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吕西普斯的女儿大陆斯拉法怎么获得

西普大陆斯拉法技能表
作者:4399猫又
来源:4399.com
时间:14-10-30
西普大陆斯拉法技能表 进化图 种族值
编号:31079
属性:火系 简介:他是火山食物链的绝对顶端掠食者,在岩浆中生活的海龙种怪物!
获取方式:
推荐性格:【调皮】(物攻:+10%;魔攻:-10%)
进化等级:64
推荐配招:[日冕罐身]+[火龙咆哮]+[洪荒之炎]+[八荒之击]
编号:31080
属性:火系 简介:由于长期生活在岩浆熔热之地,被当地的居民认为是那一带的神明,被誉为&火海之龙&!
进化攻略:
推荐配招:[日冕罐身]+[不灭神拳] +[燃烧哮击]+[洪荒之炎]
精灵获得小技巧请点击:
西普大陆斯拉法种族值
西普大陆斯拉法技能表
对己,6回合物攻+20%
魔法攻击,对敌10%造成烧伤状态
对敌,60%造成烧伤状态
魔法攻击,20%概率使敌人6回合内物防-20%
对己,6回合物攻+40%
物理攻击,给对方造成物理伤害
魔法攻击,对敌10%造成烧伤状态
对敌,80%造成烧伤状态
物理攻击,若对方处于烧伤状态,该技能的威力和暴击率都会提高
魔法攻击,对烧伤的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己,6回合物攻+60%(需要技能石日冕罐身)
物理攻击,+10%暴击
魔法攻击,60%概率使敌人6回合内物防-20%
真言怒火吼
对敌20%造成烧伤状态
属性相关精灵推荐:
共0条评论,有0人参与,
热门文章推荐
11-0911-0911-0911-0911-0911-09
看完精灵技能后你觉得这只精灵如何?
百战不殆、PK首选
暴力输出、BOSS屠夫
技能特殊、一枝独秀
外形出众、酷炫帅萌
颜丑力薄、压仓之王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斯拉法的计算错误与价值的历史转形过程
  摘要:斯拉法试图直接从商品生产的某种数量关系来得到一般利润率和(生产)价格,而如何看待斯拉法的方法,一直以来就是考验各路学者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水平的试金石。通过对斯拉法的两个数值的全面分析,指出了其计算错误,否定了斯拉法的方法,而且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给予了阐释与解答,并展现了价值转形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3882321.htm  关键词:斯拉法;马克思;价值转形;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91.3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06  斯拉法(Sraffa)在其著作“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prelude to a critique of economic theory”[1](中译本《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①中,试图直接从商品生产的某种数量关系来得到一般利润率和(生产)价格,从而撇开被马克思完善了的劳动价值论。此后,斯蒂德曼(Steedman)写了“Marx after Sraffa”[2]一书(国内译作《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进一步发扬斯拉法的方法,以便从一般的数量关系上得出马克思的价值计算是自相矛盾的悖论,从而彻底否定劳动价值论。  如何评价斯拉法的方法和斯蒂德曼的做法,在学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实际上接受了斯拉法的方法或思想,如:肯定斯拉法把资本按照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区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以及对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阐述[3];采用斯拉法的“标准体系”来充当“不变价值尺度”,企图为解决“转形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4];承认斯拉法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商品”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体系是兼容的[5];认为应用斯拉法的生产方程、标准商品这个不受分配变动影响的价值尺度或通过还原为有时期的劳动量的方程,以完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解法以及《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之间的联系,是完全必要的[6](P212-218);认为斯拉法价格决定模型是现代社会化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斯拉法试图把劳动价值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7];认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体系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只是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使用了更强的数学工具,更加公式化地表达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8];肯定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关系来解释商品世界的价格体系是斯拉法模型的卓越贡献[9];强调斯拉法的价格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仍有一定的意义[10]。这些看法有的是出于对经济学说史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不了解,有的是出于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不理解。  