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蒸气为什么说会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软

当前位置:
>>>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原因是空气中含有[]A.氮..
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原因是空气中含有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吉林省中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原因是空气中含有[]A.氮..”主要考查你对&&水(蒸气)的检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水(蒸气)的检验
水蒸气的检验方法:用无水硫酸铜,如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则说明有水存在。&
发现相似题
与“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原因是空气中含有[]A.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6034266864261626275003261646266263为什么常温下空气会有水分,液态水不是要100℃才能变成水蒸气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什么常温下空气会有水分,液态水不是要100℃才能变成水蒸气吗
为什么常温下空气会有水分,液态水不是要100℃才能变成水蒸气吗专业回答,具体到分子结构
我有更好的答案
空气中的水蒸气密度很低,所以不会液化。至于它们怎么来的,我们说是蒸汽压的原因吗因为在常温下
我能说是蒸汽压的原因吗~~~~
为什么密度低就不会
其实,空气中的水蒸气是要分得一定的压强的,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饱和蒸汽压(环境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蒸汽压而不使其液化)是一定的。
所以,当环境干燥时,水蒸气不易液化;而湿度大时,易液化。
采纳率:7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答案带解析】(2008o长春)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2008o长春)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酥脆的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水分,看下列选项中那一个中含有水即可.
A、选项中的氧气不含水分,故A不行.
B、选项中的氮气不含水分,故B不行.
C、选项中的二氧化碳不含水分,故C不行.
D、选项中的水蒸气中含有水分,可使酥脆的饼干变软,故D行.
考点分析:
考点1: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由此可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或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或含量最多)的气体等;以及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另外,为了准确、熟练地牢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可以运用如下口决:“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稀有气;还有两个零零三,二氧化碳气杂唤”,来导学导记之.
考点2: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是指空气中的各成分的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如下:1.氧气,在过去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通常状况下,人吸入空气就可以,但如潜水、医疗急救等时,则需要用纯氧(或富氧空气);还有,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金属切割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用途也比较广泛.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3.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它们却是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它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等;氦、氖、氩、氪、氙等可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 4.二氧化碳,只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可是,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空气成分的重要作用及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重要作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空气中氮气和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对这一块知识考查重点.其中,氮气还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并且,主要是考查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以及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成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空气中氮气和稀有气体的重要作用及其相关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相关试题推荐
(2009o黄石)下列现象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B.酒精挥发C.玻璃破碎D.冰雪融化
(2008o临沂)某实验小组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有______;(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证明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白色沉淀可能是______,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______.(2)向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3)将实验(1)中得到的滤液分成两份,将实验(2)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先通入其中的一份,无沉淀产生.气体导出后再通入另一份滤液中,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过滤.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实验(2)中产生的气体里含有______.(4)向实验(3)中过滤后所得的滤液里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推断,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______,根据实验全过程推断,原混合物中还含有______.
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完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时,针对将少量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甲、乙两个同学为此争论,甲说:“钠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铜的前面,反应会置换出铜”.乙说:“不对!反应会放出气体,产生蓝色沉淀”.乙的理由是 ______.为了验证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他们完成了该实验,在实验中果然产生气体和蓝色沉淀,但甲又说:“那会不会蓝色沉淀掩盖了红色铜的现象呢”?你如何用实验证明该蓝色沉淀中不含红色的铜:______.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推断少量金属钠投入到氯化铁溶液中产生的现象:______.
某CuO粉末中混有少量Cu2O,现有一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其中Cu2O的含量,请根据图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X是常见还原性气体CO、H2中的一种,请根据组合装置判断X的化学式为______,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若缺少它,将直接导致反应后______装置内的物质的质量有偏差.(3)已知Cu2O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被X气体还原为Cu,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Cu+H2O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变软,是因为有水蒸气,可是面包放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硬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饼干的含水量极低,因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饼干,致使饼干受潮而 面包本身含水量比较高,大于空气中水汽含量,所以面包反而失水,变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个人认为是这两者化学组成、结构等不同,导致吸湿性不同才会产生上述现象吧。参考/view/653782.htm
平衡的问题
是馒头变硬,不是面包 饼干吸收了空气中的馒头和面包本身就比饼干水分而馒头面包是低油低糖,糖和油少了,保湿性就差,所以长时间后,水分会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两三天就变软了,证明了空气中含有______;..
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两三天就变软了,证明了空气中含有______;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______,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放在空气中的饼干变软是由于饼干吸收水分而变潮,因此说明空气中含有水分;露置的石灰水液面出现的白色薄膜为碳酸钙,是由于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故答案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两三天就变软了,证明了空气中含有______;..”主要考查你对&&空气的成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空气的成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性质
空气的成分: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氮气,稀有气体;按体积分: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易错点:&&&&&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基本恒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续,气体的排放,空气的成分也在不停地变化,因此不能认为空气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4 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3CaO+ CO2↑&(2)“↑”的使用&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2+H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2CO2 (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3+HCl==AgCl↓+HNO3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4==FeSO4+Cu.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概念: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步骤:(1)写: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2)注: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光照,通电等] 概述:&&&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物理性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因此当我们进入干枯的深井,深洞或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先做一个灯火实验,以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造成危险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 + H2O===H2CO3,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红色石蕊试液又变回紫色:H2CO3===H2O + CO2↑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Ca(OH)2 + CO2====CaCO3↓+ H2O (4)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干冰: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如果用飞机向云层中撤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就可以形成降雨。& 二氧化碳不一定能灭火: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能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所以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鉴别方法: (1)澄清石灰水: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 (2)燃着的木条:将气体分别在空气中点燃,能燃烧的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3)紫色石蕊试液: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 (4)还原金属氧化物: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出现黑色粉末变红这一现象的是一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除杂方法: 1.CO(CO2)(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通常将气体通人过量的碱溶液(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 2.CO2(CO)(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通常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二氧化碳与石灰石的应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及现象有以下儿方面的应用:(1)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鉴别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将CO2气体通入待测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的为NaOH溶液;(3)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杂质:如除去CO中的CO2 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4)解释澄清石灰水为什么要密封保存: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而使澄清石灰水表面生成一层白膜或变浑浊,其成分是CaCO3; (5)用石灰砂浆砌砖抹墙不久后变白变硬:石灰砂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Ca(OH)2声称白色固体CaCO3固体。 (6)保存鸡蛋:将鸡蛋浸泡在澄清石灰水中,取出来后CO2与石灰水反应封闭鸡蛋壳上的小孔,可以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二氧化碳肥料: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而现在在温室大棚内种植蔬菜水果时,经常人为提高温室内CO2 浓度,以增加农作物产员,增大CO2浓度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在温室内放置干冰,干冰升华增大CO2浓度。 (2)在温室内放置通过化学反应产生CO2气体的物质,如在塑料大棚顶部的容器内放置石灰石和稀盐酸。灯火实验: (1)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它不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常量时,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而在低洼的地方浓度会增大。在进人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前,应先点燃一支蜡烛用绳放到下面,观察蜡烛能否正常燃烧,若不能正常燃烧,应开启菜窖或深井一段时间后再检验,直到蜡烛能正常燃烧时,才能下去。
发现相似题
与“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两三天就变软了,证明了空气中含有_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74611288682247051756081520151973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