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帝是刘帮民的儿子吗

  刘邦被毛主席评为评为封建王朝中最厉害的皇帝。起初,本人对此表示嗤之以鼻,后来读读史记,才了解到原来刘邦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流氓!  能成为一代君王,这就已经说明刘邦的过人之处!  刘邦的出身,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沛县的亭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这个位置!也就是说,刘邦是一介布衣,说白了,就是底层老百姓,可以说出身低微。一说到刘邦,很多都为西楚霸王项羽打不平,为什么最后夺了天下的刘邦这么个下三流的东西,嗯,这就有琢磨头了!首先我们先说说刘邦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法!  第一点,刘邦这个人善于笼络人才,他很爱交朋友,而交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喝酒,就是我们常说的饭局。这就叫拓展人脉,现在也有不少朋友会,刘邦交的都是三教九流,不管你是谁,什么职位,什么样的人,他都交,只要来了,就给好吃好喝,这就有点孟尝君的作风了。有人说,这有什么啊,不就是喝酒嘛?那我告诉你,这么做,有很多好处。首先,他的交友方式,能给刘邦带来好名声,会有很多的人喜欢跟他交朋友,别人一听刘邦,都知道他善于交际,所以也就有很多人跟他,这等于给他将来起义投下人脉资源,他能够一呼百应的资本!  在接着就是,他交朋友在一起喝酒,可不单单喝酒那么简单,他很熟悉和他喝酒的这些人,那个是有能力的人才,那个是酒肉朋友,那个仅仅是点头之交。这一点和水浒传里的宋江有点像,宋江仗义疏财,就是为了博得这个美名,你看宋江后来怒杀阎婆惜被发配,他走哪都吃得开,每个好汉都哥哥的叫。所以,这人脉资源不单单是大人物需要的,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你要是碰到难处,都有求朋友的时候!那么,刘邦清楚这些人的能力,他就要懂得如何利用这些人为他所服务!  第二点,刘邦是一个绝对果敢,胆大,甚至不择手段的这么个人。为什么说,乱世出英雄,其实出的最多的是枭雄!何谓枭雄,有那么句话叫做,枭雄无道,英雄有道。什么意思,就是枭雄做事不择手段,而这一点体现在刘邦那里呢?那就是有一回,刘邦被项羽追杀,驾着车带两孩子逃命,为了更快逃命,把亲生儿子踢下去来减轻车的负重量。这就看出,刘邦是多那么不择手段。一个人要成功,更主要的需要自身性格的优点,比如果断,狠辣,执行力强,关键时刻懂得隐忍而为,能圆滑狡诈的行事,这些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你真能成就不少事!  第三点,刘邦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俗话说,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子莫吟诗。这个体现在哪呢?有一回韩信从项羽那跳槽,来投奔刘邦时,曾问刘邦,你行军打仗比项羽如何?刘邦沉默许久,说比不上项羽,然后韩信长拜下去,从此侍奉刘邦。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更清楚自己做事该如何恰当把握,后来刘邦不说过一句话嘛?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  就说这些人能力都比刘邦强,但是这些人都得为刘邦所用,因为刘邦手里掌握许多资源。就像许多高端人才为什么得给一个庸才的老板打工,因为老板掌握资源,什么评职称啊等等!  这一点,项羽就比不上了,项羽被称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勇猛的武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是很高的评价。而坏就坏在项羽的勇猛上,首先来讲,项羽是一方诸侯,说白了,是领导!士兵打仗往前冲,这叫勇敢,而主帅往前冲,这叫匹夫之勇,虽然能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但是,三军主帅不可妄动,万一项羽要在战场上死了,这数十万大军军心斗志破灭都得完蛋。而偏偏项羽自幼学万人敌,打仗无往而不利,养成了他自大,刚愎自用,单纯等等不成熟的性格,项羽的勇猛为给他的部下将领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这人一自大,就觉得谁都不如他,容易蔑视其他人的能力,造成判断力不准,甚至不能理性对待。  而且项羽是一个极度情绪化的人,怎么说呢?情绪化的人,只要脾气上来就什么都的出来,也就是说容易失去理智,做事没有准则约束。就像一个小孩子,遇到点芝麻绿豆的小事,也会急的直跳脚,这就是情绪化。  男孩子都有暴力崇拜的倾向,可是那是青春期时候才有,也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长大了,就明白许多事,不再单纯的用暴力拳头解决,能够和谐解决了。而项羽本身就是暴力的胜利者,使用暴力惯了,总能以暴力取胜,他也理所当然的认为暴力能解决一切,就跟没长大一样!所以这成为项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反,刘邦就是一个绝对出色的政治家。  当然,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作为一个领导,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衡量得失的能力。我一条条说。  身为领导,必须做到能够容纳他人的气度,你不仅要容纳他的人,还要容纳他的优缺点。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拿显微镜吃饭,那入眼的都是细菌,你吃的下吗?这就是所谓的“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 ,要能容纳他人的一切,这也是广大朋友交友谨记的准则!那么做到大气,大度,还要学会赞美下属,毫无吝啬的赞美,你要是张嘴就骂人,当不了领导!打个比方吧,你要是夸奖小朋友,你真聪明,真能干,给予他虚荣感,你叫他干嘛都行!  