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的铁拳3火箭筒反坦克火箭筒和盟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哪个杀伤力更强?

德国拿这神器支援日本,结果志愿军用它打得美军坦克成笑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1942年11月在突尼斯遇到美国巴祖卡火箭筒后,这种革命性的武器便给德国军事机构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巴祖卡火箭筒给德军装甲部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还因为其简单的设计和低廉的成本。而这些正是当时因东线战局急转而下而对反坦克武器急需的德国所看重的。    (RPzB43型反坦克火箭筒)  很快,德国就基于巴祖卡研制出了第一款反坦克火箭筒:RPzB43型,这种火箭筒性能优良,威力巨大,深受德国步兵部队的欢迎。在大洋的另一边,跟德国的T34危机一样,日军此时出现了“谢尔曼”危机,然而日军自己的反坦克武器性能低下,难以对M4型坦克造成威胁,因此日本通过外交手段请求德国支援新型火箭筒,以应对盟军坦克的威胁。  于是在1943年夏季,德国通过潜艇把RPzB43的技术资料运到了日本,随后日军便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日军第一款火箭筒:四式70mm火箭筒,但由于本土决战思想,日军不打算把制造完成的新武器投入国外作战,因此只把技术材料提供给了在中国的南满陆军兵工厂。曾计划在1945年进行量产,不过由于日军很快投降,南满厂也没能制造出来。    (四式火箭筒,口径为70mm)  解放战争胜利后,南满工厂(此时叫90厂)被解放军接收,而工厂保存的火箭筒资料也一并被解放军缴获,这就为51式火箭筒的研制埋下了伏笔。  抗美援朝开始后,随着志愿军对美军的反攻,一些问题也随着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便是缺乏反坦克武器,于是在1951年2月,中央军委向东北兵工局下达火箭筒的研究命令,新中国第一代火箭筒便由此开始。    (M20型超级巴祖卡火箭筒)  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结束后缴获了几支M20型火箭筒,随后送回国内进行研究,但由于技术原因,美式火箭弹无法仿制出来,此时便想起来兵工局还有日式火箭弹的资料,便合二为一:使用美式火箭筒发射日式火箭弹。  火箭筒和火箭弹在1951年5月研制成功,定名51式火箭筒和135型火箭弹,测试表面火箭筒威力巨大,可以承担反坦克任务,随后51式火箭筒开始批量生产,大量发往前线装备部队。    (51式火箭筒)  日,美军为增加其在停战谈判中的筹码,又发动了“秋季攻势”。10月8日,集中配属的坦克第72营,韩国战车第31大队的全部兵力,共40多辆坦克,沿文登公路向北进攻,实施所谓的“坦克楔入战”,企图攻占我东线要点鱼隐山。  然而此时的志愿军已经换装了51式火箭筒,并不畏惧美军所谓的“坦克开路”,随后组织了包括40支火箭筒在内的反坦克大队,从10月11日到11月4日,反坦克大队与美军坦克部队交战十余次,击毁坦克多达38辆,而反坦克大队则损失轻微。美军原以为的“坦克楔入战”则彻彻底底了成为了笑柄,鱼隐山也成为了“伤心山”。51式火箭筒的诞生,不仅对抗美援朝战争有影响,同时对中国军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标志着我国反坦克武器的研制事业跟上了世界的潮流,同时也为后来研制各类反坦克武器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俄生产惰性装药型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用于训练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知远
第1页:РПГ-18“苍蝇”反坦克火箭筒
第2页:РПГ-22“净重”反坦克火箭筒
第3页:РПГ-27“合叶子”反坦克火箭筒
俄罗斯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指标
装箱的4具“铁拳”火箭筒
  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早就成为许多国家军队武库中的必备武器。它操作简便,可随时投入使用,能够大大提高步兵分队和战术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反装甲目标和提供火力支援的强大武器。尽管这种武器看似简单,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高效能的一次性火箭筒,其中俄罗斯是主要的研制生产国之一。
  回顾一下反坦克火箭筒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上世纪40年代德国研制的“拳弹”堪称火箭筒的鼻祖。
这种武器的早期型号射程很小,只有30米,射击密度也不高,但它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并装备部队。到1944年中期前,德军步兵部队的火箭筒部署密度达到每公里防线80-90具。到二战结束前,德国“拳弹”火箭筒的产量达到每月100万具。结构紧凑和使用简便是其大量使用的重要因素。
  但二战以后一次性火箭筒实际上被许多国家的军队遗忘了,各国更青睐威力较大的可复用反坦克火箭筒,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联的РПГ-2和РПГ-7В,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德国的“铁拳”44-1A1,美国的M20和M67反坦克火箭筒。
  战后,反坦克火箭筒作为步兵班、排的制式武器使用,其弹药基数包括各种榴弹,射程可达500米,具有很强的穿甲能力,能有效毁伤装甲战车、轻型防御工事、暴露的火器和有生力量。同时,由于火箭筒和携行弹药重量较大,通常由步兵(摩步)班的两人战勤组进行维护。此外,在特殊条件(城市、森林等)下作战时不要求有较远的射程,为了使每名步兵都能使用,必须减少反坦克武器的重量。
  美国人首先做了这样的尝试。他们从1962年起大量生产M72型66毫米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并出口数十个国家。其筒身采用了新材料,从而使一次性火箭筒在装药状态下的重量仅为3公斤。凭借新型火箭发动机和发射药,其射程达到150-200米。由于研制了新型空心装药战斗部,其穿甲能力达到250-300毫米。实际上,一次性火箭筒的发射装置也是榴弹贮存、运输装置。这种火箭筒成为非制式反坦克武器,可根据任务情况在必要时发给士兵。由于装置和发射装备简单,各种分队人员在短暂地了解装置和使用规程后都可使用这种武器。
  РПГ-18“苍蝇”反坦克火箭筒
  俄罗斯第一种型号的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是1972年列装的64毫米РПГ-18“苍蝇”反坦克火箭筒。它取代了部队中原来装备的РКГ-3Е空心装药反坦克手榴弹。其瞄准射程为200米,发射装置的结构类似于美国的M72反坦克火箭筒。РПГ-18筒身由2个伸缩管组成:铝合金内管和玻璃纤维布外管。发射装置在行军状态下长度为705毫米,战斗状态下长1050毫米,重2.6公斤。射击时内管向后抽出,同时前盖自动打开,瞄准装置进入战斗状态。火箭筒空心装药穿甲能力达300毫米。
  早期的采用反作用发射的火箭筒,如美国的“巴祖卡”或德国的“烟囱”,为了保护身体暴露部位,射手需要使用防毒面具、钢盔和手套。后来为了预防火箭的火药气的伤害,使用了专用护板。这些火箭筒的筒身足够长,榴弹在管内运动距离长,因而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和更远的射程。但加长筒身会降低机动能力,增加重量和携行难度。同时,伸缩式的筒身使火箭筒结构复杂,增加了射手准备射击时的工作量。
  因此为了缩短发射装置在战斗状态下的长度,俄罗斯研制者对火箭发动机进行了修整,使其榴弹在短距内能获得必需的加速和相对较高的初速度,在各种射击状态下确保射手安全,成功地研制出了长770毫米以内的发射装置。
(责任编辑:刘峰)
08-12-17 14:26·
08-12-11 10:03·
08-11-20 07:08·
08-11-18 13:50·
08-11-01 07:19·
08-07-08 06:49·
08-06-06 11:08·
08-05-23 18:00·
08-04-29 11:29·
08-04-01 11:53·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拳4火箭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