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龙之崛起 开放游戏的根基是对外开放吗

正确把握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改革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开放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挡期,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国内体制改革,为我国长远发展再造一个“开放红利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正确把握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今天,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受种种因素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多哈回合谈判徘徊不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各类自由贸易协定大量涌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截至今年7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共249个,70%左右是近10年出现的。目前,世界贸易组织159个成员方中只有1个没有参与区域贸易安排。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超大自由贸易区正在孕育,将对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形势紧迫。
  (二)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不少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沼泽,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批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金砖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20%,全球经济格局“东升西降”更加明显。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年,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年均增长10.9%,明显高于发达国家3.3%的增速,占全球进口的比重由39%升至45%。全球需求结构深刻调整,要求我们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
  (三)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仍在深化,但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受新兴经济体综合制造成本上涨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的牵引下,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服务外包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为新兴经济体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带来了机遇;新、云计算、3D制造、基因诊断与修复等新技术革命取得新突破,各国均对新兴产业发展寄予厚望,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四)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资金、日趋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不断增强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也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如何巩固传统优势、增创新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五)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期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各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更加关注中国的立场,更加注重对我国的借重与合作。同时,我国被加速推向国际事务前台,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等方面对我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外界认知同我国实际情况的落差,给我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带来复杂影响。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唯有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站稳脚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
  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但总体看,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体制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放型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比较而言,外贸体制改革更深入一些,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比较成熟,内陆地区相对滞后;企业改革步伐较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决定》着眼长远,明确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攻方向,也立足当前,提出了不少重要举措。主要包括:
  (一)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
  现阶段利用外资不是简单的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吸收国际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经验,这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三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跃居全球第一大制成品出口国,得益于制造领域实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对外开放。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低,竞争力弱,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壮大和发展服务业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是推进金融、、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服务业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
  (二)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
