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兵英雄电视剧全集共有那几位

女民兵英雄孙玉敏
导读:威震敌胆、名扬全国的山东海阳“地雷战”,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雷战》,就是当时胶东抗日军民利用地雷英勇抗击日寇的真实写照。电影里的“爆炸大王”赵虎,就是以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等为原型塑造的;而扎着两条大辫子、长着一双大眼睛,机智勇敢地给八路军送情报、埋地雷炸鬼子的“玉兰姑娘”,其原型之一就是享誉全国的女民兵英雄孙玉敏。
  2月17日,沐浴着早春的气息,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记者一行乘坐宽敞舒适的“和谐号”列车,前往山东省海阳市拜访这位令人仰慕已久、
威震敌胆、名扬全国的山东海阳“地雷战”,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雷战》,就是当时胶东抗日军民利用地雷英勇抗击日寇的真实写照。电影里的“爆炸大王”赵虎,就是以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等为原型塑造的;而扎着两条大辫子、长着一双大眼睛,机智勇敢地给八路军送情报、埋地雷炸鬼子的“玉兰姑娘”,其原型之一就是享誉全国的女民兵英雄孙玉敏。2月17日,沐浴着早春的气息,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记者一行乘坐宽敞舒适的“和谐号”列车,前往山东省海阳市拜访这位令人仰慕已久、富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在海阳市委老干部楼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提起当年的地雷战,已83岁高龄、满头银发的孙老,脸上顿时充满了神采,虽然声音中略含岁月的沧桑,但她的话语依然透露着从容与坚定。面对记者征询的目光,孙老比画着双手打开了话匣子,那段距今近70年的烽火岁月,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在记者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14岁就参加了抗战日,农历正月初五,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他们到处建立据点,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海阳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日寇的暴行激起了海阳人民的无比仇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各村纷纷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先锋队”、“妇女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青年、妇女、老人纷纷扛起土枪土炮,举起大刀长矛,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当时年仅14岁的孙玉敏也在家人的影响下,满怀对鬼子的仇恨加入了“儿童团”组织。“可别小看我们这些‘娃娃军’”,孙老乐呵呵地说,“我们送情报、设陷阱,跟小鬼子玩‘捉迷藏’,许多大人干不了的事我们都能干。”1940年夏季的一天,驻扎在行村镇的鬼子突然包围了小滩村,挨门逐户地搜查登记。这时,村里正住着5位县里的地下党员,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穿过鬼子的重围捎信给附近的八路军来解救他们。然而,村头密布着敌人的岗哨,谁能把信送出去呢?在这紧要关头,个头不高、稚气未脱的孙玉敏站了出来,“俺去!”当孙玉敏走到村口时,被恶狠狠的日本兵拦住盘问。孙玉敏十分镇定地回答道:“俺家没吃的,上山去挖野菜。”孙玉敏骗过了狡猾的敌人,把信送给了八路军。“日,对!就是这个日子,我们共产党在盘石小店村成立了海阳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当时场面好大,来了很多人,还颁布了8条施政纲领,由张维兹任首任县长。”时过这么多年,孙玉敏老人对这件往事却记得如此清楚,令我们感到非常惊讶。最令孙老难以忘怀的是105天的盆子山战地生活。1944年春末夏初,饱尝“地雷战”之苦的鬼子,恼羞成怒地对行村山区进行反复“扫荡”。当时敌我力量十分悬殊,英勇的海阳民兵就利用土枪、土雷与鬼子周旋,开展针锋相对的游击战。孙老感慨地说,“那段日子可不好过啊,到处弥漫着火药味。饿了,就从衣袋里摸出几片地瓜干充充饥;渴了,就饮几口山泉水。战斗激烈的时候,三天两日不下火线。3个多月里,我参加了近百次的大小战斗,巧妙埋设的‘铁西瓜’先后5次在敌群中开了花,一共报销了17个鬼子。”《地雷战》教育了几代人地雷战是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为代表的民兵英雄们巧妙开展地雷战,“铁西瓜”令日寇闻风丧胆。