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幻想礼包sdk无法正常启动是什么意思

热门排序 |
2015年VR之所以(在VR从业者自己的圈子内)(看上去)火得一塌糊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形形色色的VR头盔/眼镜的涌出,相较于全景相机和VR内容,VR头盔/眼镜是落地最快营收最易的产品,而在VR头盔/眼镜中,又属利用移动端设备(手机)作为外接处理器的移动端头盔量产、普及最为容易。作为普通的消费者,移动端头盔也是非常好的入门,题主所述的暴风魔镜还有playglass都属于移动端头盔。&br&&br&凭借着对gear VR狂热的爱(再推一遍我的安利文:&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看待三星的gear vr消费者版本? - 有饭吃的回答&/a&),我又把玩了公司其他的移动VR头盔(google cardboard,暴风魔镜2&4,nibiru梦境、大朋、灵境小白),京东众筹的pico还在路上,另外焰火工坊的产品和leVR的产品也在持续关注中。从目前已经玩过的头盔来讲,我怀疑它们根本根本只是视场角更大的头戴式3D显示器,VR更像是噱头。最吊诡的是,每一个头盔都恨不得把自己碰到天上去(包括题主所述的playglass,我看广告说视场角106°手痒又想买了),每个都拥有超厉害的视觉体验,仿佛只要手上有一个VR头盔,就拥有了一张进入虚拟现实世界的入场券。&br&&br&那么9.9美元的谷歌纸盒,与99美元的Gear VR有什么区别呢?形形色色的国产头盔又有哪些差异呢?在这里我拿我体验过的头盔和正在路上的头盔做一个比较,在视场角等硬件数据上比较方便统一比较,舒适感、交互以及适配应用的开发可能是正在使用的头盔更有说服力,焰火工坊的头盔和LeVR由于数据不全也没见过实物很难评估,但会作为比较提及。先上一个全家福…&br&&br&&img src=&/48a6d8adfb3bec_b.pn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10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48a6d8adfb3bec_r.png&&&br&(大朋和暴风完全走的是送礼风……)&br&&img src=&/daa2f40dd3c0ca5d711a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29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daa2f40dd3c0ca5d711a_r.jpg&&(为什么头盔都是黑白的!求各大商家早日出粉红色hellokitty头盔!)&br&&img src=&/7ffe97fd2cc21f1c01815_b.jpg& data-rawwidth=&996& data-rawheight=&9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6& data-original=&/7ffe97fd2cc21f1c01815_r.jpg&&(by THETA S)&br&&br&再碎碎念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我还会无数次地提及Gear VR的好,但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推荐Gear VR,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Gear VR只能称之为特定移动端的VR头盔(只支持特定型号,LeVR cool1也是采取同样思路,后文会评述这个方案的优劣),不是兼容通用的纯光学设备,除非本身使用的就是note4或者s6,我很难说服人为了一个超酷的头盔买一台新手机。另外,Gear VR必须适配oculus store上的内容,众所周知,科学上网被查封得越来越厉害了,不能翻墙的Gear VR连板砖都不如,因为其他VR应用还不适应,不翻墙就只能看一面黑屏。基于这两点困境,我想更多人还是有兴趣尝试一下行动更自由(oculus DK式的PC端的头盔的连线让人觉得自己在做脑部手术),价格更低廉(一体机上千的价格还是会让人比较犹疑的)的移动端VR头盔。
&br&&br&&b&1.原理篇&/b&&br&&br&国内初期的移动vr头盔均是遵循Cardboard SDK并且一脉相承,是纯光学设备,不过是改变了材质、镜片,充其量进行了反畸变、反色散算法,本文所论述的大部分都属于此类(除了pico和gear VR),这类设备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光学结构造成虚拟距离,拉远并放大手机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手机作为数据传输设备同时负责利用自带陀螺仪捕捉人头部移动。因此评测此类头盔主要需要评价镜片呈像效果以及移动端(手机)的适配程度。&br&&br&显然,在纯粹的光学设备这条道路上,VR头盔几乎走到了尽头,不仅在日趋饱和的移动端头盔市场上举步维艰,更糟糕的是过量生产的移动头盔给VR市场带来了一种虚假繁荣的假象,暴风魔镜公布的惊人销量(见:&a href=&///?target=http%3A///-12054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全方位布局VR产业链,2016年目标“3个千万”&i class=&icon-external&&&/i&&/a&)让人误以为VR头盔已是刚需。事实上,技术不过硬只知道瞎吹捧的纯光学头盔已经很难再博取消费者信任(诸位买了此类头盔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br&&br&但是移动端头盔还是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国内更多的VR厂商也在对新一代的头盔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譬如加入外置传感器,优化底层硬件,最重要并且目前看来最有意义的当然是优化延迟(这也是焰火在做的,“异步时空穿梭”这个中二的名字够我乐上一阵子,做的怎么样还暂时无法评估,祝好),而这些优化,目前的移动VR头盔完成度还都不是很高。&br&&br&看到这里大概大家已经明白,如果现在执意要买一款类似暴风魔镜或者playglass这样移动端的VR头盔,那么最多也就是买了一台头戴式3D显示器(或者是商家噱头,私人3D影院),因为镜片质量差异,可能3D影院的效果都很难达到所谓VR体验,在此类头盔上是很难感受到的。但是,鉴于Gear VR的出色表现,以及更多VR公司在硬件上做出的努力,我们还是可以对移动端VR头盔抱有希望的。&br&&br&&b&2.光学数据篇&/b&&br&&br&列了个表如下,大部分数据摘自官方,如果官方胡说八道我也没办法了,但从体验比较来说,官方数据还是比较可靠。&br&&br&&img src=&/d179f37b9c78fba34f08_b.png& data-rawwidth=&1420& data-rawheight=&8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0& data-original=&/d179f37b9c78fba34f08_r.png&&&br&&br&镜片的材质/型号关乎到画面的清晰度,这方面比较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不同镜片在呈像上各有优劣(比如畸变程度或者色散程度),非球面的意义在于减少畸变,列出仅为参考。&br&无论是基于oculus sdk还是cardboard sdk的头盔,头盔镜片的参数都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其中FOV(视场范围,但更多我们会采用视场角参数)是被最值得参考的,视场角越大,双目看到的范围也就越大,沉浸感也就越强。早期索尼的头戴式3D眼镜(想一想真觉得索尼是先驱啊!索尼大法好)仅有45°视场角(相当于20米看750寸屏幕),而现在设备普遍达到了90°以上,不过,也并不是视场角越大效果就一定越好的,视场角越大镜片制作难度越高,同时畸变也会越大,调整畸变对硬件也会提高要求。单眼舒适角度事实上只有60°,因此在60°范围内做到畸变更小更为重要。目前比较优秀的头盔(oculus rift和Gear VR)视场角都在96°左右。而很多商家给出的“效果参数”——“相当于X米看X英寸的屏幕”也是基于视场角的度数,这是完全可以算出来的,上图数据也是我手动算出的。&br&&br&一些VR头盔支持手动调节瞳距(也就是两个镜头的距离),另一些则通过增大目镜口径的方式来自适应瞳距。调节瞳距的意义主要在于减缓视疲劳,不当的瞳距(我们佩戴的眼镜也是同理)会增加眼睛的负担。另外还有近视调整,大部分的头盔对于较低度数的用户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对于高度数的用户则比较麻烦,目前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更换头盔镜片(oculus的做法,playglass好像也有这个功能),调节物距(效果有限,否则会裁剪掉部分画面)以及直接戴眼镜观看。另外,作为一个两眼度数相差比较大的人,我对playglass双目分别调节度数的设计非常有好感。&br&遗憾的是,目前感受最好的Gear VR没有太多数据流出(或者gear VR根本不需要拿这些数据当噱头),从个人感受来说,镜头起雾比较厉害,畸变很小,瞳距应该带有一定自适应性(虽然也能调节),可调节物距,但不能戴眼镜,近视600度以内感受比较良好,超过600度的同事表示有时候看不清楚。&br&&br&&b&3.交互篇&/b&&br&&br&由于大部分是纯光学设备,在交互上,移动端VR头盔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很多设备都必须依靠蓝牙手柄来进行操控,离开蓝牙手柄VR头盔就成了连播放暂停都做不到的播放器,相比而言,简陋的Google Cardboard显得非常人性,按压式电容按钮(conductive button)配合Google Cardboard商店里的应用相当好用,淘宝上购入的磁吸式按钮,需要适配支持磁力感应的手机,我至今也没成功过……大家如果想试试cardboard,请认准下图这种按钮的。&br&&img src=&/60bfd3a92c805b664c55d912cac62bca_b.png& data-rawwidth=&804&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4& data-original=&/60bfd3a92c805b664c55d912cac62bca_r.png&&&br&灵镜和暴风都非常良心地适配了蓝牙手柄,好歹还是可以交互了,大朋的手柄需要自行购买,如果要买大朋这款一定要记得买个手柄不然用起来非常麻烦,nibiru这款比较随便,其实定位就是个头戴式3D播放器,因此也不用再另配手柄了。&br&&br&&img src=&/b3acd26ea4bd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29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b3acd26ea4bd_r.jpg&&不配手柄的头盔又没有触摸板的VR头盔都是耍流氓!