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都降伏强度哪些人

姜太公略传
当前位置:首页 -& && -&
姜太公略传
color=#11-11-02 12:55:12
华夏经纬网
&&&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他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快使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后来又协助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为二次安周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录在《六韬》里。
姜太公衣冠冢、姜太公祠
&&& 位于临淄区城区东部,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殿堂庙宇建筑。大门的门楣悬有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姜太公祠”四个大字。
&&& 主殿内正中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两侧供奉有齐国的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姜伋以及“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小白的圣像。殿壁上的壁画,表现了姜太公的生平事迹。西五贤殿,供奉承有齐国的五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有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东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东华帝君、纯阳祖师吕洞宾、张天师、王重阳、邱处机祖师。&
&&& 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姜太公去世后返葬于周,齐人感其恩德,在临淄修建了太公衣冠冢。封士现高18米,南北50多米、东西55米,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肃穆庄严。冢前立有墓碑,上书“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冢”。冢前立有花岗岩石柱坊,横梁上书“周师齐祖”四字,楹联为“葬衣冠永怀太公德,建祠宇重现武成光”。
&&& 姜太公祠东侧是丘穆公祠,是1995年太公三子丘穆公一百代孙、台湾丘氏宗亲会邱正吉先生捐资修建的。
姜太公祠建成后,被山东省政府定为淄博市唯一的一处规定的道教活动场所,还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太公的早年经历以及兴周灭商经过
&&& 姜太公出自炎帝神农氏部族,是尧舜时期四岳伯夷的后裔,因伯夷当年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因而姜太公也被称为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等。归周后,又被称为师尚父、太公望、师望等。史书称他是“东夷之士”、“东海上人”,即今山东日照人,生于商朝康丁年间,卒于周康王六年,活了100多岁。
&&& 姜太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漂泊困顿的。他家境贫寒,被人招为赘婿,因不善营生,被妻子逐出家门;还曾到棘津卖饭、干杂役;到孟津开餐馆;到朝歌杀猪宰牛、算卦占卜。并曾在纣王手下做过小官,游历过很多诸侯小国。相传他72岁时垂钓渭滨,遇到了求贤若渴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
&&& 姜太公入周后,辅佐文王积善修德,明道行仁。他劝文王对上要处理好与纣王的关系,以麻痹纣王;对外,促使文王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文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先后征伐了密须、犬戎、耆、崇等国,逐渐占领了商朝统治的许多地区。
& &&文王在位50年,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尊姜太公为师尚父,在其辅佐之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建立了一些政治、军事管理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大超过了商纣。武王9年,武王与姜太公举行了“孟津观兵”,为灭商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和检阅,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经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太公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下令全军返回。
&&& 公元前1046年,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就向武王提出伐纣建议。武王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太公精选了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武王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武王和众臣的决心一度产生动摇。姜太公刚毅果敢,力排众议,坚定了武王伐纣的信心。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太公亲自率领少部精锐士卒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以战车350辆,勇士3000名,士卒23000多人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他们与商纣王离心离德,士卒纷纷倒戈,乱了阵脚,溃败下来。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宣布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姜太公铜像
临淄姜太公衣冠冢
临淄姜太公祠大门
原韩国总统卢泰愚来临淄太公祠祭祖
姜太公封齐建国
&&& 武王灭商后,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太公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 领封之后,姜太公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一行人十分疲惫,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的一个地方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姜太公听见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象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太公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姜太公一行人马就到了淄河西岸。只见莱国的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姜太公急忙组织人马迎敌。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太公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面对着姜太公强大攻势,莱军丢盔弃甲,节节败退,只好悻悻而回。这样,齐国正式建立起来了。