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3位全国民兵英雄为原型,拍摄了军事教学故事片《地雷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这部著名的军教片,纵然没有一张明星面孔,没有进行特别宣传,却稳坐当时的“大片”宝座,成为全国人民百看不厌的经典影片。可以说,《地雷战》整整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聊到电影《地雷战》的时候,孙老说,当年拍摄地点并非在行村、赵疃一带,主拍摄场地是在离赵疃40公里外的山中涧村,因为那里的地形复杂险峻,有山有水,拍出的效果更理想一些。至今,为配合拍电影而刻制的“镇妖石”还挺立在山道旁。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赵虎找玉兰要一根头发,玉兰有些娇嗔地嚷道,“不准给我开这样的玩笑!”玉兰转头又要梳辫子时,赵虎乘机揪了她几根头发就跑。玉兰想探清赵虎到底要她的头发干什么,就偷偷来到赵虎家窗外察看,却意外发现赵虎正在利用她的头发聚精会神地研制头发丝地雷。深明大义的玉兰立即跑回家,将自己心爱的大辫子全部剪下,并给赵虎送去。当我们问起孙玉敏老人这个片段时,孙老的脸上流露出些许羞涩,她说:“当年我剪掉心爱的长辫子,可心疼了好一阵子呢!”接着,孙老告诉我们,为时时提醒自己毋忘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后来她一直留着抗战时期的齐耳短发。对于这个话题,孙老也反复向我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电影是艺术,里面有虚构的成分,我是玉兰的原型,玉兰可不全是我。”地雷战响彻海阳提起地雷战,孙玉敏老人讲到,“其实我们海阳搞地雷战是从1943年才开始的,记得这年5月的一天,胶东有个民兵英雄叫于风鸣,他在瑞宇到东村庄的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了5个从行村镇炮楼跑来抢粮的小鬼子,很快在我们十里八村传开了。”“在地雷战开展之前,村里就成了敌占区,但大家手里没有武器,打鬼子也找不到好办法。知道于风鸣用地雷炸小鬼子后,大家都高兴坏了,才知道地雷原来这么厉害。”孙老说,“那时候,我们用的地雷一开始是上级配发的大铁雷,每个有3公斤重,都是由民兵夜里挑回来的,通常每人一次能挑4颗雷,可金贵了。我们都把地雷亲切地叫做‘铁西瓜’。”“后来,我们使用地雷的次数越来越多,地雷就不够用了。没办法,游击队只好从胶东军区领来硝酸氨和柴油,与木渣一道辗炒,炒出俗称‘氨木炸药’的土炸药制造石雷。记得第一次在山上埋雷却没有炸响。”孙老笑着向我们讲述。“我们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到敌人封锁圈外弄来梯恩梯炸药。这种炸药装进石雷后,不仅杀伤力大,而且使敌人的探雷器派不上用场。后来大家反复琢磨又造出了10多种地雷:埋设在敌人必经之路用木箱做的‘脚踏雷’,埋设在敌人行动的道路和草地上的‘绊雷’,对付敌人起地雷的‘头发丝雷’,对付敌人探雷针的‘防探雷针地雷’、防备敌人夜间和拂晓偷袭的‘火光信号雷’,树林隐蔽处的‘挂雷’,专打敌人空中目标的‘飞雷’……于是,我们造的地雷很快被胶东军区推广开了。”孙老自豪地说:“这些地雷让鬼子吃的苦头可真不少。有时我们干脆从石头上钻孔,装上炸药,百十斤的石头起码得放一斤炸药。鬼子害怕了,见到石头就以为是地雷。有一次,鬼子一进村就挨了炸,不敢贸然前行,一里路就走了两小时。”孙老说,附近几个村的民兵彼此配合,一旦发现鬼子行动,就将信号山上的消息树放倒,树往哪边倒,就代表敌人往哪边走。外村的民兵就赶快在鬼子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战斗中还炸死过鬼子的战马,他们便将马肉分到各家各户,给大家改善生活。地雷战给鬼子造成了很大的杀伤,鬼子对海阳民兵恨之入骨。1945年5月,日军纠集2000余兵力窜入海阳抗日根据地,企图对我军民进行报复。海阳民兵便在五虎岭一带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敌人刚到村头,“夹子雷”、“连环雷”便一齐开花。看到敌人被炸得四处逃窜,民兵便用土枪、土炮对准敌人开火。爆炸组的民兵分头挂好雷弦后,故意暴露目标,引诱敌人来追。结果敌人又陷入了地雷阵中,被炸得死伤一片……地雷战精神永存偃息了鼓角声鸣,远去了战火硝烟。和平时期的海阳,就像一副美丽的画面,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绿,水是那么清,一条河蜿蜿蜒蜒地流进烟波浩渺的黄海。海阳有230公里的海岸线,居烟台之首;三面环海,风光秀丽,气候怡人。当年,《地雷战》在全国公映后,“玉兰姑娘”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70年,孙玉敏被提拔为海阳县民政局副局长。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孙玉敏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育下一代不忘抗日战争历史上。