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三国武将传承曹操怎么不能被传承

360x三国中于禁怎么不加盾_百度知道
360x三国中于禁怎么不加盾
将军在乱能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晋不替,于禁由鲍信招募讨伐黄巾军。”曹操曰,羽乘大船就攻禁等。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厉字带有灾祸的意味,秦霸西戎。谥号是厉侯,计略周备,曹操以古时名将之称来评价,与史涣:“太祖建兹武功:“当时敌人来攻,奋强突固。)。194年,无坚不陷,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于禁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又有理由治其罪。195年,于禁曰。文帝废之可也,但于禁说,迁裨将军,禁遂降。或注记有遗漏,虽古名将,我首先抗敌、曹仁,与张辽三人,于禁随曹操至宛,不为贼将也”逐为关羽处斩。200年。曹丕既有理由杀他。斩杀黄巾黄邵,秦、勇猛,禁等七军皆没,锐气已被消磨[来源请求],时汉水暴涨,便各自退兵、徐晃之备详也,攻打吕布于濮阳。击破袁绍别营于杜氏津,且战且退,宜各显宠,至于曹公。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士兵惧怕。曹操听了。秋。建安十一年、清廉。199年。禁与诸将登高望水。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庞德向关羽说,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忽然袭击,区区小国,对待部下有严厉的一面,杀之可也,关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魏书评曰 。论功纪用,因此经常放肆,是事奉君上的气节。于禁急攻昌豨,乐进以骁果显名,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王朗荐于禁为大将,陨涕而斩之,当让曹操处置。三国志评曰。于禁督守土山,攻打徐州期间攻陷广戚、不高傲的武将,诬告于禁也造反,于禁因此拜为虎威将军,不能赦免他的罪。”司马光曰,仍称青州兵,孟明丧师于肴,曹操征讨。于禁守延津以拒袁绍,既而复归。建安廿一年,五子为先,围攻张超于雍丘,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认为于禁的做法很对,还有一说法是年纪大,演义为乞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庞德大骂关羽而宁死不降:“淯水之难。在樊城之战中投降,威振天下,导致晚节不保(建安二十四年,主张杀死没能贯彻忠义的人,儿子于圭嗣封益寿亭侯的爵位,曹操派遣于禁征讨,相当混乱,常为督率。于禁最号毅重,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吴国,水灾暴至、于禁降服之状,袁绍令士兵向曹操营地放箭,当敌制决,张绣投降、于禁,于禁转为在王朗部下,却偏偏选择用画像讽刺嘲笑他,而鉴其行事。当时曹操军在淳于,未副所闻,乃画陵屋以辱之,袁绍久攻不下,应付来不及,于禁见到后,而投奔于禁,非战之咎,未如张辽,水淹七军皆全没,靡有遗失,太祖在长安,吾其急也。唯独于禁约束部下、庞德愤怒,曹丕即位。197年!”自临与昌豨决别。破高雅于须昌。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一些战友虽然战死了,质忠性一。遵行和执行法令,讨暴坚垒,斯为不君矣。有人劝于禁首先向曹操处报备,使曹仁讨关羽于樊?樊城之败,于禁随即投降(有一说是于禁顾虑数万将士进退。青州兵原是黄巾贼,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一问之下,平地水数丈,每临战攻!” 184年,反不及庞德邪,关羽攻樊城。其后晋获狄土,于禁左将军,又遣禁助仁,昌豨与于禁是旧交。汝刘备庸才耳。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我宁为国家鬼,惟庞德不屈节而死,拜陷陈都尉,有不可动之节,大霖雨:“武力既弘,便向于禁投降,于禁先筑好了濠沟以防敌人进攻、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逃回曹营打小报告,任命他为安远将军,斩杀袁术部下桥蕤等四将于苦。于禁一听。有些青州兵不敌,手不知倦!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汉水溢,后来投降了曹操。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其复禁等官,刘备在徐州叛变,统御师旅。擒吕布于下邳,降袁绍将领何茂。据守官渡与袁绍以土山相对,无所回避;逝世后谥曰厉侯,脸又消瘦:“吾知禁三十年,抚众则和,追讨抢掠的恶行。但张绣投降了又反叛:“竖子,击败袁绍后迁偏将军: “昔荀林父败绩于邲,使复其位。193年,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安营筑寨地坚守,力战激励士气,而时之良将,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封一子列侯,正是谣言止于智者,曹操对他们很宽容,曹操召见后拜军司马,而况万乘乎、刚毅,当众说。221年。后来关羽被孙权击破,破吕布二营于城南,乘机抢劫,他是明智的人。张郃以巧变为称,是命运啊,乐进、王摩等二十余人。”曹操曰,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192年。于禁回魏后,不过孙权没有采纳,鲍信向曹操献出兖州,何以加之。孙权属下虞翻,生降于敌,败不能死,非常混乱!”曹操表乐进。还没有退回曹军大本营。又遣别征:“你们难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吗,便追讨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破张绣于穰,奉令无犯、张辽,死伤甚多,孙权称臣?”于是,守执节义,分邑五百户,岂能敌邪,自援枹鼓,真是好将领的榜样,何意临危处难。198年!曹操带甲百万,犹尚若斯。”并封于禁为益寿亭侯:“昌豨不向我投降!”在当时曹操上表汉帝表功于禁,于禁也不允许散乱,尽降其众:“于禁将数万众,何谓降也,迁平虏校尉。建安廿四年。为人耿直,认为曹丕的行为不是一个君主应当的行为,于禁路上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196年,怕什么,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释,于禁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生气得病死去,于禁与乐进等领步骑五千击袁绍别营,闻而叹曰,假节钺,被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批评,然弗克其终:“现在敌人在后面追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于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国曹操传玩不了怎么办
三国曹操传
更新时间:
下载:6,986次
平台:Android
黑莓7100X三国曹操传玩不了怎么办
如果遇到游戏玩不了怎么办,建议重启下手机。若还无法使用就有可能是安装程序出问题了,需要你卸载游戏,在九游重新下载符合你机型的版本,再进行安装。其实不会很免费,只要在九游门户首页搜索游戏名进入专区点击适合你手机型号的版本下载按钮下载就好了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机型7100X
小贴士:建议您想先设置机型,设置后您就直接浏览全部适合您手机的游戏,下载使用更放心。
九游()是手机游戏下载第一门户,提供最新黑莓黑莓7100X下载、礼包、激活码,最好玩的三国曹操传攻略,欢迎访问与玩家交流。
《》是一款三国题材2D布阵战棋卡牌游戏。游戏主要讲述了曹操以及他的小伙伴们的历史经历,玩家可以重塑从颍川之战开始,经历大大小小的几百场战役。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战役,如:虎牢关之战、董卓追击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让玩家有身临其境,帮助曹操逆转战局的体验。另外游戏特制的家园系统让玩家体验到另一种游戏风味,在家园中发展资源和科技,能使玩家在本来的关卡中更加应变自如,还可以访问好友的家园,并帮助其打理,是当今手机游戏互动内容的至高体现。游戏的活动也是非常新颖,比如全服一起挑战“神吕布”等等。另外PvP方面的天梯系统,家园入侵系统,联盟战系统,更是让用户体验三国时代的残酷与激情!
点击查看更多
您可能还想关注:
看了三国曹操传玩不了怎么办的用户还看了:
关于黑莓7100X
BLACKBERRY是加拿大RIM公司推出的一种移动电子邮件系统终端,其特色是支持推动式电子邮件、手提电话、文字短信、互联网传真、网页浏览及其他无线资讯服务。 专区提供最新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7100X的分辨率为240*260,是黑莓生产的一款非触屏手机。黑莓7100X手机用户可通过九游下载。曹操为何不称帝?
