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三国单机版策略游戏策略怎么使用?

有没有想三国群英传类似的三国策略游戏,要不用联网,能保存记录的,谢谢_百度知道
有没有想三国群英传类似的三国策略游戏,要不用联网,能保存记录的,谢谢
啊三代错《三群英传》完整攻略  三群英传系列作品新版本同款游戏支持各种mod使用让玩家能够体验游戏众扩展内容于新手言建议始游戏逐步深入  新手攻略  首先选势力玩黄巾起义选刘备拿说选择完势力选择难度新手玩简单想挑战选择困难困难其实难看喜  进入游戏首先映入眼帘襄平座城池面刘关张三先点座城池或者点本信息或外交信息让间暂停选择整备调兵兵种调例关羽前期用弩兵张飞木槌刘备骑兵接城市发让刘备关羽征兵张飞搜索  快兵武自投靠例费诗、郭攸、陈、黄忠、高翔等加入刘备妻投靠安排车间黄忠训练刘备夫糜珍治安、剩随便找能力高筑城等等所武兵都满士气满并且城预备兵<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候派刘关张城攻击  第战斗决公孙瓒选择打战斗候关羽冻血刀关羽前士兵设置关羽前边释放冻血刀边弩兵顿射张飞木槌兵前期非厉害刘备骑兵克走兵打木槌吃力  战斗俘虏少  现说说内政内政册封官劝降敌说服才外交自看吧商业物品傻瓜操作自看明白运输补给钱城移另城外交游说增加别势力友度离间武让别忠诚低武投靠前提武智力高离间功率高同盟协议等等内政情报其说军团情报图没城武情报基本些  刘备战略针基本灭黄金些势力扩充才物资快能强起希望我答帮助  建议新手注意武特性其像骁勇(幅提高必杀释放几率)、迅雷(幅提高攻击速度武器挥舞比普通武快)特性非变态  选刘备君主始拥两名具备骁勇特性武张飞关羽期更变态赵云(迅雷骁勇两特性三武仅比吕布猛虽武力比吕布少1点)投  所说前期打仗经验增快积累功勋功勋使用要节省点前期军师技武计鸡肋比较迅速武官阶提升8级带5名武期打仗基本用兵带几骁勇特性武必杀越越必杀需要武器熟练度<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5满每种武器都要练  所必杀技三隐藏全武器必杀霸者威、王者风、皇者路非变态文面比较用想阴魂缠阴魂死缠些技能使能释放武计给自武加血我队伍般都三武配两文全文武双修(武增加经验军师技撤职再修文野外经些神仙现千万别放增加基本武力智力体力技力限)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三杀桌游三志11玩手机三杀强力推荐其游戏都垃圾游戏休闲游戏般三游戏群英传三志三杀
三国群英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序言  大凡世人用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纵知其二,不知其三,就算能深知其三,将中国古代智慧的核心—谋略使用得出神入化,收发由心,然而对于历史的局限,也是茫然无知,措手无策。在三国时期,以袁绍之能,曹操之雄,刘备之杰,孙权之明,诸葛亮之智,司马懿之谋,无论是功未成身已亡,还是功成名就,独霸一方,甚至是功成一统,帝业得成,他们对于历史和天下交与他们这种杰出人物的长期和短期的使命,全都交出了白卷。所以,袁绍早败,魏蜀吴三朝短命,诸葛折寿,完成一统的西晋王朝,虽然传了四任,实际上不过是二世而亡,纵然东晋偏安东南,然则外不能制狄夷,内不能平纠纷,内忧外患时时皆有,家国无时能宁。  区区一部三国史,计策频出,智慧纷呈,可谓已达中华古代谋略之巅峰,中华古代智慧之精华,毕显于斯。一般人熟读三国史,自以为熟知权变,精通谋略,然则岂知,三国谋略之辉煌,其实是计中有计,谋中有谋,局中有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修改《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父子,乃至1700多年以下大大小小的研究三国的专家或者是业余爱好者,通常只能读懂三国智谋的第一层,至于其中更深层的原因,远未发掘。不知多少人物,只懂智谋第一层,不知计中之计,局中之局,结果遭遇失败,还不能明白其理。
楼主发言:147次 发图:0张
  许多年轻人,刚刚迈入职场,本是豪情万端,却发现事事不顺,如果他不幸,从此颓废到底,一生理想就此终结;如果幸运,会有职场老手点拨他,将如何趋利避害,如何投机取巧,年轻人按照职场老手的建议去做,果然左右逢源,风生水起。但是,如果这样,这个年轻人虽然已经在职场游刃有余,但是也已经锐志消磨,意气不再,热望成空,壮志难酬。虽然他拥有一个年轻的身体,但是心也沧桑。更有甚者,有人会教他心狠手辣,无毒不丈夫。即使他获得了个人成功,但是他也不再是那个年轻时光明磊落的人了。他曾经的理想,同样就此终结,他也就成了无形无际的文化桎梏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谓灿烂,然而,也可以说是老态毕呈。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谋略,不是教你如何去阴人,就是防止如何被人阴。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被这种思想压抑得无法自由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命运也就垂垂老矣。
  许多年轻人,包括古往今来的许多成功和不成功的历史人物,对于上级不同意自己的正确意见,气愤填塞于胸。笔者将在本书中说明,你的意见是对的,上级不采用你的意见也是对的,你完全可以用更好地方法去实现你意见。计策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区别只是在于做人境界的高下之分。之所以你无法以更好的方法实现你的意见,那是因为做人的境界还没有到达那种程度。  厚黑之学,实为小术,居然成为许多人安身立命之法宝,权谋智慧毒害之深,可见一斑。李宗吾以三国人物曹操和刘备来举例,那么笔者也以三国为例,将在此书中均以堂堂之法悉数破之。这等伎俩大行其道,可见五千年文化之遗毒,毒害之深。李宗吾,弃精华于不顾,视珍珠为敝履,以为“厚黑”二字能成霸业,真是匹夫之见。且看笔者如何将三国历史以堂堂之法演绎。
  本书的立意志在将中国古代所谓谋略的阴谋诡计尽数破除,扫五千年文化之余孽,除二千载封建之遗毒。五千年的权谋诡计,可谓变化万端,鬼神莫测,令人防不胜防,但是笔者尽以堂堂之阵破之,往往所谓奇谋妙计的背后,成功另有深层原因。  本书说三国,有以下三个“绝不”特点:  1、绝不从后事推论前事。今天的很多人必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看好的一只股票,已经持有很久了,但是却迟迟不涨,烦恼之际将其抛弃,这只股票却突然连拉几个涨停,徒自后悔不已——自己曾经多么聪明,却没有坚持,不是自己不聪明,而是自己没有耐心。后人评论郭嘉、贾诩料敌先机,谋略如神,不过以后事论证前事罢了,真正的谋略高手,岂会空自等待事件发生,就如今天的人炒股,如果预料到某只股票暴涨,当然会提前买入,早早布局。如果真正明白谋略的精髓,像贾诩、郭嘉那样料事如神,并非难事。虽然在许多重要会议上,智谋之士唇枪舌剑,异彩纷呈,然而,对于一个谋略高深的人来说,大堂之上的谋士辩论,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我们看英雄人物,时而选择多数人的意见,时而选择少数人的意见,偏偏结果都正确,似乎其智谋极其高深,实际上不过是其心中已有计较,成竹在胸,庙堂争辩,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人最重要的本事,并非“谋”,而是“断”,所以刘邦一介匹夫,无谋少智,大难临头,往往无计可施,只呼“为之奈何”,然而却能够横扫天下,一统四海,是其能“断”的缘故,对于张良、陈平以及其他各种谋士的建议,刘邦都能够采取其中正确的建议执行。世界上有很多聪明人,智力了得,但是偏偏难以决断,致使大好时机错过,功败垂成。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非常多的机遇,非常多的选择,然而一朝选择不慎,人生从此改写。史书往往对于历史人物,即使是同一个英雄人物,有时说他不“明”寡“断”,以至于失败,又有时说他,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独定乾坤,不过是以果证因而已,实在是贻笑大方。而且,这些英雄人物有时偏偏对正确建议拒不采纳,以至于后人扼腕长叹,但是,笔者将以分析告诉你,但是这些英雄人物拒不采纳正确意见,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而这种原因,谋士绝不可能知道,史官也就更不可能知道。
  2、绝对不用人的评价。人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更为危险的是,作为政治的主角,往往会将人或者事情有意拔高或者压低,肆意歪曲,以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笔者将对这种评价式的语言进行系统性破解。  3、忠实于三国而绝不局限于三国。三国时期的权威资料《三国志》不但简短,而且相互矛盾之处甚多。笔者不是历史学家,甚至不是三国爱好者,之所以想破解三国智谋,不过是在领悟信息统治世界精髓之后,居高而下,将其顺手破解而已。何况笔者不愿意做白面书生,青灯黄卷地研究史料,青春作赋,白首穷经。笔者之意,在于以三国为线索,不但将中国古代的权谋智慧尽数贯通,而且对当今时代所存在的非常多的关于计谋的问题,尽可能地悉数破解,给那些在迷茫中的人,点燃明灯。比如,《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然而历史小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其智谋高深之处,在有些地方,往往高于真实的历史,所以笔者同样会对其进行讲解。  想必读者希望知道作者是否夸夸其谈,不妨先读第一章《颠倒乾坤第一计》。
  今天夜已经深了,留待明天再写吧。
  留名!楼主加油!五一快乐!  
