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币天下

住在湖边的艺术生活 马克走进龙湖嘉天下_房产资讯-北京手机搜房网住在湖边的艺术生活 马克走进龙湖嘉天下 搜房网房天下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天气渐渐的转热了,大街上来往的人群都迫不及待的脱掉了阻挡散发热气的长袖衣,露出了经历一整个冬天包裹的皮肤。火辣的高温天气,吓得许多人的不敢出门了,这些人也是包括马克的。这一天,阴天,马克终于等到了,所以觉得应该要踏出公司大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有道是四月不出门,五月徒伤悲,接下来的五一小长假一直都是马克恐惧的源头,五一看到的多的就是人了。所以,为了能避开人群,马克舍弃掉了五一,选择4月的后一天来出行。时间:日地点:泉安路与双龙路交汇处东北侧(九十九溪旁)人物:马克事件:住在湖边的艺术生活马克走进龙湖嘉天下本期看点:1、龙湖嘉天下项目介绍及交通2、龙湖嘉天下新楼盘动态3、龙湖嘉天下新工程进度4、龙湖嘉天下项目周边配套5、龙湖嘉天下看房总结记得那时马克经常往来晋江,沿途总有龙湖嘉天下五个字映入眼帘,车子经过的地方,保安站立着,入口就像是邀请人家来到另一个世界而设立的环境穿梭门,隔绝着里外不同的环境。来吧~来看看吧,一次次的经过,匆匆一瞥,仿佛在勾引着马克。今天,马克带上了相机背包,来到了龙湖嘉天下。五一之前的小旅行,希望是不枉此行。龙湖嘉天下项目效果图龙湖嘉天下营销中心入口处龙湖嘉天下营销中心入口&龙湖嘉天下项目介绍及交通龙湖嘉天下位于晋江市泉安路与双龙路交汇处东北侧(九十九溪旁),为龙湖地产进驻晋江的个项目,也是继厦门之后,布局海西的第二个项目,项目总占地698亩,总建筑面积达122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平层别邸、高端商业、景观商务为一体的城市豪宅地标。依旧是搭乘我们的老朋友K604,从宏昌宾馆上车后到双沟桥头站下车,往回走的路上,我们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项目地点了。马克一直都是11路的忠实执行者,五月天热哄哄的,通向项目营销中心的路却是遥远的。一路上,马克欣赏着花朵和绿树,踩着从树叶缝隙渗透进来的太阳光,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是到达了项目高大上的营销中心了。龙湖嘉天下交通图龙湖嘉天下交通图龙湖嘉天下沙盘图龙湖嘉天下项目内部龙湖嘉天下项目动态&龙湖嘉天下新工程进度在营销中心贪凉了一会儿后,马克朝着项目的工程出发。置业顾问千叮万嘱让马克要小心,真真是贴心的很。项目二期的高层1号楼已经建到了26层,2号楼看过去只有1号楼的一半,大概在15层左右,还有一排排的别墅立在高层楼的前面。而项目一期的高层已经建好了。龙湖嘉天下一期高层工程进度龙湖嘉天下二期高层工程进度龙湖嘉天下二期一号楼工程进度龙湖嘉天下二期二号楼工程进度&龙湖嘉天下项目周边配套龙湖嘉天下项目总体很大,从入口进入到项目内部,步行花费时间大概在十分钟左右。目前,除去项目自带的,周边的配套还不是很齐全的。龙湖嘉天下周边配套龙湖嘉天下周边配套龙湖嘉天下周边配套&龙湖嘉天下看房总结马克走完龙湖嘉天下之后,的感受是项目真的很漂亮,从大门进去之后,一路上像是在逛公园,周边的草坪上偶尔还有人在休息,微风习习,甚是悠闲的感觉。马克当天还遇到了一对新人在拍摄婚纱哦。不过,马克有一点要说的,自己坐车才是正道,路走多了也是会累的。今天就带大家逛到这里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哦。龙湖嘉天下项目内部龙湖嘉天下营销中心推荐阅读:相关文章购房指南家居二手房 租房&&马克解说隋唐天下3(上)一次惨痛失败 - 隋唐天下视频 - 爱拍原创诚信走天下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哈尔滨 &&&&网址:  &&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 1914年德国老马克50马克纸币x_价格60元【诚信走天下】
1914年德国老马克50马克纸币x
编号:se,
品种:外国钱币-欧洲钱币-->中欧
属性:普通币/钞,德国,,纸钞,其他图案,,长方形,,,,,单枚
简介:1914年德国老马克50马克纸币x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诚信走天下】“外国钱币”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外国钱币 >> 1914年德国老马克50马克纸币x_价格60元【诚信走天下】
Best View:800*600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997788商城]中国收藏热线 制作 Copyright? 2000 by China Collect Line
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诚信走天下]承租使用世界文学通识课
第五讲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与马克o吐温
一、威廉.D.豪维尔斯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社会冲突层出不穷,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逐渐蒙上了阴影。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问题总起来看大致有三个方面:种族矛盾(白人与黑人以及其他肤色人种之间的矛盾,种族主义情绪猖獗)、阶级矛盾(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女权运动(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要求政治和社会待遇的平等)。严峻的现实使文学思潮发生转折,早先那种充满理想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被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年之间,美国文学开始更注重生活中眼前的事实而不那么注重超验的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有两大特色:对现实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更富有文学性写作方法的试验。地域主义和现实主义代替了想象与理想主义。小说超过戏剧与诗歌成为文学领域最受欢迎与最有用的形式(斯皮勒113)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和先行实践者是威廉o豪威尔斯()。豪威尔斯的现实主义理论著作包括《批评与小说》(Criticism and Fiction ,1891),《我的文学感情》(My Literary Passion, 1895)和《文学与生活》(Literature and Life, 1902)。
&&&&豪维尔斯于1885年接任《哈泼斯月刊》(Harper’s Monthly)“编者研究”专栏,总结出自己在小说创作中一直遵循的现实主义原则。在将近35年的时间里,豪维尔斯在自己的每月专栏里诲人不倦地坚持向新老作家及读者指出,小说创作的试金石在于“真实与健康”。他在评论马克o吐温的文章中说:“不要让小说再虚假地反映生活;让它如实地描绘男人与女人。他们都以我们所明了的方式为各种动机与感情所驱使。”豪维尔斯从英国文艺批评流派那种虚伪的理论与拙劣方法转向巴尔扎克和屠格涅夫比较健康的方法。在《让小说不再对生活撒谎》中,豪威尔斯声称:
&&&&就让它用我们都熟悉的方法准确地刻画真实男女的动机和情感吧;让它不再描绘和摆弄提线木偶;让它表现人物真实的观点和不同兴趣;让它克制避免愚蠢地进行骄傲和报复、疯狂、利己主义和偏见的说教,而是坦率地赋予那些人物这些品质,不管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或出现在何种场合;让它不要表现出一种文绉绉的氛围;让它说方言,那种大多数美国人都熟悉的语言——单纯而自然人的语言到处都是——毫无疑问,这种文学不仅它的娱乐性而且它的作用都前途无量。(Howells 51)
