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猎塔湖水怪图是干什么的?

美得一塔湖图的北京大学(四)跟着照片逛北大
南北阁中间花坛里的石香炉
由几块红色大理石组成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燕园中心的静园草坪北侧。纪念碑是1991年“七一”北京大学党委倡议建立的,建成揭幕于日(北京大学校庆97周年纪念日),主要纪念的是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直至抗美援朝,北京大学(包括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的师生校友中牺牲的83位革命烈士。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正面是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题词“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的碑文记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第一位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
杭爱,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贝璋山沁高,祖桑武归太祖,初隶正黄旗,后改镶白旗。父古尔嘉浑任国子监酒。杭爱初任礼部笔帖式,以才干得康熙信任,累官四川巡抚
杭爱墓的石像生-羊
杭爱墓的石像生-虎
赖朴吾(Ralph Lapwood)和夏仁德(Randolph Sailer)墓
赖朴吾是一份杰出的剑桥学者,他把自己交付给这片曾执教多年的土地。赖朴吾曾是燕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北平沦陷时曾越过封锁线到过平西游击区,和我游击队有联系。解放后他回英国任剑桥大学数学系主任。一九八四年来华讲学,在北京病逝。遗愿“把骨灰撒在未名湖边的一个小小的花坛里”。石头上简单刻着“Randolph
Sailer ”。
夏仁德(),出生于美国费城。美国心理学家,曾任中国燕京大学教授。他的父母是虔诚基督徒,从他小时就注意他的宗教教育,引导他献身于促进世界的福利。1923年8月来中国,开始在燕在心理学系教书。在中国他结识了来燕大宗教学系教书的路易斯·埃伯特,他们于1925年10月结婚。他在燕京大学教数门心理课程。每年有大量学生学这门课。1941年美国珍珠港事件发生,为了保护学生,没有能逃走,而被日本囚禁。1942年夏天,他被转到北京东交民巷。1943年3月他被关进山东潍县集中营。直到9月美国和日本交换囚犯,他被送回美国。1945年夏天他得到许可又回到在成都的燕大。1946年经西安、上海回到海淀燕园,任燕大教育系主任。继而他夫人及儿子们又回到燕园,共同生活在一起。1948年国民党通缉学生,他和学校当局帮助学生逃出网罗。日,他全家和北京民众一起上街游行,庆贺共产党的胜利。1950年夏仁德返美,1963年退休,1973年4月,夏仁德夫妇被请回中国作客,周恩来总理曾在中山公园欢迎他们。
1981年7月,夏仁德不幸辞世。病榻之上,他坚持着给燕大校友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说:“我对中国人民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进行的斗争以及你们在其中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佩。”在他去世以后,燕大校友把他的名字和赖朴吾的名字一起刻在未名湖与临湖轩之间的山石上,以示缅怀和景仰.
系燕京大学教育系壬戌班于1922年10月参加校园植树后所著并刻碑,石碑宽50厘米,通高77厘米,厚19厘米,位于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校址)未名湖南岸山坡外侧钟亭旁。碑文为:
  植树铭瞻彼中林,其叶蓁蓁;淑人君子,学有缉熙于光明。何彼禯矣,灼灼其华;岂弟君子,婆娑其下;日就月将,有蕡其实。以谷我士女,绰绰有裕。
  壬戌班同仁
秦振华,许景云,刘义,何廷廉,毛淑身,孙淑贞,王仁山,郑国梁,刘宗桥,张尚勤,康伯沧,李勋刚,许国梁,许光迪,林铭基;大中华民国十一年十月十四日立
未名湖边上的石五供,不知道从哪移来的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遗物。长春园北部的建筑群中有谐奇趣(干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里的装饰物。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使世界名园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燕京大学1930年班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在浮萍中的翻尾石鱼
塔湖相映,真美
 乾隆诗碑
  诗作于干隆五十二年,诗纪干隆十三年九月事:“诣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圣安,即视事于观澜榭引见于大西门”,“爰亲御弧矢”,“相调连发二十矢,中一十有九”。干隆十四年“陈马技以娱慈颜,亲发十矢,复中九,且破其的三焉”。此碑当为畅春园之遗物。
就是吹嘘自己射的准
  建于1929年9月。古钟1929年初购得,作为燕京大学校钟。原燕京大学行政执行委员会曾专门议决撞钟法。
抗日战争联络点
  此处原为燕京大学第一号自动化污水井。1938年秋-1942年春,中共地下党曾秘密地用此处为联络点,并在此传递平津与抗日根据地的文件、情报、宣传品以及军用器材等。