她不仅经常给周围的同事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还时常走进机关、工厂、学校和驻军部队作报告,对晚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离休后,孙玉敏老人在海阳这座温馨祥和的小城,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当得知地方党委、政府要在海阳市信号山遗址建立“地雷战纪念碑”时,她主动担当顾问,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如今,这座由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碑文“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纪念碑,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敬英雄、爱国防的光荣传统教育基地。她还帮助有关部门整理汇编了《海阳抗日战争歌曲100首》,在胶东大地广为传唱,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孙老告诉我们,电影《地雷战》的主题歌《民兵都是英雄汉》是她最爱听最爱唱的歌曲。她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讲:“咱海阳民兵过去都是英雄汉,和平时期可不能光忙着赚钱,必须大力弘扬‘地雷战’精神,全面提高现代民兵战斗精神,不辱使命、不负‘雷乡民兵’的光荣称谓。”采访快要结束时,孙老情不自禁地给我们演示起当年埋雷、研雷的过程,绘声绘色地描述起当年“地雷宴敌”的动人场面。听着孙老讲述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的耳边不由响起当年胶东大地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铁西瓜,开了花,空中飞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受伤的鬼子满地爬……”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
日07:33&&&&来源:
&   于化虎,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文山后村,1940年参加抗日战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家乡带领民兵以自制的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等20多种地雷为主要武器,有力地打击日寇,威震胶东。  1943年5月,日伪军100多人偷袭文山后村,时任民兵队长的于化虎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下70多枚石头拉雷和绊雷,炸死炸伤前来袭击的日军17人。几天后,他又带领民兵在村子周围埋下数百颗自制地雷,诱敌进入雷区,炸死炸伤敌人70多名。  为了对付于化虎和民兵的地雷,日军组织探雷队。于化虎将计就计,以真假地雷对付敌人,日军挖出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随即被引爆。后来,日军将雷坑挖得又大又深,剪断真假雷相连的引火弦。于化虎和爆炸队员则试制成功定时雷。一次,日军探雷队把挖出的4颗定时雷带回炮楼,定时雷突然爆炸,7个日军当场毙命。日军绞尽脑汁,只好在疑有地雷的地方画上白圈,在疑有地雷阵的地方作出标记,绕道行军。于化虎带领民兵故布疑阵,在日军画的圈外,另外画圈,并在圈与圈间埋上地雷,把日军炸得血肉横飞,充分发挥了地雷战的威力。  1944年春,驻青岛的日军对盆子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于化虎带领民兵在村西野虎山下埋设20多颗子母雷,炸死炸伤日伪军40多人。同年夏,于化虎带着4颗25斤重的大地雷,潜入敌人据点,埋设在日军集合点名的地方。第二天早晨日军出操时踩响地雷,被炸死炸伤30多人。  1945年夏的一天,日伪军集结400多人,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于化虎组织民兵,化装混入敌人内部,活捉14名伪军士兵,穿上伪军服装进村布雷。然后撤出村,开枪诱敌上钩。敌人慌乱中互相射击,地雷遍地开花,死伤47人。慑于民兵地雷战的威力,据守海阳县城的日军,被围困在据点里,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好在青岛日军接应下从海阳逃走。  于化虎和他的民兵地雷战,在胶东一带威名大振,炸得日伪军闻雷色变。1944年10月,于化虎等5人受胶东军区委派,到烟潍线为1000多民兵骨干传授制雷、布雷技术,开展历时4个多月的地雷战。他在蓬莱附近一次布雷炸死炸伤日伪军28人。他曾创造一枚自制地雷杀伤7名敌人的纪录。在参加抗战的5年时间里,于化虎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71人。他的制雷、布雷技术也传遍胶东。1945年,于化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胶东军区授予他“爆炸大王”英雄称号。  