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三国武力指数是对付敌人的,他们可是善良的老百姓呀!

善良的暴君
我的图书馆
善良的暴君
& & & &   前言
--在近代上,没有一个事件象法国大革命这样,高尚的目标最终却以恐怖、残忍的手段实现。革命一路狂飙突进,温和的革命刚替代了专制,又很快被激进的革命替代;激进的革命刚站稳脚跟,很快又变得不够先进,被更加激进的革命恐怖超越。
  大革命期间最举世瞩目的事件,莫过于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群众送上了断头台。作为那个时代旧势力的代表,路易十六一直承受着过多的责备,有人说他过于软弱;拥护革命的人,则说他是个假装拥护革命的两面派,把他说成暴君。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路易十六是一个仁慈开明的国王,正是他开启了为民众谋利益的改革之路,主动把人民的权力归还给人民,进而与贵族产生冲突,引发了大革命。
  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路易十六远比他的历代先王内敛、自律;作为一个温和敦厚的老实人,他不愿意有更多的流血,始终拒绝对暴动的民众采取强硬手段。路易十六清楚地深知,革命的洪流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面对群众的怒火,只能一再作出让步。
  从社会进步的立场上看,可以说,路易十六一直都在顺应潮流,他完全无可指责。他唯一的过错,仅仅在于他不该在旧制度分崩离析的时候登上王位,可惜成为国王是他的宿命,他无法自主选择。正是由于对民众的正当要求宽容忍让,路易十六被坚持王权观点的人所唾弃。顽固派更是责备他被暴民吓破了胆,没有履行一名国王的职责。可是,就在顽固派指责他对革命过分宽容的同时,激进派却又指责他反对革命,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这正是需要对大革命进行反思的地方。人们总是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就代表了人民的意见,代表了真理和正义,由此得出结论,少数人只要发出与多数人不同的声音,他们就是非正义的,他们死有余辜,他们的生命财产可以任意剥夺。
  为了争权夺利的需要,有人把“国民”这个名称捧上了天,把一部分人对立成国民的敌人,鼓吹用激进的手段加以消灭。那些贵族顽固派的捣乱,似乎更加证明需要以暴易暴。单纯的人们信以为真,导致革命越来越暴力。
  革命的每次跌荡起伏,总是伴随着众多生命的毁灭,而人们却对无数惨剧一再叫好鼓劲。殊不知国民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无视那些少数人,正是无视了全体国民。直到最后,人们突然发现自己也成了“少数人”。
  有人把大革命期间的暴政称为“多数人的暴政”,这个名称让人不敢苟同,多数人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暴政,可是他们上了假装激进的阴谋家的当。那些一直口称“国民”的政客,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国民的主人,剥夺了所有人说话的权力。
  路易十六曾经满怀希望,以为经过一场革命,法国就会走上和谐发展的君主立宪之路。谁知现实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革命需要流血、复仇,局势变得越来越激进惨烈。维护社会稳定是国王的天职。作为一名善良的国王,路易十六不愿意任何人受到伤害,更不愿意发生大规模的流血悲剧。面对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他不得不站了出来,对危害王权、教士和贵族、危害“少数人”生命的激进做法,进行了本能的抵制。
  因此,路易十六从一开始对革命的宽容忍让,到后来的抵制反抗,可以说都是一脉相承,那就是主张宽容,主张温和,而不是人们所指责他的两面派手段。不幸的是,宽容的善良愿望,与激进的革命并不相容。
  最终,这个一生温和敦厚的国王,成了专制制度的象征。他被人们称做暴君,最后上了断头台。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真正残暴的人,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绝对统治。
  法国大革命开创了的新纪元,但路易十六成了祭品。他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第一章 断头台
  人生好比一面鼓,一路走着,一路敲着,一步步走向坟墓。——拜伦
  日。巴黎一清早就下着冰冷的小雨。大批国民自卫军的士兵布满街头戒严。各条大街上没有了以往的喧嚣热闹,显得死气沉沉的。偶尔有马拉着的大炮经过,传来一两声士兵低沉的口令声。
  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是个八角形的广场。这个广场原来叫做路易十五广场,现在被革命的人民改称革命广场。广场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细长的、几根大木头搭成的怪物。怪物周围,是几千名全副武装的国民自卫军士兵,几十门大炮对准四周的各个路口。
  英语里,这个备受责备的怪物叫做“脚手架”,害得我对着在线翻译糊涂了半天;浪漫的巴黎人给它起了个名字“Guillotine夫人”。它可怕的正式名字是——断头台。今天,它将用来砍掉法兰西的敌人——暴君路易十六的头。
  断头台周围,临时围起了一圈栅栏,把士兵和普通民众分隔开来。与附近街道的肃穆气氛不同,革命广场四周,挤满了各色各样的、穿着象征革命的长裤、戴着小红帽的人,气氛欢腾激昂。人们一边大声议论着,咒骂着,一边焦急地向远处眺望。不时听到人们的呼唤:“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就跟今天粉丝们焦急等待明星出现的场面一样。
  一大群妇女早已在断头台周围占据了阵地。革命改变了妇女的命运,把她们从唯唯诺诺、大门不出的家庭主妇,变成了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女公民。她们拿着织物或者报刊杂志,个个兴高采烈。在1793年这一年,她们将几乎天天来这里捧场,兴高采烈地观看往昔作威作福的大小权贵们,被锋利的铡刀砍下脑袋。
  广场中间,一个佩带着绶带的人,正在激动地宣讲。
  “公民们,我郑重地许诺,以后再也没有暴君了。多年来,受害者们饱受暴君侵扰,我们大声地抗议了很多年,可是他置若罔闻。现在,他终于将得到应有的报应了了。我向你们保证,以后只有赞赏共和国和自由的声音了。”
  “共和国万岁!自由万岁!”几千个喉咙一齐喊起来,几百面鼓一齐敲起来,每个人的心里都弥漫着对法兰西祖国,以及自由的神圣的情感。
  不知谁一起头,广场上飘荡起前不久前马赛国民自卫军带进巴黎的“莱茵军团战歌”。
  “前进,前进!
  祖国的儿女,
  光荣的一天已经来到!
  暴君对我们举起
  充满鲜血的旗帜……”
  最后是“前进!前进!用他们肮脏的血做肥料!”。唱到这里,每个人的心中顿时充满了刻骨的仇恨。“砍下暴君的头!绞死卖国贼!”怒吼声在巴黎的上空久久回荡。
  巴黎东北郊的丹普尔堡,关押着暴君、前国王路易十六一家。他们是:前国王和王后路易十六夫妇、小王子查尔斯、小公主黛莱斯和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其中,路易十六被单独关押。就在革命广场开始人声鼎沸的时候,这位知道自己即将被处死的前国王还在安然入睡。
  八点左右,押送前国王去刑场的1200名骑兵到了丹普尔堡外,人喊马嘶中,前国王把身边唯一的一个侍从叫来,给他一个戒指和一个装了家人头发的小包,请他转交给王后和王子。路易十六原来答应在早上和家人做最后的诀别,但现在改变了主意。他解释说,在这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不忍心这样做。说这番话的时候,这个被称为暴君的人,流下了眼泪。
  这时候,一群人涌了进来,他们是国民公会的代表,奉命带路易卡佩去刑场。这个前国王刚被改名成路易卡佩,以表示轻蔑。路易十六认出,这些人中,一个人是个教士,就拿出一份致国民公会的书信,请他代为转交,但教士冷冰冰地拒绝了。教士说,“我只是来送你上断头台的。”路易沉默片刻,无奈地说,“是这样的。”他自认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可是,现在的革命教士们,早就和被罢黜的国王划清了界限。
  尽管这样,路易十六还是委托押送的国民公会成员们照看好自己的家人,说到王后的时候,他还特意说明了一下,“就是我的妻子。”接着,他又要求大家,善待以前在凡尔塞宫为自己服务的侍从们。他怕因为自己获罪而连累了他们。国民公会的代表们见惯了惨烈的大场面,对这样温情脉脉的嘱托应该早已不太耐烦。他们神情冷漠地把这些遗言记录在案,没有任何表态。交代完这些后,路易十六对押送者们说,“我们走吧。”
  押送的马车在丹普尔堡门口等着,同行的还有两个忏悔神父,一位是费尔蒙,另一位是个英国人,叫亨利埃塞克斯。路易十六上了马车,在大队骑兵的簇拥下开始两个小时的死亡旅途。
  街道两旁列满全副武装的公民,望不到边的刺刀与长矛闪着寒光。据说有保皇份子意图劫法场,因此到处戒备森严。马车被大队骑兵包围着。骑兵们在马匹面前摆了一些鼓,以试图压制任何保皇份子的喧闹。但巴黎的大街上,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囚车一路平安,什么也没有发生。似乎连保皇份子也把国王抛弃了。
  关得严严实实的马车中,神父拿出经书,开始为路易十六朗读部分章节,这位将死去的前国王显得非常专注,不时询问一些细节问题,然后与神父一起诵读了赞美诗。这位暴君显得宁静虔诚,似乎不是在死亡之路上,这使得在车上的押运卫士似乎非常惊讶。
  马车行进了近两个小时,外面忽然欢声震天。路易十六轻声地对神父说,“看来是到啦。”果然,车门开了,车内的卫兵们正想下车,路易十六止住了他们。他把手放在神父的膝盖上,以国王的庄严口气介绍说:“先生们,这位神父是个好人,我死以后,你们要善待他。”
  然后,路易十六下了车,扑面而来的,是震天动地的吼声,两万个人一起用怒吼声欢迎这位前国王,“处死卖国贼!砍下他的头!”四处望去,都是望不到边的武装士兵和群情激昂的公民们。
  断头台在不远处突兀着,它上面的三角形铡刀闪着阴冷的光。让人感慨的是,这个铡刀的样子还是一年多前,这个前国王亲手改进的。广场四周排列着大炮,远处,是个巨大的塑像底座,上面空空如也。路易十六清楚地记得,这里以前耸立着他祖父路易十五国王的塑像。以后没多久,这里将树立起一座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她将成为监斩官,冷漠地看着大批无辜的人被送上断头台。
  三个刽子手围上来,试图脱掉国王的外衣,但国王拒绝了,自己脱了外衣。这让刽子手感到惊讶。以前快被处死的犯人,都不是这样的。当刽子手想把他捆绑起来时,国王愤怒了。“你不能绑我!执行你的命令吧,我没意见。但我永远不允许你捆绑我!”