&br&&br&Gear VR的触摸板一直是我超级喜欢的设置(如下图),利用这块小小的触摸板可以完成非常丰富的交互,另外上面的还有后退的按键(长按可显示类似home重置的页面),还有音量调节键,使用起来各种顺手。不过有些比较复杂的游戏还是需要游戏手柄的支持,但基本上的使用无需手柄。&br&&img src=&/91c96eaf4f157ae19a6df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1c96eaf4f157ae19a6df_r.png&&&br&令人欣慰的是,Pico的头盔对Gear VR的交互设计采取了借鉴(如下图),也设置了触摸手板、后退键甚至一键接听电话键(个人觉得这个就鸡肋了),不过具体效果需要拿到手才能进一步评估。&br&&img src=&/e8abccef95cf591dd27e782c_b.png& data-rawwidth=&127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0& data-original=&/e8abccef95cf591dd27e782c_r.png&&&br&&br&&br&&br&&b&4.移动端适配篇&/b&&br&&br&对于移动端VR头盔,除了镜片,最最重要的就是充当硬件设备的手机的适配性了。大部分的头盔都支持多种型号一定尺寸(通常是5-6寸以内)的智能手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机都能适用。然而由于各个头盔的镜片及其视场角有差异,因此相匹配的VR内容以及配套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VR头盔都提供了自己的VR内容商店,但是并非只能用配套的应用。这一方面可以称之为良好的适应性,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这些应用开发的漫不经心,并没有专门为自己的头盔进行定制,这造成的后果就是造成画面延迟相当严重以及边缘黑线和畸变的出现,从而带来强烈的不适性。&br&&br&&img src=&/79a1acb3f3ab6e22dfff_b.png& data-rawwidth=&562& data-rawheight=&6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2& data-original=&/79a1acb3f3ab6e22dfff_r.png&&&br&&br&在这些应用中开发得最令人厌恶的莫过于暴风魔镜,这是一款已经迭代4次还在执着于纯光学的“好奇者的玩具”,我想每一个好奇“暴风魔镜”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购入的人都受到了惨痛的伤害。暴风魔镜的app几乎令人崩溃,虽然号称适配自己不同型号的魔镜,但是连首页的一副CG画面的延迟都做不好,一进入首页还没开始移动头部就已经要晕厥,里面的内容都是封面标题党,需要下下来才能看到,而看到的效果差到不忍直视,传说中可以给女仆换衣服的“极乐世界”甚至无法打开。暴风是国内首款针对自己的产品开发应用的头盔,但效果差强人意,最匪夷所思的是还根据ios和安卓两种系统产出了不通用的暴风魔镜4设备,很难理解这家公司在做什么。&br&&img src=&/dd6a0a374cbe66ea973fd7e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dd6a0a374cbe66ea973fd7e_r.png&&&br&令我比较惊喜的是大朋适配的“3D播播”(虽然这也界定了这只是个3D影院头盔),这其实是个无节操的应用,里面有相当多而且质量非常高的3D影片(也不知道涉不涉及版权,还有小黄片呢),支持在线看,速度流畅,画面高清,实在感人,不过全景内容以及游戏内容非常有问题,不仅刷新率跟不上,有的全景内容呈像还有点不对劲(不是圆弧状,而是凹陷下去的)。&br&&br&&img src=&/6e5bd2fce9cabfc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6e5bd2fce9cabfc_r.png&&&br&&br&Nibiru家的“N玩”还有灵境小白的应用“灵境世界”做得很棒,虽然也没有适配哪台头盔,适配性一般,不过里面的游戏内容很丰富,而且延迟做到了比较小,不会产生强烈的眩晕效果,是入门VR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br&&img src=&/6e5bd2fce9cabfc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6e5bd2fce9cabfc_r.png&&3D播播&br&&img src=&/575090ebb6bba81afc05b0efe30b7ede_b.png&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575090ebb6bba81afc05b0efe30b7ede_r.png&&灵镜世界&br&&br&如果能够顺利翻墙,cardboard的应用商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内容,不过就更不存在适配性了,只能说是体验体验,当然cardboard用安卓手机使用会更顺畅&br&&br&而由Oculus支持的Gear VR采取了一种封闭的生态环境(Pico采用的是半封闭的,即部分按钮的功能只有在使用Pico Vr的时候才能起作用),Gear VR只能使用oculus store里的内容,而其他头盔设备则无法下载oculus store(连三星S6本身都不可以,必须连接Gear VR后下载)。&br&&img src=&/2df3ab78a9edcab82b3fe12c147efdb1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6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2df3ab78a9edcab82b3fe12c147efdb1_r.jpg&&&br&虽然Oculus Store做的非常简陋,但是手机与头盔的配合程度堪称完美,其他的头盔设备几乎没有可比性,因为Gear VR完全是个一体机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对LeVR COOL1是抱有一点期待的,因为它只适配自己的手机,这就意味着它比较有可能在刷新率以及视觉效果上做到更优良的效果(不过149的价格让我有些难相信)。当然我也承认,焰火工坊在走一条看上去比较合适的道路,那就是从自身SDK层面入手。&br&&br&&b&5.舒适性篇&/b&&br&&br&舒适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比较,首先是手机的“舒适性”,第二是用户佩戴的舒适性。&br&&br&所谓手机的“舒适性”,也就是手机放置在头盔设备中的便捷以及稳定程度,相对来说,越稳定的放置就越不便捷。有的头盔采取的是吸入式(暴风魔镜,大朋),有的是扣压式(nibiru,灵镜),还有毫无防备式(cardboard,已经用它砸过很多次手机了),Gear VR是插usb完全嵌入的不再讨论范围内。大部分的头盔两侧都没有圈封闭,主要是为了方便插耳机,不过也有像暴风魔镜那种做太大,手机容易直接滑出去的(用苹果机的朋友们要小心)。&br&从便利角度来排序是:&br&Google cardboard>大朋幻影>暴风魔镜>nibiru梦境>灵镜小白&br&从稳定程度来排序是:&br&nibiru梦境>灵镜小白>大朋幻影>暴风魔镜&Google Cardboard&br&&br&佩戴舒适这一条非常鸡肋,因为所有头盔佩戴得都不怎么舒适,而且晕屏现象先于配戴不适的感受的方式,只有佩戴Gear VR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好重压鼻子,其他的设备我还没有能力佩戴超过10分钟。大多数头盔都是采用三段式的皮革/尼龙的头戴,只有非主流的暴风魔镜是顶在头上的塑料头带(其实我觉得舒适度会更好,但其他人普遍担心头盔会砸下来)。舒适程度取决于设备的重量,相对而言,Nibiru梦境比较轻,但是视角有限,沉浸感不太好,其他的几款在重量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头盔重量并不是主要需要参考的因素。&br&&br&&b&小结&/b&&br&尽管大部分的移动端VR头盔都大同小异,不过有的还是有一些小设置小惊喜的,比如Playglass有散热扇,大朋设置了一个“真空离子镀膜玻璃挡片”可以遮灰,这些小打小闹的“创新”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作为比较的充要条件。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国内并没有一台移动端的VR头盔能成为普及的消费品,&b&泛滥的低质的VR头盔只会让VR变成传销,VR尚未给人带来惊喜,提前带来了心理阴影。&/b&然而作为VR的从业者,如果自己都不肯买一台VR眼镜,那就去自己做一台吧!:-D&br&对于普通消费者,不妨再等等看,就着以上我论述到的几个比较因素,相信以后也能对其他的相关设备做出比较好的判断。&br&最后的最后,如果让我自己去购买的话,我首先会排除虐用户千百遍的暴风魔镜。如果年终奖很多,我会考虑入Gear VR,但是我还是更想攒钱买playstation VR!不过,我目前的选择是买十台Cardboard送给家人朋友欢度春节(微笑脸)。&br&&br&此文的完成要感谢朋友们不厌其烦地为我补习物理课,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br&&br&-------------------------------------------分割线------------------------------------------------------------&br&&u&然后po一篇pico1的详细评测,因为这是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但是还是问题多多的),如果之前你有听我的意见买pico1,我觉得有点抱歉,不过看看这篇评测也许你会觉得没有白买。图片什么的我之后也会po上来,欢迎关注公众账号看完整版:xinfantang&/u&&br&&br&&p&在京东上众筹的Pico1终于到手,对于这款产品我已经期待已久。由于Pico的UI各种萌,再加上交互与我的真爱Gear VR异曲同工,我对Pico一直抱有天然好感,甚至在没用过之前就开始向朋友安利。&/p&&br&&p&果不其然,拆开快递袋子,Pico外包的美貌又一次俘虏了我,从配色到材质再到设计都戳中我心,简约而颇富质感,头盔看上去也非常小巧精致,当时我已经准备给评测起“美哉我Pico”这样中二的名字了。&/p&&br&&br&&p&然而,头盔是没办法靠美貌吃饭的,要评测还是得说性能。虽然我也很想一味地夸奖安利Pico1,但是客观来讲Pico1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很显然小鸟看看公司自身也意识到这个产品是充满了种种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的,欢迎吐槽的态度还是值得鼓励。