&&&&豪威尔斯在《批评与小说》的最后一段写道,“艺术是正在从政治和社会中消失的贵族精神的最后避难所,现在正寻求在美学中立身”(Howells 87)。由于豪威尔斯对文学的道德功能以及作家的社会责任的强调,美国学者迈克o达维特o贝尔(Michael Davitt Bell)在《马克o吐温、“现实主义”与&哈克贝利o芬&》一文中说,豪威尔斯对“现实主义”的界定“与其说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其说是对一种具体的文学表现方法的界定,不如说是倡导一种伦理或者政治的主张。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中心有两个最基本思想:首先是文学的任务几乎完全是以道德的术语来界定的;其次,作家的作用几乎完全是按照他对社会的责任来理解的”(Budd 36-37)。
&&&&罗伯特o斯皮勒告诉我们,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样性以及豪威尔斯现实主义主张的局限:
&&&&豪维尔斯由于深切地认识到人类性格的不可捉摸而成为评论细节的里手,然而,其他作家继续前进,去探索他所提出的社会问题,用更粗犷的幽默去探求他所发现的美国生活中的种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说明单靠非常局限而忠实地研究美国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他们。(斯皮勒 120)
正如斯皮勒所说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阵营,几乎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就有一种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尤其是在“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这两个方面,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更是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多样性。美国学者埃里克o桑迪圭斯特(Eric J. Sundquist)在《美国的现实主义》(American Realism)一书中说:
&&&&没有任何流派像现实主义那样难以定义,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国的现实主义。在题材上,它包括耸人听闻的东西、多愁善感的东西、庸俗的东西、科学的东西、肆无忌惮的戏剧性的东西、绝望的哲学性的东西;在文体上,它涵盖从詹姆斯精湛的技艺到吐温响亮口语化的方言到德莱塞的大量填充;从目的上看,它接近一种文化小品文热衷于使用宣传,寻求把社会风俗戏剧化,在拙劣的模仿中割断了自己的咽喉。(Sundquist vii)
&&&&尽管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没有按照豪威尔斯设想的路线发展下去,但是,我们发现,在避免浪漫传奇和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上,在注重本土语言特色和表现当下生活的内容等方面,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还是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豪威尔斯的现实主义主张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鼓励了美国作家扎根本土进行创作的自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认真观察并如实描写,让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摆脱了那种一味崇尚欧洲文学程式的心理。
二、马克o吐温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马克o吐温简介
&&&&马克o吐温原名塞缪尔o朗豪o克莱门斯(Samuel L. Clemens,),于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汉尼拔以西几英里的佛罗里达镇,日葬于纽约州的埃米尔拉。马克o吐温的家庭属于弗吉尼亚的中产阶级,父亲约翰Mo克莱门斯为人正直,在全家向西迁移的途中,曾在住下来的各个社区当过法官或经营过农场,但是从来也没有走运过。母亲简o兰普顿生性活泼,主要依靠勇气和信念把孩子们抚养长大。据专家考证,吐温的祖先是英国贵族,有一位祖先曾是把查理一世判处死刑的法官之一。吐温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多病,继承了母亲的胆识和想象力。马克o吐温12岁丧父,辍学当印刷学徒,很早就开始为地方小报写文章。从1858年起到内战爆发,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对大河两岸的世态人情烂熟于心。内战后,吐温到西部去淘金,后转入旧金山当记者。
&&&&贯穿马克o吐温生命主线的是他的发财梦。1862年7月,在内华达矿井没有发现金子之后,马克o吐温的第一次发财梦破灭。于是,他担任弗吉尼亚市的《边疆经营》(Territorial Enterprise)报记者,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写作只是他谋生的一种手段。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解释了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中,偶尔出现艺术家的良知与商业成功之间的冲突。
&&&&1863年,克莱门斯27岁,第一次用“马克o吐温”这个笔名发表文章。这是个水手们使用的科学术语,意思是水深两英寻。 1867年5月发表《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The Jumping Frog of the Calaveras County”)使他在全国一举成名,成为众所周知的幽默大师。1868年从旧金山到纽约,以后成了专业作家。1870年,马克o吐温与奥利维亚o兰登结婚。艰苦的青少年生活、幸运的婚姻以及晚年的生活悲剧造成马克o吐温非常矛盾的个性:
&&&&他的写作生涯开始于美国西部那种动荡不安的环境,而他却向一位东部富裕家庭的女儿求爱并结婚。他经常讽刺19世纪70年代的虚伪和贪婪,……但是他一生都渴望发财。他的那些最引人入胜的人物都与土地、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简单的东西(比如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木筏)有密切的接触,而他自己许多年来却住在康州的一所非常奢华的房子里。他瞧不起伪善,但是他成功地塑造并设法保持着一种与他真正的自我非常不同的公众形象。尽管他的晚年仇视人类,但是他却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膜拜。(Graff et al 19-20)
&&&&年是马克o吐温的多产岁月,这个时期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度过,成了受人尊敬的一家之长。马克o吐温一生写了10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随笔约60篇,其他政论、小册子为数更多。吐温公认的精品大致有五、六部,其中最为不朽的是《汤姆o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 和《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这两本小说以大河为背景,以儿童为主人公,叙述了美国内战前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南方生活。
&&&&《汤姆o索亚历险记》(1876)、《密西西比河上》(1883)和《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1884)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巨著的三个部分。第一部是第三人称叙述,是一部为孩子们写的充满童年冒险与欢乐的小说。第二部是来自对现实的观察;第三部是将这三部作品交织在一起的“续集”。它写的是一位少年,但却不再是一部单单为少年写的小说,而是一部民间史诗,因为这时这条气势澎湃的河流已经成为人类必须永远与之抗争而又能把自己唯一的信仰寄托于它的象征。这三部书从第三部小说的角度来看,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深度与更深一层的意义。