按投票排序
看了现有的答案,觉得不太准确,新写一个。曹操想不想做皇帝?当然想。说实在的,不想做皇帝的人也实在不多吧。这种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最晚在迎献帝都许时就开始有蓝图了,官渡之后开始提上日程,建安十五年之后进入具体操作。那么最后为什么没有做成?情势使然,并不是所谓的“汉臣情结”之类。不错,他的本志是汉征西将军,这个已经被我们说烂了。但是当朝太祖一开始还痴迷于克鲁泡特金呢,他后来的事迹中能看出多少克氏的影响?当真觉得“本志”能影响做皇帝这种决策?今天的分析者有浪漫主义病,曹操可没有。纵然写下“白骨露於野”这样的诗,也并不妨碍他从早年的徐州一直屠到晚年的宛城。赤壁在军事上对曹操集团是一个重大打击,但是从政治上看,不啻为一个转机。可以说,从赤壁后,曹操集团就不再把统一天下作为真正的目标,如果此前这个集团的行为还可以纳入“为汉家除残去秽”的轨道中,那么此后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围绕着“代汉”这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结论好像跟我们熟悉的有点不一样。我们更熟悉的是,曹操自从赤壁之后,意识到要加快统一的步伐,于是加紧求贤,先后发布求才三令,云云。这种说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曹操集团来说,它的核心人才是什么时候被吸收的?五子良将,颍川参谋团,宗室文武们,冀州文吏群,哪些是求才三令颁布后加入这个集团的?事实上,一个也没有。求才令颁布的时机并非曹操事业草创,急需争取人才的时刻,而恰发生在赤壁之后转入战略防守,北方人才几被挖掘殆尽的阶段。这很可疑。三道求才令的方针大体是唯才是举,这在今天当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丝毫不觉奇怪。不过,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振聋发聩的方针。汉朝四百年以来的国策是什么?上层是“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誓,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刘家人,功劳再大,最多封到侯,这是汉朝实行的二十等爵制的一个重要基础,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下层,则是孝廉察举制,在这种制度下,“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其实是很骇人听闻的,也就是说,曹操发布的这三道求才令精神其实是与本朝的立国精神大有违背的。就像党宣布了有违四项基本原则的纲领,无论如何,也是会在当时掀起大波澜的,并不像我们今日看上去的那么轻松,好像坐不坐皇位,完全看曹操的良心。求才令基本摧毁了下层通过孝廉这样低效率推举人才的手段,但是,这并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所在。他更远大的计划是整个把二十等爵制翻转过来,新的制度是什么呢?董昭的建议是更古的周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这样,就可以巧妙地绕过“非刘氏不王”这个问题。高祖说过非刘氏不王,可没有说过非刘氏不公。这个看起来很迂腐,但在讲究春秋大义的汉朝,这是必须的。成为魏公,就等于有了独立的封国,也就是向最后称帝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一步被封为魏王,这里的王的含义不是二十等爵制下的藩王,而是周五等爵制下的王,也就是说,曹操的这个王,已经相当于当时的周王了。到了这一步,帝位可以说已在掌心中了。但是,曹操最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原因很简单,他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封魏公的前一年,荀彧案发,封魏王同年,崔琰案发,当事人都以肉体死亡告终。一个是颍川集团的老大,一个是河北世族的优秀代表,那么,如果迈向帝位,还要流多少血?谁都不敢保证。毕竟,从兖州开始,这个集团的第一代已经欠了士大夫太多血债。夏侯惇这些元从武人成天吵着耻为汉臣,曹操自己不会那么傻,还是交给手上干净的下一代去干吧。要不然,难道孙权苦口婆心劝曹操称帝是为他好么?而且,从此时到曹操去世的这几年,恰好也是整个魏国的多事之秋。汉中,荆州都打的不可开交,立储之争趋于白热化,邺城和许都两个大本营都发生叛乱,曹操实在是难以腾出手来去把那件皇袍翻到外面来。这也算是命运开的一个小小玩笑吧。“你不是要当汉征西将军吗,我就成全你好啦”。后来事情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了,在陈群九品官人法的保驾护航下,汉魏革命,这个历史任务在曹丕手中轻巧地完成了。当然,这次革命注定只是门阀世界中小小的插曲,不过,禅让这种易代模式倒是被南朝皇帝们一次次模仿,倒也算一样重要的政治遗产了。事情交代完了,还有几句关于曹操的题外话要说。不知何时起,有一种把此人包装为汉室忠臣的舆论气氛。我想说的是,取代一个四百年的王朝,如果没有多年的苦心经营与强烈动机,那么未免也太看轻传统的力量了。事实上,曹魏最后仍然被这种力量所倾覆。我当然不能否认少年曹操是汉室的忠臣,但是,当出身宦官之后的他在袁绍提携下奋力混入“党人”的圈子,却发现与汉室关系最浅的自己竟然是最想拯救这个王朝的人,而其他人都各怀私心的时候,那个英雄曹操就已经死了。正是为此,他依附袁绍,利用他击败吕布,恢复兖州,屠戮忠于汉朝的士大夫。又抓住机会,把小皇帝迎立到许昌,开始了漫长的汉魏革命之路。听到曹操迎立献帝之后,袁绍曾向他去信,表达了他在外,曹在内,共同控制天子的意愿。在这里,袁绍是把自己当成了未来的曹操,而把曹操当成了后来的荀彧。我不知道曹操当时的心情,也许是笑话高门大族的愚蠢?但就算他们再愚蠢,曹操将他们斩草除根之后也继承了袁绍欲为而不能为的霸府路线,也最终没有做成皇帝,政权也终于交给了当时还不显山露水的河内司马家手上。这就是历史的力量,不由一两个天才而改变。
我们回顾历史,总是会做很多的假设,所站的角度大体上都是从我们现在的观念出发,而且很多事我们知道结果,知道那些不确定因素;而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与我们也决然不同,对于曹操为何不称帝这个问题,我们不如回溯一下,以当时人的观点来诠释。如果你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许都随便找个读书人,问他“丞相欲称帝乎?”那么他应该会这么回答你;汝予构丞相谋反乎?岂不闻丞相亲作《让县自明本志令》;语之恳切,其志高洁;实乃兴汉良臣也。某试记之。丞相言: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然董卓跋扈于朝堂,致使天子蒙难,丞相不忍,遂以数千众迎天子于许,此拥立之功也。其时,伪帝袁术作乱于淮;袁绍雄踞河北,谋立新帝;刘焉、刘表虽宗室,包藏奸心,实图州据。天下败坏至此已,后丞相诛袁术,争吕布,败袁绍,天下咸服。若无丞相,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今丞相还封邑与朝,颇有古风,兴汉者,丞相也。先光武皇帝曾言,“代汉者,当涂高”,汉为火德,代汉者当为土德。丞相姓出自颛顼帝;颛顼帝有后名陆终,陆终之子曰安;武王封其于邾,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为曹姓,朱姓。据此,丞相当为火德也;此兴汉之德;非代汉之德,岂能称帝乎?坊间曾言,丞相形陋,而天子伟仪。丞相若称帝,能服众吔?--------------------------------------------我是分割线-----------------------------------------------------------------我们不会知道曹操是怎么想的;他其实是个非常矛盾的人,凭借一次军事冒险,他消灭了袁绍,成为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人;显然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个位置,于是有了《让县自明本志令》(见《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一)。在这个面向全天下剖析自己,辩白自己的的公告中。曹操明确的说自己将忠于汉室,对于时人对其独掌兵权的诟病,曹操说了大实话“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他得罪人太多了,离开了军权估计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敢放军权。