&/p&&br&&p&&strong&以下我还是从原理、舒适性、光学数据、交互和移动端适配这几个方面来评估这款产品,与此同时我也会将这款产品与我之前用过的移动端的头盔产品和Gear VR进行比较&/strong&,关于其他头盔的评测回复“头盔”可看。&br&&/p&&br&&p&&strong&1.原理篇&/strong&&/p&&br&&p&VR头盔的原理我在之前的移动端头盔评测一文中已经详细叙述,在这里对Pico1所采用的技术再进行重新的分析和阐述。&/p&&br&&p&现在市面上的虚拟现实头盔主要分移动端和PC端(当然还有未见真容但听说就快发售了的我大索尼的PS端),和电子游戏资深玩家不同,我更希望用VR头盔看看VR短片以及玩玩小游戏,因此便携性对我而言更加重要,我也更青睐于把玩移动端的头盔。&/p&&br&&p&但是目前国内的移动端的VR头盔,主要都是纯光学设备(暴风魔镜等),无论把自己吹捧得多么高大上,和简陋的Cardboard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想要让移动端头盔真正地能做到VR交互,必须加入外置传感器以及优化头盔内部的硬件,这也是Gear VR所做的,Gear VR真正做到了与手机的完美适配,成为了手机的一个可用的配件。&/p&&br&&p&不过众所周知,Gear VR只能适配特定的三星机型,而且在国内购买尚不算容易,这也就是我之前非常看好Pico的原因。Pico看上去采用了和Gear VR非常相似的交互模式,也有外置传感器。&strong&不过Gear VR是采用micro USB的方式与手机进行连接,而Pico则采用了蓝牙方案,这就使Pico能够适配更多型号的手机。蓝牙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通过蓝牙控制声音接口、拍照按钮以及触摸板都是能做得到的,而且Pico团队本身在这方面也很有优势。&/strong&仅仅凭借这些技术的投入,我认为Pico就可以不用和暴风之流比较了,所以也不用询问为什么暴风魔镜才一百多,而Pico1要369,它们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产品。&/p&&br&&p&但有技术投入大不代表使用感的完美。在真正使用上,Pico1是没有办法和Gear VR进行比较的。&/p&&br&&p&这不是说Pico技术不过硬,Pico1的蓝牙连接相当稳定,反应迅速。在便利性上,虽然不及Gear VR插上就能用的便利(但Oculus Store 要翻墙也是要愁死人),链接蓝牙的过程也不算特别复杂。&/p&&br&&p&&strong&但坦白来说,我认为Pico1并没有完全发挥它作为一个“高端头盔”的优势。最大的问题出在Pico1没有内置IMU(而Gear VR内部配置了),Pico1还是依靠手机的陀螺仪,这一点几乎要让Pico沦为跟纯光学设备别无二致的产品,优化头盔硬件的意义难道不就是在改善头部定位的效果吗?&/strong&我采用了与我们的Gear VR相配套三星S6手机进行评测,这也是Pico官方推荐的手机之一。但是在跟踪速度和刷新率方面,S6的表现并不算好(而事实上市面上大部分手机都无法做到很好),导致Pico1的使用感也显得不佳,头晕的现象很严重。可以说,&strong&内置IMU应该是一个作为外置硬件的头盔的标配&/strong&,但是目前市面上移动端的头盔都没有做到这一点(除了Gear VR),这也是导致目前移动端头盔不适宜看VR内容的主要原因,因为目前手机内部的IMU都还没有做到能支持看VR内容的水准,如果只看静态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把头盔当作3D眼镜,这纯粹旧瓶装新酒),看VR内容同步率就是没有办法跟上。&/p&&br&&p&另外,Gear VR的用电是依靠手机的,而由于Pico采用的是蓝牙方案,&strong&所以Pico1必须要依靠usb充电来供电,这一点还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的,Pico1内置220mA电池,支持8小时连续使用和七天待机。&/strong&&/p&&br&&p&&strong&2.舒适性&/strong&&/p&&br&&p&舒适性一条从来不是我考量头盔素质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Pico1在舒适性上做的非常好,看上去也很小巧,在其他的评测中Pico的高舒适性都是被高度赞扬的。Pico1的重量已经压到了最轻,仅为300g,比Gear VR还略轻一些,戴上去的舒适度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范围。&/p&&br&&p&Pico1镜头相较于Gear VR更耐脏(主要是因为镜头背面一般不会暴露在空气中),但是镜头镶嵌地有些不稳也不能更换。虽然号称自适应瞳距,我个人感觉有时候我的瞳距是对不上的(我也给其他同事试用了,也有出现我这种情况的),会有左右眼对不上出现重影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pp的适应性(反畸变)出现了问题,这在之后App一条我会详细再说。散热上Pico应该没有做相关设计,手机发烫现象还是很明显的(三星s6 内心OS:怪我咯?),但脸部不会感受到。&/p&&br&&p&&strong&3.光学数据&/strong&&/p&&p&光学数据中对于我们最容易评判的是视场角,通过视场角来判断头盔的浸入感如何,理论上视场角越大浸入感越好,不过目前市面上96°是比较正常的数据,低于70°才会出现沉浸感不佳的现象。从实际使用效果来讲,由于使用的手机尺寸存在差异,所谓的全浸入是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在相较于目前市面上国产的头戴显示器(包括PC端的),Pico1在色彩表现力和图像还原上的效果都称得上是很优异的。&/p&&br&&p&镜片畸变率和色差是镜片都会存在,主要需要自己原生开发的APP(软件)的画面处理技术、畸变色差校正算法来对镜片(硬件)做一个校正,Pico1在畸变和色彩表现力方面做得都是令人满意的,这一点我在最后也会进行阐述。&/p&&br&&p&最后在这里还要表扬一下Pico的官网(&a href=&///?target=http%3A///optic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ico,A New Reality&i class=&icon-external&&&/i&&/a&),广告宣传页给出的参数以及注释都非常严谨,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具有参考价值的。&/p&&br&&p&&strong&4.交互设计&/strong&&/p&&br&&p&Pico1的交互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Gear VR,触摸板、返回键/菜单键、音量调控键、距离感应器以及近视调节与Gear VR如出一辙。&/p&&br&&p&按照官方的说法:“Pico 1 触摸板支持多种你所熟悉的手势,高密度触摸阵列让低功耗状态下的触摸板在也在能100ms内急速唤醒响应;支持高精度单点触摸,单指跳动噪声小于0.5mm,让一切操作都无比流畅。”,听上去很高大上的样子,用起来和Gear VR一样,体验都还不错,据称拖曳、缩放、旋转在以后的版本也将可以使用,那就意味着这个触摸板支持多点触控,虽然就目前的Pico提供的VR内容来看,这些功能还用不上,但是随着更多的定制应用的开发,应该会有其用武之地。&br&&/p&&br&&p&Pico1另设了一个耳机孔(也就是蓝牙耳机),音量调节仅在佩戴耳机时有效,而不能直接调节手机的声音,设备本身也会通过耳机做一些语音提示(电池电量什么的),因此在玩Pico1的时候佩戴耳机应该是一种常态。&/p&&br&&p&通过距离感应器,头盔可以在用户未使用的时候暂时熄灭手机画面并且保存进度条,但问题是可能造成手机屏幕的锁屏,再靠近头盔的时候看到的画面,就会看到令人崩溃的手机解锁画面(还是未分屏的),这种情况在Gear VR上没有出现过(但死机也是有过的)。&/p&&br&&p&与Gear VR不同的是,&strong&Pico1设计了一个集电源/蓝牙开关/电话接听/开启外摄像头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圆键,利用这个小圆键可以在佩戴头盔的时候轻松地接听电话或者利用手机后置摄像头看到外面的场景。&/strong&&/p&&br&&p&作为电源/蓝牙开关,操作虽然简单,但旁边的指示灯还是挺令人费解的。我无法接受长按短按某个按键的交互模式,以及蓝灯/红灯怎么闪就代表不同状态这样指示不明的提示。&/p&&br&&p&关于一键接听电话和开启外摄像头这两个蓝牙控制的功能,目前确实无法感受到这两个功能有什么用,考虑到Pico VR的APP连贯性很成问题,大部分的用户根本用不上这两个功能,但是这两个点我觉得还是挺棒的。我试验了一下,通过开启外摄像头的功能,虽然画面效果很失真,绝对不会有想象中的AR眼镜那种贯穿虚拟和现实的感受,但还是可以勉强找到手前的东西(比如说水或者零食),习惯这个逻辑其实是能为VR眼镜的使用带来一些便利的,这个功能并不是Pico首创,至少我知道暴风魔镜的app内也有一个“偷窥”功能是一样的作用,不过一键触发可能会使这个功能的利用率更高。&/p&&br&&p&虽然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Pico1在交互上面的优异之处是很难体会到的,但是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利用蓝牙来实现交互,是非常好的方案,而且Pico实现地也算是非常完善,各种蓝牙触控反应都相当灵敏,而且即使是在其他VR平台应用上(我用的是3D播播),蓝牙控制的触摸板也依然是有效的,可以说适用范围是非常广的。&/p&&br&&p&&strong&5.移动端适配和APP设计&/strong&&/p&&br&&p&Pico支持市面上大多数安卓手机,尤其是旗舰机.&/p&&br&&p&这是Pico最初吸引我的原因,它能支持多款手机。&strong&因为移动端的VR头盔一方面需要和手机进行尽可能定制化的适配(主要是眼睛内画面的协调),另一方面又最好能适应更多款型的手机,Pico算是做到了这一点。&/strong&但由于各个手机屏幕大小存在差异,这不仅增加了Pico应用制作的工程量,也使在使用不同手机的情况下画面沉浸感出现了偏差。就我使用的三星S6(2k,5.1寸屏幕)来说,分辨率达标(我是已经接受头盔内画面带有像素感这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但相信不少消费者还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屏幕偏小,镜头内还是可以看到手机的黑边,这一点对沉浸感还是打了折扣。(另外Pico1暂时还不支持苹果手机,主要基于安卓手机)&/p&&br&&p&&strong&然而,目前的Pico1尚不适合普通消费者,主要原因正在于其配套APP的不完善。&/strong&可能是因为Pico想让自己的APP适应更多的手机型号,又或者还在找原创的内容供应商,目前的PicoVR App基本是不可用(或者说是反人类)的状态。App只设置了视频、游戏个人中心三个板块,略显简陋。&/p&&br&&p&一部分视频内容无法在头盔模式下下载(可能是因为版权原因),一部分视频在头盔模式下下载卡到崩溃,所以不得不在手机2D模式下先下好,下好之后还会面临不知道文件存在哪儿的问题,主要是由于APP内很多板块(比如收藏、下载等)点开竟然是“模块建设中,敬请期待”。