&&&&马克o吐温像爱默生一样四处演讲,是他那个时代里“明星”式的人物,他把演讲台变成了逗乐的场所,自己成了英语世界里最滑稽有趣的人物。他和爱默生两个人的演讲语言都铺张扬厉,并且极度夸张,给人以睿智深不可测的印象。但是,爱默生慷慨激昂的大话在近于谎言时就打住了,而吐温则继续往下说。
&&&&满头银丝,面带和蔼微笑,身穿白色西装,口叼黑色雪茄,随时能用妙语对付任何灾难,这就是中老年之后的马克o吐温在家里和公共场合的形象,一位受人爱戴的幽默大师。马克o吐温充沛的精力,多产的作品和大量的演讲,他的感觉力量,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都是美国作家中绝无仅有的。范o威克o布鲁克斯评价说:“无论在哪里,他漫步在人群中,他都带着他自己这颗行星的精神氛围。当人们想用语言表达对他的印象时,‘巨大的’,‘强大的’这些字眼就会脱口而出。在他去世的时候,似乎一颗恒星从太空陨落”(Brooks 16-17)。
&&&&吐温的晚年是不幸的。首先,他投资自动打印机产业失败,损失了大笔财产,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为了赚钱还债,他开始到欧洲和在美国各地做巡回演讲。其次,他的女儿和妻子相继去世使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剥夺了他最后一点对人类和人生寄存的温暖和希望。马克o吐温最终变成一个虚无绝望、愤世嫉俗的人。
(二)马克o吐温的现实主义
&&&&虽然马克o吐温和豪威尔斯是非常知己的朋友,他和豪威尔斯一样都反对浪漫主义的荒诞传奇和多愁善感,但是,他与豪威尔斯主张的现实主义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在对待作家的社会责任、反映现实生活的微笑面、颂扬美国民主等方面,马克o吐温并没有按照豪威尔斯所说的去做。甚至,在马克o吐温有限的关于文学的理论文章中,他根本就没有提到“现实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这类术语。《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1884)的发表也早于豪威尔斯的《批评与小说》(1886)两年,可见,马克o吐温的现实主义是自成一体的独创,是需要单独对待和理解的。马克o吐温是一位用“粗犷的幽默”和“响亮的口语化的方言”去“探索他所发现的美国生活中的种种似是而非的东西”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o吐温的现实主义是地方主义与美国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既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和南方人的生活习俗,又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社会和政治理想(民主、自由、平等)的质疑。
&&&&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马克o吐温是一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的会争辩说他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天才。不管怎么评价,这位美国心脏地区的儿子象征着美国精神的多样性、广泛性与力量所在。吐温最早的作品记载了边疆地区豪放不羁的乐观主义与幽默,晚期的作品则写下了边疆地区失败所带来的忧郁与沮丧。斯皮勒认为,马克o吐温的作品是“史诗性的”。(斯皮勒 121)密西西比河是吐温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命脉。在《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中,黑人吉姆和哈克一起做了一只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这是所有《奥德赛》史诗里最崇高、同时也许是最简陋的一部。马克o吐温在昔日南方文明记得起的壮观与卑劣里找到了自己的伟大主题,后来的威廉o福克纳同样也找到了这一主题,而且表现得更充分。”(斯皮勒 125-126)当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一生与自己的童年以及出生地永远割舍不掉的复杂关系时,我们同意斯皮勒的话:“人们应该认识到马克o吐温探寻生命永恒的发源地是非常自然的”(斯皮勒 125)。
&&&&与豪威尔斯和亨利o詹姆斯都有比较系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不同,马克o吐温的现实主义原则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他阐释自己文学主张的主要文章包括“撒谎艺术的衰落”(“The Decay in the Art of Lying” 1882),“如何讲故事”(“How to tell a Story” 1894),“保罗o布热如何看我们”(“What Paul Bourget Thinks of Us” 1895),“费尼莫尔o库伯的文学失误”(“Fennimore Cooper’s Literary Offenses” 1895)和“威廉o迪恩o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1906)。他的文学主张还可以从他的书信、笔记或者游记和虚构作品中对浪漫传奇和以往文学大师们的讽刺戏谑中看出来。
&&&&马克o吐温对“浪漫传奇”有根深蒂固的仇视,对那些陈腐的传统与老生常谈有种本能的抵制,他倡导一种亲自观察和体验的经验论创作原则。1902年,他在给朋友布兰德o马修斯的信中问道:“你能阅读司各特并对他保持尊敬吗? 当然,一个人可以在他的时代——一个多愁善感、过于伤感的浪漫主义时代——成功!今天,人们还能这么做吗?”(Smith et al 396) 在马克o吐温看来,库珀的“文学失误”主要是对可能性的违背以及观察的失败。脑子里装着这些公开的声明,批评家们已经在马克o吐温的大部分嘲讽的幽默中读出了——在《傻子国外游记》(1869)中对那些大师们的攻击,《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中的艾米丽o格兰葛福德的诗歌和粉笔画的那种滥情感伤以及《亚瑟王宫廷里的康涅狄格美国佬》(1889)中对马里利以及其他人的嘲讽,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吐温的现实主义原则的一种宣言。
&&&& 马克o吐温崇尚现实主义写作的思想不仅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和零散的文章、书信和笔记中,而且还在于他对豪威尔斯的作品的无限敬佩中。1879年,他在写给豪威尔斯的信中表扬后者最近发表的小说:“你的笔所及之处都留下一张照片”。1883年,在论及豪威尔斯的另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时,马克o吐温又说:“你对他拍摄得很准确”。1890年,他在写信谈及豪威尔斯的自传的一卷本时说:“简直绝了——就像太阳拍摄的照片那样完美无比”(Smith et al 633)。 这种现实主义的“照片”显然是那些“多愁善感、过于伤感的浪漫主义作家们的陈词滥调的”合适的替代品。
&&&&马克o吐温的大部分文学批评都不注重文学种类或者风格的区分(比如小说与浪漫传奇的区分),而注重作品的好与坏的更简单的划分。他关于小说的大部分发言对那些初出茅庐的作家们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宣言还不如说是一个忠言册子。比如,在《费尼莫o库珀的文学失误》中列举的那十八条“文学艺术指导原则”,特别是最后七条,要求作家应该:(12)说他打算说的;(13)使用合适的词,而不是它的近义词;(14)避免废话(赘语);(15)不要省掉必要的细节;(16)避免形式上的不修边幅;(17)使用正确的语法;(18)使用一种简单、直截了当的风格。最开始的七条也号召作家塑造令人信服、有趣的行为和人物,呼唤那种接近人的真实语言的对话,要与说这话的人物协调一致(Graff et al 39)。
(三)马克o吐温的文学声誉