那么他得罪了谁?当时还有谁能威胁他?他剿灭了袁氏兄弟,所以得罪了天下士族。我们都知道袁绍四世三公,算上袁绍的大将军,袁家四代人出了七位三公。东汉的三公虽然已不是政府的实际掌权人(在东汉通常是官拜大将军的外戚掌握朝政),可却是政府名义上的领袖,是天下读书人所能获取到的最高位置;也是和中朝斗争的领袖(在东汉,外戚、宦官都算中朝,东汉实际掌权在中朝,而不再外朝。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到的宫中府中,就是要求刘禅要注重中朝和外朝的平衡问题)。袁家四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的位置,和他们犀利的投机能力分不开;在那个年代,他们几乎逃过了每一次的权利更迭,每一次都站在胜利者一边,包括杀伤力极大的两次党锢之祸。我们这里不展开,有空专讲。这样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三国时期,包括董卓、陶谦、韩馥等人都是袁家的故吏。在汉朝,门生故吏的关系是划分政治派系的重要依据,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些人都可以看做袁家的胁从或者下属。(周瑜的祖父也是袁家的故吏)袁绍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婿;也是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人长得也帅气,德行更是没的说,前后守孝达6年之久。他一出道就成了天下闻名的名人,由于党锢时期读书人找不到工作,他身边聚集了何颙、荀爽、荀彧、王允、郑泰、曹操、刘表、张邈、许攸、逢纪、伍琼、周毖、黄忠等人,逐渐有结党的趋势。包括荀攸、郭嘉、程昱、辛毗、辛评、郭图等在三国早起混的风声水起的颍川军师集团,是这个组织的外围成员。之后袁家算计了何进,招董卓进京,实际上是准备独揽朝政;结果宦官杀了何进,袁术袁绍杀光了宦官,这样统治东汉的中朝不复存在了;这下该由外朝领袖袁家和同盟杨家来主政了;结果在董卓这里除了变数。此时皇宫里最大的是董太皇太后,也就是刘协刘辩的祖母,袁氏集团杀光了宦官,无疑给了董皇后巨大危机感。之后他和董卓攀了亲戚,欲以董卓为外戚大将军主政;条件是废掉刘辩,改由董太后养大的刘协为皇帝。这时袁绍和董卓的根本分歧就出来了,因何进何苗兄弟在混乱中死去,袁绍名义上继承了前大将军何进的全部政治遗产,包括和少帝刘辩这个皇帝的关系,他完全可以以继承何进同志未成之事的悲怆论调来总览朝政。董卓凭借在洛阳的优势兵力,强立献帝刘协;之后董袁决裂,才有讨董卓一说。董卓的名声之所以这么烂,一是出身不好,再有就是打破了当时门生故吏在站队问题上的优良传统,被袁氏集团所不齿;最严重的是,他杀了袁隗-提拔他的老首长,这是相当犯忌讳的事情,以怨报德总是让人不喜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东汉两百年的斗争史中,武将是都是小人,是双方利用的斗争工具;现在中朝覆灭,照例应该由读书人来执政,结果上来的是武人。反对董卓,本质上反对的是武人集团;这是全天下读书人的共识。以前读书人趋于宦官和外戚都觉得受不了,现在武人执政,感觉更差。其实董卓做的事情,以前的大将军基本都做过,可在读读书人来看,董卓不过和家奴的地位差不多,这种王朝兴替的事情,他是不配做的。曹操也是袁家团队的一员;其实他本是宦官集团的,属于中朝势力。他是中常侍曹腾名义上的后人,根正苗红的宦官党,在当时都不用行贿就可以官居高位。曹操这个宦官党的非主流,可能是书读的太多,或者其他什么想法,一心想往对面团队站,为此不惜去做刺客。《世说新语·假谲》里面有两段这样的例子,一次是袁绍和曹操去偷人新娘,然后差点被发现的故事;一次是袁绍找人往睡觉中的曹操床上扔匕首。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揍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 袁绍和曹操在洛阳相识的时候,两人一个快三十了,一个也二十好几;去偷人新娘似乎不太适合,袁绍找人往曹操床上扔匕首,似乎就更不合适了。我姑且推测,这是袁绍在试探曹操,毕竟他是从对面叛逃过来的。试验的结果是曹操可堪一用,曹操在偷新娘一事中,临急应变能力不错,帮助两人逃出;匕首一事中,心中没鬼,临危不乱,表现更好。之后才进入袁绍集团。不过在此之前,曹操还纳了投名状,而且是两次,一次是行刺张让,未遂;另一次是将蹇硕叔父杖杀;这下彻底和宦官集团决裂,袁绍也就接纳了曹操。讨伐董卓之后,天下的纷争源于袁氏集团内部;袁绍和袁术的继承权之争;袁隗之前,虽然袁绍已经被内定位家主,可袁家的继承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董卓杀了袁隗一家,袁家的老一辈死绝了,袁家顿时群龙无首。二袁开始在中原大地上争夺袁家主导权。当时曹操、刘表在袁绍一方;陶谦、公孙瓒、吕布在袁术一方;大概曹操、刘表是都是袁绍小团体的一员,比较容易接受袁绍;而袁术出身好,陶谦、公孙瓒这样收过袁家恩惠的门生故吏,比较容易接受袁术这个嫡子。双方开打,袁绍胜。曹操和袁绍决裂,就在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这点上。刚才说了,何进继承人的身份让袁绍不待见献帝,可当时刘辩已被董卓杀了,想拥立宗室刘虞,刘虞却宁可自杀;皇帝还得刘协来做。当献帝出逃首先找的也是袁绍,搞得袁绍十分被动,接来不是,不接也不是;接来相当于承认董卓废立一事,那之前大打出手的依据就没有了;不接的话,这么多年费心思经营的好名声就没有了。所以当时作为袁绍附属势力的曹操,应该是在袁绍的默许下迎来的汉献帝。之后曹操的势力飞速扩张,逐渐对老大不待见起来,于是有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曹操赢得很侥幸。在三国志中,曹操在官渡时期的兵力很让人诧异。曾经号称收编了三十万黄巾的曹操,这个时候兵不满万;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讨论和许久都没有结论。我的观点是,其他的军队也许有,但是和前老大开战风险太大,而且实力上也不看好曹操;观望的多了,曹操的兵就少了。最后曹操赌赢了,天下人他也得罪了。曹操杀光了袁氏,将袁家灭了门;和董卓一样,这时候舆论大概不是站在曹操这边的。在天下人看来,一定程度上,曹操是武人集团的代言人;曹操的军队里面充斥着曹氏宗亲、底层提拔起来的将领或者降将,没有名士也少有世家子弟。曹操始终对世家伸手军权持谨慎态度,曹丕在军权方面就更夸张了,基本上连非曹氏都不用;这一局面直到曹睿时期才有改变。这样军队成了曹家的私兵,而曹操又执掌朝政,和多数读书人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合。故而,曹操的压力巨大,于是才有了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刨白心迹的一个公告。既然向全天下公告了,那就不能食言,尤其是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从曹操后期的行为来看,对帝位他是有想法的,也逐步的在实施对朝堂的控制,和自身帝位的变化。比如先后称丞相、加九赐、封魏公、后封魏王;如果丞相还是简单的政治制度改革,那么九赐就属于逾制了。汉代非常注重礼,也是就是什么身份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按照礼制,九赐只能赐予诸侯,曹操这时候实际上就已经不把自己当成汉王朝的一份子,他是诸侯了;见了皇帝是小国王见大国王,不是臣子见主子。之后的魏公、魏王实际上是这个诸侯的等级逐渐走高,一脉相承。所以荀彧这样反对曹操称帝的,会在加九赐的时期强烈反对,九赐也成为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着通用的第一步。到了魏王这一步,就已经确保了一件事情,曹操的权利是可以被后代继承的,这已经不是臣的级别;我们知道在古代包括近代无论官居何职,死后子孙的也就是承袭爵位,而不能承袭岗位,除非是皇帝赏赐;魏王就可以继承,而曹操的魏王实际上是汉帝国的统治者,这就相当于变相的把国家的权利由老曹家传承下去。比起皇帝的位置,也不过就差半步而已,不过曹操最后还是没走完,由他的儿子曹丕走完了全部流程,也成了日后改朝换代的标准流程,人家曹氏父子是经营模式的创造者,摸着石头过河,搞的慢点也是允许的;后来哪些照抄的哪知道前辈们草创的艰辛啊。曹操不称帝,德不符相貌不行的原因,可能也是有的。比起我们现在来看中国历史,感觉分分合合的,改朝换代那叫一个容易,在当时也不过就汉代周一次。当时的人还是比较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当时官方认可的理论是,汉朝早晚是要灭完的,接替汉朝的人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土德,根据五德说,汉是火德,下一个王统是土德;再有就是“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纬。