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中的青铜剑剑

揭开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秘密——中国网
首页>>>>
揭开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秘密
中国网 .cn  时间:   
兵马俑始终不变地站在那里,静静等待一批又一批的研究者们与他们相识、交会
(二)兵马俑的秘密
敦煌石窟的发现,造就了一门显学敦煌学;而兵马俑的发现,也正在使兵马俑研究也成为一门学科。
秦始皇之所以能成就霸业,靠的就是秦军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部队。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边陲小国,秦国最多时却能动员起100万人的庞大军队,在秦始皇发动的统一战争期间,秦军共歼灭六国军队200多万,其中长平一战就消灭了赵国整整45万人马。这支传奇的军队是如何作战的?秦国又是如何有效地实现战争动员的呢?
作为兵马俑的保护与展出单位,秦陵博物院拥有一支由3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至今已召开了七届秦俑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出版专著60余部,已经成为秦俑学的研究中心。他们的研究对还原历史、认识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兵种阵容
日凌晨,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爆发。战争初期,美国人动用导弹和飞机,以地毯式轰炸夺取了制空权、压制住了对手;之后,迅猛快捷的装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伊拉克部队。
全世界都惊呆了,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以空袭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然而研究兵马俑兵阵的学者对此却不屑一顾,因为2000年前兵马俑庞大军阵,所构筑的正是这样一种作战体系:先用强劲、密集而且持续的弓弩压制住对手,骑兵、战车迅速从两翼包抄,撕开对手的防线,然后由步兵方阵执行致命的攻击。
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动作迥异,他们曾经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力。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以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
在弩手的后面,是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的主力部队。在步兵阵列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6.3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7米2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在二号兵马俑坑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经探测,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这些战车由四匹马拉动,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与步兵一样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在战车的边上,还有井然有序的一支骑兵部队。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
这样,在那场统一战争中,各国部队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主力方阵的冲击,骑兵编队与战车方阵则避开敌军正面,以奇兵袭击敌军侧翼,将敌兵一分为二,致使首尾不能相顾。这样一个组织严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协同作战的军队,在当时可谓异常先进,最终帮助秦始皇建立了千古一帝的功业。
渴望战斗的士兵
参观兵马俑的人,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兵马俑一律不戴头盔呢?而石铠甲坑大量精美的铠甲、头盔的出土,也证明秦国装备精良。
有一种被接受程度较高的说法是,这源于秦代实行军功授爵制度。这一制度使得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激发了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
不久前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简,清楚地记下了这一制度: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如果斩获敌人两个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还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因此为了杀敌立功,他们担心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精良的武器
秦兵战斗力强,与它所配备的精良武器也有很大关系。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同时发现了设计得非常精巧、用作发射的扳机的青铜构件。据专家估计,这种用脚蹬发的秦弩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这种秦弩使步兵能在宽大的正面上,有效地阻止密集整齐的车战进攻。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4万多支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检测,其结果让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可以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步兵的武器也花样繁多。除了7米长的长矛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的长度在2米80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还有一种长柄兵器叫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在3米5左右。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每件兵器都留有铸造年代),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有两件戈也不是同年生产的,但它们也是一模一样。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4万件三棱箭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就连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也是可以互换的。
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已经制定了兵器的技术标准,并将之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因为秦是一个十分注重标准化的国家。统一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了文字、车距和度量衡,甚至连播种的数量在出土的竹简上都作了严格的规定: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
不仅兵器的制造标准化,就连战马的选择也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约为今天的133厘米)。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人员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人名。《吕氏春秋》称这为“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这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工匠留名字,是要流芳百世、是签名;中国工匠在签名是要承担责任的,质量不过关是要处罚甚至杀头的,这是截然不同的事情。”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长吴永琪说。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这些人名,推断出: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丞相)、工师(厂长)、丞(车间主任)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他们的名字搜会刻在武器上,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
前面提到,秦国统一之前只是一个500万人口的小国,最多时却能动员起100万人的庞大军队,秦国又是如何有效地实现战争动员的呢?
