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概括,云云懂吗?

对于周易,风水,五行,八卦真是众说云云呀,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有没有高人呀,不懂的就不要回复我了!_百度知道
对于周易,风水,五行,八卦真是众说云云呀,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有没有高人呀,不懂的就不要回复我了!
拜托了,风水,五行,有没有高人呀,不懂的就不要回复我了,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八卦真是众说云云呀对于周易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相信,我试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至今无一人能精通您所说的这些全部。这样吧,您把问题摆出来,看看是哪个方面的您说的涵盖太大了
首先,谢谢您的回复。我会把信息通过私信发给您,在此感谢。
我试试,不一定让您满意
万分感谢!
取名 笛子演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如题:  齐天大圣孙悟空,本来就是个很随性的人,保了唐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开始亦然是自己的性格,但是自从三打白骨精和师傅闹掰了之后,以后就不再打杀妖怪了,这是为什么?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由职场菜鸟变老鸟了。
  死在悟空手里的妖怪还少么?
  纯属扯淡,白骨精应该是二十几回,后面还有七十几回的内容,你想表达什么意思请直接讲
  是啊,为什么他现在不去广寒宫了?以前都是常去的,还搞全民直播,现在翻筋斗云都老栽跟头,还说自己的技术失传了,这你说不是扯呢吗?
  你去看原著,啥的不在少数  
  有正式编制的不杀,可以获得正式编制的不杀,只杀些小毛妖
  被六耳猕猴换掉了呗,如来做的局  
22:01  你去看原著,啥的不在少数  ------------------------------  之后又杀了哪个妖怪?
  切,后面真假孙悟空,已报仇!
  为什么打不过,妖怪后台有神仙,又法宝!  白骨精,妖怪中最弱的,没下属,没法宝,领地又小,四十里!还作死三次!  孙悟空和唐三角翻脸,大部分是八戒的挑拨离间!
  @我把青春献郭嘉 1楼
19:15  由职场菜鸟变老鸟了。  ------------------------------  嘿嘿嘿嘿嘿
  @北魏杨大眼 4楼
22:00  是啊,为什么  他现在不去广寒宫了?以前  都是常去的,还搞全民直播,现在翻筋斗云都老栽跟头  ,还说自己的技术失传了,  这你说不是扯呢吗?  --------------------------  ---  这智商,攒  
  孙猴有臆症,所以看谁都像妖。以为谁都想吃唐僧肉,亡我之心不死,到处都是阴谋,都是受孙猴传染。  
  还打死了九元灵圣的孙儿黄狮精,结果被九元灵圣吊打,一招就秒杀,而九元灵圣只是一个什么菩萨的座骑。大多数妖怪也能和孙悟空打得有来有回,加上有的还有各种法宝,很多次孙悟空能保命都算走运。
  十万个为什么哟,你适合玩微博
  因为知道他一直认为懦弱的唐僧的紧箍咒的厉害了,,,,
  最讨厌阴阳怪气的帖子!像个娘们想说又不敢说!  
  呵呵。孙猴子出身本就是个妖精,偶尔打妖精是为了维护它的利益——唐三藏——它向往修成正果的象征。所以对不触犯或没威胁它利益的妖精,那还是你好、我好的兄弟伙,就没有的打的必要了。  切记,孙猴子不是为除妖救苦救难而生的,只要不触犯它的利益、不威胁唐三藏,对祸害四方众生的妖怪它老兄是不管的。  呵呵呵。。。。。。好玩吧?
  别的不说,往后翻几页,孙悟空就杀了奎木狼俩孩子
  以前是光脚的屌丝,三打白骨精后是内定的斗战胜佛,已经是高富帅了,谁他妈还去玩命!碰到有后台的直接叫他后台主子喊它回去吃饭。没后台的直接叫天兵天将打死。自己动手那不是掉价吗?
  @twx299
08:15:37  还打死了九元灵圣的孙儿黄狮精,结果被九元灵圣吊打,一招就秒杀,而九元灵圣只是一个什么菩萨的座骑。大多数妖怪也能和孙悟空打得有来有回,加上有的还有各种法宝,很多次孙悟空能保命都算走运。  -----------------------------  这是悟空故意的,等以后当了斗战胜佛去敲诈菩萨的。悟空一直很调皮!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  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那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三藏正在此羞惭,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老衲不坐禅
04:13:19  有正式编制的不杀,可以获得正式编制的不杀,只杀些小毛妖  -----------------------------  有正式编制的,那是神;随不在编但也是体制边缘的,那是仙;不在体制内又和体制不搭界的,那才是妖。
  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twx299
08:15:37  还打死了九元灵圣的孙儿黄狮精,结果被九元灵圣吊打,一招就秒杀,而九元灵圣只是一个什么菩萨的座骑。大多数妖怪也能和孙悟空打得有来有回,加上有的还有各种法宝,很多次孙悟空能保命都算走运。  -----------------------------  @syz-13 10:24:28  这是悟空故意的,等以后当了斗战胜佛去敲诈菩萨的。悟空一直很调皮!  -----------------------------  猴子哪有那个隐忍力?
  @谁教育了谁 11楼
08:07  @北魏杨大眼 4楼
22:00  是啊,为什么  他现在不去广寒宫了?以前  都是常去的,还搞全民直播,现在翻筋斗云都老栽跟头  ,还说自己的技术失传了,  这你说不是扯呢吗?  --------------------------  ---  这智商,攒  [来自UC浏览器]  -----------------------------  大神级影射,牛掰。  
  作者:@zhbyjt 时间: 18:48:49  @twx299
08:15:37  还打死了九元灵圣的孙儿黄狮精,结果被九元灵圣吊打,一招就秒杀,而九元灵圣只是一个什么菩萨的座骑。大多数妖怪也能和孙悟空打得有来有回,加上有的还有各种法宝,很多次孙悟空能保命都算走运。  -----------------------------  @syz-13 10:24:28  这是悟空故意的,等以后当了斗战胜佛去敲诈菩萨的。悟空一直很调皮!  -----------------------------  猴子哪有那个隐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太小瞧悟空了,没有隐忍力,能混上编制?
  六耳猕猴怎么死的?7个蜘蛛精又是被谁杀的?其实后期有些妖怪孙悟空都不下手杀了,打的差不多了就让二师兄上。。。
  三打白骨精是第二十七回,西游记一共一百回,按楼主的说法,二十七回以后猴子就没杀妖精了,后来取经路上的妖怪都是楼主杀的咯!
