个省(区)在本次清退新增中都清退了和增加了四五万贫困户,而X省清退了20万不合格的贫困户,新增了15万贫困户,那么是不是代表X省以前贫困户的认定完全是混乱的呢?不然怎么会改正那么多。所以每个省(区)都害怕当出头鸟,所以拒绝承认自己以前认定的贫困户有错误,所以重重设卡,严禁下级单位上报新增和清退过多的贫困户。&/p&&p&每个单位都在打听其他单位增减了多少贫困户,生怕成为数量变动最多的单位,我们第一次报上去,因为清退了太多不合格贫困户,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贫困户,被上级打了回来,说:&b&你们这么上报也可以,那就说明你们单位以前是乱整的,你和你们的领导一起去纪委领处分吧!&/b&&/p&&p&于是我们又不停地设置严苛的条件,把增减的人数降低到了以前的四分之一,上级才通过。不过一个月以后上级觉得还是太多了,又叫我们继续降低人数,因为上级把名单报到再上一级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同级部门里变动最大的,于是连夜开会,让下级单位把贫困户增减人数又减少了一半。&/p&&p&这次最终增加了一批新的贫困户,也清退了一批不合格贫困户,但是数量比起我们调查出来的数字大大减少了。许多不合格的贫困户没有被清退,许多真正困难的没有成为贫困户。&/p&&p&直到2016年甘肃康乐发生贫困家庭自杀事件。决策者意识到虽然经过上一次清理,但贫困户认定依旧存在不准确的情况,于是再次允许新增贫困户和清退不合格贫困户。于是这又是一个把贫困人员纳入贫困户和清退不合格贫困户的绝佳机会。&/p&&p&但是很快我们就绝望了,&b&上级召开大会,明确表示,凡是本次有新增和清退贫困户的地方领导和业务人员直接移交纪委处理,理由:第一次认定贫困户不准确,经过上次再识别之后竟然还不准确,只要新增和清退的地方领导先进行交由纪委处理。&/b&(私以为凭上级领导部门的聪明程度,他们当然知道说出这句话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这也是他们想要的结果)&/p&&p&此话一出,各地方领导纷纷表示自己辖区以前贫困户识别非常准确,并没有需要新增和清退的贫困户,一个也没有。可以预见,即使以后中央再次出台政策,允许贫困户增减,上级也会拿出一句“竟然经过两次清理,还不准确,所有上报单位全部移交纪委处理”打消下级单位所有增减的想法。至此,“应进则进,应出则出”彻底沦为一句空话,贫困户再无新增和清退的可能。&/p&&p&&b&例子3:&/b&“上级政府部门都没有问题,问题都是基层官员。”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p&&p&我讲个事情,就在最近几天,我们正在开展脱贫户脱贫调查活动,从省部级直接发文,层层强调:一定要调查清楚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还缺什么东西,比如房子坏了就报上来,饮水不方便就报上来,学费困难就报上来,治病没钱也要报上来。避免脱贫的贫困户又返贫。&/p&&p&我们很兴奋,说实话等这一天等太久了,因为一直以来上级是不准报返贫的,而且按照我们这里的政策,很多政策是已经脱贫的无法享受的。但上级扶贫部门的副局长随后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b&“你们可以报上来,但无论你们怎么报、报多少,县里是不会拿出一分钱的,你们要是报上来,就自己解决;比如这户人你们报上来是危房需要修房子,那么你们用自己的财政资金帮这户脱贫户修好房子,乡镇没钱就村上用公共运行经费出,村上没钱就干部职工捐钱。反正随便你们报,你们报了,我们还要来检查,如果你报了是危房,你不出钱解决,那就是不作为,通报批评加年底扣分;如果你报了安全,我们去检查是危房,那么是乱报虚报,要纪律处分。”&/b&&/p&&p&这我就傻眼了,赶快问同行,你们怎么干的,有些按实际情况报的,大不了最后和扶贫局对簿公堂!有些直接填全部达标,没有任何困难,还是按照扶贫局的意思吧,到时候就看谁那么倒霉被查了。这件事最后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乡镇扶贫不力,没有为脱贫的贫困户建房子;要么是乡镇虚假瞒报。反正怎么做都是乡镇的错,县级以上部门没有任何错,虽然他们没有做任何事情,也没有拿出任何一分钱,只是印了一张纸。&/p&&p&这件事情的后续是半年后上级部门最后竟然准备了一笔钱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按实际情况报的单位分到了这笔钱,报全部达标的单位没有得到这笔资金。不过这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还有些时候是:报全部达标的受到通报表扬,按实际情况报的被勒令做出检讨。