这简直让我一个头三个大了,所以我尝试用3D播播(虽然不知道版权是否合法,但是3D播播是我觉得目前头盔3D资源最丰富的应用)看3D视频,Pico1的效果还是很感人的(由于不是原生应用,畸变也还是有的)。用PicoVR APP看电影会出现一个电影院的场景,这其实挺棒的(Oculus Video也是这样做的),主要是内容下载上确实困难重重,还出现过解码错误,两屏画面有时间差这样很低级的问题,另外也出现过莫名熄屏这些不可解释的小问题,导致这个应用目前基本处于一个不太可用的状态。&/p&&br&&p&再说游戏,PicoVR上的游戏需要在手机2D模式上下下来还是存储为另外一个应用,基本上PicoVR就相当于一个应用商店的角色,要命的是大部分VR游戏应用并没有适配Pico1,会出现种种让人痛苦的问题,比如画面偏差对不上,比如不能直接在PicoVR中打开,要取出手机选择开始等等。当然现在PicoVR上的内容也非常之少,&strong&而且没有基于pico系统原生适配的,这导致Pico1大部分触控功能都是无效的,视觉上反畸变除色差的效果也很普通&/strong&。因此,目前Pico1纯粹只能作为试用品,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2C商品。&/p&&br&&p&不过我也看到Pico在很积极地与其他内容厂家进行合作并寻找APP开发者,加上Pico之前与华数达成了合作,因此对于App应用这一块,Pico进步的空间还是可以预见的。&/p&&br&&p&&strong&总结&/strong&&/p&&p&Pico1是一款不完美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之前形形色色不成熟的头盔(尤其是移动端的)给VR整个产业都挖了很多坑,太多都是拿纯光学设备来“折磨”消费者,而Pico则是真正在硬件上做出成果的移动端头盔,以精良的设计和出众的蓝牙工艺给移动端头盔带来了新鲜的元素。&/p&&br&&p&但是非常可惜的是,Pico1是一个不成熟的beta版本,它的优长之处目前尚无法被消费者体会到(除了舒适度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strong&这主要是因为原生应用适配内容太少,触屏板的便捷无从体现。&/strong&与此同时,&strong&Pico1还是不可以称之为一个合格的虚拟现实头盔硬件的,这主要是因为头盔本身没有配置IMU,纯粹依靠手机陀螺仪,头盔带来的眩晕状态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良。&/strong&&/p&&br&&p&再说到&strong&手机适配性&/strong&的问题,这是一个存在取舍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移动端头盔能够适应目前市面上所有手机,更不要说在每个手机上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给一个手机配一个头盔,这也是目前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的事情。因此必然会因为手机的差异,造成头盔使用效果的差异,Pico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比较大的努力,但还是可能因为手机适配性这个问题使一些用户感到使用困难。 &/p&&br&&p&和其他的头盔产品一样,想用心做头盔的Pico还是在给自己挖坑,&strong&如何完善app,如何继续加强头盔的硬件实力,如何尽可能地做到更多手机的完美适配,都是现在的Pico需要考量的问题&/strong&。由衷希望Pico能早日迭代改良,也不枉我迷恋它的美色一场。&/p&
2015年VR之所以(在VR从业者自己的圈子内)(看上去)火得一塌糊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形形色色的VR头盔/眼镜的涌出,相较于全景相机和VR内容,VR头盔/眼镜是落地最快营收最易的产品,而在VR头盔/眼镜中,又属利用移动端设备(手机)作为外接处理器的移动端…
两款眼镜我们都订了,等到货后再来补充下测评。&br&敬请期待。&br&————————————————————————&br&日更新&br&目前只拿到了暴风魔镜,playglass要2月才发货,先说下感受。&br&先说结论:&b&都别买,先等等&/b&。&br&&br&先说硬件:&br&我手头拿到了3款vr眼镜。见下图,分别是google cardboard、小宅魔镜、暴风魔镜(第二版)&br&&img src=&/fa1b84c7a72f939c1f8c125a896fafbb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fa1b84c7a72f939c1f8c125a896fafbb_r.jpg&&&br&&img src=&/716aed4e1f97b0c08b0d0fa247f1bf60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716aed4e1f97b0c08b0d0fa247f1bf60_r.jpg&&&br&&ul&&li&&b&google cardboard&/b& 淘宝13块包邮买的,如果你想体验下插手机的虚拟现实,买个这个试下效果吧。和另外两款在使用上的实际区别不大。但是毕竟是纸壳的,用过几十次估计就坏了,当然我敢打赌你用起来肯定不会超过10次。&/li&&/ul&&br&&img src=&/618e97df526ed42b290f1453cfd198d1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618e97df526ed42b290f1453cfd198d1_r.jpg&&&img src=&/ad17d6a3c7e337d2fb2b32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d17d6a3c7e337d2fb2b32_r.jpg&&&br&&ul&&li&&b&小宅魔镜&/b&,淘宝上83块买的(75元+8元运费)。他比起其他家如暴风、蚁视、playglass、virglass……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现货。其他家都跟小米学坏了卖期货。没有性价比可言。&/li&&/ul&&br&&img src=&/f85e438a53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f85e438a53_r.jpg&&&br&&img src=&/dfcecb95ac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dfcecb95ac_r.jpg&&&br&&ul&&li&&b&暴风魔镜(第二代)&/b&,通过熟人先拿到了第二版,对外售价预计是99元。做工用料上比小宅厚道些,但质量真心不怎么样,眼镜上的一圈胶条已经开胶了。戴起来略沉,比前两者稍微舒服点。但软件嘛——呵呵,看后面。&/li&&/ul&&br&说下软件:&br&目前入手的这3款vr眼镜都需要把手机放里面充当显示设备和主机,也就是说——完全取决于你手机的表现。而&b&市面上没有一款能称为VR游戏的App,而且保证你戴1分钟就晕得不行了&/b&。&br&&ul&&li&安卓手机,我们试了魅族(具体型号忘了)和三星note3,都属于屏幕比较大而且性能还不错的手机。我们测试了安卓手机上能找到的10款主流App,打开应用后卡顿感极强,戴一会就晕,得摘下来缓一下。&br&&/li&&li&水果手机,运行比安卓手机流畅很多,但能玩得应用不超过10款。也无法通过手柄进行互动。&/li&&/ul&&img src=&/94ae6fb214ffb955635c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94ae6fb214ffb955635c_r.jpg&&&br&&ul&&li&操纵PC游戏。我们特意找了一款可以操纵PC游戏的软件,用的战争雷霆(飞机主题射击游戏)做的测试。试完之后,满满地槽点。画面同步慢、看不清游戏中的文字、操纵有延迟……&/li&&/ul&&br&&b&结尾&/b&&br&当然也不用因为目前效果差就对虚拟现实不报任何希望,至少Oculus、sony的墨菲斯计划、微软的xbox虚拟眼镜都是值得期待的,而且他们也放出了很多测试视频,从视频来看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你看完后还是觉得好奇,但又不想花太多钱,买个google cardboard先过过瘾吧。&br&最后附上一张真人兽:&br&&img src=&/d265fcc41c0134aafb8a7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265fcc41c0134aafb8a76_r.jpg&&
两款眼镜我们都订了,等到货后再来补充下测评。敬请期待。————————————————————————日更新目前只拿到了暴风魔镜,playglass要2月才发货,先说下感受。先说结论:都别买,先等等。先说硬件:我手头拿到了3款vr眼镜。见下…
这些只能算是手机VR眼镜盒~利用手机传感器,并将屏幕做一个分屏,然后就可以放在各种“盒子”里看了&br&最早就是谷歌的纸板cardboard(那个小磁铁利用NFC做触发的方式很赞,淘宝上大多是小镜片)。&br&后来,有了一些塑料版的眼镜盒,价格在100左右,种类巨多:glasoo(个人感觉目前观看效果最好,但缺设计),蚁视的机饕(可折叠,可戴眼镜,但两侧漏光严重),暴风魔镜(一代算了,二代可以,有蓝牙手柄),virglass……&br&另外,三星跟oculus合作出了一款gearvr,配合自家note4使用,盒子右侧提供一个触摸板,视觉效果能秒oculus dk2,跟不用说是以上这些眼镜盒子。问题是价格199刀,而且国内买不到,可走海淘~
这些只能算是手机VR眼镜盒~利用手机传感器,并将屏幕做一个分屏,然后就可以放在各种“盒子”里看了最早就是谷歌的纸板cardboard(那个小磁铁利用NFC做触发的方式很赞,淘宝上大多是小镜片)。后来,有了一些塑料版的眼镜盒,价格在100左右,种类巨多:gla…