这个长期困扰历史学家的问题,也被近期的一个考古发现揭开了。一个秦代叫“喜”的人留下的竹简中,说他向政府登记年龄的那一年是17岁。喜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间,曾经三次参加战斗。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17岁到60岁的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另外,秦人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直道,这对军队的投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年初记者在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中,还见到了秦代遗留的直道的遗迹。道路用黄土加石灰等物夯筑,由于夯筑得十分结实,直道上树木至今也无法成活,在某些地段,汽车仍然可以行驶。
而考古学家新近发现的两个秦代士兵留下的家信也告诉我们,在秦国,除了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秦国士兵很可能没有军饷,日常花消和便衣都要家中负担,这就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而秦国由于修建了中国历时上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又用法律规定了粮食生产的标准,因此粮食的供给就不成问题;直道的修建,又使粮食的远途运输能力得到提高。
文章来源: 文化中国
            3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兵马俑中有多少种兵器_百度知道
兵马俑中有多少种兵器
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一说为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
兵马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兵马俑携带的武器
兵马俑携带的武器
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按其性能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和远程兵器三大类。
短兵器有剑和钩,主要是用来自卫的。
长兵器有戈、矛、戟、殳、铍等,主要用作格斗。
远程兵器则有弓和弩,都是用来进攻。
这些出土的武器,青铜兵器的数量很多,目前出土的已达万余件。
从兵器持有者的身份来看,远程兵器主要配备给位于前锋和四表的轻装士兵,长兵器主要配给位于阵体中的铠甲士兵。骑兵配有弓箭,而车兵则配有弓弩、戈和矛。从某种意义上说,兵马俑坑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博物馆。
短兵器是指体形短小的武器。这些短兵器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在战争中可以防身,也可以用来进行攻击,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所以民间有「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短兵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青铜剑,一种是金钩。虽然出土的数量不太大,两者相加只有20多件,但质量很高,基本上都是比较完整的精品,对于研究秦代兵器的铸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共22件,其中17件是保存完好的。出土时,这些剑都放在木鞘中,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因此,有人推断可能是直接从武库中拿来放入兵马俑坑中的。与前代的青铜剑相比,这些青铜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剑身窄狭修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束腰,刃锋锐利,光洁度高,穿刺力强,制作工艺先进。
这些青铜剑的剑首可分为圆首剑和菱首剑两种,但剑身的构造基本相同,均呈柳叶形状。剑的长度在81厘米到95厘米之间。剑身中部起脊,两面四纵四锷,近基处腊广3.4厘米,近锋处束腰,宽度约为2厘米。
金钩又称「吴钩」,是用于短距离格杀的武器。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两件金钩,金钩两面有刃,类似于古代的钩镶,不能刺杀,但可钩可推,可以砍杀,也可用于自卫。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提及金钩,如《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重奖会作金钩的人,因此「吴作钩甚众」。但以前未曾出土过这种武器,人们对它的形制不大清楚。
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两件金钩,形状像弯刀,分钩身和钩柄两个部分,一次铸造成型。钩身如弯月,但弧度比较平缓,双刃、齐头,截面呈枣核形。钩柄为实心的椭圆柱体,通长65.2厘米,宽2.2至3.5厘米,重1.45公斤。
长兵器是指装有长柄用于近距离格斗刺杀的武器。兵马俑坑出土的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数量较为可观。在这些兵器中,除一件矛是铁制的之外,其余都是用青铜铸造的。
矛、戈、戟的形制与以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同类兵器没有太大的差别, 钺、殳、铍等长兵器则有所改进。长兵器的长度平均都在3米以上。其中铍最长,达到3.82米,戟最短,2.88米。其规格与《考工记》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但其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锋口锐利,更有利于实战。