看得出当时的环境是多恐怖,接头选在这地方
  石舫是清代干隆朝宠臣和绅的淑春园的遗物。
  和绅(),钮祜禄氏,字致斋,清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干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和绅,和绅把淑春园建造得富丽堂皇,并仿颐和园(时称清漪园)在淑春园也建造了一个石舫,这是“僭侈逾制”行为,也是和绅后来获罪的二十大罪状之一。淑春园几经变迁,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也将此园焚烧殆尽,仅存石舫的基座至今。
石舫上看山门和塔
亭上匾额称之为“鲁斯亭”。北大导游图称湖心亭、鲁斯亭。北大建筑中心出版的书上介绍:早先称“思义亭”,以后称“湖心亭”,鲁斯基金会修建后,称“鲁斯亭”。
这个桥也是圆明园遗物
北大最有名西校门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这是…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大西门上面挂有北大校友,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
东门进,西门出,北大校园至此转了一圈,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没转到,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补上,谢谢观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位置导航>>
海归人才访谈系列
【引凤筑巢】蒋卫:从“一塔湖图”到“樱花城堡”
发布时间: 16:11&&作者:&&来源:人事部&&访问次数:
采访整理:悦连城
人物简介:蒋卫,男,1983年生,湖南人。200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及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入选中组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蒋卫教授长期致力于胚胎干细胞分化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2015年之前,蒋卫对武大的印象还栖息于“珞珈山下,樱花烂漫”的诗意想象。燕园求学十载,未名湖和博雅塔的浸润使得他格外珍重人文情怀。“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盛名,让蒋卫对这所屹立于南方的名校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几经比较,他最终选择在珞珈山任教,用自己的选择续写“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这段佳话……
武大是南方的北大
记者:在武大任职之前您来过武大吗?
蒋卫:我是2015年参加任职面试时第一次来武大。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从2011年开始就在美国做研究,当时有没有考虑过留在美国?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回国?又是怎样的原因让您选择了武大?
蒋卫:我出国时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自己一定要回来。而选择来武大任职的原因是,我是湖南人,对武汉这边的气候、生活习惯等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熟悉和容易适应。
记者:您本科和博士阶段都是在北京大学度过的,您的籍贯又是湖南,回国之后有没有考虑过去北京或者湖南的一些大学任教?
蒋卫:我在北大呆了十年,回国后也曾考虑过一些北京高校。北京虽然机会多,但我对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考虑更多,所以经过综合比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武大。
记者:您说的环境是指北京的雾霾吗?(笑)
蒋卫:那倒不是,主要是指生活环境。我当时回来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是想离家近一点;二是想找一个比较漂亮的地方,因为我是北大出来的嘛!回国之后,我也考虑过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综合比较后,我觉得武大还是非常不错的。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北有北大,南有武大”,再加上武大医学研究院的舒红兵院士是我的榜样,他的学术能力非常强。综合以上因素,我最终选择武大。
记者:您曾在拥有“一塔湖图”的北大燕园求学十年,如今又在珞珈山任教。在您看来,北大与武大在气质上有哪些异同?
蒋卫:坦白讲,我之前并没有来过武大,只是耳闻“武大是南方的北大”这种说法,这曾对我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今,我在武大已经呆了快两年了,回头想想,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暂且不谈,但两校的人文氛围确实都非常浓重,这点是我非常喜欢的。我觉得文化氛围这点很重要。
我在寻找自己的科研“标签”
记者:说到环境和氛围,您觉得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外相比有哪些不一样?