&&&&除了海明威之外,马克o吐温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名望的作家,“一位最深入美国文化想象的人,一位其形象和影响已经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中被最广泛传播的人” (Graff et al 19) 。豪维尔斯对他的评价是:“我国文学中的林肯”,其原因是,林肯解放了奴隶,而马克o 吐温解放了文学中的语言。豪威尔斯告诉《大西洋月刊》的读者们,马克o吐温有诚实的、具有观察力的眼睛,“诚实得足以让他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人类生活的各种现实”(常耀信 366)。现代美国文学批评家H. L. 门肯(Mencken)认为马克o吐温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真正父亲,第一位具有高贵血统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艺术家”。美国现代诗人和著名文学理论家 T.S.艾略特则认为,马克o吐温是那几位稀有的作家之一,“他们使自己的语言更新”并“发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不仅对自己有效,而且对其他人也有效”(转引自成时“序言”5-6)。
&&&&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书已经形成了每一位美国作家的风格和视野,从舍伍德o安德森,德莱赛,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塞林格,索尔o贝娄到海明威。萧伯纳曾对马克o吐温说:“我相信美国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发现你的作品对于他必不可少,就像法国历史学家发现伏尔泰的政治事实不可或缺一样”。门肯说:“无疑,马克o吐温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身上有人们通常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相联系的丰富的想象力,超然人间喜剧,那种愤世嫉俗的穿透力”(qtd. Brooks 14-15)。马克o吐温的中国翻译者成时认为:“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真正独树一帜、不落欧洲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窠臼、散发出新大陆的清新气息的美国文学,散文当自马克o吐温,诗歌则推惠特曼”(成时1)。
三、《哈克贝利o费历险记》评析
(一)故事梗概
&&&&《哈克贝利o费历险记》是马克o吐温于1884年首次在伦敦出版(次年在美国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以流浪儿哈克和逃亡奴隶吉姆为故事主线,用美国南部的方言俚语书写而成的美国内战前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全书共42章,由三部分组成,第1-16章为小说的第一部分,写的是哈克与杰姆出逃以及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一段经历。第17-30章为第二部分,出现了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成了这一部分的中心人物,哈克成了他们的小厮,杰姆沦为他们的仆人。第三部分包括第31-42章的内容,汤姆与哈克汇合,唐吉诃德式的冒险更加生动有趣。实际上,吐温写了一半《哈克贝利o费恩历险记》无法继续下去,只好把它放在一边,专心致志地创作《王子与贫儿》,许多年之后才又重新捡起这本小说把它完成。
&&&& 在《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长长的富有争议的批评史上,这本小说曾经被冠之以“无神论”、“粗俗下流”、“不合语法”、“道德低下”以及“种族歧视”等罪名而遭到查禁,哈克芬的诋毁者们包括家长,批评家,作家,宗教人士,右翼政治家,甚至图书馆管理员(Graff et al 360)。
&&&& 然而,在20世纪,美国知名的文学批评家里内尔o特里林却把这本小说称作“世界上伟大的作品之一,美国文化的核心文献之一”(Graff et al 360),T. S. 艾略特宣布这本小说为“经典名著”,认为“最终我们把哈克本人看作是小说永恒的象征人物之一”(Budd 5)。这两位权威人士的声音给予这本小说很高的学术荣誉。但是,他们的高度赞扬也使这本小说遭受也许是最致命的一击,甚至像拉尔夫o埃里森和兰斯顿o休斯那样的美国作家也卷入了这种批评和谴责中,他们抱怨马克o吐温对种族问题模棱两可的态度 (Graff et al 360-370) 。
&&&&1924年,耶鲁大学教授威廉o里昂o菲尔普斯的评价让这本小说及其作者的声誉达到巅峰:“马克o吐温解答了这个由于不断重复而几乎变得有些鲁莽的问题,那就是‘谁将写一本伟大的美国小说?’因为《哈克贝利o芬》不仅是这本伟大的美国小说,而且它就是美国”(Budd 4)。
&&&&中国学者对这本小说基本持肯定褒扬的态度,成时在这本小说的中文本序言中说,这本小说“显示了作者驾驭口语方言、刻画世态人情、勾勒人物性格、白描大好自然风光的非凡功利与才华。在这部作品里,他融诙谐、讽刺、幽默于一炉,不但涉笔成趣,而且在掌握分寸上大多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成时1)。
(二)多元的主题
1.逃避主题
&&&&诺斯罗普o弗莱在《现代百年》中说,在美国文学中,有一种无政府主义随处可见,比比皆是的是个人英雄形象,这个人物绝不介入愚蠢的社会游戏,他看似毫无疑义,却代表永不屈服的人的力量。从华盛顿o欧文的里普o凡o温克尔和库柏的浪漫传奇开始,这种形象一直沿袭至今天。这一传统的根源是梭罗,他隐居到瓦尔登湖畔,声称真正的个人绝不与专制政治和商业文明为伍。哈克便是这样一个自由人形象的延续,继哈克之后,我们还可以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的荒诞》、《寻找美国》等美国现代小说中发现这样一个原型(弗莱 51)。
&&&&实际上,如果要追溯美国文学中的“逃离”主题的真正源头,我们可以从17世纪“五月花”号上的那些清教先民们逃离欧洲的专制政体说起,哈克的逃离体现的正是那种不喜欢被既定规则约束的自由精神,这也正是他离开道格拉斯寡妇家的原因。他受不了文明社会的正经和古板,觉得日子过得无聊寂寞:“在寡妇家,天天洗脸梳头,就着盘子吃饭,在床上睡觉,早晨按时起床,总和书本打交道,还有花珍老小姐一天到晚挑我的毛病”(29)。所以,有学者才认为:“哈克的游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否定,一种对专制的逃避” (Graff et al 308)。需要注意的是,哈克与吉姆虽然都是在逃离,但是他们出逃的动机却根本不同:哈克是为了逃避文明社会的既定规则,返回一种天然淳朴、舒服自在的生存状态;而吉姆要逃避的则是非人的奴隶制,他的逃离是为了自由地返回那个文明社会。
&&&&我们还可以拿哈克的逃离与笛福的鲁滨逊进行对比,发现两个人离开文明社会的动机也有很大的不同。鲁宾逊和哈克的叛逆与逃亡虽然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逃避平庸单调的日常生活,但是前者逃亡是为了理性的殖民掠夺与占有,而后者则是为了一种闲散自在。
2.种族主题
&&&&《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在出版后不久,因为里面有不少地方使用了“黑鬼”(nigger)这个词,被认为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这本书随即遭到当时包括康考德公立图书馆在内的许多美国图书馆和学校的查禁。在“吉姆的形象”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里奥o马科斯认为吉姆是一个模式化的黑人形象:“这个放血做墨水而不感到疼痛的东西已经不是人了”,吉姆被非人的异化了 (Graff et al 296)。D. L. 史密斯则说:“吉姆有同情心、精明、体贴、有自我牺牲精神,智慧”。理查o比尔认为吉姆比马科斯或者史密斯发现的都要“更聪明、更像个人、更务实”。从整个小说看,吉姆至少是一个很丰富的人物,他自始至终都“足够一个人”,他不轻易相信,并且声称“即使付报酬他也不再当囚徒了”(Graff et al 323,326)。
&&&&而杰内特o迈克则发现,马克o吐温具有南方人对黑人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对黑人表达了尊重和喜爱;另一方面,他又有些屈尊府就,这种矛盾态度当然部分出自他对吉姆的刻画” (Graff et al 75)。但是,我们知道,从小说的叙述来看,与其说是马克o吐温对黑人抱着矛盾的心态,不如更准确地讲是叙述人哈克芬对吉姆抱着矛盾的态度。