而对斯拉法存在两可之论的人,如认为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有严重错误但也有某些正确之处的人[11],认为斯拉法价格体系来自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的人[12],认为马克思和斯拉法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因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价值或价格理论的人[13],以及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的人[14],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也是有欠缺的,没有看出斯拉法的理论完全是错误的。  在反对斯拉法的人中,也不是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着深入的理解。例如,有人批评,那些认定马克思没有完全解决转化问题而只有斯拉法才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得出“最后结局”的经济学家们,实际上是抱着一种“计量而不较质”的纯粹数学形式主义观点。他们抹杀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体现一定阶级关系,因而他们只是企图在价值概念上寻找“硬结的定义”。[15]但是,这种批评漠视了马克思也正是通过数学计算演示了价值转形的过程,才说明了生产价格的形成。要批判纯粹数学形式主义观点,必须像马克思那样运用数学方法来辩证地说明应当如何进行价值转形,而不能一口否定了之。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从书本上承认一个真理到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根据这个真理得出应有的结论,这中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16](P186)。只有在斯拉法和斯蒂德曼设置的理论环境中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个真理得出应有的结论,才能表明我们真的掌握或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其实,指责斯拉法并不困难。比如,批评他所考察的自始至终都只是商品的交换比例[17];或者批评斯拉法的生产方程一开始就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18]等。但是,这些批评并不能真正或最终驳倒斯拉法体系,这是因为,在斯蒂德曼看来,必须对斯拉法举例中的数值解进行直接的逻辑批判,而不能简单地以乱扣帽子的手法排斥这些解,而他认为,这些解“迄今为止,在逻辑上确实是无懈可击的——将来可能也是如此。”[2](P33)  本文将对斯拉法的两个数值举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不仅指出其计算错误,而且还要给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展现价值转形的动态过程即其历史的和逻辑的过程。至于斯拉法虽有阐述但没有数值举例的部分,由于斯蒂德曼在其本人的著作中另有举例,我们将另文通过批判斯蒂德曼的举例来驳斥斯拉法的错误。  一、斯拉法第一个例子的简要评析  斯拉法首先假设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它所生产的恰恰足以维持自己。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两者一部分用作从事生产者的食粮,其余部分用作生产资料——小麦作为种子,铁作为工具。假定在全部产品中,包括生产者的必需品在内,280单位小麦和12单位铁用于生产400单位小麦,而120单位小麦和8单位铁用于生产20单位铁。一年的经营结果可以表示如下:  280单位小麦+12单位铁→400单位小麦  120单位小麦+8单位铁→20单位铁  斯拉法认为,如果市场按照10单位小麦对1单位铁的交换价值,会使产品的原来分配复原,使生产过程能够反复进行;而这些价值直接产生于生产方法。在两个生产部门的体系中,种植小麦所用铁的数量和铸铁所用小麦的数量,在价值上必然相等。[1](P3-4)  在这里,小麦是不可以用来铸铁的,用于铸铁的是人力,因此,斯拉法这时将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生活消费过程不相干地混在一起了,进而有意地模糊了必要劳动与全部活劳动之间的差别。我们知道,历史上,商品交换起源于生产的富余,如果劳动者和生产过程必须消费掉所有的产出品,而没有剩余,那么,不仅不存在商品交换,连奴隶制经济和地主经济也不能存在,只能是原始社会部落中的由集体来直接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分配。因此,在这种场合谈交换价值或交换比例是荒唐的,更谈不上价值了。   有人认为,斯拉法的这个无剩余生产方程与马克思的两部类简单再生产方程是完全相同的,其运行和实现条件也完全一样,只能是出于其对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方程中存在剩余(剩余价值和剩余商品)的无知。  仅仅由于斯拉法的第二个例子是在第一个例子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因而在下文中我们姑且认可,这第一个例子反映了商品交换。  二、斯拉法第二个例子的简要评析  斯拉法的第二个例子是,将上一个例子中的小麦的生产从400单位增加到575单位,而使所有其他数量不变。这就有了175单位小麦的社会剩余,其结果为:  280单位小麦+12单位铁→575单位小麦  120单位小麦+8单位铁→20单位铁  于是,使上述左边的预付能够更新,并且使利润能够比例于两个生产部门的预付而分配于两个生产部门,两种商品的交换率为15单位小麦对1单位铁。这样,这种对应的利润率在每一生产部门是25%。以铁业为例,在所生产的20单位铁中,8单位用于铁的消耗的更新,12单位铁按照每单位铁15单位小麦的价格出售,因此得到180单位小麦。在这180单位小麦中,120单位小麦用于小麦的消耗的更新,60单位是利润,小麦和铁在铁业中用作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总价值是240单位小麦,所以利润率是25%。[1](P7)  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而一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将下降,而铁的劳动生产率不变,因而一单位铁的价值量不变。但是,在斯拉法的计算结果中,我们只看到小麦的相对价值量下降,而无法把握小麦与铁的绝对价值量的变化。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价值量的变化,恰恰说明斯拉法企图用商品组合来构建不变的价值尺度的做法是荒唐的。只有劳动生产率变化较小的商品才适合做价值尺度,而这种商品就是金。这也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小麦作为利润的载体,而不是用铁?