  @模拟鼠标8 25楼
18:44  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  正常的,唐僧三个徒弟做妖的时候都吃人,只是电视剧为了和谐改了很多,徒弟三人单挑的话实力都比较接近,孙悟空被压500年,被个和尚捏住睾丸不得放肆,多少学乖了,悟空本事没有变弱,只是学会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若每回轻松杀敌,唐僧和佛祖会认为他太轻松,他每每遇上劲敌,就去天上烦神仙下凡,让那些在上面的人知道,他在下面卖力干活,一些好打的怪自己打死,也别说我是吃干饭的,虽然后期打狮驮岭和9头狮子这种强敌被秒,却从无性命之忧,如若不是有实力使然,早就被强悍的妖怪吃了,隐忍不发,是他充分理解了官场混的套路。  
  @syz-13 10:20:44  以前是光脚的屌丝,三打白骨精后是内定的斗战胜佛,已经是高富帅了,谁他妈还去玩命!碰到有后台的直接叫他后台主子喊它回去吃饭。没后台的直接叫天兵天将打死。自己动手那不是掉价吗?  -----------------------------  悟空看透了人生和这个社会。轻易不和妖怪拼命,他知道这些妖怪都是有后台的,是上级派来锻炼悟空的,再者可以直接到天上托关系摆平他们,还可以让师傅兄弟刮目相看,“咱天上有人”,朋友伙计一大堆。  其实悟空功力在西游记很弱的,大闹天宫有地位的神仙只是不想和他过招,免得小身份,所以他就胡闹了一通。
  又一个黑中国的,连西游记原著都不看的货  三打白骨精后,死在孙悟空手上的妖精以千计万计。  孙悟空动辄就灭门,例如:盘丝洞的美女蜘蛛。 南山*子精全洞。  自己弄不过也要上天求助,灭妖怪满门,青龙山犀牛精全洞;  九灵元圣可以说是西游记里实力第一的妖怪,除了它只身幸免外,其徒子徒孙全部被孙悟空杀了。注:九灵手下的狮子精们,比国民党人品好多了,公平买卖童受无欺的好妖怪
  @牛联社73
08:14:45  孙猴有臆症,所以看谁都像妖。以为谁都想吃唐僧肉,亡我之心不死,到处都是阴谋,都是受孙猴传染。  -----------------------------  哈哈,你也真逗。连这个都能讥讽嘲笑指桑骂槐!
  @天马行空飞飞飞
09:14:33  呵呵。孙猴子出身本就是个妖精,偶尔打妖精是为了维护它的利益——唐三藏——它向往修成正果的象征。所以对不触犯或没威胁它利益的妖精,那还是你好、我好的
伙,就没有的打的必要了。  切记,孙猴子不是为除妖救苦救难而生的,只要不触犯它的利益、不威胁唐三藏,对祸害四方众生的妖怪它老兄是不管的。  呵呵呵。。。。。。好玩吧?  -----------------------------  猴子本身就是妖啊,凭什么妖怪就得被人灭啊。人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妖啊。  人是人妈生的,妖是妖妈生的,都是妈生的,都是动物啊。  而且妖怪那么少,按现代法律该算是国家保护动物吧。
  @模拟鼠标8
18:44:00  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  孙悟空不吃肉的,那只是他解释给糖僧听而已,有一回救国王要吹气,堂僧只让悟空吹,因为知道他从来只吃水果……  
  后来的妖怪,都是仙界公仆的家奴或宠物了,孙悟空都斗不过,人家领回去了。
  @最爱雪女姐姐
08:30:42  @模拟鼠标8
18:44:00  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  孙悟空不吃肉的,那只是他解释给糖僧听而已,有一回救国王要吹气,堂僧只让悟空吹,因为知道他从来只吃水果……  -----------------------------  正常的,唐僧三个徒弟做妖的时候都吃人,只是电视剧为了和谐改了很多,徒弟三人单挑的话实力都比较接近,孙悟空被压500年,被个和尚捏住睾丸不得放肆,多少学乖了,悟空本事没有变弱,只是学会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若每回轻松杀敌,唐僧和佛祖会认为他太轻松,他每每遇上劲敌,就去天上烦神仙下凡,让那些在上面的人知道,他在下面卖力干活,一些好打的怪自己打死,也别说我是吃干饭的,虽然后期打狮驮岭和9头狮子这种强敌被秒,却从无性命之忧,如若不是有实力使然,早就被强悍的妖怪吃了,隐忍不发,是他充分理解了官场混的套路。
  压五指山下的时候已经给换掉了,一个敢于天齐的大圣能给一个和尚鞍前马后?想想也是不可能  菩提老祖后来为什么人走楼空,悟空去找他的时候连个鬼影都不见了,人家知道那就是个木偶~!
  @aqssfp
08:56:31  最讨厌阴阳怪气的帖子!像个娘们想说又不敢说!  -----------------------------  呵呵,看回帖就知道有后话。
  人家是准佛 地位上去了 杀小怪 掉价  
  其实还有个后西游,流传不广。猴子当圣斗战佛中后期已是岌岌可危,终不是一路人。悟出佛教之外还有道教,太白金星暗地里送给老孙一只蜻蜓,孙就连夜乘着蜻蜓支奴干回花果山单干鸟。  接下来.....就是二次出山云云。已是到了武则天时代,故事大约有点类似镜花缘,西游已改成海路。一条暗线似乎说孙觉得无碍才是真,还是普世价值好,貌似就有了绯闻女友,一副做个散仙的路数。-----到这一步,才真正揭示了第一本中的伏笔,为什么名叫:悟空?
  废话  后面的妖怪哪个不是大有来头  毛脸雷公嘴的和尚惹得起哪个??  而且,他打不过的时候没人理  等他刚打赢了想下手,就是半空中传来一句:“悟空,且慢动手”
  没打死的都和神仙有关!羊、鹿、虎力大仙不都死在孙大圣手里吗?  