&&&&与斯托夫人在美国内战前发表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1)相比,《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写于内战后白人激烈反对黑人的一个特殊时期,小说既不像斯托夫人的作品那样有明确的政治批判指向,也没有把吉姆的形象过分理想化。吉姆是一个丰富复杂的奴隶形象,他的身上有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权之后语言的破碎,思想的愚昧迷信,也有成年人的机智、纯朴和善良,是一个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
3.伦理主题
&&&&贯穿故事始终的是哈克在社会既定价值观和自己的良心之间的道德挣扎:哈克对于必须把吉姆送还给他的主人这条法律是否合乎正义百思不得其解。“你不能偷黑奴”,“帮助一个逃跑的黑奴就是犯罪”成为一条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但是,他又清楚眼前的吉姆是一个像父亲一样善良、本分的好人。在哈克作为一个孩子因为没有举报一个逃亡的奴隶产生的良心自责中,作者用反讽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不合理的奴隶制度是如何根植于人的意识中并在那里发挥作用。可见,作者在这本小说中是有明确的道德指向的。
&&&&对于如何评价哈克这个人物形象,评论界也看法不同。里奥o马科斯认为哈克是一个正面人物,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角色,尤其是在拯救吉姆这件事情上(Graff et al 291-305)。而詹姆斯o考克斯则认为哈克的人生使命并没有那么严肃认真,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当他把行动的主动权让给汤姆时并没有显得不妥。相反,正符合他的天性,就像他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把木筏上的主动权让给那两个骗子一样:“只要天下太平,别人爱怎么折腾就由着他们去折腾吧”(Graff et al 309)。皮奇斯o亨利也认为哈克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并没有明确的道德是非观念,也没有努力要做这样的人:“哈克总是逃避良知,把自己的选择建立在“什么是最舒服”这个基础之上。这种固守快乐的原则界定了哈克的身份,决定了他对吉姆采取的行动并非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是一个种族的启蒙”(Graff et al 375)。
&&&&就哈克本人而言,他是否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在游历的过程中是否有心智上的发展和进步,这个问题可以几个层次来看。从小说的内容看,哈克有基本的道德意识,比如他时常发现吉姆像白人一样好,一样聪明,但是他似乎并不遵守自己的道德规则,不断地在是否应该告发吉姆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哈克有基本的自我意识,在决定是否出卖吉姆的时候,他以社会道德准则反思自己的情况:“一个人小时候一开始就不走正道,就不会有出息——遇上急难的时候,背后没有东西支撑他,让他守自己的本分,最后只有垮台了事”(85)。最后的结论是:“既然如此,既然走正道麻烦,做错事并不费事,得到的报酬又是一般多,学走正道又有什么用?我给难住了。我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于是我打算再也不去操这份心啦,以后有事,就看当时怎么方便怎么来”(96)。“干坏事是我的本性,生来就是这样。干好事我不在行”(216)。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看到,哈克在对黑人的认识上心智逐渐走向成熟,有了不同于白人社会价值观的个人判断是非的标准。大雾事件之后,吉姆教育了哈克:“那些东西是垃圾,那种往朋友脑袋上泼脏水,叫他们丢人显眼也是垃圾”(90)。吉姆对家人的眷顾,对哈克的真诚相待让哈克不再把黑人看作是没有感觉的白人财产。
&&&&马克o吐温在《自传》中确认,哈克的形象来自一个真实的人(Tom Blankenship),一个当地穷白人酒鬼的儿子,这个孩子是当时他们那些汉尼拔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在《哈克芬》中,我准确地刻画了汤姆o布兰肯西普本来的样子。他没知识、邋遢、食不果腹,但是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的自由完全是无拘无束的。在这个地区里,他是唯一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男孩子或者男人——因此,他也就一直静静地安享幸福,我们大家都非常羡慕他。我们喜欢他,喜欢和他在一起。我们的父母不允许我们与他为伍,这种禁止三倍、四倍地强化了这种价值,因此我们就寻求更多与他在一起的机会,与他相处的时间比任何别的孩子都多”。(Paine 174-175)
&&&&可见,“自由”与“善良”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哈克的主要品质。罗伯特o斯皮勒说:“这部小说发现并表明了马克o吐温少年时期的内心世界,文学史上还很少有把少年的思想表现得如此清晰的作品”(斯皮勒 126)。斯皮勒把《汤姆索亚历险记》与这本小说进行对比,发现创作汤姆时的马克o吐温热爱生活,内心充满了生活的神秘,为生活中的恐怖事物感到吃惊,同时又对生活中的不一致和对立感到有趣;而创作哈克时的马克o吐温则基本上是为怀疑论所折磨的不可知论者,他因为看到对人的不人道待遇而迁怒于人类(斯皮勒 126-7)。
&&&&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小说有对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揭露,比如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成人的堕落、欺骗和伪善等,但是它仍然体现出19世纪美国小说家对社会道德的一个最进本的信念,那就是,如果不是有一个文明和充满关爱的社会作为陪衬,哈克的世界将是一场噩梦,而不是充满情趣的冒险。村子里的人四处寻找他的尸体,法官和寡妇对他的关心与照顾,沿河流域他偶然碰到的几家人对他的收留和帮助都让我们看到作者并非完全颠覆和否定他置身其中的那个文明社会。
4.阶级主题
&&&&在《哈卡贝利o芬历险记》中,哈克要竭力逃避的正是道格拉斯寡妇所代表的这种中产阶级的幸福与安乐。里奥o马科斯认为华森小姐是一个敌人,原因是,
&&&&她表现了那个密西西比河流域溪谷社会的所有明显的特征。她发表那些窒息哈克灵魂的有关文明的礼貌谎言。因此,吉姆理解的自由,吉姆和哈克在木筏上享受的自由正是逃华森小姐所代表的一切之外的自由。事实上,这本小说的强度正是产生于这两个逃犯的渴望与华森小姐作为代言人的那种令人尊敬的道德标准之间的冲突。(Graff et al 294)
&&&&而女权主义批评家南希o沃克则认为,不仅华森小姐,而且小说中的大多数妇女都担任了改革者的角色,她们努力使那个粗鲁的性别文明化。沃克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认同,平衡了马科斯极端的观点。如果抛开性别角色不说,以阶级划分,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以休彭上校为代表的南方贵族阶级,以道格拉斯寡妇和华森小姐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以及以哈克父亲为代表的穷白人阶层。休彭上校以权势和武力维护着周围社会的秩序,中产阶级坚守既定的宗教和社会价值观,按部就班地生活,而穷白人则大多是酒鬼、盲众、骗子,没有任何道德是非观念,为生活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和悲剧诱因。在这三个阶级代表人物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产阶级显然是一个理性、乐观、务实的阶层,有着马克o吐温更多的肯定和认同。
5.美国主题
