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喜洋洋回报一生忙早出晚归的动物威镇一方百兽观战且不语打一生肖

当前位置: >>
十二生肖纵横谈
子鼠咬天东方十二生肖文化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一进入新年,当年的生肖动物便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成为民间工艺品和商场里各种各样的卡通玩具的主题。古人发明的干支纪年法,被后人挖掘出欢乐吉祥的因素,十二种生肖动物也就成为每年更替、轮流坐庄的吉祥物。十二生肖以鼠为先,生肖文化当然要从鼠说起。哺乳类最大的种群鼠,是啮齿目哺乳类动物,种类甚多,分布极广,无论繁华闹市,还是荒漠高原,几乎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鼠类生命力极强,繁殖速度惊人,尽管有人类的捕杀、药毒,蛇、猫的捕食,鼠类仍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大的种群。据西方科学家最近的估计:鼠类数目是世界总人口的 5 倍!这就是说,世界上有 250 亿只以上的老鼠,正在与人类争夺这个星球上的生存资源。这实在是一种恐怖!2500 年前成书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吟咏老鼠的诗篇,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鼠害的恐惧和无奈。相比之下,老虎的威风远不及小小的老鼠,特别是现在,已沦为"濒危物种"的老虎,如果没有人类的庇护,很可能在 21 世纪绝迹!如果鼠类的智商再高一些,也许会和老虎讨论讨论:谁是兽中之王?十二生肖中的第一位置在十二生肖中,老鼠堂而皇之地占据着第一位置。十二生肖的顺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生肖排列大同小异,只是印度的生肖动物,是十二神祗座下的十二神兽。另外,虎的位置上印度安排的是狮子,这大概是因为印度古来有狮无虎的缘故吧。柬埔寨选牛为首,鼠只好置于末座。泰国以蛇为尊,鼠就退至第 8 位。受东方十二生肖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与中国大致相似,唯有八生肖的缅甸不在此例。缅甸人以生肖纪日,星期四出生的属老鼠,星期五出生的属天竺鼠(豚鼠),却也和鼠有不解之缘。鼠在东方文化中何以如此吃香呢? 古人有“阴阳说”,一天分 12 个时辰,一天自零点开始计时。零点包含在第一个时辰--子时里,即前一天 23 时至当天凌晨 1 时中,也就是说,子时连结着昨日与今日。十二生肖动物的足趾或为单数,或为双数,只有鼠的前爪为四趾,后爪为五趾。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鼠阴阳齐备,前爪体现“昨日之阴”,后爪象征“今日之阳”。鼠与子时密不可分,况且夜半时分正是老鼠最活跃的时候。于是鼠就占了十二生肖动物的第一位置上。也有人说,轩辕黄帝以赛跑定顺序,老牛一路领先,临到终点,老鼠取巧跳上牛背,头探于前取了第一,排在牛前。柯尔克孜族另有说法:鼠在竞争中最先渡水登上彼岸,故排行第一。还有一个故事更有趣:猫与老鼠,本是朋友,生肖大赛之前猫托老鼠为自己报名,结果老鼠只顾自己抢头名,忘了朋友的托付。猫被排除生肖之外,从此记恨,见鼠就咬,成了鼠的天敌。不过,这故事没说明鼠排第一的原因。还有民间传说讲十二生肖是评选出来的。牛以体积大,对人类贡献大而排在首位,老鼠不服气,宣称自己最大,遭到所有的动物的耻笑。老鼠要求大家一起上街,让人类评比谁更大。老牛走在大街上,人们都赞美它身强力壮,却少有夸它大的。老鼠突然跃上牛背,却使人们吃了一惊,都说:“好大的耗子!”老鼠回顾其他动物,说:“听见了没有,都说我大。”大家无话可说,就让老鼠占了第一。不少文人挖空心思地考证,总想讨个正经的说法。除了“阴阳说”还有“开天辟地说”。清代《广阳杂记》说,上古时候,天地混沌一片,是鼠于子时咬破混沌,使天地分开,又有牛辟地于丑时,建此创世奇功,于是鼠名列十二生肖之首,自然当之无愧。种种传说,都难以为凭,但故事中机警、狡诈而又运气好的老鼠形象,却丰富了民俗文化。填仓节夜嫁女的老鼠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填仓节,又称天仓节。相传很久以前,北方曾大旱三年,赤地千里。统治者却不顾百姓死活,照旧横征暴敛,以至饿殍遍野。一位看守粮仓的官吏于心不忍,开仓救民,然后在正月二十五日放火烧仓,自己也在烈火中结束了生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老百姓献身的无名氏仓官,就在正月二十五这一天,北方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粮囤状的灰圈,内放五谷杂粮,并在其上覆盖瓦片,意即填满粮仓。 填仓节这天,粮商米贩都要祭“仓神”。仓神就是老鼠,号为“大耗星君”,《东京旧俗志》说它“掌管仓中之耗子”。老鼠在北方被称为“耗子”是从五代的后唐(923-936)开始的。当时的租庸使(即财政大臣)孔谦,常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种种苛捐杂税之外还要设“附加税”,“附加税”之外又加“雀鼠耗”。比如丝棉绸麻每缴纳十两加耗半两,粮食每石加耗二升,强制人们支付仓库中雀鼠损耗的亏空。由此,北方俗称老鼠为“耗子”。人们对官场上的耗子和仓库里的耗子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填仓节时祈求仓神关照,让粮米满仓,别让老鼠“耗”得太多。这一天的夜晚是不许点灯的。因为填仓节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不能惊了鼠类的好事。老鼠嫁女一向是中国民间年画或剪纸的传统题材,鼠新郎、鼠新娘以及鼠傧相、宾客等等一如人间的场面,虽然无不尖嘴细腿,却都穿红衫着绿裤,摇摇摆摆,结队成行,隆重而滑稽。老鼠嫁女之日并非全订在正月二十五日,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十,这一夜还必须点灯,为鼠照明。浙江金华一带,旧时以二月初二为老鼠嫁女日,这一天家家炒爆黄豆,拌以红糖,撒于屋隅。中国民间与鼠有关的节日,还有一些。如基诺族在农历十二月里的“打铁节”,贵州镇远县涌溪龙姓苗族在农历腊月初一的“吃老鼠粑粑”(也称“灭鼠节”),浙江台州一带汉族在农历正月十一日的“打老鼠眼”等。但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就不是鼠类风光的日子了--它们往往成为被追杀、驱赶、诅咒的倒霉蛋。朝鲜族在农历正月里也有在田间烧草驱赶田鼠的习俗。鼠类遭此待遇,是因为它们危害农林草原、盗吃粮食、传播鼠疫等疾病。最讨厌的是到处乱咬。啮齿目动物的门齿终生不断生长,常常要借啮物磨短,人类的衣物、家具甚至建筑物都成了鼠类磨牙的对象。鼠害太甚,以至台湾首次发行鼠年邮票时,颇费踌躇:将老鼠印在邮票上,岂非“放鼠横行”?最后设计一松鼠图案充数。其实,松鼠只是样子可爱一点,就其习性而论也属林中害兽。当然,其皮可制裘,其尾可制笔,还算能“变害为宝”吧。河狸鼠(也称海狸鼠)、麝鼠颇有经济价值,实验室里的大、小白鼠有医学价值,都不属害鼠之类,人们对它们采取保护政策并实行人工喂养。鼢鼠是草原、农田里的一害,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其骨可以代替虎骨入药,治疗风湿病。这样既可保护濒危的老虎,又可变害为利。《西游记》里作怪的鼠精 西游记》 鼠类的总体印象不佳。老鼠天性贪婪、怯懦、狡猾,又总是鬼鬼祟祟地行动,所以汉语中许多带贬义的词语便由老鼠派生而来。讥人眼光短浅,就说“鼠目寸光";斥人器量狭小,则说“鼠肚鸡肠”;惊慌逃跑,可以用“抱头鼠窜”来形容;犹豫不定,常被说成是“首鼠两端”;小偷小摸,是“鼠窃狗盗”;相貌猥琐的,谓之“獐头鼠目”;面带邪气的,状之为“贼眉鼠眼”等等。中国最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写遍了天上人间的仙、神、魔、妖。其中与鼠有关的不少。二十八宿、六丁六甲是天上神将,都参与过围攻齐天大圣的大战,后又与大圣合作,暗中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二十八宿中的虚日鼠,可以在晴朗的夜晚,在北方的星空找到它的踪迹。六丁六甲中的甲子神将王文卿也是鼠神。《西游记》中第 20、21 回中想吃唐僧肉的黄风怪,是黄毛貂鼠精,本是灵山脚下得道的老鼠,因偷了如来琉璃盏中的清油,畏罪逃到人间作怪。第 80-83 回中的鼠精,一心想和唐僧婚配,被孙大圣查出底细,原来是金鼻白毛老鼠精,也在仙界偷过香烛,能幻化美女、自称“半截观音”、“地涌夫人”,跟天上的托塔天王、哪咤三太子套过干亲。最后黄风怪和鼠精都被孙大圣降伏。书中鼠神、鼠妖有正有邪,不管正邪都给《西游记》增添了色彩。“迪斯尼 快乐的精灵 迪斯尼”快乐的精灵 迪斯尼相比之下,西方的艺术家似乎对鼠类更加宽容。在西方,老鼠成了快乐的小精灵而极富审美价值。前捷克斯洛伐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鼹鼠;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那只总能胜猫汤姆一筹的老鼠杰里,也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精灵。也许迪斯尼公司创造的米老鼠形象更是光彩夺目,几十年来,米老鼠和唐老鸭走遍了全世界,声名显赫的程度超过了历届美国总统。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大人和孩子们,谁能不喜欢那憨态可掬、机智而富有幽默感的米老鼠呢?画家黄永玉曾画过一只侧目而视的小老鼠,画面上的题辞是:“我丑,我妈喜欢!”极富童趣,每当鼠年到来之际让人总想重读此画。 酉鸡有吉鸡之所以得入生肖行列,是因为它是人类最早驯化、畜养的动物之一,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中,鸡由于音与“吉”相近,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的意义。鸡年到来之际,人们自然企盼鸡年大吉。一唱天下白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清晨雄鸡报晓便是人们一天活动的序曲。古人云:鸡者稽也,能稽时也。在日晷和钟表发明之前,人们的作息安排相当程度上要依赖鸡鸣的提醒。《诗经》中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之类的诗句,说明早在 2500 年前鸡就进入了人类生活的环节,并且进入诗歌而被人反复吟咏了。古时传说东方有“汤谷”,太阳每天从这里升起。海中有一棵巨大的“扶桑”,高数千丈,粗数千人合抱。树上有一只白色的玉鸡,是为天鸡。太阳将升之时天鸡打鸣报晓,天下的凡鸡应声而啼,把太阳升起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毛泽东主席化唐李贺诗句云:“雄鸡一唱天下白”,写出了天鸡报晓的豪迈。正因为如此,人们把鸡视为太阳的护卫和使者,在实行太阳神崇拜时,也将一份崇敬分予雄鸡。古人以鸡鸣为黑夜与黎明的分界线,城门关口的开启时间便以鸡鸣为准。战国时孟尝君在秦国被扣,企图在天亮之前逃出函谷关,但鸡未鸣,关不开。门下一宾客,鼓臂为鸡鸣,而群鸡和之,乃得出关。不过小说《半夜鸡叫》中的老地主周扒皮就不那么走运了,他学鸡叫想让伙计们早出工以加大削度,却遭到大家一通合力的痛打。鸡鸣可以报晓,也可以励志,有志之士常以“闻鸡起舞”自励。《晋书q祖逖传》载:v祖逖w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画户祈福祥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人头蛇身的女娲用泥创造万物。第一天她用泥捏出了鸡,随后几天她又捏出了狗、羊、猪、牛、马,第七天上才创造人类,第八天制造百谷。鸡产生在人类之前,似乎很合进化论的路数。由此每年正月初一被称 为“鸡日”,初七被称为“人日”。于是“元日画鸡于户”,“七日贴人于帐”成为春节期间的习俗而并存。画鸡于户有祈福之意,据说可以招来鸡鸭满栏,六畜兴旺。正月初一既然是鸡的生日,这一天就严禁杀鸡。画鸡于门户之上据说还有辟邪的作用。