因为工作的原因,VR领域的产品基本都体验过。&br&先给一句万金油的忠告,和单反一样,选购虚拟现实等高新电子产品,&b&买新不买旧&/b&。&br&先上图吧:&br&&img data-rawheight=&1280& data-rawwidth=&960& src=&/cbf08b3b27d1bd0ab3e751e501d44b8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cbf08b3b27d1bd0ab3e751e501d44b8d_r.jpg&&大朋&br&&img data-rawheight=&960& data-rawwidth=&1280& src=&/fe7abb20f3e719ce2de5b1f3f992a0c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fe7abb20f3e719ce2de5b1f3f992a0c3_r.jpg&&暴风&br&&br&VR手机架产品,从体验上讲主要看两点,舒适性和内容。&br&如果你用的是三星手机,那没别的建议了,直接上最新款Gear VR,在所有方面领跑全世界手机架产品,一骑绝尘。&br&如果是其他手机,现在市面上活跃的品牌有大朋,暴风,乐视,Pico等。&br&乐视不支持其他手机,如果你不是乐视用户的话就免了;&br&&br&&br&先说大朋:&br&大朋这款头盔我是在十一月购买的,可能因为已经发布了一年了吧,京东的库存也很紧张,机器来的时候连塑封膜都没有,直接就一个塑料袋。&br&体验上,这款头盔不支持近视调节,需要戴着眼镜使用,但是头盔给的空间较小,戴着眼镜很难使用,如果眼镜稍微大一点就塞不进去了。&br&佩戴上,大朋头盔非常笨重,而且泡棉是PU材质,很闷,我用了一会儿鼻梁就痛的难受,最后摘下来了,这种体验显然不应该是2016年一款VR产品该有的样子。&br&&br&然后是暴风:&br&安卓版和iOS版我都买过,差别不大。十一月发布的这一代暴风用了比较新颖的头梁设计,整体的ID和之前的产品都不一样,使得头盔内部空间增大,可以戴眼镜使用,大一点的眼镜也能塞进去。然而虽然外观模仿了PSVR,把大部分载荷分布到头顶,但是细节上却没做到位,头梁部分比PSVR覆盖的少,导致戴上暴4之后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头部后面的调节旋钮也是一个革新式设计,里面有一个双排带卡扣的尺。然而由于造价控制的原因,这个机构的表现差强人意。&br&因为头盔前部缺陷的原因,固定不稳需要让头梁箍紧一些来代偿。这样佩戴的时候鼻子部位的压力明显比前一代要小,但是前后会比较紧。加之双排尺内侧类似棘轮的结构在大载荷下不容易打开,因此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你好不容易调整舒适之后体验了几分钟,想要摘下的时候发现:&br&&b&后面的旋钮锁死头盔摘不下来了!&br&&/b&虽然往上&b&用力摘&/b&是可以拿下来的,但是这极大地影响使用的流畅性和装逼时候的体验。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都是泪。。。&br&&br&再说说Pico1吧。&br&&img data-rawheight=&960& data-rawwidth=&1280& src=&/b9cc2feb2a694be7f08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9cc2feb2a694be7f08c_r.jpg&&&img data-rawheight=&960& data-rawwidth=&1280& src=&/928312dcae8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928312dcae88_r.jpg&&妹子佩戴的实拍图!&br&(没在晒妹子。。。)&br&&br&Pico1是国内目前在外观设计、佩戴、操作上和业界标杆Gear VR最相近的一款虚拟现实手机架产品了。Pico1在十二月最新发布,目前已经以超出目标五倍的成绩完成了众筹,在月底就可以开放购买了,价格是399。&br&操作上,和Gear VR一样使用触控板操控,头盔和手机之间用蓝牙连接。&br&适配上,Pico1支持市面上所有的5~6寸的安卓手机。&br&内容上,Pico自有的VR商店PicoVR和华数合作,拥有超过100000小时的3D在线资源,每周都有至少10部的更新,此外Pico社区也持续地更新第三方资源。&br&(&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ico虚拟现实社区&i class=&icon-external&&&/i&&/a&)&br&关于操作和使用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数字尾巴上的这篇帖子:&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12953-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打开新世界的大门,Pico 1 虚拟现实头盔体验&i class=&icon-external&&&/i&&/a&&br& 写的很详细。&br&&br&综合上面这些因素,如果想追求比较稳定的体验,可以购买暴风的上一代产品,3plus,大概在半年多以前发布。如果想要最新的技术和针对手机客制化的光学适配以及最新的资源,可以选择Pico1尝尝鲜。
因为工作的原因,VR领域的产品基本都体验过。先给一句万金油的忠告,和单反一样,选购虚拟现实等高新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先上图吧:大朋暴风VR手机架产品,从体验上讲主要看两点,舒适性和内容。如果你用的是三星手机,那没别的建议了,直接上最新款Gear…
这种手机壳,除了Gear VR,还真没什么大区别。&br&关键的参数是低延迟和精准的传感器。手机壳里面都没有。
这种手机壳,除了Gear VR,还真没什么大区别。关键的参数是低延迟和精准的传感器。手机壳里面都没有。
喵~欢迎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淘宝众筹看到虚拟现实眼镜一个是暴风魔镜,一个是PlayGlass描述都差不多,怎么对比两者好坏? - 有饭吃的回答&/a&&br&诶,但讲真,现在的移动端头盔可能会让人比较失望,尤其是已经伤 透了我的心的暴风,不要买,谁买谁难过…… &br&&a data-hash=&e3009bcc3ec4eff9abb3b5& href=&///people/e3009bcc3ec4eff9abb3b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3009bcc3ec4eff9abb3b5&&@Volvie&/a& 讲的Pico我也关注了并且也支持了京东众筹,因为和GearVR的相似,让我对这款产品非常期待,不过由于没能亲自把玩,无法给出详细的评测和判断。如果能接受399的价格(想想gear VR要99美金还得配三星手机,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也可以试试看。&br&另外就是现在正在淘宝上众筹的大朋看看,99块钱的价格还是很亲民,3D播播3D电影的内容很多(但是虚拟现实的内容很少),视角场96°如果属实的话也算很棒了,总之看上去是个各项标准都符合,配套应用也还不错的设备。虽然我自己没有买(因为真的已经对市面上的纯光学头盔失望了),但是考虑到价格低廉还是可以试试的。&br&当然啦,pc端和一体机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比较少,目前我只体验了 oculus DK2和大朋的E2,噢,还有星轮虚拟现实一体机(目前在京东众筹),价格高昂不说,体验并没有那么好。Oculus在技术和质量上始终良心,DK2的体验相当棒,沉浸感很强(但延迟也挺明显,不知道是电脑的问题还是头盔的问题),然而价格确实太贵,600美元也是在抢钱。友商何必为难友商。&br&最后,如果你用的是一款三星机(S6,NOTE4/5),不用犹豫了,Gear VR你值得拥有。
喵~欢迎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诶,但讲真,现在的移动端头盔可能会让人比较失望,尤其是已经伤 透了我的心的暴风,不要买,谁买谁难过…… …
恩,还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公司入的暴风魔眼、Insta 360、Theta、Wipet、360fly还有一个见鬼的泰科易(Teche)我都把玩过了,也和同事一起写了各种评测报告。&br&&br&在玩耍了几个月形形色色的全景相机产品,配合种种头盔,我已经跳入全景相机的坑中不能自拔,甚至以我微薄的工资入了一个Theta,并且进入疯狂安利模式。在这里我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一下这几款全景相机产品以及配套的应用。&br&&br&先上全家福。&br&&br&&img src=&/79d6b6a114dcabe1e2612e_b.jpg& data-rawwidth=&5312& data-rawheight=&29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2& data-original=&/79d6b6a114dcabe1e2612e_r.jpg&&&br&&br&国内&br&1.暴风魔眼(999RMB)&br&&br&最早入手的国内全景摄影设备,付款之后经过了长达一个月的等候……真是怀疑它们是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出来的,因为效果差得不忍直视。虽然“惊喜”的有三个镜头,但是纯硬拼,畸变和缝隙都相当可怕。虽然价格低廉(999RMB),但是做成这样子,我真的很难想象它可以应用在什么场景上,想来想去可能只有家庭监控了吧。因为只有一个按键,交互做的也很反人类,长按15秒之类的指示简直丧心病狂。&br&&br&唯一可圈可点的是其配备的应用似乎正在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社区,想要把拍摄的视频/照片分享给别人必须通过暴风魔眼自身的平台(而且别人都会看到orz),不过这个平台还可以兼容其他设备拍摄的全景内容,在兼容性上做的还不错。另外这个应用还有直播/监视的功能,效果还不错,延时1-2秒,算是各类全景设备中手机上直播功能做的最完善的了。&br&&br&推荐指数:☆☆☆☆☆&br&除非你是友商,不然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购入这样一台鸡肋的产品,监控完全可以用wipet等单摄像头产品,航拍你会得到颤抖的一团模糊的画面,而如果是想拿到朋友圈炫耀,那么大家看到的应该是一张张畸变的脸。&br&&br&2.Wipet(众筹:599RMB-899RMB)&br&&br&真的不能叫全景相机,只是一个畸变处理的比较好的鱼眼相机吧orz但既然被问到了,公司也恰好入了,我也说一下吧。&br&先说优点,个头小,价格便宜(如果是599rmb的话),材质有良心,手感不错,磁吸设计精巧,可以很方便的固定在金属材质的位置,防水罩主要是防尘效果不错,像素和帧率都较国外同类型产品高,从拍摄出来的效果来看,畸变确实做到了比较小,应用也做得非常流畅,分享很便捷。&br&完全一样的场景下,360fly和wipet拍出来的视频截图如下:&br&&img src=&/194deecda32_b.png& data-rawwidth=&1760& data-rawheight=&8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60& data-original=&/194deecda32_r.png&&是两种不同的呈像风格吧,wipet色彩要更细腻一些,360fly有些曝光过度,视频流畅性上wipet完胜。&br&&br&然而……我不认为Wipet有个正确的市场方向,在采访中Wipet CEO提到Wipet重要(或者是主要?)功能就是分享到朋友圈炫耀。这……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也是刚需吧。可是Wipet的一切都很难符合炫耀性消费的特征啊!广告片根本就是说明片嘛!工业设计完全是工科生思维什么响七下关机!建个用户交流群很难吗一直没有建!根本没看到什么优质的样片!公关宣传上基本选择了放弃!我就想问,那些爱炫耀的朋友们,如何发现Wipet这款产品?通过朋友圈分享的链接主动摸索过来?看看友商“得图”的宣传和生态构建(对不起觉得得图质量太一般,实在不想再浪费投资人的钱并没有入)!