抗战胜利后,于化虎带领民兵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春,海阳县武装部抽调3个民兵连,组建县子弟兵团一个营,于化虎任营长。他率领部队到即墨、崂山一带配合当地政府开辟新解放区。一次,600多名敌军从崂山出动抢劫,于化虎率民兵营伏击,救出被抓群众100多人,俘敌30多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950年9月,于化虎作为民兵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电影《地雷战》的主人公赵虎,主要就是根据于化虎和另一位爆炸大王赵守福的事迹创作的。2004年于化虎去世。&&&&&&&&&&&&  于化虎的“后英雄时代”(链接)  于化虎一生育有八子一女,于永周排行老四;于树良是老大的第二个儿子。谈起于化虎,两位后人不约而同地聊起了老英雄的“后英雄时代”。  1949年,于化虎回到老家文山后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多年,其间曾当选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父亲一生勤劳。早上,他天不亮就到山里劳作;晚上,几乎每天都去巡逻、查岗。”于永周说,“父亲除了苦干加实干,还有巧干。”有一年,周围村里的小麦都倒伏了,只有文山后村的小麦还活着,一打听才知道,文山后村种植的是父亲引进的抗倒伏的新品种。  于永周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于化虎辞去村党支部书记后,海阳县(1996年撤县设市)的领导曾多次提出提供住房,请他到县城里去住,但于化虎都拒绝了。“老人常说,战争期间,那么多人都牺牲了,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  “爷爷一辈子信仰共产主义,去世前,他还一再叮嘱我们,葬礼不要铺张浪费。但有一点,骨灰盒上必须盖一面党旗。”于树良说,“爷爷临去世前,还拿出500元作为特殊党费,捐给受到水患影响的南方灾区。”  (新华社记者 &邓卫华)&&
(责编:郑光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朝鲜战争中先后有147万民兵加入志愿军行列_360doc个人图书馆
朝鲜战争中先后有147万民兵加入志愿军行列
  日 08:12来源:兵器知识 作者:邹陆军字号:|…志愿军第9兵团在皑皑白雪中向长津湖地区挺进。1950年11月,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此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核心提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147万民兵加入到志愿军行列,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本文摘自:《兵器知识》2008年第4期,作者:邹陆军,原题:《中国民兵发展史》建国后的民兵、预备役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可分成三个阶段。50~70年代的民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建立国家动员基础,从此民兵制度被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在全国普遍实行。建国初期,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解放沿屿。1950年到1953年,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等11个省区民兵在4年多的时间里,配合解放军共剿灭土匪36万多人。日和22日,福建民兵积极参加了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战斗。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147万民兵加入到志愿军行列,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58年,美国当局在中国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对我国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同年9月29日,毛主席指出“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于是,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民兵师。在1958年国庆阅兵仪式上,北京民兵率先打出了“首都民兵师”的旗帜。1960年4月,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民兵英雄模范,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的代表,民兵基层干部以及战争年代的老民兵英雄出席了大会(题图)。