&&&&这本小说也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民主、实用主义价值观战胜欧洲专制、浪漫主义幻想、具有典型的美国特色的小说。在公爵与国王这一部分中,冒充法国国王和英国公爵的骗子隐喻欧洲一切专制王权和贵族无非也像这两个作威作福的骗子一样,利用不正当手段奴役他人,出卖灵魂以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哈克与汤姆分别代表了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和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交锋。哈克对汤姆在强盗游戏中那些伪装伎俩的质疑,用实验和实践破除寡妇和汤姆的宗教迷信都让我们看到,一个求真务实的美国实用主义者面对书本知识和神话传说时的明智态度。哈克虽然渴望大自然,但是他并不像汤姆一样满脑子充满许多离奇古怪的幻想和对书本知识的盲从,他永远都是头脑清醒、脚踏实地的美国实用主义者。哈克自逃离父亲的囚禁开始,一系列的经历都是货真价实的冒险,甚至他在对待吉姆出逃这件事上的道德困境和冒险选择都反衬了汤姆开始以及小说结束时的种种瓦尔特o司各特式的浪漫和冒险的设想只是荒唐可笑的幻想。T.S.艾略特对哈克与汤姆做了重要的区别:“哈克没有汤姆那样的想象力,他有观察力。他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他并不对此做出判断——他允许它自己判断自己”(Guerin et al 106)。美国学者艾维利特o卡特也认为:“哈克代表了道德的美国想象对汤姆代表的颓废的欧洲骑士浪漫主义的胜利”(qtd. 常耀信 47)。
&&&&小说中对欧洲价值观的颠覆还表现在两个家族几十年的仇杀中,这种世仇恩怨在莎士比亚笔下带有严肃悲剧的意味,而在马克o吐温的小说中却显得荒唐可笑。在最后一场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私奔中,两个家族同归于尽。小说从哈克这个孩子的眼中看两个家族的时代恩怨与仇杀,更显得他们的行为像小孩子的游戏,即便是以生命为代价也无非是一场非理性的闹剧。
&&&&吐温用这个故事似乎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立即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行为中,到底是汤姆的浪漫幻想,还是哈克的实用主义更有成效?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美国内战后,北方实用主义思想的胜利。在这个故事中,一方面,哈克代表了反社会、反文明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把这本小说看作一本完全反对美国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小说来读,这就增加了这本小说的复杂性。即便是哈克也是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尺度在衡量自己的行为。不同的是,他即便认为自己不合社会的要求,也并不在意。
6.神话主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说,希腊艺术和史诗之所以给我们艺术享受,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攀的范本,并非是它的神话魅力,而是它纯真地复活了人类童年时代最完美的天性: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等49-50)
&&&&《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记录的正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代的神话美梦,所以它永远给读者以审美和精神的愉悦。这本小说的叙述方式沿用了以往的神话叙述模式:早先事情要简单得多;从我们还是孩子那时候起,世界已不知怎么就失去了它的纯真。我要活下去,为的是能稍稍摆脱这无休止的激烈竞争,到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然而,竞争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我们或许希望看到,在我们消除了贫困以后我们社会的所有的人都能享受消费品。这个世界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略和诱惑,说不定是彻底的毁灭。但是,如果我们肩负起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使命,我们则可以将我们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述中辨认出某些神话的轮廓:天堂神话,原罪和堕落的神话,出埃及记神话,田园牧歌神话,以及启示录神话。
(三)《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的木筏和大自然具有最明显的象征意义,面对汽船和奴隶制,木筏(包括哈克)是吉姆的自由最不可靠的保障。这本小说中的大自然也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它像一个蒙面大盗,充满神秘和危险,既冷漠无情、神秘莫测,又善解人意、充满灵性,哈克与汤姆正踏上机器时代陌生而无情的大自然的旅途。斯皮勒说,这个自然与艾默生、梭罗和康考德的自然大相径庭,它弯弯曲曲、变化多端、无情无义、缓缓而流的密西西比河讲述的是一个神秘复杂的故事(斯皮勒 126)。
2.叙述特色
&&&&这本小说是对查尔斯o狄更斯的小说叙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狄更斯的小说强调对话,叙述者和人物一连串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对语使他们变得栩栩如生,这正是吐温从狄更斯那里学到的东西。吐温丰富的自传体叙述远远超越了狄更斯微弱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声音(在《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里,主要人物第一人称的叙述缺乏特色)。吐温打破了狄更斯对人物木偶般机械的外部描述,他笔下的主要角色富有诗意,而且十分幽默。他的故事一般都是围绕中心叙述者的内在生命导演他的故事,而中心叙述者的话语和方言那种生气勃勃的力量都使书中所表现的世界焕然一新,充满了思想上的冲突和戏剧性。
3.方言口语体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称为“第一本真正的美国小说”,主要原因是它第一次将美国南方至少七种方言搬进文学世界中来,用美国人自己的语言创造了美国式的神话(Johnson xiii) 。事实上,方言口语体在欧洲文学中并不罕见,远在16世纪, 当戏剧和传奇故事盛行时,作家已开始使用社会方言和地理方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出身背景,但其目的往往是为了使语言带有某种喜剧色彩。比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地域方言只用于乡下人和丑角。到了18世纪,许多英国作家追求文学语言的“高雅”和“优美”,故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地域方言持否定态度。然而,随着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后期的盛行,小说家和诗人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因此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发表四年之后,吐温在采访中对一位记者谈到书面用语和口语之间的复杂关系:
&&&&说出来的话是一回事,书面用语完全是另一回事……当“谈话”被用于书面的那一刻,你意识到并非是你所听到时的那种语言;你发现有很多东西已经消失了。那就是它真正的灵魂……对表达正确含义的(谈话)补充各种解释要求——什么呢?一种如此高超、美好、困难的艺术以至于谁拥有它也不会允许把它浪费在交谈上。(Paine 504-505)
&&&&马克o吐温使用方言口语体,第一次将口语、方言变成了文学语言,使美国的无韵文写作独具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散发出新大陆的清新气息,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文风,这无疑是马克o吐温对美国文学的独特贡献。豪威尔斯说马克o吐温的作品“可以尝出泥土的味道”,T. S. 艾略特认为马克o吐温“发现了一种不但适用于自己,而且适用于他人的新的写作方式。在任何一国文学中,这样的作家都是不多见的。在这方面我应该把他同德莱顿和斯威夫特相提并论,他们是罕见的把语言当代化,从而‘纯洁了部族方言’的作家”(qtd. 成时“序言”5-6)。