  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可是被老唐作死的念了一回紧箍咒——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从此看透了老唐,也悟透了人生。以后打哈哈的多,出工不出力的多,明哲保身的多,讨功劳的多,总之自发自愿的积极性是没有了。
  @syz1234
10:20:00  以前是光脚的屌丝,三打白骨精后是内定的斗战胜佛,已经是高富帅了,谁他妈还去玩命!碰到有后台的直接叫他后台主子喊它回去吃饭。没后台的直接叫天兵天将打死。自己动手那不是掉价吗?  —————————————————  +1  
  @死不认穷
06:51:28.0  之后又杀了哪个妖怪?  —————————————  九灵圣元全家都被他杀了  
23:28:00  @模拟鼠标8 25楼
18:44   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   正常的,唐僧三个徒弟做妖的时候都吃人,只是电视剧为了和谐改了很多,徒弟三人单挑的话实力都比较接  —————————————————  +1  
  因为只有白骨精是真正的妖怪。别的妖怪都是天上那些神仙的座骑,孙悟空打死白骨精之后唐僧很害怕把某个菩萨的坐骑打死了怕自己取经之路被叫停,然后他念了紧箍咒把猴子赶走了。你没发现以后的西游记打妖怪之前孙悟空都会去天上问问那是谁的坐骑吗?因为之后的妖怪都是天上菩萨的坐骑。三打白骨精其实是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最悲的悲剧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西游记》(汉语拼音:Xiyou Ji;英语:Journey to the West),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全书20卷100回。以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讲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说法不一,大抵推断为明代失意儒生吴承恩的作品;旧时有传说该书作者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现在则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交通极其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具有玄奘这样长途旅行经历的人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当他西行万里、载誉归来的时候,曾轰动全国,一些神奇的传说也随之产生,成为《西游记》故事的源头。唐代文言小说集《独异志》曾记载玄奘在取经途中,路遇虎豹,一老僧授以《心经》,令其诵之,于是虎豹藏形,山川平易。又记载在玄奘取经出发前后寺庙中的松枝指向不同。在《大唐西域记》中则有西女国只有女子、没有男人的记载,以及狮子王抢夺公主为妻、孕男育女的故事。这些內容在《西游记》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可见小说渊源有自。在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唐僧取经图》上,已可以看到在唐僧之外,还有猴行者和白马的出现。在宋代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具备了《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轮廓,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雏形。而元代《西游记杂剧》和稍晚一些时候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在故事的完整性与描写的具体性上又有所发展。此外,如南戏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等相关戏曲,在取经题材的演变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西游记》是一本游历型的小说,书中对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的个性,刻划得非常鲜明,譬如虔诚庸弱唐三藏、食色二欲猪八戒、英雄风采孙悟空,以及默默苦行沙和尚的形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除此以外,书中对穿插在各篇中的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也描写得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经历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使读者仿如置身于奇幻的精神漫游。然而,在这些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情节背后,蕴含著丰富的哲理意涵,以致《西游记》的创作本旨,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于一尊。《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极为独特,是一本既容易读,又难于理解的书。一方面,它以轻松明快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充满幻想色彩及无奇不有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书中一个个飞扬生动故事的背后,蕴涵著丰富的政治、社会意涵,以及人生哲理。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20卷100回。吴承恩根据历代民间传说,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创作而成。借神话故事批判现实是作者创作思想的出发点。
  故事来源 《西游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经《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述和某些夸张,在唐代广为流传,并演化成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至刊印于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有重要发展,已初步具有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到元代(至迟到明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它很可能是吴承恩直接据以加工创作的底本,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其中某些情节、内容均与吴著《西游记》相似。这说明在吴著《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已经众手加工而广为流传。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同样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大禹治水时收伏的一个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无支祁原是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铸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了这部规模宏大的杰出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由3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写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成了“正果”。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有较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斗争对象和情势的变异并未能影响小说思想内容的大致统一。孙悟空因法力不及如来佛,造反失败、皈依佛门,最终表现了“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这与作者的历史局限和题材的宗教性质都是分不开的。但作为孙悟空这一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后都始终保持了战胜邪恶、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也是《西游记》这部书的积极意义所在。《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西游记》在思想内容上还存在一些糟粕,如佛法无边的思想、宿命论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等。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书中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现存《西游记》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宫板大字西游记》。1954年出版了整理本。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刊行二版。
  《西游记》的隐含意义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
  谢肇浙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指出孙悟空源自印度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元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鲁迅传承了胡适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心诚志坚、勇猛精进的高僧。不过,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就有“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这表明在南宋时人的心目中,玄奘的性格与作用已在弱化。而在后来取经题材的演变过程中,玄奘变得更加庸弱无能了。到了《西游记》中,玄奘离开了徒弟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甚至连一碗斋饭都化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飞魄散。当然,作者也同时描写了唐僧作为普通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虽不能降妖,对徒弟的辛劳却也十分感激。
  唐僧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他是取经队伍不可替代的精神领袖,具有坚定的意志,比起“妖怪”出身、本领非凡的徒弟们,他需要经受更多的磨难和诱惑,但他从不动搖,“铁打的心肠朝佛去”。所以,唐僧也由此得到了孙悟空们由衷的尊敬。