&&&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自耕自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太公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影响极坏,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了他们。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时间,太公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唯才是举。姜太公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还提出了 “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所谓“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所谓“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发现了人才使用的客观规律,开创了“尊贤尚功”的人才使用之先河,为后来齐国称霸称雄,位于列国至尊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尊贤尚功”思想作为齐文化的精髓之一,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强盛铺平了道路。
&&&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东夷齐地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姜太公“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 姜太公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太公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康王六年,姜太公去世,齐丁公姜伋继任周王室太师,掌管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
姜太公的历史地位与思想贡献
&&& 姜太公一生的建树,尤以军事最著。他继承发展了东夷蚩尤、后羿等人的兵法谋略,是周朝以来的“兵主”或“武祖”。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可以说,自古至今,太公都是兵家之鼻祖。唐太宗即位后,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并在磻溪建立太公庙;唐玄宗时,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使姜太公成为与孔子文圣并列的“武”圣人。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尊为“神上神”。姜太公不仅是兵家鼻祖,而且儒、道、法、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据考证,有一百多姓氏出自姜太公,为齐国姜氏后裔,姜太公又被尊为“百姓之祖”。
&&& 姜太公丰富的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录在《六韬》一书中。《六韬》或称《太公六韬》,全书都是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中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共计六十篇。《六韬》阐述了以爱民为基础的战争观;提出了以文伐为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优秀将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勇、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强调战前准确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机,创造良好的战机,适时、适度的把握好战机;高度重视军事后勤工作,如人员配备、物资供给等;认为士兵训练要根据战场的需要和士兵的自身条件。纵观《六韬》,既着眼于战争的根本性质、立足于仁德与道义,又细致地讨论了各种具体环境、具体条件之下的战争方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早期军事理论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
姜太公对中华文明的八大贡献
1、姜太公最早提出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 《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完则国安。”他治理齐国,不但重视农业。而且利用齐地鱼盐资源丰富的优势和重商传统,大力发展工商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快使齐国成为富国。
&2、姜太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货币法——《九府圜法》
&&&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姜太公为西周王朝拟定和颁行了关于货币的立法“九府圜法”。九府是西周掌管钱财的九个官署: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圜法,就是流通法。
3、姜太公最早推行“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
&&&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东夷齐地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姜太公“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姜太公开创了“尊贤尚功”的用人路线
&&&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唯才是举。姜太公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还提出了 “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所谓“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所谓“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发现了人才使用的客观规律,开创了“尊贤尚功”的人才使用之先河,为后来齐国称霸称雄,位于列国至尊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尊贤尚功”思想作为齐文化的精髓之一,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强盛铺平了道路。
5、姜太公最早提出以“五材”、“八征”为核心内容的军事人才理论
&&& 在《六韬·龙韬·选将》中,姜太公认为,“勇、智、仁、信、忠”五材是将帅必须具备的才能,缺一不可;并且提出应当把将领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考察鉴定方法就是八征:“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6、姜太公最早对司令部建设提出了系统理论
&&& 据《六韬·龙韬·王翼》记载,姜太公认为仅将帅一人具备“德、法、术”等才能还不够,还需要人才辅佐,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具体做法就是组成七十二人的军事领导、参谋等机构,从战争的各个方面为将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此,姜太公成立了作战筹划、地理位置测绘、粮草军备供应、情报侦察等十七类职能部门。
7、间谍鼻祖——姜太公
