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挑战少林不会少林七十二绝技吧。他怎么使出来的?

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金庸小说中的历史:鸠摩智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3974 次点击
22:35:43 发布在
寻找小说中的历史:重构鸠摩智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千百年之后还可以借助小说家之手,打动千万人的心。金庸正是这样一个善于借用历史的小说家。他用自己的笔勾勒了充满传奇的江湖世界,并将不同的历史背景投射到这个世界。然而,许多读者虽被这个江湖世界所惊奇,却容易忽略它背后真实的历史。若能重新从小说中去发现历史,将能够丰富我们对小说本身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来寻找小说中的历史,并以《天龙八部》中的吐蕃番僧鸠摩智为例,来重构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鸠摩智所处的时代&&&&通常,对一个人物所处时代的了解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人的很多行为,小说中的人物同样不例外。金庸先生自己说,《天龙八部》的“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v、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1]那个时候,萧峰是30岁上下,而在30年前,发生了牵涉书中多处恩怨情仇的雁门关一役。也就是说,整部《天龙八部》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年左右。因此,就让我们回1094年前后的中国,去看看那个时代的中国是怎么样的。&&&&1094年的中国存在着数个政权[2],他们分别是:控制华东、岭南、关中、华北大部的大宋,这个汉人为主体的国家在宋仁宗(他便是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爷)’统治时期(公元年在位)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125.9万人,但军队数量的庞大并不代表着国防力量的强大,大宋经常遭到来自北边的大辽和西夏的入侵,为了避免战争,大宋不得不每年向大辽和西夏交纳一笔叫岁币的求和款项;控制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蒙古高原、华北部分地区的大辽,这个由契丹人统治的多民族国家应该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常备军约有20―30万。宁夏、陕甘青一带的西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1038年由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吐蕃王朝在末代国王于公元846年朗达玛死后,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因此《天龙八部》中所称的吐蕃国早已不存在。高昌回鹘,这是维吾尔先民建立的国家,统治着现在的吐鲁番、哈密及天山一带,此地是逍遥派的所在;东喀喇汗王国,这是一个突厥人的国家,统治着新疆的西部及南疆地区。大理,位于云南、贵州、四川南部一带的小王国,从公元937年开始,由段氏统治了300多年。&&&&1094年的中国,正处于矛盾爆发的前夜。大宋经历100多年的承平,积弊日深,一位立志改革的皇帝宋神宗在他的宰相王安石帮助下刚刚推行了一场清除积弊的改革。遗憾的是,改革失败了,这很好解释了当时的丐帮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大帮,经济不景气导致乞讨的人急速增多。30年前的1064年,是宋仁宗去世的第二年,他的继承者宋英宗有精神病,北宋政权有了一个短暂的困难期,这解释了为什么慕容博此时制造导致雁门关惨剧的契丹侵宋谣言会被诸多中原武林人士相信。9年后的1103年,宋神宗去世,33年后,这个王朝将被来自东北的新崛起的女真人政权金国灭亡。&&&&立国近两百年的大辽(也叫契丹),也到了它灭亡的前夜。辽道宗耶律洪基当皇帝的第八年发生了一场由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重元父子主导的叛乱,虽然叛乱在耶律洪基义弟前任丐帮帮主萧峰的帮助下平定[3],大辽却已元气大伤。此时辽国还统治着被认为是属于汉人土地的幽云十六州(包括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狭长地带),幽云十六州是在150多年前由一个中原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的,宋朝的汉人一直梦想收复该地,然而他们的朝廷却屡打败仗,他们不得不虚构出了一些与契丹人作战的英雄――杨家将来满足自己的幻想。契丹军人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打草谷――抢劫,经常让生活在宋辽边境的宋人愤怒不已,为此宋辽官方之间虽基本保持友好关系,但民间中原武林人士一直视大辽为死敌。在《天龙八部》中,当中原武林人士得知乔峰是契丹人后,纷纷要求杀掉乔峰也就不难理解了。1094年,萧峰在长白山认识的好朋友、大辽的掘墓者金国创始人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已经26岁,他的弟弟金太宗完颜晟将在31年后灭掉耶律洪基孙子天祚帝耶律延禧统治的大辽。&&&&1094年的西夏皇帝夏崇宗李乾顺才11岁,政权由太后梁氏所统治,后者是好战分子,经常与宋开战。这位梁太后也让辽道宗耶律洪基很头疼,5年后,耶律洪基派人将她毒死。西夏是个小国,却是个开放的国家,西夏人既跟宋人打交道,也跟辽人打交道,还跟吐蕃人打交道,他们注意延揽人才,号称汇聚天下武学人才的一品堂能够在西夏存在是有其道理的。注重人才的西夏甚至让一百多年后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止住了脚步,他病死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大理国的1094年并不太平,14年前奸臣杨义贞发动叛乱,谋害了后来成为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延庆太子)的父皇段义廉,后由大臣高智升平叛,立了宗室段正明为帝,号保定帝,这一年,高智升之子高升泰废掉保定帝自立,第二年又将皇位交给保定帝之帝段正淳,13年后,段正淳避位为僧,由儿子段誉继位。大理的皇帝崇信佛教,先后有9位皇帝避位到天龙寺为僧,包括段正明、段正淳、段誉以及《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段智兴。也许佛陀保佑了这个国家,大理是最晚被灭掉的国家,即使灭国之后,大理段氏依旧在元明两朝帮助中央的朝廷统治云南等地。[4]&&&&与大唐并存了两百多年的吐蕃,从846年倡导灭佛的末代赞普朗达玛被杀后就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到1094年,已分裂成数个小国,星宿派所在的星宿海位于一个与宋朝关系不错的小国g厮衬冢虼丝梢悦靼孜裁词橹卸〈呵锞2斡胫性淞值姆渍M罗脑俅瓮骋唤俚壬弦话俣嗄辏擅晒湃死赐瓿伞3ご锸倌甑姆至眩彩峭罗鸾淘俣刃耸⒌氖逼冢怀莆卮鸾痰暮蠛肫凇W魑卮鸾趟拇笈勺罾系哪昱稍诖似诩湫纬桑χ鞘粲谡庖慌伞P枰赋龅氖牵昱刹⑽蕖盎鹧娴丁闭饷硼χ窍坝玫奈涔В卮鸾谈辆倥傻褂幸幻琶胤小白净鸲ā保残硎恰盎鹧娴丁钡脑汀pχ呛懦拼舐置魍酰床皇腔罘稹2卮鸾袒罘鹱乐贫鹊拇戳⒄叨栏谅臧突罘鸶谅臧蜗R110年后才出生,而一世达赖喇嘛则要297年后才出生。&&&&高昌回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度,依附于大辽,国力较弱,这也许是为什么一个强大的武林门派――逍遥派能够自由自在的存在于天山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高昌回鹘早期信仰的是摩尼教即明教,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明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具有克里斯玛人格魅力的年轻教主张无忌复兴了该教,并起来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东喀喇汗王国在《天龙八部》中并没有多少份量。1094年前后,这个原本信仰佛教的国家正在进行伊斯兰化,这股伊斯兰化的浪潮在此后的900多年从西向东席卷了新疆东部、甘肃、青海、内蒙、宁夏、陕西,将大量佛教徒变成了穆斯林,期间也伴随着残酷的宗教仇杀。&&&&虽然1094年的中国,政治上依旧处于分裂,在宗教上却是基本统一的。除了占国土很小一部分的东喀喇汗王国正在进行伊斯兰化,中国的其他地方都处在佛教的影响之下。各国皇室都是佛教的坚定支持者。吐蕃、大理自不必说,西夏也延请来自吐蕃的僧人担任他们的帝师、国师,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制度被日后的元朝所袭用。大辽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被不少信仰孔孟的儒者批评为佞佛,但耶律洪基的信仰却也帮助他极力维持辽、宋、西夏之间的和平。大宋的皇室对佛教颇有好感,特别是后族,崇信佛教者更是不在少数。因此,佛教将一个分裂的中国统一了。&&&&鸠摩智的出场&&&&与我们想象中的出场不一样,虽然鸠摩智在《天龙八部》的第十回《剑气碧横烟》即出现[5],但他的出场却是在第四十二回《老魔小丑 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当时,日后号称“南慕容、北乔峰”两大武林高手慕容复和乔峰的生身父亲慕容博、萧远山刚在天下高深武学典籍的汇藏地――少林寺藏经阁外切磋完武艺。萧远山离开后,可能同是在藏经阁偷看少林武学典籍的鸠摩智因钦佩慕容博的高超武艺而主动与慕容博搭讪。鸠摩智自我介绍说,他是“吐蕃国密教僧人”。其后,为了取得慕容博信任以便向他学习武功招式,鸠摩智更是对慕容博坦承相告自己的背景:“慕容先生,小僧在吐蕃国密教宁玛派出家,因与吐蕃国黑教邪徒争斗剧烈,从上师处学得’火焰刀’之技。‘火焰刀’能以内力凝聚于手掌掌缘,运气送出,威力非小。”[6]鸠摩智此处提到的黑教是吐蕃的原始宗教――苯教,在佛教传进来之前便已存在。