那么,衡量得失的也是一个领导者必修的功课!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要不仅能给下属赞美,还要有物质利益的赏赐,这一点刘邦就做的非常好,很舍得给下属丰厚的利益,让他们能跟你动手打天下。所以,千万不要小家子气,不要有妇人之仁、不要吝啬。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舍得、要豪放、大气!  刘邦为什么会成功呢?  1、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例如,他学到了用笼络手段壮大力量的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2、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3、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   4、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学习刘邦的六大手段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b]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b],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b]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b]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刘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对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三: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实,[b]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b]。  刘邦的用人之道四: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b]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b]。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b]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b]。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邦的用人之道五:用人不疑  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b]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b]。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但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  刘邦的用人之道六: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b]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这个人不错,是个难得的人才,是我们的骨干,就是一分钱不给,这个是不行的。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要赏罚分明。[/b]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总而言之,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不当皇帝就不行了  一个真正雄才大略的明主,绝不是和属下必较长处,不是手下人武功高强,你这个当领导就要武功更高?不是这样的,不应该和手下比长处,而是比短处!说白了,如果手下人会的,你这个当领导的也会,那你还要这个属下干嘛?所以,用人之道在于,要尽可能的让手下发挥才干,提取他的自我价值。要记住,你组建的是一个集团,一个团队,不应该嫉妒手下的才能,绝不能同室操戈,而你作为领导,是起决策的,是这个团队的核心!这一点,曹操做的非常好,能够唯才是举,不管是毒士贾诩,还是有点贪财的许攸,他都能运用的非常好!
楼主发言:7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说完刘邦,我们再说一个同样是草根皇帝的朱元璋!说起他,应该算是最草根的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还要下贱,是个农民,而且算是中国有史以来,起点最低的皇帝,至少刘邦还是个亭长嘛!  那么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怎么位登九五,成为政治的巅峰,“皇帝”!首先得说,朱元璋是个必较狠毒的角色,这得从他的心路历程来讲!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因为在家排行第八。家境贫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小时候呢,给地主家放牛,认识不少发小,比如后来的徐达,常遇春等等,搁现在话说,就是一群小伙伴。朱元璋在田间放牛时,经常和这些人玩游戏,玩什么呢?玩的是帝王将相!就是一群孩子玩的过家家,只不过比这个高级一点。他们玩这个游戏呢,朱元璋总当皇帝,下面的小伙伴就有点小情绪了,就说,为什么就你朱元璋每次都是皇帝,我就都是小喽啰呢?有的不服,就对着朱元璋说,你要是真是皇帝,就该让我们吃饱饭啊!因为那时候元朝统治,对汉人苛刻,好多人家吃不饱饭。  这朱元璋这阵子还是小孩,哪里知道这是句玩笑话,他就当真了,把地主家的牛给宰了,大伙一起吃。可是,这个事可把地主气坏了,重罚了朱元璋。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个事上,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很具备领袖气质的。