矛是用于直刺的长柄兵器。这种兵器起源较早,在商周以来应用相当广泛。兵马俑坑出土铜矛5件,铁矛1件。
铜矛有两种规格:一种矛头中部起脊,两侧各有一道风槽,直刃相聚为锋,锐利光洁,略泛青光。另一种矛头体内中空,但锋部一段为实心,矛上刻有「寺工」二字。
铁矛出土时已被锈蚀,但它在秦代兵器中是少见的,因而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兵马俑坑出土铜矛有一种矛头通长15.4厘米,另一种矛头通长17.6厘米。铁矛出土时已被锈蚀,长 扁刃,形似竹叶,残长31.2厘米。
戈为横刃长柄武器,可以用于横击,是车兵和步兵的主要武器。
兵马俑一号坑曾出土戈一件,它的形状像镰刀,又与镰刀不同。戈头上有穿,用以固定木柄。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字样。在兵马俑坑中,戈常与矛配合使用。秦代以后,这种兵器越来越少。
兵马俑坑出土的戈,长胡四穿,弧援无脊。戈头通长26.8厘米。援长16.4厘米,厚0.5厘米;胡长12厘米,厚0.4至0.6厘米;内长10.2厘米,下齿长1.7厘米。
戟是戈、矛联合体,即在戈柄的前端装上矛头,以增强戈的刺杀功能。这种兵器出现于春秋时期,在秦代军队中也常使用。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戟共有4件。戟虽在兵马俑坑中发现较少,但它比戈、矛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当是秦军中常用的兵器。戟上刻有铭文。从铭文来看,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这些戟都是秦始皇即位初年由相邦吕不韦督造的「寺工」戟。按照秦王朝的规定,兵器主要由中央的「寺工」制造,某些军事地位比较重要的郡也可以制造兵器。
连柄长度为2.9米。戟上刻有铭文,内容涉及戟的铸造时间、督造者、主造机关、工长及工人姓名。
钺是一种古老的兵器,盛行于商周时期。据说武王伐纣时,就曾用钺砍纣的头。钺的样子像是大板斧,圆刃有穿,安装长柄,可用作砍劈。战国以后,这种兵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兵马俑坑中也有钺的出土。不过,这种兵器数量很少,可能像殳一样,已经从实战性兵器过度为礼仪性的兵器了。
殳是一种有棱无刃的钝性兵器。这种兵器和钺一样都很古老。《诗(卫风(伯兮》中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记载。
兵马俑坑中的铜殳主要出土于三号坑,共有31件。殳本是装在战车上的兵器之一,与戈、戟、矛一起插在战车上。由于这种兵器不能用来击刺,相对较为落后,春秋以后,一般用作仪仗之用,在战场上很少使用。
殳首呈三角锥状,殳身为圆筒形,长10.5至10.6厘米,径2.3至3厘米。銎深8.9厘米,用以装柄。殳连柄长3.96米。
铍俗称大矛,有锬、钛等不同名称,是一种长柄穿刺武器。其形状和用法与矛基本相同,但比矛穿刺力更强,杀伤力更大。兵马俑坑中已出土铍20多件,铍柄为木质,过去不曾有完整的铍出土,只出土过铍头。因铍头酷似短剑,人们往往把铍当成短剑。从兵马俑坑出土的铍和短剑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铍有柄而剑无柄;铍无首而剑有首;铍窄狭而剑起脊。可以说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铍,纠正了以往人们对铍的错误认识,填补了中国兵器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铍头的长度在35.3厘米至35.5厘米之间。柄的直径3.5厘米。一件完整的铍,长度一般在3.59米至3.82米之间。
远程兵器是指具有远距离杀伤能力的兵器。兵马俑坑出土的远程兵器种类较少,主要有弓箭和弩机,但数量却很多,仅一号坑东端的五个探方内就发现弓弩遗迹130余处,成束的铜镞279(是盛载箭镞的袋子),零散的铜镞万余支。由此可见,秦军所配备的远程兵器数量之大。
远程兵器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兵种的变化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战争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残酷。有这种情况下,远程兵器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在战争中往往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弓箭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直到秦代,仍然是主战武器之一。楚国大诗人屈原有「带长剑兮挟秦弓」的佳句,可见秦国的弓箭是相当有名的。
兵马俑坑出土的弓多与弩机相连,是一种弩弓。弓材为弹性优良的上等木材,做工相当精致。
兵马俑出土的箭镞达4万余只,有大镞、小镞之分。箭杆用木或竹制成,前端装镞,后端设括,并有3片羽毛。这样的弓箭装在弩机上,其杀伤力是可想而知的。
兵马俑出土的弓材长约130多厘米。弓干用皮条缠扎,表面涂漆。弓臂前端有含弓的缺口,稍后有两耳以缚弓干。弦长108至120厘米,做工相当精致。
兵马俑出土的箭镞有大镞、小镞之分。大型铜镞挺长40厘米左右,镞首很大,呈三棱锥形,有倒刺和血槽。小型铜镞呈三棱形,刃稍向外鼓出。完整的秦箭总长约68至72厘米。
弩机是用来发射弓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独立的兵器。但它与弓箭相结合,就构成了新型的兵器。
兵马俑坑出土的弩由弩臂、弩机和木托等部件组成,设计相当精巧。由于秦弓优良,加之秦弩弩臂较长,其射程可达到千米之外,准确性也比普通弓箭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说,弩机的使用,使弓箭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弩臂长70至76厘米,宽4至5厘米,厚5.5至7厘米。前端有固定弓箭的装置,后端则安有弩机。弩机用铜制成,有悬刀、钩牙、望山、拴塞等。木托在弩机之后,固定在弩臂上,用于承托弩臂,发射箭镞。秦兵马俑装备 “超级武器”---深圳晚报