&br&&br&推荐指数:★★☆☆☆&br&虽然Wipet是一款定位困难的产品,但换个角度来说,视频拍摄相当优秀的Wipet在家庭安防以及运动摄影方面还是有前途的(而这恰恰是Wipet不愿意过多涉及的领域),在京东众筹页面看到Wipet客服相当高冷啊,公众账号也是一片死寂,我只想说,答应我别自暴自弃好吗Wipet,说好要为国产全景相机争光的呢?&br&&br&3.Insta360(众筹:3999RMB)&br&&br&从一开始就非常“期待”这款产品,从九月一直等到十月众筹再等到十二月终于拿到这款“砖”(微笑脸)。是目前国内产品中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不知道能不能量产吧。因为有一小块液晶屏,所以操作起来可以说是各种顺手,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自动校准,不能一开始就校准好吗?毕竟theta并没有这一怪异的要求。(&u&补充:自动校正可能是因为两个镜头错开的缘故,另外在一些用insta拍摄的视频中还是会看到一些圈状的痕迹,也可能是自动校正故障的缘故&/u&)&br&&br&4k视频帧率只有15FPS,还是有点捉急,用2.7k拍的清晰度达标,30FPS的帧率还是很捉急,不使用麦克风基本没有收音效果,画质只能说合格,强光下泛紫光的问题相当严重(&u&修正:今天对比了其他家的视频,insta家的清晰度还是相当nice!不过画面拼接确实称不上好&/u&)!另外虽然机身一半都是散热口,可是发热还是挺严重的(&u&修正:散热是全景相机都会碰到的问题!insta的设计是合理的!只是想问会不会内部积灰影响使用?&/u&)。具体效果可以看官方给的样片,公司还是很耿直的,实际拍摄效果和样片基本一致。但是这种效果真的能达到“婚礼摄像”等各种商用摄像标准吗?我表示怀疑(不过考虑到六目GoPro等组装机太反人类,还是会有人栽进Insta360的怀抱的)。而又由于个头太大,也很难被个人消费市场容纳吧。&br&&br&不过要表扬的是Insta的公关宣传和周边应用开发。看Insta360的公关宣传,谁能想象它是一款2B产品!恩,我是说宣传片做的真的还不错。周边应用也开发得很齐全,各个设备都有所兼顾,特殊格式的视频/图片也可以很方便地转换为更通用的jpg和MP4。因为用的是SD卡,因此在电脑上观看和分享比在手机上方便(手机上操作并不便利,player好像无法使用,也没有办法分享?)。目前Insta360 studio不能分享图片,只能分享视频,又因为视频实在是太大所以分享起来很困难,而且分享出来的居然是长形的全景画面(就是不能拖动的)。(&u&修正:ios和PC端上是可以看到全景视频的,安卓不行)(还是YouTube大法好,什么都兼容)&br&&/u&&br&推荐指数:★★★☆☆&br&主要是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Insta360进行比较,也算是填补商用全景一体机的空白吧,但是随着明年更多同类产品的出现,不知道Insta360还能否独领风骚。适合热爱拍片子的学生党(如果是3999的售价),有心无力操控更复杂全景设备的影视工作室,毕竟Insta360操作起来还算简单顺手,至于画质能否接受就因人而异吧。房地产商和婚礼工作室我持怀疑态度……毕竟分享困难,分享出来的还不是全景体验。&br&&br&国外&br&1.360 fly(淘宝:3999RMB)&br&&br&单镜头,半全景,只能摄像,放在这里只是想和国产的Wipet形成一个对比……目标用户相当明确,就是极限运动爱好者。帧率画质都比不上Wipet,操作复杂(因为一个按键一个指示灯,应用还得翻墙orz),但是,我给360fly的广告们打一百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360fly的facebook页面和instagram页面,超多运动的精彩视频。&br&360fly非常机智的地方在于它的配套应用,其中有一个功能是将全景画面剪辑成普通视角的类似环视移动的效果,考虑到现在更多的用户还不太适应全景的画面,360fly的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也是恰到好处地利用上了全景/半全景捕捉范围广的优势。&br&&br&推荐指数:★★☆☆☆&br&虽然国外人气很高,不过各种硬伤也不少,画质绝对达不到可以在电脑上播放的水平,在手机上看看还可以。在国内使用比较艰难,如果不是极限运动爱好者,没有必要购买这款产品。&br&&br&2.Theta m15/ Theta S (2199RMB/2499RMB)&br&&br&我之所以有脸喷各类全景相机产品,是因为我用的第一台就是理光Theta,前期我也做过Sphericam,bublecam这类的调研,知道全景相机结构复杂,开发起来困难,不是两个镜头可以胜任的……而Theta的出现简直piapia打脸,两个镜头效果明明很好啊!价格也不是太贵,2000多的样子,操作起来各种顺手!轻轻松松一张全景照片get。&br&如果说Theta m15还只是个漂亮酷炫的玩具的话,仅仅比m15贵了300RMB的Theta S脸上简直闪耀着大写的良心,画质飞跃,容量翻倍,录像时长从三分钟增长到25分钟+,在暗光条件下拍摄效果一流,不能不服气。在玩了公司的Theta S以后,立马给自己也买了一个,上个月带去毕业典礼,同学们都甚是喜爱,我麻麻更是强烈要求过年给她也买一个(她说她要在妈妈聚会上用,微笑脸),甚至回武汉的时候默默地把我的Theta S顺走了……嗯,是怎样一款产品把我和我的亲友们迷成这样呢?我总结了一下,其实它就是个(略带科技感的)自拍神器……&br&Theta也完全认可自己是自拍神器的定位,除了普通的预览/查看/分享软件,Theta还有一款编辑软件,可以将略显复杂的全景照片“浓缩”成一张普通的照片,也就是一张球形全景图,最重要的是,还能加滤镜!超级适合自拍/多人合照/旅游等场景,恬不知耻地分享一些我拍后加工的图片……&br&&br&&img src=&/042e45cc523fab18dcd1b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7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042e45cc523fab18dcd1b_r.jpg&&&img src=&/895dae82d7c859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7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895dae82d7c859_r.jpg&&第一张是在朗豪坊拍的,第二张是天坛大佛orz&br&&br&至于视频效果,在手机上看感觉不错,有一定的防抖效果,拿到电脑上像素还是渣,商用比较困难(但是国外也有看房机构和theta进行合作了,google街景也支持theta)。另外Theta开放了SDK,因此还有一些周边的应用,其中有一款叫TAO360的应用是可以让用户在全景头盔(包括各类纸盒)中观看手机中Theta的拍摄的图片/视频的,使用起来各种便捷,恩,我也是准备买个头盔过年给家人玩耍一下。&br&&br&推荐指数:★★★★★ 我已经词穷了,真爱,无需多言,买买买。&br&&br&最后,&br&之前我也以为全景相机=VR相机,自从用了Gear VR看之前各种全景设备拍摄的视频(传到youtube上再看的),我只能说全景相机离VR相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没有3D效果的全景视频就像把人带入二维世界一般不真切,何谈虚拟现实!令人感到惭愧的是,谷歌出品的安卓应用Cardboard Camera已经做到了利用手机摄像头拍摄全景3D照片,当然上下的画面是缺失的,还要在谷歌眼镜上看(暂时无法分享),但是效果确实不错,有立体感,拼接的也不错,可以一试。&br&&br&所以说到全景相机的前景问题,大概全景相机可以有两条路可以走吧,一条是个人消费级别的“自拍神器”(即使是极限运动的拍摄也还是自拍神器),一条就是走虚拟现实内容产出的路线(包括看房,虚拟旅游等等)。从目前开发水平来看,第一条是比较好走的,但是竞争者也势必越来越多,因此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普及自己的产品。而作为一款“自拍神器”,建议就不要过分标榜自己产出的是虚拟现实内容了,做好趣味性和分享性就好。&br&&br&当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有真正的VR一体相机能够出现,能够获取有真切浸入感和丰富互动性的影像内容,而操作和价位可以普及到普通消费者。在此之前,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推销我深爱的THETA的(微笑脸),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是一蹴而就的,习惯了全景的拍摄模式,从某种层面来说会更加理解虚拟现实的逻辑。&br&&br&&u&12.17补充说明:又把玩了一下午orz 作为一个超超超善变的人,我不想说我有点被Wipet圈粉了,在家楼下拍的效果真的蛮赞的,强烈建议Wipet走360fly那样的视频路线啊!别搞什么朋友圈分享了!&br&另外,我也承认Insta360拍摄视频真的很不错,虽然绝对不是我期待的完美,但在适宜的光线条件下(以及良好的拼接状态下),做为2头的全景相机,视频效果还是很棒的= =!&br&&br&但我还是最爱Theta S。恩,就是这样!&/u&
恩,还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公司入的暴风魔眼、Insta 360、Theta、Wipet、360fly还有一个见鬼的泰科易(Teche)我都把玩过了,也和同事一起写了各种评测报告。在玩耍了几个月形形色色的全景相机产品,配合种种头盔,我已经跳入全景相机的坑中不能自拔,甚至以…
&p&最近有开发项目需要前期进行全景实景采集,根据采集画面结合电子地图,进行实际场景的3D建模,所以,很关心这方面的产品。有人会说用3D相机辅助建模,这个只能呵呵了,一般无精度要求的的确可以。以前做项目,用普通相机,工作量大不说,还由于相机不在一个位置,拍摄时间不同,所有照片拼接不到一起,花大价钱买设备,经济账还是要算的。&/p&&p&转回正题。京东众筹推出了wipet\insta360\魔眼,很关注,很多方面都迫切需要有能360度高速成像的设备来完成工作,所以前景是美好的;开发一样产品,不可能完成各种应用需求,只能是产品找应用,应用找产品,应用和产品如果能契合,那么,这个产品就成功了,所以,道路是坎坷的。&/p&&p&视频展示,从平面幕到柱幕,柱幕到球幕,这些都是根据需求来的,其实目的就是场景再现,全景再现是终极目标,幕只是个展现的工具,而要在幕布上展示,就要采集场景数据,有加工还原的手段,比参数,顶多就是是个参考,眼见为实。众筹中各家的演示很客观,同时也能看出各家产品的成熟度,描绘的产品性能再高大尚,加工还原的配套软硬件不行,等于没有,众筹中各家的演示很客观,同时也能看出各家产品的成熟度。&/p&&p&仔细看了诸位的讨论,个方观点都有,客观的说,什么VR,什么全景,这些太抽象了,距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距离,至于大小不是关键。什么上,下,前,后360度,市场不管这些,实用才有市场,才值得购买。&/p&&p&多镜头产品视点不同,没法实现无缝拼接,没法完美融合,如果认为可以无缝拼接和融合,只能呵呵了。360和魔眼的方案是传统的全景方案,并无什么新意,理光产品早有了,单镜头半球方案有点想法的人可能都能想出来,我们不缺农民发明家,但是能把图像处理好,能把应用做好,能做出产品来,这个才是关键。&/p&&p&WIPET虽然是个单镜头的产品,可以说就是一个鱼眼相机,其它的多镜头也可以说是多个鱼眼相机,和全景没有半毛关系。单镜头能做到230度垂直视角很不容易,单从技术角度来将,远高于单镜头190度的产品,技术含量一目了然。能做好单镜头,想来做双镜不是问题。某些方面来讲,WIPET的开发团队很聪明,虽然产品有争议,但是是一个开发有保障的产品,研发思路很成熟,反观多镜头产品,展示和软件目前距离实用还有很大距离,理光就是个例子。&/p&&p&只是理性分析,值不值得购买,还是看需求,看真真的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反馈,到时看上市产品。&/p&