4000 年前尧王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年年来朝,麒麟游于泽薮,鸱枭远避大漠。远方的“祗支国”进贡了一只重明鸟,眼睛像鸡,鸣声似凤,展翅一飞,能搏击虎豹熊罴,扫荡妖魔鬼怪。所以人们无不洒扫门户,盼望重明鸟落在自家门上。但是重明鸟不再来了,人们于是刻木或铸金作重明鸟形置于门户之上,威慑鬼魅魍魉。“画鸡于户”也可以说是重明鸟形象与鸡的生日的传说之合流。旧时富贵人家不满足于“画鸡于户”,还要“画以悬堂”。并且喜欢画大鸡于石上,元旦那天张挂出来。“石”与“室”音近,画石上大鸡取“室上大吉”之意。大鸡立于石上的纹图,也就成了民间流行的吉祥图案。不过“画鸡于户”也罢,“石上大鸡”也罢,所画之鸡必为雄鸡。母鸡虽对人类贡献更大,在神学领域内却屡遭性别歧视。抛开迷信的因素,艺术家在绘画、雕塑中也更乐于表现雄鸡的英姿。中国电影最高奖为金鸡奖,各个奖项的奖杯也都按雄鸡之形设计,并不分最佳主配角的男女、获奖的演职人员属什么性别,可见母鸡在美学领域内也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俨然有五德雄鸡外观确实威武漂亮,因而《韩诗外传》称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俨然一位文武双全而又讲信义的君子。雄鸡好斗,常被当作英雄勇武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子路刚烈勇猛,常以鸡为冠,彰显其个性。现在人们也常常用“好斗的小公鸡”来形容竞技体育中获胜欲望强烈的年轻选手。斗鸡之戏颇具观赏性,世界各地都有,中国更是源远流长,周宣王(前 823-前 782)时就请专人调教斗鸡。成语“呆若木鸡”也来源于此,不过词义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汉高祖刘邦的老爹好斗鸡走狗之戏,为此刘邦还把老家沛县的有关从业人员迁到都城,给老爷子解闷儿。汉长安宫中也有斗鸡台,可见当时斗鸡之盛行。风流天子唐玄宗更是斗鸡的狂热爱好者,在藩邸时就乐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即位后在宫中专门建造了鸡坊,养优良品种的鸡千余只,选六军小儿五百人驯养这些鸡。小孩贾昌因驯鸡有方,甚得唐玄宗的恩宠。婚庆独擅场鸡头上有冠,“冠”与“官”音同,于是鸡又被人们发掘出另一种吉祥意义。将雄鸡与鸡冠花画在一起,便是一幅“官上加官图”,以祝升迁、腾达。画一只雄鸡与五只鸡雏相戏于窠,以“窠”谐“科”,谓之“五子登科”。暗喻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自是吉祥。对于需要应对各种考试的现代人,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祝愿。黄帝时,人们以凤为鸡,鸡混同于凤,地位可谓高矣。秦时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有人见到两只鸡化为童子,据说得雄者王,得雌者霸。秦穆公(前 659-前 621)得雌者,遂霸西戎。到唐代,陈仓更名“宝鸡”沿用至今,这只母鸡的吉祥意义可谓深远之极。鸡因为与人类太近,逐渐失去神话色彩,远不如远古时代那么神气,但在民间习俗特别是婚俗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旧时民间婚嫁,男方因出远门或因病不能出席婚礼,新娘子便抱一只大公鸡叩拜天地,一只鸡可以代表新郎,其婚姻的合法性便不容置疑。这大概是旧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直观的诠释。许多地方的婚俗中都有鸡“闪亮登场”,是因为鸡本身就寓有“吉”之意。所以成为婚庆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吉祥物,还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现代人已不记得公鸡曾是男根的象征,但把小男孩开裆裤露出的那玩艺叫做“小鸡鸡”,算是保留了一点原始崇拜的痕迹。有关鸡的成语、俗语和典故举不胜举,大大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力。三国时期的曹操以“鸡肋”为军中口令,给后人留下一典故,至今人们对价值不高但又不好纹氖挛铮芯趸故怯谩凹摺毙稳葑钗薄1炔懿偕酝淼木仆搅趿嫒锤凹肋”留下另一个典故,他与别人发生冲突,当人家要揍他时,他却心平气和地说:“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大家一笑了之。 从上一个鸡年即 1993 年起,美国邮政总局开始发行印有中文的生肖邮票,第一套鸡票就发行了 1.5 亿,140 万美国华人深感鼓舞。 不少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对华裔成就和贡献的肯定。 其实, 夏威夷华裔 Clarencelee 设计的鸡票得以通过,何尝不是美国人也想沾沾中国鸡年的吉利呢。鸡年之后,Clarencelee 继续借鉴中国剪纸设计生肖邮票,到 2004 年,已出齐十二生肖。而中国已经在发行第三轮鸡票了。寅虎啸风虎将华丽与凶猛奇妙地集于一身,一向被视为百兽之王。它的美感和威慑力,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的多重意义,永远是画家热衷表现的内容,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学者深感兴趣的课题,百姓谈天说地的话资。虎年的来临,总能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想。兴风长啸生虎威 兴风长啸生虎威虎是大型猫科食肉类动物,有 8 个亚种,即孟加拉虎、爪哇虎、苏门答腊虎、东北虎、华南虎、高加索虎、印支虎、新疆虎。然而天南地北的老虎外观、皮毛、体形大致相似。华南虎、孟加拉虎也就比东北虎、高加索虎略小一点,不像其它种类的动物那样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虽然模式只有一种,但因其完美,一种就够了。正像熊猫,我们无法想像另一种形态的熊猫也会如此完美。人们宠猫可能因为它是缩小了的老虎,有的画家甚至照猫画虎,但猫毕竟是猫,没有虎的王者气概,况且有许多亚种华美有余而威猛不足。虎威风凛凛,奔走如风,仰天长啸时百兽辟易。古人认为“风从虎”,虎一出场甚至狂风大作,这恐怕是因为虎给人留下了最惊心动魄的感觉。直至今日,被睦匣⒃诙镌罢だ负蟮囊簧穑阅苁谷松黾阜治肪濉<词故抢纤烙山林,仍能威慑其它动物,所谓“虎死威风在”是也。古代将军多用虎皮挂在帐中或铺于座上,是为了借虎威以壮军威。将军所在营帐是“虎帐”,将军的威风是“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虎将”, 勇士、壮士称“虎贲”。 《三国演义》 中关羽等五位蜀汉将军就被称为“五虎上将”,历代武官中“虎骑将军”、“虎贲中郎将”之类比比皆是,时至今日,军中勇将和竞技好手仍被称为“虎将”,足见虎的威风被人借用了几千年。 古代帝王用铜铸虎形兵符调动军队,虎符中分为二,两半铸有相同的铭文。右半留在君主手中,左半交给统兵将帅。需要调发军队时,君王遣使持符验合,以为凭证。公元 257 年,秦国进攻赵国,魏王惧秦军威势,不敢发兵解围。魏王之弟无忌请求魏王宠姬窃出兵符,击杀魏军统领晋鄙将军,夺取兵权,率大军击败秦军解赵之围。这段故事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拍成电影,而虎符则是剧中贯穿始终的重要道具。虎的威风不仅被人们借以壮大军威,还被人们用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有一句成语“狐假虎威”来自一则寓言:狐狸宣称自己是百兽之王,老虎当然不能同意,狐狸欺骗老虎说:“你不信跟我走一趟,看看大家对我的态度就知道了。”老虎便跟着狐狸巡视山林,百兽看见老虎都吓得东躲西藏。憨厚的老虎以为是狐狸的王威,不知道是自己的威风被狐狸借用了。“狐假虎威”常用来讽剌借助别人威势做坏事的小人。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险的境地。大难不死谓之“虎口余生”,冒险行动叫作“虎口探险”,那末“虎口拔牙”简直就是玩命,不过“与虎谋皮”就太愚蠢了。“暴虎冯河”孔子极不赞成,徒手搏虎是莽撞而非勇敢。然而《水浒传》中的武松断了哨棒,不得不空手打虎,成就了千古英雄佳话。噬鬼驱邪有人情虎崇拜由来已久。传说中的西王母是半人半兽的形象,根据她虎齿、豹尾、善啸的特征,可以猜测西王母是虎图腾与母系氏族社会部落女首领的合并。西王母掌管人间的刑罚、瘟疫和灾难,俨然是最高司法女神。她主死也主生,手中有不死之药,美丽的嫦娥就是吃了她的药飞升到月亮成了那里永久的居民。西王母在漫长的中国神话发展史中逐渐演化为面目慈祥的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一起君临整个宇宙,而成为道教的最高女神。她也不再主管刑杀转而掌管生育、婚姻等温馨的项目,因而在民间香火很盛,特别是女性对她礼拜甚勤。虎则一直坚持西王母的事业,伸张正义,噬食鬼魅。相传上古时,神荼、郁垒二神善捉鬼,然后将鬼喂虎。3000 年前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虎食人卣是一种酒器,其造型表现的正是虎食鬼的主题。虎有噬鬼镇邪的威力,所以古人在除夕时画虎于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 虎是义兽,于是有人召虎判案,有罪者虎噬,无罪者不顾。有位扶南王范寻养着六虎六鳄,判案有疑,就将人投于虎、鳄,不噬即为有理。司法程序真是简捷便当,可惜不宜推广。大约在 3 世纪时,弘农(今河南、陕西交界处)虎患严重,刘昆到任后,政通人和,虎群居然负子离境,以示对清官的支持。虎在这个故事里极富人情味,而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的故事更动人:一老妪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长官判虎为老人养老送终,此虎便每天送猎物奉养老人,老人死后虎还到坟前嗥鸣致哀。动物学家认为,虎一般不袭击人类,只有一些老病的虎捕猎困难,才向人进攻。在大自然食物链上,人与虎本可以和平共处,所以自古流传着许多人与虎的动人故事。比如春秋时期(前 11 世纪至前 7 世纪)楚国的令尹子文出生时被抛弃,由老虎哺乳养大,后成为优秀的政治家。唐乾元年间(758-760)发生的老虎送新娘赴佳期的故事,更具浪漫色彩。一时间,贵州、陕西一带虎媒祠广立,有情人都希望虎神保佑婚姻美满。不过,如有这样的媒人出场,结缘双方可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了。天真烂漫在民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旧时有悬艾虎、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艾叶可驱虫、治病,以艾作虎形,有驱病镇邪的功能。有的地方还用雄黄在小孩子额上画上“王”字,模仿虎头花纹,当然也是借虎驱邪的意思。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犹如一群小老虎满街乱窜,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陕西关中地区嫁女必陪送一对特大的面老虎,过门时放在漆柜上抬着,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前头, 这或许是虎媒的遗风。婚后生子,外婆要送一个泥老虎当满月礼。至于戴虎帽、兜虎围嘴、穿虎鞋、枕虎枕则是全国性的育婴习俗了。这些虎形日用品寄托着父母的深情,希望虎娃、虎妮们茁壮成长。虎形玩具更是千姿百态,最常见的是布老虎,现在中年的中国人差不多都有玩过布老虎的童年记忆。这些玩具、用品都失去了老虎咆哮山林的威武,而具有憨态可掬的童趣,每一件都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常使艺术家们赞叹不已。中国崇拜虎的民族很多,以彝族为最甚。他们的十二生肖以虎为首,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虎尸解而成。