  刽子手一时手足无措。在他们的记忆中,还没曾有过如此傲慢、威严的犯人。周围围观的群众也忽然安静了下来。咦,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笨拙胆小的、逆来顺受的、只敢暗地里耍阴谋的国王吗?真让人难以相信,国王的眼中会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喷发出怒火,表现得从来没有这么象一个真正的、威严的国王。
  正僵持不下的时候,神父说,“陛下,在受到暴行胁迫的时候,只有主耶稣的顺从姿态和你的类似。” 耶稣基督也是被绑着上十字架的。
  国王眼中的怒火消失了。他望着满眼的蓝衣服士兵,悲伤说:“好,照你们说的做吧,让我来吞下这杯苦酒。”
  断头台的台阶非常狭窄,国王靠着神父的搀扶,走了好几分钟。四周民众的喧闹咒骂早已消失,时间静止了,只听到国王的脚步声,仿佛要走上几个世纪。走到最后几个台阶的时候,国王的步伐变得沉稳。他甩开神父的搀扶,从容地越过台上站着的十几个鼓手,走到台边上,面对着台下的上万民众和士兵。
  这时,断头台下出现了一阵喧闹。一个叫做德巴特兹的男爵,在人山人海的刑场上拔出剑来,大吼一声:“跟我冲啊,去救国王!”此人后来组织过旺代叛乱,是个现实版的朗德纳克侯爵。他纠集了几个党羽,冲动地想在戒备森严的法场中把国王救出来。
  可是周围一片冷漠,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
  德巴特兹男爵只好转身逃跑,一会儿就消失在了人群中。他的一个同伙被抓住,后来上了断头台。
  “先生们,”国王的声音响起。这时候的广场鸦雀无声,都能听到旁边塞纳河的水声流淌。“我是无辜的。我没有犯我被指控的任何罪责。我原谅所有把我送上死路的同胞。我祈求上帝,法兰西从今以后永远不要再有流血。”
  国王以前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讲话,从来都是畏畏缩缩的,但今天却表现得这么威严、镇定。民众惊奇了。好几个月来,大家看到的、听到的、开口说的,尽是慷慨激烈的复仇、流血、阴谋、镇压、断头台、革命恐怖这类字眼,现在骤然听到这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临死前平静地说起宽恕宽容,说起上帝,大家都觉得陌生了。
  国王还想继续说下去,可是,一位骑着马的指挥官举起手中的剑,周围的鼓手们一齐擂鼓,于是路易十六的临终遗言被淹没在震耳的鼓声中了。
  神父口中念叨,“圣路易的子孙,你升天吧!”10点15分,铡刀落下了。
  喧嚣的人山人海,突然静默下来,仿佛人们一下子愣住了。时间在这时候保持了定格,死一样地沉寂了好几秒钟。
  一个士兵走上前。他看上去非常年轻,最多只有十八岁。士兵拿起国王的头颅,高举着向四周展示。
  顿时,原本寂静无声的广场上,忽然爆发出山崩一样的欢呼声:“共和国万岁!自由万岁!”大家不停地呼喊着口号。所有的拳头紧握着,所有的帽子抛向了空中,所有的怒火似乎在压抑了几百年后,忽然像火山一样,可怕地爆发了。十分钟后,人们发疯一样地涌向断头台,用手绢、领带、帽子,一切能够携带的东西涂抹着路易十六的鲜血。
  在终于除掉了暴君的喜悦里,巴黎疯狂了!
  正当路易十六的头颅落下时,神父还站在国王身边。鲜血溅到了他的身上。神父匆匆穿上一件褐色礼服,从断头台上走下来,消失在了喧闹的人群中。
  可怜的神父裹着那件遮住满身血迹的臃肿礼服,惊惶地在人群中左冲右突,他像一个正在梦游的人,四处踉跄着,几乎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不过,最终他还是凭着梦游病患者的那种本能,穿过塞纳河,踏上巴克街,然后是目光街,终于来到自己那座靠近梅纳城门的住宅。
  到达以后,神父脱掉玷污的衣服,精疲力竭地呆坐在椅子上,有好几个小时,他既不能集中思路,也不能说一句话。
  那些看过行刑的保王党人,来到他家与他会面。他们围住了神父,激动地向他说起刚才对国王诀别的话:“圣路易的子孙,你升天吧!”
  然而,这样难忘的话,在说出此话的人的脑子里,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们都听见了。”目击者们说道,他们此时个个激动不已,浑身打着哆嗦。
  “可能的,”恍惚之中的神父回答说,“但我记不得了。”
  神父过了漫长的一生,却一直记不起来,自己当时是否真的这么说过。①
  很快,王后安托瓦内特、国王的妹妹伊丽莎白将遭受和国王同样的命运。被人民监护收养的王太子,也突然离奇地失踪,成了一桩之谜。
  关于路易十六被处死的情景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流传,其中有个传言流传了几百年:路易十六精神完全崩溃,他是被手枪逼着走向断头台的。为了增强这个反面教材的戏剧效果,以便让人民能够满意地细细回味对王权的复仇,他还不断地叫喊:我完了,我完了。也有的回忆录动情地写道:那天,天气阴冷,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默默地看着善良的国王被残忍地杀害。散场的时候,谁也没说话,大家都感到沉重……大革命几度起落,每次革命力量占上风的时候,到处是坚定的无套裤汉;而一旦王朝复辟,所有的人都成了同情国王的人。因此,众多的传言、回忆相互矛盾,让人云里雾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整个法国突然如同凤凰涅槃,民众沉浸在了一种亢奋神奇、歇斯底里的嗜血状态之中。在处死国王以后仅仅一个月,法国悍然对英国、荷兰、西班牙宣战,把整个欧洲当成了敌人。
  可是这还不够。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之下,所有的人,无论是保王派还是共和派,全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正义,而对方是自由的敌人,必须毫不容情地全部消灭。大规模内战爆发了。
  整个法国动员起来了,一队队武装起来的群众,其中包括很多装扮成男子参军的近代圣女贞德,他们虽然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拿着杂七杂八的武器,但这些乌合之众万众一心。他们高唱着马赛曲,冒着猛烈的炮火,像汹涌的波涛一样扑向外省的同胞兄弟,扑向法国周围四面八方的敌人。
  路易十六的预见不幸成了现实。一场惨烈无比的杀戮在法国全面展开,让人心酸的是,人们在拿起武器互相杀戮的时候,全都是抱着一个神圣的目的,在自由的召唤下进行的。
  一年不到,法国境内的叛乱被肃清了,侵略军仓惶逃出法国。革命怀着无与伦比的壮志,输出到了国外。混乱和杀戮蔓延到了整个欧洲。
  是什么使得巴黎人民对他们这位波旁王朝的前国王如此切齿痛恨,哪怕引起全面内战,甚至与整个欧洲的战争,也一定要除之而后快呢?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来复习一下法国吧。
  ① 雨果散文精选 随感篇 第126页
楼主发言:521次 发图:
分享有礼 |
  我在几年前写了这篇文章,很遗憾,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没有继续写下去。对当时一些看过我的帖子的人,我表示抱歉!以前大致写到了第十五章。现在因为修改了一些,开始重头发起。
  第二章 波旁王朝  自从塔西佗见证了大众为罗马皇帝犯下的种种罪行叫好以来,他们的本性始终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帮野蛮的家伙聚集在社会底层,蠢蠢欲动,一旦得到权力的首肯,他们就准备以罪恶来玷污人民的美名,破坏一切事业。——梯也尔  法国这块六边形的土地上,远在到处天寒地冻的冰川时代,就有了人的踪迹。尼安德特人默默无闻地生活了数十万年之久。冰川时代快要结束的时候,现在盛产波尔多葡萄酒的克罗马农周边地区,突然出现了一群更加灵巧纤细的人,他们是从非洲出来的现代智人。这些人脑容量更大,也就比尼人更加聪明。他们渐渐鸠占鹊巢,把尼人从他们的传统领地驱逐出去,尼人最终灭绝了。  克罗马农人从来不用为食物发愁。这里到处是野牛、驯鹿和猛犸象,他们饿了,就用弓箭、投枪抓来一头。如果觉得一头太少,他们就把成群的野兽驱赶到深谷里,用陷阱捕捉。在一个海角,考古学家发现他们把上千头野马逼到悬崖上,让它们跳崖摔死。  因为衣食无忧,克罗马农人有了更多时间来丰富精神生活。在法国各地的洞穴里,他们创造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浮雕画和壁画,以及大量优美的雕刻和雕塑。这些岩画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当时的猛犸、野牛等大型动物,以及壮观的狩猎场面。这些岩画所采用的先进技法,如透视画法、动态感等,直到1万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类又一次发明出来。这些远古的艺术品,其形态之生动,技术之纯熟,远远超出了实用的价值,完全是艺术与娱乐和审美结合的完美产物。  当时的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那是个简陋的时代,人类所谓的工具,无非是拿着几块石头敲敲打打。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克罗马农人的手工业,却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人们在遗址上发现了各种植物纤维制品的痕迹,说明他们已经会使用绳索、纺织品和编织物。这样匪夷所思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理解。  就连身高,克罗马农人也让现代人自惭形秽。据研究,他们的男子身高平均1.80米,这样的身高在人类上足以傲视群雄,直到现在才被欧洲人超过。  正是因为克罗马农人如此幸运优越,有人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做“伊甸园”。而这些居住在伊甸园里的人,据说正是欧洲人的祖先。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万二千年前,神秘的气候剧变突然降临。一场传说中的大洪水之后,更新世结束了。冰川消融,森林覆盖了大地。在这块伊甸园上生活了数万年的克罗马农人,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喧嚣之后,与到处都是的猛犸象、剑刺虎一起,转瞬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上帝用大洪水结束了这一幕史前剧,开始了下一场轮回。诺亚的子孙替代了克罗马农人,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了。  公元前四世纪。罗马这个欧洲之鹰,刚刚展开翅膀扑腾的时候,从高不可攀的阿尔卑斯山上,突然冲下一大群野蛮人。他们是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手里拿着两面开刃的长剑,还有奇怪的梭镖。罗马军队在他们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任凭他们在意大利一路烧杀抢劫,最后连罗马也被他们攻陷了。这些野蛮人在索取了一千磅黄金之后才撤离罗马,在北意大利定居下来。惊魂未定的罗马人,把这些好斗的野蛮人称作高卢人——“好斗者”。  在拉丁语里高卢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雄鸡。现在雄鸡成了法国的代表形象。  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记述着当时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战斗之后,他们把杀死的敌人的头颅挂在马脖子上,像战利品一样带回家,钉在大门口……显赫人物的首级,则保存在香柏油里,家里来了客人就四处炫耀……”  斯特拉波评价道:“高卢人除去坦率和天性狂热之外,还极其轻浮,大言不惭,他们胜利时傲气凌人,失败时垂头丧气。