佛教与苯教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纷争不已,最终导致了吐蕃的解体。&&&&让鸠摩智钦佩的慕容博是鲜卑人后裔。鲜卑人是活跃在公元3世纪――7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原先生活在早先由匈奴人控制的土地上,在西晋灭亡后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数个政权,包括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北周等。在鲜卑人的政权中,燕、魏、周最为强盛且有名。燕国即是慕容博先祖所创立的国家,北魏则由鲜卑族另一支拓跋氏创立(拓跋氏中最有名者是北魏孝文帝,他进行了鲜卑人汉化的改革),后者于公元395年在参合陂将燕国军队击溃,燕国旋即灭亡。燕国灭亡后,慕容氏一直图谋复国,为了掩盖自己的复国野心,慕容氏甚至将家迁往江南的姑苏城,并将自己的居所称为参合庄,纪念亡国之战。在公元10世纪,慕容家出了一个武学奇才――慕容龙城,创立了一门叫“斗转心移”的绝技,可以将敌人攻来的招术转为己用反攻对方,因此,这门绝技又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享誉武林。遗憾的是,慕容龙城正打算起兵之时,北宋创立者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很快统一了中原,慕容家的野心落空了。慕容家的复国大计往往被清醒的武林人士认为是黄粱一梦――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除了已有人捷足先登统一了中原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鲜卑族本身已经大部汉化,慕容家失去了民族主义动员的基础。要承认的是,鲜卑族的战斗力是极强大的,公元18世纪中叶,自称祖先为鲜卑人的锡伯族由乾隆皇帝命令,从辽东经蒙古迁徙了数千人到今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驻守边疆,这是后话。&&&&传到慕容博时,依旧醉心于复国大计的他认为要复兴大燕,必先宋辽先开战,引得天下大乱,才有可乘之机。当得知辽国朝廷中有一位叫萧远山的大臣屡屡反对侵宋,阻挠了自己的复国大计,他便策划除去萧远山。终于有一次,慕容博从自己在辽国的亲信处获悉萧远山不日将携妻儿前往武州(今山西神池县)为岳父拜寿。他立即向中原武林泰山北斗――少林寺传递虚假消息,说辽国将派出高手南下袭击少林寺,掠夺藏经阁内武学秘籍,还授辽国兵将,以备侵宋之用。少林寺僧人得讯后,召集中原武林人士,在萧远山必经之地设伏,其中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由日后成为少林方丈的玄慈和丐帮帮主汪剑通率十九名中原武林人士把守。萧远山一家果然途径雁门关,遭到伏击,妻子被杀,萧远山伤心过度而跳崖,在落下过程中,他把尚处襁褓中的独子抛了上来。这些中原武林人士此时已发觉事态不对:这一家契丹人并不似要去少林寺掠夺武学典籍的。他们救走了他的孩子,后来这孩子继承汪剑通衣钵,成为丐帮帮主,他就是乔峰(后恢复原姓萧)。这一荒唐的战役被称为雁门关一役。慕容博预料到经过雁门关一役,群雄必会来质问提供情报的自己,于是隐姓瞒名甚至装死来躲避他们。萧远山虽然跳崖,却没死,之后他潜入号称中原武林泰山北斗的少林寺藏经阁偷习少林武功,以图将来报复中原武林人士。慕容博此时为加强自己的功力,也潜入少林,偷学少林武功。二人曾数次碰面并切磋,却始终不知对方是自己的大仇人。鸠摩智的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此二人又一次比试之后。&&&&鸠摩智在这次出场中,先施展自己的‘火焰刀’绝技,引发慕容博的兴趣,再倾囊相授该绝技给慕容博。以致慕容博觉得受之不武,便将自少林寺偷抄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功法如数与鸠摩智分享。少林七十二绝技被认为是少林寺历代高僧所创的武功绝学,然而事实上,七十二绝技这一说法却是民国时期有一个叫金警钟的人最先提出。古代的少林寺与其说是一个藏纳武林高手之处,不如说是高僧荟萃之地。这所寺庙由慕容氏的死敌北魏拓跋氏于公元495年建立,因为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因此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菩提达摩被传为神僧,不仅因为佛学修为深厚,更因其拥有绝世武功。&&&&在慕容博和鸠摩智的对话中,慕容博提到自己倾慕大理国段氏的绝学《六脉神剑剑谱》。鸠摩智牢记在心,主动提出向大理段氏索求《六脉神剑剑谱》转交给慕容博。&&&&鸠摩智在天龙寺&&&&从慕容博处取得少林七十二绝技之后,鸠摩智时刻不忘《六脉神剑剑谱》。不过,鸠摩智并没有立刻前往大理讨要《六脉神剑剑谱》,而是回到吐蕃继续勤修苦练武功。个中原由也许是因为收藏《六脉神剑剑谱》的大理国天龙寺高手众多,鸠摩智怕不敌,因此大概隔了十几二十多年才来大理。&&&&大理皇室皆崇信佛教,原名为崇圣寺的天龙寺作为皇室家庙而存在(这座寺庙此后还将继续存在近800年,于清朝咸丰年间遭焚毁,仅残留三座佛塔记录着昔日的光辉)。天龙寺汇集了大理段氏中的精英人物,包括已避位为僧的段氏皇帝等,他们一方面学习佛法,另一方面也研习段家的高深武学。段氏高深武学有两门,一门叫一阳指,是点穴功夫;另一门叫六脉神剑,是用无形剑气杀人的武功。六脉神剑是一种极难习得的武功,在段誉之前,这门武功只是一门传说。天龙寺辈分最高的僧人枯荣大师在阅读完鸠摩智送来的一份信之后,觉得即将面临一场危险,决心召集寺中武功最高的几位僧人尝试练习这门传说中的武功。&&&&鸠摩智在那份惹恼了枯荣大师的信中表现出了他的蛮横和奢华。鸠摩智说,他的一位好友慕容博先生对天龙寺的六脉神剑推崇备至,希望能够一睹神剑剑谱,但是天不假年,慕容博早早去世,为了报答知己,他准备向天龙寺讨要剑谱,焚化于慕容博墓前,日内来取该剑谱,希望不要拒绝。这封信的信纸和信封均用黄金打制,信上的字则以白金镶嵌而成。[7]&&&&接下来,当鸠摩智到达天龙寺,他又对自己的佛学知识进行了卖弄。鸠摩智”举步进了堂中,向枯荣大师躬身合十,说道:‘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8]这一开场白指出了天龙寺武学成就最高、辈分最高的枯荣大师所参枯禅的来历。虽然在后世,枯禅仅指佛教徒静坐参禅,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此时,似乎还是很神秘很隐私的一种修行。在正常社交场合中,如此直白的将人隐私当面和盘托出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鸠摩智索要《六脉神剑剑谱》的行为更是带有强盗式的。他先模仿先前从慕容博那里套取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的方式,恳请用自己拥有的少林寺七十二绝技换取天龙寺的《六脉神剑剑谱》。没想到,这个策略被枯荣大师识破了,枯荣大师以本门功夫尚未精通、何须向外再求为理由拒绝了鸠摩智的请求。见到利诱不行,鸠摩智又施以威胁,声称,如果不交出剑谱,便鼓动曾经攻占过大唐首都长安的吐蕃国的国王侵略大理。虽然事实上处于分裂的吐蕃绝无可能发兵,鸠摩智此举极有可能只是吓唬枯荣大师,然而由于当时通讯不便,吐蕃内乱的消息有可能还没有传到不问世事的天龙寺僧人耳中,因此他们还是被鸠摩智吓到了。&&&&枯荣大师被逼无奈,只好以比武的方式决定剑谱去留,以天龙寺五大高僧加保定帝六人分练的六脉神剑剑阵对阵鸠摩智的火焰刀。比试结果看起来是难分胜负,此时,枯荣大师为免六脉神剑剑谱落入敌手,运功将其烧毁。鸠摩智看索取剑谱无望,另生一计,趁暂时避位为僧、法号本尘的保定帝不注意,将其挟持,欲带往吐蕃。关键时刻,已在双方比武期间,学得六脉神剑的大理国镇南王世子段誉出手,以之前在一山洞习得、吸人内力的逍遥派绝技北冥神功制住鸠摩智,救下伯父保定帝。鸠摩智落败,又以火焰刀偷袭段誉,被保定帝和另一高僧本相挡下,本相受伤吐血。见另一长辈本相受伤,段誉大怒,使出六脉神剑回击。鸠摩智再次落败。段誉虽会凌波微步、北冥神功、六脉神剑三门绝世神功,奈何其武林经验匮乏、神功也不纯属,在鸠摩智又一次偷袭下,为其所擒,且封住穴道,难以使出神功。鸠摩智见举世会六脉神剑者唯段誉一人,就扬言拿段誉这个活剑谱去慕容博墓前火化,逃离了天龙寺。[9]&&&&鸠摩智与段誉&&&&鸠摩智擒住段誉后,直奔慕容家――姑苏的燕子坞参合庄。从云贵的大理到江南的姑苏,路途遥远,鸠摩智与段誉之间难免会发生故事。&&&&作为大理国第二顺序皇位继承人,段誉自小在其国内享受极高优待,且受到其家族成员的影响,颇喜欢佛法和女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对武功毫无兴趣的年轻人,但却阴差阳错在先前的神奇遭遇中学得了三门绝世武功:凌波微步(用于逃跑)、北冥神功(用于吸人内力)、六脉神剑(用于攻击)。他此番被擒,实是其不谙江湖经验,神功又未纯熟之故。&&&&在前往姑苏的路上,鸠摩智使用各种威逼利诱意图迫使这位王子写出六脉神剑剑谱。他向段誉承诺,只要写出剑谱,他绝不偷看,在慕容博墓前焚化后,立刻恭送段誉回大理。段誉却说:“你拿到了《六脉神剑剑谱》,自己必定细读一番,是否要去慕容先生墓前焚化,谁也不知。就算真要焚化,以大师的聪明才智,读得几遍之后,岂有记不住的?”[10]发现使软的不行,鸠摩智就来硬的,以武力逼迫,最后使出“火焰刀”绝技从段誉的头颈中一划而过。然而段誉始终抱定,只要不写出《六脉神剑剑谱》,鸠摩智便不肯杀我,所以即使面对武力威胁,他也坚决不就范。&&&&到得姑苏城,鸠摩智与段誉先后碰上慕容家家婢阿碧和阿朱。阿碧和阿朱看起来对八面玲珑的段誉颇有好感,见其被鸠摩智所擒,有意帮他,阿朱更在居所“琴韵小筑”以易容术戏耍鸠摩智。戏耍过程中,鸠摩智因其一再的傲慢行为,如假装磕头等引得阿朱厌烦。再得知鸠摩智要将段誉火化于慕容博坟前,更是惊讶万分,阿碧、阿朱此时已完全站到段誉一边。此时,鸠摩智又把自己暴戾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为了使众人相信段誉会用六脉神剑,鸠摩智不顾主客礼节,以阿碧的性命威胁段誉。情急之下,阿朱露陷,一同陷入危险。段誉大惊,使用六脉神剑,救下阿碧、阿朱。遗憾的是,段誉终究还非鸠摩智对手,失手再被擒。幸好,阿碧、阿朱熟悉地形,事先又有准备,借口去吃饭,在一个叫“听雨居”的餐厅以机关将段誉救下,三人坐一艘船逃离鸠摩智。[11]&&&&三人之中,阿碧是普通女子,阿朱则不是,她是大理镇南王段正淳的私生女。这位段王爷年轻时风流倜傥,喜欢漂亮女人,在民间留下不少私生子女。除了阿朱,他还有阿紫、木婉清、钟灵、王语嫣等私生女。段夫人刀白凤因为气愤他这种勾三搭四的行为,与段正淳宗亲、落难中的延庆太子野合生下段誉。段誉长大后,意外与自己养父的私生女有诸多奇妙遭遇,并与其中几位互生情愫。当他得知这些漂亮女人都是自己养父的女儿后,曾一度非常失落。