创世纪史诗《梅葛》说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虎油成了云彩,虎肚成了 大海,虎肠成了江河,排骨成了道路。古籍说,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彝族人就自称“罗罗”,并相信自己老时化虎。如果人真能转生为其他动物,应该说,彝族人的选择是最壮丽的一种。虎年来临,这一年的美好祝福就是愿每一个人都虎虎有生气!戌狗旺财无言的朋友狗,又称犬,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从原始时代起,无论游猎、农牧,狗都是人类的好帮手。直至今日,狗在许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人类无言的朋友。阿尔卑斯山积雪中冻僵的旅行者,是狗给他们带来生还的希望;探险家跨越南北极地的壮举中, 有狗为他们负重运输。在缉私查毒、破案追踪中,警犬的功绩举不胜举,在马戏舞台上和家庭生活中,狗又以机智俏皮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人类探索地球外层空间之初, 也是由小狗率先升空, 帮助人类拉开宇宙航行的序幕。 年代末墨西哥大地震时, 80成群的猎犬,在废墟里嗅寻营救出大批幸存者。为此,劫后余生的人们满怀感激之情,在墨西哥城中为狗树起纪念碑。以狗对人类的贡献而言,足以树起成千上万的丰碑。萧伯纳说他的爱犬:“如果友谊的重要之点在于遵从朋友的举动嗜好的话,那么它完全具备这一点。我落座时它卧下,我散步时它随着走。这是许多挚友装都装不出来的。”狗对人的绝对忠诚或许只有马可以勉强相提并论。三国时,襄阳人李信纯家养一犬名黑龙。一日,李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时遇太守郑瑕(偏旁应为土)出猎见草深派人纵火烧之。信纯卧处北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黑龙就奔往水中,湿身返回把主人周边弄湿,李幸免于难,狗却因奔波困乏而死。李醒来见犬死而且浑身水湿,惊讶之间又看到身边火烧的痕迹,方知义犬救主。李信纯恸哭失声,太守为之恻然,下令用棺∫卖篮裨幔⒁迦! 义犬救主或为主复仇的故事,古今中外佳话不绝。契诃夫、杰克?伦敦都曾不惜重墨为人类无言的朋友写真立传。中国著名画家韩美林逃过十年文革劫难,重新拿起画笔创作的第一幅画,就是《患难小友》,纪念在苦难中和自己相依为命,为保护自己而惨死的小狗。画面上那只通灵性的小动物身上,凝聚着画家十年的辛酸和悲愤,也折射着人与动物间真挚情感的光辉。聪明的动物狗被公认是聪明的动物,有人认为大约具备两三岁幼儿的智力。经过训练的狗常有惊人之举,如马戏团小狗算算术,警犬在破案追踪中立功。西晋文学家陆机有一犬名黄耳,黠慧能解人语。陆机在京城洛阳做官带走了黄耳,陆机因久无家信,就戏问黄耳能否传信,并作书放入竹筒,系于狗颈,遣狗返家。狗沿驿道奔驰,饥时自己捕食猎物,遇水则向行人摇尾乞怜,搭船而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吴县陆家(今上海松江县一带),以竹筒示家人。家人看过信后,狗又作声似有所求,家人作答书放入竹筒,狗又奔返洛阳。古时交通不便,自洛至吴,人需 50 余天,而狗往返才半个月。此后,陆家对黄耳更加宠爱。黄耳死后,陆家厚葬之,并立黄耳冢。现代西方不少宠犬的人,常常把狗视为家庭成员,原因也是狗不仅忠诚,而且聪明。在巴黎的爱犬墓地,可以看到许多人为狗立的碑,上面的悼词情深意切。狗有时也喜欢恶作剧,如小孩淘气,博人一笑。风流天子唐明皇与兄弟下棋,杨贵妃在一旁观战。一看皇上要输,就把康国i子(西域进贡来的小狗)放在皇上座侧,i子立即跳上棋盘搅局,帮皇上赖棋。皇上当然是龙颜大悦,亲王也无可奈何。谁能跟这个小生灵生气呢?不同的待遇若干年前,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中国青年工人技术大赛时,用“Ten top dogs”(十条出色的狗)称赞获胜者。西方读者会认为是极巧妙的比喻。但若直译为汉语的话,那几位技术能手却会不高兴。中国人可以赞美人如龙、如虎、如雄鹰、 如骏马,唯独不可以如狗,出色的狗也不行。因为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相差甚远。中国人常把人性的卑劣“栽”到狗身上,以致汉语体系中凡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依附坏人的是“走狗”、“狗腿子”;坏人失势则是“落水狗”、“丧家犬”;心肠歹毒谓之“狼心狗肺”,恶习难改谓之“狗改不了吃屎”;坏人相斗叫做“狗咬狗,一嘴毛”;文章写得不好,会被讥为“狗屁不通”,发表了谬论,会被笑骂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或“狗带嚼子--胡勒”;越过自己职权范围行事,则被指责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其实,狗没有人类那么多缺点,狗若懂得修辞学,肯定不同意和那些龌龊小人相提并论。不过,最近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朱广沪大谈“疯狗精神”,企图给孱弱的中国足球注入一针强心剂,这倒颇有点耐人寻味。有的外国人的名字或绰号取自于狗,其中不乏亲昵爱怜之意。但中国人为小孩取名用“狗剩”、“狗娃”、“阿狗”之类,却是为了取贱名好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其父母本意是“爱而字之也”。后来的中国人对外人谦称自己儿子为“犬子”,源出于此,但已和司马相如父母的本意不大一致了。中国人养狗,过于实用。《三才图会》曰:“犬有三种,一者田犬(猎犬),二者吠犬(看家护院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除了打猎、看家,狗的用途就剩下被宰食了。可见古人没有多少宠犬的雅兴。北宋的徽宗皇帝生肖属狗,曾下诏“禁止天下杀狗”。太学生闻讯聚众于宫门抗议,说:“神宗皇帝(徽宗之父)生于戊子年,肖生为鼠,为何当时不禁养猫?”徽宗无可奈何,只得收回成命,因为彼时狗肉与牛羊猪肉一样,都是主要肉食。当然,中国各地、各民族对狗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拉祜族就坚决不吃狗肉,他们坚信狗曾救过本民族的祖先,因此世世代代不食狗肉。畲族、瑶族更把狗奉为图腾,严禁杀狗。《后汉书》曰:“帝高辛氏有狗名盘瓠。时犬戎兵强,乃募得犬戎吴将军首者,赐予少女。盘瓠得之,于是少女随盘瓠升南山,产子男女十二,自相夫妻,后繁盛也。”畲、瑶族人认为本民族即盘瓠之后,因而奉为图腾。养狗只为打猎撵山、看家护院,狗到老病时也不宰杀,等其自然死亡。 由于传说中的盘瓠“其毛五彩”,瑶族先民就把衣服染上五彩颜色,并在衣襟缝一尾状饰物,以纪念盘瓠。至今瑶族服饰还或多或少保留图腾崇拜的痕迹。无论男女,都在领边袖口裤沿和胸襟两侧绣上鲜明的花纹,有的还特意把上衣剪裁得前短后长。妇女将发髻梳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有意后坠一截。儿童戴狗头帽,穿狗头风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因牧、猎生活的需要,对马、犬有特殊感情。故契丹--辽(公元 916 年契丹创立,941 年改号辽,中途一度称辽,1125 年辽为金所灭)的墓葬中,除可见到殉葬马外,还可见到殉葬狗。以至这成为考古界断代的一条重要依据,凡有狗殉葬的古墓,必辽墓无疑。升温的宠犬热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宠犬热迅速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几年中北京城区三环路内的养狗纪录,从零暴增至 40 万余只。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狗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 53.4 万余只。这个变化节奏,各大城市大致相似。持续升温的宠犬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争论。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 有些贫困地区连教师每月一二百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中小学生因交不起几十元学杂费而失学。有人却动辄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去买一条名犬,而不肯资助教育事业,难免受人讥评。有人于闹市牵着大型凶犬招摇而过,对别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有人抱着狗上电梯,不顾别人的感受。还有的人遛狗时,全不收拾狗遗留的排泄物。这些当然招致舆论谴责。狗常常代人受过,代其素质低下的主人受过。前两年北京出台了禁养 41 种大型犬的政策, 得到大多数市民的赞同。 其中有几种体型虽大实际很温顺的狗被“一刀切”了,街谈巷议之中颇有为之抱屈的言论。但这也没有办法,北京不少人还不习惯 35 厘米高以上的大狗,实际上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狗主人给很多人留下的恐怖印象。近年来,狗在中国的文化地位有所提高,一是宠犬热不断升温,二是人们开始挖掘狗文化中的积极意义,《藏獒》一书畅销便是佐证。尼采说过:“世界是借着对狗的理解而被征服,世界亦借着对狗的理解而存在。”这是一个大有深意的命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午马行空奥运会参赛者有一道智力测验题问:何种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答案是:马。体现人类素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上,有马与人同场竞技的项目--马术。非人类而参加人类的顶级体育盛会,可见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参赛马越过各种障碍和表演“盛装舞步”时所得的金、银、铜牌数,和选手们的奖牌一样计入所在国家和地区,马的“更高、更快、更强”同样得到奥运英雄所赢得的欢呼和荣耀,这大概是奥运会给予人类以外的动物唯一的礼遇吧。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机敏和优雅令人倾倒,马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体现的速度更使人颠狂,而马在马戏团中的亮相,总是让座中大人孩子一片欢腾。马实在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本世纪初,有人发现一匹马能猜人心中的数字。当人确定一个数字后,这匹马就缓慢地用蹄叩地,叩足数字就立即停下来,从不出错。这匹马曾引起了很长时间的轰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一位科学家发现,这匹马具有惊人的洞察力,它在用蹄叩地的同时,密切地观察着周围人的反应,它能捕捉到人在数到自己心中数字时的表情变化而迅速停止叩地。虽然不是每匹马都可以调教到这种水平,但马的聪明是养过马的人都承认的。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利佛游记》里有一个“慧S国”,那是一个由马统治人的国度。斯威夫特借主人公格利佛之口高度评价这个公正文明的理想国度,以马的贤良来批判人类社会的卑劣污浊。当然,这是一个童话。但是在任何一个童话里,马永远都是正面形象,总是帮助善良的人们脱离苦难、实现美好的愿望。古今中外,概莫如此。生产力的象征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马的驯化,始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中有马的骸骨,这证明 4000 多年前的先民已有意识地养马驯马,与古籍中“相土作乘马”记载的时间差不多。