&&& 姜太公是间谍之鼻祖。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为了伐纣灭殷,曾多次深入殷都朝歌刺探情报,侦察敌情。民间所说太公卖面、卖饭、屠牛,实际上是太公利用各种职业做掩护,秘密进行间谍活动。《孙子兵法》认为“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指出太公在殷朝的间谍活动是造成殷商灭亡、西周兴起的原因。太公不但有间谍实践,对间谍的作用和职责也有深刻论述。在《六韬》里,太公认为司令部中,应设置专门的间谍人员——“耳目”和“游士”。特别是在提到“游士”的职责时,认为其任务是“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探察敌方的奸佞,侦察敌方的变乱,操纵敌国的民心,观察敌人的意图,进行间谍活动)——这是“间谍”一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日本《万川集海》明确指出:日本忍术思想(忍术就是日本古代间谍术)来源于中国的姜太公。
8、姜太公首创我国最早的军队通信密码
&&& 我国最早的军队通信密码是“阴符”、“阴书”,为姜太公首创。
&&& “阴符”是我国古代一种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用来调动军队、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军事机密的凭证,也是兵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表示验证可信。《六韬·龙韬·阴符》里记载了姜太公所创的八种阴符: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
&&& 在“阴符”的基础上,太公望还制定了一种“阴书”,比阴符能传递更具体的消息。据《六韬·龙韬·阴符》记载,国君用阴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
与姜太公相关民俗
(一)&& 姜太公与民间建筑习俗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民以居为地”。旧时,置房产是造福子孙的家庭大事;至今在民间,建房筑屋仍是件分量很重的事。因为盖房子是一项较大的家庭固定资产投资,还因为中国人驱邪纳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民间逐渐形成了一些建筑习俗,其中很多与姜太公有关。&&&&
1,上梁时,在梁头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红纸。
&&& 老百姓盖新房上梁的时候,总要在梁头上贴上一条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意思说,天下最大的神姜太公在这儿,妖魔鬼怪不要到这儿来!后来,慢慢变成了老百姓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个习俗来源于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大公无私,最后所有的神都封完了,就剩下了自己无处可去。没办法,他只好爬到人家盖的新房的梁头上。
&&& 还有的地方或人家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这来自于另一个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三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发现有一户人家老是在盖房子,他很纳闷,就问这户人家:“你家为啥年年要盖房子呢?”主人说:“别提了!我家房子一造好就被火烧掉,已有好几次了。”姜太公说:“你家这次上梁,我来看看。”并关照在上梁的隔夜多做些糕团。上梁那天,姜太公叫瓦、木匠将糕团搬到屋面上向下抛,四面八方的村民见到抛糕团,便纷纷前来争抢,一时间好不热闹。事后,主人家问姜太公为啥要这样?姜太公说:“上梁时来抢糕团的人多,这些人各种生肖都有,十二生肖凑满,火神菩萨就不敢来烧了。”果然,房子盖起后一直没被火烧。后来,人家在造房子时就抛撒糕团或小饼,并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意思是有姜太公在这里,人们干什么事都吉祥。
2.安门时贴“安门请到公输子,立户聘来姜太公”,横批为“安门大吉”的红对联。
&&& 这个习俗在山东鄄城一带建房时常用。主要是着眼于用姜太公驱邪纳福。习俗的起源与上述传说基本相近。对联配以横批,一并用红纸书写,建房时贴在门框上。这类对联,山东省内还有“安门增万福,立户纳千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
(二)&& 姜太公与民间泰山崇拜
&&& 泰山是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的神山、圣山、灵山,炎黄子孙无论在哪里,对泰山始终充满着深深的眷恋和崇拜之情。在诸多的泰山崇拜中,有三项与姜太公有关。
&&& 1,姜太公就是“泰山石敢当”。关于“泰山石敢当”究竟是怎么来的,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是一块石头,还有的说是姓石名敢当。有一种说法是姜太公就是石敢当。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最后不知道是公而忘私,还是忙得糊涂了,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名姓,最后只好自封为泰山石敢当。
&&& 2,姜太公封“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民间称之“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是坐镇泰山,能为百姓赐福,消灾去难的女神。在民间极有影响,碧霞祠常年香火不断。传说碧霞元君是黄飞虎的妹妹,姜太公封神时本来要把东岳泰山封给黄飞虎,可黄飞虎的妹妹不答应,也来找姜子牙要泰山。黄氏兄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姜太公提议兄妹展开登山竞赛,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的妹妹十分聪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泰山玉皇顶上,然后不慌不忙地爬起山来。兄长黄飞虎体力很好,早已爬到山顶。见妹妹姗姗来迟,便对她说:“我比你先到,泰山是我的!”黄妹说:“我早就到了,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来。” 黄飞虎不信,要看证据,于是黄妹领哥哥来到玉皇顶,去看自己早已放在那里的绣花鞋。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还是不服气,认为妹妹欺骗他。最后兄妹二人达成妥协,妹妹住山上,哥哥住山下,二人共管泰山。姜子牙赶到泰山,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妹封为碧霞元君,一个住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 3,将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的砖砌于墙壁,用来降服鬼妖。
&&& 自唐代以来,很多地方大街小巷的要冲位置,都有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的砖砌于墙壁,用来降服鬼妖。传说周文王曾封太公为灌坛令,管理泰山地区。结果泰山周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民欢庆。忽然一天晚上,文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在他出巡的路上,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少女当道而哭。文王问其缘故,那少女答道:“我是东岳泰山神的女儿,如今到了婚嫁的年龄,父王嫁我为东海妇。可我要去东海必须兴风作雨,这样势必要毁坏百姓的庄稼和房屋,姜太公的名声威望,也会一落千丈。我左右为难,因此而哭。”文王一觉醒来,见是一梦,急召太公来问。就在太公前来面见文王的当天,泰山地区便有大风疾雨出现,泰山神之女乘太公不在,兴风作雨去了东海。文王认为太公治理封地有方,政绩突出,于是封他为大司马。所以,民间便从这个故事得出结论,姜太公威镇诸神鬼怪,只要他在此,鬼神就不会兴妖作孽了。因此,人们纷纷把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的砖砌在屋外、路口的墙壁上,用来降服鬼妖。