  多年来,我们采取逐案审批和产业指导目录的外资管理方式,同时,在一些领域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法律法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产业政策导向性强,缺点是审批环节多,政策稳定性不足,容易导致“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行政成本和营商成本都较高。而世界越来越多国家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将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列入清单,未列入的领域外资均可进入,内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借鉴这种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纠正“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倾向,赋予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建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不仅扩大了服务业市场开放,而且试行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今后国家将在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为在全国推行这种管理模式积累经验。
  (三)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
  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十年,我国对外投资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但总体看我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关键是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对此,《决定》提出了“三个允许”,即“允许企业和个人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投资、联合投资等。”这是广大企业和投资人的热情期盼,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必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迈上新台阶。
  (四)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开放相比,自由贸易区有对象可选、进程可控的特点,可以起到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开放效果。目前,我国已经签署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不高、规模有限。今后,我们要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拓展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空间。要抓紧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区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中韩、中日韩、中澳(大利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适时启动与其他经贸伙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五)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
  当前,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但由于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存在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等诸多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扩大内陆开放是一篇大文章,要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夯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推进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在内陆地区一体化集群发展,使内陆地区成为沿海加工贸易链条的承接地。要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要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等改革试点,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六)加快沿边开放步伐
  我国同14个国家毗邻,陆路边境总长2.28万公里,沿边139个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合计约20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45个少数民族。加快沿边开放,对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繁荣稳定的边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年来,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受历史、自然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规模总体偏小,经贸合作层次不高,与周边国家合作机制不健全,经贸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亟待提高。目前,我国加快沿边开放的有利条件在增多。周边国家人口众多,能源资源富集,近年来经济普遍发展较快,与我开展经贸合作的愿望强烈。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共鸣,为我国加快沿边开放带来了重大机遇。推进沿边开放要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东西互动、内引外联的原则,在“边”字上做文章,从合作机制和开放政策上寻求突破。要创新沿边开放政策,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发挥金融对沿边开放的支撑作用,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为沿边开放提供良好条件。要鼓励边境地区与毗邻国地方政府之间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毗邻地区经贸和人员往来中的问题。
  (七)改革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
  行业商(协)会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以及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越来越离不开商(协)会的作用。但受法律地位不明确、职能定位不清晰、管理机制不灵活等体制因素的制约,我国商(协)会存在发展活力不足、服务不到位、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发展和规范商(协)会,要从思想认识、政策环境、机构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消除障碍,把本不属于行政范畴的职能还给商(协)会,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予以支持。《决定》指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这是经济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对今后商(协)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大批面向市场、依法运行的商(协)会涌现出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畅通,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都将大幅提高。