4000 多年前,相土已懂得 用四匹马驾车作为运载工具,说明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商部落彼时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不过,活动于西伯利亚的北方游牧民族驯化马的历史更为久远,他们大约在 5000 年前已经将野马驯服,并套上笼头拉车负重了。“相土作乘马”十之八九还是受了西伯利亚人的影响呐。马之所以居六畜(马、牛、羊、鸡、犬、猪)之首。马的驯化,是因为从上古时代起,无论在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或者说马就是生产力的象征。一直到近代社会农业生产尚未普及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时至今日,在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的一些落后地区,马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因而被农民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冷兵器时代,马所组成的车骑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战国时期,马拉战车的多寡标志着国力的强弱,“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常用以形容一个国家是二等还是一等军事强国。当人们发现人与马直接结合的骑兵部队更快速灵活、更具威慑力时,世界战争史便掀开了更新的一页。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历史。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历史。而且,骑兵的威慑力一直延续到热兵器时代。人对马的依赖,使人对马的关注胜过一切动物,甚至有时超过对人的关注。汉武帝刘彻(前 156-前 87)为获取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发动一场战争。他派李广利将军远征击大宛,所得的战利品只是十几匹的“汗血马”。此马毛色发红,出的汗在阳光下看似流血,日行千里,因其名贵也称“天马”。但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获取此马,也太过分。一些名马甚至与名将一样载入史册,这在冷兵器时代屡见不鲜。西楚霸王项羽(前 232-前 202)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咐给亭长:“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千里,不忍杀,以赐公。”英雄一世,临终时为伴自己攻城拔寨的爱马安排生路,此马因此而名扬千古。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飞将”之名实赖赤兔之快。赤兔归关羽之后,又助关羽屡立战功。张飞的坐骑也十分了得,“人中张飞,马中玉追”是另一种说法。刘备的“的卢”危急时刻跃过檀溪,使追兵瞠目结舌。《三国演义》出神入化的描写,使这些马威名长存。民俗文化的载体 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使人类文化中许多地方留有马的印迹。至今,大型文字工具书《辞源》还收有“马”和以“马”为偏旁部首的字 151 个。古人造字时,对各种体态、毛色区分极细,任意一种形态的马都有相应的方块字。比如骊为黑马,骐为青黑马,骓为黑白相间之马,S为浅黑杂白之马,骠为黄马而有白斑,骝为红马而黑鬃黑尾,等等。古人未见过斑马和角马,因此没有造出相应的字,但如此丰富多采的与马有关的字,已足以说明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马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但仍然是中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的载体。中国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流行全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为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教人牧马的神;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马步是危害马群的灾神。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即司马之神。传说是西汉大臣金日单(加石旁),原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神化后四臂三目,相貌狰狞。旧时民间争执,人常以“让你知道知道马王爷三只眼!”相威胁。马王爷大概也没想到,他除了管马事,还要负责民间纠纷。蒙古族传统节日中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马背上的民族的节日,最具马的特色。清晨,他们穿上节日盛装,骑着马带着马奶酒,汇集到草原上,杀牛宰羊。备好奶食,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赛马之后,大家宴饮、祝酒,在马头琴的伴奏下纵情歌唱,直到深夜。草原上的节日吸引了其他民族甚至外国的游客,每到佳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把草原变成欢乐的海洋。其他民族与马有关联的节日也不少,虽然有的民族与马的关系没有蒙古族那么密切,但对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同样感情颇深。人与马几千年的感情已沉淀在民俗之中,即使是后工业社会的文明也不能消解。151 个与马有关的字,大部分不大使用了,说明马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削减。但是,由马而生发的成语和熟语还顽强地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和文章中。如“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办事稳妥,“老骥伏枥”激发了多少老年人的豪情,“害群之马”贬意贴切,“千里驹”则是褒奖有加,“青梅竹马”诗化了男女儿童间纯真的友情,“塞翁失马”揭示了生活中的辩证法,“白马非马”更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诸如此类的话语不下几十条,有的比喻精当,有的富于哲理,丰富了汉语言文字,也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对马的偏爱,从考古发现可以得到大量的例证。从秦兵马俑、汉铜马俑到唐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都栩栩如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对马的深情。1975 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代张将军墓发掘出一匹铜奔马。这匹马造型别致,工艺精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马作飞奔状,三足腾空,一足踏在一只鸟身上,鸟惊恐地回望,整个马的重心就放在这只鸟身上,精准的平衡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技艺,分明是凝固的雕塑却展现了天马行空的迅捷。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古人设计的初衷,试图为此马寻找一个贴切的名字。于是大量的论文发表,“天马”、“铜奔马”、“马超龙雀”、“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马蹄所踏的飞鸟也有龙雀、雷神、燕子诸说法。学者众说纷纭,但老百姓似乎更习惯称之为“马踏飞燕”。国家旅游局将这匹铜奔马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实在是高明之举。古人旅游常骑马出行,春风得意马蹄疾。今人有车代步,有飞机往来,更能体验“天马行空”的快感。人才的隐喻《说文解字》曰:“马,怒也,武也。”怒、武,正体现马的刚健伟岸,仰天长啸时威风凛凛,掘地奔腾如电闪雷鸣。好马日行千里,然而千里马十分难得。因此,古人常以千里马比喻杰出人才。2400 多年前的郭隗对燕昭王论述人才问题时,就用了千里马的比喻。不惜为马发动战争的汉武帝在求贤诏里,也在渴求千里马式的“非常之人”。从马群中选出出类拔萃的好马,是一项高深的技术;从芸芸众生中选出非凡人才,也绝非易事。3000 多年前的商代,已有职业的相马人。其中的佼佼者,被人誉为伯乐。伯乐本是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管天马,所以将擅长相马术的人也称为伯乐。久而久之,伯乐被人格化,并出现了许多有关他的传说。人们把俊杰之士比为千里马,自然就把慧眼识俊杰的人比作伯乐。在封建社会里,有许多杰出人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蹉跎一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此浩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是人人具备伯乐的眼光,所以世多有千里马和杰出人才被埋没。传说伯乐的儿子就不懂相马,只知道拿着伯乐的相马经去选马,结果看中一只蟾蜍。伯乐被气乐了:“此物善于跳跃,但无法驾驭。” 伯乐最推崇九方皋,九方皋为秦穆公求千里马,不辨颜色和雌雄,但选必良马。伯乐儿子相马的笑话为后人留下了“按图所骥”的成语,常被引用来讥讽只会按书本办事的人。还有的故事说:伯乐在路上看见一匹千里马在拉着沉重的盐车,不禁大哭。马见伯乐也悲鸣不已。日行千里的良马不能扬其所长,确实令人神伤。这是马的悲哀,实际上隐喻人才的悲哀。中国几千年的选才制度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以至韩愈的叹息被人们无数次地重复。中国北方有一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也就是说,用赛马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那么没有伯乐也能找到千里马。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断完善,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未羊开泰古人说:“羊致清和”。人们总觉得羊年该是清静祥和之年。三羊( 三羊(阳)开泰新春伊始,艳阳当空,人们最先想起的吉祥话是“三阳开泰”。农历十一月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最长。过了这一天,白天越来越长。古人认为,从这一天起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腊月二阳生,正月就是“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意味着春天来临,万物生机勃勃。“三阳开泰”具象化为吉祥图案,即阳光下的三只羊。这里取“阳”与“羊”的谐音,于是三羊并列就频频地出现在民间年画、剪纸之中。给千家万户再添上几分喜气。羊年的春节再提“三羊(阳)开泰”就更多了一层吉祥意义。羊与人类的生活密切,除“供给膳”外,还供御寒,且美化生活。古时还用于祭祀、行礼。东汉许慎《说文》日:羊,祥也。古字中羊通祥。其吉祥意义不言自明。用于敬鬼神,祭天地,自然是理想的祭品。用于人际交往,也是很好的礼品。古人行礼见天子献鬯(一种祭祀用的香酒),见诸侯奉玉,见国卿则赠羊羔。《春秋 ?繁露》解释:“羔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号,类死义者;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好仁、死义、知礼大有君子之风,再加上羊就是“祥”,所以是最得体的礼物。