假如,铁业只按15单位小麦对1单位铁的比例拿8单位铁交换120单位小麦,而保留4单位铁作为其利润的载体。那么,上述预付将不再能够更新,这也就是说,斯拉法漠视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如果铁业必须拿12单位铁去换180单位小麦,那么就引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此前铁业中作为投入的120单位小麦是怎么换来的?显然这只能是在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前用1单位铁换10单位小麦换来的。假如前一例作为商品交换是成立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如果后来是1单位铁换15单位小麦,并用小麦来计价的话,那么,铁业是投入了200单位小麦(其中投入的8单位铁只能按80单位小麦来计价)的价格量而获得了相当于300单位小麦的价格量的产出,其利润率是50%,而不是25%。而如果用铁来计价,那么,铁业是投入了20单位铁(其中120单位小麦当时值8单位铁),而获得了20单位铁,其利润率为0。这种差别的产生就在于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相反地,从农业来看,用小麦计价时,是用400(=280+12×10)单位小麦的价格量的投入,获得了575单位小麦的产出,其利润率是43.75%;而用铁计价,则是用40单位(=280/10+12)铁的价格量的投入,获得了38.33(=575/15)单位的产出量,其利润率为-4.2%,是负值。  这表明,斯拉法的算法完全是错误的算法,而用1单位铁换15单位小麦的比例也是错误的。  斯蒂德曼认为,“有人已经指出,均衡解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发展非均衡条件下的利润和价格理论。这种说法无疑是对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可以由此来贬低均衡解的意义。不管怎样,马克思的解是错误的,这些解是正确的。进而,没有任何理由期望马克思的解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理论,一种经不起简单检验的分析是不可能经得住更为严格的检验的。”[2](P33-34)而我们看到,他所认可的斯拉法的那些解恰恰是错误的。与他所说的恰恰相反的是,不是动态的理论就不是反映历史的理论,从而恰恰是错误的理论。  在上述斯拉法的两个例子中,还有一个谜,就是生产资料从何而来?例如,从120单位小麦+8单位铁→20单位铁的式子中,我们看到生产20单位铁需要投入8单位铁,但在生产这20单位铁以前,投入的8单位铁从何而来?如果说来自于上一期生产的20单位铁,那么用于上一期生产投入的8单位铁又从何而来?显然,存在一个时期,当时生产一单位铁是不用投入铁的。正如,马克思曾经提到过的,在机器工业生产机器之前,存在一个用手工业来生产机器的时期。[19](P439-443)而拿手工业生产的机器来制造新的机器时,是按前一期手工业生产机器的价格来购买机器呢,还是按本期用机器生产出的新机器的价格来购买用于生产新机器的机器呢?现实的世界只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历史无从穿越。  有鉴于此,我们重新用劳动价值论来计算一下上述数值举例中的价值量和生产价格量。为了与斯拉法的起点尽量吻合,我们假设生产过程的数量关系首先如下: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400单位小麦  12单位劳动+8单位铁→20单位铁  1单位劳动对应1单位价值量,1单位铁的初始价值量是1,1单位小麦的初始价值量是0.1。而这个生产过程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生产出铁和小麦的那个过程,只是历史长河中某一段的生产过程,它已经是在利用以往的生产成果了,从而其投入产品即铁和小麦(种子)已经预含一定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本身不会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发生改变,而只是把自身的死劳动量转移到新的产出上去。  这样在上述生产过程结束后,400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1+12+20=40,于是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还是0.1;而20单位铁的价值量=12+8=20,即每单位铁的价值量还是1,此时1单位铁交换10单位小麦。  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过程变为: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575单位小麦  12单位劳动+8单位铁→20单位铁  于是,在上述生产过程第一次出现时,575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1+12+20=40,于是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变成40/575=0.070;而1单位铁的价值量还是1,因此,1单位铁按价值量交换14.3单位小麦,而不是15单位小麦。斯拉法算错了。  现在算利润和利润率。如果购买1单位劳动,资本家必须付出10单位小麦的话,那么,在第一例的场合,无论资本家是否预付工资,其利润都等于零。而在第二例的场合,如果预付工资,就像斯拉法的上述计算所隐性规定的一样②,那么此时,资本家的利润率和利润都是零,因为投入与产出的价值量相等,但如果农业资本家是在劳动过程结束后才付10单位小麦一个劳动力的工资的话,则会有利润,因为小麦的价值量下降了。但是,工资是先付还是后付,在理论上是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不断再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是只生产一次就到了世界末日的某种生产方式。即便是资本家预付工资,那么只要第二例场合中的生产过程再重复一遍时,结果就不一样了,资本家的利润和利润率也就都大于零了,而这也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体现。  仍然是: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575单位小麦  12单位劳动+8单位铁→20单位铁  但此时,575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070+12+20=37.6,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是37.6/575=0.065。