  留名、期待
  卧槽.还有这么挖坑的
  刘明  
  好大一坑 留个记号吧  
  先顶后看。  
  先占个位置了!  
  坐等高人。。。  不如大家百度下“712吧”啦,个人博客,内容不错喔
  静候楼主佳作!
  期待。
  留名~且看后面文章  
  第一章 颠覆乾坤第一计  在很多人的眼里,袁绍是个无能之人,如果他是一个无能之人,又怎么能够做到那么厉害的位置,其实,袁绍之阴狠,实在不下于曹操,我们来看三国历史中有分量的第一计。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了,十四岁的刘辩即位,史称汉少帝。当时的中央政府,由两大势力把持,一个是宦官集团,一个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当时袁绍、曹操都依附大将军何进。为了消灭宦官集团,袁绍多次向何进建议,采取果断措施,将之消灭。何进虽然同意了袁绍的建议,但是却无法执行计划——因为他的妹妹皇太后反对消灭宦官。袁绍见到何进如此软弱,摇摆不定,于是进一步建议:“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同意了,他认为,只要各地的军队一到,来个“假造反”,对没有见过世面的太后进行恐吓,太后就会害怕,就会惩办宦官。  这个计策,无论被当时人、还是后世史学家,以及历史证明,这都是一条愚蠢得不能够再愚蠢的计策。此计一出,朝廷的大小官员,包括卢植、陈琳(当时是何进的秘书)等人,大惊失色,纷纷反对。后来的枭雄曹操更是评论说:宦官之所以得逞,靠的是皇权,要对付这些人,只需要一个狱卒就够了,何必招来外面的大军呢?何况,招大军进入京城,动静这么大,隐瞒不住,所以何进一定会失败。  事实如同曹操所料,宦官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提前行动,杀了何进。  后世史学家都以此事对袁绍大肆批评,对袁绍的昏招痛心疾首,几年前名噪一时的易中天也秉承了这个观点(笔者并非史学家,因为在中国研究三国的人中,在大众之中,以易中天最为有名,笔者认为他的观点,代表了史学界的一种主流观点,所以在后面会多次引用他的观点。)。  如果真的这么看,那么只看懂了袁绍的计策的第一层,袁绍之阴狠,岂是他人所能及?
  我们在看待任何计策之前,首先要考虑到计策人的立场。袁绍何许人也?袁绍隐然已经是当时士人之领袖。年轻的袁绍之所以成为新一代的士人领袖,原因有三:首先,袁绍的家族背景深厚,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其次,袁绍仪表堂堂,而且礼贤下士,当时士人争相依附。第三,袁绍的道德名声非常好,母亲死后,守孝三年,而且还为早死的父亲追加守孝三年,一共六年。  其次,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东汉政治舞台的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和士人。  第三,看当时的力量对比。外戚和宦官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央,而士人的力量主要分布在各地。在中央,为了平衡外戚的力量,汉灵帝设置了西苑八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位列第二,仅在大宦官蹇硕之下,而何进杀死蹇硕之后,袁绍位列第一。袁绍鼓励何进消灭宦官集团,受到重用,被封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在中央最有实权的军职,负责首都和首都周围各郡的军事指挥,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和周边各省戒备司令,还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司隶校尉地位极其特殊,持有皇帝授予的符节(所谓持节),同时还掌握1200人组成的秘密警察部队,小官可以无需审判,直接杀掉,大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换句话说,袁绍已经是当时中央最具有军事和司法实权的人了,他只有一个名义上的上司—大将军何进。
  静待人大作  
  有了这三点,我们再来看袁绍的计策。袁绍作为当时士人领袖,理所当然地要推翻宦官集团和外戚的统治。所以,袁绍极力怂恿何进消灭宦官集团——而且袁绍的态度极其坚决,是要消灭所有的宦官,何进在遭到太后反对后,只想消灭几个为首的宦官示众,遭到袁绍的坚决反对。如果何进禁不住袁绍的建议,将宦官集团彻底消灭,那么士人集团的一个敌人就被消灭了。而对于糊涂大将军何进,士人集团有这个何进言听计从的袁绍在他旁边,还怕消灭不了他吗?  既然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就提出了这条被所有人都认为是馊主意的计策——招军入京。各地军队纷纷入京,动作如此之大,不可能隐藏,宦官集团必然要抢先下手,那么就会杀害何进。何进一死,袁绍就会以为何进报仇为理由,将彻底宦官集团铲除。所以,士人集团的两大敌人全被消灭,而士人领袖袁绍,自然成为帝国统治的核心,操控幼小的皇帝和软弱的太后与股掌之间,成为像霍光、王莽一样的权臣。  好毒的计策!