古人交往送羊送酒是很常见的, 婚聘之时更少不得羊, 当然也是取其吉祥之意。 这是汉代末年就有的习俗, 至少有 1800年的历史了。古人还认为梦见羊者,主得好妻。汉高祖刘邦当亭长时,梦逐一羊,拔角尾皆落。有人为他解梦说:羊去角尾乃王也,对刘邦来说,这比做梦娶媳妇更激动人心。古人有年初在门上悬羊头、鸡头的习俗。有人认为,羊能啮草,鸡啄五谷,故悬二物以助阳气,祈求丰收富裕。其实不尽然。鸡,“吉”一音之转,羊,“祥”本来相通,悬二物是想祈求吉祥。二郎赔情旧时河北南部民间流行“送羊”的岁时风俗。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外祖父或舅舅给小外甥送羊,早先是送活羊,后来演变为面蒸的羊。据说这一习俗与著名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有关。《西游记》中与孙悟空大斗神通的二郎神杨戬,是个专横跋扈的天神,他的妹妹三圣母爱上了秀才刘彦昌,仙凡结缘生下一子沉香。二郎神十分恼怒,竟将三圣母压在华山之下。沉香长大后,得仙人指教,靠宝莲灯和神斧打败了二郎神,并斧劈华山,救出生母。至今陕西境内的华山上,还可以找到劈山救母的景点。民间传说沉香劈山救母后,还要斧劈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二郎已彻底服输,为修兄妹、舅甥之好,每年送一对羊给外甥赔情。从此留下送羊之俗。与羊有关的习俗很多,尤其是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出名的是哈萨克、塔吉克、蒙古族流传的“叼羊”。在喜庆的日子里,骑手列队在草原上,几百米外放着一只羊。一声令下,大家便冲上去抢夺,抢到手者还要尽力把持,别人也会紧紧跟随奋力争抢,到达终点时羊在手者胜。或单骑夺羊,或分队为战,胜者就地把羊烤熟,大家一起分享。不少习俗与吃有关,这也难怪,羊肉毕竟是一种美味。解析“美”字,原也是形容味道的,“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另一个“鲜”字,有少有之意,也有味美之意。从鱼、从羊,鱼、羊并列为鲜,即少有的美味。古时交通不便,西北地区不见鲜鱼,东南沿海少食羊肉,二者并陈,鲜美之味于一席,必是盛宴。 獬豸判案羊的形象温顺善良,所以不易神化。虽然古人有“火畜”、“金精”之说,却没有相应的故事流传下来。即使有神异之处,也是在别的故事中,充当配角。《灵异转》中有书生柳毅与洞庭龙女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时,龙女正在放羊,柳毅说:“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祗岂宰杀乎?”龙女回答:“非羊也,雨工也。”柳问:“何谓雨工?”答:“雷霆之类也。”柳毅再仔细看,觉得这些羊都“矫顾怒步,饮其甚,而大小毛角则与羊无异焉。”“火畜”也罢,“金精”也罢,“雨工”也罢,似乎都不及獬豸更具文化意义。汉《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獬豸,是独角的神羊,谁是谁非,一头顶去便见分晓,大大地简化了司法程序,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羊判”。据说楚王曾获此兽,因其形创獬豸冠,后来成为执法官员的顶戴。獬豸既然成为法律公正的象征, 清代御史及按察使官服前后的补子皆绣獬豸图案。 这与西方的法官着黑袍戴假发一样,以此显示法律的尊严。五羊衔穗以羊命名的地方甚多,羊街、羊场、羊坊店、羊肉胡同,羊尾巴胡同、羊圈胡同举不胜举。最大最有名的是羊城-广州。广州最早称“楚庭”大约 3000 年前周夷王时,南越与长江中游的楚人已有交往,为纪念两地人民友谊,南越人特建一楚庭(亭)。后来南海五位仙人,身穿五色衣,骑着五色羊,带着每茎六穗的稻谷来到楚庭。对这一片土地发出美好的祝愿后,腾空而去。留下的五只羊化为石头,故广州又称“羊城”,简称“穗”。而五只羊的雕像也成为广州的标志。四川成都的青羊宫也是一个很有说道的地方。中国的文化巨人老子西出函谷(今河南灵宝境内),留下《道德经》两篇后不知所终。传说他临终前告诉弟子:“寻吾于四川青羊肆。”后弟子前往成都,在青羊肆找到转世的老子。 青羊肆因有一铜羊而得名,后经皇家敕封改称青羊宫。铜羊集十二生肖特征于一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后人又仿制一个凑成一对,置于青羊宫三清殿内,至今犹在。此羊独角,传说一角羊是龙所化,所以是神羊。民间传说头痛者摸头,腹痛者摸腹可免病痛。由于老子转世得神话,青羊宫成为道教著名的宫观,也成了四川著名的人文景点。经历了千百年无数人膜拜和抚摸过的铜羊,依然泛着神秘的青光,折射着十二生肖文化的灿烂。巳蛇乘雾龙的近亲蛇,爬行类动物,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一般捕食青蛙、老鼠等小动物为生,大的蛇也能吞食较大的兽类,过去曾有过蟒蛇袭击并吞食美洲虎的记载。天干地支中巳属蛇。实际上“巳”是蛇的象形。蛇古时还写做“它”,而“虫”则是蝮蛇卧伏之状。人类从直立行走以来,一直对蛇怀着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甚至溶化到遗传基因中,以至现代一些胆子并不小的人看见蛇即使是无毒的也会惴惴不安。这种恐惧来自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在洞穴或草棚中居住,蛇差不多是最让人无法防范的天敌。所以古人相见的问候语往往是“无它(蛇)乎?”有点像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的中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是“吃了吗?”由恐惧而生崇拜,古人视蛇为神物,有的氏族部落还把蛇奉为图腾。云南西双版纳的克木人经常祭“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由“虺”主宰,“虺”保护庄稼,还掌管人们的疾病,所以每年傣历的六月至十二月都要不定期地祭祀“虺”,三月还要定期祭祀,否则“虺”会作祟于人间。祭日全寨停止干活,同时在寨子各路口打上标志,严禁人们出入。克木人说不清“虺”是何物,却一直心存敬畏。其实“虺”就是古人所说的毒蛇,克木人或许就是古代以毒蛇为图腾的氏族的后裔。古人把上古传说中人类的祖先伏羲、女娲、黄帝等描绘成人面蛇身的神仙,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我们可以看见伏羲、女娲的画像是半人半蛇,他们的下半身的蛇躯亲密地缠绕在一起。所以,50 多年前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起源于蛇,他推断 中国的氏族公社时期,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先后兼并了许多别的氏族,兼并的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氏族图腾的某些部分,于是“以大蛇为主体,兼有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混合而成的龙图腾出现了。”龙的起源有种种假说,但持不同观点的论者都承认,龙的躯体确实有蛇的特点。而民间不管学者们的争论,总把蛇视为龙的近亲,生肖属蛇的人往往自称是“属小龙的”。闽南一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蛇类的繁衍生息。“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其字形是门里供奉着一条蝮蛇,可见福建的崇蛇之风。有时蛇会爬进民家,上年纪的人通常不准打杀,他们说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要是有人在路边看见几条蛇绞在一起,往往赶紧揪掉身上某个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什么也没看见。据说这是蛇在交配,观者大逆不道。其实观者未必知道汉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也未必联想到祖先如何如何,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大概来源于蛇是龙的近亲的观念。有的时候,蛇可以象龙一样做君王的化身。《史记》写汉高祖刘邦(前 256-前 195)起兵前醉斩大蛇。夜听老妪啼哭,说是我儿本白帝之子,化为蛇,被赤帝之子所杀。刘邦闻言大喜,认为是天降神示,自己是“真命天子”。龙、蛇转化,可见其关系之近。蛇的灵异在西方的神话里,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因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失去了乐园的人类进入一个五光十色、七情六欲的世界。苦难也罢、幸福也罢,人类文明的序幕竟是由伊甸园里的这条蛇拉开的,倒叫我们弄不清该感谢还是谴责这条惹事生非的蛇?在中国的水果店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种美国产的蛇果,色泽鲜艳,汁多味美,让人极容易联想到伊甸园里的禁果和那条蛇。如果蛇果的命名真是基于这种罗曼谛克的联想,人们倒是情愿遭受千万次的诱惑。在东方的神话中,蛇有更多的故事。《搜神记》说:窦武出生时,其母还产下一蛇,家人将蛇送到林中。若干年后,窦母去世,一条大蛇自草丛中出,以头叩窦母灵柩,涕血皆流,像人一样哀泣。蛇通人性,知恩报恩,时人认为是窦氏 之祥,后来窦武果然干出一番事业。同书记载,隋侯出行,看到一大蛇受伤,就为之救护疗伤,后来蛇衔珠以报。蛇珠能夜里发光,价值连城。后人遂以“握隋侯之珠”形容人有卓越的才能。古人以动物为方位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方位神玄武是由蛇与龟组成。所以中国大的古代建筑如故宫,各方之门皆以方位神之名命名,北门通常称“玄武门”。南京还有一个玄武湖,长江江边有龟山、蛇山,命名也出自玄武之典。蛇的屈伸和攻防能力,给伟大的军事家孙子以启示。孙子认为,善于用兵者应学习“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至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所以我们在古代战例和古代军事小说中,常发现“长蛇阵”。这种军事队列在迎敌时具有灵活机动,互相照应的特点,常常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优势而歼敌致胜。蛇的灵异之处甚多,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令人畏惧的。前不久的悉尼奥运会上,蛇就对铁人三项和自行车越野赛选手构成威胁。组委会告诫人们,遇到西部红蛇和蝮蛇时,不要轻易动作。其实你不动,蛇就不会袭击你,因为蛇眼没有立体感,它眼中的景物是一幅平面图,你一动,画面变化,它感到威胁,就会向你发出致命的攻击。古人认为蛇以眼听,是一种错觉。蛇是听力障碍者,所谓蛇闻乐起舞,实际是印度吉卜赛耍蛇人一边演奏笛箫,一边用笛箫下端吹出的气流剌激蛇,蛇在气流的搔痒下扭动起来,就给人“金蛇狂舞”的感觉。如果你用别的乐器在蛇旁忙活,仅仅因为你的手指乱动,恐怕就要遭蛇咬了。春秋时的孙叔敖小时出外游玩,回家后满脸忧惧,不思饮食。母亲问他原因,他边哭边答:“今天早上看见两头的蛇,我要死了。”母亲问:“现在蛇在哪儿?”答:“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必死,我担心别人也看到,就把它打死埋了。”母亲说:“不用担心了,你不会死。我听说,有阴德的人,老天会报之以福。”孙叔敖小小年纪就为别人着想,长大后果然成为楚国的名相。前几年报端披露某地发现两头蛇,仔细观察发现并非蛇有两头,而是蛇尾部有类似眼睛的花纹,乍看上去如有两头。现在的人不像孙叔敖那样恐惧,而是拍了照送到报社,让大家开开眼。 蛇在生长过程中要脱皮若干次,民间认为“看见蛇脱皮,不死脱层皮”。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蛇脱下的皮叫“蛇蜕”,可入药治惊风、抽搐、癫痫。蟒蛇的皮还可以蒙在胡琴、三弦等乐器的共鸣箱上,为乐器增添许多美妙的泛音。