他们习惯轻佻,但某些习俗又表明他们的秉性中有凶悍野蛮的一面……”①  高卢人不服管理的秉性,使得他们始终四分五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经历了上百年的交手之后,罗马人终于彻底报了仇。他们由凯撒带领着,沿着以前高卢人入侵的足迹,翻过高山占领了野蛮人的老家。为了方便占领,他们在那里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从此,高卢成了各民族往来迁徙的通途,日耳曼人、拉丁人、匈奴人、北欧海盗,各式各样的民族纷至沓来,把高卢地区变成了民族大熔炉,那里既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的北方人,又有粗壮矮小、棕褐头发的南方人,形形色色的人群构成了法兰西民族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的民族个性。  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民族大举迁移到高卢地区,建立了好多王国。公元五世纪后期,一个叫法兰克的部落壮大起来,占领了大部分高卢地区,成立法兰克王国。“法兰西”,在拉丁语中,正是“自由,勇敢”的意思。可见,自由、勇敢,上千年前就是法兰西民族的传统。  因此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是凯尔特人、日尔曼人的后裔,但法兰西的起源神话却又声称,高卢人起源于雅弗的第4子萨摩特,后来部分高卢人跑到亚洲,建立了特洛伊,可见他们自认为是特洛伊人的祖宗。也有些法国人经过认真考证,认为法兰克人起源于特洛伊人。连首都巴黎的名字,也有可能来源于《荷马史诗》中的美男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  照这么说,从祖先这里算来,崇尚自由的、高贵无比的古罗马人还算是法国人的表亲,甚至可以算是古代法国人的后裔。你看,古罗马人的祖先,那对狼喂养大的孩子,不也是特洛伊人的后代嘛。  法兰克王国起初由墨洛温王朝统治,后来权臣矮子丕平篡了位,建立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的父亲叫做查理,也是个权臣,丕平篡位的基础就是他确立的。因此,可以说这对父子与中国的曹操、曹丕父子令人吃惊地相似,连名字都是一个带着丕,一个以字母C开头。  丕平的儿子也非常值得一提,他在上赫赫有名,连扑克牌上都为他留了大牌位置,那就是红桃K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大帝经过连年征战,占领了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区,加冕成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头由此而来。他的子孙后来三分帝国,奠定了欧洲几个大国的基础。  公元九世纪,加洛林王朝基本上绝了嗣,卡佩家族的巴黎公爵厄德,被选为法兰西国王。卡佩王朝诞生了。而波旁是卡佩的一个支系。  有人拿国外的王朝变更,与中国进行一下对比,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国外的王朝比较平稳,不像中国,几百年就是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旧皇帝之后,新的统治者又走上老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怎么也走不出“周期律”的怪圈。估计除了中国皇权因为缺乏制约,很快就恶贯满盈之外,宗教大概也是个原因。
  波旁是位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地区,以前是勃艮地公爵的封地。法王路易九世的儿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法)(名字够复杂的),娶了勃艮地公爵的女儿为妻。路易九世大笔一挥,封他们的长子、自己的孙子路易一世?德?克莱蒙老爷为波旁公爵,从此,路易九世的子孙以波旁为姓,波旁家族开始繁衍壮大起来。  中世纪的法国,公国林立,波旁家族虽然贵为国王后裔,但总归感觉不是离王位最近。要从众多的王位觊觎者中脱颖而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直到16世纪末,经历了30多年的宗教战争,大部分领袖死于非命,经营了两百多年的波旁家族终于瑞气笼罩了。  1572年,第十代波旁公爵亨利?德?波旁继承了他母亲的、现在位于法国南部的纳瓦拉王国。由于亨利受她母亲影响,信奉基督教的新教胡格诺教派(也即新教的加尔文宗)。因为信仰不同,他们与当时的正统天主教徒国王查理九世之间,已经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多年的战争。  1574年,查理九世去世,他的弟弟亨利三世即位。亨利三世没有孩子。十年后,亨利三世的弟弟、王储先于他哥哥去世,先王亨利二世的子嗣里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王位继承人了。于是,算来算去,王储的宝座就旁归了亨利二世的妹夫、波旁家族的纳瓦拉国王亨利。  这又让天主教徒的领袖、吉斯公爵亨利不满,又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三个主角都叫亨利(国王亨利三世;王储、纳瓦拉王国的亨利;吉斯公爵亨利),够乱的。看来王室起名也是缺乏创意。  这场三个亨利之间的战争持续到了1589年,国王亨利三世在雅各宾修道院被修士雅克刺死。纳瓦拉王国的亨利即位,称亨利四世。他属下的小国纳瓦拉王国,也作为新国王的嫁妆,和法国合并。波旁家族终于入主法兰西。真是惊人的相似,203年后,亨利国王的后任路易十六,被也是从雅各宾修道院出来的众雅克们处死了。《双城记》里精彩地描述了雅克们的起义根源和经过。  当然,现在是一个新的王朝,波旁王朝的开始,先不谈起义。亨利四世即位后,眼看天主教势力大,不得不因政治的需要改信天主教,并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但对新教,还是有感情的。他即位后想办法停止了宗教战争,发布“南特赦令”,宣布尊重新教教徒的信仰自由,给予他们同等政治权利。亨利四世的名言是“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每天有一只鸡。”在他的宽容治理下,经历了多年战争的法国,经济得以恢复。命运终于吹响了欢乐颂,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似乎以后终于可以永享太平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欢乐颂中倾听出不和谐音:国王是以新教徒的身份登上王位的。虽然后来他改信了天主教,但这是新教首次以强势的地位登上了舞台。  与天主教教会的传统、保守不同,新教更加崇尚个人的理性和自由。加尔文大逆不道地认为,教会应该是普通信徒选举产生。从理论上来说,国王这样的世俗权力,无权干涉个人的思想,但这却正是天主教教会可以理直气壮地做的。因此,波旁王朝的历代国王对于鼓吹自由的作家们无可奈何,只有教会却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他们加以压制。于是,教会依靠精神特权禁锢思想,维护等级制度,给国王以思想上的支持,世俗的国王则从物质上支持教会对人民的精神统治,两者互为犄角,相得益彰。天主教教会正是旧制度得以存在的根基。  但新教思想的传播,削弱了教会的势力,从而使得中世纪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锁链松动了,人们忽然认识到,可以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理性原则,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使人类获得新生。当然,这样的思想现在还处于萌芽状态,亨利四世缔造的波旁王朝还能过几年太平日子。  亨利四世的一大爱好是打猎,他的后世子孙也将继承这个高尚的爱好。另一大爱好就不足道也:众多的情妇。从血统上说,波旁王朝和以前的王朝同属一脉,都可以归做“卡佩王朝”,但是,可能是受它的母系南方血统的影响吧,这个王朝的国王大都非常浪漫,不守教规。  亨利四世被刺前几个月,还经常和年仅十多岁的少女约会。为了掩人耳目,国王幽会时经常屈尊化装成砍柴的,或流浪汉的样子。但是,作为一名万众瞩目的国王,还能有什么隐私能够逃脱大众的法眼呢?国王的风流韵事一件件地被宫中的狗仔队员们清理挖掘,然后抖搂出来,很快传遍了法国。当时的人们评价说,“国王的宫廷简直就是妓院。”从此,宫廷秽闻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流传了几百年。就在人们对国王的老色鬼形象津津乐道中,国王的权威打了极大的折扣。  后来法国总算迎来了既守教规又守夫道的国王路易十六,可是,变幻无常的命运啊,却根本不懂得珍惜、垂青这个难得的好人。和他那飞扬跋扈的王后一样,命运不顾他的一再顺从和忍让,最终轻蔑地把他抛弃了。  亨利四世是上难得的好国王,后来却被一个妄想症患者刺杀,他年幼的儿子路易即位,被人们称为路易十三。这路易十三不是酒,他是国王,“三个火枪手”里英明神武的国王陛下。  和路易十六的王后一样,路易十三的王后安娜也是一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备受当时的权臣黎塞留主教的陷害和欺压。为了保卫王后,达达尼昂和他的朋友们,与邪恶的主教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大革命时期,一个真实的达达尼昂,瑞典军官费森出现了,可惜他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最终没能挽救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生命。  路易十三对基督教新教没有什么感情,于是法国又陷入针对新教徒的迫害和无休止的战争中。路易十三还和邻国进行了很多年的战争,花费了不少钱。  1614年,为了广开国王的财路,三级会议召开。可惜会议中各方互不相让,会议不了了之。于是国王乘机关闭了三级会议。从此,就像一座火山一样,三级会议长期休眠,直到大革命前夕。从此,国王失去了倾听人民声音的机会,整天生活在一小群贵族的阿谀奉承和勾心斗角之中。人民的言路被断绝,成了国王的一言堂。国王可能自豪地认为,自己一屁股座在火山口上,就成功地阻止了火山的捣乱。但他不知道,愤怒的烈火在下面奔腾、积聚,一旦喷发出来,就将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毁灭一切。当然,这个可怕的后果将留待他的子孙来承担。  路易十三的太后母亲玛莉曾经屡屡干涉朝政,重用她的意大利老乡孔契尼,招致国王的不满,就决定拿孔契尼开刀。1617年,孔契尼在卢浮宫被枪杀,他的尸体在第二天被暴怒的巴黎市民从坟墓中挖出来施以绞刑,乱刃分尸后又被撮骨扬灰。孔契尼的妻子也被处死。对于这一切,路易十三不仅不闻不问,可能还暗自得意。因为孔契尼正是在国王的策划下被枪杀的。可是,当心!巴黎的暴民显示了不顾一切的恐怖,仿佛是以后革命恐怖的预演。  路易十三在1643年去世,继任的路易十四可称法国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取得的成就自查理大帝以来几乎没曾有过。  在路易十四是个小孩的时候,贵族曾经领导了两次被称做“投石党人运动”的暴动,把国王和太后两次赶出了巴黎。贵族大致分做两类,一类是长袍贵族,另一类是佩剑贵族。不愿意任何一类贵族吃亏,就让长袍贵族领和佩剑贵族各自领导了一次“投石党人运动”。从此,国王和贵族开始了长期的相互嫉恨。  为了杜绝贵族犯上作乱的意图,路易十四扩造了凡尔赛宫,把各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享福,把他们当成了变相的人质,他们的领地由国王另派钦差大臣管理。果然,这些以前屡屡与国王作对的贵族们,一旦入驻富丽堂皇的王宫,很快消失了锐气。他们俯首帖耳,争相在国王面前讨好卖乖,成了点缀国王的宫廷小丑。专制王权取得了登峰造极的胜利,以至于路易十四豪迈地宣告:“朕即国家。”