1962年6月,毛主席指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80年代的民兵和预备役部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兵建设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恢复和发扬民兵工作的优良传统,1978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兵工作会议,深刻指出“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的战争就是人民战争,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这次会议总结了几十年来民兵建设的基本经验,为以后民兵工作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此时,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已由“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我国开始将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一方面,为加强民兵建设,提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的十六字方针。另一方面,从1983年起开始组建预备役部队。它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人员为基础、按照军队统一编制编组、战时实施成建制快速动员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武装建设的重点。预备役部队平时寓兵于民,所服兵役为预备役,在战时经过动员才能真正“民”转“兵”。90年代的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为加强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从1992年起。民兵建设按照十六字方针开始向诸多军种发展,建立了炮兵、通信维修等专业技术分队,逐步实现了数量足、质量高、动员快的目标。与此同时,民兵投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成为生产的骨干和改革的尖兵。例如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帮助当地脱贫致富,积极参加三峡工程、京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前,广大民兵冲锋在前,被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如1991年夏,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罕见的洪涝灾害,全国15个省、市参加抗洪救灾的民兵有1100万人,抢救群众200多万人,抢救物资193万多吨:民兵还在边防线上配合部队担负起了侦察、巡逻等任务。此后,预备役部队进入了加强质量建设的新阶段。从1998年起,在预备役部队中减少了步兵,增加了兵种部队,提高了技术含量。重点抓了高炮、通信、工兵、防化、后勤和装备保障等兵种部队的建设,加大了部队正规化建设力度,各项工作和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成绩。相关新闻:······
来自:&&& 《》“留庄英雄民兵营”命名50周年纪念大会在济源召开
“留庄英雄民兵营”五十年后仍是英雄
&&&&□记者郭长秀通讯员成利军&&&&本报济源讯7月11日,济源市隆重集会,纪念“留庄英雄民兵营”命名50周年。&&&&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民兵营是一支有着70多年光荣战斗历史的民兵队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留庄和毛岭等8个行政村的民兵共同建立联防组织“杜八联”,先后配合我军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400余次,曾烧毁两架敌军战机,打退日伪军无数次进犯,并配合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为开辟豫西战场建立了不朽功勋,被原太岳军区誉为“河防堡垒”。“杜八联”首创的“联防战”,同“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一起,被载入我国民兵传统战法的光辉史册。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共同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的光荣称号。1965年,中共河南省委、省军区发出“向留庄民兵营学习”的号召。