  《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可以“说声去,就纵筋斗云,早至灵山”。不但如此,唐僧的这几个“妖徒”还会“缩地法”(指要到哪儿,只要略施神通,转眼便到达的一种技法。事见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如果让他们去取经,可以说易如反掌,就是弄神通,带唐僧去西天也不是难事。但唐僧是肉眼凡胎,自己无法飞行,又注定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取回真经。所以,一段奇特、艰险的旅程就在这个普通人的面前展开,唐僧并不像孙悟空们那样的神怪,他的性格无不是与他作为凡人的这一基本特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是肉眼,所以唐僧不辨人妖,常常责怪孙悟空的降妖伏魔,是杀生害命,过于凶狠,以致连妖魔也知道如何利用他的这一弱点,用各种手段欺骗他;因为是凡胎,所以他又不仅要战胜困难,更要战胜自我。比如好几次受到女色的引诱,他都不为所动,表现了虔诚悟道、持戒精进的高僧品格。
  事实上,没有唐僧的坚持不懈,取经队伍早就作鸟兽散了。一个神奇英雄完成某种艰难事业并不足为奇,而一个普通人要做出同样的业绩,就让人感佩不已。唐僧不同于孙悟空的风采也正在这里。
  唐僧虽然是一个和尚,但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并不像个佛门中人,作者赋予了唐僧许多一般儒生的特征。实际上,他的软弱无能、昏庸偏执、心胸狭窄、自私嫉妒等表现,都是儒生这一阶层常见的精神缺陷。
  唐僧的一些日常言行,如对月伤怀、吟詠诗歌,也是文人常态。更突出的是,他常称引儒家经典教训徒弟,如他所说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都不是佛教的口头禅,而是儒家的语录。所以,明代托名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就反复说:“此和尚可厌,缘何和尚倒有秀才气,腐极了!腐极了!”、“行者虽是假的(指假孙悟空猕猴怪),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
  如果说《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水浒传》通过宋江、吳用等人,都有美化儒生的倾向,那麼,《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早受到严厉批评的具有儒生特点的形象,因而值得重视。这种对儒生特点的批评当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普遍的儒生形象。由于唐僧身上集中了旧时儒生的共同弱点,作者实际上也对薰陶和培养出这种儒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检讨。
  在《西游记》的描写中,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于水火,除霸于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套用神灵启示乌雞国众僧的话语,他“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这生动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把酷爱自由、追求自由作为英雄性格的重要突出特点,是《西游记》不同于以前小说的英雄塑造形式。
  《西游记》在开篇为孙悟空安排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诞生神话,他得日月之精华,天生地养,无父无母,一开始就在精神上超越了宗法制社会对人的种种制约,也表明了正是造物者赋予人自由的天性。此后在花果山他享受著“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求长生之道、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天不收、地不管”的绝对自由。而对神佛企图拘系他的阴谋,他也总是拼死反抗。当观音、唐僧合谋骗他戴上紧箍儿时,他竟一反平时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或想打、或要罵。直到小说结尾还有一个点睛之笔,当诸佛赞扬如来大法时,孙悟空却要唐僧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要把紧箍儿“脫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总之,对孙悟空来说,自由就是轻蔑“君临一切”的权威,就是反抗社会的和自然的各种清规戒律,就是放纵无拘无束的个性。同时,作者也以悲、喜剧兼具的笔触,揭示出任何对这种自由天性的控制都是残忍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也是孙悟空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重要特点。他的两次大闹天宮,实际上都是因为他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参加取经以后,这种自尊意识也时常有所流露。与他相处未久的猪八戒就对孙悟空说过:“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孙悟空有一段名言:“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太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为了突出孙悟空的这种自尊意识,《西游记》第34回还特意为他安排了必须下拜的境遇,因为不如此就无法营救师父。于是,这个“当时下九鼎油锅,就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淚儿”的硬汉子,竟淚出痛肠,放声大哭起来。这种屈节受辱的內心痛苦,衬托出英雄心高气傲的襟怀。在孙悟空心中,“一卷经能值几何?”唯有品节、尊严才是至高无上、不能牺牲的。
  对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孙悟空似乎是无师自通的。早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之初,他与众猴约定先进得水帘洞者为王,居然就引用了《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据,名正言顺地做了美猴王。此后,他也时常说些忠孝节义的大道理。不但如此,他还能身体力行。他到处济困扶危,显示的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孙悟空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唐僧极为尊敬、孝顺。他在五庄观闯了祸,镇元大仙命人鞭打唐僧,他几次要求替师父挨打,甚至在被妖魔击败,从昏死中醒来后,一开口就叫了声“师父啊”。这些都表现出孙悟空的无比忠诚,难怪不苟言笑的白龙马称赞孙悟空:“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连他的对手、反覆无常的妖魔也承认“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
  猪八戒原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不料错投猪胎,变成了猪的模样。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可以说与孙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称王,猪八戒却在高老庄入赘为婿;一个大闹天宮,一个却在耕田耙地。高老庄生活的描述成了猪八戒性格的铺垫和预演,他是带著随时可能回高老庄做回女婿的想法参加取经的。
  上路取经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饥饿,作者对猪八戒的贪吃作了不少诙谐的描写。而更严重的是,猪八戒始终没有改变好色的毛病,“四圣试禅心”时受到观音等的戏弄,仍不思悔改,以后又多次因急情贪色,落入妖怪的圈套。如在盘丝洞,他就自陷“情网”,被女妖用丝绳束缚得无法动弹。直至快到西天了,他仍是“色情未泯”。而成佛时,得到的封号也是“淨坛使者”,依然摆不脫好吃的嫌疑。
  虽然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有许多缺点,如贪吃好色,喜占小便宜等,但他并不是反面人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猪八戒自已所说的:“我是个直肠的痴汉”。这种憨厚朴实近乎呆傻的性格,不但使他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出乖露丑,也让读者在看过猪八戒的狼狈相后,因而享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从而对其产生宽容与同情。
  不过,猪八戒也不是一味的愚笨。例如第47及48回,在过通天河时,他就知道用石子投河,以辨水之深浅;知道用钉钯筑冰,以测河水结冰之厚薄;还知道用草包著马蹄以防滑;让唐僧把九环锡杖橫在马上,以免从冰缝眼里掉下去。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是整天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所不具备的。作者在写尽猪八戒的“直”与“痴”时,又为他点缀了些“曲”与“巧”,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和丰满。
  与孙悟空、猪八戒相比,沙和尚显得不那麼突出。但他同样是取经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原是玉皇太帝灵霄殿上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沙和尚因无心之失而受重罚,却一心向善,使他有别于孙悟空、猪八戒。
  参加取经后,他也表现得十分沉著,抱定了“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的志向,坚信“且只挨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因此,在取经四众中,他经常起著消弭分歧、调和矛盾的作用。当猪八戒打退堂鼓时,是沙和尚鼓励他坚持下去;当孙悟空吵嚷著散夥时,也是沙和尚作中流砥柱,劝得他回心转意。
  尽管他总是谦虛地说“我也没什么本事”,但没有他的协助,孙悟空有时也孤掌难鸣。在一个团队中,沙和尚是这样一种人:有他,人们不觉得什么;没他,却会感到少了什么。
  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姓敖(龙族王室之姓),小说里并未出现其名,亦未被授予法名,书中又称为意马。因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犯下大罪被处死罪,后被观世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在书中暗指水属性。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去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八部天龙马,全称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没有专用武器,初次出场是不持武器以龙形和孙悟空战斗,后来与奎木狼战斗时骗得奎木狼宝刀,再持刀作战。
  《西游记》中的神仙菩萨包括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来自道教的,也有来自佛教的,还有来自民间信仰。最上一层的神佛是玉皇大帝和西天如来佛,在他们之下,是相当复杂的神灵系谱。在玉皇大帝系谱中,有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许旌阳、葛天翁以及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在如来佛系谱中,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众多菩萨;在地上,又有山神、土地之类;在水中则有水神、龙王。基本上,这些都是人间朝廷及其权力机构的翻版。