  三、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35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体制变革催生的竞争优势最全面、最稳定、最持久。哪个时期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更大,哪个时期经济整体竞争力就提升更快;哪个地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更成熟,哪个地区的经济就更具活力。《决定》对构建开放型新体制作出了重大部署,随着这些部署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一定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培育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
  “十五”时期我国出口年均增速高达25%,“十一五”时期降至15.7%,近两年已转为个位数增长。这既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的结果,更是我国经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的反映,充分说明单纯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可能建成经济强国的。《决定》提出,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企业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和知名品牌等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开放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努力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培育全方位开放新优势
  当前,中西部地区仅拥有全国约13%的进出口、17%的外资、22%的对外投资,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凸显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后劲。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方向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已经驶入快车道,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决定》提出,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创新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模式,就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挖掘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潜力,激发开放活力,加快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三)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营商环境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大幅增加了企业的营商成本。《决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市场监管,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就是要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增强各类企业长期投资中国的信心。
  (四)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
  规则和标准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入了重大经贸问题谈判的核心圈,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作为现行国际经贸规则适应者、遵循者的角色没有根本改变。《决定》提出,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国际经贸新议题谈判,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就是要以更加积极、自信、负责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本文分享地址:
宁波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4.2亿 …
在经历了去年净利的普遍缩水后,今年前三季度百货企业业绩虽有好转但整体 …
临近十一长假,出门时发现WIFI在现在的城市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不仅星巴 …
来自福州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对美国进出口总 …
秋末的珲春市,是旅游旺季的尾巴,为数不多的星级酒店,入住的过半 …
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来到平房区天池路,就对俄电商物流分 …
暴雨难挡投资热情。今天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转自人人】连载: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第一章:从马克思说起) | 经济学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42155人加入此小组
从今天开始,连载本书。《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第一编 盛世危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崛起”第一章 从马克思谈起(代序)过去中国十年的经济表现,相对于其它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值得骄傲。但有些方面,问题却很突出。有很多人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甚至是很愤怒。2011年9月,我和一个老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他说:“有一个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朋友,现在北京一家报社做编辑。找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但是买不起房子,女方的家里死活不同意。他为此很懊恼。”在我们这个时代,这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他又说:“现在这个社会,让很多很优秀而又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对未来失去希望。这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却搞不清楚为什么,因而把责任归结到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为自己不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而感到自责。这是在伤害一个民族的元气!”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很气愤。我这位朋友很早就在北京安了家,几年前还给父母在北京买了一套,并不为自己买不起房而愤怒。