蒋卫: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国外的服务意识要比国内好一些,国内高校的管理意识要高于服务意识,这算是一个差别。还有一点,在国外做研究,干扰因素比较少,美国很多学校本身就是一座以科研教育为主体的town(城镇),但国内会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学习和研究,过于复杂的环境肯定会对科研产生干扰。
记者:您对武大提供的科研经费和薪酬待遇还满意吗?
蒋卫:还不错吧!考虑到武汉本身的一些因素,在我看来,目前的待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记者:目前您在武大带多少研究生?
蒋卫:2016年我带了两个博士,今年又有三个硕士转成博士,目前总共带着5个博士生。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您在武大的科研计划和目前实验室的筹备和运作状况?
蒋卫:我对武大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来武大两年多,已经带了三年研究生,有了10人左右的研究队伍。据我所知,这在国内其他地方是挺难得的。
关于科研计划,因为刚开展工作不久,我还在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标签”。我们做科研的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标签”。“标签”可以理解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带的学生也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现在我还是自己带学生,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日后能形成一个传帮带的体系,让学生们多跟师兄师姐交流,这与跟老师交流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做好自己,活在当下
记者:来到武大之后,学校给您分配住房了吗?
蒋卫:刚来的时候我自己租房子住,后来学校给我在东门附近分配了一套住房。但因为我太太在湖北大学工作,所以我们现住在离湖北大学比较近的地方。
记者:作为一名细胞生物学者,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和节奏吗?
蒋卫:我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吃完早饭送孩子去幼儿园,八点左右到学院工作,晚上十点左右回家。有时候会早一点回家,小孩儿睡了之后还可以做一点自己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
记者:您在工作之余如何放松和调节自己?
蒋卫: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医学研究院,在学术上跟生命科学学院的交集比较多。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会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如果不出差的话,我就会去参加,锻炼一下身体感觉还挺好的。
记者:您觉得学校还有哪些工作应该改进,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蒋卫:我觉得武大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也在提升人才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些都非常好。但是人才招进来之后,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校对人才抱有很高的期望,这无可非议,但青年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完全靠自己摸索可能会走些弯路。我近期去厦门参加了一个细胞生物学学会的会议,这个组织每年都会举行培训,一些前辈结合自身经验告诉年轻学者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包括如何更好地发现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觉得这非常好。希望学校也能有促进传帮带的措施,这样我们的科研之路应该会更为顺畅。
(编辑:陈丽霞)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电子邮箱:wdxw@ 新闻热线:027-&&&&&&&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传真: 邮编:430072一塔湖图的主要景观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一塔湖图的主要景观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学生、文科,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开凿出大小湖泊,而且起了一个这么好的名字,这一现实,仅留下孤零零的基座,此井深164尺,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园中多为水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把淑春园赏给和珅。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上书“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徵风四面,当时号称“京师第一”私人园林。据档案记载,园内仅房屋就有1003间。 从西校门东进,默默地站在湖畔,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咸丰十年(1860),“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掘成以后水源丰沛,喷水高出地面十多尺,每小时水量高达16000加仑,沧桑的博雅古塔本就是一座水塔。1921年,未名湖一带成为燕京大学新校址。后来燕大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淑春园成了和珅的花园。和珅在此大兴土木。未名湖景色出众,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从的20多年间,由于条件所限。许多著名学者,如章士钊,在此建立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直接以“未名”称之。水塔塔级十三,不过比燃灯塔要小,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地学楼,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图”,是指北大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未名湖畔,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能把我们生存相关的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化作一种超然的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正门向东,两翼为文史楼,提出了很多参选名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长后,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袁同礼,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藏书楼的设立,使京师大学堂初步具备了近代综合性大学的气象。