&&&& 在此之前,美国的散文大家,从爱默生、梭罗、爱伦o坡、霍桑以及麦尔维尔,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基本上与当时英国作家使用的语言并无二致。那是上层社会规范化了的斯文语言,可以说是美国的“文言文”。虽然马克o吐温的同辈中有西部边疆幽默作家也用土语俗话入文,但往往只限于作品中所写的下层社会人物的对话,并非通篇如此,用得也远不如吐温成功。通篇使用这种活生生的语言写作的,吐温是美国第一人。这种方言和黑人的土话较之“文言”更加新鲜活泼,更有现实感,更传神达意。杰内特o迈克对吐温的口语体的评价是:“吐温证明了口语体的潜力。他对文学语言传统的挑战是美国文学中最持久的一种小说遗产”(Budd 79)。
4.西部幽默
&&&&美国西部,从19世纪看包括了几个完全不同的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旧日的西南部、边境矿区和太平洋沿岸。西部人坚毅、粗犷、豪爽,他们藐视法律、藐视优雅的谈吐、藐视社会上冗浮的习俗,同时也很迷信、孤独甚至有时是忧郁绝望。因此在语言上,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简单的幽默里充斥着大量的俚语和方言。
&&&&马克o吐温在30岁的时候声称,他的职业就是要“激起上帝子民的笑声”(Graff & Bedford 359)。马克o吐温的幽默主要由讽刺、戏谑和反讽构成,幽默中不时透出不轻松的东西,幽默中也有哈克对吉姆的矛盾态度以及吉姆的智慧和自贬。
&&&&汤姆帮以及汤姆在小说结尾处营救吉姆的计划是对瓦尔特o司各特的历史传奇和中世纪价值观的戏仿。通过戏仿,吐温颠覆了欧洲过时了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彰显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哈克因为没有举报逃亡黑奴吉姆而产生的良心自责以及小说的最后,汤姆宣布吉姆早已获得自由都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汤姆的行动的反讽之处在于他费尽周折只为解救一个本来已经自由的奴隶,更深一层的反讽作用是:美国白人奴隶制把本应该是自由的黑人变为奴隶,而废奴运动不也是像汤姆一样费尽周折只为解放本来就不应该被奴役的黑人吗?汤姆自己解释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冒险和刺激,而那些白人行为的动机呢?是谁让这些自由的黑人沦为奴隶?是谁在费尽周折地解救他们?汤姆的形象和行为在这些问题面前具有极大的反讽作用。
&&&&马克o吐温以幽默著称,幽默中透着顽固和智慧,也透出许多不轻松的东西:比如那个关于所罗门的辩论中,哈克的叙述让吉姆把逻辑从“智慧”转移到“恶毒心肠”,显得滑稽可笑,但是也不无智慧。吉姆与哈克关于法国人讲法语这件事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吉姆的智慧与自贬,以及哈克对吉姆的矛盾心态——既感到他很聪明反驳得很有道理,又觉得他愚笨不开化,不可理喻。
&&&&小说中对等级观念、滥情感伤以及决斗、世仇这些过时的欧洲传统价值观都采取挖苦讽刺的态度。然而,马克o吐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幽默常常也伴随着苦涩与暴力,有时甚至是对人性的失望和挖苦之后的苦恼人的笑,皮奇斯o亨利发现:
&&&&马克o吐温的撒旦说:‘人类只有一种真正的有效武器——笑声。权力、金钱、劝导、哀求、迫害……但是,只有笑声就能使它顷刻间土崩瓦解。在笑声的火力下,什么也无法存在。’但是,像撒旦总结的那样,这是需要它的使用者的‘理智和勇气’的武器,因为当幽默被使用到极致时,它就超出了快乐原则的界限。(Graff et al 358-359)
&&&&美国评论家范o威克o布鲁克斯认为,幽默与严肃艺术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马克o吐温的幽默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极大损害了他的艺术成就。布鲁克斯相信,吐温本来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一个天生的、命中注定的艺术家,可是他却不幸在社会压力和渴望成名的诱惑下坠入幽默,“吐温的冲动并非幽默家的冲动,而是讽刺家的冲动。而在造就幽默家的过程中也就消解了艺术家”(Brooks 218)。 另一位美国学者菲利普o费希尔则认为,吐温“骨子里是一个以恶作剧寻开心的人。甚至哈克也残忍地戏弄过吉姆,把死蛇放在吉姆的被子里,看他如何受到惊吓”(qtd. 埃利奥特525)。不过,伯纳德o迪威特(Bernard DeVoto)则认为,马克o吐温的主要才能恰好就是幽默家的才能,“克莱门斯最早的冲动产生了幽默,没有任何其他标志文学冲动的东西或者任何其他的愿望”(Bernard DeVoto 101)。无论如何,“幽默”成为马克o吐温作为作家和演讲者重要的身份标志,他在幽默中愉悦和感动读者,在幽默中成功地展现了人生、人性和世态的丰富复杂面貌,“幽默”成为他小说的艺术魅力的关键词。
(四)关于小说结尾的争议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非洲的青山》(1935)中认为:“现代美国文学起源于《哈克贝利o芬》。但是如果你读它,你一定要停在黑奴吉姆被孩子们偷出来这个地方,这里是真正的结尾,其余都是骗人的”(Hemingway 22)。
&&&&后来的许多批评家基本上接受这一观点,里奥o马克思认为:“《哈克贝利o芬》是一部杰作,因为它使西部幽默臻于完美,并且超越了传统的狭隘局限,但是结尾并没有”;“这种不足信的情节设计,那种刺耳的滑稽语气,主要人物形象的破碎都表明了结尾的失败。这不单在技巧意义上的形式,而且还有内容。因此,我坚持认为,这本书因为没有哈克和吉姆的共同目的所以就没有形式上的统一”(Graff et al 293,296-297)。 马科斯不仅认为结尾使这本小说在形式上断裂,而且“道德想象令人扎眼的滑坡 (Graff et al 301) 。罗伯特o斯皮勒也说:“后来汤姆o索亚掺合进来,小说便失去了深度又回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水平。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部分走的是老路,没有什么新鲜感”(斯皮勒 126)。里内尔o特里林说:“从形式和风格上讲,《哈克贝利o芬》几乎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只有一个失误,那就是结尾处汤姆o索亚解救吉姆的那种煞费苦心、太煞费苦心的游戏”(Graff et al 285)。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译者成时也持同样的观点:“到了最后,当发现汤姆原来一开头就知道杰姆已是自由人,连出逃本身都不必要时,读者便觉得汤姆自私任性到了可恶的地步。汤姆毁了,哈克的形象也受到破坏,亏得最后一章的最后几句,才又使得读者记起了哈克的小小叛逆形象。”成时认为这是马克o吐温的败笔,是他“一时性起”,“忘乎所以”和“过了分寸”(成时11-12)。
然而,T.S.艾略特却有不同的理解:“小说结尾的基调是对的,让我们回到了小说开始时的氛围”;“像这条河一样,哈克也不可能有开始或者结束。因此,这本书的那个结束的句子是正确的,也是唯一可能的:‘但是,我认为我得先走一步去领地,因为赛莉姨妈要收养我,把我文明化,我忍受不了。我以前经历过’”(Graff et al 289-290)。
(五)结语
&&&&《哈克贝利o芬》出自马克o吐温天生的对西部边境地区幽默的熟悉,以及他对1862年以后自己在新闻报道和演讲中使用的文学喜剧语言和技巧有意识的提炼。在总结这位现实主义大师的成就时,罗伯特o斯皮勒说:“马克o吐温是他所处时代与国家的天才,由于有了他,从文学上发现了新大陆的国家才从记实走向了艺术”(斯皮勒 130)。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坛上,马克o吐温以他对美国题材和美国语言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具有南方地域风格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他的小说与亨利o詹姆斯的国际主题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两大支柱,标志着美国文学在思想和艺术风格上的真正成熟。