&/p&&p&例子4:免责文化延伸的后果中,最让我愤怒的是海量的督查。随着扶贫的口号越喊越响,各部门都必须要表现出自己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如果体现出自己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呢?第一,拿钱出来,一些部门也确实是这么干的,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对于那些不愿意拿钱出来或者拿不出钱来投入扶贫的部门呢?那么就不停的督查、检查、视察、蹲点、驻村指导(当然实际上他们中并没有人真的驻村):2015年的时候,我们脱贫一户贫困户只需要十张纸左右的档案,迎接三四次检查就行了;到2017年的时候,我们脱贫一户贫困户需要上百页的档案,6月开始,不停的接受各级各种各样的部门检查,平均一周要接受四次检查,每次检查的要求还都不一样,可以说从6月开始,我们所有工作都停滞了,一个月要接受20次左右的上级检查,平均每一天半就有一次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p&&p&上级不停的来检查组,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进行检查,不停地开会,不停的填表格、做总结、写汇报,扶贫办公室成员6月以后白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陪同各种各样的检查组下基层检查。比如某级政府搞“创新”行动,各级部门被分成十六个组,按四个季度进行蹲点指导,结果是第一个季度的资料我们还没做完,第二个季度蹲点指导又开始了,第一个季度的资料刚刚上交完毕,第四个季度的蹲点指导又开始了,很多日常工作都必须留到晚上做。&/p&&p&我真的很想说,你们可以合成一个检查组来吗?我们整整半年时间,几十个检查组,上百次检查,上百次汇报,下半年几乎每天都是汇报、检查、汇报、检查、汇报……正常工作完全无法开展,所有工作都必须推迟到晚上加班去做。所有的形式主义,最后的买单者都是基层。&/p&&p&基层扶贫工作者,真的苦,不是因为扶贫工作有多累多复杂,而是各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免责主义层层加码,最终都压在了基层工作员身上。&/p&&p&&b&————————第五章:一直被回避的问题-贫困户自身问题————————&/b&&/p&&p&&b&这个问题是贫困户脱贫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无论脱贫与否,几乎没有贫困户会承认自己脱贫。而且部分政策过于理想化,几户所有的扶贫政策都都回避了一个问题,好吃懒做的贫困户怎么办? 而所有文件给出的答案都是——劝说。&/b&如果劝说是万能的,那么城管现在形象也不会那么差了,因为劝一劝小商贩就再也不出现了,劝一劝摆摊设点的人就都改行转业了,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其实,我是一个相信“劝说”的力量的人,我相信大部分贫困户都可以通过劝说和感化来使其奋力脱贫,但这只是大部分,还有小部分呢?而且即使是可以劝说和感化的大部分,要付出的也是极大的时间成本,并不能一蹴而就。&/p&&p&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太多,在扶贫部门工作两年,你能见到很多奇谈怪事,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有些让人充满无奈,有些则让人看到了人性的最黑暗面心生恐惧。我将会挑选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出来供大家评价,如果是我亲身经历就会说亲身经历的,如果听说的就会说是听说的,尽量做到以信传信、以疑传疑,以免误导大家。(当然,具体姓名和信息会模糊处理)&/p&&p&&b&例子1:&/b&我的同事朱姐,女,国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都是有帮扶对象的,但她帮扶的贫困户老是不在家,喜欢在外面喝酒,因为我们有任务指标,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和贫困户见一次面,于是朱姐总是担心不能完成见面的任务。我给她出个主意,每个月都买一袋米或者一桶油,这样贫困户为了这桶油和米,也会愿意和你见面的,朱姐大呼妙。但是第二天朱姐气急败坏的找到我,说这辈子也不想再见到这个贫困户了,完不成任务拉倒。我问怎么回事,原来贫困户领油和米的时候还是千恩万谢的,两个小时后不知道哪根筋出问题了(我怀疑是喝了酒),居然专门打电话过来骂了朱姐一顿:“你们就这点表示,你们政府的人就一袋米一桶油就把我打发了?!