蛇胆、蛇毒也皆可入药,有多种功效。白花蛇泡酒可以治半身不遂。当然,广东料理中,蛇肉可制成多种美味佳肴。白娘子的传说关于蛇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以《马兰花》和《白蛇传》最为著名。这两个故事都被搬上舞台,成为戏剧中的精品。《马兰花》是一出儿童剧,花有神效,能帮助善良的人们实现美好的愿望。故事中的蛇郎拥有这朵神奇的花,他救了一位失足摔下山崖的老汉。老汉为报恩,叫自己的女儿嫁给蛇郎。大兰不肯,小兰领命,到深山与蛇郎成亲,并和山里的小动物们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黑猫精一直觊觎马兰花,就教唆大兰顶替小兰去骗取马兰花,还把回家探亲的小兰推下山谷。但好吃懒做的大兰被蛇郎和小动物们识破,黑猫精也受到了惩罚。大兰翻然悔悟,蛇郎用马兰花救回了小兰。全剧以大团圆结束,弘扬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成为久演不衰、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一出戏。《白蛇传》更是戏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中国各地方剧种差不多都搬演过这个故事。美丽的白蛇精向往人间的爱情,携青蛇精来到杭州,与书生许仙结为夫妇。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非要横加干涉,几经争斗,将白娘子压在了西湖边的雷峰塔下。白娘子的忠贞不渝感天动地,最终得以重见天日与许仙团聚。遭世人唾骂的法海和尚,只好躲到螃蟹壳里。现在人们吃螃蟹时,还要剥开壳寻找那位自讨没趣的和尚。而西湖因白娘子的传说更加名闻天下。 各地的旅游者到杭州,都要到西湖上的断桥看一看白娘子与许仙初会处,到雷峰塔看一看白娘子被镇压的地方。《白娘子》中白、青二蛇为救许仙生命去盗仙草,为讨回被法海扣留的许仙而水漫金山寺,都有精彩的武打场面。风光旖旎的爱情故事中,出现惊心动魄的战争,使《白蛇传》极富观赏性,白娘子也成了中国戏曲舞台上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形象。蛇盘兔的祝福《博物志》说巴有蛇,能吞大象,三年吐出骨头。这当然是艺术夸张,巨蟒吞食大的兽类有之,但还不足以吞食大象。后人将巴蛇的神话演变成一句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讽刺人的贪婪和妄想。 有关蛇的寓言、典故,丰富了中国文化,有许多成为成语,在人们的口中、文章中长久地流传着。比如“杯弓蛇影”常被人们用以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画蛇添足告诫人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分。“笔走龙蛇”、“惊蛇入草”用以形容书法之矫健、潇洒。“春蚓秋蛇”可就是踩咕你的书法拙劣了。“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本领很大的人也难以制服盘踞当地的恶势力。“一旦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描写人遇险难之后,心有余悸,以至对类似的事形成心理障碍。“打草惊蛇”可能是刑侦人员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以此警示己方行动谨慎,合围抓捕坏人之前不要走露风声。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俗谚。有人猜测古时候蛇图腾部族与兔图腾部族联姻,双方因此富裕起来。也有人推想,蛇生肖的人与兔生肖的人一起生活,婚姻美满。到底怎么回事,似无权威定论,但这句吉利话颇受欢迎。于是民间有蛇盘兔的剪纸和图案,以表达式们对幸福、富裕生活的向往。申猴无邪猴的吉祥意义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古籍《白虎通》云:猴,候也。说猴子看见人设置食饵机关,就登高四望,善于观察等候,由此得名。古人还认为,猴是象形字,《说文》的“猴”字就像一只母猴。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嘻戏的“墨猴”、捕鼠胜猫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皆归于猿属。其名称有猴、狙(jū 居)、(yòu 右)、猱(náo 挠)、猿、狨(róng 茸)、(chán 蝉)、h(fēng 风)、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有的字现代词典、现代电脑已经没有储存。流行 2200 多年的干支纪年法中,猴与“申”相配。有研究者认为,“申”字造字之初,象两只母猴相对之形。照此说法,申、猴二字从造字之始就有关系,对不对呢?只有造字的苍颉老先生知道了。 郭沫若先生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kù 酷)为动物神祗(qí 奇)猴,可以推断猴曾被当作原始图腾。他还进一步认为,猴最初还会是殷人的图腾。殷人认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倒是暗合进化论的观点。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背着小猴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古书上说,养马的人在马厩(jiù 旧)中养一只猴,能防止马群得病。旧时中国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带一只猴子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取“避马瘟”之谐音,让孙悟空掌管天马,应该说是“专业对口”。至于老孙嫌科级待遇太低,另当别论,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确是事实。台湾省高山族卑南人有“猴祭”,那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的传统祭仪,通常在十一月间早稻收成后举行。祭礼上要牺牲一只猴子,旨在培养少年的尚武精神。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的布依族有“猴节”,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带着节前准备的“香藤粑”,涌上山顶唱歌狂欢,孩子们像山猴一样满山乱蹿,山野沸腾起来。妇女们还要晒种、选种,男人们检修农具,猴节一过就要下地忙农活了,所以猴节又称“动土的日子”。猴的艺术形象河南淮阳县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行盛大的传统庙会,祭祀人祖伏羲、女娲。庙会上出售的民间玩具中,最吸引人的是人祖猴。此猴半人半猴,全身长毛,男女生殖器清晰可辨,整体造型古拙神秘。据说,伏羲、女娲当初用泥捏出的人类就是这个样子。这倒是符合人类进化的过程。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有一种毛猴。此猴是以带绒毛的中药材“辛夷”作猴身,“蝉蜕”作头和四肢而成。传说,清代一家中药店的两个小伙计,常受账房先生欺压,便用这两种中药材粘出人不人猴不猴的玩艺来讽刺这个账房先生。传到社 会上便成了一种小工艺品,叫做“半寸猢狲”。毛猴的造型千姿百态,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猴的拟人化和人的拟猴化体现了老北京人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北京民间工艺品中还有一绝--鬃人。多用于表现戏曲题材,融脸谱、泥塑、绘画于一炉。鬃人底部粘有一圈鬃毛,置于铜盘之中用木槌敲击,鬃人便可转动和耍刀弄枪,两三个鬃人放在一起,便是精彩的“盘中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经常是“盘中戏”的主角,身边加上一群小猴,铜盘当当,猴们转转,这就是花果山上群猴嘻戏的场面。若与白骨精对峙,便是降妖捉怪的好戏。现在 50 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旧时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乡间耍猴艺人便进城巡回演出。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寻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橛子,便筛锣开演了。锣声开场之后,猴子登场,先表演翻跟头、拿大顶等几套动作。随后,按锣声的变化和艺人的不同唱词,猴子自己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妆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付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吡牙咧嘴,活脱脱一个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耍猴人唱罢词曲,牵过羊或狗来,套上一辆小车。猴子就跳上小车,手挥小鞭,赶着小车跑起圈来。猴子还不时跳到羊或狗背上,拿个倒立,翻个跟头,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纷纷掷钱,以作酬金。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猴戏剧目中永远的主角。他敢于反抗天庭、蔑视权贵的气概,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观众赞叹不已。以他为主角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曾荣获国际大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好评。猴的武术套路孙悟空在戏曲、动画、电视荧屏上的武打招数,来自于中国武术中的猴拳和猴棍。在猴拳套路中,武士模仿猴子,满场奔蹿,有时四肢着地,有时抓耳挠腮,活灵活现一付猴样。练猴棍者打斗之中杂以戏谑,有时把棍一立,竟如猴攀树一样迅速爬上去,在棍端做个猴子望天的动作。 猴拳、猴棍在武术中并非花架子,实战中颇有功效。动作敏捷,身形收小,正好避实就虚,常使敌手攻击落空,展闪腾挪之间,却可东抓一把,西挠一下,打到关键部位,也能致敌于死命。特别是猴棍,打好了神出鬼没。让人联想起孙悟空的大展“猴”威。猴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前的西汉,湖南长沙出土的汉帛画中有“木(沐)侯(猴)灌”的名目和图形,可视为猴拳的滥觞。三国时华陀创造的“五禽戏”,也有模仿猿猴的动作,对猴拳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为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拳种。猴棍至少也应该成型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吧。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猴的典故熟语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如“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韩生劝楚霸王在关中建都,能成就大业。但是项羽说:“人都说富贵不还乡,等于穿着锦绣衣服夜行。”于是决定在彭城建都。韩生长叹:“人说楚人是猕猴戴帽子,果然如此。”“朝三暮四”,见《庄子?齐物论》: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发芋头,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都忿怒了。