怎么说呢?举个例子,一个有领袖气质的人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你的能罩的住下面的小弟,得保护他们,如果你保护不了下面的人,那么这些人会觉得跟着你没安全感,就不会跟着你。说难听点,就是你想马儿跑得快,你不得喂好的草料,道理一样。除了这个,你也必须保证下面的人能够伺候好你,这才叫领袖!  我说了这个,最主要的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人的性格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影响你将来的,可能你运气会好点,同样能飞黄腾达!  具体的不多说了,历数中国有史以来所有统治者,从三皇五帝起,到共和国老毛止,那么多帝王,就朱元璋一人是赤贫出生。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毛爷爷好歹还是个小地主,其他的基本上全是贵族。唯有朱元璋一人从一个乞丐成最终成就帝业,前无古人,有无来者!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的出身还要低微,每天为了活下去,为了能吃饱饭而讨饭、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南方打到北方的帝王,最后统一全国!厉害!  朱元璋心狠手辣、六亲不认,为了自己利益、翻脸不认人,是个敢想敢干、行动力很强的人,做事果断、豪放、猜疑心很重!  成功不是随随便便,也不是可以随手复制的,不然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个巴菲特,多少个比尔盖茨!  而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奠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首先的说,朱元璋是个善于总结,善于学习的人。这怎么说呢?你看,一个农民,文化水平肯定高不到那去。从朱元璋投入义军,再到遇见李善长,可以说,他是由一个单纯,甚至幼稚的人,到成为一个熟悉各种阴谋阳谋的政治斗争高手的蜕变!  为什么我说他是个善于总结和学习的人?他从皇觉寺出来流浪,经历了人情世故,世间冷暖,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可能随时掉脑袋的情况下,朱元璋变得猜疑,狠毒,工于心计。任何一个人在受骗后,都会变得猜疑,多虑,所以这么解读朱元璋是对的!那么,正是这个人生经历,锻炼了朱元璋的很多品质,比如抗侮辱的能力,说是流浪,其实跟要饭的没区别,你跟人要饭,人家不得有时候骂你,甚至毒打!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后来朱元璋残暴,嗜杀的性格!  遇到李善长时,朱元璋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哪方面的不足呢?那就是文化修养!俗话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不仅仅是教你认认字,写写报告什么的,同时书里的藏的道理、经验之多,要不怎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呢!这一点和光武帝刘秀很相似,刘秀出征打仗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两本书,就是时时刻刻都不忘学习!告诉诸位,学习不单单指读书方面,也指做人方面,或者生活技能!孔子说,歉听则明,也要做到听取有学之士的意见,才能长本事!这算是朱元璋的好优点!  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朱元璋的这段坎坷经历,磨练了他不少东西,同时也让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有那么句话,也是孔子说的,叫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一个人随着眼界,学识,品质,阅历的提高,人的心就越膨胀,最后变成野心!这也是任何一个草根皇帝共同具备的,你像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游,排场气派,豪华的不得了,说出了一句“大丈夫该当如此”!这和现实也不矛盾,一个有能力的人,绝不甘心就这么庸庸碌碌,总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  可以说,这段生活经验给朱元璋带来的东西非常宝贵!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度贫苦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小时候叫朱重八,长大以后改名朱元璋。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经常拖欠税款的贫穷农民,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最后,在江苏跟安徽交界的地方定居当农民,过着贫穷的日子,朱元璋是个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其他的兄长姐姐们都因为无力抚养被送人或嫁人了。  而朱元璋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决定单干,自己招募士兵,建立自己的力量、有才能的谋士都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凭着为他人着想、打仗自己冲锋,卖力打仗,最后利益、名声都给士兵、谋士!使得他的队伍和力量越来越大!  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实力,积累粮食、广招人才、士兵,低调的称王!从江南一步一步打拼自己的地盘,不管对手多么强大,不管对手是自己的好几倍,不管自己多么的弱小,朱元璋马云放弃、马云气馁!稳扎稳打,把强大的对手打败,最后把对手打败、无情的结束对手的生命!最后从南方打到北方,最后统一全中国!