他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刚大学毕业就应该买房。关键是: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对未来失去希望。他们已经感到: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正在变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这些年,房价上涨,消停一会儿,物价又开始上涨;物价放缓了,房价又开始上涨,一轮接着一轮,让人看不到尽头。埋头苦干的人,收入赶不上物价,更赶不上房价。相反,却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几乎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已被颠覆。这种情况的成因,后文会细说。但这种现象是明白无误的:中国经济在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整个社会却普遍积累了巨大的怨气,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很不满意,年轻一代逐渐对未来失去希望。勤劳致富、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正在被淹没;投机取巧、追求一夜暴富的心态正在逐步占据主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分配不公。反对分配不公,主张分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说:在个人天赋、学历、经验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付出与别人相等的智力或体力上的辛苦,就应该获得差不多的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如果社会现实和这条原则偏差太大,就叫分配不公。这条原则,反应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比一般的法学原理或经济理论更高一级的社会基本原则,属于“自然法”。只能用它来检验理论和社会制度,而不能相反:用一种理论和制度来检验它。除非这个理论直接反应了比“分配公平”更高一级的道德法则,比如人类生命、尊严的平等,以及一些家庭伦理等等。就像不能因为一个地方政府的立法而推翻某条宪法条文一样。一个专家学者不能说:市场机制或者别的什么制度,已经被论证为最完美最公平的制度了,所以,只要是从这个机制里面出来的分配结果就是公平的,普通人无权质疑。对于这套说辞,我们可以回应说:“无论何种所谓‘完美’的制度,只要在实践中确实导致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它就必须加以改革。” 在经济理论上追根溯源,谈到经济增长,大家会想到亚当·斯密;而谈到分配公平,则往往会想到卡尔·马克思。对马克思,小的时候我很崇拜。因为平时宣传的、课堂上讲的、书上写的,都是他的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非常系统深刻,不服不行。所以对他用辩证唯物主义推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很相信。长大以后,到了大学里面,突然发现老师们说的、书上写的全部换了一套新的说辞,都在说马克思的错。仔细想一下,里面确实问题很多。比如劳动价值论。商品里面融入了多少人类劳动就应该值多少钱么?这个跟现实差距太大。一块木板,如果一个人费劲力气把它锯成锯末,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市场价格必然同步下降。所以,还是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更好一些: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主要还是它能为消费者提供多少效用,生产成本只是一个技术制约。价值论敌不过效用论,这是经济学发展几百年后得到的一个共识。徐友渔在一篇文章里面总结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怎样保证政府领导人不会腐化变质、搞独裁专制,背离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初衷?第二,把资产阶级和私有制消灭以后,不按照市场的原则来分配,怎样保证大家还有动力努力工作而不是偷懒?他说,人类20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两个问题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运动。这个批评,是很深刻的。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很快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变得厌恶起来。 但是,有一天,我去上一位研究世界经济史的老师的课,她也跟我们谈起了马克思主义。她说:“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农民的生活确实很悲惨。耕种了多少代人的土地,地主说把你赶走就赶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赶走以后进入城市流浪,还要遭到酷刑。在工厂里面工作,条件确实很恶劣。很多童工啊,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大量的染上重病,很年轻就死掉了。工人的生活条件也很恶劣,没有任何劳动保障,连饭都吃不饱,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卫生消防措施都很差。中国现在什么血汗工厂,跟那个时候简直没法比。当时的那种状况,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看马克思,要是专门看他的观点,确实不理解。不就是说资本家剥削工人嘛,工资低一点,你好好说嘛,干嘛非要喊打喊杀的?还要搞暴力革命,血流成河,才能建立理想社会。真是太极端了。——但你要看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工人阶级、底层人民真的是活不下去了。工人搞暴动,并不是受了马克思的鼓动。英国纺织工人的‘卢德运动’,就是砸机器。这并没有什么理论指导。工人看到一采用新机器,自己就要失去工作,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老婆孩子都要饿死。他们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就是觉得太不公平了,所以怪罪到机器身上。”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从此以后,我才开始认真的读《资本论》。《资本论》这个书很厚,其中有可能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说工人农民的生活如何如何悲惨,从圈地运动开始直到马克思生活年代的各种调查报告。基本都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后来的研究者很不重视这个部分。有些学校出版《资本论选读》,就把这些事实材料系统的删掉,光剩下理论分析。可能是有些编辑觉得:这些材料都过时了。而且,马克思引用得也太多了,看起来有点啰嗦。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学习他的理论框架嘛,这才是精华。然后用这个理论来分析现在的问题,就可以了。但看完《资本论》以后,我觉得这样做,就是把马克思思想中最精华、最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给删掉了。而保留下来的,却是一些有很大缺陷的、过时的抽象理论。这是在舍本逐末。马克思自己说过两句话,一句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费尔巴哈哲学提纲》)” ;另一句是 “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马克思致燕妮·龙格,日》)”。这两句话反应了马克思为人做事的基本态度。马克思是理论家,却坚决反对空谈、提倡实干。他做理论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让自己的理论永垂不朽。“这个社会太不公平。