不过,最后当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段正淳亲生,他的妈妈刀白凤临死前鼓励段誉把她们都娶了。&&&&鸠摩智在这三人逃走后,继续留在姑苏的太湖边,并因缘际会之下偷偷到了附近王夫人收藏天下武学秘籍的“琅钟穸础薄M醴蛉嗽钋嗦埽清幸E傻诙泼湃宋扪伦佑肫涫γ美钋锼呐ご蠛蠹薜搅送跫遥适廊顺破湮醴蛉耍从氪罄碚蚰贤醵握旧艘桓雠跤镦獭!袄钟穸础笨勺匪莸轿扪伦雍屠钋锼诖罄砉蘖可浇:椎囊拥卮戳⒌摹袄指5亍保魑幸E傻恼泼湃耍扪伦佑涤腥煜录负跛械奈涔γ丶庑┟丶荚说搅恕袄指5亍闭洳亍N扪伦硬唤鍪俏溲觳牛彩且桓鑫囊涨嗄辏ㄗ⒂谇倨迨蚨鍪恿死钋锼@钋锼浅2宦谑枪匆怂亩降芏〈呵铩6〈呵镉幸淮纬梦扪伦硬蛔⒁猓浯蚵渖窖拢斐商被尽V螅疃《舜爬钋嗦馨选袄指5亍钡奈涔γ丶频搅颂叩摹袄钟穸础保钋锼凇袄指5亍绷粝铝肆璨ㄎ⒉胶捅壁ど窆Φ拿丶嗄旰笕枚斡銮傻玫剑删土怂木牢涔Γ⑷美钋嗦芙卸〈呵镂@钋锼罄炊远〈呵锝ソパ岫瘢屠肟怂团雷匀チ宋飨模久烂渤晌飨目实劾钤坏腻印@钋锼僮呤蔽钋嗦芰粝铝俗约旱亩烂拍诠А∥尴喙Φ拿丶5贝酥保钋嗦苷投〈呵镌凇袄钟穸础碧致坌∥尴喙γ丶幢火χ欠⑾郑裰勾嬖谟姓庋幻拍诠В咝瞬灰眩诘攘饺俗叩艉螅屯底吡嗣丶デ诩恿废啊U饷乓虿蛔判蜗蠖频哪诠菟悼梢源叨淞质澜缛魏我幻磐饧夜Ψ颍馊巳春苣芽床怀隼矗庖话旅亟诤罄幢火χ欠⑾帧&&&&鸠摩智与慕容复&&&&在鸠摩智获得小无相功秘籍后,在一次围棋大赛遇到了与其故旧好友慕容博之独子慕容复。这场围棋大赛举办于逍遥派门人苏星河所居住的聋哑谷。逍遥派被认为是一个位于新疆天山的武林门派,由一位信仰道家的神秘绝世高手――逍遥子创立,他有三位弟子:无崖子、李秋水以及天山童姥,皆具有神鬼莫测的武功。苏星河是无崖子的大弟子,外号聪辩先生,擅长琴棋书画医药卜筮,武功却并非其最擅长。在无崖子遭到二徒弟丁春秋暗算后,为保无崖子生命,苏星河装聋作哑示弱于丁春秋,将瘫痪的师父带到一个叫聋哑谷的地方隐居。隐居期间,无崖子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围棋棋局――珍珑(这一复杂的设计将被后世诸多围棋高手翻新,变得不再新鲜),试图找一位可以破解该棋局的青年才俊以便将毕生功力传授给他,为其报仇。可惜,他苦等二十多年,还未出现这样一位人。在隐居的第三十年,他感到自己天年将尽,就又让苏星河向武林中的青年才俊发出邀请来破此局。慕容复便是受邀者之一。鸠摩智此时已步入中年,按理不该处受邀者之列。他对自己出现在聋哑谷的解释是:“小僧途中得见聪辩先生棋会邀帖,不自量力,前来会见天下高人。”[12]&&&&本来慕容复作为鸠摩智好友慕容博之子,鸠摩智不应与他在棋局上相争。然而,实际情况是,鸠摩智并不希望慕容复破解珍珑棋局。两人对弈时,鸠摩智用言语刺激他,以致慕容复在落子时,差点走火入魔自杀身亡,幸得同来赴会的段誉以六脉神剑击落手中利剑相救。&&&&在离开围棋大赛后,鸠摩智继续修炼他的武功。在修炼过程中,他将小无相功和少林七十二绝技结合起来,以小无相功的内力催动少林七十二绝技。在有了这一发现后,他决心去挑战中原武林的泰山北斗――少林寺。&&&&鸠摩智在少林寺&&&&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由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辈出的武学人才,少林寺往往被江湖人士称作武林的泰山北斗。如果有谁想要成为武林的至尊,那么不得不取得少林寺的认可。鸠摩智抱着这个目的,第一次公开出现在了少林寺。&&&&为了震慑少林寺众高僧,鸠摩智当着他们的面声称自己会所有少林七十二门绝技。然而,少林寺僧人都明白,少林七十二门绝技门门都难练,极少有人能够通一门以上的。鸠摩智看他们不信,便主动挑战少林高僧,并以对方的看家本领击败数位高僧。这些少林寺僧人由于专注于自家少林功夫,并未看出鸠摩智是使用了道家内功――小无相功催动少林七十二门绝技,他们更不清楚,鸠摩智所使的少林七十二绝技乃是慕容博从少林寺偷走与其共享的,其所会的小无相功秘籍也是偷来的。然后,大殿之上,有一人识破了鸠摩智的障眼法,此人便是逍遥派第三代掌门同时又是少林寺低阶僧人虚竹。&&&&虚竹与段誉一样,有一段神奇经历。他之前陪同少林寺高僧赴会聋哑谷,机缘巧合破了珍珑棋局,得到无崖子毕生内力,成为逍遥派掌门。后来他流落西夏、新疆天山等地,得到逍遥派另一位绝世高手天山童姥的指点,又获得天山童姥与李秋水的毕生内力,并在逍遥派一分支灵鹫宫习得逍遥派上乘武功,如小无相功等,成为新崛起的一位武林顶尖高手。然而,虚竹对佛教颇痴迷,不愿脱离少林,故以低阶僧人身份回到少林寺接受违反部分戒律的惩罚,以求留在少林寺。这位神奇的人物在他神奇的经历中还成为了大理王子段誉的结拜兄弟,另外,他身为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亲生子的事实此时还未被揭露。&&&&在观察鸠摩智使用少林七十二绝技的过程中,精通小无相功的虚竹看出了门道。在鸠摩智将他所敬爱的师叔祖玄渡大师打伤的时候,虚竹出手相救,并道出了这个秘密。之后,鸠摩智与这位低阶小僧展开了激斗,眼见撑不住时,鸠摩智使用了他惯用的伎俩――偷袭:以暗藏的匕首袭击虚竹。此时,旁观者表达了对鸠摩智行为的批评:“旁观群僧齐声惊呼。神山、观心等都不自禁地摇头,均想:‘以鸠摩智如此身份,斗不过少林寺一个青年僧人,已然名声扫地,再使兵刃偷袭,简直不成体统。’”[13]虽然虚竹受伤,但鸠摩智压制少林寺的梦想也破灭了。&&&&伴随着鸠摩智失败,又有一个武林高手号称要来挑战少林寺,他就是丐帮新任帮助庄聚贤。说起这位庄聚贤的由来,不得不提到乔峰。乔峰遭下属全冠清等人揭露身世真相后,因自己的契丹人血统,被迫辞去教主之位。丐帮帮主之位空悬多时。后来,中原武林人士在一个叫做聚贤庄的地方召开武林大会,志在合力杀死身为契丹人的乔峰。然而,乔峰武功实在太高,竟将聚贤庄庄主游氏兄弟打败,兄弟俩羞愤自杀,游庄主之子游坦之从此视乔峰为杀父仇人。其后,他在一次奇遇中,获得少林寺神足经,习得绝世武功。并因缘际会,在全冠清帮助下,成为丐帮帮主。受到全冠清唆使下,庄聚贤意图挑战少林,成为武林盟主。这次武林大会,似乎吸引了全天下的武林人士。萧远山、萧峰、慕容博、慕容复等都出现了。&&&&萧远山本属辽国萧氏后族,官拜辽国属珊军总教头,此人武功极高,在对外交往中主张辽宋和平相处,颇得当时主政的辽国萧太后赏识。但他却因雁门关一役而家破人亡。为了报仇,他隐匿少林苦学武功。在这次武林大会上,曾经参与雁门关一役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当着萧氏父子、慕容氏父子之面道出告密者乃是慕容博,双方才知是生死仇家。之后,两对父子追奔到了藏经阁,恰好挑战少林失败的鸠摩智此刻也躲在藏经阁内。&&&&在得知慕容博意图推翻大宋后,鸠摩智铁定站到了慕容父子一边。三对二的情况下,萧氏想杀慕容博,看来非常之难。然而此时,慕容博以宋辽开战为代价,向萧氏父子交出自己这条命。萧远山动心,打算答应他。萧峰此刻则显出大英雄本色,他说:“杀母大仇,岂可当做买卖交易?此仇能报便报,如不能报,则我父子毙命于此便了。这等肮脏买卖,岂是我萧氏父子所屑为?“他又说:“……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我对大辽尽忠报国,旨在保土安民,而非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报仇雪恨而杀人取地、建立功业。”[14]&&&&萧峰一番慷慨陈词,引来少林寺中一位绝世高人的出现。这位通常被称作扫地僧的僧人,是一位低阶的服事僧。“服事僧虽是少林寺僧人,但只剃度而不拜师、不传武功、不修禅定、不列‘玄、慧、虚、空’的辈分排行,除诵经拜佛之外,只做些烧火、种田、洒扫、厨工、土木粗活。“[15]然而,这位扫地僧其后的表现却显示,他是《天龙八部》中的第一高手。他首先表示了对萧峰的肯定:”善哉,善哉!萧居士宅心仁厚,这般以天下苍生为念,当真是菩萨心肠。“[16]之后,他又告诉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三人,由于他们佛法修为及慈悲之心不足,却强练本寺绝学,已经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了。他同时指出了三人的病理特征。萧远山、慕容博两个生死仇家对扫地僧的话似有相信,鸠摩智则一再怀疑,以为扫地僧在恐吓他,想迫使他停练少林七十二绝技。最终,萧远山和慕容博被扫地僧感化,为对方疗伤,并了却尘缘归入佛门,成为师兄弟。鸠摩智则再次出手击伤段誉后逃出少林。&&&&鸠摩智的觉悟&&&&鸠摩智在打伤段誉逃离少林寺后,得知吐蕃国王派小王子宗赞前往西夏国都兴州应征驸马[17],他决心全力辅佐宗赞王子娶到西夏公主,实现吐蕃与西夏的联姻,此举有可能是希望借助西夏势力来统一吐蕃。鸠摩智在帮助宗赞王子求亲的过程中极为自私霸道:他派遣高手武士驱逐赶来应征驸马的数百名贵族少年、江湖豪客,防止他们成为宗赞王子的竞争对手。不过,他此时也明白了少林寺扫地僧的论断是正确的,他确实已经患上重病:一旦运用内功,身体就极度不适。[18]&&&&鸠摩智手下武士虽然对付得了一般的应征者,但像慕容复这样的武林高手则奈何不了。因此,当得知慕容复赶到了兴州,鸠摩智决定亲自出马吓退慕容复。见到慕容复后,鸠摩智本以为自己三言两语就能唬住他,但慕容复还是迫使他动了手。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鸠摩智病入膏肓,慕容复却仍不是他对手,立马被他擒住。鸠摩智吩咐手下将慕容复投入一口枯井,之后命他们去找巨石将井口压住,以防慕容复爬出。[19]这口枯井内,已有两人,一是段誉,另一位是慕容复的表妹王语嫣,慕容复担心段誉和王语嫣成为他应征西夏驸马的障碍,便将段誉打落枯井,又绝了王语嫣成为他妻子的念想,王语嫣绝望之际也自投深井。[20]这三人虽落井,却都没大碍。&&&&出于擒住慕容复的需要,鸠摩智强运了内功,这导致他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全身内息急速膨胀,身体似要爆裂。鸠摩智俯身井口,用手掌向井底猛击,试图宣泄体中内息,然而全无效用,内息反而翻滚得越来越汹涌。突然之间,他衣襟中偷来的一册小无相功秘籍掉入井底,他为取回秘籍,跳入井底,陷入了淤泥之中。加之已走火入魔,力道不受自己控制,鸠摩智空有一身绝世武功,却不无法爬出淤泥跳出井外。此时,出去寻找巨石的吐蕃武士已回来,鸠摩智虽然大喊救命,他们却听不到,依照这位国师先前的命令将巨石压在井口离去了。[21]鸠摩智先前种下的种种恶因:强练少林七十二绝技、偷取逍遥派武功秘籍、命人搬巨石杀人灭口,全部在自己身上结出了恶果:强练少林七十二绝技导致其走火入魔、逍遥派秘籍掉出导致其落入深井、命人搬巨石杀人灭口导致断了自己生路。&&&&随后鸠摩智发疯,扼住同在井底的段誉的脖子,情急之下,王语嫣咬中鸠摩智身上一处穴位,使得他全身内力尽数被段誉用北冥神功所吸走。内力尽失的鸠摩智,因祸得福,保住了一条命,并因缘际会与其他三人先后出井。经此生死一劫,鸠摩智大彻大悟,从此安心翻译佛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鸠摩智翻译的佛经,很多都没有公开出版,而是在云游青藏高原的途中,随手埋在了山岩洞穴。