  1648年,经过长期战争,法军占领了巴伐利亚。 10月,法国强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签定和约,从此法国拥有凡尔登、梅斯和土尔;法国还从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接管了阿尔萨斯的部分土地;路易十四还确定,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所有邦国具有独立的主权,不必再听命于哈布斯堡王朝;从此,法国的老对手、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被肢解,帝国皇帝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1665年,国王借口他的王后,西班牙公主曾经允诺的一笔嫁妆没有兑现,要求西属尼德兰的所有权。西班牙自然没有答应,于是,长期的、持续的战争开始了。英国、瑞典、荷兰、德意志等相继加入进来与法国为敌。后来的“七年战争”,更是变成了法国对抗整个欧洲的战争。但法国却以一家之力战胜了整个欧洲,占了更多的地盘。路易十四经过一系列光荣的战争,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无与伦比的强大国家。  路易十四不仅武功卓著,艺术修养也极其高深。在他的关怀下,以前以奴仆形象示人的文艺工作者们,一举转型成功,涌到了的前台,成为人们疯狂追捧的对象。法国的文化艺术成了欧洲的顶峰,她的繁荣发展一直持续到大革命前。伏尔泰对路易十四推崇备至,认为正是他对文艺界的宽容和支持,一扫中世纪的沉闷古板,开创了一个思想自由的新时代。因此,在集权专制貌似最强大的时候,在人们心灵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自由解放的号角已经吹起了。  凡尔赛宫廷此时天天酒会舞会不断,接待四方来朝。凡尔赛的壮观奢华震慑了各国的君主们,法国的宫廷生活成了他们争相模仿的生活榜样。法语也成了欧洲上层人士的通用语言,各国大人老爷的舞会聚会,以及其他正式的场合,说的都是音乐一样动听的法语。法语也成了主要的外交文字,几乎所有的外交协定由法语书写,因为人们认为法语的语法严谨,不易产生歧义。在太阳王的光辉笼罩下,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也空前膨胀起来,人人都认为法兰西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即使当王权控制了所有的权力时,人民也没有卑躬屈膝。在内心深处,人们认为,大家服从国王,那不是因为王权强大,把大家吓唬住了,而是因为国王仁慈合法,受到人们的自觉拥护。所以,人民和国王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我给你绝对权利,你好好地做你的仁慈的国王。从反面理解,如果国王是个暴君,没有好好行使他应有的义务,那他就是违约在先,人民也就不必客气,有权力收回这样的绝对权利,当然,这个只是自己知道,不能大声说出来的。后来的卢梭大声地说了出来,而且到处著书立说宣传,路易十六起初不以为然,在拜读了他的大作以后,才惊呼他的笔杆子足以毁灭整个王国。可惜路易十六是在监狱里拜读他的大作的,那时候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么说:法国人在天性保持平静时,他们是世界上最温和、最仁慈的民族,但一旦迸发出猛烈激情,他们就会变成最野蛮的民族。  路易十四成功建立了君主集权,但他的君主集权的成功,一部分也该归功于他英明卓越的个人能力,以及他对于国王这个工作的敬业精神。一旦他的继任者没有这样的能力,君主集权就难以维持,将迅速地垮台,  就这样,在太阳王的光环笼罩下,人们保持平静,在他的治理下按部就班,温和仁慈。但经过没完没了的战争,奢华的宫廷生活,路易十四已经慢慢地榨干了法国人的财富,他将给他的继任者留下无数的债务,而他的继任者路易十五无法偿还,到了路易十六的时候,已经默默承受了上百年的人民,终于爆发出极端热情,于是把这些债务连本带利,向他一并索取。  果然,这时候人民就变成“最野蛮的民族”了。路易十六被处死后三天,泰晤士报义愤填膺地评论道:“每个凶残的巴黎野蛮人,以至每个法国人的名字,都让我们心生厌恶……他们残忍的弑君行为证明他们不能与这个文明世界为伍,当然也不能指望与我们文明人和平共处……法国人的名字将被视做野蛮人的名字……”  王冠闪耀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终于开始黯淡下去:170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外甥、路易十四之孙腓力五世,导致卡洛斯的表亲、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不满,而路易十四尽最大努力,要让他的孙子戴上王冠,于是法国和奥地利发生了王位继承之战。腓力五世最后终于在西班牙站稳脚跟,获取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承认。而他的国王爷爷路易十四,则在这场十三年的战争中丧失了大片领土,以及大部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战争耗尽了法国国库,法国大革命的祸根扎得更深了。  作为被奥地利承认的条件,腓力五世放弃了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西班牙和法国的波旁王室分了家。这个西班牙的近亲,在后来法国几次危机中兴风作浪,企图夺取法国王位,可是在后来法国革命爆发,他的法国祖庭岌岌可危时,却在一旁畏畏缩缩,旁观往日敌人奥地利和普鲁士到处卖乖说在为法国王权拼杀。西班牙直到国王快被杀了才出面干预。可见,法国在西班牙的继承权战争中什么也没有得到。当然,如果腓力五世的家族继续留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们的命运就很难说了,因此,这个战争也算是为波旁家族保留了龙种。现在的卢森堡大公、西班牙国王都是波旁家族成员。  封建时候的欧洲,婚姻往往被贵族用来作为扩大领土、获取地位的手段,比如前面提到的波旁家族的始祖,以及亨利成为纳瓦拉国王。这样,贵族之间说来说去,都可以攀上亲戚,一个领主或国王,理论上可以排出无数的继承人来。但如果牵涉到国与国之间的均衡,问题就变得复杂。法国的诺曼底公爵成为英国国王后,把自己在法国的领地归入英王室,加上他和路易七世的前妻的婚姻,把触角扩展到法国西南部。以后的英王不断的通婚圈地,最后,在法国属于英王名义的领地,加起来比法王的还多数倍。1337年,英国国王宣称自己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百年战争爆发。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宣布放弃继承权也是一个办法。路易十六的王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大公玛丽安托瓦内特,就在去法国之前宣布放弃了自己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权。后来在王冠跌落的时候,玛丽王后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这个?不知道。但这个以前任性奢侈的女人,革命爆发以后,却在可以单独逃命的关头选择留下来和国王共命运。哎,命哪。  跟中国的汉武大帝临终时才后悔一样,路易十四也在快驾崩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给以后的路易十五如下忠告:您要尽力与邻国和睦相处。我过去太爱战争,这点您不要学我。也不要象我这样过度挥霍。遇事要多征求意见,力求了解哪个意见最好,并且照办。要尽快减轻百姓负担,完成我不幸没有完成的事业。
  可惜路易十五完全把他曾祖父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这个以色鬼形象闻名于世的国王,更喜欢女人、雕刻、打猎,而不愿意尽君王的义务。他讨厌参加政治活动,尤其不喜欢在大规模的场合下发表圣论,后来的路易十六不幸继承了这个缺点。路易十五有时候会偷偷溜出王宫,坐在河边整天地和船工们开怀畅谈;他还喜欢从宫中飞檐走壁,从窗户跳进大臣的家里;甚至有次是从烟囱中跳到朋友的家中,以看到人家惊恐的表情为乐。  路易十五一生情妇如云。有个大主教大人曾经在国王生了场大病,以为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成功地以会下地狱做威胁,胁迫国王做了忏悔并宣布放弃情妇,然后把国王的忏悔向全国散发,害他在全国蒙受屈辱。经历这个事件后,对于人们来说,国王不再是个神圣不可谈论的上帝受膏者了,他只是个愚蠢、胆怯的登徒子。宫廷秽闻更加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消遣,而且一直不停的传到后来他的孙子路易十六的时期。  路易十五周围的宫廷贵族们把凡尔赛的生活圈子称为“本国”。是的,对于整天忙于围绕在国王周围溜须拍马,花天酒地的他们来说,有什么比得到国王的宠幸更为重要的事情呢?凡尔赛宫以外的事情,还有什么好关心的呢?这些大贵族们逐渐失去了对他原先领地的控制,成了只吃饭不做事的家伙。当民众的怒火终于喷发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首先拿他们开刀,国王倒还在其次。  路易十四留下了30亿锂的债务,而凡尔赛又这么不思进取,国库开支很快就捉襟见肘。眼看快没米下锅的时候,救星来了。  1716年,一个周游列国的苏格兰人约翰?劳来到法国,向当时的摄政奥尔良公爵推销纸币计划,公爵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快执行。王室不停地滥发纸币,以图尽快脱贫致富,并偿清债务。约翰?劳也顺风搭车,靠卖股票发了大财。  眼看经济奇迹般地繁荣起来的时候,一个可怕的消息在消息灵通人士之间流传:这纸币其实一文不值。银行在只有5亿锂的金银库存的情况下,却发行了30亿锂的纸币。仿佛要证明这个消息的真实,1720年初,孔代亲王勒索约翰?劳不成,就拉着满满三马车的纸币,大张旗鼓地来到约翰?劳的银行,要求兑换成硬币。虽然奥尔良公爵后来对孔代亲王施加了压力,但人们完全相信了银行的信用状况是多么糟糕。于是,很快地,爆发了恐怖的挤兑风暴,银行面临破产。为了稳定局势,政府只好颁布法令,以巴黎的赋税收入为担保,发行新的货币,并回收旧的货币。回笼后的纸币在市府门前公开销毁。但群众仍旧将信将疑,挤兑时挤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日,就有15个人被挤死。  约翰?劳后来被证实是个骗子,他曾经在欧洲各国兜售他的计划,一直没人上当。有个国王被他推销保险一样的执着缠得没办法,就把大客户法国推荐出来。这位国王说:“我的国家小,经不起折腾。法国这么大,有开发潜力。您还是去法国试试看吧。”于是奥尔良公爵上了当。  灾难不仅仅出在经济上。路易十五的外事处理能力也极其糟糕。他的王后是前波兰公主。