(三)&& 姜太公与民间春节习俗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各种各样的民间习俗,彰显、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魅力。在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姜太公有关。
1,贴“福”字。
&&& 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老百姓每逢过春节,家家都贴“福”字,以驱穷神。因为“穷神”是倒着看的,所以百姓一般把“福”字倒着貼。
2, 贴“酉”字。
&&& 一些地方在春节之际,家家将“酉”字贴在门框上。传说此俗同姜太公有关。传说姜太公酉时落生,爹娘给他取名“酉”,以为纪念。“酉”字贴出,便如同“姜太公在此”了。“酉”又与“有”谐音,意在不受穷。有的地方还传说姜太公是酉年生人,属鸡,而“鸡”与“吉”谐音,贴“酉”字又有“吉祥如意”之意。
3,贴窗花
&&& 传说姜太公封神时,最后已经没有地方可封,只能将自己封为窗神。有的人家过年时在窗户上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红纸条,以图吉祥。后来,人们剪贴一些寓含美好愿望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希望新年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吉祥,这就是窗花的由来。
4,破五
&&& 正月初五,民间习惯称为“破五”,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破五”。
&&& 在鲁西北的临清一带,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有传说中的嫦娥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按当地风俗,这圆月必须在当天撕破,这样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这风俗也来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的故事。
&&& 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于是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5. 贴门笺
&&& 门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如挂钱、吊钱、门吊、门花、门钱、吊千儿等,是春节时一般贴在门楣上的吉祥饰物。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传说姜太公封他老婆做了穷神,但害怕她乱上别人家里,给别人带来晦气,就规定她只许上富贵人家,如果人家门脸破败,就不准进去。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纷纷把家里的破布烂麻挂在门上,以示家庭破败,阻拦穷神进入。后来人们觉得不太雅观,就用整块布、整张纸剪成穗子来代替,以后便慢慢发展成更加精美的门笺。大年初六,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笺也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6.挂灯笼
&&& 山东青岛某些村庄有除夕下午设“天地堂”的习俗。“天地堂”是为供奉老天爷而设的。“天地堂”设在院子里,在一桌子上扎一小棚,棚里面放着一个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放着香炉、供品,还挂一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的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7.扫厕所
&&& 传说姜太公封神时,把老婆给忘了。老婆经常来纠缠,吵闹不休,姜太公没办法,只好给老婆封了个厕所神。老婆不愿意去,姜太公向她许诺说让天下人逢年过节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年初一五更,不准人们到厕所解手。最后老婆只好去了。所以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仍保持着逢年过节打扫厕所的习惯,并且大年初一五更都不到厕所解手。
(四)姜太公与民间饮食习俗
&&& 中国是世界上最讲究饮食的国家,也是饮食文化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国家。在各地的民间饮食文化中,与姜太公有关的也很不少。
&1.姜太公发明筷子。
&&&&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太公与老婆关系不好,老婆就想将他害死后另嫁他人。这天姜太公回家,老婆给他烧了一盘肉,让他吃。姜太公正要伸手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连啄了他三口;他疼得手打哆嗦,结果肉没吃成。姜太公觉得很蹊跷,就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这只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太公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太公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太公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太公夹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2.山东广饶名菜:姜太公鱼芹
&&& 相传姜太公封齐建国后,采取“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兴国之策,结果使齐国民富国强。建齐后,姜太公钓鱼的嗜好依旧,太公钓得鱼后乐于自烹,整条鱼吃腻了,便剔去骨头,留下鱼肉与蔬菜同炒,并常以此菜宴客。宾客都说太公烹制的采鱼肉鲜美,且操鱼勤奋,便有雅士做出绝句:“齐民富国盛,姜太公鱼勤”。后人将“勤”改为“芹”,便成了今天用鱼肉加芹菜、米拌匀同炒的“姜太公鱼芹”。
3.重庆名菜:姜子牙江湖菜
&&& 相传姜太公四处云游,来到了重庆。他明明是客,却主动宴请当地朋友,意思是要在朋友们面前显示一番。于是他烹制了一大桌莱,朋友们左看不像川菜右看不像粤菜,吃起来又不知是鲁菜还是京菜,味道却好极。吃毕,朋友们终于忍不住请教,姜太公得意地说:“此乃江湖菜也!”众人绝倒,江湖菜从此誉满重庆。
4.陕西名菜:鞭打黄牛
&&& 相传周文王渭水访贤时,姜太公说:“我久闻大王贤良,也愿出山相助。如若大王真情相邀,可否立时伏地充作黄牛,让我鞭打。我打一鞭,愿为大王效命一年,打两鞭愿为大王效命两年……”不等姜太公把话说完,文王早已俯身伏地,做黄牛状,等待挨打。太公手持鱼竿,只是在文王身上轻轻地拍打了几下。两人相视而笑,姜太公遂答应出山相助。后来陕西人以这段传说,创造出了“鞭打黄牛”的名菜。
5.陕西名吃:浇汤面.
  浇汤面正宗之地在陕西乾县,尤其在乾陵以北及永寿部分地区为最。浇汤面是世上少有之美食,过去的人们只有在结婚丧葬的重大日子以及过年时才吃。传说姜太公从西歧起兵时,在如今的周公庙地区捉到巨蛇一条,大喜,犒赏三军,将蛇肉切为小块,作成臊子称为臊子面(是今天歧山臊子面的前身,只是蛇肉早改为猪肉了)。吃饱喝足,大军前行,走到扶风兴平地界,蛇肉所剩不多,就在蛇肉里加上菜蔬,而那一带居民吃面仍保持了那时的风格。到了乾县一带,肉没了,菜也没了,所剩只有肉汤,便用现有材料,将肉汤用大锅煮,加入佐料,盐,醋,辣子,剁碎的菜叶,经熬制的汤奇迹般的香飘十里,再将面煮好,捞到碗里,浇上熬好的汤,这便是浇汤面的前身。
6.四川宜宾名吃:李庄白肉
&&& 相传武王伐纣灭商,攻入朝歌。纣王自焚,而苏妲已也被姜太公处决。各路人马对这个助纣为孽、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十分愤恨,纷纷上前割了她的肉,蘸上蒜泥,分而食之。因肉片薄而长,大家都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故名“裹脚肉”。当时宜宾地区李庄地带的僰人参加了武王伐纣联盟,回到家乡后将这种习俗流传了下来。因为肉食名太俗,使人不快。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和的建议下,李庄人将“裹脚肉”改成了“李庄蒜泥白肉”,一直延续到现在。