过了数百年,有一些僧人无意中挖到了这些散落各地的佛经,视它们为至宝,号称这些经书为“伏藏”。后来自称为“掘藏师”的宁玛派僧人,专门挖掘鸠摩智及其模仿者埋下的经书,一直到现在。鸠摩智的奇特行为,造福了中国的学术界。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所中的部分师生目前正在研究这些宁玛派僧人留下的伏藏经书。&&&&励轩&&&&日&&&&[1] 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3页。&&&&[2] 为了便于理解,在下文,笔者都将这些政权称为某某国。&&&&[3] 历史上,这次叛乱发生在1063年。萧峰在1094年时约莫30余岁,他不可能在1063年帮助耶律洪基平叛,这是小说的牵强之处。&&&&[4] 以上是史实,小说中,保定帝是主动避位,并非为人所迫,段正淳则并未来得及当皇帝就殉情自杀。&&&&[5] 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38页&&&&[6]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页&&&&[7]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31页&&&&[8]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31页&&&&[9]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41-357页&&&&[10]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65页&&&&[11]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71-393页&&&&[12]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71-393页&&&&[13]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1398页&&&&[14]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1512页&&&&[15]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1524页&&&&[16]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1521页&&&&[17] 当时西夏国王为自己的女儿向天下青年豪杰发出招婿的邀请。这位公主即是李秋水的外孙女,曾在西夏被天山童姥拐走,并与虚竹有了鱼水之欢。招婿活动结束后,公主成为虚竹的妻子。&&&&[18]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1596页&&&&[19]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页&&&&[20]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页&&&&[21]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页&&&&[22]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1618页&&&&[23] 臧晋叔.《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页&&&&[24]臧晋叔.《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页&&&&[25]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78页&&&&[26]金庸 《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第380页&&&&[27] 沈卫荣 《神通、妖术和贼秃:论元代文人笔下的番僧形象》,《汉学研究》第21卷第2号,台北,2003年,第247页.&&&&[28] 《元史》卷二五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哈麻传&&&&[29] 《元史》卷二二列传第八十九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江海寄余生]
[潮音海岸]
[chaixiner]
[财经上帝视角]
[西风烈535]
[笑看你们]
[广法天尊]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48:02 &&
这等肮脏买卖,岂是我萧氏父子所屑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5:22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09:14 &&
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23:03 &&
吴钩:金庸小说中,那些真实的人物虚构的历史 南方都市报-副刊&&&&&&&&近日,在微博上有不少关于金庸小说人物的讨论,其中,金庸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与历史真实人物为何完全不一致,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历史专栏作者吴钩就涉及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武侠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文/吴钩&&&&金庸写武侠小说,除了少数作品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模糊处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我以前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主要是被那曲折神奇的故事情节与回肠荡气的侠义精神所吸引,并不怎么注意小说的历史背景。后来看金庸的小说,便拿小说涉及的“历史”跟史料记载的历史相比较,一比较,便立即发现金庸先生原来很喜欢将历史当成小姑娘任意打扮。&&&&丘处机:金国顺民V S大宋爱国侠客&&&&《射雕英雄传》中,终南山全真教道士丘处机被金庸描绘成一位嫉恶如仇的大宋爱国主义侠客。他在小说中出场,是追踪十多天,刺杀了“与金人勾结,图谋侵犯江南”的汉奸王道乾,提着王道乾的首级路过牛家庄。在牛家庄,他结识了隐居于此的宋朝忠臣之后郭啸天与杨铁心,并合力杀掉了追来的金兵。小说这么写道:&&&&“丘处机今日一举杀了不少金人,大畅心怀,意兴甚豪。杨铁心……说道:‘郭大嫂也怀了孩子,就烦道长给取两个名字好吗?’丘处机微一沉吟,说道:‘郭大哥的孩子就叫郭靖,杨二哥的孩子叫作杨康,不论男女,都可用这两个名字。’郭啸天道:‘好,道长的意思是叫他们不忘靖康之耻,要记得二帝被虏之辱。’丘处机道:‘正是!’”&&&&看,丘处机的“爱宋情怀”是多么的高大上。&&&&历史上丘处机确有其人,是全真道的第五任掌教,对全真教在北方的传播贡献很大。但丘处机绝对不是南宋的爱国主义者,恰恰相反,他称得上是南宋敌国――大金王朝的顺民。他曾多次获金世宗召见,并协助金宣宗招抚、平息了山东登州和莱州的民变,被金国朝廷赐封为“自然应化弘教大师”。南宋嘉定十二年,宋宁宗曾遣使者手持诏书,敦请丘处机赴临安,但丘处机认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推辞不去。&&&&我们不必忙着臧否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显然,他跟金庸笔下的那个“丘处机”是大相径庭的。&&&&张三丰:元朝遗民VS抗元大侠&&&&另一位著名的修道士―――张三丰也被金庸错位地赋予民族主义立场。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尽管并未加入抗元义军的第一线,但毫无疑问,他对他徒孙、明教教主张无忌领导的抗元事业是非常支持的。小说写道:&&&&“张三丰问起英雄大会及义军抗元之事,对张无忌温勉有加。……张三丰听得她(赵敏)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随张无忌,说道:‘好,好!难得,难得!’”&&&&但历史上真实的那个张三丰,并无抗元的理想。恰恰相反,他曾当过元朝政府的县令,在元朝灭亡之后,又一直以元遗民自居,在一首写于明洪武十七年的《自题无根树》诗末,张三丰自注“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在另一篇《自题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文末,他也署上“大元遗老三丰道人书”。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多次遣使降诏邀请张三丰赴京,但张三丰却“托仙远遁,以全事元之节”。这位元朝遗民,怎么可能有抗元之心呢?&&&&郭靖:爱国大侠VS忠义豪绅&&&&倒是金庸塑造出来的一代大侠郭靖,死守襄阳,以身殉国,其可歌可泣的精神,跟历史原型颇为契合。――没错,历史上确实有一位郭靖,为南宋时四川的一名豪绅。宋史附有一则《郭靖传》,说开禧二年,宋臣吴曦叛宋降金,“四州之民不愿臣金者,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江而下”,逃亡于外地。吴曦意欲将这群难民驱逐回乡,郭靖也在难民当中,他不愿归顺金国,对弟弟说:“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居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嘉陵江而死。&&&&&&&&黄日华版 郭靖&&&&郭靖之所以宁死也“不忍弃汉衣冠”,可能跟他是一名士绅,受儒家名节思想熏陶有关。而丘处机、张三丰等出家人,已经在金人、元人的统治下生活多年,观念中想必并无多少“华夷之辨”,这也应该是几百年前寻常中国人的常态吧,今天我们大可不必要求他们都是反抗异族统治的英雄、烈士。只不过,金庸先生自己早期可能有着不自觉的民族主义情结,所以当他将这几个历史人物写进武侠小说时,便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明显民族主义立场的义士。&&&&当然,我知道,小说不是历史,武侠小说尤其不是,以研究历史的标准来评判文学创作,肯定是缘木求鱼的。不过,既然金庸的小说扯到了历史,那么细究一下,也许有助于看官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18:14 &&