  那么,袁绍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的呢?证据呢在哪呢?有三条证据。
  写得好!不人云亦云,看透迷雾后面的本质。@一笑扬天1982
当今的社会,我们的审美权被慢慢剥夺,进而道义权-定价权-话语权被慢慢剥夺,而人们却浑然不觉,看了边芹写的文章才恍然大悟。就喜欢看到这种堂堂正正的分析,所谓以正迎,以奇合。一直都觉得三国所谓谋略实际夸大其词,不是主干,而偏重于枝叶
  那么,袁绍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的呢?我们来看袁绍以及士人集团是怎么做的。第一,何进的命令发出之后,各地士人纷纷响应,最为直接的,就是把地方上与宦官集团有关的爪牙和亲信赶走、抓捕、杀掉,抢占有利的官位。第二,在中央,袁绍身为首都治安总司令,不但任凭何进被宦官杀掉,而且在打着为何进报仇屠杀宦官的时候,其党羽顺便把一起为何进报仇的何苗(何进的弟弟,应该没有谁比他更有理由报仇了,何苗当时担任车骑将军,名义上仅在大将军之下)杀掉。第三,袁绍打着为何进报仇的旗号,将宦官斩尽杀绝,只要没有胡子的男人,全部杀掉。他们只顾杀人,至于那个最重要的人——皇帝,袁绍以及其党羽根本就是不闻不问,任凭大宦官张任带着皇帝逃出皇宫。  如果计划执行顺利,那么袁绍成为新时代权臣的梦想就实现了,退可以像霍光一样把持朝政几十年,进可以像王莽一样成立新王朝。
  千年等一回啊  
  码刻  
  唯一可惜的是,尽管袁绍的士人集团响应积极、热烈,但是表现最积极的是野心家董卓,他攫取了袁绍的所有胜利成果,并且把东汉王朝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董卓会成为第一个入京的外地军队?当时董卓驻兵在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并不是离洛阳最近的。首先,如前所述,在何进的诏令发布之后,各地士人开始抓捕宦官集团的爪牙,并没有把进京放在第一位,而董卓直接率兵去了京城;其次,董卓以前多次打败仗,本要被革职,是靠着贿赂宦官集团得以保全并且得到重用的,所以他急于进京原因有二:如果宦官集团能救则救,如果不能救,则立即诛杀宦官,向新的权势集团何进投靠,越早投靠,越显得忠诚。但是到了京城之后,他发现形势如此混乱,于是趁火打劫而已。有人说董卓“驻兵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以后事推前事,证据在于:一、他入京带的兵少;二、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远见卓识。董卓入京之后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只能说明他不知道如何使用权力。就像穷小子突然成为暴发户,不知道怎么花钱,只懂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从头到脚俗不可耐的金银首饰。因为不知道使用权力,董卓在残暴的同时,还必须央求他的敌对方做官,比如袁绍顶撞过他,董卓还给他封官。
  之所以袁绍的胜利成果被董卓所攫取,就是因为计划太周密了,士人集团只顾杀宦官、除外戚,完全忘记了防守,被董卓趁虚而入。  这就是三国史中,有分量的第一计,通过这样解读,还有人怀疑袁绍的智商吗?还有人认为这是馊主意吗?  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些分析,觉得瑟瑟发抖?请读者先不要发抖,因为像这样的毒计,时时在你的身边。
  精彩!
  不错。  
  留爪子  
  不知道读者是否听到领导这样的称赞:“你表现得实在太好了,公司决定重用你,给你派遣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果读者听到这样的话,先不要高兴,首先得看这个任务是什么——既然要“重用”,当然会给你一些重担,普通的任务已经显现不出你的价值。  在一些外企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记录——被公司委以重任,派到一个崭新的地方去,无兵、无钱、无资源,一个人打拼。如果打拼成功了,那么恭喜你,公司将会派遣更重要的任务。事实上,根据他们的回忆,他们的大多数同事撑不住,都走了,他们之所以坚持,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你像他们一样奋斗,而且已经做得相当有规模了,那么公司会提高你的职位,成为报酬优厚但是无所事事的公司高管,但是,你手中的那些资源,必须要交出来。如果你这样舒舒服服地过了几年之后,公司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像你这样的拿钱多干活少的高薪人员,自然是裁员的最好对象。
  对这个计策感受最深的应该是销售人员。如果销售人员表现好,提成自然会多,但是每过一年,老板往往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去年增长了30%,那么今年就得增长50%。如果你干得好,公司收获利益,干得不好,公司正好裁员。假设这位明星销售人员的业绩连续几年突破期望,那么会被提拔成销售主管或者总监,但是很不幸地,老板会暗中把他的客户资源(这时候都是大客户)逐步由个人转移到公司。想必很多销售人员成为销售总监和主管,都会遭遇为了客户资源而与老板进行的一场龙争虎斗。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销售人员坚持认为客户资源是自己辛苦挣来的,甚至是拼命换来的,应该属于自己。而公司则坚持认为,销售人员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有公司这棵大树作为靠山,公司的发展不应该掌握在随时可跳槽的少数人手中,否则公司有随时可能被颠覆的可能性。如果销售人员任凭老板夺取客户资源,几年之后,一个没有客户资源的销售总监,对公司还有什么用呢?下面那么多销售人员还等着提拔呢。而对老板来说,如果不能够亲自掌握客户资源,他又如何能够安心呢?有过企业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手下核心大将的跳槽,往往使公司伤筋动骨,甚至破产。  有人会说老板们心狠手辣,但是这个世界上,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老板们这些大鱼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有一条大鲨鱼正在等着他们。
  一位知名风险投资人(好像是徐新)说过,投资界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这个公司是否上市,事实上,上市公司是行业中翘楚,掌握行业中最大的市场和资源,我们不妨看看这些上市公司的境况如何。  在美国曾经有一家很有名气的网上售货公司叫Overstock,它于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到华尔街的追捧,但是在2005年的第二季度,它的每股盈利比华尔街预期少了一两个美分,但是就是这小小的一两美分,竟然使得Overstock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在Overstock的当季业绩出来之后,华尔街马上调低对它的评级。第二天,Overstock的股票一泻千里,并且在随后的短短的几天里,Overstock的股票价值就已经跌掉了一大半。Overstock的CEO在受到打击和气愤之余发狠心要调查清楚此事。他经过调查发现,Overstock公司的股票被某些金融公司恶意卖空,而卖空的股票数量竟然高达Overstock实际股票数量的十几倍。然而,按照美国证监法的规定,这些恶意卖空的公司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但是,Overstock公司的股价却因为这种十几倍的凶狠卖空而狂泻不止,一落千丈,公司也几乎关门,后来几经磨难才艰难生存。在这一事件中,华尔街首先通过评级公司对Overstock进行打压,然后对冲基金恶意抛售,几乎没有用任何成本,就把一家已经颇有名气的公司折腾得死去活来,通过卖空股票上挣得暴利。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像Overstock这样的中小公司,命运在很大程度上随时随地地被华尔街所左右。
  这个故事摘自于吴军的《浪潮之巅》,但是作者引用这个例子,仅仅是说明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必须仰华尔街的鼻息的现象,并没有说明背后的真实原因。事实上,非但是中小公司,即使是企业巨鳄也一样不得不花样百出地讨好华尔街。1996年,从AT&T分拆出来的朗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用供应商之一,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也受到了华尔街的追捧。但是,在电信设备修建期的高峰过去之后,朗讯公司的销售出现下降。为了达到华尔街的预期,朗讯公司不得不贷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公司来购买它的产品,就是为了提高营业额。虽然在几个季度里它的业绩表面上看比较漂亮,但是这些贷款是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一旦这些借贷的公司倒闭,朗讯的货款就永远要不回来了。果然,后来经济危机爆发,这些公司倒闭,朗讯出现了巨额亏损,最终变得一蹶不振。而雅虎公司为了获得华尔街的欢心,低价售出它所持有的全部Google股份,并记入其利润,将财务报表做得非常漂亮。此后,当再也没有Google股票可出售时,雅虎的利润便迅速下降,公司也进入衰退,股价下跌,最终依然是遭到了华尔街的抛弃。  Overstock公司完全就像是被人暗算一样,从峰顶迅速地跌落到谷底。不知道中国乃至世界有多少公司和多少精英准备到美国或者其他地方上市,但是,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应对来自华尔街的进攻吗?  在2000年,微软达到业绩顶峰时,所有的像样的竞争对手都已经被微软消灭得干干净净。当时记者问盖茨,你认为微软现在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时,盖茨回答出人预料,他说,是高盛。  华尔街为什么要对上市公司如此苛求呢?你要了解这个原因,就必须了解华尔街高要求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一笑扬天1982 好贴留名