你们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么干的?!”朱姐气得快哭了,确实,朱姐是临时工,收入比我们要低很多,家里压力又大,她穿的衣服大多也不过是几十元、一百元级别的,一袋米一桶油价格接近100元(插一句,4元一斤的米,连朱姐自己都舍不得买来吃),她的心情可想而知。最后,我和她联系的贫困户对换了,我联系的贫困户比较温和,而她联系的贫困户如果再打电话来来骂,就让骂我吧,但我心里已经决定了,我是决计不会再给他送东西了。&/p&&p&&br&&/p&&p&&b&例子:2:只有极少数的贫困户会承认自己脱贫。&/b&贫困户脱贫以后不承认自己脱贫怎么办?因为所有政策都要求贫困户自己签字确认脱贫,可按照目前的政策,贫困户脱贫以后就不再享受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了,有多少贫困户会承认自己脱贫呢?事实上,很少有贫困户会承认自己脱贫,任凭谁去问他,他都会说出一大堆贫困户的理由。甚至有更过分的“待价而沽”,“要挟”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你给我多少多少好处,我就签字承认自己脱贫。&/p&&p&&b&例子3:希望政府替儿尽孝。&/b&&/p&&p&&br&&/p&&p&&br&&/p&&p&&b&—————————第六章:扶贫工作者生存现状—————————&/b&&/p&&p&&b&一、扶贫是一项繁重的工作。&/b&&/p&&p&一、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周末假期还要加班,比如今天是国庆最后一天,但是我已经上班第四天了,整栋大楼里只有这一个办公室在工作,当然忙的还是各种各样的资料。其实上级发过一次文要求精简档案资料,但是按照中间某些官员想创新、想做政绩的拼劲,这次精简档案资料的行动基本上是失败了,比如:上级要求整套档案只能有20卷,不准多,也不准少,而且有每卷有几条都规定得死死的。但是并没有规定每条下面不可以扩充,也没有规定每条下面要装几个盒子。所以我还是举个例子:&/p&&p&&b&事例1&/b&:上级精简政策规定:贫困户手里只需要一本扶贫手册即可。某次大领导视察,上级扶贫部门召开会议安排:来视察的领导是分管金融的,所以贫困户手里最好发一张扶贫贷款的宣传单;陪同的领导是分管教育的,所以每户贫困户再发放一本教育扶贫宣传手册;这位领导以前环境部门上过班,对环境很重视,今晚我们打印一批《房前屋后环境保护责任书》出来,让贫困户签好贴在家里显著位置……很多资料就是这样被中间一些人发明出来的。&/p&&p&我们没有元旦、没有国庆、春节打折、中秋打折,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了46个小时,两天一夜没合眼。所以扶贫这种工作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在这里我要向那些超过40岁还在负责扶贫工作的同行们致敬,这个工作真的很容易让身体出问题的,大家保重身体。&/p&&p&&br&&/p&&p&讲两个有意思是事情给大家听:&/p&&p&&br&&/p&&p&第一件事,我是我们办公室从领导到工作员,唯一没有病倒过的人,即使生病了也就去医院打个针、输个液就好了,顶多耽误半天时间。&/p&&p&&br&&/p&&p&第二件事,我听同事说的,她本来在其他办公室,后来被安排到我们办公室,她所在的办公室的同事听说她要来扶贫办,于是集体给她唱了一首《祝你平安》,这是真事。
&/p&&p&&b&事例2&/b&:2016年某月上级部门召集了区域内所有下属单位集中进行一个扶贫的工作,一百多号人两三轮流倒班,不分日夜的进行作业,限期三天内完成,宣布规定时间内完不成的单位要怎样怎样的重罚。偏偏他们的作业系统出问题了,很时候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才能成功一次,也就是说原本五秒钟就完成的操作,我们要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才能完成,效率降低了几十倍。但我们慢慢发现一个问题,这个业务操作在白天会慢的要命,但是在半夜时分就会恢复流畅,于是有些兄弟单位的同事就索性全员回去休息了,等着半夜起来再做。说实话,我也是这样想的,有时大家尝试了一整天,也不过是完成了原本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同事们都一两天没睡觉了,回去休息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但上面立即通报了:某某、某某单位(好几个)借口系统问题,消极怠工,现警告一次,下次如何如何严肃处理,于是几十个刚躺下的人又爬了起来,继续奋战。