最近有开发项目需要前期进行全景实景采集,根据采集画面结合电子地图,进行实际场景的3D建模,所以,很关心这方面的产品。有人会说用3D相机辅助建模,这个只能呵呵了,一般无精度要求的的确可以。以前做项目,用普通相机,工作量大不说,还由于相机不在一个…
诸如暴风魔镜、谷歌Cardboard的视觉设备,360Cam、三星全景虚拟现实相机Project Beyond、诺基亚虚拟现实全景相机OZO,只是一个新时代的冰川一角。&br&&br&&b&视觉计算设备(VR/AR)演进方向&/b&&br&&br&这是Oculus,目测几斤重,很大一坨,不具备多场景使用可能:&br&&img src=&/2ad7cc103c939a06c8fa4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2ad7cc103c939a06c8fa4_r.jpg&&&br&这是Hololens,比Oculus好很多,还可以改进:&br&&img src=&/e035bd58e8c7afbe42e9df57fdec8e80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e035bd58e8c7afbe42e9df57fdec8e80_r.jpg&&&br&这是Google Glass, 比Hololens体积更小,这点很好;但长相不敢恭维:&br&&img src=&/cfec691fe9eb_b.jpg& data-rawwidth=&642&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2& data-original=&/cfec691fe9eb_r.jpg&&&br&这是斯威夫特戴的眼镜,如果Google Glass长这样,是不是好看多了?&br&&img src=&/82bf4f9ee533f48d5db7cba3cb8e65f5_b.jpg& data-rawwidth=&393& data-rawheight=&4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3&&&br&这是爱马仕的眼镜,如果视觉计算设备不像Oculus那么大一坨,它长这样小巧有品位,是不是让你有购买欲望?&br&&img src=&/eef60193fff77c0e85f4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eef60193fff77c0e85f4_r.jpg&&&br&向爱马仕眼镜方向靠近,体积更小、携带更方便、设计更时尚,这会是视觉计算设备以后的演进方向。&br&&br&毕竟像Oculus,还有现在的头盔,很大很重,使用场景被极大限制。你不可能戴一个大头盔挤地铁、上班、吃饭、走路,但如果是一个小巧玲珑的眼镜,那就不同了,你可以一天16个小时戴着。那时手机都显得多余。&br&&br&不出意外,Oculus 4.0时会出现这样的跨时代设备,大约在2020年左右。&br&&br&&b&哪些行业将被深刻改造&/b&&br&&br&&p&被视觉技术改造的行业包含而不限于:&/p&&p&&br&电影业,还需要剧院式的影院吗?&br&&br&游戏业,Oculus就是冲着这个行业来的;&br&&br&旅游业,足不出户看遍全球美景;&/p&&img src=&/7fc0a7a312cf92eb78e469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fc0a7a312cf92eb78e469d_r.jpg&&&p&&br&电子商务,信息呈现形式完全秒杀现有的淘宝天猫;&br&&br&一句话说,只要跟人类视觉沾边的行业,都将被改造和重塑。最终人类社会将因此发生巨变:你活在那个世界就够了,还要这个物理的世界做什么?&br&&/p&&br&&b&虚拟现实技术生态&/b&&br&&br&&p&未来的虚拟现实生态,类似现在的电脑、智能手机,有几方面的机会: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流媒体内容。&br&&br&硬件设备以Oculus为代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谷歌正在打造虚拟现实版Android,微软有Windows Holographic,Oculus宣布将支持Mac OS X系统;诸如全景相机拍摄提供内容,这方面的代表Jaunt.&br&&/p&&img src=&/c4dc138cc38deb751bc778_b.jpg& data-rawwidth=&892& data-rawheight=&6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2& data-original=&/c4dc138cc38deb751bc778_r.jpg&&&p&&br&行业相关并购融资:Facebook 20亿美元收购 Oculus VR,Google 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公司 Magic Leap,苹果收购现实增强创业公司 Metaio,国内虚拟现实创业公司焰火工坊获1000万首轮融资。&br&&br&随着Oculus的发布,将掀起新一轮类似iPhone的浪潮。&br&&br&真正重塑社会、重塑人类意识的浪潮正在启幕。对比之下,智能手机只能算浪花。&/p&&br&&b&未来的世界与现在有何不同&/b&&br&&br&视频购物、打游戏、看电影、远程相亲,顺便摧毁重构电影电视机行业,这些只是虚拟现实的第一步。&br&&br&下一步是入侵抢占你的所有视觉,抢占你除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br&&br&最终重建一个世界,你活在其中,这个世界才是真实。至于那个人类生活了100万年的空间,那个你肉体生活的空间,还有多少留恋?&br&&br&&br&&p&你若有兴趣,“读读日报”第二栏搜索 图灵Don,图灵系列日报将对虚拟现实持续跟进。&br&&/p&&br&&p&&strong&未来知识图谱&/strong&,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组成的社区。在这里,拒绝空话套话。每周2~3篇更新,解读未来科技,判断前沿趋势,思考智能产品。&/p&&img src=&/9ca54b2e8a6e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ca54b2e8a6e_r.png&&
诸如暴风魔镜、谷歌Cardboard的视觉设备,360Cam、三星全景虚拟现实相机Project Beyond、诺基亚虚拟现实全景相机OZO,只是一个新时代的冰川一角。视觉计算设备(VR/AR)演进方向这是Oculus,目测几斤重,很大一坨,不具备多场景使用可能:这是Hololens,比Ocu…
谢邀&br&&br&正好当天写了个文:&a href=&///?target=http%3A///news/we-do-not-need-baofe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没错,妖股一飞冲天。但是,中国真的需要这样的公司吗?&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8c19dca2b5ef53f073b97ea2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8c19dca2b5ef53f073b97ea2_r.jpg&&&p&今天是6月4日,一个特殊的日子。&/p&&p&嗯,对于在天安门旁边开发布会的暴风来说,显然也一样。&/p&&p&几周以前,某个朋友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p&&p&不用想,很多同在虚拟现实行业奋战的小伙伴们,也收到了这封邮件。即便你没有收到这封邮件,想必也能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暴风的软文、广告贴以及各种
拐弯抹角招聘的帖子,方式简单粗暴,上来就说暴风制造了多少千万富翁,相比起来上面这个邮件含蓄多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心动无比地加入了进去。&/p&&p&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为上的案例。如果看看我们周围,可能早已没人使用暴风的产品。但我记得,十年前暴风影音也算是装机必备的播放器之一吧。在那个年代,能直接播放 rmvb,avi,wmv 格式的万能播放器,连同当时还是良心软件代表的迅雷,简直是装机的必备软件。&/p&&p&而十年下来,我们还苦苦在迅雷里和失效种子做挣扎,但暴风早已不见其身影……了,吗?&/p&&p&不。它还存在在多年未更新的机器里。即便中关村的组装机电子卖场已经悄悄换成了各类孵化器,但预装市场并未退却。对于三线、四线城市来说,也许电脑城还会成为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的高科技商贸综合体形式。&img src=&/b4f66cffbc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4f66cffbcc_r.jpg&&&/p&&p&对于暴风,这就够了。他们不需要再去在各个解码器上下更多功夫,也没有想着要靠在线流媒体取得成功(指着快播说:“哈哈老子早知道”),至于在播放
器内置网络视频服务,顺手一加,我管 IP 是什么?足够的装机量,虽然在苹果用户、熟悉 IT
用户面前毫无踪影,但三四线比起一二线,怎样也是要多不少。其实,也许那里才是真实的世界。一个新浪的产品经理称:“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会愿意为多少你提