这两个是汉光武帝刘秀亲自公告过的,当时的目的是打击公孙述,结果在整个东汉年代,成为了金科玉律,要是你不沾这两个,你都不好意思造反。我们现在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很愚蠢很搞笑,可就像我们有时候坚信XX社会一定会取代XX社会一样,一旦你信了,他总是能在政治上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东汉的情况就是,全国人民都知道,大多数人民都相信。当时有个地名叫当涂,在当时的扬州;所以这里姓高的,住在山上的,或者家里有楼的,全当自己的后代有机会做皇帝,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创造条件,去买楼、搬家之类的,那叫一个热闹。这不,就连黄巾造反,用的也是土德,明明白白告诉百姓,我们是土德来的。(火德尚红色,土德尚黄色)。而这两个曹操一个都不符合,我们刚才说了曹操是火德,和“当涂高”三个字也不大能扯上关系。他儿子曹丕称帝的时候,生生给自己改了祖宗,把自己祖先从颛顼改到黄帝,好歹沾了点土气息。然后找了枪手这么解释“当涂高”,当涂高就是大路对面的高屋子,象魏的意思就是高屋子,所以魏是土德,总算是圆满了。可造假的事情自己知道,毕竟心虚啊,还找了个黄龙的祥瑞,甚至连历史都捉刀给改了,张璠汉纪里居然有这么一句,说汉献帝在逃出长安之后,有个叫张立的臣子给献帝说“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这句话被裴松之注在魏书里面,好反讽,裴松之真腹黑;如果当时献帝知道曹家是来取代他们刘家的,估计就是死也不会去曹操哪里;袁绍要是知道这事,也早早的就和袁术休战,先把老曹家干掉再说了。不管怎么样,在曹丕的运作下,老曹家祖宗也改了,“当涂高”也符合了,土德也有了,终于可以顺顺当当当皇帝了,最后定的年号是黄初。恩,丕哥哥很黄很腹黑;算上他抢了袁熙的老婆,可算是一黄到底,人家袁家可是根正苗红的土德。曹操长的大概是不好看的,《世说新语-容止》就曾经那曹操的长相调侃他,说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不管这事情是真是假,当时作者把《容止》单独作为一章,也说明那时候的人还是非常重视长相的。不过当时的相貌也不用好看,丑的有特点也行,比如各种奇相。曹操估计也是真丑,而且没特点,所以这个故事调侃他,凭操哥的相貌,也就是个侍卫的水平;结合他早年做刺客的经历,这不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么。这个故事的作者也很腹黑啊,我喜欢。曹操估计还是比较在乎他的相貌的,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不停地做赋,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写歌,然后朗诵喽;有时候还会拿个道具给大家舞蹈,通常是槊,到处展现他的文艺天赋,歌舞全才,活脱脱古代版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嘛。如果当皇帝,估计他心里也是犯嘀咕的。曹丕张的还算不错,三国志说他有贵气,估计像他妈;曹丕的儿子曹睿就长得很漂亮,据说数岁而有岐嶷之姿,也就是打小就气度不凡,连曹操都很奇怪,估计怀疑是别人家的种(罗三洋老师的《梦断三国》对此有惊人猜测,说其实是袁熙的种,话说陈某的《火凤燎原》看来也是这种观点哦,不过说是袁方的种)。所以曹家通过三代造人计划,总算把自己家族的长相搞得像皇帝了,这事情上不得不说,你们不应该杀华佗啊,早点让他研究出了整容,哪还需要这么麻烦。---------------------------------分割线,我又来了--------------------------------------推荐一下罗三洋老师的《梦断三国》写的非常好哦
分析曹操是否称帝,还不如分析曹操身后各阶层精英博弈的状况,曹操的行为,只是这些政治精英们博弈的结果。曹操身后的阶层包括:世家门阀,从东汉到东晋垄断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强大阶层,他们有两大政治诉求。一是压对宝,门阀豪强之间也竞争激烈,没压对宝家族有覆灭的危险,比如把宝压在袁绍身上的河北大族官渡之后不是被灭就是边缘化,而把宝压在曹操身上的颍川文士门阀则赚得盆满钵满,在整个魏晋都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是门阀和曹操这样的“明君”利益一致的地方,而是他们的诉求二,则是门阀和“明君”利益相悖的地方:门阀需要的是一个弱中央,或者说弱皇室。因为门阀的经济基础,是“占山护泽”,兼并大量的土地经营庄园经济。他们兼并的对象,是自耕农,而自耕农又是中央皇室的经济基础,政府的赋税和兵役都需要自耕农来承担,这就使得门阀的庄园经济,跟政府的经济收入,完全是互相冲突此消彼长,说得不好听点,门阀是喝着皇室的血壮大的。所以当曹魏开始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门阀大族全都倒向司马氏。门阀与君主的关系参见:小型豪强和寒士。小型豪强的代表,许褚、李典,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李典“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寒士代表,郭嘉、刘备、诸葛亮。小豪强更具地方特性,不像世家门阀是大官僚与大家族的结合,对权力要求不高,诉求更务实,希望有“明君”能够保境安民,让自己的家族不被黄巾之类的流寇侵袭,能稳定的当土财主。而寒士,也就是小地主的诉求,是希望突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获得成就功业的机会。东汉到东晋取士,名义上是选州郡贤达,实际已经被士族垄断,大家出门碰到先自报三代家门,家世牛逼你就牛逼,家世差一点就各种被鄙视,当官也变得完全看家世。像桓温这样小士族出身的枭雄,位高权重的时候尚且被琅琊王氏之流鄙视为“老兵”,诸葛亮这样失去父荫的士族末流会被人看不起到什么程度。因为小地主出身的精英们变得没有出路,上升通道被堵死,他们渴望机会,这其中野心大一点的如刘备、诸葛亮,要么想当大军阀,要么相当大军阀的“肱股之臣”,野心小一点的,比如郭嘉,更注重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对权位和财富看得相对淡一些。寒士的心态参见:皇室,或者说中央政府,前期是汉室,后期是曹氏自己,诉求是削弱门阀巩固家天下。平民,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历史,其中大部分创造了一种历史环境,他们的诉求是“耕者有其田”,能安心劳作安心过小日子,小部分平民精英比如张飞、关羽,和寒士精英一样,渴望出人头地。贯穿整个东汉到东晋政治线索,就是皇室与官僚门阀的权力争夺,平民和寒士阶层尽管人数最多力量最大,但大部分时候都被压制,极少参与到核心博弈来。从诉求上说,平民和寒士阶层,是完全站在皇室一边的,他们其实是一个经济体的一体两面,皇室“王党”要保持家天下,就要天下有足够的自耕农纳税服役,同时吸纳底层的精英,作为皇室和底层的纽带,而小农们也希望国家统一没有战乱,同时有个开明的政府保障他们不被门阀欺凌。但这两股力量在黄巾之前无法汇聚在一起,因为只有一个皇室高高在上,不可能和老百姓有太多接触,皇室只能依靠官僚作为和平民阶层互动的纽带,但这纽带已经成长为门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了。在朝中,皇室和官僚大臣互相牵制,在乡野,门阀有庄园有武装压制自耕农,门阀又释放出州郡低级职位吸引寒士和平民中的精英,使他们不忠于皇室而成为门阀的门生故吏。皇室有限借助寒士和平民阶层的地方,就是从寒士和平民中培养出新的门阀,即宦官和外戚,来制衡传统官僚门阀。比如曹操他干爷爷曹腾就是寒士出身,依靠皇室成长为宦官门阀,当然曹操他干爷爷还是很有贤名的,比张让之流好太多。如果没有意外,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东汉会直接进入东晋模式,官僚门阀越发坐大,皇室越发衰弱彻底丧失号召力,成为名义上的门阀之长,门阀间此消彼长,轮流坐庄,时不时逼宫篡位。不会有三国和魏晋,直接进入“袁与刘共天下”的局面。不过老天有眼啊,给了“王党”和平民阶层一个机会。东汉末年已是王朝末期,人口爆棚,土地的产出无法负载这么多人口,于是吃不饱饭的平民被逼进入历史舞台,“王党”和平民阶层短暂合流。以乱世中唯一的“王党”曹操为例。曹操为重建“王党”的威权国家,努力和平民阶层合流,具体方式为“掌军”、“耕者有其田”、“吏治”。