为了给他已被废弃的岳父大人撑腰,离波兰十万八千里的路易十五,悍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结果失败。他的岳父最终没有取得波兰王位,只取得了洛林公国作为波兰王位的补偿。  1740年,普鲁士粗暴地干涉奥地利的王位继承内政,出兵攻占奥地利领土,爆发了王位继承战争。看到自己的世仇奥地利挨打,路易十五秉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宗旨,为普鲁士助拳。谋求欧洲均势的英国也参加了进来,支持奥地利。战争中,眼看法普军队取得了胜利,奥地利急忙和同族的敌人签订和约:承认普鲁士吞并西里西亚,以换取普鲁士退出战争。于是普鲁士见好就收,撤了。  法国只好独自对抗强大的敌人英国和奥地利。好大喜功的英王甚至御驾亲征。好汉难敌人多,法国终于招架不住。在加拿大,英国海军发动大规模攻势,加拿大的大批殖民地从此归属英国。  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是从此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它的统帅是野心勃勃的腓特烈大帝。以后,这个普鲁士将取代奥地利,成为有能力和法国抗衡的欧洲大国。发现自己失策的法国,慌乱之下急忙和风光不再的奥地利签定了互保为宗旨的“凡尔赛条约”,却又不幸得罪了普鲁士。法国白白为普鲁士国王打了一仗,还失去了大片海外领地,真是典型的火中取栗的愚蠢行为。  更糟糕的是,战争使财政恶化了。  1756年,由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矛盾,战争又爆发了。这次法国站在了老对手奥地利这边,他们和俄国一起共同对抗法国以前的盟友、欧洲的暴发户普鲁士。英国奉着与法国作对的宗旨,站在了普鲁士这边。仿佛小孩过家家一般,这战争真是形同儿戏!仅仅十六年时间,朋友变成了敌人,敌人成了朋友。怪不得人们老是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不过,对于法国来说,这场战争买卖是真的亏大了。法国先是在优势兵力下打了败仗,接着是腓特烈大帝施展开双手互搏的本事,拿一只手跟法国过了招:他手下的布伦斯威克的亲王斐迪南,用一支小部队瓦解了法国的所有进攻,让法国人彻底没了信心。  话说这双手互搏,可是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奇世绝学。想当初,周伯通……咦,且慢,这双手互搏,不正是希特勒元首最最害怕、最最忌讳的两线作战吗?可是腓特烈不仅这么做了,而且胜利了。可见此人很不简单。希特勒后来也不得不学这一招:在西线布置少量部队,主力进攻苏联,最后却还是被俄国熊给吞了,可见希特勒这个学生做得不够好。  扯远了,打住。布伦斯威克亲王的大名让法国人闻风丧胆,以后在干涉法国革命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就任命一个叫布伦斯威克公爵的做司令。教科书上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公爵跟那个亲王是什么关系,大概是普鲁士国王想想这两位名字都差不多,吓唬吓唬法国人也好。  混战中又出现了过家家现象:俄国临阵反戈,给了战友奥地利致命的一击,让法国人对俄国人的背信弃义印象深刻。法语中,“俄罗斯”的发音竟然和“狡猾”一模一样,从此法国人对狡猾的俄国人一直心存戒备。好在俄国比较远,现在还不足为虑。需要顾虑的是以前一直被法国欺负的邻居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国将很快出现可怕的霸主,万一这个霸主把德意志联合起来,受欺负的就将是法国了。而法国对这个趋势无能为力。  更大的打击来自海上:在海上,和海军大国英国的对抗中,法国失去了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英国夺走了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和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西班牙夺走了路易斯安那;在印度的大部分领土也被英国夺走;在非洲失去了塞内加尔。经营了许多许多年打拼积累的法国海外市场,随着殖民地的丧失,几乎损失殆尽,它将给以后的法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通过这场决斗,日不落帝国展现出君临天下的雄姿,在它脚下躺着奄奄一息、濒临财政破产的昔日雄主法兰西。  科西嘉岛原属于热那亚。1768年,该岛爆发反抗热那亚的起义,法国乘人之危,以200万锂的低价把它买下。这个小岛后来为法国贡献了拿破仑,总算是对路易十五糟糕透顶的对外政策的一点小安慰。  路易十五的情妇,著名的蓬巴杜夫人曾经对路易十五说过,“我们身后,洪水滔天。(Après nous, le déluge)”这位原名让?安托瓦内特的平民之女,曾经和后来的玛利?安托瓦内特一样领导了法国甚至欧洲的时尚。法国的战败让蓬巴杜夫人觉得前途凶险,而这句忧心忡忡的警句,后来却被心怀不满的人们传说成路易十五的话,“我们身后,哪管洪水滔天。”  但不管如何,路易十五的确只顾花天酒地,比如,国王赏赐给蓬巴杜夫人的钱财达3600万锂,可以买18个科西嘉,但对陷入低迷的国家前途,他却不愿意浪费时间多想。他的外交国务秘书回忆道:“当你向国王陛下讲到经济和节省宫廷开销的时候,他就扭转头和别的大臣聊天。”  注:   ① 皮埃尔?米盖尔 :《法国史》第17页
  拿破仑也是上尉与楼主一样,加油加油。
  第三章 王储奥古斯特  只有高贵的思想,而没有高贵的血统。——卢梭  路易十五的太子成年后就一直处于忧郁的状态。如同哈姆雷特那样,他经常与妻子一起探讨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他的口头禅是“万一,我不幸登上王位的话……”命运终于没让他不幸。他死于路易十五还在位的1765年。  于是,按照王位继承顺序,太子的儿子路易?奥古斯特被选中成为新的王储。奥古斯特这个名字,来自于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大帝,那可是不得了的人物啊!宫廷希望这位小王子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一代雄主。  路易?奥古斯特日生于凡尔赛宫。父亲死的时候,他才11岁。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但都不幸早夭。  路易王储13岁的时候,他母亲也去世了,可怜的王储成了孤儿。但路易十五似乎觉得一走完立王储的过场,就算完成任务了。这个爷爷对他的教育漠不关心,也从不让他,未来的国王,参与国家大事。当然,对于路易十五来说,国家大事可不是国王需要太关心的,国王的正业在于女人。蓬巴杜夫人年老色衰后,国王又迷恋上另一个出生贫寒的女人:杜巴里夫人,并几乎把她奉为法国王后。国王整天和杜巴里夫人在一起,也没空管其他小事情。这引起了几乎所有宫廷贵族的嫉妒和愤恨,大家私下里把杜巴里夫人称做“娼妓夫人”。  为了不看到他们,路易王储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只叫锁工加曼和养狗的侍从陪伴。这“加曼”似乎不是个贵族名字,不太起眼。可是,好奇心还是让我忍不住提前说了:瞧!这就是杀人凶手。以后路易十六在断头台徘徊的时候,一个叫加曼的锁匠推了他一把,给他最后一击。这个加曼是不是那个加曼呢?学家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给出权威答案。但如果是的话,那就可怕地预示着,路易十六从小就生活在断头台的阴影里了。  王储身体健壮,个性敦厚善良,待人温顺真诚,是非分明。在宫里从小到大,他都是循规蹈矩,一个小乱子也没出过。他精通拉丁文,懂德语和英语。他喜欢自然科学,喜欢地理。这么个文理兼长的乖孩子,就算摆到现在,也肯定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作为听话的孩子,路易十六从小就把传统奉为金科玉律。在他的本子上,恭恭敬敬地记载着他老师,一位军官的教导:“一切权力都是国王个人意志的体现,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能独立于国王的权威之外。”这样的神圣语录他将牢记一生,在以后的多次危机中,老师的教导将象紧箍咒一样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前面说过,波旁王朝的历代先王,个个都是飞扬跋扈,不肯受到半点约束。可是王位传到路易十六这里的时候,上帝的教导突然起了作用。路易十六生来就是个非常虔诚的信徒,可以说,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基督徒的规范。他的祖先有好色的传统,可是到了他这里,好色基因突然绝了迹。路易十六对他的王后终身忠诚,没有半点桃色新闻。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心地善良,每次看到受苦人,总是忍不住要施舍,有时候甚至会流泪。在他的账本里,记满了“赐给瘫子福洛七十二路易”、“赐给丢失奶牛的猎场看守二百路易”之类的赏赐,以至于以后革命法庭审判他的时候,“收买穷人”成了他的一桩罪行。  他做事一丝不苟,小心谨慎。他有个自己的私人帐户,每天不厌烦地把每个苏的来源用途详细地写在他的开支本上,而且帐目一清二楚,是个优秀的会计。他做的帐完全符合俺们会计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  1787年,地理学家拉莫特画了张凡尔赛城堡图,印刷前请当时已经是国王的路易十六审阅。路易十六国王这时候已经被濒临破产的财政、贵族的反叛弄得焦头烂额,尽管这样,国王仍旧兴致勃勃地花费大量时间审阅了地图,发现了一些错误。  如果拉莫特遇到的是拿破仑,或者路易十四这样的君主,早就被招进宫里大声呵斥了。幸福的是,他遇到的是路易十六。国王不厌其烦地用工整的字体,仔细地修改了某些错误。他用秀丽的字体写道:“在莫勒帕和公园之间的小花园不尽相同,池塘也没这么大,还有片荒地被您忘了。”他就这么认真细致。  路易十六喜欢打猎,就精心写了一份“我骑过的马的清单”,并把狩猎捕杀的母鹿、狍子、野猪和其他小野兽的数字加起来,知道自己在14年里共捕杀了189256头,另外捕杀公鹿1274头。让人迷惑的是,他甚至还打燕子,日,他在中写道,杀死燕子200只。①  在还没成为国王的时候,他就显示出对应用科学的兴趣。他有一大爱好——摆弄机械。在他的房子里,每层都安排了一到两个作业间:制锁间、制钟间、地理间和物理间。他在专家的协助下,在这些房间里,对各种新发明、各种新式武器、各种舰船模型进行研究。他尤其喜欢锁具。他把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他的手工作坊里,并把自己制作出来的小玩意儿赠送给各位大臣和朋友。于是,成了国王以后,人们把他称做“锁匠国王”。  日,在路易十六的盛情邀请下,热气球的发明人蒙哥尔费兄弟带着他们的热气球,在凡尔赛宫的巨大广场上进行首次公开表演,国王、王后带着他们的文武大臣一起到场助威。巴黎万人空巷,有13万巴黎人跑到凡尔赛来看这个能飞上天的东西。惊叫声中,这个高17米,直径12米,样子象个梨的巨大怪物,晃晃悠悠地飞离了地面,在500米的空中飘行了3000米,最后安全降落。气球内的三位乘客——一只鸡、一只鸭子、一只羊,从气球下面的吊篮中悠闲地走了出来,它们都安然无恙。就象登月归来的阿波罗号宇航员一样,这些凯旋的英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呼,成片的花瓣飘洒在它们头上。国王大喜,把热气球命名为蒙哥尔费气球。人类征服天空的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这天的天气非常好,但阴影早已经牢牢地笼罩在凡尔赛上空:和英国的战争刚刚结束,留下了一个大的烂摊子;和贵族的战争即将开始。  蒙哥尔费兄弟以后带着他们国王赐名的热气球在法国巡游了好几次,传播科学的威名。可笑乡下人愚昧无知,看到这个会飞的大家伙,以为遇到了外星人入侵,纷纷带着他们的梭镖长矛,骑着马追赶这个怪物,试图开始他们野蛮的第三类接触。村民们追赶了半天,总算在一片麦田里把它追上了。  在大家的一片喊打声中,只见这个不明飞行物中间的一扇门轰隆隆地打了开来,从气球里出来了蒙哥尔费兄弟,对着将信将疑的村民们,宣传开热力学原理,以及其它科学知识。人们总算相信了路易十六国王说的,所谓不明飞行物原来是热气球,外星人的谣传是空穴来风。科学终于战胜了愚昧。  路易十六就是个相信科学的人。天花的阴影千百年来一直在欧洲徘徊,夺走了大批生命。早在路易十五还是个小小孩的时候,他的父母、哥哥就死于天花,于是路易十四的王冠才跳过了好几代,直接落到他5岁的曾孙路易十五头上。1774年,这个恐怖的天花又在巴黎横行。当时牛痘已经发明,但路易十五却死活不肯接种牛痘。后来果然,路易十五患天花死去。在路易十五去世后几个月,路易十六以身作则,赶快接种了牛痘。