王重阳和林朝英:他们还以为自己在谈恋爱文/六神磊磊&&&&一、&&&&王重阳和林朝英,是一对神仙眷属。&&&&和这一对相比,江湖上其它的几对所谓“神仙眷属”都统统差了点意思。&&&&袁士霄和关明梅显得比较“逊”;无崖子和李秋水显得比较“淫”;杨过和小龙女离经叛道,显得不如林王两人“正”;郭靖和黄蓉则显得比较世俗,仙气儿不够。&&&&黄药师和冯衡这一对本来挺讨人喜欢,但是金庸改了书,安排黄老邪去意淫梅超风,真是让人无语。&&&&至于欧阳锋和他嫂子,咱们可以不提那一出么……&&&&综上,王重阳和林朝英,简直是天造地设、组织赞成、群众拥护、形势需要的一对革命夫妻。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俩人没有在一块。&&&&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二、&&&&对这个问题,金庸自己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最深入人心,说这两个人“竞争之心”太重,互相不服气,死掐了一辈子:&&&&“二人武功既高,自负益甚,每当情苗渐茁,谈论武学时的争竞便随伴而生,始终互不相下。”&&&&意思是说,这俩人都是顶尖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只知道“更高、更快、更强”,不懂我国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所以关系处不好。&&&&这个解释,似是而非。&&&&江湖上互相竞争的夫妻有的是。比如胡青牛和王难姑,一个“毒仙”一个“医仙”,惨烈互掐几十年,他们的“竞争之心”比林、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不影响他们结婚做夫妻。&&&&此外,王重阳真的是对林朝英一点都不相让么?翻翻原著,其实未必。他和林朝英打架,从头到尾都在让。“知她原是一番美意,自是一路忍让”“先师不出重手,始终难分胜败”“决意不论比甚么都输给她便是”。&&&&第二种解释,是说两个人“碍于礼教”,不能在一起――原著中杨过说:“当年重阳先师和我古墓派祖师婆婆原该好好结为夫妻,不知为了甚么劳什子古怪礼教,弄得各自遗恨而终。”&&&&杨过这种说法,没有证据,多半出于私心――明明是他自己要搞师徒恋,却去附会古人,到重阳祖师的身上去找合法性。&&&&三、&&&&再进一步研究,我逐渐发现,王重阳和林朝英的关系不像朋友,倒像是网友――平时话挺多,互相也写了好多信,“英妹”“英妹”的乱叫,但一见面就尴尬,找不到共同话题,只好讲武功。&&&&这两人的互动方式,也很类似于网友――今天我发帖、你顶贴,明天你发帖、我顶帖,看似朋友圈里热火朝天,关系却没有实质进展。&&&&比如原著上,王重阳絮絮叨叨地给林朝英讲自己抗金的战况,等于是在朋友圈发帖:“坑爹啊,今天金兵好猛”,林则回帖“锤缭蕖保&&&&下一次林朝英跑到古墓叫阵,也等于是发了个贴“哈哈我武功天下第一”,王于是积极回贴:“嘿嘿我不信”。&&&&他们无休止的“争胜负”“拼输赢”,只是表面现象。我不认为俩人真的这么在乎胜负。谁高谁下,双方心里不都明镜一样么――书上说,王重阳“自料武功稍高她一筹”,林朝英也知道他“并非存心和我相斗”。&&&&可是不斗又怎么办呢?毕竟除了恋爱关系,“缠斗”好歹也算是种亲密关系啊!&&&&四、&&&&王重阳和林朝英的真正问题,在于不会谈恋爱。&&&&恋爱和轻功、暗器一样,也是门技术活。张翠山不会谈恋爱,但是幸亏殷素素会,所以做成了夫妻;而王重阳、林朝英两人都不会,作为一派宗师,又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桥板,于是问题就大了。&&&&他们都是文武全才,王重阳甚至连工程建筑都懂,古墓的图纸都是他画的;林朝英也一样,你看玉女剑法里,她会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小园艺菊”“抚琴按萧”“松下对弈”“锦笔生花”……这样的两个人,怎么肯暴露自己不会谈恋爱呢?&&&&一个人越优秀、越全能,万一碰到某个领域自己不会的,就越宁死也不肯碰。&&&&他们互相写了那么多封亲热的信,“没一句涉及儿女私情”。他们都努力装作“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谈私情”,就像两只强壮的旱鸭子在泳池边上淡定地比划、热身,聊天气,聊美食,却谁不肯下水。&&&&他们上演了一幕幕类似“给女神修电脑”的拙劣对手戏。林朝英说:我觉得你的房子真好,王重阳马上说:好呀,我搬出来给你住;王重阳说:我发现一种床对你身体很好,林朝英说:好呀,结果王重阳辛辛苦苦地打了张寒玉牌单人床。&&&&他们不咸不淡地互相顶着贴,挥霍着岁月年华,还以为这就算是在谈恋爱。&&&&五、&&&&最后,林朝英孤独地老了,死了。&&&&王重阳跑到古墓,熟视故人遗容,“痛哭了一场”。&&&&然后呢?给她作上一篇女儿诔?或者像段正淳一样殉情?那是你们想多了。&&&&他的做法是――吭哧吭哧地把一篇武功刻在人家墙上,还留了一行字:&&&&“玉女心经,技压全真,重阳一生,不弱于人。”&&&&有人说:瞧,你还说他俩不是争胜!都人鬼殊途了,他还想着比武呢!&&&&然而你再仔细想想,那是争胜吗?&&&&那只不过是王重阳又重复了一遍自己唯一会做的事:他又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妹子,还是我武功高嘛”,然后得意洋洋地圈给了林朝英。&&&&他都这么老了,但恋爱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小男孩阶段:不知道怎么接近心仪的小姑娘,于是挑衅她,拉她辫子,换来她的愤怒回应,然后沾沾自喜。&&&&不同的是,这一次,林朝英再也不会回帖,也不会点赞了。他们朋友圈里的更新,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年的这一天。&&&&你也很体面,我也很体面,但是我们的爱情,只收获了一个永远寂静的朋友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4:12 &&
历史上的尹志平:忠肝义胆并非奸诈小人&&&&[摘要]《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一书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还原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真实面目。&&&&&&&&《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填下乌贼 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本文摘自《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填下乌贼 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全真教:从未抗金、一直亲元&&&&丘处机道:“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神雕侠侣》第4回&&&&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小说里,全真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组织。在射雕年代,全真教是武林最富盛名的大教派,首任教主王重阳以“天下第一”的武功笑傲群雄;到了神雕年代,虽然全真教今不如昔,但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依然在江湖世界里具有崇高的声望,极少有人胆敢小觑。&&&&在这两部小说里,全真教都是以一个亲宋爱国的教派面目出现的,虽然也出现了类似赵志敬这样通敌卖国的叛徒,但毕竟是少数,全真教的三代典型教主: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都是忠肝义胆、爱国爱民的江湖豪杰,他们在抵抗金国、蒙古的先后入侵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南宋小朝廷的北方屏障。&&&&然而历史上的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三代教主,却和小说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性:在他们执掌全真教的一生中,亲金元而远南宋,毕生服务于异族政权而毫无愧色。&&&&重阳创教&&&&先说王重阳手创全真教。&&&&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矗彼尉┱赘萄舸笪捍迦耍ù笪捍逑质翥粝兀两裆写妫M踔匮舫錾诒彼位兆谡投辏ü1112年),是不折不扣的宋人。&&&&因为家境殷实(属于富裕地主家庭),故而少年王重阳有条件习文练武,《金莲正宗记》记载他“骨木雄壮,气象浑厚”“膂力倍人,才名拔俗,早通经史,晚习刀弓”,可见丘处机说王重阳“少年时先学文,后练武”,情况大致不差。&&&&1127年靖康之变后,咸阳纳入金国领土,中原板荡,兵连祸结,但地处关中的偏僻乡村幸运躲过一劫,未遭大的劫难。&&&&但王重阳并未表现出什么“家国之痛”,或许是因为北宋暮年的腐朽气息,已经让他心如死灰了罢。&&&&1133年,21岁的青年王重阳参加刘豫伪齐政权的科举考试,应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深受刺激的他时隔几年后,又参加了金朝的武举考试,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26岁的王重阳应武略,中甲科,成功考取了金国功名,后被授予甘河镇酒监一职。&&&&王重阳考取功名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小官吏的幸福生活。但年复一年的官场迎来送往生涯逐渐让其倍感厌倦,加上仕途多年也无晋升,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47岁的王重阳借口遇到了汉钟离和吕洞宾两位神仙,就此抛家弃子、辞官入道,这就是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证道”。&&&&王重阳“遇仙”后,在终南山下祖庵镇结庐修炼,又挖了一个小地窖,修成坟茔状,立碑“活死人”,自号“王害风”,这就是《神雕侠侣》活死人墓的原型。