我们看到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正在发生动态的变化。这是很正常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在这个农业过程中,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量c=80×0.070+12=17.6,工资v=20×10×0.070=14,剩余价值m=转形前的利润=20-14=6,于是,转形前的利润率=6/(17.6+14)=19%。  20单位铁的价值量=12+8=20,每单位铁的价值量仍然是1,这是因为铁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其不变资本的价值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此时,1单位铁可以交换1/0.065=15.3单位小麦,也不是15单位小麦。  在这个铁业过程中,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量c=8,工资v=12×10×0.070=8.4,剩余价值m=转形前的利润=12-8.4=3.6,于是,铁业在转形前的利润率=3.6/(8+8.4)=22%。在这里,我们看到,由于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下降,资本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由于两个产业在转形前的利润率不同,因而存在价值转形问题。这是因为,资本总是追逐最大化利润的,因而在自由竞争,从而资本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等量资本要求而且也得到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平均来看)等量的利润。在一些讨论价值转形的文章中出现了偏离率这个术语,即生产价格与价值的比率,但这个表达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发生偏离的只是m这一个部分,不包括c和v的部分,价值转形只是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不包括生产成本的再分配。  在本例中,两个产业的总剩余价值是6+3.6=9.6,也是所有资本获得的总利润。农业投入的资本k=c+v=31.6,铁业投入的资本k=c+v=16.4,总资本=31.6+16.4=48。因此,平均利润率=9.6/48=20%,而不是斯拉法算的25%。农业的利润p=31.6×20%=6.32,铁业的利润p=16.4×20%=3.28。  于是,575单位小麦的生产价格量=k+p=31.6+6.32=37.92,每单位小麦的生产价格=37.92/575=0.066;20单位铁的生产价格量=k+p=16.4+3.28=19.68,每单位铁的生产价格=19.68/20=0.98。于是每单位铁交换14.8(=0.98/0.066)单位小麦。按照生产价格来交换的比例,与按照价值来交换的比例,是不同的。  这时,两个产业的投入是按商品的价值量来计算的,而产出无论是按商品的价值量来算,还是按生产价格量来算,都是57.6。  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述过程再重复一次,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动态结果: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575单位小麦  12单位劳动+8单位铁→20单位铁  此时,575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066+12×0.98+20=37.04,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是37.04/575=0.064。  这里为何用作为种子的小麦和生产资料的铁的生产价格量来计算转移到新生产出来的小麦中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量呢?这首先是因为,生产价格量无非是价值量中某一部分的再分配的结果,它仍然与价值量是同一性质的量。恩格斯指出,“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20](P17)而马克思也明确指出,“我们原先假定,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该商品生产时所消费的各种商品的价值。但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对它的买者来说,就是成本价格,并且可以作为成本价格加入另一个商品的价格形成。……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改了的意义……无论商品的成本价格能够怎样偏离商品中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个过去的误差对资本家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既定的,它是一个不以他即资本家的生产为转移的前提,而资本家生产的结果则是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也就是一个包含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价值余额的商品。”[21](P184-185)既然成本价格的意义已经作了修改,那么,从历史和逻辑的形成过程来看,将“一个包含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价值余额的商品”的价值量规定为成本价格加上超过的那部分价值余额是完全正当的,而且是必须的。  20单位铁的价值量=12+8×0.98=19.84,每单位铁的价值量降为0.99,此时,1单位铁可以交换0.99/0.064=15.5单位小麦。   此时,在农业部门,不变资本c=80×0.066+12×0.98=17.04,可变资本v=20×10×0.064=12.8,剩余价值m=20-12.8=7.2,利润率=7.2/(17.04+12.8)=24%。  而在铁业部门,c=8×0.98=7.84,v=12×10×0.064=7.68,m=12-7.68=4.32,利润率=4.32/(7.84+7.68)=28%。  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仍然不同,于是存在动态的第二次转形。  此时,两个产业部门的总剩余价值是7.2+4.32=11.52,也是所有资本获得的总利润。农业部门投入的成本k=17.04+12.8=29.84,铁业部门投入的成本k=7.84+7.68=15.52,总资本=29.84+15.52=45.36。