&/p&&p&&br&&/p&&p&&b&二、扶贫工作是一项很难升迁的工作&/b& &/p&&p&&b&事例1:&/b&还是上面那个事,最后大家虽然奋战了三天三夜,当然还是有30%的单位并没有完成目标,后来过了没多久,上面又给了一次机会,那30%又熬了一天一夜才算完成。那时大家心里都是怨气很深的,而且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大骂这个系统堪比铁道部的12306网站,先是背地里骂,后来当着上级部门的面都在骂了,上面终于知道大家并不是人人都是新时代任劳任怨的焦裕禄了。&/p&&p&&br&&/p&&p&后来开了个会,参加扶贫工作的大多数都是30以下的年轻人,这种工作量上了年纪的人是撑不住的。领导开始画饼了:扶贫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大家都是年轻人,以后我们优先从这群扶贫的年轻人里面提拔出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优先提拔从事扶贫工作的人。后来又补充了一句:“扶贫的工作很复杂,需要有经验的人,各位领导要注意,扶贫的人千万别让他走了,不然影响了你单位的扶贫工作自己负责。”&/p&&p&&br&&/p&&p&&b&换句话说,一个年轻人一旦从事扶贫工作,将在五年内无法调换岗位和晋升,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还是不重视。&/b&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同事一个个晋升,和你同一年入职的同事都成了你的上级,而自己因为从事了扶贫工作而被限制五年内不得晋升,那么五年之后呢?上级精神是五年内不能调动,可没保证五年后一定调动,而且五年一过,大家都差不多30岁的人了,这个时候也能看见天花板了,可以这么说,体制内头五年是对一个公务员最重要的五年。如果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不要从事扶贫工作。&/p&&p&&br&&/p&&p&&b&事例2&/b&:本单位两年多以来,陆陆续续晋升12人,其中4人是组织部门的,2人是上级单位长期借用的,1人是村书记,1人是办公室主任。所以扶贫办公室也很难吸引到新同事加入,更难吸引到人才,任何一个有抱负的新同事都是拼命争取到组织部门上班或者被上级单位借用。&/p&&p&&b&三、最辛苦的人是村干部&/b&&/p&&p&如果说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强度是200%的话,那么村干部的工作强度就是1000%,因为无论国家、省、市、县、乡镇的每一个文件、每一条决定最终都会在村一级实现。打个比喻,如果我在县财政局工作,那么我的主要上级只有县政府和市财政局;如果我在乡镇,按照乡镇的万金油局面,我要做森林防火、扶贫、自然灾害、道路安全、防汛、道路建设、新农村项目等七八个方面的工作,应接不暇;但如果我在村委会上班,那么所有部门都是我的上级部门,我每天要对接几十个部门。而且由于形式主义和免责主义盛行,防汛会议、计划生育会议、低保会议、民兵会议、环境治理会议、森林防火会议、扶贫会议、五保会议、留守儿童会议、残联会议、维稳会议、妇联会议、林业会议、各种主题会议……如果有60个方面的工作,每个方面工作每两个月开一次会,那么书记主任就需要天天开会。那么这些会议不开行不行呢?不行,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是蚕桑推广办公室的负责人,上级检查你工作的时候,发现你一年才开了一次蚕桑方面的会议,你该怎么证明你很重视这项工作呢?所以,“多开会多发文件就是重视”的思维影响下,为了达到免责的目的,上级会尽可能多的开会和发文件,村书记和主任每天做得最多的事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村文书等干部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做资料填表格。&/p&&p&我参加工作三年,一名贫困村书记面临瘫痪,两名村文书患癌症死亡,一名同事患肿瘤险些截肢,一名同事怀孕期间工作病倒转院三次,直属领导脑溢血病危,生病住院的村书记主任不计其数。&/p&&p&&b&————————第七章:辟谣阵地————————&/b&&/p&&p&&br&&/p&&p&&b&一、贫困户的钱被挪用了?&/b&&/p&&p&有朋友提到了即使打在贫困户卡上的钱,依然被挪用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也遇到过贫困户多次反映这种问题,拿着存折来找我们,说自己的钱被人拿走了,经过我们调查以后,全部都是乌龙事件。那么我们假设,如果就有这样一个大大的坏人想要拿走贫困户存折里的钱,需要做到哪几步呢?