  作者:厚起之秀 时间: 21:14:49   拿破仑也是上尉与楼主一样,加油加油。  ————————————————————厚起之秀老兄:多谢支持鼓励!可惜鲁热上尉后来没再晋升,只做到上尉。他的名字早就被人们遗忘,可是他的“马赛曲”传遍了全世界。
  这么一个相信科学,做事谨慎的人,可惜有个非常大的缺点:缺乏激情和魄力。因为眼睛近视,身材肥胖,他的动作总是比人家慢了半拍,看上去显得天生笨拙,才智平平。更可悲的是,他似乎总是处于精神麻痹的状态,整天昏昏沉沉的,好像任何事情都不能让他活跃起来。  而他自己,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个缺点,因此痛苦地把自己看成无能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畏畏缩缩的,不够自信。他的弟弟,以后的路易十八从小天资聪颖,这更是让王储自惭形秽。有一次,一个官员恭维王储能干,王储难过地、但却老老实实地回答,“先生,你错了。我不行,有才能的是我弟弟。”  路易十六的舅佬、哈布斯堡皇帝约瑟夫二世这么评价路易十六:“此人性情柔弱,但一点不傻。他头脑清楚,是非分明,只是身子较沉,思维不太敏捷,谈话时寡言少语,不喜多问。总之,不太精明。”  为了让自己尽量显得有男子汉气概,以适合国王的角色,除了天天在狩猎场驰骋,路易十六还喜欢上了铁匠活。他在凡尔赛宫的铁匠铺至今犹存。在这里,路易十六经常挥汗如雨,锻炼出粗壮的身材,还有一把子好力气。可惜他的王后不领情。这个骄傲的公主说,“我嫁给了一个火神,可我不愿意做维纳斯。”  不管自己如何努力,路易十六仍然痛苦地深知自己不够聪明,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内心十分自卑。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要是必须必须面对大批民众发表公开讲话,那更是要了他的命。  象路易十六这样的人,如果在庄园里做个领主,一定是个和气、坦诚的领主;如果在衙门里做个小办事员,或者甚至在果园里做个农夫,肯定也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可悲的是,命运偏偏要他来扮演国王的角色。当然,如果有幸处于和平时代,象他这样害怕民众的国王,倒也正是最合适的一代明主。和蔼可亲、无为而治,不仅能给民众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更能够让国家走上和谐发展的大道。可惜命运偏偏让他坐在了即将喷发的火山口。在混乱年代,命运青睐的是目光敏锐、做事果断的铁腕人物,象拿破仑这样敢于把胸膛对着枪口,敢于把枪口对着民众的铁血君王,才能力挽狂澜。  这么看来,让路易十六成为法国大革命前的国王,可以说是不可捉摸的命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国王。悲剧在路易十六成为王储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黑色的基调。  注:  ① 勒诺特尔:《法国轶闻》第一卷 第257页。
  第四章 政治婚姻  一切悲剧以死亡结束,一切喜剧以婚姻告终。——拜伦  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这对冤家世仇,为了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经打了几百年的仗,现在临近两败俱伤,才发现形式不妙。改信了修正主义的英国逐渐坐大,现在它已经以卫道士自居,四处指手画脚了。法国离它最近,因此不幸成了出气筒,稍一言语不合就被揍得鼻青脸肿;在德意志内部,以前的撮尔小国、异教徒勃兰登堡公国,一转眼成了强大的普鲁士,日益威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导地位;就连不知道来自哪个犄角旮拉,宗教信仰非驴非马的野蛮人俄罗斯,也打着拜占庭帝国的旗号,在文明的欧洲到处攻城略地。  同为天主教虔诚信徒的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忽然醒悟过来:我们为什么要鹬蚌相争,让那些野蛮的、不信我主的家伙得利呢?握手言欢后没多久,这两个老大帝国很快就惺惺惜惺惺,准备并肩战斗了。两国联姻的方案摆上了的君主的日程,路易十五百忙之中把目光从美女身上移开,盘算起国家大事来。  那么,该由谁来与奥地利人联姻好呢?国王此时正与蓬巴杜夫人打得火热,要是迎娶一位公主进门,无异于引进了一头母老虎,因此不予考虑。国王有四个女儿,可惜一位进了修道院,剩下的三位个个脾气古怪,她们硬说想成为圣女,把自己嫁给上帝。后来她们真的成了剩女,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维也纳的皇储约瑟夫恐怕对她们一个也看不上。  于是,剩下来可以考虑的,就只有路易十五的孙子、王储路易?奥古斯特了。  两家宫廷为王储奥古斯特选的媳妇,叫做玛丽?安托瓦内特,是特蕾莎女王的第15个孩子。在嫁女儿之前,特蕾莎女王咨询了一下算命大师,问她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大师回答说:“有十字架来保证。”女王放了心,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隐约预示了一丝不祥。耶稣不正是在十字架上被害的吗?  如果维也纳宫廷里有中国的算命大师的话,中国大师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两位新人的名字,有点犯冲。王储的名字奥古斯都来自于屋大维,女方的名字安托瓦内特,一听就让人联想到古罗马名将安东尼。可是地球人都知道,安东尼与屋大维正好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  1770年5月,16岁的王储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美丽动人的奥地利公主玛丽将要来到法国。法国和奥地利这两个以前的冤家世仇,千百年来第一次被一跟红线牵在了一起,让它们的君王看到了两国联手,无敌天下的曙光。就连两国普通老百姓,也在欢呼雀跃:这样一来,以后该不会打仗了吧?  各国的君主们则忧心忡忡,密切注视着这两个大国的政治联姻:它将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均衡。  于是,就像一个上课从来不听,不知道课本上说了啥的坏学生,某天忽然被心怀叵测的老师叫到讲台上,要他当众发表见解一样,这个整天与世无争地窝在凡尔赛,忙于打猎造锁的王储,忽然变成了世界的焦点。  那天,国王把王储从他的打猎计划里拉了出来,押着他一起去恭比涅林苑,那是他们迎接奥地利公主的地方。国王叮嘱他,全世界在看着他们,因此一举一动都必须庄重威严,符合王家规范。大批大批的朝臣贵妇、侍从卫兵,身着鲜艳的服装,早已等候在那里,把林苑挤得水泄不通。忽然,号手吹起号角,只见一个体态婀娜的金发美女向国王的马车跑来,15岁的公主来了。  公主的美丽引起在场所有男人发自内心的赞叹,连阅女无数的老国王都禁不住心猿意马。国王一把抓住跪在一边的公主,在她娇嫩的脸蛋上啃吃啃吃地亲了两下,然后把她介绍给身边发窘的王储。王储郑重其事地亲了亲她,生硬地寒暄几句,一切都非常符合礼仪。周围,围了一大帮吵吵嚷嚷的娱记,闪光灯忽然喀嚓喀嚓地响个不停,把紧张的王储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娱记们都瞪着可爱的公主,原来是他们在双眼放电呢。  “德洛内大人,德洛内大人!您在流鼻血呢!”一个围观的贵族对旁边的人说。  “啊?天哪!我一向把国王放在第一位,这是为法兰西开心的。王储有媳妇了,王室有后啦!国王万岁!咦,德洛瓦大人,怎么您也流鼻血啦?”  “昨天被老婆给打的。哎,王储妃可真温柔啊。奇怪了,这王储怎么就不流鼻血呢?”  “是啊,奇怪。哎,多美的天鹅,被癞蛤蟆给吃了。”德洛内大人沉思着说。  “大人,您可真饕餮啊!怎么一提到吃,口水都流出来啦?”  旁边一个贵妇人不屑地插话:“这小公主,头发这么黄,胸部这么平,有什么好看的!值得你们俩流口水嘛!看看人家王储,瞧都不正眼瞧她一眼!”  王储拘谨的神色也被善于察言观色的娱记们捕捉到,人们发觉在拣到个大美女的时候,他竟然一点也不开心。大家议论纷纷,难道他是柳下惠?可是,他的历代祖先都有好色基因呀。人们于是下了结论:肯定是因为结婚打断了他喜欢的狩猎,所以才不开心。  春色满园的凡尔赛宫忽然来了一位美如天仙的高贵公主,国王心里也是乐开了花。在回宫的路上,国王一路兴奋地说个不停,公主也很感兴趣地听着,剩下新郎在一旁发呆。回来,他在上写下这么简短的一句:“与新娘见面。”  5月16日,正式的婚礼隆重地举行了。路易十五国王不顾国库空虚,执意要讲排场。数不清的豪门贵族、国际友人应邀赶到凡尔赛宫,一群群的市井小民也不请自来,小城凡尔赛很快人满为患,大家挤破了脑袋要一睹王储夫妇在这场世纪婚姻中的风采,而习惯于离群索居的王储将成为这个盛大场面的主角,这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下午1点,王储夫妇从国王的办公室出来,身后依次是庄严肃穆的亲王们、王储的弟弟和姑母们。国王由70多名朝廷命妇簇拥着,走在最后。一切都是那么中规中矩,宫中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整整两年。中午的阳光从镜厅长廊中顶天立地的玻璃窗中进来,照射在厅子里无数的水晶吊灯上,巨大的吊灯闪烁着眩目的光芒,如梦如幻。  数千名应邀参加观赏的贵族们,早已在大长廊上肃立着,新人经过时他们哗啦啦地鞠躬致意。贵族们个个穿着富丽堂皇的绫罗织锦,经过长廊边上17面巨大的镜子的反射,登时变幻成五光十色、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好莱坞在现在的电影中也学了这一招,用镜子把几百个演员变成了成千上万个,节约了不少成本。  王储夫妇就在这万众瞩目中走进路易十四小教堂,由兰斯大主教祝了福。乐队奏起了庄严的弥撒曲,然后出席婚礼的王室成员在婚礼签到本上签字。签字本折了好几折,签字的显赫人物有一大串:国王路易十五、王储夫妇、王储的两个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和阿图瓦伯爵、奥尔良公爵父子。这个小型的婚礼真是个的聚会,出席者中,法国的现任和将来的国王就有4个,还有一个是将来国王的父亲:奥尔良公爵中的儿子路易?约瑟夫?奥尔良,他是巴黎著名的花花公子。  当时就是最大胆的人也不敢想到,这几位最高贵的先生,将在23年以后的大革命时代把新郎新娘送上断头台:普罗旺斯伯爵和阿图瓦伯爵,他们将打着解救王权的旗号把他们的哥哥嫂嫂推向绝路;路易?奥尔良,这个宫廷的叛逆,将在新郎的死刑表态上写上至关重要的同意。  新娘忙中出错,把一滴墨水弄在了签到本上:难道这些高贵庄严的正人君子让她感受到了某种不祥的信息?