因此,平均利润率=11.52/45.36=25.4%。农业的利润p=29.84×25.4%=7.58,铁业的利润p=15.52×25.4%=3.94。  于是,575单位小麦的新生产价格量=k+p=29.84+7.58=37.42,每单位小麦的新生产价格=37.42/575=0.065;20单位铁的新生产价格量=k+p=15.52+3.94=19.46,每单位铁的新生产价格=19.46/20=0.97。于是每单位铁交换14.9(=0.97/0.065)单位小麦。  在这里,我们看到,两个产业的投入已经是按商品的生产价格同时也是转形后的新价值量来计算了,根本不存在庞巴维克所攻击的,一旦把马克思计算过程中的成本价格由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所谓转形问题在逻辑上是决无可能解决的问题[4]。随着再生产的不断进行,价值转形过程也会不断进行。而价值量始终是生产价格量的先导。  三、斯拉法第二个例子的拓展评析  将斯拉法的第二个例子拓展一下,改为:  280单位小麦+12单位铁→575单位小麦  132单位小麦+8.8单位铁→22单位铁  也就是将铁业的投入和产出同时提高10%。这时,斯拉法的社会剩余不再是175单位小麦,而是163单位小麦和1.2单位铁。  这时,对于斯拉法来说,无论是交换比例,还是利润率都不会发生变化,两种商品的交换率仍然为15单位小麦对1单位铁,对应的利润率在每一生产部门仍然是25%。  这意味着,斯拉法的方法充其量也只适合各部门利润相同的情形,从而跟转形问题无关,也跟李嘉图学派无关。李嘉图学派要解决的问题是,按照劳动价值论,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应当具有不同的利润率,但在现实中它们却有大致相同的利润率,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因此,李嘉图学派的前提是在不考虑生产价格只考虑价值时,不同的部门要有不同的利润率。而斯拉法根本不可能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因为按照他在数值举例中的算法,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的情况。从而斯拉法方法的荒唐也就暴露无遗。  而按照前面演示的马克思的算法,随着铁业的投入和产出同时提高10%,整个社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发生了变化,利润率也会发生变化。计算过程如下:  仍然从1单位劳动对应1单位价值量,1单位铁的初始价值量是1,1单位小麦的初始价值量是0.1的前提出发。由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575单位小麦  13.2单位劳动+8.8单位铁→22单位铁  得,575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1+12+20=40,于是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变成40/575=0.070。而1单位铁的价值量还是1,因此,1单位铁按价值量仍然交换14.3单位小麦。  现在算利润和利润率。为了撇开工资是预付还是后付的问题,我们将本例中的生产过程再重复一遍,仍然是: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575单位小麦  13.2单位劳动+8.8单位铁→22单位铁  此时,575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070+12+20=37.6,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是37.6/575=0.065。  在这个农业过程中,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量c=80×0.070+12=17.6,工资v=20×10×0.070=14,剩余价值m=转形前的利润=20-14=6,于是,转形前的利润率=6/(17.6+14)=19%。并不受其他部门生产规模变动的影响。  而在铁业部门,22单位铁的价值量=13.2+8.8=22,每单位铁的价值量仍然是1,这是因为铁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其不变资本的价值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此时,1单位铁仍然交换1/0.065=15.3单位小麦,其相对交换比例,按照价值量来算是没有变化的。  在这个铁业过程中,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量c=8.8,工资v=13.2×10×0.070=9.24,剩余价值m=转形前的利润=13.2-9.24=3.96,于是,铁业在转形前的利润率=3.96/(8.8+9.24)=22%,与拓展前的例子相同。  然而,此时,两个产业的总剩余价值即总利润是6+3.96=9.96。农业投入的资本k还是31.6,铁业投入的资本k=8.8+9.24=18.04,总资本=31.6+18.04=49.64。因此,平均利润率=9.96/49.64=20.1%,既不是斯拉法算的25%,也不同于先前计算的20%。进而单位小麦和单位铁的生产价格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也会与先前的有所不同,体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影响,而这种变化及其影响,在斯拉法那里是看不到的。  四、小结  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完全是错误的,虽然它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格理论,但它并没有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冲击,反而被用来歪曲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就像一战时一些鼓吹保卫祖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进入资产阶级内阁,并没有对资产阶级统治形成冲击,反而妨碍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一样。相比庸俗经济学及其现代版本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于这样的貌似古典经济学甚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错误理论,我们更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警惕。