7.兰州名吃:拉面
&&& 拉面据说是姜太公出歧山之前发明的。因那时姜太公背运,卖面面都生蛆。有一次他到兰州卖面,结果又赔了本。为了凑回家的路费,他想把面和了擀面条卖,可擀面没有面板和擀面杖,于是他只好用手拉起面条来,又到处宣传这面吃了能长生不老。大家一吃味道不错,于是拉面卖得很好,姜子牙这才赚了点钱回家了。
(五)太公与其他民间习俗
1.结婚时新娘蒙红盖头
&&& 相传姜太公佐周伐商成功后, 封商纣王为天喜星,专管人间婚姻嫁娶的送喜。但纣王不改好淫贪色的恶习,送喜时但见新娘娇美,辄非礼之。老百姓非常气愤,向姜太公告状。姜太公教大家以后送新娘上轿前,先在头脸上蒙块红布,然后放起鞭炮。人们依言行事,纣王果然不敢再作恶了,只得老老实实地将新娘护送到男家。原来,姜太公随周武王伐商时,是打着大红旗进入商都朝歌的, 纣王不仅挨过姜太公的神鞭,自焚死后还被割下脑袋,挂在红旗上。如今见新娘红巾遮面,又闻鞭炮声响,误以为姜太公又打旗祭鞭来收拾他,邪念顿消。自此,盖头红布成了新娘降伏喜神、逢凶化吉的护身之宝,连同发轿时燃放鞭炮的规矩,一起流传下来。
2.儿童玩具——风车
&&&&传说风车起源于周朝,是姜太公发明的,原名叫八卦风轮,是避邪用的。传说上天有个十头鸟,因触犯天规被砍下一个头,就飞跑了。下凡到人间之后,到处乱窜,它的翅羽煽到哪里,哪里就遭殃。为制服九头鸟,为民除害,姜太公制做了能镇妖降魔的八挂风轮,九头鸟怕亮怕响,就被制服住了,从此民间尽享太平。
3.温州的米塑
&&& 米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生动形象、色彩艳丽的人物、走兽、花鸟。由于米塑大小不一,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并作为馈赠亲友的交际礼物。温州的米塑十分著名,据说也与姜太公有关。传说姜太公出仕以前,曾居一宁姓朋友家。适逢这位朋友建房,屡建屡塌。姜太公以粟(北方称小米)粉造像,经抛梁以破煞驱邪,房始筑成。这就是最早的米塑。由于姜太公开米塑之先,被尊奉为“祖师”。
与姜太公相关成语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姜太公钓鱼,既无鱼饵,鱼钩还是直的,而且钩离水面三尺多高。姜太公说:“我名为垂钓,意不在鱼而在圣君。愿者上钩。”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后来,周文王至渭水之上,找到姜子牙,拜他为相。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爱屋及乌
&&& “爱屋及乌”这则成语出自《尚书大传》。灭纣建周后,周武王仍感到天下没有安定,便召见姜太公,问他该如何处置商朝的士众。姜太公说:“我听说过,如果喜欢某个人,就连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讨厌这个人,就连他家的墙壁篱笆也讨厌。我的意思是说:对于敌人,我们要赶尽杀绝,一个也不能留。”武王不同意这么做。这时召公说:“我曾听说,有罪者,必杀;无罪者,可以让他们活下来。我认为应当杀掉所有有罪的人。”武王也不同意。这时周公说:“我认为大王要用仁政来感化天下所有的人。”武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便按照周公所说的做。从此,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来源于宋朝王桃的《野客丛书》。
&&& 姜太公前半生穷困潦倒,不会生计。他的妻子嫌他穷,没有出息,离开了他。后来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建周,他的妻子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平易近人
&&&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姜太公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所以三年才来汇报。”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当地人的习惯,所以很快就安定了齐国。”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姜太公名言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文韬》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享天下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韬·文韬》
对于百姓,让他们得利而不受害,使他们成功而不要失败,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死亡,给予他们而不是掠夺,
使他们幸福而不让他们受苦,让他们高兴而不是怨气冲天。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六韬·武韬》
不经过战斗就能大获全胜,以全军临敌却能完好无损,这才叫用兵如神。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六韬·文韬》
但凡奖赏,贵在守信兑现;惩罚贵在坚决执行。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六韬·守土》
君主必须实施富国富民之道,国家、人民不富裕,就谈不上施行仁政。
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六韬佚文》
太公说:“最重要的是法令。发布了法令必须坚决执行,执行了法令,治国原则才能行得通,治道通
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
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六韬·文韬》
有了精明强干的将领,就会使兵强国昌;没有精明强干的将领,就会使兵弱国亡。
来源: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
后人赞姜太公诗句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明》
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帏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
姜太公钓鱼
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不为金鳞设,只钓王与侯。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
咏太公
八十垂垂直钓翁,鹰扬轻肯奋秋风。
白头清渭无穷意,谁遣飞熊入梦中。
——清康熙《临淄县志》载马季常诗
与姜太公有关的临淄文物古迹
&&& 姜太公作为齐国元君,在临淄封齐建国,其丰功伟绩、高风亮节一直为历代临淄人所深深敬仰。目前,临淄有关姜太公的历史文化遗迹,主要有营丘故城、姜太公衣冠冢、姜太公祠等。
营丘故城遗址
&&& 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约200米处的韩信岭一带,齐国故城大城内东北角。故城内文化堆积一般在3~4米左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省考古部门在河崖头村西、阚家寨等处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时,都发现了西周前期的遗存。在东古城村北发现了西周早期的车器,在殉马坑下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墓葬。1981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发掘东古城村东一段大城北墙时,发现此城墙是修筑在前期城墙的基础之上,墙基下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灰坑。证明了齐献公迁都前就已有旧城邑存在,后被献公择为都城。2003年,临淄区政府在此树立“营丘故城”遗址碑。
&&& 临淄原名营丘。临淄古属营州,《尔雅•释地》:“齐曰营州。”营、赢、盈音同。伯益赢姓,原为东夷齐地的土著,是莒、秦、江、黄等国的祖先,曾经佐大禹平治水土,立有大功。他的裔族遍布齐地,其中临淄、益都一带曾是其聚居点之一。姜太公封齐,奄、盈等“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又反齐。其中的“盈”也就是赢,即赢姓伯益之后。营州以赢、盈而得名。营丘则以营州而得名。即营丘便是上古营州的中心,或以营丘而得州名。