第一种可能,买通我们或者财政局的人,给他少打款。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贫困户不是傻子,而且每个贫困户补助标准是公开的,只要会算数的文盲都能算出来,别说拿走他所有的钱,只要他发现自己的存折上少打了100元,那么他都能闹翻天了。而财政局每一次打钱到银行,都是有凭证的,如果贫困户发现自己应得的钱少了,上面就会调查,到底是政府、财政局还是银行出了问题一目了然。
第二种可能,买通银行的人,私自转走钱。这就更不可能了,贫困户通常是没有银行卡的,99%都是使用的存折,而存折里面的钱每一笔变动都会显示在存折上,如果存折在贫困户身上,而钱不翼而飞了,那么无疑是银行的责任。
第三种可能,存折被人拿走了,而且拿走的人还知道存折的密码。请问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几乎为零。不过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不过可不是你们通常想象那样,是有个十几岁的小孩,她的爸爸已经去世了,和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结果她妈妈拿着存折和家里的钱一起消失了,村长带着这个小孩来找我们。当然,最后我们为她找了个亲人作为她新的监护人,到银行为她办理了新的存折。
大家可以看出来了,一个人想挪用贫困户卡里的钱,想做得不留痕迹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光明正大的挪用呢?那么他还得拥有笼络财政局或者银行工作人员的力量,作为经常被怀疑的对象——各村支书、主任,他们是绝对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的。那么拥有那么大能力的人呢?比如很大很大的领导,可以掌控全局那种,我们来算算账:一户贫困户能得到补助平均是几千元,也就是说1000户才几百万元,哪怕这个人把这1000户的补助全部拿走了一分不留,那么也就是几百万元而已,对于一个权力横跨了政府、财政局、银行的人而言,为了这几百万元冒风险,值得吗?那1000户贫困户一分钱没得到,会善罢甘休吗?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一种地主恶霸,横行一方,政商界都怕他,贫困户也不敢上访,而且他还什么小钱都不放过,在我国境内真的存在这种人吗?!
所以,根据我扶贫工作那么久的认知,凡是打到了贫困户存折上的钱,基本不会有挪用的可能。这一点大家是可以放心的。 &/p&&p&&b&二、贫困户的建房政策怎么回事?&/b&&/p&&p&回答里有人提出,他们那里危房改造能拿到1.8万元,而建房只需要3万元即可。这个很值得探讨,因为我的专业即是土建工程,而且我可以告诉你,本地危房改造款是2万+,所以我们这里的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能得到的款项比你们那个地方还多一点。
但是,首先从数据上看,本地建房的造价在每平米需要一千多块,我们在公路边建一个公路厕所都在3万元以上,一个能承担农村家庭基本需求的房子大概需要8万元。说实话,以我的专业知识和几年从事土木工程的经验,3万只能盖一间房,一间。
那么退一步讲:我们假定是否可行的情况下,这3万元可以建造一个供人居住的房屋。但是如果把他旧危房拆了,然后修建一个30平米的房屋,让他一家人住在里面,他是不会愿意的。因为在他眼里危房是可以住的,有厕所,有猪圈,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垮,也许明天,也许二十年以后。那么你给他都拆了,建一个30平米的小房子给他,他愿意吗?
再退一步讲,他同意了,而且这个房屋造价如仁兄所言,只要3万元。但是你告诉他,这样一个缩水的房屋,政府只出资1.8万元,他自己还要出资1.2万元,他还会愿意吗?