供的服务买单呢?但是在三四线城市,一群人下了班后,走进网吧可以把一半工资花在给主播买花上。”&/p&&p&习惯是恐怖的。看着巨头们之前多次在各个入口上的争夺,你就知道庞大的装机量,能为暴风带来多少收益。一个小小的网页弹窗,就已经足够暴风好好活了。尽管移动时代也没有暴风什么事,但&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页游的火热&/a&和其形式也和暴风的弹窗属性正好匹配,也让暴风在不需要对技术进行更多投入的情况下活得还算不错。&/p&&blockquote&暴风影音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广告模式,核心收入来源通过向视频用户提供免费为主的综合视频服务,吸引广告客户在暴风影音投放广告。投放广告的方式主要通过贴片、弹窗、Tips、文字链等模式进行。&br&根据财报,暴风影音第一季度总营收9241万元,相比去年7438万元,同比增长24.24%;第一季度净利321万元,相比去年同期686.8万元,同比减少146.7%。&br&而暴风科技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928万元、5585万元、3854万元和4186万元。&br&&br&来源:&a href=&///?target=http%3A///15/0519/15/AQ06L1MR000915B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ch163&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剩下的,只是冯鑫玩转资本的时间。对于商人的他来说,技术不过是壳子,核心是故事、商业、资本、金融。&/p&&p&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暴风一举拿下了连续35个涨停板,到顶端时翻了29倍,被人称之为“妖股”。但是,这个股价背后真的仅如冯鑫说的那样,“作为A股唯一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了广大网民、用户的呼声与需求”吗?&/p&&p&我们先来看看资本对他们的初始估计:&/p&&blockquote&公司募投项目着眼于强化固有技术优势、
投入相对不足的内容储备及移动产品开发,兼顾公司经营特点及行业趋势,态势积极。拟发行 3000 万股,加上发行费用合计募集 21441 万元,
基于当前发行机制我们预计发行价为 7.14元;结合行业趋势、公司态势、发行市值以及市场风格,相对中性原则下我们认为合理估值为 2014 年净利润
40-60 倍,&strong&合理定价区间为 14-21 元。&/strong&&br&来源:&a href=&///?target=http%3A///news/5045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丰华财经&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而现在,暴风市值达到300亿以上,为其刚上市时券商分析师对其估值的15倍多。如果我们仔细翻看其上市以来的证券市场表现,能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
点。从上市开始到预估的20左右,花了大概一周时间,而到20元之后日成交额也第一次提升到了百万以上,但第二天马上又回落了,接着继续上涨;到4月23
日,交易额为600多万,但到4月24日,交易额一下子提升到了接近五千万。那一天暴风公布了第一季度营收状况,净亏损320万。合乎逻辑吗?顶着这份亏
损的财报,暴风交易流量竟然上翻了七八倍。那种情况下你敢买吗?我是不敢。你敢吗?如果大家都不敢,那又是哪些勇士如此深谋远略呢?&/p&&p&后面的事不深究了,但这么大的盘子,靠什么故事来撑?单靠播放器?别开玩笑了,放在几年前还有得一聊,现在的暴风播放器对比其它家没有任何竞争力,为降低成本而不在内容层面做支出,更是连讲故事的空间都没有了。大家看来看去,只看到一个暴风魔镜。&/p&&p&如果我们仅看其 VR 的部分,暴风魔镜本身不过是把 Google 去年年中发布的成本几块钱的 Cardboard
做成了塑料的,然后参考三星 Gear VR 的工业设计,外观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实际体验顶天了不过是两个放大镜放在前面而已 – Google
已经用纸板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你这个东西的核心价值的价格。当然,暴风是有 app
的,每周也更新“内容”,可惜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叫内容的。3D电影不是VR,360°的平面环视放在方框的暴风魔镜里,一点沉浸感也没有,内容无筛
选,只为数量生塞硬套。暴风拿出了“并非招聘,而是招合伙人”的招聘广告,但所有行为不过是在走马圈地。没有核心技术门槛,如同魔镜的祖宗纸板盒子一样,
一捅就破。&/p&&img src=&/a2e0b08996a99efd88e09_b.jpg& data-rawwidth=&325& data-rawheight=&2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5&&&p&对于 VR 来说,Oculus 无疑是最准确的风向标。从2012年8月开始上 Kickstarter 进行众筹到去年3月被
Facebook 收购,尽管中间发布了两个开发版,但消费者版明年年初才会正式发货;而直接对位手机这一块的当属和三星合作的 Gear VR
了。Oculus 的技术总监 John Carmack 是&strong&打造了 3D 游戏&/strong&的男人(毁灭战士DOOM为其代表作,后来的
显卡 VOODOO
系列也是为了其游戏雷神之锤打造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他你玩到的游戏都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在今年的某次演讲中谈到去年(2014)3月份的时候把自己
的一些成果,运行在三星 S5 上的 Gear VR 给三星相关负责人看的时候,三星当即就想产品化这个东西,然而最后 Oculus 把控节奏,压到
Note4 发布时才提出来,同时避免大张旗鼓的宣布,并强行为产品加上一个后缀 Innovator
Edition(探险者版,因为三星没有开发者版的产品),只是因为产品还处于 VR 这个概念的及格线边缘,内容也并未充足。那什么是 VR
产品的及格线呢?很简单:&/p&&p&一、必须有临在感,感觉你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假如没有,那么你不过是在脑袋面前绑一个显示器而已,“虚拟现实”这四个字也就毫无意义了。这一般是
由大的可视角度来决定的,暴风一、二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不做处理的,可视角度比不上普通的 Google
纸盒。而在今天发布的暴风魔镜三里,他们倒是提到了这一点,但这也是很难调和的点:当你扩大可视角度(也就是增加镜片的放大倍数),势必带来强烈的畸变以
及色差。解决也不是没有办法,但必须针对每种专门的屏幕来定制。如果订制,兼容、平台化的故事可就不好讲了。同时,追踪要精确,这点暴风目前没有任何能力
解决,因为这意味着手机厂商必须向暴风开放底层,原因在下面这点中也会提到。&img src=&/eddeeab631118_b.jp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eddeeab631118_r.jpg&&&/p&&p&二、必须保证在普通使用情况下不会晕。这是铁律。试想,你拿暴风魔镜玩个游戏玩了一会然后难受很久,这又如何让人接受呢?提高在线时长更无处谈起。
让人晕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可能是设备的,也有可能是内容的。内容方面就是不要太过刺激 –
比如你在现实中坐过山车、海盗船也可能晕,那么虚拟现实中不晕的话反倒要看看是不是临在感做得不够好了……而设备方面,也是 Oculus
和三星如此合作的原因,屏幕响应速度要快,因此必须用 OLED(三星的手机屏 OLED
是目前最好的),然后追踪要精确,也就是手机内部的惯性传感器要足够精确,一般的手机是做不到的这点的(也完全不需要,手机要那么精确的重力感应干什么,
徒增功耗),所以 Gear VR 外置了惯性传感器,需要通过 USB
和手机连接。这就涉及到了安卓底层的优化、硬件驱动等等,技术门槛就被这么确立了起来 – 即便如此,Gear VR
目前也只敢称为探险者版,而非三星或者 Oculus 大肆宣传的产品,因为他们有自己心目中的标尺,Gear VR 还差那么一点。直到今年9月伴随着
Note5 上市,Gear VR 才会正式成为消费版。反观暴风,软件方面毫不设门槛,3D 也往 VR
上套,各种无沉浸感或者让人晕的内容;硬件方面魔镜3样子和 Gear VR 的接近程度倒是上了个台阶,但是核心的东西一点也没有,还是 Google
的 Cardboard。&/p&&p&目前,纯粹 Cardboard 类改成塑料盒的产品,在淘宝上一搜少说也有几十种,还有很多京东众筹的产品等等。论硬件,目前没有门槛,论软件,60分以下的东西再多,又有何用呢?&/p&&img src=&/8c54d684a37dbd5f9d4fea5dd7803a89_b.jpg& data-rawwidth=&1145&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5& data-original=&/8c54d684a37dbd5f9d4fea5dd7803a89_r.jpg&&&p&对任何公司来说,健康的情况是资本仅应为助力,而非主菜;但暴风魔镜,是完全以资本为出发点的对暴风股价的一次助推,这大概也是冯鑫从当年拆
VIE 构架准备回国内上 A
股就准备好的。当然,这个点本来也不一定是暴风魔镜,在某个平行宇宙里,可能是暴风表,暴风无人机,暴风家居……总之,是一个代表了接下来互联网某个方向
的概念。也就是说虽然对外称暴风魔镜是新的创业项目,但实际上,是一个新的故事情节,以此来支撑一个资本筹码,本质上不过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玩具而已。至于
这个玩具什么时候玩腻,资本什么时候收手,那就看他们心情了。至于买单的人是谁,反正不会是他们。&/p&&p&对于国家来说,希望吸引更多的公司回国上市,愿望是好的,但这不是一个好榜样。国家希望的是真材实料的科技或者互联网公司,而不是拼资本的公司;这
样吸引回来的并不是因为国内有更好的环境,而是有更大的套利和投机空间。这样的话还叫什么科技公司,直接叫金融公司就好了。当国外科技公司 CEO
在采访中谈的是火箭、超高速列车、电池技术、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看的是股价、资本、商业运作。当我们的&strong&科技公司&/strong& CEO 开始标榜自己办公室里没有 PC,我们要去反省一下,国内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走的路歪得有多远。&/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股价游戏?&/a&&/p&
谢邀正好当天写了个文:今天是6月4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嗯,对于在天安门旁边开发布会的暴风来说,显然也一样。几周以前,某个朋友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不用想,很多同在虚拟现实行业奋战的小伙伴们,…
我只想说&br&几个不看好VR的人体验了新月湾&br&一个反馈是:要吓出人命&br&一个反馈是:瞬间跪了&br&&br&偏题了。。
我只想说几个不看好VR的人体验了新月湾一个反馈是:要吓出人命一个反馈是:瞬间跪了偏题了。。
我知道你是打广告的 可是你提问能写认真点吗
我知道你是打广告的 可是你提问能写认真点吗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暴幻想什么职业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