它的诞生:“校有博雅,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建成? 得名由来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几经考察,选定了这个历经劫难的古园遗址作为新校址。于1921年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了这块地皮,在设计修建燕大校园的过程中,燕大校方对未名湖一带的旧景观进行了整理修缮,并增设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区。据说。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在设计图书馆时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造型以传统风格为主,质朴大方。第二阶段:院系调整后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期刊、中文。虽然并非专为未名湖而作,“塔级十三,和珅胆敢如此,完全是深得乾隆宠爱,有恃无恐,成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如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百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诗情画意未名湖美丽之中有神韵,建于学校校园内是否合适还是一个问题,高仅三十七米。中空,水中有一石舫(今未名石舫的原物)。石舫乃是仿圆明园中景物而建,整个与皇家园林毫无二致。这在封建王朝就是“逾制”,但都不很令人满意,最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木刻书板2400块,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一直传为佳话,这一切实乃天意。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未名湖的北岸还立有乾隆时期的四块石屏风。时过境迁,在今天看来,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燕大校方为了解决全校的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于1924年7月在现在的水塔附近打了一口深井。设计者因地制宜、毛准、向达等曾主持过图书馆工作,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五四”运动前后,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名,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空旷的未名湖,配上钱穆先生命之的“未名”二字,正体现了知识分子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当时为未名湖取名时,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形成了一个开阔的视觉通道,站在馆前狭长的广场上。再仔细想想。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塔有精魂”,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新型图书馆之一、理科各自为营,最多时分在17处,这诗情画意的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原来未名湖一带在清朝乾隆年间是和王申的淑春园的一部分,有杀头之罪,垂虹影界水中央”,这四句诗文原是称述圆明园“夹镜鸣琴”这一景点的,历经周折后,被置放于这里。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博”和北大的“雅”,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纵观着风云变幻:第一阶段: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外文、教师,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中空”、端庄稳重,高大巍峨的图书馆与周围原有的建筑和谐统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放在这里却十分恰当地描述出了未名湖一带的风光之美,真可谓是天作之合,房宇上千,极尽奢侈,金灿灿的大字与高大的建筑造型衬托出图书馆的磅礴大气,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心之一,李大钊、毛泽东等曾在这里工作。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只是当时的淑春园并无多少可观之处,与北大东门连成一线,图书馆的采购分编、流通阅览和典藏分散校园各处,图书,把该园周围原来的稻田、水池扩大成湖泊,并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和岛亭,建成了一处大的园林风景,焉能不发人深思。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行政撤销,北大迁入燕大旧址。北大图书馆也迁进燕园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当时高校图书馆中馆藏质量最高的三家中的两家,即原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融为一体,遗憾的是从的20多年间,由于条件所限,图书馆的采购分编、流通阅览和典藏分散校园各处,图书、期刊、中文、外文、教师、学生、文科、理科各自为营,最多时分在17处,实在不方便。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于校园中心地带建成一座22000平方米的新馆,成为当时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高校图书馆。第三阶段:亚洲高校第一馆。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博士捐资1000万美元兴建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标志着北京大学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新的起点。新馆于1998年底投入使用至今,新旧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图书馆在规模上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百余年来,北大图书馆已经孕育出了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有一位北大人曾写诗描述图书馆内的精神气象:“静,轰轰烈烈的静”!。水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初建于北周。在今天看来,宽容无争。同时“未名”二字也为今天未名湖的象征意义涂上了一层历史的色彩,游廊楼亭357间。园中有一较大的湖泊(即今未名湖)。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 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沧桑的博雅塔本就是一座水塔。“塔”,是指博雅塔。它位于未名湖东南小丘。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实在不方便,就是在这次浩劫中,石舫上的建筑被破坏得荡然无存,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博雅塔就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艺术价值/一塔湖图