2001年留庄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国防教育基地”。&&&&“留庄英雄民兵营”被命名50年来,留庄民兵坚持劳武结合,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多年来,留庄人民把爱国拥军、献身国防事业作为神圣职责和义务,从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累计向部队输送150多名热血青年。其中6名荣立二等功,35名荣立三等功,60名受到嘉奖。全村80%以上的民兵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留庄人均收入位居济源市山区农村前列。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四川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智勇双全的全国民兵英雄(组图)_网易新闻
智勇双全的全国民兵英雄(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智勇双全的全国民兵英雄(组图))
外出游玩时,陈芳桂老人不忘重温往日岁月陈芳桂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通讯员 冼灵芳
  从一个被日寇毁灭的村子走出的陈芳桂,16岁参加青抗会,1943年抗战最危难的时刻毅然入党,解放后剿匪有功作为全国民兵英雄参加国庆检阅,91岁依然自己种菜、卖菜,自己丰衣足食。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党的功臣、人民的功臣”。
  “这么多奖章,了不起啊!”6月22日下午,海口市委慰问组专程来到琼山区龙塘镇玉里村(儒里村),看望慰问91岁老党员陈芳桂,一进门,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就拉起了陈老的手,对这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竖起大拇指。老人珍藏的奖章和证书记录着他曾经的光辉经历:剿匪功臣、土改优秀工作者、全国民兵英雄代表、省级劳模、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村子被日寇屠灭
  走上革命道路
  6月24日,记者到玉里村时,正下着雨。陈老的儿子陈春茂带着记者在村里的小集市上找到了老人,老人正在卖菜,六七个西瓜、几把豆角摆在水泥摊板上。
  “自己种的,吃不完烂掉太可惜,不如卖几个钱也可以给儿孙用。”得知记者来意后,他笑笑,然后健步走进儿子的车里。
  陈芳桂原是道昌村人,这个已消失的村子,是76年前被日本鬼子屠灭的。日寇入侵前,道昌村有将近20户人家。日寇刚占据海口,就在交通要道潭口村建了个炮楼。这让距离几公里的道昌村遭了殃。
  原来,我党在云龙镇与苍英村之间建立了地下交通线路,道昌村是一个重要联络点。1926年在龙塘镇成立党支部,道昌村就有不少人入党,始终是革命的坚强堡垒。为消灭抗日火种,1940年6月日寇烧光道昌村。年方15岁的陈芳桂和大人一起逃到了村后博南山里。这是共产党游击区,游击队让家园尽毁的陈芳桂感受到了巨大的温暖。经此劫难,道昌村只剩下陈芳桂一家,单门独户无以立足,只能迁往附近的儒里村。
  “房子都给小日本烧光了,无路可走了!当然跟着共产党走了!”1941年,他参加了“青抗会”(青年抗日联合会),主要任务就是为党放哨。
  此时党的联络点已迁至儒里村,该村也是革命老村庄,村里有一支40多人的抗日队伍,曾多次截路伏击,袭扰敌人据点,毙伤日伪军多人,后被编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
  在党开展活动的时候,青抗会小伙伴们就在村外玩耍、放牛、劳动,一旦发现日军行动,就给村里报信。比如用暗号喊:“牛吃庄稼了!快去赶牛啊!”如果日军近了,就假装小孩打架回去报信。村外有棵很高的大树,爬到树梢可看到两三里远。陈芳桂经常爬到树顶假装掏鸟窝,一见敌人来了,就赶紧回去报信。由于青抗会活动得力,日寇往往扑空,恼羞成怒的鬼子就会放火烧房泄愤。
  抗日最艰难时毅然入党
  1943年初,日寇的“扫荡”日趋疯狂,儒里村首当其冲。为把儒里村变成“无人村”,日寇施行“三光”政策,3天小扫荡,5天大扫荡。就在这最艰难时候,陈芳桂毅然加入共产党。一位化名“卿巢”的区领导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当时,卿巢看到陈芳桂在青抗会很积极,就想培养考验他,派他从事一些危险的工作。如让他晚上到敌占区去发放大量抗日传单,常走的线路就是从龙塘镇到那央村,中间要经过日寇大据点潭口炮楼。机灵的陈芳桂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陈老还记得,就在道昌村后山上,党旗挂在一棵榕树上,他和另两位革命者一起秘密宣誓,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陈芳桂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入党不久,党就把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除去汉奸周学权。这是个非常狡猾的汉奸,他假扮成牛贩子,在龙塘、龙桥地区以买牛为名,伺机打探党的活动踪迹。不少党员及堡垒户因此遭到逮捕或者被烧房,威胁很大,党决定锄掉他。但周学权深知自己恶行太多,行动诡秘。