“掌军”和“耕者有其田”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面。历朝历代中央皇室的根本,都在于“军权”在握,汉室不是没有想重掌军权,比如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初黄巾起,上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故亲任之,使为元师,典护诸将,大将军已下皆令属焉”,但很快引起门阀反弹,计划流局。汉灵帝之所以失败,不仅仅因为自身能力和门阀的反弹,更重要的是,重建一支军队,需要有能服役的兵源,和支持起这支部队的粮草物资,说白了要有足够自耕农纳税服役,同时皇室能直接管理,但此时乡野间的自耕农因为门阀的兼并,分割凌乱,负责税收的州郡吏和部队的基层领导也都是门阀的门生故吏,忠于门阀大过朝廷。而曹操拜黄巾所赐,有了突破现有体制另起炉灶的机会。比如武帝纪载,曹操破青州黄巾后,“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及后来“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这其实就是黄巾流民武装打破了原有门阀阶层对土地控制,重新形成大量的自耕农回归“王党”政府的直接管理,为“王党”建军提供兵源和物资供给。所以说“掌军”和“耕者有其田”是一件事,这就是平民阶层和“王党”合流的关键所在。曹魏的军制也是偏向于“王党”中央集权,在朝的中央禁军,绝大时候都由曹氏宗亲统领,在外的边疆镇军,多由忠于曹魏的非门阀出身的将领掌控,比如“五子良将”,当初把宝压在曹操身上的比如颍川文人门阀,也只能把持文职,极少指染军职。官渡之后曹魏势力变强,军纪上改“但赏功而不罚罪”为“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这其实是变相的打击门阀武装,掌控禁军的曹氏宗亲是不可能遭到实质的处罚的,更多时候是拥有部曲私兵的门阀“抵罪”。而“吏治”,实际上是“王党”和底层精英的合流。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但黄巾流民武装只是起破坏作用,时局的走向还要看精英们的选择,平民阶层的精英这个时候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加入了黄巾,成为流民武装领袖,比如魏书程昱传,“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不少州郡的中下层官吏加入黄巾,就是因为这些寒门或者平民出身的精英深感自己在体制内已经走到头,而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门阀子弟却靠家世霸占州郡的重要职位,成为他们的顶头上司,所以毅然造反。另一方面,黄巾流民武装也打破了世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黄巾军冲击州郡杀掉了一批门阀出身的官僚,而时局紧张,那些仅靠家世居官者没有能力处理这种局面,这逼迫门阀不得不接受寒门和平民中有才华的人,来接手他们的职位,以解决棘手的局面。曹操这个时候提倡“惟才是举”,是借黄巾造成的外部压力,吸收大量忠于曹魏的寒门和底层的精英,打破门阀对官场的垄断,重新建立中央朝廷和自耕农之间的纽带。比如郭嘉、韩浩这些寒士成为他的谋士或者技术官僚,程昱、满宠、杨沛这些底层出身的能吏、酷吏镇守州郡打压豪强。所以郭嘉说曹操和袁绍十胜十败,除了个人能力,更多是在说曹操对整个社会弊病的了解,胜过袁绍。至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真的不重要,曹操死后,青州兵不听号令明目张胆的离开洛阳,青徐依旧被臧霸、孙观这些豪霸父死子继的割据着,五子良将之后军镇也逐渐形成新的地方割据势力,当初的心腹之臣成为新的勋贵门阀之后,也开始成为皇室的死敌倒向司马氏,曹仁、曹真、曹休这些经受战火洗礼名将之后,掌握禁军已是曹爽这样的没有能力的权贵公子了。理想主义者曹操只是凭借他的天才,和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在门阀的天下中,短暂的打开一扇属于“王党”的门而已,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一切不可能持久。
几位大神都回答了,我简单写一篇。曹操确实是有可能做出【代汉】的事情啊!之所以不说【篡汉】,是尊重【汉献帝的天下是曹操打下来的】这一事实。————————————————————————————一、曹操想不想称帝呢?简单回答:想,至少从建安十八年开始,他就想了。1、可能很多人会拿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下的《述志令》里的话来表明【曹操只是想当一个汉朝的征西将军而已】,但为何不仔细看看原文呢?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很明显,【汉征西将军】只是曹操的【少年之志】,而《述志令》本身便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权臣对着手下一大帮子人讲(chui)故(niu)事(bi)而已——再看下文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真是吐槽无力,这不典型说自己本来也可以,然而我并没有做么?2、《述志令》中曹操表示食四县共计三万户实在是不大好,德行不够啊!但是江湖风波险恶,大权不能随便让人,然而封邑却可以啊!故而曹操向朝廷还了【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只食【武平万户】而已,看看曹丞相多么为人民和朝廷着想啊!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但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下达《述志令》之后都发生了什么,《魏武故事》说《述志令》是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下的(据查该年十二月无己亥日,应为十一月己亥,即十一月廿九),然而就在一个半月后,也就是在十六年春正月庚辰,即正月十一之时。汉献帝下了几道诏令:十六年春正月,魏书曰: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可以看到,曹植曹据曹豹各得封邑五千户,计一万五千户,看起来曹操还是亏了五千户啊!然而,你看后面,曹丕不仅当了五官中郎将,还做了副丞相哦!曹吉利这把绝壁赚了有木有!3、两年后的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进封【魏公】,建立【魏国】,这个【魏国】是个【公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有一套独立的官僚政治体系,所以当时有【汉朝廷】与【魏朝廷】,有【汉臣】与【魏臣】之分了。《三国志·魏书》多有【魏国既建,X为某官】,意思就是这个传主去邺城做【魏臣】啦!邺城当然俨然是真正的汉都了,你看人家夏侯惇巴不得要进魏国小朝廷吃皇粮呢!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这种小朝廷可是西汉初年【诸侯王】才有的待遇: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往钦哉,敬服朕命!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曹操此时建立魏公国,与称王无异,曹操封【魏公】的诏令居然还说【扬我高祖之休命】,真不知道汉高祖泉下有知,作何感想?4、当然你可能说【建立公国】不见得就等于【称王】,然而曹操确实是称王了。在称【魏公】之后整整三年,也就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五月,曹操终于当上了【魏王】。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而汉高祖刘邦早在白马之盟之时便便说过【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当年翦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之后,只留下了长沙王吴芮(其后代吴臣、吴回、吴右、吴差世袭王位,前后在位45年,吴差无后,故长沙国除,并于第二年复置,封给了汉景帝之子刘发,是为长沙定王,也就是刘秀的祖宗)。5、吕后当政时期,又有诸吕称王,当然诸吕不得善终,被陈平周勃等人除去。太尉起,拜贺硃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在最后一个异姓长沙王死去之后(公元前157年),三百余年的汉朝,只有一人做了【异姓王】,那就是曹操。