如果盲目地吸收或借鉴,即使是有所批判的,也会使我们像德国社会民主党容忍屠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叛徒一样偏离马克思主义真理。   面对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如果我们无法回应,首先要想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不完善,而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还不到位。而如何判断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呢?这就要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断检验我们能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所处的环境中得出与他们相同的结论。只有能够在过去多变的历史环境和理论环境中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保持一致,我们才能说在今天同样多变的环境下,我们的理解可以算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的研究可以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注释:  ①本文只标注斯蒂德曼和斯拉法英文原版的页码,但文中参考了相应的中译本的翻译。  ②有人认为,斯拉法是后付工资的,从而与马克思的预付工资形成差别,这是不懂得斯拉法的数值计算举例的结果。  参考文献:  [1]Piero Sraffa.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prelude to a critique of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1960.  [2]Ian Steedman. MARX AFTER SRAFFA. London:Verso. 1981.  [3]魏埙.当代一种独具特色的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介评[J].南开学报,2001,(6).  [4]史晋川.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与斯拉法的“标准体系”[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3,(5).  [5]张忠任.马克思和斯拉法的“不变的价值尺度”理论——纪念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埙先生[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1).  [6]宋则行.马克思经济理论再认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7]刘迎秋.斯拉法的价格决定模型及其借鉴意义[J].南开经济研究,1989,(5).  [8]孟奎,刘永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J].商业时代,2012,(8).  [9]鲁品越.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J].财经研究,2005,(4).  [10]毛健.斯拉法的价格论评介[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1,(10).  [11]郭熙保.斯拉法价格决定体系述评[J].世界经济研究,1985,(3).  [12]白暴力,白瑞雪.斯拉法价格体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1).  [13]张峻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J].南开学报,1997,(1).  [14]赵锦辉.斯拉法经济学评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5]胡代光.评斯拉法的“标准商品”和“标准体系”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5).  [16]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沈志求.对庇·斯拉法的价格决定论的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1).  [18]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2).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Sraffa's Calculation Error and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Value  Yu Bin  (Institute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Sraffa tries to obtain the general profitability and (production) price directly from some quantitative relation of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how to treat sraffa's method has been the touchstone to trial scholars' understanding level on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wo numerical method of Sraff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alculation error, denies sraffa's method, and offered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showed the value transform history and logic process.  Key words: Sraffa; Marx; value transform; labor theory of value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劫掠吕西普斯的女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