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人民,一年到头辛苦工作、不得休息,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眼睁睁看着爱人、孩子、父母和他们自己死于贫困、饥饿和因工作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而导致的疾病。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产不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分给大家。有极少部分人,不需要怎么辛苦就可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不肯多分一点点给贫苦人民。这种社会,必须要加以改变。既然和平的改变没有希望,底层人民就有权利用暴力的方式来改变。”——我想,这才代表了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的深层次想法。他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现实世界。如果世界的真实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他的理论就需要修改,一些具体的结论就会过时,或者说看起来是错误的。因此,如果我们把《资本论》里面反映现实的内容删掉,只留下理论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会变得很空洞,脱离实际,有些地方甚至很荒谬。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是歌德的话,马克思也曾引用过。那么,用这句话来检验马克思自己的理论,他会表示赞成吗?我想是的。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和经济学又发展了一百多年。要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找一些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并不难。这些理论,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树常青。现存于世上的人们,依然在生活,要为自己家人的幸福而辛苦奔波。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公正的回报。如果这种公正得不到实现,有良知的人们,就会感到愤怒,就会为此而奔走呼告,要求改变。所以,我终于还是理解了、赞同了马克思。就像那位讲世界经济史的老师所说的:“如果你生活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看到那种悲惨的现实,很可能你也会跟他一样,呼吁底层人民拿起武器,跟资本家对着干。” 郎咸平教授最近与人合作,出版了一本讨论马克思思想的书。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拜读,无法评价。但在为此书做宣传的演讲中,郎教授说,今天的全球经济危机,早就在马克思的预言范围之内。所以马克思很伟大。我想,马克思恐怕很难同意用“预言是否准确”来衡量自己理论对错与否。马克思对自己理论的要求是“改变世界”,而不是做空谈家和预言家。实事求是的讲,马克思的很多预言落空了,没有变成现实。对此,马克·斯考森在《现代经济学的历程》一书里面,一条一条的做了梳理,说马克思的哪些预测没有实现。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就是很多。但是,马克思的这些预言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预言成真的前提条件已经被他改变了。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很快走向崩溃。这个预言失效了。因为他所极力反对的那种低级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消亡了。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其基础上做出了巨大改变:针对富人的高额累计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普遍开征;工人的劳动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劳动条件改善了;童工被禁止了;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也建立了起来。今天世界各国的劳动者,获得了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不可想象的权利保护。这种改变的原因很多。但以马克思的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他所反对的制度和那种制度下的当权者,因为害怕他的预言变成现实,被迫做出了改变。所以,马克思的预言失效了。但他的理论却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改变了世界。 简单做一下总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伟大之处,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它是一种“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它建立在对社会现实非常深刻而具体的了解的基础上,包括历史的和现在的事实。其核心关注点始终是:事实是什么?应该怎么改进现实社会?而不是脱离现实去空谈理论。第二,它是一种“有良心”的经济学。它为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呼吁,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它将人类的基本道德法则置于经济理论之上,而不是相反。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难以真正驳倒的。他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在分析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的时候,或有漏洞,有过时的地方。但这些缺陷难以动摇其根本:一个人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如果现实是大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公平的回报。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改变这个现实,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制度。——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一切经济现实的基本出发点。
+ 加入我的果篮
四个字:胡说八道。
的话:四个字:胡说八道。能多说一点吗。。
的话:能多说一点吗。。估计他要说,“不解释”。
这就是现在年轻人讨论问题的心态:骂,然后不解释。
的话:估计他要说,“不解释”。 这就是现在年轻人讨论问题的心态:骂,然后不解释。这位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信仰看不见的手,自然对政策干预会嗤之以鼻。