  《西游记》描写神仙菩萨,往往赋予人的感情特征,故多有可爱之处。如太上老君就如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孙悟空的捉弄面前,有时竟表现得十分无奈,反而增添了他的真实可信性。当然,作者这样描写神仙菩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旨趣,他们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如”也称“如实”,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沿此真理行事便可达到佛的境內外界。中国佛教徒尊其为最高神只。但在民间,如来佛在神界的地位似略低于玉皇大帝。
  在《西游记》中,当众天将制服不了孙悟空时,玉帝“遂传旨著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他不但降伏了孙悟空,还安排了观音去寻访取经人,并曾在急难中给孙悟空以启示,最后将佛经传给取经人。可以说,整个取经活动都是在如来佛的掌控之下。但在具体描写上,他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
  观世音
  观世音,为佛教诸菩萨的首席。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略称观音。佛教称其大慈大悲,遇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会前去拯救。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每当遇到危难时,总是默念观音,才转危为安。
  在《西游记》中,除了唐僧师徒,观音菩萨可以算得上是第五号人物。从参与收伏孙悟空,到寻访取经人,或设障碍以试禅心,或收妖魔以助西行,甚至“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也是由她策划补足的。观音菩萨贯穿全书,具有艺术结构上的特殊作用。在小说中,孙悟空一遇到委屈或麻烦,首先想到的总是观音。作者在往来奔波的观音身上赋予了明显的世俗化特点,她不仅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法力受人崇信,也与孙悟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际上,观音是民间信仰的一个核心,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也有所反映。《西游记》虽然也写了玉帝、如来这两位仙佛界的最高神,但对他们时有调侃,至少孙悟空对他们不是那麼恭敬的。而观音则不然,在小说中,她得到了所有人、包括孙悟空、猪八戒这种放诞无礼者的礼拜。当然,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也不像玉帝、如来那样高高在上,小说赋予了她世俗的品格。例如在第48回,作者所描写的“鱼篮观音”,恰如作品中猪八戒所说的,是“一个未梳妆的菩萨”。这一诙谐的说法表明观音不再是神祕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极富人情味的。
  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古代所谓的东西南北“四海”,是不同于今日之地理概念。而作为水神,龙王则遍布江、河、湖、海。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西游记》所写的与此大体相符,只是南海龙王与西海龙王的名字颠倒了。
  孙悟空没有兵器,就跑到东洋海底向龙王敖广索要,接著他进一步索要披挂,惊动其他三海龙王也都赶来了。四海龙王对孙悟空的无礼行径很不满,进表玉帝,控告孙悟空,加上阎王也上奏控告孙悟空强行勾掉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道致了玉帝降旨收伏孙悟空。后来,《西游记》中对龙王也时有提及。如第14回,孙悟空打杀六贼,因受不了唐僧的指责,一气之下要回花果山,路过东海,到龙王那里去喝茶,龙王以“圯桥进履”的典故开道他,使得孙悟空又回心转意;第44回,四海龙王听随孙悟空的号令行云布雨;第77回,北海龙王还曾被孙悟空喚来,以保护唐僧免受火蒸之苦;而在第43回,孙悟空为降黑水河妖,又曾向西海龙王问罪。
  此外,在《西游记》中,还写到了龙婆、龙子、龙女,他们构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家族。
  二郎真君又称二郎神,有关二郎神的说法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一说是战国时秦国川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一说是隋朝人赵昱;一说是宋徽宗朝的杨戩,他原是得宠宦官,后来被附会成水神;一说是晉时名将邓遐;一说是古印度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这几个传说中的二郎神虽各不相同,但也时有相互吸收。《西游记》所写为杨戩,也综合了其他有关二郎神的传说。
  第六回孙悟空大闹天宮时,玉帝遣二郎真君前往擒之,孙悟空笑谓二郎曰:“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这里所说的是宋代宦官杨戩。不过,小说中又称杨二郎手下,有梅山七兄弟,又源自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斩蛟定患故事中的梅山七圣。宋以后,二郎神信仰在民间极为流行,在小说戏曲也经常有所表现。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本领高强,在第6回围剿孙悟空时,孙悟空不断变化,也无所逃遁。而在孙悟空参加取经后,则给予过协助。
托塔天王、哪吒
  佛教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名气最大,唐代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谓其“右扼吳鉤,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其手持的宝塔或由其三子哪吒捧行。后来毗沙门天王逐渐中国化,与唐初名将李靖合而为一,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有关哪吒的故事,《封神演义》述之甚详。在《西游记》中,托塔天王率三子哪吒奉玉帝旨意,先后两次讨伐孙悟空。哪吒使出三头六臂,十分英勇,但均被孙悟空打败。另外,小说又描写李天王二子木叉也曾助战。
  孙悟空参加取经后,作品对李天王父子仍时有提及,如第83回,描写地湧夫人(老鼠精)是李天王的干女儿,抢夺了唐僧,孙悟空上天向李天王问罪,李天王、哪吒因而一同前来降妖。
  妖魔鬼怪也是《西游记》艺术形象中的一大系列。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各种动物精怪,它们既有动物的形体,又有世上恶人的卑劣品行,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这些妖魔鬼怪不但残害百姓,称霸一方,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取经人。
  许多妖魔又与神佛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往往来自神佛界,被收伏后又皈依神佛界。如在乌雞国侵国篡位的狮子精,原来是文殊菩萨座下的青毛狮子。国王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他说那个狮子精“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異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作者显然是以此讽喻现实社会中的官官相护。当然,作者这样写,大约也是为了表现观音开道孙悟空时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好坏本是一念之差。
  六耳猕猴即假孙悟空,他能聆音,善察理,知前后,对万物皆明,与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同相同音,也有同样的本领。后被如来佛识破,并用缽盂抓住它,使其现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在《西游记》的妖怪中,六耳猕猴怪十分特殊。他是在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乘唐僧身边无人,假冒孙悟空模样,将唐僧打昏,夺走行李,声言:“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因此,真假猴王可说是代表著孙悟空的“二心”,作者反复提醒读者:“人有二心生祸灾”。真假猴王之爭是“二心竞斗”,而消灭此怪,则是“剪断二心”归于正。
  假猴王实际上也是孙悟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以孙悟空的一身本事,去西天易如反掌,如今却在唐僧手下受气,偶然产生拋开唐僧,自去取经的念头并不为奇。而真假猴王的苦战,也就说明人要战胜自我最不容易。当然,作者也没有把责任都归咎于孙悟空,他强调的是,取经队伍应该“合意同心”,团结向前。
敬道灭僧三妖道
  《西游记》中的妖怪有不少都是妖道,第44至46回所写在车迟国惑乱君心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是如此。他们蛊惑国王,敬道灭僧,迫害和尚,而孙悟空则以“专救人间灾害”的救星姿态出现。
  当孙悟空护著唐僧来到车迟国时,立刻解救了受苦受难的众僧,又在三清殿大大捉弄了三妖道一番。三妖恼羞成怒,要与孙悟空斗法,先是比赛求雨。孙悟空的元神上天阻止了被妖怪喚来的风婆、云童、雷公、电母及四海龙王的刮风下雨行动,却又号令他们跟随自己的金箍棒行动,致使雷雨大作。这一段形象有趣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控制天气的愿望。接下来,唐僧师徒又与妖道比赛坐禅、隔板猜物、砍头重生、油锅洗澡等,孙悟空都能出奇制胜。这段描写文笔之变幻莫测、生动风趣,也真引人入胜。
  蜘蛛精是《西游记》第72及73回所描写的七个女妖。唐僧照例充当了故事的引子,被女妖捉取。孙悟空在盘丝洞见到这七个女妖正在洗浴,因有“男不与女斗”之虑,所以让猪八戒去打。猪八戒一见女妖,有心戏弄一番,却被蜘蛛精从肚脐孔冒出的丝绳紧紧缚住。回目称这是“七情迷本,八戒忘形”,表明了作者的寓意乃在借蜘蛛丝比作“情丝”,猪八戒迷情忘本,所以才自陷“情网”,不能自拔。
  后来,孙悟空从土地那里,查明了七个女妖原来是蜘蛛精,轻而易举地就把她们消灭了。不过,蜘蛛精们还有一个结拜的兄长,是蜈蚣精,孙悟空是靠毗蓝婆的小儿昴日星官(一只大公雞)才把蜈蚣精降伏的。这一段故事很有童话情趣。如蜘蛛精手下的小妖,是蜜蜂、蜻蜓、牛蜢之类,都是蜘蛛精结网所获;而蜘蛛精的弄奸作祟,只不过是吐丝而已;另外还有公雞善吃蜈蚣之类的事,都描写得与这些动物的特性相吻合,令人忍俊不禁。
狮驼洞三妖
  第74至77回描写的狮驼洞降三妖,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唐僧师徒刚到狮驼岭,作者就渲染了妖怪的凶恶,唐僧止不住眼中流淚,八戒更叫嚷著要逃跑。当然,这都是为了衬托后来孙悟空的英勇无畏。