  卢梭的思想国外拿破仑,希特勒后来看尼采了等等,国内彭德怀,林彪等等,对欧洲乃至世界变革有强大的影响,毛泽东是看资治通鉴跟西方完全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有准确阅读能力的人在读报刊杂志时,要敏捷捕捉任何值得自己永远记住的东西。那么一旦生活中碰到需要我们询问或回答的问题,若用这种读书法,那么记忆会把有关这些问题的所有内容汇集起来,一组组集中在一块,并在心里进行考察与考量,直到把问题搞清楚或解决了。   楼主普及下卢梭,谢谢啊。
  卢梭我没有系统的学习,只是在看法国革命史的时候了解到他。他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之所以接受统治者的统治,是因为他们为了追求人民自身的权力,而与统治者之间达成了契约,一旦国王违背这个契约,人民就有起义的权力。社会契约论对法国革命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等人都把卢梭作为导师。不过,感觉卢梭的某些理论可能过于绝对,比如最高主权应该归大多数人组成的人民,人民不会出错等等。
  晴朗的白天很快过去,夜幕降临了。晚上的计划是个大型的焰火晚会,无数的巴黎市民吵吵嚷嚷,塞满了凡尔赛宫外的花园草坪和过道。忽然,老天无端地刮起了大风,接着下起大雨,把参加婚礼的人们个个淋成了落汤鸡。市民们只好四处奔逃,找躲雨的地方。放礼花的火箭被淋湿了,焰火节目只好取消。人们感到扫兴,纷纷散去。这场不合时宜的大雨似乎也预示了新郎新娘以后的可怕命运。  更可怕的事情将在凡尔赛不远的巴黎发生。第二天,大型焰火晚会在巴黎也开始了。为了占个好位置,巴黎几乎全城的人都往塞纳河边的路易十五广场涌去。于是,成千上万的人被困在路易十五广场。人们开始互相推攘,继而造成大规模的恐怖骚乱,导致132人被踩塌、殴打死亡。  路易十五广场在20多年后的大革命时代,被改名为革命广场,在这里,国王家族的很多人,包括路易十六夫妻、路易十六的妹妹,以及一大批王公贵族,将在这里成为革命的祭品;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没过多久,也是在这里,把国王送上断头台的革命派领袖丹东、德穆兰、罗伯斯庇尔、埃贝尔,还有被指责为包庇路易十六的吉伦特党人如罗兰夫人等人,也将在这里,被革命群众砍下头颅。  多少人生的舞台,将在这里谢幕啊。谢幕前,刽子手照例将向他们提最后一个问题:“非常可惜,您被淘汰了。在离开这个舞台前,您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吗?”大多数人的回答非常从容。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她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  巴伊:“可是,我冷啊!”刽子手当时责怪这个法国革命的先驱在断头台前发抖,不象个英雄好汉。  罗兰夫人:“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这句著名的话是对着监斩的自由女神像说的。  拉苏斯对审判官:“我在人民失去理智时死去,你们将在人民恢复理智时死去。”  科黛:“让我看看,我还没看过断头台呢。” 女吉伦特党人科黛是刺杀马拉的人,刽子手当时有意挡住她的视线,不忍心让她看到断头台。  丹东:“把我的头给大家看吧,它是值得一看的。”丹东,多么坚决、伟大、残酷的斗士啊!可罗伯斯庇尔还是控诉他对敌人太仁慈。  德穆兰:“杀我的人不会比我活得更长!”他对罗伯斯庇尔很不服气。果然,接下来就轮到罗伯斯庇尔了。  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被子弹打碎了下颚,这个一向雄辩的人,在断头台前已经说不出任何话。  据说大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牛羊路过革命广场的时候都掉头狂逃,因为那里阴气太重。而路易十六结婚典礼时,广场上的那场灾难仿佛是以后灾难的序曲。  就在浑身湿透的巴黎市民垂头丧气地跋涉在返回巴黎的路上的时候,宫廷里的婚礼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落成的歌剧大厅灯火辉煌,晚宴在这里举行。柔和的红色、黄色灯光充满整个大厅,大厅边上,一支80人的乐队演奏着柔和的乐曲。大厅中间是张巨大的餐桌,21个王国最重要的显贵,包括新郎新娘,在餐桌上就座。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在新郎新娘头上响起,那是座位上的六千多名贵族欢迎晚宴开始。这些好不容易挤到婚礼中的贵族,不是来吃的,却是来看人家吃的。这六千名贵族居高临下,兴趣盎然地紧盯着这21个吃饭的人,把他们的一举一动记入脑海。稍后不久,无法无天的王宫侍卫将从这里向楼下的观众吐痰,泼倒滚烫的奶茶。这个歌剧大厅在法国上后来又出现过。那是19年后的10月1日,国王在这里宴请外籍军团,“妄图镇压人民”,很快被同样注视着这里一举一动的暴民得悉,成了把国王押到巴黎的借口。  太子妃在饭桌上显得非常胆怯,而且非常疲乏:在众目睽睽下吃饭,肯定非常不自然。她要是知道以后自己生孩子也要这样在众目睽睽下被观赏着,只怕更会当场晕倒。  只有新郎却忽然之间一反原先窘迫的样子,变得十分轻松,他吃得狼吞虎咽。过来人路易十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新郎等下可是还有重要事情要做啊。于是,他转身低声对新郎吩咐道:“今天晚上不可给您的胃增加太多的负担。”  路易?奥古斯特瞪大眼睛盯着他祖父,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我从来都是晚饭吃得越饱,晚上睡得越好!”  国王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朝太子妃看了一眼。新娘把眼睛转向一边,装做什么也没听见。  路易十六在晚宴上的这番话马上被人们引为笑谈,一旁伺候的史学家于是赶快推纸研墨,把它记入了。也幸亏这些史学家,让我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路易十六应该是患有贪食症。  医学资料上这么说:“贪食有两种,一种……另一种是真正的暴食症,和抑郁症状有关,用贪食行为来作为发泄压力的方法……这种真正的暴食症里面,又有一种叫做周期性嗜睡贪食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沉睡和贪食,患者吃了就睡……”  贪食症患者有一定的共性:“自尊心差,无助感,担心发胖。……相应地,他们也患有抑郁症,焦虑,和其它与神经递质缺乏相关的精神疾病。”  我们可以看到,路易十六从小就表现得很忧郁,自尊心差,而且,糟糕的是,他的确很胖。于是,一旦出现巨大的压力,路易十六往往就这样大吃一顿,而且吃了就睡。  有个病例说起贪食症的起因:1、家庭的残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使孩子从暴食中摄取对爱的满足感。2、个体因素:(患者)强迫自己坚强……她与家庭缺乏沟通,沉默寡言。还有一例是戴安娜王妃。冲突、焦虑、痛苦、忧郁始终伴随着她,于是她也成了贪食症患者。查尔斯曾经给她一张卡片,叮嘱道:“……在观众面前别紧张,要敢于正视他们。”   啊,路易十六不正是这样的可怜孩子吗:家庭残缺,缺少关爱,因为国王的身份,他不得不暗示自己要坚强,但性格和他无情地唱起反调:他在公众面前还是情不自禁地紧张,不敢正视他们。这些不祥的病因一起袭来,贪食症被诱发,吃成了缓解内心压力的办法。  在那次著名的瓦伦逃亡中,国王一家被发现,周围群众准备把他们强行押回巴黎。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儿,路易十六忽然说肚子饿,在众人监视下大吃一顿,被人们耻笑;还有次是在杜伊勒里宫被攻占,国王一家跑到议会寻求避难的时候。就在议会里辩论着王权的生死的时候,茨威格这么形容,“这无忧无虑的家伙(路易十六)已经要过几次食物,沉甸甸的下颚慢慢咀嚼着,那满意心情同他在凡尔赛宫坐在银质餐具前就餐时一模一样……他那沉重的眼睑又渐渐合了起来,同他的王位息息相关的斗争正在大厅里激烈展开着,而他却在这种时候打起盹来了。”①  为了衬托王后的坚强高尚,茨威格把路易十六写成了懦弱的小丑。  斯大林说过,“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反过来说,只要是个失败者,他的一切都注定要受到谴责。他对起义民众的温和,民众认为是虚情假意;他对贵族权益的维护,自认为天生就拥有特权的贵族,也毫不领情。对路易十六多有微词,他的身材过于肥胖,举止过于笨拙,反映过于迟钝,他在公众场合流露出的窘态被人们无情鞭挞,甚至包皮过长的问题也被人们大大地耻笑,因此,他在巨大压力下的贪吃,更成了十恶不赦的大罪。  这个豪华的结婚花费900万锂,约3600万法郎。路易十五曾经自豪地问财务大臣有什么感想,财务大臣想了半天,大着胆子说,最大的感想是,这个婚礼费用是难以支付的。财务大臣不幸言中,这笔婚礼费用,拖欠了无数年,直到大革命前夕,还有人提出申请,要求王室至少先付一部分费用。  不过,钱这个字,太俗。它不是高尚人士所应该顾虑的。婚礼晚宴豪华脱俗,大家都身着最艳丽的服装,沉浸在神仙一样的美好生活中。有一个浑身珠光宝气的女人引起了新娘的注意,她悄悄地问一旁的诺阿伊伯爵夫人,那个坐在桌子头上的太太是谁?  “哦,她呀,是伯爵夫人杜巴里。”伯爵夫人撇撇嘴,轻蔑地回答。  “她是什么职务?”  “她的职务是逗国王开心。”  什么?竟然还有这么好玩的职务?天真的王储妃立刻来了精神,她大声宣告说,“那样的话,我自我推荐做她的竞争对手!”  “啊!呜─”一个女士忽然被一块面包噎着了,四周的王宫显贵们一齐停住刀叉,面面相觑。什么什么?王储妃说要做国王情人的对手?