最爱三国啊
  分析的好
  华尔街对上市公司提出高增长的要求,无论上市公司怎么做,结果只有两种:1、做到;2、做不到。无论上市公司做到还是做不到,华尔街都能够从中赚取极大财富。上市公司如果做到,股票暴涨,金融公司通过持有大量的股票挣钱;上市公司做不到,股票暴跌,金融公司通过卖空股票挣钱。如果上市公司暴跌到惨不忍睹、无法收拾的时候,金融公司组织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收购。暴涨暴跌是金融界挣钱的最佳法门。
  暴涨暴跌是金融界挣钱的最佳法门。
  正因为如此,华尔街对所有上市公司都提出高新增长的要求,华尔街之所以对业绩相差一两美分的Overstock公司进行处罚,不是因为Overstock公司的业绩只差那么一点点就痛下毒手,而是因为Overstock的财务官并没有理会华尔街的意图。如果Overstock的业绩达到华尔街的预期,那么华尔街所持有的股票价值大幅增加,他们挣了很多钱;但是这种高增长总有一天会不可持续,这时候,华尔街希望的不是Overstock对于满分100的试卷交出99分的答卷,而是希望他们通过会计手段作弊来给出满分的答卷。对于在金融界摸爬滚打很多年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华尔街精英来说,Overstock的这一点小动作,当然瞒不过他们的眼睛。华尔街看到这点,当然是喜在心里,悄悄把股票高价卖出,落袋为安。而这对于Overstock来说,如果一旦开始使用这种吸毒式的方式保持高增长,就会像曾经的行业巨头朗讯、雅虎以及很久之前的安然一样,不断地通过不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高增长,终于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伤痕累累,甚至一败涂地,轰然倒塌,破产清算,公司本身臭名昭著,主要负责人锒铛入狱。而华尔街的人却在赚得钵满盆满之后抽身而去,置身事外,高枕无忧。安然、世界通讯的财务官居然以为自己可以蒙混过关,简直是自欺欺人,华尔街早就等在前面,随时可以给他们痛击,结果这些公司的财务官身败名裂,锒铛入狱。如果Overstock的业绩相差一两美元,反而没事,股票会因此下滑,却不会暴跌,因为这个差距靠会计手段难以弥补,华尔街会为了自己的股票价值,对Overstock加以扶持。
  读者如果喜欢的话,请顶一顶,给笔者打打气
  求继续分析官渡之战,还有董卓带兵勤王几千个人袁绍为什么让他得势  
  顶,楼主继续啊。。。。
  大家是否还记得2008年蒙牛公司老总牛根生的哭诉:“宁可把蒙牛送给同学,也不送给外国资本家”?这个事件,源于蒙牛与摩根斯坦利的对赌协议:蒙牛公司必须连续三年达到一个非常高比例的增长率,否则大量股份将属于摩根斯坦利。最后蒙牛公司在中粮集团的援手之下,没有成为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但是已经成为中粮集团的子公司,独立性已经荡然无存。对赌协议在创业公司与投资公司的协议中广泛存在,比比皆是。  公司会遭到算计,那么国家呢?国家同样会遭遇到这样的毒计。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这本书中,作者揭露了发达国家算计发展中国家的手法。作者作为一个电力分析师被派往雅加达,给准备大力发展工业的印尼的电力规划提供建议。在上司的压力之下,作者必须预估出一个高得离谱的增长率,提供给印尼政府。如果印尼政府能够实现这种增长率,那么发达国家会通过出售大量设备而获得大量收益,如果达不到,印尼政府购买大量设备所需要的贷款无法偿还,发达国家将印尼的电力公司收入囊中,掌握经济命脉。  事实上,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东南亚的大量公司遭遇与此类似的毒计,纷纷破产,国家也从此衰落,韩国银行的主要股份,已经落入了西方金融界之手。不要看今天的三星发展得如火如荼,三星的增长与大量的韩国银行信贷息息相关,三星越发展,西方金融界挣得越多,其他国家的电子产品在欧美发展举步维艰,而三星表现得一枝独秀,不是没有道理。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俄罗斯的大量石油工业也遭此毒计,落入了西方资本手中。
  @寒刀迎面 46楼
22:40:07  求继续分析官渡之战,还有董卓带兵勤王几千个人袁绍为什么让他得势  -----------------------------  官渡之战以后再分析。董卓虽然只带了三千兵进入洛阳,但是最后掌握局势,我们分析下当时的形式:  1、董卓的三千兵,但是这是西凉精兵,能征惯战,这些兵不但实际上作战勇猛,而且在外表上非常吓人;  2、袁绍手下的兵,是西园禁军,没有实战经验,根本不是野战军的对手,一般来说,禁军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不禁打;  3、丁原的真实职务是执金吾(不是演义上的并州刺史),负责京城和皇宫的治安,常备军在2万以上。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  敢反抗董卓的,除了大儒卢植以外,就是袁绍和丁原。曹操是不敢吭气的。  所以,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1、董卓看到自己兵少,想出了伪装入城之计,每隔几天把兵派出去,然后再大张旗鼓地入城,别人以为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地到来,整个京城无人发觉,都对董卓很害怕;  2、何进、何苗死后,其部属无人统领,归降董卓。  3、董卓收买吕布,兼并了丁原,事实上已经将中央军掌握在手中,随后又兼并了残余部队。  4、袁绍不敢动。根据上述分析,袁绍招军入京只是个幌子,借机除掉何进和宦官的,他的亲信一个没来,所以袁绍心中没有底气,不敢对董卓如何;袁绍是以取得天下大权为目的的,私心很重,所以必然不敢冒险;即使可以设计除掉董卓,但是如果西凉兵造反,他也可能死在西凉兵手中。(原理将在第二章讲述)因为,袁绍毕竟只是文人领袖,没有经过野战,心中没有底气;他杀宦官像割韭菜,但是对于这样的狼虎之师,袁绍心气不足。  所以,董卓夺权成功了。
  @一    笑扬天1982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借刀杀人嘛,然后被黄雀在后了。  
  媒体肆意宣传富豪的生活,刺激大众眼球,但是,如果问问这些富豪:“你们能够十分安心的时间会有多少?”我想,很多富豪,尤其中国和香港的富豪,估计很难回答,因为,他们虽然已经是条大鱼,但是时刻在被一条鲨鱼或者说很多条鲨鱼,虎视眈眈。黄光裕在入狱后,对记者说,在陪客人的时候,他很少吃饱过,所以没人的时候,他会端起一碗粥或面条,呼啦啦地一口气吃完。尽管和父母、兄妹近在咫尺,但他与家人相处的“闲工夫”并不多。每年只有春节等假期,一家人才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他很少有时间陪两个孩子,几年前好像只带老大去过一次水族馆,却几乎没带老二出去玩过。  所以,世人皆苦,表面风光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牺牲。如果要系统性破解这一世界和历史难题,需要从《信息统治世界》这本书去寻找答案,这本书只是从竞争层面上讲解破解手段,请看第二章《临渊峙岳稳如山》。
  @怪博士2012 51楼
09:55:11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借刀杀人嘛,然后被黄雀在后了。  -----------------------------  很多答案一经查看就觉得不过如此,但是整个思维过程却是极其复杂
  第二章 临渊峙岳稳如山  本章要讲解处于何进的处境时的破解之道,不妨从后面的三国故事开始。  董卓虽然攫取了袁绍的胜利果实,在中央把持了高位,但是在地方上,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已经掌握了各地实权。  所以,袁绍离开京城后,士人集团组成反董联盟,共有十八镇诸侯参加,推袁绍为盟主。  可惜,反董联盟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当十八路诸侯会师以后,却是“日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聚众享乐。  对此情形,曹操十分生气,他与好友鲍信带领手下军队追击董卓,结果大败而归,甚至差点被杀。  曹操失败回来以后,对袁绍愤愤不平地说:“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这条建议是被后世人公认的优秀反董计划,也是曹操的支持者将曹操列为英雄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就从这条建议开始进行分析。  这条建议,笔者也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袁绍等诸侯,一定是不会执行的。  但是,这条建议里面什么都提到了,就是没有提到一点:曹某人该干嘛呢?