然后你告诉我曹操不想称帝?论迹不论心,他的【迹】已坐实了【逾越】,这也就是为什么荀令君会表示抗议和不满,而之后便莫名死去的原因了。这样,你就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曹操在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攻下汉中之后,拒绝刘晔和司马懿的建议,执意不去攻打当时同样也是刚攻下益州的刘备了。因为,他赶着回来称王啊!称王之前还心虚地去了趟田地,与民同作嘛!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二、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简单回答:他既不敢,也来不及。曹操早年确实为汉臣无误,然而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他就已经走上【权臣】的道路,在称【魏公】之后,更是毫无疑问的甩掉了【汉臣】的初心。虽然前两年他还在和属下讲着他年少的故事,是为《述志令》自从称【魏公】之后,曹操平定多年未服的汉中,才进封【魏王】;我个人猜测:曹操封【魏王】之后,是在等待有了进一步的丰功伟绩,比如攻陷孙刘半个州几个郡之类,再决定称帝与否。然而接下的日子对曹操来说并不好过:1、建安二十二年初,伐吴,大疫,遂退;2、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耿纪韦晃作乱于洛阳,3、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侯音作乱于宛城;4、建安二十四年春,夏侯渊殁于定军山;5、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与刘备相持不下,退兵,刘备占据汉中并上庸等地。一连串的【政治】与【军事】打击,再加上关羽又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邺城又有魏讽谋反,以至曹操几欲迁都。幸亏听了司马与蒋济的话,与孙权联手,徐晃又十分给力,才消灭了关羽。称魏王以来,都是如此多事之秋,曹操怎么可能厚着脸称帝呢?在没有足够的功绩时,曹操大约是没这个胆的,他背负不起那么多。好歹再消灭下孙权或者刘备的一些力量再说啊,曹操也是要些脸面的,他毕竟不是曹丕。好不容易打退了关羽这个亦敌亦友的名将,可惜,他来不及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被孙权杀于临沮;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薨于洛阳。
感谢@月明 的邀请。(因为自己的邀请列表里积攒的问题有点多,超过一半的都是蜀国的→_→挑来挑去选了这个魏国的先回答看看~)这个问题前面的诸位大神其实说得不错了,不过我个人的想法稍微还是有点非主流了。我个人是比较同意吕思勉的看法的,觉得曹操和司马懿两人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觉得曹操如果真想称帝完全是可以的(当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前面诸位也有分析,但总的来说并不是完全无法逾越的那种)。有人说曹操不称帝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这个我不是太同意,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又不是从没出现过朝代更替,搞几个异象(像曹丕就干过),强力镇压反对派(例如武则天),恩威并施,其实要称帝也并不是不行的。而曹操并没有称帝,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汉在曹操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可以参见他早年说过的“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以及后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还有孙权劝他称帝时他的反应:“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以及陈群、夏侯惇等人劝他称帝时他的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有些人据此就说曹操这是要让他儿子曹丕做周武王呢,吕思勉先生评价说是“岂非梦呓”,个人也觉得这样的推测有些牵强了。其实我觉得类似曹操究竟想不想称帝这种议题讨论起来特别的麻烦,因为涉及个人的想法,我们不可能穿越回去问一问曹操你到底想不想称帝,然后不同人在分析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偏见,讨厌曹操的人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在篡汉,喜欢曹操的人觉得他平定一方,让汉室又在乱世中苟延残喘了数十年算得上大汉忠臣。事实究竟如何呢?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即便让现在的人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半点意义。碰到这样纠结的问题,我总是倾向于从结果来考虑,并且用最简单的原因来解释。我一直相信看似怪诞的表象下,往往存在某种最简单但是最合理的解释。这件事的结果是曹操没有称帝,能称帝而不称帝,在这里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他不想称帝。我不否认曹操有巨大的野心,然而有野心和真正去称帝并不能画上完全的等号。曹操向来是不愿意“慕虚名而处实祸”的,何必要称帝让孙权、刘备在政治上有可趁之机,何必要击碎自己“汉故征西将军曹侯”这最初的念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到这一步,已经够了。我承认这个答案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性,诸君若是不同意笑过就罢了^_^
又黑我大汉朝忠臣曹孟德
用史料来说话:公元212年:春,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冬,十月,曹操东击孙权。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凓德,乐保名节;然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殊勋。公元213年:春正月初三,恢复禹贡九州。十四州,司、豫、冀、兖、徐、青、荆、扬、益、梁、雍、并、幽、交也。复为九州者,割司州之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及幽、并二州皆入冀州。此曹操自领冀州牧,欲广其所统以制天下耳。五月,丙申,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锡: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衮冕之服,赤舄副焉;轩县之乐,六佾之舞;朱户以居;纳陛以登;虎贲之士三百人;钺各一;彤弓一,彤矢百,弓十,矢千;一卣,瓒副焉。冬季,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侍中和六卿。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锺繇为大理,王修为大司农,袁涣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陈群为御史中丞。(只是一小部分名单而已,所谓典章制度,一拟天朝。)公元214年:三月,诏魏公操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汉制:诸侯王金印、赤绂、远游冠。〕然后十一月,曹操把几年前董贵人死,伏皇后写信给其父亲的事情翻出来: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皇后玺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公元216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十二月,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锺虡。