我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哈佛的学子,出身凯恩斯主义的重地。当初凯恩斯主义初入美利坚,哈佛就是大本营。培养出李稻葵、周恒甫这些人物也就不奇怪了。对于凯恩斯主义者,让人讨厌的不是他们要政府管控,而是他们在学术上的无逻辑和无原则。这篇文章里,啥都说的很笼统,不一一细说。挑几个点说说。分配不公。在个人天赋、学历、经验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付出与别人相等的智力或体力上的辛苦,就应该获得差不多的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这种定义有多荒谬。天赋、经验无法量化;付出的智力和体力上的辛苦相等,又如何比对?又如何判定多劳和多得。我常常想凯恩斯主义者把经济学当成什么?是科学吗?科学是要有理论假设,要有可验证的东西,要有可推翻的可能。天赋、经验、学历,如何量化和对比,可验证吗?多劳就要多得。可是客观规律不是这样。一亩地,多播种就会多收获吗?马克思从亚当斯密那里学来了价值论,价值是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分的。相同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值。就算同工同酬,每个人的用值也会不同,如果分辨多少呢?那这样的定义出来解释分配不公,这哪里是一个经济学博士该有的水平?这是在搞学术吗?他做理论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让自己的理论永垂不朽。这里面有故事。亚当斯密作为本门鼻祖并不是第一个研究经济的。为了让自己的学问区别于前,才在经济学之前加了政治二字。到马克思时沿用了这个叫法。最后去掉政治二字的是马歇尔,因为当时经济学已是显学,大家都接受了正确的概念,所以就直接叫经济学了。马克思所谓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原本的经济学,和现在的主攻政治方向的政治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作者这都没考察清楚。先挑到这儿,有空再写。
金融专业,市场研究咨询顾问
1马克思这套错误是很多,但容易迷惑人,要认真想其核心概念和推导是什么,和现实是否吻合,特别是现在有其他理论和马列做竞争的时候。学经济学难在:“罗素说我想和他们说两点,一点关乎智慧,一点关乎道德。其中智慧的一点是: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或者在思考什么问题,只要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明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人们相信了,或者对社会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的去审视,事实是什么。”2“事实是什么?应该怎么改进现实社会?而不是脱离现实去空谈理论。”,在历史上全世界按照马列这套改进社会,现在只剩下一个朝鲜,其他国家都已经不再用这套了,只是有些嘴上还在说而已。
得闲继续吐槽。因为平时宣传的、课堂上讲的、书上写的,都是他的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非常系统深刻,不服不行。所以对他用辩证唯物主义推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很相信。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这根本不是马克思搞得。马恩选集第四卷书信集里有记载。这套哲学理论是恩格斯在一个无聊的早上起床时想到的,然后写了封信寄给马克思,马克思找人看了一下,觉得也没什么大错就算了。至于这套理论是不是又系统又深刻,这里不吐槽了。毕竟不是哲学小组。但看完《资本论》以后,我觉得这样做,就是把马克思思想中最精华、最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给删掉了。而保留下来的,却是一些有很大缺陷的、过时的抽象理论。这是在舍本逐末。这是我看过本篇文章感觉最无厘头的话。经济学是科学,不是历史记录。需要提炼的当然是理论,我那么关心当时的历史干什么?就算当时的历史写的再对,他的理论也还是错的。那后来的现实来看,他的论点大片大片的被推翻。就因为当时人们活的苦,然后就不讲逻辑不讲原则,科学理论就可以有所偏向了吗?科学理论就是要有可重复性。要放之四海而皆准,才是好的科学理论。如果只在马克思举得例子中解释的通,之后就不管用了,这还是说明理论错了。这无法提供任何意义上的辩解。再说马克思观察现实的能力的确有限。他一直是按照他的理论去找事例,缺乏客观和公正。这个缺点被同时代的很多人吐槽过。本文没有说具体事例,也就不多吐槽了。马克思是理论家,却坚决反对空谈、提倡实干。他做理论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让自己的理论永垂不朽。这是在指桑骂槐吗?某国总理近些年来的执政就这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呵呵,这话说得,我都不知道怎么笑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论,居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这还成了伟大的事儿了。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哭了。因为他所极力反对的那种低级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消亡了。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其基础上做出了巨大改变:针对富人的高额累计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普遍开征;工人的劳动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劳动条件改善了;童工被禁止了;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也建立了起来。今天世界各国的劳动者,获得了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不可想象的权利保护。然后呢?作者是哪年写的书?就没看到欧洲的盛况?福利制度蚕食社会租值,最后搞到国家要破产。西班牙又在骚乱,这不是打脸吗?第一,它是一种“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第二,它是一种“有良心”的经济学。我觉得第一条那个引号加的很好。上面已经说了,马克思的真实世界是他自己挑出来的。作为一个学术理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还成了好事,我是无话可说。第二条的良心,让我都要尿了。我觉得物理学真心没有良心。最近武汉工程电梯坠落、矿井升降机坠落,有女士坠入电梯井,摔死了很多人。我觉得牛顿真没良心,他就不能修改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吗?爱因斯坦也是,修改一下理论,让人们不愿意死时,物质质量就不要再扭曲时空多好。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是不是很良心,苏联、朝鲜、东欧、古巴、天朝那些事儿,都被消音了吧。一个人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如果现实是大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公平的回报。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改变这个现实,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制度。——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一切经济现实的基本出发点作者要把公平当做基本出发点,可是却没说清楚什么叫公平,怎样界定,依据什么来判断。只是在文章伊始,说了一个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无法验证的分配不公。足以证明,作者自己的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然后本文就结束了。我看得傻眼,胡说八道还能如此脸不红心不跳,大义凛然的样子。我真心是羞愧了。
嗯,你写的我都看了。经济学里山头林立,我这外行人想要看出谁对谁错实属不易。不过我还是有几点疑问经济学真是一门科学吗?它符合科学所具备的哪些性质?一个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学说就不能算科学吗?(自然科学里的模型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修正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另外我还看到一种观点说经济是政治的延伸,你怎么看呢。