  这些帝王的特点几乎差不多,都善于吸纳精英人才,能够笼络人心,都有积极奋发的野心,都能够很好的运用团体,都有广阔的胸襟。那么,下面说这一位,可能颠覆你们对他的认识,那就是三国刘备。  刘备是个什么形象呢?不用说我说,你都知道刘备是个爱哭,懦弱,甚至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主,要不怎么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其实这是错的,能够在东汉末年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打下三分之一的霸业,就说明了刘备绝不是一个小角色。呵呵,可能这时候会有人说,那也是诸葛亮,关羽,赵云这些能人辅佐,要不然他怎么会得三分之一霸业。那我们从头说起,解读一下这个复杂的刘备!  刘备什么出身呢?说起来什么也不是,就是个织席贩履之徒,编点草席草鞋到市场上卖,还受城管管着的小商贩。等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刘备拉拢了关羽,张飞来投奔袁绍,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扬名立万。  他给自己打造了一张金牌名片,是什么呢?就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事对吗?不准确,因为中山靖王这辈子没干过什么事,就生孩子了,一辈子有120多个儿子,刘备他为什么不说别人的后代呢?呵呵,他就是给自己编这么个背景,逢人就说。  那么,有这个假背景做招牌,他有些事做得就比较如鱼得水。但是,这些还不够,他得考虑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该怎么逐鹿中原?那说起刘备的能耐,他有什么啊?  其实刘备有什么能耐,文不文,武不武的,论这两样,他都不行!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把袁绍啊吕布啊等等这些诸侯一一贬低,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的确没错,刘备确实是一个好不逊色于曹操的奸雄!  这么一个文滔武略都不行的主,最后怎么得三分霸业之一呢?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帝王心术,政治家的城府!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这种面对事情时极度冷静,不慌不乱的心理素质被所有大人物所推崇,能够做到平静如水般的淡定,这也是任何想要成就大事的人必修课,必须要有这种过硬的心理素质。而刘备恰恰把握住了这一门课。  史书上记载,刘备是个什么形象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什么叫喜怒不形于色呢?往往那些面无表情,长着扑克脸的人,都被认为是有城府的人。呵呵,这只说对了一半,你听我往下说。  为什么这些有城府的人,都要表现的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呢?这里有几个解释。  头一个呢?你表现的处事不惊,遇到事情很镇定,平静如水的话,别人就不知你的深浅,故而会对你心存敬畏。就因为你的喜怒不形于色,别人就猜不透你的心思,别人就无法把住你的脉!而刘备就是这种表现,而这种表现也是绝大多数领导者的样子!  再一个呢?你要是遇事不能做到镇定,别人就会认为你很浅薄,肤浅,从而很容易抓住你的弱点。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城府?其实说穿了,不值钱。  藏住欲望,心事,喜好,情绪,这才叫城府,别人琢磨不透你,自然无法设计陷害你。当然,这只是说对了一半,真正的城府,是感觉不出来的,这才可怕,而且那些斗争高手能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能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情绪!  说实在的,聪明要是能看见,那就不叫聪明了!  历史上的刘备就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能够做到这种过硬的心理素质。  那么单靠这个,是远远不够的,争夺天下一定要具备一些能力才行,有软件了,就得有硬件啊!  那么刘备的厉害之处在哪呢?在于他能够在各路诸侯中左右逢源,从中谋取自己的利益。你看三国的刘备,今天不是投奔袁绍,明天就得投奔吕布,就是不断的跳槽。那没办法,刘备可不像曹操他们那么兵雄势大,只能如此!  除了这个,刘备比张飞关羽强的地方在于他的战略眼光,超高的战略眼光。是什么呢?刘备得了徐州时,可以说是四面环敌,什么袁术,曹操,吕布啊,当时都在徐州周边,随时准备吃掉徐州,刘备一琢磨,干脆请吕布入驻徐州,扔了这块烫手的山芋,而且这一手也使他完美的用物质利益换了好名声。他能够合理的换算这些,刘备可不想只得徐州啊小沛这些小地方,他的志向在于整个天下。而刘备的一条战略制定的非常好,那就是他曾经说过的,叫“每与操反,事必成!”什么意思?就是他的做法是跟曹操反着来,曹操当时是什么,是汉贼,刘备打着除汉贼的名号,可以收获不少人心,你看,后来什么赵云诸葛亮庞统这些人才都归刘备了。  所以,任何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小角色!  刘备是一个心怀大志、坚韧不拔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中,刘备谋略不及曹操,学识不及孙权,其创业基础更不及曹孙二人,然而最终也能成就大业。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靠的是仁义的德行和知人善任的才能。刘备认为,创大业者必须以人为本。他为人宽厚仗义,善交友。他以仁待人,以礼待人,与人同甘共苦,用品德影响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恩德笼络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正是有了这些人才的鼎力相助,刘备才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众人死力。”这一评价非常恰当。  不乐读书喜欢结交豪侠  与关张寝则同床如兄弟  在刘备当平原国相时,郡人刘平不服刘备,“耻为之下”,派人行刺刘备。而刘备毫不知情,对“来访”刺客十分有礼,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出手,并坦露实情而离去。可见刘备在当地很得民心。