&&&&小说中的活死人墓方圆数里,机关重重,能容纳数千人的军队和粮草兵器,而实际上真正的活死人墓只要一个人花半天时间就可填平。&&&&王重阳在终南山传道三年,结果很惨淡,乡人对他毫无兴趣,只招来了史处厚、严处常等几个弟子。1167年,王重阳离乡东去,赴山东半岛传道收徒,这一年,可视为全真教的创立之年。&&&&王重阳将自己手创的教会命名“全真”,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说是“真性保全”,一说是“精气神三全”,一说是个人内修的“真功”和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两全。但不管哪种解释,全真教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扶危济困、怜孤惜寡当作了一项教务,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点和小说是吻合的。&&&&王重阳选对了路,山东半岛道教氛围浓厚,蓬莱仙山更是大名远扬。加上此时金国统治者有意扶持道教,故而在山东,王重阳陆续收了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和刘处玄七个得力弟子,即著名的“全真七子”。此外,王重阳又得到了牟平大富周伯通的财力支持。有了徒弟,有了资金,全真教顺利地在山东站稳脚跟。&&&&小说中的周伯通是老顽童,办事极不靠谱,但历史上的周伯通对王重阳及全真教贡献甚大,没有周的鼎力支持,全真教的壮大不会这么迅捷。当然,周伯通没有出家,这一点上,小说和史实吻合。&&&&然而,正当王重阳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厄运突然降临,1170年,王重阳突然去世,享年58岁,算不上长寿。&&&&清和再兴&&&&尹志平是一个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书的人物,他是丘处机的得意弟子,接过了全真七子的衣钵,被委任为新一代的全真掌门,道号“清和真人”。在《射雕英雄传》中,他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小道士,虽然不免鲁莽,但也算得上是尊师重道、果敢坚强;到了《神雕侠侣》中,他已经变成了中年大叔,除了面对小龙女会方寸大乱,在其余事务上冷静稳重、精明强干,是个不错的掌教继承人。&&&&历史上的尹志平,和小说中的人物差异较大,因此在新修版中改名换姓为甄志丙。其简历如下:&&&&1169年,尹志平出生;1191年,拜师丘处机;1219年,随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为西行十八弟子之首;1227年,继任全真掌教;1238年,辞去掌教之位,将教务交付李志常;1251年,逝世,享年82岁。&&&&这么看的话,小说和历史上的尹志平相比较,只有1219年西去觐见和1238年掌教退位两件事情是可以贴合上的,而真正的尹志平堪称长寿老人,比小说中横遭惨死的结局好太多了。&&&&历史上的尹志平和他的师祖、师父一样,向来亲金元而远南宋,风格一脉相承;异族统治者也对尹志平封赏有加:&&&&1232年,尹志平迎见南征回师的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令皇后乃马真氏代祀长春宫。&&&&1234年,乃马真皇后赐尹志平道经一藏。&&&&1249年,元定宗贵由赐尹志平“清和演道玄德真人”称号,加赐金冠法服。&&&&1251年尹志平去世,十年后的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尹志平“清和妙道广化真人”称号;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武宗海山再封“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尹志平算是极尽哀荣。&&&&全真教的传承梯队基本上是金字塔形的,开教祖师王重阳是第一代,他的徒弟全真七子(北七真)是第二代,到了“志”字辈的第三代弟子已经有了数百人之多,第四代、第五代更是数不胜数。全真教最鼎盛之时,“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端的是了不起!&&&&尽管全真教一直臣服于金元政府,但势力日盛的全真教还是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猜忌,早在元宪宗蒙哥汗时期,喇嘛教和全真教为争夺天下宗教总领地位,就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佛道《化胡经》之辩,即著名的“戊午佛道大辩论”!&&&&这场辩论赛中,双方各出17人,全真教首席代表是李志常,而喇嘛教首席代表是大名鼎鼎的萨迦五祖八思巴。喇嘛教在元廷的暗中支持下取胜,夺得了宗教总领的位置,而全真教由此逐渐衰落,风光不再。&&&&由此可见,虽然王重阳以及他的继任者一直将全真教定位于“宗教服务于皇权”的角色,但统治阶级却掌握着全真教的生杀予夺大权,既可以提拔、赏赐,也可以打击、限制,元朝统治者一边让喇嘛教取代全真教的位置,一边不停擢升已死的王重阳的地位(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一手硬一手软,既利用全真教稳定政权的宗教作用,又不至于形成新的“黄巾之乱”。对于“从未抗金、一直亲元”的全真教来说,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小说和历史上的全真教形象背道而驰,读者也不须多有怨言,全真道士一边弃世,一边和俗世有种种关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全真教要发展壮大,不能不服从统治者的意愿,以政治风向为导向,这是全真教立世生存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该对此过于苛求。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7:17 &&
&&&&兰州烧饼,鉴定完毕。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8:32 &&
金庸小说中满朝文武畏惧吴三桂淫威 并不符合实际&&&&[摘要]《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一书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还原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真实面目。&&&&&&&&《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填下乌贼 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本文摘自《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填下乌贼 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康熙大帝平定四方&&&&康熙又叹了一口气,抬起头来,出神半晌,缓缓的道:“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规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鹿鼎记》第50回&&&&毫无疑问,长篇巨著《鹿鼎记》是金庸十四天书里,最像历史小说的武侠小说,连金庸自己也在小说“后记”里,坦言“《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这部大师的封笔之作,也得到了广大读者冰火两重天的评价:喜欢者认为这是金庸先生写得最成功、最出色的作品,空前绝后;而不喜欢的读者则会发出这样的质疑--“《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逼得金庸在“后记”里专门解释:当然完全是我自己写的。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与形式,要尽可能地尝试一些新的创造。&&&&这部小说的男主角是市井混混韦小宝,但隐形的男主角却是康熙。清圣祖康熙大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任内,智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北拒沙俄,亲征准部,和好西藏。这六件大事在小说中,康熙借着韦小宝之手,一一达成,实现了一统华夏之梦。当然,小说将统一大业的所需时间大大缩短了,历史上康熙花了52年(公元年)才平定四方,而小说里,韦小宝只用了区区15年就完成任务(公元年)。金庸“快马加鞭”缩短历史进程,也是为了让韦小宝30岁之前“告老还乡”,以免“韦小宝”不慎变成“韦老宝”。&&&&智除鳌拜&&&&康熙皇帝清除政敌、扫平四方的历程,也相当不容易。小说和历史一样,最先是从顾命老臣鳌拜下刀。&&&&康熙八年5月16日(公元1669年),毫无防备的辅政大臣鳌拜在去上书房议事的途中,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侍卫放翻。吏部侍郎索额图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康亲王杰书是鳌拜三十条罪状的起草人,而太皇太后孝庄是此事件的幕后推手--她真心希望她的孙子早日临朝亲政。&&&&鳌拜虽然擅权、骄横,却无反心,相反,他甚至可以算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三朝老臣。康熙清除鳌拜事发突然,但并未引起恶性连锁反应,可见彼时的满清朝廷内部,并未出现逆臣谋反的隐患。&&&&鳌拜的失败,只能归结为他自己太傻、太天真,他看到顺治清算死去的多尔衮,却想不到康熙会清算活着的自己。所以康熙自己也知道,清算鳌拜一事多少不太厚道。康熙五十二年,老年的玄烨追赠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许其从孙苏赫袭。雍正、乾隆两朝,对鳌拜的平反工作进行得更加隆重、全面,重新赐其一等公爵位,只不过此时的鳌拜早已朽骨化泥,一无所知了。&&&&康熙清算鳌拜一事,迅速引起了一个人的高度警觉,这个人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定三藩&&&&吴三桂的履历,国人并不陌生,“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惜身后骂名引兵入关。