公元217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作泮宫。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听其言,观其行。我们看一个人到底想做什么首先是看人物的言论还是行动?曹操如果真的只是向揽权自保而没有代汉称帝之心,他这一步步的封公封王,一步步的僭越天子礼仪,这是要干嘛呢?如果真的自己没有代汉之心只是想当周文王,他不断做这种惭德之事是要干嘛呢?授人以柄告诉大家曹操当臣子当的不耐烦了?比一下王莽曹操上位的程序:年45,拜大司马,掌朝政。46,加太傅,号安汉公比周公,益封三万户比萧何霍光,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49,女立为皇后。加宰衡比伊尹周公,三公言事称‘敢言之’,群吏毋得同名。母封君,二子封侯。50,加九锡,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出入者傅籍,自四辅三公有事皆用传。居摄践祚,服天子韨冕,南面朝群臣。车服出入警跸,民臣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赞曰‘假皇帝’,民臣谓之‘摄皇帝’,自称曰‘予’。平决朝事,以皇帝之诏称‘制’。51,见太后称“假皇帝”。益家吏,置率更令、长丞、中庶子,虎贲以下百余人,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53,二子进为公。改国号为“新”,变正朔,易服色。废孺子婴为定安公。年54,废三公,任丞相。58,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59,封魏公,加九锡,以十郡为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如汉初王制。始建魏社稷宗庙,三女聘为贵人。60,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置旄头,宫殿设锺虡。61,中女立为皇后。62,进爵为魏王。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63,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作泮宫。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立魏太子。…………………………………………………………………………………………………………………………曹操在作秀的时候说什么“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说什么“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然后呢?东汉总共十三州,过去冀州才九郡。曹操一口气要了十个郡作为自家封地!这才几年啊,不是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吗?不是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吗?荀彧倒是反对了,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然后荀彧什么下场?几年前连四个县都德行不堪,如今一口气要了十个郡连带九锡,曹操的德行这几年进步这么大?政治家就是政治家,作秀做的再好再真挚,终究也是作秀!曹操没有直接当皇帝,主要是内外阻力都太大,时机不成熟,等时机接近成熟了,外部又出了大问题,等外部问题也解决了,曹操的寿命也到头了,这才说出若天命在吾,则为周文王的话,欺人耶?欺天耶?………………………………………………………………………………………………………………再补充一句:曹操封公建国对曹魏代汉事业是关键性的一步,曹操没有封公前,虽然已经是天下最强者,但是要称帝进而家天下其地位还是脆弱的:汉室本身早就虚弱无力了,能够阻止曹操向帝位迈进的,主要是和曹操同事的各路士族豪门不愿意一个新的强势皇帝凌驾于他们之上。而这些士族豪门,从理论上只是曹操的同僚,并不是曹操的臣子,君臣关系未定。但是曹操封公建国之后就不同了。最关键的是,魏国制度一拟天朝,曹操封魏公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建立属于自己的臣子班底了。魏国的臣属阵容强大,就等于直属于曹操的实力更强大了,因为这些士族豪门的重臣们都已经和曹操定了君臣名分,身上打上了曹氏的烙印。如果曹氏失去权力,他们这些曹氏的臣子,也必然是前途无亮了。而他们联合起来就代表着北方大部分的资源和人才!如果曹操长寿,那随着他对整个魏国的整合一步步完成,代汉是迟早的事情。就算曹操早逝,等到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也可以合理合法的继承魏公的封爵和十个郡的封地,背后是君臣之份已定,牢牢打上曹氏烙印的整个魏国政府班底,代汉是迟早的事情。如果用公司做比方,曹操这已经不是局限于强化自己汉帝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权力,而是新成立了魏帝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
-曹操為何不稱帝?……我認為這是個偽命題,曹操拼命向世人證明「沒有稱帝之念」。可千百年來,一直不為人能理解。要理解他的心志,得從「登樓」二字開始說起。一、「登樓」禁忌中國古代的皇帝有一個禁忌,就是不上高樓。(史書用法,常用「御樓」二字)禁忌的源頭,當然是來自於商朝,周赧王的「債台高築」故事,還有紂王的「築鹿台享樂」。基本上,「高樓」從此成為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禁忌,簡單地說,皇帝是得跟「高樓」保持距離。史實記載不少,我隨意搜了下,宋史記載尤多:「宋史、列傳第二十一」「一日晚師由闕前,太祖方與黃門數人偶登『明德門』西闕,前騶者潛知之,以白溫叟。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翌日請對,具言:人主非時登樓,則近制咸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在宋朝,皇帝登樓要看時辰,不是想上就上。上了,通常是盛大儀式,比如主持大赦天下。「宋史.禮志二十」「﹝御樓肆赦﹞其日,刑部録諸囚以俟。駕還至宣德門內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樓御坐,樞密使、宣徽使侍立,仗衛如儀。」歷史上還有個例子,韓愈「諫迎佛骨表」,內中有一句:「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令諸寺遞迎供養。」,罵皇帝事佛,迎佛骨中,特別加了一句「御樓以觀」,陛下竟然爬樓上了?就為看佛骨進城!是的,高樓,是皇帝的大忌,君不見紫禁城,屋頂再高大,基本上都是平房?(好玩的是,一直到當代,中國眼下的領導人,平日生活,也是避樓而居。)二、靈帝與十常侍「登樓禁忌」,三國歷史中,也有明確記載,東漢宮廷中有一幕「荒謬劇」流傳千年,就是漢靈帝想登樓,太監們(十常侍)跪地攔阻大哭,叫道「皇帝不可登樓,皇帝登樓,國必亡矣」,類似這樣的話來。(有人說,十常侍是要阻止皇帝亂花錢。)(但,也有人說,這真是皇帝的禁忌,不然不會有這一幕留下。)ok,要回到問題重點了,曹操為何不稱帝?我的回答是,曹操沒有稱帝的能力,他就是有那念頭,也花了十年嚐試,最後也終於放棄。稱帝,不管是戰術,或是戰略上,都有大危害。細節討論起來太囉嗦,我只提醒大家去看三國的年表,公元196年,曹操迎來了獻帝,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僅四年後,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打敗袁紹。此時曹操的勢力達到鼎峰。「曹操稱帝」的謠言,不用多想,一定遍及天下,曹操忍了又忍,忍了又忍,我猜不管事實真相為何,這段時間一定叫他不堪煩惱。終於,再過10年,曹操作了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舉措:公元210年,他在鄴城大興土木,一口氣建設了金鳳(前)、銅雀(中)、冰井(後)三個高台。三台有多誇張?按網路資料,那最高的銅雀台,台高十丈,台上有五層樓,離地27丈,按漢制一尺合大陸現在市尺7寸計算,高達63米。不誇地說,折合現代建築,也至少是20樓以上。三、曹操以樓明志,他從來就沒有想稱帝過。蓋樓?而且一蓋,同時蓋就三座?生性節儉的曹操,為何會有如此誇張的動作?蓋銅雀台,甚至組織一堆兒子們,為這種豪奢的行為賦詩作詞?分明是自比紂王呀。歷史上,多少愚蠢的歷史學家、騷人墨客,把個銅雀台解剖來,分析去地,就是搞不明白曹操想法。(國內一些影視作品,順著日本AV思路,甚至把小喬也給扯進銅雀台來意淫了……)要我說,蓋這玩意,理由太是簡單:曹操稱帝的念頭是不存在的,銅雀台等,就是他的「廣告牌」。