&&&&&&&&&&&&&&&&&&&&&&&&&&&&&&&&&&&&&&&&&&&&&&&&&&&&&&&&&&&&&&&&&&&&&&&&&&&&&&&&&&&&&&&&&&&&&&&&&&&&引用文献
Blair, Walter. Mark Twain & Huck Fin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0.
Brooks, Van Wyck. The Ordeal of Mark Twain. New York: E. P. Dutton & Co., 1920.
Budd, Louis J. ed. New Essays on Huckleberry Fin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Clara Marburg Kirk and Rudolf Kirk, eds., Criticism and Fiction and Other Essays by W. D. Howell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9.
DeVoto, Bernard. Mark Twain’s American and Mark Twain at Wor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7.
Doyno, Victor A. Writing Huck Finn: Mark Twain's creative proces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1.
Fisher Fishin, Shelley. Lighting out for the Territory: Reflections on Mark Twain and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Graff, Gerald and James Phelan eds. A Case Study in Critical Controversy: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oston: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 1995.
Guerin, Wilfred L. and Earle Labo and Lee Reesman Morgan, C. Leanne and John R Willingham.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 to Literature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Hemingway, Ernest. Green Hills of Africa. New York: Scribners, 1935.
Howells, William Dean. Criticism and Fiction (1891). In Criticism and Fiction and Other Essays by W. D. Howells. Eds. Clara Marburg Kirk and Rudolf Kirk.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9.
Hutchinson, Stuart. ed. Mark Twain: Critical Assessment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Johnson, Claudia Durst. Understanding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8.
Justin Kaplan, Born to Trouble: One Hundred Years of “Huckleberry Finn,” Center for the Book Viewpoint Series, no.13. Washington, D. C.: Library of Congress, 1985.
Paine, Albert Bigelow ed.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Mark Twain’s Lett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Vol. I, 1917.
Robinson, Forrest G.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k Twa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Smith, David L. “ Huck, Jim, and American Racial Discourse.” Mark Twain Journal 22. Fall, 1984.
Smith, Henry Nash and William M. Gibson eds. Mark Twain-Howells Letters: The Correspondence of Samuel L. Clemens and William Dean Howells,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undquist, Eric J. ed. American Re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Thomas A. Tenney and Thadious M. Davis. Satire or Evasion?: Black Perspectives on Huckleberry Fin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Young, Philip.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Press, 196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埃默里o埃利奥特主编.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朱通伯译.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常耀信主编. 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上、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成时. “序言”. 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 马克o吐温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拉泽尔o奇夫. 一八九0年代的美国. 夏平等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罗伯特o斯皮勒. 美国文学的周期. 王长荣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马克o吐温. 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 成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诺斯洛普o弗莱. 现代百年. 盛宁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必读作品:马克o吐温. 哈克贝里o芬历险记. 成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一些批评家认为,《哈克贝利o芬历险记》中吉姆的形象是一种模式化的黑人形象,而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马克o吐温恰是用吉姆驳斥了人们关于黑人的模式化印象。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二、写一篇论文讨论哈克的视野的有限性,他的哪些陈述表明他在具体的事情或者处境中还没有读者知道得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恩.马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