因为投降带路、追剿李闯等功绩,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顺治皇帝根据洪承畴的建议,“命平西王驻镇云南”,同时,命平南王尚可喜驻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驻镇四川(次年改驻福建,用以防备明郑)。而另外一位汉人藩王定南王孔有德,由于在1652年“桂林之围”中满门被杀,只有一女孔四贞逃出,故而孝庄趁机将其收为养女,不动声色地将广西藩镇的军政大权收回。&&&&吴三桂受封云贵后,借口“驻守西南、以防永历”,牢牢把握军政大权,俨然是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康熙清算鳌拜,向外界表达了亲政的信号,既然对同族功勋老臣都能下手,那么外族重臣,自然更加犯忌。吴三桂想到这一点,制订了投石问路的计划:准备联合耿、尚二人上书要求撤藩,用以试探清廷态度。&&&&广东方面,尚可喜是个对清廷忠心耿耿的人物,不愿追随吴三桂起事。早在1653年,他就曾上书顺治帝,请求解甲归田,此后直到1673年,尚可喜在20年的时间里,先后上了11道奏章,主动请求归老辽东,由其子尚之信留镇广东、承袭王爵。&&&&康熙对“识相”的尚可喜很满意,顺水推舟,允许了尚可喜的撤藩要求,但要求尚之信一同迁走关外,广东政权收归中央。事已至此,尚可喜唯有服从,故而态度恭顺,准备择日启程,而尚之信则心怀不满。&&&&福建方面,其时耿继茂已死,子耿精忠继位。耿精忠反客为主,紧随尚可喜也上了一道撤藩奏章,用以试探康熙的态度。吴三桂自然不甘人后,于同年的7月,也上呈撤藩申请。&&&&耿、吴二藩几乎同时上书请求撤藩,引起了满清朝廷极大的震动,文武臣工都知道这是三藩以退为进的策略,故而大多数臣子都持谨慎保留态度,唯独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撤藩(小说中满朝文武全部畏惧吴三桂淫威,并不符合实际,明珠被严重丑化)。&&&&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决然批准撤藩,索性假戏真做。撤藩令一下,三藩震动,吴三桂“愕然气阻”。事已至此,逼得吴三桂不得不反。&&&&日,吴三桂悍然起兵,以“兴复明室”的名义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三桂起兵后,四处拉拢盟友,除了向耿精忠、尚可喜求助外,还给台湾郑经、西藏达赖、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人发函,相约共同起事,合力反清。这和小说中吴三桂联络尚可喜、耿精忠、噶尔丹、桑结、沙俄、神龙教等势力如出一辙。&&&&日,耿精忠响应;随后,台湾郑经响应;年底,王辅臣响应;1676年2月,尚之信幽禁尚可喜,响应;如果加上各地蜂起的义军,整个长江以南国土,尽皆举旗反清。&&&&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康熙沉着冷静,做了三手应对措施:首先驳斥了索额图的“治罪撤藩大臣”建议,坚定了满朝文武同仇敌忾的抗敌之心;其次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之孙吴世霖处以绞刑,断绝了和吴三桂划江而治的议和可能,同时将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i册封为皇太子,用以稳定人心和国本;最后,采用剿抚并用的方法,分化、瓦解敌人并不牢固的联盟阵营,成功策反了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三路兵马,加上自行离去的郑经势力,导致了吴三桂最终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战事之初,蓄养多年、准备充分的吴军大占上风,一度攻至长江南岸。但随着盟友的纷纷离去,清廷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胜负之势逐渐逆转。1676年长沙之战、1678年岳州之战两次大战后,吴三桂日渐途穷。为了鼓舞人心,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其“反清复明”口号不攻自破,导致了更多的人离开他。&&&&惊怒交加的吴三桂在1678年的8月17日病死于湖南,其孙吴世[“继位”。康熙毫不手软,继续发动大军水陆夹击,连战连捷,并于1679年9月收复衡阳。吴军仓皇逃回昆明,据城死守。&&&&1681年10月,清兵攻破昆明城,吴世[自尽。至此,为期八年的“三藩之乱”终告结束。&&&&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并没有就此罢手,除了将吴三桂骨灰、吴世[首级分发各省示众外,还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尚之信赐死,彻底消灭了三藩藩王,防止死灰复燃。王辅臣见状,料知不得免,遂喝毒酒自尽。&&&&在八年平叛战争中,康熙敏锐地发现,满清旗兵已然不复当年之勇,绿营汉兵却是能征善战,涌现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和王进宝(合称“河西四汉将”)这样的得力干将。在小说中,韦小宝和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交情着实不错。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00:08 &&
金庸小说人物的历史原型:丘处机是顺民而非侠客[摘要]金庸先生自己早期可能有着不自觉的民族主义情结,所以当他将一些历史人物写进武侠小说时,便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明显民族主义立场的义士。&&&&关于作者:吴钩,历史专栏作家。&&&&编者按:近日,在微博上有不少关于金庸小说人物的讨论,其中,金庸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与历史真实人物为何完全不一致,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历史专栏作者吴钩就涉及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武侠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金庸写武侠小说,除了少数作品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模糊处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我以前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主要是被那曲折神奇的故事情节与回肠荡气的侠义精神所吸引,并不怎么注意小说的历史背景。后来看金庸的小说,便拿小说涉及的“历史”跟史料记载的历史相比较,一比较,便立即发现金庸先生原来很喜欢将历史当成小姑娘任意打扮。&&&&&&&&荧幕上的丘处机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丘处机:金国顺民VS大宋爱国侠客&&&&《射雕英雄传》中,终南山全真教道士丘处机被金庸描绘成一位嫉恶如仇的大宋爱国主义侠客。他在小说中出场,是追踪十多天,刺杀了“与金人勾结,图谋侵犯江南”的汉奸王道乾,提着王道乾的首级路过牛家庄。在牛家庄,他结识了隐居于此的宋朝忠臣之后郭啸天与杨铁心,并合力杀掉了追来的金兵。小说这么写道:&&&&“丘处机今日一举杀了不少金人,大畅心怀,意兴甚豪。杨铁心……说道:‘郭大嫂也怀了孩子,就烦道长给取两个名字好吗?’丘处机微一沉吟,说道:‘郭大哥的孩子就叫郭靖,杨二哥的孩子叫作杨康,不论男女,都可用这两个名字。’郭啸天道:‘好,道长的意思是叫他们不忘靖康之耻,要记得二帝被虏之辱。’丘处机道:‘正是!’”&&&&看,丘处机的“爱宋情怀”是多么的高大上。&&&&历史上丘处机确有其人,是全真道的第五任掌教,对全真教在北方的传播贡献很大。但丘处机绝对不是南宋的爱国主义者,恰恰相反,他称得上是南宋敌国―――大金王朝的顺民。他曾多次获金世宗召见,并协助金宣宗招抚、平息了山东登州和莱州的民变,被金国朝廷赐封为“自然应化弘教大师”。南宋嘉定十二年,宋宁宗曾遣使者手持诏书,敦请丘处机赴临安,但丘处机认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推辞不去。&&&&我们不必忙着臧否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显然,他跟金庸笔下的那个“丘处机”是大相径庭的。&&&&张三丰:元朝遗民VS抗元大侠&&&&另一位著名的修道士―――张三丰也被金庸错位地赋予民族主义立场。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尽管并未加入抗元义军的第一线,但毫无疑问,他对他徒孙、明教教主张无忌领导的抗元事业是非常支持的。小说写道:&&&&“张三丰问起英雄大会及义军抗元之事,对张无忌温勉有加。……张三丰听得她(赵敏)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随张无忌,说道:‘好,好!难得,难得!’”&&&&但历史上真实的那个张三丰,并无抗元的理想。恰恰相反,他曾当过元朝政府的县令,在元朝灭亡之后,又一直以元遗民自居,在一首写于明洪武十七年的《自题无根树》诗末,张三丰自注“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在另一篇《自题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文末,他也署上“大元遗老三丰道人书”。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多次遣使降诏邀请张三丰赴京,但张三丰却“托仙远遁,以全事元之节”。这位元朝遗民,怎么可能有抗元之心呢?&&&&郭靖:爱国大侠VS忠义豪绅&&&&倒是金庸塑造出来的一代大侠郭靖,死守襄阳,以身殉国,其可歌可泣的精神,跟历史原型颇为契合。―――没错,历史上确实有一位郭靖,为南宋时四川的一名豪绅。宋史附有一则《郭靖传》,说开禧二年,宋臣吴曦叛宋降金,“四州之民不愿臣金者,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江而下”,逃亡于外地。吴曦意欲将这群难民驱逐回乡,郭靖也在难民当中,他不愿归顺金国,对弟弟说:“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居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嘉陵江而死。&&&&郭靖之所以宁死也“不忍弃汉衣冠”,可能跟他是一名士绅,受儒家名节思想熏陶有关。而丘处机、张三丰等出家人,已经在金人、元人的统治下生活多年,观念中想必并无多少“华夷之辨”,这也应该是几百年前寻常中国人的常态吧,今天我们大可不必要求他们都是反抗异族统治的英雄、烈士。只不过,金庸先生自己早期可能有着不自觉的民族主义情结,所以当他将这几个历史人物写进武侠小说时,便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明显民族主义立场的义士。&&&&当然,我知道,小说不是历史,武侠小说尤其不是,以研究历史的标准来评判文学创作,肯定是缘木求鱼的。不过,既然金庸的小说扯到了历史,那么细究一下,也许有助于看官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10:4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4:18 &&