再再退一步讲:他愿意了,那么他怎么支付这1.2万元呢?一个人均月收入不足250元,或者超过250元一些的贫困户。那么我跟你讲讲现实吧,现实是农村确实有这样的小房子,但基本上都是一两个孤寡老人在住,但凡有年轻人,这样的房子是留不住他们的,他们会跑,房子基本上很快就会荒废,修建这样半成品的房子本身就是浪费,贫困户也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辛辛苦苦花钱修这样一个留不住人的房子,因为这样的房子不具有一个家的意义。而且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把名额拿下去,找不到贫困户来修,今年年初我们就为愿意建房的贫困户数量不够完不成指标而头疼,原因就是贫困户都想修,但好像能承担空余那部分建房资金的人并不多。
还有一个问题,上级部门是在极力压缩建房指标的,很正常,钱不够。我们最初上报名额的时候是本着让所有危房无房户住上新房子的,经过我们调查以后,就给上面报去了一个数字,其他单位和我们的做法一样,结果导致建房数大大超过了上面的预期,于是上级层层开会(注意,是层层开会而不是直接发文件),让每个单位压缩指标,而且要求上报的名单必须都有能力建房,意思就是能支付自己那部分建房款的人才能上报,不能把名单报上去贫困户却建不起房,于是我们贫中选贫,逐个打电话询问贫困户是否有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建好房屋。这时就导致了一个悖论:能得到建房补助的恰恰是那些还有点资本的贫困户,那种一无所有的贫困户反而无法得到建房补助。 &/p&&p&&b&二、为什么其他贫困户发钱发油发大米,而我什么都没得到?&/b&&/p&&p&这是最常预见的谣言。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b&一是确实是谣言,&/b&一句很正常的话经过两三个人传话以后就面目全非了,经常有贫困户A跑来声称同村的贫困户B得到了政府补助的一大笔钱,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后来一查,贫困户B根本没有得到过这样一笔钱,也没说过自己这样话,乌龙。&b&二是发钱的时限不同,&/b&比如我们本地每名贫困户脱贫当年可得到产业发展资金3000元,所以有些贫困户是2014年得到这笔钱,有些是2015年,有些是、、2020年,所以在2020年以前会出现有部分贫困户得到了这笔钱,有部分贫困户没得到的情况。&b&三是发钱的项目不同,&/b&贫困户A到办公室来,声称村委会送了同村的B鸡苗、同村的C棉被,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调查以后B确实得到了鸡苗,B是残疾人,残联发放的;C也确实得到了棉被,B是困难党员,组织部发的;而在A的眼里,自己是贫困户,那就是全村最应该受到帮助的人,所以无论是什么慰问帮助都要首先考虑自己,这种思维在贫困户里面很常见。&b&四是发钱的来源不同,&/b&比如某县组织全体职工大面积入户走访调查,甲部门是大单位,财大气粗,于是给每位职工发了500块钱,让他们带给贫困户;而乙部门是穷而小的部门,没有那么多资金,就没有给职工发钱带到贫困户家里去。于是两户贫困户是邻居,一户因为是甲部门帮扶的,所以得到了500元;一户由于是乙部门帮扶的,就没有得到钱。&/p&&p&&b&————————第八章:番外篇————————&/b& &/p&&p&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从事扶贫工作的,也是个很年轻的人,前段时间他的老婆因病去世了,那恰好是我们加班最严重的时候之一,直到最后命在旦夕时他才有空回去见了他老婆最后一面,并料理了后事,又来继续加班了。
我的另一个好朋友,坐在我旁边的女同事,一个从事扶贫工作的孕妇,也是在前两个月工作时倒下了,当然她倒下的原因不一定和工作有关,因为她怀孕,我们也没有让她加班,但在正常工作时间她也是在和我们做同样的事。转了三次院,最后医生问她保大保小,她说都要保,医生说这样以后可能一个都保不了。最后母子平安,不过大人有了些后遗症又住了几次院,失去了生育能力。
第三件私事是关于我自己的,大学毕业以后一直没有女朋友,现在从早忙到晚,交女朋友是基本不可能了,除非有一个女的可以和我一见钟情,然后和她的感情也完全不需要我去维系,就对我一往情深、死心塌地,请问这样的缺心眼有吗?!曾经我领导问我什么时候交女朋友,我说“等全国人民脱贫以后!”这是真的,脱贫以前我根本没有约会的时间,什么朝九晚五,什么周末双休、什么国定假日、什么探亲假,到我这儿统统失效,一句话:“领了这份工资就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叫你干,你就得抛开一切私事马不停蹄的完成工作。”
大概在一年半以前有老同事有心给我介绍一个女朋友,也是体制内的,因为每一个工作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嘛,我把原本下午6点的晚餐推迟到了7点,让人家女孩饿着等了我1个小时,吃了1小时的饭然后我送她回家,又跑到办公室和我的加班的同事们回合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抵触每一次相亲,因为我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时间交朋友约会,连直接相亲的时间都没有,至今单身。
&/p&&p&&br&&/p&&p&当然,我得承认,至今单身也不全是加班的原因。呵呵……&/p&&p&………………………………分割线………………………………&/p&&p&10月8日早上,一觉醒来,即使删除以后,点赞和留言还在继续,我在想身为一名扶贫干部,我是有义务和责任把扶贫中的一些弊病说出来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实的做好扶贫工作,所以我决定在修改以后,今晚或者更迟些时候发出来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向一定量黄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