  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孙悟空先探听了妖怪的虛实,变化形象,主动出击。不料被妖魔识破,装进了阴阳瓶中。巧妙逃出后,孙悟空再去挑战,乘老妖不备,钻进其腹中,迫使老妖告饶。二、三怪犹不服,一度还将唐僧师徒捉住,放入蒸笼备吃。孙悟空使出各种招数,救出师父,并从如来处那里得知,狮驼洞三妖原来是佛界的青狮、白象、大鹏金翅雕,妖怪最后也由此得以被如来收伏。
  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说:“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公,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王曾与他为友,八洞仙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又说:“如来,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其中也寄寓著反映现实政治的讽世意味。
牛魔王家族
  《西游记》描写了几十个降妖伏魔的故事,那些妖魔的事蹟多半随著故事情节相起迄,故事一完结,该妖魔便不再出现,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牛魔王家族。
  红孩儿:早于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王称圣时,就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后来,牛魔王大约成家立业了,娶妻生子,成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家长。在取经路上,最先出场的牛家成员是牛魔王的嫡子圣婴大王,乳名红孩儿。他在枯松涧边的火云洞,仗著神通广大,压迫山神、土地,道致民愤极大;又抢夺唐僧,想蒸吃以延寿。其三昧真火,虽孙悟空也难以制胜。
  铁扇公主: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或称罗剎女,自恃有一把神奇的芭蕉扇,在火焰山盘剝百姓。因红孩儿被观音收去,她对孙悟空十分怨恨,不肯借扇给取经人,因而引起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冲突。
  此外,《西游记》还描写了牛魔王的兄弟如意真仙和他的妾玉面公主,以及与牛魔王过从甚密的万圣龙王家族,他们大多都有不良的品行。从号山到西梁女国、火焰山,以至祭赛国,牛魔王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势力网。
  不过,在牛魔王家族中,除了玉面公主,其他成员并没有被打杀,这可能与作者将此家族描写得曲尽人情有关,至于其他妖怪在作者的笔下则完全是薄情寡义的。
  在明清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艺术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品,它主要采用非现实的形象构成方式,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展开了一幅幅游历型的动态画卷。那一个个降妖伏魔的故事,既充满了幻想色彩,又蕴含著丰富的社会寓意与人生哲理。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诠释就众说纷纭。小说敷演的是佛教徒的事蹟,所以很自然有人认为它宣扬的是佛教思想。但《西游记》同时也备受道教徒的青睐,清代以来出现的陈士斌《西游真诠》、刘一明《西游原旨》等书,都是从道教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评点的。而清代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则是从理学角度阐发此书“精义”的。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
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令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13]:40-42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释迦牟尼、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散文化、韵文化的语言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丰厚的思想內容
  近代以来,胡适、鲁迅等人,对上述三教的牵强附会不以为然,又认为《西游记》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实不过出于作者的游戏之作。此后,随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发展,有人重视作品的政治寓意,有人强调小说的哲理內容,更有人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探求书中的深刻思想。
  这一方面反映了《西游记》的创作本旨确实难以定于一尊,另一方面也表现这部作品的丰富性。只有平庸浅薄之作才会一览无馀。
显示民族的精神风貌
  《西游记》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试想唐僧师徒出生入死,降妖伏魔,“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壮举!而取经四人都在这一精神的试炼中表现了不同的品格。
概括民族性格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古代知识份子志行修谨,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也折射著中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能夠以一部作品,就如此鲜明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确实是少见。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也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天上人间,殊方绝域,无处不到,无奇不有。
  在这里,幽冥界勾了生死簿就可以永生;黃河、海水可以瓶装杯泻;风雨雷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南天门上,哪吒把皂旗展开,日月星辰俱遮蔽了,真是“干坤墨染就,宇宙靛装成”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火焰山下,用芭蕉扇连煽四十九下,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
幻想与现实相紧扣
  但是《西游记》的幻想又不是凭空虛构的,它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如书中严整有序的神佛世界,就是尘世间统治机构的翻版,他们也有自己的上下级关系,也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的行政手续和管理办法。而那些称王称霸、误国害民的妖魔,实际上也是社会上各种黑暗势力的幻化形象。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形象,无论他们以什么形体出现,都具有人类的品性,从而使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诙谐幽默是《西游记》敘事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吸收了传统俳谐、民间笑话的成功经验,涉笔成趣,笑料丛生。誇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微笑。其中既有对世态风俗的讽刺调侃,也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悉心体察。如描写降妖伏魔,不是单纯渲染凶险恐怖,而是善于通过趣笔化解紧张气氛,不但对妖魔的不自量力多予嘲弄,也使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愉悅超然的阅读心理。
  在人物塑造方面,《西游记》也是多用谐谑之笔。唐僧心诚志坚,又庸弱迂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领道三个顽劣不堪的“妖徒”,进行神圣的取经,本身就具有喜剧性。而孙悟空、猪八戒更生动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喜剧性格。孙悟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正面而肯定型的喜剧人物。他一直是以英雄的乐观精神感染读者。猪八戒则是不自觉的、负面而否定型的喜剧性格。他经常表里相背,弄巧成拙,欲盖弥彰,陷入被人嘲笑的境地。
语言风格突出
  在《西游记》产生之前,白话小说的发展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早期的白话小说还相当朴拙,而且个性特点不鲜明。《西游记》则不然,它的语言轻松明快,诙谐幽默,充满激情,风格十分突出。
  作者的散体敘述语言常采用简短、整齐的句式,造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又赋予敘述语言以情绪化色彩,避免纯客观的平铺直敘。作者还大量运用韻文,既有义理的表现,也有气氛的烘托,还有不少人物的韻白。
  这些语言的运用灵巧活泼,各臻其妙。如孙悟空就有许多长篇诗白,它们强化了他桀骜不驯的英雄品格。他声称:“你去干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我也曾花果山上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宮。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了六七锺。”诸如此类,无不韻律独特,情境超拔,充满了自豪与骄傲,极易喚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
  在古人所谓的几大奇书中,《西游记》凭其对人类的本性与经验,有著深刻而朴实的揭示,使其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界限,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价值。
  事实上,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你渴望摆脫一切束缚,甚至有闹个天翻地覆的冲动,那麼,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做出些事后连自己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那麼,不妨以猪八戒作为自我嘲弄的镜子;最好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偏执的顶头上司;万一你自己不幸,如唐僧般处处逢灾,又无能为力,万事靠人,也不必自怨自艾,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西天还是可以达到的;假如你乏善可陈,默默奉献一似沙和尚,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由于明代通俗小说的文化地位仍十分低下,几部重要作品的作者情況都不太清楚。我们虽然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水浒传》,但有关他们生平的材料几乎为零。而《金瓶梅》的作者则只有个“兰陵笑笑生”的大号,具体是什么人,难于查考。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在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上,只署著“华阳洞天主人校”。鲁迅根据明熹宗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及清人钱大昕、吳玉搢等人的记载与推论,断定《西游记》出于明代文人吳承恩之手,胡适也赞同这一说法,遂为一时之定论,后来排印出版的《西游记》就都署上了吳承恩的大名。