&&& 据《尔雅》“释丘”记载,河水从左边流过的丘,叫营丘。
&&& 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所引《齐诗》中有这样的描绘:“子之营兮,遭我乎峱山之间兮。”营是地名,即营丘;峱是山名,即峱山,在牛山南十余里,今青州卲庄、文登境内。诗意是说:你到营丘去,与我在峱山相遇。可见营丘与牛山毗邻,临淄、营丘是一个地方。
&&& 东汉郑康成《诗经》“齐风”注指出:淄水营(萦)绕而过,因此叫作营丘;
&&& 魏晋人臣瓒曰:“营丘即临淄也”。
&&& 晋人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
&&& 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描绘得更为详尽:“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由上述文献资料可知,营丘也好,临淄也罢,这些地名的由来都与临淄所在的地形、地貌有关,既濒临淄水,南面和东面被淄水萦绕。
&&& 《益都县图志•金石志》上著录潍县郭氏所藏《北齐天统元年房周陁(zhi通阤)墓志》(今藏烟台市博物馆):“处士房周陁(zhi通阤),字仁师。齐都益都县营丘里人。……以大齐河清三年九月十三日卒於营丘里,天统元年十月廿四日窆(bian)於鼎足山之阳”。鼎足山在临淄东南,牛山之东。房周陁家居营丘里,而死葬临淄鼎足山之阳。
&&& 1973年,山东省博物馆在辛店发电厂发掘清理了北朝崔氏墓地,出土的《北齐天统元年崔德墓志》说:“自惟周桢干,返葬营丘,因食邑如为氏”。认为齐国崔氏曾是周王朝的支柱,返葬于营丘,因食邑于崔而命氏。崔氏是齐国的望族,其家在临淄城内且近于公宫,故齐庄公私通崔杼之妻“骤如崔氏”。其封邑崔在济南东朝阳县西北崔氏城(今章丘西北六十里)。墓志说崔氏“返葬营丘”,而墓葬却在临淄境内被发现,“营丘”自然指临淄而言。
&&& 营丘在公元前1045年太公封齐建国时即被定为国都;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从此,“临淄”之名传称到现在。
姜太公后裔28个常见姓氏
(姜、吕为姜太公后裔主要姓氏,为大多数人熟知,本文不做详细解释)
1.尚
&&& 一部分尚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姜尚,以祖先的名字“尚”为姓。
《元和姓纂》记载:“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焉,京兆、清河、上党。”《万姓统谱》记载:“周太师尚父之后。”《通志•氏族略》记载:“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姜齐公族有一支以其祖先姜太公姜尚的名字为氏,称尚姓。
2.望
&&& 望姓的祖先为姜太公,以祖先之号“太公望”的“望”为姓。
&&& 《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齐太公望之后。”《望氏族谱》记载:“望氏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姜姓。齐太公望之后裔。”
&&& 据《史记》记载,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在谓水之阳遇到了姜太公。两人纵论天下形势,畅谈治国安邦之策后,姬昌对姜太公的文韬武略十分敬佩,决定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灭商兴周。他对姜太公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您姜太公就是我爷爷所期盼的那个能帮助周兴盛的圣人),称姜太公为“太公望”,拜其为军师,后来果然夺得了天下。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姜姓齐国建立。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姜齐后,一部分姜齐公族以祖先之号“太公望”的“望”为姓。
3.齐
&&& 一部分齐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以祖先所建立的国家——齐国的国名“齐”为姓。
&&& 《元和姓纂》记载:“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族略》上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姜姓齐国建立。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姜齐后,一部分姜齐公族以祖先所建立的国家——齐国的国名“齐”为姓。
4.丁
&&& 大部分丁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吕伋),以其祖先谥号“丁”为姓。
&&& 《通志•氏族略》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支孙以丁为氏。”姜太公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吕伋),曾跟随父亲参加牧野之战,为兴周灭商立下大功;虽然他承袭了姜太公的君位,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周成王时被任命为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后来,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他又受周公旦的派遣领兵东征,平定了这场叛乱。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4年),他还协助周公灭掉了唐国。再后来,周成王去世,他又代表父亲,与召公、毕公一起,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仲桓、南宫毛等世卿大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康王六年(公元前1014年),姜太公去世,他又按照周初惯例,继太公为周王室太师,参赞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姜伋(吕伋)年老去世时,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此后姜伋(吕伋)的子孙,便以“丁”为姓。
5.崔
&&& 大部分崔姓人的祖先是齐丁公姜伋(吕伋)的嫡子季子,以其祖先封邑——“崔”为姓。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意思是说西周时,齐丁公姜伋(吕伋)的嫡子季子,把应该由他继承的君位让给了有才能的兄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封给季子作为食邑。崔邑,在今济南章丘市黄河乡西南5公里土城村。季子的子孙此后定居崔邑,并以封邑名为姓,称为崔氏。
6.聂
&&& 一部分聂姓人的祖先是齐丁公姜伋(吕伋)的子孙,以祖先封邑——“聂”为姓。
&&& 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齐丁公姜伋(吕伋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7.丘(邱)
&&& 丘(邱)姓的祖先是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以其祖先所镇守的营丘城的名字“丘”为姓。
&& 《通志•氏族略》记载:“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其地在今齐州临淄。”《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姜太公封齐建国后,他让三儿子丘穆公镇守都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丘穆公去世后,其族人遂以丘为氏。清朝雍正三年,为避孔丘名讳,雍正皇帝下令在丘旁加“阝”为“邱”,以此改为“邱”姓。丘、邱姓人均是丘穆公子孙。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8.厉
&&& 一部分厉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厉公姜无忌,以其祖先谥号“厉”为姓。