  回复第53楼(作者:@一笑扬天1982 于
20:56)   @怪博士2012 51楼
09:55:11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借刀杀…… ==========  不是不过如此,就是因为太复杂了,想太多反而受累。特别是当局者迷的时候,就像楼主说的断才是其中关键,大家不过是听天命尽人事罢了。  
  那么我们分析下曹操当时的情况吧。曹操当时从京城逃离出来的情况是:1、无官,他原来的官职已经被朝廷(也就是董卓)罢免;2、无钱,他起兵的钱是找一个叫做卫兹的人赞助的;3、无权,曹操响应反董联盟(《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发矫诏,实际上不是,是东郡太守桥瑁以三公名义上发出的),曹操只能挂名在他好朋友张邈下;4、无威望,曹操是宦官之后,被当时的士人瞧不起;5、少兵,曹操只有民兵五千,和其他诸侯相比太寒碜了。  换句话说,曹操此时的角色,不过是一个能够在大会之上说得上话的愤青而已。  我们在看这条计划的可执行性:谁出力,谁受益,有什么风险?  谁出力?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  谁受益?1、皇帝。2、百姓。这两者都会从董卓的残暴统治下解救出来。那么十八路诸侯呢?如果他们打赢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东汉的政治格局是,皇帝下面是五府(三公、太傅、大将军)掌政,如果打赢了,这些诸侯可能会成为京官,但是不太可能成为五府,把持朝政,顶多只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大将军之类,去五府把持朝政,名额极其稀缺。他们当时事实上已经是各地的地方长官,实权在握,级别仅五府之下,实惠远比京官要多。董卓就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而坚持呆在地方上。所以打赢了对十八路诸侯没有什么吸引力。  有什么风险?董卓手下的凉州兵是天下精锐。当时董卓入京,只带有三千人马,但是他不但吞并了丁原的部队,还吞并了原来的京城部队。十八路诸侯的兵虽有十万之众,但是因为是临时拼凑的,不过是乌合之众。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从主观角度上来说,十八路诸侯是没有出兵意愿的。  然后,再从当时天下形势来分析。
  @怪博士2012 55楼
23:32:12  回复第53楼(作者:
@一笑扬天1982
@怪博士2012
09:55:11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借刀杀…… ==========  不是不过如此,就是因为太复杂了,想太多反而受累。特别是当局者迷的时候,就像楼主说的断才是其中关键,大家不过是听天命尽人事罢了。  -----------------------------  你如果见过高手,就不这么想了
  精彩  
  马  
  楼主,分析的透彻,请继续  
  @2013Fresh 60楼
16:33:25  楼主,分析的透彻,请继续  -----------------------------  谢谢
  世人因为袁绍的失败,而否定其才能。其实袁绍非常聪明,但是,笔者所要揭示的是,即使袁绍非常聪明,因为其心术不正,所以,即使有高明的计策也无法使用。相反,对方可以肆意地利用其弱点予以攻击,而他无法防守。  历史上不少阴谋家,侥幸成功,结果后人只抓住其皮毛,便将谋略、厚黑之学大加褒扬,为自己邪恶的行为进行辩护,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只是因为这些阴谋家,未遇英雄,遂得不义之功,成竖子之名。即便是唐宗宋祖,虽成大功,却也用了不少谋略之术,只是因为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进行最终突破,所做的也是对已有系统进行敲敲打打,这种英雄,三五百年必有一出。  将谋略之学用到极处,就跟没有谋略一样,这种“大智若愚”的道理,将在本书中接合实例进行讲解,其中惊心动魄之处,只怕现有任何书籍,都无法相比。  以术求道,缘木求鱼,徒费功夫,以道驭术,无往不利。
  接着上文  那么我们分析下曹操当时的情况吧。曹操当时从京城逃离出来的情况是:1、无官,他原来的官职已经被朝廷(也就是董卓)罢免;2、无钱,他起兵的钱是找一个叫做卫兹的人赞助的;3、无权,曹操响应反董联盟(《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发矫诏,实际上不是,是东郡太守桥瑁以三公名义上发出的),曹操只能挂名在他好朋友张邈下;4、无威望,曹操是宦官之后,被当时的士人瞧不起;5、少兵,曹操只有民兵五千,和其他诸侯相比太寒碜了。  换句话说,曹操此时的角色,不过是一个能够在大会之上说得上话的愤青而已。  我们在看这条计划的可执行性:谁出力,谁受益,有什么风险?  谁出力?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  谁受益?1、皇帝。2、百姓。这两者都会从董卓的残暴统治下解救出来。那么十八路诸侯呢?如果他们打赢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东汉的政治格局是,皇帝下面是五府(三公、太傅、大将军)掌政,如果打赢了,这些诸侯可能会成为京官,但是不太可能成为五府,把持朝政,顶多只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大将军之类,去五府把持朝政,名额极其稀缺。他们当时事实上已经是各地的地方长官,实权在握,级别仅五府之下,实惠远比京官要多。董卓就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而坚持呆在地方上,许多人都有类似行为。所以打赢了对十八路诸侯没有什么吸引力。  有什么风险?董卓手下的凉州兵是天下精锐。当时董卓入京,只带有三千人马,但是他不但吞并了丁原的部队,还吞并了原来的京城部队。十八路诸侯的兵虽有十万之众,但是因为是临时拼凑的,不过是乌合之众。当时三大主力军是:董卓的西凉军、公孙瓒的幽州兵和孙坚的江东兵。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从主观角度上来说,十八路诸侯是没有出兵意愿的。
  楼主写的不错,等着看  
  楼主,凭1300年几字,本书气魄尽出,已经值得浮一白,然,1300年前何书可与你相媲美,请指教。  
  回复第65楼(作者:@wzc 于
00:12)   楼主,凭1300年几字,本书气魄尽出,已经值得浮一白,然,1300年前何书可与你相媲美,请指教。…… =========1800!!!汗  
  学会微笑,以后在很多场合都用得上它。如何让微笑好看,首先你得拥有健康的牙齿。如何保证牙齿健康,一,早晚,饭后刷牙;二,每年去探望一次牙科医生;三,少管闲事。  
  爱情就像两个拉着橡皮筋的人,受伤的总是不愿意放手的那一个!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袁绍什么时候就变成有大智慧的人物了…士宦之争,其中有可能是他胆小无为又见利方行,有可能听取旁人意见采取的态度,当然也有可能他真是这么想的,无论是哪种可能都会是这个结局,本来就没他什么戏。就算他真的这么想,未免也太天真了。事关国家权柄,稍有实力野心的人莫不觊觎的,稍有不慎就是个万劫不复。只看眼前不见外围,如此大的漏洞,不说短浅,考虑不周总算得上了吧。十八路诸侯也差不多。人家曹操从一无所有到一方诸侯,这造势的功夫他就学不来。再高的高手也是尽人事听天命,袁绍这人事也尽的太少了点。什么时候无所作为就是高深莫测了,楼主的第一计恕我不能信服。  
  @怪博士2012 70楼
14:28:52  袁绍什么时候就变成有大智慧的人物了…士宦之争,其中有可能是他胆小无为又见利方行,有可能听取旁人意见采取的态度,当然也有可能他真是这么想的,无论是哪种可能都会是这个结局,本来就没他什么戏。就算他真的这么想,未免也太天真了。事关国家权柄,稍有实力野心的人莫不觊觎的,稍有不慎就是个万劫不复。只看眼前不见外围,如此大的漏洞,不说短浅,考虑不周总算得上了吧。十八路诸侯也差不多。人家曹操从一无所有到一方......  -----------------------------  聪明和大智慧是两码事  聪明的人很多,有智慧的很少,甚至越聪明越没智慧
  笔者即将出去一个星期,没法上网,因此趁着周末多写点