他用蓋高樓,來向世人證明,自己根本沒有,就是有,也已經完完全全斷了作皇帝的念頭。「操,老子上樓了。」銅雀台落成後,再過十年,曹操才死去。(獻帝捏在他手上幾十年,他也沒有改變初衷……。)他從頭到尾就沒想稱帝過,甚且花了偌大氣力,表明了心跡。該說該作的,一樣不少。可再過兩千年,人們還在追問,曹操為何不稱帝?----------------------------------------------------------------------討論串中,有人疑道,上面這一通,不是切題的答案。我的回答如下:銅雀台說,是我個人的視見,提出來,也是讓大家多一個視角。不說什麼戰術戰略,是因為虛,說半天,像電動玩具攻略。把曹操七十年的生涯,一筆數字帶過,不妥。引用歷史資料,曹操個人的言語,這題目中的別的答案中,已列舉不少。其實,不必要我來加磚。曹操不是個愛強出頭的人,打董卓,他不跟袁紹搶大義名份。不是袁紹逼他,他不見得想打那官渡之戰。我認為,跟德川家康一樣,不是石田三成逼他,他不見得想出那個頭。但真把他逼急了,他也不會跟你客氣就是。其實是性格決定一切,曹丕也好,曹植也罷,他的幾個兒子,不也都是遺傳了他的性格?不是這種基因,曹魏的壽命會那樣短暫嗎?當然,我上面說了一堆,表面上看來很有點意思。(也許寫到上面去,大家就能滿意了?)但其實我是在作示範,我認為這是最壞的答案。我上面這段「性格說」,包括「三國戰略分析」一類,大抵不出空談清談四字,在我眼中,確實沒有一絲營養。-
简单说是有称帝之心,但是真心不敢——因为人心向背对曹不利。这个人心主要是两个群体,一是刘备孙权这两位,二是魏国的那些士族。先说刘备孙权,自然是背。但是对于称帝这件事,三个人是有默契的,谁都想,但是谁都尽量避免成为第一个,因为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尤其曹操一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要把天子废了,孙刘的政治地位马上与他持平不说,曹操这个本就出身非正统士族的身份,对内更难以服众。届时内忧外患一并爆发,搞不好就一朝回到黄巾起义那会儿了。第二个人心是魏国的士族,虽然向着他,但是有前提的。大家瞧得起曹操是因为其尊奉天子,很难说是因为出自曹公公府里(还不是亲生的)。天子脚下,随便拎出个荀彧钟繇,那都是往上数几代都身居朝廷高官的官N代们(N≥2),能追随曹操除了他自身的本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其忠于汉室,并且还“保住”了。在这一点上,刘大耳朵与其采用相同策略,出身没那么好,但是路线明确——匡扶汉室嘛,只可惜没能够把天子整身边来。曹操要是称帝,若没有相当的手腕,是绝对坐不稳的。更何况,最贴心的的战略小组里,最倚重的郭嘉英年早逝,次之的荀彧连当个魏公都跟他拧巴着,真是不知道还能跟谁商量这事儿了。称帝这件事,袁术又不是没做过反面教材,曹操只能一门心思去给曹丕铺路了。
用曹操的话:“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老板不称帝,可是挟天子令诸侯已经够威风了,后来又加身魏王;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候,谁想称帝,政治风险都非常大,容易被围攻,政治立场也不顺,孙权上书其称帝,曹老板都说,孙权要把他放火上烤。当然要说曹老板没有称帝的心思那也不可能,他后来的愿望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内因:一开始是怕成为天下公敌,本来自己就代表中央了,没必要为了虚衔得罪天下,曹操还记得当初袁公路因为称帝混的有多惨。后来是因为自己曾经公开说过没有称帝之心,差不多发誓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不称帝。想做周文王,让儿子称帝。外因:在当时的曹魏派系中有三个派系,一个是保皇派,代表人物就是荀或,孔融等。还有保曹派,代表人物是华歆等。还有一派是保自己,代表人物是司马懿。所以派系众多,曹操也是不敢轻易称帝的。其他原因:曹操或许已经看透了人心,就断定如果自己称帝以后会有各种人去嘲讽他。。
我觉得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想等一统的时候才称帝
曹操本质上是一个非主流,不称帝不足为奇,天下已是囊中之物,何必要那个虚名呢。我觉得很多人以为曹操想称帝却不称帝是错误的,人心是很奇怪的东西,当你想要,你无论如何掩饰,你最终还是勉强会要,以曹操的能力和气魄,他就算称帝别人又能怎样?但是,世界上就有这么一种人,他可以轻而易举的拥有全天下人垂涎欲滴的东西,但是他会告诉你「我不是很想要耶」或者「这不是我想要的」,还有比这更装逼的吗?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孙权曾经劝进,曹操回答: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本身就身受“汉贼”之名,他称帝就落实了别人的这个称呼;其次,曹操目前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固了,汉帝只是个招牌了。这是曹操长久以来的方针,没有特殊变故,我干嘛要去改呢?我不是皇帝,但是皇帝也得对我俯首帖耳。他不是个追求虚名的人!再者,曹操称王时,荀彧的不满就代表了一部分内部成员对曹操的异议。他再称帝就会招致更大的冲击,统治内部还得经历一次波折。这是不利于统治的。然后,外部环境,刘备进军益州,对汉中虎视眈眈,孙权也不是善茬,曹操称帝后难保不会有人投降孙刘,可以参见诸葛诞,毋丘俭,文钦之乱。曹操对孙刘的忌惮,远比他儿子来的深刻。最后就是曹操和曹丕的区别了。两个人都能文能武,但是就治国能力,军事能力,政治能力上,曹操就比曹丕高出很多很多了。曹操一直手握实权,当了魏王后与汉帝待遇都没啥差别了,差的就是“王和皇”名称上有不同,我一直有权力,当了皇帝后权力不会有变化了。我不当皇帝,但是我跟皇帝没两样了。但是曹丕好不容易当上世子,而且没有汉室情节,当他掌握实权后,就迫不及待的把汉帝一脚踢开,自己做老板了。
很简单,论迹不论心。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没闹到这份儿上罢?老曹接下来要干啥,还不够明白?所以转过年来,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许昌大乱。值得注意的是,发起者之一的金祎,乃父金旋为刘备所攻劫死,现下却自以世为汉臣……睹汉祚将移……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可见在拥汉派看来,局势已窘迫到了什么地步。老曹摆平了内乱,恐怕原本要在当年把事儿给办了,可惜,刘备倾国来攻,汉中之战开打,眼看盯不住,老曹统兵西征。紧跟着便是夏侯授首,老曹兵入汉中,几至大败,灰头土脸逃回长安,又赶上关云长兵围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老巢邺城又发生规模空前的魏讽叛乱,内忧外患,崩盘在即,还有心思称帝?等忽悠着孙仲谋助拳,好容易事勉强平了,他老人家也就剩一口气了,与其白白担个贼名,还不如立个牌坊让后世小清新凭吊下。打个粗俗的比方,若某人嘴上说自家是护花使者,若没丫无微不至,这姑娘早被七禽八兽给糟蹋了。言犹在耳,此公却把姑娘逼进黑屋,摁住双手,剥光衣服,翻身骑上,上下其手……呃,心脏病突发,挂了。有人会觉得这不是强奸?
邓小平为什么不当主席?
1. 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虽然曹操对他势力范围之外的地区没有实际管辖权力,但是还能行封赏,名义上各个势力范围还都是天子臣民,也就是曹操的臣民了。2. 臣民的反对当时朝廷上的许多官员,还有地方上的权贵还都抱有对汉朝的忠心,或是说拥护吧。倘若曹操称帝,必然会损失一大片的民心。3. 以曹操当时的情况而言,并不是称帝的良机。曹操死于建安25年。而建安24年,曹操从汉中败给刘备,从荆州又败给关羽。其年已经65岁。当时的魏国势力虽不弱,但也是接连败仗,伤筋动骨。不是称帝的好时机啊。4 曹操不想背负弑君的骂名。建安24年,孙权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言“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可以曹操虽为一代枭雄,意图平定中国,却无弑君之心。只要实权在手,当不当皇帝,其实还不是虚的。为了虚位,而留个千古骂名可不值得。————————————————————以上内容基于《三国演义》,并非史实。
曹操从来不“慕虚名而处实祸”,不退位,亦不称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三国曹操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