&&& 据《风俗通》记载:“厉氏,齐厉公之后。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齐厉公,名叫姜无忌,昏愦暴虐,齐人非常痛恨他,联络了齐胡公姜静之子杀死了齐厉公。在混战中,胡公之子皆战死,齐人拥立厉公之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齐厉公死后,他的直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9.高
&&& 大部分高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文公姜赤的二儿子公子姜高。公子高的孙子高傒以祖先的名字“高”或封邑名“高”为姓。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县,或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名傒,以祖父封邑为氏,称为高傒,其后遂为高氏。”高傒是渤海高氏的始祖,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齐襄公失德无道,大臣连称、管至父杀齐襄公,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高傒设计杀了无知、连、管三人,立公子小白为君,称齐桓公。齐桓公把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西南)赐予高傒。高傒生庄子虎,庄子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宣生固。高固在齐惠公、齐顷公时为齐国的上卿,曾在齐国与晋国的鞍之战(前589年)中立功。固生厚。高厚为齐灵公时大臣,曾辅佐过太子光(后来的齐庄公)、太子牙。高厚任太子傅时,曾和国氏一道将崔杼驱逐到卫国,不久,崔杼趁灵公病危时,迎立太子光即位,为报私人恩怨,崔杼杀了高厚。厚生丽,丽生止。高止,字子容,喜欢生事、居功自傲、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北燕。高止之子高竖,占据他的封地卢(今山东济南长清西南)发生兵变,后在齐军围攻下被迫将封地卢交还公室,逃亡晋国。
  在高固的后代失宠的同时,高傒的另一支后裔高偃则接着又兴旺发达起来。高偃之子高张(高昭子)多次奉齐景公命出使他国,与各国诸侯共修成周王城,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前490年,景公死,高昭子和国惠子立太子荼为国君,即晏孺子(前490——前489年在位)。前489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入王宫,高昭子为了救护国君被田乞杀害。高昭子之子高无邳,于齐简公元年(前485年)与国书一共讨伐鲁国。当鲁国会同吴国一同进攻齐国时,高无邳率领军队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今莱芜东)展开大战,齐军被打败。前472年高无邳又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在姜齐末年,高无邳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高无邳在失宠后,逃奔到北燕(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
  还有一部分高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惠公姜元的儿子公子姜祁(字子高)。 子高生公孙虿(chài),字子尾,子尾生高彊,高彊以祖父的字“高”为氏,遂为高氏。此高氏与高傒的高氏是姜姓齐国中不同的两个高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称高氏。”
10.卢
&&& 大部分卢姓人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文公姜赤的重孙高傒,以祖先的封邑“卢”为姓。
&&& 《姓纂》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卢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春秋时齐国上卿高傒的封邑在卢邑,其后裔族人遂以卢为姓。古卢城遗址在济南长清区西南十公里处,归德镇国庄一带,俗称“卢城洼”。除这支卢氏外,还有齐桓公后裔卢蒲氏、葛卢氏改姓的卢氏。
11.柴
&&& 柴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高傒的十世孙高柴。高柴的孙子柴举,以祖父的名字“柴”为姓,世代相传。
&& 《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傒以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卿高敬仲傒,裔孙柴,字子羔,为孔子弟子,,后世以柴为氏。”高柴,字子羔,春秋末年齐国人,姜太公的后裔、齐国世卿高傒的十世孙,早年跟随孔子学习,是孔子弟子72贤之一,后长期在鲁国、卫国做官,传说最后活了128岁,死于卫国。高柴的孙子柴举以祖父名为氏,遂为柴氏。
12.年
&&& 年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庄公姜购的儿子、齐僖公姜禄父的弟弟姜年(字夷仲)。以其祖先的名“年”为姓。
& 《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年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公族大夫姜年(字夷仲),他的后裔以其祖先的名“年”为姓,遂为年氏。
13.桓
&&& 一部分桓姓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桓公姜小白,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
&&& 《通志•氏族略》记载,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后汉书•桓荣传》注引《东观汉纪》云:“桓氏,齐桓公后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齐桓公姜小白的后裔,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
14.庆
&&& 庆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桓公姜小白的重孙庆封,以父亲公孙庆克的字“庆克”之“庆”为姓。
&&& 《元和姓纂》云:“庆氏,桓公之子无亏之后,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以字为氏。”
&&& 《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庆氏,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庆克,以王父字为氏。”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大儿子公子姜无亏(武孟)的儿子,和齐灵公姜环之母声孟子私通。公元前574年,他穿着女人衣服和声孟子一起坐辇进宫,被鲍牵发现,报告了国武子国佐。国佐把庆克召来,训斥了他一顿。庆克很羞愧,躲在家里很久不出门。声孟子找他,他就诬陷国佐,声孟子十分愤怒。齐灵公、国佐外出伐郑时,高无咎和鲍牵留守临淄。齐灵公回都时,高无咎和鲍牵为防止奸细混进城内,关闭城门,盘查过往行人。声孟子向齐灵公谮害高无咎和鲍牵,说他们打算不接纳齐灵公返国,而立公子角为齐君,并说国佐也参也此事。齐灵公听信母亲的谗言,处鲍牵以刖刑,并逐高无咎。高弱在卢地反叛。齐灵公派崔杼、庆克率兵讨卢。国佐杀了庆克,占领了谷邑反叛。不久,国佐、高弱都和齐侯结盟而还。次年正月二十九日,齐灵公派士华免用戈把国佐杀死在内宫的前堂。