  然后,再从当时天下形势来分析。  东汉王朝,外戚和宦官集团轮流把持朝政一百多年,士人集团受到排挤,人民受到荼毒。而外戚和宦官之所以得势,完全是因为皇帝。所以,士人集团早就不愿效忠东汉王朝,但是无人能够完成突破。正如在《续汉书?百官志》梁刘昭所注:汉灵帝“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当时许多地方大员,更愿意的是保境安民,比如刘表、刘璋、陶谦、张鲁等人,而不是去支持那个怎么都不争气的朝廷。  所以说,东汉王朝的覆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心所向,但是局限于封建王朝,无人能够从理论上突破,但是人们会在行动中自然地加以抵制。  以上只是就事论事,我们再来看看十八路诸侯这种“安如泰山、置酒高会”的做法,在现实中又将如何。
  笔者不得不先提出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结论:十八路诸侯这种位高权重且置身事外的方法,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证明,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是十分正确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两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战争前期都是保持中立,贩卖军火给战争双方,大收渔利,在后期才出兵,结果从世界的边缘角落,成为世界中心,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多方利益进行纠缠的时候,后动手的人会获利。  当世事纷繁芜杂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沉着少动,以待事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危机,每逢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往往悲痛地发现,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竟然是“不动如山”。  无论人民多么愤怒,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最后往往能够得到小集团的胜利成果,例子就不举了,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不仅中国如此,其实世界各地大致如此。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美国的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地美、房利美破产,许多银行破产,大量民众无家可归,华尔街大量公司破产,但是毫不影响华尔街高层的高分红。  前不久笔者读了一条新闻,从金融危机至今,富裕家庭的资产增长28%,而普通家庭则跌4%。当整个世界陷入危难的时候,偏偏总有一小群人发财。  马云曾经向李嘉诚请教做生意的经验,李嘉诚说:“你一定要有一门生意,哪怕天塌下来都不怕。”李嘉诚也多次说:“我的成功来源于保守。”  有句话说:“富贵险中求”。但是,笔者告诉你,大人物从来不主动冒险。在整个三国史中,几乎大人物没有依靠主动冒险的奇谋妙计而成功的案例。
  想必肯定会有人会反驳笔者,曹操就有多次遇险经历。是的,曹操有多次遇险经历,但是主动用险计只有两次。一次称不上冒险,另外一次称不上成功。  称不上冒险的一次是奇袭乌巢。笔者将在后文以数万字将官渡之战的内含的重重计谋向读者透露,奇袭乌巢曹操早就成竹在胸,谋划已定,而且有许攸这个带路人,熟悉袁绍军中一切事物,才能够通过重重关卡,放火烧粮。奇袭乌巢,主要是计,而不是“险”。官渡之战气魄之宏大,计划之精密,只怕古代任何一次战争都难以企及。  称不上成功的一次是曹操打乌丸时直取柳城。这个计划是郭嘉提供的。郭嘉的建议主要依据是:乌丸虽然很远,但正因为离得远,他们必定就不会准备。如果曹操出其不意,千里奔袭,就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但是,郭嘉的这个计划一点都不成功。首先,曹操的行动被对方侦查到了,“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踏顿等率数万骑兵袭击,这个时候,曹操军队是“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幸而,曹操是军事天才,发现了对方军队的弱点,对方首领踏顿练兵无方,军队不齐整,才将踏顿击败。但是这次战争的成功的依据是曹操随机应变的军事天才,而非计划本身——因为计划很快就被对方知道了。其次,没有设计退路。攻取柳城后,曹操按原路返回,结果,二百里路之内没有水,又缺少粮食,杀马几千匹来充饥,掘地三十余丈才看到水。所以,曹操认为自己这次成功,完全是上天保佑,回去后,对所有反对他这次出征的人都加以奖赏。  想必还会有人会以邓艾奇袭蜀国的例子反驳笔者。首先,邓艾算不上是大人物,其次,邓艾几乎全军覆没,其三,邓艾之所以成功,他的险计只是成功的表面,其实另外有原因,后文再论述。
  想必还有读者不服,只需回答一个问题即可:抛去偶然性因素,假设敌人还是不知,执行该计划的人会重复这个计划吗?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将知道,乌巢奇袭计划百分之百会进行,看到“二百里路之内没有水”这些字,我相信任何一个聪明人绝对不会再进行。至于邓艾,我不知道他是否还有勇气以65岁的年纪再从山上滚下去(他以三万人出发,只有2000人到达目的地,而且在从山上滚下去之前,军士抱头痛哭,就算他愿意,他的士兵也不愿意再来一次)。  所以,大人物从主观意愿上,绝不轻易弄险。尽管曹操在诸侯面前义正言辞,但是他又何尝不是如同诸侯一样呢?曹操起兵反董,靠的是大商人卫兹资助,难道曹操没钱吗?曹操的祖父、父亲在朝廷上收刮多年,非常富有。汉灵帝时流行卖官,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买官,本来标价二千万的官,出价一亿。后来曹嵩被杀之前,他的财富装有一百车,难怪会引起别人嫉恨。曹操起兵却舍不得用自己家的钱,和诸侯不愿意用自己的兵,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  本书立意从所有层面破解权谋,并不会因为袁绍诸人这种为了私利而置国家百姓立意而不顾的卑鄙行为,而否定其行为的合理性。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袁绍的问题,这其实也是第一章何进所遇到的问题。
  很多董事长或者老板(注意,不是经理人)会经常遇到下属的提议:某某生意非常好做,我们投资吧。这样的建议非常难办:一,如果去做,一般来说,要委托这个下属去负责,因为是他提议的,而且因为是他提议,所以他比别人更懂一些,派他更合适;但是老板不懂这一块,业务可能被下属所掌控。二、如果不做,下属又会闹情绪,因为公司一般都会鼓励下属提意见,总不采纳会打击下属积极性。有位老板就很聪明:“你的建议很好。有钱大家赚,这样吧,公司出资60%,你出资40%。”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位下属往往从此再不提此事。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总会有人怂恿你去做某事,尤其是大人物,遇到得最多。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想利益,而是要先想危害。如果何进能够想到招军入京的危害,他绝对不会做此事。  永远会有人怂恿你去做很多事情:比如炒股,不如炒期货,比如炒黄金,比如炒外汇,比如赌博,比如投资……根据统计,大多数人都会血本无归。只要是你不了解的事情,如果去做,基本上只有惨败。  在曾经的台湾和几年前的大陆,很多靠近城市的农村因为城市扩张而拆迁,很多村民因此一夜暴富。这些暴发户不知道该如何花钱,结果销售商都向他们推荐各种各种豪车、奢侈品,所谓的“开着奥迪去扫大街”,不是传说。根据台湾的统计,80%以上村民在十年之后,重新陷入贫困,而且基本上三代之内无法翻身——上一代已经老了,年轻一代已经游手好闲,年幼一代从小过惯了奢侈生活。大陆的村民暴发户还不到十年,但是新闻已经有报道,有人已经在一两年之内就已经从富豪变成赤贫。  在这个故事中,卫兹还不算是足够倒霉的,他虽然在随着曹操追击董卓的过程中被杀了,但是随着曹操的成功,他的后代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而曾经资助刘备起兵的两位商人张世平、苏双,后来则不知去向。  大人物韬光养晦,不动如山,是为了突然发出致命一击。司马懿就将这种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司马懿最被人反复提及的一计,就是司马懿装病赚曹爽。但是,虽然此计从结果上来说,成效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用计的深度和层次来说,远远不及另外一次用计。这次用计隐藏之深,以至于古往今来的史学家读破史书,至今也无法发觉。这将在后文解释。