  果然,王储妃以后很快就陷入到和杜巴里夫人的勾心斗角中了。宫廷中失宠的人早就对杜巴里夫人心怀怨恨,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潜力股、以后的王后玛丽身上,在她周围形成了对抗杜巴里夫人的小集团。  西方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为了消磨劳动人民的斗志,发明了种虽然不够专业,但非常吸引男士眼球的另类散打比赛,起名叫“美女争霸赛”。在观众们的狂喊加油声中,两个美女在台上不顾章法地乱打一气,有时候野蛮美女的脾气发作,一把扯掉了对方的内衣,更是引起男士观众的轰然叫好。王储妃和杜巴里夫人这两个美女的争斗无疑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人们纷纷加油叫好,评头品足,并把现场实况向全世界传播。  王储妃的宫廷争斗,远在维也纳的玛丽 泰雷茈女王也听说了,这个忧虑的母亲只好写信来训斥:  “如果你再这样放纵下去,我不得不提醒你,大的不幸、无边的烦恼、各种小阴谋伎俩将使你的日子过得十分烦恼。”可惜王储妃对她母亲的训斥根本听不进去。观众的叫好声使她斗志昂扬,发誓要把坏女人打倒在地。路易十五去世后,玛丽王后把杜巴里夫人关进了修道院,这场美女争霸赛才算决出了胜负。  婚宴结束,果然象吃饭时所说的那样,一吃饱,王储很快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神态。晚上就寝也是个重要仪式,国王向太子递交一件衬衫,侍从把门关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当然是人们只有竖起耳朵,瞪起眼睛,学着做做侦探来发掘蛛丝马迹了。糟糕的是,新郎一上床,据说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清早,新郎又撇下新娘,自己打猎去了。回来,他在自己的本上对前一天的婚礼补了两个字:“无事。”  这个可怕的“无事”两个字,恰如黑夜中一道强烈的闪电,把惊慌失措的路易十六最难以启齿的耻辱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什么?王储不行了?哈,这下可有好戏看了!”整个凡尔赛立刻陷入了幸灾乐祸的喜悦中,就连王储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和阿图瓦伯爵,仿佛也看到了诱人的王冠在不远处向他们招手。  人们在各个场合大声议论这百年一遇的宫廷奇闻,“阳痿,阳痿”的叫喊声穿庭过院,传到了深陷自责的王储耳朵里,使他更加感到无地自容。这还不够,这个消息很快越过小城凡尔赛,越过巴黎,在法国的各个偏僻角落引起轩然大波,然后又越过国界,传到国外去了,于是各国的使节在通往凡尔赛的道路上络绎不绝,每个信使的怀里都揣着关于王储阳痿的详细报告,以满足他们君王的好奇心。王储又一次成了世界的焦点,只不过这次是受嘲笑的焦点。这样的奇耻大辱迅速击垮了他的自信心,让他无论在老婆面前,还是在众人面前,都感到抬不起头来。  这个消息还搭乘时光穿梭机,传到作古好多年的诺查丹玛斯耳朵里。这个曾经当着亨利二世的面预言他将和侍卫角斗时意外死亡的预言家,在他那吓死了无数人的“大预言”里说到了路易十六的瓦伦逃亡:  “深夜,从兰斯的森林出逃   两人在途中王妃、惨白的岩石   僧侣之王身着灰色装束  瓦伦 精选的卡佩 暴风 火   刀刃闪着寒光”  看,路易十六在这里成了不许结婚的僧侣之王,不是明摆着讽刺他阳痿吗?  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远在维也纳的宫廷,舅老大人也是心急如焚。皇帝专程访问了巴黎,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就这样,在结婚整整七年之后,路易十六接受了他舅老的劝告,做了包皮手术,生活总算开始正常。但人们早已习惯站在制高点上对他嬉笑怒骂。  耶苏说,“为什么看到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几百年后,路易十六的被人们从浩瀚的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里,除了对于打猎有不厌其烦的叙说外,通篇都是“无事,无事,无事。”于是所有的人又都成了诸葛亮,他们恨铁不成钢地责备这个处于风暴口的国王,他为什么在这个的紧要关头,还这么无动于衷呢?  但路易十六的,实在只是个人狩猎之类小事的流水帐。  注:  ① 茨威格:《断头艳后》 第390页
  第五章 新王万岁  你们该如天主所挑选的、所爱的圣者,穿上怜悯的心肠,仁慈、谦卑、良善和含忍。——圣经 哥罗森书 3.12  1774年4月,打猎中的路易十五忽然头疼难忍,只得中断打猎回到住处。第二天,经过会诊,医生确定国王患上了天花。5月10日,路易十五病危。所有王公大臣都在凡尔赛宫守侯,眼巴巴地瞪着国王寝宫的窗户。那里亮着一支蜡烛,如果国王咽气,寝宫里的人就会把蜡烛吹灭。  不满20岁的王储现在成了最重要的保护对象,不许进入国王的寝宫,因为国王得的是天花。王储不安地走来走去,默默乞求上帝保佑国王能够逢凶化吉,以推延他当政的时间。他说,“我觉得,整个宇宙都压在我的身上了。”可惜王储的祈祷没有效果。忽然,“国王死了,国王万岁!”的呼声传来,老国王死了。所有忠心耿耿的国王仆人们忽然高兴万分,当人们大家争先恐后、相互拥挤着跑来向新国王表忠心的时候,大家发现,路易十六穿着睡衣,跪在地上反复地说,“上帝啊,保佑我,庇护我。我还太年轻呀!”  文武大臣们簇拥着新王和王后走出宫殿,奥尔良公爵、孔代亲王等大批最显赫的贵族早已等候在那里,一辆马车套上了高头大马,它们早就迫不及待,将把新王载到兰斯,在那里接受至高无上的王冠,接受上帝的祝福。  “受喜爱者”路易十五早已不再受人喜爱。先王刚驾崩,宫里的达官贵人们,纷纷躲避瘟疫一样离开了凡尔赛。他们有的跟随新王去了兰斯,有的赶往巴黎寻欢作乐。因为害怕被传染,人们草草地收殓了先王的遗体,轻轻地松了口气。一个时代结束了,路易十五转眼就被人们遗忘。  年轻的继任者就仿佛是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兰斯,新王刚一露面,当时的官方报纸这么形容:“陛下受到了最耀眼、最诚挚、最能证明人民对他的热爱的欢迎。”  在震耳欲聋的“国王万岁”的欢呼中,波旁公爵把兰斯城的钥匙呈交给新王。然后国王在大批士兵和平民的自发跟随下启程前往兰斯大教堂。国王经过的街道两旁,到处是望不到头的狂欢人群。身着艳丽制服的王家骑兵簇拥着国王的马车经过,“国王万岁”的欢呼声一路伴随。在耀眼的阳光反射下,百合花闪烁着洁白的光芒,这崭新的一天让所有的人都如醉如痴。  兰斯大教堂门口,身穿鲜艳服装的卫兵们,像一堵墙那样地挺立着,把国王与围观的人群隔开,人们一边高喊着“国王万岁”,一边争着向前挤,卫士们几乎快要阻挡不住民众的热情。在人墙边上,一位看上去很像中学生的半大小伙,不停地踮起脚尖,想要看清楚国王的模样。他那高高的个子,大大的脑袋突然吸引了国王的注意,顿时四目相对了一秒钟。  国王微笑了一下,与王后一起走进大教堂的门洞。这位小伙就像沧海一粟,国王立刻就把他忘了,他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到,正是此人,将在以后的艰难岁月里把王冠打落在地。  小伙子叫做丹东,时年一十六岁。丹东是个好强上进的孩子,就连中学学费,也是他自己勤工俭学,用辛苦费交的。丹东此时正在为老师的命题作文发愁,于是赶到了兰斯大教堂,打算写一篇关于加冕典礼的文章。可惜看热闹的人实在太多,丹东怎么也进不了教堂,因此他有没有写这篇讴歌王权的文章,没有做出交代。  在兰斯大教堂受洗礼和加冕,是历任法国国王的第一个功课,这个古老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克洛维时代。英法百年战争的时候,王子查理虽然早就众望所归,可楞是不能戴上王冠,因为王冠授予地兰斯还在英国人的手里。最后,王子想戴王冠都快想疯了,幸亏圣女贞德的帮助才圆了他的国王梦。  路易十六在加冕典礼上的表现,肯定也是中规中矩。他用圣油敷身,向上帝和臣民宣誓,然后由大主教代表上帝,把王冠戴在了新王的头上。记载他登基情况的报纸,对此平淡地一笔带过:“照正常的仪式,接受了王冠”。  几十年后,拿破仑在和兰斯大教堂非常类似的巴黎圣母院接受加冕,就很不正常了。这个乱世枭雄还没等仪式完成,就迫不及待地从教皇手上抢过皇冠戴在了头上,这果敢的举动让一向反对专制的革命画家大卫崇拜不已,据此画下了他那讴歌拿破仑皇帝的不朽名作。  在兰斯的修道院,九五之尊的新王还拜访并触摸了修道院内隔离着的2600名麻风病人,为他们捐了款。这也是加冕典礼的程序之一。国王一边触摸着病人,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国王触摸你,上帝治愈你。”  很多虔诚的天主教徒似乎认为,圣洁的手和耶苏的手一样具有驱除病魔的神力,路易十六既然是圣徒的后代,应该也有这样的神力吧?国王对于人人惟恐躲避不及的麻风病人,表现出了真诚、仁慈和博爱,赢得了人民的一致赞美。  加冕典礼后,国王和王后的车队匆忙踏上了回凡尔赛的道路。可是真是不祥,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阴暗下来。老天爷变了脸,雨开始一直地下个不停。车队只好在路易大王学院做短暂的停留。  马车刚在学院门前停下,一个衣着朴素、没有戴礼帽的年轻人走上前,干练地冒雨跪在马车踏板前,向国王夫妇祝起了贺词。这个年轻人表情丰富,声音抑扬动听,把国王夸成了前无古人的一代圣君,国家和人民的希望。新王非常满意,他用和善的目光看了脚下的年轻人一眼,然后和王后对视一笑,又转过头,对年轻人点了点头,表示嘉许。  在成了强权人物后,年轻人对自己以前在国王面前的卑躬屈膝非常羞愧,称自己那时是“匍匐在国王伉俪脚下的蛇”。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罗伯斯庇尔。在他身后,冒雨赶来的黑压压一大群学生中,有一个叫做德穆兰,他比罗伯斯庇尔高两个年级。攻占巴士底狱,就是德穆兰最先发出了号召。  年轻人唱完颂歌,只听一声吆喝,国王的御驾继续上路了。普罗旺斯伯爵、阿图瓦伯爵、奥尔良公爵带着一大群王公显贵,威风凛凛地跟在后面,无数马蹄扬起一阵阵泥浆。  就这样,在这个风云聚会的日子里,一个新任国王,三个野心勃勃的王位觊觎者,再加上三个大逆不道的未来弑君逆贼,在一个小小的地方会了面,当然了,现在宫廷人士和弑君者之间,谁也不认识谁。
  上尉  既然是思想既然理论那保证不可能尽善尽美,你所说的最高主权大多数人组成的人民,人民不会出错  我认为这个是对的,难道最高权利给一个人或者少数人!  人民选择错了那也是人民自己买单,北伐时人民选择了gmd,内战时人民选择了gcd,  难道人民自己选择错了,还要显得很无辜,怪别人  我跟你玩牌,输了,那只能怪自己,难道怪发牌的人
  人民要A的时候,他不肯给;人民在他宫门前示威后,他答应给A,但此时暴民们已经要B了;等他同意给B时,暴民们又改口要C……  当瑞士雇佣兵要向暴民开火时,他制止他们,因为暴民都是他的子民……  这厮确实是个大好人,但就是不适合当君王。
  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同学们,带着满身的雨水和泥浆返回学校。他们以为,国王如此急着赶回凡尔赛,肯定是因为现在万事待兴,无数的国家大事在等着他去处理。可他们不知道,国王迫不及待要处理的,竟然是杜巴里夫人。  喜欢看书的人会发现,每当新王即位的时候,总有一些秋后算账,法国当然也不例外。前面说过,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里夫人,恃着国王的恩宠,与王储妃成了敌人。现在,大树倒了,报仇的时刻到了。王后以“道德败坏”为名,把杜巴里夫人关进了修道院,杜巴里夫人的一群朋党,也因为跟错队伍而受到清算。国王把这些人罢官的罢官,双规的双规,一齐赶出了宫廷。新王夫妇的这一举动,又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呼。人们认为正是这些人蛊惑了先王,把国家弄得污七八糟。  1793年,因为和暴君有过一腿,被幽禁了20年的杜巴里夫人突然变成自由的敌人,遭受了与王后一样的命运:被送上了革命广场的断头台。这个可怜的弱女子在断头台上拼命哭泣,跪地求饶,把围观的群众都得快哭了。但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惩罚。  就在路易十六夫妇陶醉于人民的欢呼中的时候,远在维也纳的女皇,却忍不住忧心忡忡。她给她女儿来信说:“我对你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任何事情上切不可操之过急。你们应当亲眼看一看,一切都先不要触动,宁可保持原样,否则便会出现难以驾御的混乱局面……”  但是对于年轻的国王夫妇来说,要“保持原样”实在困难。路易十四时代所形成的烦琐礼仪,连天性保守的国王都觉得厌烦,对于天性自由散漫的王后来说,更是觉得一天也难以忍受。于是,早在法国革命开始前十多年,她就开始在宫中进行了革命。  在宫廷里,国王和王后的任何生活起居,都是了不起的大事,虽然国库空虚,也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格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力全开 乌迪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