&&& 庆克的儿子庆封以父亲的名字命氏,就是庆氏。齐灵公时,庆封是齐国大夫。齐灵公起初立儿子光为太子,后来因为宠爱戎姬,就废掉太子光,改立戎姬所生的儿子子牙。齐灵公死后,庆封伙同另一个大夫崔杼杀死了子牙,拥立原太子光继位为齐庄公。齐庄公重用二人,封庆封、崔杼为上卿,共同执掌国政。后来崔杼因齐庄公与自己的妻子棠姜通奸,一怒之下杀死了齐庄公,又和庆封一起拥立庄公的弟弟姜杵臼为齐景公,齐景公封两人为左右相国。不久崔杼的家族发生了内乱,庆封趁机以弑君之罪杀掉崔杼,并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揽朝政。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玩乐,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齐国的大族田、鲍、栾、陈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氏宗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逃到了吴国。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赶来相聚,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伐吴,杀死了庆封。&&
15.贺
&&& 一部分贺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桓公姜小白的重孙庆封。东汉时人庆纯本姓“庆”,因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改为同义的“贺”姓。
&&& 《通志•氏族略》说:“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记载:“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庆克的儿子庆封逃到吴国后,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庆氏在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改为贺氏。
16.谷
&&& 一部分谷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惠公姜元的孙子公孙虿(chài)。公孙虿(chài),字子尾,他的某个孙子封到夹谷,后代便以祖先封邑名“夹谷”为姓,后简化为“谷”姓。《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夹谷,在今山东莱芜夹谷峪或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夹谷台。
17.栾
&&& 一部分栾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惠公姜元的重孙栾施(公孙灶之子),以祖父姜坚的字“子栾”之“栾”为姓,后世遂为栾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又齐有栾氏,姜姓,齐惠公之后,惠公子坚,字子栾,是以字为氏者。望出西河魏郡。”
18.查(楂)
&&& 查(楂)(zha)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顷公姜无野的某个儿子,以其祖先封邑——“楂”为姓。《姓苑》记载,春秋时齐顷公之子食采于楂邑,称楂氏。古代查、楂相通,后来楂氏去木为查氏。齐顷公姜无野,齐惠公姜元之子。公元前589年,齐、晋鞌(今山东济南)之战,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才得以逃走。后来齐顷公变得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颇得民心,使齐国国力大增,史称顷公中兴。
19.左
&&& 一部分左姓的祖先为姜太公后裔,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起源山东,出自姜姓。据《广韵》和《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20.骆
&&& 一部分骆姓的祖先为姜太公后裔、齐国公子姜骆,姜骆的子孙以其祖先的字“骆”为氏。《元和姓纂》记载:“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内黄、会稽。”《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后以字氏。”
21.连
&&& 一部分连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国公族大夫连称,他的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形成连姓。连称是齐襄公时期的大夫,曾和大将管至父戍守葵丘(今临淄区高阳故城)。临行前,齐襄公答应来年瓜熟时换人代守。可到了明年,齐襄公食言不换,连、管怨恨颇深,遂暗中联络朝中失势的襄公庶弟无知和宫中失宠的连妃,结为一体,乘齐襄公外出狩猎之时秘密班师,包围了襄公住宿的离宫,杀死侍卫,搜寻出藏身于户后的襄公,将其斩首。事后长驱国都,立无知为君,连、管分别升拄正卿和亚卿。后来,连、管被高傒除掉。
22.国
&&& 一部分国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齐国公族、上卿国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春秋时有齐卿国佑及其后代国归父、国胜、国佐、国弱、国夏、国书、国观、国武子、国景子、国伯高父。
23.浦
&&& 浦姓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先的封邑或居住地“浦”为姓。
&&& 《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有浦氏,见卢若虚刻石记。”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晋国的,做了晋国大夫。因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为姓氏,称为浦氏。还有一种说法是秦汉之际,有一支姜太公的子孙,自山东的老家逐渐向南方播迁,后来渡过了长江,在富饶的江、浙地区定居下来,而定居于浙江省内浦江沿岸的人,以浦江的“浦”字为氏。
24.章
&&& 一部分章姓的祖先是姜太公支孙姜虎,他的后人以其祖先封国名“鄣”为姓,后去掉邑旁,成为“章”氏。《古今姓氏辩证》记载:“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章氏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子孙封于鄣,为杞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西周初,姜太公封齐建国后,将其支庶子孙姜虎封于鄣。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桓公姜小白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鄣,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或章丘、诸城)。
25.柯
&&& 一部分柯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据《路史》载,周朝齐国姜太公后有柯氏。
26.井
&&& 一部分井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虞大夫井伯,以其祖先的封邑“井”为姓。
《尚友录》、《姓源》记载:“虞大夫井伯,姜子牙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南阳。”姜太公的后裔有奔于虞国者,官至大夫,食采于井邑(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称为井伯。其子孙以邑为氏,遂有“井“氏。
27.畅
&&& 畅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春秋时期齐国某公族之后。据《风俗通义》、《陈留风俗传》所载,畅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为公族之后。
28.晏
&&& 一部分晏姓的祖先是姜太公后裔、春秋时期齐国某公族大夫。因为他被封于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的后代以晏作为姓氏。《元和姓纂》记载:“晏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
山东省台办供稿
&&相关报道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降伏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