  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很多既得利益集团,仅仅记住了“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变成了缩头乌龟,任凭国家人民遭殃。  如果权势集团无所作为,尸位素餐,任凭国家罹难,生灵涂炭,那么自然会有人将其取而代之。袁绍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但是这种正确的策略,只会导致其毁灭。他们不作为,这个世界自然有其他人有所作为。本章所说的绝不冒险的行为,想必有人不信服,因为毕竟这个世界上有人靠冒险成功了。请看下一章《险到极处实无险》。
  第三章
险到极处实无险  上一章说到,大人物的正确策略是不轻易冒险,那么,是否可以推理,小人物就需要冒险?  但是,如果只关心冒险计划本身,无论计划结果是成是败,从计谋层次上来说,就已经低人一等了。有时候,冒险事件本身的成败根本不重要,甚至失败的结果比成功的结果更好。现在史学家和三国爱好者还在争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划是否成功,而笔者已经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魏延绝对不能够成功,不成功的概率是100%,甚至不是99%,这个事件以后再剖析。  笔者现在要关心的,是在关东联军会师之后拒不进攻的情况下,曹操的表现。董卓害怕关东联军,烧了洛阳逃回长安,曹操对诸侯说:“董贼弃逃,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诸侯都说“不可轻动。”曹操很生气:“竖子不足以谋。”曹操和他的铁杆支持者鲍信在敌我众寡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带着刚刚招募的乌合之众,追击董卓的西凉精兵,结果是大败惨败,士兵损失惨重,鲍信受伤,鲍信的弟弟鲍韬战死,赞助商卫兹战死,曹操身中一箭,坐骑受伤倒闭,曹操差点被杀,幸亏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才得以逃脱。  史学家纷纷评论说,这时候的曹操是有忠君爱国之心的,是治世之能臣,是因为看到袁绍等无能,才开始走上奸雄之路。而笔者认为,如果这样看,智商停留在儿童级别。
  从第一个层次分析,也就是只从战争是否胜败的层次分析。曹操只有一万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打胜董卓的十万兵马?这个道理,曹操应该不是不懂。但是,当时的情形是,董卓是要逃跑,就算有人断后,也不会久战,所以安全上比较有保障,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是,西凉精兵,甲于天下,差点使他丧命。  从第二个层次来分析,从内部斗争的形式分析,曹操必须败。我们不妨假设曹操打赢了,而且曹操军事天才横溢,甚至把皇帝抢回来了,结果会如何呢?国家秩序恢复正常,曹操有功,会有封赏,那么天下诸侯呢?难道就没有功劳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人家跑这么远来开party,多么辛苦啊,皇帝还好意思指责他们吗,要知道法不责众啊。曹操能有此功劳,那也是在袁绍盟主的统率之下,而且有四方诸侯帮助他御敌啊。但是曹操有此大功,必遭人妒,因功获罪,实属正常,此后有多少灾难不好说。历史上因功获罪的例子何其多也。  假设曹操小赢一把,没有抢回皇帝,那么其他诸侯的脸面挂得住吗?十几个诸侯,几十万大军,居然还比不上一个没有席位的曹操(正史上,曹操是挂名在张邈之下),诸侯怎么面对天下人?  作为对比,我们来分析下另外一个打董卓的人—孙坚。孙坚打了董卓,而且还打赢了,还意外得到了传国玉玺。结果,天下诸侯都不容他,打董卓的时候,袁术就断了他的粮草。等他回来之后,孙坚还受人挑拨,去攻打刘表,结果受到刘表部将黄祖的伏击而死。传国玉玺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袁术挟持了他的家人,逼迫交出传国玉玺。他的军队也被袁术收编。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孙策英勇过人,重新开拓江东基业,孙坚这一脉就不会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
  国外也一样。英国有个证券分析师,成功地预料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他的同事全都预料错了,而且拒绝他的意见,结果导致亏损惨重。那么,这位证券分析师是否因此成功预料这次危机而被予以重任呢?恭喜你,答错了。这个证券分析师被炒鱿鱼了,而很多给公司和客户带来灾难的同事反倒是高枕无忧。  曹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失败。失败了,十八路诸侯表面上宽慰他,一边听着他的指责一边乐呵呵地看他惨样,心里幸灾乐祸,但是也就放过他了。  如果,曹操的意愿仅此而已,又如何能够成为天下英雄。这个事情,还有第三层次,从战略层次上从天下宏观形势上来分析,这才是曹操孤军追击董卓的精华。当时天下大乱,群情纷纷攘攘,不知何去何从,天下百姓,思得安宁,天下士人,思求明主,天下猛士,思归英雄。袁绍等十八路诸侯,十八个既得利益集团,坐拥十万人马,于国于民一无所益,大失天下所望。这一战,在表面上曹操败了,但是在天下人心的大局上,曹操尽得天下人心。  有证据吗?有。
  @hart楼
00:16:07  学会微笑,以后在很多场合都用得上它。如何让微笑好看,首先你得拥有健康的牙齿。如何保证牙齿健康,一,早晚,饭后刷牙;二,每年去探望一次牙科医生;三,少管闲事。  -----------------------------  1800年以前没有三国志
  @wzc楼
00:12:06  楼主,凭1300年几字,本书气魄尽出,已经值得浮一白,然,1300年前何书可与你相媲美,请指教。  -----------------------------  1800年以前没有三国志
  曹操第一次招兵,招来了哪些人?除了本族人曹洪、曹仁、同乡人夏侯惇、兄弟夏侯渊(曹嵩本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才改姓),外姓人只有两个草根将军乐进、李典,都不过是一介匹夫。此战之后,曹操第二次招兵,所招来的人有荀彧、戏志才、钟繇,荀攸,郭嘉、陈群、杜袭,个个是士人集团的精英和杰出代表,而且,荀彧和郭嘉还是从袁绍那里过来的。从此,天下英才,半归曹操,曹操手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  要知道,在此之前,曹操因为是阉宦之后,天下士人都瞧不起他,此战之后,天下归心。  曹操这一败,奠定了他丰功伟绩的基础。  世人一般只看到第一层,即实力对比。  政治老狐狸能看到第二层,比如,为了最高统治者猜疑,方法多种多样,有人求田问舍,王翦率大军在外而千里写信向秦王要求田地,有人自毁名誉,萧何故意强占名宅,狄青故意打百姓,有人隐居,比如,张良隐居,韩世忠念佛。如果翻翻中国所谓的智谋,很大例子都是这方面的。  唯英雄能看到第三层。
  说句题外话,这次战争的失败对曹操所造成的阴影很重,所以,曹操后来组织了一只以骑兵为主的特种部队,名为“虎豹骑”。这只部队,曹操严格保密,记载极少,以至于《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提及,而在《三国志》中,记载也很少。虎豹骑的成员挑选很严格,如《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由此可知,这支队伍的成员都是百里挑一,甚至可以说,在普通队伍中担任将领的,在“虎豹骑”中只能担任一名普通士兵,其精锐程度可见一斑。“虎豹骑”的统帅都是曹操的家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后来曹操打马超,“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击破西凉。想必是曹操从这次战争中理解了西凉兵的厉害,学会了破解之法。要知道,中原不产马,产马之地西北和东北都不在曹操手中,攻打袁氏时就已经有了虎豹骑,可见曹操对这次战争教训印象之深刻。