刘备从一介平民到最终成就大业,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他不像曹操那样有机会“挟天子而令诸侯”,也不像孙权那样有父兄打下的基础。他能够白手起家,是靠忠仁信义的德行和知人善任的才能。  刘备,对待别人、老百姓、手下、兄弟都很宽仁、对待他们都很好!从而让手下、谋士、兄弟心甘情愿的为刘备卖命打仗!待人宽厚仁慈,有仁德之名,重情重义.要知道一个人的品行如何.要看他的朋友是怎样的人.刘备身边亲近的人有关羽,张飞,诸葛亮,徐庶,庞统,法正....  刘备在对手面前,善于伪装,装低调、装软弱、隐藏自己的野心、隐藏自己的实力。特别是投奔老对手曹操,一起煮青梅酒谈天说地!当时实力弱小的刘备还是很怕实力强大的曹操!隐藏自己的野心,装软弱、装的像个没有野心、没有心机城府的胆小怕事的“老百姓”一样!  打仗打不赢对方,还是要带着当地老百姓一起撤退,可以看出刘备对待百姓大众是很仁厚的.很多老百姓是自发得愿意跟着刘备.这已经证明刘备在当时的名望是很高的.  脸皮厚,自己打了败仗,没地方可去、就东奔西跑投奔当时有名的英雄豪杰,投奔很多,脸皮真够厚的!  刘备善于哭,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哭,在何时哭?非常懂得哭的分寸!  刘备很会收买人心、用人之道!  最后,想说: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是个头脑清醒的人,是个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是个聪明的、为老百姓着想的明君!无奈却生在那个英雄、枭雄、奸雄辈出的乱世!  三分天下,能占其一,已经不错了!
  论曹操,品曹操  跟曹操学做事  一,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能   1. 只为王不称帝,不在乎一时之名  2. 能屈能伸,善于适应   3. 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  4. 低头,是一种智慧
  二,胆大心细,敢想敢干才能成就事业  1. 不循规蹈矩,才能有大成   2. 善于表现自己,就是竞争力   3. 敢想敢干,积极行动 4. 做人就要有激情  三,苦练内功,方能厚积薄发   1. 睥睨天下的气度与自信   2. 路还要靠自己去走   3. 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4.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四,借力使力,让别人为自己做嫁衣  1. 依靠团队支持,具备合作精神   2.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3. 有容乃大,市井小人中有大才   4. 跳出小圈子,结识圈外人   5. 筑巢引凤,善待部下  五,揣摩大势,精于算计   1.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2. 高瞻远瞩,选好接班人  3.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4. 兵不厌诈,巧用手段
  六,权谋之术,领导是门大学问  1. 对影响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决不手软  2. 赏罚一定要分明   3. 灵活多样的管理风格   4. 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七,成竹在胸,永不言败  1. 与狼共舞,要先变成狼   2. 做事彻底,不留后患   3. 敢于拒绝,勇于说不  4. 笑对逆境,永不言败  向孔子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 诚信:言而必有信  2. 孝道:百善孝为先  3. 悔过:知错要悔改   4. 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 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 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1.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 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和为贵:善用和正能量来处理各种关系  5. 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 流言止于智者   2. 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 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 行之以忠   5. 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 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 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 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 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 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 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 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 要懂得灵活变通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1. 吾日三省吾身   2. 谦虚是一种美德   3. 小不忍则乱大谋   4. 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 学会感恩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  其实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残忍和冷酷不是他的天性,是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被逼出来的。因为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毕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知多少人在居心叵测地抓他的辫子,不知多少人在处心积虑地找他的岔子,不知多少人在幸灾乐祸地看他的笑话,不知多少人在磨刀霍霍地想要他的脑袋。他不能不冷酷,不能不残忍,不能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误杀无辜。然而,热爱生命,重于感情,又毕竟是他的天性。所以,他杀人不眨眼,却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却又通情达理。