湖光塔影,可说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塔和湖,一纵一横,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伟岸、一纤秀,一沉稳凝重、一欢快空灵。人们开始以“一塔湖图”(一塌糊涂)来概括燕园的风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虽诙谐,却也恰切。多少年来,围绕着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燕园里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也涌现出了很多巧妙的解释。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枝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挥动着这枝神笔,饱蘸未名之墨,共同书写了百年北大的辉煌历史,而图书馆则正好是北大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保存者……这样的传说和深化实在是举不胜举。有北大人动情地写到:“博雅精致,未名秀美,而图书馆则大气磅礴;博雅使人想到中国古代文化,未名常常触动人的感情思绪,而图书馆则用典雅的造型和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炉。如果说未名湖的粼粼波光和博雅塔的巍巍身影代表了北大追求思想自由和科学民主浪漫的一面,那么图书馆则又体现着北大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这是对“一塔湖图”这个经典神话的又一诠释。塔塔象征着思想自由,卓尔超群,特立独行,敢于创新,科学求真;湖隐喻了兼容并包,虚怀若谷,整合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二者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缺一不可,暗含着北大人的精神品格。古话说“大象无形”。我们居然把充溢在空气中,原本无形的“北大精神”、“少年气象”、“风骨气韵”有形化,与可视的燕园景观融在一起。北大学生“一旦配上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总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高迈气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忧天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就是毕了业,走到天涯海角,也改不了“特立独行”不迷信权威,舍我其谁的劲头。这些特征被置换成另一套词语,如狂傲不羁、眼高手低、自由散漫、清高而不合群等等。早在1931年,蒋梦麟校长发表《北大之精神》一文,在谈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时候便说过:“我们有了这两种的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能容则泽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故此后本校当于相当范围以内,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世上事物往往如此:有一长必有一短。识己之长补己之短,方为明智之策。“北大人”并非一个绝对完美的整体,良莠不齐的现象也确实存在,我们并不讳疾忌医。何况,我们距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如此遥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搞学术研究还是待人处世,北大人都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同时,我们也需正确、全面地看待北大和北大人,既不能以整体掩盖局部,也不能因枝节而否定主流。对此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北大应该是“神圣的理性殿堂,人文的精神圣地”,也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湖“湖”,是指未名湖。未名湖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谁都无法否认,北大之美,在未名一湖。未名湖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燕园的中心,湖中一岛一鱼一石舫,颇具点睛之巧。湖畔垂柳袅娜,曲径通幽,形成了亦真亦幻的境地,这里就像一块圣地,远离浮华和喧嚣,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之美。未名湖南挽静谧的临湖轩、肃穆的斯诺墓,远望巍巍图书馆,北临整齐精致的“德才均备体健全”斋和乾隆石屏风,西望气宇轩昂的办公楼和沧桑厚重的西校门,东接凝重庄严的博雅塔,真可谓如诗如画。图再说“图”。把塔和湖比作笔和砚,固然生动,但我更愿意把那一阳一阴的塔和湖更加简化地理解为二进制的1和0,排列组合,千变万化,永永不绝,生生不息。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图书馆便是阴阳交融之果。涵盖了古今的经典,容纳了中外的理论。百年来,图书馆曾留下多少名人学者的步履,闪耀过多少思想的灵光。前辈圣贤睿智思维的结晶,数千年来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都物化为文献典籍,收藏在这“百年书城”里。一部部传世力作,一项项科研成果,一位位旷世大师的着述,一批批学子才华纵横的论文,一代代师生像蜜蜂酿蜜一样,把心血和智慧化作书籍聚入册府,薪火相传,再向后辈学子们播撒光明。许多名师把自己最珍贵的手稿、奖状、徽章、证书、书法、绘画作品等无偿地捐赠给“北大文库”,不但感人至深,也蕴含深意。难怪人们把图书馆比作皇冠上的明珠、科学的圣殿、文明的沃土,她每天敞开博大的胸怀,张开双臂欢迎成千上万的师生前来吸取营养,然后从这里走出去,创造出更多的成果,更大的辉煌。或许,多才多情的北大人由于过多地关注和思考了“一塔湖图”的精神内涵,往往会忽略背后更为实在的历史真实。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画卷,探询这个神话的本来面貌。
主要景观/一塔湖图
博雅塔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沧桑的博雅塔本就是一座水塔。“塔”,是指博雅塔。它位于未名湖东南小丘,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博雅塔就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沧桑的博雅古塔本就是一座水塔。1921年,未名湖一带成为燕京大学新校址,燕大校方为了解决全校的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于1924年7月在现在的水塔附近打了一口深井,此井深164尺,掘成以后水源丰沛,喷水高出地面十多尺,每小时水量高达16000加仑。设计者因地制宜,在此建立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建于学校校园内是否合适还是一个问题。后来燕大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时过境迁,在今天看来,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水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初建于北周,“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水塔塔级十三,不过比燃灯塔要小,高仅三十七米。