  但也有人认为《淮安府志》虽记载了吳承恩作《西游记》,却并没有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而黃虞稷《千顷堂书目》又曾将吳承恩的《西游记》列入游记类作品,而不是列入小说类,所以怀疑吳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
  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丘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丘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自明以来,有很多人认为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阮葵生、丁晏、吴玉晋、冒广生都认为《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即所谓的“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或同时代之文人如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李春芳、陈元之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现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残缺。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有陈元之的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天潢河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西游真诠:清朝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游证道书
  新说西游记
  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最早关于唐僧取经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鲜文译本,不过那是取经故事,与《西游记》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11],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西游记》有参考印度神话故事成分。陈寅恪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六四。猪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得是牛卧比丘惊犯宫女的故事。《西游记》有孙悟空入妖魔腹中,并威胁要吃掉对方的内脏的故事,在《中阿含经》亦有类似记载:“彼时魔王化作细形入尊者大目犍连腹中。大目犍连知魔王在其腹中,即从定寤,语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于是魔波旬化作细形,从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连前立。”。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很多道教人士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内丹派作品,如:马钰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31回书:“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 提示中我们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又《西游记》第99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真经歌》(“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表示元精、元气。修炼内丹时,元精、元气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又如《西游记》第59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袁世硕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
  部分研究人士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的感叹与影射、暗喻。
  在嘉靖年间,明世宗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奸臣严嵩等人因为善写道教的青词而备受宠信,朝政昏乱。西游记里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却反对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对当时政局的反抗。
  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着: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另待。
  其次,“猪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侧的贪官小人,“唐三藏”则是昏庸皇帝,至于“沙悟净”则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说过程中猪八戒经常巴结、讨好唐三藏,但也时常恶意中伤孙悟空(排挤良臣),同时也频频欺压比其更晚加入取经队伍的沙悟净(恶官欺压百姓),而唐三藏的反应经常是轻信猪八戒而误会、责备孙悟空,另一方面沙悟净也经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孙悟空虽多次遭僧误会、责备而气愤,但最后依旧会在危难时回来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诬陷,但仍不损其忠君爱国之心。
  此外,小说中经常在收服地方妖精后,天仙就会出来求情挽救,并解释自身一时疏管(上界一天、下界一年),以致仆从、坐骑(座骑)跑到人间成为作恶的妖精,请网开一面让其带回从严管教。
  此一戏码的真正背后含意是:明朝各地方多有欺压百性的小官或土豪劣绅,这些小官或土豪劣绅的恶行一旦被获知并即将定罪问斩时,就会有皇亲或朝廷高官前来求情,事实上这些敢在地方为恶者,本就与这些皇亲或朝廷高官有着紧密关系,所以才有恃无恐地为恶。小说中不断在强调这种难以正法、难以将恶根绝的无奈。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20世纪《西游记》古本新发现和争论
20世纪在海外发现了现存的4种明代刊本。
一为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
二为福建杨闽斋清白堂梓行的《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
三为未署刊者的《唐僧西游记》。
以上3种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有“秣陵陈元之撰”的序言。世本陈《序》后题“时壬辰夏端四日”,一般认为“壬辰”系万历二十年(1592),为现存《西游记》最早刻本。
以上三书各二十卷一百回。其中世本为全本,其它二种略有删节。
四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首有慢亭过客即袁于令的《题词》,不分卷,一百回,全本,文中有大量回评和夹批(或眉批)。
明版《西游记》的发现和介绍,使学界大大开拓了视野。最突出的表现,在《西游记》版本问题上第一次认识到早期的《西游记》,原来与坊间流行的清代本子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这就是当时流行的清代《西游记》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即被称为唐僧出身故事或唐僧小传的内容,在明代版本中竟然没有,于是由此引发了一场至今争讼不休的唐僧出身故事究竟如何演变的一大疑案。
二是在海外发现了两种明版简本《西游记》。
一为“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的《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以往据该书卷首或卷尾偶题“唐三藏西游释尼传”而定名为《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今从书前题名改正),十卷六十七则;
二为“齐云阳至和编”、“芝潭朱苍岭梓”的《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
据考,一般认为这两种简本也刊刻于万历年间。令学界深感兴趣的是这两种明版简本,除朱本有唐僧小传而阳本则无以外,两本文字竟大有相同处。由此,又引发了一场这两种本子谁先谁后,以及它们与明代早期的全本《西游记》谁先谁后的论争。这场论争,关系到早期《西游记》如何演变,以及究竟谁是《西游记》祖本的重大版本问题,至今也依然争讼不休。
三是在海内外陆续发现了早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先后问世的说唱本《西游记》,共有3种。
一为题“中瓦子张家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另一版本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上中下三卷共十七节;
二为《西游记》平话的两则片断,即辑入《永乐大典》的《魏徵梦斩泾河龙》和辑入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的车迟国斗圣。《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一年至六年();而据朝鲜学者考证,《西游记》传入朝鲜当在公元1347年(元惠宗至正七年)前。《魏徵梦斩泾河龙》标明为《西游记》;车迟国斗圣则明确说明为《西游记》平话,而且该《西游记》又名为《唐三藏西游记》。文中且有八则注,总括之,堪称扼要介绍了当时平话《西游记》全书的内容,从中可看出平话《西游记》已较《取经诗话》大为发展。虽然据这两则片断,尚难肯定是出于同一平话,还是出于不同版本;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与《取经诗话》一样,都是下层文人对说唱艺人所说《西游》故事的提纲式的记录;当然,也不难推知,这类记录本印成后,又供更多的说唱艺人演唱。
三为《西游记杂剧》,据考为明初人杨景贤作,共六本二十四出;同时,从早期的戏曲资料中还可看到更早时期演唱的有关描写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剧目和唱曲。这说明,自从唐玄奘取经后,其事迹被神话化,且在说书艺人和演唱舞台,同步发展,甚至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这些资料的陆续发现,使学界对《西游记》的成书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原来今见的小说《西游记》是由唐宋元明以来,在民间文学发展基础上不断地演变。最后在明代中期由文人加工改定为百回本小说巨著。由此,学界对“西游”题材的早期资料和小说《西游记》之间究竟如何演变,以及文人最后加工改定时,“西游”作品已经发展成一个什么模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种种令人思索的论题,并引发出广泛的争论。