  今天特别说一个三国里的阴谋家,这个人可以说,对我们现在一些人,具有很强的现实影射!咱们说说三国的终结者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觉得厌恶,啊!怎么最后一统三国居然是他!嗯,在这说明一下,司马懿虽然没有直接登上皇位,但是,晋王朝的前身可都是司马懿的功劳,等于他间接的推动三国的灭亡,一直到孙子司马炎登基称帝!  司马懿是个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老谋深算、善于隐忍的人!跟刘备一样是个善于隐藏自己的人。  当我们更深入的去了解司马懿时才发现他也是一代英雄人物,能屈能伸的大男子汉。如果把三国人物分武艺和智慧两类,即曹操、刘备、张飞、关羽为第一类;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孙权为第二类。要是论雄才大略,武艺绝群,则第二类也许不如第一类,但要是论谋略、智慧,那么第二类绝对不会逊色于第一类,甚至还远超第一类。另一个更大的亮点就是:诸葛亮一生谁也不怕,唯独只怕司马懿,在他眼里,司马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每一个人也不必害怕谁,应该是怕他的才略,但也应自信的生活着,因为每一人都会有着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这样,就会在取长补断的前提下才能不断的进步。  司马懿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是我们不能模仿,不能学习的,因为不同的人的性格也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处事的能力和风格,他谨慎小心、深谋远虑、随机应变、能忍!  现在越来越多得年轻人都是在家的呵护下长大的,很不能受到别人的指责,更不用说侮辱。司马懿能忍受着被别人的指责,而最后也达到了他自己想要的结果。特别在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情是,而又不会做的时候,少不了被别人的指责,这是应该要忍,如果不忍,那么别人就不会再教你,最后什么也不会。还有当别人误会你呢时候,我们不应一时冲动,而与别人打架或争吵,应该忍着,能心平气和的去解决,这样也会很好的把事情解决。  三国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凡是上至学者教授,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知,无人晓!  三国最精彩的还得属这里面各种计谋的争斗,那么,在这里面怎么判断谁是谋略家,阴谋家或者战术家,大致有那么几条。  第一呢,你得冷静,能控制情绪,不为外部环境因素所干扰,也是我前面说的,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第二呢,你得多谋,有谋略,得会使用计策之类。  第三,你得善断,有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辨识谁真谁假,或者军事指挥的时候,能预料先机!  第四,果敢!任何时候都需要果敢,优柔寡断是不行的,必须讲究实用!  第五,执行力得强,能够快速执行事物,以免贻误战机!  第六,阴狠狡诈,有的时候需要这种狡猾,阴险的层面。典型曹操!  当然,楼主说的不全,有的欢迎补充!  那么,你把这几条和司马懿一比较,就知道高下!  曹操他很狡诈,军事智谋什么的都可以,但是他多疑,不如司马懿果断!  刘备呢,能够隐忍,很持重,但有时候不如司马懿狠辣!  诸葛亮呢,智谋没的说,制定三分天下的战略,很厉害!但是,有时候过于谨慎,也不如司马懿果断!  周瑜呢,统兵打仗,火烧赤壁大财曹操,论阴谋诡计,他也不差。但是,有时候孤傲张扬,有些目中无人,不如司马懿低调!  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说说这个司马懿!  你看三国中那些顶尖的谋略家,都有一些外号,什么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毒士贾诩,幼麒姜维这些人,这些外号都是根据他们的谋略风格和性格决定!  那么司马懿有什么外号呢?有,叫“冢虎”,什么意思?坟地里的老虎,为什么叫这个外号呢?那我们得分析一下司马懿!  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呢?总共有那么几条,善于隐忍而为,而且果断狠辣,一出手就得一击必杀,执行力超强!  可以用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来形容他的才学,他对兵法绝对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剖析,计谋更是难逢敌手。  司马懿为人谨慎,尤其是在君臣之道上,处理的极为严谨。  司马懿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可以用一击必杀来形容他做事的风格,如果没有极大的把握去完成一件事,他不会冒险。  司马懿虽然多谋,但也有多虑的时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司马懿审时度势的能力很强,眼光远,能忍耐。