  于是,陈芳桂装作赶集、买牛或牛贩子,到处跟踪打听周学权的踪迹。终于获悉周学权在某天早上会赶牛去云龙“牛坡”(牛集市)卖牛,实际是向当地的日寇传递情报。但汉奸身上有枪,由于距日军据点很近,必须悄无声息地抓捕才能不惊动日寇,保证行动者的安全。
  大家商量后决定将行动地点选在一座小桥上。在周学权赶牛过桥时,一个身强力壮的人迎面假装过桥,在经过周学权身边时突然暴起按住他,埋伏的其他同志立刻上前牢牢抓住周学权。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锄奸”斗争,日伪改变了战略,采取偷袭我党驻地的办法,企图消灭抗日力量。1944年夏,正在放哨的陈芳桂发现,潭口据点日伪扑向着博南山,于是赶紧报信。此时驻点山上的琼山一区即将进行领导交接,山上正在做准备,接到情报后,大家及时转移了。
  除了锄奸、放哨,陈芳桂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党和游击队想方设法到处收购大米和杂粮。
  “粮食一次不能买多了,多了汉奸就会怀疑。”陈老笑着说,为此组织采取了十分谨慎的办法。那时一块银元相当于四五串铜板,每串铜板是50个。每次组织只给陈芳桂一两串铜板,走村串户去买粮。每户人家往往只买1米杯,约为半斤,五六个铜板。买齐五六斤大米后,陈芳桂就会将米放到预定的树洞、石缝等处,组织随后会派人去取。这样买米人和收米人不打照面,即使一方叛变也无法供出上下线。由于敌人封锁严厉,买粮食的办法越来越难,后来组织就带领大家种粮食、蔬菜。
  全国民兵英雄
  入京参加国庆检阅
  千辛万苦,终于迎来了解放。一解放,陈芳桂就被组织任命为冯公坊(儒里村一带)的民兵队长,参加清匪肃反。
  他带领民兵队活跃在龙塘等地,先后抓获多名潜伏的土匪,其中以抓捕匪首吴多成最为惊险。吴多成是老土匪,此时正躲在老家躲避风头,身上有两把左轮手枪。线报传来,陈芳桂立即带着民兵赶去抓捕。没想到在吴家门口迎面遇上吴多成。左轮手枪不用上膛,直接就可开枪,而陈芳桂的手枪要上膛才能开枪,其他民兵更是拿着步枪,若等上膛再开枪肯定没有吴多成快。危急时刻,机智的陈芳桂举起手中未上膛的枪,冲上前去指着吴多成大声怒喝“缴枪不杀”。后者猝不及防,忙不迭举手投降。就这样,陈芳桂每抓到一个土匪就送到府城的六区监狱,一共抓到20多人,荣获海南行政区“剿匪功臣”称号。
  1952年8月,陈芳桂和海南、湛江其他4位民兵剿匪功臣成为中南地区的民兵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这是他首次走出海南岛,整个中南军区只有他们5个人参会。他们到北京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接见。毛主席在与海南的4位民兵英雄亲切握手时说:“你们从海南岛来是好样的,回去后还要贯彻农业合作化;继续剿匪,要除尽土匪残余。”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个民族的民兵开始了1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1天至少要训练十几个小时。”陈芳桂记得,大家的军事基础不是太好,连最基本的队列训练也花了很长时间,“走正步时甩不开胳膊,有人手都被打肿了。可是大家兴致高,第二天忍痛继续训练。”
  训练虽苦,但更令他们不解的是为啥要把全国的民兵代表集中训练。直到9月28日谜底才被揭开,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当天召集所有受训民兵开会,通知他们被选为3周年国庆阅兵民兵方队的队员,要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史载,1952年国庆阅兵,民兵英雄组成的民兵方队构成了与以往国庆节阅兵分列式不同的一道靓丽风景。
  陈老记得很清楚,日上午10时整,阅兵式开始,先是朱德总司令乘车检阅受阅部队。“我站在民兵方队里,总司令坐着车挥手从我面前经过时,心情非常激动。”陈芳桂说。随后,分列式开始,他们走在步兵方阵的后面和骑兵方阵的前面,大家穿着统一的黑色军棉衣,头上扎着白毛巾,身上配着老式步枪,脚上穿着解放鞋,在激昂的军乐声中,迈着统一的步伐大踏步前进。
  他们返回海口后受到了热烈欢迎。《海南省志》记载,日,海口市各机关团体、部队、市郊民兵等各界人民2000余人集会,欢迎海南区出席首都国庆节阅兵典礼归来的民兵英雄代表邢福成、符亚雄、廖可金、陈芳桂、王家东等。
  此后的数十年间,陈芳桂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带领全村百姓勤劳致富,继续荣立了多项功勋。在日的海南省第一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再获海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他又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兵都是英雄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