前述版本发现后,连同6种清代梓刻的百回本,也就是说,现存的“西游”作品特别是小说《西游记》明清版本共12种,均已为人所知。
6种清刻本是:
汪象旭《西游证道书》(简称证道书本),刊刻最早,也最为稀见;
陈士斌《西游真诠》(简称真诠本);
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简称新说本);
刘一明《西游原旨》(简称原旨本);
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简称正旨本);
含晶子《西游记评注》(简称评注本)。
清刻本均有大量评点文字和序跋,其中新说本为全本,其它5种为节本。前辈学者就以这些新发现的和原有的版本资料为根据,以他们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对《西游记》版本问题,展开了开拓性的科学研究。
诸如胡适的《西游记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郑振铎的《西游记的演化》和孙楷第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简称书目)等著作,或串述了《西游记》从《取经诗话》开始,如何演变为小说,甚至理出明清版本的源流衍变,或对《西游记》的祖本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见解,或对《西游记》的明清版本作了系统的著录,或对《西游记》版本中一些特殊资料和特殊论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主要着重于介绍新发现资料,或在海外只能对版本作匆促的浏览,因此,其中某些见解也只能点到为止,甚至不可避免地会有偏颇甚或缺失;但是,荜路蓝缕,功不可没,而且事实上,他们的著述,至今依然是当代《西游记》版本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他们的许多见解,仍是使研究者们获得莫大启发甚至成为导入争论的起点。
进入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研究的复苏,特别是诸种明清《西游记》重要版本影印本的扩大发行,不但研究条件大为改善,而且使不少《西游记》版本研究者第一次看到了许多明清重要刊本的真相,于是沉寂了数十年之久的《西游记》版本研究园地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开拓。
现将《西游记》版本方面正在争论和存在分歧的有关问题,综述于后:
一、《西游记》祖本问题。小说《西游记》不是个人创作,而是在由《取经诗话》问世以来经过长期发展最后由文人加工改定。这位改定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吴承恩,但也有不同意见。为方便计,本文以吴氏著定名。
所谓《西游记》祖本问题,以往所论即指吴氏据什么本子改定。最早提出祖本问题的是鲁迅,他以为《西游记》据简本阳本而来。稍后,郑振铎看到了《永乐大典》中《西游记》残文,便提出祖本是《永乐大典》本。鲁迅随即改从郑说。与此同时,胡适曾认为《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祖宗”。至晚近,除有论者提出简本朱本是祖本,有论者重新肯定鲁迅的阳本是祖本说以外;又有论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是引首诗中所说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的《西游释厄传》,也就是清本《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和短跋中提到的“大略堂《西游》古本”和“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此外,笔者亦曾提出:从平话《西游记》发展到小说《西游记》,这中间还有标志着一个特定阶段的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西游记》新本在流传,认为祖本即在其中。据以上种种说法,笔者目前认为这都是指小说《西游记》的演化过程而言,所以也有论者提出应有母本和祖本之别;很明显,此所谓祖本则指母本的母本了。其实,按《辞源》和新版《辞海》,所谓祖本是指书籍最先的刻本或最早的刻本。如果以此为据,为统一口径,则《西游记》的祖本最有可能者当推世本。当然,世本究竟是初刻本还是重刻本,目前也是《西游记》版本问题的一大争论点。持初刻本或重刻本者皆有,甚至有持疑似之间者。笔者亦曾发表自相矛盾的言论;但据目前各家所论,细加斟酌,当以初刻本为是,或可能性最大。
二、唐僧小传问题。此题的症结是“与清版对照,为何明版百回本中没有唐僧小传,而只在第十一回唐僧出场时二十四句诗作简单交代;但明版简本朱本却又有一卷叙此事。探讨此题,对搞清明清版本演变关系至巨。但因材料缺乏,各家多为揣测之词。郑振铎说:难道吴氏原本果有此一段故事,而为世德堂所脱落?不知其真相究竟如何;孙楷第说:吴氏原书或竟无此故事;若果有此事,则为万历间刻书者删去;结论是“此事之有无,今不易悬测”。很明显,前人持谨慎态度,故多游移其词。今人关于吴氏书中有无此故事,综合之有三说:一为吴氏书原无;一为吴氏书可能有;一为吴氏原本中有,而为世本刊落,或为世(补)本刊落。今人关于明版简本朱本中有此故事,综合之亦有三说:一为从古代戏曲中来;一为从吴氏书中采来;一为胡乱编写,自行加入。今人关于清本证道书本中首先有第九回之由来,亦有三说:一为如证道书本回评中说沿袭大略堂《西游》古本而来;一为来源于吴氏书;一为来源于朱本或朱本的另一刻本。笔者以为:据《朴通事谚解》所载材料,当时的《西游记》平话中尚无唐僧出身故事,但不能排除此后在说书艺人的演出中决无此故事,因为流行当时的古代戏曲中演唐僧出身故事已相当完整。故吴氏加工改定《西游记》时,不论其所据底本之有无此故事,他若要加以收进百回本,当是易事。但笔者以为吴氏不可能加以吸收,原因就在于此故事中所叙及的人间生活部分经不起推敲,有悖于真实性的太多,无法修饰改编,故径行删汰或不采。故与刊刻者无关。至于朱本有此故事,则是据戏曲材料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改编而成。朱本卷四叙述此故事时,将戏曲材料中所写陈光蕊赴任之地洪州改为江州,收养江流儿的和尚迁安改为法明;但在卷六写到唐僧出场的二十四句诗歌中迁安虽改法明,洪州却赫然犹在,以致与卷四改江州自相矛盾。这是朱本编者沿袭旧说而又修改马虎的铁证。至于清本《西游证道书》首先出现第九回故事,虽自称是据大略堂古本而来,其实是托词,实际上由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这从此回文字之粗率,与其它九十九回文字格调大有差异即为明证。
三、《西游记》佚本问题。首先,《西游记》平话今残存二则,全书遗佚,且可能不止一种。问题是平话后有没有故事更为丰富的词话本。有论者以为极有可能。笔者也以为世本中确有许多体现民间文学特性的文字,如为数众多的俚词和复述语之类。且平话印行后至小说产生前的约二百年间,说书艺人演唱《西游》故事毫无扩充和丰富化是很难想像的。故《西游记》词话佚本的可能性极大。其次,据记载,小说《西游记》佚本似更多。据明人盛于斯《休庵影语》所载就有三种:一是他幼时所读百回本与今见不同,证据即所举回目“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和“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与今见本第六十四回和第一百回相应回目大不同,有可能为遗佚之异本;二是书商周如山说周邸有一部九十九回本;三是该书商称周邸本曾梓刻,因“订书”“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的百回本。另外,世本陈《序》记载:世本据以翻刻的那部由书商唐光禄购进而“奇之”的即笔者称为“前世本”者,究竟是抄本抑刻本,抄本可能性极大,但也难确证;又是否即周邸九十九回之抄本,也缺少材料来推定。“前世本”当亦遗佚。又有疑为佚本者,即明人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山东部分著录鲁府和登州府各刻一部《西游记》。有论者以为鲁府本为《西游记》原本的初刻本,登州府本为其复刻本。对此,笔者以为古今无任何资料证明该二种《西游记》为小说,却极有可能是指李志常所著记叙其师邱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时言行和经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该书明时通常简称“西游记”,且全真道祖师爷邱处机系登州府人,该书一开头就两度提及“登州”,登州府加以梓刻,不过借此以重其乡土,且只寥寥一万余字,工程不大,又可附和嘉靖朝佞道风气。据此,则鲁府所刻不过是登州府本之复刻而已。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蔡金注西游记”一种,称“未见,刘一明《西游原旨》序引”。笔者以为实是指清人蔡元放评的《西游证道书》翻刻本,因该书曾两题“圣叹外书”以招徕读者,故由蔡、金评误会为蔡金注,实非佚本。另外,尚有重要佚本所谓《西游释厄传》,容后专题再叙。
四、《西游释厄传》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论题。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孙楷第在《书目》中著录《西游证道书》提及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时就说过:此古本“究系何人何时所刻,憺漪(指汪象旭)却未详言之。而《释厄传》之名,则其来源甚早。考《西游记》第一回引首诗有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诗通行本有之,明本亦有之。此或吴承恩《西游记》本名有《西游释厄传》,或吴承恩《西游记》自《西游释厄传》出,今难质言”;并联系朱本亦曾题《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却不题“大略堂”,认为“似非汪憺漪所得本”。结论是:“汪氏所云大略堂本,其源流不明如此,殊不足为持论根据”。孙氏所云,显然实事求是,持谨慎态度。但半个世纪以后,在关于此题并无任何新资料发现的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西游记》在第一回引首诗“请看《西游释厄传》”后,下注说:“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今所知、见者,有‘大略堂’本、‘书林刘莲台梓’本(按即朱本)等”。孙氏以为“今难质言”、“不足为持论根据”的疑案,竟被简单坐实。以致多有论者以此为据不断推导出新论,说什么“西游释厄传”即大略堂古本,即世本据以刊刻的唐光禄购进之书(笔者称为“前世本”),也就是《西游记》的祖本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汪象旭所称《西游证道书》据大略堂古本而来云云,多有论者认为:这不过是明末清初,各大小说名著多托言发现古本的风气波及的表现之一,不足征信;而所谓“西游释厄传”,则在明清十种百回本引首诗中均有“欲知造化会元功,请看西游释厄传”一句,所指并非最早之祖本,亦非各自据以翻刻的底本,乃是指各种版本本身。而且,明代二种简本即朱本、阳本此句为“须看西游释尼传”、“须看三藏释尼传”,难道他们各以名称不同的“释尼传”而出?当然不可能。笔者以为所谓“西游释厄传”,尚无根据遽然断为《西游记》的“较早”“传本”,至今依然是尚“难质言”的一桩疑案。
五、明清版本源流问题。一般认为明版《西游记》四种,以世本为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打白骨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