  在说司马懿性格前,得先说说他的外貌形象,很有意思!  古人认为将来能成大人物的人,往往他的长相和别人不一样!  那么司马懿是什么长相呢?  叫“鹰视狼顾”,比较完整的一句,叫“鹰视猿听,豺声狼顾!”  鹰视狼顾形容什么呢?这个老鹰在千米的高空能看到地面上一只兔子在跑,这叫鹰视,指司马懿眼神犀利,独到,能一下看透本质!狼顾呢?更可怕,狼在野外觅食的时候,整个头能扭转一百八十度,而且能保持这个姿势往前跑,速度不减,指司马懿阴险,敏锐,狡诈!  如果说曹操是奸雄,刘备是英雄,那么司马懿就是隐雄!  这就说到司马懿最大的性格特点,隐忍而为!  当初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为了激起司马懿,给他送去女人的衣服,讥讽司马懿!而司马懿不动声色,为战机等待!这就是司马懿最了不起的特点,知道什么时候等待,什么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势,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务必做到一击必杀!  那么谈到隐忍这个话题,我不的不说一下!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伸能屈!”这句话被无数人奉为座右铭!  代表人物有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  隐忍并不是一昧忍耐屈辱,而是你忍耐的目标值不值得你忍?如果,韩信后来没有官拜齐王,那么胯下之辱就成了一个笑话,真正的耻辱!  所以,忍耐只是为了以后更远大的目标实现,如果你的忍耐换不来这些,那么就没必要了!  大丈夫能伸能屈,你也不能老伸着,老当大爷,当大爷之前你得先当孙子,时机不成熟,关键时候还得装孙子!  你要记住隐忍,只是为了将来抱负得以实现,或者为渡过眼前的难关而蛰伏隐忍!  如果你忍得目标失去价值,那么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司马懿的下一个特点就是果断狠辣!  中国有那么一句话,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你把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比就知道了,诸葛亮的打法,我们都知道,小心,谨慎,算无遗策,很周全,很有把握的!而司马懿就不是了,他要是感觉你在他的控制之内,哪怕是一丁点的可能,赶尽杀绝,毫不留情!  当初,在上墉关,魏国守将孟达想要投降诸葛亮,和诸葛亮形成犄角之势,司马懿得到情报后,轻率铁骑连夜灭了孟达!但是,那时候孟达可还没投降,想要灭孟达,必须请示朝廷,而司马懿怕贻误战机,根本没有汇报,直接绞杀孟达!这就看出他高度果断狠辣,一出手就是必杀!  我们做事也是这样,千万不要畏畏缩缩的,一定要果断!  在起落面前韬光养晦,能够隐忍等待时机,真要论干事的狠辣,执行力之强,诡诈机辨的手段,恐怕司马懿算的上一个最完美的政治阴谋家!虽然他的军事才干也了不起,但是,相对的,他政治权谋玩的更厉害!  你看高平陵政变,他司马懿装病迷惑曹爽,再有,他每次受到高层领导怀疑时,一边选择蛰伏,一边选择网罗人才布置眼线,没有像其他造反者一样,要么和皇帝决裂,要么甘心服从,这就是司马懿高超的地方!  说了司马懿,其实这个人物和现实的勾连特别强,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功,都有司马懿的影子!  但是,如果仅仅靠着阴谋诡计,还是不够的,而司马懿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当皇帝,他让他的孙子当皇帝!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  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有才能。  “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么。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对的人还有不少。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曹操当然开心。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  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顺的、有能力的僚属。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到了曹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  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择做忠臣终老。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  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曹叡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宫。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  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  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考虑自己的位置。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  所以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司马懿是个很有“能耐”的人,既有能力,能力很强,又有耐力,耐力更是不同寻常。他甚至在小字辈面前,在曹爽这种不堪一击的鼠辈面前,都能等待,也善于等待,做到忍辱负重,装疯卖傻,要我干什么都行,但是最后我要达到我的目的。还是那句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不着急笑,但是我要最后笑,最后笑的肯定是我,这就是司马懿。  除掉了曹爽,司马懿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相当于曹操在汉献帝时的地位,并令司马懿父子三人同领国事。  这时司马懿达到了事业的高峰。过了两年,他就老死了。小说中写司马懿之死,写得很简单。临死时他对两个儿子说:“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卷二十二《战徐塘吴魏交兵》)他嘱咐他的儿子:我死了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叛变,不要篡权,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位置。  司马师、司马昭没有辜负他的嘱咐,遵守了诺言,到头也没有篡权。虽然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知归知,他到底没篡权。不过,到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就顾不了这么多了,到底还是逼魏元帝曹奂禅位,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晋王朝。  