  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读者还会对一次具体事件的成败得失看得这么重吗?  那么,这件事情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启示呢?  联系到第二章,这两章合起来的结论就是:大人物看能不能做,小人物看该不该做。  大人物做事,必须要平衡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人物做事往往非常保守。但是小人物则无需考虑这些,只需去做就行了,失败并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你只关注事件是否成功与失败本身,那么,就像孙坚一样,哪怕成功了,哪怕是得到了非常意外的巨大收获(传国玉玺),成功也不能长久,甚至反而遭祸。  很多人之所以后悔青春虚度,羡慕年轻人,那是因为年轻人有失败的权力,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而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往往患得患失,心向往焉,身不能至。  一旦一个人有了失败可以从头再来的决心,从心理上来说,他永远是年轻人。  如果一个人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一定会成功。如果你如此专注,却一再失败,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太难了。但是唯其艰难,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和你竞争,而这个事情又是该做的,天下需要的,所以,就会有很多与你志同道合的人,跟随你,跟从你,和你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个人智慧拓展为集体智慧,个人能力拓展为集体能力,所以很多奇思妙想完全可以横空出世。  有一个记者问一位非常长寿的老人:“现在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老人想了想回答说:“不怕同龄人竞争。”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幽默,但是,所有正确而且艰难的事情,一定没有什么竞争者。如果我们去看印度圣雄甘地的传记,他前期简直是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十足的屌丝。但是,他能够充分理解第三层的境界。因为他在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所以,虽然他不断失败,不断入狱,但是英国殖民者害怕他,根本不敢囚禁他  ——用英国殖民者的话说,“甘地每被囚禁一次,他的声望就提高一次”。甘地的这种作为,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叫做“非暴力不抵抗”理论,这个理论在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曹操的这次冒险,实际上毫无危险,险到极处则无险。  所以,甘地每次入狱,他是毫发无伤,而英国统治者反而战战兢兢。  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英雄,光是看这点是不够的。我们与第一章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往往无权无势者的意见非常正确——因为其无权无势,所以要代表天下人的意愿和利益。如果无权无势的人的意见不代表天下人的意愿,肯定会被抛弃。比如对于袁绍招军入京的建议,大儒卢植、秘书陈琳、曹操的意见都非常正确,唯一可惜的是,相对而言,他们都是小人物,而他们的对手,也就是策划此事的人,是实际上已经大权在握的袁绍。  但是,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都是不过是在作秀。这种情况在民主国家尤其常见。苏格拉底对古代雅典的民主就十分痛恨,认为这样的选举只会选举出演员,而无法选举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以至于他甚至说希望生活在君主手下。古代雅典的覆灭证明了这一点。现代许多民主国家之所以陷入死局,正是因为政客们口无遮拦地承诺选民,而一旦到了实际领导岗位,才发现问题时如此的棘手,为了兑现竞选时的诺言,往往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借了大量负债来满足当时的需求,却给国家的未来埋上了一颗颗金融炸弹,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就证明了这点。  肯定还会有读者说:曹操也许不过是误打误撞而已,有可能他没有这么想到这么多,这么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英雄呢?我们看曹操兵败之后做了什么就知道了。请看下一章《天下逐鹿谁英雄》。
  @怪博士2012 70楼
14:28:52  袁绍什么时候就变成有大智慧的人物了…士宦之争,其中有可能是他胆小无为又见利方行,有可能听取旁人意见采取的态度,当然也有可能他真是这么想的,无论是哪种可能都会是这个结局,本来就没他什么戏。就算他真的这么想,未免也太天真了。事关国家权柄,稍有实力野心的人莫不觊觎的,稍有不慎就是个万劫不复。只看眼前不见外围,如此大的漏洞,不说短浅,考虑不周总算得上了吧。十八路诸侯也差不多。人家曹操从一无所有到一方......  -----------------------------  我分析的是计中计,只是把袁绍的计策的本来面目分析出来,我从来就没有表示对袁绍的敬仰之情。只是世人多把袁绍当做大傻瓜,如此轻视这样一个枭雄,而且史学家也是这种态度,那么是不严肃的史学态度。  袁绍心术不正,就算是聪明,也是无济于事,这也是本文要揭示的
  笔者要出去五天,无法上网,因此在周末多写一点,请各位欣赏,多多支持。
  感觉楼主确实有才,比如关于袁绍曹操的分析相当到位,曹操如果不去故意输那一仗永不可能上位。袁绍聪明而无智慧所以不能持久,期待楼主分析丁原、董卓之死
  楼主挑梁小丑,贱货傻逼
  回复第84楼(作者:@一笑扬天1982 于
17:53)   @wzc楼
00:12:06   楼主,凭1300年…… ==========原来如此,是我弱智!  
  回复第87楼(作者:@一笑扬天1982 于
18:02)   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读者还会对一次具体事件的成败得失看得这么重吗?   那么,这件事情对我们普…… ==========  我觉得第三层得理解为最大程度地摒弃私心。  
  回复第89楼(作者:@一笑扬天1982 于
18:05)   @怪博士2012 70楼
14:28:52   袁绍什么时候就变成有大智慧…… ==========  我所理解的聪明很大程度上接近智慧,没有人是傻子,把人家当傻子的人才是最傻的。袁绍真最多只能算看到第一层的人。君子藏器于身,才待时而动,无作为而保全只会被淘汰。冢中枯骨这个评价真是一针见血。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不冒险是从主观上说的,从客观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冒险。吃东西是都有可能被噎住的,岂能因噎废食?只要有足够大的回报,谁又不会冒险呢?所以我为什么理解楼主所说的能达到第三层的人需要最大程度地摒弃私心,就是因为越大程度地摒弃私心,他面对的险就越少。  
  楼主在玩颠覆……呵呵不错,我只懂演义看电视,三国志不懂没看过,不过这样看很有意思,很新鲜哈哈,楼主继续  
  马克与刘明
  楼主分析非常客观,支持。正如毛和蒋,都是一把手,说不聪明能力不行是说不过去的,只不过毛的光芒太盛了,掩盖了其他所有人。  
  马可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策略手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