养猴子的人马上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就都高兴了。“心猿意马”,本来是佛教用语。以猿腾马跃形容人心不定,无常而多变。“尖嘴猴腮”,形容人的丑相。《儒林外史》第 3 回里,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不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的,也想天鹅屁吃。”“杀鸡吓猴”,借惩罚一个人震慑其他人。 “树倒猢孙散”,见宋代庞元英《说薮?曹咏妻》: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了官。这时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猢狲入布袋”,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奉旨修《唐书》,他对妻子刁氏说:“我之修书,好比'猢狲入布袋'。”“猿鹤虫沙”,葛洪的《抱朴子》里说: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化为猿猴和仙鹤,小人化为虫子和沙子。“教猱升木”,教人学坏的意思。《诗经?小雅?角弓》有句:“毋教猱升木。”意思是别教猴子爬树,猴子上了树你就管不了它了。成语典故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歇后语就更多了,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猴子捞月亮--空欢喜。孙悟空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不一而足。卯兔弄月兔子是温顺安详的小动物,所以以十二生肖文化纪年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为,兔年应该是个平和吉祥的年份。月中玉兔 印度的十二生肖是 12 位神的驾兽,兔是伐折罗神的坐骑,排列在宫毗罗神的狮子之后。印度的十二生肖除狮子取代虎、金翅鸟取代鸡之外,全与中国十二生肖相同。越南十二生肖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流传过程中兔子变成了猫。十之八九是他们将“卯兔”的“卯”误当做了猫,。所以他们每逢兔年过猫年。兔子性情温和惹人怜爱,因而也就难以神化,所以有关兔子的神话不太多。然而在中国的神话中,兔子还是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轮明月。它与太阳交替出现,将 24 小时划分为夜与昼。日月运行轨迹季节性的变化,月亮从盈到亏、再从亏到盈的轮回,指导了古人农耕文化和天文历算的发展。太阳的黑子与月亮的阴影,使古人产生许多联想。他们认为太阳是一只 3 足的金色乌鸦,而月亮里有一只总在捣制长生不老药的玉兔。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217-278)在《拟天问》中发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从此,后世常把月亮称为玉兔、兔轮、兔魂,正像金乌是太阳的化身,兔子也就成了月亮的代表。古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概念就是从每天的“兔走乌飞”中得到的。有趣的是古希腊人的太阳也是一只金乌鸦,而月亮的代表却是猫,他们不大可能借鉴中国神话,也不可能与越南人协商,只能说古代先民在各自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近的思维方式。月亮里不止有玉兔,还有美丽的嫦娥和一直在伐桂不止的吴刚,以及一只蟾蜍。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她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飞升到寂寞的月宫成了永久的居民。唐代诗人李商隐(约 813-约858)曾为之叹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虽然成了月亮的主人,却永远失去了爱情。吴刚是学仙而意志不坚定者,被罚在月宫砍伐一株永远伐不倒的桂树。这与古希腊传说中的西西弗斯的石头永远推不上山顶一样,是没有尽头的惩罚。在晴朗的夜晚,中国的老祖母们总喜欢指点着月亮,给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而月亮上的阴影隐隐绰绰似人似兔似树, 似乎也在印证着老祖母们的说法。 虽然天文望远镜已证明那不过是月球表面的寰形山脉,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者们也证明了月球上没有任何生灵。老祖母们仍然年复一年地坚持着那些美丽的传说,并且让兔子成为月亮永久的注册标志。 民间“兔儿爷 民间 兔儿爷” 兔儿爷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是与月亮也就是与兔子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古人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 1 世纪后又从祭月、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 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 9 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到这一天,许多在外宦游、经商、求学的人都纷纷赶回家中,为了在中秋之夜阖家团圆,吃饼观月赏桂,叙天伦之乐。中秋明月,普照九州,不管是皇帝的琼官,还是穷人的茅屋,一视同仁。但是有时阴云蔽月,就有点煞风景了。古人认为,中秋无月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中秋有月,是岁多珠。中秋有没有月亮关系到一年的经济收入,所以八月十五这一天中国人通常也要渡过一个不眠之夜。中秋夜祭月、拜月是一个重要的日程,然而很久以前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规矩,这是因为月亮以及月中玉兔对于女性具有特殊意义。女人拜月,未婚的祈求月神赐予佳偶,已婚的则向玉兔祈求多子之福。旧时传说八月十五是月亮娘娘的生日,月亮娘娘主人间婚姻, 未婚男女常常在月下海誓山盟,似乎就算入了婚姻保险。姑娘们拜月是对未来幸福的憧憬,至于月亮娘娘自己尚且孤家寡人,何以能保佑别人的爱情,就没有人深究了。玉兔作为月神,兼有生殖神的功能。兔子是繁殖能力极强的哺乳类动物,所以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人认定兔神掌管生殖。 江浙一带有“走月亮”的风俗, 中秋前后的夜晚, 妇女皆盛妆出游, 笙歌彻夜。 今日苏州民俗博物馆中, 尚有表现“走月亮”习俗的一组大型群雕可作佐证。走月亮时有“走三桥”的内容,桥连结两岸,象征婴儿由彼岸到此岸越过阴阳界的降生过程。走月亮实际上还是起源于生殖崇拜。中秋节有那么多与女人有关的内容,因而是妇女最活跃的日子,以至旧时有“女儿节”之说。拜月时少不得要拜兔神,据《帝京景物略》所说,明代中秋时节祭月,除祭果饼必需外,还要到纸店买月光纸,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当然,买也 应说为“请”。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请回家后于月出方位祭拜,祭毕焚之。1644 年后,清朝的京城里常有人抟黄土作兔形,涂以各种油彩出售,这便是后来风行北方的“兔儿爷”的前身。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店也有出售的。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最常见的是兔儿爷骑虎。大的高 1 米有余,小的 10 厘米左右。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还有人做兔儿奶奶,为兔儿爷配对,衣着与兔儿爷对应。兔儿爷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现在 50 岁以上的中国人可能还记得小时见过的兔头人身的泥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还提到“有一种一尺大小的玩具,是搭成葡萄架的样子,或者是天棚茶座的样子。架子下有小桌子椅子什么的,好些小小白兔子,都寸来高,兔客人进来坐在桌子一边,兔小二过来给倒水,兔掌柜的在另一边拨算盘。那一屋子里的泥塑小白兔儿全没有穿衣服,耳朵特别长,好玩得很。”实际上这种玩具还有看杂耍的、看庙会的、烧香拜佛的、娶媳妇的、出殡的、办满月的……有的多至百十余众,各有神态。也许是计划生育的缘故,现代人已不再对月神礼拜甚勤;也许是儿童玩具太多,孩子们的注意焦点过于分散,以至今天已很少见到兔儿爷的踪迹。不过兔儿爷可以不拜,兔肉却不可以乱吃。旧时人云孕妇不可吃兔肉,否则生儿兔唇。虽知是迷信,却也没有哪个女人非要冲破禁忌,谁生孩子不想图个吉利呢?戏里白兔古代中国常见的兔子大概是獭兔、鼠兔之类的灰色、黑色的兔子,因而见到白颜色的兔子会有点吃惊。然而兔子其状可爱,其性温顺,绝无凶险之气,故常被视为吉祥之物。古书上说:“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就连学识渊博的炼丹家、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44)都认为“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估计他老人家见到了一只安哥拉兔,毛长且白,惊奇之余认作了兔寿星。 12 世纪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戏,其中与月亮和兔子有关的就有两出:《拜月亭》、《白兔记》。《拜月亭》正是拜月习俗为戏线的爱情故事;《白兔记》则是由一只白兔引出了一个家庭大团圆。《白》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刘知远家贫,外出投军,妻李三娘在嫌贫爱富的娘家受尽歧视和折磨,生下一子托人送往刘知远处抚养。十余年后,刘已显贵,其子射猎,追踪一白兔而得见李三娘,于是苦尽甘来,一家团圆。其实,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戏曲中的吉祥物,在世界各国的故事和卡通片中都是受人欢迎的角色。迪斯尼乐园的那只有着罗纳尔多式门牙的兔子,已被全世界所熟悉。俄罗斯动画片《兔子,等着瞧!》时那只总能战胜老狼的兔子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在人们熟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子的失败也揭示了“骄兵必败”的哲理。前人在兔子故事中留下了许多哲理,如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告诫人们不要希图侥幸,成语“狡兔三窟”教人凡事要多做几手准备。日本谚语“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得不到。”与英美谚语“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意思一样,劝人做事专心致志。小小兔子承载了这么多文化意义,这倒给兔年增添了不少话题。亥猪送福居无豕, 居无豕,不成家猪是十二生肖之末,是十二地支末位的亥。猪古时称豕。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马、牛、羊、鸡、犬并称“六畜”,为六畜之首。猪自古与人类关系密切,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到近代,猪一直是人们夸耀财富的标志。汉字“家”古时的写法是人字形的屋顶下一个“豕”字,即屋里有豕方可为家。“家”的字形说明了人与猪的关系和生活状态。