说白了,晋王朝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最后三分天下归一统,魏、蜀、吴三国争半天,让晋朝最后得了天下,这还不是全靠司马懿这老爷子的功劳?  总起来看,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心怀叵测而又善于掩饰的人。《晋书》卷一《宣帝纪》称赞他:“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在中国这种最具危险性的继承接班的政治游戏中,他一直能够游刃有余,在魏国历事四主三朝,虽然几次外放冷落,几次褫夺兵权,但总能在政治风波中化险为夷,“咸鱼翻身”,最终身居高位,居于权力的顶峰。应该说,司马懿不愧是三国末期最出色的政治家。  后人在评价司马懿的时候,经常拿他和曹操做对比,认为司马懿跟曹操很相似,或者说司马懿跟曹操是一类人。有人甚至认为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人都太无耻了,男子汉大丈夫,居然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司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汉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极矣,权术之运用极矣。但是两个人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地说,曹操比较狠,司马懿比较阴。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曹操叱咤风云,敢作敢为,什么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没有半点畏惧顾虑之心,不怕别人说他好,也不怕别人说他坏,反正我就是我,我就是这样,我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拦不住我,谁也挡不住我。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恣意行事,挥洒自如。曹操有这种一往无前、勇往直前的气魄,无论是英雄的气魄也好,奸雄的气魄也好,反正他具有这种气魄,像火一样地能烧你。  而司马懿不一样,如果也用一个比喻,他就像水一样,即使淹了你也淹得一点感觉都没有。被火烧,能有感觉,被水淹却没感觉,因为水是阴柔的。看见火,谁也不敢往前扑;看见水,那就没准了,夏天一热,谁都想往水里潜去。所以虽然“水火无情”,但水比火更危险,或者说危险更隐蔽。  《老子》一书讲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司马懿这样的人就像水一样,善于以柔克刚。这里隐含着中国哲学上很深奥的道理。  司马懿胸怀大志,但居心叵测,极善于掩饰自己,你根本猜不透他。他总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一忍再忍,一等再等,一点儿也不着急,等得你都没有耐性了,等得你都等不住了,他最后一刀子就能把你给杀了。这就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再怎么被贬,再怎么不受重视,再怎么被击败,他从不担心,从不害怕,从不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能等,自己能忍,能等到最后,忍到最后——当然也笑到最后。  可以说,曹操基本上属于一种自我膨胀的人格,司马懿基本上属于一种自我内敛的人格。如果说曹操是那种很热情、很张扬的人,那么司马懿就是那种很冷静、很沉稳的人。曹操因为自我膨胀,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都格外地突出,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他是真实的、完整的人,我们能够理解他,能够看透他。而司马懿因为自我内敛,从内到外都似乎很一致,对我们来说,他就更像一种影子,一种概念,虽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他难以被看透,也难以被理解。  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都在政治疆场上驰骋,但两个人驰骋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用不断进取的方式来驰骋于政治疆场的,一个是用不断退隐的方式来驰骋于政治疆场的。但是最后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大赢家的,恰恰就是司马懿。因为他善于等待,善于等到瓜熟蒂落的时候去摘胜利果实,对诸葛亮是这样,对魏朝政权更是这样,想得的反而都得到了。  即使不从别的来看,就从寿命来看,司马懿也是个赢家。我做过统计,曹操活了66岁,刘备活了63岁,孙权72岁,诸葛亮很短54岁,而司马懿是73岁,寿命比孙权还长。孙权也是一个很能忍的人,很温和的人。人的性格跟人的寿命,真可能有某种隐约的联系。  所以,在三国这场政治游戏中,最成功的玩家,还得数司马懿。在政治游戏中,他这种“笑到最后”的“等待策略”,的确不同凡响。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司马懿是一位最了不起的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去夺得胜利的最大的赢家。  赢家虽然是赢家,司马懿在历史上终究落下了奸臣的话柄。司马懿在心态上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保持这种很好的心态,他的目的是要实现很不好的政治图谋,所以很难让人喜欢他,因为他太阴。到后代的戏台上,司马懿最终也没有逃脱一个大白脸奸臣的形象,历史对他的评价,百姓对他的评价,最终还是把他定在耻辱簿上了。  甚至后人编写晋朝史书,也说得很明白:“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晋书》卷一《宣帝纪·赞》)虽然司马懿当年一直隐瞒自己的过失,掩盖自己的野心,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历史的严厉评判。就好像自己捂着耳朵去偷钟,以为别人都听不见,自己蒙着眼睛去抢劫银行,以为别人都没看见,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司马懿一生的狼子野心,是蒙不过老百姓的,也是蒙不过历史老人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潼地下党刘帮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