第B07版:文化空间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晚报头版
第A02 : 提个醒
第A03 : 嫦娥三号奔月
第A04 : 广告
第A05 : 广告
第A06 : 今关注
第A07 : 今关注
第A08 : 深晩观察
第A09 : 搜城事
第A10 : 庆祝《深圳晚报》创刊20周年
第A11 : 搜城事
第A12 : 搜城事
第A13 : 搜城事
第A14 : 警戒线
第A15 : 世界
第A16 : 世界·万花筒
第A17 : 中国
第A18 : 中国·浮世绘
第A19 : 好声音
第A20 : 媒立方
第A21 : 体育新闻
第A22 : 体育·双拼
第A23 : 体育·景深
第A24 : 广告
第B01 : 娱乐新闻
第B02 : 娱乐·星闻
第B03 : 娱乐·焦点
第B04 : 影讯
第B05 : 娱乐·动向
第B06 : 娱乐·动向
第B07 : 文化空间
第B08 : 文化·千家文
第B09 : 文化·人文
第B10 : 礼仪学堂
第B11 : 好彩
第B12 : 体彩
第B13 : 旅游
第B14 : 旅游·目的地
第B15 : 地产·新闻
第B16 : 深圳商帮
第B17 : 商帮·活动
第B18 : 深商·动态
第B19 : 生活·理财
第B20 : 校园童话
第B21 : 学习·综合
第B22 : 学习·留学
第B23 : 学习·资讯
第B24 : 学习
第D01 : 福田周刊头版
第D02 : 新闻广场
第D03 : 民生实事
第D04 : 民生实事
第D05 : 教育视窗
第D06 : 健康城区
第D07 : 文化名片
第D08 : 文化名片
英国媒体透露
秦兵马俑装备 “超级武器”
深圳晚报讯 新闻晚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有最新的电视纪录片显示,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装备了十分精良的、真实的武器,只需要一支箭就能杀死敌人。 在这部名为“秦始皇兵马俑的新秘密”的纪录片中,科学家还原了兵马俑所携带的箭头,并用当时的弓来发射。结果证明,箭头能够穿透当时的盔甲,这说明箭头能对穿着这种盔甲的人造成伤害。《每日邮报》称,兵马俑是“令人畏惧的战斗机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则称,“陶土制成的部队拥有超级武器”。 据悉,这部纪录片将于下周日在英国播出。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等,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古代武器专家、历史学家迈克·罗兹说:“这种弓箭远远领先于当时的技术,可以说领先了2000年。” 此外,德国研究人员还原了兵马俑的色彩。纪录片的执行制作人比尔·洛克表示,当研究人员挖掘兵马俑时,发现周围的土地中有颜料的痕迹,“他们开始研究2000多年前的人是如何制作这些颜料的,或者是使用了自然的土壤颜色。”高清:国宝“吴王夫差剑”亮相西安兵马俑
09:20:07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编辑:白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国宝“吴王夫差铜剑”亮相西安兵马俑。
   1月28日上午,“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本次展览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绍兴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主办,展品87件(组)共115件,展览于日开展,展期3个月。
  长江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处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吴越两国南北地相连、习相近、俗相同,有着共同的祖属和文化经济基础。
  展览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吴越略影、水泽吴越、璀璨文化。第一部分:吴越影,通过对吴越两国在建国、立业、强盛、散尽的发展所出现的人文历史事件,使人感受到吴越文化通达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第二部分:水泽吴越,以吴越人的衣、食、住、行来展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第三部分:璀璨文化,集中展示了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以及玉器等代表文物,体现了吴越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揭示了吴越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展品中的“吴王夫差铜剑”堪称国宝,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剑中品相最完好的一件,经过了二千多年仍保存完好,依然锋利无比,实属罕见。该剑通长58.3公分,身宽5公分,格宽5.5公分,茎长9.4公分。这把吴王夫差剑的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份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
  该剑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吴王夫差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此外,展出的“越王不光”铜剑、透雕龙蛇纹玉戈、原始青瓷、青铜乐器等无不展示了吴越文化的高度成就和艺术特色。(记者 贺桐)
主办: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西部网
联系我们:0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剑奇谭9个兵马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