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猪养在离自己卧室最近的地方,甚至同在一个屋顶下,以便于照料。后来因规模饲养和考虑到卫生问题,人与猪才拉开距离。猪驯化的历史很长,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把野猪驯化成家猪。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有造型生动的陶猪。这头陶猪腹部下垂至地,头肥大,拱嘴,作挪动身躯状,憨笨之状可掬,已接近今天的家养肥猪了。可见中国人驯化猪的历史少说也有 7000 年了。 1991 年,美国考古学家 N?罗森伯格(Rosenberg)率领一支考古队在土耳其东南部的一个高地村庄哈兰?塞米(Hallancemi),发现了大量 10000 年至 10400 年前的猪骨,这些猪的臼齿明显缩小,说明已完成了野猪向家猪的转化,该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震动,因为农业起源的传统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此前学者普遍认为,羊是人类最早驯化并供食用的动物,然而哈兰?塞米的发现颠复了这一观点,猪才是人类最早驯化并供食用的动物。而且,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农业发展序列不总是从定居--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哈兰?塞米的发现将序列颠倒为饲养家畜--定居--种植谷物。龙有神, 龙有神,猪亦灵把龙与猪相提并论,似乎有点荒诞:一为神灵,挟雷电云火巡行于天,卷惊涛骇浪翻腾于海,形象雄奇瑰丽;一为俗物,只知拱食于地,酣睡于泥,体态猥琐呆蠢。二者之差,岂止天上地下!但是远古先民对猪的评价比我们高得多!辽河流域出土的一批 5000 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龙形玉和有关的兽形玉,说明了猪在古人心目中不低的地位。兽形玉的头部,有明显的猪的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绿色玉龙,高 26 厘米,龙身弯曲如 C 字,其鼻端截平,两个圆鼻孔,简直与猪吻一模一样。颈脊长鬣扬起,足有 21 厘米之长,分明是猪鬃的艺术化。古书《礼记?曲礼》曰:“豕曰刚鬣。”由此可知古人把长鬣视为猪的主要特征。《西游记》中猪八戒皈依佛门之前名曰“猪刚鬣”,是有说道的。考古学者孙守道等人提出,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初可能与猪有关。1985 年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的小山遗址的一个陶瑞兽尊,更为这一观点添一佐证。此尊中腹有三个动物纹饰,其中有猪首龙身动物,这猪显然是野猪,獠牙暴突,煞是威风。龙崇拜的起源,一向众说纷纭,龙形脱胎于大型动物,似是多数人的意见。龙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与农业丰歉有关的天崇拜联系在一起的。 而原始祭祀活动中, 猪是最常用的祭祀品。 猪之性能水, 古人视为“水畜”。 须知猪八戒在天上当“天篷元帅”时,也是统率水军的。祈天时求雨或防涝的祭祀活动中,“水畜”应该是沟通人神的最理想的信物了。祈来祈去,难免沾点“仙气”,甚至有了猪为雷电之神的传说,这就和龙神更接近了。 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上古时期与猪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他们的畜群里没有牛、羊,也不知道骑马,他们吃的是猪肉,穿的是猪皮裘,妇女用野猪为饰物,巫师以猪肉为供物。冬天太冷,他们就用猪膏涂身抵御风寒。可见他们与猪的关系密切到了何种地步。生活在辽河流域的契丹人的民族起源神话中也说到:“在遥远的年代,契丹有一位首领,头戴野猪头,身披野猪皮,隹在穹庐中,无事不出庐。后来妻子把他的猪皮藏起来,他就从此隐没无踪了……”这个人就是契丹始祖。估计契丹人曾自认是野猪的后裔,有过猪图腾崇拜。而契丹人的发祥地,恰在古红山文化的文化地理圈内。说龙起源于猪,让人难以接受,原因是猪懒且脏。其实,动物学家已证明,此乃偏见。猪并不蠢,有时甚至可以代替狗去执行缉毒、追踪的任务。猪喜欢在泥里打滚,不是爱脏,而是天性喜水,以此排汗散热罢了。只是人们没有像对待宠犬那样经常洗刷它,它只好自己泥里水里图个凉快。如果你把它刷洗干净,就会发现猪并不算讨厌,模样还有几分卡通。用狗链牵着溜弯,也别有一番乐趣。据说西方有些人在发起“宠猪运动”,大有为猪恢复名誉之意。作家王小波的遗作《一头特立独行的猪》记录了他在农村插队时饲养过的一头猪。这头猪敏捷且聪明,知青们都把它当作宠儿,把最好的饲料先喂它而不顾其它猪的哭嚎抗议。。王小波对它不止是喜欢,甚至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而尊之为“猪兄”。“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汽车声、拖拉机响都可乱真,后来学会了汽笛叫。生产队是以附近糖厂的换班汽笛声为收工信号的,猪兄的“模仿秀”便出了乱子。领导定其为“破坏春耕”,安排了两队人马围捕,居然还是被它狡猾地逃脱。日本杂志《FOCUS》曾报道一头会站立起来摁门铃的大猪,可惜只见到图片未见到原文,估计这头猪的聪明事迹不仅限于摁摁门铃。北京电视台曾报道过一头小猪,它的主人做了一辆小车,坐在上面,让它拉车。小猪就经常拉着主人一边尖叫,一边在小区里狂奔,见者无不又笑又惊奇。小猪拉车的场景让人生出几分疑惑:猪的力量和智商似乎都能胜任引车驮物的工作,为什么以前的人只对它的肉感兴趣呢?2006 年年初,莫斯科举办小猪奥运会,参赛小猪一律为出生三个月以内的猪仔。小猪们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中各显神通,让它们的主人乐不可支。全世界的电视观众也兴致盎然地收看了比赛实况录像的精彩片断。获得各项冠军的小猪,除挂上金牌外,还获得免进烤箱的特权。人们在忍俊不禁之余,可能会生出几分愤慨:谁给猪下了蠢的结论? 至于山林中的野猪,更不给人蠢的感觉,而且颇有几分威风。就是百兽之王的老虎,对之也是退避三舍。 《动物世界》中曾有野猪为保卫自己子女而攻击猎豹的场面,堪称惊心动魄。交锋仅几秒,猎豹就落荒而逃,险些为食丧身。猎人们曾给林中猛兽的气力排过队,说是“一猪二熊三老虎”,这实在是野猪的殊荣。孔子的弟子子路头戴鸡形冠,身佩公猪牙,就是取这两种动物恃勇好斗之意。猪之庞大且凶猛,被原始先民混同于龙,实在也不足为怪。帝王尊, 帝王尊,延及猪帝王之尊,贵不可言,但贵到极点,也不能自选生肖。于是有些帝王便与猪有了一层摆脱不了的干系,而另一些人虽非生肖属猪,却也与猪有缘。汉武帝刘彻未生时,其父汉景帝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云端直下崇芳阁,景帝醒来见红气如霞遮窗蔽户,于是改崇芳阁为猗兰殿,后来武帝即降生于此殿。若按迷信说法,武帝当为天上赤猪转世,虽然他并不肖猪。《禄山事迹》曾说过,安禄山有一次夜宴醉卧,化成一头大猪而龙首,左右急报唐明皇,唐明皇说:“猪龙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然而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唐明皇落得个出逃长安的下场,还保不住宠妃杨玉环的性命,眼瞧着绝代佳人魂断马嵬坡。这龙头的猪虽然没坐上金銮殿,其破坏力也够可怕的了。元王朝被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冲击得摇摇欲坠,元顺帝()惊恐万分,从恐朱发展到恐猪。做恶梦见大猪,立即下令禁止百姓畜猪。结果禁猪并不能挽救元王朝的命运,及至大兵压临城下,只能且叹且泣,开北门遁逃。于是有人附会说,猪者朱也,此乃上天的明示。明武宗朱厚照生于 1491 年,其年干支辛亥,是猪年。他想禁止养猪,一因本命肖猪,二因朱姓谐音,于正德十四年(1519 年)下诏,禁养猪并不准易卖宰杀,违者罪及家小,永远流放极边。有大臣直谏,武宗置之不理。直到清明祭礼时找不到猪,礼部官员多方进言,朱厚照才不得不废除禁令。帝王之尊,延及畜类,此为宋徽宗禁杀狗之后的又一例。猪入门, 猪入门,百福臻 猪之为六畜之首,是因为易于饲养,省时省事。从农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其经济价值都很可观。猪把 35%的食物转化为肉,而羊只有 13%,牛只有 6?5%。而且猪对食物要求不高,永远有一副好胃口。《西游记》大结局,猪八戒随唐僧取经成了正果,被佛祖封为“净坛使者”,正说明佛祖也有心照顾猪的食量。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希望猪能像牛、羊、兔那样吃草,进一步降低饲养费用,提高肉质。这是许多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据说英国遗传学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4 年有报纸披露,河南淇县有一农妇,竟然培育出“吃草猪”,主要靠青绿饲料喂养,佐以 20%的玉米面、麦之类的精饲料,就能取得好效益。这种猪个头不大,但肉质极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猪的产量,澳大利亚科学家从 1982 年开始研究人类与猪的关系,他们发现猪也喜欢轻抚。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猪是一种敏感动物,人的粗暴对待会使它们承受类似公司经理的压力感,人类应该对猪表现出更好的仁慈和理解。常见的赶猪入圈,会增加猪的恐惧,引起猪的慢性精神紧张。相比之下,许多积极的身体接触,如善意的拍打,可减轻猪的精神紧张,使母猪产仔数增加一胎。因此,维多利亚(Victoria)动物科学研究所受到委托,设计一套“轻拍猪猡”的饲养程序,让猪受到人类的善待。近年有人提出十二生肖中鼠、蛇、鸡、猪应该用其他威武或美好的动物替代,以免这四种生肖的人自卑。这种观点遭到学者和大多数群众的反对。以猪生肖为例,现在好像没有什么人为属猪而不好意思。网络上一首《猪之歌》风靡一时,为歌配的 flash 也颇受欢迎,肖猪者和不肖猪者纷纷下载,足见猪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有提高。现在猪生肖者自报生肖时,常常坦然甚至有几分豪迈地说:“我属猪。”如果非要让人家改一个生肖动物,肯定不被接受。 何必非要贬猪生肖呢?古籍《客退记谈》曰:“猪入门,百福臻。”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盼望猪能带来财富和好运。所以,肥猪拱门、猪驮聚宝盆成为年画、剪纸和刺绣等民间美术世代因袭的画面。猪年来了,让我们打开大门,迎接猪给我们带来的福气吧。丑牛耕地牛年正月初一哪一天到来,这要查传统的黄历。但是在十二生肖文化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这个历史上的传统农业大国,每一年的春天都会有关于牛的话题,因为春天来了,春耕的主力--牛该登场了。 鞭春祈丰年每年的 2 月 4 日通常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残冬终于退去,人们迫不及待地准备迎接春天了。古人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到两汉(公元前 206-公元 220)固定为立春之际举行的土牛迎春仪式。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各郡县也举行同样的仪式。随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说是“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争来抢去,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谓之“鞭春”、“鞭牛”。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早出晚归为的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