被金庸黑得最惨的历史人物:尹志平不会玷污小龙女 广州日报&&&&&&&&1191年,尹志平(左)拜丘处机(中)为师。&&&&&&&&电视剧中的尹志平&&&&于正版《神雕侠侣》正在播出,除了小龙女变小笼包,观众还发现,剧中有一位人物改名了,那就是曾经“玷污”小龙女的尹志平,如今他叫甄志丙。据记者了解 ,历史上真有尹志平这个人,因受到抗议,金庸才在新版《神雕侠侣》中改成虚拟人物甄志丙。&&&&在武侠小说中武功平平、人品不佳的尹志平,其原型是中国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自小出家,转益多师,集全真道道法之大成,接任全真道掌教后,大建宫观,广收门徒,使全真道趋于极盛。他一生不近女色,淡泊名利,道德高尚,与小说中的尹志平迥若两人。&&&&生于官宦之家 儿时痴迷修道&&&&在当今社会,小说和影视作品对大众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严肃的历史著作。某个历史人物,其真实的记载往往关注者甚少,而经过小说家的加工创作和影视作品的形象化后,就迅速走红,知名度大大提高。如全真道的尹志平,了解其人其事的本来只有道门中人和一些历史研究者,自从他被写入旧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后,就名声大振,妇孺皆知。只可惜这名声并非好名声,而是坏名声。因小说中尹志平玷污了许多读者心目中的“女神”小龙女,被人们视为“淫贼”。&&&&这可冤枉了历史上真实的尹志平。此人乃是中国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士,全真道德高望重的第六任掌门。武侠小说的描写如此丑化这位道教先贤,自然引起了道门中人及一些道教文化研究者的不满和抗议。尽管作者曾公开道歉并在新版《神雕侠侣》中把尹志平改为虚构的甄志丙,但旧版小说的尹志平已深入人心,要在人们心目中抹去其不良印象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对他的生平、为人及修道理念作些介绍。&&&&尹志平,金元时期道士。字大和,道号清和子,山东莱州(今山东掖县)人,生于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祖籍河北沧州,《葆光集》序言称其祖上有一母生九男,其中七八个都当了大官,各封八县。北宋时徙居莱州后,“簪缨炽盛”。&&&&生于官宦之家的尹志平,禀赋异常,童年时曾不经意地“入定”,“冥然漠然,不觉心形俱丧”,和贾宝玉梦入“太虚幻景”有些类似。少年时聪明颖悟,读书过目不忘,每天能记千余言。14岁时,遇到王重阳的大弟子马钰,估计是被马道长的仙风道骨迷倒了,就打算离家当道士,结果被父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对他严加看管。尹志平不甘心,找机会偷偷溜了出去,如愿以偿当了马钰的弟子。&&&&几年后,心急如焚的父亲终于把他逮住,强拉硬拽逼他还俗,并把他锁在屋子里。没过多久,尹志平又逃了出去,结果又被抓回来。如此反复多次,其父无可奈何,只好同意他出家当道士。可见尹志平的性格非常倔强,对修道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看过《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人,都以为尹志平年轻时是个帅哥。在金庸笔下,他“长眉俊目,容貌秀雅”,“羽衣星冠,眉清目朗”,比他更英俊的大概只有杨过了。查阅史籍,并没有其相貌的记载,尹志平是不是帅哥,就不得而知了。&&&&40岁前修为已经超一流&&&&长得帅不一定武功好,武侠小说中的尹志平,虽然勤学苦练,其武功充其量也只能达到全真道第三代中第一流的水平,跟江湖上超一流高手根本没法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属于二流角色。实际上,尹志平的道学修为出神入化,是全真道各种道术的集大成者。他早年追随马钰学了几年,内丹修炼已登堂入室;后来又拜刘处玄为师,洗心革面,超越尘俗,由俗人变成真正的道人;随后又向“铁脚仙人”王处一求教,获益匪浅;学道须懂《易经》,郝大通是个中高手,精通预测术,尹志平也得到了他的指点;1191年,尹志平在山东栖霞拜见丘处机,执弟子礼,久而久之,尽得丘师之“玄妙”。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中,其中五个都把道法传授给尹志平,可见他的道学修为在40岁前已达到超一流水平,绝非二流角色,他在丘处机之后接任全真道第六任掌门,可谓实至名归。&&&&尹志平帮蒙古人平息山东叛乱&&&&“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尹志平&&&&武侠小说把尹志平列入二流角色,这个角色自然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接任掌门后,顶住巨大的压力,坚决拒绝蒙古大汗的敕封,后虽被骗让位,仍坚持反侵略的立场,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指挥全真道众抵御蒙古武士的进攻,并险些被杀。这些描写,完全与史实不符。尹志平在刘处玄和丘处机当掌门时,已道名远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于路。1219年,成吉思汗的使臣刘仲禄奉命征召丘处机,听说尹志平是丘的高徒,便先到潍州(今山东潍坊)会见尹志平,尹志平认为可以趁此机会,以全真道教义劝化蒙古大汗,遂陪同刘仲禄赴莱州拜见丘处机,对促成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会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丘处机晚年时,全真道已是北方最大教派。尹志平接任掌教后,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东尽海,南薄汉淮,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全真道趋于极盛,尹志平“徒侣遍天下,闻望重朝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他仰慕不已。道书称:“自古教法之盛,功德之隆,唯清和师(即尹志平)为最。”&&&&另外,尹志平并不是抗击蒙古人侵略的英雄。恰恰相反,他是蒙古人的支持者。1223年,蒙古人侵略山东时,山东百姓纷纷抵抗,尹志平奉丘处机之命南下招降,利用他在山东的威望,平息了“叛乱”。&&&&尹志平有可能是好色之徒吗?当然不可能。尹志平自少年入道,一生不近女色,不为七情六欲所扰。王重阳在创教时已规定:凡人修道必须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尹志平掌教时,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这样一位高道,与武侠小说中的描写确实大相径庭,难怪道门中人提出抗议了。&&&&曾写词赠成吉思汗岳母&&&&如果一定要找出尹志平的“风流韵事”的话,有件事还值得一提,那就是尹志平和元初的“公主皇后”及其母亲袁氏的交往。&&&&“公主皇后”是历史上一位曾经辉煌但不知名的和亲公主。她原是金朝第七代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的第四个女儿,母亲是钦圣夫人袁氏。在金国,她是岐国公主,宫里面的人习惯叫她“小姐姐”。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攻打金国,1214年兵临中都(今北京,当时是金国首都)城下。出于无奈,当时的金宣帝只好向蒙古求和,接受成吉思汗提出的撤兵条件。岐国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了成吉思汗,袁夫人见女儿还小,便提出要随同前往,以便照顾女儿,得到了蒙古使者的同意。&&&&岐国公主嫁到蒙古后,得到成吉思汗的宠爱,特意为她修建了专属行宫―第四斡儿朵。斡儿朵是宫帐的意思,在当时的蒙古只有皇后才享有独自的斡儿朵。成吉思汗有44位妻子,拥有斡儿朵的只有4位,因此岐国公主的地位很高,可以单独颁发懿旨,蒙古人都尊称她为“公主皇后”。&&&&1220年,丘处机应召率领18位高徒赴西域雪山见成吉思汗,尹志平是随行弟子之首。1221年6月,丘处机等人到了“公主皇后”的斡儿朵,受到“公主皇后”的热情招待,送上寒具等物。几天后,袁夫人也前来一睹久仰大名的丘处机、尹志平等人的风采,她激动地说:“昔日稔闻师道德高风,恨不一见,不意此地有缘也!”三年后,丘处机师徒东归燕京,居住在长春宫。袁氏听到这个消息后,从草原专程回到燕京,拜丘处机为师。同时,袁氏母女和尹志平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尹志平的诗文集《葆光集》中,有一首《临江仙》词是专门写给袁氏的:“十年饱谙沙漠景,一朝复到都门。如今一想一伤魂。休看苏武传,莫说汉昭君。过去未来都拨置,真师幸遇长春。知君道念日添新。皇天宁负德,后士岂亏人。”字里行间既有对袁氏坎坷遭遇的同情,又有对袁氏拜丘长春(即丘处机)为师学道的赞许。&&&&“公主皇后”对尹志平也非常尊重,尹志平晚年经常到各地巡视修炼,“公主皇后”十分惦念他,曾“遣中贵请师还五华山,夤奉香火,预作寿宫”。尹志平82岁去世后,“公主皇后”又为他处理后事。出于对全真道的特殊感情,她还下发了两道懿旨,令各地官员保护全真道的宫观、田园等财产。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金庸小说中的历史:鸠摩智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鸠摩智挑战少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