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校有博雅,塔有精魂”。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博”和北大的“雅”。再仔细想想,能把我们生存相关的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化作一种超然的美,而且起了一个这么好的名字,这一现实,焉能不发人深思?未名湖得名由来未名湖畔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建成,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从西校门东进,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开凿出大小湖泊,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诗情画意未名湖美丽之中有神韵,这诗情画意的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原来未名湖一带在清朝乾隆年间是和王申的淑春园的一部分。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只是当时的淑春园并无多少可观之处,园中多为水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把淑春园赏给和珅,淑春园成了和珅的花园。和珅在此大兴土木,把该园周围原来的稻田、水池扩大成湖泊,并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和岛亭,建成了一处大的园林风景,当时号称“京师第一”私人园林。据档案记载,园内仅房屋就有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园中有一较大的湖泊(即今未名湖),水中有一石舫(今未名石舫的原物)。石舫乃是仿圆明园中景物而建,整个与皇家园林毫无二致。这在封建王朝就是“逾制”,有杀头之罪,和珅胆敢如此,完全是深得乾隆宠爱,有恃无恐。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在这次浩劫中,石舫上的建筑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仅留下孤零零的基座。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长后,几经考察,选定了这个历经劫难的古园遗址作为新校址。于1921年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了这块地皮,在设计修建燕大校园的过程中,燕大校方对未名湖一带的旧景观进行了整理修缮,并增设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区。据说,当时为未名湖取名时,提出了很多参选名称,但都不很令人满意,最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以“未名”称之。在今天看来,空旷的未名湖,配上钱穆先生命之的“未名”二字,正体现了知识分子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宽容无争。同时“未名”二字也为今天未名湖的象征意义涂上了一层历史的色彩,一直传为佳话,这一切实乃天意。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未名湖的北岸还立有乾隆时期的四块石屏风,上书“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征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这四句诗文原是称述圆明园“夹镜鸣琴”这一景点的,历经周折后,被置放于这里。虽然并非专为未名湖而作,放在这里却十分恰当地描述出了未名湖一带的风光之美,真可谓是天作之合。从的20多年间,由于条件所限,图书馆的采购分编、流通阅览和典藏分散校园各处,图书、期刊、中文、外文、教师、学生、文科、理科各自为营,最多时分在17处,实在不方便。北大图书馆“图”,是指北大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未名湖畔,正门向东,两翼为文史楼、地学楼,与北大东门连成一线,形成了一个开阔的视觉通道,站在馆前狭长的广场上,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名,金灿灿的大字与高大的建筑造型衬托出图书馆的磅礴大气。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在设计图书馆时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造型以传统风格为主,质朴大方、端庄稳重,高大巍峨的图书馆与周围原有的建筑和谐统一,成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如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百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藏书楼的设立,使京师大学堂初步具备了近代综合性大学的气象。它的诞生,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心之一,李大钊、毛泽东等曾在这里工作。许多著名学者,如章士钊、袁同礼、毛准、向达等曾主持过图书馆工作。第二阶段:院系调整后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着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行政撤销,北大迁入燕大旧址。北大图书馆也迁进燕园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当时高校图书馆中馆藏质量最高的三家中的两家,即原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融为一体,遗憾的是从的20多年间,由于条件所限,图书馆的采购分编、流通阅览和典藏分散校园各处,图书、期刊、中文、外文、教师、学生、文科、理科各自为营,最多时分在17处,实在不方便。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于校园中心地带建成一座22000平方米的新馆,成为当时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高校图书馆。第三阶段:亚洲高校第一馆。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博士捐资1000万美元兴建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标志着北京大学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新的起点。新馆于1998年底投入使用至今,新旧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图书馆在规模上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百余年来,北大图书馆已经孕育出了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有一位北大人曾写诗描述图书馆内的精神气象:“静,轰轰烈烈的静”!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30:2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塔可以用来干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