的话:嗯,你写的我都看了。经济学里山头林立,我这外行人想要看出谁对谁错实属不易。不过我还是有几点疑问经济学真是一门科学吗?它符合科学所具备的哪些性质?一个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学说就不能算科学吗?(自然科学里的模型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修正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另外我还看到一种观点说经济是政治的延伸,你怎么看呢。你问的问题好犀利。果壳开这个小组开的这么快,我也吓一跳。的确有太多人不认为经济学是科学了。我个人的观点是,人类在历史中总结的全部认知,应该统称为知识。而科学只是很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之一,目前看来是最高效的。今天科学松鼠会有推瘦驼的一篇文章《》,也认为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那么判定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就要看其能否满足科学研究方法所要求的条件。只要其满足条件,就可以是科学。现在很多经济学者的研究很不科学,但这是发展阶段问题,不是判断条件。说来羞愧的是如今的经济学界在科学研究上,得分确实不及格。这是个太容易被操控的学术,受到各种势力的影响。为了名与利,出卖灵魂的学者太多。虽然维护经济学的科学性是学界的共识,但是真的做好的人,凤毛麟角。其中张五常先生绝对学界第一。《经济解释》写四卷,第一卷名为《科学说需求》。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本书都在讲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半本书才是需求理论。张先生严谨的程度,读过这本书会有很深的体会。张先生写的很多,有兴趣可以去读,这里链接一篇张五常博客的管理员——李俊慧博士的一篇经济学讲义,《》。可以把这篇文章和瘦驼的文章对比一下,经济学(至少是张五常先生这个山头地下的人)是十分严格的在按照科学方法论做研究的。经济学也是要有假设,也要求假设可以被实际验证,也要求假设要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反对自圆自话的套套逻辑。在验证的内容上,同时也要求可实际观察,不能是虚幻之物。假设理论也必须清楚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违反科学方法的错误多到没法数。比如本文中的这句“价值论敌不过效用论,这是经济学发展几百年后得到的一个共识。”说到的价值论和效用论。在现在的一般教科书里是不再使用价值论的,效用论会被当成重点。但在张五常先生这里就反过来了。张先生反对效用(或译为功用)的概念,因为效用无法观察,也无法衡量,只是学者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要被扔掉。张先生重新启用亚当斯密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理由是:1、交换价值就是价格,明确,可观察,可衡量,可对比。2、使用价值虽然不能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等价原理来衡量。比如,我想喝咖啡,价格是10元,我的使用价值要高于10元。但究竟高多少呢?无法直接衡量。如果有一个人付我钱让我别喝咖啡,只要他付我的钱数高于我的使用价值,我就会放弃喝咖啡而收钱。那么这个使我动摇喝咖啡的意愿的钱数,即是和我的使用价值等价的。咖啡对于我的使用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上面只是一个经济学有条件符合科学方法论的例子。要仔细讨论整个学科是否完全达标,就要涉及很多专业内的知识了,这里不再多说。我的经验是,经济学有条件符合科学方法论的要求。我是认为它是一门有解释力的科学的。一个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学说就不能算科学吗?这就是关于理论假设的问题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独立的一个科学门类,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派别,一套理论集合。如果现实和理论的推论有冲突,那么理论就是有错。有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修补的,一种是彻底错得无可救药的。马克思的核心理论是那种无可救药的错。比如马克思认为无产者是必定被剥削的,工资会无限的低下去,没有提高工资的途径。因为你要么被这个工厂剥削,要么被那个工厂剥削。但客观情况不是这样,工人的生产技能本身就是一种财产。技术好的工人是会被雇主抢的,工资也是会大幅的提升。现在蓝领高级技工的工资要比城市小白领还高许多,这可不是文中说的工人社会福利提升的结果,这是原本的市场使然。马克思的理论是错的,而且无法修补。拿错到根基的理论来推论,来预测未来,无论如何是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歌德说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我的理解是,理论是枝干性的东西,发展的再复杂也不会比生命所处的现实更丰富。科学理论就是这样,我们说一个理论正确,只是因为它还没有被驳倒。理论不能反映全部的现实。但本文作者理解成什么样儿,我就不知道了。我没看懂他要表达什么。至于经济学是不是政治的延伸。我当然是否认。上面已经说了,经济学是客观的科学,不会是任何其他东西的附属品。会有政治学延伸的感觉,本质上还是我说的经济学者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不严谨,以及太多人为了名和利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编撰一些堂皇的理论,这种事太多了。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在正直的太平盛世,经济学家是不会被重视的,他们只是负责解释一下现象,总结一些理论。只有在奸佞当道的时候,经济学者才会被重视,他们要为当权者的恶性去编造解释的理由。说回到张五常先生,他的学术著作命名为《经济解释》,而不是堂皇的经济学原理,理由也可见一斑。
看得不是很仔细,稍微说几句。对于马克思本人,我是敬仰的,但就其理论,我不太赞同。文章承认马克思的理论由于时代久远已经过时了,但是似乎作者倾向于接受马克思的带有道德判断的劳动逻辑,这是我不认同的。我觉得经济规律有客观性的一面,任何理论不能把道德至于客观规律之上,那就是蛮不讲理。有能力的年轻人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本应该有的市场制度,而不能粗浅地把问题归咎于分配不公。只要市场规律,市场经济制度得到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起到作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市场急缺,需求旺盛的人才不会缺乏肯支付高价钱的消费者,如果价钱付低了,他完全可以在竞争市场上被其他有这样旺盛需求的消费者买走。如果市场给的最高价钱就是他认为的不足买房的“低价”,那只能说他没有足够的能力,不值他自己预期的价钱。
目前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傻瓜笨蛋却可以赚大钱是因为这里面市场根本就没有起作用,试问笨蛋和天才的两个产品,你作为消费者,在市场上自由地选择,你会花高价钱买个笨蛋吗?(当然笨蛋和天才都是极端,但只是方便说明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来说明建立一个真正起作用的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再合适不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里讲到多劳多得,这话是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在市场中,应该是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当然包括劳动),就应该值得更高的价格。这也完全符合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逻辑。
年岁尚浅,学问不好,胡说八道,希望批评指正。
作为一个门外汉,表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门外汉路过……据说北欧很接近共产主义了,还有德国。
一个是从道德和人文角度阐述马克思的合理性;另一个是从严谨的学术上阐述问题,感觉没有必要争论呀,讨论就好。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